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

2024-06-15

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共7篇)

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 篇1

关于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人喜欢闲来品茶,美国人则喜欢下午喝两杯鸡尾酒提神。鸡尾酒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入鲜果汁成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配制而成的酒。今天,鸡尾酒已成为上流社会招待客人时最普遍的饮料,在规模较大的招待会上尤其如此。

鸡尾酒一词,由英文“鸡尾”(cocktail)一词直译而来。这种酒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为此,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不过每种传说都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有人说,从前有位国王的驸马会配制混合酒,因为受宾客欢迎。他应接不暇,忙乱中丢失了调酒的勺子。情急之下,他信手拔下帽饰上的鸡毛来调制,从此这种混合酒便得名鸡尾酒。 还有人说,在西欧某国,猎人上山打猎总是各自带着酒。一次进餐时,大家把酒混合在一起共饮,发现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人们普遍认为鸡尾酒的故乡在美国,它是后来才传人欧洲的。有人指出,调制鸡尾酒的技术是1859年由一个名叫杰里·托马斯的美国人传人英国的。关于鸡尾酒诞生在美国的说法也就更多了。 据说美国肯塔基州有一家偏僻的乡村酒店,主人权爱养鸡。一天,有只漂亮的斗鸡丢失了,主人正在焦急叹息之际,有人把鸡找到并送上门来。斗鸡失而复得,珍贵的.鸡尾一根也没有损伤。主人喜出望外,把各种好酒混合在一起,款待拾鸡者。队此这种酒便被称为鸡尾酒。还有人说,1795年,美国新奥尔良有家药店老板制出一种在酒中掺入蛋黄的饮料,当地操法语的人把这种饮料称为“coquetier”。后来这一名称渐渐被用来泛指各种混合酒。而”coquetier”与英文“鸡尾”一词的发音相近,于是大家便都称它为鸡尾酒。 又有人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队士兵打了大胜仗,当地百姓十分兴奋。一家酒店老板特地调制了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混合酒,为他们庆功祝贺。恰巧这家酒店以雄鸡斑澜的羽尾作为商标,人们遂把这种酒称为鸡尾酒。

不论哪种传说属实,鸡尾酒已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之一。

调制鸡尾酒有很多方法。一杯酒里放多少柠檬汁、糖、冰决、香料都有具体规定。要配出一杯味醇色美的鸡尾酒也是一门技术。会喝酒的人就像欣赏艺术一样地醉心于它。鸡尾酒自问世以来,品种不断增加,至今已有两千多种。

现略举几种比较常见的鸡尾酒配方:

1. 白兰地(2两)、苦酒(1滴)、柠檬汁和糖;

2. 威士忌(2两)、茵香酒(1两)和汽水;

3. 味美思(2两)、金酒(1两)、香槟酒(2两)、柠檬片和糖;

4. 香摈酒(1杯)、薄荷酒(半两),再加新鲜樱桃;

5. 金酒(2两〕、味美思(1两)、苦酒(1滴)和小葱头。

鸡尾酒清凉爽口,酒精含量低,一般在十几度到二十几度之间。鸡尾酒会原为以鸡尾酒和其他饮料招待宾客的酒会,现又泛指各种酒会。

鸡尾酒会的气氛十分随便。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边饮边谈,它是社交的好场所。酒会布置简单,不必有固定的桌椅。客人大部分站着进食,有时可设一张长桌作为主台,台下布置些花草、盆景。周围可放几套沙发供来宾休息,另外再放几只小圆台,台上摆放点心和下酒食品,客人们可以随意取食。盛鸡尾酒的杯子,习惯上使用容量较大的高脚玻璃杯。 鸡尾酒会的举行有固定时间,一般午前不举行,除非国庆日才安排在正午12点。不同的场所,时间的规定也不一致。一般说,在大旅馆、大饭店举行鸡尾酒会的时间是下午2:30到5:30;在酒吧间是下午2点到5点。如果在家里,则为下午4点到6点或者5点到7点举行。

按照过去的礼节,鸡尾酒会的主人应在酒会举行前发出请帖。收到请帖的人应该写回执,申明自己是否出席。但目前这种礼节已逐渐被控弃。与其他宴会不同,鸡尾酒会期间,客人们可以自由出入,迟到不为失礼,早退也没有关系。

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 篇2

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 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 ve you e a te n ye 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 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 us ine s s (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 可用Hello或Hi。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 s Alic 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 (张老师) 、engineer Wu (吴工程师) 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 (名)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 rd, is n't it?”“Your d re s s is s o nic e!”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 生病了?好久不见, 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 也会感到尴尬, 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 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 le a s 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A:Hello 8403229。B:Hello, this is Tom.Could I s p e a k to J im, p le a s e?打电话的套话, 必须这样用。

四、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 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 。”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 oor. (不, 不, 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 re (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 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 甚至马路上,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 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 , 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Take care (再见, 保重) ”就可以了。

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 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 (狗) 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指人, 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one has his d a 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在汉语里, 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 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 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 例如:blue picture s (黄色电影) 、the b lue-e ye b oy (红人) 、to b e g re e n-e ye d (眼红、忌妒) 、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 、in the black (不欠债) 等。

因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 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1]戴炜栋, 周雪林.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日常交际中的礼仪 篇3

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的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地通知主人,并以适合方式表示歉意。

2.尊重老人和妇女

这是一种美德。在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应让老人妇女先行、先坐,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要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同桌用餐,两旁如是老人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

3.穿着适当整洁

任何服装都要注意清洁、整齐。参加比较严肃的公众集会活动,不要袒臂露胸,不要卷起长裤。参加婚礼、到朋友家做客,参加联欢会等,应尽量穿得美观大方一些,女同志应适当装饰打扮。郊游、远足,可穿便装。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男同志一般可着黑色或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深色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

4.举止文明大方

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蔼然可亲。坐时,腿不乱摇,脚不高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在交通要道上,多人行走不要有意排成横队形,与不够熟悉的人谈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不要存心大笑或高声喊人。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公共场所,都要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演讲、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5.结识讲方式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事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熟悉的,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则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表示尊敬时,递交名片,以示今后来往,如果无意结识,则只言片语,点头示意即可。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6.握手有讲究

在交际场合,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或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密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的对身份高的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次序,应由主要、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

握手除是一个见面的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项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辞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7.致意有分寸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遇见身份高的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他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与对方很熟悉,一般也要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对自己尊长中的熟人,要主动致意,不要佯装未见。但对方如果很忙时,则以不打扰为宜。

8.交谈讲礼仪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随意用手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要不离得太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应掌握谈话的时间,如属初次见面,谈话时间不宜太长。对方工作忙,把需谈的问题谈完即行告辞。晚上拜访别人,一般不要至于夜深。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讲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

谈话的内容可不受拘束,但不要谈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不讥笑讽刺别人。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无休止与妇女攀谈引起别人的侧目。与妇女谈话要谦让、谨慎。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等等。

9.赴宴莫失礼

接到别人邀请,能否出席要尽早答复对方,以便主人安排。在接受别人邀请后,不要随意改动。

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主人的尊重。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一般客人应略早到达,主宾退席后即陆续告辞。出席宴请,可在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内到达,确实有事提前退席,应向主人说明,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应邀出席宴请,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应注意自己的座次,不要随意乱坐。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碗中食物吃完后,如不够,可以再取。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愿吃的菜肴,上菜或主人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碗内,并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口味的菜,不要显露出难堪的表情。

吃东西要文雅。闭嘴咀嚼,喝汤不要啜响,吃东西不要发出“喳喳”之声,如汤太热,可待稍凉后再喝。嘴内的鱼刺、骨头不要乱吐。嘴内有食物,不要说话,更不能大声谈笑,喷出饭菜或飞沫。在饭桌上,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掏鼻孔、搓污垢、剔牙齿、挖耳朵等。

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与主宾致词、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主宾碰杯后,往往到其他桌敬酒,被敬者要举杯起立,碰杯时,要目视对方示意。

宴席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忌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失态,因此必须控制酒量。

宴会过程中,由于不慎,发生异常情况,例如用力过猛,使餐具摔落地上,或打翻酒菜茶等,应沉着,不必着慌失态。餐具掉落可换一副,酒茶溅到别人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妇女,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即可,由她自己擦干。

饭后喝茶、吃水果,座次可随便选择。散席之后客人告辞要表示感谢。

10.谒见要恭谦

晚辈拜谒师长,应先递名片或征得师长的同意。师长出迎,如自己戴了帽子,应脱帽向师长行鞠躬礼或问好,师长亦应答礼。告辞时也应向师长鞠躬或道“再见”,师长送出,应请师长“留步”。

尊长见幼辈,幼辈应到门口迎接,请尊长先行。尊长辞退,幼辈之主人应送到门口。

男子拜谒女主人,一般应点首问好,如女主人年长身份很高,可鞠躬请安,男子不应主动伸手去握,如女主人伸出了手,才可伸手去握。

11.赠花果有象征

在我国或在外国,还有赠送花木水果的习惯。在这要视对象而定。如青年男女,赠一枝红蔷薇表示初恋之意。要是对方不同意,回赠香石竹表示拒绝。求婚时送一束玫瑰,回赠玉兰表示赞同。合欢花,表示夫妻和乐合好。

日常交际礼仪六、小费(共) 篇4

美国付小费的风气很盛行。一般说,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就应付给小费,如果服务特别周到,还要多付。据统计,美国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每年所得各种小费总和竞达50亿美元之多。出租汽车司机收入的1/3来源于小费。但是,并非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服务人员都要付小费。小费究竟应付给哪些入,还颇有讲究。在美国坐船或坐火车应付小费,但坐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付;对车站或码头上的搬运工应付小费,但存取行李时不必付服务员小费;在旅馆中对帮你提行李或打扫房间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柜台上的服务员则不用付;在餐馆中对给你上菜上饭的服务员应付小费,但对领班服务员不必付;乘车时,对出租汽车司机应付小费,但对公共汽车司机则不必;对理发师和美容师应付给小费,但对售货员和自助洗衣店里的服务员则不必付。另外,对警察、海关检查员、大使馆职员、政府机关职员等公务人员给你的服务绝不可付小费,对他们只能口头道谢或者写信表示感谢,否则会被视为一种不恭敬的行为。在习惯上,凡是站柜台的服务员一般都不收小费,如询问处职员、售票处职员等。画廊和博物馆等处的导游、电梯司机等也不收取小费。小费的数额,因人因地而异。在大城市,顾客付出的小费若占总费用的15%,表示对服务满意;若占20%,则表示服务特佳。在其他地方,小费通常占费用的15%。顾客在小咖啡店吃顿早饭需付小费25美分;在高级旅馆中住宿,每天要付给清洁女工2美元;在实行划一收费的机场、火车站和公共汽车站,每拿一件行李,顾客须付给搬运工35美分;妇女上理发店花费最多,对洗头、剪发和烫发的理发员都得分别付给小费。出租汽车司机索要小费也相当厉害,如果车费不到1.5元,可以付25美分,否则就还要多付。有位访美人士谈起旅行观感时说:当他乘坐出租汽车时,司机有说有笑,显得和蔼可亲;一旦下车忘记付小费,司机的脸马上阴云密布,十分难看,前后判若两人。付小费的方式有多种:顾客可以将小费放在茶盘、酒杯下;也可把小费塞在服务员手里;或是在付款时,只将找回来的整票收起,零钱不收,就算是付小费了。来源:学生大

女生的日常礼仪之言谈礼仪 篇5

女孩子坐椅子,膝盖必须靠紧,两脚平行,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即可。(值得一提的是,正确的坐姿有助于身材的塑形)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办公室日常接待礼仪 篇6

(一) 迎宾礼节。

迎宾礼仪是办公室日常接待的重要工作。正确的迎宾工作, 除了热情和真诚, 礼仪常识必不可少。迎来送往, 是日常接待工作的主要方面。

1. 办公室日常迎宾。

秘书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的客人, 既有预先约定的, 也有临时无约的“不速之客”。不管是有约的还是无约的, 秘书都应热情地以礼相待。

当来宾若是熟悉且依约前来的, 秘书可亲切地与其握手并礼貌地将其引到事先安排好的会谈地点。对首次到访的来宾, 不管有约无约, 秘书都应诚恳地进行自我介绍, 然后或确认或恭敬而礼貌地询问来宾身份, 并与其握手致意, 必要时可与来宾礼貌地交换名片。对有约的、重要的, 或是远道而来的来宾, 为了表示郑重、尊敬和热情、友好, 主人 (多数是秘书) 应提前到达预先约定的地点或本单位的大门口、办公楼下恭候来宾。当来宾乘坐的车辆驶近时, 应面带微笑, 挥手招呼致意, 以示“我们在此已经恭候多时了, 欢迎您的光临”之意。

2. 办公室之外迎宾。

有时, 秘书必须陪同或代表领导到机场、码头、车站等交通场所迎接来宾, 或在接待活动地迎接来宾, 这相对于办公室日常迎接来说, 程序更为复杂些, 礼仪礼节要求也更为讲究。迎宾时, 主人应提前到达迎接地点。来宾到达后, 主人应上前热情地招呼、问候, 然后或自我介绍, 或互相介绍, 或交换名片。如果与来宾是初次见面, 秘书可事先准备好写有如“欢迎XX公司XX先生一行”之类醒目文字的接站牌。

对重要的来宾, 可在交通场所或特定的地方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必要时, 要安排迎宾线, 即在迎宾时, 为了表示隆重, 同时也便于主客双方相互致意, 主方人员列队迎接来宾。迎宾线可安排在门内, 也可安排在门外, 但一定要面向来宾方向。迎宾线的迎接人员要按职务的高低排列, 排列方式可是“一字式”或“雁字式”。 (如图)

欢迎重要来宾时, 有时还要安排送花。送花时, 一般宜选择代表“友谊、喜悦、欢迎”花语的花卉, 如玫瑰、兰花、紫罗兰等。如果是接待外宾, 送花时, 一定要尊重来宾所在国对花的禁忌风俗。一般来说, 以红色花系或紫色花系为佳, 忌用黄色花卉和菊花、杜鹃花、石竹花。来宾所在国的国花一般都会受欢迎。在数目上, 西方人送花一般是单数, 但不能送13朵。

(二) 送宾礼节。

俗话说:“出迎三步, 身送七步。”这是迎送客人的最基本礼节。送别客人时, 秘书应根据实际情况, 将客人送至办公室 (或接待室) 门口, 或送至电梯口, 或送至单位的大门口等, 与客人握手道别, 必要时还要为客人打开车门。送别时一定要注意的是, 不管送到哪里, 都要面带微笑, 挥手目送客人远去。握手道别时, 主人一般不宜先伸手, 以免给人造成“逐客”的误会。

维汉交际礼仪中差异的民俗学探析 篇7

关键词:交际礼仪,差异,民俗学

一、交际礼仪和民俗文化

礼仪产生于交际,因而交际礼仪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无论汉族文化还是维吾尔族文化都强调礼仪在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每个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以及礼仪风俗。

维吾尔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说交际礼仪体现着文明,包含着文化。一个民族的普遍价值和态度经常明显的表现在民俗中。

二、维汉交际礼仪中的民俗文化差异分析

1、交际礼仪具有时代性——招呼礼仪

在招呼礼仪方面,维汉双方也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日常碰面打招呼的时候,对于汉族来说,人们通常都会微笑点头或者是礼貌性地问一句“吃饭了吗?”“干什么去?”等。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通常都会客气地点头或是握手,或“您好!”。在汉族的世界观里,在公共场合打招呼方式不宜过于亲密。

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因传统的沿袭和宗教的清规,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人交往有着严格的礼仪讲究。不同阶层、性别、年龄的人,信教与不信教者,见面时的礼节都有所不同。并且很多礼仪上的用词都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在问候语上,解放前见面时常问“家里有几只羊?”后来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就开始问“最近怎么样?”等。下面这张表反映出现代维吾尔族见面打招呼的方式:

正如汉民族各个地域打招呼的方式不尽相同,这张表也只是大致反映出维吾尔族见面打招呼的基本礼仪,由于宗教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维吾尔族的招呼礼仪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南北疆的维吾尔族在打招呼方面依然有一些差异,尤其是口头语的问候区别较大,这里还需进一步研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加强,我们不难看出,问候语的简化和趋同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2、交际礼仪具有地域性——称谓礼仪和服饰礼仪

(1)称谓礼仪

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直观的反映出汉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从称呼方式来说,汉民族都是体现出一种等级的观念,称谓礼仪相当复杂,从家庭成员关系来看,汉族的亲属关系分为血亲和姻亲,血亲又分宗亲和外亲,这些亲属关系都是至亲,此外还有很多远亲。维吾尔族的称谓关系就没有那么细致,称谓也反映不出他们的亲属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维族亲属称谓相对汉族而言较简易,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例如,“祖父”通常被称为“bowɑ”,而在喀什、和田地区的维族则称为“dɑdɑ”,柯坪县则称为“dɑdɑ”。这种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称呼,在汉族地区更普遍的存在,如,北方人习惯将大伯称为“大伯”或“大爹”或“大爷”,而南方人称其为“伯父”。

南疆、北疆在“爷爷、奶奶”的称谓差异上十分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北疆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因而在称谓中讲究长幼有序,而南疆受伊斯兰宗教文化影响时间较长,在维族中也存在祖父母领养长孙的习俗,因此在父母称谓前“”来称呼祖父母的习惯。

(2)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审美意识和生活态度等。汉族服饰主要以简单大方为主。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南北疆的维吾尔族着装差异很大,北疆城市里的维吾尔族穿短袖无袖短裤的不乏多数,服饰礼仪几乎和汉族无异;而南疆即使在城市也只允许穿短袖和紧身裤,不少维吾尔族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打扮。值得观察的是,在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方面,高校中的南疆维吾尔族或多或少的会听从北疆同胞的建议,尝试着改变,这说明他们是接受和适应这种相对现代化穿着风俗的;相反,北疆的学生心里更多的是对传统维吾尔族风俗文化的尊重,却很难被南疆传统的习俗所改变。

由此可见,首先,维吾尔族在服饰礼仪上受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南疆偏传统,北疆偏现代;其次,城市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在着装打扮上也有很大不同,城市维吾尔族相对开放,农村的相对保守;另外,从新疆高校的维吾尔族互相影响情况来看,保守的较传统的南疆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相对开放现代化的服饰打扮,接受新的事物和刺激,愿意尝试改变。总之,整体上有传统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倾向。

三、从民俗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1、语言文化因素

维吾尔族和汉族在文化上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语言文字上,语言文字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人类的思想文化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语言的差异是两个民族产生交际误解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维吾尔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维吾尔族文化鲜明的体现了对对自然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意,例如维吾尔族很多男人的名字后面带有“江”字,“江”字在维吾尔语里是“”,生命的意思,这充分表现出了一种维吾尔文化的生命意识。

2、宗教禁忌因素

新疆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传统的习俗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任何人交往中有严格的礼仪讲究。维吾尔族的宗教禁忌比较多,维汉很多交际礼仪中差异的根源就在于其宗教信仰。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3、地域环境因素

新疆大杂居、小聚居的客观地理生活环境,产生了民族间文化的融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活在城镇或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老一辈们相比,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很大的变化,势必会对他们的习俗和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促使着维汉两个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四、小结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礼仪差异有很多,不单是因为个体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背后深层次的民俗文化不同所致。文化决定其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与维吾尔族交际过程中,一方面要交际适度、礼仪至上。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效果,除了谨慎的选择符合情境的言语外,还需根据对方的礼仪习惯,采取入乡随俗和礼貌原则,提高文化适应性,选择合宜的礼仪做法。另一方面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作为跨文化交际者,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多重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要求我们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文化语境,从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高远月.谈新疆维吾尔族的日常礼仪及其变化[J].东方教育,2013,1.

[2]苏丽燕·阿依拜克.浅谈新疆维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J].新闻世界,2012,4.

【鸡尾酒的日常交际礼仪】推荐阅读:

上一篇:设备管理责任制度下一篇:师岗中心小学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