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2024-10-10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精选9篇)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1

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附带着一种雅致的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中国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当前,可以重点发挥其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改善社会调控方面的作用。

通过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传统礼仪是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道德建设的内涵与传统道德的内涵有本质区别,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传统道德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加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都要求我们把传统礼仪中的积极因素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形式。目前,尤其可以利用传统礼仪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的礼仪,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序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作为职业道德的礼仪,体现了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协调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们应发掘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通过礼仪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制度是约束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从社会调控方式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礼仪强调行为的规范、有序和协调。规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有序是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这些要求有利于形成严格的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的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2

陶瓷造型设计理论及其实践, 是对于陶瓷传统工艺不断继承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既包含着历史遗留的实践精神与理论支撑, 又包含着现代陶瓷文化创意的新思维和新表现。德化窑在明代白瓷生产工艺成熟以来, 一直保持着不断发展的势头, 即便是较为缓慢的发展, 也仍然同样重要, 它仍不失这样的模式, 直到现在, 德化陶瓷生产依然建立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也就是说, 现代德化陶瓷生产在利用传统技艺中依然显得得心应手与游刃有余。

然而, 由于各种文化因素及生产者、经营者认识水平所限, 总是在与现代文化衔接上屡屡不足。故此, 在现代德化陶瓷生产领域发挥传统瓷塑技艺优势为现代陶瓷造型设计服务依然成为一个风向标。

二、来源于民间手工艺的瓷塑技艺, 成为德化窑陶瓷生产技术的核心

在德化窑, 不论是明代瓷塑的发轫, 还是清代瓷塑的延续与发展, 均依托于民间手工艺的肥沃土壤。

与明代德化窑白瓷材料及其工艺成熟的同时, 在造型技术上, 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艺制作技术体系。这就是后人总结出来的有关德化窑瓷塑“八法”, 即“捏、塑、雕、镂、贴、接、推 (堆) 、修”八字技法。德化窑, 据现代不断考证证实, 它萌发于唐代, 直到宋代一直沿着青瓷生产与发展之路前行, 宋代又与江南发展起来的青白瓷同脉, 直到明代, 在材料工艺上具有重大突破, 即白瓷成熟, 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的工艺特征。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 (1) 瓷胎致密, 透光度极其良好, 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2) 就釉面来看, 德化白釉为纯白釉, 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 与德化白瓷有明显区别。”就是利用这种独特的材料及其工艺, 民间艺人便塑造出别具风味的瓷塑工艺美术品。明代, 著名瓷塑艺人何朝宗, 在他参与陶瓷制作中逐渐将泥塑、木雕、石刻等民间工艺技术渗透到陶瓷成型中, 于是, 瓷塑成型技术经过其不断实践及经验总结, 趋于形成。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 随着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瓷塑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有了新变化。民间艺人苏学金 (出生于雕塑艺术家庭。其父德明, 邑武生, 善雕塑, 系民间泥塑木雕佛像巧匠, 间亦从事瓷雕制作。) 幼从父学, 长得家传技艺, 尤嗜瓷雕, 就是这位民间艺人在长期的作坊帮工中, 习得陶瓷制作工艺, 并结合自己的造型技术, 再一次提高了德化白瓷瓷塑技艺的表现水准, 对前代各瓷雕艺术风格与工艺技术广采博取, 潜心钻研, 深得何朝宗等大师之艺术技巧与优秀传统精华;尤其是他将“八法”中的捏塑, 在工艺创作过程中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他摄取梅花为题材并采用捏塑之法, 塑造了瓷梅花的造型形象, 其作品《瓷梅花》一举夺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何朝宗综合性技术的应用到苏学金单项技术的甄选之妙, 可以说, 德化窑白瓷瓷塑技艺业已成熟。

从明代德化窑白瓷制作技术形成定制以来,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依然没有脱离这样的窠臼。这不仅表现在工艺美术瓷品种之上, 而且, 表现在日用陶瓷制品中, 甚至, 还反映在具有创意精神的产品之上。即便在清代, 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德化窑白瓷瓷塑从技术构成到产品制作, 均沿着传统之路缓慢地前行着, 一方面, 说明德化窑瓷塑技艺在传统与现代陶瓷生产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另一方面, 也表明德化陶瓷生产沉寂在历史文化的窠臼中, 裹足不前并影响了其创造与进一步发展。总之, 精湛的技术曾经使德化窑名垂青史, 但是, 怀揣历史更是一种倒退。

20世纪末期, 改革与开放的大潮给德化陶瓷生产带来转型的契机, 正因为对外开放, 德化陶瓷生产受到舶来文化的影响。

三、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的德化窑瓷塑技艺的作用及其意义

20世纪初期瓷塑艺人许友义将石膏模具制作法引进到德化白瓷生产工艺之上, 进而形成了现代德化白瓷生产工艺。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对德化窑白瓷瓷塑制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原本手工生产制作的低效率使得产品总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为此, 民间艺人需要革新生产力, 以提高劳动效率, 以便最终增加产品产量。于是, 以许友义为代表的瓷塑艺人经过“精心研究, 别出心裁, 融泥塑、木雕、瓷雕技法于一体, 创造出活动瓷莲 (链) 、捏塑珠串等新技法和石膏模型注浆成型新工艺”, 于是, 在德化窑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紧密结合的瓷塑新工艺制作技术。

德化陶瓷生产真正意义的大发展是受到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为前提, 德化人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调研和考察, 将西方先进的设计思维和造型审美理念引入传统陶瓷生产的变革之中,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造型和产品样式, 从而推动了先进创意思维的催化。

所谓先进的设计思维, 对于传统陶瓷生产与制作而言, 就是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陶瓷造型制作的一个冲击与变革;先进的设计思维必然会与先进的生产工艺相结合, 才能对传统陶瓷生产模式产生积极的改变作用。如柯宏荣的《三月三》《天鹅湖》、苏献忠的《误读水浒》等一大批当代德化窑瓷塑艺术家的作品, 都是现代设计思维推动下的产物, 与传统陶瓷技艺具有传承关系, 又是现代人审美意识和生产工艺变革的产物。总之, 从陶瓷发展的整个历史来说, 或者从现代陶瓷创作与生产来说, 传统瓷塑技艺始终扮演着核心且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社会生产力的持久变化, 不可能将一个产业的生产技术凝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相反, 它是一个暂时静态与长期动态的结合体, 只有新旧不断更替, 才能实现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聚变。正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德化窑瓷塑技艺的不断变化,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文化意义。对于历史, 德化窑白瓷瓷塑技艺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对于现实, 它不仅需要注入新技术因素, 更需要应用。只有将之应用在陶瓷生产实践中, 它才会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现实也无愧于历史。在德化陶瓷生产领域, 白瓷瓷塑技艺不仅存在于沿着传统题材之路前行的瓷塑作品的创意与表现中, 而且, 也广泛存在于现代日用瓷、西方工艺瓷的生产制作中。这正迎合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生产理念, 并将历史文脉主义的旗帜刷新的更加鲜艳。

总而言之, 德化窑白瓷瓷塑技艺在德化现代陶瓷生产中仍然具有基础工艺技术的意义, 仍然具有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结论

长期以来, 陶瓷就是这样:在新材料与新技术结合下以新产品的形式适应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德化窑瓷塑技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吸收到变化, 它基于陶瓷生产工艺, 并从民间手工艺制作中汲取营养而形成基本形态, 随后, 又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德化窑瓷塑技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年9月第一版.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年1月第一版.

[3]郭其南.《瓷都群星—德化瓷坛古今百家》[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4]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年12第1版.

[5]王铁城, 刘玉庭.《装饰雕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6]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第2版.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3

关键词:现代礼仪;公共管理;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封建制度被推翻。同时,中国传统礼仪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现代礼仪方式。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开创了近代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移风易俗被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呼唤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适应于这种社会秩序的新型的行为规范。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遵循的礼仪规范受到不应有的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际关系恶化,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开始了现代礼仪文化的建设。现代礼仪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颖、灵活,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我国现代许多礼仪形式,都是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的。现代礼仪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剔除了封建落后的成分,表现出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

现在,我国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仪式、程序、出席人士的安排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日常的行政、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的各种公务礼仪礼节也不断完善。随着社会活动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种礼仪更加深入人心,新的礼仪形式不断出现。交际礼仪、节庆礼仪、人生礼仪等各种新的形式越来越为人们广泛接受。在改革的大潮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同时也将世界各民族的礼仪礼节风俗一同带了进来,使文明古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不断发展。如礼炮、交际舞会、名片等都是从欧洲传人我国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生活也被引入礼仪礼节活动,礼仪电报、礼仪点歌、电话拜年等近年来广为流行。这些都体现了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

综上所述,现代礼仪的本质是一种交往行为,而这种交往行为中包含着我姑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现代礼仪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每一次的转变和发展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以及时代需求的借鉴和调整,是不断的在检验,在传播,在传承,在每一时期展示不同的特点。

现代礼仪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发展到现今的现代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摆脱传统礼仪中的封建糟粕,树立新的礼仪风尚方面,作用明显。纵观现代礼仪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实践检验性,社会普及性,时空限定性,文化传承性,审美融合性等基本特征。今天,现代礼仪已经朝着普通化、趋同化、高雅化、职业化的趋势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不再津津乐道于那些繁礼褥节,只有使现代礼仪适应时代潮流,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我国,对现代礼仪的研究比较欠缺。它不仅仅是一 些约定俗成的交际规则,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美学、伦理学、风俗学等方面的内容。我相信,随着对现代礼仪研究的深入,必将对我国的外交事业和四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交礼仪既汲取古代礼仪的优良传统,又借鉴文明发达国家的礼仪礼节,演化成今天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各国人民往来都能理解接受的一套社交礼仪。如见面的握手、吻礼、鞠躬、招手、举手礼等。

通俗地说现代礼仪的本质是规范人们在公众场合和他人面前的交往行为,约束界定人们行为的尺度,使人类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得到尊重、信任、友谊、好感、赞誉。礼貌的实质是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的实质是人们在交际场合中惯用的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特殊的专门场合程序化的活动。

现代礼仪上讲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另外一个样,则是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的。

现代礼仪上允许因人而异原则,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本质上,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彼此之间因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现代礼仪讲求适度原则,施礼就可能进入误区。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得体并适度,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感,结果会适得其反。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这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

礼教的本质是指导个人如何反省自律来实现理想人格形象,即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18]。

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礼”是“仁”的外化。礼要求节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整套制度仪式,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而统摄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则是“仁”之精神。《左传·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的关系,礼用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自己做起,立己、克己,方能达到仁的层次。中国礼仪文化强调礼乐互补。《韦氏词典》将礼貌定义为“表现于行为中的道德”。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乐是象征人与人间来往的和谐。

总之,通过对上述现代礼仪的原则、现代礼仪的核心,现代礼仪的交往规范和准则的论述可以表明现代礼仪的本质就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是这种行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要深刻领会现代礼仪的本质,在实际交往中要秉持对人平等、真诚、宽容、尊重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汝福.中国礼仪史话[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4-18.

[2]胡锐主编,现代礼仪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

[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26 .

[4]唐德根,西方文化與礼仪(英文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8-105 .

[5]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论文 篇4

【摘 要】本文从传统礼仪的主旨入手,分析了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矛盾。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我们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封建糟粕,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关键词】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与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与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与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与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与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与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与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与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与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与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与、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与行为准则。在“十年**”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篇5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分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的原因,文中引入这样一个概念:社交货币。这是一个来自新兴的社会媒体经济学的理论,大意就是我们以某个话题、现象、概念作为谈资,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在对信息的分享与谈论中,实现彼此的了解和自我形象的凸显塑造。显然,“我是歌手”热播的几个月里,它在公众媒体和大众人群中,正是充当着超级社交货币的角色一一比如,对李健的喜欢与否已经生生把笔者的闺蜜圈分作两个阵营,文艺女与非文艺女就此实现了一次相互识别和区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作家和作品,就是通行于时代、社会、公众的“超级社交货币”。人们在阅读、讨论文学作品和主题人物的过程当中,输出和交换着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与论调,确认和塑造着自己的价值取向,甚至由此养成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话语方式,凸显着自我的独特性。那是文学辉煌灿烂的时代,至少貌似是。

而今天,从博客到微博和微信,新媒体和自媒体,网络文学和超文体链接,这些文本形式和传播方式正在替代文学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交硬通货。文学,我们通常所谓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作品和现象话题,越来越淡出公众目光之所及,越来越边缘,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于是,很多作家与批评家开始忧心忡忡满面愁容地发问: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哪里?

尽管,笔者承认自己严重依赖微信,随时刷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尽管,笔者承认自己也会津津有味地追看《甄媚传》和小白文,但笔者真的不认为纯文学有那么岌岌可危和日落西山。网络文学的铺天盖地与目不暇接也好,移动终端轻阅读的流行盛行也好,包括微博控、微信控,笔者倾向于把它理解为精神产品从生产、传播和接受评价体系越来越细分的结果,而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层次种类细密的分工。纯文学不再成为公众的社交货币,人们转身从新媒体上去寻找和接受更多类型的资讯与观念、讲述与阐释,不同的精神产品和文化形式,对应不同的需求和人群,这不过是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1980年似乎是文学最兴盛发达的年代,至少貌似辉煌灿烂。所以今天有太多的作家批评家在悲伤地缅怀那个年代,烯嘘文学的中心位置一去不复返。还有很多人会因为网络文学的流行而去感慨当下人们阅读水平的下降甚至堕落。笔者倒觉得,文学地位的这些变化恰恰有力地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和成熟,更真实地呈现出大众在精神产品和文化需求上的真正主体性一一他们更明确更自觉地提出了多层次的精神产品需求,而不再是精英居高临下地给出什么他们就追捧接受什么。无论各种站上的各种超长篇网文,还是几乎每个人手机上都在操弄的140个字与秒刷刷的朋友圈,更提供给每个人一种播报、描绘、表达和阐述外在世界和与自我的权利与权力。阅读与写作,似乎从未如此自在和自由,从未如此充满选择性与可能性。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就必然和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严峻问题:文学将以怎样的合理性与说服力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安放自己?文学如果在这个网行天下微力无边的时代还有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那么它一定要在围观热闹、点评八卦、演绎传奇之外提供更有价值的独特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至少得包含着对世界个体化的打量思虑,以及对人和人心的体恤和理解,它和弥漫在现实经验中、网络狂欢里、通俗小说中那些外在简单的是非评定和价值判断构成一种对峙和撕扯,它对各种想当然和理所应当构成一种打破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对更年青一代写作者影响尤甚,但未必是直接和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或者说改变,不是读者群的此消彼长,更不是有你没我的.替代压力,而是通过影响写作者自身来实现的。时代的大趋势大氛围,资讯传播分享的新方式,日常经验和个人体验的新媒体化,这些都会参与塑造着一个写作者的审美趣味、思考力,以及表述习惯话语方式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一定会反映在一个人的写作中。新的时代必然养成新的作家和作品,无须焦虑、躲闪,更不必呼唤期待,它注定要发生的。而文学,当它充当公众社交货币角色的时候,当它处于时代焦点和社会中心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被各种诉求、立场、企图心捆绑束缚,被不可承受之重挤压得变形而丧失初心。而安于边缘,文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在自得自由,从而重申自我立场、回到文学本身。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6

浏览:[792]大中小

南通大学文学院吴洁

[摘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推动反贪立法,不断健全廉政制度;多设监控渠道,不断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官德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关键词]传统廉政文化;现代价值;实践意义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含义做出了明确表达:“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1]。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做正直、方正、干净、节俭等道德含义之解,从古至今,“廉”都表达着人们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而“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2],即正直公道的基本原则是治理一方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可以将廉政理解为一种源于传统清廉观的为政之德和政治氛围,而廉政文化,则正是以廉政为根本内容的文化传统、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并与之形成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气都产生了行之有效的促进,并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氏族和部落首领还没有什么特权意识,却有着强烈的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他们不仅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而且以戒言、铭言诲人律己。尧曾有过有“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址”,[3]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因为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舜也曾告诫他的臣子要清明正直,并每三年对公职人员进行一次考核,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上述可谓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最初萌芽,说明“廉”作为一种朦胧的为政道德活动,已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及贪贿现象的盛行应运而生的。商朝提出重民用德,不任用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努力为臣民生财造富的人。周朝清醒的认识到夏商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压迫和贪污腐化,倡导勤政廉政,并采取了保民、任贤和勤政等措施,认为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当尽力接触小民,了解他们的疾苦,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种勤政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可贵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论点,认为既然人情是欲利而避害的,为政者必须能顺民所欲,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使人民得到快乐、富贵、安定。孔子、孟子等这一时期的儒学大家也是廉政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实践着廉政文化。孔子认为,为政者欲把政治搞好,就要自身廉洁,不以权谋私,为民做出榜样。孟子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认为人民才是国家中最可贵的,人民是政权之本,而国君的地位完全次于人民,并且还提出了给民以恒产,施教化,救济穷人等具体措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半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社会的本质所限,社会战乱不止,衰世

长而盛世短,贪污腐败现象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中长期盛行,但真正的清官、廉吏和博学志士依然坚守着清廉之志,不断发扬着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

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国家的法令应当统一,并使其家喻户晓,这样违法乱制的举动就无处藏身,官吏也就不敢枉法为邪了。西汉的贾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认为“廉”是为人为官都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为政者必须注意自己的品行,作为国君要做到“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5]。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是一位仕途并不如意的政治家,但他却在充分了解民族和封建官僚机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去贪致廉的措施,如举贤进能、量才授职、厚禄均俸、养廉去贪,并实行不速迁、不久次的任官政策,这些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今的反腐倡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虽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有着明显的进步性,诸如精简机构、抑制侥幸、裁减冗官冗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而宋代的欧阳修则提出“廉”应当是为官者应具备的根本道德品质,如果因为利欲熏心而不能保持廉德,那么也就丧失了其从政的个人品质。明朝的海瑞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但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为民伸冤,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海青天”,他认为要彻底扭转官场中的贪污腐化之风,在提倡廉洁奉公的同时应大力严惩贪官,对贪赃枉法者处以重刑,同时鼓励百姓对贪赃官吏放胆来告,并且能在权贵面前严格依律秉公执法,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可贵的。

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从公正无私的执法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刻内涵和重要影响。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支持,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传统廉政文化经过历代人们的探索、加工和改造,在不断与贪污腐败现象的斗争中发展、深化,形成了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内容,许多已融入到现代思想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国古代民贵君轻、勤政廉政等思想文化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倡导,成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一以贯之,并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

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有着强大的习惯力量,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传统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更是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爱民厚生”等传统廉政思想引导、激励人们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地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因此,传统廉政文化也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的潜在动力。

此外,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尽管有着丰富的内容,但也不全是精华,也有着消极的方面,如传统的廉政文化中有许多针对官员的廉政建设思想,但却缺少对专制君主廉政勤政方面的监督,各种廉政思想、措施的出发点往往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人民仅被视作统治的对象和权力斗争的工具,就连民本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封建统治。对这些糟粕,我们在丢弃的同时也应了解其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性,并加以总结,从而不断提

升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

2、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传统的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深得民心,传统廉政文化的长期熏陶和真实的历史教训,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官员的廉洁勤慎与否,历来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反腐倡廉应当是当前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传统廉政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

其次,传统的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我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意义深刻的廉政思想和卓有成效的廉政制度都很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比如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意识,以及设官分职、激励勤政的官僚制度等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之处,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很有借鉴意义。

最后,传统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几千年来,在我国廉政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导方法和灌输方式,并深得群众的喜爱,比如格言、传说、戏曲、诗歌、小说等形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宣传了廉政思想,震慑了贪官污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很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借鉴。此外,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一些人伦道德和修身原则,如淡薄寡欲、见利思义、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都可以运用到当前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工作中去。

3、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我国的官德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清廉价值观的形成。“公仆意识”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当代清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最大的官德。在官德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培养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可以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而遏制消极腐化观念及其行为的发生与泛滥。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对人的侵蚀,有利于清廉价值观的形成。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在心目中确立了廉政文化的主体地位,才能树立清廉的价值观,自觉反对和抵制腐败诱惑。

其次,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约束、规范、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不但包含着古代廉吏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还包含了种种廉政制度规范,其一旦根植于官员的心中,将起到法律制度和空洞的廉政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作用,才能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使其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最后,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遏制腐败风气的蔓延。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道德准则一直按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渠道,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直到今天,包含着清廉价值观等诸多内涵的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仍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的蔓延。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其现实作用,在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发扬,进一步推动我国廉政事业的发展。

1、推动反贪立法,不断健全廉政制度

在皇权支配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十分重视通过制定重法严肃官纪,从《秦律》

开始,就规定了详细的以惩治渎职和贪污腐败为主要内容的法规,对各级官吏的违法行为都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以轻罪重罚为特色的惩罚标准;两汉时期有《刺史六条》、《三互法》等专门的监察法规,分门别类地针对各种贪贿行为予以惩治;在明代,更是出台了惩治贪污的特别刑事法规《大诰》。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欲的膨胀,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的腐败案件呈高发态势,立法上虽然在《刑法》第八章中对贪污腐败犯罪做出了相对严厉的惩治规定,但却缺少有关的程序法保障,给证据采集、案件侦查、法庭审理带来不便,从而导致了办案效率低下,警示教育作用甚微。因此,我国亟待出台一套较完整的惩治贪污腐败犯罪的专门法规,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及办案程序做出比较周全、缜密、具体的规定,明确区分罪与非罪,从严规定有罪标准和处罚措施,从而才能有效地威慑隐形犯罪和预谋犯罪;另一方面,专门法的制定也能够方便人民群众了解和举报腐败罪行,有利于执法机构及时立案查处。

2、多设监控渠道,不断强化监督机制

近年来,众多政府监督部门的高官、反贪局长的纷纷落马,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谁来监督监督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完整的监察机构和完备的监督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依赖监察机构,尤其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对监察机构、监督者的监督不可或缺。从我国由古至今几千年的反贪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无疑是最公正、最称职、最积极的监督者,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贪官污吏的斑斑劣迹绝不可能逃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历史上无数贪污腐败的大案都是在人民的检举揭发下败露的。两汉时期就有授权民众进京告发地方官吏横行不法的“言变事”制度,甚至把民间舆论即所谓的民谣作为陡黜官吏的依据之一。因此,我们应将人民群众的监督纳入到现有的监督体系中来,不仅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工作,而且要通过法律对相关程序加以明确,在保证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同时保障好监督者的人身安全。目前在我国检察系统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便是很好的监督形式,并且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我们还应加强立法、行政、司法等各自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之间的合作,实行互相监督、协作办案,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质量,从而形成较严密的廉政监督体系。

3、加强官德建设,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一个政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就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就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只有惩治腐败,才能深得民心,党才能长期执政,国才能长治久安;而唯有加强官德建设,培养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反腐倡廉,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将党的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集中概括为“三常”警句,即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7],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官德建设的内涵。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复杂形势下,自觉用党纪国法来约束自己,加强政德修养。修政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充分表明了官员的为政之德对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常思贪欲之害,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性,抵制各种诱惑。早在宋代,清官包拯就对贪欲之害有着深刻认识,认为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而贪赃的官吏则是人民的盗贼。当前,腐败之风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有所抬头,若任其发展不加节制,势必会使人民丧失对我党长期执政的信心,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心中常敲警钟,才能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常怀律己之心,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常怀廉洁之心。“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先”是古人对为官者在律己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在执政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姜涛.管子新注[M].山东:齐鲁书社,2006.

[3]刘安等.淮南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现代价值

本文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概述, 并且将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阐述, 希望实现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简述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

1. 礼仪的基本概念分析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 由于人们受到不同社会因素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如风俗习惯、时代潮流、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 使人们在这些因素背景下其个体均存在着差异, 然而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准则, 使不同的人们通过这种行为规范及准则而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关系。另外, 礼仪从交际的角度上来说, 是一种交往艺术, 是一种有利于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对于个人修养来说, 礼仪是一种可以表现某人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内在表现。

2. 礼仪的内容分析

根据古典文学文献资料记载, 礼仪中的“礼”与“仪”是两种概念且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礼”是一种规则、制度, 即人们常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仪”是“礼”的具体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仪式的规范行为。因此, 不同的“礼”将会对应的产生不同的“仪”, 它们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仪”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将其内在的精神表达出来, 由此可看出, “仪”可以将“礼”形象化与具体化。另外, “礼”“仪”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即可实现“礼”“仪”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礼仪的含义基本被细化, 不再像传统古典文学记载的那样宽泛。在现代社会活动中, 礼仪逐渐注重规范人们交际活动, 使得人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人们的感情才能得以增进, 社会的文明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动。由此可以看出,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遵循的规范标准以及程序, 其需要人们的共同遵守才得以正常运行, 是推动社会文明的一份重要力量。

3. 我国传统礼仪教育资源的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 但就近代礼仪的发展来看, 我国的礼仪发展由盛转衰。虽然在五四运动中将封建落后的礼仪制度推翻了, 但其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精华被保存了下来, 其对当代的社会礼仪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与启示, 这是因为当代的礼仪教育与传统的礼仪教育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礼仪教育中有很多著作与记载, 其对当代的礼仪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力, 如《弟子规》《礼记·曲礼》《童蒙须知》等, 这些均有着儒家思想且对我国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可将这些儒家思想著作投入到当代礼仪教育活动中, 建立新型的礼仪教育理论。

二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1. 道德是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中, 人们通过学习相关礼仪理论而长期受到熏陶, 并升华到道德的层面, 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能够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由此可以看出, 礼仪与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 我国传统礼仪与道德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礼仪蕴含于人们生活中的任何事物, 且蕴含于道德规范以及道德意识中。道德是人们通过礼仪活动而体现出来的, 因此, 礼仪既是一种行为活动, 也是一种道德行为。

2. 礼仪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礼仪的实质就是社会道德规范, 它对人们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标准, 并且对人们的行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 人们在礼仪素质的大背景下, 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

3. 构建社会文明是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

社会秩序中一直蕴含着礼仪, 且秩序一直体现出和谐文明, 可以说, 和谐是社会秩序形成的最终状态, 而礼仪的秩序就是和谐。因此, 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则可以发挥礼仪的作用, 这是因为礼仪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结构, 从而促进社会结构实现和谐与安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 包括礼仪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传统礼仪教育资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并且将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综合阐述, 从而为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 进一步实现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局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吴家华.西方公平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作用[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 2008

探讨传统礼仪文化和现代法律素质 篇8

关键词:礼仪文化;法律素质;继承;有效措施

从古至今,我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其具有的起源早、规模大、内容广泛、完善程度高等特点,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因此,为了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笔者倡导我国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正确看待“面子”问题,大胆的将法律作为公正的“镜子”去衡量自己、衡量他人、乃至衡量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保障人們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1 传统礼仪观念与现代法律之间的矛盾冲突

1.1人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选择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了漫长的时间,在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过程中虽然也曾经提倡过法治,但由于统治被理解为帝王专制,以帝王为中心,长期以来都是以权代法,因此法治也不只不过是人治的附属品而已。君主专制制度严重违背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反对暴政的理念。在当代社会,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强调的是以发展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确立新型人际关系网络为目标,因此,必须摆脱古代以权代法的思想,以社会主义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严厉打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现象,结合政府的干预和社会的舆论,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新秩序。

1.2社会不公平合理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选择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否认社会是整齐平一的,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智愚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各自的责任和工作。而中华的传统礼仪正是维持这种差异的工具。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中虽也有过“刑不避大臣”和“法不阿贵”等相关法律条例,但是在当时严格的等级划分环境下,这种法律条例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现[1]。当今社会实行法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让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组织有超越法律以外的特权,更不能临驾驭法律之上,若违背这一原则,都必须承担公平、平等的法律责任。

1.3中庸守旧与竞争创新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选择

注重和谐是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关系原则,即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和平、团结和睦、和解以及和谐为主。在当代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中,公民都有权利追求富于竞争精神的文化,但是这种权利是要建立在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提倡公民善用法律来武装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在竞争创新中寻求合作,摒弃中庸守旧的思想。

礼仪主要是根据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自然形成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仅通过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形成的礼仪并不是完善的,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化来完成的,而广泛的社会化又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提高现代法律素质,必须加强公民的基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普通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大、中、小学的教育计划当中,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的重点,同时以礼仪教育为根本宗旨和目的,使大、中、小学的学生学会做人,严格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②强化各个单位和组织的教育,使单位和组织各人员都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公民的义务和非义务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去学法、守法和用法,用法律指导自身的行为,力求做一个具有人格和尊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合格公民,为完善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

2 加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

法律教育除了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外,还要加强对社会成员法律职业礼仪的培育,唤起社会成员的法律职业良知,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带着对法律职业的神圣感去工作,并崇拜法律职业,为从事法律职业而感到自豪和荣誉。

首先,我们应该转化视角,多从内在视角论述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职业者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更加深刻,更加可以从内心认识到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所以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概念和原则外,更多侧重让学生内在感知这种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有让学生放下排斥与敷衍的心理,自觉意识到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才能让法律职业道德的光辉照进他们的胸膛。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的储备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学目标做些改变,比如增加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课时;改变这门课的性质,从选修课改成必修课;选择相关专业领域的老师进行授课等等。

3 加强礼仪教育

权利是法律的核心部分,没有对权利的意识就激不起公民对法律的需求和渴望,就不能保证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就必须培养公民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正确观念。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等,是个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在提高现代法律素质的有效措施并作出相应的努力,无论是公民个人、政府官员、法律职业人和非职业人,还是单位组织、社会或者国家等社会活动主体,都能够正确继承优秀的传统礼仪和巩固基本的礼仪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走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静,周海燕.中华传统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解读[J].中国报业,2011,7(16):288-289

[2]梁花.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探索,2010,12(09):366-367

论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篇9

摘 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

收获

现代意义

1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2.1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 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2.2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4.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就是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相一致, 而且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在当前,我们应当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向前进。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 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场消防安全培训内容下一篇:有关热爱生命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