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精选12篇)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1
一、引言
技术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提高资源稀缺型企业在采购时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转向从深层次的技术能力的角度对此做研究。因此,客观地认识企业技术能力及其对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核心能力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结构与层次
企业技术能力概念提出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其中,D o s i(1982)将其定义为技术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搜索能力的综合,并把它们表述为搜索技术→学习技术→创造技术的链式过程,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在技术能力提升中的作用。D e s a i(1984)则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认知技术能力,认为技术能力应该由采购技术的能力、工厂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构成。TDRI(1989)按照对技术的可操作性,将技术能力概括为技术使用能力、技术获取能力、技术综合能力、技术生成能力。国内学者魏江、许庆瑞(1995)在总结上述学者关于技术能力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赵晓庆、许庆瑞(2002)又进一步从战略管理视角将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技术的战略管理、技术能力体现为技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员技能)、组织结构与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战略逻辑与共有价值观。
由于对技术能力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对技术能力结构的提法也各不相同(见下表)。
资料来源: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
技术能力作为一些知识的集合,Leonard-Barton(1995)认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结构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的特异性和力量。赵晓庆、许庆瑞(2006)把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显性层,是技术能力的表层,由显性知识构成。包括设备、工具、技术文档、操作程序、管理程序和技术基本原理。第二层是由隐性知识构成的核心层。包括技术与管理诀窍、对技术的内在本质的理解和对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的洞察、以及隐藏的价值假设。这是能力中难以转移和难以获取的部分。第三层是扩展层,是企业的创新网络。包括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结成的技术联盟和关系网络。能力的这部分反映了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利用程度,是企业能力扩张的主要方面。
三、企业技术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 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积累的结果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稀缺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2. 技术平台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所谓技术指的是为了实现产品所共享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及生产制造技术等的整合。技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共享性,即技术平台是开发一族产品所共享的技术集合。二是规范性,即构成技术平台是在企业内部经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整合的,在实现某一族产品的过程中只需进行较小的变化。三是延展性,即可通过提高、更新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或完善技术平台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来实现技术平台的升级和更新。四是独特性,即技术平台虽然包括通用的基础技术,但其核心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特有的技术组合。五是阶层性,即技术平台是由处于不同层次的技术整合而成。核心技术则是构建技术平台的关键核心要素。构建坚实、先进的技术平台对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3. 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加强技术创新是保持核心能力的前提。企业要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确保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演化为一般技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发出成本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能力。如果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乏术的境地。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在世界经济范围内,任何企业并非总会长兴不衰。企业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加强技术创新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多种技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渗透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论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表征企业内在能力的概念,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通过提高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来保证。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还是要从企业技术能力着手。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潜在的能力,通过技术能力的积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正因如此,目前在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引起这种趋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二是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中,日益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体现于企业绩效,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企业推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理论最终也走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浩,戴明月.企业核心专长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4-54.
[2]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1):70-76.
[3]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积累途径的螺旋运动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06,(1):40-46.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2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2003》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01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一是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的贷款,建立资金投入风险机制。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3
关键词:企业 技术管理 技术能力 协同 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更是要依靠于人才的储备,来完成技术的创新,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带来的效益,而且为了企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促成技术创新,但总的来看有的企业并没有在技术创新上得到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相匹配的利润回报,总的来看,这是存在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是我们今天从企业自身出发,从企业内部出发试图分析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在技术创新无法满足与企业投入相匹配的技术回报时,从企业内部出发,一般是由于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所导致的,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仅仅重视技术管理或者技术能力单方面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或者将两方面做区别的考虑,却不曾考虑到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下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入不敷出的局面。
1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要素
1.1 企业技术管理要素
企业的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企业对其技术创新中所有基本的各类资源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人员、设备、时间、材料以及资金等要素。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分为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部分,其中技术的资源管理中是对于企业技术资金、企业技术的设备、企业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技术信息的管理;而技术的质量管理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制定的保证技术质量合格与否的方针、政策等,其中还包含有对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技术的成果的管理;最后是技术的组织管理,企业在技术上的组织管理是依托于企业自身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保证组织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对于组织的管理。
1.2 企业技术能力要素
企业技术能力是从企业中各角色的能力出发,来完成对企业技术的创新,主要构成包括,人员的能力、信息的能力、设备的能力以及组织的能力这四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在人员的能力方面,分为科技人员与高级技工,人员数量、员工在年龄层次的构成以及员工在知识层次上的构成;信息的能力的衡量是依靠于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技术相关档案的数量以及技术相关档案能否满足技术创新需求共同衡量的;设备的能力是包含有设备完好状态和国际前沿研究设备的数量来决定的;最后是企业技术能力中的组织的能力,它是通过技术研发的经费和技术储配的情况来共同决定的。
2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
2.1 企业技术管理对技术能力的作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够直接的将技术转化为创新后的成果,这时就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来将企业技术进行催化,使之成为技术创新进而完成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增长。简单来说,企业的技术管理是在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之下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而技术能力是不能直截了当的转化成为技术创新后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加强技术管理手段,技术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技术创新的成功,将技术创新后的成果强有力的转化为企业经营的绩效,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2 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
前文可知,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于技术能力是催化促进的作用,所以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假若没有了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所以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前提要求,只有一个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才需要技术管理来帮助企业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企业谋取绩效。本质上来讲,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管理,通过对企业技术的挑选、吸收、运用和改进创新完成对技术能力的管理,所以说,在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上,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没有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更不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绩效。
2.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分别对各自的关系的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绩效,需要在自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相互的耦合性的关系,而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要努力扩大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耦合程度,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绩效。而且在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耦合度上也存在有一个度,也就是两者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要保持在一个科学的比例内,防止两者中任一部分突破比例发展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下,对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具体上是通过企业技术管理要素同技术能力要素两者中的具体要素的协同共同构建下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日常企业项目和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如:
3.1 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在一定的技术能力前提上,需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用以提升企业绩效,而技术能力的转化离不开技术管理的催化促进作用,所以企业要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构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是拥有技术能力的人员,所以,人才依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在技术管理体系中加入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机制,保证企业持续的技术能力,也正是企业技术管理的立足之本。
3.2 对于企业整体上来说,技术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无非是源于市场竞争下对技术经济的变革,所以相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技术管理应该更多的表现在企业技术管理机制的革新上,包括对技术管理中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方面的不断的创新,为企业中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够为更多的技术人才提供开明的、开放的技术创新机遇,保证个人能够实现自身需求的同时,完成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3.3 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又是技术管理的前提,所以在三者中,保证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还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所以企业在建构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管理是相匹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并且为人才提供适度的空间,保证创造性的思维得以实现。
4 总结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依靠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又依赖于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协同作用,作为根本存在的技术能力还是依靠人才这一时代下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完成绩效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还是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唤娣.基于NKC模型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陈力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刘炜.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4
关键词:动态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技术创新效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全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大, 使我国工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生产技术水准整体相对落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综合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加强科技发展的纵深度,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只有通过有效而合理的技术创新系统才能保持并提高竞争优势, 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现在正处于高速变革的环境, 新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相对封闭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具有更高“柔”性的技术创新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构建合理的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技术创新作为融合科技与经济的重要渠道, 已经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有自身的特殊性, 技术创新的效果又受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所提出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概念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是动态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个拓展。
一、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 稀缺性, 为企业所特有的; (2) 延伸性, 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 (3) 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为客户创造感受得到的价值; (4) 难以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不会轻易地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与动态能力强调的外部环境相对应的概念, 是与企业相关的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生产运作、企业绩效等所构成的系统, 企业可通过研究和控制内部环境来利用内部资源, 提高内部的吸收、整合、创新能力, 打造符合发展方向的核心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和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有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在快速变化, 原有的资源和能力很快就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掌握动态能力才能获得较好的业绩, 保持竞争优势。但是领先的企业如果满足于现状, 追求已有竞争优势的利益最大化, 将很快被致力于创新的对手所取代。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积累性学习的过程, 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变。然而, 新环境下环境在变、市场在变、顾客的需求也在变, 企业核心能力也就必须在其现有基础上适应环境的变化, 提升或开发新的核心能力。如果企业核心能力不再发生变化, 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就会自我否定, 也就不再是核心能力, 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能不断更新并创造出新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就是动态核心能力。动态核心能力有助于企业保持柔性并快速响应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 甚至制造对自身有利的环境变化, 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其成长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
在企业经营日益多元化、产品标准日益多样化、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化的今天, 企业要想保持住竞争优势, 就应该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 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内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培育企业所特有的动态核心竞争能力, 以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是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针对动态竞争环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自身优势的自适应能力。在全球化环境下, 快速的技术变革和扩散驱动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动态核心能力中最高层次能力的体现, 它是企业将各种知识再整合、再创造、再输出, 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从动态核心能力的角度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管理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可通过吸收、引进、转化、创造等方式, 更好地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同企业战略资源结合起来, 有利于企业在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下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要完成这一过程, 既要加强研发队伍的建设, 也要增强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弱,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府之中,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体现, 是企业形成动态核心能力的一种举措。
三、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的新思路角度, 进行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 并得到实际的应用, 是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 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从技术创新的内涵来说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复杂体, 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复杂性, 处理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技术创新学说和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应当有效地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并从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出发, 使所选指标比较容易获取。
2.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是涉及研发、试生产、规模生产、销售等多个相关联环节组成的多结构、多层次复杂系统, 因此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须有足够覆盖面, 尽可能将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在内, 以期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技术创新的特点, 防止以偏概全。各个评价指标既要相互联系, 又要相互区别, 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选择的指标要少而精, 微观层次的指标应控制在10~25个之间, 评价体系所需资料应容易收集, 尽可能从相关统计资料中获取可量化的指标, 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者层次复杂的指标树。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效能内涵丰富, 它不仅包括可测量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不可测量的影响因素。如果追求一定要使用定量指标或恐难以进行准确地评估, 因为定量指标的定量标准和数据核准的原则要事先确定, 这种确定本身就是定性的工作, 再有收集、整理数据时人为误差和不确定因素也较多, 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根据不同情况可或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 或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经验表明, 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客观, 反映实际。
5.动态连续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充分考虑企业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中, 技术创新能力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提高。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必须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现状, 同时反映发展趋势和潜力, 还能揭示其内在规律;在选取指标时需注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静态指标反映当前发展Á技术水平, 动态指标预测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
(二) 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从传统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 不难看出解决的都是一些局部的静态问题, 缺乏对外部环境动态的考量且很难判断出其技术创新成果是否适应当前变革。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根据上述体系设置原则, 运用层次分析法, 构造出一套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经济绩效评价、创新管理评价、外部环境评价三个评价系统7个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
1.经济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技术投入产出效率是通过衡量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与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 来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它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产品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企业只有通过这次的创新获得收益, 才能激励企业进一步增加创新的投入, 有实力进行下一步的创新活动, 创新产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 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是最直接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一是投入指标;二是产出指标。
2.创新管理评价。创新管理评价按照评价资源的位置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整合指标和企业外部力量的合作指标。
(1) 内部整合能力指标。内部资源的整合, 指的是使企业的市场销售系统、管理人员素质、创新风险管理有效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来。适应性强的技术创新系统, 一定是具有开发能力强的技术创新系统, 因此对技术创新效能评价, 是创新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定性评价指标, 分别对以上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技术创新管理关系到技术创新投入向产出的转化, 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内部角度来考虑:从管理人员素质、创新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管理人员素质, 衡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指标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 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也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创新风险管理, 创新风险管理水平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等方面来衡量。
(2) 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指标。企业同外部技术资源的协同, 主要是企业的关键客户、外部技术伙伴、关键供应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企业的内部需求和外购技术互相匹配, 并确保企业选择外部技术资源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才能有利于企业加强发现技术、选择技术和技术转移的适应性。所以, 在指标体系中从产学研合作程度、合作企业参与创新的程度设置参与技术创新的定性评价指标。产学研合作程度, 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 重要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有效的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科研成果。
3.外部环境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复杂的也是难以预测的。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技术和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但是可以加强关注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并以此作为调整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比如, 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可能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另外,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不小的冲击。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是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主要目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动态性, 意味着必须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紧密结合, 根据新的信息来调整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使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效能评价是从长远发展角度考察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 是否同企业的经济、技术环境相适应, 是否得到了政府政策支持等相关的战略问题。
(三) 根据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指标权重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或资料, 进行适当的处理 (包括定性资料的量化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等) , 就可以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
四、结论
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煤炭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笔者针对我国煤炭型企业特点提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提出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煤炭企业从整体上评估其技术创新能力, 而且还能帮助煤炭企业改善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管理工程学报, 1999 (1)
[2].石忆邵.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
[3].邸景霞, 郭剑锋, 索贵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与对策.煤炭企业管理, 2005 (5)
[4].张雅丽.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发展.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3 (13)
[5].吴友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7 (4)
[6].唐炜, 蒋日富, 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5)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5
一、市场营销能力概述
市场营销能力就是指从公司市场定位与营销组合这两个层面去探究公司在市场营销中具有的优劣势。公司需要设定一个属于自身的目标市场,从商品、地理为位置等方面去给予描述。定位合理,能够让公司不断的汇集资源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最后竞争胜利。定位的精确性主要是来自于公司对市场研究与调查的实力、评判与明确市场目标的实力以及占据市场保持地位的实力。市场营销组合就是指能够对市场需求造成影响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各类方式的组合。涵盖商品、价格等。合理使用有关要求设定适合市场发展的营销组合。还需要依据商品生命周期的改变给予及时的调节[1]。
二、营销能力与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关系
在公司中自主创新和营销能力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差异。国外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究并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营销能力促进公司创新。一些研究者给出它们间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公司只有对市场进行探究,在可以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或服务。公司借助于创新能够给大众带来需求与便捷。市场影响对技术创新具有下面一些展现形式:(1)参加创新的探究过程;(2)确定创新目标;(3)增强创新的交流性。他们觉得营销能力对公司自主创新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研究者借助于对影响创新因素的研究,以期给公司生存与发展带来一些参考意见。
三、企业的自主创新影响因素
1.资源的获取
公司资源会对其在市场中的竞争造成很大影响。公司领导者还有职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公司创新能力与规模都是对会公司发展造成影响。
2.创新的需求
创新需求主要是来自于决策人员对公司的创新程度。借助于公司文化、市场的引导还有公司创新态度会对决策者的创新程度产生影响。公司文化给创新带来支持与依据。市场导向可以让公司了解顾客对创新的需求情况。公司动态,尤其是在公司的领导层里,对公司创新资源的划分,还有公司创新的实施有着很大影响。
3.外部环境
外在环境对公司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很多人看来竞争是促进着公司创新的一个因素。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变,公司需要在新中不断的去适应当前的环境改变。只有实现创新菜可以去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才可以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里获得生存与发展[2]。
四、营销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1.营销能力对企业的创新需求影响
公司在发展中是离不开创新的。对企业而言,创新就相当于发展。公司对创新的需求将会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进度,发展进度对公司的经济收益形成影响,而经济收益又会对公司发展造成影响,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公司要么就会在循环中不断变强,要么就会不断的消退。对公司而言如果借助于创新没有实现收益的增加,那么对企业家而言,他们的创新需求就会不断的减少。很多公司因为营销实力较差,对公司运营造成影响,只能让公司领导选取市场上较为普通的产品进行生产,这样就会不断的削弱自身的创新实力,因此营销能力会公司创新实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营销能力对企业的创新效益的影响
企业商业化成本一般来自于下面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商品在营销中形成的费用;其次就是商品在生产中形成的成本。在当前信息与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一般商品营销形成的成本要比商品生产形成的费用高出很多。公司借助于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收益的.增长,其中营销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功能。当公司的营销能力在不断增强时,创新的商品或服务就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3.营销能力对企业的创新预期的影响
企业创新被企业家对创新需求的程度所影响,并且在开展创新以前,需要对其创新结果进行预估。主要具有下面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创新商品与服务可以给公司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其次就是商品或服务被市场的接受程度与能力。这些都和公司的销售实力有着直接联系[3]。
4.营销战略对企业创新选择的影响
当公司借助于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其在创新选取上就会更倾向于创新。创新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多市场份额,借助于合理的营销策略可以给带来更多经济利益。营销策略好的公司,对其能力的要求就会更强,给商品推广带来了更多优势,并获得更多收益,刺激公司决策者不断的增加对规模的拓展欲望。
结语:
在发展中,企业创新时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在实行自主创新时,需要探究很多方面,只有综合考虑以后才可以确定是不是对公司进行创新。在这段时间里营销能力对公司的创新决策有着很大影响,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公司创造更多效益,但是效益的出现也主要是来自于公司的营销能力。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6
【摘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结合广西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全国各省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得出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通过比较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因子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我国正从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之广西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所带来的双重机遇和挑战,这更凸显了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近年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谢吉亮、彭灿(2012)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進行了定量评估和横向比较,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2]。白俊红、江可申等(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3]。任远、吕永波等(2013)对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进行了界定,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省级区域综合评价,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分布特征,提出了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创新极辐射的区域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4]。吴永林、赵佳菲(2011)以北京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构成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5]。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客观的评价分析广西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和潜力,对提升广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选择
结合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选择了全国除西藏以外的三十个地区的数据与广西进行比较,以便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广西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方面考虑。选取8个指标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8个指标分别为:X1:R&D机构数(个)、X2: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X3:R&D经费内部支出额(亿元)、X4: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万个)、X5: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万个)、X6:专利申请授权量(万件)、X7: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X8: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
2、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结合前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进行数据的中心化处理。
3、分析测度
3.1因子分析
利用SPSS19.0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是:KMO检验的测度值为0.717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等于0.000,于是判定通过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共提取2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070%(大于80%),因此从原来的8个指标中提取的2个主因子能够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
3.2计算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软件,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函数:F1=-0.056X1+0.272X2+……0.242X8;F2=0.287X1-0.012X2+……-0.073X8
再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便可得到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0.42819F1+0.41251F2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并求出各地区的综合排名,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北京综合得分1.70,排名第一,广东综合得分1.36,排名第二,江苏综合得分1.34,排名第三,……,广西综合得分-0.31,排名第20。
4、结论分析与建议
4.1结论分析
通过前面因子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表现为:2012年,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综合排名第20位,虽然处于第二层次,但是排名比较靠后。说明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跟沿海的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
4.2建议
(1)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技术创新是通过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个不容忽视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海归优秀人才的引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海归优秀人才对国际前沿技术较为熟悉,而且一般也比较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海归优秀人才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潜在的影响。
(2)优化广西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优势,深化两广合作,打造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铁经济圈,实现“市市通高铁”,建成以南宁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缩短到周边城市、周边省会城市和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时间。
(3)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杨东奇,杜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75-177.
[2]谢吉亮,彭灿.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2,02:30-35.
[3]白俊红,江可申,李婧,林雷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8,03:108-114.
[4]任远,吕永波,刘建生,陈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5:110-117.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技竞争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活跃力量,是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新技术企业正面临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逐步加强,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发展高新科技的热潮,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2.1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概况
根据《经济日报》发表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 90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 469亿元,年增长16%。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占全球总量的29.2%,居世界首位。中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占全球总量的37.9%和22.3%。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第一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这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上,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天神”太空对接,“嫦娥”探月,高分辨卫星探测应用,“快舟一号”升空,运-20一飞冲天等航天工程无不让国人自豪、让世界为之震撼,高新科技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引领作用。
2.2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76%以上,建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已分别达到99个和313个,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87家。以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为例,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46.15%,比2012年度提高7.6%;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35.82%,比2012年度提高4.4%。而民营企业也开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二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民营企业的占比6.11%。近年来,我国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据统计,全国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6万家,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3%。其中西安高新区累计海内外上市企业58家,“旌旗电子”等7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013年其新注册各类企业3 837户,新增孵化企业2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家,专利申请量达到27 791件,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3 506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2014年曲阜市第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95亿元,同比增长11.66%。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27.77%,比年初提高了1.19%,位居济宁市各县区首位。通过《经济日报》获悉,北京一家科技公司G2S06010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多个产品已成功量产,产品涵盖600 V、3 300 V等中高压范围。其中,600V/10 A、1 200 V/20 A等产品成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突破有望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另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航材公司在内衬耐蚀管的焊接制造、无损检测、复合管端口堆焊加工以及管管对接焊技术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该企业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相继在南海、东海的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中投入应用,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持续提高了航天技术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
2.3 我国高新技术创新发展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特别是在航空和农产品领域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前我国在生化仿真技术、机器人、计算机系统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尚存在许多的不足。
2.3.1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中听占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率极其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尽管我国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比如华为、腾讯等科技创新型企业,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
2.3.2 投资分布不合理,技术开发资金不足
国际上普遍认为,技术开发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如果在3%以下就很难生存,在3%~5%之间,可以维持,达到5%以上,才能发展。根据国际经验,R&D经费、R&D转化资金、批量生产的资金三者比例应达到1:10:100,才能使R&D成果较好地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当前我国这三者比例是1:0.7:100。由此可见,我国高新技术投资分配很不合理,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2.3.3 关键技术过分依赖进口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关键元器件一直受制于国外产品,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专用芯片都是国外进口的。目前我国计算机系统使用面临着一大挑战,我国很多用户的电脑上,通常都是运行微软的操作系统XP和Windows 7,少数用户已经开始使用Windows 8系统。人们长期使用微软设计的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依赖心理,微软在中国市场也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地位。尤其是升级到Windows 8之后,系统封闭程度极高,它和微软账户(之前称为.NET Passport和Live ID)采取了比以前更紧密的结合形式。系统很多功能是必须通过微软账户来实现的,它内置了微软的云存储平台OneDrive,在用微软账号登录之后,文件可以直接保存到云端位置。这使得用户如果在操作一台Windows 8的机器的时候,几乎无法避免使用微软的网络服务。这种与微软的服务器更加明显的交互,对于我国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和个人在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非常不利。
3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引进高科技人才
人才的竞争是科技时代竞争的重点,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中国在国际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高新科技并不多,尤其是能够成功转化成商品的科技成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非常少。为了应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大对国际先进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给高科技人才更优越的待遇,以吸引更多国外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进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使我国培养起更多的高新技术人员。人性化管理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提高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对于受聘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或在国内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政府相关机构应予以特殊待遇,可由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帮助工作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允许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另外,企业应当成立科研教育基金,专门用于派遣责任心强、思维敏锐、有潜力的技术管理人才前往国外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为企业物色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3.2 立法支持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然而在我国技术专利的法律保护还没有完善,高新企业花费时间物力辛苦研发出来的成果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利用,加大了企业研发技术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新企业研发新技术的积极性。美国是高新技术产业大国,这与美国大力引进国际高技术人才,构建内容广泛、体系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分不开。美国在立法上,除了美国宪法、科技基本法、专门促进性法律以及行业基础性法律外,还广泛涉及研究与开发、人才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与贸易、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齐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立法保护方面,美国通过《小企业法》来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极大程度地帮助小企业渡过发展初期资金不足的阶段,使得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能够快速发展成为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应该借鉴美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高度重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存续,建立统一的专利政策,允许研究机构有偿向产业界许可转让,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3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
资金问题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缺乏资金支持是阻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融资难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我国政府和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政策、企业自身、金融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便捷快速的融资环境。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日渐严峻,中国周边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出强势竞争,无论是国防还是社会商业经济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巩固我国的国防力量,维护国民经济的良势发展,我国政府、金融机构、融资企业必须紧密联合,互相扶持,加强立法支持,完善担保制度和信贷管理体制,创新更多服务高新企业的融资产品,简化融资担保手续,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调研小组.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3年度报告[R].2014.
[2]高杨,李凯,孔繁华.曲阜一季度高新产值提升幅度位居济宁第一[J].http://jining.dzwww.com/xsq/q6/201405/t20140519_10285331.htm,2014-05-19.
技术是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监理,企业,竞争力,技术优势
0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从开始的国家强制推广,到如今已被广大工程建设者所认识和接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服务活动。
1 监理发展现状
工程建设监理的定义中明确的提出了工程建设监理是一项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而服务对象是建设单位(业主),监督管理的对象是承包单位(施工单位),从中体现出了工程建设监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因起步较晚,缺乏对监理工作的深入理解,大多数监理企业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按规定的监理程序和基本流程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监理定位发生偏移,始终停留在最低层次的工程施工监理阶段,甚至细化到施工单位责任范围的质量、安全检查督导工作,没有实行全面监理(即全面的工程项目管理),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收费过低加剧了整个监理行业队伍水平的滑落,造成从业人员和企业素质参差不齐,行业缺乏吸引力,从而使监理行业从最初的高层次的管理与技术指导,走向最低层次的施工阶段现场施工过程的监督。
2 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影响监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监理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而且是智力、技术服务型企业,而监理企业的一切服务活动是以业主为中心,持续地让业主满意是监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也是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而持续地让业主满意必须要保证监理服务质量(即产品质量)的提高。
而在目前情况下,监理服务质量就工程施工监理阶段的监督管理水平令人堪忧。
由于行业缺乏吸引力,整体人员素质水平不足,无技术力量支持;个别监理企业因从业人员不足,在投标时,按要求列出监理机构和人员组成,到开工时,临时找几个退休人员返聘,对监理工作缺乏认识,或临时聘用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现场实践经验,缺乏工程管理经验,人员组成远远不能满足现场监理的需要,现场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滥竽充数,导致监理威信难以树立,工作也难于开展,监理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监理缺位,使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碰到的困难和难题,由于监理项目技术力量不足,无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解决施工方碰到的困难和难题,甚至由于自身水平不高,无法对有些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导致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使监理方威信丧失,给业主方造成损失。
在大多数的现场监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如监理人员在图纸会审中发现不了的问题,所编制的监理规划、实施细则等资料毫无针对性,在采用比较特殊的施工工艺时,发现不了问题,无从监理,工程上遇到不常见的技术难题无法给予业主合理化建议等问题。这显然满足不了工程监理的需要,自然也满足不了业主的需要。
而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方面,由于缺少专业人才,无法从前期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为业主服务,无法更多的为业主方提供相关服务;在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问题上无法为业主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针对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和确保工程质量等方面无合理化建议,无法充分满足业主方的需求。从而导致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的信心下降或丧失信心,认为其对工程质量的提高、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工期方面无法发挥作用,监理人员无法保证对业主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服务,无法真正体现监理服务是为业主增值服务的理念。与建筑法规定“建设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有偿技术服务”背道而驰,业主感到支付的费用体现不出价值。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监理服务水平,监理企业要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而从现阶段来看,技术就是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监理企业所具有的可体现业主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价值的、可提供进入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广阔市场的潜能,从而可取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3 技术优势是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优势是一个监理企业作为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的企业应不断地提高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要保持这种技术优势,作者认为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加行业吸引力,不断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监理行业由于行业吸引力差,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而要保证公司的技术优势,就要不断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为企业的技术优势提供土壤。而要不断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不能仅仅只靠提高物质待遇,物质待遇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口碑,从各个方面加强公司的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做到工作有依据,管理有制度。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建设监理制度起步较晚,行业人才储备相对匮乏,监理人员主要来自于设计、施工、学校等建筑相关部门、行业,其中相当数量为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毕业生。这些新聘监理人员无法在管理水平、理论水平和工程经验三方面全面满足工程监理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监理人员不定期地接受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而使培训工作成为提高员工素质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对监理工程师而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监理工程师提高监理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监理工程师不注重学习,仅凭以往的经验办事,就无法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监理工程师绝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总结监理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功底,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杜绝出现由于技能不足而可能给自身和企业带来的风险。
4)公司针对各个部门,制定考核奖励制度。人是监理企业保持和发展技术优势的载体和源泉,如何去规范员工职责、留住人才和发现每个人的潜能,必须制定考核奖励制度,努力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考核奖励制度应紧扣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并注重可操作性和反映实际情况。不仅仅是通过考核去发现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要求其对自身的问题进行修正,还要通过考核,去努力发现每个人工作当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及时予以表彰,使员工树立“有错必罚,有功必奖”的信念,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5)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和各类研讨活动。工作之余,应鼓励员工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业务学习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努力为这些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尽可能的帮助,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要求企业各项目监理部、监理人员加强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其他行业业主、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和现场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组织各项目监理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沟通与交流使企业各项目部信息资源共享,为监理人员提供创新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6)组建专家库,为各项目监理部提供技术力量支持,满足各项目监理部的技术要求。目前大部分监理企业对项目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在监理工作中由于项目监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出现了诸如编制的监理规划、实施细则等资料毫无针对性,监理人员难以对工程图纸内容进行深入化的了解,在图纸会审中发现不了问题,针对有关重大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查难以提出有见地的审查意见,工程上难以提前进行主动控制,遇到不常见的技术难题无法给予业主合理化建议等问题。因此,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仅靠项目上的监理人员去对业主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服务是不现实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由监理公司在企业内部组建一个专家库,专家应由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工作经验、知识面广、技术素质高的人员组成,以加大对项目的技术支持力度,满足各项目监理部的技术要求。
7)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监理企业需要树立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理念,从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重点、难点出发,为业主提供各种专业技术咨询与管理服务;围绕工程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措施,体现监理服务是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的理念。
4 监理企业的发展
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一切行为的服务活动是以业主为中心,持续地让业主满意是监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也是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而监理企业就要不断的为满足业主的需求来进行努力,换句话说:“谁能更好、更多的满足业主方的需要,谁就能更快、更好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的规范也得到很大提升,仅仅以质量监督为主要职能的工程监理企业已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而在实际的项目管理工作中,业主方只可能完成项目管理中的部分任务,而且可能由于所聘管理人员无工程管理经验,无法从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专业职能上满足项目管理的要求,业主的能力是与专业机构的能力无法对比的。对业主而言,要配建各专业齐全的管理队伍,是人力、物力所不允许的,而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则为业主方提供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以质量监督为主要职能的工程监理企业必然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势必应向以专业服务为主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转型,这是市场供求的必然规律。
监理企业应自省自醒,放弃低端施工监理市场,逐步走向项目咨询管理,回归监理本位。而技术优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监理企业提高竞争力和企业转型的最大助力,是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监理企业的不断认识,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高监理服务水平,显然技术力量的优势会不断的突显,而监理服务水平又实实在在地考验着监理单位的智慧和实力,需要监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力、项目与建设单位的情况,利用监理企业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设程序的优势,去积极作为,争取和说服建设单位将“相关服务”委托给监理单位,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突破,逐步培育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市场和经验,扭转社会对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观念,慢慢做大做强,提升工程监理行业的影响力。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9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 (2005) 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 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 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 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 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 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 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 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 环境因素
(1)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 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 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 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 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 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 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 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 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 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 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 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 组织因素
(1) 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 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 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 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 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 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 会带来一种满意感, 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 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 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 压力就产生了。
(2) 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 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 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 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 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 让人觉得无助, 紧张和压抑。
(3) 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 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 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 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 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 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 因此, 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 (1908) 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 (如图8所示) 。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 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 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 (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 。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 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 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 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 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 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 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 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 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 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 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 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 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摘要: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组织上至管理者下到员工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压力管理, 使员工正确地应对压力, 适应和缓解压力, 这些已经成为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压力管理
参考文献
[1]胡芳:知识员工压力管理策略研究[N].南京: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赵明非:知识员工压力管理策略[N].西安:纺织器材, 2007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10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新制度, 评价能够通过充分地揭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规律, 从而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 确保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所以, 科学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把握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规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技术绩效、创新行为的过程、R&D投入强度、创新的效益和创新的标准定位等。其中, 从投入产出方面来衡量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科学合理, 有利于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技术创新评价方法主要有:密切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平衡计分卡和DEA方法等。其中,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简化算法和减少计算误差, 而且对于非DEA有效单元也给出较为合理与丰富的管理决策信息。因此, 文章采用DEA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特点, 可以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为:
一级指标:投入能力A1、研发能力A2、管理能力A3、生产能力A4、营销能力A5、制造能力A6;
二级指标:科研经费投入能力A11、技术投入能力A12、人员投入能力A13、设备先进程度A21、研发成功率A22、自主研发率A23、专利数量A24、研发水平A25、信息获取能力A31、领导的决策能力A32、激励机制A33、员工的素质A34、生产设备水平A41、生产人员结构A42、生产线先进率A43、生产周期A44、销售人员水平A51、产品竞争性A52、营销费用投入强度A53、客户关系管理A54、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A61、新产品的销售率A62、新产品的投资收益率A63
3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力评价模型
3.1 DEA模型
评价的依据是决策单元中的投入指标数据和产出指标数据, 用DEA来分析和判断其有效性, 对于已选定的决策单元, 为了更方便的应用, 引用松弛变量可以得到以下线性规划的对偶规划:
undefined
θ为模型单元DMU0投入—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 即有效值, 其经济含义为:
(1) 当θ<1, 此时决策单元为DEA无效, 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可将投入降到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减。此时, 将各有效单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效率边界, 以此边界作为衡量效率的基础, 可以衡量各非DEA有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2) 当θ=1且s-≠0或s+≠0时, 则称DMU0为DEA弱有效, 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对于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
(3) 当θ=1且s-=0, s+=0时, 此时的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 即DMU0为DEA有效, 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产出y0。己达到最优, 其中s-表示产出的“亏量”, s+表示投入的“超量”;
3.2 基于DEA的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DEA评价模型中DMU的概念, 可以把参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视为决策单元DMU。对于评价中的每一个决策单元, 可以根据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指标分为投入和产出两类, 即投入类指标:投入能力A1、管理能力A3、营销能力A5;产出类指标:研发能力A2、生产能力A4、制造能力A6。
根据已收集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 利用模糊评价方法, 对技术创新能力二级指标进行处理, 可以确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 利用相关软件, 通过DEA分析, 可以得出所选取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所调查的6家高新技术产业里有两家企业的DEA是有效的, 其有效的DEA企业占所选样本空间的33%, 而其余的4家企业其DEA是无效的, 占所选样本空间的67%。所以, 综上所述, 该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
摘要:正确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所应用的方法, 然后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DEA评价模型, 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DEA,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文献
[1]何明祥, 李冠.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DEA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2 (5) .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11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1994年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
10多年过去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如何?是否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呢?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
“我们聚集了一批非常好的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今天的清华科技园,大约有400多家各种各样的企业。其中不但有谷歌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更有200多家像芯技佳易、矽正电子、数码视讯这样具有全球500强潜质的核心技术创新创业公司。”
虽然当初组建清华科技园时,园区的建设团队对于科技园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明晰,但如今在梅萌的领导下,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学科技园领域中的知名品牌。
打造高质量园区
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梅萌受命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并由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承担整个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建设、经营与管理。
那时候,大学科技园在内地还没有成型的范例,梅萌除了亲自调研硅谷、剑桥、台湾新竹模式之外,就是不断地寻找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共同商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方法。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清华科技园的定位在梅萌心中渐渐清晰。
1994年,清华科技园提出了“让世界走进园区,让园区走向世界”的口号。对此,梅萌不无自豪地说:“当时的定位是正确的。我们的目标是紧跟高端技术和自主创新,希望将来能走出一批真正优秀的企业。”
14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先行者之一,清华科技园以“国际化”、“支撑平台”和“辐射发展”三大战略为指导,努力构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清华大学的智力、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在管理理念、资源整合、经营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清华科技园主园区现占地25公顷,营造了世界一流的环境。目前,主园区的空间建设已经整体成形,已建成学研大厦、创新大厦、威新大厦、科技大厦等共计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通过合作建园、委托经营、管理输出等不同模式,清华科技园依靠自身资源和品牌,从2000年开始向全国布局,分别在北京的玉泉慧谷、广东番禺、江西南昌、江苏昆山、陕西西安和咸阳、上海闸北、山东威海和辽宁沈阳等地建立了辐射园区,目前已经拥有11家辐射分园,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空间网络。
2001年,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全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学科技园领域的知名品牌。
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03年,园区提出系统构建有清华科技园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想,到今天,清华科技园已经搭建了一流的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
平台作用显著,
推动校企间技术转移
近年来,清华科技园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企业和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大学的创新资源,企业的创新技术,促进企业高速成长,推动大学学科建设。而清华科技园现有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来源于清华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如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技术就是企业跟大学合作的成功典范。清华科技园的这种平台作用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梅萌告诉记者,为了让科技园这种创新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政府部门都对清华科技园进行了大力的支持。2004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和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建的“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挂牌,通过引导政府资源撬动大学的存量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为平台,清华科技园除了促进各方的合作,还积极搭建舞台引导学校学生创业。近年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清华科技园携手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清华研究生创业系列课程建设探索》,梅萌等担任课程主讲。该课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各方面的素质,促进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曾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钻石计划”培育一流企业
综观现在清华科技园的企业,其中虽然不乏国内优秀的企业,但梅萌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清华科技园一定要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钻石企业”。为此,清华科技园于2006年下半年提出“钻石计划”,从园区企业中选出20家“准钻石企业”重点扶持。通过“钻石计划”的运行,清华科技园以培育“钻石企业”为目标,大力整合来自大学、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源,聚焦园区内已有产业链基础的行业,以及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点产业,专注扶持园区中具有世界一流自主核心技术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服务,吸引其上下游企业、投融资机构、政府等资源与之联系合作,帮助企业不断成长。
国际技术转移
与国际交往的桥梁
“在过去的14年间,清华科技园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际交流访问,其中包括日本外相、瑞典科技部长和驻华大使等;并与韩国松岛科技园、德国海德堡科技园、硅谷风险投资家等10余个国外园区、专业人士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园区曾获得欧盟‘2002科学孵化器最佳实践奖’、世界科技园协会首家大学科技园会员等多项国际荣誉和资格。”梅萌表示,通过明晰的国际化战略,清华科技园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交往的桥梁。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篇12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 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1)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2)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11]池仁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106
【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推荐阅读:
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调研分析06-17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05-25
化工企业的技术管理07-21
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05-31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09-06
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10-24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06-08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发展09-12
2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06-04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