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技术(精选12篇)
企业信息技术 篇1
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 应用信息化技术,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方式, 信息技术对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目标, 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信息技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 信息技术的演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新的历史时期, 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时代。概括起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产生和使用语言阶段。信息技术在这一阶段, 通过对语言的使用, 将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得到了根本性的实现。第二阶段:创造文字阶段。它全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阶段: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信息共享的进度加快, 同时也促进了世界闻名的发展。第四阶段:普及电信技术。日益成熟的通信技术, 全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 并进一步推动工业社会化的发展。第五阶段:将现代通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在这一阶段, 爆发了信息技术革命。1946 年,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从此实现了自动化和一体化的信息处理。而电子计算机凭借其较高的通用性和计算精度、较大的存储容量和快速的处理速度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变革, 推动了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迈进。
2 现代企业推行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对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 对信息技术进行推行, 是势在必行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全策略资讯系统,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概括来讲, 凭借着信息系统的优势, 策略资讯系统增加了企业的策略性优势, 改善了企业的竞争策略, 并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生产力水平, 最终实现了企业内部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提高了办公的自动化, 实现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的全面推行, 实现了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的办公的自动化, 不仅能快速的共享信息, 还为企业全方位的收集和处理信息提供了依据, 最终保证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 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改善了产品质量体系, 实现企业的生产自动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将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并全面加强了企业的物料管理, 通过企业产品的积极处理和开发, 保证了企业产品体系的完善。
2.4 融合了电讯和配销系统, 为管理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在对信息技术全面推行的过程中, 企业信息管理利用电讯传输系统相对宽频以及高速的特征, 全面提高了配销资料的处理效率, 促进了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对于电子数据交换的EDI系统和实时销售POS系统的融合与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推行, 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精密和高速电脑的利用。开发人类智慧系统, 进一步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 为管理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3 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3.1 增强了通讯能力、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对一个企业的执行力进行衡量的标准之一, 就是通讯能力。而高效的通讯能力表示企业能对外来的各种突发情况快速的相应, 保证了信息在企业内部顺畅传递。纵观企业发展的初期状况, 主要是借助于部门之间对语言信息的交流, 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它的传递方式主要包括电话电报和直接传递等。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随着不断普及的网络。在企业形成了缜密的内部网络, 各个企业之间纷纷搭建了内部网络, 促进了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3.2 整了各类信息系统, 提高了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就是优化办公效率。以往, 各个各企业都是通过传递和信息, 完成各种办公程序, 包括传递和保存、整理文档等。而随着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不断普及的网络, 也开始全面提升了企业的办公效率。通过完善的整合各类信息系统, 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字的处理能力, 同时也加快了对企业内部与企业和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交流。
3.3 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 节约了办公资源
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讲, 办公资源的成本支出是相当大的。而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可将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在过去企业的办公中, 一项很大的资源消耗, 就是存储纸质文件。而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显著的缓解了对计算机文件的消耗, 并将不必要的纸张浪费减少。纸质文件所不具备的优势, 是便捷的修改计算内部的优势, 由此在提高办公侠侣同时, 也节约办公资源。
4 结语
对于企业的信息管理而言, 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不单单将企业不必要的资源能耗降低, 同时还建立了快捷和科学的信息管理渠道。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企业先进管理, 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麻继峰.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5 (11) .
[2]高琰, 张琴, 张莉.浅析石油企业信息管理问题[J].信息系统工程.2014 (10) .
[3]王敏.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3 (03) .
企业信息技术 篇2
一、信息技术及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是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CAD、CAM),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是业务处理系统(TPS,EDP),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企业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资讯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鼎足而立,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树立资讯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To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管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谓远虑就是研究企业战略,没有战略远见的企业即使是幸运的暴发户,也必然是短命的。
当今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面,而产品、技术、工艺和材料等研究和开发则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作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 1、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变企业和产业,也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信息技术改变产业结构是指它增强了供方和买方的竞价能力,因为供方和买方通过联网或其他电子手段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产品价格、技术性能和顾客服务等的比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
・产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进入壁垒的加强。因为,现有企业已经在信息技术和硬件方面做出了大量投入。进入者面对成本劣势是不肯轻易进入市场的。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技术使替代产品望而却步,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将不同的特点加入现有产品之中。
・订货和帐单自动处理系统引起了配销企业之间的剧烈竞争,自动系统不仅提高了固定成本,还造成人员过剩,因此,配销企业不得不更加关注增值量。
・信息技术使规模生产和柔性生产并举,自动化再也不是产品生产僵化的同义词。
2、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
目前,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如经理信息系统(EI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
・它们可以提供给管理者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营信息、外部行业信息、国家新的经济政策,甚至提供对管理者个人事物管理的能力,既加强了决策的有效性,又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及必要的分析工具迅速确定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目标的实施策略,并且在实施当中及时得到反馈,迅速调整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各方面信息提供以及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企业高层领导依赖下属进行评价和建议的程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信息技术改善了沟通方法、下放了决策权、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培育了高素质的下属,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扩大管理辖幅、增强决策的透明度、缓解时间的压力、减少事故发生与发现之间的延误。
・方便的运营状况查询,形成了对下属的约束激励和评价激励,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电视会议和群决策支持减少了对会议的无效控制,经理个人事物管理系统节约了管理者时间的大量消耗,即插即用的网络系统使得管理活动不再受地点和环境的约束。
三、企业有效的竞争手段
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无论在战争还是企业竞争中,集中的原则永远是争取胜利的铁律。集中优势的原则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集中原则可以体现在成本优势、差别化优势和其他竞争优势的努力过程中。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把集中原则局限在某个产品、产品线或某个市场细分上,从而使这一重要的制胜手段与成本领先和差别化等手段割裂开来。其实,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个主要竞争手段,即成本领先、差别化和集中,是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的竞争手段。成本领先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差别化选择,差别化的表现之一则可以是低成本。成本领先和差别化战略的实现离不开集中原则,而集中于某个专门产品或市场细分本身也是成本和差别化优势的表现。 信息技术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
(1)改变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竞争规则;
(2)创造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带来战胜竞争对手的新方法;
(3)带来企业本身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改变着价值活动的进行和活动之间的联系,造成全方位的竞争。过去,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财务和档案管理方面,而现在信息技术已贯穿整个价值活动中,体现出优化、控制和判断等功能。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高度重视和研究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问题。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在向战略信息系统模式转移。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成本、差别化、发展、创新和联合等竞争手段,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有力竞争武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企业“价值链”中任何部分的成本。历史上信息技术对成本的影响仅局限于重复的信息作业。今天,即使诸如装配线这样手工操作程度极高的作业过程也有了极高的信息处理成分。自动配件选择系统和材料操纵系统等已被许多公司在生产装配线上采用。信息技术改变或改善成本构成。如不少公司正试图改变公司销售人员的传统工作方式,削减销售人员,充实直复营销力量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开支,成倍地提高销售成绩。
信息技术对差别化战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差别化战略已成为市场需求,“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向人们的观念和传统的行为发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体现无遗。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改变多种竞争力量的同时,也改变着竞争范围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信息
技术使企业更有可能来协调地区、国家和全球间的经济活动,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争取竞争优势。信息技术还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产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是一最为典型的例子,二者的密切结合对这两个产业的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用来支持企业的营销活动,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带来市场营销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特点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节省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消费者可随时查询,信息量大,准确性高;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可全天候提供全球范围的营销服务。网络营销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虽然网络营销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营销方式,但其所占市场份额将会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工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三个要素决定了其成败,它们是:人、过程和产品。人们往往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信息的产品,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方案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企业决策层 它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模拟和决定企业的管理战略,监控和判断企业的现状,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战术。
(2)业务支持层透过它,可以清楚的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状况,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企业财务及资金状况、企业管理成本的比率……
信息技术与中小企业发展 篇3
一、信息化经济带给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费用越来越低,传统的生产、交易行为逐渐被改变。大量占用资源少、成本低、善于把握时代潮流的中小企业开始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信息化使中小企业的产业领域大为拓宽。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灵活的反应机制较快地获取高科技成果,更快地更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在传统领域中中小企业也可以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同大企业展开竞争,弥补中小企业原有营销力量、开发创新力量的不足,使中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中小企业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消费需求特点。信息时代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需求的多变性使得企业不能仅就一种产品长期生产,而应当经常变换品种。更重要的是企业不能仅根据市场已有的产品种类进行生产,还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推出满足顾客新需要的新产品。这对拥有标准化生产线的大企业来说一时难以适应,而中小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则要快得多。3、信息技术使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成为可能,大大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往的中小企业只能以本区域市场作为生存空间,要想参与全球竞争,往往要依附于大企业,否则难以克服时空障碍。如今只需要一台微机、一部电话并联上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沟通。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企业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当企业面对知识经济的时候,经济规模不再是行业的“进入壁垒”,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信息差距,使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中小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个机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自我创新。
信息技术是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方式。新方式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机会,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多开拓新市场的机会,使企业能与消费者建立高效、快捷的联系,提高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不断向市场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现代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以增加产品新价值的费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极大地增强了管理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方案评价和选择能力,拓展了管理者的思维空间,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对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推动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和团队化,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团队文化的建设,而这些都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
信息技术还能为企业竞争方式的创新提供新途径。例如联盟型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企业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松散型联合体,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结构的层次和界限,由一些独立的企业本着自愿的原则暂时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市场机会灵活调整组织结构,一旦市场使命完成,联合体即告解散。联合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虚拟企业的好处——它们即具有小公司的灵活性,又具有大公司的规模。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通过分享技术和分担成本迅速融集资金、综合技术实力,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能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形式成为可能,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竞争方式,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这种战略联盟赢得超常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也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首先,信息技术能为中小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对大量的客户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管理,了解并掌握客户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模式,及时判断竞争对手的动态,为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提供依据。其次,信息技术能弥补中小企业在销售渠道及市场拓展方面的劣势。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络营销成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采用网络营销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竞争力的优势,建立起与大企业相媲美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缩小与大企业的能力差异。此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可以优化中小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提高市场创新的水平。
三、对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国外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和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观念落后,缺乏IT知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状况。缺乏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将使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很难与国外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及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从战略的角度规划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中小企业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获得持续发展。为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应当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可能涉及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的重组、企业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以及人员的精简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管理者缺乏远见和决心,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将很难取得成功。其次,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积极引进和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使企业具备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最后,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很难一次性地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应当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找准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中小企业可以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最能实现其产品价值的环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对该环节提供支持。此外,还可以对各种竞争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最适合自己采用的竞争战略,并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
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篇4
随着企业网络建设的蓬勃发展, 信息的应用与共享日益广泛和深入, 各种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的基础设施, 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行。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多。据统计, 美国每年因为网络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70亿美元, 平均每20秒就有一个网络遭到入侵, 由此看出, 网络安全已经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说, 保证信息安全, 避免经济损失已成为网络建设和运行中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1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
1.1 密码设置
密码的安全程度与网络信息系统密切相关, 许多建立内部网络的企业都有专用的邮件服务器等, 但大都对技术层面更加重视, 而忽略了安全管理, 在账户和密码的设置方面稍有欠缺, 如密码比较单一, 甚至内部使用统一的密码, 员工通过在客户端添加邮件账号便可浏览他人邮件;有些内部网络, 密码设置较为简单, 如将公司或个人电话号码设为密码等行为, 对邮件管理、文件服务器的安全都极为不利。尤其是重要文档和机密信息, 密码设置更需加强重视, 以word文档为例, 用户如果只设8位数字密码, 很容易被破解, 这就要求提高密码的复杂度, 如在数字中掺杂特殊符号和英文字母等。
1.2 信息截取
这是一种常见的盗取企业资料信息的手段, 通过信道进行信息的截取获取秘密信息, 或通过信息的流量分析通信频度, 长度分析, 推出有用信息, 这种方式不破坏信息的内容, 不易被发现, 攻击者可以通过监视网络数据获得信息, 还可以将重要信息发送出去或将正常的通讯信息修改、删除、插入, 然后再继续发送。企业信息的被截留, 可能造成企业一些工程、项目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和处理, 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3 黑客攻击
黑客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克星。例如用户通过IE等浏览器进入各种各样的web站点进行访问, 一般的用户不会想到网页已被黑客篡改过的问题, 黑客将用户要浏览的网页的URL改写为指向自己的服务器, 当用户浏览目标网页的时候, 实际上是在向黑客服务器发出请求, 那么黑客就可以达到欺骗的目的。
1.4 信息污染
将过时冗余、虚假雷同等有害信息渗透到信息资源中, 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造成干扰。目前, 由于网络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管理措施, 大量已失去时效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删除而滞留在网络中, 网络的自由开放特性不仅决定了网上资源很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造成转载、剽窃、抄袭现象以及网络信息的大量雷同, 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系统的管理难度, 加上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 且速度快使用方便, 因此成为不法分子传播不良信息的工具和场所。
1.5 病毒
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 又常常难以根除, 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 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 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如果病毒利用网络来进行主动传播, 不仅带来网络的破坏, 而且造成网上信息的泄漏, 特别是在专用网络上, 病毒感染已成为网络安全的严重威胁。
1.6 硬件故障
计算机硬件如磁盘、内存、网卡、电源、主板等, 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传输设备等, 以上任何一种硬件故障, 都可能造成信息丢失, 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2 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技术
2.1 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就是防止网络上的数据意外流失或被破坏, 而将数据或文件转移到其他地方。数据备份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远程磁带库备份、光盘库备份、远程数据库备份、定期磁带备份、远程镜像磁盘、网络数据镜像等;数据备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全盘备份、增量备份、差分备份。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部件, 它可以是硬件, 也可以是软件, 也可能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通常处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 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 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出入一个网络的权限, 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 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逻辑上, 防火墙是个分离器, 一个限制器, 也是一个分析器, 有效的监视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活动, 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2.3 信息保密技术
信息的保密性是信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保密的目的是防止机密信息被破译, 加密是实现信息的保密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 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 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 他只能得到密文, 密文是无法理解的, 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 恢复成明文。
2.4 入侵检测技术
防火墙针对非法访问攻击进行限制, 对进出防火墙的攻击进行检测并防御, 而网络内部用户之间的攻击不经过防火墙, 防火墙没有办法去防止。而IDS (入侵检测系统) 作为旁路监听设备, 放置在需要保护的网络之中, 针对合法访问形成的攻击进行检测, 当网络内部有攻击出现时, ID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 将信息交给防火墙, 由防火墙对这些攻击进行控制、隔离或断开, 所以对于一个安全的网络, IDS是必不可少的。
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 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 如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
2.5 防病毒技术
病毒可能会从阻塞网络、破坏系统、破坏数据、感染其他计算机、泄露信息、消耗资源等多方面威胁系统, 为了免受病毒所造成的损失, 应采用多层的病毒防卫体系。所谓的多层病毒防卫体系, 是指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 在服务器上安装基于服务器的杀毒软件, 在网关上安装基于网关的杀毒软件。目前公司内部使用的是Symantec杀毒软件, 采用多层部署, 统一管理的方式。
2.6 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 (VirtualprivateNetwork, VPN) 是通过一个公用网络 (通常是因特网) 建立起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 是一条穿过不安全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目前公司内部一些由于工作需求到外地或国外出差并且网络环境不方便的用户会使用到VPN。
2.7 安全扫描技术
安全扫描技术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 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 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 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 及时发现安全漏洞, 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扫描的结果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 在黑客攻击前进行防范。
3 结语
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且不段探索实践的过程, 任何一个网络安全设计都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安全问题。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采取强有力措施, 合理使用制度规范自己, 建立良好的信息安全体系, 以此保证企业信息网络的安全, 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2 (16) :143-144.
[2]任海鹏.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 2013, 6:79.
[3]Yusuf Bhaiji著, 田果, 刘丹宁译.网络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4]王兆东.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 2012.
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篇5
竞争优势是评估信息技术投资收益的一个指标。信息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及如何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呢?本文以资源基础论为理论基础,从四个方面:信息技术类型、信息系统类型、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和信息化项目团队资源束,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企业深入认识信息技术是如何创造竞争优势的,及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论是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执行一项价值创造战略时,其他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并没有执行类似战略。持续竞争优势是指竞争者当前及以后不能复制的一项价值创造战略。资源基础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巴尼(Barney,1991)指出企业资源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的特点,才能为企业产生竞争优势,即有价值、稀缺性、不完全模仿(如独特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有价值是指一项资源只有在它有价值时,才可能带来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稀缺性是指当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能被大量竞争企业拥有时,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完全模仿是指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只有不易被竞争者模仿时,才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不可替代是指不存在战略相当的替代品,使竞争者可以执行相类似的战略。本文将以巴尼提出的四个特点为基础,从信息系统类型、信息技术类型、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和信息化项目团队资源束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一、计算机软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计算机硬件不易产生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与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与通信设备没有稀缺性特点,不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计算机软件能够满足不完全模仿的特点,易于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计算机硬件与通信设备是企业有形资源的一部分,竞争者可以从市场中购买这些有形的信息技术产品。由于这些有形信息技术资源不满足稀缺条件,所以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计算机软件是企业无形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完全被模仿的特点。企业管理软件不是用户企业购买的标准化软件包,而是软件公司根据用户企业的需要进行过再设计的软件包。BEA(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将软件分为三种:标准化软件(prepackaged software)、客户化软件(custom software)和自主化软件(own-account software)。标准化软件是指软件以一种标准的形式出售或授权,并且以一种打包/捆绑的方式传递或通过因特网下载。客户化软件是指根据用户的特定应用修改软件,并且通过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分析、设计与编程服务等活动来传递软件。自主化软件是指根据某个用户的特定应用编写的软件。标准化软件,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等,是任何企业都可以买到的软件,它不满足稀缺条件,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用户化软件由于进行了个性化再设计,所以不同用户企业的软件是异质的,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自主化软件是为某个特定企业的特定需要而量身定制的软件,它满足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不易替代性,可以为用户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软件属于用户化软件,不同企业的管理软件是异质的,其异质程度取决于个性化再设计的程度。显然简单的个性化再设计易于被模仿,而复杂的个性化再设计不易被模仿。另外,每个企业的管理软件主要是适用于特定企业的经营环境,而不能够完全适用于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者企业,所以,管理软件有不完全模仿特点,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二、新信息系统易产生竞争优势,成熟的信息系统不易产生竞争优势
新信息系统是具有稀缺性、不完全被模仿、不可替代的特点,而成熟的信息系统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稀缺性特点、不完全被模仿的能力与不可替代的特点。因为对成熟的信息系统来说,竞争者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领先企业信息系统与其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既使竞争者不能完全认识领先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竞争者也可以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出与领先企业有类似功能的信息系统,即找到替代品。同时,信息系统供应商在长期经营中,能够提高信息系统生产效率,增加市场供应量,使信息系统失去稀缺性。所以,相对于成熟的系统来说,新系统更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ERP相对于 MRP、MRPII来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EIS相对于TSP、MIS、DSS来说,容易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上世纪末出现的SCM、CRM也容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新系统不断出现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一大特点,未来领先企业能否从新系统应用中获得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两因素。一,竞争者开始模仿的时间。竞争者开始模仿的时间可能变长,也可能变短。因为,一方面,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有机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因此,会对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更快速的反应,使领先者进行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的开始时间与竞争者开始模仿领先者创造性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风险比较大。当容易存在领先者劣势时,竞争者将会推迟模仿的开始时间。等领先企业获得一定的成功时,才开始应用新系统。这样竞争者可以借鉴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提高项目成功率。例如,管理者与员工对新事物的抵抗是企业信息化项目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早期信息化建设中形成的一些经验:信息化项目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信息化不仅是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等等,将使竞争者的管理者与员工预先产生一个预期,即信息化成功需要企业生产模式变革、战略变革与人力资源政策变革的配套投资。管理者与员工的这种预期,可以帮助竞争者克服管理者与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抵抗情绪。因此,竞争者的开始模仿时间将取决于竞争者对风险的偏好。二,竞争者的模仿周期。未来信息系统的模仿周期将更长,因为未来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将不断增加,例如集成的部门更多、集成的企业更多、支持的决策也更复杂,竞争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领先企业信息系统与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领先企业更容易获得时间压力下的规模经济性。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比信息技术本身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的资源束,可能会比信息技术本身更容易产生竞争优势。例如,如果信息技术能够与企业独有的资源相结合,由于企业特有的资源不能完全被模仿,那么信息技术与企业特有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就具有了不完全模仿的特点。根据巴尼的定义,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既可能是某项资源,也可能是一束资源。当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存在互补关系时,那么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就大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各自独立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总和。巴尼在他那篇经典的文章中专门谈到了信息系统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首先,他认为信息技术本身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因为信息技术是有形技术,易于被模仿。其次,巴尼认为信息技术如果嵌入企业正式或非正式的管理决策制定流程中,那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产生的收益与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总额并没有相关性,而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程度与企业收益有相关性。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说明企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即使信息技术本身易于被复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不易复制,特别是当管理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时。因为管理具有复杂性,不易被模仿,所以信息技术与管理组成的资源束也能够产生不完全被模仿的特点,从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许多工作正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企业资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如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变革的融合。从企业信息化项目团队的组建模式就可以看出管理变革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个典型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团队一般由软件公司、咨询公司和用户企业三方组成的。例如,联想集团的ERP项目团队包括联想集团、德勤咨询公司与SAP软件公司。许多软件公司与咨询公司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存在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如IBM对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收购,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软件公司与咨询公司更好的战略合作。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总投资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先进的信息技术,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先进的管理实践经验。信息化过程既是引入信息技术的过程,更是引入管理变革的过程,而企业从信息化中获得的竞争优势,就既来自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也来自企业在管理变革方面的投资。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组成的资源束,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能力、信息和知识等。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挖掘信息技术的生产潜力,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是比较新的技术,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尚未被挖掘出来。持续创新使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竞争者相比,能够保持稀缺性和不完全模仿能力。当竞争者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领先者不断自我超越,使得竞争者完成模仿时,领先企业又产生了更新的信息系统。如果竞争者不具有创新能力,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完全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企业综合资源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水平。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或者招聘新的技能型员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其次,企业员工挖掘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积极主动性,还取决于企业激励政策、企业创新文化、人际关系等企业资源。例如,信息系统发展目标之一是部门间更深层次的融合,包括流程的融合与决策规划的融合。在项目建设期间,激进式的变革比较容易被接受,在项目结束后,渐进式的变革是主要的。渐进式的变革受到信息技术部门、其他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内团体正式与非正式关系、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等资源状况。建立在这些复杂资源束基础上的企业持续挖掘信息技术生产潜力的能力就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由于这些资源束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存在因果模糊性与社会复杂性,不易被竞争者企业模仿,所以持续的信息技术生产潜力挖掘能力就是一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D Aveni认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是一种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1994),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因此,在当前超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四、用户企业内部资源投入比外部技术资源与管理资源更易产生竞争优势
真正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是用户企业利用软件公司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利用咨询公司管理经验资源的能力,这种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隐性资源投入。用户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将投入巨大的隐性资源,例如,用户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的能力和制定既明确又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的能力;用户企业落实业务流程重组方案的能力;用户企业员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转变工作态度的能力和适应新工作模式的能力;在项目完成之后的日常工作中,员工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持续创新的能力。不同企业信息系统资源的异质性是由不同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如某类编程语言,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竞争者可以购买软件公司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所以软件公司的信息技术资源不存在稀缺性。同样,咨询公司提供的管理咨询也不具有稀缺性,竞争者也可以购买到这些服务。造成不同企业信息系统竞争优势差异的是不同的企业利用软件公司资源与咨询公司资源的能力差异。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经验只有与企业特定的资源相融合,才能充分实现对企业经营效率与经营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用户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越强,越容易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如果用户企业不能很好地消化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经验,信息系统建设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劣势,如信息系统虚设与资金支出浪费、管理变革失败破坏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信息化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形象损失和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损失等。所以,信息系统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企业利用其他企业资源的能力。用户企业应该在信息化项目团队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外部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几个特点,即,软件技术比硬件技术容易带来竞争优势,新信息系统比老的系统容易带来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组成的资源束比信息技术本身更易带来竞争优势,而在信息化团队中,用户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比软件企业资源和咨询企业的资源更易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软件投资而不是硬件投资,及时应用新信息系统而不是老系统,积极将信息技术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结合,而不是仅注重信息技术投资,主动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依赖于软件企业与咨询企业。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投资,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推动信息技术企业的国际合作 篇6
中国展团将大放异彩
: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企业参加CeBIT的情况。
龚晓峰:中国企业参加CeBIT的规模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参加CeBIT的数量快速增长,2008年比2001年增长了近20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参展数量所占整个CeBIT的比例由金融危机前(2008年)的8.6%提高到金融危机后(2013年)的12.5%。
2014年,中国参展企业达574家,展览面积近9784平方米,总面积较2013年(8500平方米)有小幅上升。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参展,向观众展示了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融合通信、移动办公、LTE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电子贸促会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在CeBIT上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自1996年以来,共组织了近千家中国企业参加CeBIT,参展面积12000平方米,是汉诺威展览公司在中国推广CeBIT展会最早的官方合作伙伴。2014年,电子贸促会第19次组织企业参展。共组织了64家公司,展出净面积804平方米。
2015年CeBIT展会将于3月16~20日举行,中国将首次被邀请成为该展合作国。我们将全力配合做好伙伴国各项活动的筹备工作,通过CeBIT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中德在ICT领域还有哪些合作可能?如何理解中国展团“创新·融合·合作”的参展主题?
龚晓峰: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出“以中国担任2015年CeBIT合作伙伴国为契机,以公正、开放的贸易及产品竞争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当然,更大的合作应该是来自工业4.0。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在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中德将建立“工业4.0”对话,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
CeBIT2015伙伴国中央展区的主题确定为“创新 融合 合作”,充分考虑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是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只有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道路,才能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融合”是指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以及信息易于与其他行业结合而不断产生新应用的特点,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合作”则强调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推动信息技术的对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请介绍一下中国国家展团的筹备情况。有哪些企业将在中央展区亮相,有哪些相关活动?
龚晓峰:伙伴国的活动主要包括四项:一是共同支持展会开幕式,两国领导人出席;二是设立伙伴国中央展区,两国领导人出席中央展区开幕式并巡展;三是举办中德IT峰会;四是相关的伙伴国宣传活动。
截至目前,中央展区的组展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入选中央展区的企业,既有中国电子、中国电科这样的国家队,也有华为、中兴等开拓海外市场较为成功的知名企业,还有阿里巴巴、小米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入选企业结构较为合理,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涵盖了国有、民营和新兴企业,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成就。
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进出口经理人》:请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您认为企业最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哪些?
龚晓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198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仅为100.3亿元。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下,2000年总产值突破1万亿,2012年突破10万亿。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33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从2013年海关数据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中出口额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笔记本电脑(1108亿美元,-2.6%)、手机(951亿美元,17.4%)、集成电路(877亿美元,64.1%)、液晶显示板(359亿美元,-1.1%)和手持式无线电话用零件(355亿美元,23.7%)。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分别是:中国香港(2401亿美元,25.7%)、美国(1386亿美元,6.0%)、日本(497亿美元,6.2%)、韩国(394亿美元,14.0%)、荷兰(346亿美元,0.7%)。
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探究 篇7
1 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是一个网络时代, 也是一个科技化快速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对于电子科技企业来说, 信息就成为了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有效信息的掌握, 才能让企业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好。随着这样的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发展, 信息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企业未来的命运, 同时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完成的, 还有一些生产运作、运输以及管理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还有一些电子科技企业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要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 发布产品以及服务信息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信息化的建设。如今,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化的建设对于电子科技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电子科技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这样才能促进电子科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2 电子科技企业安全技术的阐述
2.1 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
所谓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也就是对于所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 也能够使信息、数据的传递变得更加安全和完整。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是保障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密技术也主要分为对称以及非对称两类, 对称的加密技术一般都是通过序列密码或是分组机密的方式来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了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五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而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非对称加密必须要具备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 同时, 这两种密钥只有配对使用, 这样才能解密。因此加密技术对于电子信息的安全具有很大的保障。如果在发送电子信息的时候, 发送人是使用加密技术来发送邮件的, 那么有人窃取信息的时候, 也只能够得到密文, 不能得到具体的信息。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信息传送的安全性。加快推进国内关键行业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测试。在安全评估方面, 主要针对主机安全保密检查与信息监管, 采取文件内容检索、恶意代码检查、数据恢复技术、网络漏洞扫描、互联网网站检测、语意分析等技术, 评估分析重要信息是否发生泄漏, 并找出泄漏的原因和渠道。
2.2 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虽然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不断的得到加强, 但是一些信息的不安全因素也在逐级的提高。有一些黑客或者是病毒木马也在不断的入侵, 而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会极大的威胁到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的安全。而针对这种情况, 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是防火墙技术的使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黑客的入侵以及电脑中的信息被篡改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的安全。加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面向企业的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平台。重点开展等级保护设计咨询、风险评估、安全咨询、安全测评、快速预警响应、第三方资源共享的容灾备份、标准验证等服务;建设企业信息安全数据库, 为广大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安全咨询、预警、应急处理等服务, 实现企业信息安全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 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 解决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
3.1 构建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体系
如果要想有效的保障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 除了要不断的提高安全技术水平, 还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整个信息安全工作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很多电子科技企业当中, 最初所建立的相关信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如果一旦安全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那么一系列的安全技术都无法发挥出来。很多信息安全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因此, 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信息安全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信息安全管理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那么信息安全工作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升信息安全的系数。
3.2 利用电子科技企业自身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一般来说, 电子科技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局域网, 很多企业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来相互连通。因此, 电子科技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特点为自身的企业提供良好地信息安全服务。通过局域网的连通, 不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及时的公布一些安全公告以及安全法规,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安全软件的下载, 为员工提供一些关于信息安全的培训。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之间的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互相交流的平台, 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针对企业主机安全保密检查与信息监管, 采取文件内容检索、恶意代码检查、数据恢复技术、网络漏洞扫描、互联网网站检测、语意分析等技术, 评估分析重要信息是否发生泄漏, 并找出泄漏的原因和渠道。
3.3 定期对信息安全防护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资讯和信息也在不断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 电子科技企业不能依赖于原有的安全防护软件。因为新的信息安全隐患可能随时都会升级, 因此要电子科技企业要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安全防护软件, 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信息安全的系数。
参考文献
[1]温正卫.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2005.
[2]闫兵.企业信息安全概述及防范[J].科学咨讯, 2010.
[3]江文.浅谈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及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探索 篇8
1 电子科技企业在当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意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 带来了相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电子科技企业, 信息和资源成为了它们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使得一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一帆风顺且越走越好, 就要对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掌握和了解。伴随着这样的趋势, 电子科技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信息不仅仅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同时也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一些企业中商务活动往往是由电子商务的方式来执行, 另外一些电子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运输和管理等都离不开信息。在如今的社会, 信息化的建设对一个企业来说有着极大的作用, 所以电子科技企业应当及时的跟进时代的步伐, 促进电子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
2 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探索
2.1 加密技术
这种加密技术指的是对所要传递的内容提供一定的保密性, 且可以使得信息和数据等都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完整和安全。这种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是一个电子科技企业的重要保障。这种加密技术分为两大类:对称与非对称。对称的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成序列的密码或者为分组机密来实现和完成。在这其中包含秘钥、加密的算法、解密的算法等等五部分组成。而非对称的加密则要具备秘钥和私有秘钥, 且这两种秘钥只有配对使用的时候才可以完成解密的过程。这种加密技术为电子科技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保障。比如在电子邮件或电子信息的传输过程中, 通过加密技术来进行传输, 倘若有人来窃取也只能够窃取到相关的密文, 并不可能得到具体信息。这样一来, 不仅加强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等级, 同时也推进了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内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试。
2.2 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虽然相关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在不断的完善, 但还是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在。一些病毒或者黑客随时可能入侵, 这些因素极大的威胁着一个电子科技企业的安全。对这种情况而言, 一种有效的防护方法就是防火墙的使用。这种技术能够防止黑客入侵, 同时也可以保护相关信息的安全。加强企业信息的相关基础设施以及信息系统的构建, 设立出面向企业的关于信息服务的平台。重点要开展一些活动和服务, 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安全的数据库, 为广大电子科技企业提供快递等服务, 进一步实现企业中信息的安全共享, 提高信息的安全保障力。
3 解决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建构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 除了要具备很好的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建立起一定的信息安全的管理系统。在一些电子科技企业中, 一些信息制度的建立都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当管理的制度出现问题的时候, 许多安全技术就不能很好的施展出来。所以, 建立一定严格的管理体系能够为信息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且只有存在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时, 相关的工作才得以能够顺利的开展。
3.2 通过一定的网络条件来为信息的安全提供服务
许多电子科技企业都拥有着自身的局域网, 并能够通过这些局域网来进行相互之间的联通。所以, 应充分的利用这一点, 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加安全的服务。通过局域网, 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的公布一些公告, 也可以像在一些安全的软件, 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培训。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安全。针对企业内部的一些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监管, 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来查找和监督重要的有效信息是否发生了泄露, 并及时的修补。
3.3 对相关进行安全防护的软件要及时的进行更新
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信息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所以企业不能仅仅只依赖于原有的几个软件, 在安全隐患随时会升级的情况之下, 应及时的对有关安全防护的软件进行更新, 这样才能够提高信息安全。
4 结论
总而言之, 虽然电子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层出不穷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在逐渐的影响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信息又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如今, 许多企业的宣传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都是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来完成的,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是许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必要性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同时, 及时的对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更深层面的研究和对技术的更新, 淘汰一些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安全技术, 应用一些升级后的能够更好提供安全保障的技术, 使安全技术更好的提高, 以便服务于电子科技企业。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配合电子科技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给予一定的保障, 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使企业能够持续高效的发展下去, 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跟紧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晗, 袁野.浅论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J].电子制作, 2015 (6) :56-56.
[2]姜占波.论述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技术[C].2015:69-69.
企业信息技术 篇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是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转型, 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时面临的新挑战[1,2]。
2 基于COSO的IT风险管理框架
2.1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9月COSO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 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及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管理流程是按照目标确定后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与外部的潜在事项进行识别, 区分机遇与风险, 通过事项识别, 引导管理层全面考虑机遇与风险, 保证战略和目标不被偏离, 如图1所示[3]。
随着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系统对企业业务发展和战略支撑的作用越来越大, IT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 因此需要将IT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2.2 IT风险管理框架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 IT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内容, 已经从最初的IT安全领域扩展到了企业IT系统的全生命周期, 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 管理层面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流程、体制上;技术层面主要表现在安全性、可用性、能力和合规性上, 切实分析企业IT风险概况并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IT风险管理框架, 是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现依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在吸取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框架-COBIT精华的基础上, 设计了IT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4], 如图2所示。
IT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思想表现为:
(1) 业务战略:以企业业务战略目标为依据, 以业务风险偏好为基础,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 并根据企业信息化实现情况、信息化资源分配状况、管理过程和技术应用的成熟度, 确定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
(2) 风险战略:以信息化风险偏好指导企业信息化战略方案的制定, 并在信息化全过程各个阶段 (IT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后评估) 制定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容限, 以保证各项工作的实施风险在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范围之内。
(3) 风险识别:识别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各阶段风险因素, 从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 并从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进行风险评估, 在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指导下, 制定风险规避、转移、接受、降低等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
(4) 风险应对:在风险应对策略指导下, 从人员、技术、流程等三个层面制定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各个阶段的控制政策和控制活动, 以将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风险降低在风险偏好之内。
(5) 作为上述工作的基础, 建立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框架各个阶段沟通方案;建立风险监控频率和报告渠道, 制定相应的报告文档格式, 对企业信息化各个阶段风险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控,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指导企业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满足企业信息化风险偏好要求。
在基础与目标之间, IT风险管理的主体工作中间的三部分即信息化和内部控制。
3 信息化和内部控制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融合, 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如何实现全面有效的IT风险管理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以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实践为基础, 就信息化与IT控制体系作一探讨。
3.1 中国石化信息化概况
信息化在中国石化国际竞争力日益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 为配合中国石化海外上市, 中国石化党组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 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中国国情、石化特色”的企业资源管理 (ERP) 系统, 并以ERP系统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自此以后, 中国石化信息化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上游油田勘探开发, 到中下游的炼油、化工和各类产品销售, 在产业链生产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都实施了信息化。
经过8年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石化已经基本建成了ERP系统、资金集中系统、生产营运指挥系统、供应链系统、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加油IC卡系统、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 以及与企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油田油藏数值模拟、炼化生产装置先进控制 (APC) 等各类系统, 应用水平不断深入, 中国石化整体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信息化对中国石化业务支撑作用的不断增强, 重要业务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2 中国石化内部控制体系
中国石化从2003年开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2003年初成立了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设立了专职内控办公室, 配备了专职人员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内部控制围绕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真实性、遵从法律法规三个目标, 遵循合规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内部牵制及不相容、权责明确、奖惩结合、成本效益、可操作性、包容性、信息反馈等八个基本原则, 借鉴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对公司投资、经营、财务、监督检查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风险评估, 建立了一套渗透所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管控机制以及控制责任体系, 制定了统一的《内部控制手册》, 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公司正式实施。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每年的定期修订, 内部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现已形成覆盖中国石化所有经济活动的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通过推行内控制度, 有效解决了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逐步使企业管理从“人治”过渡到“法治”上来[3]。
2009年执行的《内部控制手册》共有18大类、59个业务流程, 与内部控制配套相关的总部管理制度共244个。各分 (子) 公司要根据内部控制手册规定的适用流程, 结合本单位各项风险评估结果, 按照“更严、更细、更具体”的原则, 补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了保证内控业务流程的有效实施, 中国石化还发布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办法》, 在总部和分 (子) 公司两个层面适用, 每年开展一次。总部层面的检查执行专门的《总部部门内控检查评价办法》, 具体包括检查内容、检查评价办法、考核等内容;分 (子) 公司层面至少每半年进行业务流程责任部门测试和至少每年自查一次。总部对分 (子) 公司的综合内部控制检查由审计部独立评价和股份公司内控办公室检查评价两部分构成, 内容均包括内部环境、企业自查和业务流程检查评价。在59个业务流程中, 有17个业务流程涉及的业务基本全部实现了信息化, 有21个业务流程涉及的业务部分实现了信息化, 另有五个业务流程为IT控制流程。
信息技术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萨班斯 (SOX) 法案特别指出公司运用IT的状况, 直接影响着公司财务报告的控制。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主要指对信息系统的整体控制及对应用系统中特定风险的基于信息系统的控制措施, 包括公司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控制、IT一般性控制、IT应用系统控制[5,6,7,8,9,10,11,12,13,14,15], 如图3所示。
3.3 中国石化IT控制体系
中国石化内部控制体系中包括IT控制体系。IT控制体系包括IT内控业务流程、IT一般性控制和IT应用控制。2003年在内控体系中建立了两个信息化业务控制流程, 2005年按照萨班斯 (SOX) 法案的要求, 中国石化启动了IT控制工作。中国石化2006年建立了IT一般性控制, 2007年将IT一般性控制内容正式纳入内控流程, 形成了“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和“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 并开始IT应用控制工作, 2008年IT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并将重点转向IT应用控制, 2009年随着ERP系统深化应用, 进一步深化IT应用控制。
IT内控业务流程指“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流程” 和“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管理业务流程”是按照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设计, 包括年度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合同、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系统应用和维护、系统升级等控制, 体现了IT的业务特性, 主要用于信息系统项目的控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以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为主要目标, 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 流程由确定部门信息和需求、汇总、落实部门间信息共享、信息分级、信息集中和整合、信息授权、信息使用和共享、信息质量反馈等控制组成。
IT控制指IT一般性控制和IT应用控制。IT一般性控制包括企业整体层面的IT控制和企业活动层面的IT控制。企业整体层面的IT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化教育培训、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等重要控制内容。企业活动层面的IT控制要求, 主要通过“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和“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体现。按照IT一般性控制目标的要求, “ERP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 结合ERP系统的特点设计, 流程包括程序和数据访问、程序变更、程序开发、系统运行等方面控制内容。“应用系统IT一般性控制流程”, 主要结合和财务报告生成相关并影响较大的应用系统, 如ERP财务报表系统、加油 (IC) 卡系统及生产执行系统 (MES) 等应用系统的特点设计, 流程也包括程序和数据访问、程序变更、程序开发、系统运行等方面的控制内容。“基础设施IT一般性控制流程”, 结合网络、服务器、机房设施等IT基础设施的特点设计, 流程包括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机房管理、备份介质管理、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控制内容。
IT应用控制指业务流程中内嵌的信息系统相关控制, 主要包括职责分工、业务授权控制、业务参数设定、系统接口、对帐等控制目标。通过应用控制实现操作的完整性,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保障操作的有效性等。IT应用控制和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不同业务流程IT应用控制的关注点不同。中国石化2009年执行的《内部控制手册》中的59个业务流程中, 有27个业务流程和ERP系统相关, 在上述业务流程中确定了161个ERP控制点, 分别实现配置控制 (包括系统功能的启用和标准配置) 、数据输入控制 (包括主数据、日常数据录入及日清月结等) 、操作规范控制 (日常操作、垃圾数据清理) 、用户权限管理控制 (包括组织值、关键事务代码、角色和用户权限) 和系统接口控制等。
4 结束语
近年来, 中国石化在IT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非常注重将IT一般性控制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密切结合, IT应用控制与ERP系统的业务应用密切结合。ERP系统是中国石化最主要的信息系统, 当前, 中国石化ERP系统的全面实施, 为落实IT应用控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在“建用结合, 以用为主”的方针指导下, 集团公司大力推动ERP系统的深化应用, 又为实现IT应用控制目标提供了有效保证。ERP系统本身具有很多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如计划控制、订单 (容差) 控制、信用控制、价格控制、审批控制、自动平衡资源以及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等等。通过充分发挥系统自动控制功能, 可以满足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经过几年扎实努力的工作, 中国石化IT控制体系基本建立, IT控制已经成为中国石化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战略部署、管理手段和基本环节。
中国石化在IT控制体系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依据了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BIT核心思想, 参照IT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 以及IT控制目标要求, 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来不断完善的。经过几年的实践, 无论是中国石化内部控制综合检查还是公司外部审计师对中国石化的审计, 都对中国石化的IT控制体系做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中国石化的IT控制体系基本到位, 在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集团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和应对国际、国内的企业竞争环境, 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 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仍处在起步阶段, 信息系统风险给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但是, 建设并完善企业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企业可参考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框架-宝塔模型,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最佳实践, 逐步采取相关措施、完善相关法规, 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信息技术控制体系。只有信息技术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 企业才能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稳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IT风险及其管理的概念出发, 提出基于COSO的企业IT风险管理框架, 并结合中国石化信息化实践经验, 按照IT控制目标的要求,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IT控制体系, 以提升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企业 篇10
2005年根据发展需要成立科技信息处从而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石化企业网从一个仅有几十个信息点的小型网络走向一个拥有近一千个点的大中型网络,在办公、生产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按业务性质将公司网络划分为办公网络和生产网络,下面分别做下介绍:
1.1 办公网络
石化公司办公网络核心网络设备是cisco 4507R,下面有2个汇聚点,分别是综合楼的cisco 3750和机关楼的cisco3750 ,在2个汇聚点下边连接若干的接入点;财务网络走一个独立的网段,与其他网络隔离;千米桥油库使用无线网络设备实现与公司网络的互联;南疆油库通过VPN方式访问公司网络。在这个办公网络上,现已有企业门户、OA办公系统、物资库存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十余套大小应用系统在运行。
1.2 生产网络
这个网络连接着关键生产装置的DCS系统,并且在网络上运行实时数据库系统,在几个集中控制室设有工控数据采集点(数采站),实时数据库的集中数据库和Web发布服务器接入到办公网络,为实时了解和监督生产提供了方便。
2 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中遇到挑战
大港石化公司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要实现千万吨级炼油化工企业建设目标,现阶段公司正在进行千万吨炼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把千万吨的规划厂区叫做新区),新区建成后的公司网络会分为以下3个区域:石化公司原厂区(老区)、塘沽临港工业区的新厂区(新区)、南疆油库码头;以现有的公司网络已无法满足新区建成后的规模需求,这也给公司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需求做阐述:
2.1 网络应用系统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会不断地提高,会有很多的应用系统上线。例如生产信息系统:MES、灌区自动化、汽柴油在线调和、设备管道在线检测等;生产辅助系统: LIMS、销售库存管理,视频监控等;企业经营管理系统:ERP,HR,OA、档案管理系统、财务资产管理系统、职工培训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科技项目管理等;还有知识管理和智能决策系统数据中心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快速稳定的企业内部网络的支持。
2.2 通讯与视频会议应用的更高要求
大港石化公司的现有电话系统是依靠小型程控交换机构建,负责全厂范围内的电话控制。新厂区建成后,新区内有生产调度和办公电话的需求,包括内线和外线电话,新区的电话网要具备老区电话系统的功能,同时还要完成老区和新区的电话通讯,而且新区和老区之间要能够实现内部电话的免费通讯。
跨区域的协同办公会议、技术交流等都需要有视频会议的支持。新区建成以后就会增加新区与股份,新区与老区的视频会议需求。同时新项目使用了很多国外技术,经常需要进行项目研讨和技术交流,这些都提出了国际视频会议的需求。
3 网络接入方案比较浅析
3.1 DDN专线接入方案
DDN将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可提供点对点、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专线电路,为用户传输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DDN传输的数据具有传输透明、质量高、速度快、网络时延小、保密性高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这种方式的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DDN的收费一般采用的都是包月制度,但DDN的租用费比较昂贵,DDN根据不同的速率带宽定制不同的收费价格。在中国电信申请一条2 Mb/s的区内DDN专线,月租费大约为6 000元。其他运营商的资费标准基本类似。
3.2 数字电路专线接入方案
数字电路又称E1数字专线,数字电路租用业务是一种为客户提供直接在传输网上进行数字信号传送的业务,是基于SDH,DWDM等先进光纤数字传输技术组建的宽带核心传输网络。传输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用于传输数字语音中继信号的网络,具有极低的传输时延、成熟可靠的保护技术和灵活高效的管理手段,是一个高带宽、高质量的数字电路传输网络。该业务可向客户提供2 Mb/s~2.5 Gb/s各种传输速率的全透明电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信息传送通路。
适用于传输速率高、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的业务传送,支持数据、话音、图像等多种业务。拥有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监控和各种网络保护机制、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客户可带宽独享,传输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
随着数字传输建设成本的不断降低,在中国电信申请1条2 Mb/s的区内数字电路,月租费大约为2 000元,1条8 Mb/s的区内数字电路,月租费大约为6 000元;联通等其他运营商的资费标准基本类似,集团租用可以获得很低的价格。
3.3 MSTP以太专线接入方案
目前,越来越多的运营商为构建企业VPN网络推出基于SDH传输网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该方案的优点在于不必重新建立传输系统,即可在语音传输的同时传输更广范围的数据业务,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由于MSTP需要运营商的SDH传输接入设备具备MSTP特性以便透明传输以太网数据等,而大部分老的SDH设备并不具有这种新的功能,所以其可获得性也较低,目前只有在一些大城市才能使用这种接入手段。
MSTP在传统的SDH上增加了ATM和以太网的承载能力,其余部分的功能模型没有任何改变。所以MSTP不但可以完成TDM业务的传送,还可以直接提供各种速率的以太网口接口,而且支持以太网业务在网络中的带宽可配置,这是通过VC级联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用若干个VC的带宽在逻辑上捆绑成为一个更大的容器,灵活地承载不同带宽的业务。MSTP上提供的10 Mb/s/100 Mb/s/1 000 Mb/s系列接口。MSTP还可接入以太网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建设的宽带专线网可提供64 kb/s~155 Mb/s的专线业务。采用MSTP可以满足本地运营商和商业用户的互联需求。
MSTP简化了广域网的接入,使广域网的接入与局域网一样简单,而且可以基于MSTP构建广域以太网络,使用VLAN进行二层VPN的构建,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广域接入手段。
当前,电信的SDH网络由于建设较早,大部分不具有MSTP多业务传输能力,新的运营商如网通、铁通、联通(部分地区)等SDH网络支持MSTP的区域较多,同时由于MSTP以太接入业务刚刚开始,其接入成本应该与数字专线相接近。
3.4 ATM接入方案
中国电信、联通、铁通都建设有自己的ATM骨干网络,但其覆盖面较小,很少覆盖区县地域,所以仅在为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作为一中网接入候选方案。另外,从技术上讲也可以使用ATM/帧中继互通方式(网络互通/业务互通)实现中心ATM高速接入、分支使用帧中继接入的组网方式,这种组网方案由于需要运营商提供ATM/帧中继互通网关设备且不易维护和管理,所以运营商一般较少提供这种互通服务。本文不做过多论述。
3.5 自建光缆接入方案
光缆组网的网络稳定、带宽选择自由,而且不用缴纳租用费。光缆传输速度快而且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可以传输的距离远。一般光纤要保证距离不超过10 km,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就要使用中继设备,这样就会增加网络建设投入和维护的难度。企业局域网自建光缆受到地域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允许在企业内部或者较近的分支与总部之间铺设光缆,如果跨区域铺设光缆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且光缆的安全性也很难保证。
一般常用的光缆(8芯)是1万元/km,管道建设10万元/km,还有一大笔未知的审批费手续费和占地补偿费维护费。虽然企业自己铺设光缆可以节省租用链路的费用,但是光缆的铺设费用、施工费、还有中继设备的费用、后期维护的费用都是很大的投资。
3.6 基于无线的网络接入
对于不具备光纤接入、无专线可用的偏远地方,可以考虑使用室外无线技术构建无线专网。利用微波、无线本地环路(LMDS,MMDS)、无线扩频等技术,在远端节点和中心节点之间建立无线链路,将远端节点网络接入中心网络中,相距40公里内的建筑物中的网络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单一的局域网。
目前使用的WLAN标准为802.11a/802.11b,802.11 WLAN标准允许通过不同的介质进行传输,可以使用的介质包括红外线和两种在无需获得许可的2.4 kMHz、5 kMHz段上的无线电传输:跳频扩频(FHSS)和直序扩频(DSSS)。802.11b通过DSSS提供与以太网相当的11 Mb/s的数据传输数率,802.11a更可提供高达54 Mb/s的数据传输数率,当前的无线网桥产品传输的距离可达40 km,并随着传输距离的不同自动进行速率调整。同时为保证无线数据传输的安全性,WLAN提供WEP,802.1x,EAP-TTLS,SSID隐藏,MAC过滤等安全措施。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使用中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建议采用加密方式接入。但由于无线网络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不适合大范围和稳定性要求高的行业使用。
使用WLAN无线接入使用2.4 Gb/s/5 Gb/s的自由频段,无需申请和交纳占频费,只需在网络中心和各接入基层单位各配置1台无线网桥或无线AP即可,是一种很经济的方案。
4 通讯解决方案分析
大港石化公司的电话网要解决新区电话需求及新区与老区之间电话通讯问题。实现内部企业电话的解决方案一般有建立在Internet上的IP电话,还有建立在PSTN上用交换机实现的电话群。
4.1 用户小交换机及主叫透传方式
PBX( 专用交换机 )就是用户级语音程控小型交换机,他被广泛地运用在企业办公机构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PBX交换机用户端配有话务控制台的数字或者模拟电话接线总机,可以用于连接专用和公共电话网络。PBX是电话公司大型中央交换机的小型专用形式。小交换机中继接口类型有数字交换机和模拟交换机两种。
用户接入中国电信N条数字中继(30B+D)线。一条数字中继相当于30条模拟中继线,即拥有30条语音信道,可以满足30部分机同时呼入或呼出。数字中继接入是目前最先进的语音接入方式之一,用中国电信局端设备做DID数据,呼出时,拨打外线先拨“9”,可直接拨打外线;呼入时,外线电话既可以拨打中继线引示号,由总机转接,又可以直接拨打8位号码;内部通话拨打后4位小号。用户交换机配置一台话务员,可以播放语音提示音。用户可以配置数字话机和模拟话机,数字话机拥有的功能将十分强大,如留言、电话会议、一键转接、来电显示、呼叫等待等。此方式可以实现每部电话一个8位号和一个4位小号,接入1条数字中继(30B+D)最多允许30部分机同时呼入或呼出、超过30部分机同时通话将会发生占线的情况。
4.2 虚拟交换机(Centrex)方式
虚拟交换机其实质是将电信交换机的部分用户定义为一个基本的用户群,他不仅拥有普通电话的所有功能,而且还拥有小交换机的所有功能,是对用户小交换机设备进行是升级换代的先进的电信产品。主要特点如下:虚拟交换机内部通话拨小号不收费,每部电话可分别设置网内、本地、国内、国际权限,便于管理,控制话费;不必投资用户小交换机(PBX)和维护管理费用;虚拟交换机的每部电话可同时拥有一个8位的市话号码和一个内部通话用的4位小号(一般为电话号码的后4位),群外拨打群内电话可直拨其市话号,群内通话拨内部小号;具备多项新业务功能(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呼叫等待等)用户扩容方便,随时扩容,无需增加设备;不会因为中继线不足而产生拥塞,设备统一由电信部门规划管理,并随电信公务的升级而同步升级。
4.3 视频会议通讯解决方式
两点之间或固定几点之间经常性视频会议主要采用租用电信公司数据专线或VPN电路方式。也有部分公司利用电信公司的互联网采用自己VPN组网方式,但此种方式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质量保障较低。
一线通又称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业务,是基于中国电信公众电话网,利用一条普通电话线及相应的终端(如POS机、可视电话、会议电视终端、计算机等)提供集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于一体的、端到端的综合数字通信业务。
不确定点之间偶尔进行视频会议,可采用ISDN电话拨号方式,此种方式传输带宽一般在128 k,较高的采用3条捆绑方式达到384 k,受带宽限制,图像品质会有所限制,同时此种方式要求会议两端都必须具备ISDN接入条件并配备ISDN视频终端。
5 网络与通讯融合考虑的可行性
5.1 新厂区、旧厂区及南疆油库网络互连
新区和老区之间的距离有30多公里,两个区之间数据传输量大,应用系统多而且要求高,网内有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办公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对网络的稳定性、实时性、可用性和带宽等网络性能要求很高。根据新区和老区之间情况,可以选择租用运营商的数字电路。为新区和老区提供端到端、全透明、高速的数字信号传送服务。并且这个方案有以下优点:网络带宽、网络设备及协议选择灵活自由;传输效率高、质量好、网络时延小,骨干传输网络具有电路故障迂回保护功能,可进行灵活的电路调配,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监控和各种网络保护机制,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客户可带宽独享,传输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采用租用数字电路的方案,有运营商的技术保障,不用担心网络中断和日常维护问题,省去了铺设光缆审批手续办理,不需要组建专门的光缆维和设备维护队伍,而且数字电路的很多优点为网络的发展和带宽扩充也提供了保障,所以选择租用数字链路。为了增加网络的可靠性,可以租用2个运营商的数字电路互相备份。
南疆油库和新区之间的距离有10 km,油库码头和新区之间会有输油管道和公用设施通道,铺设光缆的审批和战地费用不是问题,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和网络需求,这两点之间选择铺设光缆。虽然铺设光缆的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可以省去租用运营商链路的费用,而且这两点之间的带宽也不受限制。为了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可以租用一条的低带宽的数字链路作备用,当光缆通讯中断时可以维持网络通讯。
5.2 通讯与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由于大港石化公司新区的特殊需求,采用小型交换机加数字中继DID接入方式解决新区的电话需求。从中国电信租用2个千层号码,比如59815XXX,59816XXX供新区使用。5千层号码作为新区办公使用,采用主叫透传方式,选取一个吉祥号码作为企业总机对外公布。每部电话都有一个8位号码,呼出时,拨打外线先拨“9”,可直接拨打外线;呼入时,外线电话既可以拨打中继线引示号,由总机转接,又可以直接拨打8位号码;内部通话拨打后4位小号。6千层号码作为新区生产调度使用,内部通话拨打后4位小号。另外,可以在交换机上作设置,2个千层号只需拨后4位短号就可以实现办公与生产调度之间的通话免费。新区和老区之间采用VoiP技术,通过租用运营商的链路,在新区和老区两端加设备,实现2个区之间通话的免费。
由于新区与国际方向的视频会议为不定时不定地点的短时间会议,所以采用3条ISDN捆绑进行视频会议的传输方式,这样只需要在开会时交纳ISDN的通信费,成本较低。
新区与老区,新区与北京总部之间的视频会议,属于定点不定时,视频会议使用会比较频繁,同老区与北京之间已经有视频会议需求相同。老区与北京之间已经有视频会议专线,所以在规划中、新区与老区、新区与北京总部之间都会采用和老区与北京现有的方式,租用中国电信的数字电路专线。这样,网络与通讯整体考虑,通过租用中国电信的数字电路专线,一根链路解决网络、通讯、视频会议的问题,同时还保障了应用系统高效、平稳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培芳.网络经济时代中国电信业的战略选择[J].世界电信,1999,12(8):13-15.
[2]韦乐平.电信网与IP[J].电信技术,1999(3):2-4.
[3]高宏,丁炜.IP电话发展趋势及对传统电话的影响[J].电信快报,2000(3):27-29.
[4]姚宝福,赵学民.IP与ATM的竞争与融合[J].现代电信技术,2000(2):32-35,42.
[5]吕萍.通信、计算机和电视行业的融合[J].计算机与通信,1999(10):1-3.
[6]端霓.我国电信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世界电信,2002(2).
[7]傅景琳,李军,高强,等.天然气生产运行管理系统设计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8):45-46.
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篇11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P.J·Monk提出信息技术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是一种主动处理信息并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技术。有人将其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四大类(张森,1999),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信息技术的特征可分为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为: (1)信息技术式处理抽象资源的无形技术。 (2)信息技术具有自行处理信息内容的能力,即信息技术是一种反射技术。 (3)信息技术是一种硬件灵活限制的抽象技术,其中的硬件和软件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建立在以上技术特征上的经济特征可以归纳为: (1)信息是不可独占的,本质上是“公共产品”。 (2)信息在生产中是不可分的。即生产一组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而不管有多少人购买它。 (3)信息具有使用中的不可分性,即紧密相关的一组信息必须完整使用才可以产生效益。(4)信息的量度具有特异性。
在现实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一项信息技术及信息产品的应用都是硬件、软件、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结合。也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带来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及 信息技术的作用
早在1958年,Leawtth和Whister就对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学者所关注。
总的来说,传统组织的组织结构是复杂的,具有典型的金字塔特征。这种科层制组织是围绕劳动分工、等级与职能、结构与控制幅度等四大支柱建立起来的。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需要稳定、集中、严密、精确和可量化管理,科层制组织以其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最完美、最高效率的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并且借助于工业化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权力地位,最终表现为U型结构(Umtaryfuncnonal form)和M型结构(Multtvisionalform)两种组织形态。应该说,职能管理专业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整体性的淡化。在工业社会中,科层制组织的爆炸式增长与管理层计划成为一般趋势,其结果是形成了强大的“层级化溢出效应”。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目的的活动。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初期,很多企业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用于加强对基层的控制。除了改革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一个信息管理部门外,并未对传统的层级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结果是,企业的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因为信息系统增加了额外的费用支出。
在信息时代,变化已成为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技术并不仅仅与生产相联系,技术是为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Han—na和Freeman,1977)。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外因,正在使企业的组织基础发生急剧的变革。首先,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应用技术,如CAD、CAM、FMS、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的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企业的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其次,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的发展及应用,企业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和开放,提高了管理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从而改善和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质量。最后,以信息技术为“势能器”的企业过程再造(BPR)被认为是对企业组织进行结构重组和实施“减肥”运动的最有效的运动。BPR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摆脱科层组织分工理论的约束,提倡顾客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环境的目的。总之,信息技术使企业组织结构的存在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有新的组织形态能与之相适应,企(上接第59页)业正在发生由繁到简的组织转型。具体表现在:(1)组织结构呈现倒“T”型。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沟通的方式,以往中间层的上传下达的任务被信息网络所代替,中间层将逐步消失,组织日益扁平化,组织结构呈倒“T”型。(2)组织结构呈“》”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层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决策能力加强,而自动化集成制造技术的动用使一线员工锐减,组织结构呈“》”型。(3)组织结构网络化。Intranet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同样的信息共享,各部门员工之间、各部门上下级之间可实现充分的交流,组织结构呈现出相互交错的网络化。(4)学习型组织。在扁平化、开放式网络化组织中,员工信息共享,彼此交流易于形成浓厚的工作与学习气氛,使知识更新被“终身学习”所代替,有利于突破个人的狭隘专业技能,员工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其它方面的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快速反应并立即做出决策,然后快速行动。
1、虚拟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指的是针对某项特定的业务,若干家公司共同连接起来的一种临时组织形式。日前存在三中虚拟组织形式:(1)在信息时代,出现丁许多互联网组企业(COM公司);(2)传统企业正在进行信息化,其业务通过互联网或企业网完成;(3)组织虚拟化。不同企业针对同一业务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临时联合,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短暂,往往是一个项目完成后关系即告解除,成员则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机会重新组合,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往往被称为“虚拟企业”。企业的虚拟化是通过组织内、组织间的高度网络化来形成的。网络使企业把雇员与雇员、雇员与客户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传统企业通过上下级构成的纵向联系环节和部门间的横向联系环节,使企业组织本身成为“空壳型组织”。
2、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指的是面对外部环境与组织自身的变革,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快速决策与快速行动的组织。柔性组织为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多变的需求,建立柔性制造或服务系统。组织机构由单一功能转变为综合功能,决策方式由集中决策,命令层层传递转变成为自主团队的授权决策。组织结构趋于简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决定业务流程,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具有灵活性、敏捷性、自适应性等特征。
3、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有意识的建立合适的结构和战略等以推动和扩大组织学习的企业或组织。Pc&er等人(1989)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一个促进其每个成员进行学习且不断改善自身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吸纳、集聚与组合创新型的知识,不断增强创新与竞争能力,从而使组织能够适应经济变革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习”本身意味着持续的改进。学习型组织在时间上没有终点,学习型组织必须提倡组织的所有成员终身学习。通过学习,使每个成员成为知识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掊养工作技能,实现共同愿景。
4、智能型组织。智能型组织是通过知识联网,实现管理知识的网络化,将全体员工培养成为智能劳动者,通过建设自主团队,鼓励员工自我决策、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智能型管理能够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理的管理”,自主团队将独立进行组织的经营决策,承担管理任务,并自动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系统,最终达成组织的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企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使所有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也促使全球的产业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企业如果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考虑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作用和未来的影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也是国家的创新主体,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已经使得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信息技术更新, 因而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局限性
1. 企业管理者的错误认识。
有的中小企业领导过分追求企业利润, 对信息化建设并不十分看重。同时由于有些企业领导对此并不十分了解, 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 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 更多的是指一种信息管理模式。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导致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建设这一层面, 而忽略了更为深层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只流于表层, 并不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 既耗费了大笔的资金, 又使信息技术部门形象受损。而同时也有一种错误认识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进行办公自动化。这些认识忽略了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传播等全过程的密切联系, 只将焦点集中于企业信息管理的部分内容, 无法正确反映管理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结合为企业提供决策的重要问题。
2. 不科学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 同时还需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长期发展战略慎重进行, 必须按照以利润为先, 以总体规划为主, 按步骤实施的方针。但是, 有的企业认为投入就会有产出, 并不能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进行整体制定。如果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和结构等的影响而盲目进行投资, 那么很可能造成信息技术投资的浪费, 最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建设失败。
三、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实施的意义
1. 信息技术战略结合于企业总体战略。
首先, 企业的总体战略应当能够从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支持, 为信息技术战略提供基础和环境的支持;同时, 信息技术战略也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能够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提供服务。
2. 企业总体战略包含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世界经济不断融和, 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总体战略影响较大, 促使企业必须对信息技术战略进行科学和合理地规划, 也可以使之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结合。
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基础
1. 中小企业的内外部压力。
中小企业的主要压力即为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技术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市场经济不断加剧, 外部的激烈竞争就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提出了要求;而中小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而社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都会对企业信息技术战略造成影响;中小企业的内部技术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和信息量急速增加, 企业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升级和维护。企业面对这些压力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 将自身的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与信息技术战略相联系, 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任务转换为信息技术战略目标。
2. 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 需要充分了解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受到的限制, 对可能进行的信息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和综合评价, 对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分解、选择和组合, 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战略。
(1) 投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想要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评价十分困难, 并且基础设施的成本也较为复杂。信息技术的投入资金基本包括组织变更成本、系统运行成本、系统维护保养成本、升级成本和人员培养费用等方面。但是, 在进行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时, 还是需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大致的评估。评估的目标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对企业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 而不是为了计算企业是否能够及时供应资金。
(2) 产出综合评价。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效益大致分为直接和间接效益两种。直接效益指企业能够直接取得的资金, 能用资金形式表现的收益;而间接效益则指企业无法直接取得资金的社会收益。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利润、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等降低。间接效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知名度、能力、效率的提升及沟通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战略规划是十分有意义的, 强调综合评价对规划制定的重要性, 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盲目投资, 提供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建设进行监管, 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利润, 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方法
1.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任务。
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的任务是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产生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 业务匹配, 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长远战略进行信息技术的投资和规划, 实现业务之间的匹配。
(2) 技术管理, 中小企业应当制定专门的技术管理政策, 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
(3) 资源分配, 资源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物质, 信息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有效且合理地对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软硬件资源和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资源。
(4) 竞争管理, 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技术开发, 以便能够建设具有创新作用的信息技术系统。
2.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
(1) 系统规划法。系统规划法的本质内容是对企业的目标从上而下进行辨别和划分, 通过对企业目标、业务流程和数据等进行分析, 对企业的数据和流程进行规划, 最后建立数据模型以便能够支持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
(2) 关键因素法。该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企业的目的, 并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 辨别关键因素的性能标准并测量性能数据, 建立丰富的数据库。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早期进行分析。
(3) 价值链法。企业中所有的环节会汇总形成一条价值链, 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产品和服务都会增加价值。价值链法主要能够帮助找到企业中的最为重要的活动和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找到能够匹配的信息技术。
3.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制定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目标和希望, 制定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 同时能够确定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 以期能够全方位地对企业的信息化进行指导, 促进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步骤是:
(1) 要求分析, 企业应当先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分析, 为制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搜集资料。
(2) 检查与评估, 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的长期战略进行分析, 检查信息技术现状, 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业务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等。
(3) 方案设计, 企业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战略规划目标, 同时根据目标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进行设计。
(4) 方案实施, 企业最后需要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 同时分析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和变革的能力, 对以后情况制定应对措施, 运行整体的设计方案。
可以说, 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规划;其次分析企业的环境、业务流程、竞争优势和信息化战略的意义;再次, 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同时, 对企业所需运用的信息技术的总体结构进行规划;最后实施整个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在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中, 信息化战略、框架和实施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发展方向和技术更新趋势对战略规划的方向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健全。
参考文献
[1]樊宏.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J].中国物流和采购, 2008 (8) , 52-54.
[2]樊重俊.集团管理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J].工程机械, 2004 (9) :34-39.
【企业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技术10-17
深圳企业技术中心信息05-30
信息技术企业党务工作计划11-20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05-16
企业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论文08-25
电力企业信息07-20
企业信息完善05-27
企业信息门户06-13
农业企业信息07-04
企业信息能力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