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

2024-09-22

职业核心能力(共12篇)

职业核心能力 篇1

在当前的时代, 社会经济不断更新发展, 随之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企业变化, 与此对应的是行业企业对于岗位人才的需求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当前的社会需求, 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 完成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呢?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出具有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复合体, 它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的双重特性。高职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教育。因此,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就是从业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备的核心的专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宜少、宜专、宜强, 是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专业的精通性要强, 职业工作者应精通所在岗位的任何流程和环节, 快速处理所遇到的工作问题。其次是专业的可塑性要强, 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和日益变化的工作环境, 能快速适应专业的变化, 并能未雨绸缪, 合理预见行业未来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是能力的专一性。核心职能应少而专, 不能多而散。

二、目前培养高职核心职能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代企业的注重方向问题。相比较专业相关证书, 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潜能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这些能力反映了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证书的获取,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因此,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 不同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 这样就产生了对同样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要求, 根据当地的行业特色和经济发展产生的用人要求, 来确定好自身培养的人才专业设置方案, 以及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教学计划。

2.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问题。对于一个专业而言, 其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核心能力必然是要体现在专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当前, 有的专业定位模糊, 使得原本在行业中针对性很强的专业, 变成了“万金油”, 什么都可以做, 做什么都行。学生入学后带着“我这个专业到底是在学什么, 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的疑问一直到毕业。其实这样既让专业失去了特色, 又影响了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得专业发展目标分散, 学生的技能不少, 但核心职业技能缺乏。核心职业能力只能是一个或几个, 因此专业定位一定要体现出“专”的特点。

3. 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问题。现在有很多院校都与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了校企间的合作, 同时也带动了校企之间的交流, 推动了院校的实训教学发展。不过有的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是不够深入具体, 有的只停留在形式上, 需要加深校企合作教学。一些实训教学基地中作为展示性的实验室较多, 而用于全真工作实践锻炼的操作性的实训室相对较为缺乏。另外, 学校需要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主管来校兼职进行教学工作, 而由于各种原因, 比如公司工作时间紧张、酬金相对工作收入的低廉等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教学, 降低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4. 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问题。高职核心职能教育离不开好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质量体系的评价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检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所获知识水平的评价, 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 除了传统的试卷评分, 还可以加上职业实训能力测试、模拟测试、小组答辩等等。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网上评分、同事交叉评分、领导抽查听课以及教务督导巡查等方式进行。

三、如何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课程结构体系。当前的就业市场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合理安排好就业和学习对于课程内容侧重方面的双向选择。首先是要根据专业的基本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形成本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然后是采取模块化学习的方式, 增加职业岗位需求的各种实训模块项目, 进行专业实训。最后是根据就业市场的方向, 合理调整专业选修课模块, 使得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2.以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发展目标。杜威主张以职业主题为轴心, 用职业来吸纳并整合学习内容, 反对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 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因此,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将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定位的方向和专业发展的目标。首先要进行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调查分析, 形成调研报告和调研结果。然后根据行业职业的真实需求来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 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规范。最后是建立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体系, 形成专业核心内容模块标准。

3.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功能实训基地。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实训基地。现代企业所看重的关键职业能力, 都是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过程中获得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训练项目应与产业相对应。高职院校的各专业首先应成立专门负责专业实训的队伍, 具体进行校企合作交流事务, 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 便于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然后要积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相互的配合和支持来获得共赢的效果。最后是在资金投入上面要多侧重于实习实训的环节, 用产学研相互结合来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可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的学生, 也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这样才能实行功能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产学研三者相结合, 使得实训基地实现了“职业功能”和“学习功能”的双重组合。

4.以模块化项目强化实训教学模式。以职业逻辑建立的知识结构, 要求学习者以专业实践技能锻炼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长, 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那么在教学环境中学校就得根据真实工作岗位中典型的职业标准规范, 提供从基础学习到毕业实习, 以及就业岗位全过程的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职能”的培养, 通过模块化的项目来强化专业内容的实训教学, 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 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依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实训教学模块的内容和方向, 以单独的教学模块作为一个学习项目, 每个项目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自成一个整体, 可以单独进行教与学。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应根据现实的岗位需求来不断更换新的教学项目, 增加实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操作性,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自主选择选修课程,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对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根据岗位需求, 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积极采用“模块教学, 项目驱动, 任务引导, 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适应现实企业中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根据真实工作环境的主要核心任务来定实训的教学内容, 以行业中典型的、优秀的企业岗位标准作为职业操作规范, 在模拟的全真实训工作情景中来进行教学;根据本专业学习的实训任务, 预先设计出一系列的小组实训技能项目, 项目之间环环相扣, 逐渐递进;通过小组实训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的水平。另外, 院系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实际情况, 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建专业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各种活动, 提供给学生锻炼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3) 对社交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 可以开展多种院系专业活动, 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

5.以新方法手段提高师资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在企业中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进行授课, 采用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下企锻炼, 提供各种教师深造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 形成具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在教学中, 采用各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突出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城空间网上教育平台, 建立学校的教育空间主页、教师的个人课程网页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网页。将三者相互结合, 在网络上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教学辅导, 形成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促进实践教学。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变化和时代发展, 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 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根据岗位需求, 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积极采用“模块教学, 项目驱动, 任务引导, 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 才能适应现实企业中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

关键词:等职业教育,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伟, 张翠英.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2]任艳斐.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职业时空, 2008, (1) .

[3]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职业核心能力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观念职业能力培养

正文: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无非就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职业能力也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素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

第一:专业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能够较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训练和提高专业技能,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伦理修养。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为自我学习和发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和协调,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

第二:课题调研等探究型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感到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组织、安排和落实。从经济、成本和效益等诸多方面考虑,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大多从事一些烦杂的事务性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真正接触到职业岗位,职业技能

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安排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挫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感谢学校能给他们这样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面对压力和挑战,迎难而上,不畏艰苦,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有益。

第三:社会志愿者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教等活动。第四: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等职业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开来的,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等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割裂开来的,某一特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某一专业基本技能或具体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单一的课程或系列教学模块来完成,而是需要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经过持

续的实践和体验,逐渐培养起来的,换句话说,该种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教”和“学”取得,而是需要“历”与“炼”才能获得,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五:就业和创业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体现,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才能迈向更高的目标。第六: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核心能力 篇3

[关键词]旅游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到2009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作模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职业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从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

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三、旅游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活动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二)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加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旅游业也将从产业化向国际化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六倍,如此富足的旅游客源,无疑给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逐步走向成熟。旅行社业由于外资与合资旅行社的跨进,客源结构由单一入境游变为入境、出境、国内游三大业务板块;饭店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与世界接轨的管理模式;旅游的主题也从单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转变为涵盖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文化背景人群的旅游主题。这些发展变化决定了在人才需求层次方面需要大批掌握一技之长、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旅游业的大量人才缺口也正在于此,人才需求的变化给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了一个原则: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培养岗位的动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相对于技能而言,这里的“智能”更多表现为“智慧”、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智能(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正是人们获得自由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钥匙,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获取财富的关键。没有职业核心能力,不可能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中获取应有的财富,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不可能获取“满意”的职业和拥有“幸福”的感觉来源。同时,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

四、旅游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一)由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由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旅游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以100家涉外旅游企业(国际品牌酒店60家,国外酒店20家,国际旅行社20家)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旅游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关注度,突出表现在“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nlc202309040209

(二)重视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过多地依赖教材,不重视课程开发,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更加重视课程开发环节,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案例,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项目工作法等来体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知行合一,教、学、用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调校内外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形成了以“需求导向的专业课程、双师双证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供需一体的订单培养”等为主的教学体系,把专业课程实训、校内生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紧密衔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建设有四星级标准的酒店和具有全资质的国际旅行社,可提供学生校内实境教学,在国内外建设有近百家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80%的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基本实现了我院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在课堂外与人交流、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已经成为学生展示才艺、才华的舞台,对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题素质教育讲座,从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作用,指导开展与专业活动相关的实践活动,更好的将专业技能与才艺相融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体现行业色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敬业、爱岗、服务大众的职业精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坚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塑造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旅游服务精英人才,提炼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服务绅士淑女”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形成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与品牌文化五大系统彼此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把校园打造成为“没有客人的宾馆”,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逐渐养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五、结束语

为满足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对旅游类高职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旅游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 篇4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大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但是, 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 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 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 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 结合我国的国情, 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 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 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 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 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 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国内外有多种尝试, 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 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 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 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 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 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 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 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 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 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 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 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 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 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 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 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 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 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 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 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 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 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八大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 通过调查研究、教学试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 加强核心能力训练, 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 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 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 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 教学试验法:

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 并培训认证, 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 得出总结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 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在行动中教学, 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 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 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 行动研究法:

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 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 (自我学习能力) 、主动获取加工信息 (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 、组成工作小组 (与人合作能力) 、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 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 (解决问题能力) , 并通过互帮互学 (与人交流能力) 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 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 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 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 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环境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 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 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 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 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 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 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 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 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 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 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 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 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 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专项研究, 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 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 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 利用人力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 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 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 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 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 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ISBN978701 2.学分:4学分 3.学时:理论96 4.适用专业:高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作为职业素质教育和培训教材无疑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它贴近职场实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通过构建能力目标、案例分析、过程训练和效果评估这样一种训练程序的培训,达到提高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研究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它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包括“外语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经受实际管理知识应用的基本考验,证明自己在日益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的市场中的综合素质,成为具备通用管理能力的人才,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我们这里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整合和延伸,既包含上述“8项核心能力”,又融入了价值观的养成与提升(如思政、德育、人文素养、职业礼仪),以及职业基本工具能力(如应用写作、应用英语、信息技术)等内容,以期建立完整、系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自我规划(8课时)主要内容:第1章 明确目标 I.讲解重点:

1、目标、个人头脑风暴法

2、各种思考方法

3、职业选择

4、分析自身现状 II.学习目标

1、了解树立目标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自己的目标

2、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左、右半脑的思维规律、绘制脑图、个人头脑风暴、寻求问题的根源等。

3、能够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分析自身现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评估

4、掌握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如何做出有效应对。通常采取的对策包括:改变境遇、改变自己、改变个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离开。第2章 自我认知 I.讲解重点:

1、自我认知

2、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

3、自我评估的方法

4、SWOT分析 II.学习目标

1、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开发和增强自我认知对于管理者来说有哪些好处?。

2、掌握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方法。主要有:(1)反思自己的行为及行为造成的后果,并从中总结经验(2)观察其他人的反馈

3、重点掌握自我评估的方法。评估自我的能力主要通过:领导能力、激励成员的能力、自信、协作、建立开放、积极的氛围、培训与发展员工、管理团队绩效、沟通、决策和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等方面进行。

4、重点掌握个人SWOT分析法。第3章 有效的学习I.讲解重点:

1、学习周期

2、反思的作用

3、工作中学习

4、学习障碍 II.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周期的四个基本阶段:获得经验、反思、理论化、应用,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特点。

2、掌握在工作中学习的方法

3、掌握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类型,并掌握能够排除这些障碍的方法 第4章 确定目标 I.讲解重点:

1、目标的类型

2、SMART原则 II.学习目标

1、了解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目标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2、掌握制定SMART目标的原则

3、重点掌握如何制定SMART目标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教材上的案例及课外测评 作业及要求 制作个人简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 案例教学法

(二)时间管理(6课时)主要内容:

第5章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I.讲解重点:

1、活动跟踪表

2、工作方式

3、利用时间的形式

4、平衡关系 II.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学会使用活动跟踪表,活动跟踪表包括哪些内容。2.了解不同的工作方式 3.掌握利用时间的不同形式:(1)时间观念差(2)拖拉推延

(3)需要压力才能行动(4)虎头蛇尾者(5)缺乏灵活性(6)过于忙碌

4.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几种平衡关系:(1)思考和行为之间的平衡;(2)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之间的平衡;(3)工作和维持工作能力之间的平衡;(4)压力不足和压力过度之间的平衡;(5)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5.掌握保持以上各种平衡关系的方法 第6章 做好时间规划 I.讲解重点:

1、工作计划、紧迫性/重要性矩阵

2、确定工作优先级

3、保持任务、团队、员工之间平衡 II.学习目标

1、了解制订工作计划的方法,它通常包括:正确确定工作优先级;平衡员工的行动。

2、了解如何确定员工的目标,员工的目标如何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

3、掌握正确区分工作优先级的方法,重点 掌握紧迫性/重要性矩阵,每一个优先级别的任务和工作有什么不同。

4、了解如何在任务、团队、员工之间保持平衡。三者之间失衡时,应该表现出哪些特点。第7章 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 I.讲解重点:

1、人的三种行为类型

2、建立自信

3、应付打扰 II.学习目标

1.了解自信、好斗、自卑的人做事的特点

2.掌握有利于建立自信的方法:说“不”;说出真实的要求;对付干扰。3.掌握应付打扰的技巧,比如应付电话的打扰。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

(三)工作沟通(8课时)主要内容: 第8章 口头沟通 I.讲解重点:

1、沟通时应注意的五个关键要点

2、优质信息

3、共享思路和见解 II.学习目标

1.了解沟通时需要考虑的五个关键要点(1)目的意图(2)时间安排(3)沟通对象(4)信息内容(5)方式方法

2、了解优质信息的特点:(1)正确的内容(2)正确的形式

(3)正确的时间

(4)适度的费用(5)正确的人员

3、掌握共享思路和见解的方法,了解沟通中产生障碍的类型,掌握各种沟通技巧:

    善于与交往者建立友善与良好的关系 善于聆听,从而理解他人的观点 善于提出问题,以期获得更广泛的了解 善于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

第9章 书面沟通 I讲解重点:

1、书面沟通形式

2、文档的结构和版式

3、商业文件的特点

4、撰写文档时的规范和技巧 II.学习目标

1、掌握几种常用的书面沟通形式,如何确定文档的目的和方式

2、了解文档结构和版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种书面沟通的形式都包括:主题、目标、采取的行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3、掌握撰写文档时的规范和技巧,写作中注意的事项。

4、掌握商业沟通文件的特点:(1)清楚明了、准确无误(2)叙述简捷、条理清晰(3)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第10章 会议沟通 I.讲解重点:

1、筹划会议

2、会议的形式

3、会议备忘录 II.学习目标

1.掌握准备会议的五个关键要点,筹划会议时,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会议目的何在、是不是非开不可、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2.会议的几种形式,了解会议日程,3.掌握主持会议的方法,解决会议中出现的困难局面。4.掌握如何书写会议备忘录,掌握贯彻执行会议决议的方法 第11章 工作报告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作报告的概念及目的 2.掌握分析听众和抓住听众心理的技巧 3.掌握准备团队会议报告内容的方法 4.重点掌握如何做报告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 小组讨论法

(四)如何进行团队管理(8课时)主要内容:

第12章 团队基本知识 I.讲解重点:

1、团队类型

2、团队的工作模式

3、优秀团队的特征

4、团队发展的阶段 II.学习目标:

1、了解团队的分类方式,团队的类型与机遇、挑战、优势等

2、了解团队的灵活工作模式:弹性工作制、兼职工作、轮班工作、家庭计件工、远程工作制等。

3、了解团队工作的优势,优秀团队具有的特征:

       目标/目的明确 广泛的技能与经验 公开交流 合理利用冲突 透明程序 定期检查 信任与支持

了解如何评价团队的以上特征。

4、掌握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波动、规范化、成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判断团队发展属于某个阶段。第13章 团队内部建设 I.讲解重点:

1、冲突

2、团队角色

3、团队角色的平衡

4、冲突的类型

5、冲突的应对 II.学习目标

1.了解团队角色的定义,掌握平衡团队角色方法

2.了解如何培养团队中成员的关系,3.了解团队中健康的气氛和不健康的气氛有哪些特征。4.重点掌握应对冲突的五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对抗、回避、折衷、迁就、协作。第14章 团队维护 I.讲解重点:

1、团队的共同意识

2、团队共同意识的建立

3、团队决策的模式

4、决策的创造性 II.考核要求:

1、了解团队具有共同意识的优势:

   人们有一种归属于团队的感觉 团队内部交流得到改善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2、了解建立团队共同意识的重要性,不利于团队建立共同意识的原因。

3、掌握维护团队共同意识的方法。

4、重点掌握团队进行决策的模式,它一般包括:阐明问题、获得信息、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建立选择标准、做出决定、实施并督导解决方案这几个阶段。

5、了解团队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决策,如何达成协议。

第15章 团队外部关系 I.讲解重点:

1、团队关系

2、分析团队关系

3、建立融洽的团队关系 II.学习目标

1、了解团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对团队进行横向分析。

2、了解团队之间的相互期望,包括:

   信息——提供实时信息

建议——如何做以及具有什么效力 讨论并一起工作——然后提高服务

3、掌握展示团队的方法,团队需要的支持者通常都包括哪些人物。

4、掌握建立团队融洽关系和处理团队紧张关系的方法 第16章 领导者的素质 I.讲解重点:

1、领导

2、领导的角色

3、领导的技能和品质 II.学习目标 1.了解领导的概念

2。了解领导应该具备的技能和品质,如何评价你现在具备的品质和技能,培养领导者具有的品质和技能的方法。

3.掌握领导方式的五种典型的类型:命令、说服、协商、参与、授权。4.重点掌握建立信任的一些做法:

  客观并一视同仁 表现出你在为他人服务         教学方法 给予反馈和赞扬 授权

承认错误和过失 信守诺言

第一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下达指令 第三步:检查进展情况 第四步:反思 5.重点掌握授权的方法和步骤:

多媒体演示法 案例教学法

四、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采取考试形式进行考核,由教师拟定题目范围 ,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80%。对于期末考试的内容,总体分为二个要求: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分配时间和精力;有关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素质教育的课程载体和有效实现路径。职业核心能力是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支撑,是所有专业岗位所必需的通用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升迁和职业迁移所必需的基础能力。与《就业指导》、《沟通的艺术》、《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职业类院校师生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以提高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宗旨,通过专业、系统的实训和测试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团队合作、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职业沟通教程》,武洪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自我管理教程》,吴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团队合作教程》,许金寿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建议参考书:

(1)《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2)赵慧军.《管理沟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探究 篇6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方面、政策扶持方面,还是从教学改革方面,都展开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对我国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 学生培养

一、研究背景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正经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变化过程。

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中,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特定技能,二是行业通用技能,三是核心技能。同时又规定出核心技能培训与测评项目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八项职业能力。

研究当前形势下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和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对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进行适时的借鉴,这项研究对中国中职学生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现如今中职院校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中,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重视,虽然部分中职院校已经将职业核心能力加入到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当中,比如人文素质课程、艺术课程等,但实际授课当中并没有真正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教育。

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并不高,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各项核心能力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学方法也没有进行改进,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法还是以结果性的理论考试评价为主。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且学生自身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够,就导致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参差不齐。

三、研究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结构正发生很大的变化,职业更替也随之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够帮助从业者从容面对市场的挑战,让他们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新的就业机会。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人才资源的流动性也符合当今我国对技能人才的不断需求。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童山东认为,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想要成功的必要因素;何英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全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邵艾群则认为,要想使学生的个体认识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中来,就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需求,并且逐渐提高个体对未来社会种种不确定因素的适应性。这样既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从现状看,虽然现在有一些关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文章,但也仅限于研究其意义、作用及培养原因为主题的研究,且研究的对象也多以高职院校为主,系统阐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论文和著作少之又少。同时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研究仍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较为系统的总结以及详细的报告。

四、小结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堪忧,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平稳过渡,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都受到很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这个大的“市场”中,学生作为学校锻造出来的“商品”,现阶段所具备的能力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在这种状况下,“商品”呈滞销状态或者遭遇退货现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对此,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简单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等能力,并且能够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职业核心能力 篇7

1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

当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四大职教模式, 有北美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即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和英国的BTEC (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CBE的意思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加拿大独具特色的CBE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职业或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 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这里的能力, 不是心理学上的"能力" (Ability) , 也不能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它是系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包括4个方面:知识 (Knowledge, 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领域) 、态度 (Attitude, 动机、动力情感的领域) 、经验 (Experience, 活动的领域) 、反馈 (Feedback, 评价、评估的领域) 。这4个方面的要求都能达到方能构成一种专项能力, 一般6~30项专项能力构成一项综合能力, 8~12项综合能力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需求及能力发展。通过学习, 学生可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及受雇就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堂教学、实习教育等多方面均体现了能力培养这一核心。

(一) 专业课程设置

加拿大职业教育推崇"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上, 首先制定课程标准 (DACUM表) , 其次编制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由学区组织的行业专家委员会制定指导性意见, 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教学计划则由学校组织有关教学人员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将相同的或相近的知识归类, 构成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模块, 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 然后将课程排序, 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 构成教学计划。同时, 教学计划中再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 约占课时总量的25%。

这种课程设置, 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 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 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易于操作的方法。

(二) 课程内容选择

加拿大职业学校为了有效对应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 并尽可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 课程内容不拘一格, 灵活设计。所授教学内容着眼于面向生活提高能力, 包括教给学生怎样生活及面对社会的协调能力, 也安排到工厂企业的实习, 有些课程并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 但对学生就业十分有效。

这种按照市场需求, 并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灵活设置的课程模式也是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三) 多样化课堂教学

(1)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加拿大的职业院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是重在传道授业, 其着力点在于启发与引导, 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于激励学生保持独特性,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 加拿大的学生多半思维活跃, 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善于不断吸取新知识, 在课堂上常常主动热烈地参与到与教师的探讨中去。

(2) 讨论、辩论及演讲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现代企业工作人员所必备的技能。加拿大的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发起一些讨论和辩论, 针对某一特殊专题还会安排学生进行演讲。在讨论、辩论中, 学生主动思考, 认真理解所学知识点, 组织语言, 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种教学手段能针对这一必备能力进行渗透式培养, 其效果远比开一门交流沟通的技巧课好。

(四) 校企合作实习

校企合作实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同时也对用人单位做出贡献。校企合作,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课堂内学到的理论, 并且通过相关工作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达到活学活用。实习经验既能帮助学生开发技能, 又能了解职业方向。

2 启示

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ies) , 也称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Key qualifications) 、通用能力、核心胜任力, 是各个行业、各个职业群体普遍适用、可广泛迁移的基本能力, 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是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也被称为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先后引进了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等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和经验。伴随着职业教育引进与借鉴的历程, 对核心能力培养的关注和研究也日显迫切。1998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则把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八项能力, 并借鉴德国职业能力的分类, 将职业能力细化为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大类别。近年来, 李怀康、童山东等开发完成了核心能力培训的系列教材, 为核心能力的专项培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与此同时, 众多学者和职业教育一线教师也从基础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训实践等多个角度, 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核心能力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在借鉴参考国外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的背景下, 整体策略、基础策略和渗透策略亦成为核心能力培养的3种策略选择。毋庸讳言, 国内核心能力培养在系统整合、路径方法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刻、更有效的整合、归纳和完善。在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内容、层次、模式、路径、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 缺乏对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和零散实践的归纳梳理,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理念和作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转变教育理念, 突出职教特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理论研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课程教育比较薄弱的现状, 从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手, 尤其要注重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明确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和研究探索中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从而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宗旨, 统揽学生培养的德能关系, 建构新的教学体系, 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 培养目标更加清晰。

(二) 完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 要把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 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个人品质等内容相融合渗透, 形成一种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引导的纲领。注重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不局限于专业本身, 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既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又要能够满足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智力方面的需求。

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 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和基础知识, 又要突出个人品质的熏陶和引导, 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变化和职位提升的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情景等,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校也要打造多种就业平台和信息渠道, 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所需的技能, 并建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同时, 突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 以能力为本位,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模糊性、动态性的特点, 其考核和评价难以量化, 因此, 可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 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9]。在评价中, 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 完成考核项目能力表现等等综合客观合理进行评价。

(四) 加大师资队伍投入力度, 提高师资水平

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前提是需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自我能力不应只局限在专业水平上, 还要对素质教育保持很强的自觉性, 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 积极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林祝君, 等.课程建设视觉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北京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 :58-62.

[2]黄河, 孙骅.基于能力本位的中加高职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7) :153-155.

[3]林绢华, 洪旺元.学习加拿大CBE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J].科技信息, 2010 (20) :174.

[4]高奇.加拿大社区学院CBE的教学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7 (4) :37-40.

[5]田敏.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9 (32) :88-89.

[6]陈宇.国家技能振兴战略[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9 (2) :4-6.

[7]王茜.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1 (4) :40-42.

[8]李春梅, 杨阳.加拿大CBE职教模式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高职论坛, 2007 (3) :10-11.

[9]范烨.论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改革与开放, 2010 (12) :190-191.

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篇8

职业核心能力对职业人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帮助人们适应岗位变换,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适应性指的是使职业人能适应多种岗位的需求, 迁移性指的是使职业人具有岗位转移的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而带来了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改变, 社会对职业人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对于职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帮助职业人适应岗位变换, 帮助职业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解决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为职业人终身教育服务, 实现职业人的全面发展。

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需要注意:职业核心能力不是一门技术, 而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是单一技巧的简单组合, 而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与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一种行为表现。只有正确理解了职业核心能力, 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时注意训练方法, 提高训练效果。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原则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中, 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 包括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这八项能力可归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类, 其中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属于职业方法能力, 其余五项称为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 应该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 与通常的职业技能不同, 因此在训练时注意把握其特殊规律。其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得, 而是行为的改变;其二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不是一门课程, 而是一种行为能力的训练;其三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重在工作或学习过程, 而不在于其结果。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应该说在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可以进行, 目的是通过训练改变学生做事的执行力和做事方法。由此, 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调整, 不仅使学生将来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 更要适应社会就业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调整,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扩展;教学方法不仅是加强技能训练, 更要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强调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且设计了OTPAE (Object目标, Task任务, Prepare准备, Action行动, Evaluate评估) 五步法来组织教学和进行能力训练。但在具体实施核心能力训练时, 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学生是训练的主体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是训练的主体。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 学生是完成项目、任务的执行者, 根据完成项目和任务的需要, 学生一般要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 如项目经理、组长、组员、技术员等不同角色, 随着项目的进展, 学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 以期得到更全面的训练。在训练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不断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并让学生不断体会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好奇心

不管做什么事情, 拥有激情和好奇心永远是一大优势。激情和好奇心对工作、研究甚至兴趣爱好都显得非常重要。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时间还不算长,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会上网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归于好奇心和激情。好奇心促使他们去了解并主动进行学习, 激情又强化了学习动力。当学生逐步掌握之后发现网上有无穷的知识, 这时候激情再次起到了强化学习动力的作用。因此, 一个拥有学习激情和好奇心的人通常都善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

教师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执行者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需要有一个过程, 采用课程渗透方式进行训练是一种首选途径, 教师是实施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规划好课程的两条能力训练线:一条是课程所需要培养的与专业相关的能力目标训练线, 一条是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训练线, 实施双目标教学。双目标教学中要注意的是:相关职业能力训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是一种渗透性教学目标,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比较, 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关键

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有有利于学生两种能力的养成。能力训练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自己行动, 它不同于知识的获取, 因此,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或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 其本质是将“教法”更多地转变为“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与能力训练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和目标引导员, 对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与鼓励, 要充分信任学生, 考虑学生的兴趣,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内容的载体是项目或任务

项目或任务有具体的完成目标, 学习主体通过全身心地参与、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采用探究学习方法、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才能完成目标。要精心选择项目或任务, 关键是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项目或案例进行分析, 综合出适合于教学的可实施的项目或任务, 并且多个项目或任务间要有一定的重复度, 便于学生学习巩固与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重复与强化, 学生形成一个思维与技能操作的定式, 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技能。同时, 还要注意能力训练时教师的示范作用, 尤其是在学习初期, 通过让学生模仿, 逐步引导学生“手”、“脑”、“心”三位一体地进行学习与训练, 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评价机制的作用一方面是对过去的学习和训练进行有效的衡量, 了解各自的掌握程度, 这是评价机制的第一个功能, 也是对评价的一般性理解。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对过去的学习与训练情况进行分析, 弄清哪些方面已经掌握, 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与训练中有目的地改进不足, 以期获得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这是评价机制赿来赿被理解的更深层的作用。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更多地采用赏识教育, 在评价中充分肯定学生已经取得的进步与提高, 巧妙地提出不足或今后的努力方向,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也要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 自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要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 其重要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再次要了解各项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要素;最后是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方法。当然, 教师也必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 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 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技能,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是一项新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 才能很好地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体验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通过恰当的评价, 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最终让学生充分展示, 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 2004, (1) :17-19.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60-68.

[3]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大学学报, 2007, (1) , 4-8.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篇9

自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写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就开始兴起。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国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逐渐统一:职业核心能力是岗位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基础能力,对人自身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分为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和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不断完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执教工作者已经渐渐的认识到:知识、技能与能力难以单独分割开来,两部分之间形成了依靠和支撑的关系,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应当起到“提升内涵”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对学校机构来讲,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将促使高职院校从单纯培训学生岗位技能的“生计机构”向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机构”的回归;其次是对学生来讲,“除了要交给学生‘干粮’(专业技能),也要交给学生‘猎枪’(核心能力),更要交给学生‘指南针’(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乎为继;没有指南针,就会方向错位。”【1】基于这样的认识,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宏观的培养理念和平台建设,二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人本理念,点面结合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理念

高职教育要突破以往的行为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观,不能再以单一的、僵硬化的技能掌握培训模式流水线式地塑造学生,应摒弃传统的工具化培养倾向,应当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与提高,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提倡职业核心能力的初衷之一。同时,职业核心能力是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具备个体性、情境性、社会性,两者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因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模式培养理念是符合教学实际的。

个体性:建构主义首先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同化、顺应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者。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为起点来学习,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获得的知识意义是个体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处理的结果,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建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去学习。而职业核心能力正是需要通过这样方式来实现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

情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须依托职业情境,需要创设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类似的学习情境,这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的观点不谋而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都强调把学习者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灵活、重复地创设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情境,使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更有效率地增长,才能在以后实际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实现有效的能力迁移。

社会性:建构主义虽然强调每个学习者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理解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使得自身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但同样也不忽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群体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更多意义,通过分工、讨论、辩论、展示等方式形成更丰富、更灵活、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不同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2】学习者会再经历一次或多次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种过程经验就会促使学习者的能力不断发展。这也是众多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采取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点面结合——开设选修课,并向公共课、专业课的试点过渡扩展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到一个学校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当中,进一步的可能是融入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专题活动、社团活动、班会、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当中。然而在现实教育当中,受限于教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基于这种想法的各种教学模式几乎都难以实现。因此,基于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现状的思考,“点面结合”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确立点一:选修课的开设。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共选修课,实现“点”的确立。以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职业核心能力选修课采取的是单模块课程,即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均为36课时,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分模块授课,也可以采取组合模块课程,即按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职业方法能力训练(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学应用)来区分。实质上职业核心能力各模块所强调的各种能力其实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无论采取何种模块课程上课,都应当有侧重的一体化培养,即在授课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某一块能力点,但并不舍弃其他能力点的培养。

确立点二:培养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

术业有专攻,只有建立专业职业能力师资队伍,职业能力训练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证。同样以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就是由职业指导教研室教师担任。至2011年该教研室已形成了由8位专职任课教师、10位企业和优秀毕业生组成的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有5位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职业指导师认证,3位获得中级职业指导师认证,3位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师资格。

建立辐射面:首先是平台延伸的辐射作用。福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课程是全院性的公共课。公共课教师承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可以直接实现选修课与公共课的承接过渡,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意识、要求、经验向所有的学生进行渗透,同时与上过职业核心能力选修课程的同学结合形成台上指导与台下合作的辐射面。其次,教师传、帮、带的辐射作用。专任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特别是获取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师资格的教师,在帮助新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老师之余,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对不同院系的公共课、专业课老师做讲座培训、指导,加强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老师在课程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意识,培养一批非专任的教师通过试点的方法在公共课、专业课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三、项目教学,生成习惯

(一)项目实践——隐性知识显化、内化的通道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各级和各类教育中均有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种职业技能实训活动中,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具体可循的技能培训效果更是明显。但研究认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是一个塑造思维习惯的过程,其本质是隐性知识先显化再内化,而后形成新思维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目标需要达成的过程。利用项目教学的优势,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研究设计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按照SECI模型的实现序列,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项目教学序列合理的安排等,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要告知学生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及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要体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特征(可通过言语要求与问卷前测),引发学生对应的知识经验,并尽可能使学习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学生与学生、教师、教材、视频等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对任务具备一个概念框架,形成清晰的学习心理准备。在榜样阶段,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树立一个项目任务的示范榜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示范榜样提供的信息进行建构,了解实现任务所需要的领域知识,并通过对应的教学方法使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任务的计划方案趋于合理、完善。在训练启发阶段,教师要保证最低时间限度的项目实施时间,使学生内在的隐性经验逐渐的转换成熟练的外在操作表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重复、变更或融于教学过程的暗示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学生对项目从了解至理解,再至领悟创新。反思阶段包括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和元评价。依据预先规定的习惯行为特征标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他评。每一个项目验收之后,整个集体要对养成的行为习惯特征评价标准进行讨论交流,并总结意见反馈于新的学习流程当中,进一步实现思维习惯的内化。教师则要进行元认识思考,制定新的项目教学计划。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内敛性,因此,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使SECI过程模型融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反馈和评价实现全程调节作用),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

(二)思维习惯——从“预成”到“生成”

一个人具备了怎样的思维解决方式(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之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5】要对一个主体对象的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则需要依据该对象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外在综合行为表现。因此,高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评价应采取基于“思维习惯”的行为评价方式,通过细化教学目标,并转化为具体的、浅显的、可视化的行为目标,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更有操作性。同时,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提倡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听取不同评价者的意见,并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由多方评价者相互之间的心理建构,最终对事物对象形成统一价值判断的过程。【6】基于此,模式的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第一,预先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咨询专家等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评价的方式和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依据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过程中学生可能体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特征(如灵活的思维、力求精确、提问和质疑等),教师制定预期的教学目的,阐释评价指标。需注意的是,如有条件,要把展示教学目的这一步从创设情境环节中抽离出来,单独设置成一个环节,强化评价指标的指引作用,以期更能凸显模式的特殊性、有效性。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观察并追踪记录,学生通过日记、留言、成长记录袋、微博等方式对自己行为持续地的进行反思自评。当学生开始意识和了解项目任务的完成目标就是要体现这些评价指标的时候,学生就会用更直观、可具体观察的行为来体现这些评价指标,就会渐渐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的行为(灵活的思维)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也就会了解花时间计划怎么回答问题并反复思考、质疑答案的行为(提问和质疑、力求精确)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也会懂得随着项目学习的深入,改变最初已有答案(反思)也是必需的。【7】教师、学生双方如有条件还应该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评讨论并反馈于下一阶段的教学。这一过程主要以形成性的评价为主导。

第三,在每一轮教学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评估和反馈,具体教学过程是学生形成项目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做项目总结报告,个人对自身在项目的参与表现做一个简短的阐述,根据预先规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自评、他评(其他同学)、教师评价共同确定该个体对象的表现等级,并对其提供改进方法。

第四,除学校的评价之外,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获取国家权威的OSTA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等级证书》。该证书的可获取性对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强化。

第五,反思环节对于评价体系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在每一轮的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深刻的反思:如果学生发生了改变,结果是否与预期设定的指标相符合?收集到的信息数据集中反应了什么问题?在反思并整合新知识之后,就应当考虑下一步教学研究时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方式?会思考这样的计划值不值得再尝试一次?当完成这些步骤之后,所获得的信息应该与原设定的指标体系产生联系,教师应该回顾并澄清目的和目标,即把经过分析、解释和吸收的反馈信息用于质疑原来设定的指标是否还有意义,是否还值得教学的进一步努力吗,是不是需要重新定义、重新调整或者改进?当这一步骤完成,教师、学生和模式三者才可以实现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模式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之,教师应通过元评价,根据教学实践所反馈的经验,对前一个流程确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反思和改进,重新生成行为指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四、小结

总之,以项目为体,采取基于“思维习惯”评价方法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获取生动丰富的直接经验,适应解决职业问题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更可以使能力的量化评价成为可能。把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监督学生的能力发展态度,结合质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培养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从职业核心能力宽广的理论前景来看,该模式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当前,职业能力训练培养模式的开发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教工作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地对其进行实践探索,促使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自身与社会的能力,拓宽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自由。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并易予以有效、具体的评价。文章认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重视个体能力具体的发展和提高。这不仅仅需要专门的课程来实现,还应当把训练融入公共课、专业课甚至一切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提出预先确立基于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评价指标,以项目为桥梁,促使职业核心能力知识的显性化向内化的过渡,并生成所期望的能力行为。同时,还要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对评价指标不断地循环修正,从而更合理地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测评,提高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能力,建构主义,项目教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66

[2]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43-44

[3]张丽丽.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29

[4]周明星,刘晓.现代职业技能的意涵、习得及其养成——基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语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54-55

[5]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01-104

[6]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67

论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篇10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一) 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即职业能力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国际上也被称作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如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基本能力 (Genera competencies) (如美国) 或核心技能 (Core skill) (如英国) , 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

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 即:职业特定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其中, 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 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制定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

(二) 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发展现状

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职业教育对职业基础能力的关注较晚。系统工作始于2000年, 这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力量研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 2007年6月1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正式向全国发布《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试行) 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宣传、咨询工作, 并做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工作。国家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

同时,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

由此, 部分高职院校率先实验, 开始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 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新阶段的开始。

二、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核心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涯和一切社会活动之中, 是对人取得活动的成功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活动领域, 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自从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引入我国以来, 不少院校积极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 积极引入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努力把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规律, 这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 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宗旨, 近些年, 不少院校都加强了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 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同时, 院校也能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及人才标准。职业院校着力培养动手技能, 培养岗位技能胜任力, 但由于毕业生职业适应力尚显不足, 目前来看企业对人才质量仍然不甚满意, 加强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刻不容缓, 对学生就业而言, 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 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纵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 都非常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 探索着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各国进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 也越来越关注一般素质的核心技能, 认为核心能力正是提高劳动者多种职业适应力的基础, 也是个体继续学习的能力基础。

(二) 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能力本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理念。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活动的对象是技能型、应用性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应把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并贯穿始终, 既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 又要克服人才培养中的工具化的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并不只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在这个能力体系中“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将培养核心技能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 是适应多种职业和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 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的发展, 说到底就是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人的行为自由, 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和进一步的愿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单一的岗位技能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期望。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变化迅速的时代, 劳动者如果只掌握目前工作上的单一技术技能, 很快就会落后和过时。因此, 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具体的职业技能的同时, 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使他们掌握这些能够作为发展基础的最重要的能力, 从而终身受益。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核心能力开发是重中之重

核心能力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长时间的共同合作, 核心能力的开发需要政府、学校、大学生、就业部门和培训机构等的大力支持, 而不是仅仅依赖考核发证机构提供的培训。而目前来看核心能力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 应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而且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有关能力的培养。但真正把职业核心能力纳入能力目标体系, 并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来实现教育目标,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缺乏足够的高素质培训老师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求有所不同, 他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需要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训与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已经趋于饱和, 加上师资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业, 缺乏职业教育的经历, 有一部分还处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型期, 很难胜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 如何尽快增强师资力量, 是职业核心能力开展的当务之急。

(三) 尽快形成社会各界对该项目的认识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负责人李怀康用这首《剑客》表达了期望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的开发和推广。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市场对人才需求突显, 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面向所有职业人的核心能力正是实现国家宏图伟业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年的发展, 社会各界已经开始慢慢了解、欣赏、实践, 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当然, 该项目的社会认知度依然不高。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达成共识, 认识到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

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在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工作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而且政府部门应做好职能转变, 以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还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 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指导。目前,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代表政府为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体系的初步建立已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如提出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目标、建立了我职业核心能力评估标准 (试行) 、开发了相应的能力培训模块教材等, 但这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不断完善我们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体系, 出台一些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 院校应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能力, 这不是一门技术, 而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渗透来实现, 核心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取, 而是个体行为发生转变, 但这个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有一种长期的外部氛围引导、激励他。单独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专题培训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 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设课程。所以, 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 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学校课程考核, 这是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的一大特色,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开展能力本位评价、成效评价, 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 要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考核, 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从个体行为表现的连贯性、发展性, 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 构建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及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有目的地选择学生学习成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 记录各个阶段学生的努力、进步及成绩, 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及参与评价过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核心能力证书考试。

(四) 建立校企良性联动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企业的参与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 可以为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便利条件, 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同时, 我们也应该多加注意企业的用工需求, 其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职业教育, 因此, 如果企业能够积极反馈信息给教育机构, 并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去, 将会达成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2)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3]陈忠良.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探讨——以《解决问题能力》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浅论 篇11

【关键词】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概述。职业能力包含了职业特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行业通用能力,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个行业都离不开的能力。在职业核心能力中不仅包含着职业需求的基本能力,还包含着各种专业岗位以外的其他能力,所以职业核心能力可以适应各种行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指一种知识,更多的是可以使人受用一生的能力。在职场中,职业核心能力是职场人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是企业中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重点,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

(二)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在很多学校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关注较晚,所以很多人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并不了解,但是从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重视在高校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希望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教育部也在2006年发布了相关文件,希望可以在高校教育中树立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意识,在不断地渗透中达到发展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可以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能力,其在职场以及所有社会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普遍性以及可迁移性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变换。

(一)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需求。在高职教学中,有些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所以对于高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未来,为了给社会带去更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对于社会企业需求进行调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对于高职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率。现阶段的社会中,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在高职的教学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方向。

(二)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能力至上的二十一世纪,学历已经不是证明能力的主要证明,只有自身具备的技能才是促进个人、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所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出现,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对于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只要学生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的重点,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所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能力,不仅适用于职业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适用的能力,所以在学生毕业以后的不断自我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时代变换中的立足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只要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基础,就可以将其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能力开发是重中之重。核心能力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长时间的共同合作,核心能力的开发需要政府、学校、大学生、就业部门和培训机构等的大力支持,而不是仅仅依赖考核发证机构提供的培训。而目前来看核心能力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应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而且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有关能力的培养。但真正把职业核心能力纳入能力目标体系,并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来实现教育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缺乏足够的高素质培训老师。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求有所不同,他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训与测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尽快形成社会各界对该项目的认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负责人李怀康用《剑客》表达了期望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的开发和推广。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人才需求突显,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面向所有职业人的核心能力正是实现国家宏图伟业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年的发展,社会各界已经开始慢慢了解、欣赏、实践,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当然,该项目的社会认知度依然不高。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个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达成共识,认识到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

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在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开发工作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而且政府部门应做好职能转变,以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还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指导。目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代表政府为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体系的初步建立已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二)院校应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众所周知,职業核心能力的养成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能力,这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渗透来实现,核心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个体行为发生转变,但这个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种长期的外部氛围引导、激励他。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

五、结论

社会需要可以适应社会规则的人才,企业需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所以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很大的重任,如何确保高职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是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更好的实现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职教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职业活动种类繁多, 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多种多样, 但在各种职业活动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的要素, 是各种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 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

二、现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 对职教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对学生动手的培养, 专业的建设也重在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填鸭式”的教授技能和大量重复性实践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常常忽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所以常常以用人单位所需进行对应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 而对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和对人才规格要求不断变化没有做出相应的应答和改变。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

第一, 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学, 喜欢参与情景模式的教学活动, 喜欢非传统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 课前不爱预习, 课后不懂复习, 课堂上注意力没法集中, 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三,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匮乏, 学习能力不足, 自我约束力不强, 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不够, 文字表达及口头表达欠缺。

就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而言, 现有职业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学的, 但重点在于学生学了已有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对知识的提高, 对知识的补充和运用就很缺乏, 所以对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

四、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快, 技术周期缩短, 所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对人才的期望也随之改变:

第一,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要求是聘来就能用, 对单位软硬环境的迅速熟悉, 对单位文化适应快, 希望学校和其能做到无缝对接。

第二, 用人单位对岗位设置多样, 要求学生对岗位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能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对新技能的不断创造, 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迅速的成长起来。

所以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不再是以前对工人技能方面的硬性操作, 而是对人文环境的尽快适应和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五、综上所述,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现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谈谈怎样提高职教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第一, 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 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的改革。在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一些新型的教学实践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教, 学生照做”使学生机械的接受和练习, 缺少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而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应“围绕案例分析导入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 并思考找到解决方案, 学生间互助操作, 最终完成课程任务。从学习的角度看,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第三, 职业学校应注重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职业教育不同与本科教育, 在日常学习中实践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要, 所以较多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技术方面都很多出色, 但往往很缺乏与人沟通合作, 文字书写、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活动的方案制定, 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来, 这样在一次次的课余文化生活中学生能学到与人交流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基础, 只有基础扎实了在职业生涯中的上层建筑才能越搭越高,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洋, 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7) :37-41

[2]张剑峰, 高绪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15) :107-108

上一篇:几何图形教学下一篇:胃溃疡穿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