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方法能力

2024-05-29

职业方法能力(精选12篇)

职业方法能力 篇1

0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制度、组织、结构方面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经济、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快速转换到新的岗位,广泛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掌握复杂的知识,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实现由教育环境向职业环境的转换,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职业核心能力是劳动者成功地解决职业问题或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并非只考虑个人因素,它是普遍工作的要求,是职业规范与劳动者个性的有机结合。劳动者需要接受程度不同的岗位训练,但成千上万种岗位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相同的或是基本相同的,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越发展就越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于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究职业社会能力的方法就大有必要。

1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则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在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逐渐形成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过程中,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今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1998年,当时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就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业内人土分析:除了2009年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能力型人才的追求使就业市场的学历“高消费”正在回归理性,企业的眼光开始从“学历”到“能力”的转变。

在社会交往中基本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几种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的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获取成功的关键能力,也是能获得满意工作、幸福生存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就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中跟上步伐;没有解决问题、创新的实践能力,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到达成功的颠峰。因此,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

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前,更需具备运用现代语言和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交流能力应掌握的要素包括:交流的对象、目的、方式和手段。交流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和持久保持联系的能力。

目前国际著名猎头公司对于人才的标准首先要看的就是你的交流能力。你能否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更进一步,你的表述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并能争取到不同意见者对你的理解甚至支持等。可以说,交流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影响你是否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是否能成就你的事业,是否有机会实现你的理想。

合作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社会能力。锻炼这种职业核心能力还包括规划、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的能力、移情能力、适应能力、灵活处理事务的能力、处理紧张关系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形成和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加强对学生职业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未来良好的职业素质,造就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我们通过互动游戏和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的健全人格、同理精神、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领袖才能和社会责任感。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做法。

2.1 指鹿为马

主持人选出8名擅长表演的选手上台(4男4女),然后讲解游戏规则:先由助手表演一套有特定寓意的动作(如背老人过河)给第一位选手看;第一位选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动作表演给第二位选手看;第二位选手再表演给第三位看,以此类推,最后是第七位选手表演给第八位选手看。当8个人全部表演完后,主持人先问第八位选手:你看到的动作寓意是什么?再依次问第七位、第六位、直至第一位(在助手表演动作给第一位选手看时,其他选手须面墙站立;第一位表演给第二位看时,其他选手仍须面墙站立;直到最后一位。要求每人的动作只准表演一次)。

游戏的目的说明了沟通不足经常会导致错误理解对方的意思,而加强沟通技能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在与人交往中,信息交流需要积极反馈,这样交流者才可以确认他们发出的信息是否被对方接受,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技巧,积极的反馈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非常有效的。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可以做如下训练:不给学生指定身份,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如“经济危机下的生存”讨论,第一轮让学生依次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二轮进行自由讨论,第三轮让学生按第一轮顺序逆序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与人沟通、整和信息以及说服力、协调性等综合能力。

2.2“最佳配图”

主持人先将“最佳配图”的资料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让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分钟内把10个图案作两两搭配(要求学员之间先不讨论,独立完成“最佳配图”);最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最佳配图”结果,并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注意在交流中,充分听取同学们的不同意见,并将所有的不同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汇总在一张图上,点评时一目了然)。该游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了解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和澄清确定;另一方面要在活动的体验与分享中学习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得出人际交往中理解、合作以及认同的重要性。

在面对10个小图案时,每个人心中都有较为肯定的答案。有的人习惯按类别形状搭配,如1和7、4和9;有的人习惯按功能搭配,如2和8、4和5;还有的人习惯按联想搭配,如2和6、9和10。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修养进行理解与分析,交流的过程不是强调自己而是学习他人,交流的目的不是找出最佳答案而是丰富和完善最佳答案。通过游戏的体验,锻炼了学生在与人沟通中需要把握的几点技术:尊重和接纳是沟通的前提,积极的聆听是沟通的基础,双向的交流才是沟通的要素。

2.3 你说我画

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2分钟后,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样图(一)上的图形,注意“倾听者”不能提问。然后根据“倾听者”画出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第二轮再换一位自愿者担任“传达者”,看着样图(二)2分钟,然后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这个环节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看这一轮的结果又如何?最后请“传达者”和“倾听者”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中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该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传达者”与“倾听者”的交流,发现理解、表述、质疑、回应都是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两轮中的“传达者”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是不同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邀请“倾听者”谈感受时,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如画得比较准确和特别不靠谱的,这样便于分析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多种因素,从而找到如何改进的办法。在游戏中使学生既体验了彼此信任、融洽沟通、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也学会了沟通需要仔细观察、准确理解、相互认同和清晰表达的艺术。

3 在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这一训练环节中,可以将领袖才能的训练解构为团队精神、信任、沟通、包容、合作的训练和领袖能力、创意、说服、洞察的训练。通过游戏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训练的内容是:

3.1 培养合作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逃出困境

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每个小组准备:4根直径约20cm、长约45cm的圆木;一块长约4米、宽约30era、厚约5cm的硬木板;一根12ram粗、6米长的绳子;两根用来标记起点和终点的绳子。

在一块地面较软的场地上(如选择的地面硬而光滑,圆木就容易滚动,队员们将很难在木板上站稳),每队队员按五人一组到起点站好,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也可以指定比较内向的学生做小组长,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自信、勇敢的自我形象和培养其领袖才能),给每个小组发圆木、木板和绳子。告诉各小组他们的任务是用发给的这些材料,穿越一片“危险”地段,在穿越的过程中身体不能接触地面。

主持人通过故事将大家引入角色:“你们正在工厂的一个角落里进行一项秘密实验。突然有人发现一个输送新型强酸的管道漏了,而且已经有很多强酸从管道中流了出来,这些强酸在地面上漫延了约10米宽,挡住了你们逃生的去路。强酸挥发出的气味越来越浓烈,你们开始感到呼吸困难,所以必须尽快逃出去。但是不能直接从强酸上面走过去,因为不论你们身体的哪一部分碰到这种酸,你们都会被溶化掉。你们目前唯一可利用的工具就是四根圆木、一块木板和一根绳子,这四根圆木都经过了耐腐蚀处理,它们可以接触强酸。可是木板和绳子却不能接触强酸,它们一旦碰到这种强酸后也会立刻被溶化掉。如果在穿越的过程中有人碰到强酸,整个小组必须立刻返回原地,让受伤的队员到一个特殊淋浴器下面冲洗,这是抑制强酸灼伤的唯一办法,然后整个小组再次重新开始穿越,游戏成功的条件是整个小组都能安全地越过这片强酸地带。

游戏结束后指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在游戏过程中你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分析和解决的?每个队员在团队里承担了什么角色、是否都能积极参与共同走出困境?小组长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领导?你认为你们小组的整体运作过程有效吗、为什么?就进一步提高小组的合作,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3.2 提高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处理核弹头

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条25米长的绳子、两条20米长的绳子及两根竹子、一个装满9成水的塑料桶。

用25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圆圈,把装有9成水的水桶放在圆圈的中心,然后用砖头把水桶垫起来。主持人通过一段故事,带领各组队员进入游戏角色:“在某山村中,有一枚没有爆炸的核弹头,给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联合国决定派遣你们作为维和部队的特工人员,前去该地区取出核弹头,并进行安全引爆。记住圆圈内为辐射区,所有队员不得擅自进入圈中,2条20米长的绳子及2根竹子作为防辐射物品,可以帮助你们进入辐射区,但不能掉到地上。”要求各组队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把水桶提出来,速度快及水没有洒出来的一组获胜。

游戏结束后指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全队拟订过多少个方案、为什么会采用现在的方案来执行任务?在全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团队的合作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你们团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的是什么步骤?这些步骤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以上两个户外拓展活动,是训练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们深刻领悟自己在分析、合作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收获是什么,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和未来职场中,如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社会能力,最后得出以下的解决问题图示。

4 结束语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澳大利亚学者埃利雅德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要想在新世纪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或称“国际护照”):一是学术性通行证,二是职业性通行证,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的通行证。我们在高职的教育教学中,尝试通过增加游戏和拓展训练等实践活动,一方面改变由个人独自式学习向多人对话式的“合作式学习”转换,将学习看作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合作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实施彼此贡献见解、合作探究、联合攻关与互相启发的合作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改变由从前的学习是谋求知识和技能“习得”、“积累”的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创造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

通过以上游戏与拓展训练,对学生进行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学生在其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了,进入社会后就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就大大的被拓展。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创业必备的手段,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迈向职场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编.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能力)(训练手册)(初级)(试用本),2008.6.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职业方法能力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思政课 学习能力评价 方法研究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还应包括熟练地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等基本能力的任务。学生思政课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项新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适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思政课教学评价所采取的考核、考试等基本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表现。考查、考试采用试卷进行,难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检测。改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方法,采取口试(如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论文、观察、考试、活动组织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和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下面,我们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常见方法进行简单的剖析。

1.测验、考查和考试

测验是对学生思政课阶段性学习情况的检测,考查和考试是对学生学期、学年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测。测验、考查和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考试有开卷、半开卷或闭卷的方式。开卷考试主要评价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闭卷考试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越来越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强调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试,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口试

口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期中测试、期末考试中,采取口试的方式能直接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情况,还能锻炼和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但是,如果把口试作为思政课评价的主要方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思政课教师主观判断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成绩也不够全面和科学。因此,口试只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辅助方法。

3.写论文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应用理论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通过学生撰写的论文,可以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写小论文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得最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写思政课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很高要求,学生感到难度较大。因此,该评价方法不宜频繁使用。

4.作业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或随堂作业,既是对学生单元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作业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拓宽作业的范围,要求学生除了完成书本练习之外,也要做一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等方面的作业。

5.社会实践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实践活动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评价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诸多便利,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制定好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确保学生安全。

6.课堂活动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讨论、影评、书评等教学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论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播放一段教学录像,让学生观看后谈一下体会或对录像中的事例进行剖析,思政课教师可以藉此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思政课教师运用此法只能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7.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倡导的主导式学习方式。职业院校也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就教学内容、日常问题、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方法。在专题研究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题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职业院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还不够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对研究活动兴趣不浓、基础不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钻研研究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评价。

8.制作展示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求职简历、环保作品、图片书画、课件等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政课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制作作品,科研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9.参加组织

职业院校有各种各样的群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加组织的积极性、在组织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等。

三、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方法综合运用

思政课教学评价是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有效的检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项目——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是多重的。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学习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1.要坚持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学校和思政课教师要把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外参加活动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课堂上采用提问、课堂活动演示、随堂测验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2.坚持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充分运用测验、考试、考查等手段系统,全面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运用能力,还要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习、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3.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综合运用。对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自己。学校要从全校学生角度,采取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考核办法、监督办法等来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整体评价;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学、练习、作业、活动等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4.坚持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在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初始阶段,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在学习的高级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主要评价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思政课课程学习也分阶段进行的,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能力的评价在开学、期中、期末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把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和课程终结性学习的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四、思政课学习能力评价方法创新

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岗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模式,采用新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着重考察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应有的能力;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不仅要考察学习结果,也要考察学习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通过考察,看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以评价。要及时把评价的结果向学生、学生家长进行反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观察法、鉴定、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把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一考定调的片面做法。要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表现结合起来。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评价应注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要更关注其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评价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效果。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要使思政课教师在看到既有成绩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不足,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激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对思政课教学的热情和激情,更加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更加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本着有利于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思政课教学评价要以把思想教育评价和能力评价为主,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信任、感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作为评价主要指标;也要把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升作为评价的指标。把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作为辅助指标。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形成的评价。

要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创新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实现以知识立意为主的标准化、规范化命题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多样化命题转变,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倡导平时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张辉等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职业方法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技术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自然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颁发了一些文件,倡导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的地位不断的突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日益提升。做好高职英语教学创新与改革工作,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与传统的普通院校不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知识量的扩大,能力的提高以及素质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育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围绕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实施教学,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这一问题也得到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独特的课程地位,让其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关系不大。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接受一样的英语教育。统一的教材、内容、要求以及目标,让高职英语教学变得统一化。教师会通过学生各类英语考试去衡量他们的英语水平,使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级。高职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偏离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轨道。

2.英语教学内容职业性不强

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思路。高职英语教学应当突出实用的特色,以够用为准。然而,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少校本教材,传统的教学让英语课堂所学内容没有职业色彩。这就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能用英语去阅读其专业内容相关的书目,制药专业的学生也不懂英语专业术语,市场营销的学生读不懂英文的产品说明书。这些现象的产生,都表现了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职业性不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

3.英语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教学改革的大范围开展,让越来越多的教学方面成为教师的选择。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重视英语教学内容中的词汇与语法,在听说教学中重视翻译。这些学生过于关注课本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只关注英语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手段,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负面学习情绪。教学手段的滞后,使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优越性得不到体现,也失去了许多支持者。

二、甚至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分析

1.建设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实施高效的教学活动,就要先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只有先进的思想以及高效的教学模式,是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打造,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认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扩宽招聘教师的渠道,欢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学校进行指导。那些退休但仍然有意愿教学的老教师,是高职院校的首选。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心理,更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另外,高职院校要乐于引入年轻力量。年轻教师的活力较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年轻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教师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2.以专业为依据开展特色教学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才能为社会输送诸多的专业人才。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的专业都会有不同的专业名词,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差距。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通用于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行业。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去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要重视分专业教学,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去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用英语给学生呈现未来的工作内容,营造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中给其展示一些英文的营销策划案以及商务信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而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一點点地去了解机械行业的专业术语,使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够利用英语去查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分专业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涉猎不同的行业,了解不同的专业词汇,做更多的教学准备。

3.改革英语考核的方法

英语教学活动一旦实施,就要有对应的方法去考核。通过考核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发现教学的漏洞。而学生也可以正视自己的进步与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大度。但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传统的英语考核方法应当进行全面改革。每一次考核,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考试内容应当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在考试中测试学生专业英语词汇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口语考试,让学生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具有流利的口语,便是有了一技之长,学生可以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多人的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能力也是一位社会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如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才能让英语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瑞娟,满孝平.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酒店英语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07-109.

[2]叶发锦.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 高教论坛,2012,06:123-124.

[3]许颖,苏晓婕.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3:127-129.

[4]黎明珠.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 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39-140.

作者简介:孙丽(1982- ),女,辽宁大连人,本科,讲师,毕业于渤海大学。

培养中职生基本职业能力的方法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现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 中职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 中职生就业率逐渐升高, 然而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流失率大、适应能力差、综合能力欠佳等情况也屡见不鲜。从培养目标和方式来看, 在校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使中职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深思。本文旨在研究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 是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对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如中职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 其专业能力培养则指的是商品买卖、商品促销等;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是基本的生存能力。

针对专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优化培养目标,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多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主, 重视基础操作和服务。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 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 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从职业、岗位的分析着手, 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反馈的情况作为依据, 开发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2.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现阶段, 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给教师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 应做到:一方面要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 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更多的企业实践, 参加技能训练,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3. 创新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教学上, 应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努力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 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倾斜, 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立学习的能力, 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针对方法能力的培养,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中职课堂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改变传统教育中“非错即对”教学法, 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对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以及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 重点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三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 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对于社会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改进德育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等方式进行。

1. 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切忌讲空泛的大道理, 进行空洞的说教, 而是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注重实际教育效果, 克服形式主义, 使德育课由“虚”变“实”, 由“软”变“硬”, 做到知行统一。

2.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中职生社会能力的提升, 行为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强校园的日常行为管理,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习惯。这里重点强调班主任的工作, 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要扮演不同角色,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父慈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个人自身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 而是主动参与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之中。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校风

良好的校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都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大课堂, 把各类文体活动、竞赛、社团等纳入统一规划,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升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能力 篇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属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普片要求的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人常说: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到文明从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已经意识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艰难,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的确存在教育不当的地方,可以说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方法恰当,一定会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如果真正把这一点做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钻研和努力。尤其是我们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基本教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很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重视师德、正人正己

师德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内容,需要研究。不过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二要关心爱护学生。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等有违科学工作道德的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合。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

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做出表率。现在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各种评审中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经济上违规腐败的现象也有发生;更有甚者,教师竟帮助学生造假作弊。如此等等,严重地污染了学校的空气。教师要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校这一方净土。就是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教师的职业要求从业者要有较高的素质,如果一些教师师德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在传统教育时代所形成的一些优良的师德是我们应继续发扬的,我们要改变的是与现代教育不和协的那些现象。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继续发扬敬业奉献、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为在素质教育中塑造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而努力。

三、恪尽职守、严谨治学

我在教育这块神圣的净土上辛勤耕耘了二十个个春秋,曾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初中毕业生,不敢说“桃李满园”,也可谓“枝繁叶茂”,是一名非常称职的“园丁”。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尊重同事,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及管理学生水平,自我认为是一名政治坚定、思想健康、品德优秀、作风正派、业务过硬的人民教师。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坚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树人”,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教师,就要有默默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许多人说:一粒种子,要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秋天的收割,还有好多工序才能变成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教育学生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播下了目标,不再继续浇水,不去收割,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收获。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职业方法能力 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37-2

0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使得一些传统的培养途径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现了局限性。教师眼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不一定就能符合企业的需求,要提高服务类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思路,构建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体系。

1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构建理论依据

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职业能力开发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出人的能力主要由智力和体力构成,是多方面的集合体,职业能力就是指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总和。随着人的能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全面发展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总体概括可分三层: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个体的能力各方面因素都不能忽视;二是强调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都能自由地、独立地去张扬自身个性;三是强调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职业能力开发的理念侧重于使学生掌握一般能力,发展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根据个性因素自主开展职业面向,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兼顾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职业能力开发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中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以往知识经验,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做出调整和改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行为心理学等为基础,理论认为知识既有非主观性也有非客观性,来自于个体对自身认知的协调和反思。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认识事物的方式,知识必须靠学生主动建构,仅靠机械灌输给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①决定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非仅仅归因于内部或外部因素集,知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有实际意义,只有从企业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岗位的真实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获取与建构知识。

②知识的获取是个体与环境达成一致社会建构。个体建构不代表建构的任意性,主观知识需经过社会过程才能转化为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就要求注重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交流过程设计,个体通过交流来提升自身认识与环境的一致性或兼容性,通过检验和修正自己认识使知识更符合客观规律。

③情境是建构的基本条件,建构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得以展示。因此,教育设计必须包括三个核心元素:学生中心,即理解知识和建构知识的主体因素;情境中心,即基于现实岗位工作特性的特定真实情境,这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前提,任何脱离情境的知识建构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中心,即建构过程的实质是解决一个个真实存在问题的过程,课程改革必须强调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生活经验紧密对接。

1.3 工作分析管理理论

工作分析管理源自泰罗,对职业能力教育开发的理念形成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管理原则中有两项体现了职业能力教育开发理念,一是强调重视对个体在工作完成过程中各项任务应具备的素养的研究,二是如何科学地发展和提升工人的职业素养。而工作分析是泰罗制思想的核心。通过工作分析,把工作仔细地分解成一个个不可再分的任务单元,再对任务单元作认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个关键文件: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工作程序等工作本身有关的信息;工作规范主要指对任职者的要求,包括任职者教育背景、知识、工作经验、技能、个性特征等方面。工作过程理论强调了雇员培训的重要性,强调“工作分析”的重要性,这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课程设计

2.1 工作过程的内涵

工作过程特指企业中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员、劳动工具、行动步骤和最终产品四个要素构成。复杂的产品可能需经多个工作过程,这就构成了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展开研究,确定学习任务单元,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课程方案设计形式。在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中,要求学生首先需对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认识,并具备与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技能知识,然后再围绕工作单元展开学习。知识获取始终与职业实践相对应,而专业技术理论不再抽象,而是通过围绕岗位企业、学校之间交互作用得以具体体现。

2.2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特征

2.2.1 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基础

从职教理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看,职业教学的过程需针对特定职业行动领域实施课程整体设计。由于归属具体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因而依据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方案,按学科体系划归类似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的知识或经验体系也迥然不同。

2.2.2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实施原则

无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操作层面,通过行动导向开展教学实施能有效实现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高度集成。行动导向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开展行动分析、设计、实施、检查、评价等各阶段工作,通过对比体验和自身经验,验证和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行动模式,实现提升行动能力,并能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行动学习中的行动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属目标,学习是围绕目标展开行动能力的连续状态过程。在职业行动过程中不仅提供学习者学习的机会,还存在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学习机会。

2.3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2.3.1 分析职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

以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指导,充分调研行业企业背景,由专业教师骨干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得到对应的职业能力及能力集要求。并对专业核心能力、通识能力以及从业的基础能力等进行归纳。

2.3.2 针对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

以工作过程中应用层面必须具备的技术理论和技能为主,以够用的概念、原理理解为辅,作为课程内容的确认依据。按照工作过程和认知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和优化组合。

2.3.3 分析课程特点确定课程实施类型

课程的内容设计要注重区分课程实施类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代表性课程实施方法是以项目为中心型,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体验为中心型、以问题为中心型等类型,应根据岗位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类型。

2.3.4 围绕课程实施校企共同开发教材

为保证职教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反映课程实施规律的教材,确保教学实施情境过程贴近岗位实际。

2.3.5 注重对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过程导向的课程评价注重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查,广泛采用企业、社会、学校、学生等多元评价方法。一般来说,评价体系构建以企业评价为核心,以学生实际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开展考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实现进行全方位总结和反思,强调考核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中课程设计任务关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复合影响。课程构建形式不应简单地套用某某“教学成果”,而应根据专业特征,紧密结合企业岗位特征和职教的学习规律综合考虑。因此,涉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特性,其实践过程和实施效果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蔡蕾.构建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 丘东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及培养方法 篇7

职业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一种就业前的教育, 它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后, 既能掌握一门技能, 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 提出了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方法。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之更好地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

2 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其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 多是生产第一线的生产、服务的技术工人、熟练操作工, 其它行业的售前、售后服务及安装、维修技术人员。社会和行业对他们的要求, 更多的是在技能的操作和技术的应用方面, 是属于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它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外, 更要注重指导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 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要求, 实现毕业和就业的良好衔接[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 随之而来的是职业结构、就业形式的瞬息万变, 未来的就业变得不稳定, 充满了风险和机遇。旧的职业不断淘汰, 新的职业层出不穷[2]。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 既能掌握一门技能, 保证他们毕业后能快速就业, 又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在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 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偏见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一直被打上了“二流教育”的烙印, 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初中毕业生是决不会选择到职业学校来学习, 学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文化素质很低, 几乎是愿意来的都可以进, 致使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无质量可言, 学生文化基础差,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极低, 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中, 许多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形成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非常困难的局面。

4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方面是社会和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却是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既要会教书, 更要会育人。要始终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贯穿在整个教书的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 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4.1 特殊的能力。

面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专业教师应具备下面几种特殊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潜能的能力;赏识和及时鼓励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目标, 坚定信心的能力。

4.2 育人的能力。

只会教书, 不会育人, 那么学生进去时是怎样的, 出来时可能仍然还是那样的。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 不但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 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专业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首位, 做一个既教书、更育人的优秀教师。

4.3 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能力。

不会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的特点。专业教师在教学中, 应督促和教会他们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并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4.4 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能力。

许多学生入学时, 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养成良好习惯, 正确对待挫折,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是每一个专业教师要重视和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务。

4.5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学生素质较低, 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语言和口才表达能力、团队协助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方面。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4.6 具备“双师型”资格和能力。

针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专业课教师, 应改单纯的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因而“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3]。

5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培养方法

专业教师是学校的“生力源”, 是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而作为职业学校本身, 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专业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指导能力, 保证学校的专业教学, 能满足社会对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要求, 学校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为社会服务。

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方法:

5.1 良好师德品格的培养。

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品格, 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学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高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专业教师严谨笃学的作风, 培养他们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热心、信心、恒心、爱心和耐心, 是提升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师德品格, 教师就难以实现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5.2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品德、心理存在许多欠缺。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 心理压力非常大。专业教师在教学中, 同样也担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任, 所以培养专业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关心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培养教师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操, 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能有信心克服, 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客观、公正地处理。保证教师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和教育学生[4]。

5.3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的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的职业学校, 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致力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给专业教师提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条件和机会, 为学校培养大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下面几种途经:a.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增加校内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增加, 不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和实习的机会, 增加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环节, 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必备条件。专业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同时, 也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指导能力。b.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职业学校, 特别是工科职业学校, 应和对口优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实训基地, 建立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实践的制度, 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及管理工作、工艺流程的编制, 可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让专业教师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在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组织教师分批分期到企业, 参加企业组织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班的学习。c.培训进修。职业学校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 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d.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应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专业教师通过参加这类竞赛, 既可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又可通过竞赛, 发现自身的不足, 向同行教师取长补短,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e.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各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获取各类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成为“双师型”教师, 也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或技术等级鉴定, 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 把考取证书和实践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f.其它条件的保证。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离不开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壮大。职业学校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培养专业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思想, 保证专业教师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掌握最新前沿技术和实践技能。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权益,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以调动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5]。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些, 光靠学校和专业教师自身的努力还不够, 还需要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才行。国家加大在职业教育的投资, 改善职业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完善相应的奖励或工资制度, 让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工资和收入待遇上有所区别, 有利于调动其他教师自觉选择培训的积极性, 也更利于调动已具有这种能力和资格的教师, 积极地将自身的能力应用于教学和学生的培养中。

6 结论

通过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学校拥有一批心理素质好, 有爱心, 技术过硬、实践指导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能极大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进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学生们能更快、更好地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本文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 提出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方法。通过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使之更好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师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齐苗.也谈职业教育的本质———读俞启定先生的《职业教育本质论》有感[J].职教论语, 2010 (7) .

[2]董仁忠.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J].教育学报, 2009, 2, 5 (1) .

[3]职教成.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7, 2.

[4]邹迎.培养职业学校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J].职业与教育, 2001 (7) .

职业方法能力 篇8

高等职业教育从之前的 “精粹”逐渐过渡到目前的 “普及化”, 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高职教育水准和素质培养, 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综合能力, 为社会经济建设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人才。但是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持续增长,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交往习惯, 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升温, 会影响后期对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

二、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现状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尤其是技能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迅速, 办学质量大大提升。在学校良好的引导教育下, 学生从整体上表现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显著,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扎实, 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足。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上强化培养, 而在文化课方面课时少, 内容过于简单。虽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和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目的差别较大,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 如果在这方面的储备不足, 对后期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第二, 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现状需求不匹配, 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这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对在校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时, 教师过度注重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 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整体素养培养具有非常大意义。这就使很多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逐渐陷入 “技能单面人”的尴尬困境。因此, 在后期的职业教育中,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教育, 避免出现高职毕业生被过度 “技能化”和 “工具化”的现象[1]。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法分析

( 一) 转变教学和管理理念, 制定健全的模式

首先, 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值得借鉴的方面予以保留, 剔除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方法。比如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过分重视, 而忽视了学生在个人素养和体育、艺术、实践等能力方面的良好表现, 导致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不合理。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中实际情况, 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再修改, 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次, 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制定,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我院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差,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因此,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但需要注意的是, 各项制度条例的制定要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起来, 不能太过僵硬化, 否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 制定养成教育目标体制, 对学生进行正面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互助性, 这是转变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的根本依据[2]。

( 二) 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 培养其专业兴趣

职业认知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展示, 也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主要由职业定位、价值观、理想以及职业风险意识几个要素构成,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 养成良好的职业认识是其学习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其职业本质就是服务性行业, 但是很多学生会对 “服务”二字产生排斥心理, 把关注重点放在 “管理”上面。但事实上, 很多酒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服务员实习才能逐渐接触到管理层, 一旦在这个期间学生对从事的职业相关认识不够, 就会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因此, 专业教师要在前期引导学生对专业性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动力激发和学习欲望调动, 这是教学策略管理者都懂明白, 因此, 使 “要我学”为 “我要学”提高素养成为课改重点。还是以酒店管理为例, 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酒店管理人的例子以及世界著名酒店的发展历程, 带领学生到各地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参观学习等。或者邀请社会上的优秀酒店管理人, 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一名职业管理人员的魅力[3]。

四、进企业实践作为高职教育中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 深化与大型企业的合作, 定期为企业输送需要参与工作实践的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养成教育的实践重要性, 就要求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和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 并将这一成果固化和升华, 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 要加强企业实训学习, 是提高技能和素质才人培养的必由之路, 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以往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做进一步调整学习计划。实习完成之后, 学校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评价了解到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并以此作为后期教学计划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论

根据我院现阶段教学模式, 与教学中存在的情况, 进行改革、 建设与管理, 并制定养成教育标准。养成教育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稳扎稳打的过程, 并通过阶段性和长期目标相密切联系, 逐步提升在校生职业能力、素质和涵养。老师要了解学生、关怀学生, 把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主体, 在课堂和日常训练中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近几年发展态势, 呈良好稳步增长, 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优秀人才,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单一的现象, 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整体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根据前期做的情况数据采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的趋势, 然后与之前做的调查分析做了个总结, 提出了高职教育中关于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罗笑.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的探索[J].神州.2013, (03) :73.

[2]阳意峰.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 (10) :64.

职业方法能力 篇9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如下几项问题。

(一) 缺少明确的自我认知

中职生年龄偏小, 一般为15~18岁, 尚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试探期, 学生个体存在鲜明的特点,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校活动及兼职工作、综合能力、兴趣及机会等多重因素, 就自我角色、能力及职业加以探索, 所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仅是暂时的, 真正选择职业时仍会存在很大弹性。现阶段, 很多中职生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 针对“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 仍缺少清醒的认识。

(二) 缺少明确的职业认知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更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 步入中职院校教育的殿堂, 往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学专业, 展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调研表明, 学生所学专业的选择更多服从于家长意志, 学习环境和企业环境存在很大差距, 但学校专业教学与实验实训偏重理论, 实景技能训练较少, 易于导致中职生职业认知偏差, 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

(三) 职业意识有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适应能力不强, 易于出现因人际关系紧张、劳动收入低、工作内容简单或过于复杂改换工作的现象;二是职业主动性差, 不愿意从基层干起, 不愿意从事脏、累、差的工作;三是未能遵守职业规范与企业要求, 缺少责任心, 甚至因疏忽导致重大事故;四是职业目标模糊, 中职生年龄小, 阅历不多, 多数人对自身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及职业能力不明确, 导致职业生涯设计目标模糊。

(四) 缺少坚实的前期准备

近年来, 用人单位更趋向于选用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中职生前期准备不足, 表现为四点:一是走上工作岗位, 才意识到没有珍惜在校宝贵时间, 缺少工作必需的知识技能;二是自学能力偏低, 在校所学知识技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补差补缺, 很多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三是实际操作能力低, 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技能需求;四是综合能力不强, 缺少工作所需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以提高的策略

相关调研活动表明, 大幅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可贯彻落实如下四项策略。

(一) 完善学生自我评估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基础工作是知己, 可从如下几个层面促使中职生从理性角度, 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估。一是借助专业人才测评工具, “艾森克人格测试”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均为有效的测试方法, 能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是中职生在职业倾向上尚未完全定性, 需要教师采用“SWOT”分析法, 结合学生优势及劣势, 结合现实机遇及威胁, 结合学生性格特征,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三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及“我适合做什么”等问题, 促使学生认真审视自身状况、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需要, 完善自我认知, 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二) 职业生涯规划动态化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教育教学及人生的整个过程, 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应是个动态化的过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通过专业介绍、职业类型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确定学习目标, 为中职生注入学习动力;第二阶段, 开展入职匹配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职业生涯探索, 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就是该阶段引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良好方式;第三阶段,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紧紧围绕入职教育、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及职业素养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化过程, 对于中职生而言, 上述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三) 提升职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大量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 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了促进学生上述两种能力的提升, 有必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 中职院校一是要不断完善学习制度、评优制度, 营造比学习、比技能、比就业的和谐氛围, 做到奖优罚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将学生职业训练与职业开发作为主线, 合理规划教学情况, 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两不偏废;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活动, 更深入了解社会及职业, 增强校企联系, 增强职业责任感, 大幅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 深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 为此, 中职教育应不断完善职业素质教育, 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是做到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和以职业分析为手段, 教育教学中明确岗位流程、任职资格、工作责任等诸多内容, 为企业输送优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学校教育教学实现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 如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 学校及教师要引导其树立“劳动创造生活, 职业改变未来”的信念, 激发其创造力, 帮助其树立信心, 增强其职业素质。

三、结语

中职教育能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有深远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能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 中职院校、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均肩负着重要责任, 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在中职院校教育中, 《职业生涯规划》为一门必修课程, 本文在教育实践基础上, 探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提升中职生生涯规划能力的策略展开探索。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世泽.如何引导中职生选对专业[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2013 (7) :200-200.

[2]张淑红.浅谈如何做好中职生班主任工作[J].职业时空, 2014 (1) :117-118.

职业方法能力 篇10

1、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能力

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 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措施, 探究辅导员工作内涵, 细化工作能力1。结合科学发展观核心, 将“人”从两方面看待分析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

1.1 从学生发展角度分析。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精英群体, 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他们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肩负着革新生产力, 繁荣祖国的使命。我们可以由此概括出大学生三方面基本素质要求, 一是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二是科学文化素质要求, 三是健康素质要求。这三个要求对应着辅导员更高的素质要求。

1.2 从辅导员发展角度分析。

辅导员区别于一般的任课老师, 和学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是学生最熟悉的老师。因此, 拥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追求崇高, 言行一致的道德示范力是高要求也是基本要求。此外, 教育引导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文化建设力、防突应变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也是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2前者只是基础, 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真正的发展还必须经常性地调查研究,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培养具备学术创新能力。

2、高校辅导员能力自我增长的方法

2.1 端正工作态度。

独生子女加之教育的普遍超前, 大学生的个性千变万化, 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性别均会出现不一样的问题。要很好地发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辅导员必须保持长期的细心和耐心, 必须拥有正确的工作思路。如何才能有用正确的工作思路, 坚定的工作毅力?必须首先端正工作态度。因为态度可以说是道德观与价值观, 在人们行动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3。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应该是:从高等教育的内涵要求出发, 爱教育、爱学生;着力发现学生、鼓励学生、发展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做实事、勤进取地进行辅导员工作。

2.2 常走访, 常交流。

工作要开展得有思路、有效果, 辅导员必须努力构建信息交流渠道, 掌握第一手信息, 与学生间建立起严肃又亲密的关系。可以借助支委会、年级会、网络等形式, 与学生常见面, 从学生层面收集意见与问题。要针对性地和“三困”人员沟通, 同时注重与家长及时联系, 从家长层面收集意见与问题。必须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 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老师教学的层面收集信息。

此外, 还要坚持学生社区的走访频率。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结合, 深入学生宿舍, 查看卫生、安全、生活情况, 发掘宿舍特色, 鼓励宿舍长、班委骨干开展社区文化创建活动, 依据特色, 开展帮扶活动, 培养团结互助的友爱氛围,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这样不仅将工作的内容具体鲜明, 获得最准确信息, 也在学生中建立自己人印象, 树立起辅导员的职务威信。

2.3 搭平台, 求创新。

众所周知, 辅导员开展工作光靠说教是不行的, 需要学生的配合;学生怎么会很好地配合你呢?需要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换位思考, 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辅导员要锻炼为学生营造和搭建平台的能力。通过发展平台的建设, 辅导员不仅与相关单位增加联系, 拓宽视野, 而且还与学生共同追求进步, 打造信服力。

针对大一新生, 辅导员可以邀请专家、教授举办专业、兴趣等讲座, 鼓励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用兴趣激励学习, 还要系统了解和经常性留意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竞赛类活动, 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 积极参加;针对大二学生, 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创新活动, 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为学生们顺利参加活动联系老师, 向上级提出配套要求申请, 争取尽可能的资源;针对高年级学生, 要引导带领他们对低年级阶段的所做所得进行总结思考, 建立专业发展讨论群组, 制定今后发展计划, 举办专业经验交流会、成功者经验谈等活动, 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常反思, 常总结。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师德垂范的表率, 自己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 又影响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因此, 经常性的自我反思, 处处勤勉有为、精益求精, 有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只有常反思, 勤总结, 才能实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跨越发展。

反思和总结必须及时且带有目的性, 还要注重系统性。首先, 要把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其它新鲜知识放在基础位置, 以此开阔视野, 找到进步的目标, 工作好坏的参照。其次,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勤思考, 勤总结, 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 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将工作所得进行理论升华。再次, 在反思的过程中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发现一些不顺的环节, 千万不要渭南或者大意, 因为这些就是工作的弱处, 或者说工作的突破口, 一定要及时跟进思考, 遇到厉害关系的要及时上报, 及时向有经验的人员请教沟通。最后, 辅导员千万不能因为工作琐碎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建设。要明白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 人的工作向来就是综合性的, 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支撑, 才能真正做好。而且也只有系统的去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阅历最终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建武, 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 2006, (4) :38-42.

[2]、刘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46-48.

职业方法能力 篇11

关键词:影视动画;一般职业能力;高职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要素,通过“三位一体”为基础的相互促进发展,就是为了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急需人才为目标,通过以上准确定位来调整各个方面的影视动画体系中的设计课程。

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一般职业能力。所谓的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

一、着重基础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全方面的相关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1.入学初期通过新生专业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和考虑,进而对三年中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和软件,以及学习动画的方法等充分了解。让学生对影视动画这个专业有了大体的认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中去。整个影视动画学习过程将以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始末,通过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深入动画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的学习。

2.为满足社会相关影视动画企业对工作岗位“专才”的需要,重点结合动画制作流程和动画岗位设置来进行安排影视动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在对课程体系的重点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市场对人才方向的需要才是设置课程的主要源动力。影视动画的制作是一个整体系统性较强地的内容,每一环节不仅具有独立性,又有与下一个环节紧密相连性,通过对前一个环节顺利完成,才能继续做好下一个环节的工作,因此工作的流程性很强。

3.現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影视动画创作离不开软件创作的主导作用。因此对软件课程学习需要的更加深入加强,特别是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对软件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以后岗位发展应用上日显突出重要,现代化的软件技术就相当于绘画专业学生手中的画笔一样,掌握应用相应的软件技术是学生能够顺利设计出作品的最起码要求。总体上来看,软件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其一,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技术的前期软件教学。前期阶段,根据发展需要,掌握熟练PHOTOSHOP、FLASH、3DMAX、玛雅等软件里面的两个或者三个。其二,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把前面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综合的训练,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对学生能力适应性的多方位培养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联系性和独立性,能更好的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通过对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能够很好的符合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例如进行动画场景课程的学习,与之相关的还要学室内设计和室内装修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由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可以进行对家居装修设计相关的行业。动画公司的岗位中,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是针对动画公司要求进行设置的,例如:通过对动画课程设计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画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通过动画剧本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和改编动画剧本的综合整体能力,才能胜任编剧职位。

三、借鉴模拟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提高

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充足的知识和能力后,可以将影视动画造型设计作业与国际、国内的相关影视动画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赛项目充分结合起来,作为指定内容进行课程教学作业,同学们通过接触真正的国际和国内影视动画设计的激烈竞争中,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经验,以及激发出自己有关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通过我国对影视动画专业教育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高职专业与社会企业需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教育课堂与企业发展越来越密切的今天,促进影视动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有很大提高,这为以后我国影视动画发展奠定了坚固基础。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编号11YJ02)《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曾祥宝,丽华.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职业方法能力 篇12

教练技术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常用的支持被教练者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方法工具, 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注重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因此, 本文提出了以教练技术方法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个体能力培养理念, 通过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为研究对象, 分析教练技术方法对辅导员个体能力训练及提升的积极作用, 并对体系化培养模式进行概念研究。

一、理论与基础:抓住两个关键

1.教练技术的核心要义: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

教练技术于上世纪90 年代初起源于欧美国家。它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 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 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 令被教练者认识自我、清晰目标方向、突破思维定势、打破自我设限、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管理思维与方法①。其核心要义在于被教练者“心智模式”的自我完善。

教练技术强调“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信念”和“心态”。教练角色常常被形象地比作指南针、镜子、催化剂、钥匙②。不难看出, 该角色不是帮被教练者解决具体问题, 而是利用教练技术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 提供参照, 使被教练者洞悉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如果将学校比作教练, 辅导员是被教练者, 那么教练技术就可以是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方法模式。从教练技术的特点来看, 教练技术在能力提升过程从以训练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学员为核心的训练模式, 特别是在实践性、体验式的能力培养过程中, 教练技术能够更为高效地帮助被教练者找准目标、打破思维框架, 使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③。

2.辅导员的发展诉求:个体职业能力的提升

面对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需求逐渐多元化,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 各高校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作促进其队伍建设和发展。目前, 较多学校采用“群体式喂养”模式, 着眼于整体“队伍”和“共性”需求, 立足于短阶段、群体性的“浇灌”培养, 却较少考虑个体的心智差异与内在需求。同时, 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核心技术能力存在短板、职业目标未激发导致的对能力提升的主观能动性缺失等现实问题④⑤, 一定程度上使得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初期无目标、中期随大流、后期遇瓶颈”的现状, 个体的系统性、进阶式发展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 本文引入“教练技术”, 以教练技术为方法指导, 通过教练技术思想建立对辅导员个体职业能力提升的“意愿-目标-方案-行动-成果”一体化培养思路, 加大对辅导员个体的关注和内在心智动力的激发, 探索以辅导员个体发展促进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突破。

二、理念与核心:实现三个转变

1.注重对象定位, 从整体发展转向单体开发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了划分。改变以往群体性无差异培养方式, 从辅导员个体属性的自我发展规律角度出发, 可将辅导员个体能力训练与培养纵向地划分为基础开发与掌握、熟练操作与深化提高三个阶段, 通过对辅导员的个体对象定位, 实现“什么阶段的辅导员开展什么样的能力训练”, 采用教练技术建构“初级-中级-高级”的个人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见表1)

2.关注心智需求, 从共性培养转向个性培养

上述《标准》文件将辅导员能力训练分为了党团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九个横向模块, 在运用教练技术进行个体训练的过程中, 可根据辅导员自身的个性发展方向为其提供相应模块的个体教练、个体训练计划、能力训练平台以及个体能力评估指标, 实现其个性培养效果, 改变以往“样样教、件件学”的思路, 关注个体专业化发展和心智需求。

3.聚焦问题解决, 从洒水浇灌转向靶向滴灌

在运用教练技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 本文认为采用教练技术中“聚焦核心问题, 注重靶向解决”的思路, 以“滴灌式”的个体能力训练模式来代替“洒水式”的表面化能力培训方式, 对辅导员个体能力提升更为有效, 如在辅导员能力提升过程中引入一对一教练模式, 陪伴辅导员认识自我、发现问题、找准方向, 实现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和谐统一, 并在“明确需求—实施训练—评估反馈”中不断推进滚动进阶。

三、方法与步骤:着眼三个层面

1. 认知层面:以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 激发辅导员内在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的复杂劳动, 因此, 它不仅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同时还需要辅导员拥有对工作极大的热忱, 明确自身价值取向、激发内在动力, 努力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生导师。2013年上海发布了“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 这种取向是激发辅导员内在成长动力的“价值教练”, 而教练技术则能够抓住个体内在价值取向, 引导被教练者对自我负责, 挖掘个体潜能, 增强采取行动的内趋力。

2. 目标层面: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标杆辅导员个体成长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依据文件内容, 文章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纵向划分为基础开发与掌握、熟练操作与深化提高三个阶段过程, 根据这种划分原则及辅导员个体属性的心智发展规律, 并结合教练技术中“评估与跟进”思想, 辅导员职业能力目标评判应建立以学生需求导向与主体回归为核心的多维度他评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测评机制, 从而对辅导员个体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地规划和引导。

3. 行动层面:以教练技术“五步引领法”, 促进个体成长进阶

从个体发展视角出发, 辅导员要提升自身能力就如同走在一条成长的道路上, 需要走过认识自我、清晰目标、理清思路、正确行动、评估改进等重要环节。而这与教练技术中的核心模型“五步引领法”具有高度一致性⑥, 因此, 本文研究提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意愿-目标-方案-行动-成果”一体化培养思路, 并构建融合教练技术关键要素的“自循环式能力训练+阶梯式能力发展”的辅导员能力培养模式, 实现辅导员个体在“阶段小循环”和“系统大阶梯”中成长进阶。 (见图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过程。辅导员应该在教练技术的帮助下完成认识自我、认清目标、看清现实、完善思考、激发潜能、反复训练、实现目标并不断改进等任务。学校则应采用教练技术对辅导员提供个体意识激发与目标引导、思维启发与资源支持、训练陪伴与行动鼓励、成果评估与计划改进等指导工作, 如组建辅导员个体教练团队、设立辅导员专项能力咨询工作室、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成长档案、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计划、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测评体系, 为辅导员能力地提升保驾护航。

四、总结与展望

运用教练技术开展辅导员能力提升与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本”理念, 即对于其能力培养应考虑辅导员个人性格爱好、能力特长等因素, 并分阶段开展个体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对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辅导员, 细心聆听、认真了解, 科学配置, 组织培训, 通过引导与激发, 挖掘其潜能,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生涯中期辅导员, 要加强指导, 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克服职业生涯的中期危机, 帮助其明确目标, 支持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辅导员职业生涯后期, 要创新路径, 畅通辅导员职业能力专家化通道, 健全退出机制, 形成“选得准、留得住、干得好、出路畅”的良性运行机制。

注释

1 徐莉.教练型领导特质技能与权力基础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09 (4) :47-48.

2 陈洪波.运用教练技术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探究[J].辅导员工作研究, 2013 (2) :62-64.

3 韩威, 魏搏, 蔡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3) :83-85.

4 李英.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 2012 (1) :67.

5 郭蕊.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对策[J].高教研究, 2012 (10) :231.

上一篇:奶牛的饲养与管理下一篇:服务业F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