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汉语能力

2024-07-30

职业汉语能力(精选12篇)

职业汉语能力 篇1

“职业汉语”, 从字面上讲是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运用。狭义讲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交流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也可称之为“职场交际能力”, 职业汉语应用是职场中的有目的、针对性强的一种职业行动, 也是一个人在职业场所中所完成的有目的的交际和沟通任务。

职业汉语能力的基础是运用汉语, 职场人首先需要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 包括文字、语法、语调以及使用的基本规则等。在掌握了汉语使用的基本规则之后进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 从而达到“文从字顺”的标准。当然, 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中不但包括汉语使用规则, 还包括个人的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

在职场中, 职业汉语能力强的人往往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工作效率和质量都相对较高。发表意见和号召能力也都比较强, 同时都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常状况下, 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实践证明, 往往那些职业汉语能力较强的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强, 具有触类旁通的悟性, 更容易成为职场上的宠儿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 职业汉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泛指在职业活动中的任何需要运用汉语为工具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因此, 依据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细化分解为以下几项, 同时, 高效的职业汉语能力要具备如下标准:

1. 交流表达能力

这是职业汉语的基本能力, 也是一项核心能力, 它贯穿职场交际的始终, 并对交际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1) 交谈讨论能力。

主持一个较大规模的主题讨论或会议;代表一个单位就实际问题对外进行对话和谈判;在交流谈论中, 能够把握交谈主题、听懂别人谈话内容并作出反应, 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当众演讲能力。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 就简单主题, 当众做简短发言。在做简短发言时, 能提前为发言做可行性准备、当众流利发言、把握说话的内容、方式及恰当借助各种手段增强发言效果。

3) 阅读能力。

能阅读复杂主题的长篇文字资料, 找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查找和阅读有关资料;能看懂资料包含的思路和要点;看懂资料本身存在的价值和问题;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4) 书面表达。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 就复杂的主题, 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稿。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 能够采用多种书面形式、利用和组织材料、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和采用适当的写作风格。

2. 与人合作的能力

职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 身处其中的每个从业者都时刻需要与他人协作分工, 推进目标的实施。这项能力包括如下三项:

1) 调整计划的能力。

在职场活动中, 能够站在合作组织者的角度, 根据各方的需要, 适当调整合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判断各方的利益关系, 把握各个合作方的利益底线。发现问题, 判定问题的根源。主导合作进程, 与合作各方就合作的目标和计划, 进行有效沟通。

在合作关系出现变化时, 充分使用组织赋予的权限, 调整合作目标与计划;调整合作各方的利益及冲突, 控制合作过程的诸多可变要素。

2) 控制局面的能力。

在职场工作中, 能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合作进程。能够整合并调动各方资源, 在互利的前提下, 妥善处理内外矛盾, 寻求适度让步, 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判断合作过程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力, 对其加以引导, 发挥其积极作用。将性格差异很大、矛盾关系复杂的多方面员工团结在一起。

在同事、伙伴面前, 展示乐观的工作态度;进行有效的情绪激励, 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缓解工作压力。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 促使合作的成功。

3) 实现目标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过程中, 及时检查合作的成效, 分享建设性反馈意见, 分析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已经实现的目标。

评估同事、下属的工作能力, 判断其潜力是否充分发挥, 各尽其职。评估合作伙伴的工作状况, 对照目标和任务,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掌握解决问题的实现条件以及问题可能超出控制范围的变化, 运用可行性策略, 促进团队协同发展。

共同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合作的工作方式, 包括提高团队积极性和效率的事务等。

3. 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 每个职场人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信念, 给自己及时充电储备, 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 才能在职场不被淘汰。那么, 这项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项:

1) 明确目标途径的能力。

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过程中, 能够主动寻求他人支持, 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明确将要实现的目标及计划, 拟定一个详细的列表。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 明确可能影响计划实现的因素;确认哪些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每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时间表、列出可能需要的支持, 以及对学习进度和效果检查的措施;预计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有效实施学习计划的能力。

有效按照计划开展学习活动, 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和技能训练, 经过进一步的自学和实践, 以提高工作能力或业绩。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 能够保证并采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行动;积极寻求和利用有关方面的反馈以实现目标;为按时完成任务果断处理面临的任何困难;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对计划作出修正。

3) 反馈评估效果的能力。

适时检查所取得的进展并汇总学习成果。在检查学习进度和成果时, 能够说明已经学到的专业课程、技能、包括核心能力等;指出学习方式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面临的困难;明确已经实现了的学习目标;证明新学到的东西能对自身有进一步的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包括工作质量、学习方法, 为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 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能够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理出头绪, 寻找对职业发展有用的部分, 并巧妙利用各种信息完成工作任务是现代社会给每个职场人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 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

1) 获取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 有计划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搜寻并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获取信息时, 能够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所需信息的重要性列出先后顺序, 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势和限制条件, 制订工作计划, 分解信息搜索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来搜寻信息;防止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害, 确保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

2) 开发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 去探究开发、产生新的信息。

在开发信息时, 能判断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进行相应分类及筛选,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形成简讯、综述、述评、调查报告类;辨别错误信息及其原因;规范地输入收集到的信息, 生成文本、表格, 设计框架结构等, 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 建立较大规模的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生成新的信息。

3) 展示和活用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 展示来自不同渠道的新的信息, 并能评估信息利用的效果。

在展示信息时, 能够用口头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 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网页、网上会议等方式组织较大规模、复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优化和完善相关文本、图像和数字的形式以强化其效果, 集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新的设计;遵守版权和保密规定。

5. 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职业汉语的终极目的, 是检验交际成功的核心指标, 也是体现职场人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项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

1) 分析问题, 提出对策。

面对问题的时候, 能够明确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途径, 熟悉可利用的资源及现有条件, 明确指出问题核心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对策。

在确认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 能够预见问题并说明主要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不同思路形成两个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比较;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实施计划, 解决问题。

实施具体方案时, 能够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 制订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制订计划和实施解决方法时, 能够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支持条件;组织实施计划, 完成计划列出的各项任务并逐一解决, 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方案。

3) 验证方案, 改进方案。

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时, 能适时作出总结和修改。对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和决定作出解释;回顾反思在各个阶段采取的措施的成功与不足;积累未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职业汉语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形成的, 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实际操练和经验总结。对职业汉语的能力进行分解并提出可行性标准是一种助推力, 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可以适当提出它的层级标准并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 对于提高职场交际能力能起到助跑的功效。

摘要:职业汉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指职场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运用, 它贯穿职业活动的始终, 因此,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进行分解并提出标准, 主要包括交流表达、与人合作、继续学习和提高、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职业汉语能力,能力分解,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谢小庆.谢小庆教育测量学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8.1.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法律出版社, 2004 (2) .

[4]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 2008, 3.

[5]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 2008, 3.

[6]谢小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开发中的一些思考.www.changshixuezi.com/Article.

[7]ZHC官方网站www.zhc.com.

职业汉语能力 篇2

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能力-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

文章通过界定职业汉语能力的内涵,从语言交流沟通是社会交往的首要前提;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国际职业教育界关于关键能力认定的实践三方面论证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能力,提出了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在课程体系上提出建立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职业汉语、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为渗透性课程.以语言技能实训课程为延伸性课程的汉语课程体系,在评价机制上提出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参与互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作 者:陈众平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关键能力 职业汉语能力 课程体系 评价机制

职业汉语能力 篇3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职业汉语能力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8-02

职业汉语能力是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生迟早要走上工作岗位,特别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窗口行业的人员,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更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试结合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分析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不高的原因,思考提高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对策。

一、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对提高职业汉语能力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尽管很多学生认同职业汉语能力与职业选择、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必然联系,但是,绝大部分不认同职业汉语能力对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仍认为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专业知识和能力占主导地位。而且,高校汉语教育缺失严重。很多高职院校很少开设语言类课程,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几乎很少开设,即使有开设,也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这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职业汉语教育面临的不良局面。同时,这些指导性的思想,又反映到具体教师和学生中,这就造成了一种似乎统一的思想,从小到大接触的汉语不用学,自然会用,从而,忽视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汉语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传统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重专业、轻基础。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同学经常议论说文化语言课没多大作用,把专业课学好才能找到好工作。认为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学习,是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对文化语言类课程学习没有兴趣,许多人不能完整地朗读一篇很简单的课文,把一些十分常见的字词都读错或不认识,导致很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就把目光盯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再加上,一些职业院校忽视对学生职业汉语的基本要求,结果造成很多毕业生职业汉语能力越来越薄弱,制约了个人更好地发展。

3.未注重区域特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多领域、多层次合作不断深入和拓展,需要越来越多懂汉语、精通业务的专门人才。在各成员国,汉语或多或少作为人们日常沟通的工具。在中国—东盟加强全面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会说汉语的东盟人员颇占优势。而在高职院校,很多仍然延续着以前的思路来设置课程,没有注意到广西的优势,忽视面向东盟地区的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职业汉语的普及是中国—东盟加强经贸合作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二)客观原因

1.课程设置缺陷。作为汉语教育最重要载体的汉语类课程,如今处境堪忧: 有的高职院校干脆不开设,有的高职院校对部分文科专业开设,有的高职院校将教学时数删减,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此类课程,但将之列为选修课,在选课时,此类课程必然会让位于专业课程。目前全广西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汉语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模式,尚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显然已极其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不能将汉语与相关职业的工作需要结合,更无从谈起面向东盟地区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2.无硬性要求。为了顺利让学生通过考试并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许多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砍去或者删减语言类课程。随着对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视,语言类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大多数语言课教师也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积极性和热情。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练习的减少,尤其是跟工作相关的规范书面表达写作的大量减少,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下降。如何根据要求既能做好语言类课程为专业课服务,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网络语言的侵蚀。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网络语言经常呈现一种碎片化的语言或者是图片、缩写等。学生将网络语言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由于习惯,语言文字表达里呈现的网络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经常出现诸如PLMM、GG、748、BT、酱紫、KPM、美眉等词汇,如果不熟悉网络语言,这样的文字表达就会变得随意并不可理解。毋庸置疑,网络语言已经影响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和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影响到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

4.没有培植职业汉语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各高职院校校园内有很多活动,有许多的第二课堂,如知识讲座,就业讲座,文艺演出等,这都是我们学习课外知识,锻炼自身职业汉语能力,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很好的途径。但是,许多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具有较明显的功利倾向。比如作文比赛、PPT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会考虑有没有素质学分加分,有没有证书等等。另外,社团发展良莠不齐, 社团资源配置不合理,缺少有效整合,不利于社团多角度、集团化管理;有的社团活动有头无尾,活动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目标性等。

另外,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也是影响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对策

(一)重新认识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具备的“能力”不仅是单一的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项能力,更应是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更应是智能化技术;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较强的创业能力。显然,技术整合能力的培养将是未来技术型人才的标准。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区域性发展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今后和未来职业的管理与实践都具有一定地涉外性。因此,职业汉语能力的提高对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将会更加重要。

(二)做好课程设计,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职业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广西区域和企业的需要设置,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只有当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了地方需要,企业的需要才能得到支持,这就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导向,以适应将来就业需要和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广博汉语知识为保障,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汉语能力为核心,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将职业汉语课程列入高校必修课,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二是以思维和写作训练为核心,避免教学目标过度多元化;三是采用专题和研讨的教学形式,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着重培养在工作中如何用有效语言进行商业沟通,如何构思并有机地进行书面及口头的表达,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达到最佳交流效果,如何运用不同的职业汉语去适应国内及国际环境中不同的对象。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汉语言使用方法和规则。在享受诙谐生动的网络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进行作文品评、经典阅读及在线答疑等,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分层次分内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健康的网络游戏,有奖答题竞赛,网友讨论等多种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网上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机会,这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既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健康的语言文字环境。

(四)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

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将校园活动纳入素质教育学分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课外阅读、演讲会、辩论会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通过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高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积极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为各司处级官员、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科技、资源、信息、文化服务,不断拓展自身的职业汉语能力。

(五)做好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并引入职业汉语能力测评体系

职业汉语能力作为就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现已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汉语能力的测评不是靠再现知识,不是靠表现技巧,更多的是要观察实际工作任务的执行或完成中使用汉语的情况,特别是职业汉语能力没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考核,因此,对职业汉语能力进行测评要比一般职业特定能力的鉴定要困难得多,我们引入职业汉语能力测评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真实地测评出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也希望能通过测评促进学生对职业汉语能力的掌握。这种测评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是可参加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二是组织专家对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综合表现进行抽查和面试,作为以上测评方式的补充。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模拟并结合实际工作任务等方式考察学员过程执行能力,以及全面掌握职业汉语的程度,重点用于对高级别职业汉语能力的测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熊国保.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势在必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9)

[3]宁方民.大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现状及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李世英.关于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2)

[5]徐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建构模式初探[J].黑河学刊,2011(2)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项目课题(2011JGB253 )

【作者简介】陆纯梅(1973-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语文教学培养中职生职业汉语能力 篇4

关键词:教学现状,职业汉语能力培养

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职业胜任力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对数以千计的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核心能力, 这八种能力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其中, 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因此,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 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已经逐渐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正在蜕变为主要承担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一门课程。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学偏重于学习经典文学作品, 把对作品思想意义、篇章结构或文学特色的概念化、标准化分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结果, 强化了文学性而忽视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是中职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较低, 他们或畏怯语文学习, 或讷于言辞, 或不会写日常应用文, 不少毕业生由于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问题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竞争力。

中职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生命的需要即人发展的需要, 也要考虑学生生存的需要即职业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而言, 需要通过语文课获得生活的基本本领, 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中职语文课不是培养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而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语文能力, 即职业汉语能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必要性

1. 职业汉语能力概述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 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其强调的是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 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做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具有良好的职业汉语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企业在选人用人时越来越看重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原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先生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 影响到一个人的自身职业形象。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 一个人的语言不仅代表着自己的形象, 还往往代表着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地区、甚至自己的国家。一个人不得体的语言, 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形象, 还往往会损害自己的单位、地区以至国家的形象。”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工作 (初等标准) 、事务性工作和初级管理工作 (中等标准) , 为顺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师在讲授一些人文、文学等相关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加强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职业变革, 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 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中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途径

1.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准确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首先得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入手。应建立开放的、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即以《语文》为基础课程, 以拓展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为横, 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为纵。只有这样, 中职语文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在中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的课程。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仅靠《语文》一门必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拓展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要根据语言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强调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渗透性。比如社交口语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书法课程等等。

(2) 构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的课程。职业汉语能力作为一项能力, 是一种内化的素质, 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此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结合专业课程或职场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强化语言技能训练, 为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教职成[2009]3号) 明确规定: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前提下, 三个模块由易渐难,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听说读写, 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 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 创设职业情境, 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三个模块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为教学的落脚点, 更加注重“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非“立意构思”;注重“语言”而不是“文学”,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

3. 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 (或模拟职业活动) 过程的教学, 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 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 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能力必须通过“语言行为才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保持”。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 应着重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在职业的交往活动中学习语言, 因此必须依职业活动导向建构教学模式。

(1) 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强化交流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如根据专业特点模拟一种与学生未来职业相似的特定情境, 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 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处理各种事务或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一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 它包括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和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及其逻辑、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仿真情境进行能力训练, 教授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巩固交流表达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因此, 应扩大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口语基本功大赛、应用文写作竞赛、求职和应聘模拟竞赛等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到企业实训或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高对母语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规范汉语语言表达, 训练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 牢记应用文书的使用规范及写作要求, 同时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借鉴吸收当前蓬勃兴起的职业培训, 比如保险从业人员培训、推销人员言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技巧和方法, 使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是开放的, 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活动无疑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平台。

4.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有效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中职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 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学生质量评价基本上是知识本位的评价, 虽然方便、简单、易行, 却忽略了对相关能力的考核检验。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 语文知识水平与实际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能力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 所以要从只注重结果优劣的静态评价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动态过程评价, 建立学生语言学习档案, 真实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习程度,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获得成就感。

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对象为学生, 评价者为教师,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 导致数据来源渠道单一, 同时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因此,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评价主体应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种渠道收集数据, 并按一定的比例纳入评分标准,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在评价上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会使他们越来越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 会在其他学生的注目中, 不断自我完善, 对职业汉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推动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唯有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快改革, 才能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介绍[EB/OL].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 http://www.osta.org.cn/htm/1036/10224.html

[2]范谊.外语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探源及求解[J].课程·教材·教法, 1988, (10) .

职业汉语能力 篇5

一、职业认识:

1、岗位说明:

1)概念:它是国际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壮大的,适应国际需要,向国际推广汉文化的,以促进本国文化认同从而反作于综合国力的职业。2)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熟悉的了解。对汉语言的演变精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普通话有一定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

2、职业现状:

1)工职水平:10-36英镑/时。2)教师人数:中文老师缺口大。

3)教学水平:国外学校的中文老师大多是中国人和留学生以及本国培育出的中文老师。正规军少,非正规军的汉语知识不系统,水平总体不高。4)教育难题:

①汉语有音、音调,有字形和英文这种拼音文字差别大,学习起来对国外的孩子来说太难,热情容易消退。

②大多学校授中文课时间短。

3、外部环境:

1)时代背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交流丰富。加入WTO后,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我国的繁荣发展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者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接近10万名外国人在中国大陆工作。他们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欧洲各国,大都分布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此外,我国已经成为许多外国青年学子求学之地。事实证明,中国正在成为对外国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2)国家政策:国家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顺应需要,这方面的促进政策还会越来越多。

3)亚、欧、非、美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并且很多小学就设有了该课程。4)由于民族历史造成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以开放民风和思想自由为借口的种种现象,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4、职业前景:

朝阳产业,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此是一个有前途的职业。

二、基本职业思想

1、职业理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组织对外汉语教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职业目标:取得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之后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3、指导思想: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热爱生活,关注内心成长。

三、职业发展路径:

1、大学在读期间: 好好学习专业课,建立科学健全的知识框架,为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好基础。至少研究一种文化到比较精通的程度,普通话过二级甲等,英语六级证书拿书,计算机过级证书,拿到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2、毕业后10年:

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外国人比较喜欢的城市去做教师,到一所与国外有交流的小学、初中或甚至是幼儿园,教他们汉语或英语。有以下几个目的:①积累教学经验,特别是教汉语基础不高的孩子的经验。②有较多的时间看书考研,接触更多更深的中国文化。③这些城市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国一路走来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城市生活也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而且也可以有谋一份做外国人汉语老师的机会,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3、工作10年后:

我便会申请国家公派对外汉语教师,申请学校派往国外教师的名额,为达到目标做最后一步跨越性努力,会一直努力,做一切努力。然后成为国外汉语教师的正规军,研究更好推广汉文化的方法。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1、差距:

对外汉语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作为教师的师资技能、创新能力 作为管理者的组织能力

身体适应能力,尽快适应派往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能力 要求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要求能够很好地协调事业和生活的矛盾冲突

2、缩小差距的方法: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性魅力,从职业女性的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1)教育培训法

充分利用本科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对外汉语教师技能资格证书等;充分利用大学给学生提供的对外汉语培训机会;攻读对外汉语硕士学位。(2)讨论交流方法

培养高效的沟通能力。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利用校园资源,如多和外教、留学生接触,参加周末英语角,以及图书馆资源;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3)实践锻炼方法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对长期在不同文化的陌生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要有心理准备;敢于开动脑筋追求真知和真理,不被权威吓倒。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勇于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修正发展和完善;学会包装自己的职业形象。按照职业领域的道德行为规范,设计自己的发型、衣着、服饰、妆扮、语言方式、行为习惯等;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浅析中学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6

一、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及其要求

掌握一门语言,一方面要掌握该语言的基本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另一方面,要掌握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学习者以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语言技能为基础,驾驭语言基本知识,进行口头交际的综合能力。学习者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理论上讲,要有一个输入的过程:通过听、阅读获取语言知识和信息知识,经过思维对输入的语言和信息知识加工,最后为满足某种交际需要进行语言输出。从实践上看,口语交际能力既包括诵读、看图说话、自主会话、专题论述等专项语言输出能力,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等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同时,为满足交际需要,汉语口语务必做到准确、流利、自然。“准确”是指语音、语调、语法与语言习惯以准确为原则;“流利”指语流连贯流畅;“自然”是指口语会话是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无矫揉造作之嫌。

二、影响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汉语口头交际能力受学生汉语语言知识水平、个体认知和非认知因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语言文化知识是指通过听和读等输入过程,所获取的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以及该语言文化在内的汉语言知识系统。这是影响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有了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讲起话来必然挥洒自如。如果没有汉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积累,汉语的口头交际能力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说,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是较强汉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

其次,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水平是促进或阻碍汉语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比如:记忆力制约学习者对汉语言的输入过程,没有好的记忆力就无法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领会和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样,观察力和注意力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重要认知因素。与此同时,上述认知能力水平还受学习者非认知能力的制约。比如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汉语口语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学生记忆等认知能力不够好,但学习态度积极,他往往会比一个聪明懒惰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笨鸟先飞”。

三、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首先,拓展学生的信息输入途径。阅读、背诵、朗读与听是加强汉语言输入的四种有效手段。阅读是一种传统的语言输入方法,简单易行,阅读过程调动视觉和思维,使语言通过视觉以拼写的形式在记忆中储存下来。背诵、朗读和听则是直接与说相联系的认知活动,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听,学习者才可以模仿读音和语调、词匯与句型的口头形式;通过朗读和背诵,学习者可以把获取的各种形式的语言有效地变成自己的口头表达资源。朗读与背诵越有效,对开口交际的准备就越充分。而且,开放的社会、多样化的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输入语言的机会,如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录像等都不失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手段。通过语言的有效输入,学习者可以扩大词汇量,使句型多样化,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与形式,促进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口语交际效果。学生是交际的主体,而口语交际跟书面交际是相通的。可以组建学生作文编辑部,让学生轮流参与作文的批改,提高大家对常见错误的认识;成立读书会,让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互相交流,提高阅读的效果,以增进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根据主题,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对阅读与写作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另外,举行不同规模的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短剧表演、即兴演讲等,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第三,从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从评价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纳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读写活动成效进行实时的评价和跟踪,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对学生读写过程的有效监控和指导;从评价主体方面,改进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和同学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判力和横向比较能力,增进学生对读写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提高口头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职业汉语能力 篇7

1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人文性的价值。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我国开始大学语文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教学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样的目的在于让同学学习各种作品,从而掌握一个关于语文汉语职业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现下的高职院校中,往往会因此重视职业汉语能力的功利试教育,但是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中也会忽略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但是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且二者是一个整体,高职学生课堂,往往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将人文性摆在重要位置,这也成为了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优势。

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我国目前重视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语文课堂予以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素质,也就是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就业行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需要凭借语文课的基础学习,从而获得职业生涯中的基本素质,并且将这种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我们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存的个体,在培养学生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人职业汉语能力,并将此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

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职业汉语能力的含义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种应用形式,它往往应用于职业交流场合,这种语言能力一般包括:通过语言获取或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同时职业汉语能力也是一个人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作为重要的能力,也是各行各业人才选拔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提要职业汉语能力,是求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职业汉语能力具有通用性的意义,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使用这一能力。因此,作为一项能力,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长,只有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这个能力,才能够顺利运用职业汉语,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提高学生与外界的沟通水平,从而在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中,实现个人技能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在汉语教学培养中实现汉语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和飞跃,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 高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方法建议

3.1 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安排

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层面,我们需要对此统筹兼顾,一般我们可以将大学语文作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将语文的职业汉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入相应的实践课程。

首先,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在高职语文和本科语文中,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大学的语文培养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在高职培养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载体,同时加强读写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高职的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丰厚的知识积累、并且进行宽广的知识拓展,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才能在语言沟通时建立良好的语言模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还要为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等素质教育类课程。

最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时交际能力的内化部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积淀形成的,因此语言能力并不是在短期内速成的,而是在交际中重视实践经验,在贴近胜过的口语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日常的语言活动内化成为一种语言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始一些对象的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表达的情境,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自信心。

3.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

3.2.1 创设相应的学习能力

情境是语言的发源地和创设地,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对话交流中,同时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交流,吸取其他人人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将课堂作为学生语言锻炼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进步。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创设语言环境,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将语言的表达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拥有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同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将语言的感觉带入其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是学生在不断地发言和争论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效率。

3.2.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巩固交流表达能力

除了以上列举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巩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走出课堂,进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带领学生参加语言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同学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文艺下乡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融入社会生活当中,充分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动力,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3.3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过程中,高职语文的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在评价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倚重课本知识,评价方法也以笔试为主。职业汉语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反映学生长期实践积累过程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形式,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利用分阶段的考察手段,实现对学生总体职业汉语能力的表达,并且起到监督作用,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选拔同样受到重视,选拔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需要慎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学生的选拔中发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定性与定量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实现各项评价基准的确定,并且因此形成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基准,并且在此过程中,并且将这种教学目标和模式贯彻到课程标准当中,并且为高中职业汉语教学作出重要贡献。

职业汉语能力作为重要的职业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也在逐渐引起重视。在职业汉语教学中,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职业汉语能力发展成为一项终身技能,并且在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大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2]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3]郭灵云.职业汉语能力的培训及测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4]徐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课程建构模式初探[J].黑河学刊,2011(02).

[5]高虹.培养职业汉语能力.提高职场核心竞争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职业汉语能力 篇8

通常来说, 秘书职业能力主要是指秘书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办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而办会和办事, 其中除了少数 (如办公设备的操作及档案管理) 是独自完成较少与他人沟通协调的事务, 绝大多数都是需要秘书与组织内外的各种人物进行沟通协调获得他人支持完成某一项工作, 从而协助领导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组织目的。会办事的具体表现就是秘书要善于交际、会公关、善于协调各种关系、活动能力强、容易与人沟通等。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也将文秘专业归入“语言”大类之中, 明确规定文秘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其专业核心能力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沟通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已经不是秘书独具的竞争力了, 而且, 随着在校生各种社团的蓬勃发展, 许多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办会办事的能力远远超越一般的文秘专业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要保持文秘专业的基本特色, 就必须回归到文秘专业的根基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要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

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做法是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之类的课程, 但对于现阶段的高职生来说, “大学语文”等同于高四语文, 而“现代汉语”围绕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既无趣又无用, 无论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方式, 效果都不甚理想。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 发展于70年代并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推崇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交际能力是交际语言教学法的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把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作为出发点, 而不是把语言平面结构放在首位。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研究中, 影响最大的首推卡耐尔和斯温。他们把交际能力总结为四项能力元素: (1) 语法能力: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等语言知识, 所注重的是正确理解、表达话和句子的字面意义所需的知识; (2) 社会语言学能力: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3) 语言策略能力: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的策略, 主要用来补救交际较集中因缺乏应用能力导致的交际中断; (4) 论述能力:指话语规则和在话语组成句子和话段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包括生活交际和职业交际。对于初进高职文秘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 已经具备了母语 (汉语) 的基本词汇储备及语言策略能力, 基本具备日常生活交际的能力, 其所缺乏和亟待发展的是使用汉语的社会规则, 即如何运用汉语进行职业交际的能力。

那么, 培养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汉语运用能力具有怎样的目标呢?笔者认为, 有三个层面的目标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层面:使用汉语的规范性。中国多方言, 为提高职业交际沟通效率, 普通话作为标准语受到应有的重视。要求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会区分方言词语及句式、外语词汇及句式;能用书面语写作格式规范、无错别字无病句和方言的规范的公文;能正确使用公文专用语及应用文常用语;能区分应用文中容易混淆的词语的含义, 如“定金”与“订金”、“遵照”与“参照”等。这个层面的标准可以使秘书上传下达的各种信息传递工作准确周密, 忠实可信, 体现出秘书的专业素养。

第二层面:使用汉语的得体性。语言文字是在人际之间使用的, 由于职业交际沟通的场合和对象不同, 交际目的内容不同, 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不同, 就会出现使用效果的差异。所谓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 是指在职场中, 秘书的沟通对象多样化, 上司、部门领导、同事、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 各持不同的“情”和“理”, 秘书应该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去沟通, 做到沟通的内容切合其情其理, 恰如其分, 沟通的形式切合其物其境, 从而被对方接受和认可, 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这条标准高度体现了秘书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效性, 是秘书汉语运用能力的核心标准, 也是衡量秘书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三层面:使用汉语的灵活性。即应通过多样化的表达, 体现汉语的文化表现力。职场交际与生活交际有一定的交叉, 人们在实现沟通目的的同时同样需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的满足, 比如一些时尚网络语言的使用, 恰当的方言使用、幽默的语言技巧都能增强秘书的亲和力和个人魅力。在职业交际沟通中, 它只是起辅助沟通成功的作用。

培养高职秘书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设置相关课程并对各课程进行科学清晰的定位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 贯穿一条培养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主线 (见表1中标★的课程) 。在这条主线当中, 各门课程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性, 科学有序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规范性、得体性和灵活性。《实用口才与交际》定位于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 减少口语交流障碍, 要求获得国家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应用文写作》定位于书面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应用文以处理公私事务为写作目的, 以精确严密和规范系统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作。作者写起来简便快捷, 读者看起来直截了当, 这样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意见。应用文的格式或者是“约定俗成”, 或者是“法定使成”。在秘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基于秘书职业需求的语言运用“规范性”, 一是指写作格式和语言文字运用符合该文种本身的规范, 二是指同时也要符合秘书职业交际本身的需求。

秘书职业写作的文种有两大类, 一类是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13种公文, 无论是公文格式、语言、行文规则、收发文处理都是严格按法定规范进行训练, 这一类的文种具有普遍的效应;另一类就是涉及行业的日常应用文书、事务性文书、财经类文书、传播类文书、礼仪类文书, 这类文书的格式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 互相效仿, 习惯成自然, 得到社会的公认。对这类文种的写作, 就必须结合秘书职业交际沟通的需求, 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 大胆摒弃“大而全”的写作理论, 删繁就简, 只让学生按最基本、最符合该文种特点和秘书职业需求的写法去写。如教授调查报告, 教材介绍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二种写法 (文件式、文章式) , 前言有四种写法 (简介式、结论式、评述式、提问式) , 主体有三种写法 (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综合结构) , 结尾 (或总结全篇加深读者印象, 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或对所调查的问题作归纳说明, 指出其发展前景等等) 有三种写法。如果从职业交际需求的角度来看, 考虑秘书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都是给领导做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不可过多地加工提炼, 再次更没必要故弄玄虚以双标题去突出主题引起领导的注意,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标题只要求按文件式“ (发文者+) 事由+文种”去写作, 就变成了规范的表达《关于……的调查报告》。为了证明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前言必须简介本次调查活动的时间、对象、范围、目的、调查方式等 (采用简介式写法) , 这样学生牢记并掌握了标题和前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写法, 也是最符合秘书职业需求的规范的写法。主体部分按“调查获得的材料+从材料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循环排列, 给领导鲜明的印象 (调查获得的材料和秘书从该材料中得出的看法都一目了然) , 便于领导对调查报告的内容重新整合, 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至于结尾的写法, 就需要衡量领导的口味。有的领导对秘书的依赖性强, 当然需要调查报告结尾提出建议, 有的领导根本不希望受他人影响, 该报告结尾顶多归纳一下所调查的问题, 甚至不需要专门结尾。这样写出的调查报告就理性客观、平和内敛、张弛有度, 适应交际对象的需求。这种写法既简便实用, 又极大地提高了秘书职业交际沟通效率。

围绕学生提高交际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 我院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偏重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定位于增强学生对人性和人情的感性认识, 掌握一些人境、心境、情境、物境的规律性和共性, 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 提高情商, 为人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经典文学作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从其社会角色到人物本我的角色直至最隐秘的内心世界, 对人性人情的解剖深刻独到, 引人深思。这些作品能把学生代入故事情节, 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不仅活络了学生在浮躁的功利社会几近麻木的情感, 也训练了他们敏感细腻地琢磨、感受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能力, 为他们职业交际沟通的得体性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商务沟通》定位于传授秘书职场文化和职场语境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综合训练秘书在不同职场语境下, 面对领导、部门、同事、客户、媒体,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对象不同的需求, 如何运用汉语进行得体的沟通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际的主体 (年龄和婚姻状况、职务和身份、兴趣爱好、处境心情、文化素养等) 、交际的环境 (时间、地点, 人际环境、文化背景等) 、参与者的交际动机等。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秘书交际沟通的语境特点是: (1) 角色功能的多样性。秘书要发挥多种角色的作用, 必须善于在各种语境中沟通。 (2) 沟通对象的层次性。主要指沟通对象的职位、文化程度、年龄等是多层次的。这种多层次性, 制约着秘书的言语表达。 (3) 交际场合的广泛性。交际场合, 是指沟通的具体地点、情境。这是沟通语境不可或缺的客观要素。秘书部门处于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位置, 决定了秘书说话场合的广泛性。 (4) 关系环境的多变性。沟通主体之间构成的关系, 就是关系环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秘书的人际关系同样复杂多变。

秘书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常人使用的无异, 其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不是演戏、说相声, 平实性和得体性就成了秘书沟通的基本风格。其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强弱, 取决于其语言沟通能否随交际基本要素的改变而恰当变换, 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交际主体接受和认可, 从而顺利实现交际沟通的目的。使用语言交际沟通的平实性容易做到, 而得体性的培养非常艰难, 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 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培训效率。

第一, 要帮助学生树立好角色意识, 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和交际沟通对象的角色, 沟通要符合秘书身份, 不使用不符合职业角色的语言。“90后”大学生不少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张扬, 在待人处事诸多方面都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 尤其是秘书的角色错位是常见的。例如, 公司每年年终都要召开一次由各部门经理参加的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题的会议, 以前会议都是由张总主持, 这天张总正好有事, 他要求秘书代替他主持这次会议。秘书组织会议的开场白有两种, 第一种“各位同仁, 张总临时有事, 会议就由我来主持” (“二老板“角色) ;第二种“各位同仁, 张总临时有事, 委托我主持本次会议” (秘书角色) 。通过大量案例训练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角色, 超越职业角色的语言坚决不使用。

第二, 要帮助学生掌握公序良俗知识, 辨识沟通对象的层次和需求。职场中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都必须遵守公序良俗, 但社会地位确有不平等, 需求也千差万别, 如果把握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及沟通对象的层次差别和需求差别, 运用语言文字就比较容易合情合理, 被对方接受, 实现交际沟通目的。例如, 一员工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 家属到公司闹事, 要经理去给死者磕头, 经理回避了。其家属不罢休, 在公司打闹, 弄得一片混乱, 正常工作无法开展。关键时刻秘书挺身而出, 冷静地对死者家属说:“我们公司的员工, 自然是我们的亲人, 他的不幸罹难, 我们都很悲痛。我是经理秘书, 我一定代表经理前去吊唁, 并参加治丧。与此次交通肇事单位交涉处理善后工作, 我会向经理请示并与有关部门协调, 尽快给你们答复。况且, 经理比死者年长, 让他去磕头, 你们于心何忍啊!”一席话, 说得有情有理, 不卑不亢, 掷地有声, 对方哑口无言, 一场风波基本平息。此案秘书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对方对“赔偿”的需求并尽力想法满足, 其次利用公序良俗的道理使其沟通内容既有原则又切合实际, 非常得体。

第三, 要强化训练, 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次交际沟通的目的, 根据交际沟通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度的沟通内容和方式。例如, 公司总经理因贪污受贿被绳之以法, 新的总经理已经到位, 公司拟对外发一则告启, 承诺公司的经营活动将不会受该事件的影响, 并希望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在撰写过程中, 应根据沟通目的考虑如何对该事件定性并回避有关细节问题 (分寸的掌握) , 通过怎样的措辞使客户放心与公司合作。

以上四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 除《中外文学作品鉴赏》外, 其余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在使用汉语中训练规范性和得体性。在训练得体性方面所占的课时数多于训练规范性的课时数。

此外, “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客服”在完成各自教学目标的同时, 对学生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提升职业交际沟通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都起到辅助作用。

(二)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阅读交流时尚流行语、朗诵演讲、主持人大赛、文学沙龙、话本剧表演、方言接龙游戏、现场作文大赛、主题海报制作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运用的灵活性, 增强语言的文化表现力。秘书交际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表现出特殊的社会生活美, 是精神美、形象美、技巧美诸多要素完美和谐的统一, 语言美与行为美的统一, 语言美与仪表美的统一,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技巧美与质朴美的统一。这四个统一, 归根结底是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内秀与外美的统一。语言的文化表现力在秘书职业交际沟通中只是起辅助作用, 况且它与使用者个人的情趣爱好性格关系较大, 短时间内难以在课程体系中实现, 所以主要放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培养途径。

(三) 搭建社会生活和职场环境的桥梁, 启发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亲朋聚会、各种义工活动、三下乡活动、勤工俭学、求职应聘, 主动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不同人境、心境、情境、物境中得体地运用汉语交际沟通, 这是学生运用汉语实现职场有效交际沟通的前奏。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在其职业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秘书职业活动对汉语运用的具体要求是规范性、得体性和灵活性。培养汉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职,秘书,汉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群欢, 吴新化.新时期秘书职业能力调查与高职文秘人才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2]马慧.交际语言教学法及其对高职应用型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 2010 (3) .

[3]王艳慧.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8) .

[4]刘桂婷, 刘志忠.秘书实用口才艺术[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5]赵丽光.浅析秘书从业人员口才要求[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 .

[6]欧海龙, 周红梅.应用文写作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职业汉语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语言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大学语文的性质: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门技能性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高职大学语文必须承担双重责任: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语文本身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序列,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实现双重责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全国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试验,希望能将中国的高职教育推入一个新的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如何既保有这门课程的本来特色又能够适应改革的需要,这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推广情况: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简称ZHC) 2004年首度在北京开考,至今已有六年历史。

它是国家级的语言文字测试项目,主要测试考生在职业场合的阅读、文字表达、语言沟通能力,其证书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颁发。其主要目的是强调语感体验和语言交际能力,是通过语言形式考查受测人运用汉语进行逻辑思维、心理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的母语沟通应用能力。ZHC包括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满分为1000分,按成绩从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年将举办6次定时测试。获得ZHC相应等级证书意味着测试者所具有的不同汉语能力。此能力可广泛地应用于人才市场对文教、翻译、文广传媒、司法、文秘、营销及各类管理等众多行业岗位的招聘。

二、职业汉语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下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依托的高校,其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之后能掌握若干门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汉语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会遭遇如下问题:第一,定位不够明晰。大部分人将职业汉语当作高校基础课门类的一种,或者是技能培训的一种,大部分学校的操作方法是直接将其纳入大学语文或者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大纲中去,作为其中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辅以若干堂上练习或者课后写作,这样的做法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对这门课程的定位产生误解,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并不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仅仅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能力训练内容,因而对其重视不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职业汉语的教学不应当也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若干文本的解读。ZHC测试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归纳为: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作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明显无法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如何编写更有针对性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通过此项考试的目标,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要思考的事情。

三、职业汉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要完成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文本讲授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已然不能满足现在的课改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其掌握汉语的基本运用方法,能完成基本的办公室写作,这些都是职业汉语教育的授课内容,职业汉语注重的不是某个文本的讲授或者某种语文技能的传递,而是从总体的角度把握汉语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开设主干课程的同时辅以相应的渗透性选修课程。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客体转变为主体。传统的语文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多半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辅以一些图像资料,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将学生置于客体的位置,学生被动地接收陌生的知识,原本熟悉的一些内容也因为自己未能主动参与课程而变得模糊,因此,鉴于职业汉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体。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的课堂环节,包括可以模拟一些小型的招聘会或者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分,使用课堂上讲授过的语言技巧。

职业汉语能力 篇10

一、调查分析

本研究将广西各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学生, 采用问卷调查法, 辅以访谈法来调研高职院校职业汉语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发放学生问卷186份, 回收186份;教师问卷62份, 回收62份。共计248份, 回收率达到100%。

1. 职业汉语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认知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态度与行为关系非常密切。潜在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其做出的学习行为, 而学习态度又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向。一般来说,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等各部分都有趋向一致的倾向, 但不一致的现象也有很多。我们主要通过描述性及相关性来分析找出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态度中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的关系。

采用李克特式五点量表 (1为很高;2为较高;3为一般;4为较低;5为很低) , 并应用频数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汉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 分别占68.28%和72.58%。

在此基础上,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职业生涯、专业能力相关性的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汉语能力与职业选择有必然联系的占73.66%;认为专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汉语能力有必然联系的占61.29%;认为职业汉语能力对专业能力的提高起作用的占85.48%。然而, 在调查中发现, 尽管调查者认同职业汉语能力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但是, 大多数调查者认为职业汉语能力不会对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在186名调查者中仅一人回答有, 占0.54%。

2. 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汉语表达信息媒介分析。

在调查问卷填制过程中, 我们让高职院校学生对获取汉语表达信息的媒介进行多项性回答,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是电视, 其次是报刊书籍及互联网, 最后是广播, 分别都达到了50%以上。这说明, 学生获取汉语信息的媒介存在多样性。

3. 高职院校学生汉语阅读习惯分析。

表4中反映出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喜欢阅读的汉语文字项目类型, 发现学生对于新闻以及微博、手机短信比较喜欢, 这类阅读使得学生能较大自由的获取信息, 同时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文学名著与网络文学作品的使用者不相上下, 这说明在汉语阅读方面, 已经与以前的纯书本阅读发生了改变, 网络汉语文字的运用越来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4. 英语学习的影响分析。

针对多年来中国一直施行的是以英语作为主导的外语教学体系, 我们观测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在汉语与英语学习时间上的情况。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 与我们主观臆想的英语学习占用大部分的时间出入较大。

5. 学习职业汉语动机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李克特式五点量表, 对想和不想提高汉语能力的原因分别做了具体调查, 表5、表6中可反映出学生对于学习职业汉语的动机 (平均值越大者, 表示重要性等级越高) , 它们依次为增强竞争力、提高个人素质、应对工作需要和出于兴趣, 而不想提高职业汉语的原因是没有合适途径及时间。

6. 造成汉语降低或维持原来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7分析的结果可知, 造成汉语水平降低或维持的原因主要是受书面表达的影响 (平均数4.65) 。通过访谈可知, 受书面表达影响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现在通讯快捷, 说话机会远远大于写作;二是语文类课程的减少甚至消失, 导致书面写作练习缺失。其次, 影响汉语水平降低或维持的因素是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 (平均数4.17) 和网络、短信交流使语言表达粗糙化、简单化 (平均数2.93) 。学生将专业技能的锻炼放在一个比较高的地位上, 同时, 网络语言的表达特性影响了学生的汉语能力。再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平均数2.71) , 学校和社会对汉语能力没有明确要求 (平均数2.59) , 外语学习 (平均数2.08) 和使用计算机写作因素 (平均数1.38)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特别是网络的方便与快捷等特性, 使得学生进行正式书面表达的几率大大下降。与外语学习相比, 尽管占用了学生的部分精力和时间, 但还不是影响汉语能力的首要原因。由此我们可知, 影响汉语水平降低或维持原有水平的首要因素是书面表达机会减少, 次要因素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及网络语言的影响。

7. 教师与学生在提高职业汉语能力的课程重点上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进行了7个观测点的对比, 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提高职业汉语能力课程重点关注曲线上基本吻合;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母语情感方面, 教师认同度普遍高于学生。

8. 师生采用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针对学生希望采用的教学模式情况, 我们分两方面研究:一是观测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集中在哪些方式;二是观测教师愿意提供的教学模式是哪些。结果显示, 学生主要从知识讲授 (占23.65%) 、写作训练 (占23.20%) 、文学讲座 (占20.50%) 三方面考虑;其次是小班研讨 (占17.12%) 、网络教学 (占14.41%) ;仅有1.13%的学生希望从其他方面来进行教学。因而对于广西高职学生而言, 大部分愿意通过知识讲授与训练、多样教学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汉语能力。数据说明, 学生与教师相比, 在教学模式方面更希望采用更多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因此, 对于大部分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来讲, 除讲授法之外, 需要教师对实操、讲座及网络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掌握。

9. 提高职业汉语能力的教学效果取决因素对比分析。

在对提高职业汉语能力的教学效果取决因素的对比分析中, 得出有77.41%的学生认为取决因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 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练习次数、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比较关键, 有18.82%的学生关注课时数量。排除考核方式这个选项外, 其他选项学生选择比例与教师选择人数比例存在一致性, 即教学内容及方法是师生共同关注的对象, 只是学生将教学方式排在了第一位, 而教师将教学内容排在了第一位。再加上学生选择的其他项目, 说明学生对于方式方法及练习有较高期望值, 希望能通过比较实在、快捷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汉语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说明, 教师与学生在考虑效果、关注的角度上有一定区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适时调整授课方式, 并且加大书面表达及口语表达的练习次数, 关注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 减少对学生分数的关注度, 改革考核方式。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以及访谈研究, 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 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提高职业汉语能力是很重要的事情, 且有必要学习。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对职业汉语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2. 认为自身职业汉语能力一般且认同职业汉语能力能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 但在实际行动中普遍重专业能力培养, 忽视汉语能力。

3. 获取汉语表达信息的媒介呈多样化态势, 但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书面表达机会偏少。

4. 只利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和学习,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汉语能力。

5. 普遍希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来完成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课内通过图片、视频、音频, 课外通过网络、校园活动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教学, 受访者认为这更有利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

尽管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多数人也认为汉语学习相当重要, 但是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与汉语学习的关系。同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的吸收需要。因此, 培养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教师, 既要是专业课教师, 又要是汉语教师;既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又要融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既要在课堂内学习, 又要在课外活动中加强;既要在校园内锻炼, 又要在工作任务中完成。不断结合各专业进行训练, 提高汉语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谈大正.汉语的文化特征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3]郭灵云, 冯雯丽.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谈职业汉语交际功能[J].华章, 2012, (3)

[4]何海翔.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5)

[5]施杏姑.高职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借助汉语形象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7-02

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听、说、写诸多能力以及提升个体智慧和精神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加强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死记硬背、肢解文本、一味说教等问题,令学生对阅读教学敬而远之。

基于这一现状,笔者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现状,认为应当从汉语形象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何谓“汉语形象”呢?汪曾祺曾明确地提及“汉语形象”问题,他认为汉语不只是一种表意的手段,更是美的艺术形象本身的组成部分。所谓“汉语形象”,在文学中是表现意义、创造艺术形象的语言组织,主要指汉语的修辞性形象,包括语音形象、文法形象、辞格形象、文体形象四个层面。笔者认为,在初中小说和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从汉语的语音形象、文法形象、文体形象入手,带领学生细细分析文本的魅力,将会对学生的语感培育、文化厚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化作用。

一、借助语音形象,加强诵读涵咏,培养语感能力

语音形象是指汉语的语音组织在表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系统,表现为声、韵、调统一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语音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个整体,不单在诗词中有语音形象之审美,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屡屡可见。教学中,教师借助语音形象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诵读涵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声、韵、调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中,鲁迅先生用了一个动词“横”准确地描绘了现实故乡的荒凉萧条。教学时,笔者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诵读涵咏,让学生从语音角度体会这一语音形象所表达的情感意涵:“横”的字面意思是躺着、坐落的意思,为何作者不用“坐落”这个字眼来表示呢?读一读“横”的发音,感觉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认为,从语音的角度分析,“横”读[x?35],读起来感觉气流就似乎梗阻在胸腔和嘴巴那里,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那么到底是何种情感呢?学生继续吟读这个“横”的字音,体会到其余音充满悲凉和压抑,似乎欲言又止,再仔细对照文本挖掘其中的内涵,可以领悟到这个字眼表明了作者胸中的郁闷悲凉无法释放,由此,学生借助一个“横”字,感受到鲁迅小说中浓郁的文学味。

林语堂先生曾说:“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且意味无穷。”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吟咏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横”字,感受到语音形象传递出的情感意涵,体会到鲁迅先生笔下那难以言说的悲凉,为探究文本意涵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文法形象,进行品味赏析,培养审美能力

所谓的文法,在这里并非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而是指“作文”和“作诗”的修辞法度。文法形象是汉语通过词、句、篇等有机组织体现出来的一个富于修辞性的形象系统,其中包括词法形象、句法形象和篇章形象。尤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古诗词中,文法形象更是为人称道。教师借助文法形象,能够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和新奇感,通过品味和赏析达到提升语文思维,激发语文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意蕴,感受汉语文化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课文《桃花源记》有这样一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笔者抓住其中的“并”字,带领学生进行品析,感知诗歌中的文法形象:“读了这个‘并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并”字表现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快乐很享受的样子。笔者继续启发:“这个‘并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认为是“都”的意思。在文中表示“都”之意的还有“咸”“皆”“悉”这几个词。此时笔者追问:“那为什么单单要用这个‘并字呢?从文法上如何理解?”经过一番品析,学生发现,“并”字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深意:这个“并”字从甲骨文上看,是两个人手拉手肩并肩走在一起的样子,显然是兴致勃勃、幸福和睦的。由此,学生深入文本,从这一个字眼,便读懂了陶渊明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沛情感,可谓文法妙理,尽在其中。

以上教学,笔者借用汉语文法形象,从富有深意的字句切入,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汉语文化的思想和神韵,体会文法形象中渗透的情感和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借助语体形象,开展体验探究,提升阅读素养

汉语的语体形象主要是针对文学中的多种体裁、语式或者是体式的运用而言,是指文学表达所采用的一种外在形式所呈现出来的汉语形象。其中包括题材分类,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包括语式,如方言、口语、俚语等;还包括体式,如抒情体、叙事体、象征型、写实型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语体形象,从课文的体裁、体式等方面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审美所在,提升阅读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课文《故乡》之后,笔者让学生从文体形象入手,探究文本意涵:“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为什么作者不采用散文的笔法来写呢?其中有什么深意?”学生根据散文和小说之间的语体差异展开探究,认为散文重在写虚,小说重在写实。散文要重点表达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感,而小说则是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鲁迅写这篇文章,之所以选择了小说而不是散文体栽,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其一,当时他的写作目的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希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也最适宜的体裁就是小说;其二,当时鲁迅是以清醒的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观察辛亥革命后萧条衰败的农村现实,所以重在呈现而非抒发内心情怀。

再如,笔者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对比辨析,学生经过探究后认为,前者是诗,倾向于追求文本的言外之意;而后者是记,注重“文以载道”。通过对文体形象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即使同为山水游记这一文体,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前者是再现型游记,重在写景,融情于景,而后者则重在抒发自我,借物抒情。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让初中生通过把握语体来分析课文,有些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在语言的审美范畴体系内,只要是能够让学生引发兴趣的,只要是有所裨益的,进行适当的引导也未尝不可。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抛砖引玉,让学生见识语文这一学科所包涵的宏伟风景。

语文教师不但有责任而且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对汉语形象进行挖掘和分析,借由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中,感悟文学语言的魅力,由此进行涵咏和体味,打好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积淀丰厚的文学素养。

职业汉语能力 篇12

一、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1. 语言应用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而语言应用能力, 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被认为是一般职业能力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1998年, 在劳动部提出的8种核心职业技能中, 交流表达能力居于首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智力, 而智力的两个核心要素就是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 相比而言, 语言能力也是更重要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具有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质。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 (PSC) 到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 再到美国2002年GRE和2006年SAT的题型变化, 都可以看出人们愈来愈看重语言能力, 被视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体现, 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2. 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的拟定、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到具体实践内容的安排、实践环节的设置、实践情境的创设、实践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评等, 围绕着这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都必须贯穿“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

同时, 由于该课程适用面宽, 不同行业和职业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不一, 各有侧重。比如师范类专业, 以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较强的“从教能力”为目标, 侧重于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的规范, 其中的语文教育和小学教育 (语文方向) 对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汉字书写能力及语文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实践教学内容须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而对文秘、新闻、播音主持、旅游等非师范专业来讲, 侧重于语言运用的灵活创新和语言表达效果的增强, 带有显著的行业和职业色彩, 比如文秘专业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公关活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应配合相关课程侧重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播音主持专业则对学生普通话口语的要求比较高, 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 集中强化语音训练,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种差异应该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来, 否则, 一个能力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本”只能流于空谈。

3. 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首先, “以职业能力为本”的原则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助于教师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并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语言理论和杂乱无章的语言知识中解放出来,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树立, 使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富于针对性。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最后, 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 其教学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大量个性化的语言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了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优化了劳动者素质,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语言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而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要达到以能力为本的目的, 就必须依赖实践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 形成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

1. 树立和贯穿“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 确立实践教学目的。

语言能力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用几个方面, 如前所述, 不同职业对劳动者语言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侧重点也不同, 教学目的既要体现出人类交际语言的共性, 又要体现出行业和职业差异。当然, 对后者而言, 主要依靠任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视所教专业和学生对象做出相应处理。

同时, “以职业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原则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板块, 虽然内在联系紧密, 表面却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 能力培养需要分章节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条件。

(1) 师资配备

现代汉语课程本身的实践教学不可能安排专职实践教师,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是理论和实践兼长、能够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2) 资源建设

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优势, 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音像、课件等媒体资源, 建设实践教学教材、训练手册、教学案例汇编等教学资源, 拓宽资源建设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3) 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训练活动场所建设

加强与当地学校、行业、企业及相关教育机构的合作, 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同时, 加强校内实践活动场馆、场地建设, 如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活动室等, 保证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良好的训练环境。

(4) 必要的经费保障

3. 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

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内非独立实践环节和课外独立实践环节两个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课堂发言、语料赏析、讨论、训练、课堂作业等;后者主要包括课外作业、实习、语言调查、社会实践、语言活动与竞赛等。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实践训练方法, 如课前演练、多媒体应用、示范法、情景模拟、讨论法、问题贯穿法、语言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

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需遵循“四结合”的原则: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2) 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相结合。

(3) 课堂内外结合。

(4) 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4. 过程管理与结果考评。

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分散, 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度, 院系及现代汉语教研室应对实践教学全部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和检查。包括资源和制度建设, 如实践手册、实践教学大纲, 以及必需的管理制度等;教学安排、过程要求、专项实践教学检查方案及实施情况, 实训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使用记录, 语言调查、社会实践的专项记载和各类实践活动的计划、总结、报告;作业批改情况、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语言能力考评等。

三、阿坝师专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阿坝师专地处川西民族地区, 是一所以培养面向农村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为主, 兼及文、理、工、管、法等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由于生源结构复杂, 学生入学时起点较低, 长期以来, 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和良好的实践环境,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 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2009年, 以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为主体, 启动了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探索, 历时三年, 初步建立了现代汉语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次改革探索的思路是:根据阿坝师专的总体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岗位对语言文字的职业需求, 以师范专业为主体, 以学生实际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扎实推进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具体的实践环节和情景模拟等实践手段, 将语言能力训练和学生日常生活交际、未来职业应用相结合, 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 实践教学大纲的拟定。

在广泛调研、总结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现代汉语教研室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大纲, 作为开展现代汉语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纲对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 从课程到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手段, 以及考评方式等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并且纳入到我校学生语言能力总体训练计划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 使现代汉语实践教学有据可依, 系统而规范。

2. 积极创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条件。

2008年以来, 学校抓住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机会, 在四川、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共建师范类实习实训基地40多个, 与全国各地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以师范生的实习为例, 采用集中实习和个人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尤以前者为重, 组织和动员半数以上的师范专业学生到成都周边的20多所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每个实习点均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 教务处巡回检查, 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包括教学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再以旅游专业 (导游方向) 的实习来说, 学校长期同九寨沟、黄龙、青城山及学校所处的三江—水磨风景区保持密切合作, 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景区现场观摩、模拟讲解和实地导游, 使学生对导游词的撰写、导游语言特点有更真实、深切的把握, 大大缩短就业试用期。

建设了一批供现代汉语教学、训练及学生语言能力测试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书法专用教室, 保证所有的课堂教学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教学及全校的普通话教学、口语课程教学均在语音室进行, 书法课在专用的书法教室进行,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此外, 教研室还在九寨沟、松潘、乐山等地建立了方言调查基地, 组织或安排了部分学生到上述基地开展语言调查, 撰写了调查报告。

3.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资源, 通过交流、借鉴, 开发了适应多个专业需要带有较强职业色彩的实践教学的文字教材、音像资料、教学课件, 部分资源放置在现代汉语学习网站上, 为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提供方便;建设了《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现代汉语练习题集》等实践训练手册及实践教学案例汇编等实践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渠道不断丰富, 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4. 不断改进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对任课教师而言, 最主要的还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教研室全体同仁精心协作、反复交流探讨, 总结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这里着重介绍以下三种:

(1) 课前演练

任课教师利用每堂课前的3~5分钟时间, 让学生登台朗读、演讲、讲故事、时事评论或书写示范、试讲等,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语言技能特别是口语表达训练, 教师可以事先确定主题, 让学生有一定准备, 也可以是学生即兴表现, 两者都需要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点评。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师范专业学生, 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提前使他们进入教师角色, 找到教师语言和课堂教学的感觉。

(2) 情景模拟

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模拟交际生活的各个场景来进行交际技能训练, 将学生分组进行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情景对话, 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如求职场景模拟、景点讲解模拟、晚会主持现场模拟、学生家访场景模拟、来宾接待场景模拟等, 适用于师范和其他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较高的各个专业。

(3) 反面例证

语言教学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例证, 但一般只注意到那些合乎规范的词句和用法, 而这些用法往往是学生都会运用的。为吸引学生注意, 还需要列举大量的不合语言规范的错误用法, 即反面例证, 从反面告诉学生这些用法的错误原因, 从而进一步把握正确用法。

现有教材一般仅在修改病句一节中运用反面例证法, 实践告诉我们, 如能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各个章节大量运用反面例证法, 特别是学生日常谈话和写作中出现的语言错误, 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5. 大力开展语言文字竞赛活动和以职业技能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和各系部每学期都要组织开展演讲、朗诵、辩论、书法、宣传橱窗、主持、征文、周末学生论坛等语言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太白杯”书法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校外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均有专业老师指导, 形式多样, 参赛面广, 拓展、丰富了现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手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成立多个语言学习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如现代汉语兴趣小组、普通话协会、江魂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静步书法协会、新闻协会等, 定期举办讲座, 组织调查, 开展竞赛, 结合个性特长实施实践教学, 效果显著。

6. 考试制度改革。

根据语言文字课程的特点, 积极推行考试制度改革, 建立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成绩构成中,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 学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数量、质量均按一定比例纳入;在考核手段上,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 将学生普通话水平、汉字书写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在笔试的试题构成中, 增加考核学生语文字应用能力的试题比例, 如阅读理解和语言分析两个题型。

同时, 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实施和推广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汉字书写能力测试、秘书资格考试和导游资格考试等, 使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跟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静.以语用为纲构建“现代汉语”教学体系[J].语文建设, 1996 (6) .

[2]刘文欣.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

[3]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

[4]安俊丽.高校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J].语文学刊, 2009 (1) .

上一篇:薪酬调查下一篇:细胞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