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2024-07-22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共8篇)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指出,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 不断提升企业价值。潍坊五洲浩特电气有限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探索与高校开展对接, 随着企校合作的深入, 不可避免地会有冲突, 尤其在文化层面。企业文化管理强调人的作用, 重视开发人的精神素质,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企业文化教育可以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 通过企业环境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养成, 使其能够迅速融入职场, 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契合点

企业文化事关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但凡有所成就的企业, 都在创业、发展、传承、变革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总结的“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逆流而上, 放弃传统观念”等十大法则被视为Wal-Mart企业文化的精髓;微软所推崇的“正直诚实”、“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新技术充满激情”、“直率地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并且助人为乐”等企业文化助其长盛不衰;谷歌在其核心精神“以人为本, 崇尚自由, 鼓励创新”推动下不断创造奇迹, 始终引领互联网时代思想的最前沿;娃哈哈在艰苦的创业历程中形成了“凝聚小家, 发展大家, 报效国家”的经营哲学、“拉得出, 打得响, 过得硬”的工作作风和“道相同, 心相通, 力相聚, 情相融”的团队意识, 缔造了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潍坊五洲浩特电气有限公司“追求卓越, 服务真诚”的宗旨, “以人为本, 永续经营”的理念, “力争向上, 至善至美”的精神, 助其成功入围国家和山东电网合格供应商名录, “浩特”牌电能表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 主营产品已覆盖全国各地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要商业及住宅小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做大做强, 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助推社会不断进步。

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 越来越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将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 培养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态与坚定的职业信仰修于内, 扎实的职业技能、出众的专业本领、强烈的文化认同修于外, 内外兼修, 融合渗透, 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培养良好对接。作为企业方应注重品牌建设, 在内涵深刻、文化先进、市场主流方面做足文章。在企校合作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企业家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永不止步的创新理念、敢为人先的冒险魄力和寻求优势的超前思维;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文化, 认清角色职责, 融入团队接受挑战;启发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 由文化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和建设者。

二、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一)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充分展现企业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问题解决、创新创业等, 要联合合作院校适时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与能力整合, 丰富企业文化教育内涵, 凸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应尽可能渗透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面貌、生产设备、产品介绍等) 、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组织机构、纪律条例、经营管理制度等) 和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等教育内容, 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拼图。可以通过板报、宣传橱窗及学校网络等各种媒质宣传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自然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除了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十分看重由内而外迸发的职业素质。调查发现, 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中, 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适应仅占很少部分, 而事业心、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协调沟通能力等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而这些也正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作为企业方, 我们建议企业文化不断融入专业教学, 迁移到学习专业理论和练就专业技能中, 理顺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间关系, 促进职业能力养成。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需要及时吸纳更新企业一线新的工艺、技术、标准和设备, 将管理理念、价值取向等企业文化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道授业和操作技能培养, 还要引入行业规范和企业营运模式, 帮助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真实岗位规程和企业文化。

(三) 在实训能力拓展中真正体验企业文化。

实训课程的设置依托合作企业, 创设学习过程嵌入工作过程职业情境, 建立综合企业文化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拓展氛围, 实现课堂与工场的紧密衔接。教学开展严格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考核, 融入真实职业环境和岗位角色进行真实操作训练。企业认领教室是一条便捷实用的好路子, 联系认领合作院校教室, 自主进行室内企业文化展示等在内的装修布置,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置身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 也起到了企业宣传的目的。还可探索合办“校中厂”的模式, 将部分业务交付学校作为校内实训内容, 让学生进行真实业务训练, 提前接触企业工作内容, 体验优秀企业文化, 提升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也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将校企文化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融入职业能力的最佳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势所在和最大特色。与合作院校联合举办各类社团活动, 安排企业骨干赴学校开展讲座、竞赛, 为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提供赞助或冠名, 搭建互动平台, 渗透企业元素, 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企校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创富教育, 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交流, 分享学习、成长、就业、创业经历, 为在校生答疑解惑, 推进企校间包括文化融合在内的全面合作。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企业文化教育蓄力护航

作为企业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开路先锋, 广大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 以继承发展的观念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 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先进的经营理念相结合, 以敢为人先的胆魄将传统经营领域与新兴市场有机对接, 学习借鉴, 开拓创新。

企业应为教师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使其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了解现代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积极接纳专业教师来企业挂职锻炼, 帮助教师了解工艺流转、组织协调和经营管理等情况, 提高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建议合作院校通过交流机制实现企业资源在全体教师间共享, 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和生产实际带到课堂, 按企业所需培养出职业能力完备的合格人才, 同时可以结合入企经历与当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合作进行SYB (创办你的企业) 大学生创业培训,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结语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教育, 创设真实企业职场氛围, 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对于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企业文化教育非一日之功, 需要更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各高校的不懈坚持。

摘要:在企校合作与冲突共存的背景下, 探索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契合点, 阐述在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能力拓展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指出企业文化教育是校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教育,职业能力,契合点

参考文献

[1]成海泉.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8.6.5.

[2]公双雷.基于“校中厂”平台探索高职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成人教育, 2014.3.

[3]杨丽敏, 王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3.

[4]林英志, 王庭俊.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7.4.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2

一、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学习心理层面问题

现如今,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过多,导致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障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差、自卑、胆怯、顾虑、紧张等方面,这些都影响了孩子语言的顺利表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是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具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式,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些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强,怕回答问题出错,别的同学笑话,不敢回答问题。

2教材与教学设计层面问题

第一,教材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本身一直在改革的问题,许多版本的教材仍然只贴合于理论本身,无法将语文和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第二,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将字词的实际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训练缩掉,致使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很多词语不会具体运用;第三,在进行说话训练时,一般是代表发言,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第四,教材中有些口语交际训练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书面语言的要求过高,学生很难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3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能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校不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仅仅在乎学生的考试分数,必将使学生陷入“腹有千言,难出一语”的境地。此外,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忽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会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时缺乏理性,语意缺乏条理、不连贯,无法快速组织语言。

4学习环境层面的问题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越来越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将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这使得学生较少关注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即使是进行写作练习,也是完全套用高分作文的模板,完全没有自己的发挥。再加上社会环境中语言污染严重,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

5家庭环境层面的问题

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并且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自己就有许多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使得学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因而语言表达能力低下。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

对于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且应该积极面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和校方的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关系,家庭环境、校方教学理念共同造就了当代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畸形。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为校方,应该和家长方面进行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开发利用多方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校方可以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大量的名著,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主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除此之外,校方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实践中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彻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对此,笔者主要是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不愿说到愿意说。

古人有云:“减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形”;“意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由此可见,只有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那么,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如何与学生平等的相处、进而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课上,笔者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和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气氛,使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从而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在课余时间,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和伤心事、烦恼事等等。通过这样的交流,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笔者也会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了。

3重视课内外训练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出自身的感想。

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口语表达课,让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在课上,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应对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题小小辩论会、介绍物品等活动,结合实际,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有展示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创设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自身和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要找出学生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各样解决办法将之改正。同时,教师需要经常倾听学生的突发奇想。对于这些想法,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对于学生不能完全的否定,而应在学生的语言中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此外,教师必须要全方位、十分细致地进行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去表达,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3

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人的三种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行业同样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之一, 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 对人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它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八大项。

其中与人交流能力被排在首位, 这与每个人职业生涯过程中所呈现的作用相吻合。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 无论是求职应聘、入职试用还是晋升发展, 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往往成为各项能力之首。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职业招聘会现场, 几乎所有职业岗位都提出需要与人交流能力强的应聘者。在职业发展中, 人们花费大部分时间与人沟通、交流。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每个职业人的发展、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建立。在职场中, 与人交流能力的高低往往是决定职业人才职业活动成败的首要要素。

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 与人交流的活动形式有多种, 主要涉及听、说、读、写四种。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语文课程教学是基础和关键。

但是, 在当前的各高职院校中, 以往重专业、轻素质, 重技能、轻人文的教学理念还继续存在, 甚至有些院校已停止开设《大学语文》等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另外, 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学生相比, 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理想信念淡薄, 自卑心理较强, 价值取向不明确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 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限,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与人交流沟通困难等不正常现象, 并在走出学校后无法尽快完成角色定位, 职业核心能力缺乏, 人际关系差, 社会适应能力低, 与人合作不够成熟。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提升语文教学的地位, 对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与人交流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如何满足职业人才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 高职院校语文要更新教学理念, 要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 它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 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 落后的教学理念则会使教学实践走入误区。作为教师, 改变教学理念,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落后的方面, 更新教学手段,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思考和创造。

在更新教学理念过程中, 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中的重要性, 不再将语文教学边缘化, 让高职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对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 可以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让现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程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更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完美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也可以使高职语文真正承担起提高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使命, 完成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 从而最终圆满完成高职教育的神圣任务。

更新教学理念, 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较高要求,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 语文教学内容在根据专业需求和特点设置的同时, 要兼顾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满堂灌, 而忽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 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 学生的实际技能无法形成。

高职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高职教育通过系统的语文课程群对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是渐进式的, 高职语文教育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对经典文学文本的诵读解析和历史人物的介绍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精华的内涵;通过《应用文体写作》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文种写作能力;通过《普通话》与职业口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倾听理解能力和口头交流表达能力, 同时在上述课程群中贯穿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与人交流沟通的提高。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培养与人交流能力又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能力。高职语文教师通过运用语文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在学校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以及较强的交流沟通职业能力, 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因此, 把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和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业昆.有效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4

1 职业环境与职业素养

职业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环境是指从业者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过程和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 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 包括从业者所在行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宏观因素;狭义的职业环境是指组织影响从业者职业发展的各种具体环境因素的总和, 包括从业者所在组织的实力地位、文化制度、领导能力与发展前景等微观因素[1]。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2]。

1.1 职业环境实践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基于职业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践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内涵, 才能形成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 校内实训基地的不断增多, 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整个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每个技术环节, 实行严格的职业规范训练, 让学生在现场操作中亲身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2 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基于对基本职业知识和职业价值的认识, 展开对职业道德、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能力等问题的理性思考, 并由此形成稳定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理性态度。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3]。同样, 职业意识的养成也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职业环境使职业人置身其中, 进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冲突和情感体验, 这种对职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是塑造良好职业意识的土壤。

1.3 职业环境规范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由职业的性质和内涵决定的, 是职业人依据一定规则, 运用知识、方法和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4]。不同的职业环境规范着不同的职业行为。社会分工越细, 技术越进步, 职业行为规范就越严格、越细致, 在职业工作中的作用就越明显。

1.4 职业环境练就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高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参与校内实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活动, 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同或近似的实践体验, 完成知识到技能的迁移, 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 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最终形成综合的职业技能。

2 校内职业环境的构建

2.1 以实训基地为主阵地, 打造真实 (仿真) 的职业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技能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与企业相近或适度超前的操作技能训练的平台;突出实践性, 向学生提供一个反复操作训练的条件, 使学生从了解技能到熟悉技能、掌握技能;突出职业性, 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突出先进性, 建设方案应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要求,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大型、贵重设备和大型流水线, 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模拟仿真处理, 以达到既具备实物特征, 又能放在实训基地中作为训练对象。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师讲解,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普通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那种职业氛围[5]。

2.2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 促进校院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 作为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性, 对学生具有导向、教化和激励作用。“简而言之, 人格塑造、职业熏陶、自我发展和社会示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6]。“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7]。将各专业相应的职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等职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营造职业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对学生的习惯、知觉、信念等的熏陶, 将职业化教育渗透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从而达到高校师生职业化素养自我提升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需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依托和具体的企业依托。加强职业素养训练是深层次校企合作的体现[8]。学院聘请企业专家和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 传递职业文化信息, 了解职业文化精髓, 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采取工学交替、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 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 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之前的实战经验以及相对深厚的基本功独立顶岗操作, 了解和接受相应的职业文化。

以实验实训为抓手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在实验实训过程中, 创设了与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职业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 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协同才能和现代管理方法, 使学生在浓郁的职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促进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高校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校社团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倾向的规划, 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专业培训和实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文化活动, 自我养成和培训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很多企业出于培养潜在消费群体、体现社会责任感、宣传企业文化、选拔人才等需要, 热衷赞助校园活动。因此, 在社团活动举办过程中, 可以积极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 进一步拓展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 争取更大的社会活动空间和展示舞台, 广泛开展与社会紧密联系、与专业交叉相长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将学生的素质培养引向精深, 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技能竞赛为考核点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开展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均鼓励开展技能竞赛。每年国家部委、省、市都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直接对应职业岗位, 体现岗位操作流程和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反映了行业和企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各种职业岗位的技能竞赛项目, 把各种技能竞赛引入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提高学生对隐性技能的学习兴趣,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竞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积极打造符合社会发展、充满职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构建真实的职业教育情境,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叔亮.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环境及其辩证关系[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1) 4:4-7, 12.

[2]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9) :42-43.

[3]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0) :5-7.

[4]刘旺生.试论职业院校学生规范性职业行为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7) :51-52.

[5]刘华斌, 肖定华.基于真实职业环境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探研[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6) :357-360.

[6]贺继明, 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48.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Z) .2011-9-29.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5

养成教育的内涵

谈到养成教育, 人们必然想到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他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概而言之,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 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包括学习生活方式。所以, 养成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教育, 又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教育, 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包括诸多教育内容和训练内容, 不仅是德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训练。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 再由内到外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 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并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然后再外化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言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也只能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塑造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 而通过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则是将此项工作做实的关键。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基本来源于职高、中专、技校。由于中职学校本身管理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 在行为习惯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学习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动力十足, 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 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缺乏学习独立性、主动性和勤奋刻苦精神的不足。他们的学习目的普遍不明确, 缺乏自信心, 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 存在悲观情绪与自卑心理, 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 学习一遇到困难, 就采取逃避态度。

行为和生活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上常表现出随意性, 自由散漫, 集体观念淡漠, 自律意识、自控能力比较弱, 做事缺乏考虑。有的学生酗酒, 寝室卫生脏、乱、差, 鞋袜乱扔乱丢, 衣服不摆放整齐, 作息时间乱, 不爱参加集体劳动, 不遵守交通规则, 娱乐活动单一等。

文明礼仪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文明礼仪上常表现出不会尊重他人, 文明礼仪知识缺乏。他们甚至不会用基本文明用语, 不懂入室敲门、见面打招呼等人际交往基本礼仪。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由于最初出现的这些问题, 给很多人留下了“职业师范院校学生难管理”的印象。但笔者认为,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初, 采取有效途径开展养成教育, 是能扭转这种局面, 并能提高学生素质的。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面对具有上述复杂特点的当代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群体, 如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续以传统的精英教育管理方式来应对, 显然难以达到职业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要使这样一个群体的大学生成人成才, 必须施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配以严格的纪律约束, 辅以学习、生活、习惯引导, 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提升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与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主线。从大一开始, 常抓不懈, 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形成个体稳定、长期的需要倾向, 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促进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养成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不能随心所欲, 学生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是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顺序, 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所以, 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由易到难安排教育内容, 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 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规律安排。辅导员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方面, 应结合高校德育要求, 分阶段设计养成教育, 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进行行为规范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教育, 重在培养文明的个人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年级主要是竞争能力培养, 全方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和素养, 使学生认清就业市场和经济形势, 增强发奋图强的创业竞争意识。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规范养成教育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按一定规范, 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训练而形成的。这“一定规范”就是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本身就是养成教育。因此,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从大一开始, 就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并将大一定位为行为养成阶段,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 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 向学生宣读《学生手册》以及学校的规范, 通过《学生手册》的学习加深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对制度的认识, 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在养成教育中不断地趋于规范化。

以军训为载体, 抓新生养成教育军事训练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效的实践机会,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按时起床, 按时参加训练, 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 按时参加各种活动, 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 做到雷厉风行, 令行禁止。同时, 在繁忙的训练之余, 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 因而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学生将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通过日常的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主体的自律需要。军训时间虽然短暂, 但对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来说, 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载体, 辅导员可以借助军训纪律要求和内务评比,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寝室卫生习惯, 通过严格考勤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以学习经验交流为契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本身在中职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 另外, 大学与高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 职业师范院校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 在缺乏必要心理准备的条件下, 面对学习困难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丧失学习动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和数学学习困难, 精神压力大。因此,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已成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确立成才目标, 使学生尽快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并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 增强学习信心。要及时聘请专业导师,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各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 交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自觉地学习、自觉地研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学能力。要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规划出大学四年的安排, 并在初期加强引导, 耐心督促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学生立规矩, 逐步引导学生向自我学习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学生将课余时间多花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 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上课做好笔记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有助于课后更深入地理解、记忆和复习。同时, 应安排与专业课程学习相适应的学术讲座、科研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 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在思考中不断提高, 真正学会学习。

以学生寝室为依托,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礼仪、学习生活等影响极为重要。宿舍占据了大学生1/3的生活空间和1/2生活时间, 是他们生活、学习和交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 更是展现他们风采和素质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阵地。因此, 加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一步就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文明习惯, 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抓宿舍卫生为依托, 进行养成教育。辅导员在抓学生宿舍建设时, 一方面, 要通过制定《学生宿舍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公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 教育学生树立“基础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 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展现当代大学生形象和素质。以“学生党员寝室示范挂牌制”的学生寝室管理机制为推动, 要求党员从基础文明做起, 搞好寝室文化建设, 起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带动其他宿舍成员美化环境, 搞好宿舍卫生, 继而对宿舍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结合每周的清洁卫生检查, 让学生学会照料自己, 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可在学生宿舍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创建文明寝室竞赛活动, 并在周末教育上对优秀寝室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举办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提升养成教育内涵“纸上得来终觉浅”, 养成教育单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将养成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锻炼自身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实际, 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而且对学生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基础文明的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养成教育可以借助学校丰富的文化活动, 如“周末文化广场”、“寝室文化建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文明礼仪培训”“人际交往讲座”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自己的认识, 在情感体验中将认识上升为情感, 转化为自觉行为。

总之,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 也不是短期内突击教育或单一教育所能实现的, 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中进行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实际, 积极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以期提高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玲艳.论养成教育及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2]马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8, (33) .

[3]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2) .

[4]胡江.养成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践和思考[J].时代教育, 2008, (5) .

[5]赵群慧.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6

一、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现状的基本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教师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要求更高[2]。应当说,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长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普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准入制度与普通高校相同,即重视把学历和毕业学校的类型层次作为招聘教师的主要标准,没有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准入标准之一,因此大量没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入到职业院校教师行列;这些教师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时,经历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其次,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院校趋同,即仅对教师的学历、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实践能力标准,这种现状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第三,大多数职业院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偏重专业理论的提升,而弱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调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积极性的相关激励制度还是空白。

第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其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企业协作培养,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学习资源,但企业界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会挤占企业的资源,甚至会干扰企业的正常工作,还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技术泄密等事件。这些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协作培养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主要包括企业实践、校本培训和科教促进三个主要路径。

1. 企业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来源于企业实践,它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国外职教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已经制度化。如,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在职教师除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外,还必须经常或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的培训,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周在相关企业兼职工作10小时[3]。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必经之路。目前,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一是访问学习模式,又称为访问工程师模式,即选派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实行企业导师负责制,重点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二是挂职顶岗模式,主要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选派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使教师在生产岗位上进行专业实践;三是拜师学艺模式,主要针对工艺类专业而言,让中青年专业教师拜行业中的著名大师为师,结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学习传统工艺技能,汲取传统艺术素养[4];四是考察调研模式,主要是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下厂实践,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工艺过程、生产现状和岗位特征,获取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检修、故障诊断排除、工程预算编制等第一手资料。这四种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学校发展等具体需要来确定,并达到教师发展与路径优化配置。

2. 校本培训。

校本发展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实践教育资源,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由校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种成本低、简便易行,以学校为主的培养途径;它不会受外界条件的约束和干扰,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来组织和安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得还很不深入,尚停留在理论培训、教学研讨、观摩听课等活动上,很少深入到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推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

专业实践能力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能比赛。有条件的院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技能比赛活动,搭建专业教师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习”、“以赛促提高”的技能培训目标[5];学校要选拔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技能比赛活动,促使教师在参赛准备、实际比赛以及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6]。二是学习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跟班实验或实训,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利用寒暑假在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组织教师进行某种专业技能的集中培训;学校还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向资深教师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定期开展由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技术交流活动,把企业现场的实践知识带回学校,传递给教师。三是参与实践环境建设。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实习工厂、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改造与维护,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教具,设计创新实验教学项目,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无论哪种专业实践能力校本培训模式,都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需要建立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成果转化等科学管理环节,从而提高校本培训的效果。

3. 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要注重与企业需求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在科研过程中、在科技服务中实现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项目研究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如,新加坡工学院在校内始终保持20%的教师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搞工业或技术项目开发,通过项目把教师同工业界联系在一起,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外经验,各职业院校要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为教师联系更多的科研项目。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可以促进教师服务于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设计产品、革新技术、改造工艺,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课题研究要吸纳一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同企业技术人相互学习,最终推进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此外,教师在争取国家、省、市级纵向科研课题时,选题也要注重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实现教师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相融合,最终提高课题成果的转化率。

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路径有很多,但这些路径是否畅通,主要取决于教师、院校、企业的态度和行为。就目前情况来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1. 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在需要与动力。

教师应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养成负主要责任,调动教师内在动力是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关键。主要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教师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把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基本资格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必须具备企业生产实践经验,或者取得由权威机构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改革职称评审办法。政府部门应制定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把教师实践能力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之一。三是改进考核评价机制。要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促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专项津贴、工作量计算、出国培训等方面向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倾斜。

2. 建立评估机制,强化职业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者,起着主导作用。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大部分职业院校都能认识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师比不断攀升,教师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很难从教学岗位上脱离出来参加培训学习。因此,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只能牺牲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有的学校甚至不能外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有必要改进职业院校评估机制,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督促职业院校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另外,还要明确要求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引导教师把专业实践能力养成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并确保教师有时间、有精力选择合适的路径培养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 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参与合作,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许多重要文件都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2004年出台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重申“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这些政策对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表现为单方性,缺乏对企业的要求和约束。因此,政府应抓紧时间制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责任,使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法律化、制度化,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02).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基于专业化取向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04

[3]马丽娟,王芳.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途径[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4).

[4]林素琴,邵汉强.“拜师学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5]王旭生,张焕强.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4).

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 篇7

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总的原则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能够满足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 专业知识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可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 课程的重组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

2 按照真实或模拟职业岗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所以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的环节。因此, 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学生在完成了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后, 便在模拟的仿真环境中进行岗位能力训练。

在初步熟悉了职业环境、职业岗位后, 并掌握了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后, 便过渡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职业素质, 这一阶段是对专业教学的检验, 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 是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

3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在学生技能培养上, 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 逐步使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时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还会带着在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 学校又将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这会使学校的专业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教学。

另外, 这种模式也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不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标准的把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而且学生还能够直接的了解到企业的现状和发展, 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技能要求, 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更加自觉主动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中, 往往接触许多具有丰富经验、技能精湛的指导教师, 在这样一个技术群体和岗位环境中,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习惯的养成合职业理想的确定, 而这些关键的教学环节, 不接触企业, 单独在学校里是不容易做到了。

4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模式

首先,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方法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谈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改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 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 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 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全真的职场转换。

其次, 考核方法应该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所以考核方法应该改变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 转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其在专业中的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 闭卷和开卷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论文写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方法。

5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实施“双证书”制

目前, 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和行业准入适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这样高职院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 将“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其次构建于此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评价体系。再次就是构建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资源平台, “双师”执教, 考核过程与资格证书考核要求相结合。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 与行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职业资格 (技能) 考证课的设置, 无疑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

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面向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但是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 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 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些模拟实训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脱节, 所以应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首先, 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能够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

其次, 应加强对现有专任教师的培养, 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外出进修学习, 承担科技项目, 参加实践技能培训, 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第一任务和根本目标, 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即以职业能力、技能, 特别是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为依据组织教学, 真正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要实现这一点, 要拥有科学的课程体系, 良好的实训教学资源和充足的实训教学时间, 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为此学校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建设、仿真环境教学、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职业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屈立波.谈对会电专业学生审计一般专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5) .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篇8

关键词: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

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对大学生本人、对用人单位、对社会、对我院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生就业教育内容重点在择业的态度和择业的方法上,这种就业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是,大学生在就业及职业发展上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大学生盲目择业、择业后频繁“跳槽”,职业发展极不稳定,这样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1)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入学初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把它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辅导员工作之中。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导致职业发展混乱。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将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其包括对大学期间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期间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高低,帮助大学生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发掘自我,发挥个人专长、开发自我潜能、克服发展因阻、避免人生陷阱;了解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素质、应对挑战;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也直接影响未来职业的选择及职业生涯的成败。

2 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对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2.1 加强自信心培养,是职业生涯规划前提

由于受到复杂的社会影响和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大一学生刚进校大多认为“弱势群体”,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自信心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未来发展迷茫,无所适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是学生找回自信的新起点。

结合新生辅导员工作“三多”的特点,即班级多、学生数多、新生事多。大一新生管理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周记的方式,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刚新生的思想动态,从中反映出大部分同学队自己选择的专业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方向不清楚,刚经历过高考的失败,信心上还存在缺失的地方。辅导员通过写评语和谈心的方式多多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焦虑和情绪比较大的学生,及时主动与学生沟通谈心,同时鼓励他们主动和同学老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更多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虽然经历过高考的失败,但是还有老师在关注关心他们,让新生有归属感。

我院为了帮助新生解决专业选择的困惑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开展由学院领导、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专业开设课程、专业就业方向等,让新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感,这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同时开展“学长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和素质拓展训练等,使新生树立起自信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

2.2 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

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指出: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决定和制约了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而是要在(下转第219页)(上接第213页)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前提下去可持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内职业生涯要素。因此,在全面详细衡量内外环境因素的优势和限制。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还要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能力和素质密切有关。所以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定位自我,把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可靠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认知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首先,准确的定位自己。准确的定位自己就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作一个全面的了解,认清自己的职业适应性。(2)利用我院首页的优赛生涯在线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人格、兴趣及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量、分析,有利于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挥积极的性格品质;客观全面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行为风格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其次,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等。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和成长。除了要准确的定位自我,还必须更多的认知和理解社会。只有对社会这个环境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趋利避害。例如:通过分析和了解影响职业生涯的行业因素,有利于个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职业,有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更好实现。利用QQ群、飞信、班级网页、班级博客等开展讨论,讨论行业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促进新生充分认识理解社会。

因此,只有在充分做好自我认识和社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自己兴趣、能力匹配,与所学专业领域方向一致、符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理想职业。

2.3 培养集体氛围,搭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平台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辅导员创新工作形式和多开展一些有质量班级活动,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活动中锻炼每一个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班级干部组建,设立值日班长,辅导员可以做到每学期都能和每一个学生接触,全面指导他们进步和成长,班级同学共同监督各自行为;根据活动内容设立不同奖项,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讨论会和工作坊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协调沟通能力。

3 结语

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全程化的过程,职业能力发展与就业教育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不能当作阶段性、突击性的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服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该吸收企业、社会、相关家庭等人员的加入(设想建立家长飞信群),做到多方参与,全面指导。

注释

1吴前进.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合作学习组织下一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