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2024-09-26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通用12篇)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1

摘要: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竞争是趋激烈。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们应该如何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工作, 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才的就业渠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素质高, 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实用型劳动者方面, 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但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熟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适时地接受职业道德和就来、创业指导, 特别是要做好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对提高青年学生素质,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1.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涵义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做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称之这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这是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达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所说的“养”, 本意是培养性情或陶冶情操。“养成”连用, 是指人们自觉学习、磨练、培养和陶冶性情, 达到良好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功夫。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更加突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业者按照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二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我修养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1.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可以使从来者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需要, 促进行业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我们处在讲人权、讲人性、以人为本的春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在职业上是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则决定着他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2]要使职业道德规范为从业人员所认识和实践, 并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 成为个人职业道德行为中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锻炼来实现。养成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那么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该如何养成呢?

2.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3]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即自觉的行为。

一是从小事做起, 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二是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一个从业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职业技能, 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才能有用武之地,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知识和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亲自体会专业和行业具体而又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 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 其次,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

2.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成才的基础, 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二是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2.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 生活和各种实践中, 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2.4.1 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5]

内省即内心的检讨和自我评价,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 经常会发生一定的道德要求同个人主观需要、动机和兴趣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靠从业人员自身的思想斗争, 即“内省”来解决。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依据道德要求和规范不断评价自我言行, 进行自我反省,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 善于认识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 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扬长避短,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4.2 学习榜样, 努力做到“慎独”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 非有不可。不然, 你的思想就会生锈, 就会受到腐蚀”。[6]他是这样说的, 终生也是这样做的。青年学生应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 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提倡“慎独”是重在自律, 即在道德上自我约束。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5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 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途径。

2.5.1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的信念

“内化”是指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 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 也是人们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 才有坚定性和永久性。

2.5.2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外化”是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职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学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做一个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有职业道德的人。

总之,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在学习生活中, 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要坚持参加各种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

[6]周恩来选集.上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6]周恩来选集.上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2

摘要: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是国家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巨大的竞争和风险面前,除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还应注重对建筑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重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筑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途径,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建筑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作为每个学校和建筑企业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契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职业道德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面临着巨大竞争和风险等因素下,除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还应注重对建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筑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筑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建筑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从事岗位多样化,人员构成趋于复杂。建筑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了当下需要直接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引领建筑行业的职业道德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建筑从业人员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充分认识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目标,规划工作蓝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做出努力。2.建筑职业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道德建设的效果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遵守建筑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建筑行业的职业道德也与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密切相关,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职业道德在建筑行业的重要性。

二、我国建筑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1.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不一。多元化的时代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即将进入建筑行业的学生来说,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素质能力,也应同样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筑从业人员年龄跨度大,受教育水平不一致,大专院校的建筑类学生与普通农民工相比,文化基础较高,但是受教育水平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不等,这是当前“传帮带”的一个难题。2.思想道德、专业业务和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伴随时代的飞速发展,建筑类人员应具备除了基本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的借鉴和使用。专业素质的扩展也意味着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习更加先进的建筑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纰漏和风险,提前进行预防;加强学习,合理分析加强管控。如今大多工程都采用国有资金投资,更应把好关,维护国家的利益也是爱国的表现。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对工作充满热情;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筑类从业人员还应当兼顾综合能力,学会运用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构建多方向、多层次的体系。注重自身执行力、沟通力、领导力等的培养,深入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研究相关法律规定。在工作中,多积累实践经验;加强总结反思;做到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筑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施工技术、身体素质、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目前我国部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薄弱,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法律意识,违章操作行为屡屡发生。相关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再教育来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

2.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职业道德滑坡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某些企业利用法律漏洞打擦边球,例如有些建筑单位为利益把工程肢解发包,不按规定办事。有些承包商为了工程如期完成减少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有些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熟视无睹,安全监理严重疏忽,思想极其落后,作用只发挥不大。有些施工企业不重视基本工作,造成目标管理不到位,埋下了严重安全隐患。

3.政府监管不到位和安全技术滞后带来的风险。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建筑业施工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新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只有坚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适应建筑业的发展。政府对施工质量的检查不到位,甚至有的施工企业和官员互相勾结从而导致监管毫无实际意义,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等造成不安的因素始终存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建筑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1.培养管理办法制定。建筑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对主动进行培训的学校和企业给予奖励;对不主动或拒不执行的企业予以处罚。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质量,选择专业的.培训资源,防止出现走马观花现象。培养管理办法的制定,可以助力单位积极向上的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防止垄断市场,也是助力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2.培养计划制定。对于建筑职业道德的培养,要进行提前计划和安排,有针对性、符合实际和超前意识。对于各个年龄、学历和工作职能的人要制定各自相对应的培养计划,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的培养。在培养内容的选定时,尽量查漏补缺,抓住薄弱点进行强化,把握住当前最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为主导,对前瞻性工作进行超前预测和涉及,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筑行业应树立职业道德就是效益的观念,主动管理会大大减少事故发生,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筑职业道德教育。用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引领建筑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一个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极为重要,这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自我突破的过程。因此,在强化建筑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学校和企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会增加学校和企业管理的费用,但是如果因为顾及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得不偿失。

4.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指导建筑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们,公平与正义才是立法的基础[7]。从事任何行业的人都应当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学校和企业配备专职人员作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得从业人员全面履行职责,使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

[2]谭莲.浅谈工程造价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经营管理者,2011,06.

[3]张洪霞.浅谈工程造价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

[4]王杰伟.浅谈工程造价咨询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培养[J].安徽建筑,2007,06:95-96.

[5]林伟雄.浅谈发挥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J].中华建设,2010(7).

[6]贺宁,周杰.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职业道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各大产业迅猛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也随之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人才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应强化对中职生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1.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系分析

中职生德育教育是指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开展的思想教育课程、品德教育课程以及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其中,思想教育课程主要是教育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课程主要开展道德作风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道德行为教育,是教育中职生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开展培养中职生的政治观点教育、政治方向教育以及政治立场教育。

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德育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前提也需要开展德育教育。中职生在德育教育下顺利毕业就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见,中职生德育教育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2.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实效性途径

2.1德育理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是始于对道德的正确感性认识,是基于职业道德表面认识,畏惧于道德谴责而遵守道德的。可见,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离不开德育教育认知,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认知,扩大中职生胸怀视野,转变中职生思维方式。

德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德育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的结合点为切入点,在德育理论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恪守职业道德的要求——我公道”一文中,教材中以刘姝威的感动中国人物实例为主线,辅以网络视频案例,向学生讲授不畏权势,公正办事的要求。在德育理论教学中,以真实案例与学生共同学习案例背后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意义,以生动直观的案例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将德育理论教学升华至一般性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2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

中职生在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基础上,想要实现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将道德学习内化为个体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真正认识职业道德的价值所在,从情感上接受职业道德,从理论上认同职业道德,愿意在行为上践行职业道德,实现职业道德从外在转化为内在。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调动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

职业道德行为是基于后天实践养成的,因此在德育实践教育调动中职生主观能动性,以实践教育作为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根本,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内在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基于德育教育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中职生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行为。在德育实践教育中,教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为平台了解社会,指导职业道德实践。而恰当的实践教育也证明,德育实践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将德育理论知识演练为职业道德行为,以更好的培养职业道德习惯。德育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转化,将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种信念,并以信念为基础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2.3共同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较多部门和单位,需要在相关领导支持下,全员参与、多方配合共同实施。中职学校充分调动教学资源,承担中职生职业道德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效应,以整体效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在中职学校日常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宣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模范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同时,德育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在社会环境内,调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庭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中职生受社会、企业和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认同社会道德基础上,按照企业职业道德要求,接受父母职业道德引导,形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所以,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家庭齐力配合,更好的养成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

总之,中职学校在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应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理论教育、德育实践教育以及共同德育教育,探索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形成多方互动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惠珠,巧用案例教学法 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J].职校论坛,2012(19).

[2]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调查研究 篇4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而现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却有点令人担忧, 大学生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的现象, 如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忽视诚信, 眼高手低、自命不凡, 择业观也带有功利性等。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高要求, 适应职场上的各种挑战, 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客观要求, 也是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善社会风气和职业道德状况的有效措施。

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知识的传授、行为的训练、系统的培养和严格的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 使个体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社会要求到个体自觉逐步实现的过程。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通过舆论的感染和思想教育等方法, 使职业认识、职业感情、道德意识和道德信仰等职业道德的内容内化于主体。

从目前有关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文献来看, 已有的研究多为采用定性方法, 分析职业道德的内容、重要性、培养途径等, 而本研究从拟通过问卷调查法, 在了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养成教育方法的基础上, 探讨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自编了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本文以盐城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 最终有效问卷343份, 其中男生156人, 女生187人;城市人口156人, 农村人口187人;文科生165人, 理工科178人;大一学生85人, 大二学生88人, 大三学生84人, 大四学生86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对“职业道德包括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五个方面排序”结果显示, 大学生将“诚实守信”以26.8%排在首位, 说明现在社会的诚信都已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其次是“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而“办事公道”认可程度最低, 只占8.2%, 这可能与社会上现实主义盛行、投机取巧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一定的关联。

在对“高校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安排”问题上, 大学生认为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教育, 其中认可“重视实践”来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人数最多, 占28.9%, 说明大学生是深知实践对教育的作用;其次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占26.2%;再次是“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占25.7%;最后才是“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占19.2%, 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诸如行为习惯等细节已经被大学生忽略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 该课程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到底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影响一般”的人数占39.4%, 另外29.5%的被试认为该课程与职业道德的形成影响很小乃至没有影响, 只有31.2%的被试者认为开展该课程是有用的。之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职业道德的形成影响不大, 可能是因为该课程的普适性很强, 但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重要性, 任课老师还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才能更好、更为透彻地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二) 教育手段的实施

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从何时开始最好?”的问题上, 76.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认为大二、大三或者大四才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被试分别占5.5%、7.9%、3.2%, 这也反映出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绝大多数大学生也认为应该每个年级都开设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且不同的年级需有不同的侧重点, 可见大学生们还能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大学生各个时期的重要性。

在“在课堂上最好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回答上, 68.2%的大学生首选“情景模拟法”, 19.8%的被试者认为案例教学最有用;8.7%的被试者认为课堂讨论最有用;仅3.2%的被试者赞同讲解教材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现场模拟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 也更有说服力, 采用案例分析则能让无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 促进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 单纯枯燥的讲解教材就不太受大学生的欢迎了。

在“最好采用何种教学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回答上, 69.4%的被试者认为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 是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占21.6%;再次, 是政治理论课, 占5.2%;最后是专家讲座, 仅占3.8%。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更能切身体会其职业道德规范, 各科教师的课堂渗透则能在平时潜移默化慢慢渗入到思想中, 而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和专家讲座的这种纯知识传授认可程度相对较低。

(三) 教学效果的评价

目前, 高校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总体效果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4.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比较有用”占17.8%,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其所扮演的角色,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起到作用或者作用很小。为何其效果如此不容乐观?在理论上, 高校一直认为比较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但从大学生的反馈来看,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它所扮演的角色, 高校和学生的看法差距如此之大, 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你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在哪方面对自己效果最好”的问题上, 回答认为对“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了解想要从事工作的行业规范”这两方面的大学生人较多, 分别为33.2%和32.9%, 而对“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则相应的忽略一些, 分别为14.3%和19.5%。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认知方面教育效果较好,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相对较弱。学生学习的内容多是最基本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理论知识, 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涉及得很少, 缺乏针对性, 无法对职业道德起引导作用, 容易走进误区。

“高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你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用吗?”65.2%的被试者认为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是有用的, 23.1%的被试者认为作用一般, 只有11.7%的被试者认为作用很小乃至没有必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虽然大学生对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总体效果不是很满意,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还是认可的。

四、建议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品质、习惯、修养都无法在短期内形成, 仅靠新生入学和大学毕业前的短期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只有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进行养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范畴、规范等知识,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养成职业道德的习惯, 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才能取得实效。

首先, 建设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是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 在大学生中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和标准, 明确职业行为规范, 明晰具体职业标准, 使他们不仅知道应该在职业活动中怎样做, 而且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进而约束、协调、规范自身的行为。只有当大学生深信只有按照这种道德观念和标准来规范行为, 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职业道德的人, 才能真正实现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其次, 实施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把深受学生欢迎的几种教学方法融合起来, 如案例分析法、自我教育法、情境模拟法、情感陶冶法、游戏互动法等。让学生正视社会现象, 做出正确的判断, 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为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同时,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差异, 也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成教育。除此之外, 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职业道德训练的机会, 如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都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道德意识。

最后,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重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 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在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力, 熏陶学生的思想, 不自觉地就会加强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改造和自我锻练。此外, 还有大学生的政治辅导员也起着学生的引领员、点评员、指导员的角色,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 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国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77-178.

[2]袁家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16-17.

[3]钱先军.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34-36.

[4]贺利中, 连福鑫.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 2008, 37 (11) :56-57.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5

一、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明确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高职卫生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必须首先开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除了给学生介绍卫生类专业中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外,要多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在高职卫生教育体系中开设护理礼仪、心理调节、职业道德、医学法律常识、组织行为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模块,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特点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要一个清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准则和职业方向。同时,在高职卫生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职业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奠定了解的基础。

二、做好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在高职卫生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实习与实训无疑是最重要的养成渠道和教育措施,很多工作环节都可以提供培养锻炼的机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做好实习前后的`教育指导工作,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养成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明确实习课的内容、目标、过程和主要任务,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水平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同时,在组织实习与实训活动时,要引导每个学生都珍惜实习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些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在日常行为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尊重职业制度规范,坚持个人的医学道德底线,积极向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标准靠拢,进而根据社会需求打造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有条件的应该给学生配备实习导师,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尽快完成角色的合理转换,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了解卫生与护理类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医院护理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奉献医学事业的工作作风,学会与患者相处交往,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进而使自身职业素养得以不断完善。

三、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由于高职卫生类学生在从学校进入医院时,由于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上的重大差异,难免会不适应工作环境,凸显个人职业素养上的缺陷,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为卫生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构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职业素养教育不应该是空洞教条的教育,或是局部性、即时性的功利性教育,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始末的系统教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四、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思考 篇6

一、养成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低起点的教育原则

过去,在对学生提出德育要求和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起点和高要求,成人化模式,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倾向。在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和懂得日常行为规范,懂得遵纪守法和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要求。

(二)坚持小坡度的教育原则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必须逐步提高教育坡度,反复进行,反复巩固,前后交叉,反复出现。学生形成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比较艰难,我们应该重视正向内化教育,像细雨润物一样,坚持慢速度,不能跨大步,在低起点的基础上进行小坡度的教育,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坚持大容量的教育原则

在教育学生形成某一项良好行为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纵横关系,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安排到教育过程中,充实教育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多开端、多侧面、多因素的教育,避免一般化、表面化、简单化。

(四)坚持快节奏的教育原则,但快节奏不等于快速度

快节奏原则要求教师具有审时度势的应变能力,要善于从新情况中寻找教育起点,在新形势下创新教育方法,要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用重复过时的方法,从而使教育具有吸引力,不断形成新态

势。

二、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行为训练和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双轨教育法

德育的任务是使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因此我们把行为训练的要求设计为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行为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生动、耳濡目染的活动和情境中,受到教育熏陶,获得积极的体验,有效地促进社会道德一体化。

(二)自上而下教育和自下而上教育相结合的双向效应法

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自上而下的行为训练和班队组织自下而上的自我教育,在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两者间要实现的教育功能各有侧重,又不可分割,两者通过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构成了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

(三)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治相结合的双重兼顾法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式发展的,并具有明显的可塑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行为训练中,要充分兼顾塑造、矫治的良好效果。教师在组织教育内容时,必须贴近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四)教师和学生情感交往的双边参与法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要取得成效,情感是基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激起感情并发生共鸣,才能促使其思想行为逐渐向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转化。因此,行为规范教育的方法,既要设计静态形式,更要设计动态形式,启发推动,激励学生的参与角色的意识,要注意将教育影响隐藏在双方平等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使学生产生一种主观接受的意愿。

三、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有些学校随心所欲,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学生出了什么问

题就进行什么教育。“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 “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制订的一些规范,我们必须很好地执行。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这些规范就是力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促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 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做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四、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的八类途径和中等职校的实际情况,并遵循“强化—内化—外化”的发展阶段的规律,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养成教育从横向内容途径来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

(一)积极开展课堂教学

比如中等职业学校经常开展德育课,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为它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要阵地。这种教学始终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只有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及行为养成三者相统一,切合实际社会生活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得到职业方面的认识和情感的深刻体验。

充分利用课程,尤其在职业指导教育课程中,补充了大量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充分挖掘学校学生的先进典型和社会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不断激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经常组织一些优秀校友来学校同本专业的学生一起座谈、畅谈理想,现身说法地讲述自己得到认可,获得成功的经历。通过这种为同学们树立身边榜样的举措,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只要不断提升自我,展现出更优秀的一面,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二)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各类实践

学校根据专业组织学生参观与专业相关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踏上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根据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要使他们明了原则、规范的基本要求,更要使他们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遵循,通过实践不断强化,从而养成将行为认知转变为自觉的个人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强化中凝结出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将正确观念的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使得未成年人能够在实践中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抓好实训、实习这一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就特别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应该抓好学生的实训和实习这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和实训差别很大,是否能规范地要求学生参加实训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习惯。所以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指导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每一步操作,最好能够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学校要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应经常保持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同师傅了解实习生在工作岗位的表现,及时反馈,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定期要求学生撰写实习小结,总结近期工作的情况,保持优点,努力寻找不足,并予以积极地改正。

(四)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同家长进行联系,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形成立体网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形成合力。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起着熏陶作用,也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方面起着示范作用。学校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给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是家庭、学校的延伸和拓展,因其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学校养成教育是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养成教育具有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养成教育在未成年人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增蕴,朱敬远.中职校与企业职业道德育之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3(Z1).

[4]刘润生.开展职校生的就业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5(2).

[5]柯淑珍.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6]张世友.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势与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

[7]赵忠洁.提高职校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4(30).

[8]张丽君.中职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福建轻纺,2004(9).

[9]吴昌盛.职校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态度消极析因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2).

[10]胡斌成,谢朴园.台湾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2003(Z1).

[11]杨峥嵘.把握中职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4(8).

中职生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 篇7

一、实施对中职生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 是提高中职学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 帮助中职生树立自信心。

对中职学生来说, 自信心既来自于自身的“内驱”动力, 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都是使他们缺少自信心的外部条件。据调查:中职学生中有90%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当看到别人上普通高中读大学时, 就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 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 对中职学校来说, 应正确去引导他们。在这些中职学生中, 我们发现, 绝大部分都愿意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来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 推销自己, 其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 认同自己。对他们这种内在热情, 只要我们能做到积极引导, 并给予鼓励和赞扬, 就能使他们在肯定声中找到自信。

2.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中职学生, 在中学时候, 不仅文化基础差,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了道德危机, 法律意识淡薄, 其中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 法纪意识, 责任意识等。因此,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是实现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3. 帮助中职生学会和掌握道德评价, 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

笔者做过多年这样的跟踪调查, 主题是:道德对人发展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29%的中职学生认为与人的发展关系不大, 认为只要有技术, 有本事, 有钱就行;61%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十分模糊, 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 一个人对道德和法制意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人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加强对中职生的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二、加强对中职生的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 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职学校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3个。 (1)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在一些中职学校, 一讲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从校长到班主任都觉得很重要, 但要真正拿出具体的方案和做法, 却不知从何说起。大家都找借口, 课程太多, 忙不过来。结果变成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把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2) 迁就姑息, 明哲保身, 担心学生报复。在中职学校, 由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数量不少, 他们不仅不认真学习, 而且脾气暴躁、态度恶劣、不讲道理, 有的甚至沾染了黑社会老大习气, 天不怕地不怕, 老子天下第一。对这些学生, 只要老师一批评, 不仅和你顶嘴, 叫你别管闲事, 甚至进行威胁, 致使一些班主任和老师不敢管, 不敢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表现出软弱性。 (3) “孤岛”教育, 缺乏合力。在一些中职学校老师看来, 这些中职学生不好管, 谁都不愿当班主任。加上相当部分课任教师只管教书, 不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思想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成为班主任孤军作战的“孤岛”教育, 从而更加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

三、中职生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养成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因材施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要求, 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创新养成教育体制, 培养学生自省自律的良好行为。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道德法制养成教育的要求, 通过改革创新, 构建一个以学校党组织为核心, 共青团、宣传、司法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通过层层明确责任, 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学生在自省自律养成教育中, 正确认识和规划自己。小到课堂秩序, 大到国家法律, 处处都要遵守规则意识。从学校层面来说, 要从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 让学生参加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中, 在每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下, 自觉利用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

2. 创新养成教育运行机制, 培养学生服从与协作意识。

对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分析 篇8

当我们回首20世纪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同时,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非常明显得提高了它的要求, 连带的对于我们烹饪职业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是在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教育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慢慢转移到普及教育上来, 中等烹饪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随各普通高中的扩招而下降, 这也恰恰正是了我们烹饪职业教育的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试图将养成教育引入到烹饪职业教育之中, 用烹饪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来带动德育的养成, 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 形成带有职教特色的养成教育。

二、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含义和运用

1、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 是一种基础教育, 它着眼于教育学生养成做人的基本素质, 并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品行能力等的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

2、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运用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尤其是烹饪职业教育, 它即有理论的学习, 又有来自于实践的专业技能训练,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结合, 从而多方面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专业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构筑一个个“蹦蹦跳”使学生轻易进入台阶, 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过程, 也就是对学生这个人和他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个养成过程。

(1) 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以形成文化氛围和培养职业兴趣为基础

首先, 养成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重要脉络。怎样将这种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给我们的学生, 在养成教育中这个问题成为我的教学任务之一。我担任高一烹饪班主任工作, 我就为班级制定了一项制度, 一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 即每天早自修都由一位同学上讲台来演讲一个关于烹饪专业的历史故事, 它可以是菜肴名点来历传说, 也可以是某位烹饪名人的生平事迹, 还可以是某一个菜系发展形成的历史。经过一段时间实施, 我很快发现班级的学生对饮食文化发生了兴趣并开始自觉的了解烹饪历史学习典故。现在班级中对于学习饮食文化的氛围异常浓厚。一年以后我对学生的要求由演讲故事转向要求收集菜谱时学生闻风而动, 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学生中养成并巩固下来, 养成了经常阅读烹饪书籍的习惯。

其次, 养成每个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到底是先干一行, 再爱一行;还是先爱一行, 再干一行。”这个命题的讨论到如今依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但是无论兴趣与职业谁首先被人们确立,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将爱好兴趣与职业联系在一起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在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之初, 我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烹饪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食品雕刻。一个个形象逼真的雕刻作品很容易勾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烹饪的兴趣, 我们还在课余时间中开设了“食品雕刻兴趣小组”、“冷盘艺术兴趣小组”、“刀工兴趣小组”、“面点兴趣小组”等。通过多种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基本功, 如通过食品雕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 学生兴趣开始升级并固定下来。由于课内课外结合, 该班级的学生在食品雕刻课上特别专心, 对专业老师传授的技能能很快的被理解掌握, 并且还在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反复练习以达技能的熟练掌握。

最后, 通过职业文化和职业兴趣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烹饪

专业学习环境。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一每个人努力学习烹饪专业的外部条件。就如同我们在学习外语时, 如果置身于外国更容易学习掌握外语一样。我们通过饮食文化来提高学生对烹饪的了解, 并且通过了解烹饪、熟悉烹饪达到养成学生对烹饪专业的兴趣, 进而促进他们对烹饪专业的学习。通过实践发现, 在这样一个拥有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所构筑的一个良好烹饪学习环境的班级中学习烹饪, 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2) 注重改革烹饪教育方法

传统的烹饪教育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为辅。学生看得多, 听得多, 动手做的却少, 没有反复练习的机会。学校教学的设施设备、环境气氛、菜品类型等都与行业无法比, 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行业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改革教育方法。第一, 应增加操作与教学影像, 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播放行业中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引导方法。第二, 应加强实作课程的质量, 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以刀工、调味等基础技能为重点, 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指数。第三, 模拟行业教育模式, 将学校操作室布局成行业厨房,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衔接能力, 减小从学校进入行业的不适应。最好以厨房工种职能为单位, 采用模拟教学, 让学生适应各个岗位, 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再学习能力。

(3) 强调烹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 保证烹饪教育质量, 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 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 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 培养其主动性, 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 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 提高标准, 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 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 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 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 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 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 加强沟通, 交换思想。

三、小结

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养成教育引入其中, 并看到了养成教育在我们的嫁接下融入到我们的烹饪职业教育中而呈现更加艳丽喜人的景象。我坚信养成教育在烹饪职业教育中, 乃至以后在其他专业职业教育中的融合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它必将为我们的烹饪职业教育添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摘要:当前, 将养成教育引入到烹饪职业教育之中, 用烹饪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来带动德育的养成,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 形成带有职教特色的养成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篇9

一、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 校正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要以“德育为首、成人居先、育人为本”为宗旨, 把德育工作重心放在规范养成教育上, 校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行为品质。鉴于职校学生的特殊实际, 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予以灌输,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自己的地位、作用, 使他们逐步能用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师要充满热情地从事教学工作,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以爱心排除学生的失落感, 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 敏锐地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唤醒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 培植道德情感

1.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前提。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 一个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学生会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主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为此, 职校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 将相应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校建立一定的职业意识,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观, 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竞争力, 使学生具备受益终生的观念和品质。如, 学校可以从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安全习惯、节俭习惯、学习习惯、诚信习惯和懂得感恩的习惯等方面入手, 实施全方位的养成教育,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内涵、功能、素质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

2. 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校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而强化实践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线, 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综合实践能力结构模块。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这条运作主线,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 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大力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基础, 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育人环境, 并强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会学”, 而且“会做”, 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3. 职业理想的树立是核心。

成才先成人, 成人先立志。正确理想的树立有助于道德的养成, 而职业理想又是其个人理想实现的必备形式, 因为职业理想的树立有助于每个中职生人生目标的确定, 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 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如能帮助学生尽快制订一个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光阴, 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学的心理。当然, 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意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的前提下, 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 从职高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 通过多元课程教学途径、方式, 创设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去培植道德情感。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提升道德素质

道德行为的养成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是实践。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尽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这会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职业道德在不同行业中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二要加强文艺活动教育。要经常组织多种文艺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练意志、施才能, 避免因精力过剩而产生不良行为。三要在参与中促升华。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体验。职校要凭借自身优势, 为学生创设实习平台,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对学校养成教育的社会性体验。也可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体验社会对道德的呼唤要求和道德情感的强大作用, 进而将道德意识升华为自觉行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探索 篇10

1 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1 大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由于在上大学以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考试升学上, 学习以外的事情基本都由家长和老师代替包办, 学校和家长也主要看学习成绩, 对他们在行为上出现的小问题多是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没有严加管教, 孩子觉得我的行为习惯一切都很正常, 因为我从来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到了大学以后, 学生要独立生活、学习, 离开了父母与老师的全程包办, 外在的学习压力降低, 许多同学在生活、学习、行为、交际和消费等方面的不良习惯开始显现, 抽烟、喝酒、着异服、爆粗口、迟到、早退、作弊在大学司空见惯, 60分万岁、临考试前抱佛、饮食习惯欠佳、暴饮暴食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做, 没有伤害到别人, 这都是小事, 有的同学甚至会认为连礼仪礼貌都是一种做作的行为, 无拘无束是个性自我的展示方式, 没有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成人、成才的重要性。

1.2 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双重作用

许多理论研究都突出强调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但这需要看被作用的对象性质, 作为在校大学生, 他们还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 他们的“三观”还在不断的完善与坚定。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与校园中, 时刻受到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在积极的正面影响与消极的负面影响碰撞中成长。

1.2.1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作为大学生最终走向的对象, 他们对社会极其关注, 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源源不断地向他们传递着及时的信息, 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生存、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 然而现行社会中功利主义、合理利己主义、“金钱万能”论的思想大肆宣扬, 在民间甚至有被合理化的趋势, 这些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效应, 如“重享受、高消费”、“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老爸”等, “我爸是李刚”、“李双江儿子开豪车撞人”事件发生后, 使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混”的思想, 造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丧失。

1.2.2 学校小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 单一刻板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 但有些院校的思想教育课程依然采用千篇一律、公式化、简单化、生硬化的思想教育方式, 有些学生说我们喜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思想教育方式, 直接的说教我们不愿意信服。其次,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但目前许多院校办学理念先进性不足,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开设的课程不能与社会需求同步, 甚至有的课程依然是理论多, 实践少, 这使许多学生觉得学不到真正的技能, 得不到实际的锻炼, 因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开始无事生非, 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再次, 缺乏规范, 或规范执行力度不足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学校在对学生管理时, 缺乏一套科学的、全面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的学校虽然有制度, 但基于各种原因却不能严格按章循事, 往往一个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大面积泛滥时, 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1)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 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入学开始, 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 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 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 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 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 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3) 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 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 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4) 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 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 报告讲座等, 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5) 通过就业和创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 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形成正确地职业态度。通过教育, 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体现, 要尊重自己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 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 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才能迈向更高的目标。

3 新媒体形势下的素质养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教育者应高度重视, 积极开展一些媒介素养课程, 创设媒介学习环境, 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提高高职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正处在高职教育转型探索的关键时期,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将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进行探索与创新, 解决教育改革和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使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本文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 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习惯,养成,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维忠.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2, 05.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中职生

一、中职生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中职生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它不仅仅包括就业技能,也包括综合素养。

1.什么是五大职业核心能力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适应职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有助终身发展的能力。对于在校的中职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能力,即在当前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能力,是基于群体生活,融入团体或者社会的能力。

第一个层次的能力,笔者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中职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还要学会自我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规划,可以自我控制和监督。

第二个层次的能力包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的能力。这四个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2.为什么要开展五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一,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德国把职业核心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在德育中,“关键”的意义与“钥匙”相似,可以说,拥有关键能力,就拥有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对中职生更是如此,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就拿到了一把开启稳定就业、优质就业之门的“钥匙”,更是中职生快速融入企业环境,尽快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要求的“通行证”。

第二,从学校角度考虑。中职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使命,与企业合作密切,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定位常常来自企业,人才质量的检验更依赖于企业的评价。在近年的校企合作中,笔者发现,企业对人才社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看重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综合能力。

第三,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员工的核心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拥有了具备高度职业核心能力的员工,就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二、体育教育与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关联性

1.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课是一门比较受中职学生欢迎的课程。在目前的教学中,体育课多为团体活动,无论是基础的篮球、排球课,还是武术操、轮滑课,都是团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组织环境。贝恩说:“力量来自团体、组织和凝聚力。对他人的信任会在关键的时刻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在体育中特别在集体项目中更为突出。例如普通的篮球课,让学生分小组练习,甚至分小组比赛,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只要让学生一直沉浸在集体的氛围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相较而言,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而这又恰恰与体育教育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体育课时,老师借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示范,将一套完整的动作拆分成数个简单的小动作,这就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感悟动作要领,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望动作生义”。与此同时,不少的研究数据显示,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右脑开发高于一般人群。而人的右脑恰恰担负了人类直觉、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形象思维功能,由此可见体育活动与创造力、创新力的开发密不可分。

3.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其实体育更大的作用在于品质的锻炼,尤其是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多年的体育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必须克服很多困难,而且体育运动偏向竞技,让学生时刻感觉有“对手”,要直接面对胜败,因此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战术应用能力。而就笔者研究,自控能力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战术应用能力则正好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体现,一旦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就能够在竞赛中迎难而上,取得胜利。

4.有助于树立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自信

正是由于体育活动多为团体活动,因此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以“盲人方阵”这一体育活动来说,要求所有学生先戴好眼罩(闭上眼睛),并在40分钟内,把老师给的绳子围成一个面积足够大的正方形,所有人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这个正方形的四边。在这个活动里,学生必须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团队目标。除此之外,由于体育课的氛围更加放松,教师和学生关系往往更平等,这又为学生强化与长辈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平台。

三、体育教育对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实践

1.树立新体育教育观

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前提。一直以来,体育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这是一种带有有色的“偏见”。事实上,21世纪的体育课应当是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提出了“体育文化人”的培养思路。也就是说我们体育教育要培育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体育活动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2.营造体育教育新环境

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孵化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师要着力在校内、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职业化的环境,要重视课内外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方面,教师要把握课堂阵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另一方面要借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开设相关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体育沙龙,组织丰富多彩的拓展训练,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野营、郊游等。此外,更要借助学校合作企业的力量,把体育活动课“外挂”到企业,利用职场环境,让学生与员工共同活动。如此一来,就能为中职生产生体育灵感和塑造他们新型人格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3.改革体育教育方法

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及学校场地设施条件,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四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发现法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不把答案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自己去发现与探寻。这种方法比较多用于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实验法。实验法较发现法更多地应用在实操课中,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做动作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动作进行验证,在实验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这是一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在体育课中,以生活展示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形或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景里面,进行学习。

(4)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用问题为引导,给学生以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提高“立定跳远”水平,让学生自由发挥,共同讨论,集思广益。

这四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的五大职业核心能力。

4.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学生的单项成绩、达标情况等作为主体,是一种单一的、静态的评价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也加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价标准,从而提高评价方式的多维度。这一新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和思维,敢于发表对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法、练习方法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见解。在此背景下,考试命题要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核。笔者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演示等形式相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评价要素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的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以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思考

体育能力与今后职业特点相结合,是所有中职学校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水平集中反映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笔者期望,更多的中职学校,扭转过去单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与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挂钩,重组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使体育教育在积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只有这样,中职体育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获取体育能力之外,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才能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才能真正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映川.体育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3(1).

[2]张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能力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0(23).

[3]韦瑞英.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叶多.浅谈提升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12(1).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篇12

一、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专业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一方面, 从会计专业学生的角度上看, 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还有一定认知上的偏差, 会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的知识学习才是个人成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看不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长远价值和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导致学生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正确地认知, 进而不能给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高度地重视, 产生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难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会计专业教师也存在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认知程度问题, 由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系统、长期且复杂, 在过重教学和辅导工作压力下, 会计专业教师会产生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 失去了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价值不断开发的机遇, 出现了对学生综合发展时机的有效把握。此外, 会计专业领导也存在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一些领导片面认为以思政教育就可以取得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导致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投入出现精力、财力上的不足,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优势和价值难于发挥, 最终影响会计专业整体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二)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缺乏系统性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 是通过不断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来逐步对会计专业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 合格而有效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讲求从学生的认知方面入手, 以实践的体验和主观经验来做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化与固化。而很多会计专业的管理者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不但缺乏理论的基础, 也没有具体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践, 还没有系统性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设计与规划, 只是通过孤立的职业素质教育, 简单的职业素质养成行为, 肤浅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等方式进行, 由于没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作为保障, 导致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价值难于发挥,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缺乏职业特征

会计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缜密工作, 无论在会计专业教学和实践中都应该强调严谨的职业特征, 而一些会计专业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把握严谨的职业特点, 导致会计专业教育工作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游离, 进而出现会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障碍。很多会计专业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时出现了职业特征不明显的问题, 这会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认知、行业素质的提升, 产生职业素质难于适应社会的实际问题, 给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和专业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四)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存在创新不足

会计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 会计专业想要获得机遇, 会计专业学生想要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就必须做到对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地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而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经常被传统而单一的知识学习和陈旧的教学所取代,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必要的针对性, 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做出内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调整, 出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不足,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 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 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 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 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 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 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 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 会计实际问题解决, 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 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 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 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 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 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 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 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 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 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 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 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 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 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 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 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 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四) 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会计从业者在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素质, 也是区别和鉴定会计专业人员发展潜力的重要能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如下一些主要能力, 一是, 正确认识会计职业, 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会计工作的精神和文化, 这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会计专业的思想, 以达到对会计专业学习良好的心理定向。二是, 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自我的会计职业生涯, 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使学生了解自我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能对自我职业进行科学探索及定位, 培养人生规划意识。三是,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各种求职技巧, 在顺利实现就业的基础上, 实现会计专业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四是,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 科学而全面地指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有效发展自身职业优势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大幅度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教育途径,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 要高度重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从会计专业和学生特点出发, 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进行进一步地认知, 以当前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展开对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深入研讨,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体系、日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 全面地健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 以更为有效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来确保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 进而做到对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才根, 高迎春.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2]王佩国, 张磊.浅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法的运用和改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3]刘东风, 钱群雷, 周月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模块化理论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0)

[4]钱群雷, 刘东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思想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S1)

[5]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上一篇:机械力学下一篇:财务管理与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