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2024-06-05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精选12篇)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1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每一种职业道德都只能规范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目前, 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2012]1号文件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 尊重幼儿人格,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做幼儿教师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一、把培养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作为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

幼儿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以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 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宁波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 能胜任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宁波外事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的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工作实践, 认为中职层次的幼儿教师师资培养应着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特别是技能的培养, 结合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如, 歌唱、舞蹈、手工等技能, 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 加强学生理论素养的学习和积累,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近十年来, 为宁波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幼师毕业生, 以上学生毕业后成为一线的幼儿教师, 他们要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做出努力, 只有在保证保教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提升自己, 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中, 将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内容潜移默化到各科的教学中去, 渗透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行为规范的养成又会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意识, 一方面是将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内化到各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 另一方面是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相关知识。

二、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课程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五年一贯制、三年制) 的课程体系中, 在第一、二、三、四学期中都有针对学前专业的德育课程, 分阶段、分层次地专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并结合本校所编的校本教材, 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学前部的学生要会读书, 但绝不是死读书。学前部的学生要品德好, 但不是死板的道德说教。德育工作要和智育、美育相结合, 培养的才是有血有肉的人才。

主题班团课也是我们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另外一种方式。结合幼师的职业行为规范, 将枯燥乏味的规范转变成生动有趣的情境, 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规范教育。

三、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实践学习

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要通过亲身的实践锻炼, 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实践主要途径有:

(一) 见习、顶岗实习的锻炼

我校现在已经将学生的见习、顶岗实习纳入正常的教学考核, 规定学生在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深入幼儿园一线, 从最基础的做起, 熟悉幼儿园的流程与管理, 培养职业情感, 知行统一。

(二) 榜样的引导

政治课中会邀请幼儿园优秀的幼儿教师代表进行座谈, 并通过现场走访, 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让优秀的幼儿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增加实践分值比例, 如, 通过搜集、整理、讨论、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 加深对职业需求的了解。

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培养, 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 此外,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幼儿园的合作培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每一名职校生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技能, 强化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 走上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后, 才能胜任本职岗位, 成为幼儿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邹朴.谈幼儿教师的能力修养[J].中国成人教, 2002 (12) :4.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2

学 院:机电学院 班 级:研1001班 姓 名: 马 涛 学 号:201001071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2012年1月3号下午,由学院组织、马伟书记主讲的一堂关于科学建设与学术道德的教育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从中了解到今年来,在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

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剩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 ,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学术创新。这样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多 ,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和多样 ,包括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专业动态 ,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还包括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试验等。为此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保证和精力投入 ,更需要研究生有着高度自觉的精神、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 ,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 , 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 ,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带到新单位所在的地区。在此思想的支配下 ,部分研究生学业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而是急等着毕业 ,可以早日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 ,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 ,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 ,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 ,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 ,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 ,稍加整理 ,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 ,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动向 ,没有潜心论证研究 ,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 ,就急于课题的涉及 ,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 ,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 ,挂名逐利、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

有的研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 ,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 ,并不是沉下心来 ,专心去做学问 ,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 ,钻政策的空子 ,打擦边球 ,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 “分量”,采用种种手段 ,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 ,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 ,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 ,在申报科研成果时 ,利用文字上的技巧 ,掩饰内幕交易 , 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 ,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倡导和崇尚诚实劳动,鼓励创新。基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严重学术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除了认识到有研究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外,还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

从客观上看 ,研究生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他们年龄分布层次不一 ,个人经历不一 ,生源来源多样 ,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加之专业的细分 ,造就集中统一管理困难。就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有研究生部(处)、学位委员会、导师、研究生辅导员。而科研院所则主要依托于导师的代管和约束。从表象上看 ,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 ,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操作上看 ,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 ,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的特殊性 ,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即便通过制定一些规范的条文来约束 ,还需要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发挥作用 ,而对于校级层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却难以维系。高校学位委员会是一个联合的非常设学术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为一些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 ,他们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和下属学院 ,且各委员都有自己的繁忙事务 ,对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 ,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至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往往与学生的交流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一些让学生 “难过的学术道德要求”话语很少成为交流的内容。至于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管理 ,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认定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困难 ,处于只能 “讲”,难于 “管”。这样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形式多样 ,但很少能深入、具体 ,因而也就难收实效。

对于研究生发生的学术道德上的越轨行为 ,若不能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 ,等于纵容学术道德越轨行为的泛滥 ,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治理研究生中已经发生的学术越轨行为和事实 ,不是无法可依 ,关键在于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各个高校也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性规定 ,但是制度规定或停留在墙上、文本里 ,或被藏匿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 ,形同虚设 ,雷声大 ,雨点小。涉及具体学生处理时 ,往往瞻前顾后 ,害怕影响学生的就业 ,缺乏惩处的决心和力度。其实质好似保护和教育少部分人 ,但是危害的是大多数人利益 ,没有倡导培养遵循学术道德的习惯和氛围。保护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成为学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研究生为本 ,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 ,加强和改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基于研究生专业细化和人员分散的特点 ,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应注重研究生的入学教育 ,一开学就着手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 ,防患于未然 ,终身免疫。把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必备内容相当重要 ,只有当学术道德内化为研究生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时 ,对防止学术道德越轨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和培训 ,可采用多种形式:专门的培训课程;专家报告会;典型案例的讨论;研究生心得感受认识的讨论与交流;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文件的学习等。入门培训应注重强调效果 ,切忌流于形式 ,对培训内容可以采用考核或考试的形式 ,注重规范的内律转化。可以说 ,入门几天的培训可能带来的是终身的学术道德免疫。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 ,应创造有效的形式去落实规范 ,包括引导研究生学习规范、掌握规范 ,在学术活动中遵循规范。落实和监督规范的重点是:(1)规范的宣传 ,营造全校性的尊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氛围 ,形成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2)学习规范的检查 ,包括规范学习会议记录上报、研讨总结报告收集、研讨会征文或论文的整理等活动的监督检查。(3)学术道德状况的调研和应用规范情况检查 ,包括研究生导师的走访调研;研究生论文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学术活动规范情况的检查等。

负责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机构和个人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 ,应形成管理和教育的合力。具体而言 ,作为研究生的主管机构——研究生部(处)应做好学术道德建设的宏观管理工作 ,包括学术道德建设的工作计划 ,规范的宣传 ,入门培训 ,走访调研 ,认定处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应加强道德建设状况的巡查与监督 ,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 ,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研究生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 ,及时了解研究生同学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 ,发挥纽带沟通作用 ,做好研究生专管机构和专业导师之间的协调工作 ,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至于研究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应该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责任人 ,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榜样示范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以德修身 ,率先垂范 ,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研究生 ,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 ,帮助研究生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2)专业把关作用。专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规范鉴别是最有权威的 ,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开题报告、研究论文、试验报告和数据、公开投稿和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要严格把关 ,发现问题要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3)教育引导作用。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道德教育 ,更需要技术规范教育和引导 ,要帮助研究生学会遵循学术规范的技术和要求 ,使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得到技术保障。多数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 ,缺少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 ,不知道如何标注参考文献 ,因此 ,他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合理引用 ,什么是抄袭剽窃。[6 ]这一任务只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来完成。多头的道德教育管理要实现联动机制 ,发挥合力作用 ,讲究实效。而不能都在管 ,却没有一个管好。

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一个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道德 ,缺陷的评价机制可以造就一个研究生学术道德上的越轨和失范。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至少体现这样的基本原则:(1)论文质量优先 ,杜绝数量取胜。(2)变刚性规定为柔性激励 ,如开展优秀论文评比、规范课程论文展示、开题论文和研究论文(非保密)公示等活动。(3)减少对挂名作者的学术认定 ,尽管学术合作和团队精神是必要的 ,但是对第二、三作者的事实奖励和一概而论式的学术认定 ,易造成论文挂名的泛滥。(4)学术交流、学术沙龙、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演讲、参加学术课题研究也可以认定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指标 ,让这些操作性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平庸者自觉的门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德”更是排在首位。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铜为镜,以史为鉴,首先立德,再去立功立言。认真严谨的搞学术,拒绝抄袭剽窃,制造学术泡沫,利用假冒伪劣,剽窃等不道德行为进行利益交易或者教育培训等。严于律己,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的研究生。为追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自己为了社会进步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3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汤光伟(1976-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考试理论和实践。(湖北武汉 430077)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18-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一、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职业教育应该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以引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目前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教育的做法,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手段,考试又以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引导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从高职入口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职统考)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也是目前高职入口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虽然全国各省市的高职统考模式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是采取“文化课(语、数、英)+专业综合课”的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理论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从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既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又容易引导学生误认为理论学习仍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课程偏重于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第一学年上公共课,第二学年上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上专业课,顶岗实习在第三年进行。理论性课程比例偏大,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最多只占1/3的时间,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普遍不尽如人意。

2.教学方法偏重于讲授,学生主体地位不明。“学生排排坐,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尤其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职业技能训练偏重于校园,与企业的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日常的技能训练多在校园内部进行,而企业对学校开展职业训练的支持不够,导致学校内部训练的条件、环境、要求和标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都还存在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在学校的训练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有些脱节。

高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普通高校的模式,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教学内容和市场需要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对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应该相应发生改变,要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查。我们要调整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评价体系,调整高职统考模式,实行“公共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模式,引导中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学生以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学生在校期间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可以代表其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应该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应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机构,证书缺乏权威性和通用性。目前,我国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可以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相关的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证书和上岗证,证出多门。一个学校一般都开设多个专业,为此需与不同的政府部门联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此外,由于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种证书在不同行业间缺乏通用性,如同样是计算机等级证书,在劳动部门考取的证书到了教育部门就不适用了,还得重新考取。这既是资源的重复浪费,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一般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群,学生要求具有面向一个职业岗位的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及其证书,而现有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多数只能局限于本行业使用,并不能通用于各行各业,这就给职业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带来很大的实际困难。因此,亟需建立适合各类学校、各行各业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联系不够紧密,证书缺乏实用性。目前,政府部门主导职业资格评审工作,各类职业资格标准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满足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企业因此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支持和参与缺乏热情和力度,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而现有职业资格证书多以理论考试取得,并不能代表职业能力的实际水平,证书获得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并不一定比没有证书的强,导致证书的实用性不强。

3.职业资格证书缺乏与普通高校证书、专业技术证书等相互衔接的途径和渠道,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普通高校证书拥有者可以到职业学校回炉学习,而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很难有到普通高校深造的机会。与普通高校证书相比,职业教育证书显得缺乏“含金量”,有低人一等之嫌。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可以考虑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校证书相互衔接的渠道,职业资格证书可对应享有普通高校证书的同等效力,以改善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

三、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不足,我们应该成立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规范证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成立国家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全国性的最高专门机构,统一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审和管理工作

其职责是规范管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消除我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重复的现象,使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程度,促使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国家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劳动、人事、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其职责一是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部门利益,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监督、检查职业资格准入制的实施情况,加大对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引导人民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委员会可成立专门的证书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监督,确保考评程序和证书颁发过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提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确保证书的真实、客观和权威,引导社会各界形成证书质量观念,使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专业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职业院校代表等组成,负责制定全国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主持职业技能资格评审工作、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等。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审体系

满足企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应该改变现有的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崇尚学历文凭而轻视职业技能训练的倾向,把政府主导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转变为企业主导制定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的需要为主导制定新型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企业对高质量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由企业主导职业资格的评审工作,职业技能评定以现场操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突出对参评人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我国原有的职业资格考评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考试、轻实际工作表现的倾向,培养出来的人员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的职业证书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考核鉴定脱离实际的现象,鉴定考核应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真正做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评定的依据主要是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文凭和学历证书,被考评者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历和业绩、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均可作为取得证书的依据。参评者可不受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学历的限制,考评的地点、时间和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体现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制度的可操作性。

3.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与职业院校形成“互动”,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赢。职业院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举办讲座,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企业可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实习指导,保证企业最新应用的前沿技术能即时与学校沟通;企业可选派优秀技术工人到高职院校进修,高职院校可派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高职院校可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新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师资主要通过普通教育来培养,许多教师是从普通高校直接招入的,缺少生产实践知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不了解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很难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机制。一是“引进来”,面向企业聘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熟悉企业生产实际。行业、企业还可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督促职业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通过立法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证书的地位,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渠道

法律可明文规定,技术工人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证书,具有高中、大专毕业证书同等效力;优秀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可免试到相关高校学习深造;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享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相同的效力,在考研、考公务员、评职称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等,提高职业教育相关证书的地位。同时缩短职业学校的学制,将应届职校学生在校时间由目前的三年缩短至两年半甚至是两年,其中至少有一年时间是在顶岗实习,切实降低职业教育的投入成本,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改革教学内容,坚持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基础理论课为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

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2005-11-09.

[2]黄日强.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经验[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王敏.韩国的成人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4]王学风.新加坡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论坛,2001(8).

[5]严中华.英国职业资格制度对中国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1(9).

[6]郭德忠.试论职业资格证书立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4).

[7]张光跃.中英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比较和借鉴[EB/OL].http://www.chinatvet.com/hwzj_show.asp?country=综合信息&image=wgzj.gif&title=中英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比较与借鉴&filename=hwzj118.

[8]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点[EB/OL].http://www.chinatvet.com/hwzj_show.asp?country=奥地利&image=temp.jpg&title=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点&filename=hwzj002.

[9]刘建同.美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浅析[EB/OL].http://www.chinatvet.com/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4

在仪器分析教学中融入职业规范教育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职业规范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使职业道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突出专业特色,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形成理性认识,萌发职业情感,为专业学习和将来职业工作中要求和期望的职业行为奠定“知”和“情”的基础。另一方面,倡导“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素质质量观,这样高职教育便从“学科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和“人才本位”,即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一、仪器分析教学与职业规范教育融合的课程方案研究

课程设计依据,解读国家职业标准,开展有关职业岗位群的社会调查,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现状,分析岗位具备的道德规范及技术规范,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实际需要、学生实际确立课程标准。

课的结构采用模块化结构,以知识、能力、素养三大要素为框架,以实训项目为载体,职业规范教育讲授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本课程按项目进行,每一项目均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 )知识 链 接

⒈基础知识

概括性介绍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

⒉仪器结构

简要介绍仪器基本组成、各部件等。

⒊仪器操作规程(标准化仪器操作技术规范)

主要介绍仪器的使用操作技术规范及实训技能。

(二 )技能 训 练 内 容 (职业 规范 的 融 入 )

选取典型岗位实训任务,通过预习思考、实训目标、实训用品、实训方案、课外延伸、素质教育等内容,强调基本操作与技术规范,适时融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突出岗位实践能力与规范操作技能培养。

(三 )单 元 检 测 与评价 (规范 的考 核 )

通过知识题、操作技能考核题、技能考核评分表练习,检测学生仪器操作基本规范及岗位技能规范掌握情况。

二、仪器分析教学与职业规范教育相融合教学方案研究

仪器分析教学方案包括各章节融入职业规范的实训教材、教学设计、教案、校本教学活页资料、范例训练模块的教学备课笔记、范例课的讲授实景资料,形成教学方案。

(一 )仪器 操 作 规 程 (技 术 规范 )

仪器操作规程的编写是仪器分析实训教材内容之一,综合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各位教师的实际使用经验及解读化学检验高级工职业标准技能要求,编写仪器操作规程,确定规范化和最优化方法, 使学生学到的方法标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 )技能 训 练 (技 术 规范 )

技能训练即规范化检验操作案例是实训教材内容的另一部分,其内容有预习思考、实训目标、实训用品、实训方案等。其中实训方案中的实验操作是规范实验的重点, 具体到学生每一步实验步骤的规范化。规范化记录和处理数据是学生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的技术规范能力。通过检验操作规范化,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养成良好的科学兴趣和规范的科学习惯。

(三 )实 训 教 材 素质 教育的 融 入 (道 德规范 )

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结合仪器分析学科特点, 借助典型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时矫正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尽量缩小准职业人与职业人的差距,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培养职业感情,磨炼职业意志,进而坚定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四 )教学 过程

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划分成项目, 同时考虑到每一项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及学生学习的认知习惯,合理安排设计统一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考核。教学过程改革体现“观、做、纠、融、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观:巧设教学环境,借助多媒体或教师示范将仪器规范的操作直观教授给学生,同时教师的讲解以“观”的内容为依据,将培训项目中每个流程涉及的仪器组成部件逐一讲解, 在示范操作过程中正误并举, 要求学生判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操作更为合理,以使他们带着解疑的目的观看示范,保持对错误方式的警觉。

做:在做的过程中,采用互评式教学,在完成示范后要求学生进行相应操作, 并两人一组互相观察与评判对方操作的规范性,讨论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成因与可能的后果,这种方式能加深他们对实验规范的印象。

纠:纠是充分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融: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规范意识内容,使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懂得作为一名职业人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评:改革旧的考试方法,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模拟、实际操作、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并举。同时根据仪器使用的基本操作规范及融合相应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各实训模块仪器技能操作考核题、技能考核评分表进行综合考试,评价学生的职业规范素质及岗位技能水平。

三、仪器分析教学中规范实施的信息反馈

根据学生教学实践中的反应和教学考核中的表现,分析规范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及时掌握职业规范教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效果、学生规范意识提高、出现的问题及必须采取的纠正措施,为下一个教学过程循环做准备。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总结经验,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将职业规范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有一定效果。

摘要:职业规范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通过课程方案、教学方案融入职业规范教育研究,准确找出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规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职业规范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实践课题研究。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5

XX小学20XX年11月15日

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最崇高的职业之一,它是人类文明的者、人类智能的开发者。因此,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不可缺乏的部分,从而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荣誉感,才能热爱教师职业,投身于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依靠教育。而要创造第一流的教育,首先要造就第一流的教师。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精心培养合格人才;自觉勤奋学习,钻研教学业务,把研究、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视为第一重要职责,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丙麻乡中心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几年来,全乡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规范了教师职业行为提升了教师的师表形象。为此,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自己认真学习隆阳区教育局及丙麻中心学校制定下放的《关于切实抓好隆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整改落实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

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三个重要文件。

认真签订《丙麻中心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十项承诺书》、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情况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努力做到丙麻中心学校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吸引人,以文雅的气质影响人。

认真遵守八条具体要求:政治坚定,思想过硬;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文明理性,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勤奋学习,业务精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情操高尚,为人师表;志存高远,廉洁从教。

在学校经常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的师德竞赛活动。在教学中做到”十个一点“即:语言美一点,教态亲一点,行为雅一点,打扮素一点,攀比少一点,知识多一点,工作勤一点,教法活一点,差生爱一点,质量高一点。

借丙麻中心学校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之机,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再树教育新形象。通过学校的组织学习、座谈、讨论,使自己进一步摆正自己的角色,明确“为人师表”的深刻含义。

总之,通过丙麻中心学校几年来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进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6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中,为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任务而确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双证书”制度的落实,需要“双证书”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和《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指南》两部专著因而凸显出其不凡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作者就是长期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龚雯教授。她提出必须对“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有利于建立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实用的工作规范,从而对课程开发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更有利于“双证书”课程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规范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工作程序、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和课程开发文件四个方面,而以制定技术标准为手段对“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进行控制,是可行也是有效的措施。

龚雯,女,1961年11月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2004年获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石家庄煤矿机械厂、石家庄市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局职工大学任职,现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近年来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编著《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手册》《铣工工作手册》,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研究两项、其他课题(项目)多项,其中两个项目填补了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空白。她还兼任北京市发明专利奖评审专家、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机械设计研究分会理事、北京市女教授协会理事、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模具行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近两年,龚雯教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佐治亚大学专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在规范化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模式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是广大职业院校在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探索中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参考。

国际公认的判断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是否保持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这种联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为共同依据设计开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双证书”课程),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一、“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的途径

(一)“双证书”课程定义

“双证书”课程是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为使学生达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要求的学识和能力水平,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专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由所在地域的教育与社会经济背景决定。[1]根据以上定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中具有显著职业工作技能要求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技术问题的、与职业能力要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均可以归类为“双证书”课程。

(二)“规范化”对“双证书”课程开发的意义

“规范”“规范化”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一种批评、检查、比较的标准,因此行政程序、生产流程、教育培训等,都是规范化的对象。“规范性的,在哲学上意味着对与规范有关的事实进行评价或者限定的每一个判断,这种样式的判断实质上从属于对规范的建立。”[2]所以,在最充分的意义上,“规范性的”就是建立规范的意思。“规范的”一词始于教育机构和医院的改革,在19世纪时,多被用来指学院典范和器官健康的状态,逐渐地这一词也出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最终发展为“规范化”。规范化具有总体化的特征,“在一个系统内,规范之间是——至少是潜在地——彼此相关的。它们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相关性趋于使这个系统成为一个组织,也就是说,一个就本质而言的整体”。[3]课程开发工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规范课程开发各个环节的工作,对保障课程质量,建立社会信任的基础,达到各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进行规范,使课程开发工作成为多元主体参加的、面向社会公开的一项事务,有利于形成社会各界监督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课程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各方对课程质量的跟踪评价,最终形成以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优质的课程质量和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各利益相关方互认的课程平台,并以此作为桥梁连接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行业企业,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融通式”“双证书”教育。

(三)“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切入点[4]

“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将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要素都进行规范是不现实的,故以对工作程序、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和课程开发文件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佳。

1.“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学认为工作程序决定效率,工作程序影响效益,工作程序是工作效率的源泉。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有利于程序的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减少工作失误,分清责任,从而保证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课程开发的工作程序规范化,是对课程开发的一般工作程序和任务做出规范化的规定,它一般包括对课程开发的主体、工作步骤、工作内容等方面的规定。

2.“双证书”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双证书”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包括对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境的规定。如,根据什么原则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实施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的最低配置标准是什么?对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能力要求是怎样的?等等。它还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知识表达体系确定、知识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规定。

3.课程开发工作管理规范化。课程开发工作管理规范化是关于课程开发过程中各工作环节应达到的目标、目的、主体的工作职责以及实现途径的规定,是课程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取、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它还包括对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的规范。

4.课程开发文件规范化。高质量的课程文件能够很好地表达课程决策的内容,为课程学习者、课程实施者以及关注该课程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课程开发文件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文件类别、数量的规定,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和课程基础文件(资料)两部分;二是关于文件质量、内容的规定,包括每类课程文件撰写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范式。

二、课程开发程序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图1 “双证书”课程开发工作系统图

课程开发程序规范化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成果和工作手段三项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工作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准备性工作阶段,包括成立工作组、行业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第一次评价四个工作环节;第二阶段是课程形成的主要阶段,包括课程总体设计、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二次评价五个工作环节;第三阶段主要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主要包括课程实施与第三次评价两个工作环节;第四阶段是课程建档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工作总结和课程文件管理环节。评价环节便于总结工作得失,及时进行修订、补救。

课程开发工作成果规范化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规定工作成果产生的背景环境,建立工作成果与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从客观上保证工作成果产生在一定的工作基础之上,不是杜撰或借用的,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产生。规范化课程开发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目的在于为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是取得工作成果的前提条件,并对工作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撑、保证作用。

三、课程内容设计方法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从学习者能力培养需要的角度看,“双证书”教育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专业的学科性知识,二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领域知识,三是职业素质和人本素质培养内容,此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一)确定课程内容的工作步骤

课程内容是实现“双证书”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确定课程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学习者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决定课程内容的取舍。规范的课程内容确定方法,有助于“双证书”课程内容选取更加有效,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体现人本性。

图2 确定课程内容的工作步骤

“双证书”课程内容选择工作步骤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双证书”课程内容的确定采用“三路归一”的模式,即从行业(企业)调研、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三条路径出发,分别开展工作,最终通过分析汇总得出应选取的课程内容。

(二)规范课程知识表达体系

1.以工作体系作为课程知识表达体系。赫尔巴屈在论述知识与技术关系时,指出“尽管技术中包含了知识,但它是应用于具体技术活动的特定形式的知识,这与形式化知识的普遍抽象性特征形成鲜明对比”。[5]此段论述说明:知识在技术活动中的应用形式不是其普遍抽象的形式;知识应用于技术活动时必须经过迁移。因此,一个人的职业工作能力不但与其所拥有的知识量有关,并且与自身知识迁移的控制能力有关。因为在知识与职业工作任务之间有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知识——任务的简单组合关系,另一种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知识——任务之间由知识的迁移应用,创新出了新知识、新技术。

显然,以职业技术知识所在的工作体系为课程逻辑结构,表达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正确通道,为最终实现能力升华,通过知识迁移完成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现代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职业工作任务内容更加复杂,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知识更多。例如,对一台光、机、电、液一体化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维修时,要用到机械、电气、光学、液压、数控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果按学科式体系编排课程内容,不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

“双证书”课程内容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对立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对立统一、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对立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该类课程不能再以学科式体系编排课程内容,而要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三)以工作情境为课程内容再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职业工作领域涵盖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包含多个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工作任务。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必须采用特定形式的知识去解决不同的问题,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只有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才更容易被学习者发现和掌握。

(四)关键能力培养寓于基本能力培养之中

基本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技能与知识的总和,是从事职业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它相对于普遍意义的通用职业能力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给予从业者的是个人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通用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素质四个方面。

职业发展历程表明,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从掌握特殊职业能力到拥有通用职业能力的过程,是从掌握基本职业能力到拥有关键能力的过程,职业能力成长的最高阶段是基本职业能力到关键能力的升华。关键能力形成的环境是职业工作环境,形成的基础是职业活动,形成的条件是从事职业工作,它不能凭空生成。因此,必须将关键能力培养寓于基本能力培养之中,使学习者在学习特定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在学习方法、思维过程、职业认识等方面,都随生产实践活动的进程产生转化和升华,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三、课程开发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课程开发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课程开发管理机制、规范课程开发主体和规范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方法及体系三项工作内容。

(一)规范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以学院领导为首的、由院(校)内外在课程开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编写工作,并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完成标准制定的全部工作。第二,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制度,制定课程开发各工作阶段应获得成果数量和形式的标准,对工作成果文件格式、工作成果形式等做出规定;制定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如制定实践专家研讨会议程、质量评价工作流程等;制定各项工作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详细规定各项成果在内容和质量上的目标,建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规范课程评价活动。

(二)规范课程开发的主体组成

课程开发主体对课程哲学、课程品质、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是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企业最了解自己对人才职业能力规格的需求,故应是“双证书”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课程开发理论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学生学习模式,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工作,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并在教学组织和课程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开发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发放的部门,它们承担着职业技能鉴定的命题管理任务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它们了解本区域职业技术水平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的翔实信息,在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建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们在“双证书”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法取代的。

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属性也决定了课程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是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习者,以及其他与“双证书”课程相关的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开发主体的工作特点和需求不同,在课程开发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例如,企业的职责有:提出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提供职业能力成长经验;提供职业工作实例;参加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确定课程教学设施、设备标准。教师的职责是:拟定课程设计方案;负责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编排;提出教学情境设计方案;负责教学设计工作;提供学校支持环境信息;提供学生相关信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职责是:鉴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一致性;认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晋级培训的有效性;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角度,提出对课程的建议。

四、课程开发文件规范化的工作内容

课程文件代表了课程决策的正式表达,课程文件的规范化工作表现在对文件管理制度和文件种类、内容要求等做出规定。规范化的文件可以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信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既能为课程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也能为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的文件是课程得到学习者和社会各界认可的基础。

(一)教学指导文件

1.课程指南。课程指南是课程的知识要素、管理要素等方面的简要介绍。它有两个层次的文件,一种是出现在一个专业(或职业)全部课程开发完成之后,其主要内容是该专业(或职业)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清单和课程简要介绍,称为专业学习(或职业学习)课程指南。另一种称为单科课程指南,其主要内容是对所开发的单科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它应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先开课程、开课单位、周学时、总学时、学分、所属领域、内容简介、教材、参考书、教师简历。

2.教师指南。教师指南是为使用相关教学计划的教师提供帮助,其典型特点是带有为学生使用而设计的计划和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材料的概述;学习材料的种类,如课本、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学生学习目标、要点的详细描述;供讨论的问题;重要术语列表;评估学生的评价工具或一般建议;推荐的后续活动。

此外,教学指导文件还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该文件还包括制定学生学习的文件,如课程学习指导页等。

(二)课程基础文件

课程基础文件(资料)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用来支持形成课程和课程实施的基础性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为新课程开发工作在多个方面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为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为课程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课程使用者的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也能为进一步的课程改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1.行业(企业)调研报告。行业(企业)调研报告综合反映了当前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体现了课程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供了人才需求的近期目标和长期预测结果,是学校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2.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是获取职业能力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确定“双证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在工作要求、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获知国家对该职业从业者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以及该职业技术的前瞻发展,与企业调研情况结合后,即可得到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学习目标,实现了学校、企业、学习者多赢的局面。

3.实践专家研讨会总结报告。实践专家研讨会总结报告应全面总结、收集研讨会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如会议议程、实践专家选拔标准及其企业背景、会议记录、形成的结论性意见等。

4.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设计报告。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立课程体系框架、确定课程数量和课程类型、确定每门课程的目标等项工作的说明。课程体系框架是在分析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报告以及第一次实践专家研讨会得到的有关资料等基础上进行的;课程门数一般根据已确定的课程体系框架确定;课程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特性的不同选定,一般有专业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训课程、项目课程、专题课程等。此外,报告还应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为后续课程设计工作提供纲领性文件。

5.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是在已经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及课程类型等进行的再设计,该环节构建了课程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内容的选择、排序、组织等,并对前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等进行说明。

6.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报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预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分析两项内容。报告应就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和预期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并提供可行性研究材料、工作步骤及实现目标的时间。

五、结论

对课程开发工作规范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立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实用的工作规范,从而对课程开发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课程开发工作具有工作程序重复性强、规律性强的特征,且工作过程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的特点,故以“规范化”为纲,以制定技术标准为手段,对课程开发质量进行控制是行之有效的。

注释:

[1]龚雯.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2][3]夏建国.实践规范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龚雯.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规范化开发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协调管理,良性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来, 四川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各地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鉴于其基础薄弱、发展道路曲折, 必须针对它在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制约因素, 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模式, 推动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对当前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制约因素的基本估价

(一) 发展迅猛, 功能归位缺失

近年来, 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快速增长,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5.2∶4.8左右 (1) , 这一目标已于2009年提前实现 (2) 。同年,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52万人, 比上年增加56.41万人, 在校生2 195.16万人, 比上年增加108.07万人 (3) , 这说明职教攻坚取得了极大成效。

然而, 从管理和运作层面看, “普高热、职教冷”其植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思维和运作机制中, 把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仍作为一种“副业”, 特别是初三学生就地“分流”现象, 助推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偏颇认识;从就业对比看, 初中与中职毕业后获得的工作岗位、待遇几乎完全相同,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就业率显得含金量不足, 社会认同度较低, 则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成长性不高的重要外因。《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客观地分析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同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 中等职业教育无法如愿归位有其内在原因。

(二) 分割布局, 内涵建设淡化

四川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经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重新洗牌后, 现存的已不多, 且多分布于各个地市州一级。而各地 (尤其是县及其以下所属) 的新生力量职业高中, 其布局以地域为主体特征, 一般一个县至少拥有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高中, 不难看出, 这是一种突出地域性、分割布局的模式。在社会认同度不高、学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生源数量逐年减少等背景下, 上述布局模式直接带来教育资源相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校均生源减少等问题, 迫使各校加入争夺生源的混战之中, 学校内涵建设有逐步被淡化的趋势。

(三) 效率缺失, 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

近年来政府逐年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仅以四川省为例,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7年比2008年增长了29.24%, 2009年比2008年又增长了8.97% (4) 。但是庞大、分散的布局, 使政府的投入仍是杯水车薪。据统计, 四川省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 326.84元, 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人员经费,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892.39元, 占总经费的30%, 低于全国平均的1 164.43元 (5) , 再从全国看, 到2011年, 整个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已欠账18年。办学经费已然严重短缺, 但同时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

1. 资源不足与利用分散

职业教育是“花本钱的教育”, 《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规定:校内实训设备总值不低于1 500万元 (生均5 000元) , 这是高标准配置。同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 000元, 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 500元, 这应该是最低配置了。本来公用经费投入不足就已经使办学设施、设备捉襟见肘, 而分散布局、小而全的资金投放方式, 则使资源短缺问题愈发突出。由于公用经费比例明显偏低, 硬件上不去, 致使学校规模普遍偏小, 从而摊薄了投入的回报率。

2.“铺摊子”与资源闲置

近几年来, 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 其中“铺摊子”和利益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1) 招生数量增加与办学能力提高不同步。招生数量的增加和扩大办学规模不是同等的概念。在经济学中, 将规模变化定义为所有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化, 也就是说, 规模的扩大是以所需生产要素相应扩大为前提;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失效等弊端, 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据此, 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各校办学软硬件悬殊明显、部分学校不达标等限制下, 采取争相扩大招生数量的作法, 走的是一条小型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 也会使本来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拮据, 长此下去, 还会对有限教育资源造成掠夺和破坏。

(2) 利益分化使教育资源利用不均衡。四川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类属关系复杂, 办学中的利益本位现象, 使整体利益被逐渐分化, 存量教育资源却被部分闲置, 还滋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这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在传统管理上, 中等职业学校是由各行业举办并监管, 其后, 因数轮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和刺激, 先后走了升格、合并和撤销的路子, 分属教育和劳动部门管理, 而各地的职业高中与普教又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由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职业高中依托主管部门, 建立了生源输送的直通车, 坐拥大量生源而迅速得到强势发展;而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其他学校, 有的尽管是国家、省级重点中专, 却因为“身份”和“血缘”问题, 在招生中处于明显劣势, 情况严重时几至濒临生源“断奶”的边缘, 致使这部分学校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常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

(四) 宏观协调缺失, 运行秩序亟待规范治理

1. 恶性竞争凸现, 公平与效率渐失

公平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软肋。围绕生源爆发的恶性竞争, 正有许多另类的形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逐渐蔓延开来, 并导致一系列不良现象出现。

竞争无序:违规支付大额招生介绍费乃至买卖招生指标时有发生;全员招生:教职工分配招生指标, 并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壁垒森严:初三学生就地分流, 甚至被直接圈入当地职教中心, 不允许外地学校介入;主业荒废:每年3-10月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招生, 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急功近利:部分学校违规缩短办学周期, 有的甚至仅在校学习2-3个月, 在交齐3年学费后便安排到外地打工, 有劳务输出之嫌;此外, 一大批社会无资质人员被聘用为专职招生员, 穿梭于各校和生源地, 吃了此校吃彼校, 产生了一批暴发户……

上述现象, 不仅扰乱了教育秩序, 又使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对等的生源匹配, 对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一种误导。

2. 准入资格缺失, 重复建设严重

国家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相继出台和实施了许多鼓励和优惠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这块大蛋糕变得更加诱人。四川省2011年公布具有中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654所, 其中高职院校 (含普通专科) 占4.13%、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占16.97%、职业高中占27.83%、民办校占35.63%, 技工校占15.44%。虽然表明多元化办学的杠杆作用已生效, 但也不能不看到办学准入“闸门”难以固化的隐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 审批权限多头化。在多元化办学的格局下, 各类分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有的学校还同时划归行业主管部门, 接受双重管理) , 而这些部门又同时兼有审批的权限, 由此导致调控的缺位, 办学资格认证有必要统一规范。 (2) 办学达标任重道远。硬件需要以投入为支撑, 而软件建设则要靠长期的培育和积淀。对照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目前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师资 (含“双师型”教师) 不达标、无固定校舍 (不达标) 、缺乏教学设备、无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现象, 近年来全国被警告、叫停的学校不是少数。 (3) 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不合理。各校在专业开办上失控现象较为突出, 不少学校都有10个左右的专业。出于招生的需要, 热门专业有无条件都要开办, 且专业设置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类的专业几乎绝迹。致使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生源竞争加剧。从长期看,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或将受阻。

二、整合有限教育资源是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 掌控宏观布局, 注重内涵式发展

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追求数量的发展模式, 有可能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泡沫化的催化剂之一。经济学原理指出:避免“过热”现象最根本的方式, 是必须以真实的成长来化解泡沫。办学数量上去了, 现在是到了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上档次的关键时期了。

1. 优化学校布局

从管理调控来讲, 必须在“泡沫”尚未形成危险规模之前, 以适当的干预机制来防范可能出现的失控;从发展模式来讲, 职业教育的“增长点”要不惟数量,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处处开花”的布局方式, 按照“整合”、“优化”、“提升”的原则, 对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从整合原则来讲, 鉴于现存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分布不均、招生“市场”混乱、地方保护主义等现实状况, 应以整合存量教育资源为重点, 并遵循“抓大合小”、“效率优先”和“质量优先”的原则。

2. 转变发展方式

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 迫切要求实现发展和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一是从单纯依靠教育资源使用数量的增加, 转变到在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基础上提升办学内涵;二是从分散布局重数量, 转变到以整合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中等职业教育如何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 《行动计划》已为此立题, 当务之急必须尽快予以实施。

(二) 整合利益关系, 注重资源利用的“拳头效应”

1. 实现利益格局全局化

任何发展中的利益纷争, 只会削弱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必须以利益整合为基础, 通过利益整合才能为资源整合净化环境和提供机制保障。在企业改革中, 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已经为我国不同利益主体的企业找到了做大做强的思路, 要理顺中等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关系,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谁来担负实施利益整合的重任。显然不是多个部门可以共担的, 必须依靠一元化的领导。

2. 推行效率优先增进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效率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 但资源要达到有效配置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公平是强调合理的竞争和平等的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中“公平”的意义就在于:克服因地方保护和被排斥而丧失参与教育服务或享有优质教育的资格。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优先配置, 教育资源不足也可以通过整合来得到优化和质的提升;公平竞争和平等机会则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 但两者都必须以承受打破原有利益制度的阵痛为前提。

3. 维护两个主体资格

生源的恶性竞争, 既间接剥夺了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参与教育服务的资格, 又直接扼杀了受教育者自主择校和选择专业的权利, 从而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当前, 只有通过净化办学的外部环境, 建立公平办学的机制, 才能保护那些办学条件合格, 但却在生源无序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校的办学资格, 才能维护受教育者自由择教的合法权益。

4. 集中配置有限资源

探索“集约办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 既可以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降低生均培养成本、获得规模效应, 又可以避免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 要在统筹办学资源和各方利益的基础上, 敢于尝试打破行业与地方、行业与行业、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限制, 淡化隶属关系, 试行在市级行政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的统筹布局, 推行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的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模式。

三、强化宏观协调和管理是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 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培养目标技能性和就业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必须予以准确定位。

(一) 以利益整合弱化政府“内部性”

通常宏观管理“失灵”与政府“内部性”现象关联密切。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把政府“内部性”描述为:政府部门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可见, 政府“内部性”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当前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以地方为主, 分级、分工管理的体制。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是两个并列的管理机构, 再加上有关行业及协会参与管理, 实际构成了教育、劳动、行业等多部门并存的管理系统。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 但其毕竟只是在不同利益背景下, 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松散型的临时机制, 尚缺乏一个独立行使管理职能的实体性专门机构, 也急需建立一个可以统筹和协调全局、整合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规范运行行为的宏观协调新机制。就此,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范本。

(二) 以管理职责的定位带动运行模式的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 从这个意义讲, 抓职业教育也就是抓经济发展。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对象已不仅仅包含“教育”这一基本元素, 还要更多地融合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在当前阶段, 尤其要将布局和调整结构, 以及通过创新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 作为政府及职教管理机构的两项重要职责。

1. 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协作的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是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四川省当前而言, 要建立与产业协作的机制, 一靠体制, 二靠制度。一方面要改革职教管理体制, 理顺职教管理的职责, 发挥好政府主导和统筹的作用, 调整并完善学校布局, 集中使用优势教育资源, 结合当地产业布局经营好示范和特色学校及其拳头、精品专业, 提升办学实力, 以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法规和制度, 为职教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2. 建立职教管理部门与行业协调的机制

要尽力促成中等职业教育与行业“荣辱与共”的依存关系, 两者必须相互融合。要以利益共享为纽带, 既使职业教育主动为行业及企业服务, 又使行业及企业的活动积极向职业教育延伸。为此, 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挂帅, 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建立起各行业所属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考评机制, 通过完善企业进驻学校 (实训工厂、车间) 、学校走进企业 (顶岗实习) 的教育模式, 逐步探索紧密合作与协作的新机制。

3. 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制度

在“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的原则下, 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我国的职教体制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割得比较彻底, 自成体系, 不利于“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已日渐高涨, 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职教较发达的地区已积极着手实践, 北京市将在今年推行“职业教育分级制”, 打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概念, 实行职业教育6级“直通车”;上海市拟将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提出将中、高等职业学校、职教本科及职教培训统一起来, 再办一批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质量本科院校, 打造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的构想。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 其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当前, 必须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行动计划》为指引, 坚决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滨,张大伟,吴介军,薛惠锋.基于DEA模型的高校办学效率评价及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9(10).

[2]刘亚荣.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效率评价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4).

[3]李重庵.职业教育如何取得突破性发展[N].光明日报,2010-04-07(11).

[4]吴晓川.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J].教育与职业,2008(35).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8

一、进行道德教育是公务员培训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今, 对我们国家公务员的培训, 不同于党的干部那样单纯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素质的培训, 也有别于以业务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为唯一内容的专业培训, 更是要求政治道德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公务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廉政道德以及牢固的为人民服务观念等。所以, 在培训要开设一些有关于公务员道德规范的课程, 不仅能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公务员培训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做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要一起硬抓。但是,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思想政治道德不仅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特别是行政道德和公务道德具有很大的示范性, 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那么, 我们国家的公务员的道德要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提高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所以, 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就要通过对公务员在培训当中开设一些公务员道德规范课程的方法, 这也是最重要的进行强化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

三、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教育课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

通过《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标规定:对公务员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 经过考试合格录用后, 还要对其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公务员职务晋升原则一定要坚持以“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因而, 根据这些的规定, 我们知道, 要加入到公务员队伍的行列中并且能够得到职务的晋升, 就说明已经具备了很高的道德素养。但是, 这并不代表公务员不必再进行道德教育的理由。因为, 道德教育与修养是要求不断加强的。如果, 我们忽视了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对其放任自流, 最终会导致他们走上道德滑坡的道路。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为了爱护干部, 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因而, 在对公务员培训中, 我们要开设一些道德规范的课程, 这实际也就证明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不仅对干部爱护、教育的重要举措, 更是对公务员负责的表现。同时还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

四、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

因为公务员从事的工作职责是不仅代表着国家、政府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 更是直接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体现并执行国家意志。因而, 公务员的职业活动和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色彩, 是政治道德的体现。在唐代的武则天命人编写了对各级官吏进行告诫、规劝的《臣轨》, 用来强化对官吏的道德教育。另外其他国家对公务员的培训比较注重关于廉政和道德方面的培训。那么, 我们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也是党和国家发扬优良传统的美德。通过历史的经验总结使我们知道, 公务员要公正合理地从事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在对其培训中, 就更不要忽略道德教育这一课程。

五、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是抵制腐朽道德侵蚀、纯洁政风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在道德表现上还是完好的, 但是受旧社会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受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导致一些素质不高的公务员经不起考验, 道德严重滑波。主要表现在:有些公务员在执行国家政策方针时, 自己愿意执行就执行, 不想执行就不执行;对于一些中央已三令五申的事情, 持着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的态度;一些人员是非不分, 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错误言行也不反映、不报告、不抵制, 造谣信谣;个别人员为了追求一些名利, 拉拢关系, 把一些庸俗的作风带到行政系统中, 弄虚作假、搞宗派主义;甚至有的为了追求实惠和保护个人利益, 忽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有一小部分的干部无视党纪政令、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严重损害国家利益, 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 这些现象影响极为恶劣。那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规范课程, 以此来加强道德教育, 也就是说, 对公务员进行正确引导的重大举措, 他起到能够减小甚至消除公务员队伍中的恶劣的道德现象。净化公务员队伍, 纯洁政风, 塑造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六、结束语

由此可见, 对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培训极为重要, 在公务员培训中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不仅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 还能减小或消除公务员队伍中的非道德现象。通过本文对公务员培训中重视道德规范教育的阐述, 能对今后在培训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上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银珠:《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契约框架:借鉴与启示》, 《当代财经》, 2005年12期。

[2]陈社育:《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的效度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02期。

[3]王春兵:《浅析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公务员薪酬的激励职能》,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02期。

教育规范职业道德 篇9

1 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2007年初, 中国科学院指定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指出“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造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并列举以下了7条认定标准: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 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上述所列七种行为基本包含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内容[1]。

2 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行为表现

我国由于文化和其它方面的原因,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常常偏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 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公民道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缺乏对学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2], 因此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不自主性, 经常是因为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学习过程中学风涣散, 考试时有舞弊行为;科研实验中, 伪造或私自篡改实验数据;在论文撰写中, 引用他人成果或资料, 却未标明出处;论文评阅答辩中, 利用个人关系取得通过或获得高分等等[3]。

在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中, 一些学生是有意而为之,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意而为之,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都造成了学术道德的不良后果。因此,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体制, 构建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体系是当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3 对研究生道德失范行为的解析与研究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互相依附。目前, 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存在管理过于行政化, 内部管理层次化的问题, 这逐渐加重了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官本位”风气[4]。大学的本质在于其教育性、学术性、科研性, 追求真理、创新知识、发展科技、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是每一名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 自然清新、自由无羁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沃土。然而由于在高校内部存在学术和行政之间关系密切的现象, 导致学生自身追求功名利禄, 教授们患得患失, 这也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温床, 学术交易盛行:买文章, 找枪手, “学霸”、“学阀”垄断学术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术腐败行为不断上升。

导师-学生模式培养机制的局限性。2012年, 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 416人, 其中硕士生517, 200人, 博士生67, 216人, 十年间翻了一倍。招生数量的暴涨导致各大高校不得不增加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或增加每个导师的招收人数。但是,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存在很大不同,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因为导师的不同而出现教育教学输出的非一致性。有的导师科研经费充足, 自身水平过硬, 在研究生的教育上会有更好的成果出现。有的导师经费资源匮乏, 无法提供充足的教育条件, 但又想得到更多的资金资助支持, 就可能会默许学生造假以换取更多的科研资源, 学生在导师的“庇护”下造假获得受益, 使学术腐败堂而皇之地进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学术不端行为低成本性和功利性的反差与失衡。成本思想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诠释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投入与产出的差额大, 成本就低, 反之则高。一些学术造假者之所以无所顾忌地制造学术泡沫, 就在于作假的成本低廉, 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 而作假后所获得的成功率很高, 获益大, 并且不易被察觉[5]。学术腐败的低成本或无成本性, 造成作假现象恶性反复, 而作假者获得收益, 并且新的造假者不断出现, 学术腐败不断上升。

校园文化机制和学风教育的缺失。有些高校校园学术风气不浓厚, 部分研究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略学术活动, 不参加学风教育的系列学习活动, 同时大学组织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薄弱, 造成部分研究生漠视学术道德的概念, 因此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时, 还懵懂不知, 使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思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6]。

4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有关部门、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社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社会参与, 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 显著提高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质和科研诚信意识,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7]。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建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具有必然性、时效性、可行性, 培养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和培育优良的学风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根据目前高校自身情况出发建立有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并体现其机制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系统中, 同时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目前, 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用行政决策决定学术问题, 这种现象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发展。因此, 全面实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必须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隔, 充分认识到学术权力在高校活动中的本原性地位与作用。

加强导师的学术道德素质建设。导师的自身率先垂范作用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因此, 首先要维护导师的学术道德操守, 保持学术良知。其次, 调整科研资金和招收学生的平衡问题, 在招生过程中, 不具有课题资源和资金条件的导师, 不予招生。

加强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教育。在健康合理的学术氛围影响下, 研究生是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因此, 要强化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意识, 正确引导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 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 将学术道德教育覆盖到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 并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纳入常态工作, 逐步建立起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体制。

5 结语

改善日趋下滑的学术道德和科学研究环境, 真正为研究生建立起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只要坚持抵制学术腐败, 坚持德治和法治并举, 结合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 及时获得并解决师生的共同诉求,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术监督管理体制,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形成长效、高效的监管和引导机制, 那么遏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将指日可待。

摘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建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多种因素并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隔, 导师-学生模式培养机制, 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三个层面分析如何建立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2) :204-205.

[2]阮云志, 卢黎歌.中外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9) :243-246.

[3]樊国康, 游金辉, 申丽娟, 等.加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1) :49-51.

[4]程孝良, 倪师军, 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8) :15-19.

[5]吕淑珍.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情报, 2007, 1 (1) :213-215.

[6]杨琼, 梁尚华, 王广东.关于加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9) :846-848.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探析 篇10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强调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 重在“职业”二字。它要求会计职业在确定、计量、处理和传输经济信息要可靠、相关和有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从内涵上讲, 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本身的客观规律, 如:会计技术、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二是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如:客观、公正、公平、可靠、相关、有用等;三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的品德, 如:职业诚信、职业品质、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只有将会计人员的品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与会计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1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及其相关领导的职业态度端正, 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领域的确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 这都属于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迫于领导压力违犯原则;二是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败坏。

2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社会风气受到玷污已是不争事实。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意识抬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受到削弱。作为各单位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念也会同样会发生变化, 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利益驱使, 为了一己私利及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 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现阶段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 不听从领导的安排或与领导发生冲突时仍坚持原则, 很可能会损失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会计人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岗位, 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对单位领导进行公款消费、乱发奖金、私分财产, 甚至对于领导直接授意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伪造会计账薄等的违法行为, 不敢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这种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 正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 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后果。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 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 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则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 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此,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丧失成本和遵守职业道德的收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 弄虚作假, 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

(2)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机制, 狠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起点, 它是会计人员道德实践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一重要途径, 是会计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会计道德教育对增大会计人员的完美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健全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 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中, 新《会计法》的核心部分就是把社会公认的对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使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同时明确了违法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 强化其约束力, 加大了打击和制裁的力度。

(4)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严密的企业内部监督, 能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 即使有一些不良动机, 其行为也无法实现。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 有些会计、出纳人员的道德品质并不低, 只是由于自律性不强, 思想一时产生偏差或被诱惑, 做出了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或违法的行为。比如贪污、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多次作案都未被发现, 这本身就是内部监督机制的漏洞。

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有利于反腐倡廉, 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廉政之风。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准则, 用《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之能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 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力度, 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还可以增强执法力度, 强化法律威慑力, 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剑春.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通讯, 2011, (15) .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篇11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体制下,我国会计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会计这个特殊的职业中,每天与账目、金钱打交道,就容易使人走弯道。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造价、假公济私等等现象屡屡出现,这些现象给国家、社会和人们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杜绝会计造价等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没有进行很好的建设,最终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从而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中,笔者就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进行浅谈。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规范 建设

会计作为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企事业单位日常运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小型贸易企业,由于中小型贸易企业的财务运转速度快、数目大,这就要求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下面,笔者就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一个比较具有系统性的工作,中小型贸易企业资产庞大,而这样庞大的企业财务管理仅仅靠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对中小型贸易企业实行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管理好中小型贸易企业资金,从而使中小型贸易企业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在这里,笔者想要强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共有八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作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就应该时刻检讨自己。

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并且提升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觉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型贸易企业领导者对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在进行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中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确切的说应该是三级管理责任制,三级管理责任制指的是将中小型贸易企业财务管理分为使用部门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以及全面责任人这三级,全面责任人主要是指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主要领导,而使用部门责任人就是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明确他们的主要职责和管理范围,并且对他们实行定期的责任履行情况考核。

二、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监督和执法力度

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就必须要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监督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能够及时的将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还要做到建立健全中小型贸易企业内控制度,在中小型贸易企业中实行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出入库工作时,应该安排不同的人来工作,并且安排不同的人来承担责任,避免一人担任多个职位情况的出现,对于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要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检查工作,对于那些报废、盘亏、损毁以及盘盈的资产要明确其原因,视情况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充分运用中小型贸易企业资金,并且保证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加强。

三、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会计技能

对于中小型贸易企业这个特殊的企业单位的经济运作,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工作决定了施工企业经济和业务的健康、快速运转。随着经济不断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小型贸易企业设备、固定资产等各种物资价格都有所调整,中小型贸易企业每天的开销也不再和历史一样,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速度更快。因此,市场价格波动频率高,现在的中小型贸易企业还停留在过去市场的物价和情况,不能快速、准确的反应新的市场经济事项。

中小型贸易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变化、根据物价高低起伏,增加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科目,根据市场情况和实际需要增加“短期投资”等科目。制定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科目体系,并切实按照体系规定实行。做到准确反映市场,根据“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方向。

四、结语

伴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职业变成了热门,由于会计职业每天都与数额巨大的金钱打交道,一些违背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低下。本文中,笔者从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会计职业监督和执法力度以及加强中小型贸易企业的会计科目这三个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朱西平,涂晶晶,李莎莎.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析.现代商业.2009(11).

[2]杨有红,徐心怡.试论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夏菊子.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李积志,迂广林.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规范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 篇1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前提。

一、规范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目前,国家对会计人员提出的主要职业道德要求只是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中作了8条规定。而即便是这些规定也基本上属于职业道德的“原则”部分,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常使会计从业人员觉得难以操作,当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时,往往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而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大大助长了会计造假者的侥幸心理。此外,确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贯彻落实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一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二是职业道德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使会计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三是只注重职业道德的“道”,而“德”较多地被轻视。

因此,针对新时期环境下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所暴露出的基本准则“不精”、具体准则“不详”、配套措施“不力”等主要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又好又快地探讨解决。

二、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现实剖析

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表述中应该有经过科学的理论概括,提炼出精练的、言简意赅、易懂易记的核心语句,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使其既能够反映会计领域的职业道德客观追求,又能够成为评价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的基本准则。

(一)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要求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内容。对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概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必须符合一般的社会公德,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道德要求;现阶段的会计职业道德必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一致,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会计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第二,必须反映会计职业活动的特殊规律性,充分反映会计职业人员特定的权力、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调整会计职业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伦理总纲。第三,必须含有对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成为全行业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从而对全行业所有从业人员都具有约束功能。第四,必须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方便宣传、教育和普及。

(二)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构成

“严谨、求真、务实”基本可以涵盖会计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和会计业务的主要过程。

1. 严谨。

会计工作长期和数字打交道,枯燥无味、易于出错,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 求真。

所谓“求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二是追求真理,敢于与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三是从量化的角度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客观地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3. 务实。

所谓“求实”,主要是指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记录的过程等工作,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只是其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核心内容出发,在复杂多样的会计活动和会计关系中,可以派生出许多层次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从而构成一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以及诠释都将在动态中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

三、配套措施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塑造或改造会计人员道德面貌的工作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按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规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知和行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会计人员应当始终将“知”贯穿于“行”之中,通过优秀的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灌输,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道德的认识,陶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应采取措施促使每个人都理解和遵守内部道德守则, 并使所有雇员都清楚违反守则一定会受相应的惩罚, 使他们在面临“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时有所顾忌;二是营造正面的企业从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会计人员对“道德两难”问题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来说, 其影响更为直接。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出观, 以及在其出现后能敦使会计师做出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选择, 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来说, 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法律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将某些职业道德的内容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来加以明确是非常必要的。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即信用经济, 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加强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 真实公正, “责业、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 (乐) 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并且要选择好恰当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财会字19号发布.

[2]、2002年6月2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导意见》的通知.会协[2002]160号.

上一篇: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下一篇: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