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教育

2024-09-21

规范管理教育(通用12篇)

规范管理教育 篇1

摘要:全面分析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有力措施, 确实加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 积极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规范,农村财务票据,管理,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1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属性和收入管理的特殊性, 其收入和票据管理政策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除“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外, 基本不能适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缺位, 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 农村财务票据印制、购领、使用、核销、年检等缺乏统一管理准则, 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1.2 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主体、责任主体缺位

在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 仍然存在部分县市区、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印制发放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农村财务票据。其次, 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发挥会计应有的审核、监督、管理、参谋的作用。再次, 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据调查, 绝大部分乡镇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 核销票据时均不审核资金是否入账, 导致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相互脱节, 造成农村基层组织财务收入管理的混乱, 使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1.3 现行农村财务票据远不能使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的需要

目前可用的合法票据仅有云南省财政厅印制的“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专用收款收据”, 使用范围仅限于财政补助资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国家征用土地补偿费、扶贫救灾款、上级部门专项拨款以及财政部门批准的收款项目;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等经营性收入使用税务发票;其它财务会计收支凭证使用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造成“专用收款收据”、“税务票据”、“其他票据”等多套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社会认知度较低。

1.4 农村财务支出票据、结算票据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尽管《云南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财务票据的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村级财务票据包括收入凭证、支出凭证、资金申请单、支出报销单、费用审批单、付款证明单。但只对收入票据作出明确的规范。农村结算票据、支出票据尚未纳入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轨道, 因此农村结算票据、支出票据管理的任务仍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

2 规范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制度

由财政部、农业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情况, 及时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财务制度, 完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适时研究制定专项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财务票据管理办法或制度, 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使用监督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确实加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 积极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2 明确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主体、责任主体

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的主管部门, 农村财务票据的样式、规格、内容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农村财务票据的印制、发放、核销和年检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为农村财务票据的管理部门, 确实加强农村财务票据管理;进一步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村财务票据使用的责任主体,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覆分工合作的原则, 确实履行工作职责, 加强农村财务票据, 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2.3 开展农村财务票据使用情况清理, 杜绝不合法、不合规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

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农村财务收款票据在农村社会流通;对各县市区、乡镇、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自2009年7月1日以来“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进行清理、核销和年检, 及时掌握“云南省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使用、管理情况, 及与其相关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银行账户进行彻底清理销户, 由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及时开设新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专户, 确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 以资金管理促进票据管理, 票据管理强化农村集体资金, 共同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

2.4 严格农村财务票据使用范围, 规范农村财务票据使用行为

进一步明确“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使用范围;税务票据主要用于归集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投资收益等经营性收入资金;农村财务结算票据, 主要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单位和个人, 内部组织及个人之间的结算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包括代收的水费、电费、新农合、新农保等代收代付资金的管理及结算;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支出票据使用范围。

2.5 强化农村财务票据核销、年检及监督检查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

完善核销手续;强化年检及考核措施;加强审计工作, 进一步完善票据管理;完善村务、政务公开, 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各统管会计在进行完会计核算之后, 将需要公开的财务情况一式两份列出, 督促各会计主体及时将财务情况向群众公开;各审计小组在审计工作终结后, 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将审计情况向群众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

规范管理教育 篇2

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解读

文章来源:商务部市场运行司 2005-07-08 12:26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我国是酒类商品消费大国,酒类批发、零售业发展迅速,酒类流通行业也普遍存在管理不善、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导致酒类市场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泛滥,严重影响了消费者饮酒安全。为了做好酒类市场工作管理,指导酒类商品经营者不断改进和规范经营管理,促使企业在酒类商品交易过程中保证质量安全,保证酒类商品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追溯,推进酒类市场规范和净化,在广泛征求地方主管部门、企业、专家、行业团体、研究机构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部组织制定了《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

规范》和《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两个行业标准。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1、零售标准的内容要点

零售经营规范以零售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在从事酒类商品零售活动时应具备的经营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技术要求。经营技术条件包括经营资质、经营场地、经营设备和专业人员。其中,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酒类经营许可证等,酒类经营许可证是指我国部分地区已依法颁发的酒类零售许可证;经营场地包括选址、销售场所、仓储设施等3个基本要求;经营设备包括陈列和资金结算设备的基本要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和广告管理4个关键环节。其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商品的质量控制、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销售管理包括销售质量合格的产品、提供发票或小票、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向未成年人售酒和商品明码标价等要求;人员管理强调对接触商品的人员要加强健康卫生

管理;广告管理强调了依法办事的要求。

2、批发标准的内容要点

批发经营规范以批发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在从事酒类商品批发活动时应具备的经营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技术要求。经营技术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资质、经营场地、经营设备和专业人员。其中,经营资质包括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酒类经营许可证等,酒类经营许可证是指我国部分地区已依法颁发的酒类批发许可证;经营场地包括选址、交易场所、仓储设施等3个基本方面要求;经营设备包括陈列、仓储、结算、通讯等方面的要求。经营管理技术要求包括采购、批发销售、人员、财务和广告5个关键环节管理要求。其中,采购管理包括采购商品的质量控制、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批发销售管理包括客户管理、批发销售的商品质量管理、批发销售过程信息记录的管理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人员管理强调对接触酒类商品的人员要

加强健康卫生管理;财务管理和广告管理强调了依法办事的要求。

三、标准实施的工作安排

两个酒类经营管理规范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商务部将于近日印发开展酒类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有计划地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实施两个标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要求,加大两个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组织和引导本地经营企业积极参与酒类标准化工作,推进酒类经营标准化进程,有效防止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面向社会公示并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达标企业,充分肯定达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引导经营者到达标批发企业采购酒类商品,引导消费者到达标零售企业消费酒类商品,有效扶持合法经营企业,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我国酒类行业的信誉。

四、三点说明

1、标准性质说明。两个酒类规范均为推荐性标准。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我国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换言之,推荐性标准属于引导性质,企业自愿执行,不具有强制性。标准不同于法律法规,标准中不设立罚则。两个酒类经营标准均属于行业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执行,更不能设

立罚则。

2、关于标准与行政许可关系的说明。两个酒类经营标准从企业加强自身合法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应当拥有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部分地区已经依法颁发的酒类经营许可证等。这些文件是企业依法经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非两个标准新设立。已经依法设立许可的地区可以根据标准的有关内容对经营许可的条件进行修改,没有设立许可的地区不能依据两个标准而新设立酒类经营行政许可。

3、对“不应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说明。《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第5.2.2 条要求“酒类零售经营者不应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这条要求是根据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五条中“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而设立的。设立这条要求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比例越来越高,因饮酒导致未成年人斗欧、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希望通过执行这个标准,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执行国家法律,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安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防止未成年人饮酒是一项社会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在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积

拓展服务 规范管理 篇3

管建廷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巢湖市房地产管理局按照"打基础、抓职能、活经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开放搞活,强化行业规范,拓展行业服务范围,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推动巢湖市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开放搞活。为了给开发商和广大市民提供房地产交易平台,积极引导住房消费,扩大企业品牌,成功地举办了巢湖首届房交会。3天的房交会吸引近万人次购房户观摩洽谈,现场成交28户,实现销售收入391万元,达成意向购房协议480户,预期交易额5300万元。同时取消房改房上市限制,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

--加大房地产行业规范力度。今年以来,巢湖市房地产管理局在房地产产权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屋租赁管理、抵押管理、白蚁防治和房屋安全管理、房地产中介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加大了管理力度,适时开展了全市房屋安全大检查,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工作,贯彻了《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强化了商品房预、销售管理,全面推行了商品房销售合同示范文本和建立住宅"一书两证"制度。目前,市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已全部纳入规范化轨道,新建商品房预售领证率达100%。强化了对直管公房管理,在低房租、负担重的情况下,完成100余万元的租金收缴任务,房租收缴率达98%,确保了国有资产增值增量。同时,认真开展了物业管理行业创优达标活动,规范了物业管理行为,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不断挖潜,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他们充分发挥房地产部门自身优势,广泛开展了房地产评估业务、住房置业担保业务、房地产中介业务。对房地产评估事务所进行了改制、脱钩,成立了市惟一一家具有乙级资质的兴业房地产评估事务所,为房地产流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局属市房地产产权、产籍交易中心与省银桥拍卖公司联合注册成立了巢湖拍卖分公司,涉足房地产拍卖业;房地产中介所,同时积极组织房源,开展周末房市、二手房拍卖广场等活动,促进巢湖市二手房市场的繁荣;局属各单位还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实体,增收创收,以主业带动其他产业,推进巢湖市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成绩喜人。一是完成"东苑新村"10.3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的建设,目前已申报"全省优秀住宅小区"评选。二是"东苑新村"营业房销售4690平方米,"卧龙山庄"住房4500平方米已全部售完。三是"康乐新村"A组住宅小区销售171套别墅2幢,目前B组7幢272套2.7万平方米住宅全部开工。并完成别墅区基础建设,建成道路、水电、电话、有线电视、路灯等,解决了小区内子女入学、户口安置及公交等问题。同时,新征土地47亩,完成场地平整、勘探、设计等基础工作。四是总投入2253万元的西河街改造工程完成,拆迁户基本安置全部到位。

--优质服务。市局本着"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办事宗旨,将涉及房地产业的2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房地产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投资建成市房地产局域网,将逐步实现网上发证、档案微机管理,实行房地产交易、抵押、评估等业务自动化管理。

规范管理程序提高管理实效 篇4

1 科学决策程序化

科学决策是规范管理的先决条件。为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中层干部校务会议议事制度以及校长、党总支委员会会议决策制度, 严格按“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凡是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措施, 事前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教工意见, 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中心组学习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实行决策民主参与;通过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多种渠道接受群众意见和建议, 不断优化决策机制。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多次举行专题研讨会, 为学校的科学决策集思广益。2004年学校迈上“省重”台阶后, 及时组织召开了学校党总支中心组研讨会, 深入分析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形成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工作思路。2006年再次举行研讨会, 明确了深化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三大任务, 确定了改进学校招生、就业与实习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更好地应对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挑战。2007年教学工作研讨会则着重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等方面的探讨, 明确了下阶段教学工作的六项重要任务。这些研讨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紧跟形势, 针对时弊, 求真务实, 为学校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制度建设系统化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是规范管理的基础。多年来, 学校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主要有《学校规章制度汇编》 (职责、制度180项) 、《党支部工作手册》 (职责、制度20项) 、《学生手册》 (制度、规定31项) 、《学分制学习手册》 (方案、实施细则8项) 、《学校安全工作有关法规和应急处理预案》 (规定、预案9项) 等。这些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范围和工作规程, 成为管理的基础, 工作的规范, 考核的依据, 奖惩的标准。这些规章制度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不断修订完善。其中对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 如“岗位劳务津贴分配方案”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 在修订时经广大教职工充分讨论, 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对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重要工作, 则以省教育厅颁布的管理规范为基础, 结合我校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严格贯彻执行, 加大了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 提高了师生员工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自觉性, 对于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管理, 维护良好校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管理责任目标化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是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方法。学校从2001年起实行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建立了学校党支部书记、职能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向上与市卫生局签订校长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 向下与各支部书记、职能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 把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廉政建设、安全卫生、计划生育等均列入责任范围, 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要求具体, 工作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 形成了一体化工作系统, 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

4 绩效考核标准化

严格考核是规范管理的关键。学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 建立起“两层、双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两层”是指对部门的考核和对个人的考核。“双向”是指既接受上级的考核又接受服务对象的评价。“考核”包括市直机关党委、市卫生局对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 对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工作的考核;学校对各支部书记、职能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的任期目标管理工作的考核, 对每位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评价”包括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民主评价, 教工对各职能科室工作的综合评价, 学生对学校主要管理服务工作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师德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形成了多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考核以各级任期目标管理责任书为依据制订考核方案, 对内涵要求进行分解, 定出详细得扣分标准, 程序明确、过程公开。考核均在部门、个人总结自评基础上进行, 同时将民主测评结果、相关佐证材料情况作为考核要素, 最后还把考核结果在全校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通过严格的评价考核, 维护了责任制管理的严肃性, 发挥了以评促改的积极作用, 也为部门和员工评优、晋升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5 激励机制具体化

奖惩兑现是规范管理的重要环节。奖惩是涉及教职工荣誉和经济利益的敏感问题。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 不断吸收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 建立了适合我校的“岗位劳务津贴分配方案”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励办法”。这些制度的实施较好地体现了“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 在强化管理的同时, 加大激励力度, 根据年度考核结果, 将部门和个人年度综合奖金分为不同档次发放。

把分配直接与考核评价挂钩, 使激励机制具体化, 不仅强化了管理与考核的功效, 还通过经济杠杆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增强各级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使各部门工作呈现新的活力。

6 民主监督制度化

学校制订了“汕头市卫生学校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和“汕头市卫生学校校务公开实施细则”, 明确了各个公开项目的承办部门和责任人, 并将校务公开民主工作制度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制度严格执行, 始终坚持将学校的评先、职称评聘、基建工程、经费使用、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学生助学金发放等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和敏感事项进行公开, 同时大力推行阳光采购, 严格执行市政府、市卫生局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 并落实了一系列有效的监控措施, 如通过定期召开教代会, 坚持校长接待日、设立校长信箱与纪检投诉信箱等渠道, 加大民主监督力度, 做到校务公开制度化、经常化, 形成长效机制, 确保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2006年4月被评为“汕头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管理规范试题 篇5

管理规范试题

1、邮政营业局所,是指依法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自办营业网点和代办营业网点,包括:(邮政支局、邮政所和邮政代办所)。

2、邮政专用品包括邮政日戳、(邮资机、邮政业务单据、)邮政夹钳、邮袋和其他邮件专用容器。

3、(眼同)由两人(营业员与营业员或营业员与用户)或两人以上共同验证处理邮件的方式。

4、支局长岗位职责如下: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指示、命令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经营,规范经营,完成各项通信生产经营指标;

维护邮政企业权益,依法保护邮政通信设施,不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确保基本制度、基础工作、基本操作规程的落实和邮件、设备、票款、人身、交通的安全,完成各项通信质量指标;

负责本单位通信生产的指挥调度。按照作业标准组织生产,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深入班组检查现场并定期检查支局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应处理好用户来信、来电、来访;

按照市场调查,决策营销方案,了解本单位客户构成,掌握客户动态信息,监督做好大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工作;

掌握本单位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实行局务公开民主管理,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定期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员素质;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奖励考核办法,搞好内部分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执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局务会、经营质量分析会、职工大会,对工作进行总结部署;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5、邮政营业局所管理模式

邮政营业局所实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公司和地市邮政局三级管理模式。

6邮政营业局所分布的原则是(“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方便用户”)。

7邮政营业台账内容包括:

邮政营业班组人员情况表;

邮政支局(所)对外功能、概况;

邮政业务收入完成情况;

邮政业务量完成情况;

进出口邮件作业计划;

主要用品用具和设备清单。

8、邮政营业班组管理工作日记包括:

月工作计划、周计划;

人员出勤情况、每日业务检查项目、差错登记、记事等;

表扬、来信、来电、来访记录和处理结果;

会议记录(包括会议时间、参加人员和会议内容。会议包括班组经营、服务、通信质量分析,业务学习、练功记录等)。

9、邮政营业班组业务簿册主要包括:

日戳打印簿;

邮资机使用登记簿(邮1631);

进出口查单、验单登记簿(邮1602、邮1612、邮1605);

交接班登记簿。

10、业务资料应设专人保管,营业员因公借阅,应进行登记,限时归还。资料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将保管的业务资料进行移交。应保持业务资料的准确、完整、连续。

11、接到上级业务变动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修改相关内容,并组织营业员学习,营业班组长应对业务资料修改部分进行检查,发现遗漏或错误及时通知相关人员更正。业务变动涉及计算机系统的,应与主管部门联系,及时修改。

12、邮政营业局所的用户维护的相关要求是什么?

随时了解邮政市场信息,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分析,掌握用户用邮需求。

对用户进行业务宣传,提供业务咨询,并对用户使用业务进行指导。

建立用户档案,并进行动态维护。

采用走访、电话服务等形式,定期与用户沟通。

13、局所名称牌上的机构名称应为“××邮政支局”、“××邮政所”或“××邮政代办所”。

14、营业厅落地玻璃门窗上应粘贴防撞条。

15、邮政营业局所门前应按照YZ/T 0129-2009中5.3.2的规定设置信筒(箱),信筒(箱)上应标注开取时间和频次。

16、遇雨雪天气,邮政营业局所应在营业厅门前设置“小心地滑”的提示牌,并加设防滑垫。

17、有条件的营业厅的醒目位置应摆放营业厅平面图,并注明业务功能区域和台席功能。

18、营业厅应合理设置业务办理区、用户等待区,有条件的可设置大客户服务区、产品展示区。

19、邮政营业局所经办的主要业务包括邮件寄递、邮政汇兑、集邮票品销售、国内报刊/图书等出版物订阅和零售、电子商务等。

20、营业厅应设置的公众服务设施包括:信筒(箱)、书写台、钟表、日历和垃圾筒。

21、营业厅应设置的用品用具包括:邮政编码簿、订阅报刊简明目录、用邮指南、意见簿、书写笔、单据盒、浆糊机或胶水盒、老花镜、擦手巾和针线。有条件的营业厅可为用户提供地图、小药箱、消毒用品、计算器、放大镜和雨伞等。

22、营业厅内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告提示牌,包括:“请勿吸烟”、“请勿喧哗”、“请勿携带宠物入内”和“请保管好钱物”等,并在适当位置公布服务监督电话。

23、营业厅门前信筒(箱)应做到逢开必擦,保持开取时间牌清晰、信筒(箱)整洁。

24、营业厅内部应做到“四净四无”。

“四净”指地面净、桌面净、墙面净和门窗净;“四无”指无尘土、无纸屑、无杂物和无异味。

25营业员在班前应对责任区内的工作台席、地面、设备进行擦拭;班中、班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保持责任区内的卫生整洁。

26、营业台席设备、邮政专用品等应保持整洁,营业现场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27、营业厅应在醒目位置对外公示业务信息,包括:禁限寄物品规定、国内邮政业务主要资费表、国际邮政业务主要资费表、港澳台地区邮政业务主要资费表和主要出售品价格表。

28、营业厅内应设置宣传架,用于阶段性业务宣传品的摆放或张贴,应按要求的起止日期及时撤换。

29、墙壁、门窗玻璃(台席防护玻璃)等位置不允许张贴业务宣传单、通知和公告等。

30、营业厅用户用邮区应摆放《常用邮政业务单式填写样张》、《用邮指南》、《邮政编码簿》和《意见簿》。

31、营业作业现场管理原则:营业作业现场、工作台席布局应科学合理;应合理组织现场生

产,做到“作业优化、质控严格、物流有序、设备良好、信息准确、环境整洁”。

32、定置管理的范围包括:台席、各类邮件、包裹库房、邮件容器和消防器材等,放置区应设有明显标识。

33、营业人员班前班后的工作要求:A、每天上岗前,营业员应按要求穿标志服、戴工号章/卡。B、营业员应做好营业前的业务准备工作,将当班使用的邮政日戳、业务单据、业务戳记、邮票、备用金(包括零钱)、出售品、用品用具、封装用品、常用工具等准备齐全,按定置管理要求码放整齐。C、班前开启营业厅内各类机具,检查各种生产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校正电子秤、钟表、日历,检查并调整电子显示屏信息。D、班后关闭各类机具,做到“三净”,负责人做好班后检查。

34、营业员日终交接内容包括:空白凭证;邮政专用品;作有关的其他交接事项。

35、营业员日终交接手续包括:填写各类交接登记薄,与相关人员核点实物,签章确认并交接。

36、营业员与邮件运输人员的交接内容包括:各类邮件总包;请领的空袋、信盒。

37、营业员与邮件运输人员交接手续包括:按交接路单清点实物无误后,与接收人员签章交接。

38、营业员应按照邮件详情单所列物品与用户眼同验视,验视并眼同封装合格后,验视人员应对邮件进行称重,并在邮件详情单和包装箱正面加盖验视戳记,并批注邮件重量和验视人员姓名。

39、如遇用户自带邮票交寄邮件时,应予以收寄。用自带邮票交寄普通和快递包裹时,需按集团公司的相关规定做好登记。

40、应执行出口邮件作业计划,按频次、种类封发出口各类邮件,不允许积压、延误、遗漏邮件。

41、邮件查询的具体要求:

邮政营业局所应受理给据邮件的查询。邮件查询可采用系统、书面、电话和传真等形式; 能当时查明原因的,应立即答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当时答复的,应及时上报当班管理人员或业务主管部门处理,并做好备案记录。

42邮件赔偿标准:给据邮件在寄递过程中,发生丢失、短少、损毁,致使邮件失去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自受理查询之日起,查询全程时限已满,仍无结果的,视为丢失。

43、对进口普通包裹总包应双人眼同开拆,开拆后的包裹详情单应与投递部门做好交接处理。

44、窗口投交的普通包裹、快递包裹、国际包裹应分别建账、上架码放。保价包裹应单独入柜、上锁保存。

45、包裹详情单自投递之日起,七日内未来领取的,应填发“邮件催领单”包裹经催领仍不领取的,自投递之日起保管1个月,期满仍未领取的,按无法投递邮件处理,退回原收寄局。

46、逾期退回原收寄局的包裹保管1个月后,用户仍未领取的,按无着邮件处理。

47、收取的各项资费应及时上缴,不得截留、挪用。应指定专人对各类资费的收取进行稽查,定期汇总上报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8、各类票款、有价证券、重要空白凭证应做到请领有手续、结存有登记、帐实相符。

49、邮资机符志应打印完整,当日使用有效,不得重叠粘贴、剪切拼补和涂改邮资机符志。

50、邮政营业局所应设专人负责管理邮政专用发票。营业员在开具发票时,应做到开具金额与实收款相符。

51、使用邮政专用发票时,应按发票号码连续使用,并加盖发票专用章、经手人名章。作废的收据应加盖“作废”戳记,并连同收据一并退回,不得自行销毁。

52、营业员应每周至少盘点营业预付款一次,并将营业预付款记录交营业班组长备案、核查;

53、班后,营业员应将票款、空白收据存放在营业预付款柜内;

54、“整付零寄邮件交寄单”应有用户签章,并与用邮协议中的备案相符。

55、非现金交寄的大宗用户应做到当月发生,次月缴款,欠费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如遇特

殊情况,用户需超过3个月结算的,应由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并与用户签订延期还款协议。延期还款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56、非现金交寄的大宗用户欠费超过6个月的,应由责任人先行垫付。

57、应按财务规定开具发票,发票上的单位名称应与用邮协议、业务单据以及用户支票上的单位名称一致,发票金额应与业务系统结算金额、用户支票上的金额一致。

58、邮件业务档案应按期、按类别归档。

59、邮政日戳使用的规定:

班前应更换日戳上表示日期的字钉,不得提前或推迟更换;凡处理业务有时间记载要求的,日戳上应加表示时间的字钉,并按规定的封发交运时刻更换;

邮政日戳更换字钉后,应在“日戳打印簿(邮1615)”上清晰加盖戳样,经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

邮政日戳和字钉应根据磨损程度,适时更换,旧邮政日戳应同时上交主管部门;

邮政日戳用于盖销邮票和加盖在相关邮件封皮、各种邮政业务单据和凭证上,不允许加盖在空白纸张、与邮政业务无关的各种单册上;

邮政日戳应建立交接制度,妥善保管,防止丢失。

60邮资机戳样应清晰、时间应准确,每日营业前应将邮资符志完整粘贴在《日戳打印簿》加盖经手人、检查人名章。

61邮政夹钳应妥善保管,建立交接制度,定期检查封轧字迹是否清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修复。

62、邮袋和其他邮件专用容器只允许在封发邮件时使用,不准挪作他用。按照邮件种类和寄递范围正确使用邮袋,做到“四有四无”。

63、设备和系统使用管理应做到:

正确使用各类生产系统和邮政营业设备,并按规定做好日常维护。包括:邮政电子化支局系统、电子秤、邮资机、打印机、扫码器、打包机等;

执行计算机系统权限管理规定,电子汇兑复核和营业岗位、营业主管和操作岗位不得相互兼任;

工作时间营业员中途暂离岗位,应及时做临时签退,待回岗后重新签到;

遇有设备故障应及时报修。

64、为保证邮件安全营业班组应做到:

执行收寄邮件的验视制度,做到收寄无误,处理邮件过程中不丢失、不损毁、不泄密; 生产现场实行封闭式作业,不允许无关人员在现场逗留或翻阅邮件;

收寄的邮件应按时限频次出口,特殊情况应报业务主管部门备案。邮件在未出口之前,应有专人看管;

存有待投、再投邮件的场地应有安全管理制度,有防盗、防火、防水湿措施;

爱护邮件,不得私拆、隐匿、毁弃、盗窃邮件,不允许私自剥取邮件和邮件单据上的邮票;不允许摔、拖、抛等各类野蛮作业行为。信息安全

66、未经法律明确授权或者用户书面同意,邮政企业不得将用户用邮的信息提供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时除外。

67、邮政营业班组重点检查项目:

各种票券和出售品盘存是否相符;

信箱、信筒信件是否按规定频次和时间开取;

营业终了后,现场有无遗留邮件;

系统数据是否正确,是否并按规定封发频次传输数据;

各种有价空白单据、票据的管理使用情况;

各类邮件和袋套交接验收执行情况;

地方金融管理的规范 篇6

【关键词】 地方 金融管理 规范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以其定位于区域、服务于微小、成长于地方的特点而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青睐。在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壮大的同时,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金融管理基本情况

1.1地方金融管理范畴

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并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地方金融管理对象看,包括以下三类机构。

1.1.1地方正规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中央管理金融企业。该类机构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相对健全的监管制度。

1.1.2地方准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经营业务具有金融性质,但不受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直接监管。

1.1.3其他地方性机构。此机构是指以合作制形式存在,主要为合作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该类机构通常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务发展上也欠规范。

1.2地方金融管理特点

随着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地方金融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1.2.1管理主体上。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由“一行三会”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实施管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则以出资人身份,通过选派、任免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负责管理地方金融机构财务;小额贷款公司由省金融办负责机构准入和市场退出,有关重大事项和高管层任职资格也由金融办审核;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由省经信委负责;典当行则归口省商务厅管理,并由商务厅对其进行年审评级。

1.2.2管理手段上。一是根据法律规章对地方金融直接进行监督管理,如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管理。二是通过财政部门,以出资人身份委派高管人员积极参与到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事务中。三是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能,如出台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如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地方政府在资金组织、优质项目推荐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積极进行政策扶持。

1.2.3管理方法上。地方政府以整治信用环境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湖南省政府一直以来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近十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协调推动、部门参与的创建模式。

1.3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3.1职责重叠,易形成工作推诿。如部分地区明确规定金融办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及监管工作,但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仍由经信委负责。由于职责存在重叠,在以后工作中易形成工作推诿。

1.3.2制度缺陷,准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目前,对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典当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造成准金融机构运作比较混乱,一些准金融机构偏离主业,进行高息借贷、变相融资。

1.3.3条块分割,部门沟通协作不充分。如各地虽已建立金融稳定联席会议,但联席会基本没有召开过,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一行三局”虽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但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很难保证。

2.目前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

2.1地方金融管理模式

2.1.1“分类管理、专办协调”模式。分类管理指的是不同类型地方金融机构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各自行使监督权。专办协调指的是地方专设的金融办代表地方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部分金融办还被赋予对地方特定金融行业进行指导和监督职能。

2.1.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权,通过成立金融办,授予金融办相应职责来主导地方金融管理。

2.1.3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地方金融和产业资源,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实现了对地方金融的掌控。

2.2利弊分析

2.2.1分类管理模式的利弊。分类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错综复杂的金融资源配置国情以及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但随着监管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这种模式日益暴露出问题。一是不利于统筹规划,制约了地方金融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部署。金融办虽然具有协调职能,但各地普遍存在级别定位不明晰,履职能力有限的问题。二是导致“风险大锅饭”局面,可能出现谁都行使监管权利,谁都不担监管责任,金融风险遭到漠视,出了问题财政和央行兜底的局面。

2.2.2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利弊。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行大金融监管战略,具有规模效益,能有效节约成本。

3.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3.1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局面,首先,国家应出台地方金融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或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引导,防止出现一哄而的上局面,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管理,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3.2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

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3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

因掌握的资源较多,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金融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地方金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内容较丰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行三会”、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3.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与地方金融机构联系紧密的优势,继续加大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提示风险,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

管理/规范 篇7

9月24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获悉, 2008年度“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已经发布, 进入公示阶段。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入围本年度示范企业。为了鼓励和推动我国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并促进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推动化工行业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同时树立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典范, 自2004年以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开展了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

评质量奖也要比节能减排

最近, 山东省对第11届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开出新的评选条件, 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将无缘该奖。增加这个看似与质量没有直接关系的必要条件, 是该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体现, 对提高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非常有利, 值得推广。

巨化集团制订的甲烷氯化物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由巨化集团公司负责起草制订的《工业用氯代甲烷类产品纯度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工业用二氯甲烷》、《工业用四氯化碳》三项国家标准, 经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 于9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实施。这是巨化继参与制订《工业用二氟一氯甲烷 (HCFC-F22) 》、《工业用氟代甲烷类产品纯度的测定气相色谱法》两项国家标准后, 再一次以优良的产品品质赢得了权威“话语权”, 氟化工行业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上海市拟起草《食用香精香料暂行管理办法》

规范管理教育 篇8

关键词:规范用工,建筑企业,规范用工,管理

引言

2007 年6 月29 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8 年9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出台。

2012 年12 月18 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明确劳务派遣单位资质的刚性门槛,准确定义了适用劳务派遣“三性”岗位,并首次提出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企业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2014 年1 月24 日,所有企业高度关注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公布。

至此,“廉价用工时代”和“用工单位零风险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用工风险急剧加大,如何在规范用工的同时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所有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尤其是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偏多的建筑企业,必须要适应法律环境的新变化,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管理,构建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正视规范用工,迎接挑战。

一、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一)企业用工形式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筑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用工形式以全民职工为主,有少量的集体职工、农民轮换工和农民合同工。

改革开放后,前期仍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要经营企业,但用工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很多企业采取以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全民合同制工、农民合同工和临时工等相结合的多样性的用工制度。

改革开放后期,尤其是1995 年《劳动法》实施后,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和全民合同制工全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原使用的农民合同工基本上被清退。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建筑企业进化成为履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职能的管理型企业。

发展到目前,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主要包括自有员工、劳务派遣用工、退休返聘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等。

(二)建筑企业用工及行业的特点

1.国有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工程分布点多地广。根据建筑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工程承揽任务早已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大规模向外地,以至国外扩张,出现跨地区、跨国家的管理模式。

2.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用工形式呈现多样化。施工人员随着施工生产的地域不同呈现出分布面广的特点。

3.建筑企业的用工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三)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劳动合同法》及配套实施条例实施后,由于新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同时在用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对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及劳动关系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企业采取控制人员规模、限制引进权限、规范引进程序、提高引进条件等措施减少自有员工的引进,倡导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退休返聘等多种用工方式结合实际组合使用。

建筑企业因为行业特点,劳动力的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需要。由于非全日制用工有工作时间的明确规定,而退休返聘人员受年龄的限制,存在着较大的用工意外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都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前,劳务派遣用工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成为建筑企业除自有员工外的另一主要用工方式。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比例普遍达到30%以上,甚至达到50%,而且大多数在“非三性”岗位上使用。

因此,大多数建筑企业目前的用工现状实际上是以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为主,辅以少量的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分析

(一)自有员工

自有员工是指与企业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自有员工与企业建立的是劳动关系。

使用自有员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自有员工一部分是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前企业的老员工,另一部分是企业改制后引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老员工经历了企业改制,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企业归属感强;而后引进员工本身素质较高,具备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自有员工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在此前提下其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对企业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2.不利方面

由于我国劳动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规范,逐步加大了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约束,招聘风险和用工风险也日益扩大范围和增加,使用自有员工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人员规模的扩大和员工管理日常事务的增多。

(二)劳务派遣用工

劳务派遣指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1)解决了建筑企业用工不足问题。由于引进自有员工受引进条件和人员规模控制的限制,但企业的经营发展又使用工需求增大,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能够解决这一供需矛盾。

(2)规避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仅仅是劳务关系,用工风险基本上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

(3)简化了管理程序,用工更加灵活。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不仅减少了招聘程序、员工培训和解除终止程序,薪酬发放、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纠纷等日常管理事务也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使企业轻装上阵,减少了管理支出。

2.不利方面

(1)《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保障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也对用工单位目前使用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其冲击最大的方面包括:

一是明确劳务派遣用工比例10%的高限。二是规定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三是明确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四是禁止“假外包真派遣”。此外,还对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规定。

(2)在新法环境下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不利方面增加,体现在:

1用工成本将大幅度提高。首先,劳务派遣工廉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按照新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正式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其次,企业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了额外的管理费用。新法环境下,劳务派遣单位只能通过提高管理费来保持一定的获利空间。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的这笔管理费,是在“同工同酬”之外增加的支出,直接增大了用工成本。

2使用范围缩小,使用数量受限,用工风险增大。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非常明确的“三性”岗位上使用,同时规定了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这大大缩小了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范围。而10%的用工比例也使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受限。

“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是建筑企业的“硬伤”,如果不依法清理和重新配置用工形式,将会加大用工风险。

(三)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用工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小时工。

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用工程序便捷,用工灵活。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2)用工成本低。现行法律未明确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义务,小时计酬标准也只是规定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所以,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人工成本相对低。

2.不利方面

因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体制尚不完善,用人单位在减少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

(四)退休返聘用工

退休返聘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企业与已依法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签订返聘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使其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一种用工方式。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存在劳务关系。

使用退休返聘人员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经验较丰富。很多退休人员还可以再继续上班的,一般都是原来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或是管理干部,特长往往比较突出。

(2)使用成本低。根据社会保险规定,退休返聘人员已不需要参加各种职工基本保险,使用成本仅仅是协议规定的劳务费,用工成本大大降低。

2.不利方面

和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一样,企业使用退休返聘人员存在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而且退休返聘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健康问题使这种风险会更突出。

三、新法环境下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用工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利弊。面对新法,建筑企业只有积极适应用工环境的变化,规范管理,依法用工,实行全元化用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终达到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等多种目的。

鉴于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用工现状,当务之急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调整用工方式,尤其是劳务派遣用工中“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的问题。依法用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意味着在目前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将20%-40%的劳务派遣用工分解到其他用工方式,或者另求用工途径,同时,可以使用的10%必须依法在“三性”岗位上使用。

从《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规定来看,“临时性工作岗位”和“替代性工作岗位”定义明确,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除个别极小项目外,这2 种类型的岗位极少;对于“辅助性工作岗位”,新法赋予了用工单位确定的权利,但也规定了必经的程序。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一)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1.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一方面是保证企业激励措施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使现有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稳定,从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自有员工队伍中来,增强人力资源的活力,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

2.完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及时淘汰自有员工中不合格人员,差异化清理因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存留的长期不在岗自有员工;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的同时,按照建筑企业产品定位,多渠道地引进企业紧缺的人才;进一步营造和谐、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让企业现有的合格的自有员工稳得住,引进的人才留得住,最终在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鉴于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可以在施工项目引进员工时,以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为主,以项目为工作任务,加快自有员工的新陈代谢。

(二)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1.首先对企业劳务派遣用工进行“理清”和“理顺”工作。所谓“理清”,是将企业现使用的劳务派遣用工根据工作岗位逐一梳理。所谓“理顺”是规范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审批和使用程序。

2.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有效运用法规赋予用人单位界定“辅助性”岗位的权利,梳理、分析公司现行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将仍需保留的劳务派遣岗位纳入“三性”岗位。对企业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按程序确定公示。

3.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明确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按照同工同酬原则,根据派遣岗位和个人综合情况确定派遣人员的薪酬,并督促劳务派遣单位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4.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企业考核范围,项目结束,或经考核不适宜岗位的派遣人员,及时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对考核优秀者,符合企业人才引进条件的可择优引进。

(三)合理策划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这两种用工形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用工范围比较受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不扩大使用比例。但临时性和季节性用工可采用非全日制用工。

企业需完善日常管理程序,根据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订立非全日制用工书面协议,在退休返聘协议中也要合法明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规避非全日制用工变成事实全日制用工的风险和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伤事故赔付风险。

(四)倡导使用劳务分包

劳务分包是指施工单位或者专业分包单位(均可作为劳务作业的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完成的活动。

建筑企业在现在用工总量的前提下,如果依法使用10 % 的劳务派遣用工,而其他用工方式无法过多分流剩余的20%—40%的原劳务用工需求,那么,劳务分包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劳务资源的方式。

实行劳务分包后,管理模式的转变会带来税费的增加、管理费的提高;分包合同的大量签定和过程管控,也会造成经营人员结算量的巨增,相关岗位和人员势必会增加,带来成本的提升。

但从长远来看,暂时的成本增加比违法用工更加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在新法环境下应该倡导使用劳务分包。建立分包关系时,企业应在合同拟定、条款说明、结算方式、薪酬发放、员工考勤及具体管理上均以合法分包形式出现,有效规避“假外包真派遣”嫌疑。

四、结论

用工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在短期内可能使建筑企业措手不及,也会使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在短期内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借不断完善的用工政策的东风,建筑企业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用工管理,也一样可以做到降低用工风险、节约用工成本、缓解员工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篇9

一、理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明确了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 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 赋予管理职能, 真正体现管钱、管账、管物相统一。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

县政府出台了《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郧西县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备管理等暂行办法》、《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和《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流程图》进一步明确规范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备、使用、处置、收益等管理工作。

三、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按部门预算编制的统一要求, 在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时, 根据单位业务需求、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购置资金来源等情况, 编制年度资产购置计划。主管部门在审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时, 根据所属各单位的业务需求、资产存量、有关配置标准、单位各类资金来源情况和本部门资产使用情况, 对各单位的资产购置事项进行审核。主管部门认为能通过调剂解决的资产配置, 按资产调剂程序办理;主管部门认为确实需要购置的, 同意所属单位将购置计划列入部门预算, 送县财政局审批。财政局根据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 行资股、预算股等相关业务股室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需求、资产存量、配置标准、资金来源等因素, 审核部门的资产配置计划, 研究提出增量资产配置审核意见。凡能通过调剂的资产配置, 按调剂程序办理。确需购置的资产配置, 预算股根据单位财力情况列入单位部门预算。不同意列入新增资产配置计划的资产事项不得安排资金, 没有资金安排的购置事项原则上不列入增量资产计划。各行政事业单位提出购置申请, 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计划申报申批表》报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财政部门。县财政局行资股根据年度批复的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 并将购置申请和审核意见送相关业务股室, 相关业务股室审签后, 报局领导审批, 审批后纳入政府采购。经过财政审批的资产购置计划必须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购置。未经批准购置资产或应进行而未进行政府采购的购置行为, 财政国库收付机构不予办理购置资金拨付手续。真正做到配置有标准、有范围, 购置有计划、有程序。将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管理, 有效降低资产采购成本。

四、严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有偿使用国有资产, 单位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财政部门。县财政局根据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进行审查, 报局领导审批, 确定招租方式:具体分为一般招租、公开竞价招租方式两种。一般招租方式是出租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租金在2万元以下, 公开竞价招租方式是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租金在2万元以上。制定统一招租程序及方案, 制定统一的合同文本、确定底价。组织公开竞价招租或委托中介机构投标竞价, 中标确认、合同鉴证。出租经营收入全额缴入国库, 实行“收支两条线”, 纳入预算管理。收入缴入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 支出由单位申请, 送财政部门审核审批后, 单位按规定用于事业发展。建立资产出租审批制度, 并对租金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金使用率, 有效增长了政府非税收入。

五、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审批表》, 经主管部门审查核实后报县财政局行资股。经县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审签后, 对单项资产金额在30万元以下的资产处置由县财政局审批;30万元以上的资产由县财政局审核后, 报县政府审批。审批后必须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 单位的不动产和其他固定资产及单个资产原值在5万元以上的资产评估, 报县财政局核准;原值在5万元以下的单个资产及批量资产 (含低值易耗品) 的评估, 报县财政局备案。经批准的资产处置由财政局实行竞价、招标或拍卖等形式进行公开处置。资产处置收入和残值收入均属国家所有, 按照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上缴国库国有资产收益专户, 纳入财政预算。支出按部门预算程序, 审核审批后用于缴入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管理行为, 有效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确保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包括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经济实体上缴收入、对外投资收入、广告经营收入、特许经营权收入、资产处置收入、其他收入等。财政局行资股具体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行资股负责专用票据的统一领用、统一保管、统一发放、使用核销等日常管理工作。县财政局行资股和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对专用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统一使用“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专用票据”, 不得使用其它任何票据, 一经查处收入全额收缴。行政事业单位收款时在财政局行资股代开或领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专用票据。向征收对象收款并将资金及时全额缴入国库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及资产处置收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 纳入预算管理, 收入全额缴入国库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在按照湖北省政府第233号令规定缴纳“非转经”资产占用费后的资产收益, 其所有权、使用权不变, 主要用于本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有关事业发展支出。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缴入的资产收益时, 由单位上报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事业发展项目、资金支出计划, 报财政部门审核审批后, 由国库从资产收益专户中拨付给单位或项目用款单位。

七、强化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产权交易、产权登记、产权纠纷调处。县财政局行资股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和相关资料, 会同相关业务股室, 根据财政部第35号、36号令和《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办理。资产清查、清产核资、资产统计报表、资产信息管理。根据省市要求和县政府安排, 县财政局行资股会同相关股室适时开展资产清查、清产核资、资产统计报表、资产信息管理。对各单位资产清查情况及资产统计报表, 行资股应及时报相关业务股室, 作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和编制部门预算的参考依据, 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监督管理。县财政局行资股会同相关对口业务股室根据财政部第35号、36号令和《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郧西县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等暂行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发现有违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 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微公益”亟待规范管理 篇10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微公益的概念一是来自“微”的本身含义, 从小事做起;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如微博、网站、博客等平台自上而下将公益信息进行传播, 把单个网络用户连接形成协同合作、自我管理, 最终实现公益活动目的的一种新型民间公益模式。

据了解, 当前的“微公益”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以网络公司为主体, 利用企业现有的商业平台, 融入电子商务经验, 比如新浪微公益做的菜单式慈善, 把有需要的项目和人全部挂出来, 大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 对他们进行帮助;另一种力量是纯自发、求救式的, 因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困难, 发求救信号, 这个信号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展示出来。

微公益以其快捷性、灵活性、广泛性的固有优势, 以便捷性、灵活性为中心的小集群性活动为根本, 公益活动的执行及后期运作的保障也依靠人与人的爱心与信任来维护, 从而使微公益具有“人性化、亲民化”的特点, 获得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青睐, 它激活了平民的公益热情, 为平民的爱心活动解决了“门坎高、难度大”的瓶颈, 客观上促进我国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 缓解了需要帮助者的受救济周期, 进而有力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落实速率。可以说, 微公益事业无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发展态势上都展露着无与伦比的可塑性和无穷的上升动力, 但微公益在现行的运行模式下存在诸多的问题, 不仅会使微公益事业发挥不了积极因素, 更会带来不可预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目前, 我国网络募捐方面的立法仍为空白, 导致从事“微公益”的组织合法性身份的缺失。根据“微公益”组织的性质, 它应属公益性社会团体范围, 但这类组织明显具有不同于传统公益组织的特征, 属于新型的社会组织。所以, 将以前出台的法规用于“微公益”不免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微公益”组织的身份模糊不明, 不仅不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感, 而且也会让一些假借公益之名的网络骗子钻了空子。另外, 由于没有法律的保护, 当出现纠纷时, “微公益”组织应有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 运作团队的专业性不足也影响着“微公益”的健康发展。目前从事“微公益”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志愿者, 其对公益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 只凭一腔热情在做公益, 热情大于专业性。

为此, 笔者认为, 规范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微公益行为, 确保实现健康发展, 还需要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首先, 要完善相关制度。目前, 微公益活动平台还没有一套确定性的法律法规所依, 虽然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以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主的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进行约束, 但是对于在微信圈里个人自行发布的微公益活动却没有涉及。因此, 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其次, 加强微公益的自律意识。以民政公益监管部门为主, 通过各种方式的大力宣传、教育, 引导微公益发布者、参与者对自己的公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做到既有法所依, 又不触及道德底线。

以制度规范管理,以管理促进发展 篇11

不遗余力地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但仍存在着制度缺失、管理无序和贯彻无力等弊端。

“人治化”管理需要制度的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任何决策者都要有规则的约束。现代学校是法治的学校,法治学校需要一整套学校制度来依法治理。在现代学校制度中仅有执行层面上的规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在现代学校中,校长不单是上级政令的执行者,更是学校发展的决策者。由于现代学校发展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为了克服决策的随意性,必须制定一整套议事规则和程序,建立会议制,例如由校长和副校长参加的校长办公会,由校长、副校长和党支部(党委)书记、副书记(或全体委员)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由校长(书记)和中层以上行政人员参加的行政办公会议,还有由校长和中层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会议,等等,根据要决策的事情大小或其性质放在一定的会议上研究决定。此外,还要规定决策的程序,比如哪些事情校长可以直接决定,哪些事情必须通过何种会议决策,哪些事情在一定范围内“票决”。目前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对决策的权限和程序有明文规定的很少,操作起来,无章可循。所以,建设现代学校,就要在充分研究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学校议事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校长的素质,现代学校校长应该有建立自我制约制度的自觉要求,让自己的决策权置于一定的规则之下。

“无序化”教育教学秩序需要制度规范

农村学校在管理上大多数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制度体系。因而学校工作显得紧张且无序,出现了问题后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按章行事。学校制定制度时一定要站在全局高度来考虑,让制度除具科学性、严肃性外,还要看制度是否贴近实际,并且能否协调一致,互为补充。

因此,学校要对照相关的法律条文,建立、健全、完善学校及各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职工考勤与奖罚制度、教师教学与教研常规、学生课堂常规、学生考试条例、高考中考奖励制度、学生奖学金制度、招生奖优激励措施等等。制度的建设,就是要帮助教师们正确区分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师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等意识和观念,和谐校园建设才会成为可能。

其次,改革学校的管理工作,建立一系列管理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与实行教代会民主监督制,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保证监督作用,制定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各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层层包干、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各种量化成绩都列为年终评优的依据,并建立个人、部门考核档案。教代会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民主监督,定期向各部门问责,各部门应向教代会作出真实的汇报。使学法与用法产生实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保障

学校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但由于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就会成为一只“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法规為指导,以实际为需求,以管用为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在强化常规的同时,还要建立应对变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一种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及时反馈、保持弹性、富有张力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格局。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可以分成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制度两大类,在加强有形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文化机制的积极作用,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建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场所,把人心凝聚到教书育人、加快发展的中心目标上来,以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篇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推行规范汉字”, 贯彻这一要求需要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书写汉字不仅是巩固识字、进行书面交际的重要手段, 也是体会、把握汉字的结构以及书写体式和运笔规律的必要过程。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 教育学生写好汉字, 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热爱祖国文字,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 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是现代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传承和弘扬汉字书法艺术应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2009年举办的面向全国学生和在华外国留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比赛, 有1千多万学生报名参赛,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组织了比赛, 规模和影响空前。这是一次对规范汉字书写教学成果的检验, 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创作者。比赛组织情况和成果体现了一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广大家长和学生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视, 体现了社会对搞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殷切期待, 这是今后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基础。刘延东国务委员已经对这次比赛的成效做了充分肯定, 并对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指示精神, 适应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弘扬中华文化的新需求, 需要进一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应建立培养和提高学生写字技能、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长效机制,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应落实在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中, 应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和社会活动中, 成为评价基础教育、师范专业等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要素。不少地方积极实践, 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写字教育的意见, 加强检查监督, 逐步建立激励机制, 切实落实书写教育的各项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支持。我相信, 通过教育, 汉字书写一定会随着时代而发展。

上一篇:计算机散热系统下一篇:强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