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疼痛管理

2024-07-15

规范化疼痛管理(精选8篇)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1

外科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已在骨科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肝脏外科亦有报道,其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术后痛苦,有助于术后恢复。本研究旨在分析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及实施管理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室2015年6-12月收治的3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收入无痛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56.0±3.5)岁,腹股沟斜疝18例,腹股沟直疝3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1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对照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53.0±2.1)岁;腹股沟斜疝17例,腹股沟直疝1例,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2例。两组入院后检查过程一致,对年龄>70岁者,常规查心脏彩超及肺功能。入选条件:无严重心肺疾病等手术禁忌证;血压、血糖控制平稳;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复发疝、双侧疝、腹股沟疝嵌顿、感染、鞘膜积液者除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两组均采用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硬膜外阻滞麻醉,植入强生超普网片,补片由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术中处理方式一致,均未预防使用抗生素。

1.2.2疼痛管理

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采用按时镇痛为主、多种镇痛方法结合,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建立疼痛护理单,按词语描述量表进行疼痛评分。住院患者于手术前1 d建立患者疼痛评估表,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联用帕瑞昔布40 mg,1次/d,连用2 d,2 d后给予塞来昔布200 mg,2次/d,连续3 d。术后3 h实施首次疼痛评估,若疼痛分值≥7分,每小时进行1次评估;若4分≤评分≤6分,每4小时进行1次评估;若1分<评分≤3分,每天进行1次评估,至术后第3天。每次评估疼痛评分<5分时,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治疗,并填写记录表;评分≥5分时,责任护士及时通知值班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医生处理后,若静脉给药则0.5 h后复评,口服给药则1 h后复评,并将复评结果准确及时记录在评估表中。患者所用镇痛药物有地佐辛、氯诺昔康、哌替啶等。

对照组采用自控镇痛泵+按需止痛模式,在患者主诉疼痛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镇痛药。镇痛药物:帕瑞昔布、塞来昔布、地佐辛、氯诺昔康、哌替啶等。

1.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48 h,采清晨空腹血,使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的疼痛控制效果以及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两组疼痛控制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3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

两组术后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术前均有所降低,CD4+/CD8+比值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大。两组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在术后48 h均有回升,研究组术后48 h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调查显示,研究组满意度为85.7%(18/21),高于对照组的55.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疼痛已成为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可导致机体出现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变化[1]。2010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3届世界疼痛大会上宣布获得疼痛管理是一项基本人权[2]。有调查显示,接受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中,7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3]。减轻疼痛是住院患者的基本需求,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是康复外科理念的核心措施之一,是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早期肠内营养的前提[4]。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快速康复,国内已有医院在骨科、肝脏外科及肛肠科相继建立无痛病房,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5,6,7]。

手术应激与术后疼痛常常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的镇痛及睡眠,可改善术后近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8]。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中功能最重要的一群,不同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均可以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表面共有标志物是CD3+分子,根据细胞表面是否表达CD4+和CD8+将T淋巴细胞分为CD4+和CD8+两个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CD8+T细胞则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CD4+T细胞与CD8+T细胞所代表的两大类最主要的T细胞亚群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参与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9]。

本研究将39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收入无痛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和疼痛控制满意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淋巴亚群与手术、疼痛的关系。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镇痛效果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痛病房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实现了术后的快速康复和以人为本。同时两组术后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术前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数量基本不变,CD4+/CD8+比值降低,表明手术应激、疼痛反应能明显造成免疫抑制。两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在术后48 h均有回升,研究组术后48 h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痛病房镇痛模式可以减轻疼痛应激,降低手术及疼痛对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

腹股沟疝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术后近期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袁青,黄蓉,赵龙桃.无痛病房的开展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9):1114-1116.

[2]International Pain Summit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Declaration of Montréal:declaration that access to pain management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2011,25(1):29-31.

[3]史占军.更新理念,满足患者的无痛权益关节外科无痛病房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140-141.

[4]周红,乔晓斐,荚卫东,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6):647-649.

[5]方淑莺,康焱,黄天雯,等.无痛病房模式在早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2):202-205.

[6]荚卫东,乔晓斐.精准肝脏外科时代无痛病房建设[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6):415-418.

[7]谭嗣伟,梁存河,粟光明,等.65岁以上老年痔患者手术治疗的无痛病房管理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5):322-325.

[8]张川蓉,任瑞芳,赵晓文,等.双向干预疼痛及睡眠对胆道探查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475-477.

[9]Matter M S,Claus C,Ochhsenbein A F.CD4+T cell help improves CD8+T cell memory by retained CD27 expression[J].Eur J Immunol,2008,38(7):1847-1851.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2

一. 术前疼痛知识教育

1.术前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常用的控制术后疼痛的药物及副作用;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疼痛量化评估工具评估疼痛强度。成年人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4岁以上儿童或其他语言表达障碍患者,采用面部表情描述法(FPS)评估疼痛。

3.向病人介绍自我缓解疼痛方法,在止痛药物的同时辅助其他方法缓解疼痛。

二. 术后疼痛管理

1.疼痛控制目标≦4分当疼痛程度评分>4分时,应报告医生,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当疼痛程度评分≦4分时,护士应该采取选择权限范围以内的方法如物理或心理措施进行疼痛缓解。

2.疼痛评估时机手术结束、病人知觉开始恢复的所有骨科患者开始疼痛评估,原则上与测体温同时。

手术后1天或NRS评分≧7分:Q4h评估(6AM-10AM-2PM-6PM-1OPM-2AM)手术后2天或NRS评分<7分:Q8h评估(6AM-2PM-6PM)

NRS评分在4分以下:BID(6AM-2PM)

所有评分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且产生疼痛的病人240例,按手术先后顺序,序号奇数的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52.5岁±11.6岁,其中胃癌根治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20例,硬膜外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25例,微创血肿清除术28例,鼻内镜手术26例,脾破裂脾修补术16例。对照组男52例,女68例,年龄50.5±11.2岁,其中胃癌根治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硬膜外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28例,微创血肿清除术25例,鼻内镜手术26例,脾破裂脾修补术18例。按照组数字评分法,两组手术后评分为5分~10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 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方法[1]

2.1 疼痛评估方法与程序

对每例手术后疼痛病人下发“HND疼痛尺”、疼痛评分登记表和疼痛评估方法说明书,根据病人认知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评估方法,由主管护士指导病人及家属配合评估,同一病人前后使用同一种评估方法,将评估结果记录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2.2 疼痛评估频率

(1)中度以下疼痛病人每天2次,时间为06:00、14:00(与测体温时间相同),分别评估病人14:00至次日06:00,06:00~14:00期间的疼痛情况;(2)中度以上疼痛病人每日3次,时间为06:00、14:00、20:00(与发热病人测体温时间相同),分别评估病人20:00至次日06:00、06:00~14:00、14:00~20:00期间的疼痛情况;(3)剧痛或需观察用药情况的病人,则遵医嘱按时评估并记录。

2.3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疼痛的程度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不同疼痛采取不同的止痛处理,做到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理疗、针灸等方法,药物治疗时遵循主动预防给药、按时给药原则,用药期间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非麻醉性镇痛和镇静剂联合使用,视镇痛效果决定是否采用麻醉性镇痛药的原则。

2.4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出院时满意度。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表明,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易导致痛苦、失眠、残废、焦虑抑郁、免疫抑制以及康复时间延迟等一系列问题。护士作为这一专业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应成为病人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疼痛病人家属指导者[2]。在外科手术后疼痛病人实施规范化管理能转变护理人员观念,明确疼痛是护理人员职责,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处理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增加护理人员疼痛知识。

国内外最近的调查均表明,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平均正确率大部分在50%以下[3,4],正确率在50%~70%的相对而言比较少[5],正确率超过80%的则目前还没有。在外科手术后疼痛病人中实施规范化管理,护理人员能正确运用疼痛评估工具,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干预措施,减轻了病人痛苦。

规范化管理应用于术后疼痛病人中,能做到准确、及时、客观、系统地反映病人疼痛程度及动态变化,为医生提供疾病新信息,进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病人痛苦,增加护患沟通机会,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由表1、表2可见,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疼痛(PS)持续时间小于12 h例数相比,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规范化疼痛管理在手术后疼痛病人中应用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对疼痛病人的关怀、关心,有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节省人力资源,还可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熊根玉,张达颖,刘炎玲.疼痛评估记录方法与临床管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A);57-58.

[2]赵继军.疼痛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3]Yildirim YK,Cicek F,Uyar M.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Turk-ish Oncology Nurses About Cancer Pain Manag Nurs,2008,9:17-25.

[4]江宁,金瑞华.护理本科生疼痛认知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3B):737-738.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科的128例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128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50例, 年龄60~85岁,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2例, 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46例。病程平均为 (16.9±3.6) 个月, 疾病种类包括:骨质疏松症35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5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 颈椎病18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例, 肩周炎12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的慢性疼痛诊断标准, 即疼痛时间3个月以上,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分。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疾病;既往曾经神经科或精神科医师诊断的器质性疾病 (如脑梗死等) 或重型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等) ;智力低下者。

1.2研究方法

1.2.1分组: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n=64) 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规范化疼痛护理, 并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指导、防跌倒护理和康复护理。对照组 (n=64)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疼痛评估。

1.2.2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①疼痛健康教育内容:疼痛的概念及机制。规范化疼痛治疗方法, 无需忍痛的观念。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耐受性。社会支持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②情感支持疗法: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 以耐心倾听和良好亲和力赢取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对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时疏导。③松弛疗法。运用深呼吸放松法:以安静舒适的环境为宜, 让患者靠在沙发上, 以轻柔愉快的声音指导。一般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 逐渐握紧拳头 (约5 s) , 吐气时缓缓放松 (约10 s) 。借此感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 整个训练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 一般每次重复30 min。

1.2.3疼痛控制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平均值为4~6分;重度疼痛7~10。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组间VAS疼痛评分无差异性, 见表1, 但治疗护理出院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 (P<0.05) 。

3讨论

3.1近年来, 疼痛治疗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老年协会等[3]陆续出版老年疼痛相关循症指南。有研究表明[4], 老年人不愿意讲述疼痛, 采取忍耐的态度, 不愿服药或对治疗无信心是对疼痛和疼痛管理的常见认知。Arnstein等[5]提出对患者的疼痛教育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一部分, 均可使患者从中受益。而且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疼痛教育时不管其方式是结构性还是非结构性、有序还是无序, 都是有益于患者了解和使用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管理自身的疼痛, 从而有助于获得更为舒适和积极的生活, 并恢复至疼痛发生之前的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可以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 增强其对疼痛的自控能力, 减少患者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担忧, 从而主动提高控制疼痛的意识, 积极要求治疗, 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用药。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 而行为的根本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化阶段, 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6]。

3.2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 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 降低唤醒水平, 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紊乱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3.3长期的病痛更易引发患者的产生焦虑、烦躁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进而加剧疼痛感受。情感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充分支持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研究通过开展规范化疼痛护理,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控制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 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 使老年人经常保持精神舒畅, 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继生.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2]娄强.老年病人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5, 11 (3) :182-183.

[3]AGS Panel on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The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J].J Am Geriatr Soc, 2002, 50 (6Suppl) :205-224.

[4]李红艳, 李世红, 卞春华.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 20 (2) :131-132.

[5]Arnstein P.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issues in patient education[J].Pain Manag Nurs, 2004, 5 (4) :34-41.

[6]包佳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12-213.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腹部手术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患者, 2组患者的ASA评级均为Ⅰ~Ⅱ级。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4岁~56岁, 平均年龄 (48.25±6.23)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3岁~59岁, 平均年龄 (50.12±5.24) 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即护士根据以往的护理经验进行护理, 当患者主诉疼痛时, 立即告知医生, 根据医嘱进行镇痛处理。观察组患者采取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其方法如下:①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对疼痛的危害与止痛药有所了解。通过宣传, 消除患者对止痛药物不必要的忧虑, 明白预防性的镇痛药物用量小、镇痛效果好, 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充分密切的合作。②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镇痛方法与疼痛评估方法等, 并认真实施考核。③护士应充分了解医生与麻醉师对手术、麻醉及镇痛治疗方案。④术后巡视病房时, 增加对疼痛的评估与记录。术后每4 h记录1次患者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评分, 当评分>4分时, 立即告知医生, 根据医嘱进行镇痛处理, 详细记录镇痛的频率、方法、剂量与处理效果等。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及术前1 d、术后3 d内的焦虑评分。

1.3 疗效评定

采用数字评价量表 (NRS) [3]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3分轻度疼痛, 睡眠不受影响;4~6分为中度疼痛, 睡眠受到影响, 但能忍受;7~9为分重度疼痛, 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 (P<0.01) , 见表1。

2.2 2组患者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2。

3 讨论

疼痛是每一名手术患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病理生理研究表明, 急性疼痛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功能、免疫机制等多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尽管目前人们对术后疼痛的机制与防治措施都有了很深的认识和较大的进展,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术后疼痛都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有研究表明, 术后镇痛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药物和治疗方法不能得到正确的管理, 因此, 规范化护理在疼痛护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临床疼痛管理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 医疗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国外经验在我国的推广使用, 因此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疼痛管理迫在眉睫。

在常规护理中, 对于急性疼痛常常采用给予镇痛药, 但是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与药物成瘾性使得患者对其有恐惧感, 不愿服用。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知识的宣传, 可以使患者明白镇痛药的少量服用是不会产生药物成瘾性的, 且镇痛效果良好, 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 由此可以体现出规范化护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 规范化术后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患者的焦虑与疼痛水平, 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对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实施规范性术后疼痛护理, 对照组患者根据护士的护理经验与患者主诉进行疼痛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和焦虑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内, 每天的疼痛评分>4分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在术前1 d及术后3 d内, 其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通过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及疼痛水平, 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为患者减轻痛苦,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术后疼痛,焦虑,护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霖员.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常规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427-429.

[2]洪溪.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 5 (10) :66-67.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肿瘤科收治晚期肿瘤患者126例, 男性79例、女性47例, 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7岁, 直肠癌40例、结肠癌23例、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21例、胃癌17例、肝癌13例、肺癌12例。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 入院前即进入中晚期, 失去手术机会进而转向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且所有患者均入组前均有明显疼痛, 疼痛数字分级法 (NRS) 得分4~6分以上, 中度疼痛 (4~6分) 者76例, 重度疼痛 (7~10分) 者50例。排除认知功能不足以及无法顺利完成疼痛评分和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患者。以2014年8月1日为时间节点, 将2013年7月~2014年8月间6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男性37例、女性26例, 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4.0岁, 中度疼痛者41例、重度疼痛者22例;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男性42例、女性21例, 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3岁, 中度疼痛者35例、重度疼痛者28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肿瘤类别以及疼痛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予肿瘤科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宣教、心理安抚、日常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予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 内容如下: (1) 医护人员的培训:通过了解护理人员和医生对癌痛知识及无痛病房标准的认识程度, 发现知识欠缺的环节, 制定培训教育计划。培训的内容包括肿瘤疼痛特点、癌痛评估标准、镇痛效果评价、镇痛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辅导, 问卷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培训形式有:定期组织肿瘤患者疼痛知识讲座, 介绍镇痛治疗领域最新进展;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示范, 组织学习疼痛护理实践技能, 比如肠癌患者镇痛泵的置放操作;定期开展癌痛患者规范化护理查房;每周进行1次医护联合临床病例讨论, 将效果显著的案例和经验分享给每一位医护人员;邀请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培训, 讲解数字化疼痛标准评分的细则, 以及如何让患者客观科学地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以上项目的培训, 旨在深化医护人员对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的观念, 增加对疼痛管理的认识, 使其能更准确地评估疼痛程度, 教会其如何灵活掌握镇痛治疗原则, 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2) 患者的健康教育:提倡“三位一体”的癌痛健康教育, 即做到常规化、个体化和专病化[1]。对每位护士划分固定床位, 每位患者至少由1位责任护士负责, 从入院宣教到出院指导进行全程健康教育, 形成常规护理流程。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 告知患者0~10每个数字代表的疼痛程度, 帮助患者更加准确地表达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告知患者要按时服药, 不能擅自更换止痛药物或调整服药频次、剂量, 当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时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指导患者进行疼痛自我管理, 每天记录疼痛特点的变化, 宣教镇痛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向患者和家属发放疼痛治疗的宣教手册, 使其加深对疼痛知识的理解。 (3) 药物管理:镇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疼痛的轻、中、重不同程度选择3阶梯治疗药物, 服药要规律, 切勿疼痛时服药, 疼痛缓解后私自停药[2]。首选口服镇痛药物, 避免反复肌注或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不影响治疗依从性且多数镇痛药物口服吸收良好, 其他剂型如芬太尼透皮贴也具有简单高效等优点, 在癌痛患者中有一定的使用率。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肿瘤种类、疼痛特点、有无基础疾病以及药物半衰期个体化制定服药方案, 包括药物剂量、服药间隔等。治疗前后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对比, 评价镇痛效果, 记录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当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要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做好麻醉药品管理, 对患者使用的药品剂量、时间进行登记, 定期核对。 (4) 心理安抚:肿瘤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 难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消极心态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也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是生存治疗下降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 交谈中避免出现“癌”、“肿瘤”等敏感语词, 用安慰的语气和关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让其疏泄不良情绪。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 采用放松疗法, 主张多与患者交谈, 播放欢愉的视频, 或者鼓励患者参与感兴趣的文娱活动, 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这对缓解疼痛也很有帮助。

1.3 评价指标

分别于入院时、护理后半月对患者进行访谈, 评估疼痛程度和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疼痛程度由疼痛数字分级法量表进行评估, 分为0~10分[3]。疼痛缓解情况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和无明显缓解4种程度, 缓解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人数×100%。护理满意度由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种程度, 满意率= (十分满意+基本满意) /总人数×100%。所有量表和问卷均由经专业培训的护士专人负责, 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变化

护理前, 对照组和观察组间中、重度疼痛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半月护理结束后, 观察组中度疼痛缓解率、重度疼痛缓解率以及总体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情况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81%, 低于观察组的92.0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0, P=0.025) 。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不适主诉, 同类肿瘤患者疼痛性质较固定, 但疼痛程度不一, 20%~50%的患者可表现为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疼痛, 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也给预后带来严重影响[4]。所以, 如何科学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改善生存质量, 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均有重要临床意义。无痛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规范、科学、合理的镇痛干预, 持久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体验, 它是在“三阶梯镇痛治疗”基础上提出的护理模式, 符合WHO组织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要求。无痛护理是有原则、高要求的护理干预模式, 离不开规范化管理, 在无痛规范化护理中, 护士即是疼痛的评估者, 也是镇痛治疗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心理安抚和用药指导的引导者。无痛规范化护理是保证有效止痛的重要环节, 帮助患者控制疼痛, 让患者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5]。

本研究中, 接受无痛规范化护理的中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 尤其是重度疼痛的患者, 表明通过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同时, 无痛规范化护理组护理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 说明通过无痛规范化护理, 患者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能更从容地面对疼痛, 更好地配合治疗, 体现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治疗依从性, 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总之, 实施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有助于缓解肿瘤患者疼痛, 提高护理满意度, 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故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间肿瘤科收治晚期肿瘤患者126例, 将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间6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疼痛护理;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给予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间疼痛缓解情况和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癌痛缓解率和护理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实施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有助于缓解肿瘤患者疼痛, 提高护理满意度, 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肿瘤,疼痛

参考文献

[1]胡丽娟, 毛惠娜, 王梅, 等.综合医院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的管理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2) :127-129.

[2]严敏.癌痛规范化治疗及2010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解读[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2) :127-129.

[3]梁梅兴, 陈素红, 陈春霞, 等.无痛病房规范化护理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25) :5288-5289.

[4]郑晓珍, 陈芬芬, 吕珍, 等.癌痛护理操作流程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的实施[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2) :1943-1944.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60名,其中女54名,男6名,年龄22~38岁,毕业于14所护理医学院校,均为大专或以上学历,在急诊科工作的时间至少一年。

1.2 调查方法

1.2.1 评价工具

将60名护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识。问卷取自美国护理杂志发表的医务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问答上的20个题目,陈素娟等[3]已对其进行翻译和回译,重测信度r=0.83。具体项目及正确答案见表1。表中项目1、2、3、6、8、11、12测定的是对疼痛评估的认识;项目7、10、14、16、20测定的是对疼痛治疗的态度;项目4、5、9、13、15、17、18、19测定的是止痛方法的认识。

1.2.2 问卷组织

问卷采取集中发放的形式,调查前说明目的,并指导回答方式。两组护士采取完全相同的调查问卷,在统一的时间、地点答题并收回。分别计算两组护士在3个统计方面的答对率,并比较答对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1.2.3 疼痛管理培训

组织医院麻醉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各外科科室护士长针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理念,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内容及方案。具体包括:创伤性疼痛的基础知识,如概念、病理生理、对患者的影响等;疼痛的评估方法,如视觉模拟评分法、脸谱法等;目前常用镇痛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等;各种非药物性的镇痛方法,如改变体位、深呼吸、听音乐、按摩病变部位等;以及对待患者疼痛主诉的安抚方式和交流技巧等。安排具有规范化疼痛管理专业知识的麻醉医师及高年资护士作为授课教员,制定学习计划时间表,采取多媒体授课、操作演示、自由讨论等培训形式。培训对象为研究组内人员;对照组人员不参与。

1.2.4 培训后评估

经过为期14 d的培训后,两组人员再次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和组织形式与培训前相同。收回问卷后再次分别计算两组人员在3个统计方面的答对率,比较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计算对照组人员的重测可信率。分别安排两组人员在急诊值班,专门负责接诊有急诊清创指征的患者,并进行清创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重点观察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经由两组不同的护理人员处理后,疼痛的VAS评分情况、心理状况、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者有无统计学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分组根据Excel软件的RANDOM函数功能产生随机表,将入选对象分组;入选对象分组后在年龄、学历、以往是否接受过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有无参与清创手术的经历,经过统计学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经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 结果

2.1 培训前两组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在培训前,两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的三个方面知识的答对率不高,均徘徊于30%左右,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两组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规范化疼痛管理培训后,研究组护士的答对率较培训前明显上升,正确率达60%以上;而对照组护士的答对率与培训前基本相当(重测可信率r=0.68,P<0.001),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镇痛效果及心理反应

由经过规范化疼痛管理培训的护士进行接诊、分管的患者,其在清创术后的VAS评分、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例数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护士分管患者中各有2例患者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均未见成瘾情况发生。

3 讨论

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疼痛不但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炎性介质异常释放,导致机体康复延迟,更会使患者出现惊恐、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导致患者对治疗和预后失去信心,极大地影响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康复[4]。

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教育培训,能明显改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评分及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国外对创伤疼痛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强调对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应贯穿整个救治过程,包括院前阶段、早期医院阶段(在急诊室的初步评估和处理)以及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研究表明[5],对急性疼痛的充分控制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目前国外疼痛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和护理学生在校教育的课程之一,其中创伤疼痛作为急性疼痛的代表,也设立了专门的授课内容。这是因为教育培训能改变护士对待患者疼痛的态度,而态度是疼痛评估及管理的关键成分,护士对疼痛认知、评估及其控制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对疼痛的有效管理[6]。护士作为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员,在疼痛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护士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对疼痛评估不充分、疼痛评估工具使用不恰当、评估记录不完善,均将直接影响护士对患者疼痛的干预行为,最终导致疼痛控制不全。因此,必须对护士进行疼痛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其对疼痛管理的认识,改变不正确的疼痛态度与认知,从而让护士真正成为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指导者和权益的维护者。

摘要:目的:确定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本研究的60名护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采用《疼痛管理知识调查表》评估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对研究组护士进行培训,对照组护士不参与。2周后再次对两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其在急诊接诊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评估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并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疼痛规范化管理培训,研究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士所分管患者清创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促进急诊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改变护理态度,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关键词:急诊,急性创伤,疼痛,疼痛管理,疼痛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

[2]Simpson K,Kautzman L,Dodd S.The Effects of a Pain 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ttitudes of Clinical Staff[J].Pain Management Nursing,2002,3(3):87-93.

[3]陈素娟,冯金娥.本科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12-14.

[4]詹雪,王君慧,汪晖,等.疼痛教育对肺癌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4):14-15.

[5]Berben SA,Meijs TH.Pain prevalence and pain relief in trauma patients in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J].Injury Int J Care Injured,2008,39:578-585.

规范化疼痛管理 篇8

1 我国疼痛诊疗现状

慢性疼痛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近20%的人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21世纪初, 美国106次国会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定为“疼痛研究的十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全面加速发展, 这充分显示疼痛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临床疼痛诊疗工作起步较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些二级以上的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建立, 疼痛医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 全国有十余万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技术人员, 千余个医疗单位成立疼痛诊疗专科,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下属有10个疼痛诊疗中心[1]。

疼痛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与多学科关系紧密、相互渗透, 涉及的医学领域广泛、疾病种类繁多。目前, 从事疼痛性疾病诊疗的学科众多, 有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等。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疼痛科或疼痛门诊的诊疗、管理和科研活动主要由麻醉科医师负责。根据北京地区2006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共有疼痛诊疗机构47家, 其中42家为麻醉科创办并属麻醉科管理, 1家独立建科, 2家由康复科和麻醉科共同管理, 2家由外科管理。90%的慢性疼痛诊疗由麻醉科完成, 麻醉科医师占从事慢性疼痛诊疗总人数的93%。我院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第八疼痛诊疗中心, 也一直属麻醉科管理, 并由1位麻醉科副主任负责临床疼痛诊疗的日常工作, 3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相对固定在疼痛科, 其他人员主要为麻醉科低年资住院医师定期轮转。疼痛诊疗开展的项目以神经阻滞为主, 包括药物、物理、介入、手术和中医等方法的综合治疗。

2 疼痛科独立建科的背景

长期以来, 疼痛患者散落在骨科、神经内外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 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治, 使众多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疼痛治疗无专科准入制度, 人人均可诊治疼痛, 临床疼痛诊疗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诊疗质量难以保证, 医疗事故及纠纷频发。同时, 随着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 一些不易解决的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由于疼痛科医师来自麻醉科、康复科等相关学科, 他们一方面要付出精力研究疼痛医学相关知识, 做好疼痛临床诊疗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本专业的职务晋升、考试、考核。由于疼痛医学专业无正式的医疗编制, 造成晋升、晋级专业不对口, 科研课题申报无独立领域, 专业队伍不稳定, 学科建设无法开展。基于以上背景, 卫生部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做出疼痛科独立建科的决定。

3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面临的挑战

当前, 我国主要由麻醉科管理的疼痛诊疗模式, 其学科定位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模式相似。疼痛医学在欧美国家并不是独立的医学二级临床学科, 而是三级的亚临床专业, 包括麻醉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及精神-神经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我国把疼痛诊疗学定位为一级诊疗科目、二级临床学科, 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现代疼痛学诊疗体系, 将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3.1 疼痛科独立建科能否保证经济收入

卫生部227号文件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独立的疼痛科, 但目前有的医院于每周1~2个半天开放疼痛门诊, 其就诊患者寥寥无几。我院作为中华疼痛分会第八中心, 现有病床15张, 周一到周六全天开放门诊, 每天门诊人数约70人次, 即使如此, 疼痛科医务人员的奖金和收入仍较低。据调查, 目前许多疼痛科医师的奖金和麻醉科统一核算, 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 面临能否保证经济收入的问题。

3.2 如何解决疼痛患者的诊疗问题

疼痛科独立建科可引导众多疼痛患者到疼痛科诊治, 但目前许多医院并无疼痛科。按照卫生部文件规定, 如果疼痛科医师实行准入制度, 即疼痛科医师必须固定从事疼痛诊疗, 不能再进行临床麻醉工作。由麻醉科开展的疼痛门诊可能因“不合法”而关闭, 或从事疼痛治疗的麻醉科医师因不愿放弃临床麻醉而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这可能会使一大批从事实际疼痛诊疗工作的技术骨干流失。

3.3 疼痛科诊疗范围的界定

卫生部文件规定疼痛科诊疗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 但许多专家对疼痛科的诊疗范围存有疑虑。由于疼痛学的复杂性, 很多种疼痛在各个学科之间无法进行清楚的界定, 难免造成相关科室的分工不明, 这样必将产生资源浪费现象。如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慢性疼痛患者, 可在骨科、康复科、中医科、理疗科和疼痛科接受诊疗, 如果不能很好地界定各科室的收住和治疗指征, 各科互相抢患者, 必将引起相关科室间的矛盾, 最终损害疼痛患者的利益。

3.4 疼痛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疼痛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大多数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目前以穿刺和微创治疗为主的疼痛科医师多来自麻醉科, 他们具备麻醉科住院医师所有的麻醉技能, 包括疼痛治疗、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麻醉科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麻醉医师对慢性疼痛诊疗缺乏基本认识的实际情况, 势必与文件中对疼痛科人员资质的要求发生冲突。同时, 目前采用的疼痛治疗技术更多是在麻醉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疼痛科医师首先要经过麻醉科培训, 然后才能成为专业的疼痛医师, 若独立建科, 疼痛科医师就会失去在麻醉科接受培训的机会。

当前, 高等医学教育中只有本科麻醉学专业才开展疼痛诊疗医学教学, 而一般本科生仅设2节疼痛学课程, 故可以说临床医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疼痛知识相当少, 同时所有研究疼痛科诊疗的研究生均挂在麻醉科名下。大多数疼痛科专科医师培训根据“3+X”模式, 即前3年进行临床麻醉的相关培训, 后2~4年进行疼痛专科的相关培训。以上情况说明, 疼痛科和麻醉科有密切的联系, 疼痛医学目前尚无独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因此,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可能暂时面临人才培养的真空时期。

4 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疼痛医学教学体系

疼痛科已被卫生部批准为一级诊疗科目, 目前, 以韩济生院士为首的中华疼痛分会正努力申请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置疼痛学专科 (二级学科)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可在有条件的医学院设立疼痛专业, 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学习系统的疼痛学专业知识, 毕业后经过2~3年的实践和培养, 达到疼痛科专科医师的水平。如2006年广东医学院率先开设了四年制疼痛学本科专业, 专门培养疼痛学人才, 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有麻醉学专业的院校, 可在麻醉学专业中设立疼痛学本科专业, 在第四年定向向疼痛专业分流部分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可通过选修或必修疼痛学课程, 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定的疼痛治疗知识, 如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开始开设疼痛学选修课, 共18学时, 取得良好的效果[2]。同时争取尽早建立疼痛学硕士点和博士点, 通过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 使疼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4.2 加强疼痛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管理

4.2.1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和建科准入制度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和核心。目前疼痛科医师来自临床各科, 准入制度的缺失造成疼痛科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难以保证。可学习美国专科医师管理办法,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制度、疼痛科建科准入制度。具体规定疼痛科建立、疼痛诊疗医师准入标准, 统一考核, 持证上岗。

4.2.2 制订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疼痛诊疗相关指南

目前,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年初出版了疼痛医学《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表明疼痛学科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规范。但必须进一步细化指南的各项内容, 如头面痛的诊疗指南、各种介入治疗技术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射频热凝术) 的诊疗指南, 只有让疼痛医师做到有法可依, 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4.2.3 严格疼痛科医师考核制度

卫生部考试中心已将疼痛科晋升考试纳入常规管理中, 即疼痛科医师晋升初、中级和高级职称, 必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同时, 中华疼痛学会也可学习美国, 对疼痛科医师定期进行考核, 以5年为一个周期, 规定一个周期内医师必需完成的临床工作量、参加培训的时间及必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以此作为换证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对临床疼痛专科医师的培训, 构建良好的疼痛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在中华疼痛学会领导下, 依托下属的10个疼痛诊疗中心, 各地已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及学术研讨班。这些措施对提高疼痛医师临床水平、规范疼痛科临床医疗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仍需制定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可从包括麻醉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住院医师或具有医学背景的硕士生中, 培养有志于疼痛治疗的疼痛专科医师, 计划通过3~5年的正规化疼痛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使其成为合格的疼痛专科医师。

同时, 对现在从事疼痛工作的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对于各级专业人员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要求均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考评, 并记入档案且与个人专业职称晋升和评聘挂钩, 以保证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4.4 继续依托麻醉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持

由于历史和学科交叉的关系, 疼痛科虽已由卫生部发文独立建科, 但仍与麻醉科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学科的建立与确认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 使疼痛科完全从麻醉科独立出来, 可能得不偿失。故目前各方面还不成熟的疼痛科, 可在麻醉科的领导下, 依托麻醉学科, 逐渐培养本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金生, 高崇荣, 卢振和, 等.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 3) :62~64.

上一篇:医疗监控下一篇:创新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