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方式

2024-07-15

创新服务方式(共12篇)

创新服务方式 篇1

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既是农民的渴望, 也是政府的需要, 但一般的社会力量很难办到, 而供销社作为一个服务城乡的综合部门, 具有为农服务、为城乡居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是沟通城乡的重要纽带, 是党委、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近年来,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努力开展“农超对接”和平价商店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在搞活农村经济、稳定物价水平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坚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 逐步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 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 逐步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系统的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推动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有利于搞活农村经济, 供销社系统通过开展“农超对接”与平价商店建设, 将本系统符合条件的超市及经营网点纳入建设范围, 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既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 又提升供销社系统市场竞争力,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活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有利于稳定物价和控制通胀,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大推手, 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在流通环节, 因此, 供销社系统通过加快“农超对接”和建设平价商店, 有效减少了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 是平抑物价、控制通胀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三是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供销社系统根据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主动参与和承接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需要的各种居民服务、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各级社有企业的经营平台, 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 随着“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的不断深入推进,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又面临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一是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把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狠下功夫, 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加速提升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要继续抓好“农超对接”和平价商店建设, 通过龙头带动龙尾, 引导农民多种蔬菜和发展农副产品, 保证平价商店的供给, 进一步夯实“农超对接”的基础, 在数量增加的同时, 更要在质量上寻求突破, 要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三是要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销售终端, 进一步整合全省供销社系统网点资源, 既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提高对超市的配送效率, 更要调节好农产品淡旺季的供需矛盾, 要按现代连锁经营模式, 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终端。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 精心选配社有企业的经营班子,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 打造过硬的创业团队, 为广东省供销社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创新服务方式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任务;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广泛运用,纳税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纳税服务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将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解决制约纳税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大力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建设,不断推进纳税服务工作迈向新阶段”。加强对纳税服务的研究,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国税机关,是当前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纳税服务的内涵及重心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享受纳税权利的服务活动的总称。纳税服务贯穿于纳税的整个过程,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公告咨询、辅导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税中——为纳税人创造条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依法纳税;税后——为纳税人监督投诉、争议仲裁,损害赔偿提供渠道。

纳税服务的重心在于“四个必须”,即:必须实施标准化建设,规范纳税服务工作内容;必须推行专业化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必须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纳税服务工作方式;必须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能。

二、国际纳税服务的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经验有:一是政府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1996年6月30日,美国签署通过了《纳税人权利法案》,法案对纳税人享有十项重要权利以及在程序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1997年7月,澳大利亚实施《纳税人宪章》,此宪章对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为税务机关开展规范的纳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二是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美国国内收入暑把“为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一项“使命宣言”,有效的保证了纳税服务质量。如在全国开通免费的服务热线用于税收咨询,建立全国统一的联邦税务局网站等。澳大利亚联邦和州都设有税务咨询中心,直接为纳税人查询、解答一般的纳税事宜,同时政府在纳税服务内容、手段和时限上,都确立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三是税收征管过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新加坡国内税务局共设立了四个信息科技系统,分别为: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四个系统一体化程度较高,数据信息高度共享。美国联邦税务局建立了税务系统现代化工程,税收和工薪简明报告系统、税收电子支付系统等项目,使税款的申报与缴纳更加及时与便捷;四是多样化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美国除了税务部门内部加强监督外,还建立了强大的外部监督考核机制,直接让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质量打分,并将纳税人的评议结果作为税务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加拿大建立客户服务时限,网络服务工作标准,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和纳税人评议制度等;五是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了税务顾问部门,主要负责税收遵从审计支持、税收筹划、税务分析和提供投资建议等工作。该部门的设立有效地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三、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少数国税干部不同程度上存在“官本位”意识,对征纳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层面,思想上没有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过多注重表层形象服务,仅限于对税务窗口人员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要求热情服务、礼貌用语等。未能满足纳税人深层次服务需求,如:程序性服务、职能性服务和权益性服务等。纳税服务大多从税务机关管理需要出发,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少数税务干部服务素质不高,服务低质低效,难以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纳税服务需求。

2、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县级以下税务机关没有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等工作统一由征管科牵头负责,形成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二是尚未形成纳税服务工作机制。在服务监督、业务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均未形成一套工作机制。

3、征纳之间尚未建立长期沟通机制。纳税人与国税机关没有固化、畅通和高效的联系渠道。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纳税服务方面的信息反馈受阻。国税部门难以了解纳税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迅速、高效地满足其需求,国税系统内部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环节所征求的纳税服务需求未及时向有关部门环节集中反馈。系统内部未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导致纳税服务工作出现缺位现象。

4、业务流程与纳税服务效率原则不相适应。目前的业务流程主要基于落实内部管理规定和要求,不可避免地设置过多的审批环节,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现行的CTAIS业务规范,软件操作与新政策出台不同步,如省局统一网上申报软件不支持补充申报功能,导致手工操作与信息并用,严重影响了办税效率,与纳税服务便捷、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5、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有待深入拓展。纳税服务以人工服务为主,信息服务应用不够。目前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实物信息轻数据信息;二是轻视信息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建设,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还达不到直接、快捷、便利的服务要求,办税效率有待提高,纳税服务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局限于对所有纳税人的普遍服务,存在普适性。没有考虑不同素质、不同需求的纳税人,不能对不同纳税人提供动态服务和特色服务。信息服务方式单一,缺乏参与式、互动式。

6、服务税收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收政策不能够及时学习,不够熟记于心,当纳税人急需服务时,却不能服务到位;部分税收管理员还存在着“执法不公”、“关系税”、“人情税”。“衙门”作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税务人员在广大纳税人心中的形象。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纳税服务效能的措施

1、换位思考转变观念。引导税务人员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理解纳税人办税需求,转换纳税服务新观念。从“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转变,从“权力观念”向“责任观念”转变。从单纯的征管向征管与服务并重,真正最大限度地把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以纳税人为中心转变纳税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无小事”的服务理念。一是实现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二是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三是实现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四是实现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

2、规范行为完善体系。一是建立高效的纳税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专门的纳税服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科学划分纳税服务专门机构与征收、管理、稽查、税政等部门的服务层级和职责权限,形成纳税服务的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考核评价、优化纳税服务质量。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服务观念教育,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的自觉性。在完善纳税服务行为规范,明确纳税服务的职责、流程、时限和标准的基础上,依托服务问卷调查,服务质量回访,监督服务制度和承诺落实情况,查找分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并按照“内外结合,量质并重”的原则,根据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建立纳税服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开展绩效考评,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绩效考评持续改进机制,实现绩效考评的制度化、常态化,切实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水平。

3、实施标准化建设,规范纳税服务工作内容。标准化建设是保障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着眼于服务内容的规范统一,不断健全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在规范统一上,实现四个统一,四个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全省纳税申报软件;统一12366热线运行;统一全省国税短信平台;统一纳税咨询知识库。“四个推进”即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服务;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推进办税流程优化和报表资料简化;推进自助办税服务。在纳税服务工作制度上,要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办税服务规程》《分级分类服务制度》《提示提醒服务制度》《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办税服务承诺制度》《纳税服务定期发布制度》《纳税服务工作考评办法》等内容的纳税服务制度;二是着眼于服务过程的便捷高效,不断健全纳税服务业务流程。进一步整合优化办税流程。整合相关事项,优化节点设置,大力推行全职能窗口,实行一窗通办,同城通办,压缩办税时间,推行影像管理系统,实现征管资料一次采集、反复利用、信息共享、无纸化储存,提高办税效率。适应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优化办税服务厅与各有关分局的职能和办税流程,切实减轻纳税人和基层负担;三是着眼于服务要求的有效落实,不断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四是着眼于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不断强化纳税服务绩效考核,努力形成内容科学、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纳税服务运行机制。

4、推行专业化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专业化服务是为纳税人提供针对性强、有价值的服务措施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突出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在进一步拓展纳税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加强政策解读,税务机关在发布重要税收政策及管理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时,按照“谁制定,谁解读”的原则确保解读稿与正式文件同步起草、同步报审、同步发布。要及时更新税收业务知识库中的政策解读内容,将税收业务知识库作为开展税法宣传、纳税咨询的重要依据,作为12366热线,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拓宽解读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网站、12366热线和办税服务厅等途径,将政策解读信息第一时间告知纳税人。要利用纳税人学校、纳税人之家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辅导;二是要突出服务策略的专业化,在进一步细分纳税服务方法上下功夫。要建立大企业高层沟通机制,为大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主动贴进涉税需求,开展税收政策确定性服务,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化服务。在国税网站开辟纳税服务专栏,为纳税人提供办税导航,税法查询等服务。发挥短信平台功能,定期群发税收快讯,涉税提醒等多种电子服务产品。要为新办企业推出一次性告知,一次性申请,一次性调查、一次性审批“四个一”的套餐服务。要开展定点联系服务。定点帮助协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税收服务。三是要突出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在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部门职责上下功夫。要明确纳税服务专门机构的工作职责,发挥好对纳税服务工作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责,形成内容完善、职责清晰、协调一致、运行高效的纳税服务职责体系。四是要突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在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要加强思想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努力建设负责任的纳税服务队伍。要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有专业服务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加强纳税服务行为培训,提高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语言及沟通技巧等行为能力,提升纳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5、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纳税服务工作方式。一是要立足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大力推进“一窗多能”,同城通办等业务操作平台建设;二是要立足于拓展办税渠道,大力推进具备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网上审批、网开发票、网上查询、网上提醒等功能的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建设;二是要立足于方便快捷,大力推进集语言服务、短信服务和网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12366”服务平台建设;四是要立足于持续改进,大力推进全过程监控,动态分析的纳税服务绩效考评系统建设。

6、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能。一是要加强纳税服务理论体系建设,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税收理论引导纳税服务工作实践;二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制度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运行;三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业务体系建设,以满足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措施实现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四是大力加强纳税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以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效为标准构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响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五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化的组织机构、常态化的经费保障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纳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六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促进纳税服务工作良性循环发展。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篇3

1.建立结对共建机制,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办学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创业致富取得了许多新成效新经验,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经济工作的引导,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在2015年招生过程中,采取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办学的模式,为组织部所培养的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标准的后备干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按照省农委关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组织培训,积极开展认定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在推动农村发展、带领群众增收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集教育、实践、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党员创业服务中心和新技术推广协会,将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以联系党务村务、联系群众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党员“双联”活动,激励有特长、有帮扶带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争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头羊”,实现从个人创业致富到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的转变。

以党员中心户、科技文化示范户、专业合作组织为创业信息传播点,为广大农户提供创业项目、创业技术;整合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优势,让党员技术专家与种养大户、创业困难户结对,开展各类创业技能培训辅导,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

2.创新服务手段,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服务手段,开展对农民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和抚松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协作,积极争取地方投入资金100万元,合力打造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购置了服务器、电脑、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笔记本等现代办公设备,对局域网进行了优化升级改造,与移动公司合作,打造了农业科技短信服务平台;利用QQ聊天软件,打造了农业科技信息视频语音咨询服务平台、病虫电视预报视频影像编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平台。实现专家不用下田诊断,农民足不出户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翻阅手机短信,便知农产品市场行情,打开电视便可获取种植技术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开办农广专栏,按时段适时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参加学习的农业创业培训学员和新型职业培育学员免费发放供求信息,为学员提供实用生产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建立远程授课窗口,建立学员远程实用技术、产品、农资信息接收终端服务,鼓励和支持学员学科技、用科技,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铺平道路。这种方便、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必将成为引导抚松县农民调优种植结构,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引领抚松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器。

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服务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在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中,挑选了一批业务基础好、思想素质高、热爱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了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并做为农村信息服务骨干力量。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守法经营农资经营户为依托,成立了基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在全县优秀科技示范户中选聘出农业科技服务的农业信息员。基本形成了以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龙头,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为纽带,农业信息员为基础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

3.改进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

在组织学员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中,采取参与式互动型教学,打破从前先生说教,学生洗耳恭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实践活动开展到屋里屋外、田间地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参学学员每人每天介绍一个经验,找出一个不足。做到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学员们互相参观、互相借鉴、互相交流。抚松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学员实践学习活动把参观考察、田间实践和经验交流相结合,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实习、边总结,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学员们在实践学习结束后的座谈中交流畅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和考察心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崔宝春率先搞起了嫁接,首次解决了香瓜栽培连作的难题;兴参镇学员王宝伟掌握了袋料水份控制问题,解决了袋内培养料出现发黄的现象;兴隆乡孙忠利利用在农博会考察联系的热风炉对榆黄蘑错季生产温度控制进行了科学合理改造……

4.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跨越

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是使学员由知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创新人才的自学能力,开发学员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尽快的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能。

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在深入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活动中,认真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领域。大胆改革培训方式,创新学习载体,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把培养学员技能做为重点,组织学员开展自学为主的实践学习活动,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教师安排学习计划,使学员明确阶段学习的内容,学员们就地就近地相互交流和自学,达到实践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随后进行跟踪指导。

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的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对实践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农民自主学习与自主创业的意识,同时还加深了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和学员之间的感情。

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在培训形式上,不摆花架子,多辦实惠事做为长期的办学宗旨,在组织上、培训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摸索新的模式,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实践渠道的拓宽,有力的促进了学员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与学员的感情,使学员与老师结下了深厚友谊,建立起更加坚固的友谊桥梁,为今后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救急水”变成“长流水”,满足那些已经搭上了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的“致富早班车”的农民朋友们能够乘坐上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这列“致富永动车”的愿望。

创新服务方式 篇4

今年4月, 常德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在新浪网注册“国家电网常德95598”微博, 并获新浪微博企业认证, 开辟了网上服务新窗口。该微博的开通, 搭建起一个与市民及网友直面交流的平台, 通过及时解答网友的用电疑问, 及时发布各类停电信息、故障抢修动态以及最新电力资讯信息, 迅速得到网友关注。截至8月底, “国家电网常德95598”微博拥有粉丝数达到5300余人。

1 供电服务现状

在“国家电网常德95598”微博开通前, 常德电业局受理客户诉求的服务方式有服务热线、营业厅以及电力客户服务网站。在传统服务方式中, 客户仅在需要时提出诉求, 服务结束后交流关闭, 服务信息只接受服务者本身了解。电力新闻宣传、电力资讯仅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 客户无法了解, 对外的电力客户服务网站上仅有政策法规及电费电价信息可供查询, 没有网友可参与的互动平台, 缺乏个性化、平民化和人性化。电力客户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新装增容、故障抢修、抄表收费, 拓宽服务渠道与传统的服务方式, 借助微博服务, 及时提供给客户想要了解的信息, 及时受理客户诉求, 倾听客户的声音并快速做出回应, 关注服务舆情, 与客户或网友建立广泛的微博话语体系, 这是新形势下的供电服务内涵。

2 客户中心企业微博的建立

微博是微博客 (MicroBlog) 的简称, 或者叫“一句话博客”,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或图片等方式更新信息, 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是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业务, 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媒体”。它与传统沟通模式“你发布, 我观看”不同, 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互动、传播、自传播、评论、话题聚集五大功能, 在这样的媒体上构建一个服务平台, 其作用和影响是显见的。

客户中心选择全国最具人气、用户规模最大的新浪微博网站成功注册“国家电网常德95598”用户昵称后, 顺应网络实名制发展需求, 立即完成了新浪微博官方加V认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电力客服微博的建立, 更多地是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客户, 多一份真实, 多一份自我, 多一份责任, 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国家电网常德95598”作为企业官方微博, 首当其冲要履行4个主要功能: (1) 企业信息发布, 将微博信息发布内容涵盖为停电信息、电力抢修实时信息、用电常识、电力资讯及其他 (休闲、生活等) 多个主题; (2) 通过“早安”、“晚安”等话题迅速与网友及客户建立情感, 吸引粉丝; (3) 前沿客服, 及时回复与跟踪督办网友诉求; (4) 服务舆情、危机监测和快速公关。这对于初次试水企业微博营销的客户中心来说, 也是个摸着石头过河, 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经验的过程。

3 构建微博服务平台的主要做法

3.1 微博推广造势

“国家电网常德95598”注册不到5个月时间, 发布微博300余条, 粉丝数达到5000多位, 即便在全国众多的电力企业官方微博中, “国家电网常德95598”的微博粉丝数都位居前列, 这与微博宣传推广方式密不可分。

“国家电网常德95598”微博注册成功后, 即通过局域网发布开通电力服务微博信息, 立即引起常德电业局一把手高度重视, 局长亲自挂帅, 充当电力微博宣传推广发言人。“了解停电信息, 关注常德电业局官方微博”“常德电业局开通微博服务电力客户”等新闻相继在人民网、中国电力报、湖南红网、常德晚报等主流媒体给予报道。在全局的供电服务例会上, 局领导更是多次肯定客户中心开通微博促服务的新方式。上述宣传推广迅速引起网友、市民及电力员工对常德电业局电力微博的高度关注, 吸引不少粉丝群体。

仅靠自然增长的粉丝提高微博关注度远远不够, 客户中心微博“求粉”也是一项重要工作。粉丝是信息裂变的基础, 微博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取决于粉丝, 要让粉丝觉得被重视, 与粉丝建立情感, 才能吸引粉丝评论和转发微博, 赢得更多粉丝。

在企业内部, 精心制作了“微博简介”PPT, 通过腾讯通、邮件等方式转发扩散到员工中, 让企业员工认识微博、学会使用微博并了解企业微博, 增加企业员工粉丝数量。在微博平台上, 通过标签、微博群及本地官方微博去寻找目标用户, 关注这些用户, 每天拜访这些博友的帖子, 赞扬、评论、转发, 适时发送“求关注”请求, 让其感受到电力官方微博身份后真实的身份, 这些网友一般都能很快成为粉丝。

3.2 微博管理制度完善

企业微博是企业的官方品牌展示阵地, 其内容和观点都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声音。过于官方, 急功近利地给企业做硬广, 网友势必产生逆反;过于随性和无忌, 又会导致一些非议和嘲讽。所以, 微博做得好, 能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做得不好, 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果对发布的图片和信息不经审核, 随意上传, 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建立完善微博管理制度是微博发布、传播、评论的有力保障。

该局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讨论, 起拟了《常德电业局官方微博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微博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微博信息发布遵循“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 确定了微博发布的主要内容及模块、发布的频率及数量等, 要求发布人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不得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及涉及国家或行业机密的相关信息。

3.3 企业微博服务

供电企业微博服务重中之重是关注网友诉求和服务舆情, 为了及时关注网友诉求, 微博管理的时间没有采取常规的8小时工作制, 而是尽量合理安排在8~24点, 特别对期间3个高峰时段:9~10点、16~18点、20~23点进行重点监控。通过微博服务与网友坦诚沟通和互动, 及时发布故障停电信息、居民阶梯电价最新政策, 快速处理和应对与供电企业相关的负面舆情, 消除网友对企业或服务的误会与不满, 收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微博服务上, 根据市民及网友的反映热点, 收集资料形成服务小贴士及时发布, 诸如“怎样读取智能电表”“居民阶梯电价你问我答”“雷雨天气防雷常识”等信息上传后, 立即受到网友好评, 被网友称为“贴身的用电顾问”。

3.4 微博信息发布多样性

企业微博是网友及客户了解供电企业的重要窗口, 常德电力微博服务受到媒体关注后, 其他各地市供电企业也纷纷效仿, 相继在新浪网开通微博, 但回应人数甚少, 粉丝数寥寥无几, 其博文几乎全是停电信息, 内容单一的信息缺乏大众的共鸣, 网友兴趣不大。

应力求微博信息内容多样化, 发布的内容涵盖: (1) 企业重要信息的发布 (注重网友和客户有关联的信息, 停电信息、迎峰度夏电网建设动态、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等) ; (2) 企业内部活动或员工工作以及生活动态 (趣味亲民第一, 有生气活力的图文, 如博文“电力屌丝的一天”, 幽默诙谐的话语调侃了一线平凡电力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引起很多网友转发与评论) ; (3) 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抓取 (抢修现场、抗洪救灾的电力员工, 配以图片更有说服力) ; (4) 有效知识的平等分享 (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常识, 怎样读取智能电表) ; (5) 适当的娱乐类 (早晚帖、励志话语) , 适时增加一些行业热点关注与评论; (6) 企业微服务信息。这样大家看到的“国家电网常德95598”微博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企业微博, 而不是冷冰冰的官方平台或停电信息发布平台, 才能得到网友的共鸣和认可。

4 结束语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性强、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用户扩张迅速的交流工具, 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常德电业局电力微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及时便捷的在线服务, 搭建起一个让客户了解企业、直面交流的平台, 开辟了网上服务新窗口。

通过电力微博宣传了供电企业信息, 展示了供电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95598服务品牌。

通过电力微博及时跟进报道故障情况及抢修进度, 相比以前客户对停电的咒骂声、对抢修速度的质疑声, 微博在及时透明公开抢修进度与情况后, 网民能给予供电企业理解与认同, 获得良好口碑。

通过微博坦诚面对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质疑和批评, 以积极主动和坦诚的态度与之沟通, 尊重并努力排解客户的困难, 消除负面影响, 拉近了供用方之间的距离, 达到了供用方双赢的目的, 提升了供电企业服务品质。

微博既是企业的推广利剑, 更是一把双面刀。常德电业局企业官方微博作为一种创新的服务方式, 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对比全国官方微博成功运营的典范来说, 常德电业局官方微博在信息发布的质量与数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企业微博团队经营理念不强, 微博活跃度、微博传播力、受众覆盖情况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创新舆论引导服务发展方式转变 篇5

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舆论引导在政策宣传、典型示范、热点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干部群众投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造性,大力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浓厚氛围。

创新舆论引导思维理念,使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深入人心。一是强化正面宣传主导理念。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贡献上来,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旋律。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阐释、前瞻、分析和激励功能。二是强化科学引导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情景、接受方式、接受偏好,努力提高引导艺术,用群众语言述说身边变化,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增强传播力,提高公信力。三是强化全媒体传播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靠主流媒体组织宣传、引导舆论,用网络等新媒体抢占先机、互动参与;推进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四是强化服务民生理念。认真关注大众需求,积极回应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得到的实惠,努力实现中央和省委部署与人民心声有机统一,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的生动实践。

创新舆论引导内容方式,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举措。要把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向先进行业和先进企业看齐的“对标行动”和“示范工程”活动引向深入,着眼提升产业和行业技术水平。通过介绍先进地区先进企业成功做法、本地企业现身说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比较等多种形式,引发思想上的触动和思考。二是宣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成效。围绕“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这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更好地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人气、聚集财富,推出一批深度重头报道,通过典型化支撑、故事化展现、离散式表达,多角度反映城市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抓好民生项目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成效,引发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三是宣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新突破。办好“追踪双三十”等专栏专题,以新闻督导等形式加强对重点行业、耗能大户节能减排措施行动的追踪报道,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兑现承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四是宣传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任务。宣传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新兴服务业的进展成效。

创新舆论引导机制方法,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创新引导方式。着眼于实现由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由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转变;由以播(讲)为主,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转变,组织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策划,创新节目和栏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实现内容设计专题化、报道推出系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重点栏目品牌化、营造声势规模化。二是创新引导手段。注重顶层设计、典型引路、统筹兼顾,通过组织多媒体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使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融合互动、相互支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做亮主题宣传、做活典型宣传、做深成就宣传,引导人们深化共识、加快转变。三是创新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选题策划会议、新闻通气会、新闻协调会、新闻阅评、新闻发言人等新闻宣传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转方式”宣传的科学化水平。把“转方式”宣传各项任务按课题要求来研究设计,按工程项目来推进实施,列入台账进行督导调度,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完成时限,从机制上保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落到实处。

创新舆情分析与研判,掌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主动权。切实增强反应速度、分析深度、实用程度,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一是突出舆情分析重点。围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二是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三是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思想敏锐、反应快捷的舆情收集研判队伍。

创新服务方式 篇6

破除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银行业是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是最基本的属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服务更是立行之本、发展之源、竞争之力。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服务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制之前,由于长期实行行政化管理,受传统“卖方”市场影响,“官商”作风严重,缺乏市场观念和忧患意识,服务质量始终没有较大改观;机构设置不合理、薪酬分配大锅饭、员工队伍素质较低,服务观念淡薄;营业场所外部环境“脏乱差”,内部设施简陋,科技设施落后;员工坐店等客、态度冷淡、语言生硬、办理业务速度慢等现象普遍存在。客户意见多,社会反映大,竞争能力弱,质量效益差。

随着全省农信社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该行领导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不仅是履行行业职能和社会责任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迫在眉睫,时不我待。要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对传统的官办思想、行政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设施落后、服务管理监督缺失等进行“洗心革面”式的改革和创新。他们紧紧抓住成立农商行这一契机,开展了文明规范服务创建活动。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授课、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外出考察学习、联系实际查找不足、开展“假如我是客户”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明确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文明规范服务大培训、大练兵、大检查、大评比活动。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延伸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强化服务监管,使服务实现了由表面到深入、由被动到主动、由单一到多样、由形式到实质、由粗放到精细的巨大转变。

加强基础建设营造优美环境

为客户提供优美舒适、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先进的科技服务设施是优质文明服务的必备条件。该行在强力推进文明规范服务的同时,集中财力物力用于网点改造、增添便民服务设施和科技设备。网点面貌焕然一新。按照省联社“五统一”的要求,对全行25个营业网点分批进行了改造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室内外装修装饰,达到了美化、净化、亮化、绿化、硬化,一改过去“灰头土脸”“脏乱差”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优美洁净、典雅温馨的视觉形象。便民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过去所有网点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工具仅有一副老花镜和一支笔。如今客户座椅、空调、饮水机、点钞机、自助查询机、电子填单机、雨伞、卫生箱、轮椅、婴儿车、宠物笼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科技服务设备发展迅速。布放自动柜员机52台、POS机346台、自助通326台,设立银行卡自助取款“村村通”179个,开通网银2000多户、手机银行500多户,发行金燕卡25万余张,形成了覆盖全县的金融服务网络。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科技设备不仅有效满足了各层次客户需求,而且提升了自身形象,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硬件基础。

落实五项措施打造服务品牌

打造一流服务品牌,增强服务软实力是关键所在。为此,他们落实了五项措施:一是优化组织结构。按照“加强前台、整合中后台”和“专职专责”的思路,对总行部门设置和网点职能进行了调整。把信贷、授权、事后监督、档案管理等全部集中到总行相关部门负责。网点专注负债业务和柜面服务。对中后台部门按工作性质进行整合优化,紧密围绕前台业务做好服务监督和保障。同时,通过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开展“五小”建设,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了“上级为下级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领导为员工服务、全员为客户服务”的格局。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服务。为了提升员工专业化服务能力,开展了“客户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服务情景模拟比赛、业务操作技能比赛、现场观摩、月评服务明星、先进网点等活动,不断提升员工服务能力,激发服务热情。三是服务流程标准快捷。结合流程银行建设,制定各岗位业务操作流程、服务流程及服装仪表、文明用语、服务禁语、奖罚措施等印发给员工,严格实施,使服务达到标准一致,规范统一。四是细化服务功能。各网点实行现金业务和非现金业务区域分设,VIP客户和普通客户窗口分设。对一般客户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对优质大客户推出了绿色通道服务、预约上门服务、利率优惠等:对年老体弱的特殊客户实行特事特办,登门服务。五是加强管理监督。首先,领导当好表率,以身作则做榜样,明察秋毫抓监管。在开展服务礼仪培训时,行领导和大家一样,每天晚上都按时参加培训,站在灼热的水泥地上练基本功。领导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许多员工常常是下班后饿着肚子参加演练。其次,全方位监督管理。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员工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每月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或聘请第三人进行暗访,发现问题记录在案。对社会形象好、服务质量高、深受客户赞誉的先进网点和服务明星隆重表彰;对被客户举报查实或被领导、员工发现违反服务规范的坚决给予罚款、通报批评、待岗学习、调离岗位等处罚。一视同仁,奖罚严明。

实施“三大工程”延伸服务范围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 篇7

一、创新科技服务的重要性

在新农村的建设体制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地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实行创新科技服务中, 它主要是根据目前农村技术的现状进行逐渐的改变, 打破传统的单一结构, 更多地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能够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 引导农业生产的高效化,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对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性选择

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在农村结构的发展中, 对农业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种植、养殖技术中都需要不断进步, 这就需要对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无公害等新技术逐渐地改进,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的科技服务技术体系, 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技术服务、功能服务以及服务体系中不断的增强, 其中具体的措施有:一是建立健全新型服务体制, 完善服务队伍。由于在新农村的发展中, 农村科技推广体制还未完善, 并没有完全地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 因此这就影响了新经济的发展, 使得第一生产力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新农村的体制中需要在科技服务中不断地推广, 不断地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体系, 在人力、物力、财力中逐渐地突破, 加强新型农村的队伍建设;二是实现科技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在当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 由于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在种植、养殖产业中结构比较单一, 科学技术的信息缺乏, 在技术中没有实现综合的体系, 因此这就不能满足农民对于技术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造成在科技以及产业中的落后, 因此要从科技服务功能中逐渐地完善、提高农民服务的效率;三是在农村科技服务手段方面逐渐的加强。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农产品以及市场的销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科技服务的手段中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的手段, 实现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基本上是通过广播、电视,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比较小, 因此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及时地改进, 逐渐地拓宽农民信息量, 使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的销量不断地扩展, 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在科技服务工作中需要围绕农民的收入进行研究, 在新观念、新技术中更新服务的方式, 不断地开拓技术服务, 创新服务手段的体制。

三、建立以网络为平台的绿色农业通道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 逐渐地开通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平台, 开展农业咨询服务网点, 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施具体的对策, 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服务中需要以网络为平台, 快速地传播农业信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农业与科技》电视专栏, 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信息进行具体的指导, 并且可以在交流中传递生产的技术信息;在网络建设中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农业信息, 在网络平台中寻求农产品的销量以及提高技术的新方法, 在质量和效率中逐渐地提高, 这样最终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 以示范基地来展示科技的水平。

在当前农村的生产中, 需要建立示范基地来展示农业科技的水平, 这就需要在生产中要不断地引进新产品, 新技术, 在种植产业中提供更多的展示以及观摩示范基地, 在实体经济展示中, 促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增强农业的产量,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 实施示范基地,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在新农村的生产中, 需要以实施“三个一”为载体的工程项目建设, 逐渐开展科技示范基地, 科技示范园林等大型种植业, 加强科技示范, 这样来充分地调动农村辐射带的作用, 提高新技术的应用,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三) 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培训指导。

在新农村建设中, 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 在科技交流中逐渐地提高技术水平, 增强服务的质量,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农民的难题, 因此这就需要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进行季节学习, 由专家亲自组织, 积极地宣传农业技术的新动态, 新技术;在服务建设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满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的需求, 发放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料;在培训中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 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并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民, 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了解, 根据新农村科技服务体制进行具体地实施, 在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 实现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通过加强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认识以及网络平台的应用, 加强绿色通道的建设, 进一步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新技术,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这些有助于产品增产,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因此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提高我国新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在不断地应用, 新技术在不断地开发, 在农业方面同样也在不断地创新技术, 为了拓宽农民的收入, 保持农民收入不断的上涨, 这就需要增强、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本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的研究, 在农业的发展中需要以网络为平台, 开辟绿色通道, 在科技技术的运用中, 建立更多的示范基地, 来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的项目, 在科技技术的创新体制中,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胡云清, 余江, 张正武.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突破[J].中国园艺, 2012 (13)

[2].张耀钢, 何娟英.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科技, 2011 (26)

[3].郭英敏, 徐世江, 李占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11)

创新服务方式 篇8

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之下,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机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正在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并革新服务方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但是农村存在着缺乏抵押担保物等问题, 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民缺乏获得贷款的途径, 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多部门曾于2010年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从实践中, 我们发现,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为农村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一) 涉农银行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涉农银行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政策性银行职能发挥越来越好, 市场定位也变得更加科学。从全国范围来看, 农业贷款的增加会促进农业的产量、产值、GDP的增加, 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减轻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 降低融资成本, 人民银行应该对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和流动进行合理调控。通过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民间借贷, 推动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保持自身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必须推动农民的增收步伐。只有不断地完善经营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才能提升资产质量, 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营业务为保障粮食收购贷款, 有着重要的政策性银行职能。但在新形势下, 农业发展银行必须拓宽支农渠道, 将农业产业化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纳入到体系中来。

(二) 信贷和保险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中的作用

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为了获得贷款扶持, 衢州成立的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 综合了种粮个人、农机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等的力量, 实现了支农资金的集中化和重点化使用, 在粮农贷款担保基金的保障下增加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与金融机构对其偿还能力的质疑有很大关系, 为此可以尝试三级信用联保的贷款模式, 将乡镇政府、村委会与贷款农户纳入到贷款使用和归还等环节的责任体系中来。还有部分保险公司进入农村金融产品领域, 提供新型服务方式, 如太保公司推出的“安贷保”。为了缓解农民贷款难, 应该创新思路, 如可以将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经营权、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股权等作为贷款抵押。

(三)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增加农村金融产品数量, 促进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农村信息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推出了惠农卡, 该卡能够提供电子金融服务, 有着较高的创新度。不少银行相继在农村开设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终端和转账电话等, 同时农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数量激增, 为新产品和业务的推广提供了支持。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创新审批难, 创新产品服务推广难

县级金融机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需要经过上级领导机构和省级监管部门两级部门, 并且操作程序极其复杂, 周期长, 并且有时候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操作程序的修改工作, 难度较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难度大, 这与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与操作技术匮乏有关。同时, 在缺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励制度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员工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二)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信用风险隐患多, 需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 其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由于缺乏实践, 会存在着内控和操作上的缺陷, 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注意风险。在社会公信力普遍缺乏的背景之下, 信用共同体贷款等信用贷款形式, 也会出现问题, 如贷款人债务危机发生后会首先将银行贷款作为违约选择。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 法律滞后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如《担保法》和《物权法》中就没有对收费权质押的成立要件作出规定, 极容易引发争议。

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氛围

市场化是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导向, 但也需要来自政策上的支持和正向激励机制的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媒体等都要营造一个支持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的氛围,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 重视电子化平台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将世界连成一个网络, 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已经离不开电子化平台。因此, 要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新种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 增强其附加功能。

(三)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和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千丝万缕,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必须协调好部门工作, 由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构建一个工作协调机制。重视保险公司在其中的作用, 发展多样化的信用担保, 分散风险,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产品的数量较少, 服务方式落后, 为了适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 必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焉越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难点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09) :23-24.

[2]郑良芳.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有效扶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24) :002.

[3]赵敏.济南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2) :125-127.

创新服务方式 篇9

1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 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在基层人民银行的积极指导下, 不断加大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 具体办法

1.1.1 金融产品的创新

辖内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实际, 不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重点从贷款抵押、担保方式、金融产品载体等方面入手, 努力创新金融产品, 发展出了多种基本成型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品: (1) 以创新抵押方式为主的金融产品。包括县联社的“林权抵押贷款”“存货浮动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县工行的“库存商品存货质押贷款”。 (2) 创新金融产品的担保方式。针对农户贷款过程中担保困难的问题, 县联社在推出“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担保方式, 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金融产品, 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发放并由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担保的贷款, 以保证辖内农户可正常生产、生活。 (3) 以创新风险机制为主的金融产品。主要是金融机构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 发放信贷资金、保险公司同步提供责任保险的贷款模式, 比如县联社的“安贷保”、建设银行的“保贷通”等。 (4) 以支付结算工具为载体创新的金融产品。比如农业银行的“惠农卡”、信用社的“富农卡”、晋商银行的“卡易贷”等金融产品。

1.1.2 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

辖内金融机构努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各金融机构均相应增加了各网点的自动存、取款服务。比如, 统筹布放POS机、ATM机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县联社在人民银行的不断指导下, 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 大胆探索出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流动银行”, 其将金融服务终端设备安装在特制的流动服务车上, 并运用3G无线网络进行连接, 能够方便地入农村、进集市、驻企业, 为群众提供存取款、转账等基础性金融服务。

1.2 取得的成效

1.2.1 实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林权、存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方式的创新, 使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拥有的“动产资源”真正转化为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有效载体。据调查, 县信用社支持“洪洞广林储煤有限公司”发放“存货浮动抵押贷款”2 000万元;洪洞工商银行支持“山西远中焦化有公司”发放“库存商品存货质押贷款”1 400万元。

1.2.2 满足了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

县联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贷款方式支持了“秦壁蔬菜专业合作社”553万元, 涉及农户85户, 及时解决了农户在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满足了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

1.2.3 保障了银行资产的安全

县联社推荐农户在办理小额贷款时, 可优先考虑选择相应的保险品种。目前, 县联社共办理安贷保4 708笔, 金额96 785万元;建设银行发放“助保贷”5笔, 金额2 600万元。

1.2.4 满足了资金需求, 提高了信用意识

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以信用卡为载体的金融产品, 贷户凭卡可以在授信额度内随借、随还, 贷款手续简单, 实现了信贷支持与贷户资金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 这类金融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不仅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贷款资金, 还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信用意识。

1.2.5 提供了主动、快捷的金融服务

“流动银行”的创新使金融服务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实现了银行网点业务的“流动现场办理”、金融服务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由“点对面”服务转为“点对点”服务。截至2014-03, 洪洞联社共购置流动金融服务车2台, 服务车累计出行527次, 共办理金融业务41 581笔, 金额4 928.55万元。

2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2.1 集权式管理体制导致创新缺乏动力

从当前基层金融市场来看, 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微观环境、产品需求的了解更为直接和迅速, 对产品创新的方向更清晰, 对创新产品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能提出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但是, 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的农村金融创新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创新的主体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 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较少。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贷款审批权上收的办法,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县域金融机构承受了巨大的贷款风险, 经营、管理的权限和灵活性受限, 信贷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2.2 创新缺乏原创性, 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目前, 金融机构创新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但其都缺少系统性、针对性, 具有县域经济金融特色的原创性产品基本为零。例如, 目前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大都是其上级行面向所有的客户群推出的, 未能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实际, 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产品, 未能提供个性化信贷支持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基层金融机构仅仅是对上级行推出的产品进行宣传、推销, 没有真正从提高银行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考虑, 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2.3 配套服务体系缺失, 创新缺乏保障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乏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 基层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薄弱, 担保抵押、资产评估等服务发展缓慢, 对法律认可的林木、土地使用权等担保物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 导致评估难、抵押难、变现难等现实问题, 抵押债权不能有效实现, 致使金融创新发展缓慢。 (2) 农村总体融资环境缺失。农村融资主体的实力不强, 无论是农户还是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都存在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经营不稳定等因素, 尤其是已经开展的“农户联保贷款”,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联保户违约率较高, 金融机构在追究保证人连带责任的难度大, 造成该项金融产品暂停办理, 致使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 农村金融人才缺失, 创新潜能不够。基层金融机构中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创新类人才, 现有人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使农村地区在个人消费、租赁业务、投资咨询、家庭理财等现代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明显滞后。 (4) 农村经营网点的基础配套设施短缺, 造成一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难以推广, 达不到创新的基本条件。

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 增强金融创新的主动性

基层金融机构, 特别是涉农机构, 要科学规划金融创新体系, 制订金融创新整体规划, 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 改进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真正创新一批能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 并大力支持“三农”信贷投入。

3.2 加大原创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

除继续完善抵押、担保、支付工具创新等金融产品以外, 各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持续性、有价值的信贷产品。找准金融创新定位, 制订不同的营销方案, 细分客户市场, 主动深入了解其对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信息, 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进行真正的原创性、个性化自主金融产品的创新, 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 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3.3 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试论公共服务运营方式多元化创新 篇10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使用者付费

一、公共服务公私合作运营方式

公私合作 (图1) 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它的特点从资金筹集方面看, 这种方式可及时筹集所需资金, 提高效率。从协调性来看, 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减轻政府压力, 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 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监管者, 从而保证质量。从节约成本方面看, 合作双方更加注重成本核算, 并通过创新技术和灵活的运营方式降低成本。从服务质量方面看, 民营机构以实现盈利为目的, 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 这必将带动合作企业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从收入增加方面看, 公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引进传统体制下所缺少的创新性收入。从公共项目的执行效率看, 公私合作将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项目执行效率。从共享风险方面看, 政府公营企业与民营机构共同分担风险, 并通过项目评估时的定价而使风险更加具体化。

㈠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为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特许, 由民间公司或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 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该项目, 以获取商业利润, 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回交给政府机构。其典型模式有BOT及由此派生的TOT。特许权经营是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在可收费物品的提供, 诸如电力、天然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废物转化为能源的装置、电信服务、港口、飞机场、道路、桥梁以及公共汽车等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行特许经营模式。如在上海, 从1993年至今, 已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延安东路高架道路、沪嘉高速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等采取了特许经营权方式。其普遍做法是先将城建资产的专营权作价, 然后转让方将部分专营权有偿有期限地转让给受让方, 双方再以各自拥有的部分专营权折价作为投资, 共同投入后组建一家合作公司, 合作公司保证受让方在专营期内获得约定的投资效益。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曾成功进行国际招标, 邀请英国宝维士·泰晤士公司独家投资, 按BOT方式投资建设上海大场水厂并实施特许项目经营管理20年, 上海市承诺每年给予外方固定比例投资回报。

㈡包装上市和企业分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在境内外发行股权证券, 筹集建设资金。上海以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厂的全部资产净值作为国家股, 组建了上海市原水股份有限公司, 从证券市场筹资约23亿元。另外, 企业分立亦有利于划小核算单位, 改善经营效益, 成为垄断经营走向市场竞争的重要一步。上海在公交、供水、供气等行业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结构调整, 其中对公用服务事业部门的企业组织结构改革最典型的做法是进行公共出租汽车行业的改革, 形成以6家大型企业为主导、50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格局。

㈢托管经营和股权转让的公私合作方式托管经营是在不改变公共服务企业产权归属的前提下, 由委托方 (即公司产权所有者或其代表者) 将公司经营管理权以合同形式, 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让渡给受托方 (即有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和自然人) 有偿经营, 并由受托方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由上海延安路高架道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延安路西段高架道路, 便采取了托管经营的形式, 受托方为上海市高架道路管理所。此外, 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盘活存量也是较好的方法, 在合作期内受让方可获得约定的投资效益, 而转让方可通过股权转让盘活存量、筹措资金。

㈣授权经营方式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发挥被授权公司的资产经营功能, 增强被授权公司的融资能力。在天津, 国资委将部分国有资产授权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管理, 旨在增强城投总公司的融资和还贷能力, 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筹融资的主要渠道。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 以天津城投总公司牵头, 城市建设系统各行业主管单位积极配合, 先后成立了市政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水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及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等3家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公司。市城投总公司将原由自己掌控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委托给此3家公司, 由其借助资产、信用筹措建设资金并负责项目经营, 从而大大减轻了市城投总公司的融资及还贷的压力。仅此一项举措, 市城投总公司在2000年度就减少了建设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

㈤共同生产由民众或团体与政府合作, 共同推进公共事务。其中有一定比例是志愿服务或自我服务, 如民众配合政府清理城市垃圾, 安装警报器预防火灾, 锁上房门防止偷盗等。

二、公共服务有限民营化运营方式

民营化是指政府以出让股份的方式将原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给私营部门, 或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我们可以把原来属于国有的部分公共企业和公用事业以拍卖、发行股票、产权转移等方式转给私人经营。这在实践中已有先例, 1999年9月28日中国的私家列车己经诞生, 全国第一家私有货车专列从山东省青州市草庙站开上了国有铁路。这列货车由当地个体户自筹107万元, 从青岛铁路分局铁石车辆段购买。这次私家列车诞生的背景是在山东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竞争和铁路车辆周转不灵的压力下, 车站压货严重, 造成个体运输户眼睁睁看着有钱挣不到手, 车站本身生存也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山东地方铁路局青州管理处决定:动员货场经营石灰石的几个私营企业大户买一列火车, 参与国有铁路运营。据分析, 这样一架私家车, 正常运营, 每年至少可增加运量10万吨, 私营企业大户每年可赢利60万元, 草庙车站则每年从中收入150万元。通过民营化的改革, 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可以在服务设施领域与公共部门竞争, 这样促使了公共部门提高服务效率。

三、有选择地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这样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 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 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采取用者付费制, 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是有效可行的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收费行为:一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或私营部门向消费公共服务的公众收费;二是政府雇佣或付费给其他政府以提供服务;三是政府付费给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部门。一般来说, 用者付费制比较适合, 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服务项目的服务领域。按照罗斯的估计, 大约75%的公共服务可以采用付费的办法。我们可以在基础设施、供水系统、废水处理厂、资源回收工厂、垃圾填埋场、车辆维修设施、停车库、飞机场、医院、竞技场所等公共服务中推行这一制度;农村小范围的低级公共产品, 如灌溉、治虫、湖泊的资源利用, 种植、养殖的供产销联合体, 乡村道路, 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也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方式。

四、探索和推广公共服务用户凭单运营方式

凭单制是指围绕特定的公共物品而对特定消费群体实施的补贴。也就是说, 政府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 而由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来提供, 政府部门发放一种“券”, 如教育券, 作为补贴给特定的消费群体, 他们再拿“券”到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特定公共服务。2001年年末, 浙江省在国内率先实行教育券制度。他们选择在长兴县的高中进行试点, 做法是将政府教育经费折合成教育券发给学生, 由学主持券择校, 给学生们提供“用脚投票” (即自己去挑选满意的学校) 的机会, 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学生分布数量来激励各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良性竞争机制。事实证明, 实行教育券制度, 不仅构筑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还增强了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吸引力。2001年长兴县成功引进外来资金4500万元;由浙江花海国际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的大云昆中学校正在兴建中;规划投入1.5亿元的长兴金陵高级中学项目也在洽谈之中。

实践表明, 凭单制可用于食品、住房、医疗服务、运输、幼儿保健、教育、老年项目、家庭护理、救护车服务、娱乐和文化服务、药品和酒精管制等公共服务方面。

五、实施公共服务社区化运营方式

创新服务方式 篇11

政策给力,拓展范围促服务

近年来,广西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范围。

一是拓展就业岗位。相关文件规定:广西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每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应不低于新增就业岗位的15%;各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区的各类企业每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应不低于新增就业岗位的20%;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重大决策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应不低于新增就业岗位的20%。中小企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可根据不同情况,优先考虑给予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广西将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补贴,及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生活补贴纳入了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毕业后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就业见习、职业能力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可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三是加强创业扶持。广西将处在毕业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列入发展微型企业的扶持对象,享受财政资金补助、融资担保扶持、行政税费减免、专项资金扶持和项目安排等多项优惠政策。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额度提高至10万元,申请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机制合力,齐抓共管要服务

广西在统筹城乡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统筹推进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联席会议由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总召集人,涉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制定、重大问题研究、就业服务活动均由统筹城乡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参与。从2010年开始,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年都组织召开由自治区教育厅、全区所有高校、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领导和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重点研究部署下一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也形成了就业促进牵头,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能力建设各司其职,就业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政府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内部分工明确的良好工作机制。

领导亲力,多重指导为服务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引导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措施。广西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公共就业服务的重点,已经形成了政府领导讲形势,职能部门讲政策,服务机构讲措施送岗位,就业专家讲求职技巧的多层次就业指导体系。

一是自治区领导进高校讲形势。2012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亲自到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柳州医学院5所高校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使命”的形势报告,引导医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

二是举办厅长校园行活动作指导。201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副厅长于祖毅、韦刚强先后到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梧州学院、钦州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三是举办培训班讲政策。自201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年都免费举办“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班”,由该厅相关领导、业务处室负责人,以及税务、工商、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为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开展就业创业业务培训。自2010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班已免费培训近千人。

各类形势报告和就业指导培训,有效转变了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工作的热情逐步提高。比如广西的“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为每年350人,2011年报名人数达到3081名,超过2009、2010年报名人数的总和。

服务全力,五大举措送服务

(一)人力资源经理及就业创业典型进校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了一支由企业HR和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组成的金牌讲师队伍,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做了一批门类齐全、层次丰富、专业性强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向高校推出指导课程“点餐式”服务。2012年已深入10所高校,为2000多名大学生带去了生动的就业指导讲座。

(二)就业信息进校园

一是政策信息进校园。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印制《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手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册》、《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宣传单页》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近10万册,向大学生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政策、就业见习政策,介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

二是岗位信息进校园。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举办全区大中专技校双选会1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6场,协助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8所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累计组织2000余家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岗位4.7万个。广西人才网毕业生就业频道已在16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嵌入广西人才网的毕业生岗位信息,与全区329所高校及中专院校实现了链接。

三是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进校园。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组织专家为263名求职有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已举办人力资源实操培训班、会计实操培训班、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班、网络工程师CCNA培训班、人力资源实操班、KAB创业培训等共11个培训班,免费为435名高校毕业生提供毕业生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创业扶持进校园

一是牵头启动了广西三年万名企业家培养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从高校选择5000名左右二年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未来企业家培养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万名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已拟定具体工作方案。二是支持各高校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广西各大高校共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园及场地213处,占地4万多平方米,累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1600多万元。2011年梧州学院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五)联动服务进校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近30所高校设立了就业服务站,设置就业工作宣传栏,发布就业服务信息。5月上旬,广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广西大学共同开展为期两天的毕业生“求职训练营”活动,组织32名就业困难应届毕业生参加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参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重树就业自信心。

创新服务方式 篇12

然而, 目前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着培训内容狭窄、方式单一、机构不稳定等问题。会计继续教育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 采取的是单一的大一统式教育, 整体内容上偏向制造业的会计制度及规范的学习, 忽略了其他各行业如服务业的会计制度及规范的培训, 使得服务业会计从业人员得不到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学习, 从而影响了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在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下, 迫切需要创新会计继续教育方式, 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服务业会计继续教育的调研分析

为了了解服务业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更好地提高服务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笔者对绍兴服务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共发放调研表70份, 回收61份, 有效回收率87%。被调查对象中参加继续教育次数5次以上的占73.8%, 3~5次者占18%, 两项加起来共占91.8%, 表明被调查对象参加继续教育次数较多, 对继续教育的看法较为可取。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 对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偏差关于继续教育的目的, 调研表设计了四个方面供被调查对象选择, 即年检需要、加强业务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其中, 认同年检的占到24.59%, 认为能加强业务素质的占到60.66%, 认为能提高专业技能的占到67.21%, 认为可以加强职业道德的只占到42.62%。看来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是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能达到的目的。

从希望继续教育的目的调查看, 希望提高业务素质的占到73.76%, 希望学习会计法的占到39.9%, 希望加强职业道德的占到50.78%, 希望完善知识结构的占到54.08%, 希望提高专业技能的占到60.64%, 希望提高管理水平的占到39.3%。

从调研来看, 会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年检需要, 而是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管理水平。

(二) 会计人员学历普遍较高, 但职称差异较大被调查对象中本专科学历占到90.2%, 整体素质不错;高级会计师比重较低, 只有1.64%, 会计师占到18%, 助理会计师占到42.6%, 助理会计师以下职称者占到37.7%, 职称层次多元, 差异较大。

(三) 继续教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会计人员要求培训内容更丰富被调查对象中接受过会计法教育的占77.02%, 接受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占73.74%, 接受过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教育的占80.03%, 接受过电算化会计教育的占73.74%, 接受过其他后续教育的占50.78%。可以看出, 前四项是会计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内容。

被调查者中91.8%认为继续教育对自身工作有一定影响。然而, 被调查对象对继续教育内容的安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讲授新会计理论与知识的占65.6%, 希望讲授会计案例的占62.32%, 希望讲授理财技巧的占78.67%, 希望讲授投融资知识的占45.92%, 希望讲授证券知识的占45.92%, 希望讲授经济法的占39.36%, 希望讲授管理学知识的占44.28%。还有被调查者提出应该开设一些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培训内容;选单项的被调查者较少, 占34.4%, 65.6%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培训内容多元化。

(四) 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 但普遍选择的教育方式依然是课堂按教材讲授对于继续教育形式, 被调查者中选择老师课堂按教材讲授的占63.96%, 其中单独选择课堂按教材讲授的比例是57.4%, 网络学堂授课的占14.76%, 课堂讨论的占到6.56%, 案例教学的占21.36%, 模拟演练的占6.56%, 其他的占到3.28%。由此可见, 除了主要的老师课堂按教材讲授这种形式外, 选择网络学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形式的需求人数占到42.6%。由于多种教育形式没有得以实施, 会计人员对其作用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被调查者中认为目前继续教育的形式呈多元化的没有, 为0%;认为形式单一及比较单一的占70.49%, 觉得还可以的占29.51%。很明显, 会计继续教育形式多元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需求。

(五) 培训机构和师资的选择有更多要求被调查对象中认为会计继续教育应该由财政局直接组织的占到19.67%, 认为由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的占到54.1%, 认为由高校组织的只占到16.4%, 认为由中介组织的占到24.67%。

对于师资的选择, 被调查者中希望由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来讲授的占到81.94%, 希望由高校教师来讲授的占到18.04%, 希望由教育培训机构自有师资来讲授的占到6.56%。

因此, 会计继续教育由会计师事务所和财政局来组织是较为普遍的看法, 同时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或高校教师还将是未来培训的主要师资。

二、服务业会计继续教育方式的创新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 作为会计主管部门, 应该根据服务业的实际情况, 了解会计人员需求, 发现并解决问题, 真正实现从会计事务工作到会计管理工作的角色转换。为此, 针对服务业的会计继续教育方式, 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以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 观念创新:重视提高服务业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而且影响整个会计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锅饭式的会计继续教育让服务业会计人员觉得所学不能致用, 从而只是为了应付年审而参加培训, 浪费了精力、财力和物力。服务业会计人员掌握着整个服务业的资金运作、核算与管理, 对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要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会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会计继续教育必须从提高服务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着手。会计管理处除了自身创新观念, 采取措施帮助提高服务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外, 还要加强宣传力度, 使服务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意识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主动安排会计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

(二) 内容创新:根据服务业特点设置培训课程要提高服务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必须在考虑各服务业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开设培训课程, 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率。服务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 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基础, 了解掌握会计法,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所有服务业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需要。

其次, 根据不同服务业的需要设置分行业的培训课程, 进行分行业的会计技能培训。可以根据旅游、餐饮、金融、保险以及租赁等不同服务业的特点, 由财政局会计管理处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的会计继续教育方案,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 让其会计从业人员充分了解所在服务行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范, 真正学以致用。

第三, 增设管理类课程, 以完善服务业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管理水平。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完全出台, 会计准则的变革步伐从快速走向稳健,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也应逐步从以熟悉、掌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主, 转向以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服务上来。要发展服务业, 必须提升服务业的管理水平, 这就需要服务业的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 善于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管理。

因此, 结合绍兴服务业的实际情况, 在培训内容上还可以增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 形式创新:根据服务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会计管理处可在全面掌握各类服务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如从业人数、年龄结构、职称现状、学历构成、用人单位性质等等) 的基础上,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制定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构成的继续教育方案。

第一, 针对服务业的无职称人员, 可以考虑用“以考代训”方式完成继续教育考核, 鼓励这部分人员通过自学或参加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主办的初级职称培训班, 获得会计员或助理会计师评审资格。

第二, 已获取会计员以上或初级资格的从业人员, 由于各人学历层次不同, 取得会计师考试资格的年限亦不同, 因此不能实行完全的以考代训制度。凡通过会计师资格考试的, 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学分计入当年继续教育考核, 而未考年份, 则必须参加各项目的培训。

第三, 会计师是会计管理处和行业主管部门应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部分人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对这部分人员应根据其实际需要, 设置各类会计继续教育项目, 如外贸、金融、证券、期货、投资、融资等。每年初将各项目的培训信息上网公布, 供会计师选择。项目的培训时间不易太长, 一般在一周至一月, 尽量避开财会工作高峰期。

第四, 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群体中的精英, 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更应注意方式方法。一般来说, 这部分人员有较高的学历, 且在服务单位担任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处长等领导职务,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因此, 对其继续教育可“以会代训”, “以文代训”和“以授代训”。可以组织高级会计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听取学术报告, 交流学术心得, 其在各类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也应视为完成继续教育的内容;个别突出人员还可让其以教师身份作各种学术报告, 参加中级以上各项目的培训辅导, 各项工作亦都应算作完成继续教育考核。

(四) 机构创新: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可以由财政局会计管理处、财政干校、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组成。该委员会的职能是:贯彻执行财政部等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 制定各行业会计继续教育的实施办法, 对培训进行具体的指导与考核。常设机构设在财政局会计管理处, 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确定各项培训的具体内容, 并分解落实到各类培训机构。

为扶持发展服务业, 可以重点发展会计师事务所, 选择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培训的主要基地。会计主管部门作为继续教育委员会的常设管理机构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发送各类培训信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培训执行机构在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组织培训。

在培训师资力量上, 师资队伍构成应多元化, 应该组成一支由高校会计教师、高级会计师、会计管理人员构成的开放型的会计继续教育辅导队伍, 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由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培训任务聘请相应的专家点题、拟题、授课, 为服务业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条件。同时, 会计管理机构应尽量稳定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 以便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内容早做准备, 做到有的放矢, 使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另外, 管理机构还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培训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员的学习情况按规定进行考核, 以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财会[2006]19号文件。

[2]徐素波、张庆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与院校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7期。

上一篇:规范化疼痛管理下一篇:油气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