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2024-08-02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精选5篇)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篇1

摘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方式,而产品和服务方式的设计要立足于农户借贷的实际需要。对制约黑龙江省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立足于农户借贷的实际需求和农村金融创新实践,从信用、定价、额度、期限、偿还方式、办理程序、支付手段和网点建设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黑龙江省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不足是一种常态,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农村金融改革的长期实践来看,扭转这一局面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近年来,我国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资本准入、利率管制和监管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资金配置的市场因素明显增加,更多地引入了竞争机制,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农村金融机构也正在回归服务的本质,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农户的实际信贷需求,将是今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

1 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分析

在对黑龙江省讷河县、泰来县和巴彦县的3个自然村、300户农户的随机调查结果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中的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户借贷。在对农户借贷需求的调查中,对农户未能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到款,或是有资金需求却未选择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进行了合并分析。调查问卷设置了农户反映的制约贷款的7项主要因素,每份问卷每项因素积1分,最后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制约农户借贷的因素所占比例依次是:没有人缘关系的占33%;利率太高的占21%;无抵押担保的占20%;贷款额度太小的占10%;手续繁琐、附加条件多的占7%;贷款期限短的占6%;距离太远的占3%。

1.1 缺乏抵押物

缺乏抵押物是农户不能获得农业贷款的首要原因。抵押物是农户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农业贷款(不包括信用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有38.2%的农户贷款申请被拒是由于缺乏抵押物。农户普遍缺乏抵押物,农民最大的可支配财产是土地和房产,但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经营权。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明确规定,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从实际业务操作上来看,即使有了完整的产权,农村土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不是好的抵押品,因为一块土地对银行来说并不具有多大价值。房屋作为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农村住房也没有房产证,而且农户的房屋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不利于抵押物的实现。

1.2 资金成本偏高

资金成本偏高抑制了对正规金融机构资金的需求。信用社的平均利率在10%以上,远远高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甚至还高于民间贷款的利率。同时,相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要求农户先入股再贷款,除了支付正常的利息以外,还要扣缴5%~10%的股金,实际上增加了借贷的资金成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则更高,超过了农户从事农业经营所能承受的资金成本和心理预期。通过调查,农户较为认可的利率水平低于8%的占25%,8%~10%的占30%,10%~15%的占35%,高于15%的占10%。

1.3 贷款的额度不能满足农户需要

农村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控制的原因,对于单笔农户贷款的规模实行严格的控制,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实际放贷水平往往满足不了农户实际需要。贷款的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增加了农户借贷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农户借贷的期限大部分都是10~12个月,农户的生产周期和用款周期现在越来越长,原来的贷款期限在规定期限内很难偿还,如果延期就又增加了农户的借贷成本,甚至造成资金最后无法顺利收回。另外,农户借贷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也很高,贷款手续繁琐,从农户信贷额度的申请、审批,到贷款时的手续等,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农户觉得麻烦,农户对信用社贷款详细过程不是很了解,农户的文化水平有限两者难以对接,很多农户在申请贷款后,办理时间较长,贻误了最佳生产经营时机。

这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都反映出了当前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上存在的缺陷,也反映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技术、服务理念和管理上的不成熟,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2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要在现代金融和农村金融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全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现状,结合当前农户借贷情况和特点,根据影响和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充分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成功范例和先进经验,开发出真正适合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能够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金融产品。

2.1 建设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农户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抵押物,农户信贷信用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和创新抵押物三方面入手[1]。一是信用评级。以户为单位,在当地设立“信用工程建设领导组”,由政府主导、信用社主办。信用户建设可以推广到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直至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信用工程建设。对信用户的考察除了以往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以外,个人品行和口碑也是重要考察依据,信用工程建设与农村道德、文化、民主建设息息相关;二是信用增级。大力发展联保贷款,发展财政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三是创新抵押物。在坚持合法性、易售性、稳定性和易测性原则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浅海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农副产品、商铺等财产抵押贷款;农业订单抵押贷款。

2.2 完善农户信贷定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包括完善的定价管理体系、科学的定价流程和定价方法,真正体现借贷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供求状况,实现利率定价的市场化,以及不同借贷风险的差别定价,从根本上解决借贷难和农村金融机构效益差的问题[2]。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定价管理体系。健全贷款利率定价管理部门和岗位;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形成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贷款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健全贷款利率定价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二是完善贷款利率的科学定价。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特点,有差别的贷款利率定价操作实施细则;科学合理地对贷款利率定价指标进行测算;贷款利率定价实行“分级授权、逐级审批”的制度。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如优惠利率加风险方式,成本加总式和成本收益式。同时,还可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客户需要,适时推出创新型、竞争型的“利率套餐”。

2.3 创新农户信贷产品设计

从农户的实际需要入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放宽各种限制。一是适当宽松的贷款额度,积极稳妥地逐步提高授信额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一般农户贷款可逐步提高到3万~5万元,对信用等级高的农户最高授信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并为规模经营农户开办30万元以下大额农贷业务;二是贴近实际的贷款期限,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贷款期限进行适当放宽,根据贷款用途、生产经营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合理确定;三是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更加灵活的还款方式可以方便农户还贷和降低借贷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3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同产品创新一样,也是要结合当前农户借贷情况和特点,根据影响和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提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1 信贷流程再造

对农户借贷业务、部门、服务人员进行统筹管理,以实现资源、成本、信息、业务和职能的集约化[3]。一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审批的模块化。现行的作业流程是直线连续式的,一个步骤没完成就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未结束,下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就不能开始;二是简化办贷步骤,删减重复环节,实现信贷业务流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化;三是重组信贷机构,实现扁平化、直通式管理。对信贷机构进行科学的设置,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实现扁平化、直通式管理。对实体机构虚拟化,保证信贷活动的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网络系统传递,降低信贷活动成本,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四是创设标准化业务操作平台,完善专业化分工、实现信贷业务集中处理和控制操作风险。创设信贷业务操作中心,将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部分标准化信贷业务集中在一个平台横向依次处理;五是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实现信贷业务集约经营;六是将信贷经营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

3.2 支付手段创新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金融支付手段和网点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支付手段的信息化,而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滞后,支付手段落后导致农村结算渠道不畅、农民资金结算不便、农民走向市场存在资金流动性障碍。根据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应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开通覆盖所有网点的核心业务系统,适时推出ATM、转账电话以及电子银行等现代服务和产品,开通同城清算系统、现代支付系统和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汇通天下”,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的新路子。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金融网点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可以推广农户贷款“大篷车”,开办“背包银行”和“送贷下乡”等业务,方便农户办理贷款。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以方便农户为前提,是农户贷款的“绿色通道”。

3.3 金融网点建设

当前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有明显退步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成本的考虑减少了一些基层网点和代办点。要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就要有效地降低网点经营成本,提高网点效率,其中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开展“一站式”服务,使客户在一个地方就能得到全面服务。

可以在各乡镇成立规范化的金融服务中心,设立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两大服务区,金融服务区开设农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窗口;信用担保区开设各担保公司、农村“五权”交易窗口。在开展贷款业务的同时,整合农村保险、证券、期货、土地流转和物流交易,使之成为农村资金、资本和产权交易的中心,发展一站式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董晓林,吴昌景.四大担保模式化解农民贷款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8(9):35-40.

[2]陈鹏,刘锡良.当前农村金融利率机制是有效的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39-49.

[3]杨谷芳.试论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J].南方金融,2005(10):44-46.

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问题浅析 篇2

2008年11月14日至1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要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传统信贷产品围绕固定资产设计, 适用于大中型国有企业, 而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资产结构特点是流动资产占比大, 与现有银行信贷规定不符。

因此, 金融机构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必须研究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探索信贷风险控制的新思路, 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找准信贷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结合点, 才能够在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上有所作为。

2 信贷产品风险控制的本质——对企业资产的控制

2.1 银行面临的风险及传统控制手段分析

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风险具体表现为: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前者是指借款主体在还款意愿上表现出来的风险, 即有钱不愿意还;后者是指借款主体虽有还款意愿, 但由于能力有限或受各种偶

间的或政府的代理机构进行。最重要的问题是, 应当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 并按照这些管理规则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提高政府的干预效率, 规范政府、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总之, 政府要在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过程中, 借助政府的宣传优势, 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融资担保体系, 激发广泛的参与热情。

政府应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 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查询服务共享的社会化。开展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以具有资质的国内知名信用评估机构为主, 采用国际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能适合中小企业点的信用评级软件, 严格评级程序, 确定信用等级, 通过专项资金资助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在有效整合企业相关信息并在实地考察基础上, 生产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信用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 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中心, 该中心要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信用档案和其他信息的需要, 为企业自身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

然因素的影响, 对市场判断、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造成经营损失, 无力还贷的现象。这两种风险的出现, 都会给银行经营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数量较大, 还会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 银行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信贷风险。

长期以来, 土地、厂房或者大宗生产设备以其性质稳定、保值增值、法规配套的特点成为理想的贷款抵押品, 银行可以通过行使抵押权, 增大企业违约成本, 防范道德风险, 又可以对能力风险的出现起到有效的补偿作用。

2.2 信贷风控手段的推广

相对于大中型国企来讲, 民营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固定资产规模小, 尤其是土地、厂房等大额资产大都是通过租赁手段获取, 流动资金占比较大, 难以提供符合银行传统要求的抵押品。要实现信贷产品创新, 必须对企业流动资产进行个性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特点, 找到企业与银行都能接受的担保方式, 保证信贷风险可控, 使银行敢于放贷。

3 信贷产品创新的思路

虽然信贷创新的途径很多, 可以从抵押质押、他方保证或者信用贷款的研究出发, 但是后二类受制于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 因此, 在此重点分析企业流动资产的特点, 围绕资产的控制权进行信贷产品设计。

3.1 现金类资产

银行存款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资产, 是企业对外支付的首要工具, 在信贷运用中可用于保证金存款质押对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既不影响对外支付功能, 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存款利息收入, 从

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要对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和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开展信用担保, 支持其发展, 以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能力弱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在以中小企业开展信用担保的同时, 逐步提升自身信用价值, 带动中小企业信用资源升级, 缓解其融资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宏观调控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金融管理与

研究, 2009, 1

[2]张凯.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 2009, 2.而节省财务费用。尤其是在目前票据贴现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下, 更是可以为企业广泛采用, 取得可观的利差收益。

3.2 票据类资产

银行承兑汇票是企业应收票据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由银行承兑, 且到期即付, 因而也是良好的担保资产, 主要可以用于贴现取得现金;或者拆票, 实现票面金额、期限的置换, 既满足了企业对外支付的需要, 又免除了企业支付贴现利息的费用, 银行可以获取承兑手续费中间业务收入。

3.3 应收账款

对于某些面对大型销售客户的卖家, 由于自身所处的弱势地位而持有大量的应收账款, 这些款项虽然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但却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 有必要通过融资解决。对于银行来讲, 应收账款的管理存在着交易真实性、资金数额稳定性, 收帐安全性等方面的困扰, 但是只要细心分析, 认真筛选, 措施合理, 还是可以实施的。如, 查询历史交易记录可了解交易稳定性, 查询销售发票与发货单可了解交易真实性, 查询应收账款变动情况可了解收款的安全性, 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 通过书面通知债务方确认债权质押 (或转让) 、设置专门的回款监管账户等措施, 可以实现对应收账款的监管, 从而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结合实际情况, 可以有两种操作方法:

一是应收账款的静态质押。当交易对手为1~2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者大型知名企业的时候, 由于这类企业往往管理较为规范, 发票、账务和资金调度的真实性、计划性比较可靠, 交易金额比较大, 可以通过对应收账款的静态质押给予企业授信。

二是应收账款的动态质押。当交易对手为较发达地区的国外企业时, 由于该类贸易往来要通过海关监控, 手续必须齐全完备, 关单、发票与货运单、提单等贸易证明单据比较真实齐全, 而且有的交易是附有信用证的, 更加能够保证收款的可靠性, 可以考虑接受多家企业的应收账款用于质押融资, 为保证回款安全性, 可以设置每家企业应收账款占质押总额的比例, 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坏账对授信安全的影响。

3.4 存货类资产

无论是生产型还是销售型企业, 都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 以保证生产销售的正常循环。作为可应用于银行信贷担保品种的存货, 应该以性质稳定、易于鉴定、价格波幅小、可变现性强的初级原材料为主, 某些标准化程度高、市场通用性强的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也可适当纳入担保物的范畴。将存货作为担保物, 重点是要解决存货的常进常出, 难以特定化与法律规定质押物必须满足“交付”与“占有”的特定要求的矛盾。如我国《担保法》第63条规定:“本法所称动产质押, 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 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第64条规定:“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因此, 存货类质押信贷产品的设计关键是要设计好相关合同文本, 保证行使质押权既不能影响企业经营, 又要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实际情况, 对存货行使质押权可以分为以下具体情况:

(1) 狭义存货资产的控制。是指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存货, 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产, 对它的质押权可以通过签订合同、办理移交、转移占有来实现。根据企业提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质押和动态质押二种, 静态质押是指企业必须打款还贷提货, 即:还多少款, 提多少货, 保持质物价值与贷款额度动态平衡;动态质押是指企业可以以货换货, 此时, 银行只需保证质押物价值保持不变, 即可保持贷款数额的不变。从而方便企业对存货的使用。

(2) 广义存货资产的控制。广义存货主要是指“未来货权”。许多企业需要向大型原材料或产品供应商提前打款订货, 以满足季节性的供货需求或取得价格上的采购优势, 这就对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提出了要求。此种情况下, 银行目前虽然没有取得货物的质押权, 但出于对供货商的信任, 相信未来一定会按照合同取得货物的质押权, 因此, 在对供货商进行必要的调查并签订有关协议、保证了对未来货权的控制的情况下, 可以为企业订货提供信贷支持。

3.5 设备类固定资产

企业在技术设备更新或产能扩张过程中, 需要配套大量资金, 但是, 生产设备往往专用性强, 折旧快, 维护成本和技术性要求高, 难以独立承担银行债权的担保职能, 如果对每个贷款主体进行严格的信贷审查, 又会造成银行调查成本高, 与贷款效益不匹配, 同时又有很多企业可能因为条件不符, 被银行拒之门外。因此, 对于此类贷款需求宜采用“1+N”方式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来予以满足。此种模式中, “1”代表某大型销售企业, 往往具有良好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形象, 容易取得银行的支持, 对下游采购商“N”也具有较高的了解程度和一定的控制力, “N”代表众多设备购买企业, 规模较小, 后期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上受制于“1”。银行可借用“1”的地位和条件, 以及它对下游企业的了解程度和控制力, 办妥销售设备的抵押手续, 并要求卖方承诺对所销售产品按一定比例回购, 为销售商提供卖方信贷或者为购买商提供买方信贷。

4 信贷产品创新的风险及防范

信贷产品创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也对信贷管理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一旦管理不善, 易导致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 信贷创新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循序渐进, 与银行外部管理秩序和内部管理水平相适应。具体说来, 信贷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主要是:政策风险。如银承汇票签发与贴现过程中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法律风险。以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为主要内容的信贷创新产品往往面临“交付”、“占有”、“善意取得”等法律概念的争议, 对银行的信贷管理在操作流程设计、合同文本起草、管理人员素质和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风险。一是担保资产市场价值可能频繁波动, 需要建立盯市盯价的跟踪管理制度;二是贸易链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受上下游的市场影响较大, 需要加强对借款人或上下游客户的贷后跟踪管理。操作风险。创新的信贷产品要求银行沿着贸易链开展调查, 和专业仓库、运输部门、监管部门等中间机构进行合作, 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 操作环节较为复杂。因此, 建立严谨的业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信贷操作规程, 不断完善事后监督管理机制, 进行经常性的信贷检查是保证信贷创新产品健康运行、良性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广东调研时关于“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讲话[EB/OL].新华网, 2008-1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篇3

(一) 搭建创新平台, 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纵深发展

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制定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县创建方案》, 确定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县, 各实验县成立由主管金融的副县长为组长, 人民银行县支行行长为副组长, 县农牧局、林业局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实验县独特的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有针对性地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多方联动下, 甘肃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农户实际金融需求, 积极探索扩大农户抵押担保物范围, 创新贷款模式, 创设信贷产品品牌。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从甘肃省陇东地区农耕文明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中提炼精髓, 开拓性地设立了“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品牌。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立足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探索出“公司+农行+农户”三位一体的贷款运作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做法得到省长刘伟平的高度肯定, 将其称为“清吉模式”。陇西农村合作银行依托陇西县“中国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独特的中药材产业优势, 面向中草药产业推出特色信贷产品———“陇药通”, 有助于解决县域中药材产业的融资瓶颈。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运行模式的基础上, 研发了集贷款、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飞天“福农卡”小额信贷业务, 持卡人经发卡行社评级授信后, 持飞天“福农卡”无需抵押担保, 即可获取小额信用贷款, 贷款额度在授信期间可循环使用, 可通过ATM机、电话银行随时随地还款, 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

(二) 创新贷款模式, 扩大信贷产品服务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甘肃省银行类金融机构针对农户缺少抵押物的实际, 尝试将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专业协会结成利益共同体,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贷款模式,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梳理近年来甘肃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主要有如下几种贷款模式:

“下游公司 (龙头企业) +农户+订单模式”。该贷款模式主要是满足与收购加工企业签约的农户群体的贷款资金需求。由银行省分行与基层经办行共同配合, 负责从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一批优质企业, 经办行直接根据这些企业与农户的签约订单为农户办理贷款业务, 采用委托支付和资金统一管理使用的方式。

“上游企业+农户 (合作组织) +订单模式”。该贷款模式针对已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户社员群体, 且所参加合作组织已形成较大规模, 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 能够组织入社农户进行统一的技术、信息、销售等综合活动。上游公司主要指区域内规模大、信誉好的农资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银行依据生产销售企业与农户签约的订单, 向申贷农户发放贷款, 采用委托支付和资金统一管理使用的方式。

“种植 (养殖) 大户+担保公司模式”。该贷款模式主要针对形成规模的种植 (养殖) 大户群体设计。银行定期与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联系, 获取年度省级、县市级种植 (养殖) 大户名单, 由基层经办行对这些农户展开专门调查, 选择其中信誉度高、经验丰富、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客户, 作为目标客户群体。同时, 与资质高实力强的担保公司合作, 在有效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为这部分农户办理个人助业贷款业务。

“公司+协会+农户+银行模式”。该模式是银行依托行业协会为平台, 择优发放农户贷款, 公司为贷款农户提供担保, 并由协会为公司提供反担保, 协助银行管理收回贷款。

“政府+农户‘两权’抵押贷款模式”。针对农户贷款抵押物有限的问题, 银行积极探索扩大农户抵押担保物范围的有效途径。经与部分地方政府协商, 规定农户的《宅基地使用权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可以在当地流转, 一旦发生违约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流转处置, 归还银行贷款本息, 约定事项及贷款合同进行公证, 解决了农户因抵押物不足难以贷款的问题。

(三) 创新担保方式,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

甘肃省金融机构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等甘肃特色农业产业, 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模式, 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有效解决了公司流动资金不足和种植农户贷款难问题, 实现了政、银、企、农合作共赢。

“存货抵押”担保方式。清吉洋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运销及马铃薯精淀粉深加工、运销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旺季期间, 针对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的实际情况, 银行采用库存淀粉抵押方式, 根据企业库存淀粉市场价的50%核定授信额度, 并对贷款资金进行封闭管理, 按照购贷销还, 库贷挂钩的方式, 对贷款发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有效地解决了清吉公司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

“专业担保公司+‘双重’担保模式”。面向中草药产业的特色信贷产品———“陇药通”引入了专业担保公司担保 (目前已与甘肃惠森银担保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 并引入了最高额抵 (质) 押担保和保证金保证担保“双重”担保措施, 使信贷资金规范、安全地注入中药材产业, 最大限度地解决县域中药材产业的融资瓶颈, 还可将现有药材存量保证担保贷款转化为抵押担保贷款, 在信贷资产质量优化的同时有助于实现药材市场的高效运营。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 涉农贷款投放明显加快

在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的引导及有关方面的配合下, 甘肃省金融机构积极创新, 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合甘肃实际的针对性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这些产品和服务方式对拓展农村信贷渠道, 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12月末, 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067.34亿元, 占全省贷款余额的36.04%, 较年初增加404.34亿元, 同比增长25.45%, 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09个百分点,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二) 实现多方联动和共赢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开展以来, 得到政府部门的农户和企业收益明显增加。截至2011年12月末, 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推出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20个, 受益企业207家, 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户85.5万户。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 涉农贷款利息收益大幅增加, 同时, 带动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和手续费收入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构筑起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四方共赢的良好发展平台。

(三)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甘肃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坚持重心下移的原则, 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县支行贴近农村金融需求的优势, 突出调动县支行、市州中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银行县支行以此为契机, 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联手, 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金融宣传教育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农户、涉农企业的金融知识、诚信宣传教育活动, 加大对守信企业、农户的信贷支持和典型宣传, 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创新机制

基层金融机构受体制、权限等因素制约, 缺乏创新的机制和条件。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大多由其总行和省级分行统一制定和实施, 省级机构虽有一定的研发或向总行推荐产品的权限, 但因受监管和产品经营范围局限, 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县域金融机构受贷款审批权限的制约以及出于责任追究和防范风险的考虑难以进行自下而上的信贷产品创新, 延长了信贷产品创新的周期。

(二) 缺创新动力

农村信用社创新意识不强, 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观意愿不强, 贷款产品仍主要是传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虽然有所改进, 但受农村地理条件和服务环境所限, 类似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开展比较困难。

(三) 缺政策保障

受种种外部因素制约, 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推广难度较大。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比较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 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 目前开展抵押贷款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 难以大范围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由于在确权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推动的难度也比较大。另外, 县域担保体系发展缓慢, 农业保险等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 都制约了信贷产品创新和进一步推广。

(四) 缺奖补措施

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虽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各种方式调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 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开展, 但由于甘肃经济落后, 财政困难, 补贴奖励、担保及风险补偿资金难度大, 很难形成对农村机制还没有建立, 商业银行开展涉农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涉农贷款发放的动力不足。

(五) 缺创新人才

金融创新关键靠人才, 但是深处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具有深厚经济金融理论基础、精通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性人才。目前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仍处在复制发达地区的层次上, 契合本地区农村实际需求的独创性金融产品较少。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增强对基层分支机构的创新激励。建议商业银行总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 安排独立的农户信贷资金计划, 确保面向农户的贷款投放;在内部考核机制上, 明确免责条款, 放宽信贷创新产品的呆坏账核销条件, 设定合理的不良率容忍度。在信贷产品研发上, 赋予基层金融机构一定的信贷产品自主创新权, 授权其可在风险可控、法律不禁止原则下自行开展不超过核定金额的产品创新。在授信管理上, 下放对农户的授信权限, 采取动态授信或特别授权方式开展信用业务。在人员配置经费核定上, 增加产品创新工作具体经办人员的数量, 适度给予费用补贴和倾斜。

第二, 财政出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 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金融积极性。可以参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出资设立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基金, 并给予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金融机构给以资金奖励, 并将政府财政资金存入涉农贷款发放增长较快的商业银行, 撬动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 加强行业合作, 进行产品组合, 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城乡差别缩小, 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存贷款服务, 投资理财等多样化金融需求增多。金融机构应在做好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 通过与保险等行业合作, 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理财服务等新业务, 逐步扩大业务范围, 增加涉农产品创新力度, 积极拓展市场, 实现由单一型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 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 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推出因地制宜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 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队伍培训, 加强对授信一线的员工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营销理念的教育, 调动他们创新信贷产品、营销信贷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基层金融机构引进人才的力度, 通过解决住房、安置亲属、重奖创新的稳定政策, 吸引、留住农村创新人才, 有助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

摘要:近年来, 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本省实际,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在创新贷款模式和担保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 对拓展农村信贷渠道, 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在创新工作中面临的“五缺”困境亦不容忽视。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篇4

鉴于此, 本文以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同心县为样本, 分析其涉农信贷产品发展现状, 找出其结构单一的原因, 并指出相应对策建议, 为各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涉农信贷产品提供借鉴。

一、同心县涉农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同心县域各涉农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涉农信贷相关政策, 并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 相继推出各自支农品牌, 县域涉农信贷投放量也随之逐步增长。但随着各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的逐步减弱, 信贷支农投放量增速也有所放缓。截止2016年3月末, 全县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500345万元, 同比增长16.83%, 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3.78个百分点。其中, 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主要分为担保类涉农信贷产品和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

(一) 担保类涉农信贷产品

截止目前, 同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要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互助资金捆绑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全民创业贷款及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同心县支行主要推出了妇女创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及专业种养大户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同时, 其开展了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同心县支行推出了三户联保与小额担保贷款信贷产品, 并通过“助农小额循环贷款推荐会”为农村优质客户推出农户小额循环信贷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同心支行推出了小额循环信贷产品以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二) 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

为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同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抓国家在农村“三权”抵押方面的相关政策,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于2015年尝试推出了以农户宅基地及其附属农房作为抵押物的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 并于当年办理了4笔宅基地抵押贷款业务, 共发放贷款75万元, 并试图逐步推广。截止目前, 2016年办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1笔, 发放贷款15万元。

综上, 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基于上述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开展涉农信贷业务, 以满足农户用于生产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模式主要有“合作社+农户贷款”、“公司+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公职人员+农户”四种。总体来看, 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结构单一、种类较少, 除使用担保和抵押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外, 灵活、多用、高效的涉农信贷产品仍然较少, 涉农信贷产品有待进一步创新、丰富。

二、涉农信贷产品结构单一的原因分析

(一) 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因基层机构人力资源有限, 知识结构逐步老化, 同心县域各涉农金融机构人员受自身创新能力及外部因素制约, 在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上能力不足, 致使其目前一直沿用较早的涉农信贷产品, 涉农信贷产品的种类及结构仍较单一。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除使用担保和抵押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外, 尚未推出其他类型涉农信贷产品, 其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二) 受内控制度约束, 创新动力不足

经了解, 当前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投放都是基于担保和抵押两种形式开展的, 有担保人和抵押物做保证, 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较小。基层各金融机构因自上而下的内控制度约束, 信贷投放自主权受限, 担心自身推出的涉农信贷产品不够成熟, 涉农信贷投放后部分农户无力偿还, 形成不良贷款后上级机构会追究责任, 导致各涉农金融机构多是沿用上级机构推出的涉农信贷产品, 创新动力不足。

(三) 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 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内部制度方面, 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配套机制, 缺乏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相应激励机制, 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人民银行一年一度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作用未尽发挥, 当地政府与人民银行未根据评估结果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相应奖励, 导致各涉农机构只是完成本职工作, 对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相应对策

(一) 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提升自身信贷产品创新能力

针对基层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各涉农金融机构应逐步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专门派遣学习小组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 引进先进理念, 优化知识结构。同时, 人民银行应牵头组织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交流, 学习其他涉农机构信贷模式及相应产品, 取长补短, 逐步提升自身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奠定理论基础。

(二) 着力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

针对各金融机构受内控制度约束问题, 建议各涉农金融机构决策层应着力完善自身创新机制, 优化内部考核机制, 给予基层支行一定的信贷投放自主权, 允许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 自主确立其涉农信贷投放方向, 鼓励其因地制宜地开发效益明显、风险可控、影响力大的创新性涉农信贷产品, 逐步提高其金融创新动力与积极性。同时,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着力完善自身法人治理结构及金融服务创新机制, 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帮助其化解历史包袱, 使其更好地发挥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主体及引领作用。

(三)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 提升创新积极性

针对基层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问题, 各金融机构管理层应建立健全自身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激励机制, 对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成效的基层机构给予相应奖励。同时, 建议人民银行应根据每年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 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 通过设立涉农信贷服务创新奖励基金, 对在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并在财政性存款方面优先对待, 人民银行也可用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对相关涉农机构给予一定支持和倾斜, 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激励机制, 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积极性。

(四) 切实发挥各部门协调联动作用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 篇5

1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特别是在抵 (质) 押担保机制、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比起大型国有银行或者其他商业银行, 农合行在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产品和服务方式同质化等方面仍很落后且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其中, 最根本的因素是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强, 自主研发较困难, 它不仅制约了其业务拓展的空间, 也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衢州市柯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以下简称柯城信用联社) 为例:柯城信用联社现有针对个人创业和消费业务的“和谐之家”贷款品种、解决城乡居民因缴纳社保资金缺口的“相伴人生”系列贷款、为巨化工业园内化工企业量身定做的“化信通”贷款业务, 为专业批发市场商户打造的“商铺租赁”贷款、小额贷款主打品种“阳光信贷”业务等一系列贷款品种。在很大程度上了缓解了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的资金缺口,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部分不符合信用社贷款条件的客户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

2 农信社信贷产品研发的难点分析

2.1 产品研发基础能力薄弱

信贷产品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而农信社往往又缺乏专门的研发部门, 因此仅依靠前台业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 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其次, 产品创新的金融工具不够完善。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广泛的金融工具市场, 如股票、债券、保险、期货市场等, 这为它们信贷产品开发与创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市场在农村大多还没有建立或完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产品创新的发展空间。以柯联信用联社为例, 其在辖内贷款市场份额占据3成左右, 在支持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信贷产品基本上局限于贷款、债券业务, 对其它新兴产品尚未涉及。

2.2 产品研发内部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信社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水平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有的已经跟不上现代办公条件的发展要求。面对农行重返农村市场, 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抢摊设点, 显得无所适从。其次, 产品开发渠道不畅。当产品研发职能人员收集到来自客户经理反馈的客户需求, 比如需要对产品做出改进或有新产品开发意向时, 须向同级的其他相关部门交流与协作, 但有时部门之间横向协调、沟通会出现渠道不畅等复杂情况, 导致产品开发进程迟缓, 效率不高。最后, 由于农信社信贷产品开发与创新受当地农村经济政策制约, 同时有些支行客户经理对产品创新存在认识误区, 宣传推销不到位, 调查办理不积极, 导致客户对贷款新品不能够准确、及时了解。

2.3 依赖传统信贷产品, 新品应用“水土不服”

目前大部分农信社都推出了各种专门适合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 由于它们不需要抵押物或担保, 放贷手续又比其他贷款品种简单, 深受广大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青睐。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 许多客户经理只要一有信贷业务, 首先就想到这类产品, 试图用信用贷款来解决一切贷款问题, 这不仅阻碍了其他新产品的应用, 而且还会影响到贷款的安全性。其次, 部分农信社为更好地满足当地农村金融新需求, 也试水了一些灵活担保、质押形式的新品种, 然而仅在某些局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试行, 全面推广难, 实际应用少。比如农户联保贷款, 农户联保实际上是取决于农户间的信用, 把多户的信用捆绑于一体, 从目前联保贷款来看, 部分演变成为“多户贷款, 一户使用”, 使贷款风险游离于自然人风险之中。

3 加强农信社信贷产品研发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产品研发基础制度建设

建议业务规模大、经营效益好的农信社可以把产品开发职能独立出来, 成立产品研发部 (中心) , 其具体职能是:归集分析市场信息、提出产品改进提案或新产品开发提案、调配相关部门资源 (包括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财务和风险控制) 实施产品改进或新产品项目开发、产品推出后实施再改进等。人员组成主要来自于信贷、资金财务、信息科技、风险控制等部门。其次,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各职能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 确保研发的各个关键环节责任落实到位, 提高开发工作的协调效率。最后, 建议有条件的农合行要注重对专职产品研发人员的内外部培训工作, 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各银行金融产品和创新模式, 提高专职研发水平。

3.2 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决定营销的结果。因此,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前台业务部门及相关业务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需求, 收集反馈市场信息, 不断调整营销战略, 并将客户需求按期提交给产品研发人员。其次, 各农合行要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工作, 通过各类培训, 创新发展思维, 理顺发展思路, 提高新知识、新业务产品、新制度的应用度和执行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实行阶梯式管理, 淘汰那些不能胜任信贷工作的信贷人员, 以利于优化全行组织结构。

3.3 拓宽产品供给渠道, 加大新产品创新力度

农信社可以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特点和客户发展变化的融资需求, 加大各区域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 降低贷款门槛, 推行阳光绿色信贷, 提高办贷效率。同时, 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文化, 丰富独特的品牌内涵, 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信贷产品, 满足农户的个体化、差异化资金需求, 以利于吸收更多的客户群体。其次, 建议农合行加强对新研发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创新抵押方式, 放宽抵质押条件, 使农户不会一味地依赖于信用贷款品种, 切实提高新产品的利用率。

总之, 农村信用社会只有从加强和完善产品研发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拓宽产品供给渠道, 加大新产品创新力度等途径根本解决信贷产品研发难的问题, 积极拓展业务空间,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S

参考文献

[1]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难点及建议[J].金融经济, 2009 (6) .

[2]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及其信用管理探析[J].技术经济和管理研究, 2005 (3) .

[3]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Z]. (银发[2010]198号) .

上一篇:作文教育下一篇:保护性耕作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