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

2024-08-02

作文教育(共12篇)

作文教育 篇1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 百花竞艳, 然而, 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 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一下改进的策略:

一、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

1. 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 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儿童来说, 在大量识字后, 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 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 了解个性化的语言, 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 它来源于生活, 是人写出来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 把社会作为课堂, 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 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 了解人物思想感情, 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 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 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 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 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 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 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 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 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 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 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 也就没有新面貌”,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 培养创新意识, 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

写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 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 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 向日记吐露心声, 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 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 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 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 淋漓尽致地发挥, 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敢想敢写, 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 一个梯形, 一个三角形, 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 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 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 又有丰富的想象。

2. 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 有自己的感受, 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 有自己的想象, 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 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人的认识规律, 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文教育 篇2

关于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教育常识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创新,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创新吗?

我看未必,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的。讨论大学创新,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真正有点创新。

创新不能背离教育常识

大学创新包括教育创新和学术创新两种类型:教育创新,指大学自身的改革,大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学术创新,指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目的是要实现学术创新。

中国大学所谓的改革创新实在太多了,以致于没有了秩序,背离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现在需要的是回归常识。

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确实不断发生变化,但除了两三个关键点的变化较大外,基本上变化是很慢很小的。

比较起来,中国大学才一百年,但这一百年中的变化实在是惊人的。这一百年来,中国大学就没几年是在安安静静、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学。

在当前,对大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回到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回到讲台和书桌,用心教书育人和学习。

大学的教育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理念创新是很难很慢的,而且大多数理念都在大学办出成绩后才总结出来的。

制度创新确实需要,不过,大学制度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引进、学习西方已有的成法,进行制度建设。

教学创新,包括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但大多数内容其实还是以前积累下来的。至于教学方法,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从历史来看,教学几千年变化甚微。

大学的学术创新是大学里最需要的,但学术创新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还是有差别的,也要具体分析。基础研究当然越创新越好,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但有的学科专业,比如工程、会计、法律等就不能把创新作为根本追求。

其实,不管哪个学科,创新的少,守常的多。不同类型的大学,对创新的追求也不同。世界上大学有3万多所,但真正肩负创新使命、有创新能力、作出创新成果的可能也只在几百所。这世界上的科技人员无数,教授学者多如牛毛,但大多数能把已有知识、技术掌握和运用得好就不错了,应该创新、需要创新、也确实创新的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就学术创新的四个方面来看,创新人才,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少数;思想的突破更难,大多数时期都产生不了新思想的;新知识不断产生,近代以后,新知识增长越来越快;现代技术不断突破和进步,这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最用力追求的。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创新的重点,也是最可能获得不断进步的领域。

创造有利创新的制度环境

笔者认为,大学的理念、教学没多少可创新的,主要是制度。

中国大学和教育现在一讲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觉得应再加一条“世界通例”。大学本来是西方制度,我们的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就是把西方的引进来。创新的地方,就在于根据中国的国家需要,把中国传统教育成功的要素纳入进来,使世界通例制度在中国运行得很好。

设计好了一个大学制度框架,再改革推行。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全面的探讨。德国柏林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洪堡之前和同时,康德、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德意志一批顶尖的思想家和学者广泛讨论了大学的利弊和改革方向。

真正要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社会价值的多样化,提升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中国社会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价值多元化。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追求,不把别人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不把他人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价值多元的同时,尤其要提高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一方面科学家和学者要清高、自重,要恃才傲物,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整个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和学者,社会地位要居前列,收入不一定要高,但社会声望一定要高。

第二,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中国的优秀人才从来都不缺乏,但缺乏的常常是发现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中国大学中有很多聪明的学生,也有很多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但中国的大学就是不太会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问题在于,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不愿从事学术工作,因此,我们看到,清华、北大的金融专业挤满了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中国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的学生可能在全世界各国中是人数最多的,但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少之又少。中国留学生也是如此。而大学挑选学术人才时方法和标准都不对路。学者过着一种理智或精神生活,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且一般都相对内向,表现为沉潜、孤独、内省、冥想、神游、心斋、纯静等特质,而现在的本科、研究生招生,特别是面试,强调所谓综合素质,结果招来的常常是英俊潇洒或能说会道、表面功夫十足的人,真正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反而被排除了。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利。

任何人才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个体自身的发展,一切外在的努力都只能是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予支持,加以引导。创新人才更只能是由个体内在的意志驱动,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结果,而不能靠外界的强制灌输而迫使其发展。中国大学真正要做的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权力和管理为中心,而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赋予学术自由,把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权利重新还给他们。

第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

创新人才是自主成长的,学校和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制度。对创新人才成长来说,关键是自由和竞争。创新人才唯有在自由的竞争中学方能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其他的还包括舒适的自然、人文和人际环境,浓郁、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自治、学术评价、专业伦理等制度和规范。

让激励教育走进作文课堂 篇3

一、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学生多读书,在全班开展读书的活动

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长期规划、分阶段性、有具体目标的读书活动。定期进行多种形式读书汇报会,为了搞好读书活动,对那些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去读书,譬如说:开展背诵自己喜欢的美文活动。在班级可以摆擂台,让学生都積极参加,看谁背得多、说得好。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决出优胜者,评出一、二、三、优胜者,登报表扬,还可以赠书激励他们。这样的读书活动要长期地在班级开展下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他们多作文,在全班开展写作的活动

从坚持写日记开始,写一些观察生活的小作文。定期进行“好日记”的评选,并可以把优秀的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或者班级的手操报上。这样使学生坚持写日记的热情更加高涨。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定期地开展作文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在班级发表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评出好的作品来,登在班级的板报上,还可以出版班级获奖作文选,并且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可以在年终进行总评,让激励机制进入班级、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生活里。这种做法,也能对学生写好作文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三、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激励他们多写好作品

对于好的优秀的作品,老师可以鼓励推荐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给各个报社投稿。这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作文水平大有好处。当有的学生获奖了,自己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他们都会激动得乐不可支,这种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会大大地激励广大的同学都积极参加,一显身手,时间长了,可以成立班级文学会、读书活动小组等,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赛,形成一个空前的学习热潮。这对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是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的。

总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取得好成绩,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把激励机制引进课堂,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这样就能大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之成为我们革命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 篇4

一、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1.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 感知很多事物都是通过内心的情感。先观察、再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得到自认为正确的结果。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感知的时期, 对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 尤其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去了解的欲望。这时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感知, 对他们的成长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2. 积极、健康的情感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有助于孩子确立志向。做事先做人,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前提。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和生活, 才能得到快乐与成功。

3.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适当地宣泄压抑, 将内心的不满与愤恨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老师要从小事教育学生, 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教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多感受温暖阳光的一面。

二、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习惯,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1. 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组织学生去校外看看风景, 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让他们仔细观察花草树木、鸟鱼虫蚁, 聆听他们的声音, 再把心中所想写下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另外, 老师除了鼓励学生多去社会实践, 还要多让他们关注社会热点。

2. 培养学生写日记、生活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或优美语句的摘录。但内容要写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 愿意写的。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有趣的事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并在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完后老师按时检查, 并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 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一些情感, 把写作当成乐趣, 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3. 出适当的作文题, 命题要使学生感兴趣。在平常的作文练习课上, 命题尽量是能触动到学生内心的, 让学生有写下去的欲望的。通常情况下,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 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或者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相似。例如写“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很多人会写爸爸或者妈妈, 写得也没有什么特色, 好像所有人的爸爸妈妈都是相同的。

4. 通过表扬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 被人肯定会使他们信心大增。辛辛苦苦写完一篇文章, 如果得到的是批评, 会强烈地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 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一种满足, 暗自下决心下次要写得更好。在讲评作文时, 找出每个人写得出色的地方, 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 委婉地之处, 引导他们改正。比如某学生作文时出现病句, 老师就先夸奖他一番, 再指出文中有病句的地方, 对他说:“其他的一切都很好, 如果以后这种句子如何如何, 那就完美了。”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错处的印象, 促使孩子去改正, 同时也不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三、进行情感教育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 根本不知如何下笔, 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或者写出来的内容生涩无趣, 言语空洞, 这都与老师平常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爱上写作。而有的老师只是规定孩子的格式、内容等, 忽视了写作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 是用来表达情感, 与自己谈话的方式而已。如果用这种古板的教育方式来要求孩子, 就会使孩子一拿到作文就不知所云。

2. 学生的知识面太窄, 作文的内容单调。大多数学生想要将作文写好, 也有丰富的感情, 但是接触的知识太少, 文化基础不够, 导致写作时不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所以, 只有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人物, 才能激起他们的感情, 写出充满真实情感的作文。

3.学生在写作时, 无法将心中的思想与感受用文字表述清楚。有时候, 学生心中有着丰富的情感, 也了解很多知识, 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话将其表达出来。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 学生平常练习不够, 写得少, 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另外, 学生做完练习, 老师没有认真及时的批改, 给学生指导, 导致学生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得正确与否, 这样即使学生写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4. 有些学生在写作中, 会参考别人的文章或着直接抄袭, 而不是自己动脑写。这样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在发现这种情况时, 老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改正, 教育他们正确的做法, 而不是责骂他们。责骂会使他们更加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甚至演变为厌烦。

结束语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 但作文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非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需要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坚持与奋斗, 耐心的去教导学生, 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学习语文, 不仅是为了提高成绩、考上大学,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写思的能力, 还要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对于每个教育者, 都要认真做好教育工作,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导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健康成长。

摘要:在作文教育中, 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写作的目的是表达情感, 没有情感的倾注, 一篇文章就毫无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情感, 要从小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就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中, 有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并使许多学生从小就热爱生活、关注身边大小事,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作文时心中富有情感, 写作自然一气呵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了自信, 对写作也会产生兴趣。

关键词:情感教育,作文教学,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秀端.对情感教育引入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3, (7) :42-42, 43.

作文教育 篇5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我并没有感受到温暖,我只明白了一句话:落后就要遭受排挤。我学习不好,遭受排挤,于是我与其他学习不好的人同流合污,勾心斗角,与之攀比,为了面子不得不做一些不是人做的事,活的像狗一样,这就是学校。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我慢慢的发现,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管理的好了,它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地方,可是管理的不好了,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邪恶的,充满恶势力,充满暴力,充满虚荣的地方。

是啊,那么多人有很多都在学习,都学得很好,甚至还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我不反驳这句话,但是家长们啊,老师们啊,你们屈指算算,全校每届学生人数少的500多人,多的700多人,他们中间有多少人学习好?又有多少人学习不好?有多少人考上所谓很厉害的清华北大?又有多少人落榜生涯?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县最好的高中考上19清华大学生,没有考上的人有多少呢——上千人!其中学习不好的大约就占了一半。这人数和全国的人数比起来是很大的差距,但是让我看来这小小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社会是有问题的!假如这上千人就组成了

哎,也说得太长远了,说实话,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它就像一个社会。总而言之,若一个学校管理的好了,那么它的内部安定和谐,是长久学习之地,若它管理不好,学校的社会风气磅礴壮大,那么它就会祸害很多人,它就会变成一个充满恶势力,充满邪知识的地方,对国家不安,对社会不安。

这15年来我在学校眼睁睁的看着我踏入的每一个

有幸听说现在有私塾制教育,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像古代一样在家里学习,请一个导师,到了国家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与他人一同去考试。我现在就在是像这样一样上学,天天呆在家里,有老师来给我上课,我也有更多的

我曾经甚至想过,将来有条件我的孩子也一定要从一小开始就不去学校学习,用私塾制教育方式,不让他像我一样走弯路,不让他在精神上受一点点折磨。但是仔细想想我又错了,他不去学校他就不能与外界接触,他就不懂得在社会上怎么

说实话,中国的教育的确有缺陷。学校是个好地方,它能让我们在一个大集体小社会中成长,遭受苦难,慢慢磨练,快乐学习,但是现在的学校,也不如此,学校的社会风气太重,很多学生已无法快乐成长,无法快乐学习。正确的成长是该有的,不正确的成长是应该被抹杀的,可是学校却恰恰相反。私塾制教育好啊,它是一个能让人快乐学习的好方式,但是我也想过,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那么他将不会成长,他永远融入不到大社会中去。

学校教育与新式私塾教育,方式方法恰恰相反,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怎样能够让两者融入一起。我希望在将来我的孩子出生时,它的学校是纯洁的,充满光明的,里面的学生都快乐活泼,充满智慧,每天快乐的学习,在集体学习中成长,互帮互助。

二年级:...

作文教学应重情感教育 篇6

一、培养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如: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爱集体、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尊师重教,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包括那些复杂的、微妙的感情,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

只有多情,才善于感受,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共鸣。“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艺术性较强的作品,离不开情感。生活经验唤起情感,再由情感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自己愿写,比老师要求写,甚至逼着写,更加有益。

二、唤起写作激情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有一定限制性的作文,并不像作家那样心理上已产生了表达的需要。对于限制性的作文,学生一时难以调动思想感情。这就需要老师去激情、煽情,做到及时点拔,适时激发。如: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回忆回忆,讨论讨论;对比对比,感悟感悟等。教师可以设置与文题有关的情景,诱发学生的感情,然后再去写,效果会更好。

三、调动写作热情

写作教学如果专给学生讲述一些空洞的知识,是很难提高学生兴趣的。为此,我采取了作文“与学生同乐”的方式,主要是下水作文和同步作文。下水作文就是在每次作文前,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给学生讲评,起讨论或激情的作用。同步作文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同写一个题目,时间相等,体会学生写作甘苦。实践讲明,这两种方法倍受学生欢迎,写作课往往在热烈的掌声中进行,自己也在教学中树立了威信,学生自然就喜欢你和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培养起来了,整个语文教学也就省力了。

四、保护写作热情

热情是一种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在整个教学中有着持续稳定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热情,进而保护原有的写作激情。学生发表作文会在班上产生惊叹、倾慕和轰动效应。而发表的文章往往都是在课外发现的。为此,除了每周上交修改的作文外,还可让学生准备一本硬面抄,课外练笔用。有些学生还会为自己心爱的本子取可爱的名字,并配以插图。写作体裁不限,每周轮流检查,发现优秀习作,及时请小作者自己修改,推荐到一些刊物上发表,并且每月摘抄别人的优秀作品。这种做法会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优秀作品,搜集、储蓄写作素材,扩大知识面,进而巩固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呵护创新灵性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矿矿初到美国学画画的情景,美国的教师教孩子画画,用中国的教书标准去衡量,那哪里是教,简直是在“放牛”。然而,就是这种“放牛”式的教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作文与画画同属艺术的范畴,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我们不要在学生不会写作之前就给学生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什么凤头、猪肚、豹尾呀,什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啦,什么描写手段、说明方法啦,等等,学生在未写作之前早就糊涂了。应让学生从一些清规戒律中,从重重绳索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新奇美妙的创意应细心呵护,让学生心口如一,“我手写我心”。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篇7

一、实施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以情动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善于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社会。

(二)变说教为体验感悟。

要力避道德说教的弊端,通过让同学们参与系列活动,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三)以校本德育活动为载体。

要以班队活动、德育课程为切入点,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构建学校感恩教育整体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抓好感恩教育,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促使教师研讨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感恩体验,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二、在实施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利用整合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学习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治病”应先找“病根”。可是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阅读,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培养不出对文学的热爱,更别说文学创作了。在整合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声、光、色、图等信息,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想象丰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写出佳作。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网页,有四季风光图,全文配合朗读的影片等。学生在美景、美情、美感中,赏析佳句,获得了知识,并和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要让学生带着灵感去写作《春天的校园》。就这样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夯实了写作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利用整合课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要求学生以《生命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博客网页,在网上设置作文知识资料库、名人名言录、名人奋斗故事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信息。这样学生只要登陆教师创建好的网站,就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作文素材,并通过自己的筛选、加工、整理,运用到写作中。同时,以网站为依托,学生们还可以把作文输入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进行网上交流,总结写作经验,提高写作兴趣,从而喜欢作文,不再害怕作文,也使写作能力尽快得到提升。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步骤

(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突出感恩教育实效性。

要注重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的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之中,从而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分层分段设计活动,增强感恩教育针对性。

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突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感恩教育整体性。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向家长说明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图和要求,包括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参加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艺术节活动等,让家长体验感恩文化,体现一份感动。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作文教学应体现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质教育,育人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学生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更好地将素质教育体现其中?

一、人第一,习作第二。

朱自清先生称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1]由此可看出,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中间包含很多内容,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等,再小范围地说就是感恩。在现在的农村,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掌心里,大人们对其呵护有加,从而使他们变得骄横、自私、无情,不知道疼惜爸爸妈妈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作文中老师应好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说北师大版七年级的语文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关于亲情,关于父爱的《背影》,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我让学生了解了父爱的伟大和父亲为了儿子所体现的最自私的爱。请同学闭上眼睛,用心想一想,平时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出来,比比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人。最后以习作的形式打开学生爱的心门,以命题作文的方式:《父亲(母亲)为我%%%%》。前提条件是讲述自己真实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无中生有,不能想要打动同学而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献出了生命,假如是这样,实为大不敬。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又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从而明白“汝欲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的深刻道理,使他们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字。

二、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现阶段的中学生模仿能力都很强,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教师务必在此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改革开放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变,可喜可贺,但也给一些人的头脑带来了不少垃圾和阴霾。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动的社会现象,品味周敦颐的《爱莲说》,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让我们深受启迪。莲花的精神,莲花的品质,永远是纯性人的追求,它就像是那一池莲花,花虽落了,根却留在水里,年年会应时而纤尘不染地盛开着。学完此文,可以让学生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爱%%%%说》。借某事某物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情志。再如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在怎样做人方面给我们很深的启迪:学会平淡做人。钱老为人清廉,淡泊名利。也正是这种崇高的品质,才使他能够潜心投入科研,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钱老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不正验证了这些吗?难道这些都不是我们教育学生最好的素材吗?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言真情。

文章贵有真情实感,这已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章的人若无真情实感,何以能打动读者的心呢?叶圣陶曾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2]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有一次学校举行爬山比赛,事后我要求学生就这次活动作文,要求和以往一样,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要体现其真情实感。学生都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笔。我以身作则,写了一篇文章《五月的山花正烂漫》作为范文,其中的事例就是在山上发生的我和我们班学生之间的事。学生一听就知道我没有胡编乱造,而且从他们那稚嫩的小脸庞上,我知道他们被感动了。然后趁热打铁,问他们:“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困难吗?”答案是我所满意的,那次的作文很成功。有的老师过分强调“文贵曲”,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只得去胡编乱造、生搬硬套。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要革除这一写作教学的弊端。因此,我们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应该重视综合性活动的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学生的独特感受多了,“条条框框”少了,写出的文章才更真实、更感人。

四、用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里和生活里,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3]由此可见,在对于学生的作文批改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体现人文精神,给学生以鼓励,而不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批阅他们的文章,而是在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真情是文之灵魂,不管是滔滔巨浪,还是涓涓细流,只有自然而然的涌自心泉,才会引起人们心灵的回音”。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作文其实是在教学生“做人”,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言真情,才能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32.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上册):171.

中学作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9

一.以观察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写作需要材料。而材料的占有主要来自于观察。从理论上说, 观察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 占有表象;第二步, 比较差异;第三步, 筛选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差异”。如, 某生在观察姥姥家附近的一条小河时, 用的就是比较的观察方法。

⑴我的姥姥住在乡下。姥姥家附近有条小河。夏天, 夕阳西下, 我总爱到小河边的路上去走走。这是一条洁净的小河。晚霞落在河面上, 波光粼粼, 宛若姑娘的脸蛋一样红润。水面上偶尔溅出几点水花, 那是鱼儿在嬉戏, 水波向四周扩散, 在落日的余晖中闪闪烁烁。这时候, 我总是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感受那似乎带有水汽的空气。

⑵三年前, 自从搬进城里居住以后, 我总要在假期中去看望姥姥。今年夏天, 妈妈带我回到乡下。幼时的记忆驱使我缠着姥姥到小河边散步, 我还记得姥姥同我一起在芦苇丛中寻找萤火虫, 耳畔时而响起美妙的虫鸣声……然而, 这次却失望了。芦苇青黄相间, 新老错杂;先前河面上清新的空气已经变得混浊, 偶尔嗅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借着落日的余晖, 觅见河面上水草覆盖得严严密密……

显然, 小作者在观察中注意比较, 在比较中反映同一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 引起了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二.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 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三味书屋”, 又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筛选。

针对现代生活中各种电磁辐射引起的“电磁污染”, 笔者指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搜索有关资料, 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电磁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不幸的事例, 参与集体交流, 讨论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对“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在这一基础上, 以《让我们远离电磁辐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下是学生发言摘要:

生⑴: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家用电器已经相当普及。这些现代高科技产品在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和乐趣的同时, 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这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

生⑵:据悉, 长期处于强磁场下的人群, 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概率明显增加;电磁污染还会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

生⑶:据说, 家用电器和各种接线发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细胞有害。例如, 长时期使用电热毯睡觉的女性, 除了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外, 还会有其他影响。

……

学生在讨论中, 交流各自掌握的有关信息。此时, 教师再作适当补充。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又增强了学生远离“电磁污染”的自觉性。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 用生花的妙笔描绘生活。

三.以构思为契机渗透环境教育

构思, 是指在动笔之前, 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以构思为契机, 渗透环境教育, 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反映在头脑中的环保方面的材料作出扩充、延伸、分解和组合, 使之有序化和审美化。这样, 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叙事摹景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关注环境保护。

如, 习作《我爱爷爷的老屋》。在作文指导中, 笔者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老屋周围的环境变化, 并以环境变化为切入点, 反映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某生在习作中写道:

爷爷的老屋是一幢二层小楼。过去, 爷爷总爱在家前屋后种上蔬菜, 甚至在一些零星隙地上也要栽上大葱, 可谓是“寸土必争”。如今, 爷爷喜欢在小院子里种上一些吊兰、太阳花、仙人球、菊花……小院简直是一个生态植物园。每到春夏之际, 真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尤其那一盆盆太阳花, 鲜红鲜红的, 把老宅的小院点缀得格外美丽。每一次陪爷爷去浇水, 他总会对我说:“这样, 不仅能美化环境, 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这里, 小作者以对比的方法, 突出了爷爷对美化环境的重视, 从侧面说明了观念的更新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构思方法, 于微尘中见大千, 小事中寓宏旨。

农村小学作文特色教育方略初探 篇10

由于我们的教学资源、设施和理念相对落后, 加上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探索中, 我们发现, 教师没有根据农村实际和学生的特点, 没有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 是我们的根本问题所在。但是, 我们也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自然风光、醇朴的乡里乡情, 都是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为此, 我们探索的重点在于尊重学生是广阔天地万物之间的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走进天地万物之间, 去感受, 去体味。由此充分整和、拓宽教育资源。

一、走进大自然, 在自然风光中活跃习作思维

山里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寒来暑往, 冬去春来, 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我们将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本真作为提升学生习作兴趣的第一方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许多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等等。不少班级还开设了生物角, 布置学生在教室内种植1-2种自己喜爱的植物, 要求学生每周写观察日记。通过活动, 让这些快乐的精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深深的感悟大自然之美。这时, 只要教师稍作点拨, 他们便变得跃跃欲试了。此时学生的习作不再是冥思苦想编造的慌言, 而是观赏后的自然倾诉了。

二、尊重劳动, 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生在农村, 劳动是农村孩子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可是, 并不是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我们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力所能及的劳动, 体会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快乐不光是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更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德育教育。为此, 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布置特殊课外作业, 让学生回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举行劳动常识演讲比赛……通过活动, 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的:一方面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加强观察从而获得劳动知识技能, 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成果, 又充分享受其中的喜悦。另一方面, 通过辛勤劳动, 他们会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从而尊重劳动。我们欣喜的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掌握了劳动技能是那样的光荣和自豪, 对父母辛勤劳动抚养他们是那样的尊重和感激。此后, 学校集体劳动中学生变积极了;吃饭时, 剩菜剩饭的现象少了……当然, 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基础, 学生们习作也变得不再“干瘪”了。

三、学习农俗语言, 体验风土人情

纯朴的竹园人民形成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纯朴民风。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学习农俗语言。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读和记书本上的好词好句, 但是, 在我校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不但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农村谚语、歇后语。特别是农村谚语既阐明科学道理, 又生动易记。在此过程之中, 学生的习作不但朗朗上口, 又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学习特色俗语。方言俗语有特色, 其中有很多语素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做到了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特别是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涉及人物对话时, 将方言俗语原汁原味地写出来, 从而使习作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2、体验风土人情。

古老的竹园流传着许多特有的风俗传统, 如春节守岁、中秋摸秋、劳动时唱五句子歌, 栽秧时打栽秧锣鼓, 男女结婚陪郎陪女等等, 无不带给学生许多欢乐和留下深刻记忆。在学校的引导下, 教师抓住节日等契机, 或借助一定情景, 巧布置、重引导让学生体验到了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由此, 一篇篇兴趣盎然、有滋有味的习作便油然而生了。

四、继承革命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

勤劳勇敢的竹园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竹园人民上演了一场场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画卷。如清中期唐刚唐尧兄弟起义, 清末大闹神兵, 解放前夕更有彭咏悟烈士。作为学校, 精心组织培养学生继承革命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达到既定目标, 我们用心良苦:组织少先队代表采访参加过红军的老爷爷和拜会目睹英雄事迹的老前辈;邀请老红军、老志愿军到校办讲座讲英雄故事、谈深切体会;清明节为彭咏悟烈士悬头遗址敬献花圈;布置学生搜集书报、查阅网络, 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这些载体学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实践证明, 此时的习作练习, 学生语言慷慨激昂, 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 很多学生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 这不但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更与以前空洞的口号试习作截然两样!

五、感受家乡的变化, 谈自豪之感, 抒振奋之情

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竹园也同样如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变化, 我们的办法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倾诉今昔对比;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参观养殖场、种植场、服装加工厂等等。以前面的活动为铺垫, 紧接着, 在班上开展讨论会, 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我曾经被老师邀请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 场面是热烈而令人振奋的: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说起, 有的从门前的路说起……学生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带着一颗颗童心飞未来……学生们太兴奋了。这时教师再提出作文要求, 是显得那样的亲切自然和水到渠成。

改革作文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篇11

首先,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明确写作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培养他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单单为作文而作文,更重要的是锻炼思维,开发大脑,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对作文目的明确了,才能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特征,动手写自己的作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写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二,让学生写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事物,提高写作兴趣

传统的习作指导多是老师包办代替,教师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作文肯定写不好,久而久之,便对作文失去兴趣,而那些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则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对待这些事物心理上是积极的、感受是深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就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训练。例如:学生爱听故事,我就讲故事给他们听;学生爱看一些连环画册,我就让他们把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部分写下来,定期在班里召开故事演讲会。这种做法做起来容易,学生也喜欢去做,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第三,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从观察入手,内容要真实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学生生活,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我们的学生作文习作,只有在具备事实的前提才有思维可言。所谓真实内容,来自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自生活的原型,这就是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写自己做的事情,实话实说。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之中,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平平常常、形形色色、好坏不等的事情。写好事,就突出它好在哪里,给人们好的教育,使人受益;写坏事,他为什么坏,坏的后果怎么样,给人以教训,使人引以为戒。如让学生写家长会时,因为学校刚刚召开家长会,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因此心理刻画特别细腻。这样,原来学生一上作文课就皱眉,而这次90%以上的学生轻松地就完成了。

第四,重视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丰富的语言能准确生动的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我加强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平时,我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词语、成语和古诗文句,搞成“知识专题”。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同时,再逐条讲解阐发。另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文”搞“阅读欣赏课”,把从各类报刊上发现的优秀文章剪贴复印出来,使之成为阅读欣赏课。我还让学生每周摘抄1000字以上的短文,然后每人都把自己“手抄文”装订成册,在全班交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锻炼了他们书写的基本功。

第五,帮助学生批改作文,批改讲评融为一体

把批改讲评融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批改与讲评,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培养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

首先,教师讲批改要求。讲评前教师先讲清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使每个同学心里都有数,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次,分组评议,评出小组作文代表。学生评议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写作兴趣。

再次,师生共议,选优秀作文。这是一个关键环节,评议时,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拓,这是全班同学一个写作思维大交流的过程。教师评议时适当点化,形成融作文批改与讲评于一体的课堂结构,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分析作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作全面总结,学生及时修改自己的作文。针对作文中的优点,教师给与及时肯定和表扬,激发写作热情,促进作文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根据作文讲评,针对自己作文当中出现的毛病,及时修改,教师当堂指正。

第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正是训练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课内活动积极尝试。我在语文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选择典型片断,让学生扩写续写。如:在音乐课上学了一首歌,根据歌词,听着音乐,想象意境,写一篇想象作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其次,课外活动大胆创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限于课堂上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带领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养殖场;组织野炊,参加劳动;组织比赛等,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园地。

浅谈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近些年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围绕着这一目标, 在各项活动中进行了广泛探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笔者选择了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多年以来,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教学, 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要。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 只求应付, 急于事功, 采取的是僵化的训练程序。这种封闭性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提高, 使作文这一书面语言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点缀或装饰, 而是生活的本身, 一般人都要识字, 都要学习写作, 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挂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 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 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叶圣陶先生这段话, 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针对以上情况,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深入农村, 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搜集农村的凡人新事;采集新鲜活泼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通过一定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 取长补短, 各抒己见, 然后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实践证明, 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生懂得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学生作文时觉得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了。这正如朱熙诗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变同步化为多样化

研究作文教学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 有不少于曾设计过种种作文教学模式。目前,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绝大多数教师洞袭的是读写结合的单元同步训练。一学期内进行八次或九次这样的训练。且其操作模式是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构成。这种模式对帮助学生掌握主要文体样式以及写作的常规方式, 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落实素质教育的观点来说, 一个学期内仅有限的同步训练还是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每一步都立足于教师的“教”,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作文过程中, 从立意构思到语言形式, 学生都是一味模仿, 很少创见性。叶圣陶先手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的话。为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除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步训练外, 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 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 自由确定文体;可以互相讨论, 互相评价, 互相修改。还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指导他们办墙报, 手抄报。刊载学生中的优秀作品等。由于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的写作兴趣空前提高。而且在作文训练的全过程中,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 是一种精神体验, 一种生命活动, 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 价值取向不一样, 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也不一样, 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就不可能一样。

上一篇:医保支付标准下一篇: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