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绩效

2024-06-24

产品创新绩效(精选10篇)

产品创新绩效 篇1

一、引言

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 经济环境日趋呈现快速多变、激烈竞争和买方市场等特征, 这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创新源于企业对知识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创造, 不仅要依靠自身占有的稀缺资源 (包括知识) , 还需要企业积极从外部获取新的关键知识从外部关系中搜寻并吸收的新知识可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和增强技术的独特性。

二、研究背景和概念模型

1. 知识获取路径

知识获取行为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 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 只有做好知识的获取工作才可能进一步利用知识、创造知识, 这种管理行为被定义为“为满足现有需要的关键知识管理过程, 以识别、拓展现有和需要的知识资产, 并发展新的机会”He id e (1994) 指出企业不可能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关键知识资源, 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从外部获取知识以满足产品创新的资源需求。目前, 有很多的研究说明, 外部知识对企业创新有重大影响, 也描述了多种知识获取的路径。总的来说, 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别: (1) 直接的外部知识获取; (2) 与外部组织的合作; (3) 人才流动。

2. 产品创新

随着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创新 (又称产品开发) 也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它可以使创新者增加产品品种, 开辟新的市场, 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 从而在短时间内推动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所以企业家对产品创新有着特别的偏好。根据产品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以及产品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提出将产品创新的投入、产品创新的管理、产品创新的效果作为产品创新绩效的评级指标。

开发一种新产品需要大量的投入, 产品创新的人员、设备、资金的投入表明了一个企业产品创新的潜在实力。投入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 结果却不一定相同, 有时还会大相径庭,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工作,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 满足人民需要的产品, 使企业增加盈利。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建立外部知识获取路径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模型, 见下图。

三、研究命题

1. 直接的外部知识获取和产品创新

直接获取外部知识, 指的是企业有意识地通过种种手段搜索各种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产品创新, 是企业确保市场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生存及成长的重要机能。企业通过成立专门的信息部门负责收集相关的市场、产品信息, 或者针对具体的信息知识, 以项目调研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市场分析,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而对于潜在的知识, 企业主要通过购买知识源来获得。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一般是显性的知识, 对产品创新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2. 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获取知识和产品创新

Pola nyi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 xp lic it knowle d g 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很多时候属于隐性知识, 很难从外界直接获取, 而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接触的渠道, 所以, Almeida等指出, 与外部组织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和联合, 是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通过有效率的合作学习, 参与合作的组织可以得到大量的好处, 在产品创新型过程中尤其如此。通过组织间的合作, 企业不仅可以直接获得显性知识, 即研发合作的成果;通过企业人员间的接触交流, 各种难以表述的知识也得以在企业间扩散, 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产品创新。

3. 人才流动和产品创新

人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往往只能通过人的经验和“干中学”获得, 并嵌入在组织成员身上。因而, 这些知识很难与拥有它的人分离开来, 但是这些知识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却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才流动来获得企业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知识, 就可以直接避免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种种障碍, 从而能够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5]直接引进外部人才, 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最常规的手段。特别是从竞争企业中引进人才, 企业将可以获得急需的、依附于人才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直接拓展了企业的知识边界。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的路径为角度提出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分析框架, 从直接的外部知识获取、与外部组织合作获取知识和通过人员流动获取知识三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路径对企业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 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时, 既要考虑如何有效的从外部直接获取知识, 还要考虑如何积极通过与外部组织合作以及人员的交流获取新的有价知识, 这对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Kogut B and U 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 (3) :383–397

[2]Quinstas, P., Lefrere, P., Jones, G., Knowledge Management:a Strategic Agenda[J].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385~391

[3]Heide Jan B.Interorganizationa Governance in Marketing Channels[J].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1994, 58:71-85

[4]Almeida, P., Dokko, G., Rosenkopf, L., Start-up size and the Mechanism of External Learning:Increasing Opportunity and Decreas-ing Ability[J].Research Policy, 2003, 32:301~315

[5]Zander U, 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6) :76~92

产品创新绩效 篇2

一 考核目的为确保XXX产品研发目标的达成,推动XXX研发项目的发展,提升产品工程部整体研发水平和研发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设定此绩效考核方案。

二 考核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长期激励与及时激励相结合原则

三 薪资结构

1.工资构成=标准工资+项目绩效奖金

2.项目绩效奖金:为鼓励公司研发部门的员工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及创新,加强公司的生产能力及竞争力,公司为计划项目设立项目绩效奖金。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参与项目奖金分配。

四 绩效考核方案

根据产品工程部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部门绩效考核方案以项目绩效奖金考核方案为主。对公司计划的项目进行考核并发放项目奖金。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为检验项目研发的成果及效益,为项目维护及改善提供依据,设立项

目效益绩效考核制度。

(2)由项目研发部门拟定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研发进程计划、项目

达成目标计划、项目研发经费预算等内容。报送总裁办审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项目备案。

(3)项目完成后即对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分为三部分:项目完成进度和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研发成本控制。其中:

A 项目完成进度考核由考评人根据项目的实际研发进度与计划进度时间轴进行对比;综合考评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如项目研发的某

个阶段受到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导致阶段研发进度不达成,但整

个项目在计划内完成的,不影响考核结果。项目进度考核占考核权

重40%;

B项目完成质量考核由考评人按照项目目标实际达成率进行考评,项目各项目标都达到计划目标的100%以上的,可给予最高比例5%的酌情加分。项目完成质量考核占考核权重40%。

C项目成本控制考核结合财务中心的数据,对照实际支出的研发费用占计划费用的比例进行考评。若实际费用低于计划费用的,节余部

分的%将划拨到项目绩效奖金中;若实际费用超出计划费用的,超出部分的%将从项目绩效奖金中扣除。项目成本控制考核占考

核权重20%。

D 部门经理担任项目考评人,若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为同一人时,由部门经理的直接上级担任项目考评人。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项目

成员的奖金的分配系数。考评分直接影响项目奖金数额。

E 项目实际绩效奖金=项目计划绩效奖金*(项目考评分总和/100)

(4)项目负责人负责对项目成员进行项目奖金比例分配,要求做到公正,公平。

能够真实地反应每位成员在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

个人项目奖金项目实际奖金*分配系数

(5)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员工晋升、薪资调整等人事变动的重要参考因素

之一。

五 实施日期

本方案将于年月日开始正式实施。

六 附件

产品创新绩效 篇3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向好。2012年,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9.7%和96.9%。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小、散、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形形色色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消费者对此还不满意。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的出台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力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去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两部门负责。随后,国务院印发文件,对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转、机构改革、能力建设、责任落实等提出了统一要求。

这位负责人表示,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由于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监管难度很大,而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此次印发《通知》,就是要在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间无缝衔接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越往基层力量越弱。新的职能调整后,现有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更突出。《通知》对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为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指明了方向。今后要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此,《通知》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总责,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

我国农产品品种多、种类丰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运用技术复杂,加之农产品品质和规格不易统一,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必须找准关键节点,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形成全程监管链条。该负责人分析说,《通知》从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出发,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从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从生产抓起。多年来,农业部门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的工作予以推动。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2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基本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力度,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强化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这些“治本之策”的实施,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通知》还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尽快配齐必要设施设备。

产品创新绩效 篇4

管理绩效是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所产生与发展的, 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 到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再到现代的科学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对当时的管理现状的不满。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 多数管理手段是凭借经验办事, 管理者与员工关系不和谐, 敌对情绪严重, 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纪律涣散, 在有效的工作时间里未能达到最佳的劳动效率, 磨洋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不和谐, 长期如此下去, 造成管理绩效水平不如人所意, 促使去寻找新的管理手段与方法, 对发展研究新的管理理论产生极其渴望的要求与强烈愿望。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 各地各部门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使之规模逐渐扩大, 在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企业机制的不断改革, 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 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具有的特殊性, 其内部的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使用有效的管理手段,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就是很好的连接桥梁。目前人们在研究企业绩效时, 一般都是对其绩效的考核评价, 很少从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管理绩效。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分析目前的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并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创新研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旨在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 推动管理绩效不断深入开展, 使得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所产生的绩效达到预期目的。

二、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由于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即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 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且各个农产品的周期也不尽相同, 长短不一, 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随着农业的生产周期波动。因此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 常常追求短期眼前的利益, 牺牲追求长远的目标。同时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的影响, 导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模式的管理经营生产, 效率低下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 除市场集中程度不高以及市场不成熟稳定等一些客观原因之外, 缺乏有效的管理是其经营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最主要的一个现状就是最近10年,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一种“注重数量增长, 轻视成本投入与效益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这种注重数量, 忽视效率与利润, 大部分依靠加大生产加工原材料的投入, 大张铺设烂摊子, 企图通过加大投入谋求企业的更好发展。然而在当今自然资源匮乏的信息化社会中, 农产品加工企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由于其自身成本的增加, 缺乏创新研发能力, 质量并未有太大的变化, 很难在市场上占领核心地位, 尤其是在国内与国际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 简单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只会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损害企业的利益, 使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

2、管理缺乏创新:领导机制问题

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具有不同的绩效成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以及行业经营的特殊性, 导致大部分的行业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 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 完全的专制独裁式的领导风格, 与下级保持一定的距离, 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管理理念是经营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 把管事与管物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对象, 缺乏专业化的分工, 以致很难实现既定目标。

3、人才观念缺乏, 缺乏人本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 人作为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是调节幅度与能力最大的因素。而管理效益的获得必须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 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人的积极性的高低。人的积极性越高, 其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也就越大。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同时对于其本身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进一步深加工等技术要求比较低, 因此绝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其企业的管理本身认识不足, 把仅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如何最大化利润上, 缺乏长远的考虑, 对其企业的关键人才缺乏正确的管理与引导, 忽略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对管理执行过程进行考核评价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 也是关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部分。由于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 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同, 因而导致管理机制的差异。因此, 从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 是否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有序合理的完整评价体系事关着企业的发展甚至企业的生存。要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绩效评价, 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企业管理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

1、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管理绩效是指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效益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效率是管理工作所创造的价值。管理绩效评价就是从管理效率与效益的角度, 对管理活动行为所带来的的价值分析过程。换句话说, 就是通过对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所投入的总资本与所产生的收益比较, 此处的总的投入资本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 还包括各种人力资本的投入, 管理的机会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间接管理成本费用。

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效益和管理效率。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企业怎样合理组织生产, 如何进行有效地科学管理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 企业管理的绩效着重考虑的是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因此, 对于管理效益的研究要着重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与管理成本相结合, 也就是劳动生产率与管理成本的关系。因此从管理投入与管理产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所谓效率就是收益与成本的比值, 管理效率则是对管理所产生效果的直接度量, 即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由管理所带来的收益与管理过程所产生的成本之比, 反映管理行为是否有效。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行动是否已落实、开展, 以及管理效果达到的具体程度来衡量。

2、评价方法

(1) 指标的数据处理, 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保证。由于是针对管理绩效的评价, 有管理效益与管理效率两个方面, 因此从投入程度与产出角度考虑, 此次测评应有管理层与执行层各层级的人员参加, 最好各占一半, 评价者根据各项指标为管理绩效评分, 各项的分值范围为:0—10分, 具体见表1。

(2) 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各项具体指标对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各项的相对权重。

(3) 建立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起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其综合评价模型为:, 其中, y代表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值:P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Xi为第i项所得的分值;n为指标的总个数;N为所有填表打分人数。

(4) 测评结果, 85分以上为优秀, 70—85分为良好, 60—70分为合格, 60以下为不合格。

四、管理绩效评价实施反馈与面谈

通过绩效反馈面谈, 使员工了解主管对自己的期望, 了解自己的绩效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员工也可提出自己在完成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 请求上级的指导。在整个管理绩效期间内, 都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指导和反馈。另外, 在绩效辅导过程中, 上级应注意采取必要的员工激励技巧, 并注意及时反馈。当员工业绩突出时要及时用认可的方式予以反馈;当员工业绩不良时也及时用不赞成和辅导的方式予以反馈;对于员工的任何需求或者询问都要及时予以反馈。最后, 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部还应对不同情况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摘要:管理活动是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的始终, 管理绩效的高低关乎企业生死存亡。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目前的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创新研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旨在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 推动管理绩效不断深入开展, 使得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所产生的绩效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管理,绩效,绩效评价,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岩:充分认识管理效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研究, 1998 (2) .

[2]哈罗德·孔茨: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文灿:保险企业经营效率论[M].上海三联书店, 2006.

[4]富立友、柳伟: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4 (5) .

[5]杨俊青:管理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6]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7]尚雨润:企业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关系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2 (3) .

产品创新绩效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提高开发部产品开发、制版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开发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加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成就感。

第二条原则

1.实行保底计件、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

2.绩效奖金以达成公司样版开发的品质目标、充分保证客户要求交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为基本原则。

3.员工工资总额构成:当月总工资=月工资*工作目标达成率+全勤奖+年功奖。

第三条适用范围

1.开发部全体出格师傅,及直接参与制版作业的全体员工。

2.新入职的试用期员工第一个月工资以达到保底计件工资的70%时,可享受全月工资待遇;第二个月实行保底计件工资制,以保底计件工资为准。

第二章绩效激励体系

第四条考核周期

1.按月执行。

第五条权责

1.开发部主管:承担业务部下达的《样版制造单》产品的开发、制造任务,并制订可执行性的《样版开发排期表》;负责样版开发及生产制造任务的下达、样版品质控制与执行。

2.制版组长:负责样版制造过程的控制与执行。对制版人员的工作效率、样版品质、样版交期负直接责任。

3.文员:负责开发部样版开发及样版制造数量的统计。

4.业务部主管:负责样版开发数量及样版品质的最终审核及确认。负责客户样版修改所需工时的确认。

5.PMC部:负责开发部补料数据提供。

6.财务部:负责开发部工作效率达成率的计算与确认。

第六条开发部工作目标基本原则

1.产品开发任务制定原则:出格师傅:2套/天.人,合计:50套/月.人。制版员工:2只/天.人,合计:50只/月.人开料员工: 8只/天.人,合计:200只/月.人。

2.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对超出规定任务的,公司将给予相应的绩效激励。

3.制造组长、油边员工按制造组整体工作达成率计算绩效奖励。文员、仓管、复格按出格师傅整体达成率计算绩效奖励。

第七条开发部绩效激励基本原则

1.出格师傅:以50套/月.人纸格为当月的工作目标,超出工作目标1%的,公司将给予该员工全月工资总额1.5%的绩效奖励,以此类推。低于工作目标的,以实际工作效率达成率计算。

2.文员、复格员、仓管:以开发部全体出格师傅当月工作效率的达成率计算,整体工作效率超出1%的,公司将给予该岗位全月总工资1.5%的绩效激励,以此类推。整体工作效率低于工作目标的,以实际工作效率达成率计算。

3.制版组长: 以制版组全体员工工作效率达成率的总和来计算,整体工作效率超出1%的,公司将给予该岗位全月总工资2%的绩效激励,以此类推。整体工作效率低于工作目标的,以实际工作效率达成率计算。

4.油边员工:以制版组全体员工工作效率达成率的总和来计算,整体工作效率超出1%的,公司将给予该岗位全月总工资1.5%的绩效激励,以此类推。整体工作效率低于工作目标的,以实际工作效率达成率计算。

第三章绩效激励实施

第八条异常情况处理

1.计算工资的异常情形

1)因客户临时修改样版结构而造成的返工,按7.41元/时计算,由业务部确认修改样版所需工时。

2)因物料提供不及时而影响样版开发的,所造成的待料的时间浪费,按7.41元/时计算,由PMC部确认工时。

3)因样版开发数量不够而影响产品开发的待工时间浪费,按7.41元/时计算,由业务部确认所需工时。

2.不计算工资的异常

1)由于出格师傅开发不当、或制版过程中制版员工制作失误而导致的返工或修改的。

2)由于样版开发资料审核或信息传达、运用不到位而造成样版品质异常重做的。

第九条相关管理要求

1. 品质:业务部检验不合格的,每组产品开发师傅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2%。制版组长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3%。制版

员工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2%。

2. 交期:因管理不善而造成交期延误的,每组产品开发师傅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2%。制版组长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3%。制版员工扣除当月工资总额的2%。

3. 成本:因管理不当所造成的返工、补料,或不适当购买低值易耗品的,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当事人自行承担费用。

第十条考核结果应用:行政部协助财务部对员工绩效工资进行核查和监督。

第四章附则

1.本制度最终解释说明权归行政部,公司有权对本制度进行调整。

2.本制度与《公司薪酬管理制度》交叉使用。

产品创新绩效 篇6

近年来, 产品新颖度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 [2]但相关研究结论却不一。如Chaney等的研究表明, 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而Yap通过对高技术电子企业的研究发现, 新颖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1]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我国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必然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尤其是行业环境。Sorensen等认为, 环境动态性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开拓新产品市场进而提高绩效。[3]Jansen则认为, 在高环境动态性下, 企业已有的知识、能力及决策流程无法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大量的不确定性。[4]

本文试图研究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以及环境动态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为企业高管针对所处行业的环境动态性, 调控产品新颖度提供建议, 进而为企业优化产品创新方案, 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实证支持。

文献回顾

1. 产品新颖度

产品新颖度, 是描述一项产品方案新颖程度的概念。Booz认为, 产品新颖度包括产品对市场的新颖度和对企业的新颖度, 并将新产品类型分为:补充现有产品线、新产品线、降低成本、现有产品的更新和改良、重新定位与全新产品六种。[1]Rochford从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三种观点提出新产品的定义, 即产品创新后的新产品能否带来新市场和新销路、企业进行的新产品开发与相关技术和制造方式及市场是否新颖、基于新产品是否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效益。[5]

本文重点研究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 对产品新颖度的定义, 主要侧重于直接导致创新绩效的市场新颖度和技术新颖度。其中, 市场新颖度, 是指企业将创新所获得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市场, 来满足客户动态需求的程度;技术新颖度, 是指企业能研发满足客户动态需求的核心技术程度。

2.产品新颖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企业产品创新对绩效在影响效果的时间上, 分为短期作用和长期作用。短期作用通过提升客户价值取得盈利。[6]此类创新仅停留在项目层面, 创新产品对于绩效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小;长期作用, 是创新产品给客户带来满意度的提升以及创新的核心技术推动产生其他派生产品。这类创新属于产品结构层面, 影响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7]

Chandy认为, 新产品的出现, 不仅会促进技术改进和市场变革, 也使企业效益日益增加。[8]国内学者对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研究表明, 一种新颖度或多种新颖度组合而成的产品创新策略能提高企业绩效, 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有着更低的风险和更高的回报。[9]由于短期关系在变量测度和作用范围等更加明确, 因此, 研究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的短期关系对企业而言更具有参考价值。[1]

3.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新产品的开发源于外界环境的变化, 因而技术动态环境尤为关键。高新颖度产品促进产生突变式产品, 反之则产生渐变式产品。目前, 对于环境动态性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层面。企业对于技术、竞争和需求方面的决策与产品创新关系密切, 同时,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有调节性。而且, 处于活跃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比平静环境下的企业更需要产品创新来提高企业绩效;而产品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项目的执行速度。动态的市场环境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明显优势, 而技术动态对于产品的开发周期影响则很小。[6]

研究假设

如上图所示, 外部动态环境通过产品新颖度对创新绩效起调节效应。即使市场和技术新颖度相同的产品创新方案, 因所处外部环境动态的差异, 对这两个新颖度的调节效应会有所不同, 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调节变量, 即市场动态性与技术动态性分别通过对市场新颖度与技术新颖度的作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由于市场新颖度与技术新颖度是本研究自变量产品新颖度的两个维度, 因变量是创新绩效, 所以, 本研究并未对自变量内部、因变量内部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只探讨自变量与因量之间的直接关系和权变关系。

1. 产品市场新颖度与创新绩效假设

产品市场新颖度, 是指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该产品的独特程度, 同类产品越少则新颖度越高。新颖度一方面由于加入了已有产品所缺少的新功能、新用途, 而满足了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开拓新市场途径使新产品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高市场新颖度产品意味着突破原有的技术轨道和产生更先进的产品, 通过提高产品性能或改进生产工艺而降低成本, 有利于企业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提升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及获得新的盈利点。因此提出H1:产品的市场新颖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2. 产品技术新颖度与创新绩效假设

产品的技术新颖度, 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已有同类产品的差异程度。与现有产品生产技术差异越大, 则技术新颖度越高。Reilly排除产品优势后发现, 技术新颖度对产品创新绩效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技术新颖度高, 有利于企业及时抢占科技制高点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但对于拥有新颖技术产品的用户, 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转换成本。从长期的角度看, 产品技术新颖度对企业具有战略效果, 但在短期内则会对创新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提出H2:产品的技术新颖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

3. 市场动态性与产品的市场新颖度及创新绩效假设

对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 外部动态市场环境是其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需要拥有一个竞争对手少, 且需求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 以促使高市场新颖度产品发挥作用。然而, 在市场需求动荡的环境下, 企业须加快创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缩短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新颖时间。因此, 产生的新用户价值也减小了对创新绩效的作用。[8]本文提出H3:市场动态性对产品的市场新颖度和创新绩效的正相关起负调节作用。

4.技术动态性与产品的技术新颖度及创新绩效假设

技术动态给企业带来用户需求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及竞争对手行为的不确定性。对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而言, 一方面技术动态环境表现为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 新颖的技术达到商业化目的后, 能否迎合用户需求及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该环境下也会使竞争对手进行较快的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成果能否使企业占有一席之地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随着技术动态性的增加越来越高, 进而影响到创新绩效的提高。[10]因此提出H4:技术动态性对产品的技术新颖度和创新绩效的负相关起负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与样本选择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11]宁波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 其已逐步摆脱了“低、小、散”的发展模式, 走上了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形成了传统优势制造业、临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 宁波工业总产值为11962亿元, 比上年提高6.0%;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4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4%;新产品产值率达20.2%, 创历史新高。宁波制造企业正从“宁波制造”转变为“宁波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本研究以宁波制造企业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共发出问卷117份, 回收问卷95份, 有效问卷8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1%。其中, 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总样本量的79.2%, 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9.8%, 股份制和中外合资企业分别占7.3%和3.7%。

2.变量描述

(1) 本研究采用市场新颖度和技术新颖度来测度产品新颖度。Barnett研究证实, 以新产品与已有产品在生产方法、生产设备等相对性指标, 比采用产品功能提升量的指标来测度产品新颖度更有效。[7]本文通过测度市场新颖度, 来反应用户理解新产品优点的难易程度及接受新产品的程度;测度技术新颖度, 来反应新产品的技术是否脱离了同类行业中的现有轨迹及用户接受新产品是否需要进行相应修改。产品的企业新颖度也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之一。卫汉华[1]认为, 企业新颖度的作用已包含于市场新颖度和技术新颖度。因此, 本模型中不加入企业新颖度。

(2)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应用最广泛的是市场份额大小及新产品带来的盈利。因制造企业的产品品种繁多, 不同类型的市场空间和销售存在较大差异, 新产品与已有产品的差异及更新速度, 决定了其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创新绩效的测度着重于经济效益指标, 对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适当修改后, 提出新产品销售率、市场占有率及成本降低率3个测量指标。

(3) 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和企业年龄一直被认为对创新绩效有影响, 因此, 本文将这3个变量认定为控制变量。Ahuja认为, 企业规模作为创新绩效的控制变量时可用雇员人数来测量。[12]卫汉华在实地访谈时发现, 企业性质的差异对企业创新有着较大的影响。[1]企业年龄越长则拥有更丰富的经验, 能够更好地管理创新团队和创新投入, 从而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13]

3.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模型进行检验。采用确定性因子分析, 对上述5个主要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5个变量的值都大于0.7。表明本文的度量指标具有内部一致性, 从而支持信度检验。此外, 所有因子负荷值都显著且大于0.7。因而所采用的指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 回归分析

表2是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是对控制变量与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 对两个新颖度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3和模型5是调节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4和模型6是市场动态性和技术动态性分别对市场新颖度和技术新颖度与创新绩效调节作用的检验。

(注:***P<0.001, **P<0.01, *P<0.05)

从表2可以看出, 模型2显示市场新颖度的回归系数为0.444 (p<0.01) , 技术新颖度的回归系数为-0.274 (p<0.05) , 两者均显著则结果支持H1和H2, 即产品的市场新颖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产品的技术新颖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模型5中加入技术动态性后, F更改大于0.1, 则说明其不能有效地解释创新绩效的变化。说明环境动态性对创新绩效的调节, 是在企业层面而非在产品层面;模型4显示, 市场动态性对市场新颖度的调节作用系数为0.187, 相对于模型2, F更改不显著。则H3不成立, 即市场动态性对产品的新颖度和创新绩效的正相关起负调节作用不成立;模型6显示, 技术动态性对技术新颖度的调节作用系数为-0.417 (p<0.01) 。则H4成立, 即技术动态性对产品的技术新颖度和创新绩效的负相关起负调节作用。

此研究结果与Calantone[8]等结论相符, 显示环境动态性在企业层面上对创新绩效产生调节作用, 而该作用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新颖度相关, 并揭示了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该结论不仅能丰富产品新颖度、创新绩效以及环境动态性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 还为我国制造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启示与展望

1.研究启示

(1) 制造业并没有因为产品周期长而缺乏潜在市场, 而用户依然乐于接受新产品。由此可推论出, 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营销模式对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分析结果表明, 提高产品所在业务领域的技术动态性, 会抑制技术新颖度对创新绩效的负影响。因此, 制造企业可通过研发技术动态性高的产品来获得更高的盈利。

2.展望

(1) 鉴于本研究仅限于宁波地区, 且收集到的有效样本数量偏低, 因此, 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得到的结论, 不足以证明环境动态性对产品创新与绩效关系的影响, 对变量间的长期因果变化方向还有待相关的研究证明。

(2) 回归模型的R2值偏低, 说明回归模型中还应加入其他变量, 如企业的创新导向、市场导向等。

(3) 本研究认为, 将来的研究可以选择更多行业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验证本研究模型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地区或其他行业。此外, 也可通过纵向研究的方法, 更深入地研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

摘要:本文以浙江宁波地区的82家制造企业为例, 从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 并综合考虑环境动态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加以分析。结果显示, 制造企业市场新颖度能促进产品创新绩效, 技术新颖度则会降低产品创新绩效;技术动态性对开展技术新颖度的产品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 市场动态性对开展市场新颖度的产品创新绩效则无调节作用。

产品创新绩效 篇7

关键词:创新度,绩效,技术标准

产品创新存在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而创新程度会影响企业绩效。对创新程度的划分,学术界广泛引用Henderson和Clark(1990年)的分类,即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1]。突破性创新会对市场需求造成颠覆性影响,一旦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然而,突破性创新需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花费很长的周期。而渐进性创新是对技术和产品较小的改变,比如功能的增加、外观的美化、材质的改进等。所以,它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实现周期也比较短,相对于突破性创新更加稳健。出于规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考虑,多数企业青睐选择渐进性创新,但也有企业会介入突破性创新。由此可见,企业对产品创新度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而企业的决策态度是由最终的经济效益回报所决定的。本文以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品创新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 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对产品创新度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Booz,Allen 和 Hamilton (1982)在1981—1986年对财富1000强中的700家公司做了调查,发现这些公司的新产品贡献30%到40%的利润[2]。Chaney和Devinney (1992)指出,产品创新能有效提高企业价值和促进公司股价上升,尤其在技术密集产业进行重大的产品创新会获得更明显的经济回报[3]。Salter和Narver(1995)研究了市场导向、组织学习对新产品开发成功与绩效的影响,同时他们指出新产品的成功开发能提升企业绩效[4]。Chandy和Tellis (1998)进一步认为新产品实现突破性创新时,不仅促发了技术突破与市场突破,也促使企业的产出效益随着时间而增加[5]。Baker和Sinkula (1999)以美国2000家不同产业类别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学习导向、市场导向和组织绩效三者的关系研究,他们发现产品创新度高的企业在成功开发出新产品的同时也能创造新市场,这有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销售收入额、市场占有率以及相对获利率等绩效指标[6]。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分析发现,产品创新也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Meyer和Roberts(1986)研究了97家小企业,指出产品创新不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增长[7]。Yap和Souder(1994)对24家美国亚拉巴马州高技术电子公司研究,发现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他们认为这是由技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8]。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体回顾,以前的实证研究大多认为产品创新能提升企业绩效,而对产品创新度与企业绩效的分析集中在研究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对产品创新度进一步细分和量化,研究它与企业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2 数据来源和变量测度

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变量测度和实证分析用到的数据来自对样本企业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回收和统计,有效样本总计1722家,涉及七大行业,其中电子与信息行业300家,生物、医药技术行业158家,新材料行业436家,光机电一体化行业790家,新能源、高效节能行业18家,环境保护行业16家企业,地球、空间、海洋工程行业4家。

企业的调研时间在2006年的8月和9月,其中财务指标来自2005年末的企业年度财务报表。

2.2 变量测度

2.2.1 创新度

Henderson和Clark对创新程度分类之后,还指出创新程度反映的是新颖度和差异度的结合。郭进芬(2008)进而把产品新颖度分成国际市场新、国内市场新、企业新3个层次[9]。产品创新度主要是由新颖度体现出来,而产品新颖度与创新的技术标准有因果关系,所以,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技术标准决定了产品创新度。本文采取4点记分法对产品创新度进行测量:若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水平是国际标准,用4表示,以此类推,国家标准用3,行业标准用2,企业内部标准用1。

2.2.2 企业绩效

产品的创新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多维度的影响,赵林海(2005)把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带来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技术绩效和市场绩效[10]。根据调查问卷,本文收集了利润总额、资产净利润率、新产品销售额、专利授权数、新产品数量、新产品开发周期这6个企业绩效指标数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它们进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负载数据显示,第一主成分F1与利润总额、净资产利润率和新产品销售额有着较大的相关性,而这几个指标都是测度产品创新带来的获利能力,所以F1可以代表企业的财务绩效;而第二主成分F2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数量和新产品开发周期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指标测度产品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贡献程度,所以F2代表了技术绩效。因此,本文构建的企业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 创新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本文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创新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

表3中的财务绩效和技术绩效数据分别由表1中第一主成分F1和第二主成分F2获得,它们与创新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度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技术绩效只是存在弱正相关。同时,表4的实证结果显示,产品创新度与利润总额和新产品销售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对技术绩效各个指标的影响很弱。因为,企业越来越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是对财务指标和市场开拓的促进,而新产品的数量、开发的周期和专利数不能成为创新的必要目标。

另外,尽管创新度与财务绩效和技术绩效都存在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很小。因为产品创新的成本和周期制约了提高产品创新度可能带来的效益空间。从整体上看,产品创新度与总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增多了产品品种和开拓了新市场。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产品创新度。

4 产品创新度的影响因素

技术标准主要由技术和人才的来源决定,所以,它们的来源渠道影响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度。

本文对不同技术和人才来源渠道下的企业技术标准进行算数平均,再根据技术标准评分获得它们对创新度的影响排名。其中,技术主要来源以下六个渠道:大学、研究院所、国内大公司、国外大公司、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内部,而人才主要来源以下五个方面:自己培养、引进、留学归国、学校分配、聘请国内外专家,它们对创新度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倾向于自身研发技术和培养人才,然而这两种方式对技术标准的贡献率很差,不利于企业提高创新度。对技术来源渠道的选择时,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内大公司对中小企业提升自身技术的贡献程度分别排在前两位。企业在选择技术人才时,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优先选择能够直接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人才,所以它们会青睐直接引进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它们不愿意对高校和留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因为培训周期长,而且离职率高。

5 结论

本文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利润总额、资产净利润率、新产品销售额、专利授权数、新产品数量、新产品开发周期作为企业绩效的测度指标,对产品创新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创新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创新度与企业创新的技术积累有关,但它不是越大越好。企业只有突破自身的技术瓶颈才能实现成功的产品创新。如果只是纯粹追求突破性创新的形式,付出的成本可能会远远大于带来的收益。第二,提高产品创新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获得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利润总额和新产品的销售上。但是,一个企业的高技术标准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的数量和专利的申请并没有实际的帮助。第三,企业在提升和发挥自身的创新技术时,应当从恰当的渠道引进成熟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公司的技术应当优先考虑引进,另外,从国内大公司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对提高企业产品创新度有较大帮助,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R M HENDERSON,K B CLARK.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9-30

[2]BOZZ,ALLEN,HAMILTON.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1980s[M].New York:Booz,Allen and Hamilton Inc,1982:140-155

[3]P K CHANEY,T M DEVINNEY.New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stockpri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2,19:677-695

[4]S F SLATER,J C NARVER.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3):63-74

[5]R K CHANDY,G J TELLIS.Organizing for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The overlooked role of willingness to cannibalize[J].Journal ofMarketing Research,1998,35(4):474-487

[6]W E BAKER,J M SINKULA.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4):411-427

[7]M MEYER,E B ROBERTS.New Product Strategy in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A Pilot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7):806-821

[8]C M YAP,W E SOUDER.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and Failure in Small Entrepreneurial High Technology ElectronicsFirms[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11(5):418-432

[9]郭进芬,袁健红.信息来源与企业创新新颖度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37-40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 篇8

一、介绍

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 需要开发一个绩效评价系统, 在合适的时间段监控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等相关的绩效指标。它包括设置业务目标和指示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告知决策者是否符合目标, 客户是否满意等。

制定一个综合的供应链绩效指标系统是相当复杂的。首先, 供应链参与者在供应链中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些单个的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几乎没有帮助。其次大量文献表明供应链缺乏准确的绩效指标, 对供应链绩效指标的制定主要是以成本为主。再次,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供应链绩效指标有不同的看法:Vander (物流) 以供应链层面、组织层面和工艺水平这三个方面定义了绩效指标;Lai定义了供应链绩效的三个因素:货主服务的有效性, 运营效率, 收货人服务成效。在这些因素中确定了四个绩效指标:应变能力, 可靠性, 费用, 资产;Beamon (制造业) 提出来了三个因素——资源, 输出, 灵活性。

那么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呢。农产品有诸多特性:食品保质期和易腐性, 生产时间长, 生产季节性, 产品的物理属性, 产品安全问题, 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 在全球范围内, 农产品总体上供大于求, 顾客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也在加快, 对质量和安全以及环保监督等问题也要求日益严格。

二、概念框架

基于文献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指标分为四大类:效率, 柔性, 响应, 产品质量。这些主要类别中的每一个方面包含了更详细的绩效指标, 这些绩效指标可以用在组织水平和供应链水平。意味着供应链成员除了自己的一套绩效指标, 还有一套通用的绩效指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和链的绩效。而这一套通用的指标在整个供应链中被确定为关键绩效指标。

(1) 效率:包括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和库存回报的测量。

(2) 柔性:指在某种程度上供应链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客户的服务要求, 包括客户满意度、数量的柔性、配送柔性、减少缺货数量和销售损失。

(3) 响应:短时间提供所要求的产品, 包括填充率、产品延迟、客户响应时间、交货时间、运输错误和客户投诉。

(4) 食品质量:分为产品和过程质量。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感官性状和保质期, 产品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健康涉及到食品的成分和饮食习惯。

产品安全性指产品必须是无危害与可接受的风险。食品的感官知觉定义为味道、气味、颜色、外观、和质地。产品的保质期定义为采收或加工和包装产品直到它变成不可接受的消费品。产品的可靠性指符合产品的实际成分和产品描述, 客户消费和使用产品方便。过程质量分为:生产系统的特性, 环境, 市场营销。

三、方法

为了评估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 2005年2月到3月在荷兰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区进行番茄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受访者有来自荷兰和德国:一位育种公司的管理者和七位番茄生产企业的业主、一位批发商、一位配送中心的经理和两个超市的经理。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1)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从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个方面进行定义是否合理。 (2) 所建议的指标是否可行和可测量, 受访者可提供新的指标或拒绝建议的指标。 (3) 运用五点量表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1表示“并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

1. 案例研究的结果

2. 效率

效率以每年售出的托盘数来衡量, 育种者和种植者的效率以每公顷的产量来衡量。育种和批发公司评价了框架中所有的效率指标, 种植者评价了生产成本、利润、投资回报。配送中心没有评价交易成本, 超市只评价了三个指标。有一个成员发现中等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交易成本和库存, 种植者不考虑运输成本, 育种者认为库存成本很重要。大量昂贵的种子存储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而增加了存储成本。批发商和配送中心认为库存成本对他们没有影响。

3. 柔性

柔性指标中客户满意是所有链成员中最重要的绩效指标, 然而只能间接评价。育种公司以客户投诉注册作为客户满意度指标。在超市, 以营业额和客户数量来衡量客户满意度, 有时候, 超市向客户发调查问卷询问他们对超市的满意度, 以此来提高客户满意度。

尽管交货柔性对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来说重要。但很多公司有一个优先客户列表, 使客户的紧急订单能够获得优先的待遇。数量柔性的计算是育种公司基于预期销售, 种植者不重视数量柔性。他们认为尽可能多的生产时有必要的。为了预测过度生产和防止基本损失, 评价量柔性是非常有用的。在超市, 量灵活性近似于产品日常需要数据。缺货和销售损失这两个指标被认为是整个链成员中不重要的。

4. 响应

响应类别中有三个指标用在育种公司:交货时间, 客户响应时间, 客户投诉。种植者仅评价了两个指标交货时间, 客户投诉。超市只评价了客户投诉和交货时间。

5. 食品质量

育种公司评价了所有指标, 种植公司和零售店评价了产品质量。在配送中心和超市大部分的指标基于主观感受被评价, 供应链成员对产品安全 (除了健康, 味道, 方便) 很重视。过程质量指标是可追溯, 存储和运输条件, 工作条件和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再利用, 农药的使用, 排放, 超市的促销, 客户服务, 超市摆样。采访过程中发现过程质量指标并不统一, 指标得到的分数范围“并不重要”, “非常重要”而反映环境方面指标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在不同环节中水资源的使用的不同得分也不同。指标在链中每个环节都评价, 除了最后三个营销指标和指标“排放”。受访者认为营销指标很难衡量, 在超市营销指标是以比较营销努力与营销回报衡量。排放量认为是不重要的, 通常过程质量所有指标 (除了营销指标) 已经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中很多的绩效指标在某个环节因目标的不同被评价, 而在其他环节没有评价, 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很难统一, 为了获得整个供应链一 (转35页) (接37页) 致绩效评价引出了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按以下标准进行选择:重要分数指标 (4-5) , 可测量指标, 适用于整个供应链。从而得出整个番茄供应链中绩效最关键的指标是成本、利润、客户满意度、交货时间和产品质量。如果采用其他供应链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绩效指标可能会做一些调整。

农产品绩效评价框架适应于链中的每个成员, 根据每个链成员给出的指标重要性不同, 来选择包含和排除框架中其他指标, 其中效率、柔性、响应、食品质量这四大类在框架的每个环节必须相同, 单个链成员根据单个链目标的不同, 在类别中可以加上自己的绩效指标。这个框架适合于政策、法规、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amon, B.M. (1998) , “Supply chain design and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Vol.55No.3, pp.281-94.

[2].R.R.Lummus, R.J.VOkurka.Strategic Supply ChainPlanning.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3].Christopher, M.G. (1998) , Logistics and Supply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Pitman, London.

[4].徐贤浩, 马士华, 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 14 (2) .

产品创新绩效 篇9

一、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企业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产品产销研不同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是基于不同阶段财务相关信息报告的内容设计的, 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有效评价不同阶段过去和现在的生产销售情况, 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这种分阶段评价能够更加有效控制各项成本和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 为相关利益人提供投资和经营决策。

(一) 研发与设计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研发与设计阶段, 可以决定大约75%—90%的产品成本, 而实际已经发生的成本也许只有大约5%, 因而需要将各项成本均纳入研发的考虑中, 对产品成本加以优先的引导和控制, 这一阶段对总成本进行预算是很重要的。在研究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方面研制出技术上更先进、功能更完善的产品, 将产品投入运行后的营销成本费用和售后服务都可以相应地降低。财务绩效指标可设计为:

1. 研发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的差异率。

根据研发试验与规模生产客观存在的成本差异确定此差异率的合理范围, 如果存在较大的不利差异, 即使差异产生在采购或者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阶段, 研发阶段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在对该阶段的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

2. 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鉴于研发的重要性, 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能太低;当然, 对过高的比例也应当加以分析, 并不是越高越好。

(二) 采购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采购阶段的成本支出在产品成本中占比例最大, 是成本控制的重点。财务绩效指标可设计为:

1. 采购阶段原材料周转率。

保持合理的存货水平是成本管理所必须的。研究结果表明, 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中原材料库存和财务绩效存在最强烈的相关关系, 用当期领料值与当期材料库存平均值的比率计算原材料周转率, 可以看出采购部门采购物资是否能满足生产部门根据订单生产或批量生产的需要, 是否存在库存冗余及采购物资长期未领用的现象。企业应该加强和供应商的联系, 增强供应商管理, 更大的降低原材料库存, 企业的内部要注意改善运营管理, 通过降低产品的提前期和其他一些相关成本, 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以降低原材料周转率。

2. 单位采购成本降低率指标, 通过与前期比较来对本期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给以判断。

3. 是否执行了有利的付款政策。

最大限度地使用供应商的资金来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是采购阶段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可以把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作为评价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情况的一个方面。

4. 价格和成本绩效指标:

衡量表现了采购的有效程度。普遍的衡量指标包括: (1) 实际采购成本与采购标准成本的超出或节约额, 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价格失控。 (2) 实际采购成本与过去移动平均采购成本的超出或节约额。 (3) 使用物料时的市场价格与采购价格的差额, 它反映采购物料时考虑市场价格走势的准确度。如预计物料采购价会上涨, 则前期多储存物料;否则。则反之。 (4) 当期采购价格与基期采购价格之比, 如将上一年度12月31日的采购价格作为基准价, 采购成本比率=实际采购金额/基期采购金额*100%。

(三) 生产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1. 质量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对产品质量变化过程的评估会大大提高对生产管理者的激励效果, 信息相关性的增强导致经营者决策及时性的增强。

2. 生产阶段在产品周转率, 用产品完工生产成本与领料后进入生产阶段待生产材料库存值、多道生产工序下的在产品库存值之和的比率反映生产现场物资是否存在库存冗余及周转不快的现象。在产品周转速度越快, 在产品的占用水平越低, 流动性越强, 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3. 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包括材料成本、工资成本、动力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降低率的财务评价及因素分析。

(四) 销售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1.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表明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增长情况, 体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态势和市场扩张能力。避免因少数年份业务波动而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错误判断。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势头越好, 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2. 销售回笼率, 表明收款情况是否乐观。销售部门吸引到优质客户、催收账款措施产生良好效果等工作业绩将反映在这一指标中, 这意味着企业花费的营销成本具有较高效率。

3. 销售阶段产成品周转率, 用销售成本与库存商品库存值的比率计算。反映库存商品是否存在库存冗余及周转不快的现象。周转率越快, 实现销售的能力越强。

4. 新产品销售率, 反映研发成果转化成实际销售的能力, 体现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5. 主营收入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差。该比率指标率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盈利能力。

6. 销售费用率。必须对费用项目进行明确详尽的细分后, 考虑竞争和销售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性。

(五) 售后服务阶段的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1. 售后服务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结合客户满意度调查之类的外反馈可以反映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以便进一步改进。

2. 售后服务费降低率。

通过与前期比较来对本期售后服务是否合理给以判断。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运用

财务指标倾向于关注公司经营的短期效果, 非财务指标强调为获得长期成功而应当采取的必要行动。在财务指标成为重要的衡量因素的同时需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系统, 如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创新活动等非财务指标作为未来财务业绩的推进器, 不仅可以形成更多的反映公司价值的指标, 还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发现驱动价值创造的因素, 以弥补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克服重财务层面轻非财务层面、重内部因素轻外部因素、重短期轻长期、重事后轻过程等弊端。

(一) 研发与设计阶段的非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 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 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

(二) 采购阶段的非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1. 采购材料缺陷评价。

可通过验收记录及生产记录来判断, 分别以材料类别和供应厂家计算残次品率, 为加强供应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 对于供应商交货时间的控制。

延迟交货固然可能会形成缺货, 但是提前交货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费用。

3. 采购人员处理定单的效率。

可加快物资采购入库的速度, 及时满足生产需要。

4. 采购管理人员的危机信息反馈。

主要包括对市场断货、采购物资价格涨跌因素等危机进行预防以采取使相关方满意的措施。

(三) 生产阶段的非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对生产管理相关的评价体系, 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 如劳动生产率、产品生产周期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完好率等, 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体现:如各个作业间的契合程度、生产管理人员的称职程度、生产控制体系的有效程度等等, 为加强生产有效管理提供保障。

(四) 销售阶段的非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加强对客户维度的评价, 引导销售团队意识到非财务维度对绩效提高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客户关系投入指标, 包括出口新产品品种增长率、外贸业务人员增加率、参展规模及数量增加率、客户管理软硬件增加率等;客户关系的成效指标, 包括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等。

(五) 售后服务阶段的非财务绩效指标设计

1. 顾客满意度的调查。Banker (2000) 在一项为期六年的时序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与未来的财务绩效显著相关, 并含有财务指标未能揭示的其它信息。

2. 与客户良好沟通的指标, 包括按时送货率、客户投诉一次解决率、为客户服务的主动性及服务反应周期、对客户反映处理的及时性、客户的要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等等。

最近财富50上榜公司的资料显示非财务指标应用正是大势所趋。52%的公司已经将非财务指标并入经理激励计划;在这些公司中, 有31%积极使用了非财务指标, 其余69%的公司则将非财务指标放在菜单中, 供每年董事会制定激励计划时选用。由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就犹如企业的“神经系统”一样, 不仅可以适时地感触企业的健康状况, 精确地定位企业的病处, 而且能正确地预示企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制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根据业务性质、管控模式及业务战略的不同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再进一步修正, 才能形成最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三、结束语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种适合自身条件的绩效评价体系, 特别是产品产销研不同阶段财务绩效指标和非财务绩效指标的设计, 用来评判企业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的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等, 诊断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企业发展态势, 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行绩效分析, 科学评定企业经营成果, 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 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和产生的原因, 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益, 为管理层制定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颜昭涌, 赵奕全.我国制造业企业库存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4) .

[2]范鹏阳, 杜晓梅.从财务角度出发看绩效考核设计[J]《科技信息》, 2010 (21) .

[3]陈晓芳等.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03) .

[4]陈健, 孙建军.中小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的壁垒及其跨越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7) .

产品创新绩效 篇10

一、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 一) 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意义

企业经营决策与成本控制以及竞争,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出强烈要求,而绩效评价则是保证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属于高成本、低盈利行业。 任何经营决策都关系到未来发展战略的方向和进程, 而成本控制是企业获利的最重要工具。为此,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需以成本控制为切入点,从战略、业务计划与预算的高度整合高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完善动态调整和监控分析体系,构筑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评和追溯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同时,随着商业化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品质、品牌、价格、质量等一系列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均有直接影响。在这个高度竞争的行业里,作为处于国内农产品行业前卫的农垦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其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企业用三十五年时间打造成一套“制度严格、核算规范、支撑决策、保持价值”的特色财务管理体系,即预测、评价、追踪、调整、考核等管理过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链条中的“闭环式管理体系”,使农垦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力求战略和目标可视化,并将战略分解为最终目标。

( 二) 全面预算管理评价方法选择

适用于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比如美国匹茨堡大 学教授萨 蒂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的平衡记 分卡 ( BSC)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等 ,各种方法分析目标针对性不同,选择的指标层次和样本量也各有差异。本文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指标多维性, 将选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Thomas L.Saaty提出来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 ,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处理多准则决策的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工程和社会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其得以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合理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间接性及实用性等特征。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层次分析法运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开始在企业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中发挥作用,它能够在构建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准确量化评价,从而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设计

( 一) 指标体系确立与数据获取

基于考核评价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应用要求,应围绕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管等环节, 选取7类共2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指标等级:优秀( 90,100]、良好( 70,89]、一般( 40,69) 、较差( 20,39) 、差( 0,19) ;然后请20位专家逐项打分;经统计后,计算权重分值列表( 见下页表1) 。

( 二) 权重系数模型构建

对于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用A表示指标体系的权重集合 ,即目标层的评价指标权重 ; 用Ai,i=1,2,… ,7分别表示预算编制类、预算行为类、预算执行类、预算调整类、预算分析类、预算监控类以及持续改进类七类指标的权重,则A={A1,A2,A3,A4,A5,A6,A7},准则层指标的每一项权重是由因子层指标权重构成。

综合上述专家对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软评价指标的打分情况及意见,构造不同层次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同理构建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对通过专家打分获得的两两判断矩阵进行整理与排序,利用Excel求解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2]。得到最终权重结果( 如表2所示) 。

从表2中看出,一级指标中预算执行类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达到27.05%;其次是预算分析和监控两类指标为18.97%, 低了近10%。因此,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受预算执行类指标的影响最大,预算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效果,应引起决策机构高度重视; 其他指标对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的影响程度较小,但不可忽略其预算管理的影响效果。

( 三) 实证分析

1.指标值计算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得,一级指标中的预算编制类、预算行为类、预算执行类、预算调整类、预算分析类、预算监控类、持续改进类权重为:

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可以看出,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一级指标影响度以预算执行、分析和监控等三类指标最突出,权重合计64.99%,表明对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影响度最大。而二级指标中,预算差异分析准确性、监控效果有效性、调整原因、持续改进合理性和编制数据准确性等都较为显著,指标权重均>0.5。

2.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将各项评价指标值以及与指标相对应的权重值带入综合评价模型公式中,得农垦企业2013年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软评价综合分值分别为如下:

计算可知, 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软评价分值为75.3, 在分值等级良好( 60,80]范围内,说明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效果良好。从分值看,除预算调整类指标分值较低外,其他指标分值>70分,且都比较接近,说明农垦企业做到了平衡每一预算环节的执行衔接并管理有序。但由于农垦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仅为“ 良好”,说明其在个别管理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需引起广大农垦企业决策警惕和重视。

实证结果表明,农垦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整体效果良好, 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从预算的管理观念、组织体系、指标内容、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员工培训,把预算责任全面下达到每一部门及其员工身上,培育全员预算管理环境;完善预算组织体系,构建涵盖预算制定、管理、实施和考核反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专业化和组织化;构建涉及面广的预算指标体系,扩大预算指标体系的涉及范围,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度;健全预算考核机制,坚持动态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增强预算执行的主动性和战略决策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努力激发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基于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预算管理薄弱多导源于绩效评价手段落后的客观实际,结合企业2014年预算管理情况,构建出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手段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计算指标权重,据以分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绩效情况。并针对评价问题提出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上一篇: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下一篇: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