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产品创新

2024-07-03

银行产品创新(精选12篇)

银行产品创新 篇1

摘要:创新分为组合创新与技术创新。组合创新包括引入新产品、进入新市场、采用新方法, 其中新产品是主体, 新市场是载体, 新方法是途径。组合创新主要是对主体即产品的创新。本文从存活、成长到成熟、繁殖的生命周期路径分析说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柔性链接, 方式是替代对接, 途径是互补搭接。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创新管理

创新, innovation, 即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经济学的经典定义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笔者理解创新形式, 可以分为组合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般用于自然科学, 如新化学元素的发现、新材料的研制。组合创新一般用于社会学科, 对已经创新出的元素或要素进行融合、整合。组合创新的内容包括引入新产品、进入新市场、采用新方法。其中新产品是主体, 新市场是载体, 新方法是途径。

商业银行业作为社会学科中的服务业, 其创新之路自然主要依靠组合创新。组合创新主要又是对主体的创新, 即对产品的创新。本文拟从生命周期和经济学视角探讨产品创新重在管理三处:链接、对接、搭接。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链接已有产品, 使之处于不“脱节”的“呼吸”状态

不脱节才能保持产品处于生机状态, 否则产品本身死亡, 创新无从谈起。产品无人管理、无人宣传、无人营销、无人统计、无人关注是产品脱节、断接的具体表现。不脱节须产品与其收益之间保持链接。链接是逻辑上的, 连接是物理上的。产品如果形式变化而实质要件、法律要素不变, 就是一种链接。

各商业银行有许多现有产品, 但可能由于不是该银行的传统优势产品等原因, 银行管理层在不愿意将该部分产品外包的情况下, 这部分产品只是形式上作为产品目录挂靠在该银行。产品未给银行创造相应价值, 产品存在与银行收益失去链接, 说明产品已死亡, 银行管理已脱节。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 原有产品市场适应能力越弱, 表现为边际效益越弱, 边际维护成本越大。要使产品有呼吸、有生命力, 从管理的柔性价值而言, 须不断地宣传、营销、统计分析, 以实现逻辑链接。从死亡率模型可以判断, 要减少死亡总量, 须减少各产品边际死亡率, 以提高产品生存率。

实际业务中, 使得生存率变大、柔性链接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信息反馈通道、落实产品经理问责制。

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源动力在于使已有产品处于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升级优化“成长”状态

就动态性而言, 不能不说Windows XP是对windows 95系统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动因在于微软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及不断升级优化。如果产品不优化, 不升级营销, 如同杀毒软件不更新病毒库。新病毒的“市场需求”出现后, 原正常运行“业务”虽然拥有杀毒软件旧“产品”保护存在, 却不能正常生产, 获取运营“收益”。

建立动态的市场满足机制, 最佳路径是建立激励考核制度。保持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绩效收入与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的一致变动, 将其二者关系进行线性相关处理, 产品创新可以取得充足的源动力。

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对接”方式是使已有产品能够成熟地“新陈代谢”

对接, 即原来处于对立面或者不相关的两种产品现在连接在一起。经济学思想中, 替代效应无处不在, 替代即是一种对接。除旧迎新, 替代是最大的创新途径之一。现阶段存款替代、贷款替代, 即是摒弃或少用存贷款, 改用新模式或新平台, 从而实现产品创新。如利用信托平台, 将银行贷款额度转化为信用额度, 将贷款转换成保函, 将实物资金转化成抽象信用, 可创新出信托借款保证业务。又如某银行推出的票据盈与周周盈, 标的物同为央行票据, 但利用月与周之间的替代, 即不同期限的替代可实现产品创新。承兑与理财的替代, 是贷款客户与存款客户资金之间的对接;客户融资与代客融资的替代, 是客户上游与下游的对接。

成熟的产品, 边际收益现值变小即老化失去竞争力。替代老化实现创新, 较为合适的方法是搭建产品创新交流平台, 采用征文、评选、比赛、奖励合理化建议等开放式交流方式。

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搭接”途径是使已有产品能够“繁殖”

与对接不同的是, 搭接是基于互补效应而言, 把具有相互关联或相互需求的两种产品连接在一起。有了覆盖关系、叠加关系, 互补效应容易形成, 能够实现产品创新的生殖繁衍。部门之间的关联、同一产品在不同客户之间的覆盖、同一客户在不同产品之间的交叉、国内信用证与国外信用证的捆绑、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连接、银团之间的横跨等, 都是互补效应生殖新产品, 发挥产品创新作用的地方。

实现搭接的途径是融合、叠加、交叉。采用互补的方式实现创新, 需要树立人员交流、学习互访的企业文化。同一产品经理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轮动, 有助于提高产品经理的信息共享度, 实现知识管理1+1>2效益。产品经理成为复合型人才之后, 创新产品则落地而生。

总之, 如图所示, 基于生命周期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成长路径反映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重在管理三处:链接、对接、搭接。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4年

[2]麦理克:技术与经济发展.美国地理经济出版社, 1997

[3]王炜著:产品创新新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 (德) 孔翰宁奥赫贝、 (中) 张维迎著: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01月

[5]Raymond Vernon,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trade of products cycle, 1966

[6]Freedman, The research of success&fail in industry innovation, 1973

银行产品创新 篇2

总行将2013年确定为“创新发展年”明确提出要将交通银行打造成为创新活跃型银行,**分行按总分行要求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分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我行高度重视产品创新工作,采取以邮件的形式通知到每个员工,并采取部门领导负责制,扎实推进产品创新工作。我行员工以部门为单位采取座谈会的方式集思广益,每个员工都能畅谈自己对工作流程或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对业务的发展提出创新的想法。

二、XX分行开展创品创新动员会

2013年5月22日我行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产品创新动员会,进一步学习并强化了产品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方式方法以及产品创新的方向。此次会议给员工分析了被总行采纳的创意结构图,以及各各条线的创意情况,增强了大家对产品创新的理解,明确了产品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工作目标。

三、相关部门的创新产品情况

截止到5月23日,我行上报产品创新7例,营业部:优化个人客户太平洋卡业务开立流程。营销部:优化SEMS系统有关自然人客户建立的操作。风险部:优化个贷管理系统操作,优化资产风险管理系统操作。办公室:ATM运营管理系统整合短信功能。营运部:开办私人客户协定存款业务,实习柜员使用实习柜员操作卡。

四、行内宣传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策略 篇3

【摘要】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必要条件,是银行间竞争的重要领域。能否在存款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存款产品供给的创新。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现状,通过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存款经营的优势,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款创新机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创新能力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机制;创新;策略

存款业务状况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金管理和营业效益,为此,银行要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存款品种、服务手段和技巧策略。创新是银行最大的竞争力。

一、我国存款产品现状及美国创新经验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品种十分单调,近年来,虽然开辟了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服务渠道,也围绕存款帐户增设了代理缴费、银证通、银基通等项目,侧重开展了以代理为主的中间业务,但整体来讲,仍处于存款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

从存款要素构成来看,仅为利率和期限。在人民银行控制利率的背景下,存款产品也惟一取决于期限,客户对期限选择的确定,也就决定了利率。这种模糊型的定价方式,缺乏对优良客户的优惠条件,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步伐远远快于我国,其围绕存款的流动性、收益性开发的新型存款帐户,使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界线更加模糊,为客户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最低成本的存款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规避法律和联储监管,尽快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美国曾经严格管制银行吸储利率。从上世纪60年代起,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通货膨胀迅速加剧,银行普遍面临着流动性困难和信贷资金缺乏的局面,迫切需要设计新型的存款产品。可转让大额存单(CD)、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欧洲美元存款、银行关联机构票据买卖、回购协议等产品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和利润。可以看到,美国银行从市场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存款设计,使产品能在联储与法律制定的规则框架下,绕过规则的不利约束,带动了监管的创新。

2.建立与投资渠道的直接联系,引入风险因素

1982年美国银行设立了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不仅可签发支票,享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还把存款与包含国库券、存款定单、商业票据在内的货币市场相联系,使存款者能获得较高利息收入;将风险收益挂钩引入存款产品,开发出投资型存款帐户,比较成功的有股价指数连动型存款,外币定期存单等。这些存款帐户一产生就让有冒险意识的富人产生很大兴趣,使他们的风险偏好能在存款中得以体现,也就吸收了他们手中的大量资金。

3.与服务一体化经营

存款与银行服务是一体的,美国银行会围绕存款帐户,提供多种复合服务,推销相关金融产品。针对个人存款帐户而言,将存款帐户与航空、客运、旅游、商贸、饮食等行业捆绑经营,根据客户行为目标设置专门性的存款帐户,进行中间业务拓展。就公司客户而言,比较流行的是现金管理服务。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向客户进行财务报告与分析,提出现金流的管理建议,并为客户开设专门帐户汇总网点资金,将短期闲置资金投资于短期财政证券、商业票据和存单,增加客户收益。

4.差别式的定价模式

客户提供给银行的资金和消费的金融服务量不同,贡献也就不同,因而要向优良客户提供全方面的优惠与服务,培养优良客户的忠诚度,对不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客户,通过差别化利率、手续费率等至少使银行不提供亏损的服务。因此,美国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期限、最低余额要求、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等)、结算限制、惩罚(降低利率)等,正是经过对以上项目的组合实验,确定最优选择,使银行运营成本降低,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又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5.考虑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频繁的利率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很大风险。银行会运用各种利率风险模型进行模拟、应力测试,选择最合适的存款发展类型,调节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在存款的设计上就会考虑调整利率高低,持续期长短,结算限制以及选择是否浮动的利率等存款要素,重点发展符合银行利益的存款品种,降低银行利率风险。

此外,进行存款产品设计都会结合银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塑造自己鲜明的形象和特色,尽可能符合目标市场群众的各种品味。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策略

由于人民银行一直实行存款利率管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内在活力不足,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发育不完善。鉴于这种状况,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应考虑以下方面: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

1.人民银行对利率管理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当前,可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对特定数额之上的存款赋予商行一定范围浮动利率的权限,有助于体现利率的真实水平,推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1)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使用配置金融资源的,在这个前提下,各级银行才能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成本收益对比分析,科学地设计存款产品,理性吸收存款。

(2)使用差别式的定价机制。科学测算银行提供服务成本,结合客户贡献度、银行服务种类和服务量确定合理收费标准,弥补亏本服务的费用,增加非利息收入,同时用优惠的定价吸引住大客户群体,尽量使存款保持高余额,低进出。

(3)掌握客户存款动机、行为目标,适时开展咨询、代理、信托等中间业务,提高与客户关系的密切度。

(4)推进银行电子网络、自助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便利存款的存、取、转、用,还可结合定价策略,诱导客户使用成本低的服务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科技设备利用效率。

(5)整合人力资源,补充产品设计营销人员,成立专门机构,综合分析存款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法律法规、技术条件及银行经营状况,创新存款品种,优化银行存款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二)从微观角度来看

1.产品包装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各种金融产品是由各个专业部门提出需求而开发的,只能满足客户某一种核心需求,且金融产品的营销常常是单独进行,所以对商业银行现有产品的更新改造主要是对现有产品的“包装”销售。

国外商业银行对产品包装的运用相当成熟。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如原大通银行香港分行按产品功能包装的“十存十美”、“月月出息”、“梦想成真”等储蓄产品,按销售对象包装的“卓越理财”、“运筹理财”、“大学生理财”等个人产品。在国内商业银行中,运用包装进行产品促销也日渐广泛,但使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银行产品包装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产品功能特色的包装;第二种是按营销服务对象的包装;第三种是对银行个别优质品牌的包装。特定的产品使用特定的包装,锁定产品特色有助于加强金融产品营销效果。

2.产品差别策略,即市场细分化策略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细分化策略时,在产品设计上要采用不同于其它金融机构的方法,采用新技术,使金融产品具有新功能并提供新服务,要对复杂的金融产品组合中增加的成本与开发这些产品所得收益之间进行平衡,依据客户的个性需要和动机推出相应的存款商品。

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存款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针对客户某种特殊目的而设计的特种储蓄存款,品种繁多。商业银行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推出一些具有新意、符合客户口味和心理,同时有利于其自身经营的储蓄品种。现阶段负债业务的创新可以从储蓄存款种类,提供实惠以及便利条件等方面出发来进行。如:开设联立定期储蓄存款、礼仪储蓄、住房储蓄,开办养老金、医疗保险型帐户,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继续发展、完善已有的预购债券储蓄、子女入学储蓄、生产基金储蓄、青年结婚储蓄等新型储蓄品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伟,李一军.“零售银行偏好研究”. 《金融与保险》,2006(10)

[2]王静亭.“WTO带来的挑战”.《金融研究》,2005(3)

[3]杨一谨.“中资银行发展趋势”.《中华工商时报》,2006(2)

银行产品创新 篇4

外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的提高将改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也必将影响到中资银行的利润结构。在目前全球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争夺新的客户群,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才是竞争的主要方面。外资银行在技术手段创新和金融衍生品等方面具有优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来探讨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 以此为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从而使得金融环境的营造更加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1文献综述

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由于研究的方法和实证模型的不同, 目前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主要分为以下2个方面。

第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由于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创新能力上的优势, 会对东道国银行业产生溢出效应, 从而促进东道国银行的发展。如Claes- sens等[1]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他们研究发现,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但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加大了东道国银行的竞争压力, 促使其提高自身效率。Hassan等[2]对1996—2007年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的银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业的金融稳定、产权优化有积极作用, 并且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的效率、资本分配、 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提高。Lehner等[3]运用Sal- op模型、Jeon等[4]运用1997—2008年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银行业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第二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并没有对东道国银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某些研究认为, 本国银行面对巨大的竞争, 原有的市场份额会受到威胁, 以致影响到银行的利润、收入和成本。如Clarke等[5]认为外资银行会占据优质的客户群体, 从而使得自身的盈利和风险达到可控制的范围。以致于出于竞争劣势的东道国银行面对更大的风险和竞争压力, 对其财务状况和管理效率造成不利的影响。也有研究认为,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受很多条件的牵制, 对东道国的原始情况有一定的依赖性。如Lensink等[6]对1990—1995年4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当外资银行进入发达国家时, 外资银行进入会减少东道国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利差或者对东道国不造成明显的影响。而当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时, 外资银行的进入则会有明显的相反作用。

近年来, 我国学者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 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小, 但是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改善是积极的。黄宪等[7]以1996—2003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银行的营业费用减少了, 税前利润率和非利息收入率等上升了。刘亚等[8]采用固定效应下的GLS法对我国14家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孙巍等[9]对1998—2010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时期, 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也表明, 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有一定的示范和传导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当然,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不这么认为。孙会国等[10]根据1998 —2005年79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得出, 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虽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银行的管理费用上升和效率下降。张金清等[11]和陈福生等[12]则提出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之间呈倒U关系,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影响的正负效应要根据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而定。

大多数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的研究都是从绩效出发的, 毛泽盛等[13]则从信贷的角度出发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信贷供给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国内信贷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是与企业信贷的却呈“U”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并且表现显著。孙文艳[14]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的资产份额和数量份额与上市银行特许权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 上市银行特许权价值与外资银行进入的数量份额呈负相关, 与资产份额呈正相关。

虽然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而言, 目前的文献未能提供直接的研究结果。文章试图完善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方面的研究。

2研究设计

2. 1变量的选择

2. 1. 1主要变量的选择

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主要从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来衡量。从产品创新的投入上衡量, 比如产品研发费用, 技术人员培训费用等; 从产品创新的产出上衡量, 比如新产品的销售收入, 产品的专利个数等。 但是由于各家银行信息保护等原因, 每一种创新产品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很难获得。同时, 考虑到近年来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理财产品、咨询顾问、银行卡等中间业务上, 因此文章采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 用NFC表示) 来作为因变量, 以此衡量中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

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衡量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银行的资产份额来衡量, 即外资银行的资产占国内银行总资产的比。其二是用银行的数量份额来衡量, 即外资银行的数量占国内银行总量的比。国外研究表明, 如果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较为缓慢时用资产比来衡量得出的结果较为显著。反之, 用数量比来衡量。我国外资银行进入的年份较早, 但是由于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了经营业务上的限制, 使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6年, 我国履行WTO的协定, 才对外资银行进行全面开放。所以, 文章选择用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 ( 用FA表示) 来衡量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

2. 1. 2控制变量的选择

控制变量的选择包括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银行层面控制变量, 如表1所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多重共线性, 文章选取名义GDP ( 用GDP表示) 作为国家层面控制变量, 来表示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行业层面的控制变量文章选取了国有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 ( 用NP表示) 来表示, 为了体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分别从银行的规模、传统业务盈利能力、风险控制和薪酬制度等4个方面来选择。

1) 银行规模。银行产品的研发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而投入, Rogers[15]和De young[16]认为大银行由于有成熟的技术、足够的资金和稳定客户群而更易达到规模经济, 因此大银行会较多地开展非传统业务。文章引入该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 ( 用MS表示) 来衡量该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

2) 传统业务盈利能力。由于银行的金融资源有限, 利息业务盈利水平高的银行会将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利息业务中, 从而非利息业务盈利能力较低[17]。文章选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 ( 用NIM表示) 来衡量传统业务盈利能力, 以探讨其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

3) 风险控制。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大多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来赚取利润, 较少涉及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因此风险较传统业务低。据Stiroh[18]和Leptit[19]的研究得出, 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和银行的风险的提高呈正相关。而Rogers等[15]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所以文章采用不良贷款率 ( 用NPL表示) 来控制风险对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

4) 薪酬制度。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会激发员工的创新力, 从而研发出更多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 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措施有很多, 如有工作环境、员工薪酬和职工家属待遇等方面。基于数据的可得性, 文章采用商业银行总员工薪酬 ( EC) 作为对银行激励制度的衡量。

2. 2数据来源和模型的选择

文章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3—2008年, 由于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 很多外资银行的海外母公司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资金紧缺、业绩下降等现象。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受母公司影响减缓了其规模的扩张, 业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文章的框架和思路, 为了消除这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影响, 2008年以后的数据将不在文章的研究范围内。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文章选取了12家银行作为样本, 这12家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 原为深圳发展银行) 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这12家银行的总资产占了银行业总资产的60% , 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由于存在数据缺失, 所以形成非平衡面板数据。 国家层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行业层面的数据主要来自各年银监会年报和中国金融年鉴, 银行层面的数据主要来自各银行年报。考虑到样本中某些变量的统计口径不统一, 文章对数据的不同口径进行选择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调整, 尽可能使数据更具准确性。

Claessense[1]在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的影响时, 提出了如下模型为

其中: Iijt表示t时期国家j的i银行在经营情况变量; FSjt表示在t时期国家j的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变量; Bit表示在t时期国内银行i的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 Xjt表示在t时期国家j的国家层面控制变量; α0是常数项, β、γi、δj是系数, εijt是误差项。

文章借鉴了Claessense[1]的模型, 加入了行业层面的控制变量, 并根据文章的分析框架对模型进行了修改, 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 NFC表示产品创新能力指标, FA表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指标, Ln GDP表示GDP的对数, NP表示国有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 MS表示商业银行的规模, NIM表示商业银行的净息差, NPL表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Ln EC表示员工薪酬的对数。下标t表示时间, i表示银行, εit表示在t时间银行i的外生变量。

3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银行业的特殊结构, 文章在对12家银行统一研究之后, 再将样本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组进行比较研究。一组是: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另一组是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 原为深圳发展银行) 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3. 1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全部样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银行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后, 结果如表2所示。

1) 从手续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 ( NFC ) 来看, 全部样本银行的均值为9. 811, 说明我国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在目前还是占主导的。由均值发现, 国有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13. 747, 较股份制银行高。从标准差来看, 国有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标准差为5. 785, 而股份制银行的标准差则为4. 383, 国有银行的标准差稍大。说明从03年到08年, 国有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的变化比股份制银行的大。

2) 从资产的规模来看, 国有银行的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 ( MS) 均值为13. 277, 远大于股份制银行的1. 930, 因此国有银行的规模是远大于股份制银行的。由股份制银行的标准差只有0. 996说明, 股份制银行的规模差异比较大。

3) 从传统业务来看, 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 ( NIM) 均值为2. 589, 稍高于国有银行的2. 533, 两者相差不大。两者的标准差都比较小, 说明不同银行间净息差存在很大差异。

4) 在风险方面, 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远高于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各大国有银行进行了不良资产剥离和国家注资之后, 不良贷款率水平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接近于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由标准差发现, 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标准差为1. 301, 较国有银行大, 说明股份制银行不同银行间的不良贷款率差异较大。

5) 在薪酬方面, 国有银行的员工薪酬大于股份制银行的员工薪酬, 说明国有银行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财力。

3. 2实证结果

基于面板数据, 文章采用Eviews6. 0中的Pan- el Data模块进行估计。模型使用变截距模型, 并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使用固定效应 ( Fixed Effects) 下的GLS ( Cross Section Weights) 法对数据进行回归。模型的回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先对全部样本银行进行回归; 第二部分是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比较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

注: 上行数据位回归系数, 下行数据为t值。***、**、* 分别表示在1% 、5% 、10% 的水平下显著。

从回归结果看, 多数回归系数的t检验以及模型整体的F检验可以通过, 模型的拟合度R调整后的拟合度AR较高, 模型回归结果较为理想。从表格3可知, 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变量FA的系数为正, 并且在5%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同Unite[2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Unite等认为,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有正效应。从我国的现状看来, 由于我国政策和金融管制导致存款成本低廉, 而经济加速发展又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贷款, 因此我国银行丰厚利润的80% - 90% 来自于存贷款利差。而相对于传统的利息业务, 我国的中间业务则逊色许多。随着中国在2006年履行WTO的协定对银行全面实行对外开放, 在华外资银行不断增多。2006年底, 有22个国家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和法人机构。截止到2011年底, 在华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达到了360家, 总资产达到了167. 3亿。面对外资银行在非传统业务上的强大竞争力, 中资银行也在近几年大力发展非传统业务, 如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等, 并在产品创新上层出不穷, 使非传统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在控制变量的研究上, 文章得到了以下结论。

1) Ln GDP的系数为正, 并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宏观经济的发展能提高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各种金融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 对银行的金融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 国有银行资产份额 ( NP) 的系数为正, 并且在10%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国有银行资产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份额的提高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的比重近50% , 国有银行规模的扩大必定会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 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银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3) 银行规模变量 ( MS) 的系数为负, 并且在5%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在国内小银行更擅长产品创新, 在非传统业务方面比大银行更有优势。这一点与郑荣年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 但是与国际上的研究相违背。Mishkin[21]认为政府会在大银行危难时挺力相助, 大银行更加勇于冒险, 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而小银行却没有这种特殊待遇只能保守地从事金融业务。Rogers等[15]研究得出规模大的银行更擅长资本市场操作, 这意味着大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优势大于小银行。在国内,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较为重视, 导致我国目前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占了银行业务的主要部分。大银行比小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更具有规模, 收益更丰厚, 因此在金融产品创新上缺乏动力。而小银行为了生存, 在资产负债业务收入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 不得不开拓新的金融产品领域, 进行产品创新, 赢得新的客户群体。

4) 不良贷款率 ( NPL) 的系数为正, 并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信用风险高的银行会更加注重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由于银监会对不良资产的监管和不良贷款率的指标约束, 风险高的银行继续从事资产负债业务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 银行为了避免风险的增大达到银监会的要求, 会更积极从事中间业务, 降低资本业务风险。

5) 员工薪酬变量 ( Ln EC) 的系数为正, 并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银行较高的员工薪酬会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更有利于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说明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银行对于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

6) 净息差 ( NIM ) 的系数不显著。这与Roger等[15]的研究相违背, 他们认为传统业务收入高的银行不善于开展非利息业务。而赵旭[22]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银行的利差收入水平不是中间业务的格兰杰原因, 不能解释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由于金融管制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较高的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给予的, 并不是银行自身在利息业务上竞争能力的真正体现。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的逐渐市场化激发了中资银行的危机意识,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许多银行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 另辟蹊径。因此, 传统业务对银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行为的解释能力有限。

4结论与建议

文章采用2003—2008年我国12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控制了宏观层面、行业层面、银行层面的影响因素后, 研究发现,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对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看, 宏观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中国有银行资产份额的提高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从银行层面看, 银行的规模同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呈负相关; 不良贷款率和员工薪酬同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净息差和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不显著。

根据以上结论, 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1) 在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阶段, 我国应适当引入外资银行。以上研究证明, 外资银行的引入对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随着外资银行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 中资银行由于存在危机意识, 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从监管的角度出发, 我国银行产品的创新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千变万化, 监管当局应当对银行产品的多样化进行监管。由上面研究得出, 规模小、信用风险高的银行会更积极地从事金融产品的开发, 因此监管部门应重点对规模小、信用风险高的银行进行金融产品的审核, 以更好地维持商业银行的市场秩序。

银行产品创新 篇5

1.关于完全传统类超市银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传统支行的小规模版

单人经营的网点

移植在超市中的传统银行分支行

规模更小、经营更主动的零售网点

正确答案: C

2.以下关于银行服务产品创新的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成本高

风险高

收入多

报批慢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3.七大转型策略对于以下哪项内容的贡献度最大,效果最明显()√

A B C D 提升净息差

降低营业成本

提升资本效率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正确答案: A B C

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重点包括()√

A B C D 客户聚焦

产品聚焦

区域聚焦

治理模式领先 正确答案: A B C D

5.需系统开发或对接的业务包括()√

A B C D 海外移民

海外留学

直销银行

超市银行

正确答案: C D

6.未来银行的类型包括()×

A B C D 客群深耕型

便捷银行

全能银行

专业银行

正确答案: A B C D

7.利率市场化改革通常不是孤立事件,可能还会推进以下哪些方面的变革()√

A B C D 外汇制度改革

金融资本多元化及外资准入开放

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

大规模资金脱离银行体系流向证券和货币市场

正确答案: A B C D

8.超市银行,按照规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 B C D 完全传统类

迷你传统类

主动零售类

单人经营类 E 混合经营类

正确答案: A B C D E 判断题

9.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般是先存款后贷款。√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10.目前,超市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替客户兑换支票。√

正确 错误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篇6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监管 政府行为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推出重规模、轻效益

近年来,我国银行创新产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如目前已推出的理财创新产品有百余种,但这些创新产品多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即通过模仿国外或同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产品研发。

(二)银行产品品种多,品牌少;单一产品多,复合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社会认同度较低。商业银行的创新产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多,而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待开发,如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银行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性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仅从本部门局部利益出发,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使得产品的开发、管理不系统,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规范性差,影响了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整体协调性,导致金融创新和整合的成本过高。

(四)市场细分不到位,创新产品缺乏个性化,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多数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前粗线条的市场划分对客户需求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导致部分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左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

银行业不仅存在着多头监管,而且对金融产品的品种、规模、价格和交易都实行着严格的管制,“求稳怕乱”,将主要精力放在“管住”上,很少考虑如何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条件。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

(一)历史积累方面的原因

我国银行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性银行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时期的商业银行,仅有十多年历史,在经营管理方面、银行技术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坏帐、呆帐等不良资产问题严重,承受风险能力差。

(二)金融环境方面的原因

1.法律法规的限制,阻碍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整合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却跟不上步伐。产品创新的要求与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会使得新兴的产品隐藏着一定法律风险。

2.金融监管制约着金融创新

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和政策性的高存贷利差使得银行无利润压力,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使得银行创新缺乏动力。

3.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在我国,偷税、逃税、商业欺诈等现象时常发生。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4.银行间不正当的竞争关系制约着产品创新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国内银行业的垄断地位,而广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利率管制限制产品自主定价,中小银行只能利用非价格竞争方式追逐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约束了银行产品创新。

(三)银行内部的原因

1.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金融创新的客观需要

2.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内在推动力

3.科技力量支撑不足,影响了金融产品创新和整合的进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一)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的今天,金融产品的研发必须以电子技术为依托。依靠电子化平台,可以使银行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大提高,加大了产品模仿的难度,有利于银行维持产品创新的效益,同时也能使其服务向自动化、简约化方向转变。

(二) 明确创新战略,加强产品创新的统一规划

融产品创新并非仅仅是金融产品创新机构的事情,它需要全行各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调动一切力量,提高创新效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金融意识的普遍增强,社区金融需求会日益旺盛,对金融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将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客户划分为统一类别,以此研发相应产品,也就是根据客户的业务量、资金量、信誉等方面的情况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可以使银行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银行效益。产品创新应坚持个性化、差异化的原则,有选择地为不同市场中的客户设计符合其需要的产品。

(四) 放松金融管制,加强金融监管,保护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

金融管制是针对业内所有金融机构的全部行为进行管制;而金融监管是主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很显然,金融管制会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加以限制,金融监管则给予金融机构更多创新发展的自由。

(五)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我国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要从原来以政府主导的模式过渡到市场化的模式上来,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为银行的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而政府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创新的权力赋予银行,并积极为银行产品创新创造条件,如金融市场的完善、健全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相应的法规并允许其混业经营等,同时,加强和完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重心从行政监管转移到市场监管上来,在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同时维护银行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长健.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学理论.2008,(12).

[2]司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J].现代商业.2008,(36).

[3]韩晓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4).

[4]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理财产品,创新,银行

一、理财产品创新动因分析

1. 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目前, 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全面放开, 距离利率完全市场化只差存款利率的放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 却促使银行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 对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的获利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银行为了规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不得不选择向以理财产品为主的中间业务转型, 并加快理财产品创新的进程。

2.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再加之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兴起, 银行利润空间受损且竞争压力骤增, 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将理财产品的发展作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一方面, 以收取理财产品管理费及手续费等方式可以改善银行的收入结构, 提高其非利息收入;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理财产品源源不断的创新, 提高创新及创利能力。

3. 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仍未放开, 再加之通货膨胀的持续攀升, 存款负利率的现象使得居民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减少现有资金的缩水, 居民纷纷将闲置资金投入购买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一方面,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风险较小且可以获得显著高于银行利息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降低了银行的压力并增加了投资品种, 满足了广大居民的投资需求。

4. 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 但同时, 也为理财产品创新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1) 流动管理优势。经调查显示, 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较受欢迎, 占比高达70%。短期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大且收益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 (2) 风险小, 投资稳健。首先, 银行本身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都较强, 且信用等级较高。其次,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较广, 通过风险分散和期限错配, 可以提升收益率并降低风险。

二、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1. 理财产品创新的新特征。

(1) 发行量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呈直线上涨趋势, 2014年上半年发行量较2013年同比上涨33.45%, 从而产生了巨额的管理费和手续费, 是银行继存贷利差又一新的利润增长点。 (2) 短期化。3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高达70%, 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余额宝, 其模式甚至以存款的形式出现, 随存随取, 流动性更高。由此可见, 理财产品的日趋短期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短期理财产品既能提高收益率, 又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降低风险, 顺应了广大客户的需求。 (3) 收益率的攀升。由于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催化作用, 理财产品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知晓并热销, 各大商业银行及企业竞相推出其理财产品, 竞争的压力下,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提升。

2. 理财产品创新现存的问题。

(1) 由于银行、保险及证券的分离状态, 客户无法在银行获得一站式管理, 相对而言, 风险度提升, 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 理财产品是新型的金融产品, 其涉及到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因而在我国无法为其设立独立运营机构, 从而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有所影响。再加之为了缓解金融脱媒现象, 理财产品创新存在真揽储, 假理财的现象,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尚难达到。 (3)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持续高涨的热情引发各商业银行的竞争, 但产品创新中模仿创新的多, 原始创新的少, 从而导致理财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理财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1. 政府政策扶持。

由于我国经营权与监管权的分离, 商业银行独立难以完成理财产品的创新过程, 通常需要与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进行合作。因此,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并鼓励银行理财产品创新。

2. 大力发展结构性理财产品。

目前, 较受欢迎的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及银信合作产品, 但银监会为了控制其表内贷款表外化的现象对银信合作的严格约束, 因此, 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结构性理财产品, 并以人民币衍生交易为基础, 充分发挥银行自身的优势, 并加强与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的联系。

3. 分类监管。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起, 其低本金高收益的理念吸引了众多理财“门外汉”, 从而除了各大商业银行外, 各大企业也竞相推出理财产品, 例如, 东方财富的“活期宝”和“财富通”、腾讯的“理财通”、巨人的“全额宝”、等。但由于发行主体的千差万别, 理财产品的良莠不齐等现象, 亟需监管部门根据理财产品发行主体、风险评级, 银行等级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监管, 从而降低风险, 实现市场的有序化进行。

4. 建立高素质的创新队伍。

随着理财产品种类、结构、风险特征等方面的创新, 一方面需要一批创新人才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 创新出具有本国本行特色的理财产品从而获得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 在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客户经理对投资者作出详细的风险及收益阐述, 因此, 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立非常必要。

5. 个性化设计。

在利率市场化及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居民的投资需求与理财意识日益增长, 为了缓解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 需要理财产品的个性化设计。针对保守型、进取型以及高端客户的保值、增值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也丰富了理财产品种类, 减少了同质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兆松.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 (6) .

[2]李瑞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表现及建议[J].华北金融, 2011 (2) .

银行产品创新 篇8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银行各方面人员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涉及客户需求采集和市场反馈收集、信息的归纳分析、产品概念模型、产品可行性研究、产品功能和流程设计、相关信息系统开发、新产品试点、产品推广和营销活动以及产品后期评价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客服人员、产品经理、产品专家, 战略执行、研发团队, 技术、风险、法律等各方面专家都需要参与, 真正实现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对其影响因素 (前因变量) 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将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梳理, 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就开始关注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Easingwood和Storey (1) 早在1991年就揭示了关键的金融创新成功因素:内部营销和协同、沟通策略、整体质量、技术优势、市场研究方法、营销网络支持、直邮引入程序, 支持性和高度参与的开发环境, 市场导向、客户驱动、专家驱动的开发过程。Edgett和Parkinso (3) 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分为管理层/员工取向、开发过程活动和环境评价三类, 具体包括市场适应、组织管理、市场研究、上市有效性、市场潜力、设计测试、员工取向、商业分析、预评估、资源分配和项目更新等11个因素, 并构造模型利用这些因素直接预测成败。随着人们将创新成败标准进一步量化为创新绩效, 影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因素研究逐渐成为主流。Cooper (4) 等学者总结了产品优势、营销支持、市场性质、开发过程、企业环境等五类共104个影响金融创新绩效的变量, 通过因素分析, 不仅提取了财务绩效、加强关系和市场开发三类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 还提取了影响创新能力的11个因素, 更进一步衡量了不同因素对不同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在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出现了关于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之间作用路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Calantone和Benedetto (5) 首先在其研究中指出了产品创新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并通过建立模型, 对组织结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组织结构影响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的获取和配置;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又分别影响技术活动和营销活动;进而, 营销活动影响市场信息的掌握, 市场信息和技术活动共同影响产品质量;最终, 营销技能、营销活动、技术活动和产品质量共同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其分析结果显示, 除营销活动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影响不显著外, 其余影响关系都显著。Kleinschmidt和Cooper (6) 关于产品创新风险因素之间及其与产品创新成败的关系的概念模型显示, 市场和公司环境共同组成创新项目的环境因素, 并作用于产品创新的流程因素和战略因素;项目流程因素作用于战略因素, 并最终影响项目的成败。其中, 市场因素分为市场吸引力、购买性质和竞争形式等;公司环境因素是指营销、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技能和经验之间的协同以及创新者对此的熟悉程度;新产品流程因素包括产品定义、流程所包含的各种活动以及项目的组织等;战略由产品优势、非产品优势和市场引入战略等因素组成。Athanassopoulou和Johne (7)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流会对新产品研究成功具有显著影响。Bates and Khasawneh (8) 检验了组织学习文化、知识转移氛围和产品创新的关系, 发现组织的学习文化会促进知识转移氛围的形成, 同时, 良好的学习文化和知识转移氛围都会显著地影响组织的产品创新效果。Weerawardena, O’Cass and Julian (9) 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 研究证明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 组织学习都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的产品创新。Chang and Lee (10) 的研究也证明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对管理和技术创新都有积极影响。Shu-Hsien Liao等学者 (11) 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会调节组织的文化和金融业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 组织的文化会通过知识获取过程影响到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效果。

二、国内研究述评

尽管国外有较多学者利用各种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 但国内只有极少数研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国内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现状、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国内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一领域, 例如, 周梅 (12) 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动因, 对银行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 在此基础上, 从体制机制、创新策略、组织人力、风险管理等方面, 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有关建议。卜亚 (13) 在分析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脱媒、银行资本约束等动因的基础上, 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产品创新的策略, 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实施混业经营, 促进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由外力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等。刘凤军和张屾 (14) 指出中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整合性不强、市场营销与产品研发缺少互动、配套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机制、有效实现营销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徐爽等学者 (15) 在对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趋势的研究中, 通过分析真实世界行为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 推导出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并针对性地讨论了恰当的衍生证券解决方案, 分析发现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能够在市场完备化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真实世界的行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可以写成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简单期权的形式。

2.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评价。

国内少数定量研究集中在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例如, 肖科等 (16) 利用1985-2002年的有关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认为金融创新力水平是人均利润与人均金融资产占用量的比率。指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水平由持续下降转向稳步上升, 并且与银行经营效率呈高度正相关。曹蒸蒸 (17) 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并界定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出可以通过创新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水平、风险控制力四个维度来评价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刘星等 (18) 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48份年报数据, 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与银行创新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使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 作为衡量银行创新能力的指标。

3.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如前文所述, 国内只有极少数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阎洪等 (19) 从“全球银行”的概念和“价值链”的理念入手, 强调新产品创新的价值贡献和重要意义, 并且进一步从“链”的角度分析新产品创新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于晨曦 (20) 分别从厂商理论的观点、博弈论的角度和交易成本学说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市场存在过度竞争, 过度竞争使得商业银行收益率降低, 而后商业银行可能降低服务质量, 并且影响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的提高, 其结果变为两败俱伤, 提出开展业务、技术合作, 结成战略联盟, 加大银行间同业协会的作用,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观点。李建英、冯琴 (21)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 从外部环境、内部行为者和内部动力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 对11家银行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战略管理和组织因素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起关键推动作用, 只有协调各种动力因素, 才能促进服务创新的发展。雍灏等 (22)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资料,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 考察了开发过程、营销因素、市场环境、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和效果, 以指导我国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 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局限和空白, 例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 没有考虑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 缺少严谨规范的实证研究等。针对上述问题, 未来可能的研究议题包括以下几点:

金融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性行业,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系统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分析商业银行中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创造能力和产品创新的支撑作用, 这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理论, 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 从吸收能力的角度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吸收能力这一重要概念自从Cohen和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以来, 就与企业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 国内外已有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然而绝大多数研究没有针对特定行业或只针对制造业进行实证, 极少针对金融业进行研究。由于银行业本质是同质性行业, 其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独特性, 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业探索吸收能力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 并利用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加以检验, 只有这样, 得到的结论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才更有指导意义。

基于权变理论, 探索权变因素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目前, 对于某些权变因素 (如社会整合机制、利益独占性等) 和控制变量 (银行规模、创新战略等) 如何影响吸收能力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鲜有研究涉及。由于这些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创新能力和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而影响到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或前因变量的研究, 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议题, 笔者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逐步求证。只有明晰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商业银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战略并成功实施, 提升核心能力, 保持竞争优势。

摘要:文章主要从前导因素的视角, 对国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战略、评价、影响因素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综述, 指出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视角相对单一, 没有考虑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 缺少严谨规范的定量实证研究等问题;最后, 分析了未来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研究中, 影响因素这一范畴的研究趋势。

银行产品创新 篇9

《指引》明确提出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 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 最终体现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金融创新是延续上世纪的新浪潮, 银行产品创新, 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和业务发展需要, 提供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 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有别于以往的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新机构、新市场与新制度安排。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在于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赋予新的金融功能,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成本, 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提高金融为经济服务的效率。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的革新, 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 加快了金融业全球化的进程。银行产品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客户群, 创造更好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也隐含着风险。在创新产品的同时, 要时刻注意风险, 完善管理和流程设计, 在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加强对新产品的风险控制。国有银行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 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风险

1. 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魅力及客观存在的风险类型。创新是灵魂, 创新是魅力。

一个行业, 一种产品, 只有不断创新完善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和客户欢迎。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各家银行都想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 靠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及专业化服务水准留住客户, 争取市场份额, 取得了效益最大化。银行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真正的核心技术用钱也难买到。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

金融产品创新的原动力在于金融管制和金融压抑。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催化剂是风险转移与降低成本;金融产品创新的外动力则是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特别是计算机、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 出现了金融业务的电子计算机化和通信设备现代化, 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时, 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 促发了金融创新,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财富增长。

在金融创新上, 我国的金融产品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据统计, 我国银行的业务品种只有一两百种, 而在西方商业银行, 他们围绕客户的需求, 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其业务品种竟达上万种之多。随着对外资银行经营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开, 品种更齐全、创新能力更强的外资银行必将对国内银行产品创新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许多银行试图利用金融创新这一途径, 为自己找到生存之路。由此打开了市场, 赢得了先机, 争取了客户, 创造了利润。然而由于大量的国有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对风险估计不足,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风险难以规避, 影响体系稳定。总括而言, 由于金融产品创新导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2. 产品创新的市场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特征、风险点。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 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产品创新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创新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导致的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产品在功能品质, 以及投放市场数量上与客观存在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大小, 不一致性越大, 市场风险就越大。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中。据研究, 产品创新中大约有35%, 即1/3的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中止。

金融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产品的竞争。新的金融品种的推出, 既能够拓宽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又能够坚定投资者的信心。但作为一种新品投放市场, 要被市场接纳, 还有一个过程。这个投放市场的过程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对一些新兴业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缺乏应对市场风险的经验。在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中, 措施失当, 都会导致风险发生, 被动带来损失。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 金价、油价大幅波动, 前景难以判别, 也令很多创新产品蒙受风险损失。

市场风险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市场是变化的, 相对来说, 市场风险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经验表明, 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蓬勃发展, 会使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量化更加困难, 风险也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衍生性。部分产品是在原来某种业务基础上增加功能或全新替代, 风险也衍生过来。波动性。市场随着经济周期、价格指数、股市指数及季节变化等影响, 呈现一定的波动。风险点。研发阶段、投放阶段以及顾客接受反馈过程都有可能存在风险。

3. 产品创新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

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产品创新过程同样会遇到信用风险问题, 特别是部分理财新产品的开发, 银行与客户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及互不信任问题。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研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风险研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简单分析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及风险点。在现代信用活动中, 信用风险具有不对称性, 扩散快, 并具有逐渐加剧的特点。

风险特点:

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 信用市场中授受信主体对相关的信息占有是不对称的, 受信主体对自己的预期价格或收入的变动、资产的数量、负债的数量以及信贷消费的成本、还款概率是清楚的。但授信者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却是不充分的。若一个授信者面对众多的受信者, 则信息不对称的分布就更严重, 因为每个受信者对自己信息的掌握都是充分的, 并且相互之间的信息又是有差异的。一个处于信息弱势的授信者要面对一个信息强势且有差异的群体, 其情景是可想而知的。累积性。指信用风险具有不断积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在一定的临界点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特点。内生系统性。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那些能够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主要受到某一共同的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也可以分解成为两个部分, 一是受到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受到特殊的个体因素, 比如企业或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本身的人格、人品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部分。风险环节。信用风险产生在申请人环节, 有无不实和隐瞒以及业务合规性、合同文本有无罅隙等。

4. 产品创新的操作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具体分为四类: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新产品投入市场, 有一个适应学习过程, 四类风险都有可能发生, 特别是经办员工, 如果不熟悉, 疏忽大意, 都有可能导致操作上的风险。单就某个单个的月份来看, 操作风险事件是没有规律的, 但是如果将这些操作风险事件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同类型的大量数据中来看, 就会发现, 这些操作风险正以某种稳定的概率发生, 这正是银行量化操作风险的基础。

操作风险的特点:

具体性。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具有各自具体的特性。分散性。操作风险与各类风险相互交叠, 涉及面广。差异性。不同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表现方式存在差异。

此外, 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可能出现高科技风险、关联性风险及经营风险、法律性风险等。同时,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国内、国际银行业之间联系紧密, 一旦发生问题, 很快便会波及到其他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金融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风险可控、提高效率、规范程序和增强竞争力。银行风险管理简单讲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 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 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 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 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 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 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 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流程, 涉及各个员工和各个细节。全面风险管理是与全行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的、整体的、全程的、量化的和立体的风险管理。

1. 创新创造效益原则。

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创新是为了发展服务, 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要解决创新的思想误区。创新是为了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如果不能, 创新就失去意义。一味地贪大求全和刻意创新, 或者在创新产品没有完善之前就投放市场, 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有时负面影响也极大。因此, 产品创新及投放市场一定要经过验证, 逐步推开。

2. 效益覆盖风险原则。

效益最大化始终是经营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实现利润最大化。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创新产品坚持定价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市场化定价、差别化、依法合规。再次, 要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过程之中。同时, 要拓展成本管理的视野, 切实树立起大成本观念, 将成本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成本发生点, 不留死角, 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最后, 要扩展成本管理的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更趋商品化,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等。

3. 风险可控原则。

创新产品同时要创新风险管理手段。无论大小企业, 金融市场都孕育着极大的商机。商业银行要树立“经营”风险的理念, 而不是回避风险、更不追求零风险, 通过积极创新, 建立适应各种企业及个人客户特点的风险管理体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研发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切实提高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 保证风险的可控和收益能够覆盖风险, 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 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探讨。 (1) 产品创新从研发阶段到投入使用要坚持风险管理三道防线, 前、后台共同参与控制风险。形成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以及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 (2) 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金融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主要有项目风险、技术风险、商业风险等。控制新产品开发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产品开发的初期就将风险控制要求考虑进去, 并在开发过程每一阶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控制, 并在每一阶段的终点, 设置检查点进行检查, 保证效益能覆盖风险或使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产品推广应用阶段的风险管理。在产品研发成功推向市场时, 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存在着市场风险并可能由于市场风险引发信用风险, 以及操作风险。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控制的流程和机制 (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 。商业银行各种风险是互相联系的, 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最近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 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结果。当美国房价不断下降、利率不断攀升时, 房贷者负担加重, 违约率大幅增长, 并由此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衍生品 (次级ABS和CDO) 价值的不断下降, 信用风险向市场风险转化, 而在市场出现恐慌时, 资金流动性又出现高度紧张, 进而引起信贷的紧缩, 形成市场的恶性循环, 并最终爆发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充分表明, 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往往和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紧密相关, 这就对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下, 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自身的特点, 加强计量和管理。

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无论外部监管多强大, 如果没有银行内部控制配合, 依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在内控体系的设计思路上, 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 在业务创新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新, 将总体风险控制职能分解到各业务管理部门, 再由各业务部门将风险进一步分解到各条产品线和各个岗位, 并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 识别和度量风险, 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 为国有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随着银行创新的推进, 银行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只有不断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后评价, 才能对创新形成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1995年, 巴林银行倒闭, 就是银行内部控制出现漏洞, 没有严格执行后台管理与前台交易分离的程序, 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种违反程序的做法造成的。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 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明确市场定位, 细分目标市场,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 并改善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要结合自身优势, 在吸收国外成熟的、回报率高的金融产品的同时, 树立品牌形象, 实行品牌战略, 努力提高金融业务创新的技术含量。建立一套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机制, 完成对产品创新全流程的监督和控制。研究出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方法方式, 综合各种因素, 设置预警量化指标,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 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1) 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的必要性。风险后评价对于完善产品性能、业务流程和防范风险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其他金融业务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对影响大的创新项目, 可以通过后评估积累经验, 重新识别风险, 防范未然, 亡羊补牢。 (2) 产品创新风险后评价的思路和评价框架。一要建立风险文化。一流的风险管理的秘密在于企业的风险文化, 而文化一定是建立在风险管理人员能力上的。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才能平等地参与决策并让前台人员尊重风险纪律。他们不仅要对业务及风险有清晰的理解, 且要跟得上产品迅速发展的复杂步伐。他们需要一套支持性的组织架构、基础设施及内部流程, 及时准确的数据, 必须有权力采取行动, 启动快速裁决机制, 且责权分配须明晰。二要构建创新的考评体系。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对创新的预期效应和事后效应的检验方面, 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失误, 甚至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创新也要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并以此建立一种溶错机制和纠正机制。在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基金和创新奖励基金, 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有效的营销管理和市场导入机制、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 确保金融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池启水著.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孟庆福.信用风险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杨高林编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4].张建友编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5].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探究 篇10

金融产品是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 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 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兑换成现金。金融产品的类型不一样, 在不同的环境其功能也不一样。如, 对市场而言, 股票是金融产品;对股票发行者而言, 股票是融资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 交易形式、投资形式以及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市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于金融产品类型的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市场上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各种需求。因此,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服务升级,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产品缺乏原创性创新

近年来, 我国将鼓励创新发展写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 将原创性创新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原创性创新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比较少, 产品能够迅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原创性的金融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客户的支持, 进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然而,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原创性, 有趋于一致性的趋势。一家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 其他的商业银行也会模仿该产品, 推出自己相应的金融产品。这种缺乏实质创新的金融产品很难持久的获得经济效益。长此以往, 容易导致银行失去自己的特有的品牌形象。如一家银行推出仓单质押的供应链服务金融产品, 另一家银行随即推出类似的动产质押或权利质押等产品。这些产品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2.2 产品创新定位、规划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 甚至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些管理方面的缺陷也体现在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因为银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整体的规划, 在进行产品创新时, 严重脱离银行的发展战略和服务理念。为了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 银行不进行相应的产品的性能分析和市场预测, 产品设计也不规范, 标准化程度低, 为后期的操作带来很多麻烦。另外, 由于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过于盲目, 没有合理的产品定位。时间一长, 无法使消费者认识到产品的优势。很多金融产品可能真的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很高的收益,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营销手段, 消费者不得而知。此外, 银行的金融产品缺乏必要的形象包装, 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产品结构缺乏均衡性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将自己的金融产品的目标顾客锁定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一些偿债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因此在产品开发时, 主要的顾客分析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现状。因此, 这些产品不适应中小型企业。然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 发展势头迅猛。并且近年来国家政府一直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监督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些商业银行因为惧怕风险, 仍然将产品锁定在大型企业客户上面。有些商业银行虽然抓住商机, 来开发针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但是因为起步晚, 缺乏各种评价机制和风险机制, 而导致产品失败。因此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 产品结构严重缺乏均衡性。这种单一产品策略最终会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

2.4 缺乏金融产品风险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的商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个方面的机制、规范还不够成熟, 金融产品的风险比较大。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一般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人口消费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 南方人比较精明, 善于投资;东北人比较大胆, 敢于承担风险;山东人比较保守, 属于风险厌恶型消费者。由于这些地区间的差异, 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地区的金融产品的创新进度也不一致, 创新的手段多样, 产品不够规范。这些因素为银行的长期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另外, 由于缺乏经验, 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风险规避机制, 如科学的操作流程、合理的风险评价机制等。

2.5 缺乏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银行的各种业务带来了便捷。然而, 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网络互不兼容, 银行之间的结算为客户造成很高的成本, 严重阻碍了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具有兼容性, 使得顾客在投资或者选择使用时, 考虑到交易成本, 进而放弃该产品的购买。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行业的产品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信息共享性。如果银行的金融产品在该方面得不到有效地创新和改进, 将会很难进入市场盈利。

3. 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途径

3.1 鼓励原创品牌和创新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 需要自主研发, 进行原创性创新。这样有助于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 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商业银行在逐渐趋于一致性的金融产品市场中推出一款差异性比较大的产品, 然后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包装, 会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效果, 这样有助于形成优质的品牌形象。如招商银行的“C+”现金管理、交通银行的“蕴通账户”等金融产品, 由于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差异性, 为银行带来了较高的利润。例外, 产品要满足各个层次的顾客的需求。这样可以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增大银行的顾客群。银行可以认真分析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等的顾客的真实需求, 急人之所急。

3.2 合理的产品定位和营销

商业银行的经营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在金融产品创新时, 需要从银行的全局出发, 使之符合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位, 使之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如建设银行曾经推出生肖储蓄卡这一金融产品, 取得了成功。其原因就是建设银行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少年儿童, 由于其独特的设计, 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然后, 银行需要学会金融产品的包装。同有形产品一样, 合理的包装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的推广。如农业银行浙江分行推出了“金”牌系列产品:金宝塔, 金牛等。这些包装有效地突出了产品的特色, 吸引更多的客户。

3.3 平衡产品结构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统计结果显示, 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在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单一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融资依赖于商业银行。近几年, 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保障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会增多, 融资风险会降低。在这样大好的市场机遇下, 商业银行应该平衡金融产品结构, 拓宽产品顾客范围, 多开发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如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把货物当做抵押, 银行提供结算服务,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风险, 获得较高的利润。

3.4 建立完善的风险约束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 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因此, 在进行金融产品开发时, 需要注意制定相应风险约束机制。如, 限定产品的目标顾客范围, 针对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消费者进行出售。另外, 银行要根据地区差异, 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规范, 通过咨询公司或专家团队来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价机制。如中小企业国家贸易融资, 可以通过全面评价机制, 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然后进行风险预测,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

3.5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与金融、结算等业务相结合, 如支付宝平台、微信支付等。在很大程度上, 这些支付方式为很多金融产品的推广带来障碍。因此, 为了使金融产品能够拥有广泛的顾客群, 在开发时应该注意将金融产品与人们的日常交流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结合。银行可以和互联网进行合作, 开发便捷的、客户范围比较广的金融产品。

总结

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的增长点。因此, 商业银行为了最终提高利润考虑, 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应该积极进行产品的改进与创新, 并且形成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只有这样, 商业银行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韩非.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2]舒剑, 马希俊, 邵欢庆, 侯晓强, 刘晓军.金融产品创新管理解决方案[J].华南金融电脑, 2010 (2)

[3]孙俊, 王英杰.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提升中部地区银行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J].中国金融, 2013 (5)

[4]杨家才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与保险, 2012 (4)

银行产品创新 篇11

关键词:银行 金融产品创新 风险管理模式

对于银行金融产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特别是对新推出的金融产品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规避,实际上也需要梳理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和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克服当前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中更好地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特别是雷曼兄弟公司等典型的金融产品引发的骨牌效应启示下,银行也应该更进一步地评估自身的商业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从中外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而让银行金融产品更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当中将金融产品创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内涵概述

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金融类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推出一系列的商业产品创新,这种创新方式在商业银行当中,主要还是通过创造性或者重新组合等方式进行调整。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对还是比较关注的,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当中不同的经济实体对于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还是相对比较多的,他们也希望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的融资途径,为他们的日常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助力。金融创新从本质上也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融资或者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新的金融要素的创造过程,对市场上原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特别是金融产品都具备的一些因素,如产品的流动性,或者是产品自身的盈利状况或者是在市场当中的安全状况等,这些都是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更需要得到关注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上分析,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还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金融制度方面重新梳理,也包括对于金融产品的传统交易方式的革新等,这些方面都是当前商业银行非常关注的一些方面,也是他们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的领域。不过,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还是针对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问题本质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些金融产品虽然能够为其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很可能给银行带来一些风险,比如次级贷款危机当中的雷曼兄弟公司推出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就是这样一种金融产品创新失败的典型例子。在次贷危机当中,雷曼兄弟公司连续四十年都运营房地产抵押债券,但是这一类的债券却属于第三级资产,在市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状况下,这类带有危险性的金融产品,其危险性却往往没有被发现,但是一旦市场经济环境和具体的金融产品运营条件出现了变化,则触发金融产品本身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最终让雷曼兄弟公司走向了破产。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对于中国更加成熟,但是即便如此也会出现金融产品触发一系列的风险和危机。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金融产品本身的市场性将会决定了产品创新必然和产品的风险并存,如果要真正意义上消灭金融产品的风险这也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只有在开发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平衡银行金融产品当中的创新性和风险性,尽可能地提高金融产品的安全性,让金融产品可以在市场当中稳定地运行下去。一旦金融产品存在触发风险机制的可能,那么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风险评估一定要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商业银行出现更多的危机,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还是从更好地调动市场的金融资源,特别是对于金融要素的重新配置或者优化组合上更充分地进行分析。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的目的仍然在于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帮助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可以获取到各自需要的利润,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行管理,需要针对不同的金融产品风险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帮助商业银行科学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对金融产品创新中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行管理

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当中,风险首先就是表现为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或者管理上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钢种,需要面对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还有相关的配套法律对商业银行的各种具体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一旦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出现信息不对称,没有充分把握法律法规的要求,或者没有对市场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信息进行分析,那么就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过程当中,需要对当前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制度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制度当中的模糊区域,或者是制度的空白点进行风险研判,不能够仅仅从自身产品开发的角度进行突破。新的金融产品开发,不能够仅仅是从开发成本考虑,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金融产品本身的法律风险成本,不能够完全依赖模仿导入金融产品,也要合理避免侵权问题。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解决代理问题,也应该充分分析在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理论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只有在风险评估前置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解决银行金融产品开发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二)对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的管理

金融产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也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两类风险都是人为操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但是动机是不同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当中,因为内部程序的问题,或者是人员的操作不慎等引发的损失。但是道德风险,主要是从事金融产品操作过程的人,可能出现的一种趋利避害行为,这是一个金融哲学概念,是经济人人性假设下对人类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描述。在这两种风险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要规避产品创新的风险,应该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量化,通过完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评估模式,更好地促进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相互结合在一起。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开始,就应该对起设计、推广以及评估、退出等层面的内容进行全覆盖管理。

产品的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选择目标客户,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设计出合适的新金融产品。然后应该让法律层面、业务层面的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要从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以及上述的法律信息不对称等风险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挖掘创新后该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一些隐形风险,进行合适的市场披露。这主要是从金融道德的角度,更负责任地进行风险论证,解决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问题。

(三)对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效益风险进行管理

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一些商业银行也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没有和客户群体进行交流和分析,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没有办法抓住客户的心理,在效益上没有办法将风险纳入到一定的范围当中。所以,金融产品创新,还应该充分了解客户的心理状况,要通过客户和业务人员进行效益评估。业务人员可以对金融产品创新之后,全面投入市场当中的销售规模进行评估,特别是市场当中存在的金融要素,如利率、汇率以及大宗商品等要素变动情况进行评估。当前西方金融机构也会普遍采用一些风险定价的方式,以风险定价更好地解决金融资产在给定的时期内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也应该邀请相关的客户参与到创新金融产品的体验当中,通过客户的体验来充分评估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针对这些风险瑕疵进行优化,而且在内部机构当中试点运行,可以更好地掌握效益风险防范的感性认知,让创新之后的金融产品和市场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产品流程不够完善等因素产生未知风险。

四、结束语

从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当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虽然可以让银行从其他的金融产品上获得更多利润,但是这也必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风险,特别是金融产品本身的运营就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金融制度和交易方式等,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金融产品众多,而任何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产生,都必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营,才能够对其具体的盈利状况还有其他的一些效益等进行真正评估。所以,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化管理,更需要针对各类潜在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进行科学控制和评估,才能够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胥欣华.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6(15)

[2]陈泊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9)

银行产品创新 篇12

1. 风险揭示不够明晰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过程和相关宣传品不能充分揭示风险, 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 也没有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此外, 银行对理财产品销售和服务也存在问题:不仅没有对本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相关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法律意识,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和部门处理客户投诉。

2. 理财产品透明度不够

首先, 理财资金运用管理信息不透明, 尤其是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不透明对投资者的影响很明显。其次, 理财收益的分配或者管理费用的收取信息不透明。对于信息缺乏透明度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特别是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在理财收益的分配或者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和额度完全基于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可以预见, 这样的行为必然会使投资者降低对相关理财机构的信任度, 从而使市场中的理财产品营销受到长远的负面影响。

3. 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 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 互相效仿, 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 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 仅局限于利率、汇率挂钩与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 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 产品同质化严重。

4. 理财业务上面临的人才瓶颈

理财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但要求每位理财人员同时精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是不可能的。在前台的市场营销人员配备上, 虽然各行都配备了个人客户经理, 但这些个人客户经理从事的业务很少与理财搭边, 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

5. 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 与我国商业银行有业务关系的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基础数据和资金交易情况等资料基本上齐全, 并有了专门的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法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查询到现有客户的有关信息。但对于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和挖掘仍很缺乏, 客户信息的部门分割问题严重, 个人业务部门、公司业务部门和机构业务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通常不是互通的, 内耗严重;售后服务差, 通常是在营销客户时非常投入, 但不重视客户维护和客户增值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必要性分析

1.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创新的巨大市场需求

居民手中闲置资金的增多, 增加了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而存款利率的连续下调, 股票、证券、基金等多种投资产品或渠道的不断涌现, 既增加了居民投资的兴趣, 也增加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 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 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预期支出也不断增加。居民受潜在保值、增值心理的影响, 迫切需要一种专门的机构为其提供理财服务, 以达到其资产保值、增值, 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而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以信用为资本的商业银行, 开办个人理财业务, 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无疑是雪中送炭。虽然根据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 银行代理客户投资的业务还不能办理, 增值性服务还比较薄弱, 但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和企盼还是与日俱增。

2.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引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需求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 经历了证券市场的牛市熊市, 经历了理财产品市场的低迷与高涨, 随着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理财渠道, 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也逐年攀升。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理财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关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 相应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维持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影响巨大。

3. 我国工商银行持续发展引致的创新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 已普遍认识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家银行已经把该项业务的开展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作为吸引更多的客户手段, 理财产品的创新是商业银行迫切解决的问题, 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品牌宣传的一个亮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1. 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理财服务环境

在当前大多数客户还是比较习惯于到银行办理业务的情况下, 银行具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理财服务环境是开办理财业务的基础。因此, 银行应选择功能齐全、环境宽敞、客户资源丰富的对外营业机构建立个人理财中心, 理财中心内应设立开放式柜台和贵宾理财室, 贵宾客户可以直接到贵宾室办理业务, 享受个性化服务, 减少排队办理业务的麻烦, 使客户具有优越感、安全感。

2. 完善和创新理财业务, 打造理财品牌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 研究不同的群体的收益需求及心理预期, 推出更多更符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 创新出有个性的理财产品, 打造自己的理财品牌。

3. 建立核心人才队伍, 创新考核和激励机制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 积极培训金融理财师, 为他们所从事的理财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提供培育金融理财规划服务成长的“土壤”, 以充分发挥金融理财师的作用, 以“人”为本, 任何业务发展的核心力量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的增加, 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及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的策略。

上一篇:胆囊隆起性病变下一篇:质量原因分析与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