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2024-10-28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精选12篇)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1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低迷及居民理财意识的普遍提升,基于信贷资产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以下简称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因投资风险偏好较为稳健,收益普遍好于同期存款,2007年以来取得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一方面银行受制于信贷规模的严格管制,另一方面理财客户的强大投资需求,贷款类理财产品发展更为迅猛,呈供不应求的态势。2009年上半年,在“信贷没有规模限制”,银行新增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1%的情况下,出于不同诉求的需要,贷款类理财产品需求依然旺盛,甚至超过了去年同期。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2009年1-7个月,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超过了1,000款,比去年同期多增约100款。

20 09年7月以来,政府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信贷规模趋紧,资本市场在3000点左右调整停滞不前,可以预见,贷款类理财产品将更加火爆。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寻求应对之策,以期防范于未然,促进我国贷款类信托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

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是指以贷款的方式运用信托资金。贷款信托以实际获利、分红为原则,不允许承诺保证信托资金的本金和最低收益,是一种不保本带有变动收益的金融产品。具体操作模式是银行通过向客户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信托公司与融资方签订借款协议,再由银行做为贷款服务商负责借款的贷后管理,在产品到期日,银行按协议约定兑付本金及利息给客户。融资方的选择、基础资产的管理、产品销售及服务上均在于银行。产品风险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发售方和购买方,即银行和客户的风险。

(一)理财产品发行方(商业银行)的风险

1、未认真落实相关业务流程及管理规定产生的操作风险。

一是放松融资方准入管理。融资方虽与信托公司签订借款协议,实质上融资方即借款单位的选择在于银行,实践中,部分银行出于拓展客户、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等考虑,未严格遵循现有的信贷政策,对于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或者授信管理审批条件的借款人,选择以信托贷款方式发放,规避行内的信贷监管。二是未认真履行贷款服务商的管理职责。银行与客户签订理财计划协议募集资金,由信托公司与融资方签订借款协议,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银行做为贷款服务商负责信托贷款的贷后管理。从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来看,借款人未及时归还信托公司贷款,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的风险,主要是由客户自行承担,银行并不承担风险,信托贷款不属于经办行的自营贷款,从而部分经办行放松对于贷款的管理,对于借款单位的资金流向、经营状况变化未能做到及时了解及跟踪,信托贷款发放后被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偿还借款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等。三是在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环节,存在不当销售、未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风险。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销售人员出于营销产品及考核压力考虑,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故意隐瞒产品真实风险程度,误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在客户购买产品前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或者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在客户购买产品后,未按规定向客户披露产品信息。

2、信贷规模管控的风险。

信托贷款不受信贷规模控制,监管部门也未明确信托贷款是否纳入统计、监控范围。银行出于业务战略转型,产品创新,拓宽营利渠道,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满足客户不同投资需求;在贷款规模受限时,满足授信客户资金需求,缓释信贷规模管控的影响等多种诉求,大力发展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在成熟的经济环境下,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是银行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转移来改变自身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实现风险分散的正常举措,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实质上信托贷款与信贷资金贷款并无明显的界限,大部分银行在发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会在应急预案中指提出在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信托贷款时以信贷资金置换信托贷款,或直接与借款人约定,以信贷资金承接信托贷款。但信贷规模受外部经济环境及规模管控影响,如信托贷款到期时,信贷规模受到限制,无法及时置换信托贷款,将导致理财产品无法及时兑付。

3、借款人违约风险。

借款人因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或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利用假资料骗贷等原因,在信托贷款到期后未能及时归还,导致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在2008年5月以后银监会通过“窗口”指导,叫停保本型理财产品之后发行的非保本型浮动收益性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形式上银行并不承担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的风险,但如果出现理财产品未能及兑付的情况,将会给银行造成的极大的声誉风险。

4、产品设计不当的风险。

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形式日趋灵活,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组合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招行的“日日金”,即基础资产的配置包括信托贷款、债券、银行存款等,通过基础资产配置期限与产品期限错配,在客户取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收益的同时,银行也取得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因为信托贷款多为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三年,而对应的产品期限是一个月、七天甚至一天。如果银行出于盈利考虑,配置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过多,在客户要求赎回的资金大于配置的流动性资产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面临垫付资金的风险。

5、信托公司违规经营风险。

信托公司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是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不可或缺的合作平台。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使用、收回、收益的收取均通过信托公司办理。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下,个别信托公司因为违规参与相关的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与投资,面临破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其他受托财产的资金安全。

(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购买方(客户)的风险

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投资风格稳健,收益较为稳定,随着中国居民理财意识的提升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受到大众客户的欢迎。但由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近几年才推出,同时,大多数客户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及风险管理意识,可能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

银行推出的固定期限(一个月以上)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一般不能提前赎回,即在理财产品没有到期之前客户不能提前支取本金和收益,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弄清楚产品的期限以及能否提前赎回,或者急用资金时银行有没有解决方案,结合自已的资金需求情况做出判断。

2、收益风险,指未达预期收益率的风险。

目前,银行推出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即许多产品销售协议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是一个估算值而不是实际已经发生的,因利率变化、借款单位未能足额还清利息或提前归还信托贷款等,都可能影响预期收益的实现。

3、本金未能兑付的风险。

2008年5月以后银行推出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型,如果信托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未能归还,理财产品未能兑付造成的损失按协议约定是要客户来承担,客户将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二、贷款类理财产品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健立健全信托贷款的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及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强信托贷款的管理

一是将信托贷款纳入统一授信额度管理,明确审批授权权限。即将信托贷款业务纳入客户在银行的综合授信额度管理。二是严格限制借款人范围。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涉及面广,如未能及时兑付将对银行造成极大的声誉风险,因此,银行对于信托贷款的借款人应视同自营贷款业务严格进行审查,投向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导向等。三是加强贷款的后续管理,严格资金用途,切实履行贷款服务商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以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资金用途的监管,确保资金合规使用。严格监督资金使用方按照信托贷款合同中的约定用途使用资金,严禁擅自改变用途、挪用或扩大使用范围。四是严格遵守宏观调控的安排,统筹安排银行信贷规模。目前,信托贷款未纳入信贷规模统计,但商业银行在开办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应综合考虑信贷规模管控政策对于资金投融资运作的影响,积极与外部监管部门协调沟通以信贷资金贷款承接到期信托贷款的可操作性,统筹安排银行信贷规模。五是加强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提升服务内涵,规范理财销售行为。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充分、如实揭示反映产品风险。在营销宣传时不得夸大、虚报理财产品的本金保证和收益实现的情况;按外部监管要求切实做好客户评估工作,在客户选择风险评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理财产品时,须经客户书面确认,在产品销售后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六是审慎选择合作的信托机构。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托公司客户的准入退出机制,选择规模较大、诚信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托公司,加强日常管理,防范与客户合作的潜在风险。

(二)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研发人员的培养,提高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一是提高产品研发的力量,将具有较强理财规划与产品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产品研发岗位,提高理财产品的整体运作水平及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强柜面销售人员的理财知识培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规范理财销售行为,确保销售合规。三是严格理财从业人员管理,理财产品销售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财从业资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理财业务及销售理财产品。

(三)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监管,对商业银行该产品的管理及操作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指导

积极规范理财产品的统计及报送口径,增强产品发行的透明化,考量信托贷款未纳入货币和信贷统计口径,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否应纳入贷款规模统计,才能为宏观经济的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的货币供应情况。金融产品创新要充分考量宏观货币政策对其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宏观货币政策也要考虑金融产品创新对其产生的反作用。

(四)培育居民理财意识,通过各种媒介、销售渠道加强对于购买理财产品客户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客户素质

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居民理财需求的增加,理财产品日益被中国居民所接受,除客户自身通过积极参与学习金融知识,建立收益与风险并存、高收益高风险等投资理念,合理配置投资资产结构,正视投资风险外;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应充分发挥传媒教育对于成熟投资理念营造的促进作用,各销售渠道在面对面销售的过程,应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资产配置、风险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的理财意识,提高客户素质。

参考文献

[1]、《受制于信贷规模限制 信托贷款理财井喷》(2009年8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信托理财产品一枝独秀,专家提醒投资需注意风险》(现代金报,作者俞婷)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2

信托理财产品作为高瑞理财产品,收益高、稳定性好,是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主要特点。信托计划产品一般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优质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信托计划,大多有第三方大型实力企业为担保(房地产类还会增设地产、房产做抵押),在安全性上比一般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要高出一头。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区别主要以下几点:

(1)资金门槛较其他理财产品高。信托资金门槛为100万。

(2)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即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受托人经营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利益。

(3)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一经有效成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独立运作的财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信托财产与受托人(信托机构)的固有财产相区别。因此,受托人解散、被撤消或破产,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或破产的财产。

②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或收益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自己)对信托财产的享有不因委托人破产或发生债务而失去,同时信托财产也不因受益人的债务而被处理掉。

③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或同一委托人的不同类别的信托财产相区别。这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委托人的利益,不致使一委托人获得不当之利而使其他委托人蒙受损失,保障同一委托人的不同类别的信托财产的利益,不致使一种信托财产受损失而危及他的其他信托财产。

(4)信托管理的连续性。信托一经设立,信托人除事先保留撤消权外不得废止、撤销信托;受托人接受信托后,不得随意辞任;信托的存续不因受托人一方的更迭而中断。

(5)信托有一定的避税功能。由于信托收益否有交所得税,国家没明确规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税的效果。

银行信用类信托产品 篇3

操作模式

银行信用类信托产品按照操作模式不同,具体分为以下3种类型:

银行资产回购型

信托公司以发行信托计划所募集的资金向银行购买特定的贷款资产,一定期限后由银行溢价回购。

银行担保型

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借款人,由某家银行为借款人偿还信托贷款提供担保。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型

信托公司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称为特别目的载体(简称SPV),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的所有权通过信托方式转移到该机构,此后由该资产的所有权支持形成信托受益权,投资者购买由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计划中所包含的信托受益权。目前,此类型信托只有中诚信托和中信证券、工商银行、瑞士第一波土顿银行4方合作发行过一支“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集合信托计划”作为试点,其它信托公司还没有大面积开展。

收益情况

目前银行信用类信托产品已到期多支,均按照原信托计划合同的约定返还了本金并实现了预计收益率。由于该类信托产品的低风险性,所以相应地,它的收益率水平也是信托产品中最低的。但以2年期产品为例,其目前每年3.8%~4.5%的收益率仍远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根据各信托公司公布的收益分配报告和到期清算报告统计,银行信用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如下:

2003年发行的信托产品中,已到期的1年期产品所实现收益率水平在3.2%左右,2年期产品实现收益率水平在3.8%左右。

2004年发行的信托产品中,已到期的1年期产品所实现收益率水平在3.3%左右,未到期的1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在3.7%左右,未到期的2年期产品平均收益率在4%左右。

2005年发行的信托产品目前均未到期,其中1年期产品预计收益率水平在3.6%~4.2%之间,2年期产品预计收益率水平在4.2%~4.5%之间。而且由于近期国内升息的预期比较强烈,所以大多数2年期信托产品采用了浮动收益率的方式,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险露头角

银行信用类信托产品的风险主要在于,信托到期时,银行是否能够按照最初的约定履行回购或担保义务。由于新中国至今还未有过银行破产的先例,银行的信用等级很高,且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危机,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国家也会对自然人债权给予充分的保护。因此,此类产品在集合信托类产品中是风险最低的。对于非常看重本金安全而又觉得银行存款利率太低的投资者而言是较适合的投资理财产品。

化险为夷

法1:考察信托投资公司的信用状况和资产质量,了解其合作银行的信用状况、历史上是否有违约的记录。并且要考虑如果该信托一旦出现风险信托公司和银行是否有化解风险的能力。

法2:投资前须察看银行回购协议或担保承诺函,注意银行的回购是否附有条件,担保是否是连带责任担保。如回购附有条件或不是连带责任担保,则考察其出现风险的概率有多大。因为一旦出现了风险,银行就会应用免责条款来拒绝履行回购或担保义务。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4

(一) 信托业务概述

信托业务是指接受客户委托的商业银行信托部门, 代委托者或个人经营、管理、处理货币资金、其他财产, 并且收取手续费。我国信托投资业务目前主要由独立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经营。但是信托业务作为一项表外业务, 具有表外业务具有的优点, 比如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但是可以影响当期损益, 改变整个资产报酬率。这使得各商业银行想方设法的开展信托业务或者类似信托业务。

(二) 信托理财产品种类

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除了这些比较常规的银信理财产品, 还有一些内容重点相关的几种理财产品: (1) 结构型理财产品, 该种理财产品将存款和组合金融产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金融衍生品 (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 结合在一起的理财产品。 (2) 保本型理财产品, 顾名思义这种理财产品保证本金不受损失, 他们的最低收益率在到期日也是能够有所保证。

(三) 银信合作业务

银信合作业务, 是通过信托的方式寻求贷款, 信托公司将企业的贷款项目“一揽子”处理成金融产品, 由银行主导设计之后发行, 向投资者筹集资金。

1. 银信合作业务的特点。

银信合作业务是银行主动型的业务, 此种产品的投资运行和贷款后续管理都是有商业银行来完成。这类产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可以把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业务腾挪到表外, 可以规避资产监管的要求, 可以通过销售理财产品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另外, 这类产品对投资者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在股市跌跌不休之际, 民众在股市上的投资热情和投资信心都收到很大的打击。而由银行代为销售的信托理财产品有着高收益, 低风险的特点, 自然备受投资者青睐。

2. 银信合作业务的现状。

(1) 银信金融合作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非常重要。通过银信金融合作业务, 商业银行将信贷产品转化为金融理财产品, 相应资金从表内到表外, 收入变为中间业务收入, 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和理财需求, 与此同时, 免于受到信贷资金规模的限制。 (2) 银信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部分, 并且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也是开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正是由于银行信托合作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资金需求和理财需求, 以及规避信贷资产规模管制、均衡放贷等监管限制, 大力开展银行信托合作业务。

二、商业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总体来说,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一般性的通货膨胀理论表明, 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 价格也上升, 同等面值的货币购买能力下降, 利率固定的债券类资产由于收益总额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在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债券类资产到期收益总额的购买能力却有所下降, 因此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 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理论上应该是负相关性。

短期理财产品很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短期产品存续期较短, 其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相等, 当市场出现通货膨胀预期时,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时考虑到销售难度, 其预期收益率将上升。而其中短期产品受通货膨胀较低, 甚至不受影响, 因此在市场通货膨胀预期气氛越来越浓的时候, 我国居民可以通过投资短期理财产品来规避通货膨胀上升带来的系统风险。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创新, 我国居民人均GDP和富裕阶层的快速增长,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金融创新、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客户的需求及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加强等种种因素也将促使各种创新型理财产品的面世。投资者在优化资产配置, 寻找机会促使资产增值效率的同时, 也要注意防范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金融监管, 防止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一) 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经济结构的调整

控制通胀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两者不能偏废。如果不能一味控制总需求集中在增加供给总量, 这将使得经济增长只能在一个低水平实现均衡, 最终可能会由于通货膨胀增加治疗的费用, 并前功尽弃。所以, 在控制要求也必须增加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 降低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 并在同一时间,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以支持生产短缺品。

(二) 加强对银信业务的规范

2009年以来, 银信合作业务大规模扩张, 商业银行借通道投资于信托产品, 开展了大量的表外业务, 这些业务存在“监管少、风险大”的特点, 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 将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此, 为保持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健康水平, 防控金融风险以及经济危机风险, 需要填补监管空缺, 更加严格科学地监管银信合作业务, 使得银信业务业务在可控环境中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加速转型、金融改革的深化, GDP连续多年持续增长, 但是我们却能亲身感受到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在所难免。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较快, 国内投资者逐渐转变理财观念, 因此, 商业银行的信托理财产品种类繁多, 有保障的收益和很低的风险, 已成为广大居民热捧的个人理财新亮点。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种类及特点, 探讨商业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 提出相关对策。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5

小编了解到有很多消费者在面对着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理财模式时出现迷茫。在众多投资理财模式中,更多的人对于P2P理财与信托理财产品这两者不是很了解,下面拉拉财富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两者间的区别,那些将信托理财产品就是P2P理财的一种的朋友,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

区别一:两者投资的门槛不一样。相对信托理财产品而言,P2P理财的门槛是很低的。有百元也是可以进行投资的。而信托理财产品一般投资额都在100万以上,它更针对的是有钱人。

区别二:两者所带来的收益不同。P2P理财是一个新起的行业,它的利率一般都比较高,而且针对那些周期短的投资,见效益的速度就比较快。但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较为稳固。

区别三:两者投资透明度不同。P2P理财主要针对的是个人与个人的借贷,所以理财人对借款人的详细内容都很了解,而且有平台事先做考察,还有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一般信息在进行投资前,投资者都会对其有个很详细地了解。而信托理财产品则并非这样。

区别四:两者所带来的风险不同。相比较而言,P2P理财风险会稍微大一些。但只要大家选对平台,风险就是可控的。

区别五:两者投资的资金走向也不相同。信托理财产品的资金重点会投向重大项目,周期一般很长。但P2P理财资金一般都会流向中小企业或者个人,见效快。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6

年过半百的熊女士在2009年前往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期间在客户经理的推荐下,花50万元投资了一款“理财产品”。直到今年3月,熊女士取款时才发现“理财产品”账户竟然少了16.6584万元。由于客户经理并未要求熊女士进行“面签”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帮其在网上下单,因此,熊女士也未获得任何银行提供的纸质合同。投诉也以“银行方面认为:交易没有问题,拒绝赔偿”为结果。此事银监局已经介入。

注意:收益,风险,流动性

每一个投资产品,都有一沓厚厚的产品说明书,专业术语满天飞,而你除了收益什么都不想关注,这样不对。小编告诉你,你需要关注的焦点至少有3个:收益,风险,流动性。

先说收益。除了保本收益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会公布预期年化收益率,而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等于试机收益率。

预期收益=投资金额×预期收益率/365×投资期限(天)

有些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但是投资期限较短,比如只有30天,导致实际收益也较低。所以在选择产品時,不要被预期收益率迷惑,尽量选择收益率和期限比均衡的产品,防止频繁购买短期限的产品而导致资金长期停留在募集期,拉低实际年化收益率水平。举个例子:用1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一年共投资5次,平均年收益率是6%,但是在募集期、资金到账期间、选择产品期间共耽误了30天,那么实际年化收益率=6%×(365-30)/365=5.5%。

其次是风险,每款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风险指数,只要你做好了风险评级,选择和自己风险承受力对应的产品,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这个方式还不足以让你安心,投资标的也可以成为你参考的标准。一般来说,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风险较低,挂钩股票价格、黄金价格、指数的走势结构性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了,属于进取型产品;而信托类投资风险最高,属于激进型。

最后就是资金的流动性。很多投资产品一旦成立,就不能赎回。在购买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选择。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代理信托,风险,控制

1. 银行代理信托产品的现状

2012年我国金融市场迎来了第一个信托产品集中兑付期, 曾经占信托资产总规模比例达17.24%的房地产信托 (不含基础产业) , 在国家限购政策不变、房地产销量下滑、房价拐点隐现的情况下, 开始逐渐降温, 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出现兑付困难, 不得不选择债务重组或延期兑付。

一叶知秋, 从房地产信托的大起大落, 可以看出信托产品超常规发展后, 所必经的理性回归, 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面临巨大挑战。各商业银行纷纷调整代理策略, 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率先上收审批权限, 压缩代理规模, 以防范信托产品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

然而信托行业是我国唯一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子行业。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依靠大规模投融资拉动的时候, 信托产品以宽泛的融资渠道, 丰富的投资方向继续受到追捧。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 截至2013年二季度, 信托资产总规模已超过9万亿元, 超过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子行业。信托产品在满足银行个人客户的投资需求和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银行而言, 银信合作仍然不可或缺, 但是代理过程中的风险是银行必须正视的。

2. 信托产品的风险体现

总体而言, 信托公司拥有比较严密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项目审批机制, 每一款信托产品均设计相对有效的避险方案, 尽可能将信托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但由于每一单信托项目不同, 各个信托公司的发展战略不同, 信托经理人的能力、经验不同, 所以每一款产品隐含的风险来源、大小各异。信托产品所涉及的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保管人和代理银行等各个利益主体所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

2.1 投资人的风险

2.1.1 兑付风险

如果委托人不能按期足额偿还本息, 受托人或者要求保证人偿还, 或者提请司法程序对抵 (质) 押物进行处置, 无论何种方式, 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信托产品的按时兑付, 影响受益人的投资收益甚至是本金安全。

2.1.2 信托合同提前终止的风险

信托计划一般会根据委托人的资金状况, 约定提前终止条款, 允许委托人在达到一定条件时, 提前偿还信托贷款。委托人的提前还款行为, 必将打乱信托受益人的资金安排, 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

2.1.3 信托产品不生效的风险

信托产品资金募集完成之后成立之前, 可能因监管部门风险提示或其他某种原因, 无法向委托人发放信托贷款, 则信托受益权面临不生效的风险。2011年末, 某信托公司为湖南某项目发行信托计划, 资金募集成功后, 根据监管要求向银监会进行成立前报备时, 银监会以涉嫌房地产而提出风险警示, 导致该信托项目下马。根据合同约定, 受益人仅能获得募集期的同业活期存款利息补偿。

2.1.4 信托产品缺乏流动性, 不能有效分散、转移、对冲风险

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信托投资公司不得发行委托投资凭证、代理投资凭证、收益凭证、有价证券代保管单。这意味着现有的信托受益权只能以合同而不是信托受益凭证方式成立, 且不能标准化分割, 受益权转让时, 受让人必须符合信托产品“合格投资者”标准。这使得信托产品受益人没有通畅的渠道进行受益权转让, 无法有效分散、转移、对冲风险。

2.2 受托人的风险

2.2.1 信用风险

指委托人和/或保证人因主、客观原因未按时、足额履行或不能履行《借款合同》、《保证合同》项下的还本付息义务或保证责任, 可能导致信托财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市场形势的恶化或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 可能导致委托人偿债能力丧失。预先设定的风险缓释措施, 如常规性的保证、抵 (质) 押, 及较常用的股权类或结构类产品等, 也会因执行程序周期较长, 超出产品兑付期, 或出现不可预见风险, 导致信托财产遭受损失。

2.2.2 监管风险

根据《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信托公司开展的每项信托业务都需要占用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办法》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且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对于2010年高速扩张后的部分信托公司而言, 上述标准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甚至曾迫使某些信托公司不得不延缓业务的发展, 以满足监管的需要。

2.2.3 政策调控风险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 监管部门会单独对某些信托产品类型或投入行业板块提出监管要求。如要求房地产信托必须具备“432”, 即房地产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4证齐全;至少要有30%的自有资金;至少有2级或以上的资质。

2.2.4 政策法律风险

无庸置疑, 某些信托产品本身就是为规避监管、利用制度缺陷进行创新而设计出来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某些股权投资类的房地产信托产品, 在股权资金进入的同时, 即约定溢价回购条款, 以掩盖其融资类产品的实质, 且由于股权资金用途灵活, 而备受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的青睐。在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 大量的股权类信托计划投入到房地产行业, 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 帮助房地产商实现了“空手套白狼”的第一步, 此种名为股权实为债权的产品设计, 已被监管部门严重关注。

2.3 代理银行的风险

2.3.1 客户资金的损失

信托产品募集不成功, 或到期不能兑付, 直接影响到受益人的资金收益。追索无果之时, 受益人或多或少都会迁怒于代理银行。虽然按信托合同的法律关系, 银行仅负责代理信托产品的资金收付, 不承担任何风险, 不垫付任何资金, 也不与受益人签署信托合同, 但信托产品客户可能同时也是代理银行自己的客户, 客户资金受损, 进而引发客户投诉, 法律纠纷甚至群体事件, 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 置身事外, 难免会受到信誉及资金方面的波及。

2.3.2 客户资源的流失

银行作为渠道条线, 客户资源是其命脉, 关系到银行的实力及发展潜力, 银行在代理信托产品时, 客户信息的专享是第一位的。2011年10月17日, 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信托产品营销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第十六条规定, “最近一年监管评级三级以上、受托管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达到一定资产规模的信托公司可在公司注册地之外设立总数不得超过5个的异地营销中心”;第二十四条和二十五条分别规定, “信托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推介信托产品, 应签署代理推介协议, 明确约定代理推介事项、代理费用、双方权利和义务等。代理推介机构应向信托公司提供全面、真实的客户信息, 确保提供的客户信息能够满足信托公司甄别合格投资者的需求, 并能够在产品存续期间及时有效地履行风险揭示、信息披露、后续服务等职责。客户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职业、居住地、联系方式等。”这一规定将从政策要求上强迫银行和代理第三方向信托公司交出自己的客户。

2.4 保管人的风险

保管人相对而言风险压力较小, 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层面, 如在资金划拨时, 未严格按照《信托计划说明书》和《资金保管协议》进行审查, 一旦出现违规挪用资金等问题, 造成损失, 则很有可能承担连带赔付责任。

3. 代理银行的应对之道

上述风险点可以看出, 信托产品跨机构跨市场, 形成了一个较长的金融产品链, 涉及诸多利益主体, 环环相扣, 信托风险很容易将其中一环的其他主体和市场产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传染到信托产品的其他环节。代理银行不应也不可能简单地以仅负责代理资金收付为由置身事外, 而应抱有对客户负责, 对银行商誉负责的态度, 加强内控管理, 加强事前预防, 审慎选择代理项目, 积极主动地帮助客户规避风险。面对风险点如此纷繁复杂, 而又极具创新发展力的金融产品, 代理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综合应对机制, 进行风险防控。

3.1 加强内部管理, 梳理内控流程

3.1.1 强化内功, 从制度建设上建立风险管控机制

信托产品灵活多样, 环节众多, 若想清晰地了解一款产品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必须要由商业银行风险、法律、对公经营和对私经营等各部门发挥专业、专注的优势去共同研判, 因此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风险内控审批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3.1.2 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

信托产品投资领域广, 投资方式灵活, 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 可以加强对信托产品风险点的识别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积极学习融资新领域, 主动锻炼对政策及市场的敏感性, 分析其产品投向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国家调控政策、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及对国家宏观导向和金融经济趋势的准确判断。

3.1.3 动态管理合作信托公司

严格准入门槛, 选择一批管理规范, 风控能力强的优质信托公司客户, 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 对发展战略比较激进, 风险控制能力或承担能力较差的信托公司坚决退出。

3.1.4 主动进行风险识别, 将风险关口前移

代理银行对代理的信托产品不能简单地仅盯在收益方面, 只关心收益率和代理手续费的多少, 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托公司提供的可研报告和计划说明书, 而应对代理项目从多方面、多渠道深入了解项目的真实性, 要有独立的风险判断和可行性分析。

3.1.5 保护客户信息

全面、真实的客户信息是代理银行的核心实力, 在销售渠道方面信托公司有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的意向。短期内, 信托公司尚不具备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的实力与愿望, 向银行提供产品, 依赖银行渠道, 实现合作共赢仍将是主旋律。但信托公司设立异地机构、培养自己的销售人员、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将是今后代理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代理银行一定要时刻警惕, 做好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引导信托公司规范合作。

3.2 规范对投资人的推介行为

3.2.1 强化信息披露

代理之时, 即明确提示投资人, 应认真研读信托计划说明书、信托合同等材料, 充分、全面了解信托产品的风险, 并与投资人签署《风险告知书》, 以法律文书的形式阐明代理银行的责任、义务、权利, 明确代理银行不承担风险、不代垫任何款项等免责条款。

3.2.2 规范代理行为

代理过程中, 商业银行不得渗入代理销售行为, 代理推介时, 仅限于向投资人告知信托计划名称、受托人、信托规模、期限、投资范围及信托公司联系方式等, 不对信托产品进行宣传、解释, 不代信托公司与投资人签署信托合同。

4. 风险防控, 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由于信托产品具有市场反应迅速, 创新潜力大, 涉及行业广泛, 利益主体较多, 金融链条长等特性, 存在风险点在所难免。作为代理银行应与时俱进, 以发展的眼光, 客观地看待信托公司的创新产品, 及所带来的风险, 积极地去应对、化解、规避, 进而促进银信合作的健康发展。毕竟对商业银行而言, 停滞不前才是最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7年第2号) , 2007年1月23日

[2]《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7年第3号) , 2007年1月23日

[3]《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 银监会, 银监发[2008]83号, 2008年12月4日

[4]《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发[2010]72号, 2010年8月5日

[5]《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会, 银监通[2010]2号, 2010年2月5日

[6]《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0年第5号) , 2010年8月24日

理性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篇8

发售理财产品的银行越来越多,各家银行所售理财产品表面上似乎差异较小,但实际上各家银行的投资风格、风险控制能力差异较大。有的中小银行投资风格激进,投资标的以风险较高的非标资产为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因而受到投资者追捧。然而,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潜规则是大势所趋,一旦投资市场出现波动,风险抵御能力较差的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就可能出现难以兑付的情形。

目前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月均发行量达5000 款以上,投资者该如何理性选择?建议投资者在选购银行理财产品前应先精选银行,从理财能力优秀的银行中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或配置资产组合,从而达到资产稳健增值的目的。投资者应综合考虑理财产品研发运营能力、系统风控能力、销售服务的专业、合规性以及理财产品信息的透明度等因素去衡量一家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能力。

一般来说,理财能力强的银行,产品发行量通常较大、期限合理、产品类型较为丰富,投资者从这些银行中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期限的理财产品,不容易出现投资空窗期。

银率网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评价排名(2014 年半年度)报告》显示,综合理财能力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来看,多数银行是以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家数明显偏少。但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国有银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调整旗下理财产品的结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两个方向。而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其收益取决于挂钩标的走势以及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法,并非一定可以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很多人在选择时感到茫然。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应考察银行的管理能力。

银率网分析师提醒投资者切莫盲目追求所谓的预期高收益而忽略了内在的风险,应该选择理财能力较强的银行。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未必是最高的,但是综合考虑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些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更为稳健。

论银行个人理财产品 篇9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监管

1 现状

在我国, 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90年代, 商业银行才率先开展了这项业务。1996年, 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成为首家成立的私人银行部的国内银行, 并推出了国内首个个人理财业务, 客户只要在这里保持最低10万元的存款, 就可以享受到该行提供的个人财产保值升值方面的咨询服务。随后个人理财业务才逐渐发展起来。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初期只是各银行用来吸收客户和强化客户忠诚度的免费促销手段, 没有赢利目标;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个人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个人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理财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大众对个人理财的认知也普遍提高, 银行业转而谋求该业务的更大发展, 以期获得丰厚利润。

根据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 (FPSCC) 的定义:金融理财或个人财务规划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专业的理财人员, 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各方面的财务状况, 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个人理财业务旨在分析客户财务状况, 针对客户的不同收入、年龄、家庭结构等, 提供合适的理财方案, 以帮助客户实现各阶段的财务目标。

2 发展

2.1 萌芽阶段 (1978—2002年)

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个人理财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 随着外资银行开始介入我国境内个人理财市场, 个人理财业务越来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 成为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

2.2 起步阶段 (2002—2006年)

真正拉开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序幕的, 是2002年10月招商银行退出的“金葵花理财”业务。2003年, 建设银行以“汇得盈”命名的个人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第1期正式向市场推出, 随后, 各家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外汇结构性存款, 如汇率区间累计增值存款、阶梯跳跃型存款等二十余种。

2.3 初步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

随着2006年年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我国国内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重点。随着银监会和市场主体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深入了解以及理财市场的逐步成熟,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迎来一个逐渐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 并呈现出品牌专有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个性化的特点。个人理财产品不仅经营风险较小而且收益稳定, 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提高银行竞争力。个人理财产品正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产品之一, 成为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联动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威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大利润, 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工作也日渐受到重视。

3 法律监管

由于我国社会公众中接受并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 对其发展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监管, 只有将其纳入适当的监管体制之下, 从而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 所以相关的立法存在很多空白。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相关立法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部门规章进行细化规范。

3.1 法律监管现状

(1)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界定模糊。 (2) 客户知情权和理财信息披露不完善。 (3) 缺乏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4) 风险预告机制不健全。 (5) 采取“一刀切”制度设置限制了创新能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监管配套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1) 行业自律组织缺失。中国银行协会是银行业整体的自律性组织, 更多是针对商业银行之间争议, 维护的是商业银行的利益。并且中国银行业协会各委员会中没有个人理财委员会, 更没有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行业准入标准、风险提示、信息披露、客户知情权与隐私权等纳入其自律范围, 使得管理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自律目的没有实现;另外, 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不断增长, 理财规模早已超过万亿大关, 对专业理财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理财专业人才的考试是理财规划师,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

(2) 理财产品的设计阶段缺少管控沟通机制。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强调收益率而试图忽略风险提示, 增加理财产品的销量。又有投资者无法得到超过收益率的投资回报的情况, 这样的产品设计以后还会花样翻新, 如果不能再设计阶段建立有效的沟通管控措施, 就会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之后才发现, 不仅银行的信用会受到严重损害, 同时也不利于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长期发展。随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需要更加完善的相关制度。

(3) 分业体制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的影响。分业监管的不协调, 直接导致现在的金融监管混乱局面。

3.3 法律监管内容

(1) 信息不对称。个人理财业务在发挥作用时往往受到信息方面的制约。信息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当存在不确定性时, 投资者的决策就具有风险。个人理财业务的本质就是用现在的货币与未来的货币进行交换而未来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不同时点的收益率并不是交易能够发生的唯一决定因素, 往往更高的收益率伴随着更高的不确定性。因此, 市场指标的不确定性成为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决定性特征, 信息问题也就成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 理财产品又充满了不确定性, 就像其他经济物品一样, 信息也是一种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 信息成本的昂贵迫使个人投资者往往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作决策, 从而导致决策错误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想要减少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并改善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 就必须使投资者获取尽可能充分、准确、全面、及时而且对称的信息。所以, 政府必须承担起克服个人理财业务信息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的重任, 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所有投资者创造均等的, 能够充分、真实、及时地获取信息的市场环境。这也是个人理财业务监管者的首要职责所在。

(2) 系统风险。大多数个人理财产品都在媒体做了大量的营销宣传, 并且通过银行网点向社会进行公开发售。由于这种公开发售性质以及购买人数众多, 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可能来源于: (1) 金融体系的泡沫风险; (2) 实体经济部门传导的风险; (3) 银行的经营风险。

4 结论

本文从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与发展出发, 引入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问题, 认为法律监管的内容主要应当从信息不对称以及系统风险因素两个方面考虑。由于当前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 各方面机制还不健全, 理财产品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婷婷.论对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李立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09.

[3]俞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与发展策略[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4]孙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5]赵姣姣.有关个人理财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J].中国市场, 2012 (22) .

[6]岳洪竹.浅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J].中国市场, 2010 (27) .

[7]张效梅.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浅析[J].中国市场, 2008 (1) .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 篇10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得益于两种因素的支撑。第一, 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银行与市场在融资方面的竞争与较量。传统上, 中国银行业经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 在国家对存贷款利率管制背景下这种利差具有政策性。作为银行来说, 其资产负债表上的政策性利差收益不可能总是存在, 银行寻求表外发展业务成为必然, 而理财产品正迎合了银行盈利结构调整的需求。第二, 资金的“脱媒”现象是一个大势所趋, 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保险业、公私募基金业、信托业、证券业以及股权投资业 (PE) 的大发展, 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挤压着银行存款。中国银行业为了应对竞争和“脱媒”趋势, 发行了种类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

二、产品种类

1. 债券类理财产品

债券类理财产品是银行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收益稳定的市场, 经过一定期限后投资者可获得收益, 并获得原有本金的产品。

2. 结构性理财产品

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一类新型理财产品。其表现特征是该类产品的收益一部分固定, 而另一部分则与其挂钩资产的业绩表现相联系。

3. 信托类理财产品

信托类的理财产品也被称为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其中有投资于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 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信托型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 少量的资金可以参与分享较高的收益, 但不可以提前赎回, 流动性差, 且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该项产品于2010年7月被监管层紧急叫停。

4. QDII理财产品

QDII理财产品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推出, 用人民币直接购汇, 委托银行进行境外投资, 到期后再将本金和收益结汇成人民币, 这样没有外汇也可以参与国际市场。但是人民币QDII产品大多以人民币入市折换成美元进行投资, 投资到期后, 又得将美元本金和收益再折合成人民币返还给投资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这一过程将使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

三、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 理财产品层次亟待提升

国外个人理财市场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面向资产总额在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所谓“高资产净值”群体的高端私人银行服务, 而另一类是面对资产总额在十万美元以上相对大众化的理财服务。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市场绝大多数定位于后一类, 高端私人银行理财服务并未大规模涉足。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和金融需求的提高, 高端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必然大幅增长, 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升理财业务的水平和层次。

2. 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品目标客户群体基本相同。目前, 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定位于资产总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大众群体;二是产品收益率差别不大, 多数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维持在适当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上;三是产品附加价值不高, 理财产品主要偏重满足客户收益性需求, 而对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考虑较少;四是产品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差异性不大。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是首先通过网站、电话、短信、报纸等渠道将理财产品信息传达到客户, 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粗放式营销模式。

3. 商业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加大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新型的银行业务, 其中暗藏着诸多风险, 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 这些风险隐藏在产品设计、营销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加大。

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对策建议

1. 尽快实现零售业务转型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传统优质贷款客户减少以及“脱媒”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最终实现零售银行的转型。

2. 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业务转型的实现须以经营理念的转变为前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商业银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 官本位思想官僚作风严重, 部门利益、员工利益往往高于客户利益。然而,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经营以盈利最大化为终极经营目标, 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改变以前存在的各种本位主义, 真正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3. 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

商业银行应当主动求变, 通过增加产品差异性的途径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展业务。具体的差异化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的差异化;二是期限多样化;三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 引入外币理财产品, 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四是严格分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殷孟波, 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宪.银行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鹏.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年.

银行理财产品当月盘点 篇11

最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产品

关键词:预期最高年收益率

投资者必须了解,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实现。在看重收益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

盘点:

民生银行的这款“非凡理财”产品,是利用投资国内新股获得的高收益参与国际新股投资。收益为国际部分和国内部分新股投资的总和,所以在国际市场继续维持健康发展的形势下,投资者可以预期本产品的年综合收益率区间约为9%-25%。深圳发展银行的“聚财宝”腾越计划也是通过“打新股”的投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交通银行的“浓青2号”系列理财产品主要与德银小麦收益优化指数,德银玉米收益优化指数、德银食糖收益优化指数挂钩,包含100%、95%、90%三种本金保证模式供不同收益和风险需求偏好的客户选择,三种保本模式的预期最高收益分别为6%、11%、17%。

期限最灵活的产品

关键词:委托管理期理财产品的周期各不相同,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因为一般的理财产品是不设提前赎回的,即不能在产品未到期时就取出账户中的资金,所以,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一定要在买理财产品之前就考虑好。

产品管理费

人民币理财产品是否收取管理费,各家银行的规定不同,工行推出的稳得利新股申购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取0.70%的产品管理费。

盘点:

民生银行的这款产品投资于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上海世博土控资金信托计划”,有商业银行担保,适合于厌恶风险的稳健型客户持有。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产品都以新股申购为主要投资方向。特别提醒,目前随着新股申购资金的大幅增加,新股中签率相应下降,投资者要理性面对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值的现象。

外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关键词:浮动收益型

由于外资银行在设计海外金融市场挂钩产品中占据优势。因此外资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多挂钩外汇汇率,海外股市或股票、指数等。购买这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需注意汇率波动对所得回报及投资本金可能造成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盘点:

花旗银行推出的结构性投资账户挂钩6只香港上市股票:分别是东风汽车、中国国航、中国建设银行、华润置地、平安保险和蒙牛乳业,产品的收益设计预期看好这6大港股。潜在年收益率最高可达6%。汇丰银行这款QDII产品提供了3只分别具有不同风险水平和不同市场的投资组合的基金供投资者选择。涵盖了亚洲股票、欧洲股票、美国股票、环球新兴市场股票和环球债券等。

银行信托理财产品 篇12

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际上成熟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2004年2月中国民生银行发行的两款银行理财产品, 拉开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序幕。2004年我国仅发行了112款银行理财产品, 但是2012年我国共发行了28239款银行理财产品, 是2004年的250余倍, 发行规模达到24.71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在我国的飞速发展, 侧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银行存款的低收益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 居民迫切需要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飞速发展, 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涌现, 现有文献主要从产品定价、创新、服务和风险等几个角度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现有文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徐志高 (2009) 、曹李妮 (2009) 、陈恪 (2011) 、崔蕾 (2011) 、陈艳 (2012) 、查奇芬和郭鑫鑫 (2013) 等。本文试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丰富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 是指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管理期限内的收益水平, 关于这方面的分析, 目前既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也缺乏相关文献的系统总结。徐志高 (2009) 等人借鉴了债券和债券基金价值评估的方法来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因素。徐志高 (2009) 、查奇芬和郭鑫鑫 (2013) 等人的研究认为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因素可以分为基础资产收益水平、风险因素、流动性因素、同质产品收益和银行理财能力等几类。其中, 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因素主要为银行理财产品管理期限和提前终止权。本文认为,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不仅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还受到银行理财产品竞争状况、发行银行性质的影响, 本文试图对这两种影响进行检验。

目前, 有不少文献已经讨论过了银行业市场竞争与银行冒险行为的关系, 但都是基于银行主体来进行研究的, 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会不会引起银行采取冒险行为的研究尚未多见。陈恪 (2011) 研究了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行为, 其研究表明银行在竞争程度较高的理财产品市场中, 会提高自身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 从而可能会引发过度竞争, 使理财产品的定价偏离合理的水平。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虽然城商行的参与, 逐渐降低了两者的市场份额, 但是截至2012年, 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依然是最为主要的两类主体, 合计市场占比为65.71%。此外, 从2004年到2012年,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其首要地位在2010年被国有商业银行取代。那么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发行主体的理财产品是否存在收入差异呢?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检验。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考察发行银行性质和市场竞争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的影响。根据上文分析可知, 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因素有基础资产收益水平、风险因素、流动性因素、同质产品收益和银行理财管理能力等。所以本文采用管理期限、外汇风险、银行理财能力、无风险利率、同质产品收益和通货膨胀等指标作为研究中的控制变量。本文使用2012年1月-12月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数据进行研究, 删除相关数据不全者、数据异常者, 共有9473个样本。相关数据来源于和讯网、金融界网、普益财富网、Wind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页、中国统计局网页。

(一)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预期收益率来反映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本文共收集到来自14家银行 (1) 共9473个有效样本, 其中1029款银行理财产品披露了实际收益率, 在这1029款银行理财产品中, 只有13款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未达到预期收益率, 其余的1016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均持平, 因此, 预期收益率能够反映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情况。本文用Return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

2、解释变量。

本文的目的之一是检验不同性质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是否存在差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主体, 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两者的理财产品是否存在收益差异。本文使用构建虚拟变量Nature表示发行银行的性质, 若为国有商业银行, 则为1, 否则为0。

本文第二个目的就是检验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否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 如果有影响, 是否能够验证“市场竞争引发银行冒险行为”。本文使用Competition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状况, 对于每款银行理财产品, 其竞争程度的衡量用当月同等或者相近管理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来衡量, 若数量越多, 则说明投资者可以选择的范围越大, 那么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越激烈。

3、控制变量。

管理期限: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期限跨度很大, 长则数年, 短则数日。本文用Period表示管理期限, 管理期限越长, 流动性风险越大,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也就越高。

外汇风险:相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而言, 外币理财产品还面临着外汇风险, 本文使用虚拟变量Ex Risk表示外汇风险, 若为外币理财产品则为1, 否则为0。

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各不相同, 其收益与风险也不相同, 风险越高, 所要求的收益也就越高。本文构建虚拟变量Type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理财产品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信贷、票据、债券、结构型、混合型和其他类型等6类, 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逐渐上升, 对于这6类理财产品分别赋值0到5。

银行理财能力:发行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管理能力也会影响投资收益。本文构建虚拟变量Manage Skill表示银行的理财产品管理能力。如果排名位于前十名则为1, 否则为0。

无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 即基准利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具有正向影响, 基准利率越高, 投资者的要求也就越高, 本文使用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2) 当期相同期限或者近似期限的基准利率表示无风险利率, 用Base Rate表示。

同质产品收益:同质产品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替代性, 同质产品的收益越高, 则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也就越高, 本文使用股票市场回报指数、债券市场回报指数和基金市场回报指数表示同质产品的收益, 分别用上证综指、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基金指数衡量, 并分别用Stock Index、Bond Index和Fund Index表示。

通货膨胀:本文用消费和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通常而言, 通货膨胀率越高, 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越高。

(二) 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对各变量的设定, 可以设定本文的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主成份分析

本文首先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Stock Index、Bond Index和Fund Index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其中Stock Index和Fund Index的相关性高达0.9796, Stock Index和Bond Index的相关关系、Fund Index和Bond Index的相关关系也分别达到0.3178和0.3007, 且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因此, 如果将这三个指标同时纳入回归模型中可能会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了避免数据重叠,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降维, 在低维度空间中用更少的指标来反映同质产品的收益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主成份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相关变量的数量, 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对于应该保留多少主成份, 高铁梅 (2009) 认为主成份的选择主要有三个标准:其一是综合考量样本总方差量、特征值以及各成分对现实的阐述;其二是分析碎石图, 选择碎石图斜率变化比较大的拐弯点, 以拐弯点的序号作为主成分个数;其三是只保留方差大于1的主成份。从表3给出了主成份分析的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第1主成份的特征值为2.1465, 贡献率占71.55%, 方差为1.3132, 根据高铁梅 (2009) 的选择标准, 可以选择第1主成份反映同质产品收益率对理财产品的影响。

表2也同时给出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1主成份可以看作是Stock Index、Bond Index和Fund Index的代表。根据系数矩阵, 可以得到第1主成份由三个原始变量表示的表达式:

(二) 回归结果分析

在提取出第1主成份之后, 使用第1主成份和前文定义的变量进行回归。在回归的过程中同时将代表发行银行性质的Nature和代表市场竞争的Competition纳入模型中, 得到回归模型1, 分别将两个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得到回归模型2和模型3。为了使模型更加稳健, 本文又使用了实际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重新提取主成份, 得到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由于只有1029款银行理财产品披露了实际收益率, 因此后面三个模型的样本量大大下降。

从回归结果来看,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调整后R2约在0.35左右, 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调整后R2在0.48左右。国内同类研究也同处于这个水平, 比如徐志高 (2009) 调整后R2为0.389, 查奇芬和郭鑫鑫 (2013) 调整后R2为0.527, 表明本文的调整后R2尚属正常。调整后R2较低的原因, 可能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本文囿于数据所限, 未能够将所有重要因素纳入到模型中。F统计量较高, 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 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从回归结果来看, Nature与Return负相关, 且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表明相较于股份制银行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较低。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 资产雄厚, 市场失败的风险低, 投资者更加青睐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 从2010年之后, 国有商业银行取代股份制银行成为最主要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而处于弱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 可能会提高预期收益率。此外, 股份制银行虽然在资金、规模、人员、网点上存在差距, 但是大企业病也较轻, 经营效率较高, 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收益水平。

Competition与Return正相关, 且除了模型6, 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该结果表明,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 同类产品的增加, 会促使银行采取更加冒险的行为, 这与陈恪 (2011) 的研究结果类似。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 如果市场中可供投资者选择的类似理财产品的数量越多, 则银行为了使得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能够受到投资者青睐, 将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行为可能会呈螺旋式增长, 一家银行的提高收益率会促使另一家银行也提高收益率, 最终迫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偏离合理水平, 使得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因为为了达到更高的预期收益, 银行一方面会提高运作效率, 另一方面可能会将资金投资于回报更大但是风险也更大的资产中。

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也都基本显著, 且符号与预期基本一致。表示管理期限的Period与Return正相关, 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期限越长, 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 从而银行给与投资者的补偿也就越高。表示外汇风险的Ex Risk与Return负相关, 与预期符号不相符合, 正常情况而言, 以外币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大, 银行应该给与更高的补偿。Type与Return正相关, 说明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风险越高的资产, 投资者获取的收益也就越高。表示银行理财能力的Manage Skill与Return正相关, 表明银行的理财能力越强, 银行能够取得更好的理财绩效, 从而能够给与投资者更好的回报。表示基准利率的Base Rate和表示通货膨胀的CPI与投资收益Return正相关, 均与预期符号相符。主成份Component1与收益Return正相关, 说明同质产品的收益越高, 银行为了吸引投资者, 就需要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投资于债券和股票市场中, 从而同质产品的表现越好, 银行理财产品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绩效。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使用2012年1月-12月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 检验银行性质和市场竞争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影响, 得到两者主要结果:第一、不同性质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 相较于股份制银行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显著较低;第二、市场竞争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具有正向影响, 当前在市场上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同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种越多, 银行为了争夺市场, 会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 这可能会引发银行间的恶性循环竞争, 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偏离其正常的收益水平, 证实了市场竞争会引发银行的冒险行为。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基本为预期收益率型, 投资者认为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即客户实际所得收益, 与银行存款具有类似属性, 因此银行实际上承担了隐形的刚性兑付责任。刚性兑付了导致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匹配, 扭曲了市场行为, 干扰了资源配置方式。因为的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属性,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 也基本不区分发行方是否是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是监管当局应当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 打破刚性兑付, 真正体现卖者尽责, 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

摘要:本文使用2012年1月-12月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 检验银行性质和市场竞争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质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 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背景而具有较低的收益要求;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同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越多, 银行为了争夺市场, 可能会提高预期收益率, 从而采取更加冒险的理财策略, 引发银行间的恶性循环竞争, 增加了市场的风险。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建议监管当局应引导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

关键词:银行性质,市场竞争,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查芬奇, 郭鑫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年第3期.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上一篇:《我的世行之路》下一篇:内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