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024-07-12

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共3篇)

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篇1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

与分析报告

2015年底,在中国经济进入“L”型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针,并出台了“债务置换”、适当增加政府部门赤字率等多项具体措施。2016年过去了,融资性信托类产品的风险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信托易通过对市场上可公开收集的融资性信托类产品(包括信托产品、基金资管产品、证券资管产品、期货资管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价与监测,撰写了此份报告,希望能对投资者、从业者和研究者起到参考作用。

一、评价对象

信托易的评价对象包括符合以下条件的信托类产品:

(1)可收集到产品的详细资料,即通过第三方渠道发行的产品;(2)有明确投向的融资性固定收益类产品,即通常意义上的信托类产品,不包括浮动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资金池产品。

按照上述标准,2016年,信托易一共收集并评价了432款信托类产品。与之对应,2015年,信托易一共收集并评价了591款产品。2016年收集到的产品比2015年减少了大约1/4。数量的变化与“资产荒”的背景下,融资性信托类产品减少的大环境比较相符。

二、评价方法

融资性信托类产品为非标准化金融产品,不同产品的交易结构、还款来源、增信措施等要素差别较大。因为对信托类产品风险的评价其实就是对还款的确定性程度的评价,所以为了便于评价和比较,我们以产品所包含的各种要素对还款所起到的保障作用作为尺度,对选定的要素进行打分,然后对各要素的得分按照同等原则进行加权求和,再考虑其他的调整性指标,得出产品的风险评分。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因为不同要素所包含的衡量指标不同,所以对不同要素打分的方法也不同,原则上会既考虑该要素对应的还款能力,也考虑该还款能力的排他性程度。

关于评价方法的更多细节,请见“信托易”网站。

产品的风险评分分布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风险越低。其中,不同的风险评分对应的风险级别如下表:

三、评价流程

基于第二部分所描述的“评级方法”,信托易于2014年研发了一套“信托类产品风险测评系统”。该系统在人工录入某个信托类产品所包含的要素指标后,由机器自动计算运行,最后给出风险评分并出具测评报告。信托易在2015年和2016年两个完整年度内,连续及时地收集市场上的产品信息,并用测评系统对每个具有详细资料的信托类产品进行风险评价。

关于测评系统的更多细节,请见“信托易”网站。

四、总体评价结果 1、2016年总体评价结果

2016年,根据信托易风险测评系统的评价,所收集的432个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平均值为6.22分,总体对应的风险级别为“风险适中”。

其中,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的信托类产品数量为2个,占比0.46%;“风险较低”的产品数量为70个,占比16.20%;“风险中等”的产品数量为247个,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占比为57.18%;“风险较高”的产品数量为67个,占比为15.51%;“风险很高”的产品数量为46个,占比为10.65%。

详见下图: 2、2015年总体评价结果

2015年,根据信托易风险测评系统的评价,所收集的591个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平均值为6.65分,总体对应的风险级别为“风险适中”。

其中,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的信托类产品数量为32个,占比5.41%;“风险较低”的产品数量为173个,占比29.27%;“风险中等”的产品数量为288个,占比为48.73%;“风险较高”的产品数量为69个,占比为11.68%;“风险很高”的产品数量为29个,占比为4.91%。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3、2016年与2015年的结果对比 1)对比结果

与2015年相比,2016年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65分下降到6.22分,下降了0.43分,风险明显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产品占比从34.68%下降到了16.66%;“风险较高”和“风险很高”的产品占比从16.59%升高到了26.16%。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原因分析

(1)资金面相对宽松

2015年底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央行和中央经济决策部门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上大量资金从股市撤出,使得金融市场的资金面相对宽松。资金需求方一般会先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在银行和债券市场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才会通过信托渠道融资。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的情形下,一部分资质较好的项目会从信托渠道转向银行和债券市场,从而使得信托产品的风险升高。

(2)房地产市场上行

2015年底开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始上涨,然后传递到二线城市。在房地产市场上行的带动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向好。另外,部分三、四线城市为了房地产“去库存”,也采取了一些刺激政策,带动了房地产销售的增长。房地产销售的加快缓解了一部分房企的资金饥渴,减少了对信托融资的需求。

(3)政府债务置换

为了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财政部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即通过公开发行债券来置换原有的债务。并且,债务置换的力度非常大,2016年的规模估计为5万亿左右。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等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也扩大了贷款投放量。因此,行政级别较高的地市级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信托产品的风险升高。

五、分类评价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按照资金投向,将评价范围内的信托类产品分为四类:基础设施类、房地产类、工商企业类和其他类。其中,“其他类”产品数量过少,不做进一步分析;另外3类产品我们进行了分类对比与分析。各类别产品的数量见下表: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在对基础设施类、房地产类和工商企业类产品进行对比与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关注细分指标的变化。在信托易的风险测评系统中,我们将产品所包含的要素分为融资主体实力、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4个指标类别,并计算出每个产品在细分指标类别上的评价得分。不同的产品类别,所关注的细分指标不同,详见下文。

1、基础设施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基础设施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74分下降到6.50分,下降了0.24分,风险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基础设施类产品占比从35.19%下降到了20.42%,“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类产品占比从9.03%升高到了12.45%。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基础设施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24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43分。基础设施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小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基础设施类产品来说,最常见且重要的两个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和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和重要的要素。其中,融资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还款来源一般是对地方政府的应收账款。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两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我们发现,还款来源得分从5.85分下降到5.43分,融资主体实力得分从6.33分下降到6.14分,还款来源得分比融资主体实力得分下降更多。

原因分析:

还款来源得分受当地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直接影响,而在地方政府级别下降和区域分布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下降较大。融资主体实力得分受融资主体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直接影响,而融资主体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可通过注入资产等措施来改善,与当地政府财政实力的关联并不直接。

2、房地产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房地产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33分下降到5.92分,下降了0.41分,风险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房地产类产品占比从30.85%下降到了14.71%,“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房地产类产品占比从41.49%升高到了48.53%。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房地产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41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评分均值下降了0.43分。房地产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略小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但是,与基础设施类的产品相比,房地产类的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要相对更高。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房地产类产品来说,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和重要的要素,最常见且重要的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其中,融资主体实力既包括项目公司也包括处于实际控制地位的母公司,还款来源一般是房地产销售收入,抵质押措施一般是土地或在建工程的质押。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三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我们发现,融资主体实力的得分从3.73分下降到2.77分,下降幅度较大,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的得分变化都不大。

原因分析:

在资金面总体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可以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所以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平均实力相对下滑。但是,信托公司在做房地产项目时,风控指标和尺度较为固定,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受到风控指标的限制,所以变化不大。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3、工商企业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工商企业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58分下降到5.41分,下降了1.17分,风险升高幅度很大。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工商企业类产品占比从37.50%下降到了4.05%,“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工商企业类产品占比从30.35%升高到了58.11%。

详见下图: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工商企业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1.17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评分均值只下降了0.43分。工商企业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远远大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

根据前文的统计,在资金面整体宽松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我们收集的资金投向为工商企业的信托类项目却从2015年的56个增加到了2016年的74个,增加比例大约为1/4,占我们收集到的所有项目的比例从9.48%上升到17.13%。这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1)工商企业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的渠道仍然不够通畅,所以才需要通过信托渠道融资。可以说,以工商企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此轮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2)在资产荒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主动转向,开发以前不太重视的工商类企业融资项目。

在信托类产品数量下降和整体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工商企业类产品数量却上升,所以其平均风险水平上升幅度必然会高于整体。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工商企业类产品来说,最常见且重要的两个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和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的要素。其中,融资主体实力由融资主体和处于实际控制地位的母公司的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决定,还款来源一般由融资主体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决定。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两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我们发现,融资主体实力得分变化不大,还略有上升,但还款来源得分下降很多。

原因分析: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工商企业多为发展不太顺利但实力较强的中型企业。企业发展不太顺利体现为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实力仍然较强体现为净资产较高。

六、典型风险事件点评及建议

2015年和2016年,一些信托类产品出现无法按时兑付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钢铁煤炭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天钢、云南煤化等项目,东北经济衰退所引起的一些项目,以及非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天津宝马5S店等项目。

这些项目出现风险并非偶然,即使不考虑周期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融资主体的财务指标也已经非常不健康。这些风险项目爆出风险之前,信托易对其进行过风险测评,评价结果显示这些项目风险偏大。通过对测评结果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对投资者提出以下两个降低投资风险的建议:

1、区别对待融资平台企业和一般国有企业,区别对待融资平台企业的非盈利基础设施项目和一般国有企业的盈利性项目。

政府信用对降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明晰。投资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国有企业,就是有政府兜底的,就是没有风险的。

2、注重融资方的财务指标健康程度。

融资方的财务数据虽然比较死板,不能反应一些定性的因素,但是死板往往也代表着可靠。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投资者所获取的收益上限是确定的,所以应该坚持保守的原则,不应看重一些定性的利好因素。

七、展望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原有的以投资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的大背景下,通过对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结果的对比,我们做出以下展望:

1)信托类产品数量和收益率将呈下降趋势。

信托产品主要是为“投资”提供资金的。投资下降意味着对资金的需求下降。同时,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资金的可供给量在增加。所以,不仅信托产品的数量会下降,收益率也会下降。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信托类产品的发展将有决定性的影响。最近几年,中西部省份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不完善,所以对投资资金的需求较大。而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即使需要资金,在愿意承受的融资成本上,也不一定能满足信托产品的要求。所以,一些信托公司从几乎不做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到中西部地区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与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结构不平衡紧密相关。

信托作为一种风险和收益都比债券高的投资产品,一直都是走在城市化的最前线。城市化的两大主题,即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投向。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的城市化必然不会只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所以,中西部地区信托项目占比提高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是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然而,中西部省份的经济之所以发展相对更缓慢,自然有其客观原因,所以机会与风险并存。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否顺利,将对未来信托产品的风险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篇2

20 09年7月以来,政府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信贷规模趋紧,资本市场在3000点左右调整停滞不前,可以预见,贷款类理财产品将更加火爆。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寻求应对之策,以期防范于未然,促进我国贷款类信托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

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是指以贷款的方式运用信托资金。贷款信托以实际获利、分红为原则,不允许承诺保证信托资金的本金和最低收益,是一种不保本带有变动收益的金融产品。具体操作模式是银行通过向客户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信托公司与融资方签订借款协议,再由银行做为贷款服务商负责借款的贷后管理,在产品到期日,银行按协议约定兑付本金及利息给客户。融资方的选择、基础资产的管理、产品销售及服务上均在于银行。产品风险主要来自于产品的发售方和购买方,即银行和客户的风险。

(一)理财产品发行方(商业银行)的风险

1、未认真落实相关业务流程及管理规定产生的操作风险。

一是放松融资方准入管理。融资方虽与信托公司签订借款协议,实质上融资方即借款单位的选择在于银行,实践中,部分银行出于拓展客户、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等考虑,未严格遵循现有的信贷政策,对于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或者授信管理审批条件的借款人,选择以信托贷款方式发放,规避行内的信贷监管。二是未认真履行贷款服务商的管理职责。银行与客户签订理财计划协议募集资金,由信托公司与融资方签订借款协议,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银行做为贷款服务商负责信托贷款的贷后管理。从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来看,借款人未及时归还信托公司贷款,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的风险,主要是由客户自行承担,银行并不承担风险,信托贷款不属于经办行的自营贷款,从而部分经办行放松对于贷款的管理,对于借款单位的资金流向、经营状况变化未能做到及时了解及跟踪,信托贷款发放后被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偿还借款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等。三是在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环节,存在不当销售、未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风险。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销售人员出于营销产品及考核压力考虑,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故意隐瞒产品真实风险程度,误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在客户购买产品前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或者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在客户购买产品后,未按规定向客户披露产品信息。

2、信贷规模管控的风险。

信托贷款不受信贷规模控制,监管部门也未明确信托贷款是否纳入统计、监控范围。银行出于业务战略转型,产品创新,拓宽营利渠道,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满足客户不同投资需求;在贷款规模受限时,满足授信客户资金需求,缓释信贷规模管控的影响等多种诉求,大力发展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在成熟的经济环境下,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是银行通过风险与收益的转移来改变自身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实现风险分散的正常举措,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实质上信托贷款与信贷资金贷款并无明显的界限,大部分银行在发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会在应急预案中指提出在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信托贷款时以信贷资金置换信托贷款,或直接与借款人约定,以信贷资金承接信托贷款。但信贷规模受外部经济环境及规模管控影响,如信托贷款到期时,信贷规模受到限制,无法及时置换信托贷款,将导致理财产品无法及时兑付。

3、借款人违约风险。

借款人因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或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利用假资料骗贷等原因,在信托贷款到期后未能及时归还,导致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在2008年5月以后银监会通过“窗口”指导,叫停保本型理财产品之后发行的非保本型浮动收益性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形式上银行并不承担理财产品未能及时兑付的风险,但如果出现理财产品未能及兑付的情况,将会给银行造成的极大的声誉风险。

4、产品设计不当的风险。

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形式日趋灵活,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组合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招行的“日日金”,即基础资产的配置包括信托贷款、债券、银行存款等,通过基础资产配置期限与产品期限错配,在客户取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收益的同时,银行也取得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因为信托贷款多为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三年,而对应的产品期限是一个月、七天甚至一天。如果银行出于盈利考虑,配置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过多,在客户要求赎回的资金大于配置的流动性资产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面临垫付资金的风险。

5、信托公司违规经营风险。

信托公司是商业银行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是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不可或缺的合作平台。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使用、收回、收益的收取均通过信托公司办理。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下,个别信托公司因为违规参与相关的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与投资,面临破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其他受托财产的资金安全。

(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购买方(客户)的风险

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投资风格稳健,收益较为稳定,随着中国居民理财意识的提升及资本市场的变化,受到大众客户的欢迎。但由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近几年才推出,同时,大多数客户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及风险管理意识,可能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

银行推出的固定期限(一个月以上)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一般不能提前赎回,即在理财产品没有到期之前客户不能提前支取本金和收益,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弄清楚产品的期限以及能否提前赎回,或者急用资金时银行有没有解决方案,结合自已的资金需求情况做出判断。

2、收益风险,指未达预期收益率的风险。

目前,银行推出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即许多产品销售协议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是一个估算值而不是实际已经发生的,因利率变化、借款单位未能足额还清利息或提前归还信托贷款等,都可能影响预期收益的实现。

3、本金未能兑付的风险。

2008年5月以后银行推出的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型,如果信托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未能归还,理财产品未能兑付造成的损失按协议约定是要客户来承担,客户将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二、贷款类理财产品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健立健全信托贷款的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及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强信托贷款的管理

一是将信托贷款纳入统一授信额度管理,明确审批授权权限。即将信托贷款业务纳入客户在银行的综合授信额度管理。二是严格限制借款人范围。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涉及面广,如未能及时兑付将对银行造成极大的声誉风险,因此,银行对于信托贷款的借款人应视同自营贷款业务严格进行审查,投向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导向等。三是加强贷款的后续管理,严格资金用途,切实履行贷款服务商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以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资金用途的监管,确保资金合规使用。严格监督资金使用方按照信托贷款合同中的约定用途使用资金,严禁擅自改变用途、挪用或扩大使用范围。四是严格遵守宏观调控的安排,统筹安排银行信贷规模。目前,信托贷款未纳入信贷规模统计,但商业银行在开办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时,应综合考虑信贷规模管控政策对于资金投融资运作的影响,积极与外部监管部门协调沟通以信贷资金贷款承接到期信托贷款的可操作性,统筹安排银行信贷规模。五是加强产品销售及售后管理,提升服务内涵,规范理财销售行为。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充分、如实揭示反映产品风险。在营销宣传时不得夸大、虚报理财产品的本金保证和收益实现的情况;按外部监管要求切实做好客户评估工作,在客户选择风险评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理财产品时,须经客户书面确认,在产品销售后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六是审慎选择合作的信托机构。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托公司客户的准入退出机制,选择规模较大、诚信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托公司,加强日常管理,防范与客户合作的潜在风险。

(二)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研发人员的培养,提高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一是提高产品研发的力量,将具有较强理财规划与产品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产品研发岗位,提高理财产品的整体运作水平及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强柜面销售人员的理财知识培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规范理财销售行为,确保销售合规。三是严格理财从业人员管理,理财产品销售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财从业资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理财业务及销售理财产品。

(三)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的监管,对商业银行该产品的管理及操作流程的合规性进行指导

积极规范理财产品的统计及报送口径,增强产品发行的透明化,考量信托贷款未纳入货币和信贷统计口径,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否应纳入贷款规模统计,才能为宏观经济的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的货币供应情况。金融产品创新要充分考量宏观货币政策对其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宏观货币政策也要考虑金融产品创新对其产生的反作用。

(四)培育居民理财意识,通过各种媒介、销售渠道加强对于购买理财产品客户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客户素质

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居民理财需求的增加,理财产品日益被中国居民所接受,除客户自身通过积极参与学习金融知识,建立收益与风险并存、高收益高风险等投资理念,合理配置投资资产结构,正视投资风险外;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应充分发挥传媒教育对于成熟投资理念营造的促进作用,各销售渠道在面对面销售的过程,应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资产配置、风险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的理财意识,提高客户素质。

参考文献

[1]、《受制于信贷规模限制 信托贷款理财井喷》(2009年8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篇3

我国信托贷款理财国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探析

一、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出现的背景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急需融资的客户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鉴于贷款行业投向限制,或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或客户信用等级所限,商业银行不能采用贷款的形式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一边是急需融资的客户,一边是国家信贷规模的控制,中间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在国家紧缩信贷规模的政策控制下,银行由于缺乏信贷额度而不能放贷,然而如果不向客户放贷,则有可能会导致优质客户资源和项目的流失。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金融业创新设计出“理财+信托”的新型贷款模式。在信托贷款理财业务发展初期,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投资重点,由于以优质的信贷资产为基础,此类理财产品拥有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从而获得投资者的广泛青睐。

(一)企业融资难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进而发展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资金短缺,由于广大企业的主营业务并非融资业务,在项目融资上缺乏经验,如果这些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筹集资金,其融资的效率和效益必然较低。虽然在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但是通过银行进行资金融通时,在银行严苛的风控制度下,除了苛刻的担保条件之外,各大商业银行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企业贷款手续极为繁琐,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鉴于商业银行贷款存在较高的门槛,因此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生产经营资金。

(二)银行业务受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和强大的金融功能,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经营边界非常明确,禁止跨界经营,银行不能从事证券、基金等业务。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国家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除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外,如果要开展创新业务,需要较为繁琐的申请和审核程序,同时在新业务领域和模式上也存在较大的政策约束。因此,为了获得证券市场的高收益,银行必然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借助信托公司所具备的制度优势来实现银信共赢。综上所述,一方面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银行业务发展受限,不能及时将银行资金放贷给急需资金的企业。我国金融业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基于此,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应运而生。

二、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主要特征

(一)增长快、规模大截至 2007 年末,我国共发放信托贷款 3775 亿元,占信托资产的41.4%,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6月末,我国信托贷款总额增长到5.14万亿元,占信托资产的 43.52%,年均增速为 49.29%,增长速度远高于我国金融机构同期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仅 2013年,我国信托贷款的增长总额高达1.83万亿元,占我国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10.58%,仅次于委托贷款和人民币贷款,从而成为我国第三大融资工具。

(二)投资方向明确我国信托贷款投向行业比较广泛,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信托贷款主要投向能源、交通等19个行业。其中,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水、燃气和电力的生产和供给业,建筑业,商业和租赁服务业,环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邮政、仓储和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的信托贷款总额为2.54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贷款的49.37%。同时,我国房地产信托贷款余额为0.91万亿元,在全部信托贷款中占17.76%。综上所述,我国信托贷款投资方面较为明确。

(三)期限长、成本高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在我国存续的信托贷款类产品中,1 年期以下信托产品占25.28%,1~3年的信托产品占 38.48%,3 年以上的信托产品占 19.28%,无固定期限的信托产品占16.96%。总体来说,企业通过信托途径进行融资,其成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信托公司报酬、商业银行推介费、商业银行资金托管费和投资人报酬。据统计,2014 年初至 2015 年底,信托产品兑付收益率在6%到12.5%之间,银行托管及推介等各项费用基本上在1%左右,信托公司的平均报酬率在0.3%至1.5%之间,其中收益率最高的房地产项目能达到 5%左右,而通道类业务的收益率最低,基本上在0.3%至0.5%之间。总之,企业通过信托途径融资的成本大约是11%,明显高于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四)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从我国信托贷款的分地区投向来看,东西部地区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获得的信托贷款明显要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仅北京、浙江、广东和江苏每年获得近四成的信托贷款。截至2014年6月底,投向东部地区,如山东、浙江、江苏等的信托贷款余额是 3.06万亿元,占我国信托贷款总额的 59.42%,比 2014 年初信托贷款额增加了3347亿元,占2014年上半年我国信托贷款增长总额的81.51%;投向中部地区,如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的信托贷款余额是0.91万亿元,占我国信托贷款总额的17.63%,比2014年初信托贷款额增加了616.26亿元,占2014年上半年我国信托贷款增长总额的14.57%;投向西部地区,如陕西、四川和甘肃等地的信托贷款余额是1.18万亿元,占我国信托贷款总额的 22.95%,比 2014 年初信托贷款额增加了 165.96 亿元,占2014年上半年我国信托贷款增长总额的3.92%。目前,在我国信托贷款业务中,不仅贷款存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且增量部分也主要集聚在东部发达地区。随着信托公司规模扩大,业务范围的拓展,各家信托公司积极开展异地贷款等业务,其中,中西部地区的信托公司异地发放的信托贷款,也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和浙江。截至2014年6月,这四个省市所获得的信托贷款余额分别是 6821.83 亿元、5134.25亿元、3426.06亿元和3332.17亿元。它们所获得的信托贷款数额是 18714.31 亿元,占我国信托贷款总额的 36.39%,相当于这 4 个省市人民币贷款总额的7.5%,比2014年初信托贷款增长了2194亿元,占我国信托贷款增加量的 51.89%,相当于这 4 个省市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长量的14.41%,从而逐渐形成了上述四个地区的信托贷款集中的态势。

三、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刻意规避国家宏观调控,削弱调控效果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金融企业约束的产物,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催生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同时,与一般的票据融资不同,信托贷款并不在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贷款统计之内,而它在金融机构业务统计中,仅仅作为表外业务处理。因此,信托贷款并不受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另一方面,采用信托贷款的方式对企业放款,能够有效规避专门针对信贷规模的央行窗口指导。可见,由于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独特性,使得它能够有效地规避和削弱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同时,银行采用信托、理财等途径进行放贷,削弱了国家调整的效果,与国家宏观调

控方向相背离,在具体操作中起到了规避国家调控和对冲的作用。由于国家对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没有严格的限制,在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向客户发放贷款,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由于规避了国家的监管,必然会带来自律不足的问题。我们从已经发放的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看,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投资(或者放款)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国家积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高科技行业,也包括国家限制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等行业。因此,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看似合法经营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合规的经营活动。

(二)银行借信托通道变相放款在我国商业银行里,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银行一般的贷款程序完全相同。在产品发行之前,商业银行与客户针对产品的期限、收益率等事项进行协商,积极听取客户的意见并达成一致。然后在客户向商业银行提出借款申请,银行的相关部门对客户的财务、资产状况等进行严格的评估后,经过总行相关信贷部门的批复,商业银行与贷款客户签订正式协议,进而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途径筹集资金,接着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从而借道信托向客户发放贷款。因此,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政策监管向客户放贷的手段。

(三)“垒大户”现象突出据统计,在我国信托贷款中,排名前 5%的企业获得了信托公司发放贷款总额的40%,其“垒大户”现象非常突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的信托机构共向1.41 万户企业发放信托贷款 5.15 万亿元,平均每户贷款为3.65亿元。其中,获得信托贷款额排名前5%的企业取得信托贷款的余额是2.25万亿元,占同期信托贷款总额的43.99%,相当于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91%,平均每户获得贷款 31.91 亿元,是我国户均贷款数额的8.74 倍。其中,“垒大户”现象最为突出的省份分别是山东、山西和贵州。这三省获得信托贷款的企业中,排名前5%的企业获得了当地50%以上的信托贷款。

(四)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据和讯信托网的不完全统计(见表 1),2013 年以来已经披露的11个信托风险项目,全部为信托公司异地发行的项目。其中,涉及房地产项目的企业有6个,占项目总数的 54.5%,两个项目同时涉及山西的矿业企业,反映出较高的企业风险集中度问题。这也会增加地区的项目风险系数。伴随着信托公司的跨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信托项目链条的不断延伸,信托项目的参与方,即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等,也往往来自不

同的地区,但是我国目前的跨区域监管难度仍然较大。这就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风险交叉影响,造成信托项目的风险溢出效应,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同时,如果涉及担保人代为受偿、处置抵押物等情况时,会造成投资回收和贷款清收困难,从而导致区域之间的风险传递,为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监管在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监管方面,应该参照信贷资金监管办法执行,将其纳入人民银行的存贷款监管统计范围之内,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基础和依据,从而推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正确引导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投向国家鼓励发展

的行业,如新能源、节能减排等,尽量防止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污染或者产能过剩的行业。

(二)积极推进有关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监管规章的修订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相关规章的修订和完善,以促进该业务的顺利开展。目前,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在产品结构和风险合规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相关的监管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和修订,才能彻底解决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相关的问题。在信托贷款理财产品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其核心结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①中关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相关规定,对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具有许多不利的规定,同时,仅仅通过对现行结构框架的修订,也很难适应信托贷款理财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推动相关结构和规章制度的修订,以满足信托贷款理财业务发展的需要,保障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信托贷款理财产品发行的相关机构应主动客观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对项目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及时进行披露。在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发售过程中,对投资贷款的重大变化和资金的投资方向等事项,应主动、客观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同时,在相关文件中,表述应该准确清晰,不能使用误导性语言和模糊性表述,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四)建立信托贷款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从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立项、审批到产品发放后的管理,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构建跨地区、跨市场和跨产品的交叉性业务统计系统,将其纳入监测统计的范围之内;其次,在信托监管中,加强各方的联动性,对商业银行使用自营资金承接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以及通过信托手段向受到限制的行业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最后,完善信托公司信托贷款理财业务经营的准入标准。从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设立相应的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以规范和完善信托公司信托贷款理财业务经营的准入标准。

(五)建立规范的业务集中度监管体系,合理引导降低信托贷款的集中度首先,对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统计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完善分机构、分行业和分地区的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及信托贷款集中度相关信息的披露,为信托公司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差异化经营提供指引;其次,对信托贷款集中度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的信托贷款风险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防范,将单一客户、行业和地区的授信额度和贷款集中度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信托资金的行业投放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避免信托资金的“垒大户”现象,防范信托贷款出现系统性风险;最后,从国家政策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信托公司将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实体经济。这不但有助于解决信托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试点放开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带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的成立与运行,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与美国、日本等资本市场国家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合作加强,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会进一步提升,所面临的外部金融冲击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不仅要关注国内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要意识到国际经济体之间的联动性影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与协调,建立多边对话与磋商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险。

上一篇:武溪镇镇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担任班主任工作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