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2024-07-23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共8篇)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1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才能够长盛不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不断的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转移风险,尽可能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见,创新金融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必要性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是金融行业历史发展的要求,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可以实现风险的规避,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金融机构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商业银行之所以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原因之所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论是哪一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研发出新产品,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需求度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因此,实现金融产品种类的创新能够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

2)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众所周知,金融产品与金融市场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金融交易信息,选择交易伙伴,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连接各个金融市场的同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还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定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负债管理。[2]

3)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从本质上来说,金融市场等同于金融产品交易市场。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人数不断增多,交易量也随之增大,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新产品之间的替代性,降低了交易者的机会成本。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路径

1)推陈出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个人金融业的发展。短期来看,商业银行应当着手改进现有的产品服务,抓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提高个人金融产品经济效益。从长远角度来看,工商银行应当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未来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创新个人金融产品。[3]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不断丰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为广大用户提供新型服务。再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个人委托贷款的发展。最后,实现个人结算产品功能的不断优化和丰富,为广大金融产品购买用户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务。

2)实现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把握新型产品的优势,创立品牌,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基金销售策略,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将自身发展的重点放在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例如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方面。[4]二是适时加大代理保险业务的营销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奖励比例和议价水平的方式,使代理保险业务能够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增长极,确保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整体效应,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中间业务的产品覆盖率,实施中间业务与资产和负债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是在强化存款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大负债替代型产品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以资产业务市场为依托,推进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以及企业财产险之间的互动发展,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和开发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了解客户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创新。除此之外,产品的创新还应当与商业银行所在的区域发展现状相吻合,要了解商业银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此为依据实现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中国银行的做法。中国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的不断调研,设计了“套餐化”的个人金融产品,例如,研发出的“花样年华”产品就是针对学生及家长提供的;研发的“海外归鸿”则是针对归国留学人员设计的。通过这种方式,中国银行所创新的金融产品的针对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赢得了广大金融产品购买者的欢迎。

三、结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出发,努力践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产品的创新理念,实现金融产品的不断改造,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可,赵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集团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6:69-73+160.

[2]田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申雅媛.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陶怡.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2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

1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取得的成绩

河北省联社成立8年以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创建优质服务,提升经营效益,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支付结算渠道日益完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2006年,通过采取全省农村信用社“数据大集中”建设模式,实现了全省范围的通现通兑。2008年,河北省农信社通过加快结算平台和电子银行的建设,加入了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农信银清算系统,并发行了“信通卡”,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96369电话银行”。同时,依托科技平台的发展, 河北省联社通过自主创新与合作研发,在信贷、银行卡、在线支付、代理及自助服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了河北省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近年来,各城商行、股份制银行、邮储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金融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各式各样的民间借贷如雨后春笋,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如阿里巴巴余额宝等异军突起。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河北农信社在特色产品方面创新少,开发周期长,且绝大部分是效仿甚至克隆其他商业银行成熟做法,产品同质性比较高,缺乏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业务品种、拓展地方特色中间业务的能力。

2.2 宣传少,产品应用效果不佳

部分县级行社对已开发使用的产品功能不熟悉、对省联社的开发推广计划不清楚,无法提前做好产品使用、推广等相关工作的规划和制定,产品应用开展效果不佳。例如,有的基层行社在开展银企合作、产品创新方面有一定想法,建议通过业务延伸提高与当地学校或医院等公共事业机构的进一步合作,吸收规模性低成本存款,并希望省联社给予科技手段的支撑。可实际上省联社已经开发了银校合作暨校园一卡通、银医合作暨居民健康卡等产品,并在部分行社成功推广。正是由于基层行社对省联社已有金融产品及服务情况了解不全面,不能及时将已有信息科技产品及服务进行推广使用,导致部分产品使用率偏低、运营成本较高。

2.3 产品创新反映客户需求不够

河北农信社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不能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特点等因素对产品进行量身定制。由于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对客户需求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且很多产品的研发仅是为了追赶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创新步伐,和抢占市场份额。创新产品被动,研发的单一新产品通常是面向所有的客户群,这种粗线条的市场需求划分导致部分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4 业务品种较少,收入来源较单一

一是在贷款投放上,河北农信社的目前80%的贷款业务仍停滞在传统的贷款业务上,有效贷款品种不足,品牌产品优势不突出,贷款主要集中于小额信用贷款和抵(质)押贷款,且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

二是中间业务的开办上品种少,与商业银行相比,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品种主要以代发工资、代理保险、代收费等基础代理产品为主,缺乏投资理财、第三方存管、代理黄金、贷记卡等低成本高收益的金融产品。

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思路

3.1 服务理念创新

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的、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载体。一个好的金融产品是能够让客户的金融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产生效益,而金融产品的好与坏是由客户进行评价的,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要进行产品创新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

3.2 加强引导,打造多维产品营销平台

一是完善信息通报平台,由省联社定期向全省农信社发布金融产品研发、推广及运行情况动态。二是健全问题反馈平台,在现有基于办公网的联系方式上,利用企业QQ、内部微信等其他技术手段,搭建网上问题反馈平台,开放形式畅通全省上下沟通渠道。三是建立产品信息库,定期发布产品列表和产品使用效果信息,实现全省产品信息的共享。四是产品研发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制定调研提纲,通过定期调研和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强与基层行社的互动交流。

3.3 打通渠道,支持地方特色业务发展

一是开展“一对一”服务,建立省县直接服务模式。实施金融产品研发“一对一”服务是普惠制科技服务的有力补充,可根据基层经营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科技服务。

二是下放特色业务开发平台,建立多级开发模式。省联社下放特色业务开发平台,鼓励有产品创新需求的县级行社在省联社的统筹管理和技术指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自主开发新型科技产品。

3.4 健全机制,激发全省产品创新活力

一是搭建产品创新管理平台,建立省联社、市联社、办事处、县级行社产品创新三级管理平台,实现产品创新上下联动,确保产品创新能及时有效地展开。

二是细化产品创新操作流程,建立一个能够快速响应、适合重大产品创新及产品差别化研发的创新管理通道。

三是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理顺产品前期需求收集、评审和产品后期持续跟踪评估。

四是健全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对基层行社自主开发,既能促进当地业务经营创新,又具有全省推广价值的金融产品,给予单位和个人奖励。

4 总结

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篇3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2015年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物流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较为滞后,突出表现在物流金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1.1 金融机构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供给不足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等传统业务和金融咨询、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业务为主。据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0%左右,传统贷款利息收入占比将近80%[1]。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中,放贷对象多为城市金融需求者,农村金融贷款不足。据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全年银行贷款总额突破90万亿元,其中城市贷款所占比例超过95%,商业银行对农村的直接贷款所占比例低于5%[2]。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商业银行对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创新过于谨慎,仍然是以应收专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供应链金融贷款等较为保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信贷融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农产品经营者产出效益不高,农产品物流体系参与者更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产规模不大、抵押贷款抵押物价值不高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体系构建的支持力度不大。商业银行对农村物流建设的直接融资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匮乏,这些因素均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供给不足。

1.2 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金融参与不足

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第三方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全,突出表现在物流企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物流行业集中度不高,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约为15 000家,前十大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3%,尤其是在公路物流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我国公路物流企业平均每户拥有货车数量仅为15辆,公路物流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为1.2%[3]。三是农产品物流服务有限,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主要表现在工业品物流和进口货物物流,农产品物流服务不足。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部门的相关数据,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13.5万亿元,其中工业品和进口货物物流总额208.9万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3.3万亿元,农产品物流服务比例约为1.5%[4]。从目前情况来说,服务于农产品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大、资金有限等原因,在农产品物流中往往是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对于冷藏冷冻等冷链技术以及其他综合性农产品物流服务技术尚未掌握,简单运输服务对金融资金需求不高导致了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对物流金融的参与不足。

2 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纵观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发展历程,其主要金融模式包括保税仓模式、物流银行模式和融通仓模式。

2.1 保税仓模式

保税仓模式的特点是先开承兑汇票、后发货,农产品购买方先在银行缴纳保证金取得承兑汇票,然后将承兑汇票交付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向指定仓库发货,农产品生产企业承担农产品回购义务[5]。保税仓模式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在保税仓模式下需要农产品购买方以农产品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当农产品供应商将农产品运到指定仓库且已支付承兑汇票后,银行承兑汇票的开出行便取得了农产品所有权,如果农产品经销商缴纳的保证金低于其提货价值,开出行可能面临农产品经销商恶意欠款所带来的风险。保税仓模式在金融模式设计方面有其固有缺陷,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的实际应用中价值不大。

2.2 物流银行模式

物流银行模式是指在农产品物流中银行以市场需求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小且符和质押要求的农产品作为授信条件,向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6]。现阶段物流银行模式主要包括质押模式和信用担保模式,在质押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将农产品存放在物流企业仓库中,银行根据物流企业仓单向农产品供应商提供银行贷款;在信用担保模式中,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等因素直接将银行贷款额度授权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农产品供应商的相关资质条件将银行贷款下发至各农产品供应商,签订相应的质押贷款协议。物流银行模式通过将农产品作为质押物,改变了传统银行贷款中以固定资产为主要质押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物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物流融资成本,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中应用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2.3 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服务,融通仓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产出效益不高、固定资产不多且价值较低等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较大规模的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希望依托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银行获取大量融资[7]。二是商业银行竞争需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净利润增长放缓,农村信贷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争夺焦点,但是现阶段下我国农村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需要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农村经济的了解及其专业服务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融通仓模式主要包括质押担保融资和信用担保融资两种方式,在质押担保融资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农产品供应商的质押物进行评估,银行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向农产品供应商提供银行贷款;在信用担保融资中,物流企业向银行申请信贷配额,再将信贷配额分配至农产品供应商并以供应商在其融通仓内的货物作为质押品为供应商提供信用担保[8]。融通仓模式不仅为农产品供应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提供者自身信用担保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 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创新措施

从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主要模式出发,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强化农村金融发展理念,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基础。首先,政府应当在大力发展城市金融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客观现状,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出增长、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强化农村金融发展理念。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综合考虑农村发展新变化和未来发展需求,着手进行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完善现行金融法律法规的缺陷,规范农村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地区信用评价机制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社会信誉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提供客观参照标准。

3.2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供给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针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供应商的不同贷款需求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开发出农产品远期合约和保险合同等,降低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农民造成的损失;金融机构也可以着手进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中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通过在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中设立农业生产互助资金等形式,吸纳农村闲置资金,进行适当的稳健型投资,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构建中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应当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银行业务,简化农业生产贷款的审批程序,为农产品物流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便利,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金融供给。

3.3 灵活运用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需求

现阶段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保税仓模式、物流银行模式和融通仓模式,三种方式各有优势。一方面,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比如在信用评价体系较为健全的地区可以适当加大对保税仓模式的应用,在农产品供应商固定资产等抵押物价值不高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加大对融通仓模式和物流银行模式的应用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要逐步完善现行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考虑到我国广大农业生产者并没有价值较高的房屋等不动产和机器设备等动产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我国新物权法的规定将农业生产者的土地经营权、在产农产品等作为抵押物,或者通过村民联保等形式,全面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供给和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现状中存在着金融供给和需求不足等情况,现阶段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保税仓模式、物流银行模式和融通仓模式,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发展理念、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供给、灵活运用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治国,李红.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67.

[2]梁智慧.基于需求导向的蔬果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0):71-72.

[3]舒辉,卫春丽.农户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2):114-120.

[4]王静.现代物流产业链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基于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需求与现行模式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6):55-60,82.

[5]庞燕,潘永婷.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3,32(8):80-83.

[6]陈治国,李红.中国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96-103.

[7]康贤刚.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构与运作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87-90.

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篇4

1.1 传统金融发展的需求带来挑战

在我国, 由于传统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使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国企和地方政府,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八”定律, 八成的客户都是小客户, 银行在相同的借贷成本之下, 难免忽视了这部分客户群。而“长尾理论”的觉醒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互联网金融更能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也为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带来了新的思路。传统金融企业主要以线下网点为主体, 网络金融为辅的经营模式。在服务业务开展方面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需要打破地域的束缚, 得到更快捷便利的服务。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和平台。填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 满足了消费者快捷、便利的需求。传统金融服务业依靠银联及相关金融系统进行支付和结算, 在信息处理效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 需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支付及结算方式。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网上交易支付系统,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传统金融业务的办理依靠人工录入和识别信息, 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和漏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数据处理能力及快速高效的识别信息技术, 带给客户更快捷的服务。互联网金融依托云计算可对大数据进行全面快速分析,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传统金融业务主要依赖于银行作为主要中间媒介, 因此带有高度垄断色彩, 不利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及改革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金融服务, 为金融市场带来竞争与活力。互联网金融摈弃了以银行为中心的直接渠道, 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可以弥补传统银行业务对中小企业及个人服务的不足。中国的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无论银行、保险、证券都面临着客户众多、交易成本大、交易流程复杂、地域受限等诸多问题。正是这些传统行业的弊端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发展机遇。

1.2 政府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改革与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扶持与引导十分必要。2014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在谈及金融体制改革时, 特别强调了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国家鼓励技术创新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尽可能地在给互联网金融自由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2013年2月1日, 《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 2013年3月我国加快制定统一的《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 以明确信息保护的范围与内容, 提高基于互联网信息的违法违规成本。而营造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线上环境, 无疑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鼎力支持。行业越规范, 互联网金融就发展得越迅速、越健康。

1.3 案例分析:以“余额宝”为例的竞争优势分析

上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优势。本章节将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为例, 来研究这些因素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优势是否存在相互关系。然后将分析结果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 互联网金融有其独特的优势。下面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增值服务与银行理财服务及证券基金销售服务的对比, 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增值服务“余额宝”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备受年轻人青睐的金融服务新模式。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可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 即“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公司共同推出的“增利宝”基金。收益按日结算, 购买份额1元人民币起。且资金可随时用于淘宝网消费支付。“余额宝”的实质是T+0货币基金。与传统基金产品相比, “余额宝”等新型基金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业务为例, 分析研究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优势。“余额宝”即“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公司共同推出的“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基金, 告别了传统银行直销。其意义在于金融与互联网进行了资源整合和流程整合。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可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 余额宝的资金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 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 收益按日结算, 购买份额1元人民币起。且资金可随时用于淘宝网消费支付。

1.4 技术创新的供给方面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简化了复杂的传统银行业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方支付平台有自己的网络客户端, 是一次技术创新方面的革新, 其业务流程和技术系统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创造, 是电商运营需求与基金规则的直接对接。可以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户、不排队、不开户、不填单据等快捷服务。只需要电脑或手机作为终端设备, 即可转账至支付宝账户内, 即可申购基金。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实现网上购买基金可以说是金融行业的一大突破。无论客户身在何处, 都可以随时随地操作交易, 无须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随时查询账户信息, 及时作出投资策略调整。并且有天弘基金公司提供专项服务, 可以实现收益以及需要资金时可以立刻安全快捷地从余额宝转出, 发起货币基金赎回。在技术系统开发方面, 也有专业的技术保障。基金公司开发了可以处理数百万笔交易的技术系统, 并基于云端技术开发更高量级的交易处理系统, 可以支持更大量级客户的大量级的交易需求。在大数据应用方面, 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可以对客户需求进行更加深入、准确地刻画, 可以比线下基金的基金经理更及时、更准确地获知基金的流动性需求信息。

1.5 收益高, 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

首先, 目前接触互联网金融的年轻人较多, 可承受的风险相对高, 也相应地提高了投资的收益。而传统银行投资渠道仍然要考虑到银行的资金安全及客户的心理预期及风险承受能力, 在投资收益方面会略逊色一些, 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带来阻力。其次, 对金融机构运作过程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 即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管, 主要包括业务范围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流动性监管、资产质量监管、市场风险监管等。对违规操作和经营不善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实施必要的退市监管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出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的角度, 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进行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对行业造成不良效应, 令公众失去信心。

1.6 构建互联网金融的高级别安全体系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行业, 是在虚拟的网络里进行的, 无论是针对之前讨论过的技术风险还是操作风险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是首要的。如果无法建立高级别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一切发展将无从谈起。金融机构加强与电信行业、电商平台的沟通联系, 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密切配合, 可以保障互联网金融运行的硬件环境安全。金融机构加强数据管理, 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的信息安全性, 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水平, 也是对客户信息的有效保障, 可以防范交易过程中的不法行为。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时效, 大力开发密钥管理技术, 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防御能力, 既是保护客户利益, 也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1.7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最根本受制约的因素在于没有建立合理完善的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应利用大数据金融的海量信息分析优势尽快为金融机构提供可以共享的信用评级体系平台, 为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众筹融资等金融活动提供有力的评价机制。

1.8 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仍然是金融, 其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资金融通并没有变, 因此, 互联网金融必然面临因金融产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 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然会对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影响。适当的紧缩型政策在关键时刻可以调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节奏, 为其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建议

2.1 发挥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金融以长尾理论为基础, 在商品流通渠道广泛的前提下, 如果商品的生产成本低到可以使个人能够独立进行生产, 那么, 即使是以前市场上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 只要市场有供给, 就会有需求。因此, 这些虽然看似需求量和销售量极低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 反而会更高。金融机构由于成本所限, 为了利益最大化会特别关注头部, 即所谓的VIP客户。从而在广大普通客户的业务服务上有所忽略。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依托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的成本降低, 因此关注尾部的利益, 即服务好普通消费者, 只要产品渠道足够广、受众人群足够多亦能创造高额收益。因此, 发挥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2 建立完善的市场运作标准

互联网金融的长足有效发展最首要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规避各种金融机构良莠不齐导致行业发展受阻。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和机构做好事前的市场准入标准, 即对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 设定市场准入原则。审批机构审查时一般会考虑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生存能力等来事先防控金融风险发生。以防某一领域的金融机构过度而导致恶性竞争, 以及某些机构综合水平低下拉低行业服务水平。

2.3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会加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进而削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法律条款对新鲜事物界定等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的风险。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 防止犯罪行为发生。在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的责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加大量刑力度, 明确相关民事责任。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人贷、阿里金融、百度百赚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势不可挡, 各种民间贷款机构、民间银行机构呼之欲出, 银行业、保险业等传统金融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将使金融服务更全面、更直接、更广泛, 效率更高, 提升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互联网金融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将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在这样一个大数据金融发展时期, 金融行业与IT行业相互的交融也亟须监管体制机制进行变革和创新。需要国家以法律手段树立行业规则, 以行政手段规范运营方式。需要行业以技术创新来防范风险。辅助互联网金融走向规范化的途径, 以推动金融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琦, 吕文栋, 李海升.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

[2]刘英, 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 2013 (11) .

[3]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5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如:电子货币、信用卡、网上金融交易等都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的。由于近年来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 并为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以不受地域、时间、服务种类的限制, 为金融机构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相对来说服务有限, 效率较低。与其他网络产品相比,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根据自己的网络外部性的特点, 将拥有市场份额优势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 同时也为中小机构或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例如:一九九九年, e Trade的掘起来自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 致使全美当时最大的证券经纪机构美林证券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下降, 并且在美国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机构中名列前茅。因此网络金融产品的推广不但可以带动国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还可以为民营资本的驻入创造契机, 使整个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创新与普通意义上的创新有所不同, 其不受专利保护, 而且研发成本比较低, 容易被效仿。这种在原创地产生的金融创新称为“原始创新”, 而把其复制到另一个新市场的创新称为“拷贝创新”。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和普及是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致, 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又不受规章制度等因素的约束, 因而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这种产品的“拷贝创新”。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存在于这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呢?通过实证研究各种网络金融产品在世界各地, 尤其是具有较高开发程度的市场地区发现发展过程的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以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过程研究为基础, 通过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的地区市场, 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战略和管理, 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票据发行工具和垃圾债券两种创新的延伸结构是由菲利普·莫利纽克斯 (Pilip Molyneux) 和尼达尔·沙姆洛克 (Nidal Sharmroukh) (1999) 分别研究的。研究显示最早的外在因素在垃圾债券市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采取创新的银行对没有采取创新的银行并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是因迫于相互竞争和制度上的压力使多数银行进入这一市场, 而因外部原因受到影响的只在少数。以上结构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与应用者进行创新研究的, 重点对金融机构采用创新产品受到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甄别、分析, 没能以消费者的身份作为金融创新的采用者来研究, 而创新产品是否最终上市成功的关键则由后者的集体行为来决定。一些国外学者曾分别研究了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 但都以行业为研究对象, 在企业并未建立模型。而国内学者则侧重于一般模型理论阐述的金融创新研究, 很少根据实际金融市场的数据用模型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

三、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

以全行业为对象进行研究时, 对金融创新产品延伸模型的考察不只在全行业延伸的动态过程中研究创新产品, 也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与延伸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与行业弹性需求、市场构造、企业占市场的份额等都有相关联系, 在固定成本稳定的情况下, 其单位产品源于网络的外部性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随着规模的增大而明显降低, 企业因此而有扩张规模的打算, 金融机构在占有了市场较高份额后也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进而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并形成垄断, 造成其他多数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 慢慢退离市场, 再通过反复调整, 使市场步入正轨。因此, 在以下的研究中将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考虑进企业金融创新的延伸模型中, 其假设是当期的产品延伸情况受其前期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

四、实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银行卡

通过研究以上模型, 分别用台湾信用卡和大陆银行卡的实例来进行验证。

(一) 实证研究台湾信用卡市场

二十世纪后期台湾开辟了信用卡产业市场, 一九八三年在台湾地区成立了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 统一发行了联合信用卡U卡, 到了一九九二年, 该卡发行量仍占全岛信用卡的41.5%。一九八九年在台湾招商引资后, 台湾信用卡市场迅速被国际五大品牌信用卡Visa、Master-Card、AMEX、JCB、Diners占领。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表明品牌信用卡只要在局部市场保持数量及行业的上升趋势, 才能达到维持或超过某局部市场的市场份额要求。表1显示出台湾U卡市场低迷,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银联的警惕性。我国的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 因增强了市场的连通性及网络金融产品的普适性, 为拓展新市场而深受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影响, 以至于新开放的市场就是拷贝的其他国际市场的结构。

(二) 实证研究大陆银行卡市场

相比台湾市场, 大陆银行卡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潜力上都要大很多, 假如市场完全开放, 也将会形成国际五大品牌被连通的市场拷贝在国际市场的局面, 这样表明了我们不但与相关联产业的巨额利润失之交臂, 同时也将会失去在未来网络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适时的采用相关政策以保护和鼓励发展国有品牌信用卡, 银联不但与本地发卡机构和商家保持友好联系, 还应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实现与国际发卡机构和商家的对接, 注重在技术、业务上有所创新, 并适时申请专利, 保护自身优势。

网络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卡, 伴随其在市场中的发展延伸, 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 最终达到某种均衡状态。但由于大陆经济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绝大多数商家和消费者很难接受创新产品, 连初具优势规模的企业也被发卡机构因体制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而不能维持增长其市场份额, 过度的市场竞争不但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还增加了创新产品的成本, 而且容易被外来的企业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侵入占领市场。所以, 为增强竞争力不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体制改革, 还应促进企业间的协作, 特别是金融机构间的并购。

五、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行业延伸模型, 发展形成了针对企业的延伸模型。并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台湾的信用卡市场及大陆的银行卡市场, 结果表明, 金融机构最终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综合竞争力优于行业的增长趋势加速度, 而不是初始的规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对外开放时, 适当需要管理机构的维护与扶持, 为让国有品牌走出国门, 面向国际, 应不断促进其市场份额的发展。

通过对大陆银行卡市场的研究, 从二OO三到二O一O年的八年中, 国有银行的发展明显低于非国有商业银行, 其发卡数量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在缩小, 而非国有银行却不断在增加, 但这种形势有所缓解。二OOO年后, 城市商业银行等更多的非国有银行, 因集中参与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导致了各家银行因过度竞争而使银行卡市场逐年低迷, 由此可见, 通过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 中小金融机构间的联合、协作以及金融机构间并购的局面将在未来得以改观。但对大陆银行卡市场进行研究时, 由于银行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很难掌握, 所以以发卡的数量为主要参考数据, 没有将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和使用效率考虑在内。另外, 借记卡充当了大陆银行卡市场的主力军, 而信用卡的发展空间却十分有限, 若将它们分别细化分析, 文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金融经济》2005年, 第七期, 《关于银行卡流通情况的报告》.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研究,关键风险因素

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金融理论和市场制度减少或转嫁由利率、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带来的风险, 简而言之就是规避风险。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 而NASDAQ、OTC等金融创新市场的建立, 使得信用卡、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金融创新产品频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增强了金融产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也可能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我国金融产品创新起步较晚,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速度较缓慢, 并且由于我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金融企业的行政管理, 从而引发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浪潮。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受经济体制的制约, 金融改革长期处于滞后的状况, 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不充分以及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 因此如何促进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 有利于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 从而达到对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的目的。同时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 能对影响金融产品创新业绩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讨论,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 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假设, 进而找出正确的应对办法。此外, 还能对关键风险因素之间以及风险因素对风险验证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效果、作用方法作出合理的探索, 从而更好地设定出风险调控的最佳实践路线, 达到为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的目的。

2. 分析框架的构建。

金融全面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 即首先提出如今我国金融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 再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提出指导性框架, 最后根据框架讨论应对风险的解决措施。

在此模型中可以看出, 对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创新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即集合风险、风险识别、分险评估和风险监控。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构建出了一个环境、组织与流程之间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 并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 为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做出了合理的推论。

二、多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1. 信度分析。

对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多关键风险因素的问题, 需要参考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不会提供一个全新的产品, 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或改变一些特性, 进而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基于这个观点, Van Horne提出一个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模型, 同时认为金融产品的创新面临着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要通过将金融产品调整为不同特征的组合, 分化其应有的风险。通过金融产品的两个显著特征, 即收益和流动性, 由顾客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偏好进行投资选择, 达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

2. 效度分析。

通过一般均衡模型对多关键风险分析进行识别, 是从金融创新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进行假设, 也就是在考虑保留现金流效用下, 使得自己出售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得到最大效益, 将金融创新的动力视为由创新者的利润决定, 而忽视了经济变动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3. 因素分析。

基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理论, 将金融产品创新的促进因素归纳为由规避金融管制、减少市场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市场竞争程度、科技进步等, 并由Sinkey提出的金融产品创新模型, 指出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的。提出模型为:

金融产品创新=TRICK+理性的自利

其中TRICK由技术、监管调整、利率风险、消费者和资本组成, 并且该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基于该理论研发出新的整体创新模型, 代表性创新模型主要包括下图所示三种。

三、对风险因素的分类讨论

1. 产品的特性。

风险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收益, 但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意外的损失, 它是由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潜在损失发生的概率组成的。其可分为技术创新风险、金融风险、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但都具有以下产品特征:客观性, 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构成, 存在于金融产品的每个角落, 切不受人为控制;危险性, 风险可能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且这种损失是不可预计的;可测性, 风险可以通过对之前的资料、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预测未来的风险发生可能;相关性, 风险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同一行为主体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经济后果;变化性, 风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 开发过程。

由于技术创新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开始之前, 应首先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了解。要想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应至少包含三个主体, 即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客体以及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 通过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 加强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不创新, 就死亡”。为此, 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 保证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次通过选好创新的项目以及创新的手段, 减少在创新过程中失误和浪费, 进而达到节约资源和节约时间的目的。最后通过创新新产品的商业活动、管理、制造、设计, 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 营销支持。

高品质的产品不一定就意味着有高的经济收益。在如今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 人们的生活也演变为快节奏,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箴言已经早不适用了, 任何产品都需要一个精美的包装和商业营销。未来是电商和微商的经济时代, 因此金融创新产品也需要得到大力的宣传。金融企业加大宣传力度, 需要对来往进行投资理财的客户进行产品宣传, 同时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 搞一些促销活动或者适用活动, 让顾客的好处落到实处。最后工作人员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微笑服务, 尽力解决顾客的难题疑问。

4. 组织环境。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 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 才能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做好, 21世纪不再是一个仅凭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生活就必须懂得“借力”。此外保持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能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外部风险也包括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为操作风险、策略风险、交易风险等, 因此搞好组织环境就是从内部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

5. 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的流程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对金融创新产品加强监测, 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并通过对存在的风险情况、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进而提出合理、准确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达到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的目的。监测包括对创新主体的监测与控制, 也包括对创新客体以及创新过程的监测。其目的是为了使创新工作符合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让创新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进而带动顾客的利益最大化, 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关键风险因素的风险调控分析

1. 创新绩效与创新风险。

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而这种风险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商业、技术、交易等风险, 以及高级管理部门的效率。此外新产品的目标市场规模太小或没有发展潜力会导致达不到预期的创新绩效, 而且如果公司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不足也会导致达不到预期的创新绩效。总的来说创新风险制约着创新业绩的发展。

2. 风险管理方法的风险调控。

要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做好风险调控, 首先应做好项目组风险管理的风险调控。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 因此在做风险调控时也应该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其次还需要做好风险规划的风险调控,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经济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估计。同时还应做好风险识别的风险调控, 要对创新风险的隐匿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有着准确的把握。最后做好风险应对的风险调控, 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规避风险。

3. 人力资源的风险调控。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做好技术专家和理解市场、客户的专业人才以及员工与客户培训等三个风险变量的工作。在金融创新产品的各个环节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人才,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实现创新产品的发展策略。

4. 项目管理的风险调控。

进行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需要处理好项目组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激励办法、跨部门合作以及管理层等5个风险变量的关系。运用全面、成熟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有益于产品创新的实现, 协调好内部关系, 设计好组织活动, 努力实现新产品的创新。

5. 营销方法的风险调控。

这主要是针对产品优势和营销手段2个风险变量。在此环节可以努力发挥创新产品的优势, 以其特有的质量、收益和风险吸引消费者。同时通过加强对该产品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与同类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

6. 营销网络的风险调控。

该部分是对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客户服务网2个风险变量的分析。通过发挥网络营销和微商的力量, 树立创新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从而达到积累客户资源的目的。企业员工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 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带给客户切身体验, 用以增强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金融业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如今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的关键风险管理模型, 为我国的金融业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符浩东.构建风险应急机制稳健推进金融创新——次级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 2008.

[2]雍灏, 陈劲, 郑才林等.金融产品创新绩效之风险作用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

[3]金舸.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研究[J].商情, 2012.

[4]魏章友.常德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5]黄林坤.关于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内控管理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4.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7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和担保能力弱等问题,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开展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

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创立、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 韦斯顿和布里格姆对中小企业客户金融生命周期进行专题研究,认为小为企业客户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融资来源渠道有所不同,其各阶段的融资来源和潜在问题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 韦斯顿和布里格姆(Wcstont&Brigbam,1978),www.comp.1ancs.ac.uk

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过程来看, 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量呈现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 相应的银行对企业融资也呈现出风险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 商业银行有必要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点,开展产品创新,以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要素构成

现代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 由此,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概括为银行通过对各种要素和办理条件的组合与变革, 为中小企业客户创造适应其金融需求特点的新产品与服务。 按照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理论,国内有学者认为可将创新要素划分为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 中小企业创新的基本要素包括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定价、担保方式、 贷款用途等,功能要素包括申请方式、发放方式、使用方式、还款方式等。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就是按照客户需求对基本要素和功能要素进行组合或变革,形成能够满足客户融资需要的金融服务模式。

四、基于生命理论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路径探索

创立期中小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最大,风险相对较高,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难于管控,管理成本较高。 此阶段,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难度较大,但应将其作为未来潜在客户群加以持续跟踪,在产品创新上应突出以申请方式为代表功能要素创新。 积极研发基于自身网上银行、门户网站以及各类电商平台的电子申办渠道创新, 以吸引客户了解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主动赢得客户认可,打造良好客户群基础。

第一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已完成自身资本的初步积累, 企业经营逐步进入正轨,在金融需求上具有对业务办理效率要求高的特征。 此阶段,商业银行应将抵押担保方式作为创新重点,充分挖掘客户自身资本积累的形成的有效资产,以强担保为基础简化业务审批流程,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第二、三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自身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 这类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生产经营较为稳定,金融需求也出现长期融资缺口,对商业产品创新要求也较高。 此阶段,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上应重点关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产品基本要素创新。 在贷款额度设计上,应按照企业的现金流量,提高贷款金额;在贷款期限上,应从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拓展至中长期的固定资产贷款;在担保方式设计上,应从房地产等强抵押担保方式,逐步拓展至应收账款、知识产品、林权、承租权等。

成熟阶段中小企业客户经过自身积累, 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和经济实力,通过上市或进一步发展将向中型企业迈进。 此阶段,商业银行应重点突出贷款使用、发放和还款方式等功能要素创新,通过贷款额度循环使用、自助提款、还款等方面的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提升客户粘性。 同时,商业银行在产品的基本要素设计上应弱化对企业担保方式的要求,着手开发基于企业信誉的信用贷款。

整体来看, 构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体系, 可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个从初生到成长再到壮大的一系列金融产品,有助于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对商业而言,根据中小企业客户不同成长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创新计划, 可减少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盲目性,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区隔于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章爱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J].世界经济情况,2008(1)

[2]张宝山,张小妮,党珊.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产品创新比较研究[J].金融实务,2013(2)

金融创新产品效应研究 篇8

1.1 金融创新的微观基础

首先, 微观经济主体对多功能、多样化金融工具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一般而言, 经济越发展经济对货币化程度要求越高, 工商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资产轻便、快捷的运作方式要求越高, 从而对币值稳定、风险小的货币及其相关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的多样化需求越大。这种需求就呼唤着新金融工具与手段的出现。正如有些学者在总结金融创新时代时指出的:“需要是发明之母, 如果目前还存在着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可能发明一种方法去满足那种需求, 并且这种创新将会成功。”

其次, 金融机构在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随着金融市场不确定性 (风险) 的增加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被空前地压缩。然而面对经济对多样化、多功能金融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趋利避险动机促动下, 在有些国家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或者利用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放松对金融严格监管的有利条件, 或者处心积虑地设法规避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业的严格监管与约束, 展开了金融创新活动。

1.2 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效应

首先, 金融创新扩大了闲置资金由资金盈余单位流向资金赤字单位并转化为赤字单位投资的融资渠道。一般而言, 银行通过负债类金融产品创新扩大资金来源;通过资产类金融产品创新扩大资产篮子, 进行资产组合, 使资金的运用更为科学;此外, 银行还通过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加强资产与负债、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流动性。

其次, 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资产、负债规模, 使金融机构有充分的空间调整金融产品组合, 分散风险, 改善金融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从而使金融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更好地体现了规模效益。如股票期货 (权) 、股指期货 (权) 等金融创新产品与股票、货币等现货金融产品之间有较强地替代性。而利用股票和货币现货买卖来对现货资产进行调整不仅要经历较长的时滞, 而且还要承担较高的支付清算成本以及因交割时滞而丧失交易机会而造成的机会成本等各种成本。

再次, 金融创新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打破了有分业经营的体制, 突破了各自原有的业务领域, 互相参透、互相竞争, 有利于资金市场价格向资金影子价格的回归, 有利于资金在全社会的有效分配。同时金融创新提供了多样化、多功能、高效率的金融产品于金融服务, 使金融资产选择面增大, 有利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与偏好, 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的高效运行。

2 金融创新的宏观影响

2.1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 金融创新改变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 从而引起货币须在结构和数量规模方面的变化。一般而言, 金融创新就是在原生金融工具 (Initial Financial Tools) 基础上对某一原生金融工具的功能进行延伸或者对多个原生金融工具的功能进行综合而形成的。然而金融创新产品或金融衍生工具一经形成便成为原生金融工具的替代品 (Substitutes) 。

其次,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增加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性。因为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M1基础上创造M1的替代品, 所以, 我们用M1需求函数模型来考察金融创新对M1的流通速度乃至M1需求函数自身稳定性的影响。按照凯恩斯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性理论的观点, 货币需求是由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以及投机需求共同构成的, 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增函数,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i的减函数,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1) 式: =f (y, i) , >0, <0, 其中:M1/P=实际货币余额, y=实际收入, P=价格, i=名义利率。

在凯恩斯看来, M1/P在短期内实际收入y是相当稳定的, 因此, 可视为常量。于是M1 / P=f (y, i) 可变型为 (2) 式M1 / P=f (y, i) 或 (3) 式 (M1 / P) /y =f ( i ) , 而 (3) 式实际上是M1流通速度的倒数, 即 (4) 式y / ( M1/ P ) = ( i ) =v ( i ) 。因为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 的需求来自于部分M1转出 (即 M1) 和部分储蓄S转出 (即 S) , 且S= y (i) 。所以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 的需求函数会表示为 (5) 式: = M1+ S (、 分别表示M1 和S的转出比例) 。将 (5) 式变型为 (6) 式M*1/P= f (y, i) + y (y, i) , 于是 的流通速度可表示为 (7) 式V*=Py/M*1=1/[ f (i) + y g (i) ]。由 (7) 式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 =1且 =0, 则金融创新不会引起M1流通速度的变化。但是, 若 0且 0时, 在n 1的情况下, 收入y越高, 则M1流通速度越低;相反, 在n 1的情况下, 收入y越低则M1流通速度越高。由于现实生活中、 要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所以、 具有不稳定性, 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乃至货币需求函数也具有不稳定性。

再次, 金融创新弱化了货币当局的利率控制力。随着金融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逐渐由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 许多货币当局的利率监管措施及其效果大大减弱。金融创新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加的同时,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也在增加。然而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供需状况, 在有些市场上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会上升, 而另一些市场上却在下降, 从而弱化了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需求调节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2.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 金融创新是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增大, 同时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这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来说明。假设人们愿意持有的通货C、定期存款T以及银行的超前准备金E与活期存款Dd的比率分别为K、t、e, 则有:式 (1) :C=k·Dd;式 (2) T=t·Dd ;式 (3) E=e·Dd。

在没有金融创新的条件下, 由于基础货币B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人们持有的通货C构成, 即式 (4) B=R+C;如果令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分别为rd和rt, 则银行系统所持的总准备金R为:式 (5) R=rd·Dd + rt·t·Dd + e·Dd= (rd + rt·t + e) Dd ;将 (1) 、 (5) 式代入 (4) 式得:式 (6) B=R+C= (rd + rt·t + e + k) ·Dd ;从而有 (7) 式:Dd=[1/ (rd + rt·t + e + k) ]·B。

根据狭义货币供给量定义有 (8) 式:M1=Dd + C, 所以将 (1) 、 (7) 式化入 (8) 得式 (9) M1=Dd + C=[ (1 + k) / ( rd + rt·t + e + k) ]·B。 (9) 式就是在没有金融创新时的M1供给模型。

下面以美国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货币市场存款帐户、隔日回购协议和隔日欧洲美元等金融创新产品为例, 探讨金融创新条件下M2的货币供给关于模型与M1供给模型的区别。根据M2的定义, 有 (10) 式M2=Dd + C + T + MMF, 其中:T=定期存款, MMF=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货币市场存款帐户、隔日欧洲美元的和。令T与Dd 的比率为h, MMF与Dd 的比率为l, 则有 (11) 式T=h·Dd 和 (12) 式MMF=l·Dd ;将 (7) (9) (11) 和 (12) 式代入 (10) 式得 (13) 式: M2=Dd+C+T+MMF=[ (1+k+h+l) / ( rd + rt·t + e + k) ]·B。

通过 (9) 式和 (13) 式比较可以看出, 在金融创新条件下的货币供给乘数在分子上比M1的货币乘数多了个h+l, 因为h>0、l>0且都为微观经济主体控制, 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金融创新的确加强了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 扩大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控制力。此外金融创新货币供给模型 (12) 式中已经包含了M1, 所以M2在总量上很难区分什么是货币, 货币供给的组成中哪一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哪一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如果我们在 (13) 式基础上再推导出M3, M4等货币供给模型, 那么货币的计量甚至定义都很困难, 从而削弱了货币的可测性。

其次, 在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性的情况下, 又由于金融创新货币创造的微观经济主体增加, 并且已不局限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于是货币创造主体呈现多元化。同时, 金融创新特别是直接融资方式的金融创新, 使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机制逐渐弱化。加之回避监管型金融创新使利率限制, 法定保证和信用配给等选择性工具失效等原因, 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力下降, 从而货币主义主张的以货币总量为中间目标的供给调节型货币政策, 随着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前提的丧失, 其货币政策效应亦有所弱化。

3 金融创新微观最优化与宏观最优化冲突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从上面对金融创新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金融创新虽可以为金融机构等微观经济主体带来扩大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和增加收入等好处, 但可能给宏观经济的管理者金融监管当局带来货币资产效用弱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不利影响, 危机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但是, 我们不不能因此就断言金融创新有益或有害。

金融创新在微观和宏观最优化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金融创新本质上是宏观经济管理者, 货币政策制定者政府或金融监管者或货币人员与微观经济主体——微观金融创新主体之间的一场博弈。只有政府或金融监管者和金融创新微观状态共同采取合作的态度, 使政府或金融监管者的金融监管兼顾金融创新微观主体利益, 使金融机构等微观经济体的金融创新不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只有政府或金融监管者监管与金融创新互相促进, 才能够得出有效均衡的博弈解。这就是解决政府或金融监管者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矛盾, 解决宏观最优化和微观最优化冲突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Harry D.Hutchinon, “Money, Banking, and the U.S.Economy”Seventh Edition[M].Prentice Hall, Engleuwood Cliffs, 07632, 1992.

[2]Miltion Friedl man, “Monetarist Economics”[M], Basil Blakwell, Inc., Cambridge Cent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02142, USA, 1991.

[3]弗里德曼著, 高榕译.弗里德曼文粹[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

[4]劳伦斯.哈里斯著, 梁小民译, 货币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资产配置与投资建议下一篇:声乐艺术中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