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能力

2024-07-1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服务创新能力(共12篇)

服务创新能力 篇1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是近年人总行开展的业务竞赛活动,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加强、改善和创新央行工作,进一步提高履职水平和工作质量,争创一流业绩,切实完成总行赋予的各项任务,为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国库部门作为央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之一,服务是国库的基本职能,没有服务的改进, 就没有国库的发展。服务创新就是要为财政、税务等部门提供以前没有实现的新颖服务, 它是各类创新的最终体现。因此,国库部门需迫切展开服务创新,不断拓宽国库业务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国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夯实基础,提高国库服务质量和水平

国库会计核算是国库工作的生命线,核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库资金的安全,关系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提高国库会计的核算质量,日常核算中不断加强柜面监督,及时发现错误,以此提高国库核算质量。加强国库核算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按规章操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国库资金的汇划速度,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核算的准确无误,保障国库工作顺利进行。

(二)完善国库制度体系,积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和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国库制度建设是国库创新服务建设的重要基石。一是要把国库倡导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念、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服务宗旨、发展目标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国库管理制度, 用以推动国库业务的健康、安全发展。二是随着国库业务电子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问题的不断产生, 要求制度创新紧跟国库新业务发展趋势, 为国库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制度环境。要打破现有的框架, 制定崭新的国库制度, 以保证各项业务规范操作, 使之成为各项业务操作的桥梁纽带, 以促使国库文化建设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加强国库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国库服务能力

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准确把握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国库服务创新,提高国库支持深化改革的能力。

(一)创新服务手段, 完善服务理念。

国库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财税部门提供服务,改进传统的国库服务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因此,国库部门应及时更新工作理念,结合当地国库的工作实际,统一思想,提高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当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国库服务社会、服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国库业务创新步伐,从服务对象中寻找服务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深化由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所有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和支出改革,不断拓宽国库的服务范围,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扩大服务职能, 服务社会公众。

紧紧抓住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出台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国库部门的服务中介作用,深入调查,加强与政府、财政、民政、农业、社保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拓宽国库服务领域,加快国库业务创新步伐,开展非税收入、社保基金等政府性收入直缴入库和直接发放业务,推进国库办理社保五险基金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支付业务,推广人民银行直接办理无记名国债兑付的试点,积极拓宽国库业务管理与服务领域。丰富国库服务内容, 保证各项国库资金安全使用,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深化改革,实现国库直接办理财政集中支付业务。

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符合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精神,是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的业务处理模式。大力推行代理银行资格认定,规范国库集中制服业务管理,积极扩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覆盖面,尽快使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核算和管理。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

国库统计分析是央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制定完善政策、促进政策之间相互协调的桥梁,是因为其特点决定了它是对有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点的“边缘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方面国库统计分析的信息是中央制定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加强国库现金管理体制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预测国库资金的流动变化趋势和国库资金存量状况,可以为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与完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国债发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国库统计分析本身的这种“二元性”使其发挥着促进政策间协调的桥梁作用。

因此应增强国库调研信息能力, 充分发挥国库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的纽带作用。研究跟踪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执行提供支持;建立科学的国库现金流和库存流预测机制,提高统计分析工作的科学性,为各级财政制定和执行预算、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为合理制定国债发行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国库统计分析要突破针对业务谈业务的局限性,紧紧围绕与国库业务和社会热点经济问题深入调研分析,立足金融研究经济,跳出微观研究宏观,加强对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实施和执行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推进国库统计分析出精品,出成果。提高国库调研分析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参考依据。

四、加快现代化国库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国库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 科技是关键。一是加快国库电子化建设步伐, 减少国库业务手工操作和业务处理的中间环节, 降低国库资金风险。二是不断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扩大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的上线范围,简化纳税缴库程序,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的推广应用,简化了纳税缴库程序,实现了税收申报缴库无纸化、业务处理一体化、税款资金实时划缴和部门间信息共享,在加强政府财务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库公共服务效果明显增强。三是建立全国国库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从下至上完整的国库电子化数据, 提高国库数据的准确性、使用性和及时性, 为国库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四是加快国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国库信息管理系统(TMIS)。TMIS的上线运行将有效弥补国家税务总局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国税和地税系统的税收收入信息,财政部无法及时全面掌握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存信息的不足。为政府、及时掌握各级财政的收、支、存情况提供支持,将更加凸显央行国库在我国政府资金管理中的作用。

五、构建先进国库文化,塑造良好的国库社会形象

国库文化属于一种职业文化,它是国库从业人员和相关层面在履行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是共同认知并用以指导实践和规范行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管理风格和形象标识等诸多方面的总和,它既有民族文化所赋予的共性,又有地域、行业的个性。在提高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能力中,需要进一步建设国库文化,在建设与时俱进的国库文化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为国库的持续发展集聚动力;强化国库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为各级政府、财税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国库工作和社会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库知识竞赛、业务技能竞赛、国库业务培训等活动,打造“团结、奉献、超越”的国库精神,建设“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国库氛围,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国库环境,提高国库文化的渗透力,有效整合国库的力量和智慧,努力打造一支“五型”国库干部队伍。

服务创新能力 篇2

A办事能力 B战斗力 C经营能力 D应变能力

2.执行力简单来说就是()。(单选)

A行动力 B战斗力 C经营能力 D应变能力

3.()与“规划”相对应,指的是对规划的实施,其前提是已经有了规划。(单选)

A既定执行力 B应变执行力 C办事执行力 D应变执行力

4.合理和平衡,基于目标的路径,反馈与纠错,系统学习能力是执行力()特征的体现。(单选)

A全员性 B系统性 C操作性 D可量化性

5.把事做对指的是执行的核心流程中的()。(单选)

A人员流程 B战略流程 C 运营流程 D决策流程

6.()是指在过程中动态矫正,先开枪再瞄准。(单选)

A服从法则 B目标法则 C速度法则 D裸奔法则

7.()是指没有退路就是出路。(单选)

A服从法则 B目标法则 C冠军法则 D裸奔法则

8.()的目的是将战略细化为可执行的任务,将任务分配到正确的员工并确保每个员工理解个人任务与企业战略的联系。(单选)

A工作计划系统 B信息沟通系统

C企业的培训和发展系统 D决策系统

9.企业在信息系统的设置及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不能向员工提供()信息。(单选)

A原始 B加工 C完整 D重要

10.如果企业的()非常集权或非常分权的话,执行能力尤其是执行速度将大打折扣。(单选)

A工作计划系统 B信息沟通系统 C培训和发展系统 D决策系统

11.()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战略制定完毕后辅助实施。(单选)

A内部沟通 B外部沟通 C制定计划

D培训和发展计划

12.对规则约束和创造力平衡的把握,是影响员工执行力的()。(单选)

A观念要素 B责任划分 C能力要素 D环境要素

13.(),则是要选择、使用、培养和储备合适的人员,组成合适的团队,以便实施战略决策。(单选)

A人员流程 B战略流程 C运营流程 D监督流程

14.保障合适的人做好合适的事,解决纠纷改进规则和程序,通过摸索实现精准监督和激励,迭代进化,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单选)

A人员流程 B战略流程 C运营流程 D监督流程

15.监控责任和程序设计和实施的问题,责任和程序不明确,无计划,无措施,无考核反馈,是监控漏洞中()问题的表现。(单选)

A制度性 B技术性 C程序性 D固有性

16.企业把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开发()技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单选)

A一般 B核心 C关键 D重要

17.服务企业在要求雇员提高对消费者尊重程度的时候,首先要求雇员增强(),增强雇员对工作的满足感。(单选)

A 自尊 B自信 C自爱 D自我

18.企业价值观不包括()层面。(单选)

A领导层面 B组织层面 C企业层面 D个人层面

19.目标决策的可行性,执行资源和程序的可操作性,可监控性是指()文化。(单选)

A求实文化 B法治文化 C责任文化 D科技文化

20.从()角度看,服务创新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的软技术的创新活动。(单选)

A社会角度 B技术角度 C经济角度 D方法论角度

21.从()看,服务创新是创造和开发人类自身价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活动。(单选)

A社会角度 B技术角度 C经济角度 D方法论角度

22.从()看,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单选)

A社会角度 B技术角度 C经济角度 D方法论角度

23.服务创新就是使()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是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方式。(单选)

A老用户 B潜在用户 C长期用户 D短期用户

24.只有()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专业化和迅速发展。(单选)

A生产要素 B资本 C生产力 D劳动力

25.从()来讲,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单选)

A服务对象 B服务态度 C服务理念 D服务目标

26.()不是对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单选)

A人才状况 B产业基础 C地理位置 D城市环境

27.城市的总体位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单选)

A基本 B根本 C特殊 D重要 28.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是()的体现。(单选)

A结构性人才短缺 B基础设施不完善 C生态协作系统不健全 D城市环境缺乏吸引力

29.精准有效专业的()能力,是基于连接的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单选)

A服务 B生产 C销售 D推销

30.创新服务()是创新服务要素、关系、资源、规则和法律政策保障条件的集成。A理念 B态度 C能力 D平台

31.下列属于执行力关键要素的是()(多选)

A有效沟通 B资源保障 C规则认同 D激励与监控

32.所谓SMART原则,即是:目标必须具有以下特征()(多选)

A具体 B可以衡量 C可以达到 D相关性

33.要提高执行力,关键是要有()。(多选)

A责任心 B主动性 C创造力 D领导力

34.下列选项属于领导执行力的原则的是()(多选)

A目标排序

B战略与可行性平衡 C过程监督

D基于结果的激励与约束

35.组织执行力包括整合()和合作资源的能力。(多选)

A人力

(单选)

B财力 C物力 D信息

36.组织执行力包括()。(多选)

A战略的产生、决策和共识能力 B团队学习进步的能力 C建立执行力保障系统

D组织规则和流程的透明化公正化

37.下列可以培育执行力的是()。(多选)

A改善组织程序 B完善人力资源 C加强内部竞争

D培育良好组织文化

38.下列关于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战略流程的原则保证正确的决策,它确定了执行的目标和方向 B人员流程包括选择执行的领队人物,以及各个相应领域的专业能手 C运营流程是通过管理、监督和奖惩,保证战略和人员流程达到目的 D三者是完全独立的,没有联系

39.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的核心是()。(多选)

A选对人 B做对事

C用对的方式做事 D人员流程

40.公司要从战略层面制定(),并将大的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多选)A规划目标 B主要经营业绩指标 C计划业绩的期望指标 D月度规划目标

41.岗位职责不明确,会出现()。(多选)

A管理混乱 B效率低下 C相互推诿 D逃避责任

42.质询业绩跟踪检查的内容包括()。(多选)

A目标

B重要工作的完成情况 C事前了解的问题

(多选)

D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43.企业要依靠()和()凝聚人。(多选)

A制度 B文化 C权威 D亲情

4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求实文化是指目标决策的可行性,执行资源和程序的可操作性,可监控性 B法治文化是指规则和制度的普适性,排除人治的缺陷,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C责任文化,责任与契约精神,价值认同与主动创造,容纳多样性和预留试错空间 D鼓励合作和承担责任是求实文化的内容

45.服务创新通过满足()需求,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多选)

A物质 B精神 C心理 D身体

46.关于执行力文化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倡导企业目标与个人责任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人能力和品质的提升,保障执行的效率 C营造任人唯贤、奖惩分明的公正环境 D鼓励组织内外的信息和经验共享

47.要掌握市场驱动的创新服务,应该()。(多选)

A理解市场机制

B利用市场契约的方式,约定服务合作的规则、义务和权力 C利用市场规则调配服务资源,优化服务品质 D保护知识产权,维持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48.基于园区的创新服务平台其优势体现在()等方面。(多选)

A基础设施

B专业化公共资源 C

特殊法规环境D私人资源

49.创新服务的发展趋势是()。(多选)

A提供高品质多层次的专业服务 B健全服务市场

C规范服务程序和标准

D形成以智力为基础的新型服务

50.发展人力资源驱动的创新服务,要做到()。(多选)

A人才聚集 B精准科普 C服务意识更新 D新型产业带动

51.执行力简单来说就是行动力。(判断)

正确错误

52.管理者的角色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命令,具备执行力并不重要。(判断)

正确错误

53.有没有责任心,是衡量其工作合格与否、称职与否的首要标准。(判断)

正确错误

54.执行力的产生和养成是以切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和载体,没有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执行力的缺失。(判断)

正确错误

55.企业向员工提供经过企业内有关部门或领导剪辑过的信息,可以节省员工的时间,也能加强员工自行推理企业战略的积极性与能力。(判断)

正确错误

56.企业能随时能从外部市场找到足够的达到新战略要求的人。(判断)

正确错误

57.组织执行力是组织实现目标,驱动执行,路径纠偏,监督控制的能力。(判断)

正确错误

58.99.9%的公司都有经营计划和预算,80%的公司都有一套制定计划的流程和模板。(判断)

正确错误

59.传统经济时代,服务更多地是合作、协同和共享,是彼此服务,网络协同进化和发展。(判断)

正确错误

60.知识型服务,物流体系保障,学习环境的支撑,这些新的服务模式,是创新服务的主题。(判断)

正确错误

61.现代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现代化、国防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区域经济新的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判断)正确错误

62.在传统经济体系中,服务是基本经济活动模式。(判断)

正确错误

63.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服务是辅助,是被动地从属。(判断)

正确错误

64.诺瓦克《超级合作者》四大合作机制包括直接、间接、亲缘关系和空间接近。(判断)

正确错误

65.网络时代的服务本质—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准确、到位和有效地合作。(判断)

正确错误

66.服务对象和环境变化,扩展企业的视野,更新员工的观念,这是竞争力提升的文化动力。(判断)

正确错误

67.精准有效专业的服务能力,是基于连接的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判断)

正确错误

68.基于现代分工合作理论和网络连接概念,深化专业性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是更精准的专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方式。(判断)

正确错误

69.用人体制和目标决策机制是有效执行的基础,责任和授权的规则是高效执行的保障.(判断)

正确错误

70.服务企业在定义服务理念时,必须要特别考虑服务理念对雇员技能和对雇员性格的要求。(判断)

正确错误

71.服务企业的服务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雇员需求。(判断)

正确错误

72.企业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是指认同价值与积极主动的责任意义,在执行中创造性地体现价值,通过企业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判断)

正确错误

73.从经济角度看,服务创新是创造和开发人类自身价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活动。(判断)

正确错误 74.从方法论角度看,服务创新是指开发一切有利于创造附加价值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活动。(判断)

正确错误

75.新经济是开放共享的经济,只有接入服务,才能进入网络创新的平台,发挥特定资源和技术的作用。(判断)

正确错误

76.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判断)

正确错误

77.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判断)

正确错误

78.政府继续“偏爱”制造业,以致制造业企业为了享受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性服务剥离出来。(判断)

正确错误

79.我国目前城市环境缺乏吸引力。(判断)

正确错误

80.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属于社会环境。(判断)

正确错误

服务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体制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我们下一阶段社会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效。那么社会领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领域的制度创新,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我们社会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就像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既需要市场活力,也需要市场秩序,所以才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以社会改革要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个目标来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益格局,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

一、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来与之相适应。换句话说,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它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果说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了释放生产力,那么社会体制的改革就是释放社会活力。我们对经济体制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已经36年,有些问题比较清楚,但是对社会体制的很多问题,我们认识得并不是十分清楚。一方面,源于理论上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领域本身的实践开展也比较晚。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逐步地认识,要在实践中逐步地摸索。所以,社会体制的改革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要像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来认识社会体制。其次,社会体制的改革是整个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体制如果改革或者其中的一项制度不完善,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例如像阿根廷、巴西、智利这些国家人均GDP都超过了六千美元,但是长期进入了不发展阶段,原因就在于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和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经济就陷入停滞发展,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讲:“如果我们的经济不稳定,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不敢消费,外来的投资者不敢投资,那经济怎么发展?”所以社会体制出了问题,社会也照样会不发展,整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步伐就会减慢。所以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2050年建成一个民主、繁荣、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光靠经济领域的改革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二、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主要目标是确保社会既有活力又有和谐,基本任务有四个,一是要推进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创新;二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三是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中的制度创新,就是说怎么来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社会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社会创新就是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这叫社会创新。关于社会治理是在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新的提法,过去都讲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在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英文含义主要讲的是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协商解决问题,这次我们把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治理理念上重大的提升。社会治理创新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共同来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就是社会管理的创新。实际上是解决谁来管理、怎么管理的问题。那么谁来管理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一起来管理。管什么?管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解决社会事务。为什么要管?要激发社会秩序,这是一个过程。整个社会管理由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由农业社会靠家庭社区来管理,到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实行多元的治理,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依法治理,一定要依照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社会价值、一定的规章制度来治理,这是基础性的问题。仅凭法律不够,光靠道德也不行。

三、明确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和难点

关于社会治理的内涵,一般来说对社会治理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理解方式。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凡是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问题,都需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就叫社会治理,这也是国际意义上的理解。第二个是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比如说某个重大项目,它涉及到收入分配,涉及到就业,政府要对这个项目通过社会的影响和评价,尽量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管理。还有国家层面上的管理即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这叫宏观层面的社会管理。还有社会冲突管理,利用心理干预、道德教化、公共手段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社会上的冲突。目前从政策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展开,但根据我们对社会事业领域所进行的管理来看,可以把社会治理理解为当前我们在政策意义上理解的社会管理,就是要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来形成社会和谐的秩序。

另外我们认识社会治理创新还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有一个误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相当一部分人形成一种认识,认为人就是要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人类历史上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都是并存的,都是人类的重要本质,只不过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方式不一样。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平衡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一种社会条件。比如说要正确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靠维稳就能够解决的。今后有必要对群体事件做深入地研究,要分清楚,哪些是属于非理性的,哪些是属于揭发性的,哪些是属于求助型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诉求如何纳入到相应的解决轨道中来等等都是需要细化和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建构及其愿景主要有两点:其一,目标模式是通过完善收入体系完善公共均等化,激发社会活力在民主决策条件下的公众参与。这种环境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来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微观搞活,让社会组织、让公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其二,运行机制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利益格局,再造微观主体,创新运行方式。市场经济只有与强有力的政府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共存,市场和社会才能都发挥出应有的活力。社会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其间,需要平等的社会关系、个人职责的坚守、对集体的责任、公民意识的形成等。每个人都需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整个社会国家的大事才能做好。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公民意识才能慢慢融入到整个社会。(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5页。

[2][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服务创新能力 篇4

1 抓干部学习培训, 提升农技队伍能力素质

近年来, 全县通过建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 采取院校进修、自学考试、集中培训等方式, 着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县每年先后组织选派60多人参加了省级粮油班、特色班和异地研修班;130多人 (次) 参加了市级粮经技术培训班;53名非专业人员、1 474名镇村干部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农业“双证” (镇村干部农业技术服务资格证和非专业人员农业技术专业资格证) 培训。现已经有92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农学大专以上学历, 这使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2 抓科技入户进地,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

围绕全县主导产业, 采取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包抓1~2个村, 联系10户核心科技示范户, 带动20户农户的方式, 从县、区域站选聘科技指导员100名, 遴选科技示范户1 000户, 落实科技包村联户责任, 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入户指导, 与农户面对面、零距离接触, 扭转了过去农技人员“进村少、入户少和到田指导少”的“三少”现状, 使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 全县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本村科技带头人,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3 创新培训方式, 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2年以来, 陕西省城固县按照“服务主导产业, 注重需求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培训实效”的工作思路, 以蔬菜、水稻、元胡三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 选定了文川镇文星村水稻、三合镇陈丁村蔬菜、董家营镇董家营村元胡3个试点村, 积极创办农民田间学校, 大力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推广方式方法, 遴选责任农技员3名、助理推广员6名, 培育核心科技示范户30户, 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定位于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培训方式为启发式培训, 树立以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为主体的推广理念, 引导农民群众自已从生产实际中寻找问题、自主思考问题, 把农户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培训教材, 核心农户做示范, 现场操作, 现身说法。2014年3月中旬, 三合镇陈丁蔬菜试点村正值大棚马铃薯生产关键时期, 持续阴雨导致晚疫病爆发。针对部分农户选配农药不准、防治效果不佳的现状, 核心农户秦成林通过与责任农技员探讨, 掌握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时机, 他从选药、配药及防治方法方面进行了现场示范, 其他农户迅速按照他的做法进行了防治, 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 从而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秦成林的8亩大棚马铃薯单季收入达7.2万元, 使该村马铃薯高产创建百亩核心攻关田经市级专家测产, 亩产达4 530.3kg, 创陕南地区马铃薯单产最高记录。

4 抓基地建模式, 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实际, 建立了以水稻、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 确定了基地建设内容、目标及主推技术。健全“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从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地倾斜, 优先安排项目,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通过示范引导、现场观摩, 生动直观地展现农业技术, 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 使农民亲眼看到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 带动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 全县探索总结出了陕南地区“春提前马铃薯+西红柿菜菜轮作、春提前黄瓜+玉米粮菜轮作、水稻+元胡稻药轮作”的三大粮经高效种植模式, 亩均产值1.05万元, 比传统的稻麦、稻油种植模式增收7 978元, 实现了亩产千斤粮, 产值超万元的高产、高效目标, 辐射带动全县高效模式推广面积达11.2万亩。

5 创新服务机制, 建立多元推广模式

城固县在粮油和设施蔬菜主产区, 扶持专业大户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 通过专业合作社平台, 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益。在陈丁试点村大棚马铃薯生产过程中, 责任农技员围绕关键农事环节, 严把技术关键, 与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 积极协助主导产业基地创建省市级元胡、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开展中药材基地GAP认证, 培育元胡深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培育粮油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柑桔专业合作社23个、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蔬菜职业农民100人。扶持“长丰”和“瑞丰”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开展机插秧示范600亩;与汉中顺丰米业有限公司、林胜粮油合作社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 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0万亩, 落实订单生产3万亩。通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 建立多元推广机制, 不断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和方法, 实现了企业增效, 促进了农民增收。

服务创新能力 篇5

一、构建社区区域党建新格局,为社区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网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党委(总支),在楼院成立党支部,在单元门洞设立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如:针对辖区离退休党员较多,各社区对楼院党员进行详细排查,结合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设置楼院党支部37个。各楼院党支部以单元小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体系,营造了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温馨居住环境,同时广泛征集居民需求信息,并根据居民需要,制作爱心“一对一”服务联系卡。协调社区和共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居民解决难事158件,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开展“公民道德进楼道、健康知识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进居民区宣讲40余次,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理念。

2、健全机制,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今年经棚街道5个社区分别与共建单位成立了区域党委,共建单位同社区签定了《共驻共建双向承诺协议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

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联创。以健全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为目标,充分整合社区辖区内党建资源,完善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机制,落实“党员承诺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25名在职党员采用“多帮一、一帮一”的方式,与辖区52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队子,为贫困党员居民送去慰问金11400元。二是社区“五化”联抓。以社区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驻社区单位积极协助社区协调相关单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对老旧、破损设施的更新改造。今年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城管局为园林路社区门前铺上砂石路,为解放路社区门前进行了硬化。三是文体活动联促。发挥驻社区单位优势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各社区与共建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节,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四是公益事业联办。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居民献爱心。今年共建单位慰问贫困党员和救助贫困大学生4.02万元。138名单位职工与43户困难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二、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经棚

街道围绕年初制定的“强基础,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街道机关、社区、居民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计生工作今年通过抓排查,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程序,加强对流动人口实行台帐管理的力度,开展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工作,消灭了计生网络死角。民政工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扶贫帮助困难户12户,为居民办实事112件,救助残疾人26人,帮扶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劳动就业方面街道共新增就业43人,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人,安排困难对象再就业67人。及时向社区传输劳动力供求信息860余条,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65个。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街道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格局。成功做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各社区以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OA移动信息平台、救助工作中心、博爱服务站、文体活动站、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活动室等为依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便民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管理,突出社区为民服务功能,探索“居家养老”的社会模式,建立起“经棚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98名老人并开通“一

键通”寻呼服务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社区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和服务电话,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设置民情信箱5个、为45名年老体弱老党员、139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为8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为26名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务理发。通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并牵手中介所为42名居民介绍了职业,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社区党员“零距离服务”活动,成立扶贫助困志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志愿者队伍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余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240件。

与拓宽民情相结合,在了解居民所需所盼中创先争优 社区党组织采用了入户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网络和电话意见征求等多种方式采集民情、倾听民声,目前共采集民情信息120余条。5月25日-28日各社区党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暨社情民意恳谈会,共收集共5类26条建议,内容涉及卫生、文体活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等。各社区党委(总支)通过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分类整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社区管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严格学习、交流、考评制度,要求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30天、每月学习不少于2天、每周学习不少于5小时;每半年进行一

次学习交流,每年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将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末考评的范围内。

二是办社区讲堂,搭建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利用每周五重点日开展轮流讲课、主题交流、网络自学等活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堂教员,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力争把学堂办成居民学知识、增见识、强意识的课堂。

三是加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党工委加强责任制度落实,建章立制,切实把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街道建立健全班子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安排、请示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程序,提高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根据2011年街道工作实际,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具体目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能力和水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品牌创建意识,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亮点,比特色,形成了“一居一品”的服务模式。园林路社区打造“党建型”社区。探索“1+3+X”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服

服务创新能力 篇6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

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核心目的,就是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突破口,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以前没有过、现实中存在迫切需求的、符合“三农”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大力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让更多的农村客户群体享受到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金融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快产品创新的设想

(一)农村信贷主营业务的创新。一是简化贷款手续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门槛、最高的质量、最优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信贷产品服务,致力于客户满意度的持续提升,打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軟实力”。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在符合金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有效抵押担保品范围。只要不违反政策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均可以大胆尝试用于贷款担保。三是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贷款经营模式。发展“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信贷模式。对发展基础好、农户参与经营广泛、产品有市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给予有效的信贷支持,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两方面资金需求。四是探索农村小微企业信用或联保贷款。可将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复制到小微企业,实行无抵押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对效益好、信用好的成长型、盈利型小微企业稳妥地开办仓单、原材料、应收款、专利权等抵(质)押贷款,还可以组织发放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银团贷款等。五是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作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六是加强与信用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积极探索发展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完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成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资信评估和贷后管理的成本,在有效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七是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探索发行涉农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等,从而有利于促进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业领域倾斜。

(二)新兴业务的创新。一是代理业务的创新。在传统代理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办代收交警部门的罚没款、代售国债、基金业务,代收物业费、保管箱等业务,不断扩大代理业务的覆盖面,方便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理财产品的创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个性化的个人理财产品。产品设计要讲求科学实用,条件允许后要逐渐丰富品种。通过各种理财服务使客户信赖农村信用社,以确保争取到长期稳定的客户群,形成竞争优势。三是积极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等目前农村信用社尚未涉足的服务领域。

(三)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农村金融超市,设立社区银行,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出资聘请高级农艺师和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讲授科学知识,把创新服务付诸于实际行动。三是创新利率定价机制。根据客户的贡献度,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的各类客户实行差别利率,给予区别对待,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客户回报价值,制定一套客户定价标准,对那些回报率高、忠诚度强的优质客户要给予一定优厚待遇。如对守信用、按时归还贷款的借款人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这样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稳定长足发展。总之,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手段,打造新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农民客户得到更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三、金融产品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金融产品创新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违背政策规定盲目创新。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在实际效果。

(二)建立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要特别注重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要加强与所在地财政、保险和农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及信息沟通交流,否则创新就不会成功。

(三)提高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跟进。通过内部培养,对员工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培训,充分挖掘员工最大潜能和创新意识;通过外部引进,聘用专业知识全面,通晓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理财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并健全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品开发队伍。

(四)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创新的事物都是打破常规的事物,新产品与新服务方式的推出,产品创新在前,规范在后,往往与现有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不配套,往往忽视风险的存在,在缺乏规范和约束机制的环境下运行很容易带来风险隐患,因此务必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合规操作。

(五)坚持借鉴、为我所用原则。创新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借鉴可少走弯路,要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加入自己的好想法,好措施,使之更加符合发展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预期目标。

服务创新能力 篇7

一、保持快速发展, 提升营销效能。

进一步加快规模效益发展, 快速提升增量市场份额, 深入挖掘存量市场价值, 持续加强精细化营销管理, 全面提升营销效能。

二、推进业务转型, 拓宽发展空间。

培育和满足客户全方位信息需求, 提高互联网增值业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推广能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转型,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三、优化服务机制, 提升客户价值。

以客户感知为中心, 打造服务领先优势, 不断提升客户价值。优化客户导向的大服务机制, 调整服务指标布局, 调整质量评价模式, 进一步推动服务渠道转型,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线服务、微博等新型服务渠道作用, 拓宽客户服务接触点。提升VIP客户贡献度, 继续强化VIP客户有效服务, 建立VIP客户专属产品体系, 依托VIP客户端系统加强和VIP客户的沟通。

四、加强网络管理, 提升客户感知。

以“提升网络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使用效率, 快速响应市场前端”为目标, 进一步打造差异化竞争网络优势, 提高网络运营效能。

五、加强基础管理, 改进工作效能。

深入推进管理提升活动, 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深化一体化专业管理体系建设, 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 加强企业风险管控, 提高工作效能。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和谐发展。

提升档案人员的创新和服务能力 篇8

第一方面, 档案服务工作的创新, 首先是档案部门的领导要更新观念, 从过去沿袭下来的旧观念、旧模式中解脱出来, 不断增强五种意识。一是中心意识。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研为中心, 主动加强与企业有关部门的联系, 加强对设计、科研活动中利用档案的研究制定利用档案规划。二是时效意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 建立起信息灵敏、反映快捷、优质高效的档案工作服务机制,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做到耳聪目明, 保障档案利用者的各种需要。三是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 保证准确、快捷提供档案。四是开放意识。从档案室封闭的小圈中跳出来, 面向市场, 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 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为市场需求服务。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搞好超前服务。五是攻关意识。为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高难的管理技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学习先进经验, 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服务实力, 提高对设计、科研的服务能力。

第二方面, 档案服务能力的提升, 档案工作人员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一是完整的收集的能力。档案收集要积极主动, 齐全完整, 不断拓展新领域、丰富新内容, 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然后分门别类, 进行科学整理归档。这要求档案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还得有科学的精神、态度、方式方法。二是安全保护的能力。保证档案绝对安全是档案服务的必要条件。目前, 不仅要确保实体档案的安全, 还要确保档案信息及对应电子档案的安全。这不仅需要对传统档案安全技术和保护技术注重学习掌握运用, 也需要对现代信息化安全技术学习应用。三是科学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效、高效履行的档案服务职责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建设, 不断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素质。要积极探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转机制。四是信息开发的能力。档案工作不是简单的收藏保管, 而是具有显著服务性的特点。要有自觉服务于现实进而服务于未来的思想意识, 应注重档案的增值, 发挥档案的最大效用, 增强现实服务能力。

第三方面, 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开展档案服务工作, 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工作, 在履行职能上做到“三个转变”:即由收、藏、借这种一般性服务, 向挖掘、编辑、研究高层次服务转变;由应付日常业务, 向开动脑筋, 搞好超前服务转变;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要特别注意强化几项职能。一是强化服务职能。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度服务意识, 站在全方位服务的高度位置上, 对档案的来源、使用、保管进行调查研究, 加强信息反馈工作, 提高档案资源合理利用率, 对企业技术人员要起到参谋和咨询作用。二是强化综合协调职能, 综合协调就是档案人员把档案合理有序地满足每个技术人员的需要,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 把方方面面的用户和各种关系协调好, 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服务, 做到不推、不挡、合理快捷地安排好用户对档案的利用。三是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档案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果, 档案人员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服务本领。每个档案人员都要成为多面手, 而且业务技术要精。这样才能扩展服务面, 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强化联络职能。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 一经利用将转化为财富, 因此, 档案人员要深入一线加强联络, 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动向, 掌握档案需求的情况, 主动地为用户服务。变过去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第四方面, 在服务机制上要敢于创新, 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既做到合理分工各负其责,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在服务机制上要创新, 还要加强档案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制定一整套职业道德规范和章程使大家自觉遵守。要发挥奖惩制度的作用, 严格履行章程, 定期检查与评议执行情况, 用舆论约束档案人员的服务行为, 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要表先进、树典型、做到学有先进、赶有目标, 使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五方面在管理模式上要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 实施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服务, 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应用, 档案工作的重心也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对档案内容和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化程度较高情况下产生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主要解决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利用信息。这种转变要求档案人员转变自身角色, 将职能重心从实体管理转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由内向外、由浅入深、由物理控制向智能控制转变, 要保证数字时代更多的、尽可能完整的社会资料, 进而向人们提供完整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档案部门重点应强化信息分析和知识服务能力, 实现从数据到信息, 再到知识的转变, 提升档案新型服务等的业务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 篇9

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利因素, 农机推广部门应该着眼于提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立足改革创新, 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 转变工作意识、改革推广手段和方式, 提升农机推广服务能力。

一、农机推广方向要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农机技术推广着力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问题, 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解决种植业全程机械化问题的基础上, 加快推进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产业机械化, 全面服务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建设。就我省情况看, 小麦、玉米是两大主要农作物, 其主要种植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但产后的粮食烘干环节是短板;产中的高效植保环节需要增强;播种、施肥环节需要提质增效。除种植业外的各个产业的机械化水平都有待提升。

二、农机推广体系应实行公益性服务和多元推广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发展推广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经营性技术推广, 支持、保护多元主体依法开展技术服务, 获得合法权益, 依法规范各种推广主体行为, 实现国家推广机构与其它多元力量功能互补。如我省德州市供销合作社积极与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联合合作, 大力发展供销为农服务中心, 开展对农民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种地“最后1公里”的老大难问题。2015年, 德州市供销社系统已建设完善供销为农服务中心38处, 智能配肥站56处, 土地托管服务面积260万亩, 完成测土面积200万亩、智能配肥150万亩、飞防和统防统治面积达到了150多万亩, 化肥使用量减少15%-20%, 农药使用量减少20%, 农民增收20%以上。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机研究所、福田雷沃、中联重科等院校、生产企业和科研部门与德州农机、农业技术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农机推广服务要向多样化发展。要适应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个性化的技术和服务需求, 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法和手段, 丰富技术推广服务内容和形式。农机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是农机推广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层次、内容可不拘一格。我省一些市县把农机技术的培训由一次大规模变成了多个小规模, 由单一的示范点变成了多个不定点, 培训地点由原来的农机部门领导定变成了受训的农户说了算, 培训的模式由农机推广人员讲解为主变成了农民朋友提问为主, 突出多样性, 采取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方式不再单纯依赖网站、电视、报纸、现场会, 增加了微信圈、QQ群、短信平台等, 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尝试。

农机推广的手段和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现场会、观摩演示会、项目带动, 更多的应是依托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建立多层次、多规模的示范基地, 这样能够带动农民干, 做给农民看, 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使农民亲眼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四、农机科技项目资金应统一使用。在一个区域内按同类项目或同类产业, 将用于农机、农技、水利、植保等方面的科技资金统一使用, 从选用种子、机械化播种、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获进行全方位一条龙扶持。选择若干示范点进行重点扶持, 坚持将其扶大扶强, 形成科技示范的亮点, 达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群众的作用, 避免科技项目“撒胡椒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年年投入, 年年不见成效的弊端。

提升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10

一、规范服务创新过程

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包括服务创新想法产生、设计、营销、评价、调整等环节, 其质量是影响图书馆服务创新成败的关键。目前, 图书馆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许多图书馆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服务创新流程, 使得图书馆在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和缺陷;二是没有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用户整合进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 用户具体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责任等都没有进行阐述, 致使图书馆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在对用户需求分析和问题诊断上缺乏足够的深度, 缺乏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为此, 图书馆应将用户有效纳入服务创新过程, 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 对服务创新过程中图书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职责、各方不同阶段互动的程度和内容等进行规范, 并在创新初始阶段对参与成员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质量。

二、加强服务创新文化建设

图书馆服务创新文化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能为形成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提供理念和动力。这种文化要求图书馆以创新为导向, 要求全体馆员形成追求创新的群体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图书馆应通过鼓励馆员质疑传统的工作方法开展服务创新, 为馆员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及时反馈馆员的创新想法和意见等措施加强服务创新文化建设。同时, 积极加强服务创新文化的宣传, 努力在馆内形成注重创新、善于创新的整体氛围, 使馆员认同创新是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形成创新导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使服务创新成为图书馆共同的信念。

三、促进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

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影响程度,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首先, 用户是图书馆创新的动力, 图书馆应以用户为导向, 通过设计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构建用户参与平台、加强与用户的沟通等途径, 获取、整合用户有关需求、意见与建议, 并利用他们的技能、知识开发新服务, 提高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成功率。其次, 供应商是图书馆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 图书馆应高度重视优质供应商的培养,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协同创新联盟、项目合作开发、创新产品的领先使用等方式促进供应商参与服务创新, 发挥供应商的专长和技术优势, 促使供应商为图书馆量身定做更为贴切的解决方案, 提升图书馆服务创新绩效。再次, 政府作为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影响力量, 政府部门的参与也是影响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的一大关键因素。各图书馆应努力争取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 使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投入更多的资金, 给予更多的人员编制等,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资源、人才保障。

四、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 目前已在很多行业开始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会化网络等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 图书馆数据快速增长, 正逐渐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带给图书馆的不仅是机会, 更是挑战,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挖掘、分析隐含在用户行为中的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 如用户借阅数据、文献下载浏览数据、数据库点击流数据等, 寻找他们的隐性诉求, 掌握他们的需求动向, 增进与他们的多渠道互动, 使图书馆服务创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五、发挥各级图书馆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各级图书馆学会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自身在信息咨询、服务创新扩散和馆员培训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为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利用自身的统计优势, 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信息收集机制, 及时、迅速地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站、发行刊物、召开图书馆工作会议等形式向各图书馆发布, 实现专业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二是进一步加强同国际图书馆界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创新服务扩散机制, 通过各种渠道将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新服务、新举措向各图书馆扩散, 供各图书馆借鉴、参考。三是通过举办馆员培训班、志愿者行动等形式, 聘请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对各地图书馆, 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馆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为图书馆的持续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薛慧.图书馆服务创新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佛山南海举行[J].图书馆论坛, 2008.5

[2] .罗涛.杨敬红.以技术创新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自助图书馆项目实施带来的启示[J].深图通讯, 2008.4

[3] .黄文.创新图书馆服务建设和谐社会[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3

服务创新能力 篇11

2007年,教育部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烟草类专业是在国家专卖体制下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近几年,从事烟草商业的管理层已逐步认识到分析和解决烤烟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在烟草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诸多因素的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中小企业因人才缺乏、引进渠道不畅而导致缺乏创新动机与能力的条件下,与专业技术类扶持性的高校合作是其突破自身人才困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毕节市烟草商业系统围绕企业发展需求,设计特色“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系。2010年,与河南农业大学和毕节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为毕节烟草培养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提供师资,毕节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提供场所和管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化组合,在毕节市开展大专生培养、专科升本科和本科升硕士研究生3个层次的异地合作办学,招收毕节烟草商业系统内学员在本地上大学,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校—校—企”合作办学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节“校—校—企”办学模式与现存的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和国内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根据毕节市的实际需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学员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学员从理论知识转向技术服务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生产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异地函授办学方式,存在教师和函授学员短暂的针尖式接触教学实践效果较差的问题。

形成战略合作以后,河南农业大学每年派出专家和学者到毕节烟区进行技术服务,那么针对上述问题,在专家和学者到毕节烟区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是否能够实现技术服务与毕节学员实践实习课程相结合呢?另外,学员如何参与技术服务进行实践实习搭配才是最有效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索。

为了分析的适用性,我们将教师带学员进行技术服务的教学实践称为“技术服务实践”。鉴于这种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我们用案例法来阐释这一问题。本文列举了教师到毕节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例子,这有助于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学员如何参与教学实践,如何从模仿教师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到实现创新的过程,使学员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参与技术服务进行实践教学,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技术服务实践机制设计

这种技术服务实践是一种双重任务的组织设计的融合,双重性是指教师解决生产问题与学员教学实习的结合。教师到毕节烟区解决生产问题是由毕节烟草商业系统与河南农业大学的战略合作要求所决定的。在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时,河南农业大学每次指令性地分配一名教师带领在校6~10名学员到现场跟随指导,对于学员则要求每年至少有一次技术服务实践活动的记录。这样,一方面,学员教学实践反映了这个学员完成学业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在岗职工不能全部脱产进行学习的现实情况。单纯的实践教学在生产季节不仅会给毕节烟草带来负担,而且缺乏指令激励,组织的规模大小也会受到影响;而单纯的由教师解决生产问题也失去了与学员交流的机会,使学员错失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所以,双重性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

三、技术服务实践的执行

技术服务实践与一般的教学实践名称不同,但功能相似,即为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提供各种场合,诸如实验室、试验田、生产车间、展览中心等。

技术服务实践起初就是被当成一个双重性的服务组织来设计的。我们把一名教师带领学员在技术服务的同时兼顾实践教学这种双重性技术服务实践看成是一种准公共组织活动。作为准公共组织,与纯商业性组织相比,它承担着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职责,不能完全以自身的最大化收益作为配置资源准则。其中的车辆、生产场地与烟草生产问题由毕节烟草商业规划,结合学员全员导师制,6~10名技术学员事先通过这名教师联络确定,集中到某一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协商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通过技术服务实践,学员回到岗位后,能够运用在技术服务实践中学到的知识直接指导解决当地生产中的类似问题,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

此外,烟站对技术服务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食宿便利,比如说,烟站对技术服务学员每天提供20~30元的住宿费和10~15元的伙食费。每位教师每年要带领10~15名学员参与技术服务活动,远远超于原先制定的6~10名学员的名额,这种双重性机制成为了学员参与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四、适应性的职能转换

与其他在校的同类学生实践教学相比,技术服务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校—校—企”合作办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功能改变,是因为其还具备了明显的行为特征——适应性的职能转换。

技术服务实践的职能转换是指其从“一名教师解决生产问题”向“专家学者解决生产问题”的转变。这种职能转换表现为技术服务实践除了河南农业大学教师导师制下的技术服务实践实施外,还包括需要转变到本地或其他具备高级职称人员的烟草生产实践活动,如其他烟草行业或毕节市烟草现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到烟草生产第一线,学员同样可以参与技术服务实践,考虑这种转变后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符合技术服务实践实质,需要配套的科学监督机制。这种适应性职能实践教学会对技术服务实践产生技术需求的变化,在技术服务实践适应性的职能转换过程中,必须明确校方对技术服务实践是学业完成的必备条件,并及时地调整技术服务实践的时间和场合,才可能促使学员主动参与技术服务实践,使技术服务实践得以持续。

五、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本文以教师参与毕节商业系统技术服务的过程为例,具体分析了“校—校—企”联合办学的教学实践如何从单纯技术服务向技术服务实践转化,从理论上解释了在新型办学条件下,如何通过教师的技术服务进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设定教师和学员的任务是技术服务实践活动基础,可行的职能转化是由从学员导师到本土化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带动。第二,在这种转变中,严格的考核作为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有一个中间机构进行评估。如果这个考核者是一个商业机构,那么,过于烦琐的工作会导致数据的失真,“校—校—企”联合办学中的毕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这个评估机构的最佳选择。第三,技术服务组织的后勤提供者——基础烟站也是决定其对技术服务实践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

服务创新能力 篇12

1 档案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1 良好的敬业精神

档案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才能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才能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热爱的档案事业中。“敬业”是档案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任何档案人员, 首先应当对档案专业有清晰而独特的了解和认识, 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方能建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 也才能对社会的各种评价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敬业”还需“乐业”。“乐业”就是档案人员对自己专业工作表现的兴趣盎然、心甘情愿。一旦投入档案事业, 就必须不为物欲左右, 不为名利所动, 做到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由“敬业乐业”而获得人生之乐。档案人员的专业精神还必须以一种职业化的作风体现在面对查阅者的服务中, 要以一种亲切、真诚和鼓励的态度, 用恰当的语言或书面用语和查阅者交流。当人们在接受档案室的服务时, 称赞某个档案人员的服务专业, 除了欣赏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外, 还包含对服务的标准、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欣赏。正是这种知识的吸引力, 服务的张力, 气质的感召力, 使他们工作驾轻就熟, 能准确、熟练地解答广大查阅者提出的复杂纷繁的问题。也正是这种专业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的向心力, 造就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力。

1.2 良好的专业能力

1.2.1 利用广泛知识的能力:

档案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利用相关的知识为查阅者提供帮助, 满足查阅者的要求, 获取病历信息的技巧, 给查阅者提供满意的答复, 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某项专题连续不断的提供依据分析。档案人员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根据各级人员的需要, 通过卷宗目录, 数据库检索, 提供各层面的资料, 快速便捷的在电子化环境下搜索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高查阅的质量和数量, 提高信息利用率。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念, 这要求档案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适应新形势, 完成新任务, 实现新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理解查阅信息需求的动态发展。

1.2.2 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化时代, 档案人员必须具备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档案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认知能力, 才能对大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做出敏锐的反应, 并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为各级人员提供信息资源, 帮助查阅者搜索、获取、利用信息;要自觉、主动地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保持与整个社会、科技的同步发展;要能够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档案人员还要具有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及良好的外语能力, 能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最新成果, 建立自动化网络系统与信息保障体系, 并开发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配合学科建设把适应专业需要的数据库推荐给查阅者, 并结合专业特点自建一些规范化、实效性强的特色检索工具。

2 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2.1 专业精神的培养

档案人员专业精神的培养, 离不开档案人员的本职工作, 离不开档案人员的自身修养, 而档案室的管理水平, 离不开上级领导对档案人员的精心培养。

2.1.1 加强个人修养:

要通过不断地自我省察、自我调节、自我促进来保持和加强专业精神。档案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思索、总结修养的规律和方法, 要追求精神的富有。树立正确的理念, 增强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不断实践培养起一种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力量, 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 使心理保持自信、健康的状态, 这样就不会轻易地在一些误解、挫折和失败的逆境中变得消沉和苦闷。

2.1.2 提高警惕档案室的管理水平:

有关档案人员专业社会化的研究表明, 一个优秀的档案人员, 与其工作和成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 档案管理者要倡导良好的以人为本的风气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使大家觉得自己在档案室中有地位、有价值, 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档案室的领导要以人文组织模式的观点调整策略, 改变领导方式, 努力帮助档案人员进步, 真正使档案人员感到档案室是属于自己的;要充分尊重档案人员的专业权利, 科学公正地评估档案人员的劳动, 真正把档案人员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 档案人员的专业精神也就有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2.2 信息能力的培养

档案室应把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普及计算机技术, 更要注重知识的更新,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重视信息理论的教育, 更要注重信息处理实际能力的提高。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学历的业务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定向选修一些相关课程取得双学位, 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 引导档案人员为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加强档案人员信息资源整合与能力的培养, 将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并以准确、迅速、全面的信息传递服务, 为查阅者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加强档案人员引导查阅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讲座, 向查阅者介绍有关资源状况。此外, 开展多样化的电子信息专题服务, 提供更耐心、更具体的操作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变被动型服务为引导型、主动型、快捷型一站式服务。

3 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档案室工作的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服务创新将是档案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全体档案人员只要在工作中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一切从查阅者的需求出发, 充分利用室藏病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就一定能创造出优质的服务, 促进档案室服务工作不断创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配血试验下一篇:自然环境试验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