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对策

2024-08-26

创新服务对策(通用12篇)

创新服务对策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 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 加强金融管理,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 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 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 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 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

尽管近年来, 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同时, 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 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 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 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 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 加大了银行风险。

2. 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

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 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 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 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 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 缺乏有效监管,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 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 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管制仍然比较严格, 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 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 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 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 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 信用风险时刻存在。

信用风险由来以久, 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 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 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 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 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 信用风险时刻存在, 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 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 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 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 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 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 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 还要积极开拓视野, 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 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 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 客户需求多层次化, 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 了解市场, 服务市场, 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 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 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 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 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 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 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 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 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领域, 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 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 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 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 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 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 创新金融管理。

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 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 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 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 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 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 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 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尹利芳.抓住机遇, 创新民生金融服务[N].湖南日报, 2010, (2010-08-08)

[2]记者 谢勇:创新金融服务发展责任金融[N].淮南日报, 2010, (2010-04-21)

创新服务对策 篇2

事迹)

创新服务 铸就双赢

英山农村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县”建设中心,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已任,以社农连心为基础,精心打造创新服务,构筑六项培植工程,累计把亿元农村信用贷款及时投放到67万农户手里,铸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信用事业发展”的诚信品牌。再次赢得了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最佳县市联社、市级文明小区,全市信合系统先进单位、全县十佳优质服务单位和人民代表满意单位等多种公众称誉。即:

培植经济增长点,构筑民心工程。在全县与“三农”建立密切 的诚信关系,拓宽创信内涵,兴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到家,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新高潮。把信用度评价的档次由单一的农户型向乡、村、企业、农户的立体型延伸。坚持效用“一次核定、凭证贷款、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办法,实行“不抵押担保、不逐笔审批、不钱物结合”,一律现金投放的规定,方便农民借款,利率一律优惠,让利于民。全县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万笔,贷款额亿元,比同期增加净投入3100万元,为农村经济建设及时注入了新血液,赢得了民心满意。

培植产业辐射点,构筑民富工程。为了农民及时得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和服务,全社组织57支小额信用贷款营销服务小分队,走出柜台、服务千村万户、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累计发放支持茶叶特色产业贷款 万元,着重支持了10大产茶乡镇、100个中心茶场、1000亩无性系茶苗基地、10000个种茶大户,把英山的茶叶产业建

设成为“种植、旅游、科研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示范园和信息网络”。投放养殖业贷款90000万元,突出支持了发展罗非鱼,美国叉尾鱼、七彩山鸡、绍兴鸡、小尾羊、野天鹅、毒蛇等特色养殖大户,成为科技致富能人,让他们占绝对优势地先富起来。

培植客户发展点,构筑民营工程。全县信用社过改过去坐店等客为主动上门服务,对个体私营业主及商户,通过评定等级、核定周转、发贷款证、凭证随时贷款、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了4866个私营业主和黄金客户在信用社开户存款,比上年增加2066户,占全县总注册数的%,使他们成为英山活商兴工富电的经营理手。

培植务工增收点,构筑民财工程。全县农村信用社对外出务工的农友发放启程贷款800万元,培植外出务工增收创效。并与团县委联合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动员外出务工青年回家投资办企业,汇款支持家乡经济建设。还集中

建立了“英山县外出务工青年微机档案”,设计印制《英山县招商引资宣传册》和外出务工人员联系卡和4万份,及时寄发给外出务工青年,给他们送去家乡的问候和祝愿,促使他们安心发大财,从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净回英山现金5975万元。增加信用社存款3239万元,占当年新增存款的%,成为英山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增收来源和千家万户的生财之路。

培植山城新景点,构筑民意工程,按照建设文明城,争做文明人的要求,全年对联社、信用社门前的“四化、三包”责任管理进一步加强,共挤出资金20余万元,投放临街路面和绿化等建设,使山城信用社社区达到美化、优化、净化和绿化,促进山城树起了形象,赢得了市民的满意。

培植扶贫联系点,构筑民智工程。围绕英山扶贫攻坚目标,通过组织发放贷款扶持和捐资捐物献爱心等系列扶贫帮困活动,全县农村信用社对20个贫困

村共发放扶贫攻坚贷款240万元,员工个人自愿捐资捐物共万元,及时“送碳”到特困农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救助失学青年,解决入学困难。县联社对东冲坳村的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农税改革,巩固村集体建设等工作进行密切联系和督办,帮助出谋划策,使该村各项工作名列全镇前茅,受到村民的拥护和县镇领导的好评。

创新服务对策 篇3

摘 要 发展气象服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气象服务是现代气象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气象服务发展创新对策。

关键词 气象服务;问题;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气象服务工作发展至今,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产业,服务内容涵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既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气象部门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已成为气象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的气象服务采用主动播报模式,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化细分化和多元化,对气象服务内容、质量、服务形式等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气象服务也从原来的单一模式向多模式发展成为专业性、公众性和决策性的气象服务。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气象服务面临着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合理科学配置气象服务资源,以满足社会对气象服务事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公众[2]。

1 气象服务及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定位存在误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气象服务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节奏,对于发展服务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气象服务仅仅是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与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符合,缺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长期发展意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还停留在被动模式,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性,气象产品单一,定位欠缺精细化和针对性,对于灾害性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体系内人才和创新极具不平衡,这些都牵制到气象服务的发展。

1.2 气象服务资金不足,创新人才匮乏

传统的天气预报是以公益性形式的免费播报,由此导致了气象服务的价值低估,无法使气象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气象服务缺乏创新复合型人才,科研开发机构不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开发的针对性不强等,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偏低,气象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将精细包装的产品提供给用户,也是导致气象服务的质量得不到提升,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

1.3 气象服务体制不规范,体系不完善

气象服务运行机制缺乏新的突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先进,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节奏。同时,气象部门事企职责不分明,主体不清楚,目的不明确,这些都限制了气象服务的健康发展。气象服务体系缺乏对新形势下工作的认识统一,进展速度缓慢,不适应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1.4 气象服务收入管理和使用不规范

气象服务的收入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存在很多违法违纪的案件,在收入资金上使用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气象服务的健康发展。

2 气象服务发展创新对策

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气象服务要取得大力的发展,必须要观念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气象服务要有全新意义的开拓性发展,必须更新以往纯创收的观念,把气象服务当作气象业务的一部分一样抓好,树立科技服务发展的理念,将服务纳入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基本业务中去,建立和谐目标体系,规范和提高服务队伍素质。

2.2 改革气象服务体制,建立良好的分配机制

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确保气象服务规范运行,效益显著。成立单独的气象服务实体,明确服务机构的服务主体资格,增加气象服务实体的市场竞争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分配机制,破除平均主义,树立新型分配观念,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的能力和潜力,保障气象服务的高速发展。

2.3 加强气象服务手段的创新

随着科技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为气象服务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宽阔的载体,给气象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气象服务部门应该进行多渠道、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进一步创新气象服务的手段。通过电视电台短信和互联网的覆盖,播报灾害性天气或突发性天气变化,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周知性。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时,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信息,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带给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2.4 服务于“三农”,加强防雷服务工作

长沙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气候条件。因此,要做好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支撑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农村天气状况的气象监督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灾害天气的监测水平,使气象服务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紧密结合。加强农业灾害预警的气象预测技术,加强针对突发性天气变化的应急措施,强化农村气象业务能力,促进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让他们成为农村气象宣传和管理的稳定队伍。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预警及宣传工作,充分认识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和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并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管理与监督,加强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对管理不到位,整改措施不落实、致使发生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行政管理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 完善气象服务体系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强化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抓好组织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改善、现代化建设和服务标准化等基础工作,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发展能力,储备发展后劲,为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提高服务质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必须把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作为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专业水平高、善于管理、精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带动气象服务的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气象服务发展的人才队伍。定制符合气象服务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缩小服务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待遇差距,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 结语

加快气象服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气象部门改革的需要。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只有坚持走发展的道路,创新气象服务的质量,着眼于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推动气象服务又快又好地发展,提高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益,保证气象事业科学、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艳,崔彩.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8).

[2]杨仕贤,张春红,杨丽琼.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服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浅析连锁超市服务创新及对策 篇4

数居民的消费观还比较落后, 他们还不是很认可负债消费, 所以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明显不足, 这就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美国, 每每新产品出世之时, 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 让新产品得到宣传和推广, 而且对客户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讲解。有些银行为了对客户宣传、讲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方面的知识, 还专门设立了消费者教育部。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

3.加强我国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我国的征信模式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模式和由企业主导的民营模式。在征信体系构建之初, 要以公共模式为主导。由于中央银行是我国最高权威机构, 在采集数据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运作较为规范, 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下属机构会比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具有更低的诚信风险。但同时由于公共模式的部分缺陷, 如公共机构的非盈利性使数据库的质量得不到及时提高, 有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投入产出不匹配。这些缺陷为民营征信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本着“商业运作, 特许经营”的方向对民营个人征信机构进行市场化操控。从而加大征信产品的创新力度, 使个人征信业逐步、成功的过渡到以“民营模式”为主。

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机制。首先, 消费信贷的管理离不开风险监管。现阶段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上, 大多商业银行都对消费信贷的贷前进行严审, 但是贷后监管的疏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有效的监督消费信贷。其次, 风险监管机构必须独立运行。如果风险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 在监管过程中就会受到一种牵制力的影响, 使控制存在风险。所以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在风险监管机构的设立问题方面, 可以参照外国的经验:在风险监管机构中指定一名风险控制官, 分派各个风险控制人员到业务部门, 每个风险控制人员只对风险监管机构负责。这样在保证了风险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建梅.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7.18-30.

[3]许华琴.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7-19.

作者简介:刘一婕, (1980-) , 女,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人, 中共党员, 河北省委党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现就职于邢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保中心, 中级经济师。

■王青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目前, 连锁超市经营的整个市场态势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形势, 各大超市品牌在商品品质上面基本无差异, 价格竞争虽然是一种有效的的手段, 但毕竟不能超过成本的底线。在这种竞争环境中, 单纯依靠商品品质和价格来树立在顾客心中的优质、与众不同的差异化形象是不够的, 超前的服务理念, 大胆的服务创新、优良的服务品质才是连锁超市吸引顾客重复购买的首要动力。

一、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现状

1. 服务项目基本完整

超市最核心的服务项目是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全部商品, 主要为食品、日用品, 这点基本所有超市都能满足。在此基础上, 良好的购物环境, 员工服务态度, 便利服务设施, 支付手段的便捷等也能基本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但是, 如何超越基本要求达到顾客满意层面依然是摆在超市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零售商为了使顾客感到满意, 必须提供与顾客的预期一致或者超越顾客预期的服务体验。 (1) 目前, 连锁超市的服务质量水平也仅仅在顾客预期一致这个层面, 甚至有部分企业还不到, 超越则少之又少。能够提供完整的基础服务项目, 但是不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满意是超市服务中的一个缺失。

2. 缺乏差异化服务项目

满足或者超过顾客预期的服务体验是实现顾客满意的途径, 而顾客满意是决定顾客忠诚的核心。从中国消费者的知识和经历变化来看, 消费者对于超市服务期望的特征表现在个性化、情感化、知识化和便利化。 (2) 换言之, 每位顾客对于超市的商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超市应为其提供特有的购物服务体验。而目前, 多数连锁超市服务品质基本一致, 没有具有特色的差异化服务项目。在服务体验中感受不到有特色、有价值的差异化, 服务缺失现象是超市服务又一个现状。

3. 忽视服务过程和细节

过程决定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在超市经营中, 服务消费者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是日常管理的重点, 如地面清洁、购物车的摆放、及时补货等。如何使顾客感到满意, 必须重视与顾客接触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细节, 站在顾客的角度为其提供期望的服务体验。服务的过程和细节是由人去实现和完成的, 但是由于目前许多超市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使超市的服务品质未实现超市管理者的预期目标。许多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耐心、服务态度差、工作纪律性差、利用工作之便谋求个人小利等现象也时有出现。这些细节往往会使顾客对超市的印象大打折扣。服务过程中忽视细节管理, 致使顾客购物体验不满意是影响超市服务质量的一个不利因素。

二、连锁超市门店服务创新分析

1. 关于“服务创新”的相关研究

零售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Rosemary Varley和Mohammed Rafiq在2005年就提出零售服务就是为客户服务, 包括销售人员在消费者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通过互动所提供的各种附加增值服务及零售商政策的实施及相关设施的提供。 (3) 最初的服务创新主要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进行, 例如快捷的收银系统、便利的存包系统等, 而随着顾客消费需求从物质层面想精神层面的转变, 服务开始考虑到企业各部门自身的多样化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围绕服务要素组合方式的研究成为服务创新的一种主流方法。其中, 以拜德柏克 (Bilderbeek) 为代表的研究者就建立了一个创新的整合概念模型, 即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以“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系统”以及“技术”四个维度的不同作用组合来进行服务创新。而后在此基础上加入零供关系形成一个“五维度模型”零售创新模型。

2. 影响连锁超市门店服务创新的因素

基于上述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 结合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同时以连锁超市门店经营的业态特征为出发点, 影响连锁超市门店服务创新的因素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

商品因素主要包括商品的质量、价格、品种、数量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除了稳定的零供关系作为基础保障, 还需要卖场员工对商品进行合理有效的商品陈列和促销, 在面对消费者有关商品咨询时候能及时回答并进行导购。

(2) 便利

便利因素主要包括超市的营业时间是否符合消费者日常生活习惯, 休息设施、卫生间、购物车、停车区等各项辅助设施是否使用方便, 能否提供现金、支票、信用卡等多种支付手段并且实现快速收银结账, 是否有专职人员负责解决突发情况和问题。

(3) 员工

员工因素主要包括服务态度、仪表举止、主动、能力等, 其中卖场理货员、促销员能够给予消费者适当的导购、咨询、试用等各方面的服务, 服务台工作人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包装、退换货、投诉处理等服务。

(4) 信息

信息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时效性, 特别是与商品相关各方面信息的更新;信息传递方式应快捷, 有效, 能够传递到每位潜在顾客。特别应注重商品变动、商品问题与召回、修理与维护等方面的信息传递。

三、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对策

1. 依据售前、售中、售后的销售流程设计服务项目

零售服务方式的创新可以看作是围绕消费者个性化、情感化、便利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期望, 通过对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维度及维度构成要素相互组合形成的结果。 (4) 连锁超市作为一种零售业态, 服务项目设计也必须依据此销售流程来开展。具体来说, 售前应提供各种新产品、促销、服务项目更新等方面的信息, 尽可能让顾客多方面了解超市提供的商品及服务,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售中则重点放在商品、便利设施和快捷支付手段的提供, 使顾客能够快捷、方便买到所需的全部商品。售后则应放在一些辅助项目和便民项目上, 如打包、换零钱、复印、查询、咨询等,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提供代收业务。

2. 以消费者需求为服务创新出发点

超市服务的工作重点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创造消费者需要。根据这个原则, 超市服务创新出发点应是根据现阶段消费者需求特征来进行设计。在一般服务项目基础上, 对消费者个性、情感、知识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项目。因此, 必须对超市所辐射的区域内消费者的服务期望进行系统分析, 并围绕此进行创新, 通过满足或超越期望创新向目标顾客提供更多期望服务。例如, 新时代年轻人更喜欢方便、卫生、时尚并且进行过初步加工的生鲜食品, 而中老年则在意价格、新鲜, 更愿意选择回去自己加工。此时, 生鲜区就需要事先调查主要消费群体的偏好和期望, 然后提供适合的商品。在支付方式的选择、包装方式等方面同样如此。如何在细节方面进行服务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今后超市服务工作的突破口。

3. 员工是服务创新的重中之重

所有的服务项目都是由人设计, 而所有的服务工作都是由人完成。员工的服务态度、信赖程度、仪表举止、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力决定着超市服务质量的最终水平。在日常超市经营中可以发现, 企业设计的一系列服务项目、规章和制度会因为员工的消极工作而失去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 加强员工的选择、培训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招聘之初, 企业应根据任职条件严格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相应工作岗位, 特别是一线员工的选择。同时, 在任职初和日常工作间加强员工培训, 使员工能真正掌握规定的服务流程, 遵守员工操作守册, 明确奖惩机制, 以此来保证服务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位员工都能达到顾客期望要求。

超市服务创新需要企业通过不断学习, 自我审视, 不断调整和改变服务方式、项目来满足顾客期望来实现。目前, 各个连锁超市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各有不同, 外在市场环境存在差异, 同时企业文化、决策方式也对服务创新有一定影响。因此, 全方位, 多层次考虑企业自身的优缺点、机遇, 合理调整、设计和开发新的服务项目, 才能实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飞, 王高.《中国零售管理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强.《中国零售业监测与分析报告》[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刘念.浅析大型超市卖场服务管理[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5) .

[4]楼永俊.对超市大卖场实施服务差异化经营的思考[J], 中国商贸, 2011 (28) .

[5]原小能.服务创新视角下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转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5 (12) .

酒店服务创新与个性服务 篇5

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每家酒店的业主与管理者都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毋容置疑:如果我们企业的身躯已经步入21世纪,而脑袋却停留在20世纪,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酒店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调整成长,现在已作为一个庞大的服务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预料,酒店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洗牌与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每家酒店的业主与管理者都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毋容置疑:如果我们企业的身躯已经步入21世纪,而脑袋却停留在20世纪,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某位国家领导人早期曾经精辟地将世界总体形势和发展格局前景精辟地归纳为五个方面:国际格局多极化态势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形势正在发展;世界进步一日千里;知识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每个企业管理者对此都必须保持警醒,并以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引领我们的企业搏击市场风浪,不断创造辉煌。”基于此,酒店业的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再当下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论酒店业服务产品的创新

21世纪,酒店业的内部竞争愈来愈激烈,相互间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经营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更是服务产品的创新。原因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出售服务产品,就是向顾客提供各种利益。如果没有服务产品的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酒店企业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产品。为了获得较高的成功率、降低风险和避免失败酒店企业需要时刻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立于稳定的发展中。

服务产品的创新源于优质管理。首先回顾一下“我国酒店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以质量为中心的系统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酒店业以“全国饭店学北京建国饭店”(以下简称“学建国”)为契机,开始推行以服务质量为中心的酒店系统化、现代化管理。围绕“以服务质量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的酒店管理理念,酒店开始追求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通过“学建国”,人们意识到酒店现代化管理要在意识观念、组织形式、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人事劳动、设施设备、分配形式、经济核算等各个方面,按科学管理的原则进行系统化管理。这个时期,我国的酒店业提出了经营多样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饮食多样化和精美化、卫生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二)以规范为中心的星级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我国酒店管理逐步走向成熟,进入以规范服务为中心的星级管理时期。1988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和标准》,并于同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了《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的划分》这一国家标准,并于同年10月1日执行。评星标准的确定,标志着我国饭店走上了国家标准的规范化道路。酒店星级评定工作的全面铺开,使参加评星的饭店在服务和设施规范化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酒店的组织体系和体制开始走向规范。所谓的规范管理的核心就是从客人的需求出发,在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则和标准下,提供统一标准的规范化的服务。但是规范化的服务仅仅是满足大多数客人的一般要求,但并不能满足客人的特殊要求,使客人获得最大的满意。

(三)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管理阶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对消费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酒店业竞争日趋激烈。顺应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酒店创新个性化服务以满足顾客的体验需求,成为当前提升酒店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体验经济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经济形态,顾客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渴望精神上的刺激享受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实现。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不只是提供大众化的餐饮住宿商品服务,而是要为顾客创造一种全身心的体验,给顾客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因此,将服务作为一种个性化体验来进行管理和销售是现代酒店生存竞争的必然途径。

目前,酒店特色经营管理是酒店服务产品的创新之一,是酒店竞争力的体现。因此,一家酒店在经营中努力创造出经营特色,是酒店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

“酒店特色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酒店特色体现在经营过程中酒店的经营过程,从订房、入住、就餐、住宿、娱乐,一直到离店,整个过程客人接受酒店的产品和服务。这个过程,就是体现酒店特色的过程。因此,如果概括酒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酒店的环境和设施,酒店的产品和服务,酒店的餐厅和饮食,酒店的文化和娱乐。

国内外酒店是如何创造经营特色的,我们简略分析一下。

(一)酒店的环境和设施特色古今交融,创造特色。

例如:北京的某酒店,素有“昔日帝王宫”之称。酒店在设计中,将中国古典艺术的朴实凝重与现代建筑的华丽流畅巧妙地结合,将大堂布置成充满中国皇家文化气氛的场所,接待后墙上的“五龙璧”金光夺目。从而,把古今文化融为一体。用地方风情、民族特点创造特色。西双版纳的傣国酒店,把当地的民族风情、地理风光与现代建筑巧妙结合,构成一件艺术品。海滨度假酒店创造特色。海南亚龙湾具有独特的海水、沙滩、阳光、空气和绿色,浓郁的椰风、海韵构成南国风情。素有“天下第一湾”之称。亚龙湾几家酒店,各具特色。酒店具有简洁高雅的欧式风格:天域酒店以夏威尼风格座落在滨海椰林之中;天鸿酒店则是具有束南亚特色的度假豪宅;仙人掌酒店是一座具有墨西哥异国风情的酒店。这里个性化服务的最大特色是,管家式服务,客人的一切需求24小时关注。如:北京昆仑饭店创造“殷勤待客”的特色,形成“微笑、问候、礼貌、让路”的服务形象。某度假村酒店,对沿用的西式铺床法进行大胆改革,不再将毛毯压在床垫下,受到欢迎。他们还采取量化服务,规定办理入住手续3分钟,退房5分钟,实现的快捷、高效、优质服务。

(二)酒店的产品和服务特色。

泰国曼杀东方的大堂副理,经常出门给客人拉车门,出乎客人的意料。他是在大堂里来回走动,看到门口有豪华车来,就出来拉车门。这样,客人更有身份尊贵和亲切的感觉。

以高科技、网络化、智能化,创造特色。为商务客人提供服务。

(三)酒店的餐厅和饮食特色。

餐饮收入占酒店收入的一半。这里餐饮特色:一是不断推出新菜品、新菜单。新菜先内部品尝,改进后再推出;二是高低档皆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新颖别致,具有无穷魅力。

低档化、品牌化、专一化也成为许多酒店特色经营的做法。绿色餐饮创造特色。如:南湖宾馆,经营自己的绿色种植、养殖基地,为宾馆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餐饮。在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12座暖棚种植蔬菜和瓜果。畜禽养殖为宾馆提供鲜蛋、鲜奶。

(四)酒店的文化和娱乐特色用文化打造酒店特色。

如:糖果集团利用市场绿色健康与社会需求打造现代化健康娱乐产业。

(五)主题酒店的出现。主题酒店也成为特色酒店。1958年出现在美国,以拉斯维加斯最为集中和著名。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神话都可以成为酒店借以发挥的主题。目前的主要类型有:自然风光酒店、历史文化酒店、城市特色酒店、名人文化酒店、艺术特色酒店。中国的主题酒店初露头角。

二、论酒店业个性化服务:

1.酒店服务模式转变的内涵及必要性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从服务经济时代向体验经济时代的过渡阶段。大规模的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主要趋势,标准化的大众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冷落。消费者更加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他们不仅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而且对产品功能和内在构成也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为了顺应消费者在接受产品或服务时的这种“非大众”心理,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酒店业也应尽可能根据顾客体验的差异性转变原有的服务模式,即由传统规范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服务模式转变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化服务完全取代规范化服务,而是两者的结合与互补。运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理论”来分析客人对服务的心态与评价,将客人的服务感知分为保健类服务和激励类服务。保健类服务满足顾客的必要需求,目的是“避免不满意”,而激励类服务满足顾客高级需求,目的是“赢得满意”。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产品是酒店标准化服务时代的产物,酒店提供统一的服务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要,各酒店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也是大同小异,服务质量的差别微不足道。所以规范化服务属于保健类服务,当顾客得到该类服务时,不会感觉到满意,但当顾客得不到时,就会感觉不满意。个性化服务正好相反,这种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与情感化的服务对于顾客是一种激励,顾客享受到“专门为我提供的服务”,产生被优待、重视的良好感觉,从而感到特别满意。所以,转变服务模式的本质是指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个性化服务,使顾客同时感受到服务的质量与创意,美化消费经历。

2.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个性化服务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即以客人需要为中心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及超常规的特殊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赢得他们的忠诚。个性化服务不但强调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即在全面考虑顾客不同个性与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产品,同时强调表现服务人员的个性,因为顾客个性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服务人员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服务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主动性,服务人员预测顾客需要从而有所作为,而不是被动的对顾客需要作出反应;多样性,为顾客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以使其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超满足性,超越满意标准,令顾客感受到意外惊喜和超值享受。

随着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酒店管理者意识到了“服务质量”才是酒店竞争的关键。于是,个性化服务成为了酒店业竞相提出的口号,一些酒店在个性化服务方面也做出了各种尝试,但总的来说,国内酒店业的个性化服务普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体验主题、顾客参与度低、缺乏服务情感等。

3、皇金管家服务

为了适应中国酒店业服务市场,国家旅游局引入国际皇金管家,提倡中国酒店管家式服务,一致达到皇金管家御侍服务,精细、周到、圆满、美好的服务理念。

个性化不止是在恰当的时间给恰当的人提供恰当的信息,网络营销讯息的个性化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尤其是与最有价值的客人之间的互动,个性化更为重要(因为这20%可以带来80%的收入),可以保证长期稳定的业务回报。电子邮件短期可作直接互动的手段,长期可以是建立品牌的一种推广方法,在现代新型的网络销售和市场营销的环境中赢得客人。”

案例:酒店客房日常工作中的个性化服务

绝大多数客人晚上休息时,喜欢将客房的遮光窗帘拉合好,才会睡得香甜,因而客房服务程序中规定对住客房间开夜床。然而有的客人却因一天的工作劳累,常常一觉到天明,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繁忙工作,希望将遮光窗帘中间留出一条缝,这就需要细心的服务员发现、分析、判断,在夜床服务时提供客人满意的服务。那么,在夜床服务是,记住商务夜床和普通夜床的区别,男士与女士的夜床服务区别。

服务员为客人清扫房间时,发现客人的电动刮须刀放在卫生间的石台面上,吱吱转个不停,客人不在房间。分析客人可能因事情紧急外出,忘记关掉运转的刮须刀,这时,服务员要主动为客人关闭刮须刀开关。

服务员早上清扫房间时发现,客人将开夜床时已铺好的被子双层叠好盖在身上,再看空调是23℃。可能嫌房间冷,这时服务员立即主动加一张毛毯或被子给客人,并交待中班服务,夜床服务时将温度调到26℃左右。

管家服务是酒店的高档服务项目之一。这是传统英式管家服务和菲佣服务基础上的创新。中式管家服务目前主要包括私人管家、私人保姆、高级厨师、专职司机等多项服务内容,同时结合酒店、别墅、物业布局的特点和客人度假的基本需求,推出宅院式、五星级的贴心服务。“中式管家服务”是对传统度假酒店服务模式的提炼和升华,宅院是我国的传统建筑,是许多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某度假别墅酒店推出的中式管家服务,既有英式管家的细致优雅,又有菲佣服务的体贴如微,既是对现代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又丰富了酒店特色服务的内容,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整体上说,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以被动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个性化服务要真正体现在酒店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之中,而不是只表现在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一个规章制度或者一个口号上。对於企业而言,建立准确完整的客户档案、加强员工的培训、巩固各部门的沟通协助、不断完善硬件设施都是必须具备的。对员工而言,要求熟悉掌握酒店规范化程序和各岗位操作规程、熟悉了解相关业务知识、助人为乐、善於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注重细节、服务超前化、人性化。

三、酒店业的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两者的关系:

创新服务对策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服务创新;办学特色

一、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主要是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 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但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

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

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

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基于服务创新的民办高校就业服务管理创新

服务创新的概念及方法是面向企业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创新对企业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留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那么要把服务创新的理念引入民办高校的管理中,以增强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形成办学之特色,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的服务对象。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市场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市场”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存在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为吸引更多的需求者而展开的竞争。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服务概念必须有新的拓展,应为入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以吸引生源,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本文将服务创新的理论与民办高校就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分析民办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四维度模型”。

1.服务概念

服务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一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划,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概念:(1)考研型教育计划。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一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增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2)应用型教育计划。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3)操作型教育计划。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课程,以动手为主。该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

这三种教育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其特点,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也应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针对以上三种教育计划,提出以下三种就业服务管理概念:(1)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研究生的录取率反映了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水平。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民办高校研究生的录取率,把考研过程纳入正常管理。这项服务分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展开。对外须联系相关研究生录取学校,向这些学校介绍本校学生的特点,搞好关系,收集信息,并做好学生录取后的相关服务;对内须向本校考研学生提供系统信息支持及考研管理和指导。(2)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根据这项教育计划所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就业单位,与这些就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应用型本科就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内外关系。对外须向主要用人单位介绍本校学生的特点,搞好关系,收集信息,并做好学生录取前、后的相关服务;对内须向本校学生提供系统的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和指导,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融入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的一般性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融为一体,做到就业管理与培养计划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3)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层次应稍低于应用型教育计划学生的就业层次,其主要从事服从指令的操作性工作,工作的目标是成为熟练的技工或操作人员。在就业服务管理中要把握好其工作的定位和用人单位对操作人员的特殊需求,应与相应需求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学校培养的特色介绍给用人单位,把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引入培养过程,在学生培养和用人单位之间做好管理工作和沟通服务。

2.顾客界面

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那么在民办高校中什么是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顾客界面呢?以上三种就业管理计划的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设计就是民办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笫二个维度。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是提供给民办高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服务。此三个就业管理计划建设和实施,可以满足民办高校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要,也可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不同的人才需求。

3.传递系统

服务创新的第三个维度传递系统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即实现服务创新概念和计划的组织保证。那么在民办高校中实现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传递系统是什么呢?研究生输送管理计划、应用型本科生就业管理计划、操作型专科生就业管理计划实施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是三个就业管理计划组织体系的建设。民办高校现有的就业管理体系是仿公办高校而立,即招生和就业统归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但本文提出的三个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概念,要求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和细化,要实现本文提出的就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概念,就业管理工作须深入和细化到不同学科的人才特点和不同类型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就业管理服务组织的创新。

4.传递技术

传递技术的选择是服务创新的笫四个维度,在民办高校的就业管理服务创新中,其主要体现在就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这个信息系统是沟通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技术桥梁,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包含了三种就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还要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42。

作者简介:陈阳,男,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浅议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篇7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情的存在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是注定要成功的。我国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市场中却又充满了各种风险。而所谓的风险就是指在市场中,经济主体可能获利也可能受到损失,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在获利的过程中,还有实际收益和预期的偏差太大的现象,这些都是金融业存在的风险。有些风险是在可控制范围内,允许其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一旦超出了规定的范围,那么将会带来巨大的危机。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1 我国的金融业在布局上向来是以国有银行为主,资金的配置也主要是集中在国有银行,对于资金的控制力比较强,从而导致了我国群众在投资渠道上比较单一。由于现阶段的物价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面对的压力上升,所以选择了将钱存在银行中,这种办法比较保险。而我国的企业要想发展,在企业规模和技术上有所更新,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的融入,但是目前状况致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为了企业的发展,只能是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现象的出现,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1.2 金融机构的发展宗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在从事金融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参与的主体在各自的利益点上不同,致使诉求的观点不同。在金融主体运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主要是在银行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规章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操作失误或者是没有具体的规范可以遵循,另一方面是在金融活动中,从事业务操作的人员在素质上的不同,对于业务的处理也就不同,会受到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业务的执行。在这些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金融风险,使金融活动陷入危机。

1.3 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1.4 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1.5 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2 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2.1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各项信息和政策都在发生着更新,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的提升,所以金融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要有所创新,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更新思维,与时俱进,要能更得上时代的发展,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传统的金融行业只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在不断的发展社会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需要创新改革。在金融金融工具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金融环境的改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环境,都要符合客户的心理,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

2.2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2.3 在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国家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进入市场的各金融机构,审查各项指标,符合资格后准予进入。控制金融交易行为,严格按照市场行为规范执行,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一律清除。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通过宏观调控,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不合格的机构严禁进入市场,严把关口,做好审查工作,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2.4 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摘要:我国的金融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资源的配置影响之深。在现阶段的金融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要保证金融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要在管理体制和服务对策方面有所创新, 推进我国的金融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昌发.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 :145.

创新服务对策 篇8

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联盟的研究多侧重于联盟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3], 总结非农领域的、技术标准等联盟建设经验[4,5,6]。由于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公益性、技术创新周期较长、创新风险大等特点[7], 使得在农业领域以联盟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尚处探索之中, 需要不断总结并进行完善。北京提出的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是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深化和创新, 也充分考虑了“三农”领域/行业的特殊性。总结和分析北京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将有助于提升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整体竞争力及科技示范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区域“三农”领域建设以联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1 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的现状

1.1 联盟规模

从2009年开始, 北京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籽种产业、设施农业、农村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成立了5个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之后, 又新增加营养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饲料、现代农业等6个联盟, 截止目前, 已经形成由11个科技创新服务联盟、100多家产学研领域的理事单位组成的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从成员构成看, 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绝大多数聚集在在京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涉农龙头企业, 其中, 各类产学研组织占联盟成员总数的94.6%, 是联盟的构成主体。具体如表1所示。

注:1) 资料来源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中心;2) “-”表示数据缺失

1.2 联盟组建形式

目前, 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以龙头企业主导型、纵向产业链合作型和契约型为主。第一, 从联盟主导 (即联盟发起人) 角度看, 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大部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型, 占联盟总数的80%, 只有“首都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和“国际合作服务联盟”是科研院所主导型。第二, 从构建目标角度看, 主要以纵向产业联合为主。在联盟成立最初, “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以完善生产、加工、设施、储运、流通等环节, 打造全产业链条为目标而成立的;生物产业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三个联盟, 从最初的横向联盟发展到现在全产业链条的联盟;其余联盟均为解决产业共性和关键问题, 属于横向联合模式。第三, 从组织形式看, 除“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民政局进行了社团法人注册, 具有法人实体地位, 其余均为契约模式。

1.3 联盟运行管理

(1) 组织架构。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普遍采取的是“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的治理模式 (见图1) 。理事会 (联盟成员代表大会) 负责重大决策, 专家委员会把握联盟共性及关键技术和平台的发展方向, 联盟秘书处执行具体工作的治理结构。从籽种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肥料、食品安全5个联盟来看, 除籽种产业联盟设有联盟代表大会外, 其他4个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均为理事会。有的联盟设置常务理事会或直接设秘书处, 秘书处下联结联盟办公室, 联盟办公室负责联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目前,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发展中心 (简称“市科委农村中心”) 主要负责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处工作, 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单位人员配合。市科委农村中心以双重身份参加联盟工作, 表现在:一是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和受托机构, 把握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发展方向和政府投入资源的合理使用, 确保联盟按照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 并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避免形成行业垄断。二是作为联盟的日常办事机构, 秘书处负责联络联盟盟员, 召集、组织联盟各种会议;组织联合研发与成果推广、开展科技服务、联合培训、科技热点论坛、商务考察等有利于联盟盟员企业发展的活动;执行理事会会议的各项决议;管理联盟的财务及相关工作, 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等。

(2) 经费筹措渠道。各联盟用于联盟运行管理的办公经费年均在10~50万元不等, 这部分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是理事长单位自己出资, 或来自政府支持联盟建设专项费用, 但获取政府专项支持的联盟还是少数, 并且经费支持也不连续。此外, 还有一种获取办公经费渠道是收取会费, 不足部分由上述两种渠道弥补。目前, 除首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和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外, 其它联盟均不需缴纳会费。

(3) 日常工作机制。联盟开展的具体服务工作包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论坛, 组织联盟成员参展, 推介成员单位成果, 开展行业政策研究、人才培养等, 主要为联盟成员提供行业信息, 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行业交流与协作配套。在日常事务处理中, 联盟主要利用现代信息交流工具, 如QQ、电话、电邮、微博等多种沟通渠道, 有的联盟还建立了专业网站作为成员单位交流、沟通的平台。

(4) 联盟建章建制。为了规范联盟的发展, 确保联盟工作及时完成,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简称“北京市科委”) 指导下, 由各联盟秘书处起草并出台了联盟章程。章程, 包括总则, 组织机构设置, 联盟成员及理事会成员分工, 主要工作, 运行模式, 成员加入、退出和除名规定, 附则等8部分内容;此外, 联盟还制定了工作规则、知识产权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1.4 北京市现有联盟政策

自2010年起, 北京市科委设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科技专项, 为联盟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 在国家科技部相关政策基础上, 北京市科委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 (京科产业发[2011]303号) , 该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联盟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开展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联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联盟成员及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持联盟制定技术标准, 加强标准的应用和推广,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纽带开展分工合作, 完善产业链架构, 拓展产业链合作;支持联盟加快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转化实施, 为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支持联盟进一步规范自身建设, 提升为成员、为产业服务的能力。2010—2012年间, 北京市科委安排联盟专项资金5 000万元, 其中, 58家联盟共获得3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联盟能力建设, 其余2 000万元资金用于联盟成员联合申报的10个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2 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联盟带动产业创新作用初步得到认可

(1) 推动了产学研结合。截至2013年底, 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已经运行了4年, 在北京市科委引导下, 各联盟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 日常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联盟完善了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决策咨询执行机构, 实施秘书处专职化运行, 并制订了项目管理、管理工作经费筹集与使用、知识产权以及理事会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 保障了联盟公开、透明、规范化运行。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 推进联盟及成员单位之间建立起基于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契约式、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协作机制, 促进了成员单位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后, 产学研结合由以往“点对点”的松散合作转变为系统化、紧密化和长期化的合作, 大大缩短了企业研发周期, 提高了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生产的效率。目前, 北京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数量从5个增加到11个, 技术创新平台共享共用初步形成, 联盟成员单位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和公信力逐渐形成、项目承担逐渐增多;同时, 联盟正吸引其他单位不断加入, 联盟的产业联结模式不断由横向联结扩展到全产业链的纵向联结, 成员间的合作节点越来越多。

(2) 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联盟成立以来, 通过牵头组织多项行业学术研讨会、成果展览展示、技术推介交流会等活动, 打造了行业科技、人才、信息等交流平台, 提高了联盟及其成员的知名度, 在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一是召开行业学术报告会和论坛, 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如, 籽种联盟定期开展籽种产业创新报告会, 积极开展产业科技进展与成果交流促进会, 开展籽种品种展示、培训和宣传工作;2011年至2012年, 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携手合众资本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融资峰会, 推动了技术的动态进步和资本积累有机融合,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组织成员单位进行技术成果交流展示。联盟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参加行业交流会和技术成果展示会, 对外宣传联盟成员产品。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紧跟技术前沿。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整合外部资源, 在生产研发、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

2.2 联盟引领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1) 形成了以联盟申报重大项目的机制。在开放与合作的环境下, 各联盟立足领域优势, 把握领域特点, 组织凝聚专家资源, 引入技术合作单位, 在联盟内部遴选有关项目进行储备, 积极组织和申报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计划任务, 如国家星火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联盟专项、重大科技项目等, 提升了联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如, 籽种产业联盟积极协调各专业研发平台与国家转基因专项以及973、863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的对接和服务;首都生物饲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积极申报国家星火科技计划项目、市联盟专项等。2011—2012年间, 籽种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生物肥料等5家联盟共承担科研项目98项, 其中, 联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北京市级项目24项, 包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7项、市场委托科研项目21项以及联盟内部科研项目1项。联盟还以国家、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为引导, 汇集企业等多方社会投入。据统计, 2011—2002年间, 联盟成员单位争取项目经费共52 393万元, 自筹科技经费20 299.6万元。

(2) 有效地推进了创新资源的集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汇集了行业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农业领域科研平台, 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内部的科研人才资源、科研设备资源等,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作为首都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核心成员单位,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首农集团”) 、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二商集团”) 、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已成为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的主力军,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成为首都农业科技条件服务平台的研发试验服务基地。截至2012年底, 联盟涉及开放仪器设备资源4 586.252万元, 其中首农集团拥有仪器设备资源2 500余万元、二商集团拥有仪器设备资源922万元, 服务合同累计突破1 522万元。

2.3 联盟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技术进步

(1) 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 致力于促进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据不完全统计, 从2011—2012年间, 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籽种产业、生物肥料5个联盟共取得核心技术突破61项, 获得科技奖6项。这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 推进了技术标准、专利的研究与制定。联盟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技术创新活动, 研究提出新的技术标准, 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行业标准, 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据不完全统计, 2011—2012年间, 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籽种产业4个联盟共研制国内标准15项、行业标准21项, 获得专利44项。这些标准和专利不仅充分反映了联盟成员的需求, 也反映了行业及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 部分先进的技术标准、专利已被企业及时应用推广, 提高了产品制造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对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提升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北京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联盟组织架构还须完善

(1) 理事长单位带动作用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理事长单位缺乏奉献精神, 一些理事会长单位责任心不强, 未能充分履行“盟主”的带动作用。从一些运行比较松散的联盟看, 主要是理事长单位更多地侧重自身利益考虑, 而缺乏对联盟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考虑。二是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不完善, 无法充分履行技术指导职责。秘书处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 其工作内容可能与联盟办公室的日常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区分不清, 兼职秘书工作内容又繁杂, 无法专心指导联盟工作。

(2) 专职管理机构和高素质人才缺乏。从日常工作来说, 现有的联盟管理机构多挂靠在联盟理事长单位, 不具有独立开展联盟管理工作的能力;联盟成员信息、知识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日常管理工作计划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实施程序, 联盟运行更多的是受政府项目的牵引。这也是北京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内部联系过于松散、协同效应远未发挥的重要原因。此外, 联盟还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更缺少能够带领联盟成员的领军人物, 导致行业竞争力薄弱。

(3) 成员结构不合理。目前, 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集聚了中央在京的、北京市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著名龙头企业, 科技力量雄厚。但中介等其他组织仅占全部成员单位的5.4%, 行业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比较少, 而这些组织往往是联结创新主体与使用主体的桥梁, 也是加快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联盟成员在这些主体方面的缺失, 影响了农业成果的转化效果。

(4) 法规章程仍不完善。章程是成员组织签署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契约。北京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章程设置仍不完善, 目前章程内容中仍缺乏各成员所需开展的工作内容以及联盟成员与理事会的职责等。从籽种产业、食品安全、生物肥料、设施等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章程设置内容看, 多偏重于组织机构设置, 这部分内容几乎占章程的50%, 而对于主要工作安排, 仅涉及创新、推广、平台等几个方面, 且内容过于宏观, 可操作性低, 在篇幅中所占比重也偏低, 仅占整个章程的10%。

3.2 联盟规模和布局还有待优化

(1) 规模较小。目前, 北京一共有180家联盟, 其中农业领域的有11家, 仅占6.1%, 而北京涉农企业有3 000多家, 现有联盟企业单位不足5%。

(2) 布局有局限性。基于首都科技资源分布的特点, 目前, 北京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理事单位基本集中在海淀、朝阳、丰台、西城等近郊区范围内, 在郊区分布比较少;而与其他产业不同, 首都现代农业的大部分产业还主要分布在郊区。这种区域的局限性, 不利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配置资源。同时, 对照国家“十二五”农业科技规划, 从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行业布局上看, 目前在数字农业、低碳循环等领域还是空白, 生态环境领域内的联盟也不完整。

3.3 联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农科城科技服务联盟成立较晚, 联盟整体处于发展初期, 所开展的工作仍处与不断的探索中。整体上看, 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所开展的工作, 更多的集中于技术前沿研讨、产学研对接和各种联谊活动、政策解读等方面, 还没有很好地切合企业的研发需求, 未能为成员提供深层次的创新服务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联盟的凝聚力不强。与国家对产业技术联盟所要求的工作内容相比, 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促进、开展领域 (行业) 服务、标准制定、联盟品牌建设、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工作内容进展缓慢, 影响了联盟技术创新能力。

4 推动北京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理事长单位的公信力建设

公信力是评价理事长单位能否挑起产业创新重担、推动联盟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能力, 它体现了一个联盟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 为此, 要从自身建设方面提升联盟公信力。一是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理事长单位应具有一定实业基础, 其产品在行业内应占有一定份额, 在领导联盟产业创新时应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通过将自身实际与技术前沿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 把握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共性技术, 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和技术研发创新, 利用公信力打造价值链上游的“自有品牌”, 真正把握市场控制权, 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应具有奉献精神。作为理事长单位, 应乐于付出, 进一步培养单位的信誉度、掌握话语权, 从而在协调联盟成员关系中减少各环节成本。

4.2 加强高素质专业管理团队建设

遵循“透明、尽责、诚信”准则, 以推动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为重点, 依托联盟管理机构或某个理事长企业, 进一步加强专业团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培育团队创新意识, 建立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吸收行业领军人物和培育行业高层次人才以及技术带头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提升联盟管理团队素质, 进而提高联盟事务管理的效率。

4.3 扩大和优化联盟组织结构

一是联盟机构设置。在联盟内部采用理事会决策, 专家委员会商讨关键技术和平台的发展方向, 秘书处执行具体工作的运作模式, 但秘书处应为独立的第三方, 与联盟成员形成非竞争关系。为保证联盟有效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 理事会在机构配置上应平衡学研、产的比例 (一般而言为3︰7或者4︰6) , 专家委员会除了考虑产学研因素外, 还应积极吸引国家级和境外的专家参与[8,9]。二是发展新理事单位, 广泛吸收行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引进行业中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等新成员, 扩大联盟在领域 (行业) 的规模和影响力。三是优选合作伙伴。从申请单位中选出一批与联盟战略方向、文化相融, 具有一定的业绩和影响力, 自身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单位, 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提高联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从而维持联盟的稳定和持久性。

4.4 优化联盟行业布局

按照农科城主导产业建设规划, 加快建立涉及产业领域全面的首都科技创新联盟[10,11]。一是补充产业间的联盟。目前主要的联盟会员集中于种业、生物农业、生物化肥、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 一方面要健全包含大气、土壤等领域的环境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一方面要拓展休闲农业、农业信息、低碳循环、花卉及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领域 (行业) , 对这些领域要新建或补充联盟。二是细分产业内部之间的联盟。在产业内部进一步细分联盟, 成立联盟分支。如, 籽种产业联盟下可考虑设置粮食籽种、冷水鱼籽种、奶牛良种、蛋种鸡、果树种苗等现分支。通过合理布局, 以产业的重大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为突破, 完善联盟科技服务体系。

4.5 提升联盟科技计划支持力

一是要深入研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和优化创新路径, 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方向、思路和任务, 做好联盟不同时期规划在成员管理、协作机制、成本预算、风险控制及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进而推进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延续性和持续性[12]。二是加快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 技术创新目标和方向明确的项目产生机制, 通过凝练或筛选项目, 提高联盟成员项目申报的中标率[13,14]。

4.6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创新服务对策 篇9

1. 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

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多数机构小、散、乱, 主营业务不明, 存在无序竞争, 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 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

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 开发转让项目较少, 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 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 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 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 能量不强、质量不高, 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 流通不畅, 网络不健全。

4. 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体系不完备。

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 增加了创新主体的创新风险, 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 无法保障市场的有序竞争, 也影响到创新机构的公信力。

5. 科技创新服务队伍的素质偏低。

科技创新服务业是新兴行业,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从业水平, 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 而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 影响着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及内容

1. 发展目标。

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努力发展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 发展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旺的支撑力量, 发展成为孵育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中坚力量, 集成多种服务功能, 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形成上下贯通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与促进体系。

2. 服务定位。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宗旨, 为中小企业尤其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产业。中国的中小科技企业数量多、发展快, 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低、规范效益不高, 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和服务。

3. 服务内容。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作为联系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科技企业的桥梁, 其服务业务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培育科技企业等。其中, 咨询服务包括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协助企业申报计划和其他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包括技术推广和产品检测;信息服务包括采集信息和提供信息;培训服务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其他各类培训;人才和技术中介包括向企业导入技术、引进人才、组织交易活动;培育科技型企业主要通过集成社会资源, 拓宽合作渠道, 具体内容包括联系科研机构、联系技术专家、进行人员交流、引进项目和引进资金等。

三、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强化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应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的过程中, 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 开展科技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的试点工作, 为科技服务机构的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广大的发展空间, 包括以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和推动创新服务的发展, 把一部分原本属于政府的行业管理、项目评估、市场监管等职能委托给科技服务机构承担, 通过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推动技术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和新兴企业孵化。

2. 大力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

政府应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 做好规划,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的衔接。加强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 重点建设好技术交易、信息咨询、公共技术、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 取代各服务机构之间“单打独斗”的原始做法, 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公共科技信息平台, 要打破信息垄断,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协调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信息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 为科技创新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社会各利益主体投资组建科技服务平台、机构或开展服务, 助成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的多元化局面。

3. 培育健全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

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 增强服务功能, 延长服务链条, 对亟待孵化的企业进行投融资、企业包装、人力资源培训等全方位创业服务,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继续鼓励和支持投资创办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 同时鼓励向政府引导,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多元化投资的方向发展。孵化器的建设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 注意挖掘和盘活社会存量资产。

4. 加快推进区域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

围绕产业共性技术推广平台等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 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联合其它各类创新机构及产学研组织, 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服务规范、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逐步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骨干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 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面向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提供配套科技研发服务为宗旨, 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研发服务机构, 立足创优扶强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点开展研发活动, 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开通社会化科技创新的源头, 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支撑。

5. 切实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

要积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 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 充分吸收大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的投资,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 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加快发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 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6. 强化与科技服务组织的协同机制。

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造就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加强和完善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 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仲裁、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构建技术项目、专家与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大型数据库, 构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 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 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7. 创新政府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技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化, 但从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 现存的科技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这就需要从体制上不断的深化改革, 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 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的效率, 最终形成科技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进一步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格局, 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体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战略研究、发展规划制定、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和提高服务水平上, 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强化科技、工商、税务、技术监督、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对技术创新企业重点提供个性化服务,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结论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建设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通过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 大力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 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形成科技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最终建立起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环境,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 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 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 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N].光明日报, 2006-02-10.

[2]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娄成武, 陈德权.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3, (5) :105-109.

[4]郭伏, 赵希男, 等.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112-115.

[5]赵定涛, 魏玖长.中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4) :77-80.

[6]杨卫东.中国科技中介机构运作机制的创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3) :82-85.

[7]曹洋, 陈士俊, 王雪平.科技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4) :20-24.

浅谈图书馆服务及管理创新对策 篇10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1. 高职图书馆生存的需要。随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时转变了工作方式。广大读者不但可以在图书馆享受图书借阅服务,而且也可以在此得到多媒体信息,读者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且越来越喜爱更新的传媒介质。在此情况下,尽管很多人认为图书馆不需要进行变革, 而现实的情况是图书馆只有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才能生存。只有努力服务于广大读者,创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服务方式与内容,高职图书馆才能展现新的价值,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2. 高职图书馆发展的主题。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的文献工作,应该重点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中可以看出高职图书馆的具有哪种性质,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上。高职图书馆有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研发功能;第二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功能。 为高职院校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这是高职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只有创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服务方式,并不断加以完善与发展,认真研究广大读者的需求,服务于院校的科研工作,才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3. 建设高职图书馆品牌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量的网络化技术进入高职图书馆,在这种形势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获得知识信息, 而对文献资源形成了有力的影响。而高职图书馆要想在这种形势下获得发展,发挥本身资源优势,只有创新传统服务模式, 逐步淘汰简单被动的服务方式,而转变成为多样化、开放性、 高层次性、个性化的服务模式,高职图书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获得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总之,高校图书馆只有创新内部服务方式和内容,才能保证大量的读者不会流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如何创新高职图书馆服务管理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主要针对广大师生服务,为了得到广大师生的信任与认可,高职图书馆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认真对待提供服务中的各种细节,真正满足读者各种各样的需求。对于图书馆如何进行布局,其开放时间等方面,都要依据广大师生的需求来安排。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读者才能感到在此得到了图书馆的信任,才有利于更大限度的开放图书馆,图书馆的各种设备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能只着眼于办理代书牌与存包等。另外,图书馆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工具也要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 可以引入自助借还书设备,方便读者的借还书。图书馆借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才能获得较快发展。

2. 引入个性信息技术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个性化就是根据每一位读者的需求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是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页面、信息栏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方便读者的查询;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根据读者的需求将对应的信息栏目展现给读者。二是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但根据读者的需求给予针对性服务,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专业与兴趣特点进行研究,将有利于读者的信息展现给读者;三是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再加工,为读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相关信息的智能查询,为读者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3. 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去图书馆就是为了查找文献和资料,但每个人所需的信息是不同的。而且高职院校中拥有大量的师生,他们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而且对专业要求也很高。因此高职图书馆一定要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需要重视的是不能只追求数据而忽略了质量,引进的文献资料一定要与师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才能发挥每一本书的作用,读者可以在此得到丰富的资料。图书馆所引进的资料不但要具有大众性而且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才能具有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与人性化管理。

4. 做好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人才建设当中, 人才首先要求相应的职务与报酬,其次是如何实现学习与提高。 人才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而图书馆能够给予的职务、职称、报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达到社会上的高标准。而要想引进与留住人才,就要为人才的学习创造机会与条件,才能有利于人才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发挥自身创造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需鼓励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职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图书馆只有提高认识,创新服务方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才能发挥高职图书馆的作用,高职院校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服务方式方面实行主动式服务未来发展的主流。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进行了研究,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二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汪泽泓,陈越,庄黎明.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与能力发展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6(01).

[2]罗文菁.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J].知识经济,2016(02).

创新服务对策 篇11

1.重点组织推广的六大类型技术

节本增效型技术包括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种子工程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包括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机械化旱作农业等;优质高效型技术包括设施农业、集约化特种种养殖业、区域农业等;环保节能型技术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肥料、饲料、燃料)、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技术与设备等;转化增值型技术包括农副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运输机械设备等;结构调整型技术包括草业、牧业机械等。

2.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问题

2.1农机与农机化的差别 农机是指单台或成线的农业机械,农机化的“化”一是体现结合、综合、组装、集成,包括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机械与农艺的结合、不同机械的配套、组装、集成与结合等;二是体现规模,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称之为“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三是要体现规范和标准,要实现生产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机应用技术的集成化、规模化、标准化。

2.2实现集成化和规模化 实现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化推广体系,通过体制创新,发挥综合功能,形成覆盖全国的农机化技术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推广网络和销售网络;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利益挂钩、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三是要形成层次分明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机化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应只设部、省两级,主要起组织、协调、管理、规范的作用;省以下都是基层推广机构和组织,主要承担国家和当地政府下达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等以公益性推广内容为主的工作;其他大量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由企业、科研部门、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农民协会、研究会)等单位通过市场化形式承担。政府推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对所有单位一视同仁,公开竞争,平等对待。

2.3农机化技术的涵义 一是成熟技术的组装和综合示范;二是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技术传播与应用;三是促进农机应用技术的集成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为此,应强调几个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市场(农民、农村和农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企业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科研单位和科技成果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农民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等农业现代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应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

创新服务对策 篇12

一、新阅读时代的概述

新阅读时代,是相对于传统阅读时代而言的,它诞生于新媒体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将人类阅读的模式带入具有快餐化、数字化和碎片化等特征的全新阅读体验时期。新阅读时代依托多元化的新媒介技术产物为载体,如手机和电脑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和视频阅读等新阅读方式以其快捷、丰富、新颖、互动和丰富等特质

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发起了冲击和挑战。新阅读时代的到来,阅读者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通阅古今、知晓天下,而一个简单的分享操作,便可以完成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共享。这不仅仅为阅读者省去了购买书籍报刊的成本,也给阅读者带来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就是说,新阅读时代下阅读者的新型阅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阅读者在阅读方式上一个重要选择。

二、新阅读时代的特征

新阅读时代下的新型阅读方式备受阅读者的青睐,相比较于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浅阅读、速阅读盛行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阅读时间的控制上显得更为被动。“一盏茶一根烟,一张报纸读半天”的阅读情形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取而代之的是浅阅读和速阅读。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碎片化和快速化的阅读模式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休闲消遣的主要阅读方式。浅阅读、速阅读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大行其道。

(二)阅读载体的多元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革新,手机、电脑、PDA以及数字电视的普及,使之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阅读载体,网页平台、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成为新阅读时代的主要信息资源供应方和传播方。便携式的电子阅读器、手机等阅读载体,以其方便携带和及时推送的优势,迅速俘获了广大阅读者的芳心,并促进新阅读时代阅读载体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情感性阅读弱,功利性阅读强

新阅读时代的阅读模式已经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和弱化的情感性特征。人们在当今社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更热衷于选择功利性的阅读模式,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最具实用价值的功利性信息资源,对于那些培养情操、滋润心灵和提升个人品味的情感性阅读越来越少。

三、我国高中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高中图书馆目前存在着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单一、管理机制落后和服务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虽然在近些年来,教育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我国高中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但是其作用的滞后性使我国的高中图书馆仍存在以下问题现状。

(一)我国高中图书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

传统的图书馆是一个业务量少、业务面窄的机构,相对而言,其工作比较悠闲。图书馆的管理岗位长期以来被许多专业水平低、学历不高和业务水平差的人员通过找关系、走后门的方式来获得,其管理能力能力十分有限,在人员配备方面也不合理。部分高中图书馆甚至无法满足高中广大师生对高中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更加无从谈起。

(二)我国高中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高中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到位,电子阅览室和电子书籍较为少见,普遍以馆藏纸质书籍为主。由于数字图书馆在高中校园的建设尚不到位,制约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图书馆资源共享,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另外,我国高中图书馆大多采用单一的手工登记的借还服务模式,无法全面地掌握广大师生对图书的借阅情况。另外,纸质图书的传阅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无法对借阅图书后的乱涂乱画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管,惩罚措施落实受限,使我国高中图书馆内书籍普遍存在生存周期短的现象,不利于图书的长期保存。

四、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一)高中生痴迷于浅阅读

新阅读时代下的高中生痴迷于浅阅读,这主要是受到传统阅读资源的传播载体、传播途径的转变所驱动,在课程学业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的情况下,高中生将浅阅读作为其快速获取信息资源和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中生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是一个缺乏一定判断力的群体,那些排版混乱、可读性不强,甚至是充斥着低俗信息的阅读材料,会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浅阅读材料中虚拟网络的多元化信息资源,也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许多困惑。如果无法得到学校图书管理员的及时和正确引导,这样的浅阅读模式将会造成高中生价值取向迷失,更有甚者,会造成高中生的行为失范,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所以,研究如何正确引导高中生所进行的浅阅读模式,为高中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不仅是提升高中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阅读时代摆在我国高中图书馆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生容易陷于阅读焦虑

我国高中阶段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高中生在完成好课业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就给我国高中生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压力。高中生根据自身的写作风格和逻辑思维锻炼所设定的大量阅读材料,加上老师所推荐的阅读材料,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阅读量,这些直接导致了我国高中生对阅读的焦虑。一味地讲求阅读效率将会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思考和理解造成巨大的影响。短时间范围内进行大量的阅读,使阅读的过程停留于阅读材料的表面,无法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行思考和深究,阅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些也进一步加重了我国高中生阅读的焦虑感。因此,新阅读时代的高中图书馆要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甄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提高阅读效率,减少我国高中生的阅读焦虑感。

五、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对策

(一)构建多校联合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内藏书量小的问题现状,高中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系统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多校联合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高中图书馆信息之间的资源互补,扩大高中生的阅读资源选择面。高中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建设,要参照高中阶段的学科设置特点,努力建立一套藏书齐全又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综合性高中学校图书馆联盟体。在不同学校之间的不断强化合作与频繁交流过程中,实现多校师生阅读资源的共享和互惠。

(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针对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的问题现状,教育部门及校方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到专业图书馆管理人才是高中图书馆管理的主导者,而专业图书馆管理人才的缺失是我国高中图书馆良好的发展的瓶颈。教育部门及校方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且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注重对高中图书馆馆员的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引导,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考核,使高中图书馆的服务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适应新阅读时代信息网络化和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提高高中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另外,高中图书馆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层次的技能技术手段和管理型人才,做好人才资源储备。

(三)探索开放式的创新服务方式

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服务方式的不断变革创新和探索开放式的创新服务方式,将自身发展成为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和开发机构,以实现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的整体创新。首先,高中图书馆要顺应网络阅读的发展,主动为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网站,通过定期开展新书推荐会和读书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选择,并为学生打造进行信息交流和专业讨论的创新服务平台;其次,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时代的科技成果,增加对高中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更新借阅服务设施,并及时统计和掌握师生的借阅总体情况,形成对馆藏书籍乱涂乱画行为的有效监管和及时惩处,并为高中图书馆对书籍的采购和学校之间的阅读资源共享需求提供参考意见;另外,高中图书馆要借助网络化来实现对图书资料的科学分类,建立多校联合且快速高效的馆藏资源检索系统,对图书馆书籍进行科学分类和联机编目,实现对阅读资源的高效检索,为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图书借阅服务。

综上所述,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中生,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培养其正确而科学的阅读习惯,使当前我国高中图书馆亟待思考的问题。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要主动探索服务创新对策,通过构建多校联合的图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开放式的创新服务方式等方法来加强自身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建设,并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发挥出巨大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阅读时代带给人们在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方面,一个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和互动性更强的崭新时代。传统的高中图书馆,为更好地服务于当代高中生,需要通过创新服务来面对新阅读时代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阅读时代的概述,分析新阅读时代的特征,引入我国高中图书馆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和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以及馆内藏书量小和服务水平低下的现状,分析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并探索我国高中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对策,为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好高中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阅读时代,高中图书馆,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肖佐刚,左堃.书海听涛观潮导引深度阅读:兼谈图书馆读者活动策划与创新[J].新世纪图书馆,2011(8):3-5.

[2]陆书红.基于书目推荐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与社会阅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90-92.

上一篇:单晶结构下一篇: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