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2024-05-26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共8篇)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1

创新服务体系 拓展服务领域

鲁谷社区服务中心是隶属于鲁谷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中心于2003年伴随鲁谷社区体制创新而诞生。中心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现有中心主任1人,正式工作人员4人。

几年来,服务中心立足社区,面向社会,服务居民,通过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深化服务领域。现已开办的服务项目有社区公共服务呼叫热线、公民大课堂、图书馆、市民学校、爱心家园、网络培训中心、居民服务大厅、再就业指导中心、体育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社会救助中心、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社区矫正以及法律咨询等。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开展,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一、创新服务载体,创办以“银龄港湾”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北京市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和辖区无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我中心经过调研论证,于2006年9月创办起“银龄港湾”,旨在通过这一创新服务载体,开辟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模式,为中心扩展公共服务探索新路。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不仅为188位老人、残疾家庭、优抚对象,提供了家政、聊天、代买代购、带看病等服务19800小时;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尊老爱老活动,深化了为老服务工作。我们在每年的春节前夕,开展“情系银龄,春满鲁谷,新春陪伴”活动,社区领导和“银龄港湾”的服务人员,为孤寡、空巢老人、残疾家庭、特困家庭送年货、贴福字,还亲手为他们包饺子,与他们共度佳节;我们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为所有接受服务的老人准备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和新鲜水果,通过这些小小的粽子、圆圆的月饼,为他们带去平安幸福;在每年的重阳节,我们还会举办“鲁谷社区庆重阳、迎金秋联欢会暨爱心捐助仪式”活动,为地区特困老人捐资献爱心,受到地区老年人的欢迎,促进了地区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我们还对凡具有北京市户籍、满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能够无条件办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服务补贴。我们走进每位老人的家中,查看老人情况,尽早让每位老人享受服务。继2008年我们签约的家政服务公司后,2010年4月根据民政局最新《石景山区关于建立社区养老餐桌》文件,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建立城乡社区养老餐桌‟的工作部署,切实解决我区老年人、残疾人居家生活就餐难问题,有效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加快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依据我区《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服务(“九养”)办法〉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在今年5月1日前在全市所有社区普及养老餐桌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建立老年餐桌服务项目。按照上级文件指示精神,我们迅速张贴公示,对报名的餐厅进行审核,对卫生环境以及就餐情况进行严要求,以保证每位老人就餐安心、放心。各服务人员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掌握老年人就餐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养老餐桌的服务动态,建立健全监督审核制度。我们还大力宣传社区养老餐桌中的先进做法和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形成有利于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氛围。

上半年,我们社区又签约了日月潭、吉日格勒、永和大王、真功夫、好嫂子以及庆丰包子铺等十余家餐馆,成为我们老年餐桌服务商。现在享受服务的老年人可以到店内就餐或者打电话要求送餐。为孤寡、空巢老人解决就餐问题,让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吃好、吃饱。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地加入合格优质的餐饮公司,以达到全覆盖、更全面的解决老人就餐问题。

服务中心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服务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发挥功能,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就一定能够在社会化服务上有所作为。

二、发扬爱心奉献精神,形成以义工协会为主体的志愿服务体系

鲁谷社区义工协会,是我服务中心内的一个公益性社会团体,中心主任兼任协会秘书长。该协会依法注册登记,正式成立于2004年8月21日。

几年来,我们在义工工作中,坚持科学管理,有序运行,已取得丰硕成果。鲁谷社区现有注册登记义工955名,累计奉献时间32万小时。随着义工活动的广泛深入,涌现出明星义工董文亮、五芳园护花服务队等众多优秀义工和义工先进集体,被全国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誉为“鲁谷义工,全国典范”。2005年12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等领导亲临鲁谷社区参加义工活动。广州市义工联、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及本市海淀区义工联等单位先后来鲁谷社区考察交流义工工作。2007年,鲁谷社区荣获“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光荣称号。

我们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五项运行机制,即:记时管理的评价机制、星级评定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的开发机制、表彰先进的导向机制、义工文明岗和先锋岗活动的长效机制。这“五项运行机制”给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注入了创新活力,激发了广大奉献者的志愿服务热情,同时,也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和公共管理能力。

随着社区服务的需求扩大,作为鲁谷社区“服务型政府”之中的服务中心,我们将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认真落实好国发[2006]14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我们将适时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如义工俱乐部、义工之家的活动阵地、举办慈善关爱项目等,逐步使义工志愿服务活动有序介入到公共服务、老龄、残疾人、慈善事业、突发事件救援等社会公共领域,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大力培育义工组织的发展壮大。

三、整合资源 发挥潜能,打造能够普惠居民的综合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的现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有效的设施服务,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们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读书需求;我们利用现有电脑网络培训教室,免费为本辖区的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等提供培训,满足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需求;我们充分利用中心多功能厅,为辖区各类文化团体提供了排练、演出场地,极大丰富了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强化了社区服务职能。同时,我们以良好的形象和优质服务,满足了党政机关的会议需求与接待任务。

在社区服务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培育并不断完善公益性服务组织,现培育的有资质的、专业的4支服务商队伍及备案的文艺宣传和志愿者服务队伍58支,已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入驻我中心的商户,强化其公益性服务功能,加强监管并引导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在形成“一站式”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我们主动参与再就业工程,为132名“3540”和“4050”人员,安置了劳动和城管协管等工作。

我们还以96156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便民服务的区域界线,为居民提供便利缴费、家政服务、代办代理、商品配送、餐饮购物、综合修理、家政服务、物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内容广泛的便利服务;自去年以来,完成了22个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信息录入工作,更新了社区管理软件系统和《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服务支撑力量信息采集表》的填写、核对、审查及网上录入工作,扩大了便民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服务效能。

着眼未来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知识和技能、事业心和责任心,为推动我们服务中心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2011中国社会服务先进经验的报告会”,首先向中国社会服务先进经验报告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刚才获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这个报告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新课题,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参与探讨,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和谐是基础,而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的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主要体现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我国13亿人口分布在近8500个城市社区和60万个农村社区,因此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区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区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的活动,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利益,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是坚决而繁重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证,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秩序,来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会服务。随着公益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需求,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承接大量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指南,需要加快社会服务体系;适应改革不断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有效的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民健康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责任编辑:社区发展基金)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2

2013-09, 东营市收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批准建设科技服务体系试点的通知, 自此, 东营市正式成为了全国首批13个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城市之一。目前,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期,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1 内涵

正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 是科学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组成要素, 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 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从内涵上讲,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回答“为谁服务”和“服务什么”2个最基本的问题。“为谁服务”应该是为企业或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 并且为企业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服务什么”, 从狭义的角度看, 至少应在“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5方面提供服务;从广义角度看, 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支撑服务。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引》指出,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 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 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 并在流动中促进区域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集群创新、产业良性发展或有序更替。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色是, 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 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 在完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扩展, 最终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对于石油装备产业, 它涉及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3个环节, 图1为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其中, 产业链包括石油装备中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作业等主流装备;服务链包括为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科技平台等主要服务内容;创新链包括知识创造、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等, 三者交错融合、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1.2 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 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扮演3种角色: (1) 规划者。要从宏观层面谋划, 制订科技体系总体规划, 建立导向, 同时, 全面协调各方参与主体。 (2) 参与者。制订实施政策, 规划空间布局, 给予土地支持和政策倾斜等。 (3) 修正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 修正方向, 并适时控制。另外, 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 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 建设基础

2.1 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支撑基础

目前, 科技部火炬中心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其中, 重点以国家级高新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以国家高新区和部分城市为重点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提升。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区域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的体系, 这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东营市是国内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 2014年, 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其中, 规模以上85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 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东营市先后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 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被科技部高新司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称号, 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 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

2.2 服务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集群创新

产业集群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 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多以区域主导或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 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各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选择建设模式。例如, 在中关村, 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 国际化发展优势明显, 它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际创新枢纽;苏州市则依托科技金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进行规划设计, 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另外, 科技服务体系规划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 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探索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和战略。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现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和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行业的发展。

2.3 创新载体支持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载体, 而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实施者。目前, 东营市建有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和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 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另外, 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 东营市建有1家省级高新区、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 建设思路和原则

3.1 明确总体目标, 突出区域特色

以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 突出区域特色, 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 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因此, 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 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将科技创新与石油装备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条件、产业提升方向相结合, 符合区域产业特色。

3.2 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 以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基础, 在发展壮大现有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载体, 不断提升现有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同时, 要新建一批创新载体, 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条件, 聚集各类创新要素, 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 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3 提供特色产业全过程服务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过程科技服务, 具体包括2方面的服务: (1)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和产业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 (2) 提供从创新需求激活, 到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服务、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就是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服务。

3.4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区域的特色产业, 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它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系统, 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需求。同时, 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5 统筹部署, 规划先行, 重点突破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为切入点, 坚持“总体布局, 重点突破”的原则, 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 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方向的技术创新, 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6 加强服务模式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研究, 围绕特色产业形成可供推广的服务模式。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形成多个创新模式, 比如科技服务集聚模式, 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成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2341电话科技热线的科技信息绿色通道模式;方圆公司项目企业化、技术资本化、绩效指标化、成果社会化的科技金融模式等, 这些创新模式将引导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4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 重点围绕特色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 为解决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科技创新需求激活、关键要素突破性提升、服务能力整体性提升和国际化服务几个方面重点建设, 在完善特色产业规划的基础上, 向全行业扩展, 使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服务于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如图2所示。

4.1 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

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科技创新需求激活, 这是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通过国家创新驿站、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2341科技服务热线和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等, 有效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 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4.2 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积聚

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 最关键的要素是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人才服务等。

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要素积聚。通过新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 优化现有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布局, 实现创新资源积聚。另外, 要助推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 优化和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 还要探索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实现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

促进区域服务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多, 一般来说, 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 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建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机制, 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 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集成, 不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

4.3 坚持体制创新, 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 要找准制约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 率先突破, 大胆探索, 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科技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载体。创新工作机制, 促进人才、知识、信息等科技要素快速流动。重点围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市场扩展、标准建立等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服务。通过构建全程化服务链条、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不断提升东营市科技服务的能力。

4.4 实施国际化服务,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国际化服务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 用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来推进区域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基础, 因此, 要重点助推相关企业, 让大型企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国际交流中心, 将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品牌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 全面提高东营市国际化服务的能力。其中, 企业国际化是关键。

4.5 扩展工程, 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覆盖

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为该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全过程科技服务, 对该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 它毕竟不能覆盖整个区域产业, 所以, 需要实施扩展工程, 在借鉴主导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向其他产业扩展, 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石油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进行规划设计的。这就需要研究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借鉴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规划经验, 向石油化工、轮胎橡胶、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 全面提升其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 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科学指导东营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有效支撑石油装备创新发展, 带动其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5.1 建设思路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3点: (1) 针对全球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需求, 结合国家“调结构, 转方式”的要求, 培育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复杂油气藏开发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2) 以“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为基本思路, 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支撑平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创新网络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 实现东营市现代服务业对本市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城市工业的强力支撑。同时, 还要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引领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为将东营市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提供基础。 (3)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式采用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首先要选择石油装备优势产业, 建设石油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逐步向区与其他优势产业扩展, 最终建成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5.2 建设任务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开展试点, 以建设8大工程为主要任务: (1) 建设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国家创新驿站、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服务机构, 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 建立需求导向的技术和成果转移服务机制, 构建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网络, 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化转移服务体系。 (2) 建设以国家级研发机构为统领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 加快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 支持优势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建设省级研发机构, 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石油装备产业研究开发体系。 (3) 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化为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以资源共享为主的检测试验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管理与交易平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和培训平台, 以中国黄蓝经济区石油装备网为载体, 实现专业服务平台集成核共享。 (4) 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孵化和成长需求, 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实现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的转变。 (5) 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建立利益共载、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完整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 成立种子资金、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 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对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 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6) 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多种渠道, 利用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体制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 优化人才梯度结构。对于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 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 (7) 打造石油装备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 扩大中国 (东营) 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影响力, 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实现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提升。 (8)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扩展工程。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 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上, 向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 逐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3 建设目标

2015年试点任务完成后, 力争实现6个目标: (1) 培育20家以上高端创新平台。其中, 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 并建成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 院士工作站10家。 (2) 培育3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其中, 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 以带动或培育2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在东营聚集。 (3) 在技术开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现代会展等领域, 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科技服务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4) 促成30项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营, 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增长率不低于25%. (5) 各类孵化器面积达8×105 m2, 在孵科技型企业800家以上, 建设2×105~3×105 m2的加速器, 引进或新建30家以上科技金融机构。 (6) 引进培育“黄河三角洲学者”50人, 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 泰山学者20人。

到2020年, 基本形成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

6 总结

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政策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全面协调下, 充分调动区域各种创新资源共同完成建设。本文重点讨论了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原则、思路和任务, 以东营市石油装备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思路、内容和指标等为例说明。当然,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在进行中, 未来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 这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克服的。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EB/OL].[2011-07-06].http://www.chinatorch.gov.cn/notice/notice1/201304/20761.html.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3

随着服务逐渐取代产品质量和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等共同特性外,还需要具有补偿性,因此更应该认识到保险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所面临的形势,注意加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企业服务创新的问题。

1 强化服务的必要性、紧迫性

保险企业服务现状。在这样一个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的服务时代,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客户对它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客户、要想成功,就不得不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加强自己的服务水平。但是,目前保险业在服务上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保险企业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危机感,客户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其次,保险企业的服务还是以一种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服务理念比较落后,缺乏一种系统的服务体系来指导。再次,保险企业的服务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手段、方式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后,由于保险行业的在管理上还是比较落后的,以至于一些员工的服务技能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市场的需求。客户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对保险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的保险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都越来越强。随着保险企业的不断增加,竞争的加剧,客户的谈判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客户的满意度越来越低,维权意识越来越高,这对保险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企业要想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重视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大型内资保险企业集团化不断加速,很多外资保险公司也参与到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来,保险行业竞争在不断加剧。因此,服务作为一种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保险企业必须在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使服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竞争加剧,以至于利润越来越低,因此要想谋求企业发展,必须将服务创新提上日程。

2 服务创新的原则

在激烈的竞争、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召唤下,企业不得不进行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为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从而达到提高客户忠诚度、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因此,服务创新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定要适应客户的需求。服务本身就是为了客户,因此一定要在服务产品开发以及服务水平上使客户满意,适应他们的要求。在创新服务管理上,需要及时的关注到市场的反馈情况,在市场、客户的需求下进行不断调节,以便制定出适应需求、使客户满意的服务制度。

突出企业特色。在保证服务产品的开发能够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要使企业推出的服务产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创意点,独特的服务可以形成独特的卖点,使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客户参与。

成本收益原则。保险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暂时的低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发服务,但不能以长期的价格战来换取客户。

3 服务创新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服务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理论上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的,但是在一定的基础模式的指导下,更容易去实行创新。一、了解企业服务理念。明确了本企业的理念、宗旨、目标,才能更好的指导创新。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二、建立创新战略。根据机构自身的理念、优势、计划进行战略性计划的制定。三、构思新服务。可以根据员工工作经验、客户反馈信息、竞争对手比较中形成新的构想。四、新产品定义、评估。在了解新服务的特征、推出理由、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新的服务提出一个定义,让员工、客户参与到新产品的评估中来。五、新产品服务的商业性分析及蓝图设计。要在可行性、盈利性等方面对新产品进行分析评判,然后以一种蓝图的形式来展示服务。六、新产品试销和市场导入。新产品是要进入市场的,只有接受了市场的检验,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要将产品导入市场,并根据反馈来进行改进。

内容。服务理念的创新。 由于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因此保险企业要创新就是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要区别于传统的服务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经营模式,要积极主动的联系客户、提供服务,以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服务手段的创新。客户的对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保险公司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有效、及时、温馨的服务,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使顾客得到更具特色、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便提高创新能力,做到客户满意。

服务体制的创新。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创新,企业应该加强职能设置,优化企业流程,来更好的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要在人员的分配、岗位的设置、流程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

4 服务体系构建

保险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明確的服务策略,规范、可行的服务标准,相应的配套流程,再加上有效的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服务策略。保险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就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一方面,要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找到本企业的独特优势,企业要善于发现本身的特色、优势,根据企业在网络、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特色,来制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服务策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服务能力、竞争能力,进而形成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客户性质的不同,进行客户群的细分,进行差异化的服务。可以将客户分为团体客户和个人客户。对团体客户可以根据其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来细分,对于个人客户可以根据收入水平、风险偏好、职业特性等来进行细分。根据各细分客户独特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服务标准。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服务标准,企业的服务便失去了原则,很难有效的进行实施。保险企业只有制定自己的服务标准,才能使服务效果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企业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一定要遵循规范、准则,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一套合理、有效的服务标准有助于保障保险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服务流程。高效、科学的服务流程可以使企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阻碍,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对于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有着积极作用。服务流程可以使企业更好的贯彻实施自身服务策略,提高服务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服务的质量决定着保险企业的兴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保险企业面临的现状,阐述了创新服务的必要性,并对创新服务以及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建议。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加大客户服务创新,保险企业任重而道远。

县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篇4

3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扩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地特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成为摆在县区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以前农技站、植保站、畜牧站、园艺站等专业站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专家大院聘请西农大、陕西果树研究所等专家建立专家示范园,专家既可以在专家大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培训,又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采取专家技术入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建成专家中心示范园1000亩,推广新技术26项,建成各类示范基地16个,带动全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30万亩。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选择苹果作务、精品杂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10个专家,开通12396信息服务热线,积极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仅20lO年就先后接到12396(965110)服务热线咨询的求助电话480余次,解答农民朋友技术难题56余个,提供各类信息790条,提供现场服务375人次,服务受益农民1200人次。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站从2006年开始筹建,截至目前已发展到14家,农业科技服务站根据自身业务特长,成立农业科技技术服务组,通过政府搭台,整合各方资源,实行技物结合,发挥专家优势,组织能入参与的模式,服务范围涉及苹果、葡萄、石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既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又提供农资供应,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果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项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总量偏少,功能不全。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科有一定智力和科技条件或服务手段的特殊群体,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近几年,虽然我县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有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滞后于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县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布局、服务领域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服务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无论数量、功能、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管理体制和模式多种多样,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服务范围受限,服务手段落后,在管理指导、发展扶持、规范建设等各个方面,很难统一协调,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整合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四是素质偏低,基础较差。我县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存在基础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素质结构不合理,又缺乏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科技引进和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加快农村科技进步,重中之重就是健全基层基础网络。一是在乡镇组建科技服务站,以各乡镇专业站所为基础,成立综合服务实体,做到“人员、设施、资金、服务、项目”五落实。同时健全一级科技组织,推行村委会科技副职,设立村科技服务小组,有效解决村级无人抓科技的问题,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管理体系。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树立一批科技致富典型。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意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科技队伍。要把科技培训当作先导工程常抓不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部门联动,多方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科技意识。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站、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

(一)抓好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1.专家大院

专家大院应建立“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和“专家+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民”的三种体制模式。在专家大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有偿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核心专家组成员与县级乡土专家和乡村技术骨干,组成省、县、乡三级科技服务团队,通过整合,组建技术团队,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

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继续以电话服务为重要技术手段,以专家技术人员为技术保障。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果业逐步扩大到畜牧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等领域,从专家咨询指导扩大到技物结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从产中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技术咨询服务。

3.农业科技月服务站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加盟、能人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思路,鼓励农村推广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平竞争,有偿提供技术服务,努力促进技术、资金、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站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科技服务站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以

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创新,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愿意接受的服务价格,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且与农民关系紧密、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

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农资带到田间地头,既方便群众,又实现企业创收,取得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效果。

(二)在月艮务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四个突出”

1.突出科技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主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科普宣传与科技示范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科普宣传的质量,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形成重视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风气。二:是“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与农技服务相结合。在进一步搞好科技下乡活动的同时,专家教授农技人员要定期深入农村,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群众生产。除每年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外,还要集中抓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工作,使群众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养殖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乡镇电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在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培训班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2.突出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是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精品杂果示范基地、无公害设施蔬菜、瓜果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基地等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争创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活动,选树一批科技进步典型和科技致富标兵,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兴办各类民间农业科技月匪务、研究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浓业科技推广网络。

3.突出科技投入

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倾斜、金融部门支持等多种方式,初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进行集中投资,把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采取不列入计划不投资,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办法。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培植骨干。

4.突出规范服务

加快改进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关心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科技服务站+基地+农户”和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站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引领作用。三是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培育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四是突出服务重点。切实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上来,提高服务质量。

关于创新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篇5

随着我X工农业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外来务工者已成为我X工业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我X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大,情况复杂,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我X成立了调查研究小组,积极探索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通过图书馆以及网上收集了大量与外来人口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措施方案等。为了对X外来人口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X领导进行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对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居,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处进行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我X实际,创新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服务性。组织公安人员携带数码相机等器材深入各村企业单位等外来人口聚集场所,上门拍照,收集身份证、零违法犯罪证明等办证材料,待暂住证办理完结后,集中送到他们手中。成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中心,主动化解各类劳资纠纷,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托民警走访深入各村企业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列举近年来外来人口违反犯罪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自觉守法,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二.以房管人,提高管理灵活性。在广泛宣传的同时,确立“以房管人”的工作模式,对外来人口按照“村不漏屋、屋不漏

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四不漏”要求,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对登记入册的外来人口及时与原户籍地进行沟通联系,核实身份及现实表现等情况,对“三无”人员采取上网比对、电话等方法,及时查明身份情况。切实掌握了外来人员的真实身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将外来人口管理与租赁房屋管理有机结合,与出租房主签订《租赁房屋治安责任书》,明确他们的监督责任,坚决杜绝无暂住证租赁房屋,利用出租房屋从事非法活动等违法行为。

三.建立机制,提高管理长效性。联合司法所、劳动部门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互通外来人口信息,共同研究外来人口解决方法,开展联合执法,及时查处非法用工、随意克扣工人工资等违法行为。采用集中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督促各基层单位落实登记发证、治安责任制度、定期报告制度、证件查验、信息比对等管理制度,规范外来人口管理模式。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6

上海市景观学会年会顺利召开,会议选出了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全票通过曹振全同志继续担任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工程学院张志国同志、上海商学院生态学院张建华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张健同志、风雨神木老总水浩、上海卫林园林工程公司老总李卫林等单位负责人入选第二届理事会。徐一大、温志豪同志任上海市景观学会景观创新技术研发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会议总结了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会上,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长曹振全对学会今后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上海市景观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重点将围绕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与上海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相结合,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安全等重要问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打造综合交叉、小型高端前沿两类学术交流平台,全力配合办好工博会科技论坛、市科协学术年会、“科汇观点”学术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办好沪港科技合作、海峡两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等地区的民间科技交流活动。鼓励施基础学科发展项目,发布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报告,通过服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篇7

一、长沙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长沙市自启动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至今, 使得社会资源和城市优势有所完善, 并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基于此, 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起来, 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区域就业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用于扶持自主创业。也就是说, 长沙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就是要促进充分就业, 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对创业发挥鼓励和引导作用

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 形成产业链的管理模式。所有参与科技创新服务的创业者都接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培训, 并对于创业者基于开业指导。为了能够增强创业者的自信心, 还要聘请技术专业人士和管理指导专家提供咨询服务[1]。在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中, 创业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潜在能力, 让自己的梦想从这里起航。随着自主创业成果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会被吸引过来, 从而促进了创业发展, 且获得良好的创业成果。

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成长机会

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就是促进人的特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带动效应, 形成良性循环。科技创新服务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创业建立平台, 基于必要的建议和专业性的指导, 使民营企业的初创、发展也经营都能够克服困难、规避风险, 促进其成活, 且健康成长。同时, 科技创新服务还是对政府创业政策的检验, 从其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检验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其应用实践中的有效性[2]。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为政府提供区域发展决策依据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其运行情况直接关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各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都要经过社会调查、调研、多方检验后才能够进入到具体实施环节。科技创新服务到位, 就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就会在社会发展中线性化。政府部门在社会调研中,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斌进行量化分析, 就会以其为参考对于创业政策以完善, 使得创业服务水平有所提升。这就意味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创业主体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中介关系, 发挥着平台的作用。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接受各种服务, 以顺利创业, 政府则利用这一平台获得收集各种调查信息, 以为创业者提供更为优越的创业政策[3]。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创业, 在此基础上制定就业政策, 以发挥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提升政策的时效性。

二、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新机制

1.推进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经实现了创业领域的扩大, 专业领域也相应地有所延伸。科技 (研发) 活动场地已经扩展为200多万平方米, 新增了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整个的长沙市创新型单位已经实现了网络综合管理, 使得园区内的管理优化升级[4]。包括科技培训、产品监测、市场开发等等, 都已经被纳入到科技管理平台中, 促进企业间的在线交流。长沙科技创新服务还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 包括科普活动、文娱晚会等等, 将专业技术服务在文化场地中呈现出来, 并实施科普知识宣讲, 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科普知识有所了解, 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引导公众树立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以使。活动的目的并不拘泥于此, 最终目标是加快人才集聚, 对于科技园人才引进具有一定的作用[5]。

2.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要形成创新生态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初衷是促进社会就业, 为创业对象提供服务平台, 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那么,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就要突出成果转化, 将科技子语言转化为经济资源, 促进长沙区域发展。处于新的社会发展使其,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提升其运行效率, 就要紧跟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 牢牢把握创新创业这个核心主题, 将全民带动起来, 鼓励他们参与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中。此外, 还要将体质改革牢牢把握, 能够及时准确地按照政策导向前行, 实现各个两仪的融合, 且推进绿色发展。按照“省统筹、市为主”的机制,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要加快建设示范区, 弱化权利, 提高政策的实际导向性, 提高服务功能。有活力才有创新, 有创新才有发展, 长沙科技创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于要不断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和完善, 实现动态建设, 特别要抓住目前的大号基于发挥创新精神, 以使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形成创新生态, 使得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科技成果转化相衔接, 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基地[6]。

综上所述, 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后, 要推进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就要按照中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前行。在中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下, 长沙市对于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调整和完善, 以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业服务目标, 通过增加扶持内容, 提供多种形势的活动平台, 为引进人才创造有力条件。

摘要:2014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长沙召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 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该项实践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将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这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长沙的创业发展同新的平台。作为创业驱动发展的新的发展机遇, 长沙市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确保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本论文针对新形势下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新, 孙俊科, 陈小浪.山西科技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与政策现状分析[J].山西科技, 2010, 25 (3) :1-5.

[2]张炜.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创业企业成长价值的路径[J].杭州科技, 2011, (4) :45-46.

[3]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优先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A].第五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C].2012:23-28.

[4]刘记红.中小企业推动创业型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管空间, 2014, (7) :60-61.

[5]程作君.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区域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 2006, (9) :19-21.

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篇8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市场化的机制为基础,以社会化为背景,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纽带,以官产研商农为多元主体,以现代信息设施和技术为手段,进行企业化的运行。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化特征,使体系的运行具有了不仅依赖于政府,而且可以在市场中生存的长效机制;新体系的社会化特征使其在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新体系的乡土化特征明显弥补了专家与农民之间的差异性,使科技“一步迈入农民中”;新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使农民掌握了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直接了解最时尚的信息,直接沟通最权威的专家”不再是神话。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律,以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为服务范围,以农户为最终服务对象,以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为服务内容,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政府、科研教育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行为主体广泛参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地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等传播、传授、传递给农民,并及时了解和反馈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组织方式不断改进。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年的实践,产生了一支4000余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他们来自农民,服务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传递信息、把握需求、技术服务、连接市场的作用。通过这批科技二传手作用的发挥,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处理了政府支持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好地让农民自觉依赖科技谋求发展,更好地建立了科技资源畅通并持续涌入农村的渠道,更好地提高了科技服务的效率。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梦中一游作文600字下一篇:日间照料中心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