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2024-07-05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精选8篇)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篇1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为推进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铁路科学发展”大宣讲报告提纲(之三)

去年9月,铁道部作出决定到今年“七一前”在全路客运窗口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广大旅客最关切、最期盼、最不满意的问题,推动广大干部职工把“人民群众满意”的评价标准落实到服务工作中来,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的新期待,提高人民群众对铁路工作的满意度。

一、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的背景

去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对铁路工作作出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指示。去年9月,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央推动窗口和服务行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举措。

新一届部党组迅速作出部署,提出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推动铁路科学发展,最终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检验铁路发展科学不科学,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部党组号召全路干部职工全面改进铁路服务工作,并且指明了改进铁路服务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改进铁路服务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要把这一要求作为我们的工作理念,自觉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铁路发展成果体现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上;要把这一要求作为工作目标,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旅客,想旅客之所想,做旅客之所需,解旅客之所难,积极主动地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要把这一要求作为我们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将所有公布的服务举措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铁路部门改进服务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效。改进铁路服务工作,必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上,全路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改进铁路服务工作,必须推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深入研究人民群众需求和服务工作规律,实现铁路服务创新发展。

二、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局广大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部党组的号召,从解决广大旅客最关切、最期盼、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自觉把“人民群众满意”评价标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明显效果。

一是重视提高服务质量的氛围进一步形成。提高客货运服务质量,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引领和带动,在于干部作风的转变,在这一点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局机关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服务质量监督方面,主要领导包括处室干部多次以普通旅客身份对管内站车服务质量进行暗访检查,研究建立了路局职工代表暗访检查长效监督机制,形成了我局干部检查与职工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内部检查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服务质量控制机制。在健全激励机制方面,何局长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客运服务质量和站车客运服务设备设施质量两个达标考核管理办法,有效地调动了职工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在备战春运方面,春运前,路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广铁集团学习实名制售票和实名制验票组织经验,亲自到车站指导实名制验票演练,确保了北京站、北京西站实名制验票的平稳有序。各级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带动全局上下形成了抓好客货运服务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是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开展了车站设备设施整治,对电梯、空调、引导标识等直接服务旅客的设施进行了整修,对52个车站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使车站功能完备、整齐美观。

三是售票方式进一步改进。春运中,精心编制、免费发放《旅客购票乘车服务指南》100余万册;将电话订票系统中继线由8000线增加至16000线;增设418个取票专口和自动售票、取票设备,实行取、售票分开;进一步优化学生票发售组织方

案。

四是服务受理进一步完善。客服中心客户代表座席扩容至100席;借助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平台,联合召开春运新闻发布会;利用电视、广播、LED显示屏、微博、QQ群等手段,及时主动公布客运相关信息。

五是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在高铁,实行“人性化、无干扰、自助式、引导式”服务;在京津城际,率先实现了旅客凭二代身份证刷卡进站乘车;在北京站、北京西站等主要大站,设立爱心进站通道、爱心候车专区、服务点等,为老幼病残孕旅客提供全过程、无障碍服务;建立了配餐基地分拨中心。

六是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客运关键工种作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定期组织考核;构建全方位的客运服务质量检查监督网络;制定了客运服务质量和站车客运服务设备设施达标两个激励考核办法。

这些成绩,充分见证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服务理念的具体行动;印证了与时俱进、不懈追求的扎实足迹;凝聚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聪明与智慧,彰显了全局干部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

三、自觉践行我段“服务用户创先争优”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用户满意为标尺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

服务无止境,提高服务质量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年2月,盛部长在全路运输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明确指出:“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也是铁路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全路

运输系统要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铁路运输工作的根本标尺,运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为扩大市场、增运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路局、路局党委明确工作思路,号召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继续深入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货运服务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质量。结合路局要求,我段确定了“服务用户创先争优”工作思路,全段干部职工在工作实践中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践行不懈怠,努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在服务暑期专运方面,要牢固树立“专运工作无小事”的理念,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完成暑期我段承担的工作任务。一是盯细节,实现执行任务无差错。对涉及专运任务的每个环节都确定负责人、明确职责;每次任务干部要亲自布臵,不能因熟悉而简化内容、不能因信任而放松要求,不能因繁重而忽视细节。每次任务包保干部要提早到岗、每次检查设备干部要亲自带队、每次情况上报专人负责,以严谨细致的作风保证专运工作万无一失。二是抓关键,实现设备保障无隐患。设备安全是服务专运的核心工作,结合我段管辖的设备情况,每次任务前首先要对雨棚顶板、站台限界、照明灯具、以及空调机组等安排专人专项检查,确保使用无隐患;其次认真落实专运通道设备专人、专线巡检制度,使常态工作有人管、有落实、有成效。三是求实效,实现应急服务无忧虑。今年我

段要结合暑期服务特点,在所辖车间抽调技术好、责任心强、有经验的同志组建应急服务分队,并根据管辖设备特点和站场改造实际提早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情况处臵演练,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应急服务保障措施,实现专运服务工作高标准管理、高效率应对、高质量保障。

2、在服务运输主业方面,要稳稳占据这个市场,认识到“服务是我们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创效之源”,并自觉将已经形成的思想认识成果贯彻落实到经营管理、生产服务、作业过程的方方面面,并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一是提供好安全保障服务,要管理、维护好划归我们的设施和设备,以良好的设备状态满足运输主业各单位的使用需要;二是提供高质量保障,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有针对性的改进服务方式,下决心提高服务质量,使我们的生产服务行为与我们作为“运输主业辅助单位”的生产定位相适应;三是提供高效率保障,要在认真归纳总结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将重点服务岗位的作业内容规范化、流程化,即方便监督考核,也促使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快反应、快处臵、快见效”。

3、在涉及职工利益的服务工作方面,比如焚火供暖、房屋维修、住宅管理等我们一方面要尽力做好份内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让职工利益得到保障,让职工感受到我们是在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虚心听取建议、尽心办好难事、诚心尊重业主”,用言语讲明道理,用行动化解矛盾,在服务过程中赢得理解,为建筑段自身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同志们,服务事业承载着光荣与梦想,也充满了艰辛与困难。让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用汗水与智慧、拼搏与奉献,忠实践行“服务用户创先争优”的崇高承诺,为天津建筑段的发展谱写新篇章!

谢谢大家!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篇2

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既是农民的渴望, 也是政府的需要, 但一般的社会力量很难办到, 而供销社作为一个服务城乡的综合部门, 具有为农服务、为城乡居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是沟通城乡的重要纽带, 是党委、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近年来,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努力开展“农超对接”和平价商店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在搞活农村经济、稳定物价水平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坚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 逐步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 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 逐步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系统的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推动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有利于搞活农村经济, 供销社系统通过开展“农超对接”与平价商店建设, 将本系统符合条件的超市及经营网点纳入建设范围, 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既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 又提升供销社系统市场竞争力,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活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有利于稳定物价和控制通胀,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大推手, 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在流通环节, 因此, 供销社系统通过加快“农超对接”和建设平价商店, 有效减少了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 是平抑物价、控制通胀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三是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供销社系统根据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主动参与和承接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需要的各种居民服务、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各级社有企业的经营平台, 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 随着“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的不断深入推进, 广东省供销社系统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又面临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一是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把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狠下功夫, 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加速提升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要继续抓好“农超对接”和平价商店建设, 通过龙头带动龙尾, 引导农民多种蔬菜和发展农副产品, 保证平价商店的供给, 进一步夯实“农超对接”的基础, 在数量增加的同时, 更要在质量上寻求突破, 要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三是要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销售终端, 进一步整合全省供销社系统网点资源, 既要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提高对超市的配送效率, 更要调节好农产品淡旺季的供需矛盾, 要按现代连锁经营模式, 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终端。四是要加强队伍建设, 精心选配社有企业的经营班子,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 打造过硬的创业团队, 为广东省供销社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创新服务方式 实现银企双赢 篇3

“把脉”政策信息

支持企业做强传统业务

天门市处于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上通荆沙,下接武汉,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交通便利。全市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0.7万公顷,林地4.5万公顷,水域用地30627公顷,属典型的“鱼米之乡”。全市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棉花产量大市之一,曾创造了13年年产棉花百万担的历史记录。近年来,天门市棉花常年种植面积都稳定在60万亩以上,产量在90万担左右;粮食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4亿公斤;油料种植面积76万亩,产量1.38亿公斤。

天门市支行现已支持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面对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历尽“过山车”的严峻形势,如何把粮食、棉花产量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引导企业处理好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企业、农民、银行“三赢”目标,农发行天门市支行在实施“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中,坚持从“把脉”政策信息入手,运用粮食、棉花经营市场信息引领企业的经营,帮助企业在市场“波动”中,实现规模与效益的良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棉油收购加工是农发行的传统业务,也是主体业务,农发行天门市支行充分抓住国家实施小麦、稻谷、棉花最低收购价政策机遇,运用国家粮棉油价格政策信息引导企业做大粮棉油收购业务。为确保收购企业准确运用政策价格信息指导粮棉油收购,支行一方面组织信贷员到企业分类指导,把握“尺度”,一方面将相关政策价格信息印发到相关企业,做到家喻户晓。2011年,支行对 24家粮棉油加工企业共计发放收购贷款11.11亿元,较2010年增加1.83亿元,增幅19.72%。其中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56亿元,支持8家粮食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1143万斤;发放油料收购贷款1.3亿元,支持5家油料加工企业收购油脂1748万斤;发放棉花收购贷款6.06亿元,支持8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棉花54.91万担;发放地方储备贷款2.19亿元,支持3家企业收购储备粮食3500万斤,储备油2510万斤。通过“把脉”政策价格信息,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传统粮棉油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户“卖粮难、卖棉难”和企业生产加工原料“吃不饱”问题,确保了收购不给农民“打白条”和企业“满负荷”生产,赢得了农民和企业赞誉。

“把脉”技术信息

拓展中长期贷款业务

作为棉花主产区的天门市,随着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业务的扩大,传统的、原始的加工技术、设备,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紧缺性”加剧,企业对劳动力的管理难度日益加剧。为帮助企业提高棉花加工的科技含量、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效率和质量,农发行天门市支行通过一企一策的“把脉”技术信息,引导企业以棉花加工技术设备改造为重点,以打造现代棉花加工企业技术为标杆,对5家棉花加工企业发放技术设备改造贷款 5870万元,帮助企业实行技术设备改造,打包机由传统的200型转为400型,适应了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地带动了用现代企业理念、技术、管理,提升了粮棉油加工的科技含量和比较效率。

筑巢引凤,建园引资是改善市域经济环境、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2007年以来,天门市支行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把积极支持天门市引进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对农民带动作用强的企业作为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的重要工作来抓,陆续支持了天门市仙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武荆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其中对天门市仙北工业园投放中长期贷款1.5亿元,支持仙北工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后,仙北工业园园区引进入园企业达70多家。积极抓住武汉市实施“8+1”城市圈后路网“对接”机遇,投放1.6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武荆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与“8+1”城市圈实现对接。近两年来,天门市支行累计发放各类中长期贷款2.62亿元,支持了天门市县河南岸旧城改造项目和湖北恒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搬迁改扩建项目、天门市职业学院一期工程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把脉”价格信息

助推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属农发行的传统业务,受行业影响,风险高,收益低,尤其是棉花市场波动频繁,风险更高。因此,天门市支行大胆创新,换位思考,充分发挥银行网络信息灵、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及时对粮棉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把脉”,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信息资料、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与企业沟通,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和“银企双赢”目标。在粮棉油收购贷款发放前,支行均召开座谈会,一方面向企业宣传农发行关于粮棉油收购贷款政策,与企业沟通,分析市场形势及走向,确定经营策略及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落实相关资金支持方案。鉴于2011年粮棉油市场行情多变的状况,支行与企业协商达成一致,确定了“快收购、快加工、快销售”等“三快”经营原则,企业在严格控制收购成本和加工成本的前提下,加快收购和加工进度,只要有利润就勤购快销、勤加快销,制止企业赌市场心理。特别是在2011年4月初,棉花市场价格由3.3万元/吨陡降到2.75万元/吨,降幅达16.67%,支行及时召集棉花加工企业进行座谈,宣传了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棉花收储政策(2011年标准皮棉国家收储价格为1.98万元/吨),现场分析面临的市场形势,建议企业加快销售,降低库存,防范经营风险。随后2个月内,棉花市场价格由2.75万元/吨降到2.2万元/吨,由于企业按照农发行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库存棉花及时销售,避免了因棉花价格“过山车”式波动引起巨额亏损。

天门市合福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改制企业,属油料加工企业,支行自2005年就予以信贷支持,企业受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亏损1700万元,自有资金亏损殆尽。但支行并没有放弃该企业,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予信贷支持,同时对企业经营予以指导,引导企业一方面压缩营运费用,一方面实行“快收购、快加工、快销售”原则,坚持只要有利润就尽快实现销售策略,不到两年时间,企业基本弥补了亏损,实现了银企双赢目标。

“把脉”风险信息

增强银企持续发展动力

风险防范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支行在风险防范上坚持做到:既积极支持企业稳健发展,又严把准入“门槛”,实行“优胜劣汰、扶优限劣”,对讲经营讲诚信、守信用的企业按照贷款条件积极给予支持,帮助做大做强。一是严把准入关,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为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维护企业及银行利益,天门市支行坚持将风险关口前移,在每年确定客户时,严把准入关,根据企业的经营前景、经营规范程度、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法人诚信度以及自有资金情况进行择优扶持,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目前该行支持企业29家,较2010年减少7家,其中棉花加工企业减少3家,油料加工企业减少1家,其他企业减少3家。虽然支持企业个数减少,但支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却不断加强,尤其在压缩棉花加工企业3家以及棉花收购价格较低的前提下,棉花收购贷款投放总额由2010年的5.18亿元增加到了6.06亿元,增幅达16.99%。二是落实责任,清收盘活存量不良资产。天门市支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不良资产达6亿元,如此沉重的包袱压得该行喘不过气来,导致支行年年亏损。从2007年开始支行抓住国家核销不良资产的政策机遇,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核销和清收盘后,有效地盘活了信贷资产。截至2011年底,支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零”的目标,经营实现了扭亏为盈目标,年利润达到4500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定稿) 篇4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新时期广东新闻业务创新研究》 课程主讲人:程道才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系别:公共管理学系专业:公共关系学姓名:梁均霆学号091052059指导老师:

二〇一一年 十一月

论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摘要:全国省级报纸中,综合性报纸数量不多,但发行量大,社会影响力更大。在这些综合性省级报纸中,《羊城晚报》作为独立省级晚报,可算佼佼者。因之,《羊城晚报》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总体来看,《羊城晚报》改版后收到了良好效果。用《羊城晚报》自己的话说是实现了“双赢”。当然,“百尺竿头”总有“更进一步”的余地,笔者作为新闻工作的研究人员,又承蒙《羊城晚报》新闻研究所的信任,不揣冒昧,以诚恳而不无挑剔的眼光,谈一谈《羊城晚报》犹可改进之处,供报社同仁参考。

为了将建议落在实处,笔者选看了2006年2月17-23日一个星期的报纸,尤其仔细地阅读了七个头版,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羊城晚报、报道方式、创新

正文:

一、出发点: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

《羊城晚报》改版后,虽然在拓宽报道广度与加大报道深度方面颇见成效,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似乎仍嫌不够。

首先,报纸改革的关键在于“凸现新闻”。报纸的英文直译就是“新闻纸”,它应以报道消息为主。新闻不同于理论阐述,不同于思想宣传,不同于文艺创作。把新闻当成红头文件,当成经验总结,甚至当成领导人的起居注,都是对新闻的误解。倘若报纸上缺乏鲜活的新闻,就难以称为真正的报纸。报纸办得好不好?这个问题要由读者回答。新闻价值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只有传者的意愿,没有受者的认可的新闻,通常没有新闻价值。读者买报,目的是想知道昨天、今天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没有新闻,是我们当前报纸致命的问题。早在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第一个要义,就是增加新闻,而且增加新闻一倍半!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写的改版社论说:“生活里重要的、新的事物„„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刊登一些。”——今年是2006年,这段50年前的话,今天依然是如此亲切而一语中的,依然是报纸改版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这里,“关注人民生活”、“抓住新鲜事物”是关键,即报纸应该抓住读者迫切想了解的、与其生活相关的、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的新闻。但是,目前状况多少还有些不尽如人意。我们来看看《羊城晚报》七天的头版头条吧:

17日的《创新型建设 广东再领跑》,是一则没有“讯头”的工作总结。《人民日报》2月16日发了头版头条《广东:新征途上再领跑》,广东没有必要再说一遍。

18日的《“上帝”被“环保”撞脑》,也是一篇没有“讯头”的文章,其副标题明确表示:“知名跨国企业„„引发消费思考”,文章既然落于“思考”二字,也就谈不上什么时效性了。

19日《贫困生用手机:必需品?奢侈品?》相对较好,有“本报讯”,是一则有新闻由头的非事件性新闻。不过,这则新闻的标题实在不像消息标题,反倒像评论标题。

20日《肇庆,追求新突破》是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报道,没有“讯头”。文章分“心态突破”、“资本突破”、“人才突破”三个小标题,叙述一个“面儿”上的事,交流经验,铺陈成绩,畅谈感想。21日《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22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23日《张德江:让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则是连续三天的会议新闻。

如上所示,七则头版头条中,一条非事件性新闻,三条会议新闻(可被看作是事件性新闻,但未必是读者迫切想了解的),三条不是真正的新闻。可见,《羊城晚报》在增加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方面确实还有提高的余地。像《肇庆,追求新突破》这样的典型报道,本身缺乏新闻性事实,放在新闻纸的头版头条,终归是不太合适的。列宁说:“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具体的知识。” ——这正是新闻规律的重要支点,撤掉了这个支点,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即便增加了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还要注意新闻报道内容的“三贴近”。大众传播媒体为“大众”而存在,它首先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问题,而要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媒体就应该以受众服务者的身份出现,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的身份自居,更不能把媒体变成政府的红头文件或领导人的“起居注”。

中央要求新闻传媒“三贴近”,当然不是拍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而是针对现在的普遍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传媒存在着“三脱离”的倾向。这当然不仅仅是《羊城晚报》的问题,各大报纸都有这样的问题。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意见》要求地方党报关于地方领导的报道规格,不得简单比照中央领导,因为中央领导同志担负着国务活动的任务。(这里我们做了着重表示)

很多报纸的重要版面常常是领导人的讲话或行动。不是说这样的消息不能要或不重要,但切不可过多、过滥,更不可只有领导的身影而无群众的踪迹。《羊城晚报》2月23日头版刊登了《张德江陈绍基观看粤剧〈双枪陆文龙〉》的消息,这算得上是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了。可惜这则“本报讯”和《广州日报》同天刊登的头版消息《省领导观看〈双枪陆文龙〉》几乎分毫不差。两则消息几乎用完全一样的词句写了如下导语:“为庆祝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的成立,昨晚,湛江粤剧团在友谊剧院隆重上演粤剧古装长剧《双枪陆文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健、周天鸿、陈蔚文观看了演出。”——领导人的名衔占了一半以上篇幅,而对于这次活动的真正主题——粤剧的发展状况却几乎没有提及,更没有关注本次演出最辛苦的剧团演员,也没有关注粤剧发展的目的——满足广大普通观众的需求。不能不说,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写给领导看而不是写给市民看的。再以2月23日《羊城晚报》的整个头版为例,“脱离市民生活”的失衡情况就更明显了。该版一共刊登了十篇文章(有消息,也有特写),其中报道领导人行动或转述领导人言论(提案)的竟达七篇之多。其余三篇中,《羊城晚报改版双赢》一文属于自说自话。真正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只剩两篇而已——两篇中还有一篇《业主委员会协会找不到“娘”》毫无时效性可言。

上述分析,可能有些残酷——我们也许应该把领导们的发言与提案理解为对市民生活的关注与反映吧!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然而,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工作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普通人,其值得报道的事情真是难以数计,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和表现他们而已!更何况,广东是充满着无限活力与生机的省份!可是现在,在领导的身后,有大批记者追逐,而在群众的身后,却鲜有记者的身影。领导在媒体亮相已经习以为常,而老百姓的偶然一次上报,对任何人及其亲友都是一件大事!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人民群众就会对市、对省、乃至对国家更关心,更上心,更贴心,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发奋努力。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可以做,也是应当做到的事!

综上所述,“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可以作为两个层面的标尺来衡量新闻报道的水平。只有不断增多符合这两个标准的新闻,《羊城晚报》才会切实地更上层楼。

二、操作层:新闻报道应更有深度

前面谈到《羊城晚报》“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这个建议落实到操作层面,方法之一就是加强深度报道。

先看一例。《羊城晚报》22日头版刊登《“的士报废”不应损害司机利益》一文,说广州最新规定“的士”行驶50万公里就必须报废,意味着“的士”报废期从8年缩减为5年。在这篇篇幅不短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下了不少力气,采访了多位省人大代表,文章写道: 甲代表说:“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应该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预见性。”乙代表说:“司机、出租车公司的利益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受到保障。”丙代表说:“‘供车’司机的利益如果受到间接损害,应该出台配套措施适当予以保护。”——这篇报道分别引证了三位代表的话,说完了报道也就完了。试问,如果您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读了这样的报道会作何感想?将心比心,颇有“隔靴搔痒”之感。阅读此报的广大“的士”司机恐怕还是一头雾水、心急如焚。因为《羊城晚报》的报道没能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更没有对未来事态发展做出任何实质性预测。平心而论,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谁也不能奢求省人大代表能在很短的采访中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他们说一些空话、套话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记者的报道停留于“代表怎么说我就怎么写”而不再继续深入调查,那报道的价值肯定打折扣。

相比之下,《广州日报》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就深入了不少。《广州日报》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譬如,文章引用法律专家的话说,出租车应该单独执行8年报废的标准,而不应执行50万公里的报废标准——这就给的士司机以很大的希望。文章还指出,让出租车在达到报废标准前提前转入二手车市场也是一条解决之道,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深度采访所获得的建议,毕竟让人有了一个方向,起到了一定“解惑”的作用。

深度报道的理论是西方新闻界提出的。实践证明,目前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传播手段以其时效性强和形象鲜活而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报纸的深度报道则是其在传播竞争中出奇制胜的绝招。深度报道要求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与其深刻背景,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向,分析事件的意义。笔者认为,《羊城晚报》在深度报道方面似乎还大有可为。

深度报道问题,既可以说是个形式问题(譬如要多采访一些新闻源而不宜采用孤证等),也可以说是个理念问题。这个理念就是:记者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独立、能动的思考状态。为什么《羊城晚报》的记者停滞于“代表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呢?因为记者的思维封闭了,他们没有能动地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其思想深处,他们天然地认为肯定有人已经替他们考虑过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各种角度当中,受众的角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这其实就回到了本节、甚至本篇文章的起点——记者是否能从传、受双方来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若能落到实处,恐怕新闻报道的深度自然就有了。群众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搞明白的,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倾听者。《羊城晚报》17日发表消息《珠江新城地下将走胶轮车》,18日又发表《珠江新城“胶轮车”也似地铁走“道

轨”》一文,文中说:“本报昨天报道了„„胶轮车,许多市民希望了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仅从这条不长的科技新闻中,就可见端倪:正是群众们“欲知”的要求,促使新闻报道必须走向深入,走向理性。

诚然,上述所探讨的深度报道的理念问题,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它和我国过去新闻报道的传统思维方式息息相关。而传统思维方式则可以归纳为黑白分明的思维方式,因果单一的思维方式,今必胜昔的思维方式,证实不证伪的思维方式,等等。几十年下来,积重难返,也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解决的。

报纸的自我表扬报道不符合职业规范

关于“应增多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还有一条可操作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对报纸自身的报道,把版面“腾”出来。这不仅是一个操作问题,也是新闻职业规范的问题。自己报道自己做的好事或获得的成绩,还特别占用宝贵的头版位置,这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职业耻辱,可是我们现在普遍对此麻木。让其他媒体报道自己,自己不宜自夸,则是新闻业的无形规则。否则,这假媒体会被人看不起。

也可能是凑巧,笔者选取的7天报纸中,竟然有3天的报纸——都在头版对自己做了报道!19日刊登《本报业集团12件作品获奖》,20日刊登《王选的五个梦和〈羊城晚报〉》,23日刊登《羊城晚报改版双赢》。其中,《王选的五个梦和〈羊城晚报〉》尤其扎眼,文章写道:“‘王选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他的一生中有十个梦想,其中有五个都在羊城晚报得以成功体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经理林志东今天撰文回忆当年往事,讲述王选在羊城晚报实现的五个梦。”

《羊城晚报》对自身曾经的荣耀有自豪感,这完全合乎情理,但这样的报道应尽量减少。因为,报纸应该是个公正的“旁观者”,这是大家对报纸的心理预设。一旦“旁观者”成了“参与者”,“报道者”成了“被报道者”,自己报道自己,自己夸奖自己,那“客观”与“公正”就会受到怀疑,报纸的“信誉度”也很可能在无形中被降低。譬如《羊城晚报改版双赢》一文,借2006年上海新春推介会的由头,讲《羊城晚报》如何得到读者的赞许,文中写读者“普遍认为当天新闻多了,内容更丰富了,观点更独到了„„”报道的情况也许确是实情,但这么报道的效果恐未必佳。

国外一本经典的新闻写作教材曾经转引一位写作教练的话说:“太多的报道没有回答读者最有挑战性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试问,《羊城晚报改版双赢》这则新闻跟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读者需要么?这种“自吹”的作风也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王选先生的五个梦想都在《羊城晚报》得以实现,以此作为对王选先生的纪念也无可非议,是否可以把文章放到后面的版上去呢?王选先生刚刚过世,《羊城晚报》便立刻将人家的“悲痛”化为自己的“力量”了!

由此深入地思考下去,笔者认为,《羊城晚报》在报道作风上确实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报道内容应该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由媒介策划并促成其发生的“事件”。坦率地讲,虽然上述三篇文章并不是典型的新闻学界所坚决声讨的“天下本无事,新闻策划之”的新闻,但《羊城晚报》却实在有向这个方向靠近的趋势。譬如,20日消息《用手机就像出门穿衣服》开门见山地说:“本版昨日头版头条推出相关报道后,读者热议之中„„”注意,这可不是评论,而是一篇有“消息头”的消息!其意思是,正因为《羊城晚报》做了“昨天”的报道,才促成了“今天”事实的发生。这种报道作风不宜提倡,至少在消息的写作中不宜提倡。

三、细节处:新闻标题用语应更考究

《羊城晚报》的少量新闻标题在用词用句上还存在着不够精准的情况。譬如:17日《天山“娃娃”羊城获“最好”》、18日《“上帝”被“环保”撞脑》、18日《珠江新城“胶轮车”

也似地铁走“道轨”》、21日《冷空气又来,阴天雨湿湿》等。

这些标题有些是词义晦涩,有些是句义晦涩。诸如“撞脑”、“道轨”等词汇,笔者生平第一次遇见;而“阴天雨湿湿”一句,除了让笔者联想到杜甫《兵车行》中“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句子外,实在是没觉出什么美感来;《天山“娃娃”羊城获“最好”》一题则让人迷惑不解。

广东报纸的标题很可能采用一些本地语言或特殊用法,这本无可厚非,笔者在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但笔者还是认为,作为一份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对开大报,作为一份与《北京晚报》、《新民晚报》齐名的著名晚报,作为独立省级晚报的“样板”,《羊城晚报》似乎应在新闻标题上再下些功夫。2月16日《羊城晚报》赫然将“呵呵”两个字写到了头版头条的副标题中去!头版头条标题,真乃寸土寸金之地,怎容得下“呵呵”这个几乎没有意义的词儿呢?活泼也要有个限度。

此外,新闻标题切忌“以辞害义”,没有必要为了对仗、对偶去硬凑那几个字。真正好的标题首先在于它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揭示,其次才考虑它的生动形式。标题的风格要和报纸的总体定位相一致。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纳税服务效能 篇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任务;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对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广泛运用,纳税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纳税服务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将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解决制约纳税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大力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建设,不断推进纳税服务工作迈向新阶段”。加强对纳税服务的研究,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国税机关,是当前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纳税服务的内涵及重心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享受纳税权利的服务活动的总称。纳税服务贯穿于纳税的整个过程,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公告咨询、辅导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税中——为纳税人创造条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依法纳税;税后——为纳税人监督投诉、争议仲裁,损害赔偿提供渠道。

纳税服务的重心在于“四个必须”,即:必须实施标准化建设,规范纳税服务工作内容;必须推行专业化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必须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纳税服务工作方式;必须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能。

二、国际纳税服务的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经验有:一是政府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1996年6月30日,美国签署通过了《纳税人权利法案》,法案对纳税人享有十项重要权利以及在程序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1997年7月,澳大利亚实施《纳税人宪章》,此宪章对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为税务机关开展规范的纳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二是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美国国内收入暑把“为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一项“使命宣言”,有效的保证了纳税服务质量。如在全国开通免费的服务热线用于税收咨询,建立全国统一的联邦税务局网站等。澳大利亚联邦和州都设有税务咨询中心,直接为纳税人查询、解答一般的纳税事宜,同时政府在纳税服务内容、手段和时限上,都确立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三是税收征管过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新加坡国内税务局共设立了四个信息科技系统,分别为: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四个系统一体化程度较高,数据信息高度共享。美国联邦税务局建立了税务系统现代化工程,税收和工薪简明报告系统、税收电子支付系统等项目,使税款的申报与缴纳更加及时与便捷;四是多样化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美国除了税务部门内部加强监督外,还建立了强大的外部监督考核机制,直接让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质量打分,并将纳税人的评议结果作为税务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加拿大建立客户服务时限,网络服务工作标准,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和纳税人评议制度等;五是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了税务顾问部门,主要负责税收遵从审计支持、税收筹划、税务分析和提供投资建议等工作。该部门的设立有效地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

三、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少数国税干部不同程度上存在“官本位”意识,对征纳关系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层面,思想上没有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过多注重表层形象服务,仅限于对税务窗口人员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要求热情服务、礼貌用语等。未能满足纳税人深层次服务需求,如:程序性服务、职能性服务和权益性服务等。纳税服务大多从税务机关管理需要出发,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少数税务干部服务素质不高,服务低质低效,难以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纳税服务需求。

2、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县级以下税务机关没有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纳税服务与税收管理等工作统一由征管科牵头负责,形成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二是尚未形成纳税服务工作机制。在服务监督、业务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均未形成一套工作机制。

3、征纳之间尚未建立长期沟通机制。纳税人与国税机关没有固化、畅通和高效的联系渠道。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纳税服务方面的信息反馈受阻。国税部门难以了解纳税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迅速、高效地满足其需求,国税系统内部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环节所征求的纳税服务需求未及时向有关部门环节集中反馈。系统内部未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导致纳税服务工作出现缺位现象。

4、业务流程与纳税服务效率原则不相适应。目前的业务流程主要基于落实内部管理规定和要求,不可避免地设置过多的审批环节,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现行的CTAIS业务规范,软件操作与新政策出台不同步,如省局统一网上申报软件不支持补充申报功能,导致手工操作与信息并用,严重影响了办税效率,与纳税服务便捷、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5、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有待深入拓展。纳税服务以人工服务为主,信息服务应用不够。目前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实物信息轻数据信息;二是轻视信息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建设,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没有形成合力。目前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还达不到直接、快捷、便利的服务要求,办税效率有待提高,纳税服务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局限于对所有纳税人的普遍服务,存在普适性。没有考虑不同素质、不同需求的纳税人,不能对不同纳税人提供动态服务和特色服务。信息服务方式单一,缺乏参与式、互动式。

6、服务税收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收政策不能够及时学习,不够熟记于心,当纳税人急需服务时,却不能服务到位;部分税收管理员还存在着“执法不公”、“关系税”、“人情税”。“衙门”作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税务人员在广大纳税人心中的形象。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纳税服务效能的措施

1、换位思考转变观念。引导税务人员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理解纳税人办税需求,转换纳税服务新观念。从“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转变,从“权力观念”向“责任观念”转变。从单纯的征管向征管与服务并重,真正最大限度地把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以纳税人为中心转变纳税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无小事”的服务理念。一是实现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二是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三是实现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四是实现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

2、规范行为完善体系。一是建立高效的纳税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专门的纳税服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科学划分纳税服务专门机构与征收、管理、稽查、税政等部门的服务层级和职责权限,形成纳税服务的工作合力;二是健全考核评价、优化纳税服务质量。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服务观念教育,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的自觉性。在完善纳税服务行为规范,明确纳税服务的职责、流程、时限和标准的基础上,依托服务问卷调查,服务质量回访,监督服务制度和承诺落实情况,查找分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并按照“内外结合,量质并重”的原则,根据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建立纳税服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开展绩效考评,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强绩效考评持续改进机制,实现绩效考评的制度化、常态化,切实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水平。

3、实施标准化建设,规范纳税服务工作内容。标准化建设是保障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着眼于服务内容的规范统一,不断健全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在规范统一上,实现四个统一,四个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全省纳税申报软件;统一12366热线运行;统一全省国税短信平台;统一纳税咨询知识库。“四个推进”即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服务;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推进办税流程优化和报表资料简化;推进自助办税服务。在纳税服务工作制度上,要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办税服务规程》《分级分类服务制度》《提示提醒服务制度》《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办税服务承诺制度》《纳税服务定期发布制度》《纳税服务工作考评办法》等内容的纳税服务制度;二是着眼于服务过程的便捷高效,不断健全纳税服务业务流程。进一步整合优化办税流程。整合相关事项,优化节点设置,大力推行全职能窗口,实行一窗通办,同城通办,压缩办税时间,推行影像管理系统,实现征管资料一次采集、反复利用、信息共享、无纸化储存,提高办税效率。适应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优化办税服务厅与各有关分局的职能和办税流程,切实减轻纳税人和基层负担;三是着眼于服务要求的有效落实,不断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四是着眼于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不断强化纳税服务绩效考核,努力形成内容科学、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纳税服务运行机制。

4、推行专业化服务,提升纳税服务工作质量。专业化服务是为纳税人提供针对性强、有价值的服务措施的重要保证。一是要突出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在进一步拓展纳税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加强政策解读,税务机关在发布重要税收政策及管理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时,按照“谁制定,谁解读”的原则确保解读稿与正式文件同步起草、同步报审、同步发布。要及时更新税收业务知识库中的政策解读内容,将税收业务知识库作为开展税法宣传、纳税咨询的重要依据,作为12366热线,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拓宽解读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网站、12366热线和办税服务厅等途径,将政策解读信息第一时间告知纳税人。要利用纳税人学校、纳税人之家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辅导;二是要突出服务策略的专业化,在进一步细分纳税服务方法上下功夫。要建立大企业高层沟通机制,为大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主动贴进涉税需求,开展税收政策确定性服务,有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集群化服务。在国税网站开辟纳税服务专栏,为纳税人提供办税导航,税法查询等服务。发挥短信平台功能,定期群发税收快讯,涉税提醒等多种电子服务产品。要为新办企业推出一次性告知,一次性申请,一次性调查、一次性审批“四个一”的套餐服务。要开展定点联系服务。定点帮助协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税收服务。三是要突出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在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部门职责上下功夫。要明确纳税服务专门机构的工作职责,发挥好对纳税服务工作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责,形成内容完善、职责清晰、协调一致、运行高效的纳税服务职责体系。四是要突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在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要加强思想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努力建设负责任的纳税服务队伍。要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有专业服务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加强纳税服务行为培训,提高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语言及沟通技巧等行为能力,提升纳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5、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纳税服务工作方式。一是要立足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大力推进“一窗多能”,同城通办等业务操作平台建设;二是要立足于拓展办税渠道,大力推进具备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网上审批、网开发票、网上查询、网上提醒等功能的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建设;二是要立足于方便快捷,大力推进集语言服务、短信服务和网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12366”服务平台建设;四是要立足于持续改进,大力推进全过程监控,动态分析的纳税服务绩效考评系统建设。

6、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能。一是要加强纳税服务理论体系建设,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税收理论引导纳税服务工作实践;二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制度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运行;三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业务体系建设,以满足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措施实现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四是大力加强纳税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以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效为标准构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响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五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化的组织机构、常态化的经费保障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纳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六是要大力加强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促进纳税服务工作良性循环发展。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篇6

夯实基层阵地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且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针对乌拉特中旗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现状,如何创新的去贯彻落实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推动基层党建的全面加强。笔者认为,应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全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在此,联系我旗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提出如下粗浅意见。

一、致力于为民服务,实现以民建带党建。旗委创新机制和载体,构建以苏木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行政嘎查村设立“便服务站”为支撑的便民服务模式。形成上联旗直职能部门、中联苏木镇、下联嘎查村的“三级联动”便民事项代理服务体系。按照咨询、受理、代理、回复四个基本程序为群众服务。一是建立苏木镇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办理管辖范围内的事项和代理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或终结办理的事项:登记、上报和整理、归档代理信息资料;对各嘎查村便民服务代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检查考核等。二是建立嘎查村便民服务站。将便民服务向嘎查村延伸,以嘎查村委会为依托,建立嘎查村“便民服务站”。由嘎查村委会主任兼任站长,成员由村(牧)民推选产生,实行义务服务。主要受理和代理群众需要到苏木镇、旗县办理的各种事项。工作人员即为代理人,由政治素质强、群众威信高的嘎村两委干部兼任,为本嘎查村群众提供无偿代理服务。嘎查村便民服务站设立便民电话.开通便民服务咨询热线.并保证通讯畅通,工作时间有人值班,使群众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网络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部门门难进、人难找、事难办等问题,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便民服务中心入驻财政、经管、民政、土地、农林、水利等多个部门,全权受理和代办所辖区域118项民生事项。村级便民服务站逐级履行代办职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做到小事不出嘎查村、大事不出苏木镇。

二、致力于党员队伍建设,锻造为民服务队伍。一是要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引领者”、实践为民服务的“先行者”。要结合换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苏木镇的重要领导岗位。二是要以“强宗旨、转作风、增能力、优机制、求实效”为重点,连续几年在全旗党员干部中分别集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宗旨教育年活动,有效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党员承诺制,进一步深化了“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活动。同时,加大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对头脑活、懂技术、会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党员,要重点在扶贫资金、信用贷款、技术服务和项目发展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信息反馈等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作风在一线转变的“一线工作法”。

三、致力于搭建为民服务平台,不断拓宽服务渠道。要 依托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搭建富民平台,把党员干部推到专业协会的产业链上,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党员+基地+贫困户”等形式,以党组织为龙头、以党员为核心、以能人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协会为纽带、以富民为目标.组建能人牵头型、产业合作型、专业协会型、部门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策扶持型经济合作组织。并借助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搭建惠民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开发一批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土专家”、“田秀才”请进课堂,增加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提高远教培训的“含金量”。有效确保“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搭建互动平台,实施城乡联动、部门联帮、支部联手、党员联带,探索城乡共建、村村帮建、村企互建、产业联建的结对帮扶形式。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交流培养等六大统筹体系,广泛开展助业、助医、助老、助残、助困、助学“六助”活动,形成城乡党建协调并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四、致力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阵地。坚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阵地,推进全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党内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公推直选方式,全面推行嘎查村党组织“公推直选”,积极探索“党内无候选人直选”,让党员群众选择自己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带头人;推行“三重两轮票决”,规范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健全和发挥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积极推进阳光党务、村务、财务等工作,完善基层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发挥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联系服务、选人用人等机制,提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沟通、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运用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能力本领。三是强化基层活动阵地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主动筹集资金或动员党员投工投劳,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乡情和村情、适当超前、布局合理、实效实用”的苏木镇“五个”阵地和嘎查村级“四有”阵地,并坚持“建、用、管并举”的原则,安排专人管理并充分使用好配发的各种党建工作设备,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组织生活和学习教育各项制度,坚持做到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篇7

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之下,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机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正在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并革新服务方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但是农村存在着缺乏抵押担保物等问题, 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民缺乏获得贷款的途径, 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多部门曾于2010年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从实践中, 我们发现,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为农村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一) 涉农银行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涉农银行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政策性银行职能发挥越来越好, 市场定位也变得更加科学。从全国范围来看, 农业贷款的增加会促进农业的产量、产值、GDP的增加, 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减轻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 降低融资成本, 人民银行应该对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和流动进行合理调控。通过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民间借贷, 推动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保持自身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必须推动农民的增收步伐。只有不断地完善经营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才能提升资产质量, 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营业务为保障粮食收购贷款, 有着重要的政策性银行职能。但在新形势下, 农业发展银行必须拓宽支农渠道, 将农业产业化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纳入到体系中来。

(二) 信贷和保险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中的作用

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为了获得贷款扶持, 衢州成立的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 综合了种粮个人、农机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等的力量, 实现了支农资金的集中化和重点化使用, 在粮农贷款担保基金的保障下增加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与金融机构对其偿还能力的质疑有很大关系, 为此可以尝试三级信用联保的贷款模式, 将乡镇政府、村委会与贷款农户纳入到贷款使用和归还等环节的责任体系中来。还有部分保险公司进入农村金融产品领域, 提供新型服务方式, 如太保公司推出的“安贷保”。为了缓解农民贷款难, 应该创新思路, 如可以将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经营权、商标专用权、知识产权、股权等作为贷款抵押。

(三)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增加农村金融产品数量, 促进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农村信息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推出了惠农卡, 该卡能够提供电子金融服务, 有着较高的创新度。不少银行相继在农村开设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终端和转账电话等, 同时农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数量激增, 为新产品和业务的推广提供了支持。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创新审批难, 创新产品服务推广难

县级金融机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需要经过上级领导机构和省级监管部门两级部门, 并且操作程序极其复杂, 周期长, 并且有时候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操作程序的修改工作, 难度较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难度大, 这与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与操作技术匮乏有关。同时, 在缺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励制度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员工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二)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信用风险隐患多, 需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 其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由于缺乏实践, 会存在着内控和操作上的缺陷, 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注意风险。在社会公信力普遍缺乏的背景之下, 信用共同体贷款等信用贷款形式, 也会出现问题, 如贷款人债务危机发生后会首先将银行贷款作为违约选择。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 法律滞后会带来一系列风险, 如《担保法》和《物权法》中就没有对收费权质押的成立要件作出规定, 极容易引发争议。

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氛围

市场化是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导向, 但也需要来自政策上的支持和正向激励机制的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媒体等都要营造一个支持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的氛围,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 重视电子化平台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将世界连成一个网络, 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已经离不开电子化平台。因此, 要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新种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推广, 增强其附加功能。

(三)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和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千丝万缕,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必须协调好部门工作, 由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构建一个工作协调机制。重视保险公司在其中的作用, 发展多样化的信用担保, 分散风险,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产品的数量较少, 服务方式落后, 为了适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 必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焉越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难点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 2009 (09) :23-24.

[2]郑良芳.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有效扶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24) :002.

[3]赵敏.济南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2) :125-127.

讲创新服务方式定稿 篇8

1. 基本情况

荔波联社全辖20个营业网点,其中正常营业网点15个,便民服务点5个,现有员工129人。截止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各项贷款余额63209万元,较年初增加7721万元,增幅13.9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7944万元,占比91.71%,比年初增加705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3906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1450万元;农村工商业贷款17429万元。贷款市场份额76.4%,存贷款份额均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2. 荔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组织化建设问题,强调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前提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截止到2010年7月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7个,带动农户2862户,已全部在工商部门登记,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产值567.1万元。全县已有13家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商标,注册商标1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认证7个,产品产地认证5个,统一包装2个,制订标准化生产规程2个。

3. 主要做法

3.1深入调查,统一认识。我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糖蔗、畜牧、桑蚕、林果、蔬菜、茶叶’六大特色产业”的要求,确立了“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支农大效益”的服务“三农”新思路,并且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联社成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制定了《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方案》;二是深入调研,主动对接。我社主动与农办、农业局、县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信息;三是及时组织人员到全县27个专业合作社、各乡镇政府进行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问卷、与农民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了解合作社社员的想法,掌握他们的需求。对此,我社及时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实施方案》,以期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

3.2创新服务,方式灵活。通过调研发现,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方式多元化:有的是专业大户创办,有的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创办,有的是部门牵头引办等。我社根据其组建方式的多元化,采取“宜社则社、宜户则户”的原则,对已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合作社采用授信,直接办理贷款,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采用社员贷款。并不断创新贷款方式,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社员”和“中介担保+专业合作社+社员”等多种模式使信贷支农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渗透,有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目前,已向112户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475万元。

3.3独立授信,方便快捷。为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资金需求较大,但缺乏担保抵押保证,融资较为困难,金融扶持难以落实的困難和问题,我社在通过认真、仔细调研后,组织各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专业合作社、农户了解掌握资金需求状况,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及时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制订了《荔波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先由信贷员收集合作社的管理素质、经营发展情况、业务往来情况等相关基础资料,填写调查表建立档案;再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信用状况等主要指标对其进行评级;最后进行授信。我们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流程,及时授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3.4担保创新,解决难题。针对专业合作社贷款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我社树立破除“抵押物崇拜”理念,突破依赖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采用信用担保、信用贷款和林权担保的方式,通过创新并推行“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做法解决“担保难”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以保证方式为主发放贷款,对保证人条件没有苛刻要求,自然人、法人都可以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证人。由于合作社寻找单一的有实力的保证人存在较大困难,为此,我社接受多名保证人的联合保证。把合作社贷款偿还责任与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钩,要求其夫妻提供共同保证。

3.5多方帮扶,助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社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协调,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我社在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有关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赢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同意对我县信用社发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进行贴息,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补贴,减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我社经营风险。县委、县政府累计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社员贴息达56万元。在这个情况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不足10家增加到现在的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92万元增加了567万元。

4. 取得的成效

4.1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帮助其增加服务能力,逐步转向产、供、销为一体的社员服务上,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社向荔波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社员42户农户发放112万元贷款,用于种植优质蜜柚。通过支持,蜜柚种植面积从原来不足100亩的扩大到了300亩,今年产值达240万元。种植蜜柚的社员年人均收入从单一种植玉米的2500元增加到6000元。

4.2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新产业。过去全县农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资源的开展利用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较低,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部分农户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高效农业作为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除种植水稻外还加入茶叶合作社、蔬菜合作社、血橙合作社、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增收致富的门路。从事农副土特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个体经营户逐步增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活跃地方经济,带动了新产业。如发放荔波县益丰源血橙专业合作社贷款150万元,合作社成员115万元开发种植血橙基地700余亩,带动农户78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4.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如朝阳蔬菜合作社、瑶山鸡养殖合作社、瑶山血橙合作社、驾欧旅游开发合作社等都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起来的,其产业分布非常明显。这种区域产业化十分有利于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4.4缓解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我县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无法得到贷款支持,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发展迟缓,规模小,无法壮大自身实力,承担经营风险能力较弱。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后,通过“多人保证、联合保证”等方式解决部分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取得信贷支持。

4.5拓展了服务领域,为信用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业务的开展,体现了我社支持“三农”及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生产的真心诚意,在当地政府和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提高了信用社的声誉,为我社起到了以贷引存的作用,不少经济组织和农户原来在其他金融机构开户存款的,现已改到信用社开户存款。截止7月末,我县对公账户比年初增加55户,各项存款余额69542万元,较年初增加7966万元,增幅12.94%,市场份额42.1%,充實了我社资金实力,提高了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能力。

5. 几点建议

5.1切实落实扶持措施。一是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大力扶持,搞好服务,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二是努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在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建议财政部门在财力上要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项目等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扶贫项目,委托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三是由政府建立贷款激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发放规模,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5.2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引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指导员制度。组建以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涉农部门科技人员和干部为主的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建立指导员联系合作社制度,做好合作社发展的培育、帮助、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5.3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建议由政府牵头,通过信用乡镇,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经营户的打造构成一个信用群体,从而快速地扩大信贷总量,使县域经济较好地得到信贷支持,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多赢。

上一篇:郝庄镇农村“两委”换届工作总结下一篇:放电加工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