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血试验

2024-07-14

配血试验(精选9篇)

配血试验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各种因素对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 应用手工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和微柱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血小板、肝素、冷凝集素、血清中的纤维蛋白等对试验均有影响, 其中以肝素、高浓度氯化钾 (KC1) 和维生素C影响较大, 可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结论 手工凝聚胺做交叉配血试验时应注意排除血浆中的血小板、肝素、高浓度KC1和维生素C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手工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影响因素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重要的常规工作, 防止输血反应,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手工凝聚胺法能有效检出绝大多数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体包括IgM和IgG, 灵敏度高, 操作简便, 快速, 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同时, 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引起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交叉配血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低离子凝聚胺试剂盒、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

1.2 操作方法

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用微柱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对照。

2 结果

2.1 血浆中的血小板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取60例经过检测血小板数量的自然沉降血液标本, 结果见表1。

2.2 肝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肝素12500U/mL支, 取50μL, 肝素含量为312.5U, 以1∶10、1∶5、1∶1, 稀释后加入2mL的血标本分别与同型供者的血标本作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见表2。

2.3 冷凝集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将已知的一份患者含冷凝集素的O型血清。分别做倍比稀释与3%~5%的O型供血者红细胞悬液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见表3。

2.4 KCl和维生素C对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用维生素C、KCl溶液替代患者血清, 其余成份不变, 分别进行3次交叉配血试验, 发现维生素C、KCl溶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 加入低离子介质及凝聚胺试剂, 离心后发现主侧管红细胞不凝集、次侧管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重复试验结果相同。

3 讨论

受血者的标本常用EDTA-K2作抗凝剂, 但EDTA-K2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球形[1], 自然沉降血浆进行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时, 在显微镜下有絮状物干扰, 经微柱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照, 证明其影响试验结果, 导致假阳性。因此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标本, 应采用离心去除干扰。

肝素对凝聚胺交叉配血影响较大, 主要是由于肝素带有高价的阴离子, 能中和Polybrene高价阳离子, 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高, zeta电位增高, 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不能缩短, 不能发生非特异性凝集, 导致试验无效[2]。笔者认为常常忽略受血者临床用药情况, 特别有使用肝素治疗倾向的患者, 建议在配血前咨询临床医生是否使用肝素治疗, 从而保证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

冷凝集素可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清中, 在低温下才有活性, 效价一般<1∶32。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白血病、支原体肺炎、肺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患者标本, 冷凝集素效价明显升高, 造成手工凝聚胺交叉配血中的红细胞假凝集[3]。冷凝集素效价一般>1∶64可引起红细胞的假凝集, 并且凝集的强度随冷抗体的效价升高而增强。在冷凝素效价>1∶128可引起凝聚胺法和凝胶微柱抗人球卡均出现假凝集, 消除冷凝集可以通过升高温度或者4℃冰箱过夜自身红细胞吸收等方法。

为了证实维生素C、KCl溶液能阻止红细胞非持异性聚集从而干扰试验, 笔者分别取5%A型红细胞, 单克隆抗-B作为受血者, 取5%B型红细胞, 单克隆抗-A作为献血者, 并分别加入4滴KCI、4滴维生素C进行二次交叉配血试验, 结果表明, 各加入4滴KCI、4滴维生素C溶液, 都能阻止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凝集, 同时笔者在实验中发现, 当KCI、维生素C加入量少于4滴时, 只能部分阻止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凝集, 且阻止效果与加入量成呈比。

参考文献

[1]Thompson CB, Diaz DD, Quinn PG, et al.The role of anticoagulationin the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volumes[J].Am J Clin Pathol, 1983, 80 (3) :327-332.

[2]姜华, 付军, 李晓艳.3种抗凝剂对手工凝聚胺配血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6) :410.

[3]Fisher GA.Use of the manual polybrene test in the routine hospitallaboratory[J].Transfusion, 1983, 23 (2) :152.

临床用血中两种配血方法的比较 篇2

关键词 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一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输血患者200例,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做了试验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输血患者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7~74岁。

仪器与试剂:微柱凝胶配血卡、孵育箱及离心机、凝聚胺试剂、普通光学显微镜。

检测方法:⑴凝聚胺法:①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3%~5%的细胞悬液。加样量均为: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主管: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悬液;次管: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者血清(阴阳对照管另设)。②各管分别加低离子介质0.6ml混匀置室温1分钟。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匀,置室温15秒。③1000g(3000rpm),离心18秒,弃上清液,管底保留约2滴液体。轻摇试管,观察是否形成凝块。如未形成凝块,则重做前面试验。④加入2滴重悬液,轻轻混合,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⑤凝块1分钟内分散,试验结果为阴性,供受者血液配合;反之,如依照为不同强度的凝块,试验结果判为阳性,供受者血液不配合。实验结果必须在3分钟内判读。⑵微柱凝胶法:①配血卡主侧受血者血清50μl+供血者0.5%~1%红细胞悬液,次侧供血者血清50μl+受血者0.5%~1%红细胞悬液;②37℃孵育箱内孵育15分钟,专用离心机离心后观察结果;③结果判断:红细胞沉积在管底为匹配,红细胞凝集在凝胶上面或胶中为不匹配。

结果

在本文所做的200例交叉配血中,可以发现凝聚胺法200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匹配,2例不匹配,而微柱凝胶法200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匹配,4例不匹配。并且凝聚胺法检出的2例阳性患者包括在微柱凝胶法检出的4例阳性患者之中。

讨论

凝聚胺法首先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促进血清(浆)中的抗体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再加入带亚电荷的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凝聚胺溶液,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可逆的非特异性聚集,并使IgG型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1]。加入中和液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分散。但凝聚胺也有其局限性,如:①试管,滴管吸头和玻片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②操作方法应按规定,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容易核实是否漏加血清;③离心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④观察时应注意红细胞呈特异性凝集,继发性凝固及线状排列的区别。

而微柱凝胶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技术。其原理:①人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本质为血凝反应);②检测系统是在微柱中(载体)将反应介质凝胶或小玻璃珠装入微柱中;③微胶或小玻璃珠的间隙具有分子筛作用凝集的红细胞(结合的)被留在微柱上面成带状或凝集颗粒散布凝胶中间。未凝集的红细胞(即未结合、游离的)通过离心后沉入微柱底部;④微柱凝胶中所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A抗、抗—B试剂检测红细胞上相应的血型抗原,或在含凝胶的微柱上用标准A、B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相应的血型抗体,从而坚定红细胞的血型。微胶卡做血型鉴定,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极弱的阳性反应(±),能使肉眼不易察觉的凝集明显化,能够很好地把血型血清学技术与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简便,敏感,易于批量操作,结果直观,稳定可靠,吸取标本的量及结果的判读易于标准化,稳定的反应结果图谱利于保存和拍照。还自带质控减少了产生正确的概率[2]。临床工作中,少数血型抗体较弱或抗原减弱的新生儿、老年及某些恶性疾病患者细胞凝集现象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有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故血型血清学检测的难度较大。所以新生儿血型只能由检测红细胞抗原正定型来检定其ABO血型。微柱凝胶技术用于鉴定血型,反应结果可靠和特异性强等特点。此外其用血量少,對于新生儿及老年人等不易抽取血液标本的患者也比较适合。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配血试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本院住院病人申请输血的病例中, 筛选出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 病人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献血员抗体筛查为阴性的病例。

1.2 方法

所有交叉配血均使用Diana公司生产的抗人球蛋白卡进行试验, 次侧凝集者, 对献血员血浆做抗体筛查及病人红细胞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2 结果

51例均次侧凝集病例以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其中又以肾脏和肝胆疾病为多 (表1) 。

3 讨论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病因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2方面: (1) 患者体内含有自身抗体或已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可能致敏体内红细胞, 出现次侧凝集,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 (2) 由于供血者体内存在抗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本次收集供血者抗体筛查为阴性的病例, 排除了由供血者引起的可能。

研究显示, 次侧凝集主要发生在白血病、肿瘤、免疫性疾病、肾脏肝胆等疾病中, 这可能与原发病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 进而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有关。例如慢粒病人可产生Ig M自身抗体[1];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 输血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 导致出现次侧凝集和直抗阳性[2];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 也可出现上述现象;肾脏疾病如肾功不全等, 也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次侧凝集;肝胆疾病患者常可检出自身抗体;肺部炎症感染肺炎支原体可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因此, 在安全输血过程中了解次侧凝集的原因有助于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而保证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各种病因, 为安全输血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所有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51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次侧凝集的病例大部分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其中又以肾脏和肝胆疾病为多。结论 本分析对不同疾病的交叉配血试验和安全输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参考文献

[1]夏梦岩.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与处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7, 19 (5) :57~59.

配血试验 篇4

【关键词】凝胶类;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准确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 微柱凝胶法(M icrot ubes Gel Test) 进入国内实验室并逐步成为交叉配血的新方法, 而在一些先进国家微柱凝胶技术己成为常规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 1,2] 。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2月起采用微柱凝胶法操作系统,该方法操作简单,工作程序和结果判定易于标准化,大大减少了实验误差。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因各类疾病需要在我院输血治疗的患者1293例, 其中男816 例, 女477 例, 年龄7~82( 平均48.7) 岁。

1. 2 试剂

手工聚凝胺试剂( 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微柱凝胶卡, 离心机和孵育箱( DiaMed 公司) , 抗人球蛋白试剂( 上海血液中心) 。

1. 3 标本处理

对申请血型鉴定的送检血样用微柱凝胶血型卡做血型鉴定, 对凡预约次日用血的送检血样, 用微柱凝胶Co ombs 配血卡做交叉配血, 申请急诊( 0. 5 h 内) 用血的送检血样, 用凝聚胺做交叉配血。对微柱凝胶卡或凝聚胺配血阳性及可疑的标本, 交叉复查( 微柱凝胶卡试验阳性用凝聚胺法复查,凝聚胶试验阳性用微柱凝胶卡复查) 。同时用间接抗球蛋白法鉴别, 并将阳性标本做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

1. 4 测定方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每个被检者占2 个微柱, 用定量加样器向主侧孔柱内加入50ul1%的献血者红细胞及25ul患者血浆, 向次侧孔柱内加入50ul1%的患者红细胞及25ul献血者血浆, 然后在37℃专用孵育器内孵育15min, 最后放入专用卡式离心机离心10 min 后判定结果。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层者为阴性结果, 滞留在凝胶上方或中间者为阳性结果。凝聚胺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 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Micro so ft Excel 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MGT 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及排除了标本差错、技术失误和假阳性后, 共检出41例配血不合者,其中主侧不合 5 例, 次侧不合 30 例,主次侧均不合 6 例, 对此配血不合者标本重复试验, 并与凝聚胺法配血结果比较, 凝聚胺法检出 30 例, 漏检 11 例。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合计

+ -

( + ) 30 0 30

( - ) 11 1282 1293

合计 41 1252 1293

注: P < 0.05。( + ) 表示阳性 ( - ) 表示阴性。

3 讨论

用于交叉配血的方法要求能检出所有的有临床意义抗体,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目前:我国常用的能同时检出IgM和IgG 抗体的交叉配血方法主要有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和传统抗人球蛋白法各有优点,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MPT 法是利用阴离子溶液和聚凝胺减少红细胞表面的阳离子层及Zeta 电位, 促进IgG 与红细胞的结合,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而使红细胞凝集, 它受冷凝集、肝素等因素的影响,灵敏度低, 操作者对结果的判定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其存在非特异性因素, 而且其观察是从有凝集到无凝集的过程,振摇的力度和解聚的时间需要严格掌握, 要求轻轻转动试管并同时观察结果, 观察时间不应超过1 min,弱凝集用力振摇或放置时间稍长便可能消失, 试验结果需在显微镜下观察,故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也增加了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3] 。在必要时还需用抗人球蛋白法对结果进行确认。抗人球蛋白方法是目前测不规则抗体的经典方法, 准确性高但方法复杂,不适合应用于临床的配血要求。MGT 法其实是建立在抗人球蛋白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方法,是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调节凝胶的浓度来控制凝胶间隙的大小。使其间隙只能允许游离的红细胞通过,从而使游离红细胞与聚集红细胞分离。如果通过离心红细胞沉积在凝胶管底部,则表明红细胞未发生凝聚凝集,是阴性反应; 若红细胞聚集在凝胶带上部, 则表明红细胞发生凝集,呈阳性反应[4] 。在微柱中进行,柱内预先装有凝胶、抗人球蛋白, 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后离心, 凝集的红细胞被阻滞于柱上层,游离的红细胞沉于柱底, 结果明确可靠,用肉眼即可判断,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方法。41 例配血不合的患者采用凝聚胺法仅检出30 例,漏检11例,说明微柱凝胶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和准确性。微柱凝胶试验要求标本抗凝,如制备的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混有小凝块时易出现假阳性,应当要注意排除鉴别。该实验孵育、离心时间较长,而且价格较贵,这是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张钦辉.临床输血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6-90.

[2] 武建.柱凝集技术的临应用及其实验研究现状[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5) : 370.

[3] 舒象武. 应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进行交叉配血[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13) : 116-118.

1例交叉配血不合分析 篇5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2岁。患者于1992年已确诊为现再生障碍型贫血,当年以输过大量O型血,但量不详,后病情缓解,6年来未输血。1999年11月病情恶化,再度入院,11~12月共5次输血,每次200ml,共输1000ml,盐水交叉配血时无发生凝集反应,但除第一、第二次无输血反应外,其余3次均发生了强度不一的输血反应,寒战、高热、尿蛋白(士)等,经抗过敏对症治疗好转。1999年12月6日再次配血时,发现患者血清与输员血细胞发生凝集,及主侧发生凝集反应,鉴于此我们做详细检测。

2材料和方法

2.1受检血样取患者血样,分离血清,红细胞于4℃冰箱保存。

2.2血型、血清学试剂、定型血清、血型谱细胞和抗人体蛋白试剂由上海输血研究所提供。

2.3血型血清技术,血型监定,抗体检查,抗人体蛋白试验,抗体效价测定及抗体吸收,放散(乙醚法)等均按经典方法操作[1]。

3结果

3.1血型鉴定O,CCDee,N,P2。

3.2直接抗人体蛋白试验阴性。

3.3配血试验患者血清,血细胞与随机6个O型输血员血清、血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3人在温室,37℃盐水介质,抗人体蛋白质中主侧均凝集,次侧不凝集;3人交叉配血主侧次侧均不凝集,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同一抗体。

3.4患者血清抗体鉴定结果如表。结果显示患者血清存在抗-C。

3.5吸收、放散试验(乙醚法):用O,ccDEee细胞吸收,吸收后细胞经乙醚放散,并将吸收液及释放液与配组细胞做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如下:吸收液组反应均为阳性反应(-)。ccDE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ccDEee反应结果为阳性(+),CCDee放散液反应结果为阴性(-)。结果证实患者血清中存在抗-C.

3.6患者血清抗-C效价滴定:患者血清2-Me处理前与ccDE细胞反应,抗-C效价如下:盐水法(室温)1:2,抗人球蛋白:32.患者血清2-Me处理后于ccDE细胞反应,抗-C交价如下:盐水法(室温)(-),抗人球蛋白1:4,结果证明血清中抗-C为IgM-IgG混合抗体。

4讨论

因患者多次输血,机体已被致敏产生了抗-C,Rh血型和Kidd血型不合的输血是使机体产生免疫性抗体的主要原因,本作者认为本例产生配血不合的原因是因为输了Rh血型不合的血液而产生IgM-IgG混合抗-C所引起的。对于疑难输血,应加酶法或抗人体蛋白法,以策安全。

参考文献

犬盐水介质配血法的应用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犬病研究室血库。

1.2 血清 (血浆) 的制备

取受血犬和供血犬静脉血液各2 mL, 按常规方法制备血清 (血浆) , 将获得的血清 (血浆) 移入事先作好标记的干净的试管中, 备用。

1.3 红细胞的清洗

抽取1.2中血清 (血浆) , 经沉降或离心获得红细胞0.1 mL置于1支试管内, 加入5 mL生理盐水, 充分混匀, 1 000 r/min离心2 min;去除上清液, 加入5 mL生理盐水重悬红细胞。上述过程至少重复2次, 最后配成2%的红细胞悬液, 并做好标记。

1.4 加样

主侧试验:吸取受血犬血清 (血浆) 2滴和供血犬2%红细胞混悬液2滴置于1支试管内, 充分混匀。

主侧对照:吸取受血犬血清 (血浆) 2滴和受血犬2%红细胞混悬液2滴置于1支试管内, 充分混匀。

次侧试验:吸取供血犬血清 (血浆) 2滴和受血犬2%红细胞混悬液2滴置于1支试管内, 充分混匀。

次侧对照:吸取供血犬血清 (血浆) 2滴和供血犬2%红细胞混悬液2滴置于1支试管内, 充分混匀。

1.5 结果判定

将上述4支试管置于37 ℃温箱中温浴30 min, 随后1 000 r/min离心1 min, 观察上清液有无溶血, 轻轻晃动试管, 观察有无凝血。随后吸取1滴各试管内血清和红细胞重悬液至干净的载玻片上, 加盖盖玻片, 镜下观察是否有红细胞凝集。

2 结果

采用盐水介质配血法对需要输血治疗的病犬进行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凝集结果见图1和图2。交叉配血相合的犬输血后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3 讨论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犬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 (DEA) 在个体间的差异。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种类不同而对血液进行分型的体系。犬红细胞表面抗原种类繁多导致血型系统的分类比较复杂。目前, 已发现的犬血型系统超过12个, 按国际标准确定的血型为8种, 分别为DEA1.1、DEA1.2、DEA3、DEA4、DEA5、DEA6、DEA7、DEA8。Swisher S N等[1]报道, 在美国大约有20%的DEA3阴性的犬体内有该血型的天然抗体。大约10%的DEA5阴性的犬血清中含有该血型的天然抗体。DEA7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血型。Bull R W等[2]报道, 高达50%的DEA7阴性的犬体内含有这种血型的天然抗体。Giger U等[3]认为, DEA7阴性犬体内不含有天然抗体。Hale认为, 在所有的DEA7阴性的犬中20%~50%的犬存在DEA7的天然抗体, 但是这种天然抗体效价较低, 很少超过1∶8[4]。

DEA1血型系统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 包括DEA1.1和DEA1.2两种亚型, 对于犬的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5]。目前未发现犬血液中存在DEA1.1和DEA1.2的天然抗体, 这就意味着首次输血不会发生溶血性的输血反应。但是, DEA1.1和DEA1.2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首次给阴性犬输血能够促使其体内产生不完全抗体。当第2次输注同样的红细胞时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导致输入的红细胞在12 h内被破坏, 从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高胆红素血症。除了未进行交叉配血和血型鉴定导致产生不完全抗体之外, 四分之一的妊娠情况下也可以产生DEA1.1和DEA1.2的免疫抗体。

目前所知, DEA4在犬中所占比例最大, 98%以上的犬有这种抗原[3]。犬血液中不存在DEA4的天然抗体。致敏的DEA4阴性犬输入DEA4阳性红细胞后不会发生红细胞崩解死亡和溶血, 这种致敏产生的抗体是良性的[5]。因此, 如果犬只有DEA4阳性而其他血型抗原为阴性时则被认为是“万能供血犬”。犬群中DEA6阳性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目前, 未发现犬血液中存在DEA6和DEA8的天然抗体。DEA6阴性犬致敏后会使输入DEA6阳性红细胞缓慢地崩解消失[6]。DEA8出现频率大约为40%, 关于其输血意义的研究很少。

综上所述, 8种血型中DEA3、DEA5或DEA7阴性的犬血清中可能会含有相应血型的天然抗体[7], 犬首次接受输血时应使用DEA3、DEA5和DEA7同血型血液。但是, 目前临床上尚无DEA3、DEA5和DEA7的血型鉴定试剂, 致使无法准确鉴定血型, 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安全。盐水介质配血法具有简单、方便和快速的优点, 基本上各个宠物医院的条件都能满足试验要求。但是, 盐水介质配血法敏感性不高, 易出现假阴性, 不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在不能确定血型的情况下输血, 尤其是未确定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DEA1.1和DEA1.2 血型时, 盐水介质配血法仅可以提供首次安全输血的依据, 不能保证二次输血的安全性。因此, 要在临床上放心地使用输血这一方法治疗病犬时, 最好先确定输血犬和受血犬的血型, 再使用盐水介质配血法保证其他血型配血相合, 从而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SWISHER S N, YOUNG L E, TRABOLD 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f the behaviour of canine erythrocyte-isoantibody sutems[J]. Ann N Y Acad Sci, 1962, 97: 15-25.

[2]BULL R W, VRIESENDORP H M, CECH R, et al.Joint report of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anine immunogentics[J].Tran-plantation, 1987, 43:154-161.

[3]GIGER U, GELES C J, CALLEN M B, et al.An acute hemolytictransfusion reaction caused by dog erythrocyte antigen 1.1 in com-patibility in a previously sensitized dog[J].J Am Vet Med Assoc, 1995, 206:1358-1362.

[4]HOHENHAUS AE.Importance of blood groups and blood group an-tibodies in companion animals[J].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 2004, 18 (2) :117-126.

[5] EJIMA H, KUROKAWA K, IKEMOTO S.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blood transfusion in dogs Ⅱ. In compatibilities based on red cell and leukocyte blood groups[J]. Bull Nippon Vet Zootech Coll, 1980, 29: 1-13.

[6] SWISHER S N, YOUNG L E. The blood group sustems of dogs[J]. Physiol Rev, 1961, 14 (3) : 495-520.

交叉配血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篇7

1 交叉配血的历史

交叉配血过程是将供血人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两侧均不凝集则可输血,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始于1907年,此后技术不断改进,经历了红细胞分型、快速交叉配血技术、高蛋白、抗球蛋白与酶技术的出现及实验过程需要补体存在等重要时期。交叉配血的根本目的是输血前通过血液相容性的体外模拟,预测输血后体内血液的相容性[2]。

交叉配血过程中可应用多种技术,20世纪50年代,已经提出了抗球蛋白交叉配血和立即离心交叉配血技术。1977年,Boral和Henry介绍了分型和筛查方法的用途,同时该用途已被证实在99.9%的输血反应中有效。此后,分形和筛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血库的日常工作中。1984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规定,若抗体筛查在抗球蛋白阶段无反应性,则可忽略间接抗球蛋白行交叉配血[3]。此后,许多输血机构将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作为交叉配血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立即离心交叉配血的缺点及电子交叉配血技术的优越性。

2 交叉配血技术现状

交叉配血的试验原理:交叉配血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4],这也是交叉配血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交叉配血常用的方法有:(1)盐水介质配血法,该方法是基层医院最常用的配血方法,可以发现临床上最重要的A、B、O不配合性。(2)酶技术配血法,国内常用木瓜酶或菠萝酶,此法对Rh血型抗体的检出最为有效,但应注意酶活力的测定,若酶活力减低50%,则此酶液不能应用[5]。(3)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该方法是检查不完全抗体的最可靠方法,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试验时间长,适用于特殊需要的情况。(4)LISS配血法,通过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和红细胞Zeta电位,增加抗原抗体结合,从而加快试验反应速度。(5)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微柱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利用凝胶的空间位阻,经低速离心,凝集的红细胞悬浮在凝胶上层,而未知抗体结合的红细胞则沉于凝胶低部,该方法用不同的凝胶介质检测不同的抗体。凝胶微管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省去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复杂的红细胞洗涤过程,使试验更简单和规范,结果也更容易判断,敏感性亦高于聚凝胺法[6]。但该法需要特殊离心机和孵育器,耗时长,约需30 min,不适合急诊标本的处理[7,8]。(6)聚凝胺法,该技术首先利用低离子溶液降低介质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以促进红细胞和血清(血浆)中的抗体结合[9,1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已经逐渐被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缺点是对罕见的不规则抗体抗K敏感性较低。(7)电子交叉配血法,是指在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检的基础上,由计算机系统直接为患者选择与其相容的血液,该技术于1983年在瑞典最早使用,该种方法比传统的抗球蛋白法更安全,解决了常规血清学交叉配血方法存在的很多缺点且花费低、操作简便。此后,电子交叉配血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逐渐完善,包括数据的准确录入、血液类型确认、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识别、样本需求、计算机确认、风险分析等[11]。Arslan等[12]对26 402名献血者中的16 314(61.8%)名进行了电子交叉配血,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充分说明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很多优点,可以弥补传统血清学方法的缺点。Julie等[13,14]报道应用电子发血系统可减少20%~42%的血液需求。

在国内,广大基层卫生院还沿用基本的盐水介质配血法,各县级医院大都使用聚凝胺法,只有少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使用较为先进的微柱凝胶卡配血法。受基础条件限制,国内尚无使用电子交叉配血的地区和医院[15]。

3 交叉配血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综合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上已日臻完善,对血型的鉴定准确性较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及医学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各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尚未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电子交叉配血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献血模式的转变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其中,以东南海沿岸发达地区最为领先,为新交叉配血技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摘要:交叉配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验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交叉配血技术,笔者对交叉配血的发生、发展和技术现状进行了回顾及展望。电子交叉配血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减少人力、防止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高、保证血液安全等优点,有待成为我国临床交叉配血实验的一项新技术。

冷凝集引起交叉配血困难1例 篇8

徐某, 男, 46岁, 2011年3月于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既往有多次输血史。急查血常规:白细胞 (W B C) 1.2×1 09/L, 红细胞 (R B C) 0.5 9×1 01 2/L, 血红蛋白 (HGB) 19g/L, 血细胞比容 (HCT) 0.06, 血小板 (PLT) 13×109/L。

配血时发现患者Rh血型为阳性, ABO正定型为AB型, ABO反定型为B型, ABO正定型凝集颗粒粗大。排除标本错误, 检查试剂及其有效期合格后, 考虑患者有多次输血史, 遂将其红细胞洗涤后再次鉴定血型, 结果依然同前。用B型及AB型血做试配血, 结果盐水法及不完全抗体法 (聚凝胺法) 均显示配血异常。于是, 又采血做抗人球蛋白试验 (C o o m b s试验) , 结果呈阴性, 排除自身抗体引起的凝集, 考虑这种情况可能由冷凝集引起。

将患者洗涤红细胞用试管法再定血型, 离心后放37℃水浴3分钟观察, ABO正定型为B型, ABO反定型为B型。离开水浴箱后1分钟, 试管内出现凝集, 基本可确定为冷凝集, 当时室温16℃。我们又将患者血清做了放散吸收试验, 用处理过的血浆在37℃水浴箱进行交叉配血, 盐水法及聚凝胺法均显示配血正常。因此, 向医生说明输注时要注意保温及减缓输注速度。输注前查血常规:WBC 1.3×109/L, RBC 0.57×1012/L, HGB 19g/L, HCT 0.058, PLT 25×109/L, 输注后未见输血反应, 复查血常规:WBC1.5×109/L, RBC 1.05×1012/L, HGB 36g/L, HCT0.106, P L T 20×109/L。

2 讨论

一般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 效价很低, 在1∶16以下, 小于4℃才有活性, 会产生凝集现象, 温度达20℃时一般不会出现凝集现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冷凝集效价可以≥1∶64, 这种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引起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困难[1]。值得注意的是, 输血时血液的保存温度是2~6℃, 平均4℃, 在此温度条件下, 输入的红细胞如遇患者高效价冷凝集素, 血液极易堵塞针头, 且红细胞易与高效价冷凝集素结合并吸附补体, 从而发生溶血。因此, 输血前医生应将悬浮红细胞放置37℃水浴箱中加温, 使其恢复到人体正常温度, 或接近正常温度后再进行输注为宜[2]。

参考文献

[1]郝繁运, 刘晶, 董振芳.1例高效价冷凝集素致配血不合及单一主侧管配血不合简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4) :283.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规因素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血型诊断血清:A血清 (红色, 含抗-B) 、B血清 (绿色, 含抗-A) ; (2) 抗-D血清; (3) 0.9%无菌生理盐水; (4) 清洁玻璃试管及玻片。前3种在使用前后于4℃保存。

1.2 方法

(1) 备血前受血者须做血常规检查, 同时做ABO及正反定型血型鉴定, 抗-D试验。 (2) 输血前交叉配血时受血者与献血者分别做2%~3%血红细胞 (RBC) 悬液及血型鉴定。 (3) 主侧: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次侧:献血者血清与受血者RBC悬液混合于试管中。同时分别加入低离子溶液0.7ml和凝聚胺2滴。2 000r/min, 离心3~5min。离心后将上清液倒掉, 观察是否凝集, 凝集者为正常;再分别加入2滴悬浮液, 混匀观察是否散开, 散开者为正常。 (4)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于玻片上。

1.3 交叉配血原则

(1) 遵守同型血相输的原则。 (2) 主侧与次侧同时离心后, RBC沉积管底呈圆饼形, 混合后分别涂于玻片上, 显微镜镜检以确定RBC分布均匀、无凝集、无溶血。 (3) 受血者RBC悬液与抗-D血清1∶1混合出现凝集, 如果不凝集则属于RH血型系统的范围。

2 影响交叉配血的几种常见因素

(1) 血型诊断血清被细菌污染, 造成假凝集。交叉配血时主侧与次侧不受影响, 但血型鉴定与备血时受血者血型不符。 (2) 0.9%生理盐水被污染, 会造成主侧、次侧都出现假凝集, 血型鉴定也不符。 (3) 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备血时血常规检查鉴定血型出现错误, 在配血时血型不符。 (4) 冷凝集造成假凝集现象。 (5) 急诊抢救用血时, 备血血样抽取时间短, 凝固不完全, 在配血时纤维蛋白促使少量RBC聚集, 形成弱凝集现象。 (6) 试管、玻片重复使用时, 清洗不彻底, 也可能出现假凝集。

3 讨 论

(1) 前2种因素可能是由于RBC悬液与被污染的血清或盐水混合后, 细菌附着于RBC发生自凝现象, RBC因细菌的干扰发生凝集而出现假凝集。这2种因素, 在3级以上的大型医院可能不会发生, 由于病原多、配血频繁、试剂更换快, 被污染的机会很少。中、小型医院用血量少, 试剂更换慢, 被污染的机会相对较多。解决此问题, 只需定期 (每周1次) 检查试剂是否混浊, 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2) 第3种因素完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这就要求加强血库人员责任心, 工作集中精力。 (3) 第4种因素的避免:在配血时, 把所有的试剂及血样从冰箱取出后均在室温下放置几分钟, 所造成影响的机会就会减少。 (4) 纤维蛋白的影响:只需在配血时, 用竹签将纤维蛋白剥离, 于显微镜下观察RBC均匀分布即可。 (5) 在配血过程中, 尽量挑选清洁透亮的试管及玻片使用, 既可排除干扰因素。在交叉配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 如遇到上述因素的任何一种与配血原则不符, 切忌把配血发出, 及时更换所有试剂, 重新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及再次交叉配血, 确保无误。对于经验不足的同志来说, 更应该熟悉掌握以上有可能在配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便于及时处理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及时请示上级领导, 绝对不可草率行事。

总之, 交叉配血工作责任重大,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延时发血, 延误临床治疗。尽最大可能排除以上几种常见因素的干扰, 更快、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配血试验】推荐阅读:

环模试验07-15

负荷试验07-16

定期试验07-19

物料试验07-22

刚度试验10-13

岩土试验10-15

旋转试验10-16

试验监理10-16

改性试验10-16

试验调整10-19

上一篇: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下一篇:服务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