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结果

2024-10-21

试验结果(精选12篇)

试验结果 篇1

为了了解玉米全膜覆盖在武山县干旱区推广的增产效果, 给全县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2009年我们在地处浅山半干旱区的四门镇咀儿村的梯田地里, 设立了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一、试验材料

玉米良种为沈单16号, 天塑厂产70厘米×0.008毫米地膜、120厘米×0.008毫米地膜。

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地膜豆角, 在3月26日进行深翻地, 并清除残膜, 结合整地, 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千克, 磷肥40千克, 尿素20千克, 一次翻埋入土中, 耙磨细绵。在3月27日进行人工铺膜, 处理 (1) 膜幅110厘米, 用120厘米地膜, 按全膜覆盖栽培方式要求起大小垄覆膜。处理 (2) 用70厘米地膜也按全膜覆盖方式起垄, 窄膜覆在小垄上, 膜边压在大垄上。处理 (3) 直接按110厘米垄幅平铺。处理 (4) 为露地不覆膜。膜铺好后在4月14日破膜点播, 窄行行距40厘米, 宽行行距70厘米, 穴距35厘米, 每穴点播2粒种子, 播种深度3厘米, 然后用湿土封口, 覆土厚度2厘米。4月14日地膜玉米全部出苗, 5月2日进行间苗定苗, 每穴留健壮苗1株, 亩保苗3500株, 同时5月2日露地玉米出苗, 于5月16日间苗定苗, 留单株, 亩保苗3500株。

二、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1)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 (2) 半垄覆盖双垄沟播。 (3) 半膜覆盖平覆穴播。 (4) 不覆膜露地穴播。试验采用宽窄行种植, 宽行0.7米, 窄行0.4米, 穴距0.35米, 播种密度为3500株/亩, 重复三次, 共12个小区, 小区面积3.3×5=16.5平方米, 随机排列。

三、试验结果

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中, 三种覆膜方式之间生育期相差不大, 全膜覆盖与其它两种半膜覆盖全生育期只差2天, 而与露地相比相差整整20天, 在今年品种选择对路, 雨水较多, 光热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露地玉米也能成熟,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 露地玉米很可能不能成熟。

2.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处理在多个时期的含水量有所不同, 全膜覆盖在各个时期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6.97, 与半膜覆盖相差0.45和0.47个百分点, 与露地相比相差很大, 为3.27个百分点, 而半膜与平膜覆盖几乎相同, 它们与露地相比相差2.78和2.80个百分点, 相差也比较大, 这可能和今年降水较多有关。

3. 不同处理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从上表可看出, 不同覆膜方式玉米最大叶宽、双棒率、穗粒数、百粒重从全膜到半膜、平膜、露地一般呈递减的规律, 全膜玉米双棒率达到41.2%, 比半膜高出17.3个百分点, 比平膜高出18.7个百分点, 百粒重全膜覆盖也明显高, 比半膜高1.49克, 比平膜高1.98克。

4.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 篇2

试验思路:番茄汁和胡萝卜汁是目前生产比较多的蔬菜汁,这两种蔬菜的糖含量高,口味与水果比较接近,更适合加工成汁。番茄汁富含番茄红素,胡萝卜汁富含类胡萝卜素等,而这两种营养素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一直以来为营养学家所提倡,人们对于这二者的认知度也很高。在市面上虽然番茄汁、胡萝卜汁及饮料产品普遍可见,但是人们对于大多数的这些产品口味的接受程度都很低,部分原因是人们接受不了番茄和胡萝卜的特殊的风味,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的风味都不够逼真和清新,从而最终影响了番茄汁和胡萝卜汁的销售量。为此试验想通过调配的方法来生产出口味更易为人们接受的复合果蔬汁。

试验目的:熟悉番茄汁加工过程,掌握番茄汁饮料调配的知识,熟悉香精及应用,调配出接受度更高的果蔬汁和饮料。

试验计划: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加工番茄汁,生产出番茄原汁。在原汁的基础上做调配的30%的饮料。以胡萝卜浓缩汁还原调配来制成100%,30%,10%的胡萝卜汁。生产混合果蔬汁。

试验结果:

1、番茄汁的加工

在超市购买果肉较厚,红熟的番茄。清洗后用实验室用小型打浆机破碎,室温放置约3分钟,迅速加热灭酶。用电磁炉不停的加热煮沸水,再将底面平的桶放在沸水上面,放入的番茄浆刚好可以铺满桶底,不能太厚,以便升温迅速。加热到90℃后关电磁炉,保持30秒,在加热灭酶过程中要不停的搅拌,以保证受热均匀。灭酶后,番茄浆迅速冷却到室温,应该选择带筛网的打浆机进行取汁,试验根据现有的条件用0.6mm的筛子滤掉皮渣取汁。用高速剪切机在8000转左右剪切3分钟以细化悬浮颗粒。(本应该用均质来使得颗粒更小,悬浮更稳定,但是由于番茄汁颗粒较大,可能会堵塞住实验室的均质机,因此只能以剪切代替)。为模拟生产上的真空脱气,将番茄汁放入抽滤瓶中接真空泵将瓶中空气抽成真空状态,下面用磁力搅拌器搅拌的方法。用90℃1min杀菌后热灌装,以便保存备用。

2番茄汁及饮料的调配 a 100%番茄原汁

番茄原汁由于为鲜榨汁,所以风味和自身的糖酸比都很好,所以未进行调配,直接作为100%原汁。b 30%番茄汁饮料

以原果汁为主体调配糖酸后热灌装所得。由于番茄香精k030425-12与所榨原汁风味比较接近,因此用其来加香。k030425-12香精的番茄青味有些重,并且具有些番茄加热后会产生的特有的蒸煮怪味,加香后评价发现其接受度不高,反而是只调糖酸不加香精的30%更为接受。

配方:(未加香精)

番茄

300

砂糖

柠檬酸

0.5

柠檬酸三钠

0.5

果胶

Vc

0.3

配方:(加香精)

番茄

300

砂糖

柠檬酸

0.5

柠檬酸三钠

0.5

果胶

Vc

0.3

番茄香精K030425-12

1.2 c 柠檬番茄混合汁饮料

番茄汁虽然口味酸甜,但是其爽口性比较差,如果以番茄风味为主体则不适合做饮料,试验设计以爽口强烈的橙和柠檬来与番茄复合,用来提高爽口度。

经过多次改变橙香精,橙汁,番茄汁添加量以及糖酸比后调配发现,番茄加重了橙的后苦味,而且混合加热后会产生一种怪味,接受度很差。

通过对比以柠檬香气为主体、番茄香气很微小,柠檬番茄香气并重,番茄香气为主、柠檬香气为辅这三种风味的复合汁后发现,以柠檬香气为主体番茄香气很细微的风味的复合汁,添加香精后使得番茄的蒸煮怪味被掩盖,又会保留部分的番茄香气,口味爽口酸甜。配方:

番茄

浓缩柳橙汁

砂糖

柠檬酸

0.7

柠檬酸三钠

0.5

果胶

柠檬香精Q030518-14

0.9

柠檬味比较清新强烈刺激,易位一部分人接受,而可能另一部分人会喜欢比较清新又温和甜润的口味,试验了几种比较甜润的水果蜂蜜等香精,发现少量添加蓝莓香精后,使柠檬番茄复合汁饮料更温和甜润,风味上也不会冲突和失去柠檬番茄的主体香气基调,但是不够爽口。添加的蓝莓香精为Q040413-11。配方:

番茄

浓缩柳橙汁

砂糖

柠檬酸

0.7

柠檬酸三钠

0.5

果胶

柠檬香精Q030518-14

0.9

蓝莓香精Q040413-11

0.05

2、胡萝卜汁及饮料的配制 a 100%调味胡萝卜汁

浓缩胡萝卜汁有强烈的蒸煮味和微微的酸味,而几乎全部失去了胡萝卜的特征香气。试验对比了126011和W020426两种胡萝卜香精加入还原汁中,结果显示126011香精胡萝卜生气重,与浓缩还原后的汁口味相差很大。而W020426具有甜润饱满的胡萝卜香气,因此最终选择W020426加香。配方:

胡萝卜浓缩汁

200

砂糖

柠檬酸三钠

0.5

果胶

胡萝卜香精W020426

0.8

b 30%、10%调味胡萝卜饮料 配方:30%调味胡萝卜饮料

胡萝卜浓缩汁

砂糖

柠檬酸三钠

0.5 Vc

0.5 果胶

胡萝卜香精W020426

1.2

配方:10%调味胡萝卜饮料

胡萝卜浓缩汁

砂糖

柠檬酸三钠

0.5 Vc

0.5 果胶

胡萝卜香精W020426

0.8

100%胡萝卜汁更加浓厚,而30%胡萝卜汁更爽口,色泽更为鲜亮,相对而言10%胡萝卜汁显得太淡,香气有些不够饱满。

100%、30%、10%胡萝卜汁加香后虽然香气都是比较自然逼真的胡萝卜香气,但是由于其口味的接受性有限,实验设计复合橙味胡萝卜汁。

c 胡萝卜(15%)橙(15%)复合汁饮料

橙汁清爽口味强烈,为大多数人接受和喜欢,但其口味较酸,风味比较刺激,加入胡萝卜汁后,就掩盖了这些缺点,使饮料更加温和甜润,而且胡萝卜色泽艳丽,使果汁色泽更加漂亮,也提高了饮料的营养价值。配方:

胡萝卜浓缩汁

柳橙浓缩汁

砂糖

柠檬酸

柠檬酸三钠

橙香精180061

胡萝卜香精W020426

15 80 0.7 0.5 0.8 0.1

d 胡萝卜(10%)菠萝(10%)复合汁饮料

同时试验还调配胡萝卜菠萝复合汁饮料,发现加入胡萝卜汁和香精后同样使得菠萝汁更加温和,掩盖了刺激的口感和风味,同时赋予果汁艳丽的色泽。配方:

胡萝卜浓缩汁

菠萝浓缩汁砂糖

柠檬酸

0.5 柠檬酸三钠

0.5

Vc

0.2 菠萝香精X040819-11

0.3 菠萝香精X050176-4

0.5(胡萝卜香精W020426

0.1)

3、小结

a 通过自己加工番茄汁,熟悉了果汁加工中的工艺过程。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还学会了通过现有的实验器材等模拟实际生产。b 在果汁的基本配料过程中,对于甜酸等口味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各种添加剂的添加的大致用量和范围与果汁侧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掌握

c 熟悉了番茄、橙、胡萝卜、柠檬等几个香精在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变化等,对于口味香气等的不同果汁混合的适应、冲突等具有了一定的体会。

4、存在的问题

试验采用的番茄来自于超市,与生产上生产番茄汁,番茄浓缩汁采用的加工用番茄存在很大的原料差异。而实际的生产调配的番茄汁及饮料都采用生产上生产的浓缩汁,与我们试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为了实际生产,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试验。

试验中的胡萝卜香精W020426是非常逼真饱满的,很适合用在胡萝卜味饮料中。我接触到的番茄香精整体感觉都是更适合用于咸味食品的调味上,风味偏咸酸,蒸煮味比较重,不太适合用于清爽甜润的饮料中,因此实验未对番茄汁及饮料加香。

5、建议

试验结果 篇3

为扎实推进镇赉县水稻增产能力,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满足市场上对优质稻米的强烈需求,镇赉县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开展科研合作,承担了水稻新品种科研项目实验,试验基地种植项目扩大了品种数量。其中包括省水稻所59个品种区域试验,不同密度试验,不同播量试验,为水稻生产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据省农科院水稻专家介绍,今年省农科院与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验研究合作,首先在品种筛选和评价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筛选30到50份材料,然后选择适宜大屯镇乃至镇赉县盐碱地稻作区域种植的品种,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另外,在栽培技术方面,推广无土育苗营养基质育苗技术、钵体毯状秧苗育插秧技术、一抢双替育插秧技术、氮肥减量后移技术,然后辐射到镇赉县周边的盐碱稻作区,通过水利工程、土地整理,新开的盐碱地辐射区域大概在20~27万公顷。

据省农科院专家刘亮介绍,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2011年开始在大屯镇开展水稻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试验,通过6年的时间,筛选出一部分适合镇赉种植水稻品种,基本上生育期控制在早熟、中早熟。针对镇赉环境特点,5年内示范了30余个品种,筛选出长白19、长白22、长白24、长白25和吉粳301等品种。同时针对盐碱土种稻难问题,推广了无土育苗基质育秧技术、水稻快速拖盐碱耕整地技术和水稻钵式育秧机插技术,解决了盐碱稻区春季取土难的问题,保证水稻育苗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水稻育秧、移栽等生长、管理关键时期,省农科院水稻专家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向社员讲解新品种特征、特性和水稻主要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科技创新力量与农业生产实际的密切融合,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农业科技推广价值完全发挥出来。

拱棚甜瓜品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篇4

保障甜瓜的产品质量,控制市场上的次品。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甜霸3由北京瑞雪世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泽甜金抗由齐齐哈尔泽甜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甜霸由北京瑞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常妃CK由大庆市萨中种子有限公司提供。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本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个处理4垄,垄长50m,保护行4垄。

3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落在肇东镇建华村。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质为碳酸盐黑钙土,排灌水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3.1 营养土配制

葱地土或玉米地土。配制的比例应是60%土,20%腐熟的鸡粪,10%的小灰,10%的发酵有机肥,装入营养盒。

3.2 种子处理

将种子用清水浇1遍,再用50℃的热水浸种,不停搅动,保持50℃10min,待水温降至30℃时浸种6h控水装袋,放在25~28℃的地方催芽,经常翻动,使种子发芽整齐。

3.3 播种

播种前将苗床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出芽的种子平摆于营养钵中,上覆1.5~2cm潮湿土,播种后将苗床覆盖地膜,以保持苗床水份。

3.4 苗床管理

白天温度保持30℃左右,晚上15℃左右,苗出土后保持床面见干见湿,定植前5d控水练苗,提高定植成活率,小苗子叶拉平间苗,三叶后在苗床上定心,掐掉子叶上的腋芽。

3.5 及时定植

定植前10~15d整地,采取深松、破垄、施肥、镇压连续作业,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5000kg以上,二铵40kg,硫酸钾20kg,过磷酸钙5kg,做底肥一次性施入。4月下旬~5月初,根据气温情况选晴天上午栽苗,刨坑要够深够大,株距50cm,垄距65~70cm,种植比例2:0每667m2保苗1300株左右。浇水要足,尽量多浇水,灌满坑。

3.6 田间管理

定植前期保温促缓苗,白天棚温控制在28~30℃左右,定植后5d内密闭保温,不放风,加速缓苗,缓苗后根据气候情况开始放风,放风口位置在垄东侧,每隔15m取放风口1个,遇冷空气或寒流时,在小拱棚上加盖草苫或纸被,草苫要早晚及时揭盖。在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尽量早揭盖,以延长光照时间。定植时浇足底水,开花前不是特别干旱一般不浇水,以防水分过多,使植株徒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协调,造成落花落果,坐瓜后,等瓜长到鸡蛋大,可追1次肥。追肥后及时浇水,每667m2追二铵10kg,硫酸钾5kg。采收前7~10d停止浇水当瓜苗长到3~4片真叶时,摘去主蔓生长点,选留2条健壮子蔓。当子蔓长到4片真叶时拦头。坐果后瓜前留2叶掐尖,非坐果孙蔓及早摘除,使其养分全部供给果实发育,每株秧结4~5个瓜最好。结瓜过多,熟期延后,瓜小不甜,每个瓜早熟品种6片功能叶,中熟品种7~8片功能叶,制造的养分才能满足所结瓜的营养需求,保持叶龄25~35d旺盛的光合作用期。在花前1d,花后1d或开花当天用强效坐瓜灵1支加2.5~3.5kg水,喷瓜胎,整个生育期喷3次即可,喷花时避开中午强光,喷花后立即覆盖塑料拱棚,6月中旬左右,根据外界气温情况及时撤棚。生育期喷药防治病虫害。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霜霉病及疫病,用10%世高水分颗粒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用斗蚜士1500倍液防蚜虫。商品达到成熟时及时采收。

4 生育期与产量调查

4个品种的播期、出苗期、定植期相同,分别是3月23日、3月28日、5月3日,采收期不同依次是7月2日、6月30日、6月29日、6月30日,平均每667m2产量分别是甜霸2990kg、泽甜金抗2815kg、甜霸32725kg、常妃2586kg。

5 试验分析

从生育期上看,甜霸3晚于泽甜金抗、甜霸;从品质上看,由于2015年甜瓜采收期赶上连雨天,使其品质受到影响,表现不明显,没有太大的区别;从产量上看,甜霸产量最高,产2990kg/667m2,增产404kg/667m2;泽甜金抗产2815kg/667m2,增产229kg/667m2;甜霸3产2725kg/667m2,增产139kg/667m2;常妃产2586kg/667m2。

6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甜霸、泽甜金抗可大面积推广。

摘要:甜瓜是人们喜爱的高档水果之一,也是肇东市主栽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市场上品种混杂,严重影响了产品与品质,为了鉴定甜瓜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改变这一现状,为今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

试验结果 篇5

锅炉低NOx排放改造及试验结果分析

介绍了某电厂利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420t/h锅炉燃烧器进行的低NOx排放改造情况,对锅炉改造前、后的NOx排放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锅炉实施低NOx改造后,NOx排放浓度明显下降,但锅炉热效率亦有所降低.

作 者:温智勇 廖宏楷 WEN Zhi-yong LIAO Hong-kai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00刊 名:电力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00925(4)分类号:X701.7关键词:锅炉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低NOx改造

试验结果 篇6

关键词:水稻;“3414”试验;推荐施肥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79-2

水稻是柳江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85%以上[1]。因此,研究其高产施肥对全县经济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3414”田间肥效试验建立不同土壤类型上作物推荐施肥指标,可为施肥配方设计、施肥指导和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依据[2]。为此,我站在柳江县开展水稻田间“3414”肥料效应试验,以建立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田间3414肥效试验,探索N、P、K对水稻的增产效应,为水稻生产合理配施、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1 试验的内容及方法

1.1 试验设计

水稻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结果与分析 篇7

一、杂交稻不同插植密度机插对比试验

1.试验结果详见附表 (1)

2.特点及分析

(1) 行距30cm、株距16cm较株距12cm、14cm分别亩增产19.21kg、10.93kg, 增产率分别为4.5%和2.5%;

(2) 行距25cm、株距16cm, 较株距12cm、14cm分别亩增产24.27kg、23.95kg, 增产率分别为5.6%、5.5%。

从对比数据看出, 因杂交稻分蘖性强, 适宜的大田机插种植密度 (1.4万蔸/亩) 是杂交稻充分发挥作物生长潜力的关键。在中、下等土壤肥力前提下, 密度的高低关系到植株的长势, 抽穗时间的长短, 穗子的大小, 整齐度等性状, 及冠层的通风透光和湿度状况, 以致影响病虫的发生, 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

二、杂交稻不同移栽方式对比试验

1. 小面积区域 (20 ~40m2) 对比试验情况详见附表 (2)

相对手插秧行距30×株距12cm而言, 机插秧相同规格增产3.72kg, 增产0.75%;相对手抛秧1.85万蔸/亩, 机插秧30cm×株距12cm增产9.8kg, 增产2.0%;相对手抛秧2.0万蔸 / 亩增产15.37kg, 增产率3.18%。因小区对比面积设置太小 (20~40m2) , 机具进出及调头困难, 不利于机插作业;另因操作机手不熟练, 造成行间跑偏量达9~12cm, 漏插率在6%~8%之间, 难以保证亩规定总穴数及有效株数, 而用人工插 (抛) 秧, 漏插率为零, 故增产不太明显。

2.大面积 (10 亩以上) 区域对比试验情况详见表 (3)

在大面积进行对比试验中, 机插秧 (30×12cm) 比手抛 (1.8~2.0万蔸/亩) 平均增产32.43kg, 增产率8.7%。据跟踪观察和考核发现, 增产原因是:1面积大利于机械作业, 机械作业偏行、漏插率比例相对减少;2机插可定穴数、定株数、定行 (株) 宽、定深浅, 可保证每亩大田的总苗数和秧苗入泥深度一致, 因泥土表层比较肥沃, 故根系发育好;3由于秧苗分布均匀、光照及透风性能好, 因此返青后分蘖速度快、早生分蘖多、成穗率高, 一般分蘖成穗率达70%左右;4有序种植, 行 (株) 距成直线, 光合及透风作用好, 病虫害相对减少, 空秕率低, 千粒重高;5由于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 大面积作业难保证大田有效穴数, 加上无序种植, 光合及透风作用差, 一般分蘖成穗率只有55~60%左右, 病虫害较多, 空秕率高。

三、杂交稻不同播种密度对比试验

1.试验结果详见附表 (4)

试验结果表明, 20张 (75g) 较25张 (60g) 平均亩增产4.59kg, 增产率为0.95%;较30张秧盘 (50g) 平均亩增产10.32kg, 增产率2.11%;较35张 (43g) 平均亩增产19.94kg, 增产率4.07%。

2.分析

从对比试验得知, 杂交稻品种因根系发达, 发根数是常规稻品种的2倍以上, 并且根系长而功能旺盛, 吸收肥、水能力强, 长势茁壮、分蘖能力强, 采用30×16cm规格的插秧机插秧, 每亩用秧量为20盘, 每盘播种量干谷种在90g (1.8kg/亩) , 每次取秧面积在2.38m2 范围较为合适。可达到提高作业效率、保证1.4万蔸 / 亩 (3万株 / 亩) 左右且又能增产的要求。在操作时, 我们将插秧机横向取秧设置到最大挡位20 (28.5cm÷20=1.4cm) ;将纵向取秧量挡位也设置最大挡位1.7cm (1.4×1.7cm =2.38cm2, 1624cm2 ÷2.38cm2=682蔸 / 盘, 682蔸 / 盘×20盘/亩=1.364万蔸/亩) 。

四、常规稻不同插植密度机插对比试验

1.实验结果详见附表 (5)

2.分析及结论

从三个试验点对比数据可知:

(1) 行距相同时, 株距小对增产有一定的作用。

如:行距30cm、株距12cm时较株距14cm平均亩增 产7.04kg, 较株距16cm平均亩增产12.27kg;行距25cm株距12cm时较株距14cm平均亩增 产14.48kg。

(2) 株距相同时, 采用行距25cm插秧机对增产也有一定效果。

如:行距25cm、株距12cm时较行距30cm、株距12cm时亩平均增产16.4kg;行距25cm、株距14cm时较行距30cm、株距14cm时亩平均增产8.96kg;行距25cm、株距16cm较行距30cm、株距16cm平均亩增产23.34kg。

从整个试验跟踪观察和测产数据可知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水稻获得增产的重要前提, 合理密植能协调水稻单株和群体结构的协调发展, 改善田间的温光条件, 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有机物质的累积, 增加产量。所以栽插密度应根据品种类型、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和种植形式等综合考虑。肥力偏上的田块, 杂交稻密度应偏稀些, 一般每亩大田栽1.3~1.5万蔸左右, 每蔸有1 ~2株秧苗, 保证杂交稻基本苗达到每亩2~3.万株;常规稻的密度一般每亩大田有1.4~1.6万蔸, 每蔸有3~5株秧苗, 保证常规稻基本苗达到每亩4~8万株左右。肥力中偏下田块, 常规稻的密度偏密些, 一般每亩大田有1.6~2.0万蔸, 每蔸有4~6株秧苗, 达到每亩7~12万株;杂交稻每亩栽1.3~1.5万蔸, 保证杂交稻基本苗达到每亩3~4万株。

五、不同育秧基质对比试验

1.试验结果

测产验收结果汇总如下附表 (6) :

2.分析

从试验田块秧苗生长情况看, 用基质肥代替传统的肥泥土育秧是成功的, 可取的。通过跟踪观察水稻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 3个试验点用基质肥育秧, 都表明有如下优势:

1.肥力较足, 秧苗矮壮茎粗, 叶片宽大, 叶挺色绿, 抗逆性较强;

2.抗病虫害较强, 苗期无立枯、青枯等病害发生;

9种农药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篇8

关键词:农药,急性,毒性,试验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已经成为不可缺的重要生产资料, 不仅在国内使用品种多, 用量大, 而且我国农药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1个[1]。农药的使用是否安全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健康, 对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于2009年2月—9月对9种农药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检测, 现将结果整理出来, 以期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农药9种, 由陕西多家农药生产企业提供。

1.2 实验动物

SD品系健康成年大鼠, 体重180~220 g, 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 (军) 2007-007号]。健康白色家兔, 体重2.0 kg左右。Hartley豚鼠, 体重200 ~250 g, 均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 (军) 2007-008]。

1.3 实验环境

温度19~23 ℃, 相对湿度40%~70%。动物房合格证号:SYXC (陕) 2007-005。饲养方式:大鼠和豚鼠为群养, 家兔为单笼饲养。

1.4 试验方法

按照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2]中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 (致敏) 试验的有关要求进行试验。

2 结果

2.1 大鼠急性经口、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结果见表1。根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 40%杀扑磷乳油属高毒级, 100 g/L联苯菊酯乳油属中毒级, 其余7种农药属低毒级。根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急性经皮毒性分级标准, 9种农药均属低毒级。

2.2 家兔急性皮肤刺激和眼刺激试验

结果见表2。根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皮肤刺激强度分级标准, 9种农药对家兔皮肤刺激强度均属轻度刺激性。根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眼刺激强度分级标准 (眼刺激的平均指数:m.I.O.I) , 9种农药对家兔眼刺激强度均属轻度刺激性。

2.3 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结果均为Ⅰ级弱致敏物。根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致敏率强度分级, 9种农药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均为Ⅰ级弱致敏物。

3 讨论

农药毒性是农药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 因此也成为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农药毒性决定了农药发展方向及具体品种取舍的关键因素。现代农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效、低毒、低残留[3]。本次试验的9种农药中大多数为低毒级, 40%杀扑磷乳油为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级, 100 g/L联苯菊酯乳油急性经口毒性属中毒级。40%杀扑磷乳油急性经口中毒症状表现为震颤、四肢无力、惊跳等, 40 min即出现死亡现象。100 g/L联苯菊酯乳油急性经口中毒表现主要以抽搐为主。9种农药急性经皮毒性均属低毒级, 对家兔皮肤刺激均为轻度刺激性, 眼刺激试验均为轻度刺激性, 皮肤变态反应结果均为Ⅰ级弱致敏物。因此, 在使用农药时必需做好个人防护, 尽可能减少接触,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魏启文, 李光英, 简秋, 等.我国农药管理法制建设初步研究 (续) [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9, 30 (3) :1-5.

[2]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S].

HIV抗体检测确证试验结果分析 篇9

1.1标本来源

佳木斯市辖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及筛查点送检的初筛阳性经复检阳性需进行HIV抗体确证样品。

1.2试剂

1.2.1筛查试剂:万泰生物药业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珠海丽珠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韩国(SD)、英科新创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试剂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注册,批批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2.2确证试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免疫试剂盒(免疫印迹法),生产企业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1.3仪器

酶标仪,AUTObio PHOMO洗板机,AUTObio i WO-Ⅳ翘板式水平摇床,生物安全柜。

1.4方法

全市艾滋病实验室送检的复检阳性样品,由佳木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WB确证试验。确证结果的判定均按照《全国艾滋病年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规定并结合试剂说明书。

2结果

2.1佳木斯地区2007~2015年HIV抗体待确证标本的WB检测,见图1。

507例样本经WB确证397份HIV-1抗体阳性,不确定45份,阴性65份。我市艾滋病病例报告数由2007年的10例上升到2015的115例,2015年全市发现报告HIV/AIDS 115例,比2014年增长47%。

2.2佳木斯地区HIV1抗体阳性样品来源

人群分布见图2。

目前我市艾滋病疫情虽然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性接触传播尤其是男男性接触者(MSM)是我市报告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男同性性传播近年来增长较为明显。明确的MSM(项目)人群共检测出阳性183例占阳性样品的46.1%(183/397),而所有病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79.8%(317/397)是经男男性接触传播。

2.3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人群分布及随访结果

在45例不确定样品共有7种带型其中P24占46.7%(21/45)GP160占28.9%(13/45)GP160+P24占11.1%(5/45)P24+P17占4.4%(2/45)GP160+GP120占4.4%(2/45)P66占2.2%(1/45)GP41占2.2%(1/45)。不确定结果发生的频率在不同人群发生频率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孕产妇占33.3%(15/45)献血员占22.2%(10/45)VCT占20%(9/45),在随访的25例被检测中有3例明确高危行为者WB确证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见图3。

2.4 HIV抗体确证试验(WB)阴性结果

在WB结果阴性的65的样本中,初筛实验室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筛查,结果阳性者用原有试剂加另外一种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厂家或原理的试剂复检,73.8%(48/65)结果为一阴一阳,并且ELISA的S/CO值在1~6之间,CLIA的S/CO值<500。

3讨论

我市艾滋病疫情虽然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我市艾滋病病例报告数由2007年的10例上升到2015的115例,2015年全市发现报告HIV/AIDS 115例,比2014年增长47%。我市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传播途径主要以男男同性传播为主79.8%,应做好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从WB阳性数据分析中我们注意到2015年血站系统检测出HIV感染者10例远高于2007~2014年总和(6例)。发生HIV感染危险的献血员比率明显增高,为了对早期感染者进行确证保证受血者安全当前血站系统已经推广使用更为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Realtime-PCR检测方法,用PCR法检测HIV RNA可以大幅度缩短窗口期。另从WB阳性结果人群分布可以看出肿瘤结核病人占10.3%(41/397),表明这部分HIV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发病期引发结核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此全社会都要重视艾滋病筛查工作特别是发生高危行为的人群更要及早进行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一般认为导致HIV抗体不确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2],一是HIV早期感染,二是非特异性反应。大量研究证明,不确定结果是早期HIV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绝大多数都是非特异性反应。本实验室45例WB不确定者,只在1例有高危行为的献血员和2例VCT中观察到HIV抗体的阳转。在不确定样品7种带型其中主要以P24占46.7%(21/45)和GP160占28.9%(13/45)为主。不确定结果主要集中在孕产妇占33.3%(15/45)献血员占22.2%(10/45)VCT占20%(9/45)。孕产妇ELISA检测与WB试验阳性符合率仅为22.7%(5/22)远远低于一般人群,国内尤向东[3]报道:一般人群中ELISA检测与WB试验阳性符合率89.93%。提示孕产妇HIV抗体筛查假阳性比较严重。妇女怀孕期间,体内各项指标的变化可能导致HIV抗体检测出现不确定结果,排除了HIV感染高危因素孕产妇HIV抗体WB试验不确定结果大多并非HIV窗口期感染而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在低流行人群,HIV抗体不确定样本最终以阴性转归为主[4]。我实验室在3例WB不确定结果中发现在骨外伤患者初筛ELISA S/CO值>6同时胶体金试验阳性,WB试验仅出现GP160条带2例随访两次结果为阴性目前原因不清,希望临床及实验室引起重视。在疾病感染初期、自身免疫性疾病、怀孕、非特异性反应、EB病毒等都可能引起HIV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对于WB结果不确定的病例要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医学随访方案早日确诊以便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同时也尽早排除非HIV感染者,去除心理压力。

WB确证阴性结果分析,造成WB确证阴性的原因是筛查试验的假阳性和血清标本的非特异性反应,可能是试剂的选用、实验室人员操作差异、筛查试剂与复检试剂存在差异有关[5],由于ELISA试验的特点容易造成孔与孔之间的交叉污染,加试剂的不均一性,洗板不洁净,标本不合格,以及人体中一些含有针对HLA抗原的抗体等偶然误差引起实验结果假阳性[6],近年由于化学发光法的使用使得筛查假阳性率有所提高据相关文献报道雅培化学发光法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假阳性率(12.90%)较高[7]。HIV抗体筛查假阳性存在主客观原因,实验室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果准确,以及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在选用试剂时应关注其性能,使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质量稳定的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

[2]Jackson JB.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determinate Westernblot and abortive infection[J].Transfusion,1997,37:1-2

[3]尤向东,傅继华,张静,等.抗HIV1+2筛查试验阳性与免疫印迹试验对比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5):326-328

[4]朱厚宏,王晨笛,刘杨,等.孕产妇HIV抗体筛查阳性与免疫印迹试验对比[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94

[5]季亚勇,尤凤兴,姜永.HIV抗体检测筛查试验假阳性原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2):69

[6]陈远林,秦立新,张仁生.抗-HIV初筛试验阳性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284-286

多指标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篇10

1 标准分与权重

1.1 标准分

将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 这样只要知道总样本的数量与各样本的标准分值, 基本就能知道各样本在总样本中所占的位置。如将各指标分别以X1、X2……Xn表示, 如选指标的最大值 (如提取工艺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指标) 为最优, 则最大值计为100分, 最小值计为0分, 各试验项的得分 (Xi) =100× (Xi-Xmin) / (Xmax-Xmin) ;如选指标的最小值 (如醇沉除杂质工艺中的干膏得率指标) 为最优, 则最小值计为100分, 最大值计为0分, 各试验项的得分 (Xi) =100× (1- (Xi-Xmin) / (Xmax-Xmin) 。各指标结果按上方法转化为标准分后, 即可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

1.2 权重

将各指标得分转化为标准分后, 需要将各标准分统一起来综合评分, 以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指标工艺的优化。综合评分需引进权重 (或叫影响因子) 的概念。指标对工艺参数优化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权重, 影响程度大则按排重权比例大, 影响程度小则按排权重比例小。例如在的取工艺中, 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主要影响指标, 按排权重比例大;而干膏得率为次要影响指标准, 安排权重比例小。下面以提取工艺优化实例说明数据处理过程。

2 提取工艺优化实例

以L9 (34) 正交试验法优化中药的提取工艺为例。

2.1 工艺参数的设计与指标的确定

在试验中, 已确定以水为提取溶剂, 则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参数有加入溶剂的量、提取的时间与提取的次数;提取过程中, 有效成份的提取量为主要指标, 但提取物干膏得率也应做为提取工艺优化的参考因素, 因此, 选择有效成份的提取量及干膏得率为指标, 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提取工艺。

2.2 正交试验设计

L9 (34) 正交试验表中, 可安排4个因素, 本试验中安排3个因素 (留下1个因素做为误差项) , 各因素安排3个水平, 进行工艺筛选, 见表1。

2.3 正交试验表及指标结果

按上表设计3水平4因素正交试验, 并按正交表的安排, 进行了9份正交试验。取处方量药材, 按正交表安排加水, 再按提取时间和次数进行提取, 提取液滤过合并浓缩成稠膏, 经减压干燥 (70℃, 真空度为-0.085 MPa) 得干膏, 计算干膏得率并测定含量。见表2。

2.4 单指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4.1 有效成分提取量指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以有效成分提取量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 提取次数是显著影响因素, 对有效成分提取量指标影响最大;溶剂量是一般性影响因素, 提取时间是非显著影响因素, 即C>B>D。从直观分析看, 最佳提取工艺为C3B3D2。见表3。

2.4.2 干膏得率指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以干膏得率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 提取次数是显著影响因素, 对有效成分提取量指标影响最大;溶剂量与提取时间是非显著影响因素, 即C>B>D。考虑方便制剂的进行, 以干膏得率低结果为佳, 因此从直观分析看, 最佳提取工艺为C1B1D2。见表4。

F0.01 (1, 2) =99, F0.05 (1, 2) =19

F0.01 (1, 2) =99, F0.05 (1, 2) =19

所以, 以有效成分提取量为指标优化的工艺参数与以干膏得率为指标优化的工艺参数相矛盾, 这就要进行综合评分。因提取量与干膏得率不是同一类型的指标, 提取量与干膏得率不能简单的相加。进行标准评分后, 使两指标能统一到同一个层面上后, 就可以按简单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分。

2.5 多指标综合评分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5.1 多指标综合评分方法及结果

以有效成分提取量和出膏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评分方法:在有效成分提取量指标 (以X1计) 中, 其主要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提出量越多越好, 因此, 以提取有效成分最高值 (X1max) 计为100分, 最低值 (X1min) 计为0分, 每个试验项 (X1i) 得分=100× (X1i-X1min) / (X1max-X1min) ;在干膏得率指标 (以X2计) 中, 得干膏越多, 提取出的杂质也越多, 且干膏量越多, 也不利于制剂工艺的成型, 因此, 以干膏得率最高值 (X2max) 计为0分, 最低值 (X2min) 计为100分, 每个试验项 (X2i) 得分=100× (1- (X2i-X2min) / (X2max-X2min) ;综合评分:有效成分提取量为主要影响因素, 加权系数定为70%, 干膏得率为次要影响因素, 加权系数定为30%, 因此, 每个试验项综合得分 (Xi) =70%×100× (X1i-X1min) / (X1max-X1min) +30%×100× (1- (X2iX2min) / (X2max-X2min) 。按此公式, 1-9号试验结果的综合评分值分别为30.00、65.37、70.00、58.98、69.27、39.38、69.02、40.41、64.07。

2.5.2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评分分析

按上综合得分分值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明, 提取次数是显著影响因素, 对样品提取效果影响最大;溶剂量和提取时间是非显著影响因素, 即C>B>D。从直观分析看, 最佳提取工艺为C3B2D2。见表5。

F0.01 (1, 2) =99, F0.05 (1, 2) =19

3 小结

试验结果 篇11

關键词:微生物肥;苹果;增产

中图分类号:S143;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09-03

微生物肥料是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微生物肥料制品中的活微生物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1]。为摸清微生物肥料在苹果上的肥效,获取科学、准确的试验数据,掌握正确的施用方法,于2016年在苹果上安排了田间小区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2015年6—10月;试验地点: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基本情况见表1。试验地土壤农化性状见表2。

1.3 供试肥料

供试肥料名称:微生物菌剂;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1.0亿/g;剂型:颗粒剂。

1.4 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苹果;品种:红富士。

1.5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每小区6棵树。处理1:常规施肥+等量细土;处理2:常规施肥+施用灭活农用微生物菌剂;处理3:常规施肥+施用农用微生物菌剂。

1.6 施肥方法

每次用6 kg/667 m2菌肥,作底肥或追肥施用[2]。

1.7 田间管理

秋施农家肥2 500 kg;追肥第1次于6月10日施复混肥70 kg/667 m2、第2次于7月15日施复混肥58 kg/667 m2,追肥同时施用试验肥料。于10月20日采收,小区单收、单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菌剂对苹果生育性状的影响

考察各处理苹果生育性状情况,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施用微生物菌剂,苹果新梢长度、果实着色率、1~2等果率、果实含糖量和百果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与未施用处理的相比,新梢长度增加8.4 cm,果实着色率提高4.9%,1~2等果率提高6.7%,果实含糖量提高0.5%,百果质量增加1.6 kg;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与灭菌处理的相比,新梢长度增加6.5 cm,果实着色率提高1.6%,1~2等果率提高2.0%,果实含糖量提高0.4%,百果质量增加0.5 kg。

2.2 微生物菌剂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考察各处理苹果产量情况,并进行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表5和表6。

由表4、表5和表6可知:不同处理苹果产量有一定差异。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比常规施肥处理的增产199.7 kg/667 m2,增产率为10.5%;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比灭菌处理的增产144.3 kg/667 m2,增产率为7.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本次试验结果可以用来衡量微生物菌剂的肥效。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与未施用和灭菌处理相比,苹果产量差异均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证明施用微生物菌剂对苹果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3]。

3 结论

1) 在常規施肥基础上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明显改善苹果生育性状,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改善果实品质。主要表现在:新梢长度增加,果实着色率、1~2等果率、果实含糖量都有明显提高。

2) 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明显提高苹果产量。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比常规施肥处理的增产199.7 kg/667 m2,增产率为10.5%;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苹果比灭菌处理的增产144.3 kg/667 m2,增产率为7.3%。

参考文献

[1] 赵瑞英,刘永厚.实用叶面喷施新技术[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1.

[2] 张静.叶面肥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43-144.

[3] 徐红,蔡付琳.保水微生物肥在加工番茄上肥效试验[J].农村科技,2014(1):38-39.

试验结果 篇12

上行制动试验是电梯定期检验中的一项重要试验。其主要目的是对电梯曳引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制动器的间接检验。众所周知,制动器是电梯的关键部件,电梯的曳引能力更是关乎电梯安全的重中之重。很多溜梯事故都离不开这两个关键因素。所以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新检规)包含这项检验,将其列为重要项目。但新检规中对这项试验的判定结果的表述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导致判定结果的异议。笔者以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以下简称国标)和新检规为依据,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判定结果细化,希望能对电梯上行制动的现场检验有所帮助。

1 检规与国标对上行制动试验的要求

TSG T7001-2009(以下简称检规)中8.10规定:轿厢空载以正常运行速度上行时,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供电,轿厢应当完全停止,并且无明显变形和损坏[1]。

新检规对这项内容的解读与提示中指出:“此项是进行上行紧急制动工况下曳引力的检验,而非制动器能力试验。‘轿厢应当完全停止’可理解为在紧急制动期间保证曳引能力,不发生钢丝绳的严重滑移而导致轿厢失控。”

(1)笔者举例说明:如图一所示,假设该电梯设计标准为GB7588-1995,无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钢丝绳与曳引轮的摩擦力(f)很小,当制动器完全抱死时,由于对重侧拉力(T2)大于轿厢侧拉力(T1),根据公式a=(T2-T1-f)g/(T2-T1),即轿厢以加速度运行,导致冲击对重时速度(V冲)大于额定速度(V额)大于缓冲器可承受速度(V缓)。轿厢冲顶后可能导致轿厢变形或轿顶设备损坏。同样,如果制动器因磨损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完全抱住,也会产生同样后果。

(2)导致轿厢变形与损坏的第二种情况为减速度大于g的情况。这时可能会使乘客因不能承受的加速度而导致人身伤害,设备也可能因为过大减速度而致损坏。

(3)轿厢完全停止是指在制动器或制动器与曳引轮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将轿厢制停。因此,此项试验应不能发生冲顶风险。如果发生冲顶,可以理解为缓冲器将轿厢制停,不符合检规对此项的要求。

因此,根据检规要求,上行制动试验判别依据应为:轿厢在行程上段断电情况下,以小于g的减速度制停(可根据表一中的制停距离判定),不能冲顶,轿厢无变形、损坏即可判定为合格。

2 上行制停距离的判定

在电梯检验时,有些同行以应用上行制停距离的长短作为判定该项是否合格的依据。这是否符合要求呢?笔者作如下分析。

国标附录M中指出:

(1)M1.2紧急制动工况

T1/T2的动态比值应按照轿厢空载或装有额定载荷时在井道的不同位置的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每一个运动部件都应正确考虑其减速度和钢丝绳的倍率。任何情况下,减速度不应小于下面数值:

(1)对于正常情况,为0.5m/s。

(2)对于使用了减行程缓冲器的情况,为0.8m/s。

必须保证在任何紧急制动的状态下,不管轿厢内是空载还是满载,其减速度的值不能超过缓冲器(包括减行程的缓冲器)作用时减速度的值。

(2)国标9.3钢丝绳曳引的三个条件:

(1)轿厢装载至125%、8.2.1或8.2.2规定的额定载荷的情况下,应保持平层状态不打滑;

(2)必须保证在任何紧急制动的状态下,不管轿厢内是空载还是满载,其减速度的值不能超过缓冲器(包括减行程的缓冲器)作用时减速度的值。

(3)当对重压在缓冲器上而曳引机按电梯上行方向旋转时,应不可能提升空载轿厢[2]。

上行制停距离的计算:设计依据可参见附录M(提示的附录)[2]。通过9.3(2)项和附录M1.2(1)项可知,在紧急制动状态下轿厢减速度范围应为(0.5—9.8m/s)。根据距离公式S=V2/2a。可以算出不同运行速度电梯的上行制停距离。计算结果如表一所示。

但表一只能用于参考,原因如下:

(1)在进行上行制动试验时,以1.75m/s速的电梯为例,制停距离范围为(3.063—0.156m)。其检测结果精度至少应为毫米级,而目前的检验方法(电梯在中上部平层时在钢丝绳做标记,试验时,看见标记后人工断电,测量钢丝绳滑动距离)误差值至少0.5m。因为人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所以不能达到所需的检验精度。

(2)标准中指出附录M为提示性附录,不是强制执行。所以电梯设计时可以不参考附录M,最大制停距离并非强制要求,只需满足国标即可,即最小减速度的值不一定要取0.5m/s。

(3)检规高于国标,新检规的判定结果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制停距离。判定时应以检规为标准。

(4)钢丝绳在制动器制停曳引轮后继续滑移的问题。

首先,从检规出发,其要求轿厢在试验时应可靠制停,并无明显变形和损坏。这个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紧急制动期间的曳引能力,是否会发生钢丝绳的严重滑移导致轿厢失控。依检规分析,试验时并无要求钢丝绳不能在曳引轮中打滑。

其次,依据国标,虽然附录M中紧急制动工况下对曳引力的计算要求钢丝绳不能打滑,但附录M中也提到必须考虑到当轿厢在井道中,不管由于何种原因而滞留时,都应允许钢丝绳在绳轮上滑移。而国标中对此要求仅为9.3(1)项中轿厢装载125%额定载荷情况下应保持平层状态不打滑即可。同时,附录M只是提示性附录,在国标前言中有说明并非强制要求。所以电梯设计时可以不执行附录M,只需满足国标即可。即钢丝绳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可以打滑也可以不打滑。而允许钢丝绳在紧急制动情况下打滑有如下优点:

(1)在允许打滑的情况下,不满足欧拉公式即可。根据公式可知,允许打滑情况下可以将T1的值减小,有效减轻了轿厢的自重,节约了制造成本。

(2)打滑可以为轿厢提供良好的缓冲效果,降低瞬间冲击力。

(3)减轻轿厢自重同时也减轻对重重量,这就减小了比压,降低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磨损。

(4)降低电梯启动转动惯量,从而减小曳引机功率。

永磁同步电机易发生打滑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制动转矩Me在制动器动作瞬间可能很大,导致瞬时制动减速度α突然增大,致使欧拉公式不成立,导致钢丝绳打滑。

如图二所示,式(1)、(2)、(3)中,T2为对重侧钢丝绳受力,T1为轿厢侧钢丝绳受力。F为制动摩擦力,N为制动器压力,μ为制动器摩擦系数,R为制动轮半径,Me为制动转矩。式(3)为欧拉公式。

3 上行制停距离的检验方法

(1)电梯空载在最高层正常平层3次。

(2)电梯平层停在行程上部(大约1/3处)在曳引轮最高点同水平平齐的曳引钢丝绳上作一清晰标记。

(3)轿厢空载,以额定速度直驶至钢丝绳标记点达到曳引轮最上方的瞬间,一人发出指令,另一人同时断开电梯主电源开关。

(4)以制停后的曳引轮上的最高点为基准,在钢丝绳上作一标记点,作为测量点,测量曳引钢丝绳原标记点与测量点的距离(需考虑钢丝绳倍率问题)。

如果上行制停距离远大于表一中的最大制停距离,应结合下行制动试验与静态曳引试验综合判定曳引能力是否合格。静态曳引试验只针对面积超标的货梯和汽车电梯,但现场检验时,也会遇到轿厢面积超标的病床电梯,此时也应增加静态曳引试验以满足国标9.3(1)项的要求。

4 结束语

对于上行制动试验的判定应为:上行制动试验判别依据应为轿厢在行程上段断电情况下,以小于g的减速度制停,不冲顶,轿厢无变形、损坏,即可判定为合格。如果上行制停距离远大于表一中的制停距离,应结合下行制动试验,面积超标的载货电梯还应结合静态曳引试验综合判定曳引能力是否合格。

参考文献

[1]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S].

上一篇:油田特征下一篇:用水效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