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利用(共8篇)
结果利用 篇1
本研究缘于一次幼儿美食活动。幼儿园举办了一次幼儿美食活动,幼儿可以尝试做不同的美食,在做美食之前,幼儿可以参照事先准备好的步骤图。活动开始后,幼儿A来到做寿司的区域,他没有马上开始做,而是专心地看步骤图。看了3分钟后,他拿起一片海苔,放到寿司器中,然后又把目光注视到了步骤图上,总觉得哪里不对,一直没有动手做下一步。他把寿司器放到步骤图面前比对,又过了3分钟,终于,他笑了。原来是寿司器装的不对。他把寿司器中间的装置放到后面,寿司器的卷舌放在海苔下面。于是他拿起勺子,开始做寿司了。在做饭团的过程中,幼儿B把青瓜丝、香肠条和米饭铺满饭团,他一边看步骤图,一边动手,先把一边的卷舌盖上,接着把装置拉到中间扣住,然后把另一端卷舌也盖上,最后用力拉另一端的卷舌。他花了12分钟时间,终于把寿司做好了。他开心极了,拿出寿司,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的寿司做好了,您能帮我切一下吗?我可以分给我的好朋友还有爸爸妈妈吃。”接着,我把切好的寿司给他,他高兴地和我说谢谢,还分了一片寿司给我。
这次美食活动告诉我们: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告知幼儿怎么做,而是要充分信任幼儿驾驭材料的能力,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允许失误,让幼儿亲自去体验,获取经验,最终走向成功。
因此想到了“去结果”理论,“轻结果,重过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注重的是教的结果,只要学会了,至于过程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视。而“去结果”注重的是过程,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自然而然,幼儿在过程中掌握了技能。本文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去结果理念,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探究能力作一些尝试。
一、利用“去结果”理念,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因此,在确定“去结果式”探究活动的主题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围绕着“生活、兴趣、价值”这几个关键词,对能引起幼儿好奇心,并能持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析、筛选、梳理、融合,以期活动有利于幼儿探究、教师指导,并能激发幼儿对生活活动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比如让小班幼儿玩磁铁游戏时,不直接把“磁铁具有吸力”的结果直接告诉幼儿,也没有简单地提供几块磁铁让幼儿自由去玩。而是创设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用干芦苇、干野花、干泥巴等创设“小猫钓鱼”的情境,同时用稻草做成大小不一样的鱼,然后把细小的大头针固定在鱼的嘴巴里(从外表看,很难发现鱼嘴巴里插了大头针)。用吸铁石、绒线、芦苇杆做成钓鱼竿。有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幼儿的探索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然后教师简单介绍各材料的名称,游戏的玩法,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怎样把鱼掉上来。
但是,幼儿刚开始钓鱼的时候,并不知道鱼嘴巴里有大头针,因为大头针容易被吸铁石吸住。他们刚开始都是在乱钓,发现很难把鱼钓上来。经过一翻尝试,不断地移动鱼竿,逐渐发现鱼竿只有处在鱼嘴巴的位置时才有吸引力,形象地感觉到鱼吃了鱼饵才能钓上来。在拉鱼的时候,他们也会发现只有小心翼翼地才能把鱼钓上来,如果用力过大,线容易断,也不能把鱼拉上来。经过这样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幼儿既开心,又开窍,懂得了如何把鱼钓上来,懂得了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
二、利用“去结果”理念,拓展幼儿探究空间
通常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教师直接把一些自然现象的结果告诉幼儿。比如桃树在春天开花,树叶在秋天开始掉落,蜜蜂会采蜜,冬天会下雪等等。如此的教学,幼儿感到很抽象,即使记住了结果,对自己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帮助。《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去结果理念”,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教育空间,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取真实的经验,就是不仅仅把结果告诉幼儿,还应该让幼儿自己直观地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
比如认识植物。以往的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拿几张图片,告诉幼儿这是什么植物,然后让幼儿涂色,就完成了认识植物的教学。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到园内,甚至到田野中,让他们观察植物。春天来了,幼儿会惊喜地发现小草从泥土里面钻出了嫩芽,漫山遍野开着黄色小花的油菜,光秃秃的树枝上开始长出了新芽,樟树掉叶子后又重新长出了新叶。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是油菜花,那时樟树,而是在幼儿观察时,有意无意地提出问题,然后再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探究,幼儿的自由探索空间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潜能才会被挖掘。又比如,午饭后户外散步,我在前面带领幼儿观察植物,忽然发现后面的几个孩子围在了一起,好像有什么发现。我走到孩子们跟前,原来他们发现菜花上面停着一只蜜蜂,孩子们在议论着:蜜蜂为什么要采花蜜?我们离的这么近,它会蛰我们吗?我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让孩子观察蜜蜂的外形,并带领孩子从书中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及蜜蜂蛰人的原因。
三、利用“去结果”理念,丰富幼儿探究内容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亲近自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应积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探索生活化的课堂模式。利用“去结果”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的探究内容。
比如有一次午饭吃萝卜和红薯,有的幼儿分不清,就问老师:“是不是每天都能吃到萝卜?它们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没有把结果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准备了一个《菜地里的歌》活动,选取园内种植地里的萝卜和红薯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探究对象。孩子活动的地点由教室拓展到种植地,先让幼儿观察绿茵茵的萝卜叶,萝卜叶下面有萝卜头露在外面,有红的有白的;然后让幼儿借助小铲子把泥土挖开,土下的萝卜就慢慢露出来了;而红薯地里看不到红薯,只见郁郁葱葱铺满地的红薯叶,一点儿也见不到红薯的踪迹。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看到的不再是课桌上洗净的萝卜红薯,更不是书上的图片,而是把自然、生态、鲜活的探究对象呈现在孩子面前,通过探究观察,幼儿区分了萝卜和红薯的生长特点,也知道了它们是长在地上还是长在地下。
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他们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地对话,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探究,丰富了幼儿的探究内容,使幼儿通过自己的眼睛、双手去感知和认识大自然,从而走进大自然。
四、利用“去结果”理念,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利用“去结果”理念,不直接告诉“结果”,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在活动中发展经验,提升探究能力。
比如,幼儿从进入小班开始,老师阿姨就开始教他们衣服怎么穿,鞋子怎么穿,饭怎么吃等,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有的孩子根本心不在焉,任你怎么教都是一个样儿,还是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我们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穿衣叠被子的过程,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在无形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学会这一技能。再比如,中午吃饭,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吃,尽管他们吃的满嘴、满身、满桌、满地都是饭粒,但他们享受到了吃饭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吃饭的愉悦,有这样的好心情,他们会一次比一次吃的好、吃的干净。
总之,“去结果”理念下的幼儿生活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允许出错,允许失败,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菊红,周惠英.“‘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6).
[2]戴雪芳.试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文教资料,2014,(14).
[3]王剑虹.“去结果式”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式”指导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5,(17).
结果利用 篇2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利用制度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日益增加。风险评估是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对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我中心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减少我区突发事件的发生,构建我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1、及时将完成的风险评估报告报送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根据需要通报相关医疗卫生机构。
2、评估结果应整合到日常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分析报告中。当评估发现可能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事件或相关信息时,应立即开展专题风险评估。
3、对于评估中发生的可能高的疾病或事件,及时给与预警。通过中心外网发布健康提示。
4、对于专题评估的前后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评估中可能忽略的问题,及时探讨改进。
结果利用 篇3
一、避免数学测试结果利用中的四个误区
其一,对试卷分析不够。在测验后,大部分教师只是自己对班级测试结果的分数段进行了简单分析,未要求学生个人进行试卷分析,测试成绩出来后就立即发试卷进行讲评,由于学生未对试卷进行自我消化,所以听评讲时也是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
其二,评讲形式过于单一。体现在部分教师讲评时只是进行答案核对,致使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只知答案,不知为什么,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巩固与强化了,未达到数学测试的根本目的。还有部分教师则从试卷第一题开始进行评讲,不放过任何一道题,虽然自我感觉讲得很细致透彻,却不知学生早已疲惫不堪,不知所云,评析效率大打折扣。
其三,将评析课上成“批评课”。教师一旦发现自己反复提醒过的知识点学生又错了,就往往在课堂上责备不断,弄得学生对听评一点兴趣也没有,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四,让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评讲后的测后再测试。由于没有测后的再测试,学生的听评自觉性降低了很多,教师对试卷评讲的效果也茫然不知。
二、对数学测试结果有效利用作出的改进
针对以上四点,我对数学测试结果有效性利用作出如下相应的几点改进:
1.让学生充分体验测试的“成果”,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包括诸如情感、态度、需要、兴趣的有效学习,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数学测试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学困生,由于是自己辛苦后的产物,他们都能在数学试卷上找到自己满意的部分。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2.评析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试卷自我分析、自我反思
试卷分析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必修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试卷分析的主体应是学生,只有学生在自己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试卷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才能提出问题,才会产生要求听教师或其他同学讲评的愿望,也才会在评讲过程中有理有据地回答同学及教师的提问,迸发自己思维的火花。
在测试后,我先要求学生从测试分数上与前次测试进行纵比,看自己是否较前次有所进步或者后退,然后再找出试卷中的知识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对错题在评析前进行尝试性的解答,对一题多解的数学题目则思考有无其它方法,最后简要地在试卷一侧写出本次测试后的体会,主要谈谈优点及不足。
通过学生测后分析,大部分同学都能进行正确归因,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应注意的问题,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在试卷评析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评讲前,教师可以简略地分析一下班级考试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在班级内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明确自己在班级内的学习状况,既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其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个“体操”当然不能由教师代做,必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别。况且有了学生测后自我分析作为铺垫,教师在评析课上就不应作为试卷评析的主角了,更不必一一对试卷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自我交流讨论,大多数学生能在这个环节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出疑问,由于是学生个别与个别的交流,组内评析的针对性得到加强,提高了试卷评析的有效性。
再次,就是教师的答疑评析。一是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评讲;二是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很难表述清楚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评;三是对具有发散性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评,便于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及方法,发展学生迁移能力;四是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独特见解的解法进行介绍,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
4.出好测后再测卷
測后再测试卷当然不能是前期试卷的简单重复,重点放在对试卷错误率超过0.5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题量也不易过大,最好让学生能在40分钟内完成。有了测后再测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试卷自我分析及评析课上带上一点小小的压力,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通过再测试取得的“优异成绩”,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提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结果利用 篇4
做到以上事情,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及时采集馆藏文献利用率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充分调动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中预置的一项设计:经过测算, 每一个学科文献都具备核心出版社区域和重要出版社区域, 前者为必选, 后者则可根据需要决定选择与否, 具备选择弹性。
于是, 我们先为每一种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作数据采集和分析, 再根据其分析结果决定该学科是否需要选择其重要出版社区域中的出版社所属学科文献品种。学科文献采访体系构建中的这项弹性设计, 为我们的学科文献品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而其前提是学科文献的文献利用率数据分析结果。
1 文献利用率采集与分析
文献流通数量与馆藏文献数量的比率, 即馆藏中被利用过的数量占全部馆藏的百分比, 是为文献利用率。换一种说法, 文献利用率是文献机构在一定时期 (多为一年) 内所收藏文献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同期入藏文献总数的比率。在这个指标上, 国外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高, 如美国234%、英国500%, 我们国家较低, 只有25%。拿最近的数据来看, 2012年一所985高校馆藏利用率15.62%、一所师范类省属本科高校馆藏利用率52.72%[3]。历年新购文献的借阅率, 作为读者利用入藏新书的衡量指标, 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被排在首位。
1.1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采集
西昌学院图书馆采用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结果构建的学科文献采访体系作为主要遴选方法后, 累积的众多数据可以作为未来采访调整的依据。这里就包括入藏图书的文献利用率。2014年5月底6月初, 使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统计子系统, 逐一采集了2012、2013年各学科文献利用率, 经过数据导出、整理, 对不同统计途径数据作加权平均处理, 形成下表:
根据系统说明, 统计途径为“按种”意为某种书只要有1册被借阅过, 即为已使用, 借阅多次仍计为1次;而“按册”意为同1册书, 当借阅次数多于1次时, 仍计为1次。
1.2 2012、2013年文献利用率分析
按照西昌学院图书馆入藏图书利用率统计表的“加权比较值”, 对30个学科类别进行排序, 可知30个加权比较值的中位数是由教育与教育事业学科的0.89和汉语学科的0.87作算术平均得到的0.88。30个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加权比较值的算术平均值为1, 大于也被用于测度顺序数据集中趋势的中位数0.88, 说明数值序列中有较为突出的极端值出现。于是采用不受极端值影响的位置代表值来作分析———使用中位数以及四分卫位数。
整个数值区间的下四分位数为旅游经济学科的0.63, 上四分位数为语言学学科的1.25。即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0.63以下, 有25%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在1.25以上, 有50%的学科类别比较值介于0.63~1.25之间, 此时的四分位差为0.62, 说明中间50%的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较为分散。
2 文献采访多维度优化
根据分析结果, 2014年学科文献采访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2.1 采访强度控制
2014年的学科文献采访中, 高于上四分位数1.25的7个学科进行高强度采访———采访所有的核心出版社及重要出版社书目, 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艺术理论、工艺美术、英语、绘画、管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低于下四分位数0.63的7个学科进行低强度采访———只进行各自所属核心出版社书目采访, 不作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这些学科包括:农业经济、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水利工程、信息与知识传播及情报、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介于上下四分位数之间的16个学科作选择性采访———根据文献购置经费状况、签约馆配商文献品种配置, 在学科类别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基础上进行选择是否进行各自所属重要出版社书目采访。
2.2 重点学科配置
在2.1节采访强度控制的大框架下, 本校的教学科研重点与增长点也需要考虑。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两门学科的文献利用率比较值分别只有0.77和0.82, 低于中位值0.88, 位于上下四分位区间下端靠上位置。作为优势学科, 这两个类别需要优先发展, 可以归入到高强度采访系列。同样理由, 排在上下四分位区间最末的旅游经济学科刚处于下四位数点位上, 因为全省战略对于学校所处地区的定位要求, 未来有成为优势学科的可能, 可考虑作高强度采访。类似地, 仅有0.40比较值、位处下四分位数之下的信息与知识传播, 文献采访背景是新开办的新闻及主持专业, 馆藏文献极度缺乏, 也应在一定时限内作高强度采访。
2.3 学科类别删补
考察统计表, 位置处于最末端的三个学科:法律、环境与安全科学、化学工业, 其采访依托的专业萎缩, 读者减少。这个判断从2012、2013年两年间利用率 (按种) 可以明显看出, 法律类别从17.23%降到9.29%, 环境与安全科学从20.51%到5.45%, 化学工业更是沿着21.69%到3.70%急泻了近6倍。这些专业除了保持低强度采访外, 应着重考察今明两年专业招生状况, 没有明显改善, 可考虑删除这些目录。相同的思路, 高文献利用率的类别就应该找出相近学科进行增补, 譬如心理学的临近类别伦理学, 艺术类别中各国艺术及摄影、戏剧曲艺、电影电视艺术等。
3 结语
作为评估一家图书馆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 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分化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在文献采访工作评估中的作用。作为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龙头, 文献采访引领着其后所有业务工作, 决定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控制着图书馆服务深度, 影响着图书馆的外在面貌。抛开其他细节不谈, 文献采访的要津之处就是文献品种的选择和控制, 而这就是文献利用率指标显露重要作用的地方。如前所述, 通过考察读者的文献利用率细节, 作出客观分析后, 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文献采访的调整优化, 包括采访强度、学科配置和类别删补等。此外, 优化的维度不限于此, 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教育、阅读推广与文献布局调整, 甚至复本率考核、馆藏剔旧设计等也能在采访优化中展现能力, 提高学科文献的利用率。
摘要:文献利用率的数据分析结果, 结合学科文献采访体系固有的弹性设计, 能够实现图书馆两次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周期之间文献采访优化的需要。让读者的文献流通利用信息动态反映在文献采访的多维度调整中, 可以优化配置学科文献采访资源, 提高采访效率,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关键词:文献利用率,学科文献采访,文献采访优化,核心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曾红岩, 罗明英, 坤燕昌.学科文献核心出版社测算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11) :52-55.
[2]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365-366.
结果利用 篇5
一、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的博弈:难以获胜的审计人
经济责任审计被称为是中国特色的一项审计工作。在我国社会转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它在实现政府“反腐败”的吏治策略方面, 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经济责任审计还远远没有达到老百姓所期望的程度。因为, 老百姓所察觉到的一些腐败, 还没有被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出来, 事实上, 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弱化了。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各级官员, 这些官员, 除了在公共机构行使公共权力的官员 (主要是作为各级公共管理机构负责人的党政领导) 以外, 还有在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公司和国有事业单位任职的负责人。在制度化的经济责任审计环境下, 官员肯定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反审计”或者“反侦查”意识。常见的策略是: (1) 分散责任。集体决策的民主外衣, 可能会取代“一言堂”的个人专制的决策方式, 但是, 取代不了个别领导做主的现实本质。如果一个负责人具有专制倾向, 他所发表的主导型意见已经为决策定下了基本格调, 在中国“明哲保身”的传统观念指导下, 集体中的大部分人的“失语”, 可能会使集体做主事实上变成了个人做主, 这时, 领导者的个人责任在法律上就摊薄了。 (2) 转移责任。一些棘手的事情, 领导人可以授权下属去办, 但是, 领导人会有一些事后查无实据的“暗示”, 如果出了不大的问题, 领导人自然是没有责任的, 被“替罪羊”无可奈何地承担了责任。 (3) 逃避责任。逃避责任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有责任的行政事件不作为;对应当负有的责任予以推卸;通过对下属的处理来淡化个人的责任。 (4) 减少责任。对实在无法推卸的责任, 领导人可能仅仅愿意承担极小的一部分责任。在这四种策略实施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对同一事件中不同人员的经济责任的划分存在很大的难度。
审计人员代表审计机关执法, 这意味着审计行为本身是公共事件;但是, 这种公共事件是依靠审计人员的个人力量完成的, 在此时, 将一个公共机构 (审计机关) 对一个个人 (领导人) 的评价, 就演变为个人 (审计人员) 对个人 (领导人) 的评价, 此时, 审计人员作为实施审计行为的现场监督者, 可能处在一种弱势群体的位置。在审计关系中, 作为被审计人的该领导人, 通过他的特殊地位, 获得了许多行政资源和其他的社会资源, 这些都可能会形成对审计客观性、独立性的外部影响因素;而在正常情况下, 审计人员对该审计对象的特殊背景知之甚少, 无论出于职业需要的小心求证, 还是作为社会人的谨小慎微, 都可能使审计人员的心态存在先天不足。在这场博弈中, 审计人员往往没有明显优势。即便是在“上审下”的制度下, 这种格局也是无法改变的。
在审计人与被审计人的博弈中, 在“公”对“私”的较量中, 复杂的心理与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等等, 使审计人的监督变得弱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相当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痛不痒”的真实原因。
二、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的博弈:
审计报告的适用性下降
在审计关系的分析中, 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被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十分明显, 而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之间为什么也存在博弈关系呢?这种关系的根源是, 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在法律上、理论上的合作关系, 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机关的代理人时, 审计委托人作为组织部门的代理人时, 可能发生代理人背离其所代表的身份的情况, 这时, 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可能演变成为代表不同机构的自然人之间的人与人的博弈关系。这种现象是一种隐性博弈, 可以称为“背离身份博弈”。
当人们深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时, 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一项可以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优秀制度。然而,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可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原因是: (1) 审计委托人的“先入之见”影响审计的独立性。组织部门 (指中国共产党的专门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 以下同) 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委托人, 组织部门的真实意图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这显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相悖。需要重用提拔的领导干部, 审计结论应当有利于组织部门的重用提拔;需要退休离职的领导干部, 审计结论应当对这些有过贡献的人员给予足够的肯定;而有错误需要免职的领导干部, 审计结论应当更加严厉, 不过, 最后一种情况是少量的。从整体上看, 审计人是加强了或者显性化了组织部门的任用意见, 这时, 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挑战。 (2) 审计委托人的“组织属性”在无意中可能被“自然人”所取代。组织部门的个人意见很容易作为组织意见被“组织化”, 当个人意见与组织意见冲突时, 可能对审计意见产生某些扭曲。组织意见被过滤, 是因为组织的职能需要通过个人行为来实现, 貌似组织的个人, 代表组织实现了个人的想法, 这导致了审计结论的立场错位。审计为审计委托人服务, 这是永恒的真理, 但是, 审计不能在事实上为审计委托人的代表人 (个人) 服务, 这同样是一个真理。一旦“公权力”的行使者出于个人目的处理公共事务时, 审计意见可能被有选择的采用, 这实际上是一个权力配置的漏洞。
审计职业的“审计语言”, 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意见被采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组织部门通常习惯于使用“组织语言”, 即任用与否、为什么任用或者为什么不任用的语言, 对“审计语言”在理解上存在障碍, 造成了审计意见利用效率低下。实际上, “职业语言”的存在, 是一种现实状况。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不同行业之间的专业人员的沟通比较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是, 审计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应当使用“审计语言”还是“组织语言”, 是一个难题。一方面, 审计报告的编制范式不同于人事任用报告的编制范式, 审计人员不能编制一个审计界不予认同的、专门用于人事任用的不伦不类的报告, 这必然存在着不少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障碍。另一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能取代人事任用报告, 因为, 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人事管理知识, 他们无法对人事任用的组织工作风险进行准确判断, 也无法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因此, 由审计人员编制符合人事任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审计机关面临两难选择。在采用“审计语言”与“组织语言”之间, 固然各自都有合理的理由, 但是, 如何巧妙地予以结合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审计人员是不是必须编制符合人事部门人事任用需要的审计报告, 并不是一项法定要求, 所以, 使用审计语言编制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并无不妥。然而, 如果这个审计报告并未被利用, 那么, 审计本身的意义又何在呢?与其将大量审计资源的消耗变成浪费, 还不如做出必要的妥协, 编制体现人事任用特点的审计报告。事实上, 审计机关有义务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编制适用的审计报告。
编制体现人事任用需要的审计报告, 应当做到: (1) 对可能影响任用条件的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关键是, 应当充分了解党和国家在人事任用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 在对这些规定有准确把握的情况下, 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 (2) 突出缺点, 淡化成绩。对作为审计对象的相关领导人取得成绩的说明, 应当高度概括, 没有必要进行逐项列举。对确实在经济责任履行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领导人, 可以通过审计意见的类型进行区分, 没有必要从正面进行大篇幅肯定。 (3) 区分审计意见的类型。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五种形式表述审计意见:完全履行经济责任;基本履行经济责任;履行主要经济责任;未履行主要经济责任和未完全履行经济责任。
三、被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的博弈:
改变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
审计报告是审计活动的结果。审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传输的, 而在这个载体上, 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和阐述。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漏洞, 被审计人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 改变审计委托人对审计报告所表达人事评价信息的利用。因为, 只要组织部门的有关人员并不关心某项敏感信息时, 审计报告中应有的效果可能被忽略, 就可能达到被审计人所要求的结果。这时, 就可能存在被审计人与组织部门有关人员幕后交易的情况, 如果后者被收买, 将以组织的名义对审计报告视而不见。这时, 审计机关会很无奈。
在现实中, 审计机关对组织部门利用审计结果的状况, 通常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评价;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 由于身份的限制, 审计人员审慎表达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审计机关普遍性的观点是, 组织部门有组织管理的一整套规则, 对政府官员的评价是综合评价, 而不仅仅关注审计评价这一个方面;只要审计意见提交给组织部门, 其最终利用的情况并不是审计机关应当关心的事情。对这种观点, 笔者持不同意见。组织部门作为审计委托人, 有权决定对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 但是, 并不意味着审计机关在提交审计报告后, 对有关事项漠不关心。如果能够从有关规定 (例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上提出对组织部门的行为规范, 即要求组织部门反馈官员任用的最终评价信息, 可能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改进。
在与组织部门的交往上, 审计机关的困惑是多方面的: (1) 权威压力。受制于组织部门的权威, 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往往十分谨慎, 甚至到了拘谨的程度, 这可能影响审计信息的充分披露。 (2) 动议不明。许多审计委托可能是离任审计, 但是, 任职期间的审计需要表达什么样的信息, 不是十分明确, 这需要仔细分析。如果组织部门已经提拔了某位官员, 可能使审计结论的表述变得微妙起来。 (3) 信息封闭。近几年, 公开披露审计报告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制度改革的重点, 而且, 按照国务院令 (2007) 第492号《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的公开, 已经从上到下展开,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公开, 因为内容的敏感性而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当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否公开, 主要取决于组织部门的意见。对于审计机关而言, 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 这种审计报告的公开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审计报告不公开, 审计的地位可能更加尴尬。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 审计机关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即认为, 人事任免是组织部门的法定行为, 审计机关不能越权表述对政府官员个人任用的意见, 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审计机关固然不能进行人事任免, 但是可以表示相关的意见, 就像普通公民应当可以自由评价一个政府官员的功过一样, 将可以表示意见与实际行使权利混为一谈, 是对组织部门的人事任免权力的误解。显然, 如果审计机关明确表示某一个政府官员不可任用, 那么, 组织部门在做出人事任用的决定时, 通常应当慎重考虑。实际上, 如果某个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 已经由组织部门在委托审计时做出了暗示, 那么, 审计机关的意见可能流于形式。
总之, 在经济责任审计所表现的特殊的审计关系中, 审计机关与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表面上的合作关系, 掩盖不了事实上的权力博弈关系。有博弈, 就有公平, 就有公正;有博弈, 就有制衡, 就有秩序。但是, 在博弈中,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效果可能弱化, 这是当前中国审计的一个特色。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等手段, 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10YJA790050) 和西安市2010年科技计划项目 (SF1018[3])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EB/OL〕.中国新闻网, 2010-12-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冯均科.审计问责: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结果利用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基础日粮与饲养管理
1.1.1 试验动物
规模奶牛场的泌乳牛。
1.1.2 奶牛日粮
精料为全价补充料, 粗饲料是由青贮玉米和干草组成, 并且制作成TMR全混日粮, 奶牛精料日粮的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1。
1.1.3 饲养管理
试验奶牛的饲养方式为全天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由专人喂养, 上厅挤奶时由专人做每日产奶量的记录。每日挤奶两次, 挤奶时间为早上六点和晚上六点。
1.2 试验设计
(1) 选用相同胎次为3胎、平均泌乳日龄20天的泌乳奶牛100头,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的牛只进行DHI测定, 但不采取预防改进措施, 试验组牛只根据DHI测定数据的情况对牛只采取预防措施和改进饲养管理;
(2) 试验地点和时间:试验在廊坊市某牛场进行, 试验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 每月28日采集选定的奶牛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并记录每头牛的日产奶量。通过两次测定数据分析, 排除了数据差异显著的8头奶牛, 实际参测牛只为92头。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指标的测定
记录奶牛的每日产奶量, 牛只每月的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
1.3.2 测定方法
注:预混料主要含钙、磷、食盐、小苏打、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部分氨基酸等。
每次采集奶样时, 集奶瓶中放入0.03克重铬酸钾。每头牛采集50ml奶样, 按6:4分早晚两次采样, 并在取样瓶上做好牛号标记。用MilkoscanFT (乳成分分析仪) 和FossomaticFC (体细胞测定仪) 对样本进行分析。
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差异显著者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DHI测定对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在测定过程中, 对奶牛泌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的变化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胎次平均泌乳量提了672千克 (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了11.4%) , 差异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脂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0.09%, 差异不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蛋白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36%,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的脂蛋比对照组比试验组高出11%, 差异显著 (P<0.05) 。
2.2 对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
通过DHI测定结果的利用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对照组奶牛的平均体细胞数是试验组的2.17倍, 显著高于试验组 (P<0.05) 。两组的累计乳房炎发病数分别为对照组15头, 试验组5头, 发病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3倍,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每头牛潜在奶损失对照组是1.4kg, 试验组是0.3kg, 对照组比试验组高于1.1kg,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校正奶量试验组为17.5kg, 对照组为13.2kg, 试验组比对照组高4.3kg,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DHI测定技术指导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注:表中同行数据右上角标注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注:表中同行数据右上角标注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通过DHI测定分析牛奶中乳成分含量变化, 确定饲料总干物质含量及主要营养供给量是否合适, 指导配合日粮, 确定日粮精粗比例。生产性能测定报告还提供直接反映乳脂率与乳蛋白率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脂蛋白比。比值高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 或日粮中蛋白不足;比值低可能是日粮中谷物类精料太多或缺乏纤维素, 应及时对日粮进行调整。此试验过程中, 试验组的牛只根据每月一次的测定报告结果, 我们都对每头牛的状况进行调整。只要脂蛋白比出现在1.12~1.30之外的情况, 就会在牛只的管理上给予调整, 从而保证了牛的正常生产和乳产品的质量。对于对照组的牛只生产性能报告进行关注, 但我们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在饲养管理和奶牛保健上做任何调整。结果两组牛的生产性能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使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牛生产性能和乳成分有了很大的差别。
3.2 DHI测定技术指导对体细胞数、乳房炎发病数、潜在奶损失和校正奶量的影响
DHI测定数据反应了牛只的健康状况, 通过体细胞数的变化, 能够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 特别是为及早发现隐性乳房炎, 可以为制定乳房炎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当试验组牛只的测定体细胞高于50万/ml时, 在饲养过程中及时进行乳房炎防治工作, 从而有效的减少牛只临床乳房炎的发生, 降低了生产中的损失。在试验过程中, 由于试验组奶牛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大大地降低了奶牛的潜在奶损失量, 提高了试验组奶牛的平均校正奶量。通过DHI测定数据指导奶牛场的生产, 改善奶牛营养与健康状况, 显著提高泌乳期奶牛的体况评分, 且有效提高牛奶真蛋白含量, 改善牛奶品质。
4 结论
DHI测定技术是为奶牛提供了完整的生产性能记录体系, 对牛场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生产性能测定才能准确地了解牛群的实际情况, 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依据DHI测定数据, 可以通过调控奶牛的营养水平, 来科学有效地控制牛奶中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生产出理想成分的牛奶;通过降低体细胞数能提高牛奶的质量, 并且有效地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依据DHI测定报告, 指导调配日粮, 确定日粮精粗比例, 使养牛生产合理化, 从而降低奶牛的饲养成本, 提高奶牛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奶牛场选择相同胎次为3胎、平均泌乳日龄为20天、体况相近的泌乳牛100头, 分为对照组 (进行DHI测定, 但在试验过程中不进行任何调整) 和试验组 (进行DHI测定, 根据测定数据及时对牛群进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调整) 。研究DHI测定技术改进奶牛场管理对奶牛生产性能、牛奶中体细胞数和乳房炎发病率及潜在奶损失的影响, 试验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胎次泌乳量平均提高了11.4%, 差异显著 (P<0.05) ;测定年奶牛平均乳脂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0.09%, 差异不显著 (P>0.05) ;奶牛平均乳蛋白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0.36%,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的脂蛋比对照组比试验组高出11%, 差异是显著的 (P<0.05) ;平均体细胞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2.17倍, 差异显著 (P<0.05) ;累计乳房炎发病数对照组是试验组的3倍,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每头牛潜在奶损失对照组比试验组高1.1kg, 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校正奶量试验组比对照组高4.3kg, 差异显著 (P<0.05) 。
结果利用 篇7
一、实验时间掌握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时, 有的老师演示出来的实验结果经常和书本实验结果不符, 大部分结果是小于五分之一。可和学生分析原因:一是因为磷量太少, 没能把氧气全部消耗;二是因为气密性不好, 使得有气体进入瓶中;三是瓶中气体未能完全冷却, 这三个因素使得进入的水不能完全替代氧气体积。但也有大于五分之一的, 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 原来是因为瓶中气体在红磷燃烧前已经跑掉一部分了, 那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从哪跑掉的呢?一是燃着的红磷放入太慢, 在塞紧瓶塞前, 红磷燃烧的热量使得瓶内的气体热胀从瓶口跑出来了;另一个右边的弹簧夹没夹紧, 使得气体从导管中跑出去了, 最终因为跑出一部分空气而使得进入的水大于五分之一了。根据不同的意外结果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能培养他们分析实验的能力, 以后遇到分析实验的题型时就能从容面对了。
而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学生实验时, 有的组的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我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原来他们用的铁丝没用砂纸打磨导致铁丝无法被点燃。有的组的学生只见铁丝红热一下, 但没能燃烧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后, 原来他们放入时太着急了, 没等火柴梗燃烧完就伸入氧气瓶中, 使得氧气都被火柴梗燃烧消耗掉了。两组同学知道原因后, 重新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们既记住了氧气的性质, 又知道了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使得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还有一组学生实验成功了, 但集气瓶炸裂了, 吓坏了。我没有责怪他们, 一起分析原因, 他们都记起了要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来防止高温熔化物掉落炸裂集气瓶。根据学生们取得的实验结果, 分析了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 使得他们既记住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分析实验的能力。
又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灭高低两层蜡烛的实验时, 经常会出现上层蜡烛先熄灭, 有时连下层蜡烛都不灭的情况。和学生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看不见它是怎么进烧杯中, 假如倒得太猛了, 就会一下子把上层蜡烛给冲灭了, 要用玻璃片挡着点上层蜡烛, 倒时也要快些, 不然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倒入的二氧化碳受热而上升了。还有,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 红磷燃烧后气球膨胀, 有时时间较紧就直接去称量, 发现天平不平衡。分析原因:原来是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起着跟热气球一样的功效, 浮力较大, 使得左边原有的质量变轻了。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所得的意外结果。
二、实验操作顺序不当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学生做验证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把盐酸滴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发现并没有气泡产生, 怎么回事呢?有的学生认为是盐酸或碳酸钠变质了, 但发现用于其他实验又是可以的, 说明没有变质。有的学生认为加的盐酸太少了, 于是就多加些盐酸进去, 发现真的有效了, 但为什么开始滴加少量的盐酸会没有气泡产生呢?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意外, 原来是当少量盐酸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首先会生成碳酸氢钠, 此时并没产生二氧化碳;只有盐酸多加后, 才开始产生, 但是如果把碳酸钠滴加到盐酸中就不会出现这个意外了。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新教材中没有这个实验的操作顺序, 若不小心把通入氢气和加热试管的顺序搞错了, 一会儿就会发现试管炸裂了, 学生会吓一跳。那就趁机强调操作顺序的重要性, 不然实验不但不能成功, 还可能产生危险, 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次序就永生难忘了。
三、实验药品的用量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后验证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时,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 并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们就开始疑惑。我就乘机抛出问题, 为什么石灰水没变浑浊啊?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呢?旁边立刻有学生说, 石灰水中都有气泡产生的, 怎么会气密性不好呢?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石灰水变质啦?我就让他上来证明石灰水是否变质。他用试管取些石灰水后, 用吸管向里面吹气, 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说明石灰水没有变质。又有学生说, 老师的盐酸是不是拿错了啊?他上来一看, 说:老师, 你用的是浓盐酸, 浓盐酸有挥发性的, 制的气体不纯, 是不是所含的杂质气体使得石灰水不变浑浊呢?我一看, 还真是因为用的盐酸太浓了。和他们一起分析了这么多的原因, 学生们既了解了不能用浓盐酸, 知道检验二氧化碳该用新制石灰水, 复习了气密性的检验, 又学习了新知识。这个意外结果使得课堂效率极高, 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了整体的实验分析能力。又如:验证二氧化碳的实验时, 学生看着石灰水变浑浊了, 忘了把通二氧化碳的导管给拿出来, 一会儿又变澄清了。学生惊奇地问我, 我就乘机把宜兴溶洞的形成过程跟他们说了一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既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又使学生知道了要使实验取得成功, 药品的用量一定要准确, 不然可能就生成另外一种物质了, 出现另一个现象了。
综上实例, 我们发现, 引起意外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化学课堂和实验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教师的把握之中。我们教师只要对实验中产生的意外实验结果处变不惊, 反过来加以智慧利用, 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意外产生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在意外结果的基础上扩展思路,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一些教师未能设想到的收获, 就这么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常会出现些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而对于意外结果的处理方式, 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但是假如教师能够适时地转变思路, 并智慧地加以利用, 不仅反过来能够“化险为夷”,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收获, 而且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激励, 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未来的求知探索之路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意外,实事求是,分析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结果利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北京市地理位置分布将所属18个区县分为城区、近郊、远郊三组,以海淀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为各组代表。随机拦截该三区社区居民,向其讲明调查意义、自愿参加的原则,给与调查者相对独立的空间填写问卷,要求逐条阅读问卷内容,不漏填、错填,字迹清楚。
1.2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问卷的形式随机调查,调查时现场发卷,随机抽查。调查员由经过培训的口腔专业护士组成。问卷由调查员核对填写完整后现场收回。
1.3 调查内容
(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形式;(2)是否知道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3)是否曾到社区卫生服务口腔科就诊;(4)对社区口腔科服务是否满意;(5)满意的原因;(6)不满意的原因。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 323份,回收率为88.7%,其中城区1 922份,近郊1 657份,远郊1 744份。5 323名调查对象年龄均大于18岁,其中,男2 153名(占40.4%),女3 170名(占59.6%);高中/中专/技校人数1 782名,所占比例最高(占33.5%),大专文化程度次之(占22.5%);医疗保障形式以职工医疗保险为主(占58.0%);人均月收入以2 000~4 999元为主(占49.9%),基本能代表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 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居民中,有57.9%的人表示知道附近有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口腔科,其中,仅有34.5%的人表示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就诊。对不同地理位置调查显示,近郊社区居民社区医疗机构口腔科就诊率较高。见表2。
2.3 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满意率情况
在分析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满意率情况时,将没有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就诊的被访者剔除。
对1 836例进行过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1 491例表示满意,总满意率为81.2%;在最主要满意选项中,服务态度好和距离近、就医方便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满意人数的28.4%和24.5%(表3);在不满意的原因选项中,医疗水平低和医疗设备差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1.2%和26.7%(表4)。对不同地理位置满意率调查显示,远郊居民的满意率最高,近郊居民的满意率最低(表5)。
3 讨论
3.1 大力提高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居民中,知道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者仅为57.9%,其中,只有34.5%的人表示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口腔科就诊,可见居民对所在地区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总体知晓率、利用率非常低,说明当前社区口腔卫生服务还没普及。这是因为我国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虽近几年政府加大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但对社区口腔医疗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居民对社区口腔服务还不了解,加之卫生服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多数社区居民对社区口腔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且大医院有较好的品牌效应,患者偏好往往向大医院倾斜。这些都是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的原因。依据地理位置对社区卫生服务口腔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近郊社区居民社区口腔科就诊率较高,为40.4%,远郊为35.7%,城区最低,为28.3%。说明北京市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不平衡,其原因可能为城区大医院较多,医疗技术水平高,居民宁可去大医院排队也不选择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议政府广泛宣传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优势,可以通过宣传、社区参与手段使居民了解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即“小病上社区,大病去医院”[3],指导居民的就医选择,增强社区口腔医疗对居民的吸引力,提高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3.2 进一步提高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满意率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质量的高低及患者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直接影响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发展。从调查结果看,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总体满意率良好,远郊区满意率达到92.0%,其对就医方便性、服务态度和收费情况尤为肯定。导致这几方面满意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机构一般都建在社区,距离居民较近,方便居民就医;社区口腔医生服务对象和范围相对大医院基本恒定,与居民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具有较好的服务可及性[4];目前在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收费存在很大差距,大医院的收费项目相对偏高,这让一些低收入患者无法承受,所以,有相当一部份居民选择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陈旧和医疗质量方面。医疗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就诊者能否得到好的检查和治疗。本次调查发现,就诊者对社区医疗机构口腔设备满意度较低,占不满意原因的26.7%,反映了政府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硬件投入不够,设备比较陈旧,还不能满足居民的期望。医疗技术水平是影响居民是否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看病的重要原因[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疗水平低是居民不满意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另一重要原因,占不满意地原因的41.2%。这提示当前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还得不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口腔医师还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技术操作不规范等现象。目前北京市卫生局正开展社区口腔医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的政策,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目的就是加强社区口腔医师整体医疗水平,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5]。
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广大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也是沟通患者与大医院之间的桥梁[6]。口腔科疾病是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口腔科独立操作性较强,尤为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政府应提高社区口腔科的硬件设施,定期开展社区口腔医生培训,提高社区口腔医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更新治疗观念,让社区居民充分享有高质量的口腔医疗服务,促进社区口腔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区口腔医生成为居民家门口的保健牙医。
参考文献
[1]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是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35-937.
[2]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9-240.
[3]李力,李瞳.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5):134-136.
[4]王亚东,关静,李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050-1053.
[5]袁琦,闫红梅,朱清,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