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结果

2024-10-23

异常结果(共9篇)

异常结果 篇1

尿液检验结果可以直接的反映机体泌尿系统或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病状况,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检验科尿液检验资料, 整理和分析其中出现结果异常的病例, 并对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报道如下。

1 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患者的临床用药因素

药物是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 由于患者使用各种药物后, 药物在体内会有不同的浓度、半衰期、起效途径, 有些药物在机体内的清除、代谢时间较长, 不同患者的不同机体对药物的排泄途径、清除程度各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尿液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1], 可能会表现为不符合临床实际或不符合疾病临床症状, 进而影响医师判断疾病的科学性, 所以, 在分析与总结尿液检验结果时就考虑患者用药情况, 尽量排除药物因素的影响。

1.2 标本采集

放置一段时间的尿液, 会因周围环境的污染而发生物理或 (和) 化学变化。采集完尿标本后, 需在2 h内送检, 以免细菌繁殖、蛋白变性、细胞溶解、尿胆原等物质氧化或光照分解等影响尿检质量, 所以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直接影响尿检结果的准确性;留取尿液标本如有时间等特殊规定, 须在盛有标本的容器上标明;急诊或门诊患者的尿液检验, 可随时留取尿液标本, 但要在容器上注明留取尿液的时间;随机收集尿液最佳时间为患者午餐后2 h, 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尿液检查, 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住院患者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作为尿检标本, 或送检上午7点左右的2次晨尿尿液标本, 这适用于疑似或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妊娠早期实验观察等;尿液标本的量一般15~50 m L, 收集和运送标本的容器需是由惰性材料制造的透明、洁净、防漏一次性医用器械;负责收集标本的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 在留尿标本时要保持尿道口的清洁[2]。

1.3 尿标本存储

为保留尿液标本的活性和获取真实的尿液结果务必要妥当存储, 通常尿液标本的储存室温度要保证在24℃以下, 同时保证在留取标本2 h之内送检。因为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会导致标本的物理、化学特征产生变化, 如尿液标本会变得混浊, 味道会掺有氨味, 颜色变深, 胆红素、VC、尿胆原、尿糖含量会相对减少, 亚硝酸盐的含量反而增加, 尿蛋白、酸碱度等都会有所变化, 尿液标本的保存尤为重要, 如果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标本时, 医务人员需暂时在尿标内加入微量的防腐剂 (临床常用的尿检防腐剂一般都是浓度为450 g/L的甲醛溶液, 加用的量按照平均每升尿标中加5 m L计算, 防止过量, 因为过量的甲醇会与尿标本内的尿素发生沉淀反应, 影响镜检) 并冷藏起来, 但必须在6 h内送检。

1.4 尿液标本送检

盛有尿标本的容器上需帖有标签, 且标签最好贴在盖上, 标签的内容包括标本收集时间、患者姓名、特定的编码 (一般是患者所住科室和床号等) 。接收标本的检验人员在接收时必须检查化验单上项目是否与标本上的一致, 必须检查标记内容和标本容器是否一致, 对于容器本身也要严格检查, 如容器是否为一次性、是否有破裂和漏液现象、标本是否污染等;标本的液体量也要检查, 看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如果是肾衰无尿期、烧伤等特殊病例的尿量不足时, 需在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对标本的量加以注明;检查尿液收集、接标本的具体时间, 看从留尿到接收尿液标本的时间是否合理, 并根据时间给予相应处理。

1.5 实验室因素

尿液标本从进入实验室到进行尿液分析的整个过程, 主要应用的是尿试条和尿液分析仪, 这两种仪器的本身质量好坏、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尿试条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用物品以及设备的性能、质量越高, 检验结果准确性就越高。所以, 实验室需要使用两种高低值的质量控制液对仪器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测试、检验, 以确保工作质量, 必须实时监测所用的液体质量;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要定期的保养、检测、校正, 使仪器保持最佳的工作的状态,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尿试条需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未用的尿试条需在厂家提供的密封容器中保存, 保存时应注意避光, 保存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使用前充分的了解其特征和性能, 使用时检验人员要正确的遵照检测流程进行分析, 按需使用后, 立即将容器封闭好, 另外还要注意绝不可将用过的尿试条重新放回于容器中, 不可用手接触尿试条上化学反应区[3]。

2 小结

尿标本的采集、检验操作都不难, 但是临床总会出现由于尿液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与疾病的临床症状不符, 尿液检验的任意一个环节的疏漏或出错, 都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异常。本文针对存在较大误差的尿检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可导致检验结果异常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用药因素、标本采集因素、存储标本因素、送检标本因素、实验室因素等, 检验时严格控制好每个环节, 并提高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责感, 有利于保证尿液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刘艳.探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质量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4) :372-373.

[2]匡祖国.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2) :29-30.

[3]车林浩.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8) :1049-1064.

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的有关分析 篇2

[关键词] 影响因素;生化检验;结果异常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7-01

作为实验室检验的一部分,生物化学检验以其重要的临床作用深受各个医院的重视。为了提高时下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性,有必要结合生化检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断。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标本分析前、标本分析中及标本分析后三个阶段。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检验人员较重视分析中及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对于分析前的质控和管理工作做的相对薄弱。这就给临床诊疗活动带来了隐患。笔者对我院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和与之相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生化检验设备选用日产京都BIOLIS24I型全自动分析仪。

1.2 研究方法 对我院同一位患者的两次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对比分析。患者采用KCI、10%葡萄糖进行输液,样本采集方法选用采用异侧采血或同侧采血方法;自采血时间不能等同与检测的等候时间;将正常标本和混浊标本以及溶血标本分别进行检验。

2 结 果

2.1 标本混浊影响 浑浊标本:Tn 44mg/dl;Tn 2.2mg/dl l。经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如果标本处于浑浊状态,则可以增高肌钙蛋白对光的吸收程度,从而导致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值偏离几十倍左右。

2.2 标本溶血影响正常标本 LDH 176 U/L,AST 97 U/L,CK 11 U/L,K+ 5 mmol/L。溶血标本:LDH 985 U/L,AST 288 U/L,CK 152 U/L,K+ 9 mmoL/L。结果表明,溶血标本和正常标本相比,溶血标本的溶血、黄疸和脂血比较严重,会对PHOS的结果和CO2指标(即>50或出现负值)造成异常影响。

2.3 采血后候查时间和温度不恰当影响。在对患者取血后30min内对样本进行检测:PaCO24.7-6.0kPa,pH值7.4-7.5,SaO211-13kPa。对患者取血后60min后对样本进行检测:PaCO27.8-10.0kPa。pH值7.3-7.4,SaO27-10kPa。因此可知,采血到检测开始的等待时间长短与检验质量成反比,等待时间越长,越会加大实际情况与血气分析结果间的差异。

2.4 输液影响输液侧采血 K+21mmol/L,GLU37mmol/L。异侧采血:GLU10mmol/L,K+5mmol/L。结果表明,在加入输液成分后,对生化指标会造成异常影响,特别是针对K+、cl-、Na+和血糖的升高,输液对病人的血糖和血钾指标影响较大。

3 讨 论

现对上述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异常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3.1 检验前分析因护士工作不够细致,导致出现对正在进行输液的患者输液管侧进行标本抽取,致使标本混杂了药物,从而使患者的化验结果出现严重偏差,最终导致报告出现错误,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误导,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从病人注射KCI、葡萄糖一侧进行对病人血样的抽取,得到的血钾和血糖指标就会伴随出现假性增高。另外,在血样采集完成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送检,延长等待时间、检验前在室温环境下放置都会对血气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对标本进行采集时,其操作过程不规范也常常会引起标本检验指标的异常,比如说,溶血是目前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干扰因素,此外,采血器皿或容器的无菌条件不好,采血针头过小,抽血力度过大或长时间使用止血带等情况均可以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导致标本检验指标发生异常。日常饮食习惯及作息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喜食高蛋白,高嘌呤食物者易导致尿酸、血尿素氮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升高心肌酶谱,肝酶谱,从而影响临床诊断;长期饮酒患者,体内谷氨酰转移酶也会相应升高;长期吸烟者,血液内一氧化碳及血红蛋白含量会有所升高。此外含有咖啡因的药物也会使血糖儿茶酚胺升高。

3.2 检测中分析在生化检验进行时,仪器转台是否稳定,校准品和生化试剂的稳定性和质量都会对生化检验质量的结果造成影响。原则上,样品标本一旦采集应立刻送检,避免时间过长,使得部分酶活性下降,葡萄糖、碳酸氢根等测定结果下降。一般情况下,采血样本一般采用血浆,但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时除外;应用抗凝剂时,应注意其可能对酶活性的影响,必要时可选用影响作用最小的肝素。

4 结 论

短时间内出现的差异性生化检验结果,会对临床医生的诊断造成一定的干扰。针对患者短时间内生化检验的结果表现出较大的不同,继而会对临床医生的诊斷结果造成干扰。所以通过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对影响因素控制重要性和如何规范采送患者样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检验人员要第一时间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讨论异常检测结果出现的原因。而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质量,非常重要。标本的好坏与否决定于生物学、采血方式、标本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系统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敬芝.临床常见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84.

[2] 爱华,刘建玲.现代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4B):1085.

农残速测中常见结果异常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残速测,酶抑制法,问题

采用酶抑制原理进行的农残速测, 因其检测时间快、成本较低、操作简便, 是目前基层检测机构中广泛采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目前蓝田县农检中心采用厦门绿洲农残速测仪, 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应用农残速测仪对生产及销售环节的农产品进行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但是, 农残速测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结果异常现象, 以至于造成个别镇检测人员对农残速测方法的科学性及可靠性提出了质疑。笔者通过1a多的工作实践, 认为检测异常结果的出现除少数是因为仪器故障和试剂质量的原因以外, 多数原因都是由于试剂配制、检测室温度、样品前处理 (即待测液制备) 方法、操作熟练程度等因素所致。在此, 笔者对常见的检测结果异常现象产生原因及避免方法做一简单分析。

1 常见的结果异常现象

1.1 假阳性

即在6个通道的抑制率中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50%。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1.2 0.01%或负值

即在同时检测出的6个抑制率中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为0.01%。这种偶尔出现的现象。

1.3 个别通道没数值

这种现象出现几率不大。

2 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因素

2.1 速测仪器

目前, 蓝田县配置的12台速测仪中有3台出现某个分光光度计光源不亮的故障。当速测仪器的某个紫外光源出现故障不亮时, 则该通道会出现抑制率无数值的异常情况。

2.2 检测试剂

从农残速测的酶抑制原理可以看出, 检测所用的试剂是确保检测结果正确的关键和基础。在缓冲剂、酶、显色剂、底物这4种试剂中, 酶和底物最易出现问题。如果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酶试剂所要求的保存温度和反应温度进行保存和使用试剂, 致使酶活性降低或失去活性, 酶在底物中不起作用, 底物不能被水解, 也因此无法与显色剂结合生成黄色。此时, 就会出现假阳性。而底物也存在自动水解的问题。

2.3 操作技术

在当抑制率出现异常结果时, 首先应先检查仪器和试剂, 在确认仪器无故障、试剂正常有效的前提下, 肯定就是我们的操作出现了问题。试剂配制是否规范, 空白对照检测值是否正确, 样品提取方法得当, 检测室的坏境温度是否合适, 样品检测和对照检测温度和时间是否一致, 检测人员操作是否熟练, 加入底物后是否迅速放入比色池, 这些都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3 结果异常原因分析及避免办法

3.1 假阳性

当6个通道的抑制率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50%, 这一般即可判定为假阳性。具体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查找:

3.1.1 对照检测值

从农残速测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出, 抑制率是样品值与空白对照值的一个比率, 故空白对照值是检测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故出现系统性的假阳性 (即全部或多数样品是阳性) 时, 应检查对照值是否正常和准确。

3.1.2 反应温度

温度对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影响很大, 实验室必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所以, 如果实验室不能满足恒温条件时应将10min的酶反应过程放在水浴锅中进行, 故在冬季检测时都必须使用水浴锅。在夏季, 酶液在稍高温度下其活性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上午配制好的试剂, 其上午所做的对照检测值一般要比其下午的对照检测值大, 如下午进行检测没有重新作对照检测, 那么这时检测出的结果则常常会出现假阳性。所以夏季得试剂应随用随配, 每次进行检测前都必须先做出准确的对照检测值。

3.1.3 取样方法

有的果蔬其取样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假阳性。如生姜、葱、蒜、韭菜、香菜、西红柿、青椒、胡萝卜等蔬菜因其本身含有对酶有影响的次生物质或叶绿素较高, 容易产生假阳性。对以上样品应使用整株浸泡法或冲洗法取样。当一组抑制率中出现2个以上抑制率为阳性时, 应检查取样方法是否得当。

3.1.4 反应时间

不同抑制时间影响酶的抑制率, 随着酶抑制时间的延长, 抑制率也随之提高。如检测结果中同时出现几个抑制率为阳性, 操作者要检查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由于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导致样品加入底物后没有迅速放入比色池。

3.2 抑制率出现多个0.01%或负值

这一般是由于对照检测值小于实际值造成的系统错误。抑制率是样品值于对照值比较而得到的, 如果在作对照检测时, 由于操作不熟练加入的试剂量不准确而导致测出的对照值小于实际值, 就会出现检测出的抑制率中有多个0.01%的异常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这种情况时, 要重做对照。在工作中应正确掌握移液枪的使用方法, 避免溶液洗空或推液不尽导致所取溶液体积不准, 造成检测数据偏差。

3.3 个别通道无数值

异常结果 篇4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遗传性耳聋分子基础。方法 分析48例GJB2、SLC26A4,GJB3、12srRNA直接测序法的异常结果。结果 GJB2基因发现4个突变位点,包括:79G>A、341A>G、109G>A和235delC,12sRNA发现三个突变位点,即:1382 A>C、1438A>G、1555A>G,SLC26A4和GJB3基因均未见突变; 突变频率最高的突变位点是GJB2 79G>A和12sRNA 1438 A>G,其次是GJB2 341A>G。结论 GJB2和12sRNA基因可能是云南省最常见的致聋基因,两个基因的热点突变与国内其它地方报道的有差异。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测序; GJB2; SLC26A4; GJB3; 12srRNA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12-03

耳聋是人类常见的遗传病之一,每1000个儿童里 1.3-2.3名儿童受耳聋困扰,超过50%的儿童期耳聋为遗传性耳聋,在遗传性耳聋中70%以上为非综合征耳聋[1]。研究表明中国人的大部分非综合征性耳聋由几个主要基因的突变引起[2], 如GJB2、SLC26A4、12srRNA,在此基础上商业公司开发出了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法检测。然而耳聋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地域和种群差异,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关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利用直接测序法筛选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候选基因GJB2、SLC26A4,GJB3、12srRNA对48例儿童非综合性耳聋做了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48例听力受损儿童均来自云南省内各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病例,其中汉族16例,回族9,彝族8例,白族8例,纳西族4,傣族1例,其它2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5.3岁,男8例,女9例。所有病例通过病史调查(包括家族史、耳聋史及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和听力学检测证实为非综合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根据纯听力图,分别计算双耳气导0.5KHz、1 KHz、2 KHz、4 KHz处的平均听阈,按WH O 标准进行分类: 听力正常:≤25dBHL;轻度听力损失: 26~40 dBHL;中度听力损失: 41~70 dBHL; 重度听力损失: 71 ~90 dBHL;极重度听力损失: >90 dBHL。所有患者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试剂与仪器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及2*pcr-mix均购自Tiangen公司,测序试剂Bigdye3.1为美国AB公司产品,定性PCR仪为BIO-RAD C1000 型; 凝胶扫描仪为UVP EC3Imaging System; 电泳仪为Bio-Rad产品;遗传分析仪AB3500型。

1.2.2.利用primer5.0和oligo7.0设计引物,引物信息见表1,引物经上海生工合,Page纯化。

1.2.3.标本采集与基因组DNA提取

采集静脉全血3ml,EDTA-K2抗凝,所有血样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保存于-20℃备用。

1.2.4.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为:PCR Buffer 2.5 μL,MgCl2 2.0 μL,10 mmol/L dNTP 0.75 μL,10pmol/μL引物各0.8μL,Taq DNA聚合酶0.5 μL,模板2 μL,加水至25 μL;PCR扩增条件:94 ℃ 2 min;94℃20 s,57℃ 20 s,72℃ 30 s,35 个循环;72℃ 5 min;4℃保存。

1.2.5.DNA测序

PCR 产物4μL 在1.5%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紫外观察为清晰明亮的目的扩增条带(无杂带),扩增片段用上、下游引物正反向分别测序。

二、研究结果

2.1测序结果突变类型

GJB2基因发现4个突变位点,包括:79G>A、341A>G、109G>A;12sRNA发现三个突变位点,即:1382 A>C、1438A>G、1555A>G,见图1-5。SLC26A4和GJB3基因均未发现突变。

2.2. 突变基因型、临床表型及突变频率

48例测序发现最常见的突变12sRNA 1438 A>G,和GJB2基因79G>A,其突变频率都达25.68%,其次是GJB2 341A>G,突变频率为18.92%,发现1例GJB2 79G>A、341A>G和12sRNA 1438 A>G复合突变,见表2,3。

三、讨论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耳聋致病基因的发现和克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同一基因的突变位点在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不尽相同,有很强的种族特异性。全国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由几个主要基因主几热点突变引起,包括:GJB2基因(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SLC26A4基因(2168A>G 、 IVS7-2A>G)、GJB3 基因(538C>T)以及12sRNA(1494C>T、1555A>G)等。我们设计合成的5对引物其PCR扩增片段包含了以上4个基因的热点突变位点。GJB2 基因是最常见的致聋基因,高达21. 01%的耳聋患者携带该基因突变;其次是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责任基因SLC26A4 ,其在耳聋人群中的检出率占15% 以上;另外,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常敏感而至聋的12sRNA 1555A>G 和1494C>T检出率分别3. 43% 和1. 03%。本文48例耳聋基因测序结果异常但临床表型正常的有4例,为先证者的兄弟(或姐妹),实际临床患有耳聋为42例,GJB2基因检出率为69.05%(29/42);12sRNA检测出率为52.38%(12/22)。这和全国的调查结果有差异,这可能和云南特有民族结构的分布有关,也有可能本文收集病例数较少,有些病例是同一个家系内的样本有关。

本文检出的GJB2 79G>A和341 A>G导致编码的第27 位和114位分别从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谷氨酸转变为甘氨酸,尽管有6例GJB2 79G>A和341 A>G临床表现为正常,但它和其它耳聋基因突变组成复合突变时临床表现中度或轻度听力损失,表明携带GJB2 79G>A和341 A>G突变对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非综合征性耳聋发病有较高风险,这与文献报道一致。

本文发现的GJB2 109G>A,12sRNA 1382A>C国内文献报道不明。GJB2 109G>A为突变杂合子,导致第37位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临床上表现中度听力损失,提示该位点突变为该病例的关键因素,可能是云南民族耳聋致病基因特有的突变位点,其致病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研究。12sRNA 1382A>C检出2例突变,其中1例与12sRNA 1555A>G组合成复合突变,临床上表现重度耳聋,2例均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史,提示该位点亦是导致药物性耳聋的作用靶点。

参考文献:

[1] H V Toriello, W Reardon, R J Gorlin.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and its syndrom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7-69.

[2]戴朴,刘于飞,等。18 个省市聋校学生非综合征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GJB2 235delC 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 突变筛查报告[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1(4):1-5。

[3]李琦,戴朴,黄德亮,等。SLC26A4 基因IVS7-2A>G 突变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重度感音性聋患者中分布频率的观察[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2):893-897.

氧化酶法测血糖结果异常偏低1例 篇5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非常特异, 从原理反应式中可知第一步是特异反应, 第二步特异性较差。误差往往发生在反应的第二步。一些还原性物质如尿酸、维生素 C 、胆红素和谷胱甘肽等, 可与色原性物质竞争过氧化氢, 从而消耗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氢, 产生竞争性抑制, 使测定结果偏低。

然而, 据研究在本法的测定条件下, 溶血标本血红蛋白的浓度达10 g/L, 黄疸标本胆红素浓度达342 μmol/L, 维生素C小于 30 mg/L, 均不影响测定结果。氟化钠浓度达2 g/L不干扰测定结果。标本中含尿素浓度达46.7 mmol/L, 尿酸浓度达2.95 mmol/L, 肌酐浓度达4.42 mmol/L。半胱氨酸浓度达4.10 mmol/L, 三酰甘油浓度达5.65 mmol/L, 对测定结果均无显著影响[1]。

在我们查阅了临床病例及其用药后发现, 该患者为离休干部, 本身肝硬化, 并伴有慢性肾功不全, 本次是因为感冒入院。在用药处方中我们发现, 该患者VC和左旋多巴使用已经5 d。左旋多巴是治疗肝昏迷的药物, 空腹服后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我们分析, 长期连续使用VC和左旋多巴这两种还原性药物, 由于患者肾功能不全不能及时将血中药物从肾脏排出, 造成患者血药浓度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是导致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异常偏低的主要原因。至于VC和左旋多巴血药浓度对氧化酶法测血糖准确的影响数据, 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异常结果 篇6

关键词:产前诊断,唐氏筛查,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病涉及一个或多个基因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较严重地破坏了基因的平衡状态, 从而妨碍了人体相关脏器的分化发育, 造成机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 严重者在胚胎早期夭折并引起自发流产, 相对较轻者即使能存活到出生, 也往往表现有生长、智力或性发育异常和先天性多发畸形, 据统计, 每120~15例新生儿中就有1 例染色体异常者。因此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 避免患儿的出生, 对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2010 年间在我院中孕期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且结果异常的97 例孕妇, 年龄21~43岁, 孕周15~24 周。

1.2 方法

1.2.1唐氏筛查

对于孕15~20+6周的孕妇, 采用时间荧光免疫分辨法进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 (AFP) 、游离雌三醇 (u E3)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3项指标进行检测, 将三联指标测定值输入唐氏综合征风险计算软件, 以1/270为高危切割值, ≥1/270确定为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 1/270~1/500为临界风险。

1.2.2羊水穿刺胎儿染色体分析

经遗传咨询, 对于唐氏筛查高风险或有其他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自愿签订产前诊断同意书, 于16~24周在B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20 m L, 送实验室培养, 适时收获细胞, 经滴片后G显带分析, 每例分析25个分裂相。

2 结果

2007~2010 年在我院中孕期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共检出97 例异常结果见附表。

3 讨论

本文中检测出的染色体异常最多的为常染色体三体型, 其中以21 号染色体三体及18 号染色体三体居多, 共29 例, 说明三体型仍是胎儿最常见的异常核型。本文97 例异常结果中60 例因唐氏筛查高风险、19 例因高龄行产前诊断, 分别占61.9%和19.6%, 说明唐氏筛查高风险及高龄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指征。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产前诊断的病例中, 除了查出21 三体及18 三体患者外, 还查出其他染色体异常, 与肖岩岩[1]、戴美珍[2]等报道的结果相符。本文中有4 例性染色体异常、10 例染色体倒位, 其中8 例inv (9) , 1 例inv (6) , 1 例inv (1) , 以及7 例染色体易位等均是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产前诊断发现的。因此, 唐氏筛查不仅仅局限于三体征, 对其他染色体异常也能给予提示, 孕中期产前筛查是预测先天性宫内缺陷胎儿的有效指标, 结合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以及三维彩超对预防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文检测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最多的为染色体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染色体两次断裂形成的片断倒转180 度后重接而成。倒位发生在长臂和短臂之间称臂间倒位, 发生在同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 其中以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chromosome 9 pericentric inversion, inv (9) ]最常见, 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3.0%[3], 本文检测出14 例。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以往常认为是染色体多态性,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其有临床效应[4]。有学者[5]表明, 9 号染色体pter-q12 片段上为松弛素基因 (RLX) 所在, RLX不仅影响女性的卵泡发育的成熟, 也影响着精子的运动能力和穿透能力, 发生在q12 远端的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由于位置效应的作用, 使RLX作用减弱从而导致不孕不育。DEMIRHAN[6]研究表明在157 例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中自然流产发病率明显增加, 另外有17 例患者合并智力障碍。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除与流产、早产、畸形和死胎有关外, 生育精神分裂症和三体儿等的报道越来越多[7]。另外有文献报道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白血病发生有关联[8]。故应对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患者进行家系调查, 必要时进行进一步详细的检查, 防止染色体疾病患儿的出生。

本文还检测出6 例染色体15p+, 其中5 例均为男性。有学者认为大多数15p+ 是能稳定的遗传, 是有家族性的, 没有临床效应[9], 但需注意与Y染色体的易位。在所有的染色体易位类型中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和Y染色体长臂的结构异染色质区q1的易位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易位, 由于Yq12 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多为结构异染色质, 没有结构基因, 所以这种易位通常是不平衡的。Yq12 和大部分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易位的病例均有报道, 但由于男性减数分裂时15p和Yq结构异染色质序列的同源性, 所以15p+ 较其他染色体多见 (约70.0%) [10]。Y染色体和15 号染色体的易位可导致无精子不育[11]以及其他异常表型[12]。因此, 对产前诊断检出的这些病例, 应对其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以确定变异来源以便进一步处理。

综上所述, 中孕期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多为染色体三体型及染色体倒位。唐氏筛查是重要的产前诊断指征, 其异常不仅可提示三体型异常而且可提示染色体其他异常。

参考文献

[1]肖岩岩, 张站红, 孙越.妊娠中期妇女唐氏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4 (3) :256-257.[1]XIAO YY, ZHANG ZH, SUN Y.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DOWN’S syndrome screening and prenatal diagnosis from women during midtrimester pregnancy[J].Medical Journal of Qilu, 2009, 24 (3) :256-257.Chinese

[3]DANA M, STOIAN V.Association of pericentric inversion of chromosome 9 and infertility in romanian population[J].Maedica (Buchar) , 2012, 7 (1) :25-29.

[4]黄海燕, 韩慧, 符生苗.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3) :347-348.[4]HUANG HY, HAN H, FU SM.Study on the genetic effect of chromosome 9 pericentric inversion[J].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10, 10 (3) :347-348.Chinese

[6]DEMIRHAN O, PAZARBASI A, SULEYMANOVA-KARAHAN D, et al.Correlation of clinical phenotype with a pericentric inversion of chromosome 9 and genetic counseling[J].Saudi Med Journal, 2008, 29 (7) :946-951.

[7]PARMAR RC, SIRA P.Prenatal diagnosis of partial trisomy 21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balanced translocation 46, XX, der21t (21q:22q) with pericentric inversion9[J].J Postgrad Med, 2003, 49 (2) :1546.

[8]SUH B, SONG J, KIM J, et al.Constitutional pericentric inversion 9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Korean J Lab Med, 2010, 30 (3) :218-223.

[10]METZLER GUILLEMAIN C, MIGNON C, DEPETRIS D, et al.Bivalent 15 regularly associates with the sex vesicle in normalm alem eiosis[J].Chromosome Research, 1999, 7:369-378.

[11]ONRAT ST, S?YLEMEZ Z, ELMAS M.46, XX, der (15) , t (Y, 15) (q12, p11) karyotype in an azoospermic male[J].Indian J Hum Genet, 2012, 18 (2) :241-245.

异常结果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市某区在职中学教师2 864人,其中男1 936人,女928人。

1.2 方法

对受检对象进行血液生化、肝胆B超、心电图、血压、胸透等共计10项指标的检查,分析教师的健康状况及性别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整体发病情况

男性1 936人,共计19 360项指标,其中异常指标794项,平均每项异常率为4.1%;女性928人,共计9 280项指标,异常指标616项,平均每项异常率为6.6%。血液、消化、呼吸各系统均有较高的异常率。男性异常率最高的前5项是脂肪肝、高血压、血脂、血象、其他;女性异常率最高的前5项是血象、脂肪肝、高血压、血脂、结石 。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不同性别教师体检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教师血象、结石、心电图、血压4项指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上述前4 项均是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其中血象女性异常率为 14.5%,远高于男性的4.8%。血脂、脂肪肝、其他等3项常见异常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时长期站立,吸入粉笔粉尘较多,而教室里难免会有噪声刺激,加之课外时间又有作业批改,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忙于教案设计,在工作日内不能离开学校;在家庭中多数还肩负着父母和儿女的双重角色[2]。因为生理原因,女性贫血更常见,加上女性结石比男性多,脂肪肝又多发,消化系统的各种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更是加剧了贫血。心理上女性承受着更大压力,引起大脑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是女性心电图异常率比男性高的部分原因。而多数男教师有吸烟、饮酒的不良嗜好,这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据文献报道,胆结石患病以中年女性居多[3],这无疑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有关,缺乏锻炼,不吃早餐也是病因之一。

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的检出率均较高。前两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进程,后者会影响肝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及解毒、排毒等,危害深远。如不加以控制,若干年后,就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另外,消化系统疾病也排在前5位,关注消化是保障健康的前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健康意识,并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杜绝病从口入;控制体重,多摄入植物蛋白、水果和蔬菜;调整精神面貌;注意保持心胸开阔,为自己减压;改善生活环境,加强教师的劳动保护;需要治疗的迅速医治。

同时建议开展每年1次健康普查,40岁以上加测血糖,粪便隐血、已婚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的筛查。全社会要更多关心女教师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司霞红.引起教师亚健康的原因调查与预防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856-858.

[2]刘晴,刘文华,向浩,等.武汉市334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46-247.

异常结果 篇8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参加健康检查的1 473名职工, 其中男性407人, 女性1 066人。按年龄分为3组, 其中20 ~ 34岁694人, 35 ~ 49岁586人, 50岁及以上193人。

1. 2方法健康检查项目包括常规项目和加检项目。 常规项目包括血压、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3项、胸透、腹部B超、心电图; 加检项目包括35岁以上人员加检血糖、血脂、血流变、肾功能, 男性加检泌尿系B超, 女性加检妇科检查、妇科B超、乳房检查、宫颈图片检查。

1. 3诊断标准

1. 3. 1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2010版高血压防治指南, 成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和在安静状态下, 动脉收缩压≥140 mm Hg和 ( 或) 舒张压≥90 mm Hg[1]。

1. 3. 2血脂代谢异常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 2007) , 禁食12 ~ 14 h后抽血, 血清总胆固醇> 5. 72 mmol/L、甘油三酯> 1. 7 mmol/L为升高, 二者有1项升高者均诊断为血脂异常[2]。

1.3.3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2 h PG≥11.1 mmol/L[3]。

1.3.4高黏血症高黏血症标准[4]:根据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期分极标准而选择。高黏血症标准:1血红蛋白:男≥140g/L;女≥130 g/L。2红细胞:男≥5.5×1012/L;女≥5.0×1012/L。3红细胞压积>0.58。4血液流变学检查有2项及以上结果异常。5除外肺外原因引起的血黏度增高的疾病。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及SPSS 15.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 5质量控制所有检查项目均设有1名测量员和质控员, 测量员和质控员均是具有医师资格的检查人员, 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结果

2. 1总体异常检出情况共有参检人数1 473人, 检出指标异常及患某病者共1 169例, 异常检出率79. 4% 。其中男性检出率79. 9% , 女性检出率78. 8% 。共检出疾病20余种, 部分受检者同时检出脂肪肝、高血压、总胆固醇偏高等疾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最高, 为22. 06% ; 其次是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分别为14. 80% 和9. 44% ; 胆囊结石的检出率最低, 仅为0. 88% 。见表1。

2. 2不同性别异常指标及疾病检出情况检出异常的指标及疾病当中, 男职工指标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其中总胆固醇偏高、高血压、甘油三酯偏高、脂肪肝、转氨酶偏高、胆囊息肉、血糖偏高的检出率均高于女职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其中男性检查项目异常率最高的前3位是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 女性异常率最高的前3位是高胆固醇、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见表2。

2. 3不同年龄组职工检查项目异常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指标异常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除胆囊结石外, 其余指标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1) 。 20 ~ 34岁高血压、转氨酶偏高的异常检出率并列最高, 其次是心电图异常和脂肪肝, 未检出眼底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 35 ~ 49岁和50岁及以上两组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均是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 50岁及以上的检出率更高。除此之外, 50岁以下人群患脂肪肝比例较高, 50岁及以上人群眼底动脉硬化I°的检出率最高。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 我院中青年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代谢性疾病检出率较高, 血脂异常、高血压、 脂肪肝、高血糖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这些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 主要与生活中久坐少动、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等有关[5]。男职工的健康状况显著劣于女职工, 血脂异常率、高血压、脂肪肝检出率等均高于女性, 这一方面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更大, 自我调节能力差, 社会应酬多, 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代谢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女性比男性更关注自身健康, 有意识地保持体重有关。 因此, 代谢综合征是医务人员尤其是男性防病治病的重点。

不同年龄组呈现的健康问题有所差别, 但总体上年龄越大, 异常指标检出率越高, 患病率也越高。35岁以前影响职工健康的突出问题是高血压、转氨酶偏高、 心电图异常和脂肪肝, 35岁及以上年龄组职工虽然都是血脂异常率和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与朱勇[6]报道的相同。但35 ~ 49岁异常率较高的是脂肪肝, 50岁及以上更值得重视的是眼底动脉硬化, 这需要进一步调查是原发性疾病还是继发性的。研究显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脂肪肝, 尤其是男性, 脂肪肝与不合理的膳食有密切关系, 导致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首先是长期的高脂肪、高糖饮食导致肥胖, 约50% 肥胖者可发生脂肪肝, 肥胖、血脂异常等均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研究证实, 脂肪肝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控制患者体重甚至可以有逆转脂肪肝的作用[7-8]。 另外, 肥胖还是血脂异常、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因此, 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 从控制体重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

4建议

根据健康检查结果, 结合专家指导意见, 对医务人员制定综合保健指导方案。

4. 1加强健康教育对于在职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采取分发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与沟通。

4. 2鼓励适量运动医院可以适当调整上、下班时间, 灵活的安排工间操或锻炼时间, 开设医院自己的健身房, 为医务人员提供方便的健身环境, 还可以在院内组织相关比赛并设有奖励制度, 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以期预防和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

4. 3指导合理膳食医院的营养科不仅负责院内患者的膳食指导, 还可以义务负责本院职工的身体健康, 指导食堂做相应的营养食谱。根据职工检查结果, 针对不同体质、年龄及所患疾病等制定膳食指南, 如: 对高血脂职工, 应特别注意限制热量, 控制体重, 限制食物中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 大量摄取食物纤维; 对高血压职工指导其注意膳食平衡, 减少脂肪摄入, 少食糖类和甜食, 并注意低盐饮食。

4. 4危险因素干预本次检查结果显示, 在职医务人员的多数异常指标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除了要注意膳食合理, 适量运动, 还要尽量做到戒烟, 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 减少在外就餐, 就餐时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 蛋白质丰富易消化的鱼虾类, 中年男性尤其是应减少应酬带来的大量饮酒、 酗酒等。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8) :701-743.

[2]许海燕, 顼志敏, 陆宗良.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 概要与解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3) :238-240.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1) :S4.

[4]樊磊.益气活血汤治疗肺心病并高粘血症25例[J].光明中医, 2009, 24 (12) :2289-2290.

[5]沈干.2002年干部健康体检患病情况分析[J].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 6 (1) :17-18.

[6]朱勇.511名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09, 2 (1) :107-108.

[7]刘爱荣.1 862例脂肪肝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 (1) :61-62.

异常结果 篇9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速度快、成本低及操作方便, 因此广泛用于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病诊断、免疫监测等工作中, 但其结果受实验材料、操作技术的影响较大。

1 质量控制

1.1 器材的选择及使用

1.1.1 微量反应板

应选择V型反应板, 分为一次性及重复使用两种。重复使用应遵循反复冲洗、2~3%的盐酸浸泡过夜、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程序;切忌煮沸消毒、高压灭菌及试管刷刷洗, 以免变形及破坏光滑性。

1.1.2 吸头

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选用新的, 防止因磨损造成吸液不准确;若需重复使用, 应经超声波清洗、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 并及时更新。

1.1.3 移液器

移液器应定期校准并遵循使用规范, 注意: (1) 在整个试验中, 最好使用同一移液器以减小误差; (2) 稀释液体时, 要垂直插入, 不可过深, 反复吹打6~8次, 确保混匀; (3) 滴加四单位抗原时, 最好悬空并防止液体溅出。

1.2 主要试剂

1.2.1 稀释液

常用稀释液是生理盐水 (0.9%氯化钠溶液) 或PBS, 按要求配制后, 调整p H值为7.0~7.2并高压灭菌[1]。

1.2.2 标准抗原、血清

新购入抗原要检测其血凝价, 如果与所标抗原价不符, 应重新检测。抗原、血清要分装, -20℃保存, 试验前将抗原、血清取出, 使其完全融化。

1.2.3 待检血清

分离的待检血清可于4℃的冰箱保存5d[2], 时间若超过1周, 需冰冻保存。检测冻结血清时, 溶化后可采用上下颠倒的方式混匀, 以防形成气泡及蛋白质变性。在使用中, 应避免反复冻融, 以不超过3~5个周期为宜。

1.3 试验操作

1.3.1 1%红细胞配制

最好采集同种3只以上非免疫公鸡的血液混合制作红细胞, 以减少非特异性凝集现象。若是免疫过的鸡, 需增加洗涤次数。特别注意: (1) 吸取红细胞压积时要伸到底部, 确保红细胞浓度正确。 (2) 加红细胞前, 要摇匀, 边摇边加, 确保红细胞浓度一致;并且低浓度孔向高浓度孔加, 以减少污染; (3) 做同一次试验或测同一批样品时, 不能更换红细胞, 以免对结果判定造成影响。

1.3.2 四单位抗原的配制

HA试验时, 建议同时进行至少3排抗原滴度的测定, 确保抗原效价准确。注意: (1) 配制后须作回归试验。若过高或过低, 都应反复校准后才能用于HI试验; (2) 做同一次试验或测同一批样品时, 不能更换四单位抗原; (2) 最好现用现配, 室温下不可超过4h, 4℃可保存1d, 如时间过久, 需重新检测HA效价; (3) 滴加抗原时, 要充分摇匀, 确保每一孔浓度一致。

1.3.3 感作条件

孵育温度对试验的影响较大, 在4~37℃范围内, 感作温度直接影响着反应时间, 应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在室温 (20~25℃) , 30~40min判定结果;另外抗原抗体反应时间对结果影响较大, 应控制在室温, 感作20min为宜, 直到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4]。

1.3.4 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应以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为依据, 将微量反应板倾斜, 以100%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度为该病毒的血凝价, 即HA效价;判定血清抗体滴度时, 以100%抑制病毒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抗体滴度, 即HI效价。

2 常见异常结果成因分析

2.1 对照孔凝集

(1) 血凝试验中稀释液对照孔的红细胞如出现凝集现象, 可能原因:稀释液中的氯化钠浓度过高或者被细菌污染;红细胞被细菌污染或保存时间过长。 (2) 血凝抑制试验中血清对照孔应完全沉淀, 如出现凝集现象除以上原因外, 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血清变质或被细菌污染;抗原血凝价测定得不准确导致作抗原浓度过高[5]。

2.2 全部凝集

产生此种现象除稀释液对照孔凝集所述因素外, 还可能与四单位抗原配制过高、红细胞配制浓度过低有关[1]。

2.3 抗原对照孔沉淀

血凝抑制试验中四单位抗原对照孔如果出现沉淀现象, 可能是因为抗原血凝效价测定不准确, 导致四单位抗原过低, 不足以凝集红细胞。

2.4 泪滴状流淌 (完全血凝抑制) 线细

一般是由于温度低或作用时间短, 结果还没有完全显示, 需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也有可能红细胞浓度过低引起。

2.5 结果出现慢

20~25℃时, 感作20~30min即可判定效价。当温度低于15℃时, 往往需要超过40 min才能出现清晰的结果。

2.6 结果出现快, 并且整板无凝集现象

(1) 超过30℃时, 试验结果出现快, 20min左右就可读数。时问过长, 结果就会消失, 使整板无凝集现象, 误判为抗原效价为0或者抗体效价为12 log2。 (2)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虽然简单, 但是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规范操作, 同时应对异常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其成因, 消除不利因素, 减少试验误差, 确保试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楚电峰, 刘相娥, 王红.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常见问题探究[J].中国动物检疫, 2008, 4:43-44.

[2]王彦数, 张芳.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操作要领[J].中国动物保健, 2009, 8:75-76.

[3]黄文忠.鸡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 (HI) 的影响因素[J].中国家禽, 2000, 22 (5) ::29-30.

[4]张波, 阎红, 庄艳.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J].现代畜牧兽医, 2006, 10:44-45.

[5]史玉梅, 胡瑛瑛, 韩明香.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J].黑龙江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 4:78-79.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下一篇:出生缺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