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报警(精选4篇)
异常报警 篇1
石化工厂储运罐区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液位、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参数通过自动化仪表检测传送到中央控制室DCS集散控制系统进行监控。特别是罐区液位采用雷达液位计测量后, 罐区液位检测可以达到计量级标准。为油品储存状态监测、产品质量控制、进出厂计量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 对于罐区阀门内漏、操作失误引起的储罐油品串罐却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 油品混合造成油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为此经过多方调研, 决定在DCS控制系统增加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设置, 在罐区液位异常波动发出报警时, 提醒操作人员进行检查, 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 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发生跑油、串油事故。本项目实施背景, 大榭石化拥有两套常减压装置, 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年。配套码头5万吨、3万吨各1座, 3000吨码头两座。储罐84.3×104m3。DCS集散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的ECS-100控制系统。罐区雷达液位计采用Enraf公司雷达液位计及伺服液位计和E+H公司的雷达液位计。罐区液位测量信号均已接入DCS控制系统显示, 本项目是在已有设备和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对DCS内部组态进行修改, 增加部分变量和图形化编程组态, 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功能。
1 实施方案
1) 制作一张流程图, 取名全厂储运罐区液位, 该流程图里能显示所有储运罐液位指示, 以便内操人员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 (以V111为例) :
a.A方框表示液位值显示。b.B方框表示液位的棒状图显示, 图中黑色部分会根据液位变化按比例填充。c.C方框动静罐选择按钮。如果该罐是动罐则把该按钮选择为动罐选项, 如果该罐是静罐则把该按钮选择为静罐选项。
2) 功能描述如下:
a.如果C按钮为静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开始计时, 20分钟内液位改变大于等于6毫米, 则监控画面报警对话框会有相应报警提示, 并且B项画面会闪烁报警, 提示内操人员。b.如果C按钮为静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开始计时, 20分钟内液位改变小于6毫米, 不报警。c.在1和2两种情况发生后, 取第1200秒时的液位值作为以后的比较值。重复1和2两种情况判断。d.如果C按钮为动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 不报警。
2 DCS系统实现过程
2.1 首先在DCS组态中增加液位异常波动报警变量
如下图所示 (部分) :
2.2 DCS程序代码 (以V111为例)
IFKG1101 THEN//KG1101为动静罐切换开关, ON为动罐, 显示为红色;timers=0//时钟计时器置零;EN1101=ON//使能值;
2.3 DCS图形化组态详解
1) 赋值模块
实现功能:LIA1101液位测量值赋值给变量LN1101。
2) 主功能模块
实现功能:a.当变量LIA1101与LN1101变量值不相等时, 变量B1101A值为ON, 否则为OFF。b.当B1101A变为ON时, 则B1101B变为ON, 内部时钟 (ET) 启动开始计时。如果ET尚未达到1000ms时, B1101A变为OFF, ET与B1101B都不会受IN影响。当ET达到1000ms时, B1101B将变为OFF (与IN无关) 。ET达到1000ms之后B1101A变为OFF, 则内部时钟停止, ET=0, B1101B=OFF。c.LIA1101液位值与LN1101液位值转换成浮点数进行减法取绝对值, 与液位变化值0.006m即6mm值进行比较, 如果液位差值大于6mm, 则LA1101为ON, 输出报警。
3 操作规程
1) 在正常情况下, DCS监控画面显示全厂储运罐区液位流程图, 检查B项是否有闪烁报警。2) 在DCS监控画面需要显示其他流程图时, 每隔2分钟查看全厂储运罐区液位流程图, 检查B项是否有闪烁报警。3) 每隔半小时检查报警监控画面是否有罐区液位变化报警。4) 发现有报警时, 马上联系外操检查现场相关流程, 同时查看该液位历史趋势曲线, 判断是否为仪表故障造成, 若为仪表故障, 联系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处理。5) 如果判断不是仪表及系统故障,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查找异常波动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事故发生。
4 结论
罐区液位报警系统通过DCS集散控制系统编程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报警系统投用以后, 使操作人员对罐区的各个区域的油品动静状态一目了然, 提高了操作人员对罐区液位的监控力度, 杜绝了有各种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导致的事故发生。该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实现上, 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是非常合理和行之有效的。该系统投用后得到了操作人员和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并在相关单位进行了推广。
摘要:通过DCS集散控制组态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提示, 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油品跑冒、混罐等事故发生。
关键词:DCS,罐区,液位异常,报警
异常报警 篇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 网络攻击事件频繁发生, 在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对这些攻击事件进行检测时, 会产生海量报警, 这些报警零星杂乱、难以理解与管理, 因此网络安全管理员要想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入侵者的攻击过程并对其做出相应的防御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已有的很多异常数据分析方法都难以解决场景重构时的误报和漏报, 本文提出了基于场景重构和报警融合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在场景重构中通过去冗余技术来减少攻击失败报警对场景重构过程的干扰;采用因果关联的方法, 从时间、状态、参数3个方面对报警进行关联;利用反向搜索来补充遗漏的报警事件。因此, 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场景重构时的漏报和误报。在实验中, 采用DARPA 2000的入侵检测数据集, 并利用基于Snort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 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1 相关工 作
异常数据分析技术是入侵检测系统中对报警信息进行处理的核心技术, 通过异常数据的分析可以将入侵者的攻击流程直观的展示给人们。异常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场景重构和报警融合。场景重构解决了传统入侵检测中存在着较高误报率和漏报率的问题, 报警融合将大量的低级报警进行融合, 确保攻击场景的完整性。
Han[1]等设计了基于关联规则的入侵检测算法, 通过对频繁子集的挖掘, 成功检测出了已知攻击的变种。赵宁[2]等人提出了基于流程化攻击场景重构技术, 采用不同的关联模型对来源不同的报警进行关联, 重构入侵者的入侵场景。Daisuke[3]提出了一种基于日志分析方法,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日志进行分析, 构建攻击者的攻击场景。H.Achi[4]把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应用到入侵检测, 得出攻击者的网络攻击流程。
2 异常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提出的基于场景重构和报警融合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首先去除攻击失败的报警;然后反向关联, 减少场景重构中一些不必要的数据;最后对一些孤立报警进行必要的补充, 来保证场景图的完整性。具体流程如下:
1) 依据报警属性的重要程度 , 保留了五种报警属性 : (1) 报警ID号Alert_id; (2) 报警时间Alert_time; (3) 报警类型Alert_type; (4) 报警源地址Alert_source; (5) 报警目的地址Alert_dest。
2) 对报警进行精简与合并 , 此项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步骤完成 : (1) 对具有重复关系的报警进行合并 ; (2) 删除攻击失败的报警。
3) 通过寻找各个攻击步骤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 将那些大量的、离散的报警合并成同一攻击的不同攻击阶段。本文所使用的算法是在文章[5]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约束条件, 即两条报警能进行关联的前提是这两条报警的时间差在一定范围之内。该算法的流程为:
S 1:遍历每一条报警 , 将报警与词典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
S 2:若该报警与其匹配成功 , 将其保存到关联表中。经过多次实验, 发现时间阈值T=20min为最佳时间段。
S 3:如果该报警与词典库的报警都无法匹配 , 则将该条报警保存在独立报警表中。
4) 对于某一个入侵场景 , 首先找到该场景中报警类型级别比较高且时间靠后的五条报警, 就从这些报警开始向前补充, 将这些报警补充完后, 判断此场景是否完整, 若该场景图还存在遗漏, 需要再进行一次遗漏报警的补充, 直至场景图相对最完整。
5) 本文提出的报警融合方法 , 结合了相似性和抽象性 , 通过该技术得到一个完整的攻击场景图。我们把报警融合算法分成两大步: (1) 将新产生的报警融合到攻击者的攻击流程中; (2) 将不同的场景图, 再次合并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攻击场景, 具体算法如下:
S 1:提取各完整入侵场景中的报警MA1, MA2, …, MAn。
S 2:对于新报警A, 寻找可以与其融合的报警Find (A, MAi) 。
S 2.1: 若A.Alert_type =MAi.Alert_type, 则转S 2.2, 否则插入融合队列。
S 2.2:若IP地址相似度Sim IP (A.source, MAi.source) >IP阈值 , 则转S 2.4, 否则转S 2.3。
S 2.3:若Sim IP (A.dest, MAi.dest) >IP阈值, 则转S 2.6, 否则转S 2.4。
S 2.4: 若Sim IP (A.dest, MAi.source) >IP阈值 , 则将A的dest与source互换 , 并转S2.5, 否则插入融合队列。
S 2.5: 若Simtime (A.begintime, MAi.begintime) >time阈值 , 则转S2.6, 否则插入融合队列。
S 2.6: 若全局相似度Sim All (A, MAi) >All Sim最小阈值 , 则转S 3, 否则插入融合队列。
S 3:融合生成一个新报警N, 有N.begintime =min{MAi.begintime, A.begintime}, N.endtime =max{MAi.endtime, A.endtime};IP地址取A和MAi合并的IP地址。
S 4:删除场景中重复的报警。
S 5:比较各入侵场景是否相同 , 将相同的入侵场景合并。
6) 然而 , 在实际的环境下 , 如果仅仅通过分析报警 , 很难得到完整的攻击场景图, 这时如果再对系统日志、cookies记录等进行分析, 将其融合到攻击场景中, 所得到的攻击场景将会更加完整。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一节介绍了基于场景重构和报警融合的异常数据分析方法的具体流程, 在本小节中, 主要是将此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验证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报警融合步骤的必要性
报警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原始报警中冗余的报警, 通过多次的实验, 结果表明了在对报警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时, 必须要采取报警融合技术。
由表1, 可以清晰的看出各个不同规模的报警集经过报警融合后, 其报警数量都大大地减少了。因此, 报警融合这一步骤是很有用的。
2) 基于异常数据进行入侵检测的可行性
通过上面的实验, 可以看出, 通过报警融合确实减少了报警数量, 但去掉的这些报警是否会影响场景图的完整性, 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通过上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攻击者的主要攻击步骤, 即首先通过主机进行端口扫描, 然后通过asp注入, 添加超级用户, 然后通过该用户对该网站进行操作管理, 最后入侵网站成功。实际检测出的攻击场景图由图中虚线表示, 即成功关联出了具有关联关系的报警信息, 进行MSSQL注入时, 会通过pangolin在主机增加一个用户, 然后将此用户加入到管理员分组, 提升此用户的权限, 通过本文设计的系统进行关联时, 将此步骤关联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 本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漏报, 证明了该方法在可行性方面是没问题的。
4 结论
在攻击场景重构中, 报警融合能有效的抽象出不同主机的行为, 场景重构对每台主机可以实现攻击场景的重现。本文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提出了基于场景重构和报警融合的异常数据分析技术, 先进行场景重构再进行报警融合, 既保证了攻击场景图的全面性又保证了准确性, 有利于从宏观上了解攻击者的攻击动机和过程。在下一步工作中, 将对提出的算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并对入侵知识库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Moradi M, Zulkemine M.A neural network based system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attacks[J].Queen University, Canada, 2004:1008-1015.
[2]赵宁.基于流程化攻击场景重构的网络风险评估[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Daisuke Takahashi, Yang Xiao.Com Plexity Analysis of Retrieving Knlowledge from Auditing Log Files for Com Puter and Network Forensics and Accountability[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eations, IEEE.May, 2008:1474-1478.
[4]Achi H, Hellany A, Nagrial M.Network security approach for digital forensics analysis[C]//Computer Engineering&Systems, 2008.ICCES 2008.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08:263-267.
异常报警 篇3
1 系统模型构建与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车辆行驶过程中, 车辆的行驶状态信息刺激驾驶者, 驾驶者做出判断, 从而对车辆进行控制, 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反馈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该闭环反馈系统中各种因素均相互影响, 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决定着汽车的行驶状态, 驾驶员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影响着驾驶行为。即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活动, 驾驶行为活动转化为驾驶人操作行为, 且直接映射到车辆行驶状态上。
根据如图1驾驶员状态、驾驶行为和车辆行驶状态关系, 分析反应车辆状态的侧向位移、方向盘转角等信息和反应驾驶员状态的脑电波、眼动特性、头部运动特性等信息, 可以设计新型多功能汽车异常驾驶检测报警系统, 如图2所示。车辆行驶状态即时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处理与正常状态车辆行驶状态模型进行比较, 同样将驾驶员控制车辆即时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处理与精神饱满正常驾驶状态下数据模型进行比较, 综合车辆状态信息与驾驶员状态信息从而分析判断异常驾驶状态, 当出现异常驾驶时进行报警。
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多功能汽车异常驾驶检测报警系统主要由双核DSP控制单元、存储单元、信号采集与预处理、本地与远程报警、外围接口电路等部分组成, 如图3所示。
双核DSP控制单元:负责管理硬件资源和软件任务间的通信和调度, 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相关算法计算判断异常驾驶状态, 并输出语音报警等相关提示。
存储单元:存储系统程序, 以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行;存储正常状态下车辆行驶状态模型数据信息, 以进行数据比较。
信号采集与预处理: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车辆行驶时的转向加速度等车辆状态等信息, CCD等相关视频采集器件进行眨眼幅度、眨眼频率和平均闭合时间等驾驶员状态等信息采集与处理。
本地与远程报警:进行语音报警提示与远程报警, 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
3 车辆状态与驾驶员状态检测
3.1 车辆状态检测
异常驾驶直接反应在车辆状态上, 驾驶人疲劳水平变化将影响驾驶人对车辆的操作行为发生变化。正常状态下, 驾驶人反应敏捷, 能及时感知驾驶环境变化和车辆行驶状态, 及时做出判断, 实施对应驾驶行为控制车辆行驶状态, 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随着疲劳水平增加, 驾驶然对周边驾驶环境变化和车辆行驶状态感知能力以及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均下降, 从而导致驾驶人对车辆的操作变量和车辆状态标量均会出现异常。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横向位移量等车辆轨迹变化以及车道线偏离等车辆行驶状态信息, 以及驾驶员对车辆操作行为如方向盘转角控制、急加速、急减速等信息也可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3.2 驾驶员状态检测
汽车异常驾驶关键是对驾驶员的疲劳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通常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包括驾驶人生理信号的检测和驾驶人生理反应特征的检测。研究表明, 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的脑电信号EEG、心电信号ECG、心率变化HRV等生理指标会偏离正常状态值。同时疲劳状态驾驶人的眼动、头部运动等生理反应与精神饱满的驾驶员明显不同, PERCLOS算法证明眨眼幅度、眨眼频率和眼睛平均闭合时间均可用于检测疲劳。
PERCLOS算法采用眼睛闭合程度进行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其原理图如4所示。
图中曲线描述某次眨眼过程, t1-t4为某次眨眼从眼睛闭合80%至眼睛睁开80%的时间, t2-t3时间为某次眨眼从眼睛闭合20%至眼睛睁开20%的时间;状态识别可以计算出PERCLOS值P80。
PERCLOS对一次眼睛闭合过程进行判断, 在视频序列检测中, 一般以帧为单位, 故计算公式可转化为:
P80测量方式以眼睛闭合超过8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驾驶疲劳判断标准。当PERCLOS值P80>15%时, 为一级疲劳状态, 系统发出报警信号。
文中设计的基于双核DSP控制单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利用PERCLOS算法和数据融合技术对车辆状态与驾驶人状态进行检测和处理, 从而判断车辆异常驾驶的新型多功能汽车异常驾驶检测报警系统可靠高。
摘要:为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 本文设计了新型多功能汽车异常驾驶检测报警系统。首先系统分析驾驶员状态、驾驶行为和车辆行驶状态关系;然后构建了新型多功能汽车异常驾驶检测报警系统模型, 设计了基于双核DSP控制单元硬件平台;其次利用PERCLOS算法等判断驾驶人疲劳驾驶状态, 并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将车辆状态信息与驾驶人状态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与异常驾驶判断, 最终实现汽车异常驾驶报警, 实践表明该系统实用可靠。
关键词:异常驾驶,状态检测,PERCLOS算法
参考文献
[1]KLAUER S G, DINGUS T A, NEALE V L, et al.The impactof driver inattention on near-crash/crash risk:an analysisusing the 100-car naturalistic driving study data[R].Washington.
[2]张希波, 成波, 冯睿嘉, 基于方向盘操作的驾驶人疲劳状态实施检测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0 (7) :1072-1076.
[3]Dong Y C, Hu Z C, Uchimura K, Murayama N.Driver inatten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a review[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11, 12 (2) :596-614.
异常报警 篇4
随着大庆油田电网的改造, 六氟化硫断路器 (简称SF6断路器) 大量应用。在运行中, SF6断路器最常见的缺陷是气压异常报警和闭锁, 冬季SF6断路器发气压异常的故障率尤其高, 如发生闭锁将退出该开关的保护, 开关无保护运行会非常危险。我们针对以上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2 S F6断路器气压异常报警、闭锁故障统计
在所辖电网中, 110千伏SF6断路器有113台, 全部是苏州阿海法生产的FXT-11型断路器。35千伏SF6断路器主要有三种, 其中山东泰高LW8-35型有653台, 沈阳LW18-35型177台, 天津开关厂LN2-35型151台。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11月, 共发生气压异常闭锁缺陷66起, 1-3月份发生46起。说明冬季为报警高发期, 占气压异常故障总数的60%以上。
3 气压异常、闭锁报警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本文根据造成SF6断路器发气压异常闭锁报警故障的不同原因进行分析斌给出解决措施。
3.1 断路器本体及连接管路存在漏气点
在66起气压异常故障中, 有30台次是由于断路器本体及连接管路存在漏气点, 未找到漏点并每年要补1-3次气的断路器见表1。
造成漏气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连接管路密封胶垫损坏;断路器胶合部分及法兰连接处密封不严;断路器本体有沙眼或管体损坏;
当SF6断路器发气压异常后, 如怀疑本体有漏点, 就需要对断路器检漏。找到漏点后, 对漏点进行处理, 气体检漏分定性法和定量法。
3.1.1 定性法所采用的检漏仪灵敏度规定不能低于10-6ppm (体积比) 。
定性法检漏仪灵敏度普遍不高。目前, 检修现场使用的检漏仪采用追踪卤素气体的方法检测空气中SF6气体浓度, 对例如齐家北、中九等慢漏气开关检测时, 灵敏度不够, 未能检测出漏点。定性法检漏的标准是:用合格的检漏仪对开关各罐体焊接部位、密封部位、法兰、连接管路、充气口等处进行检测后, 检漏仪不应报警。
3.1.2 定量法检漏分局部包扎法和整体包扎法, 先用塑料布将被检测
元件包扎, 经4小时 (或6小时) 后, 用定量法检测仪探头伸入塑料布内检测, 然后换算成年泄漏率。定量法检漏的标准是:年泄漏率不大于1%。同时可以尝试使用新的SF6检漏技术, 即SF6气体激光成像技术, 该技术采用了SF6气体能够吸收1050纳米波长下红外线, 使SF6漏气点的SF6气体在红外线成像下显示阴影, 根据图像找到漏点结合厂家进行消除。
3.2 气体液化
3.2.1 混合气体比例不平衡。
为解决高寒地区SF6断路器低温运行问题, 苏州厂家采用在断路器内按50%体积比, 填加SF6和CF4混合气体的办法。和SF6气体类似, CF4也属于惰性气体, CF4的分子结构与SF6很接近, 分子量稍小。CF4的特性与SF6也很相近, 具有负电性。同时, CF4的液化温度更低, 按一定比例填加SF6和CF4混合气体后的断路器甚至可将液化临界温度降到-50℃, 低于北方多数地区的低温极值, 避免了SF6断路器低温运行气体液化的发生。通过分析, 造成FXT-11断路器冬季气压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开关内混合气体比例不平衡, SF6气体比例偏高。典型例子是:2006年2月4、5、6日, 大庆气温降到零下30℃以下, 高家一次变110千伏701开关连续在夜间发气压异常闭锁, 第二天中午自动恢复。厂家最初判断是密度继电器故障, 更换后未解决问题。后判断为混合气体比例不平衡。结合5月份检修, 排空SF6断路器内气体, 重新按1:1比例充气SF6和CF4。处理后, 开关运行非常稳定。
原因分析: (1) 在混合气体中, 如SF6气体所占比例过高, 混合气体液化温度点升高, 低温下仍可能液化, 达不到厂家的设计初衷。 (2) 110千伏FXT-11型断路器引进油田电网初期, 厂家没有交代开关运行后为什么要按比例充混合气体, 不充行不行。从1998-2005年, 大庆地区冬季最低温度都没有突破零下30℃, 检修人员忽视了混合气体问题。2005年冬季, 多达六、七天气温都在-30℃以下, 110千伏开关频繁发气压异常。从这年开始, 混合气体比例问题引起了相关技术人员的注意。遇到缺气时, 早几年没能按50%比例的要求补气。而且, 作为密闭性元件, 开关每年气压会小幅下降 (规定年泄漏率不大于1%) , 泄露到空气中气体的比例是不可知的。从上面两点考虑, 110千伏开关运行多年后混合气体比例很难维持50%不变。
3.2.2 断路器管体加热装置故障。
沈阳LW18-35型断路器采用罐体底部加装加热装置的方法, 当温度下降到温控器规定值 (-25℃启动, -20℃返回) 以下时, 通过温控器启动罐体加热装置, 给罐体加热, 以解决北方冬季运行气体液化问题。当加热装置不能及时投入或故障时, 将出现气体液化, 发气压异常、闭锁故障信号。该断路器的缺陷发生特点是, 从2009年低开始, 随着冬季低温天气增多, 发气压异常的次数骤增。
原因分析: (1) 断路器罐体温控器的启动温度要滞后户外的实际温度, 温控器的启动值无法校验; (2) 在20℃, 断路器本体的额定压力大于0.6Mpa, 气体液化温度点升高;
解决措施: (1) 开展混合气体体积比测试工作。对FXT-11型断路器开展混合气体比例测试工作, 并建立相应台帐, 保证补气时使用气体的准确性, 调整气体比例偏差大的SF6断路器气体比例。 (2) 对于该型号开关, 需开展温控器启动温度值的校验, 保证其在-25℃时可靠启动。 (3) 结合检修对加热棒、电流表、指示灯进行检查, 确保完好, 能够可靠投入运行。 (4) 将该型断路器机构箱内保温电源与断路器本体加热电源分别控制;将本体加热装置手投开关外接, 温控器不起动时改手投, 保证管体加热。 (5) 结合检修, 参照压力曲线, 将断路器20℃时SF6气体的额定压力调整到0.6Mpa。 (6) 牺牲LW18-35型断路器的开断能力, 采用一定比例的混合气体, 降低气体的液化温度。
4 总结
当今, 开关厂家一般采用降低工作压力 (设计工作压力) 、充混合气体、罐体加热三种方法解决冬季气温低于-27℃时SF6液化问题。降低工作压力的方法会部分损失灭弧能力, (如将额定电流1250A的开关用于630A) 。充混合气体的开关额定工作压力将升高, 灭弧能力不降低, 对罐体密封的要求略有提高。给罐体加热同样不会降低灭弧能力, 也不对罐体的密封有更高要求, 但需大幅度改变断路器形状和结构, 产品定型设计费用高, 附加投资大, 是专门为北方用户冬季运行设计的开关, 目前暂时只发现沈阳厂家在使用。结合以上分析, 并兼顾电网开关的运行实际, 我们建议, 充混合气体解决开关冬季运行问题更具科学性, 更合理稳妥, 可进一步研究是否有拓宽应用范围的可能。
摘要:本文依据大庆油田电网系统, 完成对SF6断路器气压异常报警及闭锁故障报警的统计, 分析了故障原因, 并给出了解决故障的主要方法, 为相关电网系统故障排除和维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