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波动

2024-10-14

异常波动(精选7篇)

异常波动 篇1

石化工厂储运罐区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液位、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参数通过自动化仪表检测传送到中央控制室DCS集散控制系统进行监控。特别是罐区液位采用雷达液位计测量后, 罐区液位检测可以达到计量级标准。为油品储存状态监测、产品质量控制、进出厂计量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 对于罐区阀门内漏、操作失误引起的储罐油品串罐却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 油品混合造成油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为此经过多方调研, 决定在DCS控制系统增加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设置, 在罐区液位异常波动发出报警时, 提醒操作人员进行检查, 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 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避免发生跑油、串油事故。本项目实施背景, 大榭石化拥有两套常减压装置, 原油加工能力600万吨/年。配套码头5万吨、3万吨各1座, 3000吨码头两座。储罐84.3×104m3。DCS集散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的ECS-100控制系统。罐区雷达液位计采用Enraf公司雷达液位计及伺服液位计和E+H公司的雷达液位计。罐区液位测量信号均已接入DCS控制系统显示, 本项目是在已有设备和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对DCS内部组态进行修改, 增加部分变量和图形化编程组态, 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功能。

1 实施方案

1) 制作一张流程图, 取名全厂储运罐区液位, 该流程图里能显示所有储运罐液位指示, 以便内操人员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 (以V111为例) :

a.A方框表示液位值显示。b.B方框表示液位的棒状图显示, 图中黑色部分会根据液位变化按比例填充。c.C方框动静罐选择按钮。如果该罐是动罐则把该按钮选择为动罐选项, 如果该罐是静罐则把该按钮选择为静罐选项。

2) 功能描述如下:

a.如果C按钮为静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开始计时, 20分钟内液位改变大于等于6毫米, 则监控画面报警对话框会有相应报警提示, 并且B项画面会闪烁报警, 提示内操人员。b.如果C按钮为静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开始计时, 20分钟内液位改变小于6毫米, 不报警。c.在1和2两种情况发生后, 取第1200秒时的液位值作为以后的比较值。重复1和2两种情况判断。d.如果C按钮为动罐选项, 液位发生变化, 不报警。

2 DCS系统实现过程

2.1 首先在DCS组态中增加液位异常波动报警变量

如下图所示 (部分) :

2.2 DCS程序代码 (以V111为例)

IFKG1101 THEN//KG1101为动静罐切换开关, ON为动罐, 显示为红色;timers=0//时钟计时器置零;EN1101=ON//使能值;

2.3 DCS图形化组态详解

1) 赋值模块

实现功能:LIA1101液位测量值赋值给变量LN1101。

2) 主功能模块

实现功能:a.当变量LIA1101与LN1101变量值不相等时, 变量B1101A值为ON, 否则为OFF。b.当B1101A变为ON时, 则B1101B变为ON, 内部时钟 (ET) 启动开始计时。如果ET尚未达到1000ms时, B1101A变为OFF, ET与B1101B都不会受IN影响。当ET达到1000ms时, B1101B将变为OFF (与IN无关) 。ET达到1000ms之后B1101A变为OFF, 则内部时钟停止, ET=0, B1101B=OFF。c.LIA1101液位值与LN1101液位值转换成浮点数进行减法取绝对值, 与液位变化值0.006m即6mm值进行比较, 如果液位差值大于6mm, 则LA1101为ON, 输出报警。

3 操作规程

1) 在正常情况下, DCS监控画面显示全厂储运罐区液位流程图, 检查B项是否有闪烁报警。2) 在DCS监控画面需要显示其他流程图时, 每隔2分钟查看全厂储运罐区液位流程图, 检查B项是否有闪烁报警。3) 每隔半小时检查报警监控画面是否有罐区液位变化报警。4) 发现有报警时, 马上联系外操检查现场相关流程, 同时查看该液位历史趋势曲线, 判断是否为仪表故障造成, 若为仪表故障, 联系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处理。5) 如果判断不是仪表及系统故障,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查找异常波动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事故发生。

4 结论

罐区液位报警系统通过DCS集散控制系统编程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报警系统投用以后, 使操作人员对罐区的各个区域的油品动静状态一目了然, 提高了操作人员对罐区液位的监控力度, 杜绝了有各种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导致的事故发生。该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实现上, 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是非常合理和行之有效的。该系统投用后得到了操作人员和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并在相关单位进行了推广。

摘要:通过DCS集散控制组态实现罐区液位异常波动报警提示, 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油品跑冒、混罐等事故发生。

关键词:DCS,罐区,液位异常,报警

异常波动 篇2

1总则

1.1编制目的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X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省范围内或部分区域内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的应对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1.1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组成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指挥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任副指挥长,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粮食局、国家统计局XXX调查总队为成员单位的省价格应急指挥部。

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省发改委主任兼任。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联系工作、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等具体工作。

2.1.2指挥长职责

领导、指挥和协调全省价格应急工作,负责价格应急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

2.1.3副指挥长职责

(1)向省政府提出启动或终止本应急预案的建议,经省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2)建议实施价格干预措施。

(3)对各地开展价格应急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4)及时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需要向驻军和武警部队通报有关情况。

(5)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1.4成员单位职责

省发改委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向省政府提出动用省级储备商品的建议。负责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预警工作,组织实施价格紧急措施或干预措施。

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价格临时补贴资金发放。

省工信厅负责组织协调与重大灾情、疫情和突发事件处置相关工业产品的生产供应及食盐的调控供应工作。

省公安厅负责维持出现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场所的治安秩序,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省民政厅负责社会救助相关事宜,组织实施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价格临时补贴资金发放。

省财政厅负责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督促有关市、县落实相关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缓解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省人社厅负责组织实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价格临时补贴资金发放。

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组织应急商品的运输,确保应急商品运输通道畅通。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价格分析和监测预警,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地)“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省商务厅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商品物资的应急供应,动用省级储备商品稳定市场,做好市场供应工作。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负责指导各地对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资金。

省应急管理厅负责指导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

省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类不正当价格行为、垄断行为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对重大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依法吊销违法经营者营业执照,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

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XXX调查总队负责统计、监测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工作相关的数据。

省粮食局负责粮食(含原粮、成品粮及食用油)的调控供应工作。

省价格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可决定吸纳其他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另行明确。

2.1.5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建立健全全省价格应急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2)根据价格预警信息,认定价格突发事件级别,立即报省价格应急指挥部。

(3)根据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指示,联系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和有关市(地)政府(行署),开展相关工作。

(4)收集、分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及相关信息,向省价格应急指挥部报告。

(5)向社会公布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情况及价格信息。

(6)综合各方应急工作情况,起草有关文件和简报。

(7)完成省价格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现场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2.1现场指挥部组成成立由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为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开展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现场处置工作,并下设8个工作组:

物资保障组由省商务厅、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局负责,成员为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

资金保障组由省财政厅负责。

社会救助组由省民政厅负责,成员为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数据保障组由省统计局负责,成员为国家统计局XXX调查总队。

治安秩序保障组由省公安厅负责。

市场秩序监督检查组由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政策综合组、监测预警组由省发改委负责,成员为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

2.2.2现场指挥部职责

在省政府及省价格应急指挥部领导下,组织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现场处置工作。

2.3县级以上政府职责

县级以上政府应根据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价格应急指挥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价格应急工作,建立完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和价格应急防范处理机制,及时如实上报信息,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价格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本区域内出现价格应急状态时,首先要启动本级价格应急预案,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或者应急状态升级,由省价格应急指挥部进行调控。并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完成各项应急任务。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立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农业农村、商务、粮食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整合,实现与价格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为开展价格分析预测预警提供信息支撑。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加强对市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实时监测分析,并按照省直有关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市场监测情况。

3.1.2报告内容

(1)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征兆或已发生异常波动的情况,包括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发生异常波动的具体品种、发生时间、区域范围及价格变动幅度等。

(2)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发生异常波动的原因、趋势、影响和社会反应。

(3)相关措施建议。

(4)需要向上级报告的其他内容。

3.1.3报告形式和程序

(1)警情报告一般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由价格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审核签字,通过专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传真报告;遇到紧急情况可采用电话简要报告的形式,电话报告由专人或值班人员做好记录。

(2)进入预警状态后,警情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应立即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每天上午12时前,按照规定的应报告内容,在报告同级政府的同时,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报告。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预警监测点

各市(地)、县(市)价格监测点遇有所经营商品或服务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发生异常波动情况时,必须及时报告。警情发生地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价格监测预警需要,可指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临时价格监测点,实施跟踪监测。

3.2.2预警值班

至少安排1名专职监测人员和1名技术保障人员做好预警值班工作,同时保持移动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各种情况迅速得到处置。

3.2.3市场巡查

全面开展市场巡查工作,重点关注价格舆情、市场供求变化、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等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上报;及时约谈、提醒告诫相关经营者或向社会公开发布提醒告诫书,引导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对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3.3预警支持系统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网络,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12315热线电话和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作用,及时采集价格信息。预警服务平台建在省气象局,作为全省统一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支持系统,做到信息传递及反馈高效、快捷,资源共享。

3.4预警级别及发布

3.4.1预警分级

根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将预警分为三级、二级和一级,一级为最高级别。

3.4.2预警分级标准

(1)三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指在全省范围内或者部分区域内发生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较为明显波动,或这些异常波动品种价格投诉举报数量明显增加时的市场价格状态。

(2)二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指在全省范围内或者部分区域内发生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显著波动,国务院或省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时的市场价格状态。

(3)一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指在全省范围内或者部分区域内发生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国务院依法实行价格紧急措施时的市场价格状态。

3.4.3预警信息发布

一级、二级预警信息由省政府批准后发布。

三级预警信息由市(地)政府(行署)发布。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价格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Ⅲ级、Ⅱ级、Ⅰ级共三级。

(1)建立价格应急监测制度。根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级别,分别实行一、二、三级价格应急监测制度,实行定点、定品种、定时、定人监测,加强市场巡视。确保重要价格信息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2)建立应急值班制度。根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级别,分别实行一、二、三级应急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值守,充分发挥价格监测网络、12315热线电话、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作用,及时发现掌握价格变动情况,快速处置价格举报信息,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根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级别,分别实行一、二、三级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信息报送网络,确保监测数据、政策落实、检查情况、举报统计和文件资料等应急工作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上传下达。

(4)执行突发事件处置措施。根据各地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具体情况,建议省政府适时启动价格干预措施,落实国务院依法实行的紧急措施,打击价格违法行为。

(5)建立新闻宣传制度。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宣传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守法诚信经营,严格自律;发布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价格监管重大举措,就群众关心的价格问题答疑解惑;树立严格执行价格政策的正面典型,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件。

4.2分级响应

市场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后,事发地政府价格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进行研究分析,确认警情级别,并按照本级价格应急预案的规定,立即做出应急反应,对应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及时向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2.1Ⅰ级响应

启动条件:出现一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

响应措施:

(1)省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全省各有关力量开展应急处置。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开展工作。

(2)省价格应急指挥部指挥长主持会商,请示省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或者落实国务院依法实行的紧急措施。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处置,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省政府并通报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上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专人24小时值班,密切监视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发展变化,做好监测预警,并在12小时内派出由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专家组,成立现场指挥部,赴一线指导应急处置工作;不定期通过省级新闻媒体通报相关情况。

(3)省发改委会同省市场监管局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及本预案有关规定,履行下列职责:启动一级应急监测制度,即安排价格监测人员对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每天1次定点监测,24小时密切监控市场价格,分析价格走势;启动一级应急值班制度,即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举报电话,价格举报网络平台24小时运行,节假日全天值班,接受群众价格投诉举报、政策咨询,分析价格违法特点;启动一级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即建立应急信息随时报告制度,要求全省各市(地)价格主管部门随时上报价格监测信息。

(4)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事发地政府及相关成员单位,迅速开展工作;各相关成员单位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履行各自职责。

4.2.2Ⅱ级响应

启动条件:出现二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

响应措施:

(1)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应处置工作,事件信息随时报告省政府。

(2)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主持会商,请示省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或者落实国务院依法实行的紧急措施,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展变化,加强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并及时将情况通报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报告省政府、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24小时内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成立现场指挥部,指导事发地处置工作,并通过省级新闻媒体通报相关情况。

(3)省发改委会同省市场监管局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及本预案有关规定,履行下列职责:启动二级应急监测制度,即安排价格监测人员对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每天1次定点监测,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络、协调等工作,监控市场价格,分析价格走势;启动二级应急值班制度,即安排值班人员16小时值守举报电话,价格举报网络平台24小时运行,节假日专人值班,接受群众价格投诉举报、政策咨询,分析价格违法特点;启动二级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即建立应急信息日报制度,要求事发地价格主管部门每天上报1次价格监测信息;组织开展全省专项价格检查,重点检查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品种及相关商品和服务生产、销售各环节的价格和收费;启动应急保障制度。根据各市(地)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4)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事发地政府及相关成员单位,迅速开展工作;各相关成员单位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履行各自职责。

4.2.3Ⅲ级响应

启动条件:出现三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

响应措施:

(1)事发地政府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并将事件信息报告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对事发地政府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并将情况上报省政府并通报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指导事发地处置工作,并通过省级新闻媒体通报相关情况。

(2)省发改委会同省市场监管局按照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及本预案有关规定,履行下列职责:启动三级应急监测制度,即安排价格监测人员对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每周1次定点监测,监控市场价格;收集、整理、汇总事发地及相关市(地)价格主管部门上报的价格监测信息,分析价格走势;启动三级应急值班制度,即安排值班人员10小时值守举报电话,价格举报网络平台24小时运行,接受群众价格投诉举报、政策咨询,分析价格违法特点;启动三级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即建立应急信息周报制度,要求事发地及相关市(地)价格主管部门每7天上报1次价格监测信息。如遇紧急情况,随时上报;启动应急新闻宣传制度,即事发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新闻宣传,公告价格法规政策,发布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通过本地主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严格执行价格政策的正面典型单位,曝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价格违法典型案件。

5应急处置

5.1事件分级

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突发事件分为Ⅲ级、Ⅱ级、Ⅰ级三级,分级标准分别与三级、二级、一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警情标准一一对应。

5.2信息报告

5.2.1信息报告程序

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在事件发生后,按照国家以及我省关于突发事件报送时限要求,向所在地政府及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信息核实确认后,立即向省价格应急指挥部报告。Ⅰ级、Ⅱ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突发事件,由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向省政府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不得超出规定的时限要求。报告一般采取书面形式报告,涉密信息应当通过机要通信交换或专人送达,特别紧急的事项应当立即电话报告,且在规定时限内补交书面材料。

5.2.2信息报告内容

信息报告内容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5.3紧急处置

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现象发生后,事发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立即作出响应,按照职责和规定的权限依法采取相关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主要包括紧急调配应急资源用于应急处置、依法采取必要的临时管制措施、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以及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措施的同时,事发地政府价格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按照本级价格应急预案的规定,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对应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要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及时向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进入分级响应程序。

5.4指挥和协调

遵循属地为主原则,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为主、有关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成员单位及各级政府应当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对不同等级的价格应急工作,按照价格事权和工作分工各负其责。

(2)科学监测、预防为主。各成员单位及各级政府要提高防范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意识,加强对市场的跟踪监测,出现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前兆及时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

(3)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各成员单位及各级政府在出现价格应急状态时要立即作出反应,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并由各级政府价格应急指挥机构迅速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会商,提出应急措施,各成员单位要全力配合、迅速落实,确保应急处置快速果断,取得实效。

5.5新闻报道

5.5.1新闻发布机构

各市级价格主管部门应成立价格宣传工作小组,负责统一领导辖区内突发价格舆情的新闻发布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价格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

5.5.2新闻发布原则与内容

新闻发布应坚持快速处置、大局利益、疏导有序、协同应对的原则。发布内容:一是有关价格法律、法规和政府处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事件的政策措施;二是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事件的真实情况,澄清不正确传闻或谣言;三是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商品及相关商品的储备、货源组织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四是发布消费价格警示;五是重申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引导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诚信经营;六是通报典型违法案例,震慑违法经营者。

5.5.3审查、发布程序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与宣传、新闻主管部门请示或沟通协商,统一宣传口径,及时有序组织新闻发布。新闻发布要由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时间、地点及安排场次等,根据事件性质、影响程度及发展情况而定)、媒体通气会、发新闻通稿、应约接受记者采访、口头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

5.6应急终止

符合下列条件的,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即行终止:

国务院解除价格紧急措施时,省政府终止Ⅰ级应急响应。国务院或省政府解除价格干预措施时,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终止Ⅱ级应急响应。事发地区域内引发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明显异常波动消失,或原异常波动品种价格投诉举报数量明显减少时,事发地政府终止Ⅲ级应急响应。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由事发地政府价格应急指挥机构制定善后处置方案,经省价格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由事发地政府组织实施。因应急处置工作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组织、个人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损毁、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妥善解决因处置善后工作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6.2社会救助

社会各界捐助的善款和物资按国家相关规定办理,民政部门依法开展行政监督。

6.3总结评估

6.3.1开展评估

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结束后,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经验教训,在省价格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修改、完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6.3.2评估内容

总结评估报告应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工作评估、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工作建议等。

7保障措施

7.1联络保障

省发改委负责建立联络系统维护制度,明确参与应急活动所有部门的联络方式、分级联系方式,提供通讯录及通信备用方案,同时建立联络联系方式变更报备制度;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健全价格监测网络、12315热线电话、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等价格信息采集系统;加强网络维护,确保监测数据、政策落实、检查情况、举报统计和资料等应急工作信息及时、安全、准确、有效地上传下达。

7.2资金保障

启动应急预案需政府负担费用,按照《XXX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以及现行事权与财权划分原则,实行分级负担。

7.3技术储备与保障

各级政府价格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成立专家组,并依托相应科研机构,建立相应技术储备和应急处置技术保障支持系统。

7.4奖励与责任

7.4.1奖励

参与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坚守岗位,踏实工作;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制度规定,不得将价格突发事件级别及其他涉密内容向外宣扬,引起社会混乱。对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过程中,表现突出、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7.4.2责任追究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相关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

(1)不按照本预案规定和应急工作要求实施价格应急措施的。

(2)瞒报、谎报、缓报、漏报预警或应急信息的。

(3)不遵守保密制度、泄露秘密的。

(4)不坚守岗位、玩忽职守的。

(5)对应急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

8预案管理

8.1培训和演练

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应急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工作应做到合理规范课程、考核严格、分类指导,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培训工作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定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至少每3年进行1次应急演练。

8.2预案更新

建立预案更新制度和备案制度。本应急预案由省发改委牵头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当出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调整;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等情形时,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地区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并负责及时更新,确保与省级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更新后的应急预案要向省价格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8.3预案实施(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的通知》(黑政办函〔2015〕19号)同时废止。

9名词术语

本预案所称应急,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的影响,采取有效预防、缓解、应对和恢复措施的全过程。

异常波动 篇3

关键词:沪深300指数期货价格发现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JP+1]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实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然而2015年我国股市的一场异常波动又引发了人们对股指期货功能的再思考。股指期货作为对冲工具和股市的稳定器,它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否依然有效? 抑或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呢?为此,本文选取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间股市异常波动背景下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收盘数据和5分钟高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寻股指期货在股市异常情况下的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性。[JP]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股指期货的功能及对股市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在期货价格能否无偏预测未来价格方面做出探讨的有马丁和格林卡(1981)、霍克和纳什(1989)等。另外卡纳尔等(1987)对期现关系做了系统研究,并运用了计量模型模型对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了验证,他们发现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同涨同跌的关系,但双方对于外界的反应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发现期货价格要比现货价格领先20—45分钟。之后,许多学者对这种领先滞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是期货价格引领现货价格,一种是现货价格引领期货价格,第三种是互为因果关系。造成这种分歧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研究对象不同。已有的国内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对象是1分钟高频数據,用5分钟、半小时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数据抽取的频率越高,市场微观结构噪声越明显,估计的偏差就会越大。二是研究方法不同。目前已有的关于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有脉冲响应函数法,有的用波动溢出模型。三是样本时间跨度不同。目前已有的国内研究中,样本跨度均较小,最大的样本跨度是100多个交易日(不包括仿真交易)。[JP]四是没有分趋势研究,特别没有针对异常情形、极端行情进行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股市异常波动情况下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二、样本来源与选取说明

本文选取的原始数据是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现货价格的日数据和5分钟高频数据。数据来源于通达信股票软件和文华财经期货软件。本文共选取两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组是2015年6月15日到2016年1月28日的日收盘价格数据,第二组是2015年6月15日到2015年7月9日的5分钟数据。第一组是研究低频长区间数据,第二组是研究此段异常波动区间的高频数据,一方面,当数据抽取的频率越高,市场微观结构噪声现象越明显,估计的结果偏差将会越大,另一方面,面如果数据间隔过大其敏感程度会降低,综合以上因素本文使用日数据和5分钟的高频数据,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相互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三、沪深300指数与沪深300股指期货日收盘数据实证分析[ST]

(一)图形及相关性分析

我们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的走势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两者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走势。图1为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和指数现货在第一时间段内(2015615—2016128)日收盘价格变化趋势图。

由上表对于原假设(1)只有268%的概率接受,从而拒绝原假设,即沪深300股指期货是指数现货的Granger原因。对于原假设(2)有5867%概率接受,因此我们认为原假设成立,即沪深300指数现货价格不是股指期货的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此段股指异常波动期间,期货价格是现货指数的Granger原因,现货指数不是股指期货的Granger原因。

四、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5分钟频率数据的实证分析[ST]

本节选取第二组(2015615—201579)异常波动时段的5分钟高频数据(816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此段股指异常波动时间内,5分钟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是现货指数价格Granger意义的原因,因此对于高频数据我们认为股指期货同样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五、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第一,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具有高度相关性,具有同涨同跌的特征。第二,它们均为非平稳序列,且均为一阶单整的。第三,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是指数现货价格Granger意义上的原因,而沪深300现货价格不是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即股指期货领先于股指现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第四,对于5分钟数据,因果检验结果中接受第一种原假设“期货价格不是现货价格的原因”的概率比日数据要小很多,也就是说随着频率的提高,股指期货对现货价格的领先效果是越来越显著和有效。

基于上述结论,股指期货在股市异常波动情况下仍然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领先于现货价格。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价格形成机制的本质不同。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是由市场竞价直接得到,是按点位可以直接交易做多与做空的,某种意义上说资金的大小可决定价格的高低。而现货指数价格是由300只成分股的股价,经过二级处理以后得到的,并且不能直接买卖。这便造成了沪深300指数在产生时间上与股指期货的价格有了一定的滞后,而股指期货的价格最能快速、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信号。

第二,期货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更加快捷。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是T+0,且可以便捷卖空,方向、时限不受限制,所以对信息的反应更加敏捷。而股票市场目前实行的是T+1制度,并且卖空机制受到限制,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要慢于股指期货市场。

第三,从交易者结构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交易者的构成不同也是股指期货价格领先股票指数价格的原因。股票市场对投资者的门槛很低,参与者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大批的散户投资者。所以当市场上产生新的信息时候,往往有很多非专业投资者的行为是滞后的或者非理性的。而股指期货市场不同,投资门槛相对较高,所以投资者中具有专业知识的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比股票市场的比例要高,他们对于市场信息变化的反映会更敏感也更准确。因此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同的情况下,造成股指了期货价格领先于指数现货价格。

六、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股市异常波动情况下,滬深300股指期货仍然具备价格发现的功能,说明中国的股指期货市场仍在健康发展。一些说股指期货是中国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的观点并不正确。当然我国股指期货市场距离成熟市场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其基本功能的发挥也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结合本文的结论,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撤销股指期货日开仓不超过10手的规定,恢复其正常功能。股指期货虽然具有明显的领涨领跌作用 ,但其前提是股指期货市场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而在2015年12月管理层一度要求机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开仓数量最多为10手,极度限制了股指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的交易热情,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基本丧失。管理层反而应该引导股指期货的正常交易,逐步减少市场交易的制度限制,如适当降低套利合约的保证金比例及合约乘数等,确保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培育、鼓励机构投资者正确参与股指期货交易,避免股指期货市场个人投机者过多,从而造成股指期货给股票市场带来助涨助跌的不利影响。监管部门应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逐步提高券商、基金等机构参与比例,同时要加快制定保险、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细则,不断优化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第三,为避免股指期货沦为助涨助跌的工具,监管层不仅要监控股指期货的头寸,使得其不高于股票市场持有的资产市值,而且要监控股票和股指期货的平仓顺序,从制度上制约股票市场的套期保值者在股指期货头寸大规模平仓前,先大规模地卖出持有的股票,以避免市场操控者通过申请获得股指期货套保头寸建仓后,在股票市场大规模地卖出股票达到打压指数而却在股指期货市场上获得巨额利润的交易目的。另外,为避免股指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造成剧烈震荡,可考虑对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熔断机制。

参考文献:

[1]Alkeback P,Hagelin NExpiration day effects of index futures and options:evidence from a maket with along settlement period[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1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肖辉,鲍建平,吴冲锋股指与股指期货价格发现过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3(6)

异常波动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小宗农产品大起大落现象一直非常严重, 大蒜、辣椒、生姜等调料, 苹果、香蕉、冬枣等水果, 三七、银杏等药材, 莫不如是。最典型的是大蒜, 有“白老虎”之称, 四五年一个周期, 价格时高时低, 种植面积时大时小。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大蒜价格走势,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前几年, 我国大蒜价格一直维持在1.5元/kg左右的较低价位, 有些年份如2008年, 产地收购价格甚至低至0.6元/kg。2009年1-5月份, 我国批发市场上大蒜价格整体维持相对稳定;而从2010年1-3月份开始, 大蒜平均价格达到7.21元/kg, 而且居高不下, 且上涨态势较为明显。2010年4月大蒜平均批发价格为8.02元, 创历史新高;而根据国际大蒜贸易网最新行情, 2011年的价格再次跌落到1元/kg左右。作为基本性产品的农副产品价格如此波动, 在价位虚高时具有较大的放大效应, 极易导致我国整体价格失控, 引发通货膨胀;太低又会严重挫伤蒜农们的种蒜积极性。因此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官方认为有普遍性的供求原因和成本原因;各种权威及地方性媒体对大蒜价格的报道呈现一种“理性分析和追踪报道较少, 感性跟风报道和渲染炒作氛围占主流”的现状。各方观点众说纷纭, 但不可否认的是, 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性, 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于分散生产的小农户, 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总而言之, 稳定大蒜市场乃至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是当务之急, 对于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地调研中各方观点

笔者2010年8月份前往主要大蒜主产地山东金乡调查, 期望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理论的指导, 发现大蒜价格飞涨这一问题的特征, 探究原因, 并对比2011年蒜价回落提出解决方案。主要是以访谈法展开调研, 被访人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金乡县宏宇有限加工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 运作资金2000万, 是一个集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生产型企业。总经理王某在被问及金乡大蒜价格暴涨的原因时, 提到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方面, 2009年底至2010年初的气候因素, 也就是倒春寒异常的气候引起的全球大蒜减产现象, 另一方面, 2007、2008两年大蒜种植的面积过大而导致当时大蒜的市场供应量超过了市场的正常需求, 当时的蒜农都面临着大量的大蒜无处可销的市场现状, 农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大蒜大幅减产, 综合促成了大蒜的全面减产。如今, 大蒜市场供不应求,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价格自然上升。

金乡县宏昌集团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是金乡县开发区的一家颇具规模的大蒜公司, 备有十多个冷库, 长期与国内外多家公司有贸易往来。由于该公司拥有众多冷库, 而在前期文献准备过程中, 笔者发现不少学者认为冷库储藏是炒蒜者囤积居奇的一种常用方式。因此, 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就此问题询问了该公司董事长。该公司董事长立即否认了这一说法, 并指出尽管在大蒜价格拔高的过程中, 的确存在外地游资进入金乡炒作大蒜的因素, 但这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 绝不是蒜价飙升的主要原因。他也持有大蒜产量锐减导致大蒜市场供不应求进而使大蒜价格拔高的观点。

金乡县蒜农。为了避免访谈对象身份的单一性导致获得的信息有限且片面。笔者一行特地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蒜农肖某。他提到, 原来风调雨顺时, 一亩地往往可以超过2000斤, 而2011年亩产顶多不过1600斤了。当笔者一行提问大蒜成本时, 该蒜农提到大蒜属于劳动密集形产业, 难以进行机械化生产, 只有依靠人力手工操作。接下来, 他给我们进行了价格的推算。一亩地所用肥料;大蒜是薄膜作物, 所用的薄膜成本;此外, 各种人工费用, 加之几年天气原因减产;再加之短途运输, 包装, 加工, 收购费用, 库存费, 掉称缩水等等。最后经销商投入了成本, 风险自己承担, 需要获得相应收益回报, 再加上长途运输, 税务, 三级批发的费用和利润, 最后导致大蒜市场价5元/斤。

大蒜价格的快速上扬确实有其不正常性, 但是据调查, 上述几位联系人都是表明蒜价上涨时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 大蒜供不应求的结果;他们所说的冷库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蒜不变质, 使之能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而一些媒体却强调有游资在其中炒作大蒜, 那些冷库很可能是用来囤积居奇的工具。因此一方面要冷静分析金乡大蒜价格上涨的真实全面而又客观的原因, 另一方面更应该看得长远一些, 研究出好的应对策略, 防止此类低调型农产品 (如绿豆, 生姜) 价格的再次大幅波动, 也可以维持种蒜人的积极性, 保持大蒜在全国相对稳定的价位。

鉴于此, 文章结合资料, 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和相关原因总结。

三、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 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暴跌现象, 除了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之外,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种植面积的突然减少或增加。大蒜一般被用作调味品, 其消费量变化不大, 相对均衡和稳定。受2007年大蒜“烂市”的影响, 2008年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致使2009年下半年开始价格快速上涨, 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蒜价上的顶峰, 从而极大刺激了广大蒜农种蒜积极性, 最后导致2011年蒜价再次回落到2007年蒜价水平。

关于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 西方经济学家就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蛛网理论。其中, 发散型蛛网模型被广泛用来解释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不稳定状态。该理论认为, 农产品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 单个农业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 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在播种之后到收获之前, 无法中途改变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期的生产规模, 因此农产品供给富有弹性。但是, 农产品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供给弹性比需求弹性大, 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是发散型的,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往往会越来越大, 造成市场价格和生产规模的极不稳定。而大蒜的供给弹性更大, 它可以从粮食种植中迅速转来, 也可以迅速转出。这就使大蒜的价格波动幅度远超大型农产品。

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生产规模小, 与美国的大农场生产相比, 农产品市场更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农户与经销商都不具备定价能力, 市场价格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明显呈现出“……→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农户减小生产规模→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反复轮回的特征。二十多年来, 大蒜每四五年一个周期, 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 大蒜在消费品属性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投资品和投机品属性。其价格不再简单地由供求关系决定, 不以消费、经销为目的的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不断介入, 扩大了大蒜价格的涨跌幅度。

市场价格总是超乎预期, 在大蒜价格和种植面积的交叉涨跌过程中, 种植大蒜的老百姓并没有多大收益, 而经销商也是在刀口浪尖中淘生活, 疯狂时全部家当投入, 绝望中不少商户自杀。基于此, 很有必要健全此类农产品的相关机制, 防止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发生。

四、结论及其对策建议

(一) 增加生产调整能力, 平衡市场供需, 减少市场波动

大蒜价格调控的关键问题是合理控制种植面积。选择一些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大蒜的地区建立大蒜生产基地, 通过和北方大蒜打季节差, 在大蒜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增加供给量, 防止价格暴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是要有调控意识, 立足于调控种植, 盯紧大蒜主产区贮存期的规模和价格, 以补充不足为目的, 有计划种植, 以逐步平衡市场供需, 减少市场波动。再就是建立大蒜储备制度。大蒜虽然不是国家战略物资, 但却是我国单一品种出口量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农产品, 也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有很强的刚性消费特征。总结近年来大蒜等基本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教训, 建议国家财政建立基本农产品调节基金, 商务部门建立国家基本农产品储备制度, 在基本农产品主产区、主销区建设保鲜库, 进行储备。当大蒜等价格出现暴跌时, 动用调节基金, 以保护价收购储备, 稳定生产、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当一些地区基本农产品价格出现暴涨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 及时调运投放市场, 以平抑物价, 稳定市场, 保护消费者利益。

(二) 在流通环节既要搞活流通, 又要防止游资炒作

目前我国蔬菜流通环节的“流通暴利”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搭建产销链接平台则有利于搞活大蒜流通, 并且防止中间流通环节的暴利。笔者认为搭建产销平台的措施有很多, 如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专门的合作社, 以及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因地制宜地采取这些举措, 既可以保障蒜农的基本利益, 又可以保证经销商有稳定的货源, 便于组织销售和出口, 减少产销脱节。根据笔者的研究, 游资炒作推动大蒜价格水涨船高这一说法虽没有部分媒体那么危言耸听, 但也非空穴来风。鉴于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首先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公益性职能发挥机制, 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法制化水平。前文所述的产销衔接, 即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 建立针对农产品流通经纪人买卖行为的相关法律, 比如要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法律惩处机制, 严防囤聚居奇行为的发生;再是控制好媒体舆论宣传的力度。做到合理引导舆论导向, 真正破解价格上涨的背后根源性因素, 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决策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而不是成为游资炒作的“助手”。

(三) 建立科学的信息搜集、统计和发布机制, 提升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高效运行的市场是一个市场信息充分披露和充分流通的市场, 而我国诸如大蒜等农产品的市场仍是一个相对闭塞, 信息垄断和失实程度较高的市场, 这不仅极大阻碍了市场供求平衡的自我调整机制的发挥, 而且还引发了媒体舆论跟风煽动和游资趁机炒作等问题, 从而使农产品价格被扭曲。因此, 建立一个建立科学的信息搜集、统计和发布机制, 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市场, 将市场各方之间的模糊信息的市场博弈变成确定信息的市场博弈。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大宗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更有效地发挥市场自身调节这一“无形的手”, 服务农民增收和消费供应, 引领行业发展, 避免大蒜等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情况的发生。

摘要:近期以来, 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异常波动, 尤其是大蒜, 从2007年“烂市”到2010年价格猛涨百倍, 堪比猪肉价格。加之2011年蒜价的再次回落, 网上戏称2010年到2011年大蒜价格经历从“蒜你狠”到“蒜你贱”。文章通过2010年前往主要大蒜产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调查, 期望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理论的指导, 结合2011年大蒜价格回落现状, 发现大蒜价格波动这一问题的新特征, 探究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蒜,价格波动,原因

参考文献

[1].李辉尚.大蒜价格快速上涨引发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 (7) .

[2].刘国琴, 高中强, 张洪意.山东省大葱和大蒜价格波动原因及对策[J].中国蔬菜, 2008 (10) .

[3].陈明均.理性看待大蒜价格上涨, 积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J].农产品加工, 2010 (4) .

[4].郑风田.蔬菜价格快速上涨的多元诱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b597f0100ihak.html, 2010-05-17.

异常波动 篇5

近年来, 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且主要畜产品价格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这种整体性的价格波动对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以及宏观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和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 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也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2007年以来, 我国畜产品生产一直呈现出增长型波动状态, 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养殖户的正常生产。此外, 畜产品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惯性, 如果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 容易造成生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并且,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畜禽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国家对于畜产品的调控变得非常重要。对于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将有利于政府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 以促进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及其调控机制的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王伟、邓荣指出畜产品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替代性, 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畜产品价格的提高, 表现出主导畜产品价格变动会影响非主导畜产品价格, 而主导畜产品价格既受家畜自身生物规律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又收到其他畜产品价格影响, 并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以猪肉为主导畜产品的;乔娟对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及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1〕杨光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禽肉价格波动的情况, 探讨了导致禽肉价格剧烈波动的各种影响因素, 并进一步应用对数线性模型测算出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2〕王家圣认为稳定畜产品价格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 强调行业协会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董玲分析了猪肉价格波动时, 生猪产业链相关利益主体的生存状况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提出构建预警系统和出台价格保护机制的措施。〔4〕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对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及稳定机制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 本文将全面、综合分析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并提出稳定畜产品价格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

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原因、深层原因、持续原因。畜禽疫病、生产成本变动是造成畜禽价格异常波动的直接原因;市场流通、国家政策是造成价格异常波动的深层原因;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以及畜产品供求弹性的变动是造成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持续原因。本文主要对造成价格异常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1.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抗风险能力小

畜产品流通是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过程, 是交易、运输、储存、装卸、包装等一系列功能的有效衔接。一是由于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在进入市场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才能保证畜产品合乎质量标准进入消费。这使得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型, 且具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二是畜产品流通的半径有限。由于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 因而需要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交易。同时, 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得其在运输储存过程中, 需要特定的设备。另一方面, 即便采取了保险措施, 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 而且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的加大而迅速上升, 这些都会造成流通成本迅速上升, 从而限制了流通半径。三是畜产品在流通中存在较大风险。首先, 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 使得每个经营者都难取得垄断地位, 并且市场信息非常分散, 养殖户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其次, 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强和农民的天然局限性, 其市场经营能力普遍较低, 市场谈判能力弱, 使得农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作出决策时, 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 严重影响价格的稳定性, 一旦出现波动, 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为较均衡的合理价格。〔5〕再次, 畜产品的鲜活性使得畜产品为平抑市场价格在区域间和季节间进行调节更加困难。这些都使得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

2. 规模市场少, 农民养殖仍存在卖难的问题

我国畜产品市场设施方面主要是市场规划和容量小、层次较低, 大多数畜产品仅限于地域性、小范围的市场交换, 大生产、大流通、大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基本上处于集市贸易、现货交易的状态。批发市场, 合同订购, 新兴的远期交易都比较少,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易量, 我国的确是微乎其微。〔6〕养殖户作为畜牧生产主体, 并未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 即没有真正进入畜产品流通领域参与畜产品流通,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畜产品卖难、买难的问题;另外, 畜牧业生产尚未完全走入规范化、规模化养殖, 分散经营、粗放管理、批量小、质量低的产品弊端并未完全克服,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增值率不高, 与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相差甚远。再有, 统一的畜产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畜产品购销的运输方式单一, 还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 从而制约了畜产品的有效流通, 导致畜产品分地区的价格波动易出现异常, 而价格的传导机制又相对滞后, 从而容易出现羊群效应, 造成畜禽价格的大起大落。

3. 服务机制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市场导向

畜产品市场服务机制严重滞后, 主要包括管理服务、信息传导、价格引导、技术支持等。管理服务方面:一是种畜禽、饲料、兽药市场假冒伪劣商品较多, 对畜产品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二是畜产品市场法规、制度不健全, 市场卫生检疫条件差, 人员少, 工作不规范等, 导致畜禽数量、质量的波动, 影响市场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在信息传导方面, 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 缺少对畜产品市场的调查与预测, 信息的媒体作用发挥不够, 农牧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单一, 各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由于跟不上市场变化, 农畜产品的流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特别是作为物流系统核心节点的批发市场, 本应是农畜产品的物流信息枢纽, 却因信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 官方统计信息通常都是一至两年后才发布。在价格引导方面, 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造成农户经济损失, 影响生产发展, 政府或服务组织不能及时提供一个引导价, 易造成大起大落。〔7〕在技术支持方面, 目前的畜牧业只注重生产环节的技术推广, 而对加工、储运及销售技术, 就显得力度不够。

4. 缺乏大型加工龙头企业, 产品转化增值小

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协会+农户”, 公司与农户之间基本是一种买卖关系, 属于松散型合作, 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甚至往往存在经济利益纠纷, 彼此之间缺乏诚信, 公司把经营风险推给农户, 农户也不会去关心公司的品牌, 只求利益。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合作社+公司+农户”, 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 农户是合作社的股东, 农户是公司的所有者, 公司经营好坏与农户的利益息息相关, 农户还可以享受分红, 公司和农户之间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一种互动力, 形成“品牌-市场-收益-品牌”的良性循环。而畜牧业的分散养殖, 是畜产品的商品转化及增值率很低。以黑龙江为例, 2011年底, 规模以上屠宰企业130家, 仅占全省屠宰加工企业数量的8%。大型龙头价格企业的缺少, 很难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更难做到理性的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 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进而形成规模效应。〔8〕

三、建立稳定我国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长效机制

稳定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长效机制应是协调发展的、稳定社会消费秩序的、可持续的、能够兼顾养殖户 (企业) 和消费群体的各种因果关系的体系或系统, 从而达到稳定畜产品的价格在畜产品正常价值上下波动。

1. 价格预警机制

建立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 是政府调控畜产品市场, 防止关系民生的畜产品过度波动、促进其合理价格形成的基础。〔9〕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以生猪为观测对象的价格预警网络, 但针对整个畜产品的价格预警网络还没有成立, 畜产品之间的关联效应不能及时得到体现, 替代商品或互补品之间的关系对相应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不能得以体现。因此, 建立完善的畜产品价格预警体系能促进畜产品健康发展, 避免出现价格大起大落, 伤及养殖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

畜产品价格预警预报体系应以初级批发市场价格采集反馈系统为基础, 以区域性和国家级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为核心, 以期货交易市场价格为先导, 通过各地畜牧信息中心体系、价格信息网及中央储备肉监测中心等构建畜产品预警预报信息主流和信息载体, 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及时提供可靠依据。

2. 疾病监管机制

畜产品疫病是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尤其是养猪业和禽蛋业, 它不仅会给生猪、鸡鸭生产带来直接的重创, 而且还会对畜产品的需求和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终反映为畜产品价格的反复跌涨。

(1)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围绕重大动物疾病防控, 建立与本地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免疫动态监管工作机制, 按照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令, 严格动物饲养等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审查和监管工作, 督促和指导规模养殖场建立养殖档案, 并实行备案登记制度。积极推行“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可追溯管理”的监管模式, 对饲养、屠宰加工、经营、仓储、运输等场所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动物防疫条件、疾病防控措施等规定, 逐项检查对照。〔10〕对风险高的场所增加督查频次、跟踪督查、提高级别督查的方式, 加大监管力度, 从而建立起“预防性监督, 常态化管理”的长效监管机制。

(2)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监测体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经验表明, 在疫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果断的防控措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但按照动物防疫工作防重于治的理念, 在疫病发生前科学的进行预警预报, 更成为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决策依据。及时地对疫病进行监测、预警, 可降低风险, 保护养殖者的利益。

(3) 强化兽医、兽药、疫苗监管力度。首先, 建立健全兽医管理体系。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整合现有的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和资源, 按照综合设置的原则, 建立健全各级兽医技术支持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兽医技术资源。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其进行归口管理, 并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第二, 切实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 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省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 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第三, 加强兽医人员素质教育。推行官方兽医制度, 实行职业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 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国家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重视兽医教育, 保证人力资源储备,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四, 加大兽药疫苗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兽药采购和登记制度, 销售的兽药要有登记记录并要和入库的数量相符,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站要指定专人负责兽药的监督工作, 严厉打击销售假冒、过期、失效兽药的行为, 一经发现, 要按照有关法律没收假冒伪劣兽药并处罚款。

3. 养殖户激励机制

养殖户激励并不是完全的以补贴、奖励刺激养殖户的积极性, 这只能带来短期的效应, 甚至会引起个别养殖户产生投机行为或引起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养殖行业套取国家补贴, 不仅起不到平衡畜产品的供求关系, 反而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 从调控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角度, 养殖户的长效激励机制更应是广义的激励机制, 应该从政策扶持、信息服务、规模化养殖、协会公司等多种手段, 促进畜牧业发展。

(1) 完善国家财政扶持政策。首先, 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奶牛保险。提高保额, 使之与市场价值接近, 进一步调动参保积极性, 实实在在的降低养殖户的实际风险。将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纳入强制保险体系, 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投保户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其次, 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优势, 加大对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农信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 改进支农作风, 增强信贷营销意识, 简化手续, 送贷上门, 并加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推广力度, 改变支农工作思路, 调整信贷结构把握支农方向。

(2) 建立健全市场价格调控机制。首先, 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全国统一规划, 各省集中建设, 资金集中使用,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以及时准确地向市场、中介组织、流通企业、农民提供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供需、加工等信息为基本目标, 依托现有的信息体系进行建设。另外, 鼓励建立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联系广大养猪生产者的纽带。通过行业协会, 可以及时向农户传播信息, 包括价格、技术等信息, 向农户宣传生产动态, 从而减少农户生产决策的盲目性。其次, 完善畜产品定价机制。在确定畜产品定价规则时, 要保证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定, 对于生产者价格来说, 除了要能够保证收回成本外, 还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还要建立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国内最低保护价格和最高限价以及进出口的边境价格, 为了确保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定, 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形成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 而且由于畜产品加工商和营销商随时都存在着利用市场关系变动, 破坏市场正常秩序, 操纵市场, 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同样需要建立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再次, 完善畜产品国家储备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筹措储备资金, 建立和实施畜产品风险储备制度。尤其是建立生猪最低保护价制度和完善落实猪肉储备制度, 在认真落实好现有母猪保险、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稳定枢纽关注发展的长效机制。

(3)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主要集中在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 我国猪牛羊等大牲畜的养殖产业地理集中度不高, 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 大部分牲畜以农户散养为主。这种散养方式, 使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人员的限制, 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经营, 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 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科学, 加上地理的分散, 我国牲畜养殖业就会面临着更大的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可通过加强加工业与养殖业进行纵向整合、建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来探索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模式。

(4) 积极推进畜禽期货上市交易。由于我国居民畜产品消费以猪肉为主, 因此首先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交易, 再以活牛等其他畜产品慢慢进入期货交易, 进而使畜产品价格平稳波动。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 生猪期货合约逐渐发挥期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 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 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 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也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猪肉价格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乔娟.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与成因探究[J].畜牧经济, 2010, (02) .

[2]杨光.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背后[J].改革与开放, 2010, (20) .

[3]王家圣.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思考[J].猪业科学, 2006, (07) .

[4]董玲.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0.

[5]孙德林.利用数学模型解析猪业行情[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 (11) .

[6]吴宗权.我国畜产品价格及对入世后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 2001, (01) .

[7]兰庆高.欧洲共同体的畜产品价格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 1990, (12) .

[8]王雪松.价格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 (09) .

[9]沈学友.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立法值得借鉴[N].农民日报, 2008-04-03.

异常波动 篇6

1.1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机理

循环流化床的燃烧与普通燃烧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料颗粒燃烧时的状态, 流化床颗粒是处于流态化的燃烧反应和热交换过程中的。高速气流通过流化床底部的布风板将流化床颗粒 (包括生物质颗粒和床料) 吹起, 气流速度控制在恰好能使颗粒浮起但不被吹走, 质量大的颗粒多集中在床底部 (形成密相区) , 经过干燥、分解和燃烧后, 质量较小的颗粒会被气流抬升至床上部 (形成稀相区) 继续燃烧, 烧完的质量最小的颗粒最后被气流吹出炉膛。为了提高燃烧效率, 将飞出的颗粒通过旋风分离器收集后, 重新送回密相区继续燃烧, 而烟气会从分离器上部被排出。这就是所谓的“循环流化床燃烧”。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燃烧的过程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燃烧的过程如图1所示。

1.3 生物质燃料与常规燃料的区别

生物质燃料与常规燃料 (比如煤) 有较大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生物质燃料的成分在不同季节会有所差别, 燃料的质量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这就要求锅炉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以适应燃料的变化。 (2) 生物质燃料具有挥发分高、含氧量高、灰量偏少、灰密度低、易燃 (300℃左右便可燃烧) 、燃烬率低和CO排放量较大的特点, 燃烧特性总体劣于煤。同时, 还存在流化不稳定、循环物料量不足和容易发生积灰和堵灰等问题。 (3) 稻壳灰中Si O2的含量较高, 存在床料易结团、尾部对流受热面磨损严重的问题。

2 炉膛负压控制的重要性

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 控制炉膛压力非常重要。当机组负荷发生变化时, 进入炉膛的燃料质量和一、二次风量会随之改变, 燃料在炉膛中的燃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这会对炉膛压力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如果炉膛的压力过低, 则炉膛和烟道的漏风量会增大, 导致燃烧恶化, 燃烧的损失量增大, 甚至造成燃烧不稳定或灭火。此外, 还会引起过热器汽温升高和灰粒对受热面、引风机的磨损加大。如果炉膛的压力过高, 则炉膛内的火焰和高温烟气会向外泄露, 进而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生物质自燃循环流化床锅炉而言, 因其具有的特性, 在生物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燃烧波动, 尤其是在生物质燃料进入炉膛的瞬间, 易出现大量挥发性气体析出的现象, 进而引起剧烈燃烧, 炉膛负压急剧升高。但挥发分具有燃烧速度快、持续性差的特点, 炉膛负压会快速降低。炉膛负压的变化范围为±500 Pa, 甚至达到±1 000 Pa。因此, 炉膛压力自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保证炉膛压力维持在一定允许的范围内。

3 影响炉膛负压波动的原因

3.1 生物质燃料热值的变化

生物质燃料热值的变化会导致燃烧工况不稳定, 进而影响炉膛负压的稳定。目前, 我国已开始利用的生物质能源主要包括4种: (1) 木材加工业的剩余物。比如树皮、木屑等。 (2) 农业生产的剩余物。比如稻壳、麦秆和棉花杆等。 (3) 城市废弃物。比如城市垃圾、下水道中的污泥等。 (4) 用于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特殊木生、草本和水生植物。

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30 MW机组工程采用杭州锅炉股份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KG120-540/13.34-FSWZ1型锅炉, 使用的燃料主要包括树皮、木材加工废料、农作物秸秆和稻壳等的生物质燃料。

从表1中可看出, 不同生物质燃料的化学特性不尽相同。在机组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选取多种燃料并按比例掺烧, 但仅是在料棚中使用铲车粗略地将各种燃料混合, 导致燃料发热量的波动很大, 燃烧工况极不稳定, 这是造成炉膛负压波动大的主要原因。

3.2 生物质燃料中水分质量的变化

生物质燃料中水分质量的变化较大, 导致燃烧工况不稳定, 进而影响了炉膛负压的稳定。水分是生物质燃料中的易变的因素, 它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很大。燃料破碎前都是露天堆放的, 在湖南省, 尤其是在春、秋季的梅雨时节, 生物质燃料中水分的质量可达到70%以上;而在夏季, 燃料中水分的质量在30%~40%之间。在燃烧反应的过程中, 燃料中水分过多会使相当多的热量被用来干燥燃料, 水分吸热后变为水蒸气随烟气排入大气, 进而导致锅炉燃烧的效率降低, 甚至起火困难。水蒸气会增加烟气的体积, 进而导致炉膛压力降低。表2是某生物质电厂机组试运行阶段的生物质燃料化验单。

3.3 生物质燃料颗粒度的均匀性较低

生物质燃料颗粒度的均匀性较低, 导致燃烧工况不稳定, 进而影响了炉膛负压的稳定。颗粒度直接影响着生物质燃料挥发分的析出速率和析出量。挥发分的析出会受到温度、停留时间、压力、水分和原料种类的影响。其中, 颗粒度对挥发分析出的影响较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挥发分析出与颗粒度的关系为颗粒度越大, 挥发分析出的速率越低;颗粒度越小, 挥发分析出速率越高, 析出量也越大。从隆回工程机组运行的情况看, 其使用的燃料大部分以树皮、木材等加工业废弃品为主, 并掺入了一定比例的锯木屑或稻壳, 这导致燃料的均一性极差, 进而造成流化风的强度难以控制。当风压较大时, 较轻的燃料在炉膛内停留的时间较短, 无法充分燃烧, 导致尾部烟温升高、风压减小;较重的燃料不易被吹起, 会在锅炉的密相区燃烧, 进而造成结焦的情况。结焦会导致炉膛内的空气阻力增大, 进而导致炉膛负压增大。

3.4 炉前给料系统故障

炉前给料系统故障会导致燃料中断, 进而引起炉膛负压波动增大。从生物质电厂工程锅炉点火冲管阶段到72+24小时试运行阶段, 因业主方对料场管理不力, 生物质燃料中掺含了钢丝绳、水泥板和角钢等杂物, 导致经常性地发生输料皮带停运和堵料现象, 这会使机组燃烧工况极不稳定, 负荷波动大, 进而导致炉膛负压波动增大。

3.5 负压控制系统中的总风量测量偏差大

负压控制系统中的总风量测量偏差大, 影响了炉膛负压控制。在炉膛压力调节系统中, 炉膛负压测量值经过惯性延滞处理后, 与给定值一起送入PID中运算, 运算结果会引导风机静叶执行动作, 从而控制炉膛负压满足机组运行的要求。当一次风量和二次风量发生变化时, 需经过一段时间炉膛负压才会发生变化。因此, 可将总风量的微分量作为前馈信号, 从而提高一、二次风量变化时控制系统响应的速度。

在炉膛负压调节系统中, 总风量是引起炉膛负压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取总风量为炉膛负压自动调节的前馈信号, 在调节回路中引入总风量的微分导前信号, 经死区处理消除信号中的噪声波动后, 加入调节偏差中。这样可以在一、二次风量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引风量, 从而尽可能地减小炉膛压力变化。但机组在安装阶段对各风量测点的把关不严, 一些风量测量装置没有按照厂家资料和验评规范的要求安装, 导致风量测量不准, 进而影响了炉膛负压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

4 调试过程的逻辑修改

为了防止爆燃引起炉膛负压波动增大, 进而点燃给料系统的输料皮带, 我们采取以下3种方式改善风机和给料系统: (1) 使炉膛出口压力≥600 Pa, 延时3 s, 联锁关闭所有给料机出口气动闸板门, 停运给料机。 (2) 给料机出口气动闸板门关闭15 s后, 且炉膛出口压力≥800 Pa时, 联锁跳闸一次风机、二次风机。 (3) 使炉膛出口压力≥600 Pa, 且使空预器出口压力≥0 Pa, 延时10 s, 联锁跳闸一次风机、二次风机。

5 结束语

随着循环流化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循环流化床锅炉已进入大容量、高参数的时代, 而与之相应的大容量CFB锅炉自动控制问题也成为了业内讨论、研究的重点。目前,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技术还不够完善, 炉膛负压控制受燃烧工况的影响较大。我们只有通过测试、研究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各控制对象的特性, 逐步掌握其基本规律和特点, 并经过不断的提高和改进, 逐步满足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各项控制要求。

摘要:通过分析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工况对炉膛负压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异常波动 篇7

我公司一期2×660MW汽轮机组为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间接空冷凝汽式汽轮机, 机组型号为CLNJK660-24.2/566/566型。该汽轮机设计额定功率为660MW, 最大连续出力为711.76MW, 阀门全开工况出力为740.36MW。该汽轮机采用复合变压运行方式, 以适应空冷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模式。汽轮机设计了680mm末级叶片, 汽轮机具有七级非调整回热抽汽, 设计寿命不少于30年。本机组采用喷嘴调节, 高压部分共有四个调门对应于四组 (GV1、GV2、GV3、GV4) 喷嘴。喷嘴组与调门的序号相对应, 高压调门运行方式分部分进汽 (顺序阀) 和全周进汽 (单阀) , 全周进汽状态时四个高调门同时开关, 开度相同;部分进汽状态时四个高调门按设定的顺序依次开启。中压部分为全周进汽。本机组可采用定压和滑压两种方式运行。汽轮机各阀门关闭时间:

调节保安系统:调节系统采用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数字式电液调节系统 (DEH) , 其液压部分是采用高压抗燃油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1.1 DEH系统的主要控制功能

DEH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程序控制、监视、保护等方面的功能。主要功能如下:转速控制、负荷控制、主汽压力控制、同步控制、协调控制、快速减负荷、OPC控制、工况监视、汽轮机热应力计算和监视、阀门管理、阀门在线试验、超速保护、ATC自启停控制等。

1.2 DEH的基本控制方式

DEH具有手动控制 (MANUAL) 、操作员自动控制 (OA) 、自动汽轮机控制 (ATC) 、自同期运行 (AUTO SYNC) 、DCS远控运行 (REMOTE) 。

2 机组异常过程

2.1 机组高调门异常经过

异常前工况:机组负荷586MW、总煤量353t/h、机组背压24.9KPa、DEH综合阀位95.2%、#21.#23间冷循泵工频运行电流为221A、225A;两台小机由四抽接带, 辅汽供小机电动门全开。异常过程:监盘发现#22小机高调反馈在0%~16%之间剧烈波动, 立即对#22小机设置负偏置, 使高调阀全关;汇报值长、罗工, 联系设备部热控上票检查。许可开工“#2机#22小机高压供汽调阀LVDT反馈杆检查”热控二种票。最终热控检查后, 确认“#22小机高压供汽调阀LVDT反馈杆固定螺栓松动”, 导致高压供汽调阀反馈剧烈波动;检修重新固定。

2.2 机组高调门GV3异常经过

异常前工况:机组负荷635MW、总煤量352t/h、机组背压11.4KPa、DEH综合阀位99.1%、GV3反馈99.1%、GV4反馈11.5%。

DEH报警“GVORIVALARM”, 无声响。检查DEH发现:GV3反馈到零, GV4反馈开至30.4%, 就地检查GV3确已关闭, 联系热控机机务就地检查处理。DEH综合阀位开至99%, 值长令:减负荷至600MW。同时要求热工强制GV3指令为零, 防止GV3突然开启。

异常前后各主要参数变化:1) GV3反馈从99.6%关至0%, 经历了48秒 (03时13分54秒至03时14分42秒) 。2) GV4反馈由10.5%开至30.4%, 最高开至42%。3) 机组负荷最低至611.8MW, 之后升至630MW (负荷指令635MW) 。4) 总煤量最高升632.9t/h, 最低降至619t/h。5) 大机振动:

GV3关闭前1X:128.7um 1Y:132.5um 1瓦瓦振:23.3um

2X:114.8um 2Y:114.6um 2瓦瓦振:38.4um

GV3关闭后1X:136.8um 1Y:103.4um 1瓦瓦振:20.8um

2X:166.5um 2Y:159.1um 2瓦瓦振:39.5um

3 原因分析

3.1 机组高调门剧烈波动原因

1) 从以上参数机趋势可以看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2小机高压进汽调阀波动时, 其它各汽泵组参数及凝汽器循环水进出水参数没有什么大的变化。2) 对比之前#22小机高压进汽调阀开启的曲线发现:之前的曲线比较平滑, 无明显波动。3) 从#22小机高压进汽调阀波动较快, 几乎是一秒一动, 波动范围-4.5%~14.4%, 振幅最大至16.3%。4) 在#22小机高压进汽调阀全关的情况下, 反馈为-4.5%, 明显的额反馈零位漂移。

3.2 机组高调门GV3异常原因

1) 从以上参数机趋势可以看出, GV3时慢慢关回来的, 从全开关至全关共耗时48秒 (03时13分54秒至03时14分42秒) 。2) GV3指令一只保持100%, 没有波动。3) GV3关闭时GV4同时开启, 较为同步, 致使负荷波动只有18.2MW。4) 主机振动波动也不多, 只有2X:52um。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GV3突然全关, 问题出在油动机或私服阀上。

4 最终结果

1) 最终检修确认, 小机高压进汽调阀LVDT反馈杆松动导致高调门剧烈波动。2) 最终运行与检修共同检查, 打开GV3伺服阀罩壳后发现, GV3伺服阀本体漏油, 导致高调门GV3关闭异常。

5 防范措施

1) 加强就地巡检力度, 及时发现, 尽早处理;2) 加强键盘人员技术水平, 及时发现参数异常, 勤于分析;精确判断设备异常原因, 正确进行事故处理, 防止事故扩大;3) 加强维护人员定期巡检, 针对容易故障、出错设备定期维护、检修或更换。

摘要:本文针对发电厂2×660MW汽轮机组存在的汽轮机高调门的剧烈波动和突然关闭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机组实际运行参数的对比分析, 最终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这对于提高目前在国内发电汽轮机组中占主流的600MW级别机组运行的安全和经济性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汽轮机,高调门,波动,关闭

参考文献

[1]曾琦.330MW汽轮机单多阀切换时轴承振动原因分析[J].华电技术, 2011.

[2]陈霄峰.超临界600MW机组试运期间调门摆动及突关事件分析[J].热电技术, 2007.

【异常波动】推荐阅读:

关联波动07-16

温度波动05-15

波动问题05-17

收益波动06-06

短期波动06-25

波动效应07-01

波动状态08-09

功率波动08-09

水位波动08-10

质量波动08-17

上一篇:洛阳伽蓝记下一篇: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