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报告

2024-09-29

结果报告(共12篇)

结果报告 篇1

1 检测结果的计量单元

应当报告与评判标准中相同计量单元的检测结果, 以防误判。如, 按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5.10检验, 某饮用井水的亚硝酸盐氮为0.009 mg/L, 应按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规定换算后报告为亚硝酸盐 (以NO2-计) 0.030 mg/L。另外,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分别是以亚硝酸钠和硝酸钠计的, 工作场所中锰及其化合物是以二氧化锰计的, 等等。此时, 检测结果的计量单元与评判标准的计量单元可能不同, 报告时必须换算成评判标准中计量单元的结果。

2 检测结果的计量单位

报告的检测结果应当使用与评判标准相同的计量单位 (一般为法定计量单位) , 以便比较和评判。如, 按GB/T 5750.8—2006中1检验, 某自来水中的三氯甲烷为43μg/L, 应按GB5749—2006的规定换算后报告为0.043 mg/L;使用直读式一氧化碳测定仪测得某空气中一氧化碳为9 ppm (ppm是英文part per million每百万份中份额的缩写, 不是计量单位) , 应经换算后报告为11 mg/m3。

3 检测结果的最小数位

(1) 在一般情况下, 检测结果的最小数位以及在检测限时数值的大小应满足评判标准的规定。如, 某类食品中铅的指标为≤1.0 mg/kg, 一检测结果报告为<1 mg/kg, 则未达到评判标准要求的准确程度;另一结果报告为<2.0 mg/kg, 则无法对该结果进行评判。此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重新检测 (而不是直接在1后加上“.0”或将2.0改为“1.0”) , 使检测结果满足评判标准的规定。 (2) 当被测物浓度 (含量) 太高或太低时, 报告值可以不受指标最小数位的限制。如, 某类食品中铅的指标为≤1.0mg/kg, 用分光光度法检验一样品, 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为101.443 152 6 mg/kg, 受检验方法和检验过程准确程度的限制, 应报告为101 mg/kg, 而不是101.4 mg/kg (见“4”) ;工作场所空气中氯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 mg/m3, 测得某车间空气中氯0.38mg/m3, 显然不能报告为0mg/m3。 (3) 检测结果的最小数位小于或在检测限时的数值小于 (即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优于) 评判标准的规定则更好。如, 某指标为≤1.0 mg/kg, 而实际能检测至×.××mg/kg或<0.5 mg/kg, 在一般情况下, 可报告为×.××mg/kg或<0.5 mg/kg。请注意, 这里指的是检测结果实际能达到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准确程度。 (4) 若实际的检测结果最小数位小于评判标准的规定, 但评判时可能产生歧义时, 报告值则应与评判标准中指标取至相同的数位。如, 某指标为≤1.0mg/kg, 一样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得1.04 mg/kg, 虽然既优于评判标准的规定, 又符合检验方法的准确程度, 但有人会判为合格, 有人会判为不合格, 此时只能报告为1.0 mg/kg;又如, 纯酸乳中蛋白质指标为≥2.9 g/100g, 一样品的检测结果为2.86 g/100g, 同理, 应报告为2.9 g/100g。遇此情况, 建议在检测原始记录的检测结果后增加“报告结果”栏, 但应注意避免尾数连舍连入。

4 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

检测结果不仅要反映测量值的大小, 而且要反映测量值的准确程度。通常用有效数字来体现测量值的准确程度。即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应符合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报告的有效位数既不能太多, 超过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也不能太少, 低于实际的准确程度。因此, 确定应该用几位有效数字报告检测结果, 是十分重要的。确定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 应根据被测物的浓度 (含量) 、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等因素而定。如, 用滴定法或质量法检验, 当被测物的浓度 (含量) 较高且取样量较大时, 测量的相对误差可低至千分之一, 则检测结果可报告4位有效数字。使用各类仪器分析法检验时, 检验结果的有效位数一般为2至3位, 在检测限附近时常为1位, 所有的检验结果都不得等于或大于4位有效数字, 因为大多数仪器分析法的相对误差均为百分之几, 有的甚至更大。例如, 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相对误差一般为1%~5%, 所以某水样中砷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 报告为0.040 mg/L是恰当的。若报告为0.040 0 mg/L, 即表示其相对误差约为0.25% (因为除另有说明外, 一般可理解为在可疑数字的位数上有±1个单位的误差) , 已大大超过了实际测量的准确程度。日常所用检测方法的相对误差都不可能小于千分之一, 所以不应出现5位及以上有效数字的检测结果。

从测量不确定度方面分析, 当包含因子k=2时, 除标准滴定溶液标定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可低至千分之几以外, 绝大多数样品测定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百分之几, 有的更大些。所以, 日常的检测结果一般应取2至3位, 在检测限附近时常取1位有效数字, 所有的检测结果都不得多于4位有效数字。文献[1]中规定“分析结果有效数字所能达到的位数不能超过方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的有效位数所能达到的位数。例如, 一个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 mg/L, 则分析结果报0.088 mg/L就不合理, 应报0.09 mg/L。”较多 (一般认为是4个及以上) 数值平均值的准确程度, 高于原来单个数值的准确程度, 故可以比计算规则规定的多一位有效数字, 但不能再多。例如, 某研究报告称“15个城市儿童平均血铅水平为59.92μg/L”, 就多取了一位有效数字。因为血铅的检验方法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其准确程度较低, 单个检验结果报告为××μg/L与检验方法的准确程度大体相符, 多个结果平均后应为59.9μg/L。

转换计量单位后, 不应改变数字的有效位数。如, 按GB/T 5750.8—2006中1检验, 某自来水中的四氯化碳为3.0μg/L, 按GB 5749—2006的规定应报告为0.003 0 mg/L, 而不是0.003 mg/L。必要时用科学计数法报告检测结果, 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其准确程度。如,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检验某化妆品中的汞, 计算器显示的结果是10 258.537 59 mg/kg, 应报告为1.02×104 mg/kg。而不应受《化妆品卫生规范》“汞限值1 mg/kg”中数位的影响, 报告为10 249 mg/kg。

应当指出, 一些检验方法 (如GB/T 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中注明的计算结果应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或几位小数, 是指一般情况, 在特殊情况下很可能与规定的不同。例如, GB/T 5009.5—2003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要求“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但是, 所有消耗标准滴定溶液体积在0.08~0.79 ml之间的样品, 检验结果都只能保留2位而不是3位有效数字, 因为滴定体积的准确程度限制了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有时检测结果确实可以达到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有效位数, 但为了避免误判, 报告值的有效位数也可能比规定的少。

关于有效数字, 在检测工作中最常见的不当做法有: (1) 检测过程中记录的有效位数过少。特别是遇到以“0”结尾的数字时, 不记录末尾的“0”, 认为这样做不影响检测结果。实际上虽不影响检测结果数值的大小, 但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位数, 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2) 检测结果保留的有效位数过多。第一种原因是不懂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 无意中多保留;第二种原因是故意多保留, 希望以此“提高”结果的准确程度;第三种原因是实验室的领导者 (有时甚至是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组织者或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的考评者) 对检测结果的位数作出不合理的规定, 如, 要求水样中的铜和铅报告为1.×××mg/L、砷报告为0.0×××mg/L, 滤膜中的锰报告为××.××μg。 (3) 检测结果保留的有效位数过少。较常见的是当检测结果以“0”结尾时, 删去末尾的“0”。有时在非“0”数字前的“0”较多时不敢报告, 而无端地删减应当保留的有效位数。如, 测得某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中砷的质量分数为0.000 42%, 有人会怀疑“能报告这么多位小数吗?”因而报告为0.000 4%。但是当他看到4.2mg/kg时则感觉很正常, 岂不知0.000 42%与4.2 mg/kg除表达方式不同外, 实质完全相同。

5 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称为测量不确定度。由于测量的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不足, 使得被测量的值不能被确切地知道, 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在某个区域内, 测量不确定度是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从词义上理解, 测量不确定度意味着对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测量不确定是定量地说明测量结果质量的参数。目前尚未要求检测实验室的所有检测结果必须报告其不确定度, 但要求检测人员懂得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会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 或客户有要求, 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 报告中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报告带有测量不确定度的检测结果时一般采用以下方式:“××的检测结果: (x±U) 计量单位, k=2。”其中, x为测量的结果;U为扩展不确定度, 它是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了k倍得到的;k为包含因子, 通常取2, 对应的置信水平大约为95%。例如, 水中硝酸盐氮的检验结果: (1.09±0.11) mg/L, k=2。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最多为2位, 一般采用只进不舍的原则修约。x和U的最末数位应相同。测量不确定度也可以用相对形式报告, 如,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1.5%。

6 检测结果的表达方式

(1) 评判标准是“阴性”, 检测结果应报告“阴性”或“阳性”。如,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脱色试验的检验结果。

(2) 评判标准是“不得检出”。用定性方法检验时, 检验结果应报告“未检出”或“检出”。如, 用纸片法检验食 (饮) 具的大肠菌群指标。用定量方法检验, 检验结果小于检测限时, 应报告“未检出”;检验结果大于检测限时, 应报告具体的数值。如, GB 5749—2006规定“总大肠菌群/ (MPN/100 ml) 不得检出”。按GB/T 5750.12—2006中2用多管发酵法15管法检验, 当所有的10 ml、1 ml和0.1 ml管均为阴性时应报告“未检出”, 而不是<2 MPN/100 ml;当其中有阳性管时, 应报告数值应在数值前, 如, 7 MPN/100 ml。但检验方法规定小于检测限者报告数值时, 应在数值前加“未检出”。如, 按GB/T 4789.21—2003检验瓶 (桶) 装饮用纯净水的霉菌和酵母, 原水及10-1、10-2稀释液的平板菌落数均为0时应报告“未检出 (<1 cfu/ml) ”;10-1、10-2及10-3稀释液的平板菌落数均为0时应报告“未检出 (<10cfu/ml) ”。 (表1)

(3) 评判标准是数值, 检测结果应报告数值。如, GB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中规定“大肠菌群0 MPN/100ml”。同样是用多管发酵法15管法检验, 且所有的10 ml、1ml和0.1 ml管均为阴性, 应报告0 MPN/100 ml, 而不是“未检出”, 更不是<2 MPN/100 ml。若评判标准是数值, 但与之配套的检验方法规定小于检测限者报告“未检出”, 如, GB5749—2006规定菌落总数≤100 cfu/ml, 而GB/T 5750.12—2006中1菌落总数的检验, 规定“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均无菌落生长, 则以未检出报告之”, 此时应在报告的“未检出”后注明其含义。如, 未检出 (<1×10 cfu/ml或<10 cfu/ml) 。以证明该检测结果是符合评判标准规定的。“未检出”时报告方法举例见附表。

(4) 评判标准中的其他规定。如, 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指标为“商业无菌”, 检验结果应报告“商业无菌”, 或“非商业无菌”并报告所发现的微生物类型;医疗器械灭菌效果规定, 经灭菌的敷料、缝线、医疗器械等应“无菌生长”, 检验结果应报告“无菌生长”或“有菌生长”;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等样品浸泡水的检验结果前应注明“改变量”或“增加量”;生活饮用水检验项目肉眼可见物, 检验结果应报告“无”或报告所见到的肉眼可见物名称。

7 检测结果报告中的其他问题

(1) 关于检出 (下) 限、检测 (下) 限、测定下限、定量下限及一些类似的名词,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表达方法。但较为一致地认为, 检出 (下) 限是指可定性检出的下限, 定量下限是指可定量测定的下限。而检测 (下) 限和测定下限, 各检测 (验) 方法中的意义可能不同。如文献[1]认为测定下限和检测限是同一概念, 是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的最低检测质量和最低检测质量浓度。所以, 如果不加说明, 很难判断检测结果“<××”是指样品中的被测物低于检测方法的定性下限还是低于定量下限。但是, 一般说来, 只要检测报告中的“××”小于或等于评判标准中指标的上限值, 至于它是指什么则无关宏旨。在统计分析时, 一般是将“<××”以“××”的1/2代入式中计算。

(2) 因为同一样品的同一检测项目用某种方法未能检出或准确定量, 换用另一种更灵敏的方法或改善实验条件后就有可能检出或定量了, 所以不要轻易把用计量方法检测的结果报告为“0”。但也不尽然, 如, 某水样的pH=7.42, 则其酚酞碱度必然为0 mg/L。而用计数方法检测的结果为“0”则毫不足奇, 如, 挂面的熟断条率和弯曲折断率经常为0%。

(3) 不应出现≤××的检测结果。但报告为≥××则是可能的, 如, 某食品中大肠菌群≥24 000 MPN/100 ml。

(4) 文献[2]中指出, “如果测定值小于检出限, 报告为未检出, 未检出=某一数值”;文献[3]中规定“如果分析结果在方法的检出限以下, 可以用‘未检出’表述分析结果, 但应注明检出限数值”;文献[1]中规定“低于测定方法最低检测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 应以所用分析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报告测定结果。如<0.005 mg/L或<0.02 mg/L等”。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这几种表述方式都不适用于标准值 (限值、指标) 为“不得检出”者。因为许多非专业人员 (甚至不少行政执法人员) 误认为“不得检出”就是“0”, 就是“一点儿都不应当有”。倘若报告为“未检出 (<××) ”或“<××”, 有人会以“<××不是‘0’”为由, 判该结果为不合格。如, GB 5749—2006规定“总大肠菌群/ (MPN/100 ml) 不得检出”, 如果检验结果报告为“未检出 (<2MPN/100 ml) ”或“<2 MPN/100 ml”, 则可能对该结果的评判产生异议。

(5) 文献[2]中称“如果测定值大于检出限而小于测定下限, 可报告为检出限<被测物质<测定下限, 并给出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数值”。这种要求的本意是希望较准确的指出被测物的量所在的范围。但未见到过以这种方式出具的检测结果, 其原因可能是难以表达和在各评判标准中均无此规定。其实, 只要这里所指的测定下限值小于或等于评判标准中指标的上限值, 直接报告为<测定下限值即可。

(6) 有人主张, 以标准值 (限值、指标) 为准, 当检测结果小于其上限值或大于其下限值 (即合格) 时, 一律报告为<×× (××为上限值) 或>××× (×××为下限值) , 不必报告具体的检测数值;当检测结果大于其上限值或小于其下限值 (即不合格) 时, 再报告具体的检测数值。这样做虽不影响对样品合格与否的评判, 但是, 一会降低检测报告的质量, 二不利于检测水平的提高和检测技术的发展, 故不应采纳。如, 一份生活饮用水样, 2份检验报告中铜的检验结果分别为0.05 mg/L和<1.0mg/L, 虽然都符合GB 5749—2006中<1.0 mg/L的规定, 但前者显然比后者更有价值。倘若都报告为<1.0 mg/L, 即看不出二者的区别。再如, GB 5749—2006中氯化物的上限值是250mg/L, 若按这种主张报告, 用硝酸银容量法测定, 所有取50 ml, 减空白后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 (1.00 ml相当于氯化物0.50mg) 体积小于25 ml的水样, 均可报告为氯化物<250 mg/L, 既不需仔细观察滴定终点, 也不需计算, 更不需购置离子色谱仪, 何谈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 报告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 使之尽可能多地兼顾满足或优于评判标准的规定, 符合检测的准确程度, 便于理解和不致产生歧义等方面。以提高检测报告的质量和实验室的信誉。

参考文献

[1]GB/T 5750.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7, 4, 7.

[2]水质分析大全编委会, 水质分析大全[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9:40.

[3]GB/T 5009.1—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5.

结果报告 篇2

培训结果评价报告

本公司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策划和编制了质量管理体系所需各相对应的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能,规范了管理行为准则,其中也包括了对员工培训结果评价的规定。为了对员工培训结果评价得到与产品质量一样受到重视,根据体系标准第6.2(人力资源)专门对员工培训进行了规定,必须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并进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监控和分析员工满意,公司行政部指定专人负责公司员工培训结果评价管理工作,按质量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并按程序文件要求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现将我们开展的对员工培训结果评价管理运行贯彻情况,作以下报告:

一、培训计划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结合顾客和汽车行业要求,公司从今年4月份开始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行政部按体系规定,编制了全员培训计划,培训类别为:标准及过程方法、产品开发之五大核心工具、动员培训、质量成本和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的培训等项目;对在岗操作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宣传、生产意识安全培训、产品防护培训等项目。

二、培训过程及效果评价:

行政部按培训计划,在适宜的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实施了培训活动,为了能增加培训效果,公司专门聘请了专业指导老师进行辅导;培训计划完成率100%;每次培训均以培训签到的方式作为培训记录,对培训效果我们采用了答卷和培训调查来考评,从调查结果来看,整个培训效果良好,员工质量意识和岗位技能有所提高,产品质量明显上升;特别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与推动,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意识大幅度转变,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严格执行体系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应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才能降低内耗、提高产品质量,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

三、培训工作改进建议:本多次培训活动均以理论培训为主,建议在今后开展技能培训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果,到生产现场实际操作给受培训人员作示范,比如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安装/调试模具方法、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等,让受培训人员能更深刻的理解,增加培训有效性。

结果报告 篇3

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

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

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病理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54-01

结肠息肉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少数息肉会发展成为结肠癌,其发病隐匿,人群的发生率约为10%,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提高对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观察了100例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2-84岁,平均(50.34±22.45)岁,其中男67例,女33例,共发现息肉280枚。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腹痛、腹泻、便秘、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单发60例,多发40例,息肉的分布:左半结肠息肉60例,其中直肠20例,乙状结肠40例,降结肠15例;然后依次为横结肠13例,升结肠12例。息肉的大小:最小0.1cm×0.1cm,最大5.0cm×6.0cm。息肉的形态:多呈圆形、半圆形、乳头状或分叶状;长蒂及亚蒂80例,广基20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常规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则先行活检送病理检查,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

1.3统计学处理。SPSS12.0统计软件对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对定量资料数据用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以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t=4.06,3.78,P<0.05)。

3讨论

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病,文献报道的大肠息肉发病率的差别很大,取决于普查的范围、检查方式和检查深入程度,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期疾病,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有关,特别是腺瘤型息肉体积越大,癌变机会越高。肠镜仅反映肿块的外形,并不能反映其实质,实际上大肠的息肉状肿块既可以是肿瘤,也可以是炎症性或其他性质的,肠镜下观察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隆起到赘生物,难以定性,所以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做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病理诊断十分重要[2]

按病理类型可分为:①腺瘤样息肉最常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是由于结肠粘膜细胞增生过旺,局部粘膜隆起向肠腔内突出生长所致,结肠腺瘤样息肉在结肠各型息肉中所占比例最高,本组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61.00%,61/100),包括管状腺瘤为主,共48例,绒毛状6例,混合型腺瘤7例;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文献报道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3-27%[3],本文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恶变与年龄、直径大小有关,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②炎性息肉,是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又称假息肉,为肠粘膜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粘膜下水肿,使正常粘膜逐渐隆起。常见于炎症性肠病、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形状常不规则,呈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粘液稀便。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定论[4]。③增生性息肉较为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表现为粘膜表面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常为多个。

综上所述,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5];对腺瘤样息肉无论大小应尽可能全息肉处理;对非肿瘤性息肉,也应结肠镜追踪观察以防恶变。

参考文献

[1]耿振宏.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学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125-126

[2]郑之田.胃肠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6-872

[3]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2005,30(4):463-466

[4]常艳,于晓红,路聪哲.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45-2046

结果报告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省内某三甲医院2011年度1000份职工体检检验报告与2012年度体检检验报告进行分析。

1.2 方法:

分析年度体检报告, 建议体检中心提供针对每个体检者的总结及建议, 增加相关科普知识, 观察改进后的效果。

2 结果

2.1 职工2011年体检项目。

某单位2011年职工体检项目分别是:检验科项目 (肝功能10项、肾功能3项、血常规、血糖、血脂4项、乙肝两对半、尿镜检、尿10项、同型半胱氨酸、肿瘤标志物CEA、AFP) , 放射科 (胸部正位片) , 心电图, 彩超 (肝、胆、脾、胰腺、双肾、输尿管、膀胱) , 血压, 已婚女职工体检项目 (乳腺、阴道彩超) 。笔者分析认为, 40岁以下职工不需要每年体检肿瘤标志物CEA、AFP, 每2年体检一次即可, 因为分析连续5年体检报告显示, 40岁以下职工未见CEA、AFP异常。笔者认为:40岁以上女职工 (已结婚) 应增加电子阴道镜、妇科检查 (因为阴道彩超对宫颈、阴道等肿瘤的诊断意义比较局限) 。

2.2 职工2011年体检结果分析及建议。

分析2011年职工1000份体检报告显示, 职工肝功能ALT、AST显著增高占0.9%, 空腹及餐后血糖较高占1.9% (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单位, 可能是医务人员工作时经常走动的原因) , 甘油三酯TG显著增高占2.5%、总胆固醇显著增高占2.7% (明显低于其它单位) , 尿葡萄糖阳性占1.1%, 2011年职工肿瘤标志物CEA、AFP异常占0.4%, 胸部X光照片发现双肺微小空洞 (直径大约3mm) 0.1%, 乳腺彩超显示乳腺增生占12.1%, 乙肝表面抗体HBsAg检测值低占1.2% (提示需尽快注射乙肝乙苗) , 血压异常占3.9%。分析:2011年体检报告结果基本提示职工疾病情况, 体检具有价值, 糖尿病职工及高血脂职工已经进行治疗, 乳腺彩超显示乳腺增生占12.1%, 值得重视, 2011年职工肿瘤标志物CEA、AFP异常占0.4%, 胸部X光照片发现双肺微小空洞0.1%, 其中4名职工 (医师) 全是癌症晚期, 说明CEA、AFP检测灵敏度不高, 因为4名职工每年连续检测CEA、AFP均正常, 到CEA、AFP异常时, 已是癌症晚期, 需要科研机构开发更加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 结合4名职工半年来特别无力、咳嗽、特别容易疲倦分析, 医师工作量特别大, 需要单位及工会关心医师身体健康。

2.3 职工2012年宜增加的个体化体检项目。

笔者分析2011年体检报告认为, 40岁以下职工不需要每年体检肿瘤标志物CEA、AFP, 每2年体检一次即可, 因为分析连续3年体检报告显示, 40岁以下职工未见CEA、AFP异常。40岁以上女职工 (已结婚) 应增加电子阴道镜、妇科检查、液基细胞LCT检查。在笔者建议下, 此体检中心立即改进, 2012年增加了笔者建议的体检项目。

2.4 增加每名体检者体检报告结果总结。

例如:体检报告总结:肝功能TBIL偏高、其它正常;血脂CHOL较高;血糖未见异常;肾功能未见异常;血常规WBC偏低、MPV偏低;尿镜检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CEA、AFP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胸部正位片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增加相关总结。该体检中心在2012年已增加此内容。

2.5 增加每名体检者的医师建议。

例如, 血脂CHOL较高、TG较高者, 医师建议栏目宜有: (1) 复查结果值无下降的,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 (2) 建议低脂、低糖饮食, 多进食蔬菜、水果, 定期复查, 适当运动。

2.6 体检报告书结尾宜增加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

笔者认为, 针对不同的体检结果, 设计不同的科普知识宣传内容, 例如, 葡萄糖偏高科普知识、总胆固醇偏高科普知识、HBsAb偏高科普知识、TG偏高科普知识、WBC偏低科普知识、乳腺增生科普知识、钙化斑科普知识、乳腺囊肿科普知识等, 体检者何种报告出现问题, 就在体检报告书增加相关医学科普知识。

3 讨论

2011年, 笔者调研的这家体检中心显示, 其体检报告结果特别专业, 人民群众难于看懂, 有7人投诉, 到这家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数有3.25万人。在笔者建议下, 体检中心持续改进, 完善相关内容, 体检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2012年上半年体检人数达3.31万人, 超过2011年全年体检人数, 2012年下半年体检人数达到4.54万人, 2012年体检人数增加了4.6万, 全年无投诉, 体检中心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同时, 提高了服务质量, 实现社会效益和人民满意度双提高, 诚望本文对国内体检中心的建设及国内医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职工体检报告结果, 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高体检质量。方法:分析体检报告, 建议体检中心提供针对每个体检者的建议, 注重自我保健, 观察改进成效。结果:应用建议后, 体检中心2012年体检人数增加了4.6万人, 全年无投诉。结论:积极应用合理建议, 可显著提高社会效益及体检质量。

关键词:体检,检验报告,改进,效果

参考文献

选举结果报告 篇5

按照公司党委8月28日印发的《中共******有限公司委员会关于党支部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公司第二党支部于209月5日召开党员大会,对支部书记和支委进行了选举。支部共有正式党员18名,实到12名,贴合法定人数,能够进行选举工作。

会议按照《******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支委选举办法》进行无记名投票。支部书记选举结果为:董普强11票,选举结果真实有效,***当选第二党支部书记。支委选举结果为:刘**10票,李**10票,选举结果真实有效。刘**、李**当选为支部委员。随后,召开支委会议,会议经过讨论,推荐刘**为组织委员,李**为宣传委员。

妥否,请批示。

公司第二党支部

结果报告 篇6

今年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全文刊登,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派员到宁波、奉化、余姚、上虞、杭州、温州等地进行立法调研,直接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居)委会等方面的意见;还分别召开吸毒人员、邮政管理部门和快递企业座谈会,实地考察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中心、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服药点、易制毒化学品企业。11月8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初审报告,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与内务司法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1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政府和部门职责。草案第五条和第七条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禁毒方面的职责作了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草案的规定过于原则,建议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增加内容。为此,建议增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保障禁毒经费与禁毒工作需要相适应”等内容;同时对禁毒委员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主要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一款、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第一至五款)

二、关于基层禁毒工作机构和人员。草案第六条第二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工作人员,依法做好禁毒相关工作。内务司法委员会和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组织禁毒宣传教育,特别是在实施社区戒毒、康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禁毒法和国务院戒毒条例对社区戒毒队伍建设、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有明确要求,建议条例对基层禁毒工作机构的设置及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作出明确规定。鉴于禁毒法颁布后,省政府出台的一些文件(如浙政办发〔2008〕44号)对乡镇、街道一级禁毒办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已经作了具体规定,省禁毒委对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也有明确要求。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把省里的相关规定落实好,二是对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具体职责和管理要有统一规范。为此,建议修改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落实禁毒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做好毒品预防、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工作”,并明确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相关任务,同时增加规定:“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招聘;其培训、具体职责和管理办法,由省公安、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制定。”(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三十三条第二款)

三、关于加强邮政、快递行业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邮政、快递企业应当依法对收寄的物品验视内件;报关单位应当如实申报进出口货物品名、数量。常委会组成人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和一些地方提出,通过邮政、快递行业运输毒品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种新型违法犯罪方式,加强对邮政、快递行业的管理,对毒品堵源截流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参考国家有关规定,对邮政、快递企业和报关单位的要求进行细化、补充,增加邮政、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收寄验视制度,提高查验技术装备水平”,“如实记录寄件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寄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当场封装;用户拒绝验视的,不得收寄”,以及邮政、快递企业和报关单位“应当保存相关信息一年以上备查”等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在立法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近年来,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因转产、停产而将剩余的易制毒化学品私下转让、赠送,或因生产急需临时调剂、出借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亟需加以规范。为此,建议对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因转产、停产或者生产急需,转让、赠送、出借等行为作出明确规范。(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

四、关于戒毒措施。草案第四章规定了戒毒措施。为进一步做好戒毒工作,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建议增加下列内容: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建立一家以上符合要求的戒毒医疗机构或者确定一家以上的医疗机构作为戒毒医疗机构;县(市、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科学设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服药点,方便吸毒成瘾人员就近治疗,保证维持治疗的连续性、稳定性;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自愿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可以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戒毒康复,戒毒康复人员应当遵守戒毒康复场所的有关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戒毒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扶持戒毒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其回归社会。(草案修改稿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十一条第二款)

草案第四十二条规定,戒毒人员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间的戒毒治疗,应当按照省有关规定纳入公共医疗服务保障。为使相关表述更加准确,根据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戒毒治疗项目纳入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戒毒人员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间的戒毒诊疗费用,按照省有关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二条)

草案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吸毒人员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其已经取得的机动车驾驶证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应当依法注销;吸毒人员被责令社区戒毒的,其已经取得的机动车驾驶证,在社区戒毒期间视为效力中止,并由实施社区戒毒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保管。被强制隔离戒毒、被责令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在戒毒期间,不得驾驶机动车,不得申领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按无证驾驶依法处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吸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机动车驾驶证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保管等规定,不符合国家法律相关规定,也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建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修改为:“吸毒成瘾人员被强制隔离戒毒或者被责令社区戒毒的,在戒毒期间不得申领机动车驾驶证;身体条件不适合驾驶机动车的,其已经取得的机动车驾驶证应当依法注销。”(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三条第一款)

五、关于禁毒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禁毒工作的基本方针,减少毒品危害的关键在于预防。鉴于禁毒预防工作贯穿于禁毒宣传教育、毒品管制、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各环节,草案中已经有不少规定,因此不宜设单章予以规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内务司法委员会以及一些地方的意见,建议增加相关内容: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接受禁毒宣传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规定“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禁毒教育活动”;三是规定“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贩卖、提供毒品,不得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不得为进入经营服务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经营服务场所的从业人员不得吸食、注射毒品”;四是规定“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禁毒工作站或者禁毒联络员,应当加强与吸毒人员及其家庭、工作单位、学校的联系,定期了解吸毒人员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帮助、教育其远离毒品,防止其再次吸毒”。(草案修改稿第十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四十条)

六、关于法律责任。草案对违反本条例的一些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草案修改稿作了三方面的修改、完善,一是删除了草案第四十六条等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内容;二是对草案第四十五条有关邮政、快递企业和报关单位的法律责任等作了修改、完善(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三是对“娱乐场所、经营服务场所未按照规定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发生涉毒案件”、“向未取得备案证明的企业转让(赠送、出借)易制毒化学品”、“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房屋出租人发现场所内或者出租房内有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未按照规定报告公安机关”等行为,增加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九条)

七、关于主管部门等。初审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明确公安机关为禁毒工作的主管部门;有的建议,要明确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公安机关。考虑到国家禁毒法明确规定,“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我省省、市、县三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不少设在同级公安机关,但也有的设在政府,还有的设在党委或政法委。因此,条例中不宜规定公安机关是主管部门,也不规定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设在什么地方较好。同时,草案修改稿已经在第六条等条文中,规定了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各自具体职责。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和《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请予审议。

结果报告 篇7

1样地选择

在全县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10个乡、镇,每个乡、镇设立1块样地,共设立10块样地。其中包括北部中三家的国家沟村、卧虎沟乡的四家子村,南部白塔子镇的杨树沟村、山嘴子镇的道虎沟村,东部羊角沟乡的老窝铺村、十二德堡乡的白庙子村,西部大营子乡的大营子村、坤都营子乡的张家窑村及中部大城子镇的双庙村、草场乡的郭彩店村。

2地形地貌

除十二德堡乡的白庙子村样地为丘陵外,其余9块样地均为山地。中三家镇的国家沟样地土壤质地为砂土,其余地块土壤质地为砾石质土。

3草原类型及主要草原植物

草原类型主要为温性草原、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植被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向内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为羊草草甸草原,植物以旱中生或中旱生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并混生或连续混生大量的中生和混生类杂草。野生植物2 000多种,饲用植物1 000多种,优良饲用植物70科219属311种,其中,菊科50种,占16.1%;豆科31种,占10%;禾本科26种,占8.3%;蔷薇科25种,占8.1%;此外,还有百合科、唇形科、毛莨科等。主要植物有羊草、胡枝子、荆条、冷蒿、针茅、节骨草、小叶锦鸡、仓耳、隐子草、猫尾草、黄背草和鸡眼草等。

4产草量

每块样地选3个样方,每个样方大小为1 m2,每个样方重复3次测量产量。见表1。

5草群高度和植物盖度

2005~2009年各样地草的草群高度和植物盖度见表2。

6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看,产草量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其次是2005年、2008年、2007年,最差的年份是2009年,也有个别地块2005年好于2006年,同一样方重复的次数不同,产草量也有很大的差别。草群高度最高的是2006年,平均高度达到了132 mm,尽管2006年植物盖度相对2005年和2007年要低一些,由于草群高度相对较高,总的产草量要高于这两个年份。2005年植物盖度超过最好的2006年,草群高度在5个年份中仅次于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产草量和草群高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尽管2007年植物盖度较高,由于草群高度较低,影响了产草量。

在影响产草量的两大因素中,植物盖度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变化不大,所以草群高度是影响产草量的重要因素。草群高度和植物盖度与当年的气候、水热条件有很大关系,由于辽西地区十年九旱,各年份之间降雨量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的年份降雨量可达到500 mmm左右,而最差的年份降雨量只有300 mm左右,并且大多集中在7、8月份。2006年、2005年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好于往年,草群高度和植物盖度较高,产草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2009年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从6月下旬开始连续20多天滴雨未下,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2~6℃,超过30℃以上天气24 d,最高气温达到38℃,大部分牧草枯死,使得植物盖度大幅度下降,草群平均高度没有达到两位数,产草量明显低于其他年份。

结果报告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报告收集了本区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幼儿园的共2000名儿童, 年龄在2~6岁之间, 其中男童1021名, 女童979名。

1.2 方法

对2000名入园儿童, 在1周内分批清晨空腹采血3mL, 血凝固后分离血清, 采用试剂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的检测, 操作方法严格依照说用。简要步骤如下: (1) 加样:实验时严格执行加样器使用操作规程。 (2) 温育:每次温育都应贴密封膜, 防止污染物侵。 (3) 洗板:尽量避免孔与空之间的液体交叉, 洗板要彻底。 (4) 显色:显色剂的加入时要防止溅出孔外造成液体回流。 (5) 终止:加终止液尽量避免气泡, 减少假阳性的增加。 (6) 读板:读板时板底尽量保持清洁。

1.3 结果判定

严格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操作及判定结果。在试剂盒测定的结果判定过程中, 要依据内外对照和质控情况, 严格审核后报告。样品检测值在灰色区 (设置为CO× (1±CV) CV为该试剂盒批内CV值) 范围, 复检结果仍为灰色区, 报告阳性结果。对特殊乙肝两对半结果组合模式应重检后报告。所有复检要有详细记录。确认记录内容完全符合操作过程及判定, 方可报告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对收集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共9例, 占0.45%, 其中男童5例, 女童4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共1991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1132例, 阳性率为56.6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中男童571例 (占50.44%) , 女童561例例 (占49.56%) , 经统计学处理, 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低年龄与高年龄儿童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3。

3 讨论

3.1 儿童乙肝感染率及其主要传播途径

本研究数据表明, 儿童乙肝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乙肝的最主要途径。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绝大多数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与出生后的日常接触感染, 婴幼儿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后, 大部分儿童成为了乙肝病毒携带者, 在婴幼儿期并不造成肝功的改变 (也就是说转氨酶不升高) 及临床症状的出现。自2002年, 本地区纳入计划免疫后, 儿童乙肝感染率明显降低, 仅0.45%。本次收集的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9例儿童中, 调查发现有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的母亲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 为母婴垂直传播, 仅1例儿童为出生后感染。由此母婴垂直传播仍是儿童感染乙肝的最主要途径, 有必要关注孕妇的乙肝感染情况, 对孕妇和胎儿进行早期的监测, 以控制和减少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

3.2 入园儿童抗-HBs性别和年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入园儿童抗-HBs性别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年龄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年龄儿童。随着计划免疫的推广,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已经很普遍。但是, 乙肝疫苗接种后, 抗-HBs随时间推移, 滴度会逐渐下降, 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值以下时, 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本次收集的资料中, 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 入园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在逐步下降, 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这些儿童体内抗-HBs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的长短, 值得进一步观察。因此, 在疫苗接种的3年左右的时间, 有必要重新检测乙肝两对半, 当抗体浓度低于保护量时, 可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增强对乙肝的预防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了解入园儿童乙肝相关情况, 为进一步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及提高接种率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本区2000名 (<1岁, >7岁) 入园的儿童空腹抽血3mL, 采用上海科华试剂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试剂盒, 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的检测。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共9例, 占0.45%, 其中男童5例, 女童4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共1991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1132例, 阳性率为56.6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中男童571例 (占50.44%) , 女童561例 (占49.56%) , 经统计学处理, 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区入园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有降低趋势, 男童女童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低年龄与高年龄入园儿童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差异显著。

结果报告 篇9

(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百分含量氧分析仪的检定、校准和检测。

(2) 测量依据:JJG365-2008《电化学氧测定仪》、JJG535-2004《氧化锆氧分析器》检、JJG662-2005《顺磁式氧分析器》、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

(3) 采用方法:分别采用一台量程为 (0~25) %和 (0~100) %的测氧仪, 开机稳定后, 按制造厂规定的程序校准仪器, 并用氧标准气体校准仪器的零点和量程。将已知含量的氧标准气体通入分析器, 待示值稳定后, 记录仪器测量值, 重复检定3次, 取算术平均值计算其示值误差。

(4) 环境条件:温度20.℃, 湿度50%RH, 大气压力104KPa

(5) 测量主要设备:氮中氧气体标准物质, 不确定度Urel=1%k=2;气体检测器检定仪U=0.54%

k=2;高纯氮零点气体, 99.999%。

2 测量的数学模型

ΔA——仪器示值误差;

As——标准气体的含量;

i——仪器示值的平均值;

Am——被检量程的满度值。

3. 方差和灵敏系数

4 输入量i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i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仪器的测量重复性, 流量波动影响也包含其中。

4.1 量程: (0-25) %

4.1.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用A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用20.4%氧标准气体对一台量程为 (0~25) %的氧分析仪进行10次测量, 所得一组数据:20.1%20.2%20.3%20.1%20.1%20.0%20.2%20.2%20.1%20.2%

实际测量中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故标准不确定度为:

4.2 量程: (0-100) %

4.2.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用A类评定方法进行评定。用82.8%氧标准气体对一台量程为 (0~100) %的氧分析仪进行10次测量, 所得一组数据:82.5%82.1%82.4%82.3%82.0%82.3%82.1%82.5%82.3%82.6%

实际测量中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故标准不确定度为:

5 输入量As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As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物质的定值不确定度

5.1 量程: (0-25) %

氮中氧标准物质证书给出不确定度为Urel=1%k=2, 换算为绝对量的不确定度为u=20.4%*×1%=0.204%k=3, 故标准不确定度: (%)

uc (As) =0.204%/2=0.11%

5.2 量程: (0-100) %

氮中氧标准物质证书给出不确定度为Urel=1%k=2, 换算为绝对量的不确定度为u=82.8%*×1%=0.828%k=3, 故标准不确定度: (%)

uc (As) =0.828%/2=0.42%

6 测量不确定度汇总

通过以上分析, 将各分量列表如下:

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以上各影响量相互独立, 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ˉ

8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结果报告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牡丹江医学院部分教职工体检数据,共446人,其中男192人,女254人,年龄20~87岁,平均年龄48岁。

1.2 方法

本次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脉搏、血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脂)、B超(肝、胆、脾、肾)和心电图检查。判定标准:(1)超重和肥胖:根据体重和身高值计算体重指数(BMI),BMI≥25 kg/m2为超重和肥胖。(2)血脂异常: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mmol/L,总胆固醇(TC)>5.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三项中任意一项异常即为血脂异常[2,3]。(3)肝肾功能、尿常规、电解质、心电图和B超等项目结果异常以报告单提供的诊断结果为准。

1.3 统计学方法

体检表采用双人双机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中,使用Excel软件导出数据库并进行整理,使用SAS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职工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446人的体检数据,其中男性192人,女性254人,主要集中在30~60岁,男性平均年龄(48.36±1.52)岁,女性平均年龄(47.17±1.23)岁,见表1。

人(%)

2.2 不同性别教职工主要指标异常检出情况

男职工超重及肥胖、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电解质异常、心电图异常、肝脏异常和肾脏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教职工主要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该人群不同年龄组之间超重及肥胖、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和超声检查肝胆肾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定期体检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保障职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经常吃粗粮、杂粮及薯类[7]。(3)积极推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健康管理系统,对职工出现的健康问题能够及早预警,及时进行生活干预。对高危人群及早进行一二级预防,阻断慢性病发生。对慢性病患者追踪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疾病所致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人(%)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本校教职工单年度体检资料,对影响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4]。体检结果显示,本校教职工的主要健康问题是血脂异常、肝脏异常、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胆道系统异常、超重及肥胖。其中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8.65%,明显高于全国水平(18.6%),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生活区域、饮食习惯等地区差异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5]。男职工超重及肥胖、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电解质异常、心电图异常和超声检查肝肾异常检出率均超过女职工,提示男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分析发现,主要健康问题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精神紧张和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可能导致上述健康问题的患病率增加[6]。

人(%)

针对本次体检结果,结合教职工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高校教师的健康意识。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及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6]。校方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培养教职工健康意识。(2)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参加一些休闲放松活动,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戒烟限酒,缓解紧张焦虑心情,保持良好状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科学安排每天的饮食,饮食品种多样化。的因素分析深度不足。建议在以后的高校教职工体检中注意保存数据,并且增加与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相关的研究项目和指标,以便更充分地了解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为教职工以后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晶晶.福建某师范学院教职工体检分析和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15(2):94-96.

[3]邓颖,吴先萍,高亚礼,等.四川城乡居民血脂异常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4):284-285.

[4]刘晓彬.四川省人民医院2734名医院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149-151.

[5]郭雪,甘雨,王娜.746例健康体检血脂状况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56-57.

[6]张梅.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与干预策略的思考—从某高职院教职工体检报告的分析结果论起[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86-88.

结果报告 篇11

[关键词] 检验结果;危急值;产科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90-02

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向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数据[1],这不仅是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检验结果危急值是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监测指标,对指导临床急诊、急救的作用不言而喻,报告制度的建立、管理和有效运作是其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本文就危急值报告管理在产科急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5月22日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5 525例孕产妇作为实验组,期间报告危急值83例次,发生母婴急救者52例;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我院的5 012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期间发生母婴急救者90例。两组患者均为随机入住本院,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检验危急值项目见表1,83例危急值项目分布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2,危急值报告管理实施前后比较见表3。

1.2方法

1.2.1危急值项目的建立 检验科会同医务科,充分听取各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后,在参考文献[2]的基础上根据本院开展项目和服务对象共制定了13个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见表1。

1.2.2危急值报告流程 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立即向科主任或所在室业务主管报告,经复查和审核后确定为危急值,即刻电话通知病区管床医生,同时在反馈登记本记录危急值项目、初检结果、复检结果、报告人、审核人、报告时间、被反馈科室名称、电话接听者姓名、反馈时间等信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简明统计分析软件14.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3。从表2可以看出,产妇的危急值结果在血液分析项目中出现频率最高,低值倾向明显,电解质(钾)次之,凝血功能项目(PT、APTT)虽然出现频率低,但其结果对产科病人意义重大。4例危急值中,其中1例死亡,足以彰显其在产科急诊项目中的重要地位。Rh(D)阴性血型的产妇虽然在结果上不表现危急值征象,给予报告关注利于产科统筹考虑待产妇状况合理预案,尤其在用血安全上予以保障。HGB、PLT报告例次多,与待产妇孕期贫血以及严重程度、其他病理改变等关系密切,是产妇安全分娩的高危因素。表3显示,实验组较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医疗干预的时间缩短,母婴急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率显著下降,急救成功率提高,说明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管理在产科急救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讨论

产妇的安危关乎两代人的健康和生命,产科的高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来自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畅通度和各种支持系统的保障能力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及相关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这种保障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经过几年的运行,对高危产妇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其中1例DIC产妇因这种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得以早期识别并成功施救,发生的母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也为改进完善这一管理体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

检验人员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危急值时,要正确认识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生物参考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3]。合理设置适合本院不同目标人群的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是正确实施这一制度的重点和核心,项目设置过多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关注度降低,过少满足不了临床救治需求;设定范围过小会导致过度反应,浪费资源,过大会导致系统的灵敏度下降反应迟钝,延误病人最佳抢救时机,失去报告意义。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规模、专科特色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危急值项目设置数量和危急值界值的认定将是今后亟待解决和规范的关键问题[4]。

危急值报告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能否在检验医师、护士和经管医生、病人之间畅通无阻,以最便捷最快速最安全的途径进行实时精准传递,报告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传统的单一电话通知途径已经不能满足急诊急救的需要,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危急值反馈漏洞需要高度关注。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检验科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以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无线短信平台等网络技术[5],构建相应的程序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判断符合规则定义的危急值,然后通过网络信道和短信信道,将相应的信息直接发送到医生工作站或医生的手机或病人及其家属的手机,能够克服电话报告的多种缺点,更加方便、快捷,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齐子芳等[6]报道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全部由分析前干扰因素所致,给危急值的正确识别敲响了警钟。因此,甄别真假危急值对临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报告危急值本身,要求检验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做好检验前中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尤其要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避免不合格标本进入检验环节。同时要关注患者本人的生理病理因素,和临床医护人员密切联系沟通交流,积累实践经验,持续改进制度和流程,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勇军,费春荣,李文新. 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实验室危急值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2007,22(3):370-372.

[2] 邱骏,顾国浩,王雪明,等. 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3] 刘月皎,魏源华. 危急值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3):277.

[4] 何有琴,刘岩,程艳敏. “危急值”报告制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 卫生软科学,2009,23(02):144.

[5] 郑君德,陈涛,刘汉欣,等. 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保障患者安全[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2):15.

[6] 齐子芳,任更朴,刘淑会. 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2010,25(9):711,714.

结果报告 篇12

1 数学模型:

式中:QL-检出限;

s0-11次空白溶液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b-工作曲线的斜率。

方差和灵敏系数:

2 砷元素检出限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计算

测试数据如下:

最小二乘法求得回归曲线:y=109.9x+6.015

2.1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计算

2.1.1 11次空白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u1

s0是空白溶液测量列单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服从正态分布:

2.1.2斜率值b引入的不确定度u2

2.1.2.1 u1:回归曲线斜率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2.1.2.2标准溶液浓度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22

检定使用的标准溶液为砷单元素溶液标准物质 (GBW (E) 080117) , 其浓度为100μg/m L,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0.8%, k=2, 则:

稀释到1 ng/m L:吸取1ml标准溶液定容到1000ml, 稀释后标准值为100ng/m L;再取1ml稀释后的标液定容到100ml, 得到1 ng/m L的标液。

则有工作曲线溶液浓度的不确定度:

2.1.2.3进样体积误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23

进样体积误差估计为1%, 按均匀分布计算:

2.1.2.4仪器分辨率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u24:

仪器的分辨率为0.1, 按均匀分布计算。

曲线斜率的合成不确定度u2:

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见下表)

4 砷元素检出限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QL)

5 砷元素检出限的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U=k∙uc (QL) =2×0.011=0.022ng

6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用砷标准溶液对原子荧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砷元素检出限扩展不确定度为:U=0.022ng, k=2

摘要:分析了原子荧光光度计测量As元素检出限的不确定度分量的主要来源, 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

关键词:原子荧光光度计,检出限,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JJG939-2009《原子荧光光度计》.

上一篇:网络写手下一篇:曲面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