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音乐发展

2024-10-01

色彩音乐发展(精选7篇)

色彩音乐发展 篇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通过运用人声和乐器的声音, 有序的将乐音组织起来构成一种艺术形象, 用来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而人们对音乐艺术进行审美实践是通过听觉的感观感受, 以此来达到不同的审美效果, 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一、对色彩音乐的认识及色彩音乐的提出

众所周知,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从而形成的物质波刺激到人的听觉器官引起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其振动频率约从每秒16周到20周之间, 若超过这一范围, 是产生不了听觉的。颜色则是由光波 (或是电磁波) 刺激到人的视觉器官引起的, 可以引起人类不同的色觉。人眼所能看到的光波, 其电磁振动频率, 约从每秒451万亿周到每秒780万亿周之间, 就在这个范围内, 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 能引起不同的色觉。声波和光波虽都是物质的振动, 但其性质却有很大的不同, 声波是靠空气传递的物体形成的振动, 不真空行径就不能产生, 光波是靠电磁振荡, 二者的频率相差非常甚远。不过能引起听觉的物体振动, 就不能引起颜色视觉的电磁波, 而能引起颜色视觉的电磁波, 则无法直接引起听觉。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在光学实践中, 发现太阳光实质上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的聚合。波长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性质, 可以引起我们的视觉的波长为3900至700埃的光, 这称之为可见光。不发光的物体是靠光线的反射物, 就其表面把射入的光波吸收或消掉一部分, 然后把剩下的部分都反射出去, 反射出去的光线对物体产生的刺激就是颜色。

马东风先生在他的《调性的颜色与彩色的音乐》文章中提出:“音乐艺术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 进而形成了具体音乐、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彩色音乐和序列作曲系统等。在音乐实践的前前后后, 也产生了于实践同步运行的理论体系。色彩音乐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例。”所以我们在舞台、荧幕上所看到的缤纷色彩的灯光、音乐与歌舞相互融合, 使观众加强了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感受何理解, 从而形成了“彩色音乐”。

彩色音乐是属于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视觉音乐”, 它综合了光学、电子学、音响学和激光技术等学科, 从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基本原理, 是在音乐艺术已有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 将音响技术与机械结构相结合, 通过光学手段把音乐变成带有色彩的视觉音乐。这使得人们既可以聆听音乐, 又能观看到绚丽多姿的彩色图案, 集人们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于一身, 将人们带入新的音乐世界。

二、色彩音乐的发展过程和成果

自从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感觉》中谈到声音和色彩的关系后, 针对这两个领域的联系, 很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基歇尔 (Kircher) 在1673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色彩的不同跟声音的不同一样, 是由于振动的比例和状态不同, 通过空气传导到人的眼和耳, 再经过神经反应到大脑;其中还有费蒂斯 (Fetis) 在法国发表的论文《声音和色彩》 (1843年) , 居姆森 (Jameson) 在英国出版了《色彩音乐》一书 (1844年) 。但是进行细致研究声音和色彩现象的第一人是加尔顿 (Galton) , 他出版于1883年的著作。在后来, 肯丁斯基 (Kandinski) 在1912年、莎巴涅夫 (Sabanoiof) 在1929年也曾先后发表了关于声音和色彩的著作。然而威尔农 (Vernon) 在《音乐中的共感作用》中提到, 有些音乐听众认为音高、音色、和弦、调式、调性、整个乐曲风格, 都和特定的色彩有近似点, 使听众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相应的色觉。

在十八世纪初, 还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色彩钢琴。1734年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色彩古钢琴”的是路易斯·卡斯泰尔, 之后艾克尔治森 (Eckartshausen) 也在1791年制作了一架相类似于色彩古钢琴的钢琴, 毕晓普 (Bishop) 于1881年在美国也创作了色彩管风琴, 色彩古钢琴和色彩管风琴的出现一度引起许多德国浪漫主义派作曲家与音乐家的兴趣与关注。不过真正的使用色彩乐器, 是在1879年电光的发明之后, 在1890到1930年间,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国的雷明顿 (RimingtOn) 和克林 (Klein) , 美国的成尔夫瑞德 (Wilf red) 相继设计的色彩管风琴都比较出名。

同时俄国作曲家萨巴涅夫 (Sabanoiof) 在研究中发现, C、D、E、F、B五个音级, 相当于灰、黄、青、红、蓝五种颜色。牛顿也对音乐的色彩做过研究, 他提出C、D、降E、F、G、A、降B七个音级相当于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而富有色彩听觉的音乐家们认为调性也有色彩感, 如升种调比较明亮, 降种调比较灰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研究中认为C大调是白色的, E大调是青玉色的, A大调是玫瑰色的, F大调是绿色的, B大调是淡灰色的;而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则认为C大调是红色的, G大调是橙色或玫瑰色的, E大调是青色或是蓝色的等。

俄国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里, 人们对他的音乐想要表达的“气象的”情景从无丝毫的怀疑。描述阳光普照时, 所有的乐器都发出炫目的光辉;描写流水时, 浪花潺潺地在乐队中四处溅泼;描写天空闪烁着星光的冬夜时, 音响清凉。他是一个乐队音响的调色大师……”

如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用降E大调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夜色, 倾诉着作曲家内心深处的热诚、乐观的话语。 (谱例见下页)

音乐家们对某些器乐也赋予了色彩, 如弦乐为黑色, 铜管乐器为红色, 长笛为蓝色, 单簧管为玫瑰色;但是还有一些音乐家有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小号是金黄色的, 长笛是银灰色的等。

在色彩音乐中, 著名的作品有很多, 如斯克里亚宾 (Skryabin) 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 (又名《火之诗》1908年) 。在这部作品中, 作曲家列了一个色彩谱表, 通过此谱表来进行色彩的变换与融合。前奏曲Op.33完成于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鼎盛期, 在听觉上出现了极为新颖、别致的音响效果。 (谱例见下页)

奥地利作曲家荀伯格 (Schoenberg) 在歌剧《幸运之手》中, 也曾对戏剧的灯光布景部分的色彩标有不同的指示, 使得歌剧与光的结合完美表现出来。英国作曲家班陶克的《阿塔郎的卡东》及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彩色交响曲》 (1921-22) , 每个乐章是以颜色命名, 蕴含极浓的感情色彩。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标为《紫色》, 表现出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第二乐章标为《红色》, 表现了人们的胆量和快乐;第三乐章标为《蓝色》, 表现出了人生的得意和忧郁;第四乐章标为《绿色》, 表现出了青春的朝气和胜利。四个乐章都通过运用不同的乐器、节奏型、力度和情感来进行演奏, 演绎出了四个不同的意境, 标示出音乐通过色彩使人们的视听觉感受更加立体化。

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升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 在那明亮的钢琴音色中, 持续而宁静的三连音不禁使人联想到皎洁而明亮的月光色彩。

色彩音乐是通过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相结合所产生的, 涉及到了声学、光学、音响学、音乐美学及音乐艺术理论等艺术与科学学科。激光技术也应用到了色彩音乐中, 通过计算机的控制, 随着音乐的变化发展, 将激光射出不同的图案, 显现出五彩缤纷的影像, 使听众在视觉感官和听觉上得到了享受。在我国, 色彩音乐也得到了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不同程度的关注, 如我国的第一套彩色音乐屏幕装置是上海实用电子研究所研制出的;而色彩音乐又被应用于音乐疗法之中, 通过把大自然多样的色彩用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 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既陶冶了人的情操,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生理疾病。然而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可以调节人的心境, 开阔人的精神世界,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色彩疗法。

结语

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现代音乐因为时代与经济的变化在内容、结构、形式等领域也发生了变革, 但是关于“色彩音乐”的运用, 发展并无停止不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色彩音乐不单是从改变音乐的艺术面貌方面得到发展, 还因为它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近现代的音乐大师们通过色彩的语言和结构等手法来表达想象中的艺术, 以此来激发自身的情感感受, 创造崭新的音乐形象表现多姿多彩的艺术视听新世界, 将色彩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各个环节, 实现了色彩音乐所独具有的魅力, 创造了人们对音乐的视听新感受, 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 同时也为音乐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马东风.调性与和声技法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2]姚以让.声与色的交响[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3]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理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浅谈音乐的色彩性 篇2

一、音色在音乐色彩中的表现

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音色, 音色在音乐的表现上指一种表现的工具 (例如乐器或者人声) 区别在于每一种表现工具的色彩特质。音乐作品中会有不同类型的音色变化, 音色的变化就像绘画中颜色的变化是一样的。音乐中的音色与绘画中的颜色同样都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灰暗等感觉, 当音色变化给人的感觉是明朗的那颜色也是明朗的, 当音色变化给人的感觉是灰暗的那颜色也是灰暗的。由于与音色的不同, 使得各种人声和乐器的表现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巨大的表现力, 就像绘画离不开颜色一样, 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色。

有音乐家认为不同乐器有着它独特的颜色, 例如, 长笛的音色是蓝色的, 鼓是红色的, 弦乐是黑色的……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 这是一部描写型的音乐, 作曲家把乐器的音色运用的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当中描写了很多的动物, 有公鸡、天鹅、兔子、杜鹃、大象等。其中, 在描写大象的那个乐章, 作曲家抓住大象走路时笨重的特点, 大胆地运用了贝斯独奏来表现大象的脚步声, 贝斯本身的音色让人感觉就是沉重的, 色彩是灰暗的, 而作曲家恰恰利用了这一乐器音色的特性, 来描述大象这一乐章。而在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章是描写天鹅的场景, 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优雅的天鹅在嬉戏, 作者运用弦乐和钢琴两种乐器的合奏, 仿佛像是给这一幅美好的画面涂上了颜色一样, 钢琴的琶音一出现就像是代表着绿色的清透的湖水, 弦乐就代表着高贵优雅的天鹅, 这段音乐最后还被写成了著名的《天鹅之死》。

二、调式对音乐色彩的影响

调式是以某一个音为中心, 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乐音体系, 根据主音的不同以及其他音序的排列方式不同, 可大致分为分为西洋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两大体系。

最早在19世纪, 明顿图教授在伦敦皇家学院进行了“彩色风琴”的表演, 他把12个半音拟出一个色彩音阶, 而且是好几个八度, 在演奏中, 他把风琴弹奏产生的彩色光线投影在乐队上方屏幕上, 使人们感到音乐与色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曾经牛顿也认定过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相当于C、D、b E、F、G、A、b B七个音;还有些音乐家认为调性是有色彩的, C大调是白色的, G大调是黄色的、A大调为玫瑰色的等, 最简单的还可以理解为大调旋律的色彩一般比较明亮、辉煌, 适于表现蓬勃向上的、欢快热烈的、宏伟大气的明朗的色彩情感;小调式旋律一般色彩比较柔和、暗淡, 适于表现忧伤的、抑郁的、怀念暗淡的情感色彩;而中国民族调式的旋律大多都比较优美动听, 婉转悠扬, 有着独特的东方色彩。例如,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曲, 运用了小调调式的旋律来描述莫斯科夜晚的宁静和月光撒下街道的那种柔和。

三、节奏对音乐色彩的塑造

音乐的节奏与大自然同步, 与生命活动同步, 与人的感情生活同步。在音乐中, 节奏往往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特征,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且不同的节奏型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我们在听贝多芬的钢琴曲《升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 这个乐章是在贝多芬与伯爵女儿失恋告终的情况下写的, 其实是表达作者痛苦忧郁的心情的, 持续奏出的三连音表现出柔情抑郁的色彩。 (见图一)

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拉格泰姆, 是爵士乐最早的雏形, 拉格泰姆是一种注重节奏变化而不注重旋律、情绪欢快而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特别注重节奏的变化, 尤其旋律声部大量运用切分音, 这种节奏型给音乐赋予了欢快诙谐的色彩。 (见图二)

音乐表现不同的审美情感时, 会采用相对应的节奏和节拍, 如平静时, 多用平缓的节奏, 长时值的音;激动时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

音乐在表现不同的色彩情感时, 会采用相对应的节奏和节拍, 如要表现平静、灰暗时, 多用平缓的节奏, 长时值的音;激动热烈的色彩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

四、速度对音乐色彩的影响

音乐表演中速度的快慢也会影响音乐的性格色彩以及音乐的基本形象。一般来说, 快的速度多表现欢快、紧张、兴奋、恐慌、活跃等情绪特征, 用色彩颜色来表示多以暖色调为主;慢的速度则多与安详、宁静、忧愁、沉思等情感特征相关, 用色彩颜色来表示多以冷色调为主。作家尼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野蜂飞舞》, 是属于描写型音乐。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密集的节奏型, 而且节拍的忽强忽弱和音符快速上下行的演奏方式, 描绘出野蜂群舞的场景, 非常之形象, 我自己对这首作品做了实验, 把这部作品的播放速度放慢数倍, 放给学生去听, 学生完全感觉不到作曲者描绘的场景, 色彩感受也从原来的暖色调转为冷色调。

当我们拿到一首曲谱的时候, 都会有速度的标记, 音乐速度与乐曲想表现的音乐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意改变乐曲的速度, 就会扭曲作曲者真实的创作意图和色彩感受, 所以速度对音乐彩色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音乐形象的特点多多少少都跟进行的速度相关, 想要表现完整的音乐色彩情绪或者音乐场景, 都需要配合不同的音乐速度, 这样, 才能使音乐形象更完整、音乐色彩更丰富。

五、结语

在长期的音乐分析和音乐实践当中, 音乐的音色、节奏、调式等元素变化都会使人们总结出一定的情感经验, 而情感的经验又会反应在视觉色彩上, 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本来就是相同的、互相影响的, 听觉感知是富有想象力的, 对于不同的人甚至年龄、文化的差异对于音乐色彩的感知可能是完全不一样, 我们不能说每个人听到C大调都是白色, a小调就是忧郁的, 也不能说三和弦就是表示狭隘的, 减七和弦就是绝望灰色的, 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以上的论述不是绝对的, 我们只是从色彩的角度去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对于欣赏者而言, 音乐色彩的多释性和不确定性是其最美妙之处,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也使我们对音乐这门艺术有了不同的理解。

摘要:不同的音乐类型会给人不一样的色彩感受, 影响音乐色彩的因素有很多, 可以从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等等的变化来感受不同色彩的音乐, 这种变化会让人的脑海中产生一种视觉色彩的想象画面, 我们从色彩入手来理解音乐, 能够更好的诠释音乐这门艺术。

关键词:音乐,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

论西方绘画音乐的色彩比较 篇3

一、绘画音乐的色彩特性比较

简单地说, 有了光便有了绘画中的色彩, 即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 不同波长形成不同的色彩。一般认为色彩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可以理解为约定俗成的色彩, 通常用红、黄、蓝、绿等名称来表示。纯度, 也可以称为饱和度。色相清晰, 纯度则高。明度即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音乐也是有色彩的。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声音。声音也是一种波, 它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由此可见, 颜色与声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自然联系。音乐的色彩包括音色、音的高低、长短与强弱四个音的物理特性。音色是由发音物体本身的材质、大小、形状和发出泛音的多少来决定的。声音的高低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有关系。振动次数多, 音则高。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音的长短。音的强弱由音的振幅大小决定。振动幅度大, 音则强。

绘画音乐的色彩特性是人们对色彩的简单认知。对色彩特性的认识是我们对绘画音乐色彩认知深入研究的前提。

二、绘画音乐的色彩认知变化比较

西方绘画与音乐艺术风格演变大致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色彩认知分为三个时期:宗教化时期、世俗化时期与多元化时期。

宗教化时期主要是指艺术发展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一切都在宣扬宗教的神圣和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绘画色彩与其典型的建筑造型一样被理性化。这个时期认为色彩的模仿并不重要。由此看来, 正是色彩让位于造型造成了古希腊罗马色彩的单一。中世纪的色彩逐渐丰富, 但是色彩的地位和价值变化不大。圣威塔尔教堂镶嵌画《朝臣簇拥的狄奥多拉皇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期的音乐艺术也多为各种宗教、仪式所服务。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特征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进而影响到了音色的选择。在古代, “乐器、人声、力度和速度 (Tempo) 的选择都由当时的趣味和传统所决定”①。古代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都具有即兴性质, 这就是古代音乐的传统特点。音乐的色彩因此变的模糊。

文艺复兴至印象主义时期都可以列入绘画和音乐的世俗化时期, 一个过渡时期。一般认为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发展的最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融合音乐、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的艺术——歌剧。这是音乐与绘画的首次近距离接触。此时期的绘画色彩与音乐色彩都极为辉煌而华丽, 充满了贵族气质。对色彩的认知在印象主义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色彩完全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成为了一门科学。印象派画家对物理学中色彩研究的新发现加以利用。随着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随之而来的就是音乐与绘画的综合研究。以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为例, 他的艺术作品意境朦胧, 和声色彩丰富而神秘、就像绘画中的色彩不断的交织、融合、变幻着。德彪西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都是表现瞬间的印象与感受。

绘画与音乐的多元化时期主要是指20世纪艺术和当代艺术。“变形, 色彩自由, 空间的新表达方式, 从抒情动作到几何中诞生的抽象化……如此众多的想象来到了对20世纪艺术进行思考的精神之中”②。印象画派的色彩运用在绘画发展史中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 它预示了20世纪艺术对色彩运用的自由化与多元化。在20世纪抽象绘画中, 色彩甚至完全摆脱了造型的束缚而独立成为一幅绘画作品, 这在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期, 音乐色彩的发展较大。“20世纪最重要的形式组织新手段是十二音作曲技法”③, 这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对音乐色彩要求极为严格。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大量采用了这种技法。以保罗·克利、蒙德里安、康丁斯基为代表的抽象画家绘画作品都曾有配曲。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曾被康丁斯基搬于舞台之上。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的多元化时期, 音乐与绘画的联系更近了一步, 而这些进步主要是从色彩开始的。

人们对绘画音乐的色彩认知越来越深刻, 也正是这个原因绘画音乐之间的交叉点越来越多, 色彩打破了原有的和谐与平衡, 色彩的情感表现变得充沛起来。

三、绘画音乐的色彩情感表达比较

没有对绘画音乐色彩特性和色彩认知变化的比较就谈不上情感表达的比较。绘画音乐色彩都充满了想象, 色彩被艺术家赋予了个人情感,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在绘画诸要素中, 色彩最具有感情特征。它渐渐地脱离开绘画的造型, 甚至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我们要认识到, 在绘画创作中由于个人的绘画认识、生活经历等因素形成了绘画的不同风格。画家赋予同一种色彩以不同的情感内涵。相比之下, 音乐的色彩情感表达有较大的依赖性。音乐色彩我们可以理解为音响效果, 音乐色彩的情感表达主要取决于音响结构。它难以像绘画色彩那样展现它的独有价值。音响效果是通过调式、和声、配器等多种组织形式, 加之声音的特性而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音乐的造型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了音响的组合上。它通过情感暗示了空间的远近、还有空间的方向性。

无论绘画色彩还是音乐色彩的认识都与个人的视觉经验或听觉经验有关。这也造成了同一作品不同情感认识的较大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绘画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 从而体会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内涵。

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色彩是可以相互借鉴与应用的, 这需要我们对色彩有充分的认知。情感是音乐与绘画之间沟通的桥梁。色彩的审美经验可以通过情感而间接的作用于不同艺术的表现上。

摘要:色彩这一词语时常出现于绘画与音乐艺术当中。绘画与音乐的结合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心的领域。绘画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 音乐色彩是一种听觉语言。本文从这两类色彩的特性、认知变化、情感表达方面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色彩,绘画,音乐

参考文献

[1][3] (美) 米罗·沃尔德, 加里·马丁等著, 刘丹霓译.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2, P6, P174.

色彩音乐发展 篇4

后人在赏析其音乐描写时, 特别推崇其对“音响”和“旋律”的摹写。一系列准确、生动、繁丽的比喻, 摹拟出琵琶曲或清脆圆润, 或冷涩喑哑、或铿锵有力的瑰异音响, 展示了琵琶曲由急切欢快到流畅滑转, 再到暝然无声, 最后激越高亢的摄魄旋律。白居易在音乐描写中的旷世才情, 使凄美的琵琶曲沾着清冷的秋露, 透过朦胧的烟月, 穿越千年时空, 铮铮然, 犹奏响在耳边。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 就会惊异地发现, 白居易在摹写琵琶曲时, 除了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外, 还非常注意在比喻时, 妙用色彩, 烘云托月, 使摹写的音乐达到了极致。诗中共三次音乐描写, 第二次尤为细腻出色, 就让我们聚焦于第二次音乐描写吧。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节音乐描写, 主要用准确、生动的比喻诉诸我们的视听感官。作为喻体的有以下物象:急雨、玉珠、玉盘、流水、寒冰、银瓶、水浆、刀枪、裂帛。上述物象皆为白色。水虽无色, 但在寒冰的映照下也应呈白色;刀枪虽通体不会是白色, 但能发出“鸣声”的刃口会闪出眩目的白光。另外, 非为喻体, 但对营造意境极其重要的月光也呈乳白色。

白居易在对琵琶曲的摹写中, 大量地用这些白色物象作喻体, 我想决非偶然, 必另有深意。那么, 作者不厌其烦运用这些白色物象, 到底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呢?

一、营造凄楚之境

从色调上看, 白色为“冷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更多的时候为凶灾之色, 总与苦楚、悲怆相联, 素与热闹、喜庆无缘, 丧事中缟衣素服白花即为明证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年, 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 上书请求缉拿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腔热血却换来贬谪之苦, 岂不“冤”乎?旷世绝代的天才诗人, 风雨晨昏只得与湓江 (贬后的住地) 的黄芦苦竹相依, 岂不“屈”乎?贬谪之地———浔阳———僻远低湿, 终岁不闻丝竹之声, 这于喜爱音乐且精通音乐的白居易, 岂不“苦”乎?琵琶女早年色艺双佳, 五陵年少争相缠头, 而今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只得冷月相伴孤船独守, 岂不“悲”乎?本该是京城万人注目的才子佳人, 而今双双沦落天涯, 任寒水绕船, 冷月清照。琵琶女的琴声, 勾起了白居易被逐出京城的苦楚;白居易的自述, 让琵琶女想起了永远逝去的韶华。此时此境, 单个的痛苦因同病者的互述得以加倍放大。惨白的月华里, 凄婉的琵琶曲泛着清冷的白光, 嘈嘈切切, 点点滴滴, 浸人肌骨, 这是何等的凄楚。然而, 惟有这, 方能排遣“天涯沦落人”的无尽感伤。

二、营造洁净之境

“白色”会让我们想到千里冰封, 银妆素裹的无瑕;月华如水, 芙蕖沾露的澄澈;天山雪莲, 高原旌幡的圣洁。白色总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洁净之感。

白居易在这里用一系列“白色”的物象来摹写音乐, 实则暗含对自己和琵琶女正直、清白、纯洁的肯定。白居易虽遭贬谪, 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腔热血空洒, 一颗忠心误投;自己的正直清白犹如那青松翠竹、冰天雪原。古代艺人被世人蔑称为“戏子”, 歌妓更遭人贱视, 而白居易却与昔为歌妓的琵琶女并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可见他对琵琶女的尊重。在白居易的眼里, 琵琶女虽误落风尘, 但心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似那馨香芙蓉;暮去朝来颜色故, 如那芬芳寒梅。在静寂的秋夜里, 在空阔的江面上, 我们分明看到, 圣洁的白光与清脆的琴声水乳交融, 幻化为滴滴音乐的清露, 溅落在两位才情绝代、心地高洁的才子佳人四围。这是何等的高雅, 何等的超尘。

三、营造澄明之境

在色彩学上, 红、黑、白为最基本的三原色。从它们所包蕴的情感来看:红呈火热, 黑显凝重, 而“白色”却总给人一种飘逸、澄明之感。试想, 深秋之夜, 如水月华, 倾泻大地, 茫茫江面朦胧氤氲。琵琶女珠圆玉润的琴声, 似颗颗晶莹饱满的露珠, 滴落江面, 更衬出天地的静谧、澄明。诗中大量的白色物象摹写琵琶曲, 使这只能诉之于耳的乐声, 也仿佛在水乳中漂洗过一般, 清越的琴声泛出宁静、飘逸的白光, 弥散在江面, 更将这种空明流光、淡雅澄澈之境, 推向了极致。

色彩音乐发展 篇5

一、运用多媒体音响, 开启音乐大门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符的奏响使人们产生系列的联想, 该联想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就是音乐形象, 其形象的分类就是不同的情调。采用多媒体丰富的音频效应, 真实再现各种音响, 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音乐教学好方法。

让学生专注地听一些乐曲, 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这些听觉刺激将在他们平静的心湖激起怎样的涟漪?

我精选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段落对学生进行播放, 让学生思维充分进入音乐环境中, 使他们全面的感受音乐情调, 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学生也能对多种曲调进行理解, 为唱好一首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多媒体的环境气氛中欣赏、范唱

范唱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范唱得好或不好直接影响到本课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音乐情景, 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升华音乐主题思想

教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时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 让孩子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受作品情感, 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方法。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 我将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无声小影片, 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学生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并且随着教师的琴声轻声伴奏, 也情不自禁地轻声唱了起来。学会唱后, 我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与无声小电影配乐播放, 让大家欣赏, 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四、视听结合, 使律动活起来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 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音乐教学活动。律动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调, 训练孩子的韵律感, 同时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达到整个身心投入音乐情境。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并能充分理解曲乐思想而准确地律动呢?我认为, 在教学中特别要让学生由感而动, 避免机械地动或者乱动。为此, 我特别注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好动的力度。

五、形象直观, 突破难点

教学中, 我们涉及多种表现内容的同步教学, 对于这些“多元素”的教学, 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各自本身鲜活的面目, 变得有声有色, 同时, 又可以让他们合成起来, 达到整体效果。在教学中, 我特别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 不仅揭示了学生难懂知识的具体意义, 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 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软件, 展示出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 就可通过“录音大师”软件, 在屏幕上演示每一个音符的波形记录长度, 通过音符的播放波形图, 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 这样一来, 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 使之眼到、耳到、心到, 听得认真, 看得仔细, 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运用多媒体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 从无形到有形, 从平面到立体, 拓展了教学空间, 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方式, 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课本知识, 并运用形象思维去想象, 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用童心点亮了音乐色彩!

摘要:多媒体拓展了教学空间, 改变了讲、听、问、答、直接教导等直线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身心得到升华, 做到优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应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用法, 创造音乐空间环境, 点亮孩子们心目中的音乐色彩, 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 从无形到有形, 从平面到立体, 以此来点亮学生心中的音乐色彩。

关键词:多媒体,点亮,音乐色彩和

参考文献

[1]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学》[M],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0 (6)

[2]秦姓, 《中外音乐教学法》[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9)

[3]钟启泉,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

色彩音乐发展 篇6

一、“光与色彩的舞蹈”——印象派绘画

绘画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旨在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展现,绘画者敏锐的捕捉身边的美,并用不同的笔触加以模仿、描绘,同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画作当中,带给欣赏者视觉上与心灵上的震撼。印象主义画家正是如此,他们将目光定格于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将瞬间的美迅速地记录下来,采用不同于传统绘画作品细腻、精致的笔触来进行描画。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少了清晰的线条、明确的轮廓,他们更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抓住一瞬间的情景,努力表现绚丽的光感与色彩,亮丽的色调,整个画作充满了欢乐、明快的感官印象,仿佛将自然界所有倾泻的光与反射的色彩全部汇聚在画布之上,并通过理性的思维揣测自然界不同情景下的光与色彩的呈现,最终呈现出一副朦胧、绚丽、光与色交替、缠绕上升的视觉与空间美的画作,带给我们色彩美与光感美得极致震撼,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瞬息万变大自然的美好以神奇。

二、“音色与旋律的跃动”——印象派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空间艺术不同于绘画,音乐无法将自然界的客观情景以其原本形态展现出来,但音乐作品通过音色、音响、节奏、曲调、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的有效组合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表现作曲家的主观情感,得到聆听者情感上的回应。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类似,印象派音乐的创作重点也放在对于客观情景瞬间印象的感觉之上,作曲家突破了以往的大小调音乐语言,以瑰丽而丰富的声音色彩,模糊的形式结构,细腻变换的音色,呈现出一副幽静神秘、朦胧奇妙的印象派音乐画卷。瞬间的音乐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听觉器官,以摇曳变幻的魅力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雨中花园》、《水中倒影》、《塔》,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瞬间景象,像展开的画卷一般,增减音程、大跨度音程关系的巧妙使用,极精妙的表现出雨中花园、水中倒影之境给人的那种迷幻、朦胧的感觉,跃动的乐句,瞬间的变化,带着浓浓的情感,在美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三、“灵魂的交融”——音响与色彩的交融

印象主义的诞生,以其大胆的形式、绚丽的色彩、朦胧奇幻的表现效果,不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音乐与绘画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以相同的表现特点存在于我们的审美表现之中。艺术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中进一步感受,寻找每一次美的触动。

在一些现代舞台表演中,已经将音乐与绘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同的性质使两者在舞台上的结合丰富而和谐,画家的每一次起笔落笔伴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变化,无需刻意的表演,随性而发,随乐而动,乐终画成,从而构筑了一幅宏大的视听盛宴。两者的结合发展,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音乐与绘画织体,将绘画赋予音乐的流动性,将音乐赋予绘画的细腻、色彩性,营造一种气韵相通、视听相衬、动静结合的器乐音画。

在印象派的艺术作品中,已经展露出绘画与音乐的结合的初期萌芽,到表现主义时期,绘画与音乐得到进一步完美融合,音乐与美学的同一性在美学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印象派艺术作品中,通过来自日常生活情景的艺术材料,艺术家旨在追求光与色彩瞬间的朦胧印象,从不试图明确的展现、描述具体事物、事件所营造的氛围,充斥在音乐与画面间的那迷离、朦胧、神秘意味,标志着印象派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彻底颠覆,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它的艺术魅力与认知价值。

在欣赏现代的一些绘画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与之交融的音乐元素,我们甚至可以试图用音乐分析的方式来解读这些作品:用音乐曲式解释绘画构图、节奏型解释细节处笔法、旋律流动解释绘画线条,力度变化织体变化解释色彩明暗对比,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解释整体画面的协调性,这种大胆创新方法的运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理解音画相容的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融合、结合不等于替代。随着时代不断前进,音乐与绘画艺术形式的不断变迁,两者之间将一直存在着某种联系,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但永远不会相互替代。

摘要: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产生了欧洲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家们以鲜明的个性将“光”与“色彩”的碰撞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不再拘泥于以往艺术的形式与格局,将创作灵感聚集于外部世界瞬间的印象之上,使美感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以瞬间的、含蓄的、不完整的艺术之美冲击着以往的审美观念,以另一种奇特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美的世界,一个由印象主义所构建的新世界。

关键词:印象主义,音乐,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傅晓龙.光色与音色——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异同探源[D].合肥工业大学,2013,4.

[2]刘智平.音乐与绘画的情感交流[J].北方文学,2011,11:96-97.

色彩音乐发展 篇7

一、拓展教材资源, 增强音乐兴趣

音乐教材是实现知识吸收的渠道, 教材就像学生的营养之源, 只有利用、挑选好了才有可能帮助学生打开通道, 开阔视野。音乐是一门深广的学科, 而教材内容却是有限的。因此, 拓展教材资源, 丰富音乐知识面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能够从跨越课本的教材资源中汲取到不同的音乐文化内涵, 从而对于理解音乐意境, 消化知识点有着促进完善的作用。教师可以由生活、历史、故事等渠道作为教材资源拓展的方向。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由浅入深。

例如, 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投入地感受蒙古音乐特色,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蒙古歌曲之余, 还描述了蒙古大草原的美景, 特别是欣赏《辽阔的草原》时, 我还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人的游牧生活习惯, 喜爱的乐器, 传统服饰和舞蹈特点等, 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生动具体的草原生活画面。在充分的教材资源积累中, 学生们对蒙古民歌的印象也鲜明地浮现出来, 并且能够从文化生活了解中提炼出蒙古歌曲豪迈、浑厚等特点, 发现与挖掘的快乐让学生们的音乐兴趣陡然而增。

二、利用多媒体工具, 优化音乐体验

多媒体工具是现代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 收效较为显著的教学途径之一。先进的科技能力让音乐的展示形式更加多样, 教学操作更加便利, 学生接收更加直观。一方面, 多媒体工具应用于音乐教学更有着深化音乐印象, 放大音乐细节, 整合音乐展示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工具, 学生能够将听觉感官发散向视觉、触觉等。另一方面, 多媒体截然不同的牵引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新鲜亲切, 学习情绪也得到提升。例如, 在《中国古典舞》中《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 我首先用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们进行情境欣赏, 一段山水画般宁静含蓄的动态景色配合着婉约悠扬的古筝曲调, 为学生带去了国学音乐优美、写意的惊叹, 在基础渲染后, 我事先搜集的各种教学资料也出现在了教学屏幕上, 从商周礼乐、汉魏“舞戏”、唐宋乐舞的中国古典舞恒久特色与变化走向总结, 到按掌、托掌的舞蹈技巧, 以及典雅优美的格调气韵展示, 我都用大量图片和结构提纲展示给了学生们, 相比“言传”与板书, 显得一目了然, 细节周到, 学生体验于其中, 多了轻松, 少了枯燥。

三、开展课堂活动, 丰富音乐实践

音乐教学离不开课堂活动的策划, 课堂活动的鼓励性和开放性能够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 将课堂氛围迅速带动起来, 并且能够均衡个人体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音乐学习的快乐。新时期的音乐学习以实践应用为最终目的, 因而, 课堂活动把音乐知识吸收和音乐转换应用有效地连接了起来, 实施中, 教师要注意音乐活动的吸引度和可行性, 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们通过活动的途径充实了音乐感受, 发挥其个性特点。

四、实施多元评价, 完善音乐态度

学习音乐, 技巧、乐理、创造感知力等固然是必然的掌握要点, 但同样不可缺少的便是对待音乐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学生认清自我, 找准学习定位的重要基础。音乐态度还代表着学生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解。要完善音乐态度, 可以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做起, 这是对音乐课堂学习的客观总结, 能够让师生、生生间了解更多自己眼光不可及的地方, 从而总结缺失, 延续长处, 对音乐追求更加确切。例如, 在“芳菲田野”的教学结束后, 我发起了一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我首先对学生们总结到:“这一课全班同学的专心投入让学习效果十分可喜, 相信同学们都感受到不少来自不同地域的原野风情和民族文化, 在欣赏环节大家的体验都很充分, 不足的是练唱《踏雪寻梅》的环节稍显混乱。”我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们都热情满满, 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 包括对音乐美的领略, 对学习难点的疑惑, 以及对课堂节奏的建议等。开放的评价意识和多方位的评价层次, 让学生们对学习音乐信心更足, 兴趣更厚。

上一篇:结果利用下一篇:智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