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色彩(精选12篇)
学习色彩 篇1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深入,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重视合作交流, 提倡开展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学生探究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效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从而满足中学生发展的需求, 以达到磁化课堂色彩的目的.
一、巧设生活问题 激发探究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有效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为此, 应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有意识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去探索新知, 逐步培养他们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问题探究热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 把我们身边典型的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案例或发生的故事巧妙引入课堂,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教学趣味横生.从而才能使同学们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有效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例如, 在探索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时, 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胶州路大楼失火情境, 同学们兴趣盎然, 立即展开联想, 他们再不是纸上谈兵了, 此时, 笔者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 随即引导同学们探索下列问题:1.发生火灾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如何在火灾发生后, 进行自救 3.火灾发生后我们如何灭火 4.我们平时怎样防止火灾 5.如果你当时在现场, 你又如何处理?问题一出现, 同学们议论纷纷, 探究热情非常高, 笔者要求学生在小组完成, 看那一小组完成最好、最快.同学们在小组里, 有的在查阅资料, 有的在思考, 有的在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等等, 进行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解决问题方法, 之后, 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让学生品尝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成功和喜悦, 极大地提高他们探究化学的欲望, 激发联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魅力无穷, 教学效果显著.
二、指导自主探索 营造合作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 动机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它是推动同学们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 也是他们学会探索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指导学生强烈自主探索的学习动机.为此,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营造合作情境, 有效设置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留足继续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同学们动脑思考, 动手实验, 动口讨论, 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以完成所学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内化.
三、活用媒体策略 活化直观情境
目前,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有效启动, 在课堂教学中, 已广泛地活用电教媒体策略, 而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一是它有强大地声图并茂, 不仅真实、形象、生动, 而且直观性、趣味性强;二是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三是能有效地模拟或再现难演示的危险实验;四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直观学习兴趣, 增强了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所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媒体策略, 创设探索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诱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进而增添课堂教学色彩.
例如, 在探索物质结构时, 为了活化课堂直观情境, 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 展示模拟晶体的结构的动画、喷泉实验等, 使同学们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使他们义无反顾的、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学习化学的情趣中去.
四、拓展探究空间 激发研究情境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化学课堂既是过去积累的知识传播,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求, 那就是同学们探索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为此, 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积极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设计探索性问题, 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同学们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例如, 在探索铁锈蚀时, 为了拓展同学们探究空间, 激发他们研究情境, 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钢铁锈蚀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那么我们如何防止钢铁生锈?钢铁为何会生锈?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深化教材, 充分发挥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不断磁化课堂色彩, 开拓创新, 真知灼见去引导和帮助他们, 不断发展自己, 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学习色彩 篇2
结束了4周的色彩构成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色彩构成的三要素则是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颜色会反映人们心中绝不直观能表达出的想法,心情或者说是人文观念。
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有了滋生的色彩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不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尤其是在短
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其次,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对待每一次作业,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现在就养成这一习惯,我们就离将来的成功更进一步。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去完成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
姓名:吴昕窈
论学习装饰画色彩基础 篇3
而装饰画作为一种工艺性质的绘画,是装饰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形式,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装饰画中色彩是组织构成形式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因素和必要的条件。装饰画的色彩是以强调色彩的形式以及个人主观感受为特征的,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更有别于图案色彩。 因此,在装饰画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合理的安排设置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的各种教学方式。装饰画色彩它在现实生活中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美感、视觉上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净化,而且现在还在以多种形式来满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在我们生活里,色彩无处不在,它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认知,都是从色彩与形状开始的。色彩对于事物的表现能力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超强效果。我们也在用色彩创造丰富的视觉空间,用色彩的语言与社会进行沟通。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每种颜色都赋予了特殊的感情意义。装饰色彩更多的是从主观情感和工艺技术出发因而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浪漫性。作为高中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装饰语言去表现色彩,使它在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中的意义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而是通过色彩的构成、搭配上进行重构来表达情感,装饰生活。装饰画色彩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审美情趣、创意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个性及体验社会共性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随着装饰画的产生和发展,色彩运用的技法也日趋成熟。用色方式在理性思维的限定中注入了自由的意识,使装饰画的色彩更加符合视觉心理的规律,色彩在互补的基础上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成为装饰设计色彩应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装饰画创作中一定要注意整体色调与个别色彩的关系.使画面更加丰富感人。在众多的对比形式中.补色对比是装饰设计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对比形式,像红与绿、蓝与橙、黃与紫等等.都是常用的补色对比关系。从现代色彩学的角度看。补色是达到人的生理、心理平衡的要素。在某一画面中,当某种纯正的、色彩鲜艳的色相单独刺激人的视觉时.人的视觉平衡功能.便会自动地寻找一种相反的色彩来维持自身的感觉平衡。如果达不到视觉感知上的乎衡.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快、压抑感.因而也就无法产生审美感受。各种色彩在相互的对比调和关系中构成了不同的色彩情韵.成为装饰画中较为普遍和常用的一种设色方法。由于装饰画用色的特点.一方面因为对自然色彩的利用有选择性.另一方面要在对自然色彩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学生通过对自然色彩的联想.创造性地对自然色彩进行重组再造。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由各种不同的形态所组成.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联想等,而视觉只是包括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在内的感觉的一种。因此,当视觉形态的形和色作用于心理时.并非是对某物或某色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心理反映。另外,色彩的嗜好和色彩的象征性也会给色彩带来某种特别的心理效应。总之.色彩心理的研究.可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能够更深入地去掌握它、享受它和创造它。
学习色彩 篇4
四种风格的学习者
自然学习循环圈上某个位置的偏好导致了学习者间的个体差异,其感知连续体从“直接体验”到“抽象概念”两个端点。那些在直接经验时刻应对自如的学习者,倾向于在12:00逗留得久一点,而那些觉得在抽象概念过程中应对自如的学习者,往往愿意在6:00流连忘返。
自然学习循环圈的加工连续体是从“用心反思”向“付诸行动”转换。那些在用心反思阶段举止优雅的学习者,倾向于在3:00停留得久一点;那些觉得在付诸行动中表现更得体的学习者往往迫不及待地奔向了9:00。
“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种选择的整合就形成了个体差异。我将它们分别称为:第一类型学习者、第二类型学习者、第三类型学习者和第四类型学习者。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7页
与学习的循环图四象限相对应的是四种类型的学习者,从纵向的“感知维度”来看,有些人倾向于直接体验和感受的方式,而有些人则习惯于间接分析和抽象的方式,从横向的“加工维度”来看,有些人擅长观察、倾听和反思,而有些人则更喜欢行动、实践和尝试。因此,根据这“纵横”两维我们可以把学习者分为四类,即“为什么(12:00)”“是什么(3:00)”“应怎样(6:00)”和“该是否(9:00)”。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四类学习者。
第一类学习者“为什么”,他们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反思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最爱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渴望了解知识的内在价值。“为什么”学习者善于敞开全身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从周边环境和真实情境中汲取营养;他们敏于自我反省,喜欢问无数个“为什么”,追求意义的清晰性;他们追求和谐,与人为善,谦逊而富有对话精神,避免人际冲突。
第二类学习者“是什么”,他们在6:00的位置时感知信息,在3:00的位置用心反思。这类学习者最爱问的问题是“是什么”,力求弄懂现己存在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学习者追求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和确定性,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理论和概念;他们思维缜密,按部就班,富有条理;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喜欢得出主观判断,并擅长演讲,面对冲突情境,可以理性地加以分析,妥善处理。
第三类学习者“应怎样”,他们在6:00的位置抽象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如何运作”,寻求理论的实用价值。“应怎样”学习者是实用主义者,希望能运用知识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并在行动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他们动手能力和时间观念强,做事富有条理性;他们习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树立权威,追求效率。
第四类学习者“该是否”,他们在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9:00的位置主动加工信息。这类学习者偏好的问题是“假如……,那该会怎样?”“该是否”学习者与“为什么”学习者相类似,也喜欢从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出发,去反思和质疑现有的各种理论,思考各种其他的可能性,对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擅长综合和开拓;他们喜欢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环境,充分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灵活应变。
以上四类学习各有优缺点,如果以“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维来对这四类学习者做一个小结,会体现得更为明晰。从“感知信息”之维来看,我们发现第一类学习者和第四类学习者因为都始于12:00的位置直接感知信息。因此,这类学习者将体验置于理论之上,他们的思维更加多元和灵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人相处时也更加细腻敏感,在具备这些优点的同时也具有条理性欠缺的问题,并且常常给人留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印象。而第二类学习者和第三类学习者因为都始于6:00的位置,将理论置于首位,因此,学习和做事都更加高效和果断,极具条理和效率,而缺点则在于可能会给人因循守旧、铁面无情的印象。
从“加工信息”之维来看,我们发现第一类学习和第二类学习者因为都在3:00的位置加工信息,即用心反思,因此他们关注理论要多于现实,追求理论的自足自满,优点在于构建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或多样性,不足在于缺乏实证的态度。而第三类学习和第四类学习者恰恰相反,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实践上,或者说他们习惯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拓展理论的可能性,缺点则在于反思精神欠佳。
自然学习循环圈
所有的学习都从学习者主体出发。循环圈从12:00开始,此时个人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在6:00,学习者获得专家知识,最后当学习赋予了个性特色之后,又回归到了学习者主体自身。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获得新知识形成了新的自我。
循环圈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融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习定义的精髓。依据学习循环圈学习能使我们从主体自我出发(镶嵌于体验中),再置身于外,将体验看做客体来加以审视。这种抽离体验的行为使主体自我带上了客观色彩。
如果我们想要与意义领悟的这种节律保持一致的话,那么就要通过使情感和思维彼此相连的对话保持持续运作状态。先建立联系,再脱离思考后建立起新的联系。我们通过操练(实践)来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并在每次操练(实践)结束后对新的感悟做进一步整合。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体验。对话继续深入,情感和思维不停歇地发生着互动,由此带来了领悟新体验的可能性,学习就可能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学习者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合二为一,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运作图景。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18~19页
上面提到的是学习的四种风格,代表着的是四种不同偏好的学习者。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应该经历这几个阶段,即“直接体验”→“用心反思”→“形成概念”→“付诸行动”→“融会贯通”,这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融合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凸显这一过程,我们再换一种视角来看学习的四象限框架,如图2。第一象限是“我”,这一阶段聚焦在主观的“我”(学生)的身上,激活学生已有体验、经验和知识,引入新知。第二象限是“他们”,这里的“他们”指客观的概念、知识、原理、方法等。第三象限是“它”,如果说“他们”是“知道的”,那么“它”就是“操作的”,在知道“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对“它”的实际操练,才能完成从“扶”到“放”的过程。最后是“我们”在经历了前面三个阶段后,新知识被充分地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
基于学习循环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来设计教学。根据第一象限,教师应该做的是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者彼此间的合作,唤起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安全和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兴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即充分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第二象限,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关键知识点和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识记、归纳、演绎、比较和总结等方式汲取知识,增长知识,走向客观。
根据第三象限,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练习或实践的机会,并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而学生则在过程中进行设计、预测、分析、演练、检验,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根据第四象限,教师成为“拉拉队队长”,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而学生则不断地调适、综合、评估和挑战,通过所学内容调整和升级自己的认知系统。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都是主客观逐渐相融合的过程。
运用概念之伞来教学
在运用自然学习循环图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堂授课开始之初向学习者提供一种感官经验作为连结,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搭建起意义联系……因此,为了在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师必须考虑比教学内容本身更广的知识内容。我们建议教师通过“伞形图示”揭示教学内容,找出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核心概念。
……
概念是一种重要观念,可以连接与内容主体相关的其他各种重要观念,并为学习者的生活创造意义。主题是概念的子集,用于具体描述某一特定事物。
——摘自《自然学习设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第80~81页
认知主义学者奥苏伯尔就早先提到过上位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需要通过高级的概念来统合。在运用自然学习圈进行教学时,从起始点12:00的位置开始,我们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教学内容往往与学习者之间隔了一条鸿沟。比如,历史课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教学内容很难直接与学习者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但如果这时教师提供一个“探险”的概念,则融合了学习者和内容,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因为概念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观念,在连接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意义,主题是概念的子集。
在对特级教师的访谈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特级教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有别于领域专家的概念系统。比如,历史专家的概念系统仅是基于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性的,而历史教师的概念系统则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学科概念系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一项练习,即罗列本学科中你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的5个概念。
如何提炼学科教学中的概念呢?下面我们不妨根据麦卡锡教授的指引,来一次“概念”发现之旅。第一步,考察课程名称是否抓住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不能,那么什么概念能成为课程内容的主线?第二步,这个概念是否与学科的其他概念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学科的概念体系?第三步,这个概念能否与学生的生活搭建起有意义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个概念?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接触这个概念,但是可以再做一个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支架是什么?第四步,这个概念与其他学科中的概念存在联系吗?(最重要的概念往往横跨多个学科。)第五步,这个概念如何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第六步,以课文或单元为单位,提炼出各种主题,画出本课或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考察概念是否处于“核心”和“统领”位置,如果不是,那么在思维导图中寻找更核心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中提取概念,也可以对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概念进行梳理总结。
色彩体系三大属性学习 篇5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表,表现):即色彩的相貌和特征。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很多,色相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颜色的种类变化就叫色相。
明度(表,面子):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也叫明亮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比如,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就不一样,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亮度上也不尽相同。这些颜色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一一明度变化。
色彩的明度变化有许多种情况,一是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如:白比黄亮、黄比橙亮、橙比红亮、红比紫亮、紫比黑亮;二是在某种颜色中加白色,亮度就会逐渐提高,加黑色亮度就会变暗,但同时它们的纯度(颜色的饱和度)就会降低,三是相同的颜色,因光线照射的强弱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
纯度(里,里子):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叫饱和度。原色是纯度最高的色彩。颜色混合的次数越多,纯度越低,反之,纯度则高。原色中混入补色,纯度会立即降低、变灰。物体本身的色彩,也有纯度高低之分,西红柿与苹果相比,西红柿的纯度高些,苹果的纯度低些。
有好的表现,必然有一定的面子跟里子做基础。
传统的色彩系统,三要素属性为色相、纯度(饱和度)和明度(明亮度)。
教学实践:
学习色彩 篇6
一、诗化的语文课堂,给学生美的享受
诗化的语文课堂,是遵循审美教育规律,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入境”“妙悟”与“升华”的主体情感的课堂,王老师在课堂为学生搭建审美的交流艺术平台,让表达异彩纷呈。如:全程由学生当主持,学生制作课件,学生操作电脑,在诗歌知识竞赛中表现优秀的还会得到物质奖励,学生自编的诗歌制成电子文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激情朗诵,赢得掌声,获得成功的喜悦,整堂课诗歌朗诵会进入佳境,学生情感得以升华,与诗人共鸣。
二、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个性化学习色彩
王老师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以“了解诗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自开展以来受到六年级同学的喜欢。活动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在王老师的精心组织与正确引导下,六(7)班的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搜集诗歌、品味诗歌的活动中,并以小报、电子文本的形式进行整理、欣赏;而后大胆地动手写诗、编诗集等,在这里,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如:有的喜欢办手抄报,就去欣赏同学制作的手抄报,有的同学喜欢朗诵,就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陶醉在诗歌的海洋中,从同学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一切都已经证明学生们“学以致用”啦,真正叩開了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真正成为乐于学习语文、乐于运用语文、乐于合作、勇于创造的快乐的小鱼了!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集诗人的智慧,演员的功力,主持人的风度于一身。赏析王凤娟老师《轻扣诗歌的大门》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师要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重视积累,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学生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使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各种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运用获得整体提高,然后凭借教师自身过硬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支撑,才能把诗化的语文课堂奉献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彰显,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心灵的诗意栖息地。只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学习色彩 篇7
关键词:水粉静物画,临摹,色彩关系
作为初学水粉静物画的高中生,往往对色彩的练习没有基础, 不知道如何去练习。本人学习绘画已有十余载,负责教授高中三年级水粉静物绘画已有多年,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学习,对水粉静物绘画的基础训练也有了一些认识,深深体会到: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只有虔诚的积累。学习色彩要紧紧抓住色彩的规律与本质,紧扣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训练,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临摹、写生及尝试默写画有机的结合,对于迅速提高水粉静物画初学者的理解能力、绘画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写生画的练习与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注意色彩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默画的训练及掌握对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然而仅仅依赖写生、默画尚不能完善绘画技巧,还要配合临摹练习,并不断总结得失,以求进步。例如在写生和默画中遇到一些难以表现的对象、色彩关系控制不当或画面出现难以纠正的弊病,如“粉气”“火”等,这时学生可以针对性地临摹优秀范画,帮助自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求提高绘画水平和色彩修养,可见临摹范画在初期水粉静物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临摹阶段学生应有意识地加强记忆与思考,要主动学习。学习范画和摹本中如何表现光的效果和周围环境(各色衬布、各色物体)对物体的色彩产生的影响,它基本包括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画面色调的明暗、冷暖、纯度、色相等关系对比。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的色彩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光源色, 指光源本身的色彩倾向,天光色彩在不受其他光源色影响的情况下一般为蓝灰色。不同光源色照射在同一色相物体之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倾向,冷暖、明暗、纯度也会发生变化;同一光源色照射在不同色相的物体之上,这些物体的色相、冷暖、明暗、纯度也是各不相同。二是物体的固有色,指在光源色照射下物体的亮灰部分反映出的色相。三是环境色,指物体所处的环境色彩,它是由环境色光的影响而产生的色相,同一色相的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光影响下, 以及不同色相物体在同一环境色光的影响下,物体环境色的冷暖、 纯度、色相、明暗也是不同的。只是以上这些色彩变化和色彩关系很微妙很自然,是不好掌握和处理的,需要初学者在临摹时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勤对比、多感悟、多思考。
在临摹水粉静物范画时,还需要学生敏锐地去感受作者对于画面的构图形式的处理,反复思考范画中各种美的构成以及大小关系、高低关系、远近关系、虚实关系、质感对比等,理解并学习其他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规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和启发,可以出示大师们类似的构图方式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初学者通过多次临摹、反复临摹的“量”来配合,只有这样,绘画水平才有可能有“质”的提高,才能为以后的水粉静物写生、默写画打下较为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学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摹作业,方可提升绘画水平与技巧,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因为审美观点不同、性格迥异,会喜欢不同风格及不同表现形式的色彩范画。因此学生临摹范画要有针对性、目标性,而且目前关于水粉静物画的资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初学者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优秀范画,宜精不宜泛、宜简不宜难。美术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分析范画画面整体的色彩关系,有针对性地结合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明确临摹目的,有目的、有条理地分解训练内容,从一个方面慢慢尝试,逐步积累色彩经验。
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初学者大可不必过于“依赖”范作中的一些客观东西和主观表现,不要孤立地抓住局部不放,特别是画面中物体的固有色,没有必要刻意模仿,要知道作者本人也是在绘画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色彩感觉作画。有条件的话,学生可将范画中表现的真实物体摆放在一旁,对比着范作去感受实物色彩如何被作者转化为画面主观色彩,这样有利于初学者直接去感受色彩的关联,学会在比较中找出色彩关系。学生要时时记住:重要的不是某一块颜色,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色彩关系,至于一个实体像不像,没有必要那么讲究,如果那样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正所谓 “小不忍则乱大谋”。
此外,经常观摩、赏析优秀色彩静物作品,多阅读有关美术理论书籍,多听美术专家的讲座,多看美术作品展览,也是提高绘画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学习色彩 篇8
一个词语由音、形、义三部分组成, 词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邵敬敏编著的《现代汉语通论》指出: “词义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以概念义为基本内容, 同时也含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 例如感情义、语体义、古今义、雅俗义、语体义、修辞义、地域义、社区义、时间义等”。这说明词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仅具有理性义, 同时也具有各种色彩义。
词语的色彩义主要是指词义中依附在理性意义上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评价或词的使用范围、场合以及形象特点等的那部分意义。
本文采用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宾汉和刑向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词汇色彩意义的分类, 将词汇色彩意义分为形象色彩义、语体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文化色彩义。
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留学生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掌握情况。
二、 偏误的调查与分析
(一) 问卷设计和调查
1.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调查的方式获得资料, 被试是汉语水平为中高级 (HSK6-9级) 的越南留学生。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80份问卷, 收回95份, 有效率为95%。
调查方法为:向越南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不借助词典或他人的帮助独立答题。然后收回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知, 连线题平均正确率最高, 为87.5%;改错题平均正确率最低, 为47.3%;阅读理解题平均正确率为75.0%;阅读选择题平均正确率为65.2%。有答案供选择的题目正确率要高于无答案供选择的题目。
(二) 偏误分析
根据问卷题目的类型以及调查的结果, 可以把被被试学习现代汉语词语色彩义所出现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1.误代
这类偏误是指由于词语的词义相近而导致学习者用一个词去代替另外一个词, 这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掌握词语最准确的色彩义。学习者在学习词语的感情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样的偏误。在题目“我没有什么不良 , 但有旅行和集邮的 ”上, 有23%的人出现了不准确替代的偏误。另外在本次调查中, 有25%的越南学生在使用“果断”和“武断”两个词时也出现了用“武断”替代“果断”, 用“果断”替代“武断”的偏误。
2.错用
这种偏误是指由于不了解词语的使用场合或语用规则, 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了该词语。在学习词语的文化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种偏误。问卷的最后一题为改错题, 题干均有口语与书面语混淆的错误。这道题是问卷中正确率最低的一道, 说明被试对口语体词语和书面语体词语存在着严重的混淆, 不能分辨出词语所具有的语体色彩义, 也就出现了错用的偏误。
3.误解
是指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或特有的文化意义而造成的偏误。问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考察被试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情况, “小赵干起活来, 跟只小老虎似的。”这句话中的“小老虎”, 大多数选错的人都受到了“小”字的干扰, 选择了“力气小”这个选项, 他们没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核心在于小赵与老虎的相似之处。
4.搭配偏误
是指因没有掌握好汉语词语的搭配规则而造成的偏误。例如选词填空题当中的几道题目, 每道题都是在考搭配。“红艳艳”、“红扑扑”和“红彤彤”三个词的搭配关系, 错误率较高。“红艳艳”是指花的颜色红得鲜艳夺目;“红扑扑”只能形容人的脸色红。所以“红艳艳”要与花搭配, 而“红扑扑”只能与人的脸搭配。
(三) 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不同也就造成了词语色彩意义的不同。释义相同的词语, 在不同的语言中, 人们对他们的理解、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褒贬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同样是“骄傲”一词, 在汉语当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自以为了不起, 看不起别人;二是自豪;三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而在越南语当中却只有“自以为了不起”这层意思, 也就是说“骄傲”一词在越南语中是贬义词。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越南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对“骄傲”一词的错误运用。
2.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除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外, 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过程中出现偏误, 还因为学习者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首先, 汉语与母语中对应关系不明显的词语, 也就是汉语中有而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的词语, 容易由于没有掌握目的语词语色彩义而产生偏误。问卷中连线题里出现的四个词语“梯田”、“红娘”、“科举”和“四合院”均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 在其他的语言当中没有, 所以学习者若不能掌握这些词的汉语意思就无法灵活地运用。
其次, 词语的形象色彩义偏误也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这些词具体生动, 具有形象感。例如问卷中涉及“香喷喷”、“顶呱呱”这两个词的题目正确率最低, 说明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两个具有形象色彩义的词语, 而“笑哈哈”一词正确率达到了92.1%, 这说明被调查者理解了笑的时候会发出哈哈的声音, 同时也掌握了这个词所具有的声音形象色彩。 “心细”、“眼高”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色彩, 用“细”来形容“心”, 说明心思细腻, 用“高”来与“眼”搭配, 说明眼光高, 形容目标远大, 具有形态上的形象色彩。
再次, 词语的语体色彩义方面的偏误同样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的。问卷中的改错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习者作文中的错误, 基本上是在同一语句中语体前后不一致的错误。涉及语体色彩的题目的平均正确率只有47.34%, 一半以上的人不能正确地找出口语语体中用错的书面语。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具有口语色彩义的词语和具有书面语色彩义的词语并不能进行严格的区分, 同时也是由于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 近义词多, 意义不容易分辨, 加上书面语和口语词语本身存在着交集, 而且在给同义词释义时多数是区别理性意义的不同, 这就使词语的语体色彩容易被忽略。另外, 学习者对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境并不了解, 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具有什么样语体色彩义的词语, 这也是造成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词语的色彩义在汉语当中是非常常用的, 有时只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义并不能为交际提供帮助, 必须要掌握词语的色彩义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词语。词语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 本文只选取了四种进行调查, 并对偏误进行了归类。
近年来,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的升温, 很多国家的学) 习者在不断地学习汉语, 而作为友好邻邦的越南, 更是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越南学习者选择学习汉语。本文通过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学习情况所作的调查和分析, 希望能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在汉语学习中, 越南留学生时常出现理解和使用具有色彩义词语的偏误。本文对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偏误进行了分类, 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的色彩义时常出现的偏误有:误代、错用、误解、搭配偏误。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有二:一是母语的负迁移;二是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词语色彩义,偏误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赵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色彩义的释义问题[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6) :53-57.
[6]王瑛, 崔新丹.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及教学对策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语综合版) , 2005, (7) :93-94.
[7]张春玲.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语体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修辞》 (语文学刊) , 2008, (7) :164-167.
[8]舒雅丽, 阮福禄[越南].略论双音节汉越词与汉语双音节词的异同[J].汉语学习, 2003, 12 (6) :42-50.
学习色彩 篇9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谢赫在对传统绘画实践总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六法论”, 仍然是我们评判中国画的一把标尺, 学习中国画入门的正确方法。同样, 作为中职美术高考必考的一门学科———色彩静物, “六法论”在色彩静物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色彩静物默写是普高美术专业色彩科目两个必考内容之一, 更是中职美术高考色彩科目的必考内容。通过色彩静物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色彩知识和绘画技能, 学习构成和处理画面的基本元素, 组织画面的平衡感及视觉中心, 控制画面整体色调倾向, 历练深刻塑造对象的绘画能力, 探索个人情感表达与独特绘画语言运用等, 为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和表现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 以及为提高创作和设计能力奠定基础。六法论中的很多理论框架无形中构成了现今我们美术高考中评判画面的标准, 同样其绘画理论对于美术高考中的专业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六法所提出的气韵生动指色彩静物中画面的整体感觉,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画味”;骨法用笔指色彩静物绘画中的运笔和笔触;应物象形强调物象的造型能力;随类赋彩基于色彩画面的色调关系;经营位置是指画面构图;传移模写指临摹写生等学习绘画手段。
下面就结合我们中职美术专业色彩静物教学来解读六法, 将六法论引入中职高考美术专业色彩静物教学中, 借助巨人的肩膀, 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色彩静物。
一、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强调的是画面的抽象元素, 更多的是对画面的整体感受。我们在谈及色彩静物作品时都会说“这画感觉不错”或“这张画蛮有味道的”“很大气”等话语, 这些都没有条例考证, 是较抽象的东西。相对于西方绘画强调的是色调、塑造、构图、空间、主次、虚实等方面的把握, 中国画更讲究气韵生动, 但是两者不是不相容, 而是互通的, 因为两者都是一个从形到神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气韵生动是指画中万物的形态和神态达到了活现而灵动的程度。我们在色彩静物写生中画的陶罐要有粗糙厚重感、蔬菜应有新鲜水灵之感、酒杯追求精致细腻之感、软棉衬布应有轻盈飘逸的味道……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指用笔的力度以及相关的笔法。色彩静物教学之基础就专门有笔触这块内容, 强调笔随形走, 有刷、点、扫、摆、勾、涂、揉等多种用笔方法, 强调不同材质的物体采用不同的用笔方式。如今高考色彩静物中同样讲究用笔, 讲究笔触的变化与如何结合形体走笔触, 体现客观对象的精气神, 另一方面同样讲究笔触与笔触之间的关系, 这才是用笔的关键所在。物体之间诸如干湿浓淡、疏密聚散、朝向走势等变化, 构成了一张画面的用笔章法。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绘画中描绘的物象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中强调的物体的形体结构要准确, 通俗点说就是要抓准对象的特征。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学哪一派的画, 先要用功写实。平时我们绘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具备一双敏锐观察力的眼睛。俗话说眼到、心到、手到, 绘画就是眼、心、手的关系, 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尤为重要;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才能准确无误地观察出物体的外形特征, 例如书本概括成方体、苹果概括成球体等;再有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透视、光影、解剖、色彩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主动学习, 有一颗善于分析的心, 去想怎么画, 掌握方法而不是浮于表面, 做好这几点, 则应物象形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可以解释为所画色彩静物与所画的物象色彩相似, 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象的固有色, 而是要在绘画中客观地表达物象颜色, 同时主观地处理画面颜色。色彩具有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要素, 但色彩静物表现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色调, 即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色彩倾向, 主要由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组成。多年的高考美术教学经验, 结合学生平时的练习效果, 同时对比学生高考美术成绩, 总结出色彩静物教学基本训练模式, 总体遵循渐进系统的教学原则:首先是黑白色稿练习, 它是我们从素描到色彩认识的重要过渡方式, 重在掌握色彩材料工具的特性, 理解着色方式和用笔特点, 明确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强调画面空间及主次。然后是色调练习, 包括冷暖色调练习、同类色调练习以及变调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的色彩临摹到写生再到默写, 如此我们在美术色彩静物考试中才会交出优秀的试卷。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即构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良好的构图是一件优秀作品成功的一半。构图关系到画面的组织与节奏, 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多少、方向、轻重、主次、组织疏密关系到画面位置经营的好坏, 画面中主体的大小、次主体的大小多少、各物体的朝向、物体的疏密及前后遮挡关系都应合理安排。在色彩静物考试中, 考题上有明确要求:构图完整。这里的完整不能简单理解为把考题上的物体全部画到画面上以为这样就是完整了, 而是指主次分明、空间明确、画面饱满不空洞。一幅画面和一首曲子一样, 需要有优美的旋律、节奏, 学习色彩, 把握画面整体关系, 需要用心去体会, 勤奋去实践。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亦可理解为传移摹写, 用在色彩静物教学中, 就变成了探究临摹、写生、默写之间的关系。临摹是我们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的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是提高自身艺术审美、绘画修养最有效的途径。临摹过程中要学会:分析作品的绘画步骤, 研究作者的观察方法, 学习绘画手法以及作者的用色习惯。在观察上, 应注意整体的构图和色调, 合理的构图、和谐的色调是一张好的色彩作品的开始, 如何处理黑白灰、纯灰和冷暖关系是临摹作品的精华所在, 画面中的造型、空间、光影、质感等元素都是依靠这三种色彩关系去表现的。在手法上, 画面中笔触的大小、方向以及用笔速度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中学习色彩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及运用特点以及最后达到的效果。切记临摹不等于照抄, 不等于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 在尊重对象的同时运用自己的审美和所学技法, 将对象的色彩关系和造型特征表现出来即可。
当然, 法无定法, 学习色彩静物关键在于理解与运用。六法论之色彩静物教学学习教会我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观察方法、作画技巧基础, 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一些弯路。专业学习更多的需要日常的积累、理性的分析、勤奋的实践、系统的学习,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以南朝美术理论家谢赫“六法论”为线索, 从构图、造型、用笔、用色、表现、临摹六方面着重解读中职美术色彩静物教学, 贴近学生角度, 紧跟教学实际, 对学生色彩静物教学有着可行性的帮助, 能够提升学生对色彩静物的认识及表现能力。
关键词:六法论,色彩静物教学,中职美术
参考文献
[1]丰子恺.丰子恺谈名画[M].东方出版社, 2005-11.
[2]赵国志.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9-12.
学习色彩 篇10
关键词:意志品质,中职生,自主教学,色彩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而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很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由于现今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性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中职学校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应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界定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现今,心理学界公认的意志品质有四种,即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意志的坚持性也叫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人们在行动中,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们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意志的自制性也叫自制力。人们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们适时地下定决心、采取决定,并有信心地把决心付诸行动、执行决定。
意志的四种品质贯穿于意志行动的过程中,并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如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主要体现在制定计划阶段,而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性体现在执行决策阶段。
二、培养中职学生意志品质色彩自主学习实践
自主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解决课题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应遵循自我激活、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等原则。通过学生的自我活动形成自主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格。
笔者在我校平面广告设计班色彩课中开展为期近十周的自主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培养中职生的意志品质。单元教学内容选自《色彩》教材第三章“水粉画表现技法”是色彩教材中既基础又非常重要的内容,为色彩的后续深入学习起着辅垫作用。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又为分两个子单元,各为五周。第一单元是水粉技法的学习,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方式,实现小组自主教学。第二单元是用我的画去感恩,通过设定真实的创作情境,完成色彩作品的创作。
该班是2011年新生,共40人。平均年龄为16岁。经过半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学习,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绘画水平普遍不高。意志品质普遍并存在着缺陷,并呈现出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1、自我激活,日益增强意志的坚持性
自我激活是指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主体根据自我需要和外界的可能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当学生将自我需要转化为积极的内驱力,使自己保持自觉的激发状态,是关系到自主学习能否优化的重要先决条件。
在自主教学中,通过师生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实现学生自我激活,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意志的坚持性不断强化。
2、自我规则,逐步提高意志的自觉性
自我规划是指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主体依据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环境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的顺序和时间步骤,以求得过程与环境相统一的行为。[1]
自主学习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主
动、自觉确定具体的学习问题并制定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包括问题背景、学习方法、学习步骤、人员组织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极体验,学会自我规划,提高意志的自觉性。
在色彩学习后期,安排学生进行色彩作品创作,当时正值感恩节来临,由学生商议确定“用我的画去感恩”作为色彩创作主题。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几个步份。首先,各小组自行协商确定感恩对象,了解感恩对象对色彩作品的喜好及要求;其次,根据要求,确定作品表现内容和技法;再次,进行相关作品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作品创作作好准备。最后,进行作品的创作、修改、完成、展示。
为了让各小组同学学习更有计划和条理,我发放了小组学习方案表,要求各组根据各学习过程及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规划出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及时间安排,然后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成员。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觉、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便会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方法。意志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3、自我控制,煅炼意志的自制性
自我控制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依据自我的评价和社会规范克制自身的欲念和行为,排除内干扰,保持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自制自约束行动。[2]
在自主教学中教学评价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锻炼意志的自制性。
为监督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笔者设计了小组成员学习自评表与互评表。评价内容丰富和灵活,评价主体多元化。小组成员根据标准评估自己学习进展的过程,在学习中及时地自我校正和自我调节。由于评价、监督的主体是学习者自己,因此更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制力。
三、结语
培养中职生学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做长期细致的工作,应付各种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措施,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合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文件《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5]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号)
[6]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色彩平衡改变画面色彩 篇11
色彩平衡可以改变整个画面的色彩倾向,也可以分别对画面的明暗部位进行相关的色彩调整。当选择阴影进行调整的时候,虽然整个画面都会产生变化,但是画面里的阴影部位影响最大,同样选择中间调和高光进行调整的时候,画面里被选择项的变化最明显。
这是一张夜晚拍摄的星空照片,主要利用色彩平衡对画面进行色彩调整,让星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
在ACR里针对原片对地面进行调整,分别调整色温、增加曝光、对比度、阴影和黑色,让地面细节更加丰富,同时删除色差。
进入PS创建智能图层,返回ACR,目标调整天空,让天空与地面有一定的明暗反差,确定后回到PS里通过蒙版合成一张高动态图片。
按住CTRL键调出选区并创建色彩平衡调整层,选择高光增加红色和蓝色,红+蓝=品,为天空增加了品红也就是紫色,继续选择阴影增加青色和蓝色。
按住CTRL键鼠标点击蒙版调出地面选区,创建色彩平衡调整层,选择中间调,分别为地面增加一些青色和蓝色。
使用快速蒙版工具选择地面和天空交界处,退出得到选区并创建曲线调整图层,加强天空与地面交界处的反差对比。
盖印一个新图层,按下CTRL+SHIFT+A进入ACR调整画面直方图,最终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画面,返回PS合并图层进行保存。
色彩心理及色彩运用 篇12
一、色彩认知
色彩本源于光,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 我们慢慢地了解了光, 了解了可见光, 也对色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色彩伴随着我们完成个人的视觉经验,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色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眼睛, 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并反应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了解并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进行心理和生理的治疗, 这不只是医生要做的, 艺术家也在用他们的画笔与画布来展现自我展现生活。
1. 色彩与色彩心理
依色彩喜好度做性格测验, 目前在世界各地可谓风行不衰, 极为流行。第一位以心理学方式延续研究这项测试的学者卢休指出, 色彩的嗜好也显示出其人对异性的态度和日常生活的形态。换句话说, 对色彩的喜恶, 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心中隐藏的愿望。
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中提到过:“气味总是暂时的, 偶尔的, 长久嗅着, 即使可能, 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 有了这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 使人安心。”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本身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人们面对红色会血压升高, 情绪兴奋冲动。色彩本身是没有生命和灵魂的, 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那是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人们在长期生活的色彩世界中, 累积着许多视觉经验, 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 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某种情绪。而色彩在不同环境下, 气表情也随之而变化的。心理学家约翰, 伊顿教授描绘说:在深红地底子上, 红色平静下来, 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绿底子上, 红色就像炽烈燃烧地火焰;在黄绿底子上, 红色变成冒失的, 莽撞的闯入者, 激烈而又不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 红色似乎被郁积着, 暗淡而无生命, 好像焦干了似的。
二、色彩心理与官能效应
个人的色彩经验也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从简单的官能效应和直觉性心理效应中看到色彩的社会性和历史经验性。
例如从“雾”中唤起人们对白色的联想;“悲伤”的情绪与“蓝灰色”实无本质联系, 但由于人们对色彩的定性和象征化, “蓝灰色”就变成一种冷静的, 略带感伤的色彩。即是说在质材上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人们的心理作用后, 可以表现出来他们的相通性。这种异质同构存在的可能性, 主要来自于人对色彩的经验和记忆。而这种经验初始于人生理的反应, 即官能效应。
1. 色彩与绘画
基于生理的官能效应, 长期的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促使人们去联想相关的事物或自身的经历与感受。例如一幅色彩作品, 无论是绘画设计雕塑还是多媒体, 就色彩而言, 一定会考虑到色彩的纯度和丰富性之间的关系。作者都会利用自己的视觉经验来营造出想达到的心理效果, 而观众也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习惯经验找到因色彩而达到的契合点, 从而进入作者营造的状态或情绪中去。使得作品中的色彩刺激到人的感观思维, 产生心理效应和联想。例如沈娜的<左手>系列, 她似乎在披露女性的一点隐私, 每幅画的背景都采用鲜艳的色彩平涂, 人物也用了张扬的色彩。这些色彩是她内心欲望的转化而流淌出来, 通过画布传达到观众, 我相信看到她的画的人也同样能感受到她用色彩表达出来的女性私密的欲望。而沈娜把背景处理成为整个色彩的平铺, 而前景又是用色彩塑造的立体人物, 这种二围于三围的色彩视觉效果的混合运用会给人更多空间的感受。更张现了她所要诉说了一切。
不仅限于绘画, 现在的多媒体艺术家也在利用机械和光来做自己的艺术。由于机械的发展, 摄影家已经不满足与可见光反映的色彩了, 他们想要打破人们惯有的色彩视觉经验, 他们通过虑镜和底片的不同来拍摄红外或紫外光下的世界, 让我们常见的事物变得不同于常态。事物还是那些事物, 但色彩的异常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那么特别。一位用丙稀作画的新疆少女惠欣, 在她的一组《玻璃之城》作品中, 她用绚丽的色彩展现缸中美少女诱惑而迷人, 如同诉说生活的本源, 五彩缤纷如同阳光下的彩色泡泡变换着绮丽的炫色。缸壁后凝视的眼睛中的欲望, 迷惑, 梦境抑或陷阱。大大的眼睛如同观察者其实又是被观察的对象。她用色彩讲述的是生活, 生活虽然无比真实, 却又给人虚幻, 瑰丽, 奇妙的感觉。她的作品有着典型的当代年轻人的文化特质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瑰丽的失真色调, 虚幻的组合关系, 并非毫发必显的绘画, 使之这一切都亦真亦幻。
2. 色彩与感观
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 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 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感觉”或“通感”。而色彩对于我们的听觉, 嗅觉, 味觉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有一位抽象画家车祸不幸丧失了变色能力, 成为完全色盲, 从此陷入了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 番茄汁变成黑色, 彩电成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然而随之而来他丧失了音乐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的画家, 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 在听音乐的同时, 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如今他么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 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 音乐变得贫乏至极。在饮食文化讲究的色香味俱全, 其中色彩排在首位, 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 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更容易增进食欲。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会对食物色彩有很大影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而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 会从花色联想到花香。红、橙等暖色会使人感到香味, 偏冷的浊色则让人感到腐臭。因此可以看出色彩在我们的感观世界里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3. 色彩与生理反应
色彩并非单单主观的影响着人的心理, 从生物和物理的角度也直接的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人们都会有这样得体会, 当心情烦躁不安时, 到野外或海边看看, 心情会很快回复平静, 这是绿色或蓝色对心里调解的结果。这些色调有类似于镇静剂作用, 还可以降低皮肤温度, 减少脉搏次数, 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负荷。一些有趣的实验证明尽管粉红色表面给人温柔舒适感, 但长期生活再粉红色环境里会导致视力下降, 听力减退, 脉搏加快。粉红色波长与紫外线波长十分接近, 长期穿粉红色衣着会削弱人得体质。医学家研究发现, 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 紫色使孕妇镇静, 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病人升高血压。终日与黑色煤炭相伴的工人, 最易导致视线模糊而产生朦胧心理, 若房间涂上明亮的色彩, 心里状态可获改善。
作画之前越多的了解色彩的性质, 对人心理以至身体的影响, 越能够游刃有余的控制自己画面的表情, 去诠释自己像要表现出来的内在含义, 用色彩表情悄悄的告诉观众。一些画者在运用色彩营造画面氛围同时也可以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 甚至心理治疗。艺术家们对色彩的有效运用能赋予作品更多的视觉隐喻性和可读性, 直接跟观众心灵的沟通, 带领他们畅游作品欲表达的作者精神世界和创作状态。
生活用色彩来说明来讲述, 艺术家用色彩来展现来塑造。色彩是作者与观众重要的沟通媒介, 在造型之前更直接的内心释放, 不管是色彩的官能效应还是其物理本质,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色彩, 并更好地去加以利用到我们的艺术作品中去。
参考文献
[1]沈娜《当代美术家23》四川美术学院主办2004年版
[2]罗中立《当代美术家28》四川美术学院主办2005年版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学习色彩】推荐阅读:
学习色彩基础个人总结07-30
《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教案05-23
美术高考中色彩的学习05-16
色彩与色彩风景写生05-16
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08-20
从写生色彩到设计色彩05-26
色彩归纳写生中的色彩06-19
色彩风格中的主观色彩08-26
色彩的表现与材料的选择 ---------色彩画初试09-14
静物色彩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