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色彩

2024-07-11

民族色彩(精选10篇)

民族色彩 篇1

我们在欣赏铜厂乡少数民族丰富奇趣的服装结构时, 首先被它斑斓鲜艳的色彩所吸引。铜厂乡民族服饰色彩用恒定的艺术性文化桥梁, 以本民族的审美信仰为枢纽, 汇聚了他们世代生活历史的变迁。色彩作为一种文化语言符号, 述说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张扬着他们的个性气质, 反映了当地的时代信息。铜厂乡地形结构复杂, 自然资源丰富, 海拔悬殊, 给当地居住的少数民族创建了独特的生长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的差异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也造成深刻的影响。

1 铜厂乡民族服饰色彩特征

云南金平县铜厂乡世居着苗、彝、哈尼族、瑶4 种少数民族, 每种民族的服饰色彩也不尽相同, 各具特色。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际流行的服饰色彩趋于单一化, 但属于本民族的服饰色彩仍具有鲜明的个性, 保留了本民族服饰独特的时尚元素。铜厂花苗族服饰下装的百褶裙用红、橙、蓝、黑等印染的花纹图案组成, 简洁可爱的裙装搭配色彩缤纷的围腰, 不仅实用, 而且层次丰富, 灵动活泼。花苗族的姑娘的百褶裙的基本款式和花纹是固定的, 它记载了本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领悟; 铜厂哈尼族妇女衣着素雅端庄, 服装色彩有栗色、藏红、靛蓝、黑等色彩, 袖口和前襟上绚丽的绣花与精致的藏红色头刺绣头巾交相呼应, 以黑色为背景色, 象征吉祥与圣洁, 是他们的主色调; 红头瑶族也是当地十分有特色的民族, 其服饰大面积的采用对比强烈的荧光色花纹, 极具装饰性和舞台效果。服饰色彩在服装视觉搭配中表现的最为直接和突出, 它可以传递人们内在的态度与情感信息, 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状态和心境。面料作为服饰色彩表现的载体, 共同呈现在人们的视觉中。铜厂少数民族面料中多以棉、麻为主, 让人有安闲舒适之感。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都已黑色为背景色, 以天然的棉麻布料为底, 在服装上绣着鲜艳绚丽的民族图案, 充分展现了铜厂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

铜厂少数民族支系繁多, 其服饰色彩将各个族系区分开来, 且在视觉中发挥象征性的作用。他们对于民族服饰色彩的选择, 源自于本民族生长环境、社会文明、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中普遍采用红色, 因为它使人充满激情, 富于感染力, 可以更好的传达源自生命本身最原始的力量。红色被广泛的应用起先没有考虑视觉传达的效果和装饰意义, 而是对于生命的追求与对自然地渴望而附加的价值, 并赋予了服饰独特的象征意义。苗族服饰色彩如此的缤纷绚烂, 是由于民族古老的传说, 鲜艳的龙犬是他们的庇护祖先, 因此他们为了敬拜神犬, 服饰的色彩也变得艳丽丰富, 成为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斑斓华美的服饰。哈尼族服饰崇尚黑色, 它代表了庄重和圣洁, 且作为族系的吉祥色和保护色, 在服饰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也为纪念祖先在这片土地所做出的奉献。

2 民族服饰色彩的价值与发展

民族服装色彩虽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审美符号, 但它的意义是源于内在的情感表达, 在历经世代的色彩文化活动中, 逐渐形成了宝贵的审美价值。倘若服饰的廓形, 结构, 图案等其他组成部分不予考虑其中, 服装的色彩依然能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存在, 可以具有独特意义观赏价值。铜厂乡民族的祖先最开始运用服饰色彩是由于生命自发的原始冲动, 后来产生了信仰及对神灵的崇拜等意识, 将色彩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价值, 民族服装设计, 既要注重服饰色彩装饰美感又要考虑民族传统文化。铜厂民族服饰的色彩, 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来自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向往转变为对视觉美感的追求, 人们更加关注和研究服饰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与内在联系。如铜厂彝族绣花服饰不仅记录图腾文明和身份级别的划分, 也考虑艺术的美感表现。

时代的更替, 贸易的频繁往来和国际间文化的融合等原因, 使民族服饰色彩的符号意义也更加丰富多姿, 包罗万象, 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如, 中国的传统新婚服饰为红色代表欢乐与生机, 预示好事将临, 而如今新娘大多披着白色的婚纱, 象征神圣而纯真的爱情。我国的服饰色彩与其他别国服饰色彩最大的区别在于, 蕴藏着东方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信仰。民族服饰中红与黑的运用一直沿袭至今, 在现代流行服饰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服饰色彩历史, 对于展现我国的民族风貌和弘扬我国服饰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3 结语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很多先进的工艺方法在不断推陈出新, 但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且相应的生态维护系统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备,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居住在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环境中的人们, 慢慢越发觉得无聊和缺乏生机, 向往一片自然的热土, 找回本真的自我。近几年国际服饰的风格设计贴近自然, 设计师借由服装表达人们心中对自然地呼唤, 恬淡舒适的田园风格; 自然健康的森林系; 唯美文艺的小清新风格的服饰色彩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作为新一代的服装设计者, 既要将民族传统的文化合理的应用和继承, 又要与现代服饰设计工艺相融合, 吸收民族与世界服饰文化的精华, 使我国民族服饰色彩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京生.服装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徐祖详著.瑶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3]玉腊.云南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民族主题餐饮空间的色彩探究 篇2

概念阐述

“民族主题餐饮空间”,顾名思义是以民族文化做为主题的就餐娱乐场所。它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文化为切入点,使消费者通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某种期望的主题情境,“亲临”世界的另一端或重温某段历史。民族餐饮空间从硬件装饰到软装配饰都围绕着民族主题文化展开,目的是为顾客营造一个有价值、难忘的就餐场所,使顾客在就餐的同时感受到民族地域文化的氛围,体验到民族地域文化的魅力。

民族特色餐饮空间在色彩环境塑造上,除遵循一般室内色彩设计原则外,还要考虑突出自身的主题特点,利用民族所特有的色彩和材料来设计装饰空间,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它采用本民族地域所特有的色彩形象、装饰材料和本民族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造型、装饰,让顾客在就餐时不但品尝到了异域的美味,而且身临其境的体验到浓浓的民族风情。

民族特色主题餐饮空间的色彩意义

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域气候等因素,各民族对不同色彩的喜爱渐渐形成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习惯且具有象征意义。因此,不同民族的主题餐饮空间所运用的色彩会有较大差异,进而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色彩带给人的情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色彩搭配能营造出美妙且富有诗意的民族餐饮空间环境。一个民族色彩浓郁且搭配合理的餐饮空间,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特色餐厅的色彩设计要素

1.民族色彩形象定位

在餐饮空间设计中,要想合理运用、把握好民族色彩,就必须充分了解该民族的色彩形象内涵,从文化背景出发,挖掘该民族的色彩象征意义,了解该民族对色彩的喜好和禁忌。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其对色彩的形象喜好也有所区别。例如汉族所喜爱的传统红色,是热情、希望、忠诚、健康、幸福的象征,是传统的喜庆色彩,适合运用于喜庆氛围。设计师在进行民族特色的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时,对色彩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取舍得当,这是对民族餐饮空间成功塑造的需要,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2.色彩学的应用

在进行一个民族的主题餐饮空间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运用色彩学的相关知识,讲究各民族习惯用色的有机配置,处理色彩的主导与从属、鲜明与含蓄、协调与对比关系。在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好餐厅的整体色调(即主体色),尤其是三大界面的把控度要准;其次,要注意辅助色的使用,如灯光、家具陈设颜色等。以下为本人对此类空间色彩配置的一点思考:

(1)色彩的有机配置(冷、暖色的运用)

在民族色彩组合中以冷色调为色彩基础的民族(如回族的惯用色为“蓝色、绿色”,壮族为“天蓝色”等)中,冷色调如果大面积运用到其民族餐饮空间中,难免会使消费者产生不良的就餐反应。梵高曾说过:“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处理空间:墙面主体色调为饱和度相对较低的蓝灰色,地面、墙饰挂画、灯光、软装布艺、家具陈设等色调就可以用黄褐色、橙色等暖色,这样既可以在视觉上平衡下冷暖关系,达到色彩上的和谐,又能使空间富有层次感。

暖色调较冷色调在餐饮空间运用上来说会容易很多,但应该强调的是,暖色的过多使用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如汉族喜爱的传统红色,在餐饮空间中如果过多的使用,整个空间就会“火”起来,人们在就餐时会产生一种沉闷、眩晕感。所以当餐饮空间中大面积运用暖色调时,就需要有适当的冷色来调和,比如可以运用绿色植物、水景、冷色灯光等来缓和色调气氛,同时适当降低色彩的纯度。

(2)色彩的协调处理(多种色彩的处理)

对民族色彩种类较多的餐饮空间来说,多彩色不宜同时大面积地运用在三大界面。纯度高的色彩适合应用于小块面积, 而大块面上应使用纯度低的色彩,这样才能获得色彩的平衡感。多彩色的最好体现是在软装配饰和家具陈设上,如沙发抱枕、地毯、装饰画、窗帘、桌布、服务人员服装等都可以选用绚丽多彩的民族色彩来点缀和装饰空间,增强空间的整体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作用

在营造餐饮空间色彩气氛时,我们既要追求整体统一又要不失民族绚丽感,在追求色彩统一时,色彩的调和意味着色彩三要素的靠近,从而产生一种整体感,同时运用对比色和互补色来弥补某些色彩在调和和搭配上的不当。因此,民族主题餐饮空间的色彩气氛营造,应根据色彩学原则,讲究主色调明确和色彩变化的统一性,讲究色彩搭配中的合理性,讲究色彩的民族性,使民族主题餐饮空间的整个色彩环境变得生动而不失调和,活泼而不失稳重。

小结

色彩设计在打造民族特色主题餐饮空间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和活跃的因素,对于烘托气氛、优化装饰及修饰环境空间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营造主题氛围,提升民族餐饮空间的整体魅力,还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愉悦,满足人们对色彩的情感诉求。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孟东生(1958—),男,汉族,副教授,

张志丽(1988—),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中国民族图案色彩的审美特征 篇3

关键词:民族图案,色彩,特征,审美

一、象征寓意的审美内涵

中国民族图案色彩在遵照历史、传统观念前提下,用色讲究视觉意境,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用色不违背色彩的文化意蕴,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同时又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整体体现出轻松、热烈的效果氛围。

中国民族图案色彩既注重色彩的审美愉悦性,又注重色彩的象征表意性,并且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达到完满统一。吉利祥瑞观念,是中国人生活生存的重要精神追求,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传统民族美术主要应用花卉、人物、动物等形象和艳丽丰富的色彩构成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祛病避邪等主题。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向往美好生活愿望,代表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挚、好恶的情意。

传统民族图案色彩鲜明突出,追求火爆热烈,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的选择与使用以图案内涵意义为依据。传统民族图案中的“五彩”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色。提取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夸张和随心所欲的搭配,并采用互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与绿、蓝与黄等单纯鲜艳的色彩搭配,体现一种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色彩表现为饱满、艳丽,清新、多施以纯度较高的原色。色彩搭配采用了强对比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格。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明快大方,大胆夸张,追求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以淳朴为美。我国民间美术作为劳动群体在生产、生活之余而创作的朴素、自由的表达形式,显示出强烈而原始的东方色彩观念,是中国民族艺术中最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造型、色彩、构成观念。《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至今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年画及各类民间美术中广泛应用。因此,深入探询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可以发现在那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色彩视觉效果背后,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传统民族色彩受原始性启迪,体现主观色彩倾向。各个民族由于受生活环境、审美情趣、民俗心理的影响,色彩有着不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体现了整个民族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导致的审美观念,呈现了色彩的主观性;“红红绿绿”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

艺人们从感受出发,即从人类生存的层面来阐释民族图案色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宜寿、纳福招财、避害去疫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比如,装饰节日的民间年画作品,都以红色为主调,黄色为辅,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年画配色口诀:“红兼黄,喜煞娘”,“要喜气,红兼绿”,“要求扬,一片黄”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可见,在民族图案色彩的背后蕴涵的是一种风俗。

在我国传统民族图案色彩中,每个色彩都具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因而含有同一色彩的色彩民俗语汇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具有共同的文化指向。

二、明快典雅的色彩风格

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色彩表现出单纯、明快、纯净、典雅、朴实的色彩特征,色彩运用体现了限制性与巧妙性共存。由于受工艺、原材料的制约,促使它不得不尽量提炼概括。传统色彩在搭配上体现着强烈的补色感知,比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的同时运用,这种色彩鲜明对比性、强烈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传统色彩造型的主要倾向,对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色彩有很大的提示作用。在很多地方年画的色彩搭配上虽单纯简练,却显得丰富艳丽、生动异常。这种装饰性色彩的显露,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寓意。传统民族色彩整体的装饰性色彩的显露,依靠色块大小、形状、空间距离来经营统一,与现代设计色彩要求有艺术上的相同性。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民间色彩简洁明快、“在巧不在多”的色彩观念,给设计师们以启迪。它变换性、鲜明性、简洁性的色彩特点呈现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形式及审美心理,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前景广阔的色彩应用

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色彩具有不同的喜好,如日本喜欢静谧、灰色的调子,而意大利偏向奔放绚丽的色彩。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中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结婚、礼仪、各种喜庆的事情上都有着特殊的角色。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黄色代表着阳光,是上天的赐予,是自然界万物生命的源头,也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希望,历代皇权统治者把它作为皇室的御用色彩。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在现代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民族的艺术魅力。

传统色彩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模仿,而应该是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色彩进行创新。传统色彩按照现代理念重新创意,使其既具有色彩的民族性,又具有简洁、概括、抽象化的现代性。如何使我们的纺织品艺术设计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同时又能避免僵化,这将是我们继续发展的问题。既要尊重传统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民族色彩 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 民族气质 高等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面貌。农民承包土地“提留款”的取消,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激情,解放了农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中国民主的进程。这件事有个特点,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它表明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势而为、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理论创新,追求自由及真理的果敢、英明和勇气。

我们中国还有一件事关民生的大事——教育。可以说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无可否认。但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百倍的热情投身教育实践,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各种各样教改经验及模式。教改的势头风起云涌。我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的实施,有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新的大胆的教育改革,坚决办世界一流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复兴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去除功利思想,加强民族理性色彩的培养

教育事关民族的兴衰。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思维习惯,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分析民族差异,做到知己知彼,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并从此角度分析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会给我们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正确地对待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教育文化资源。孔子、孟子、墨子及老子等历史巨人给了我们丰厚的文化滋养。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如孔子的“中庸”——不偏不倚,孕育着处世和谐的思想;孟子的“舍生取义”——养我中华民族浩然之正气;老子的“无为”——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生态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的性格特征皆可溯于此。可我们民族也有不好的一面。如“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庸俗的实用主义心态;“枪打出头鸟”——缺乏冒险精神,庸俗的从众心理;历史上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虚荣的大国心态。对于这种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和毛泽东都在有关文章中予以了无情的批判。

不崇洋,但要善于学习国外优秀民族的东西。客观地说,现代科技文明,西方民族功不可没。西方人在对待人地关系时,认为“大自然一有空就撒谎”。所以人类要想办法征服自然,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自然探索的乐趣。因此西方人多具冒险精神。西方人多信教,如基督教,他们认为现世行善,死后可进天国。虽为虚幻,可是作为一种信仰,在人生态度上显示了终极关怀的思想。因此西方民族理性色彩较浓。英美慈善事业发达,则是明证。至于东方的日本大和民族,民族性格较偏激。往坏处说,是一意孤行,易产生右倾狭隘民族主义;往好处说,则是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则是明证。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注意力多集中于人际关系,且往往以人际关系囊括自然规律。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的思想,是其要义。“天人合一”是我们民族神圣的哲学童话。对于这一点,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是对的。他说:“是天人合一呢?还是天人和谐呢?我看是天人和谐。人世有人世的规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我们应实事求是,做到天人和谐。”所以说,我们民族理性色彩不够,对自然的专注不够深入,过分专注于人世,功利思想浓。因此我们要加强我们民族理性色彩的培养,加强自然科学的渗透力度。这样,一个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热爱和平而又热爱真理,尚礼仪而又不失浪漫,注重团结而又不压抑个性的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列。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谈一下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也意在抛砖引玉,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2高等教育改革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关键

2.1 国家重奖优秀大学生

(1)国家每年拿出50亿-100亿人民币,奖励不低于10万-20万优秀大学生。我们应知没有类似诺贝尔个人投资的疯狂,就不会有诺贝尔奖的获得。学术是净土,做学问,搞研究是青年学生神圣光荣的使命。奖励的目的,要让取得成就的大学生,生活无忧,潜心搞学问,全身心创事业。

(2)受奖领域面向全体学科,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偏向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大学生受奖的依据:学业成绩优异;各学科竞赛,邀请赛获奖;某些科研课题的突破;工科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其他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事件的卓有成效的开展等。

2.2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1)优化整合文科专业。如历史、政治、中文等归为一科。目的不是削弱,而是为了加强,使我们的文科成为培养国家政治精英的摇篮。

(2)允许学生自由换专业。为了维持一定的秩序,要求学生修某一专业满一年才能转专业。

(3) 允许学生回校深造。这也是学校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2.3高等学校管理者应是学校董事会

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教员的结构组成,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等。校长由学校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对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这样,解决了高等学校的“去行政化”。

3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改革措施

3.1加强硬件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大学的发展情形类似于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有效合理使用教育设施,最大限度形成教育合力,小学、初中、高中应该一体化。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开,是为了便于管理,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无论农村学校还是城市驻地学校,都要建立标准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要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边远山区学校,更要建立寄宿制学校,规范学校教育。

3.2调整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取消思品课。三年级后开设法律课。

(2)加大小学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舞蹈课的授课力度。把思品课的内容,以新的方式融入到上述课程中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从而思想得到升华。这样,避免了思品课的空洞说教和苍白无力。

3.3课堂组织形式

(1)实行学分制,不公开学生的成绩。认真保存学生成长记录袋,并与大学阶段的获奖记录接轨。

(2)教师采用集中授课、讨论、课题探索等教学方法。

(3)在全省范围内(不宜在全国)进行各学科的竞赛技能考试。考试内容要有挑战性,要有创新。对学生不进行物质奖励,只授予荣誉证书,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

4几点说明

刍议意象油画的色彩民族化 篇5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色彩的审美习惯不同, 面对传统和现代, 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碰撞, 当代画家要兼容并蓄, 融会贯通。为了开拓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形式, 使之更加丰富, 中国的油画家必须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结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 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一、洋为中用, 色彩民族化

真正的“民族化”在大文化观上是开放的, 它不是保守的心态, 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精髓。油画是舶来品, 它在欧洲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 出现了很多著名艺术家和大量经典作品, 它们的色彩和色调都非常美, 很感染人。例如, 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康斯太布尔的《运干草的马车》, 它描绘了夏季的英国乡村景色, 作品中表现出的色彩, 给人一种安详的气氛, 人物与景色和谐, 完全像一首田园诗, 充分传达了画家的情感, 画面的色调和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观众。色彩是画家情感的表达, 是画面的灵魂。色彩表现恰当, “意”就传达的明确, “情”也体现得充分。意境是情调, 它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色彩以达到诗意的境界。我国诗人和画家都追求意境, 讲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油画虽然是外来画种, 但是在学习西方油画色彩精妙之处的同时, 通过本土画家的创新, 民族情感的融合, 一定能够使意象油画的色彩更具民族特色。

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绘画在康德、叔本华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大批画家不再满足客观事物的再现, 而是侧重内心的自我表现。虽然他们也观察自然, 却不去模仿、再现自然, 而是强调色彩的独立存在价值, 取消自然中光的描绘, 以色彩的相互关系, 作有韵律的组合。西方现代派绘画设色大胆, 色彩强烈而饱满, 不再考虑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对物体的作用, 纯粹凭主观感受来调配色彩, 画面色彩活泼, 富有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现代艺术家中很多是这样运用色彩的, 如马蒂斯, 其作品《红色的房间》只用红、黄、蓝、黑、白这些基本色彩, 采用了平涂的手法, 他摒弃眼见的局部真实和表面的机械描绘, 把画面看作完全自律的色彩结构来把握, 主观有序地安排和组织一切色彩, 使其别具意味。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与中国传统色彩在表现上有着不少共同之处, 融合二者的特色, 并揉合我国民俗和审美情趣, 可以探索出一条意象油画色彩表现新道路。

二、古为今用,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使意象油画色彩更具有文化底蕴

中国画论中很多论到画面的意境、情调, 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胸有成竹”, 因此, 古人的画面很有意境, 引人入胜。中国文化悠久, 美术遗产丰富, 古代绘画上的无穷境界需要我们去挖掘。发挥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 古为今用, 可以丰富意象油画的精神意蕴。

意象油画在色彩运用上, 十分注重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营养, 打破具体时空色彩的限制。使色彩的运用随主题的需要、随情感的需要、随意境的需要而作主观上的调配, 体现出很强的“随意赋彩”手法。

意象油画将中国画中的诗化语言视为重要标准, 提倡优美和谐的构思立意, 积极吸纳古代绘画中的诗意语言, 打破西画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 根据构思立意, 自由组合意象, 使画面产生出某种诗意的境界。此外, 在造境的同时, 十分重视画面上的色彩给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例如, 吴冠中从法国留学后, 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他通过艰辛的山川风光写生, 探索本土化的意象油画之路。他要求自己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个视角的描写, 在户外写生时, 他往往要搬动画架到处搜寻意象。就色彩来说, 吴冠中的意象油画是做色彩的减法, 他不是寻找江南景象的色彩微差, 而是将其整合、概括为黑、白、灰三种色阶, 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由此形成油画与中国画在色彩上的异质同构关系, 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情调。

三、借鉴民间美术, 创造喜闻乐见的色彩形式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创造出来的,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色彩是传达艺术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 承载着精神因素, 有着丰富的文化隐喻, 与人类文化情感有着甚为复杂、微妙的关系, 具有文化性。民间美术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色彩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 并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

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强调的是主观归纳, 主张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和画家的感受自由发挥色彩的作用。因此, 民间美术的色彩强调理性和归纳, 追求色彩的装饰性及主观表现效果。装饰性色彩观念贯穿于民间美术中, 形成了富丽绚烂、独具一格的色彩世界。农民画、剪纸艺术饱含热情、色彩奔放;门神种类繁多, 色彩艳丽, 具有装饰性;石窟壁画色彩绚丽、浓重、浑厚;戏曲脸谱色彩夸张, 想象丰富, 各具妙用, 具有强烈的象征性;青花瓷色彩明净素雅, 清新大方。蜡染、蓝花布、民间刺绣色彩亮丽, 雅俗共赏。它们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朴实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色彩, 是不可忽视的民间艺术瑰宝。意象油画可以从民间美术中借鉴色彩, 在这方面最早探索的有林风眠先生, 色彩在林风眠的画作中几乎成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他在油画中借鉴了宋瓷尤其是龙泉窑那种透明的颜色, 并试图把这种瓷器上的灵感运用到创作中, 画面色彩清新雅致, 具有婉约的意象性。又如顾黎明, 他大胆地接受民间绘画色调中的的当代性因素。代表作品有《杨家埠年画———线版·色版》系列, 其色调以粉灰色为主, 创造出一种历史的古旧感。画面色彩具有流动性和节奏韵律, 追求民间绘画的平涂和装饰性, 局部色块又具有色彩复合、晕染、刷写的效果, 表现出单纯而不单调、平面而不死板的鲜明个性。

四、结语

探讨意象油画的民族化色彩, 其实质是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这要求致力于意象油画的画家们要深入生活, 走近自然, 切实地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 从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 并联系时代, 反映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的气息, 使艺术语言更具有现代感。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谈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民族色彩 篇6

论坛旨在展示近年来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成果, 建立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研讨平台, 推动中国城市形象个性化塑造和城市色彩建设, 让人们了解更多的色彩规划规律, 引领人们以更加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城市色彩问题, 发挥中国城市市长的特殊作用带动城市和城市色彩的发展, 提高大众生活品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全国市长培训中心主任王忠平、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岳望坤、西蔓色彩环境色彩设计中心中方首席专家于西蔓、富思特董事长兼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郭祥恩以及40余名市长、相关行业部级领导、全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全国著名建筑设计专家、城市规划色彩专家、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出席了本届论坛。

围绕“民族品牌推动中国城市色彩建设”、“我国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及色彩匹配”和“城市基础设施色彩变迁与区域涂装实施中避免失衡问题”等主题, 论坛嘉宾献言献策, 共同探讨民族品牌在推动中国城市色彩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城市建设规划色彩新战略, 以期更多地减少色彩应用不当而造成的视觉污染, 使城市更加和谐与美丽。

与会专家与全国各地分管城市规划和建设的40余名市长达成共识, 力求通过探讨和实质性的推动, 在全国倡导注重城市色彩整体规划、强调城市建筑涂装色彩的重要性, 着力将城市文化理念与建筑色彩高度糅合, 以达到人文与建筑, 环境与城市的和谐统一, 创造独特城市印象, 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精神以及现代文明水准与城市色彩的和谐构建。

与会代表签署了“构建低碳节能宜居多彩城市倡议书”。以涂料和保温产品研发见长的富思特发出倡议, 要以优质环保的涂料和保温产品, 全力打造低碳、节能、环保、多彩的现代化新城市。富思特董事长郭祥恩以“奥运环境涂装皇城气质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主题, 为“城市色彩决策者、学者与企业”三方提供了成功解读城市色彩民族气质的案例。

富思特制漆 (北京) 有限公司始创于1995年, 是与世界化工巨头结成战略联盟, 专业从事建筑涂料和保温研发、生产、销售和施工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连续三届荣任“中国涂料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单位”、“中国优质名品”、“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建设部“重点推广技术”、“中国优质环保建材”、“奥运建筑工程推荐材料”、“国家建筑涂料标准”副主编单位, 是行业内最早通过国家环境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

红狮漆业传承于200多年前的清宫御用油漆工坊, 现在是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涂料企业。红狮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汽车、基础设施、石油石化、铁路机械、轻工家电、卷钢卷材等领域。红狮产品, 曾经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 六次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奖, 三十次获得北京市优质产品奖。2008年11月, 中国涂料新锐富思特制漆 (北京) 有限公司完成对红狮的注资改制。

作为论坛的承办方, 富思特和红狮漆业都表示, 愿以丰富的产品线为中国城市的缤纷色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色彩 篇7

关键词:色彩,造型,民族化,张力

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辽阔的蒙古高原, 在这片土地上, 游牧民族在与自然几十万年的斗争中不断繁衍生息, 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从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石器到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的神秘生动的岩画艺术再到如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绘画的领域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内蒙古民族油画逐渐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 既渗透着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 又带来了现代草原艺术的气息。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绘画的“色彩”与“造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内蒙古民族油画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油画造型的趣味性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造型表现上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体现在外在“形状”的表现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内涵中。

形状一般是指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 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 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 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 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2]诉诸于心灵的线条就是形状。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 对于“形状”的表现不只局限于线的表现还涉及到绘画题材、形式以及与色彩的关系上。

蒙古族油画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来自于画家对于蒙古族的独特见解, 深入到牧区生活当中, 通过采风的形式, 捕捉当地的风土人情, 表达感情主观化。另一方面, 来自于蒙古族民间美术对于油画创作的影响, 例如剪纸艺术、寺庙壁画及色彩民俗等方面, 通过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来丰富和完善油画的技巧与艺术语言。题材是为绘画的内容服务的, 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 所有形状都是为某种内容服务的形式。然而, 如何避免艺术创造的形式不是对题材的复制, 而是恰到好处的再现呢?对于促进蒙古族油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为蒙古族油画创作始终不能忽视民族特征, 凭空的抽象创新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 只有真正的艺术再现, 才能传达出草原蕴含的美。有许多蒙古族题材的油画作品对于现实与艺术再现之间的“度”的把握是十分完美的。例如, 谢建德的《鄂尔多斯》, 他运用“变形”的手法, 塑造的人物和白马都进行了适度的夸张, 把三度的视觉概念转化成二度的形式, 并且通过艺术想象把旧的内容转换成新的形式, 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可爱、稚拙, 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 蒙古族人身上那种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对于“形状”表面意义的进一步推理, 我们认识到草原、山川、牧区、牛羊等事物, 甚至蒙古族人民的新风貌、新思想, 需要艺术家进行一次心灵的过滤, 也就是艺术的再现, 从而使“民族化”灵魂渗透在画布之上。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 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反应则是理智的控制。色彩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 而形状则更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首先我们有必要谈谈蒙古族油画创作在构图方面的特点。饱满均衡的构图是其一大特点, 常采用横幅、独幅、组画及俯瞰式构图形式, 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的表现。在构图中, 大力强调色彩的配合, 但并没有忘记形状的表现性质;同样, 以形状作为构图的基础, 但也并没有忘记使色彩更加的柔和。例如, 砂金的《春游系列》特别注重色彩的配合, 但是多变的色彩只能起到吸引眼睛注意的作用, 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仍然是画面中人物与动物的造型表现, 也就是“形状”的表现, 它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 画面中的造型以愉快的形状, 奠定了趣味的基础。

二、蒙古族油画的色彩魅力

色彩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 每一种色彩常常会对应不同的情调。例如, 红色带有一种刺激性, 会给人一种振奋、紧张甚至血腥的感觉, 我们所研究的不只是颜色对情感的固定模式, 而是要体会到当红色进入到蒙古族的文化环境中去表达它的象征意义时, 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根源。再以红色为例, 红色在蒙古族的历史上象征着太阳, 红色的太阳是古代蒙古国家的象征。《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人崇拜日月山河, 五形之属, 出帐南向, 对日跪拜。”[1]蒙古民族崇拜太阳, 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温暖, 因此红色象征着快乐, 幸福, 胜利与亲热。在蒙古族的油画创作中, 对于红色的运用不只抒发了画家自身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是象征民族情怀的标志。以周宇的油画作品《阿日古娜》为例, 全画以红色为基调, 描绘了蒙古包中正在梳头发的少女。无论是少女的穿着还是蒙古包内的摆设都以红色为主, 包含着画家对于草原生活的感情, 描绘出他的心理底色, 同时也透出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 如果我们把红色调改变成其它色彩, 蒙古族那种独有的纯朴气息是不会产生的。

色彩的表现作用是直接的, 自发性很强的。蒙古族油画在色彩的表现上以青、白、红、金银等蒙古族传统色彩来抒情表意, 并根据画家本身对于色彩的自觉性摆脱自然色彩的束缚, 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蒙古族油画的色彩结构首先表现在冷、暖色调的搭配上, 在蒙古族油画中常以一种特定色彩向着另一种色彩的方向偏离, 这种偏离会产生一想不到的效果。再以周宇的《阿日古娜》为例, 以大面积的暗红色为主, 就形成了暗红色调, 是暖色调, 在此基础上, 加入局部分散的银灰色调, 产生了由红色向银灰色偏离, 形成了略带红色的银灰色, 相反, 又产生了由银灰色像红色的偏离, 形成了略带银灰色的红色, 前者仍是暖色调, 而后者则形成了局部的冷色调。这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 更能体现出蒙古族传统色彩所特有的原生态的效果。其次, 蒙古族油画色彩以“混合色彩”的魅力为特色。以砂金的《春游系列—春意》为例, 以红褐色为主要色彩, 同时又运用色彩重置手法, 加入黄色系的一系列色彩, 又加入白色、绿色等颜色, 不同程度的与主色调进行碰撞, 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肌理效果, 似乎是人们回到了遥远的岩画时代, 这也是蒙古族绘画的一大特征。

任何艺术作品都追求一种和谐的美, 即使是人们常说的“残缺的美”也必然是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和谐。和谐对于蒙古族的绘画来说不只符和蒙古族人民朴实的民族性格, 同时也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蒙古族绘画打破了色彩的匀称一致, 也就是说它没有去遵守简单的和谐原理, 把认为好看的, 饱和度高的纯色匀称的运用于画面, 这样做会导致画面缺少活力, 一切都是平静的、乏味的, 更谈不上创造了。这里所说的和谐, 我认为更强调色彩的张力。例如, 从朝戈的数幅描绘草原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作品所描绘的景色是平静的, 有远山、有浮云、有恬静的草原, 但是在色彩运用上却富有活力, 他所运用的色彩往往是通过一种色彩向另一种色彩靠拢产生一种紧张感, 又从画面某种基本色彩中减掉某一种色彩就产生了与画面主体相冲突的张力。这样做特别能表达出画家的主观情感, 同时也可以激起观者对于草原的无限遐想。

在蒙古族油画创作中, 对于色彩的追求是无休止的, 它不再拘泥于传统, 而是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更加丰富, 更加带有主观特色, 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草原文化的新看法。然而除了色彩之外, 我们还应该关注绘画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形式语言, 那就是“造型”。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民族色彩 篇8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 其感情色彩也受其影响。词语语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 某些词义在一种民族文化中是褒义的, 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却是贬义或中性的。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或受欢迎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难以使人接受或令人厌恶。下面就从几组有代表意义的词来说明。

当中国人谈到“狗” (dog) 时, 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 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具有褒义词的特征, 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像“a lucky dog” (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再如, “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 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 “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 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 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影响

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取向等。一旦社会环境改变, 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也会随之更新、调整, 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使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对同一词语的理解有所不同。

(一) 数字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数字被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 作为夸张或比喻的手段, 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英汉语言中大量有关于数词的词语, 由于民族文化的心理的差异, 也给这些数词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下面就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数词进行分析。

“四”, 由于谐音“死”, 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这恐怕与“四”的字形也有关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四”字的解释为“谓口像四方, 八像分也。”即“四”含有“分别”的意思, 人们对此加以引申, 将“四”与死亡又联系在了一起了。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 (谐音“要死”) , “54” (谐音“我死”) 。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 认为“四”表完整 (东南西北四个基本点) , 1+2+3+4=10, 这是完美的组合, “四”还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 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 政区分为“六乡”, 汉代官职有“六曹”, 隋唐政制设“六部”, 朝廷军队统称“六军”, 皇后的寝宫称“六宫”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 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 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但是英语中, “六”却没有如此神奇的喻意, 六不但没有吉利、好运等诸多美好的意义, 相反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 大多数与六有关的词语多数是贬义词如:“knock...at six” (彻底打败) , “six penny” (不值钱) 等。

“七”, 在汉语中是被人们忌讳的数字, 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 十七, 或二十七。其原因之一是与人们崇尚偶数心理有关。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看重数字“七”, 认为它吉祥有力。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七”又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 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 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

(二) 颜色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以下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组颜色词能更好的说明这一点。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 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彩, 故称“白衣”, 因此白色往往带有贬义, 白色的派生词也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一穷二白”等等。而西方文化里的白色却常代表“好的”和“正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圣经里,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 所以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

“黄”在汉语中总是与权力或者尊严等联系起来, 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 皇帝著黄袍衫, 因此有“黄袍”、“黄门”等词的出现, 这些词都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但在西方却截然不同, 因为在英语中, yellow (黄色) 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

(三) 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寓意, 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动物不同的寓意的分析, 可以窥见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一些差异。

“猫头鹰、蝙蝠”, 因为猫头鹰能闻到死人的味道, 并寻找吃死人的尸体, 因此中国人认为碰到猫头鹰的人就会倒霉, 所以汉语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一说, 意味着这家人厄运将至。因为“蝠”与“福”同音, 中国人便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有钱有势的象征。而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如: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但是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好感, 甚至认为蝙蝠是丑陋、凶恶、吸血的动物, 修饰它的词语也就与汉语词汇不同了, 如:as b lind as a bat (跟瞎子一样) 。

“蛇”在英语中被比喻为冷酷阴险的人、卑鄙的人, 是因为在《圣经》故事中, 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偷食禁果, 并且把果子给亚当吃, 因而激怒了上帝, 被逐出了伊甸园。因此蛇也就被赋予了上述的寓意。而在中国, 由于蛇象龙的形状, 也被称为小龙, 赋予了吉祥的意思。

以上表示数字, 颜色和动物的词汇, 体现了英语和汉语对同一事物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也折射出英美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的社会特征。

三、结束语

任何民族的人们, 在语言运用上必然保留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给语言赋上了各种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在语言中的体现因民族不同而异, 因社会不同而异。从英汉语言的感情色彩的差异反射出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忌讳性, 以便更好的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 正确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积极探讨民族的文化心理, 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 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

摘要:从数字词、颜色词、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这三方面阐述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 从而达到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来讨论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差异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心理,感情色彩,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兰萍:《英汉词语及其文化功能》,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

[2]邹芙林:《英汉语言符号和语义上的文化差异》,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4期。

民族色彩 篇9

关键词:埃及;艺术;色彩;运用

1 古埃及色彩

如果要选择用一种色彩来形容一个国家,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埃及是金色的,埃及的土地一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黄沙,顺着弯曲的公路穷尽视野,路边生长着的稀稀拉拉、低矮的、叫不上名字的小树,仿佛极不情愿地把公路和沙漠分开。眼前一切的一切都是黄色的,高大的清真寺有着沙漠色的外墙,在骄阳下反射着强烈的黄光,走在进城的公路上,眼中仍是抹不掉的黄色。在埃及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漂亮整洁的,墙面和摆设都有着很浓郁的民族风格,再回顾一下埃及的建筑或者标志,这一切都似乎可以用金色来描述,金字塔也好,狮身人面像也罢,我们总可以和金色扯上关系。埃及人还喜欢绿色和白色,讨厌黑色和蓝色。他们在表示美好的一天时,称“白色的一天”,而不幸的一天,则叫做“黑色或蓝色的一天”。对真诚坦率的人称为“白心”,而称充满仇恨、嫉妒、奸诈的人为“黑心”。埃及人的丧服为黑色。有地位或年老者喜欢黑色或深色服装,以表示庄重和显示其声望。

2 古埃及的服饰色彩与图案研究

2.1 古埃及人的服饰发展

在纺织品出现以前,古埃及人和其他古人类一样,用兽皮或树叶等遮身,在古王朝时期:女子的服装是一种被叫做“努格白”的衣服。由于季候原因,通常用透气性较好的亚麻布制作而成。在一些晚会上,女子穿着的“努格白”上往往还会加上一些装饰,如珠子、刺绣等。当时的服饰与建筑物的形状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五王朝的服装大多为锥形,与金字塔形状相似,王室成员的服饰后来才逐渐变长变宽。在新王朝时期女子穿着的服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千篇一律。由轻薄的白色细亚麻部制成的“努格白”,胸下系一根彩带,彩带从前面绕过背后再绕回前面打一个结,结的两端一直垂到膝下。

2.2 古埃及人的服饰色彩

赭红色、埃及蓝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和金色的程式化使用,形成了埃及色彩风格。古埃及的服饰特点简洁的造型,但褶裥变化体现出丰富的立体层次和明暗效果。古埃及人的服饰色彩以经过漂白处理过的雪白的衣服与淡色织物相搭配,其效果特别的优雅和娇贵。此外,在衣服的边饰和装饰品方面,古埃及用了许多鲜艳的色彩,特别是会用黑色的装饰品与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其他亮丽色彩一起使用,效果极美。

古代埃及,红色是一种昂贵的颜色。为了能提取一点点紫红色的颜料,常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古埃及是一个富有的国家,许多重要的埃及文物都是黄金制成的,譬如首饰、护身符以及法老的灵柩。在古代埃及,深蓝色代表水,是赋予生命的尼罗河河神的颜色,他看管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源,被称为“尼罗河源头的守护神”。古埃及许多护身符都是蓝绿色的。这个时期蓝色带有某种神秘性,人们认为蓝色中有某种奇异的祛病驱邪的力量。在一些特殊的庆典中,法老们头戴蓝色的头盔,以证明自己来自天神的派遣。

披金挂银也是古埃及人打扮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们都喜欢佩戴首饰,甚至在绘画中给动物也戴上首饰。制作首饰的材料有金、银、宝石、玉石、铜、贝壳等,不同的颜色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黄金为太阳的颜色,具有带来生命的特性;白银则是月亮的象征,主要用来制作神灵的骨骼;绿松石或孔雀石是尼罗河的颜色,它“赋予”万物以生命;东部沙漠中出产的碧玉和红玉髓,分别象征着植物和鲜血,都是一些含有生命的色彩。用这些材料加工成的首饰包括:护身符、头带、耳坠、耳环、戒指、项圈、项链等。古埃及的黄金主要来自南方的努比亚和库施王国,金匠们已懂得如何制作金箔,再用金箔加工成各种造型的首饰,只是当时的金箔比现在的要厚上几百倍。与黄金相比,那时的白银较为稀缺,主要从西亚进口,所以比黄金更为珍贵,一般是与黄金混合,制成合金饰品,同时也能达到使首饰更加耐磨的效果。

3 古埃及的民族色彩的研究意义

我们在研究古埃及的民族色彩的时候,从各个领域着手,充分地了解了这一民族,深入挖掘这个民族的艺术价值。了解每种色彩所赋予埃及人的意义和象征,同时通过对这些色彩的研究我们不难理解这个国家的信仰,色彩本身具有历史意味与民族传承特性,色彩发展的历史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艺术作品中的色彩除了具有视觉上的物理属性,往往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核。正如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精神,同样的,不同时代也具有表现时代艺术格调的色彩特征。一个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潜在的性格。例如,古埃及善用钴蓝色、中国崇尚红色等文化特征;在宗教领域中,基督教将黄色视作代表上帝的光。在各民族的精神活动史中,色彩被赋予多重的隐喻与象征作用。

4 古埃及的民族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在今天这一时尚无国度的时代,古埃及这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神秘之地,令无数的设计师向往,以时尚领先者Christian Dior迪奥04春夏高级定制巴黎秀场上复活了庄严华丽的古埃及风格,设计师John Galliano远行埃及,从古埃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和Dior经典的“H”型剪裁中摄取灵感,他将闻名世界的古埃及之美进行了现代化的演绎,从而酝酿出一个崭新的剪裁系列:“斯劳克斯系列”(Sphinxes Line)。在T台灯光的呼应下,身着由几十面金黄色的镜子镶嵌成的金字塔形状长袍的模特光辉夺目,尽显女性的物美神秘,周围的模特身穿形似木乃伊绷带的黑色丝绸薄纱裙,群身点缀的彩虹金属片熠熠闪光。华丽的金属色装饰和金黑相间的条纹,模仿了古埃及国王时期的染色纹样,就如同穿越了千年时空的古埃及文化,散发出独特的华美与魅惑。精巧的头饰、浓重的眼影以及古埃及特有的豪放的強烈撞色,带给服装整体上的惊艳。现如今,民族特色和复古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大牌服装设计师的青睐,这也是时尚界的一种规律和趋势:不断地轮回,在旧物中寻找新的灵感。John Galliano用他天才的设计,将古埃及服饰中神秘的民族风情与现代高超的裁剪技术,新颖的构思巧妙结合起来,给他设计的时装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是民族风格与时尚T台完美融合的典范。奢华无度的金色与冷艳的黑色营造出魅惑气质,带来古埃及式的绝代风华。充满神秘色彩的配饰带你畅游法老执掌的奇幻世界,让你一手把握神秘古国的性感魔法。

参考文献:

[1] M. R. Agenes,Ancient Egypt: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Land of the Pharaohs,Barnes&Noble,2000.

[2] Gay Robins,Art of Ancient Egyp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 戴维(美).探寻古埃及文明[M].商务印书馆,2007.

民族色彩 篇10

一、彝族漆艺的色彩特点

亘古以来, 彝人生活在云贵高原的高山大川之中, 周边色彩斑斓的世界使他们饱览着鲜艳的山花、沐浴着火辣辣的阳光, 蓝天、白云、高山是其生活空间中永恒的画面。特定的生活环境, 孕育了独特的审美意识。经过数千年历史变迁和生活实践, 黑、红、黄三原色最终形成为彝族独有的彩色标志符号。彝人将这三原色, 视为彝族彩色的根源、色彩的基础和灵魂, 认为这三种颜色是世上最美丽的色彩, 只有三色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统一, 才能构成多彩的世界, 才能塑造美和创造美, 才能体现彝族文化的美学思想, 或者达到彝族文化与美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据考证, 彝族人把“黑色”象征群山与黑土, 给人以庄重肃穆, 沉静高贵, 威严沉默, 刚强坚韧之感, 同时, 他们还把黑色视为高贵的象征。与之相比, “红色”则象征火, 它能驱除黑暗带来光明, 或者送来吉祥, 给人以坚定炽热, 充满活力的美的感受。为此, 他们视红色为生命之色, “黄色”象征阳光、健康和平安, 或者象征丰收与富裕、善良与友谊, 它既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义永恒的不变理论, 又是万物生长之源, 人类生存之本。1

基于此, 彝人将最美的色彩运用于生活器具上, 并用最原始的最普通的土漆 (中国大漆) 分别兑以银朱、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调制成黑、红、黄三色。涂漆过程中, 他们一般以黑色为底色, 然后再运用红、黄色手工绘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月、星、辰、山河、花鸟虫兽等纹饰, 做到色彩与形体的协调统让黑色 (中性色彩) 、红色 (暖性色彩) 、黄色 (冷性色彩) 之间的对立色相及色性形成鲜明的冷暖、强烈或明暗的对比, 或者形成一定的空间感。通过三种颜色交互烘托, 无过渡色和混合色的处理上相互烘托, 使每件彝族漆具黑得浓重, 红得火烈, 黄得艳丽, 产生出强烈而和谐的民族韵味。2另外, 民间工匠根据各类器物的用途、大小以及部位的不同, 按所设计的图纹样式搭配以黑、红、黄三色, 每件器物都显得非常华丽、朴素、典雅和秀丽、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给人以吉庆、欢乐、舒适、忧郁、沉默的感受, 这充分体现了彝族漆艺匠人高超的配色能力和独具匠心的审美观。

二、现代饰品的特点及其发展

在现在的饰品设计中, 主导要素为艺术性、商品性和实用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商品性服务, 实用性驱使商品性和艺术性发展, 艺术性和商品性统一于实用性之中。现代饰品在现代设计潮流影响下, 在继承传统装饰品工艺基础上, 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结合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形成具有现代形式视觉特性的装饰品设计风格。和传统饰品有所不同, 现代饰品抛弃了传统的束缚与枷锁, 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制作工艺, 广泛地从其他艺术门类, 比如电脑绘画、建筑设计、玻璃艺术、金属工艺、民族手工艺等方面汲取积极的因素, 进入到了一个色彩运用更大胆、更自由、更科学、更具创意和美感的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饰品的题材和意境, 体现了浓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笔者总结为以下特点:

第一, 现代饰品色彩丰富、材料多样。饰品的元素给人的感觉是单一、孤立和稳定, 但它的色彩变化却是无限多样的, 统一色系渐变排列, 能给人以连贯、渐进、有规律和发展之感, 体现出一种跳跃、流动的动态美。如果将他们组成环状, 则能给人以动中有静、统一中有独立的联想,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艺术组织技巧。如果将点组成疏密不等的一片, 则能给人以蓬松、开放、弥漫和浸润之感。

第二, 现代饰品的美的重点在于其形式美。它主要包括光学效果美 (如颜色、光泽、透明度、特殊光学效应等) 和艺术造型美, 特别是讲究对称与均衡, 给人一种稳定、庄重之感, 几乎适用于任何款式;同时也讲究对比与调和, 既有差异, 又趋于一体, 给人以一种协调、和谐、融合、安定、自然的心理感受。

第三, 现代饰品是一种文化性的展现。与现代艺术一样, 现代饰品设计也受到现代社会文化的极大影响, 并忠实地反映着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 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生活的富裕, 使人们重视精神领域的丰富程度。饰品的创造性、奇特性与文化品位、形式效果是最重要的。其次, 饰品象征地位标志物的功能减弱。一些原来有特定含义的饰品, 在今天或因时间或因地域的改变而起着单纯的装饰作用, 如彝族人民原有的一些祭祀用的图腾图案, 当前它的宗教意味已大大减弱, 而成为青年人的一种饰物。

三、彝族漆艺的色彩对现代饰品设计的影响

艺术之美在于传承和创新, 作为一个极其富有弹性的概念, 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色彩之美, 从古至今, 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开始追寻一缕怀旧之情以及几许古之幽静。于是, 在众多具有现代感的装饰品设计中出现了大量传统图案, 也开始使用各种原始材料作为设计元素, 体现人们对传统的寻求和对自然的亲近。设计者们将古代图案作为一种符号, 一种元素或者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饰品艺术中, 使人们直接产生印象;或是在理解古代传统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和审美内涵的基础上, 运用这种理解和内涵来表现作者自己的理想和气质, 从而在装饰品设计作品上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当前, 现代饰品大量的运用和吸收民族和民间的装饰艺术精华, 其设计不带任何矫饰和浮华的色彩, 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格调, 不仅在作品中体现出人性的回归, 更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气质和纯真的美。3

笔者认为, 漆艺术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象征, 彝族漆艺在色彩和其表现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地方文化韵味。如果将那些带有图腾崇拜的装饰纹样, 极具现代感的黑、红、黄三色, 再配上漆的质感晶莹、透明、深沉, 掺入到现代饰品设计中去, 不失为一种富有东方气韵, 并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质的现代设计。第一, 现代饰品和彝族漆艺色彩的结合, 给饰品带来自由的色彩发挥。天然漆长于黑, 短于彩, 随着彝族人民长期劳动的经验积累, 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了黑, 另一方面由于对其它色彩的崇拜和喜爱, 千方百计的突破克服黑漆的局限, 在漆艺中大胆的运用红色与黄色, 表现形式多样, 在现代人看来, 色彩运用大胆, 线条流畅, 极富后现代主义, 并且在漆艺中运用珠、贝、金、银等华丽的材料, 在近代受汉族漆艺的影响又加入了蛋壳和红、黄、黑的搭配, 表现形式十分丰富。第二, 现在饰品艺术和彝族漆艺色彩的结合, 给饰品带来了自由的肌理表现。漆可以制作出很多种肌理效果, 漆的色彩可以是单色平涂, 也可以是罩染, 漆的变涂可以产生多样的色彩变化, 不同的颜色、厚度和透明的漆相互叠加, 经过研磨后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4

以彝族漆艺中的黑色举例。漆的质感晶莹、透明、深沉, 天然漆常常呈现出黑色, 有“不言色者皆黑”之说。其实天然漆并非黑色, 但稍一涂厚, 即近黑色,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用漆来形容黑, 于是有了“漆黑”一词, 黑色给予漆艺无穷尽的想象, 如同雪白的宣纸给予国画无限空间, 一个“留白”一个“守黑”充满了东方民族气息。天然漆是透明的, 涂漆的厚薄和打磨的轻重不一会出现不同的明暗层次, 一层如薄雾, 如流水, 若隐若现, 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的含蓄之美, 另外在天然漆中加入不同色彩, 并嵌入珠、玉、贝、金, 或者陶瓷、塑料、有机玻璃、皮革、纤维织物等, 甚至纸, 都会极大的扩展饰品材料使用范围,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力量。材料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可观性, 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形象。设计者在对于新材料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中, 以最直接、最清晰的造型手段, 最典型、最丰富的色彩表现形式, 对其加以艺术处理, 使材料的肌理效应与饰品构成高度的统一5。因此, 彝族漆艺色彩在现代饰品中的运用, 不仅找到了一种没有太多工艺局限的材料作为胚胎, 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找到了完全中国文化特色的饰品设计语言, 在突出了文化与色彩的地域性、民族性的同时, 运用彝族张扬的民族色彩表现出极具现代感的符号语言, 为我国现代饰品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要:在现代饰品中运用民族化的设计语言, 是当今饰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彝族漆艺中带有图腾崇拜的装饰纹样, 极具现代感的黑、红、黄三色, 以及漆的质感晶莹、透明、深沉, 掺入到现代饰品设计中去, 不失为一种富有东方气韵, 并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质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彝族漆艺,色彩,现代饰品,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山.彝族漆器—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物[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 (l) .

[2].马山.探析民间传统艺术—凉山彝族漆艺[J].艺术理论, 2008 (7) .

[3].范例.彝族漆艺的造型、色彩及图纹意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1) .

[4].冰河.彝族的漆艺及装饰图案艺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4) .

上一篇:物理学之父下一篇:幼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