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临床结果

2024-10-16

院内临床结果(共7篇)

院内临床结果 篇1

摘要:目的:评价真菌诱发院内感染的检验结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院内真菌感染患者, 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35例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35例根据不同菌种采用不同的抗生素,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抗生素应用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无痰率、治愈率优于对照组,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据菌种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治疗效果显著, 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真菌,院内感染,检验结果

据统计, 我国真菌感染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影响疾病的预后, 更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 重视检验真菌诱发的院内感染, 有利于早期明确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文中, 分析真菌诱发院内感染的检验诊断结果以及临床意义,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70例院内真菌感染患者, 男40例, 女30例, 年龄22~62岁, 平均年龄 (42±1.3) 岁, 感染时间1~8d, 平均感染时间 (4.5±0.2) d。7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每组35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入院48h后发病, 在原发疾病基础上有感染发生, 或患者体内出现新的病原体, 导致病情恶化加重。排除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缺陷性疾病、急性传染疾病患者。

1.3 检测方法

(1) 直接镜检方法:所有患者的脓性分泌物、痰液、尿液、皮肤屑、头发等标本放于显微镜下, 检查阳性者可见荧膜。 (2) 真菌培养检查:经过直接镜检这一初步检查后, 实施真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下标本, 并将其放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 查看菌落形态, 并鉴别诊断。观察菌落同时, 应注意查看菌落的生长速度、颜色以及形态。对照组患者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则根据菌种不同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1.4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真菌类型、感染发生部位、原发疾病类型以及具体抗生素使用情况, 同时统计患者在抗生素使用后的咳痰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愈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资料采用Excle表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5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真菌类型

鉴别所有菌种后, 对7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培养, 得到菌株85株, 白色念珠菌64株, 所占比例为75.3%, 在所有菌种中所占比例最高, 具体见表1。

2.2 感染发生部位

经调查分析表明, 患者的胃部、腹腔以及呼吸道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 其中感染发生最多的部位为下呼吸道以及泌尿道,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3例, 占75.7%, 泌尿道感染患者24例, 占34.3%。

2.3 原发疾病

统计患者在受到感染之前的原发疾病, 外科手术5例, 占7.1%, 心脑血管病15例, 占21.4%, 糖尿病7例, 占10.0%, 恶性肿瘤4例, 占5.7%, 肺部疾病25例, 占35.7%, 损伤性疾病14例, 占20.0%。

2.4 抗生素使用情况

观察患者在受到真菌感染前, 均使用过抗菌药物, 其中服用预防类型药物患者46例, 在所有药物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三代头孢类药物, 一般时间为2~50d, 平均时间15.8d, 具体情况见表2。

2.5 两组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各项指标对比

经研究统计, 对照组治愈26例, 治愈率为74.3%, 观察组治愈33例, 治愈率为94.3%, 两组无痰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对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

3 讨论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而发生的感染, 包括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以及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诱发感染的菌种多样, 经临床检验, 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虽然住院期间多对患者实施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感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但并不能完全杀灭, 仍对患者身体情况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甚至会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随着当前院内细菌所导致的感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但真菌导致的感染仍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应早期明确真菌群落, 并针对真菌种类不同,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是当前临床治疗的重点[2]。本文表明, 我院院内真菌感染主要菌种类型为白色念珠菌, 占75.3%, 这与当前临床多数研究基本相符。白色念珠菌为医学上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 多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以及口腔中, 对于多数正常人群, 并不致病, 但侵入到一些长期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而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患者中, 其生长迅速且具有较高的致病率, 因此临床医学上应重视对该菌种的筛查[3]。临床研究表明, 真菌所导致的院内感染患者多因年龄大、住院时间长、长时间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 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容易出现体内菌群失调。再加上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 若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会导致原发疾病恶化加重, 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因此, 早期确诊患者疾病, 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针对不同菌种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治疗, 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中, 观察组根据不同菌种采用不同抗生素, 对照组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无痰率、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真菌诱发的院内感染, 应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检测, 指导临床后期治疗, 便于提供针对性治疗, 改善临床症状, 防止疾病恶化发展,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周朝阳, 金小花.真菌诱发的院内感染的检验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 2012, 35 (15) :37-38.

[2]庞贞兰.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作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8) :166-167.

[3]徐金玲.骨科无菌手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8) :148.

[4]刘拥荣.真菌诱发院内感染的检查结果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4) :134-135.

院内临床结果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09年1月~2012年12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共计3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5~99(79.2±8.2)岁。住院时间1~134(平均72.8)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病时间、感染部位、季节变化、基础疾病、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抗菌素使用、病原学检查。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2001)2号文件[1],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血象、病原学检查、X线、B超等检查确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经过复核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396例患者中,82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0.71%。其中男165例,感染33例,感染率20.00%;女231例,感染49例,感染率为21.21%。男女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769)。

2.2 不同年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率年龄越大,院内感染率越高。感染者中>80岁的患者占感染总数的53.66%。详见表1。

2.3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详见表2。住院<2月与住院≥3月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

2.4 院内感染发病时间集中在住院前2个月,47.56%发生在第1个月,35.37%发生在第2个月。感染发生时间3~86(平均34.70)d,最易发生在31.25d。

2.5 感染部位分布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40例,其次为泌尿道感染31例,详见表3。

注:<60d组与≥90d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2.6 院内感染病原学检查结果送检75例,未送检7例,送检率91.46%。病原学检查阳性者17例,阳性率22.67%。13例尿培养(+),其中6例大肠艾希菌,2例普通变形杆菌,1例化脓链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大肠杆菌,1例粪肠球菌,1例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4例咽拭子培养(+),其中1例产气肠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阴沟肠杆菌。

2.7 院内感染患者中,3例进行过侵袭性操作,26例伴有糖尿病,4例患肿瘤,3例患者严重营养不良。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率及相关因素

我院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率为20.71%,远远高于上海市二、三级医院院内感染率的3.97%[2],超出卫生部要求的≤10%[3]。研究结果表明院内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脑梗塞后神经功能缺损、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有关。

老年人慢性疾病增多。本次调查中有26例感染者患有2型糖尿病,占31.71%。血糖浓度高抑制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影响了血液的杀菌和抑菌能力[4];血糖和尿糖浓度高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膀胱自主神经功能,产生尿潴留;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5]。

抗生素平均使用率>60%。社区医院检测手段不足,脑梗塞后遗症病人痰液采集困难,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全科医生采取经验性治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株或引起二重感染。2010年以来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了抗生素的管理,院内感染率有下降趋势。抗生素的使用率2010年为79.72%,2011为70.66%,2012为48.30%。院内感染率2010为31.30%,2011为23.35%,2012为15.91%。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感染总数的53.66%。老年脑卒中病人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长期卧床、被动体位,气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容易阻塞呼吸道;吸痰又将口腔及咽部细菌带入肺部;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容易误吸;合并糖尿病、心衰等,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目前肺部感染已成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尿路感染占居第二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大小便失禁、肢体活动不利等。护理过程中常采取留置导尿、使用成人尿布、套扎一次性塑料袋等手段。然而会阴部清洗、消毒等基础护理做的不足,尿道口细菌繁殖,容易发生逆行感染。

3.2 干预危险因素,减少院内感染

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病床、物体表面、地面湿式清扫和消毒。

加强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口腔卫生。每天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促进痰液排出。尽量避免插管,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天清洗外阴,消毒尿道口,定期更换集尿袋,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并尽早拔管。

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合理使用药物,有效控制血糖,保护靶器官,提高自身免疫,减少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加强脑梗塞后的康复治疗,改善吞咽功能,肢体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统计结果表明院内感染易发生在住院第31.25d,因此将住院时间缩短到1个月以内,必然降低院内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鼓励本街道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建立家庭病床,由全科医生上门服务是解决床位紧张的好办法。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应用与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针,要根据疾病诊断、感染的部位、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全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菌群紊乱,二重感染。

加强院内感染培训和监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6]。

总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基层医院控制院内感染,首先要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抓起,要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预防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2001.1.

[2]崔杨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年上海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2):1667-16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S].2008.1.

[4]田京珠,张海洋.糖尿病患者易感染的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20(1):90-91.

[5]罗学宏.警惕糖尿病并发感染[J].老年人,2013,21(1):52.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56例, 男85例, 女71例, 年龄11~82 (平均52.3) 岁, 住院时间5~186 (平均49.5) d, 其中住院时间≥27d, 患者69例。患者肝病类型:重型肝炎21例, 急性肝炎35例, 肝癌16例, 肝硬化21例, 慢性肝炎21例, 乙醇肝4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23例, 药物性肝炎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 (北京) 中关于感染的标准, 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依照《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未出现隐藏或显性院内感染, 入院2d后体温升高至38℃, WBC>10.0×109/L, 排除急性失血、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感染患者。

1.2 方法

观察肝病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患者住院时间等,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特点, 给予所有院内感染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156例肝病患者共出现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4.4%。院内感染患者中, >60岁患者25例, 占68.8%, <60岁患者13例, 占31.2%,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3个部位以上同时感染者1例, 3个部位感染者4例, 2个部位感染者2例, 其余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腹腔感染8例, 原发性腹膜炎4例, 血液系统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38例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0d者2例 (5.3%) , 11~15d者4例 (10.6%) , 16~30d者7例 (18.4%) , >30d者25例 (65.7%) , 可以看出, 住院时间≥30d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住院时间≤30d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病患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导致患者易受病菌侵入, 在医院环境下, 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或一些条件致病菌等均会导致感染, 而病症严重、病情较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可看出, 为减少院内感染,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医院需对肝病传染病房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空气流畅, 避免细菌在空气内积聚形成空气污染, 同时患者的床褥、器械等均需定时消毒清洗, 严格控制探病人数及探视时间, 避免外界细菌进入患者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避免出现肠道内感染, 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 行严格的药敏测试, 禁止药物滥用,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若发现感染情况则立即进行处理治疗,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中, 共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24.4%,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感染, 年龄较大、病症严重、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感染几率较大,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感染发生后, 应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避免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等,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感染发生。结果 156例肝病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24.4%, 60岁以上人群为易感染人群,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住院4w以上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4w以下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院内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并进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肝病,院内感染,防控,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敏.肝病患者院内感染2OO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74.

[2]何映红.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因护理及合理用药探讨[J].海峡药学, 2012, 14 (3) :215-216.

院内心脏性猝死96例临床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组96例SCD患者选自1999年1月~2005年1月发生于笔者两家医院的住院病例, 其中男60例, 女36例;年龄22~82 (平均58.9±23.1) 岁。收集每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心电图或心电监护等检查资料。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内和国际上SCD的诊断标准[3,4], 即以心脏骤停为基础, 出现症状后1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具体包括以下4项: (1) 经临床确诊的各种类型的心脏病患者; (2) 就诊后经诊治病情稳定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而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在瞬间或1h内死亡患者; (3) 排除终晚期心脏病引起死亡患者; (4) 排除其它脏器如脑、肝、肾、肺等疾病引起的猝死。

1.3 性别和年龄

见附表。本组96例中男60例 (62.5%) , 女36例 (37.5%) 。根据年龄分为3组: (1) 青年组 (18~40岁) :15例 (15.6%) ; (2) 中年组 (40~60岁) :31例 (32.3%) ; (3) 老年组 (>60岁) :50例 (52.1%) 。

1.4 病因构成

在本组96例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 (42例, 占43.8%) , 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塞 (AMI) 25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17例;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 (20例, 占20.8%) , 风湿性心脏病 (15例, 占15.6%) , 高血压性心脏病 (10例, 占11.4%) , 肥厚型心肌病 (7例, 占7.3%) ;最少为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各1例, 占1.0%) 。1.5 心功能分级构成 本组96例中心功能Ⅳ级43例 (44.8%) , 心功能Ⅲ级35例 (36.5%) , 心功能Ⅱ级16例 (16.7%) , 而心功能Ⅰ级 仅2例 (2.1%) 。

1.6 发生心脏骤停时的心电图异常构成

本组96例SCD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床边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护结果:心室颤动51例 (53.1%) , 室性心动过速27例 (28.1%) , 窦性停搏15例 (15.6%)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3.1%) 。

1.7 诱发因素

本组96例, 有明显外在诱发因素者45例, 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酗酒、过度吸烟及寒冷等;有明显内在诱发因素31例, 包括严重低钾血钾、低镁血钾、酸中毒、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等;另外20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2 讨论

2.1 研究分析SCD的意义

由于SCD发病突然、复苏成功率低, 死亡率较高, 且常成为医患关系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院内SCD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以总结SCD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异常改变的规律, 寻找和分析SCD的危险因素, 指导临床正确预防和救治SCD。

2.2 发病率

院内SCD的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 且男性比女性多见。本组资料显示, 老年人占84.4%, 中年人占32.3%, 而青年人只占15.6%。

2.3 病因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占43.8%;在冠心病引起的SCD中, 又以AMI和UAP所占比例最大。与国内陈新的报道相一致[5]。因此, 临床上要高度重视, 做好预防工作和随时抢救准备。其次是扩张型心肌病 (20.8%) 、风湿性心脏病 (15.6%) 、高血压性心脏病 (11.4%) 、肥厚型心肌病 (7.3%) 等。

2.4 心功能

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越差, 发生SCD的危险性越大[6,7];且绝大多数以左心功能不全为主。本组资料显示, 心功能Ⅳ级占44.8%, 心功能Ⅲ级占36.4%, 心功能Ⅱ级占16.7%, 而心功能Ⅰ级仅占2.1%。以左心功能不全为主者占83.3% (80/96) ;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者只占16.7% (18/96) 。

2.5 心电异常

研究表明[8,9], SCD通常是在心脏病变的基础之上, 突然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和电生理改变, 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结果。本组资料显示, SCD源于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 这提示急救除颤对抢救SCD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6 预防

国内外学者均强调SCD的预防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10,11]。笔者认为, 综合预防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加强心脏病防治卫生宣教, 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2)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3) 建立和完善急救网络; (4) 培训高素质的急救人员; (5) 筛选高危患者, 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药物治疗、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2,13]等; (6) 对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及早施行外科手术[14], 防患于未然。

摘要:对96例院内心脏性猝死 (SCD)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SCD的最常见病因是冠心病 (43.8%) , 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 (20.8%) 、风湿性心脏病 (15.6%) 、高血压性心脏病 (11.4%) 、肥厚型心肌病 (7.3%) 等;导致冠心病猝死的最常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骤停时, 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主要包括心室颤动 (53.1%) 、室性心动过速 (28.1%) 、窦性停搏 (15.6%) 等。防治院内SCD事件的重点对象是心力衰竭较严重、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老年患者, 而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是其高危因素。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护理观察 篇5

关键词:院内,获得性肺炎,护理观察

患者在入院时没有而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传染、感染后肺炎病症被称为院内获得性肺炎, 病情危重的患者是获得性肺炎的高发人群, 由于此类患者体质弱, 免疫能力低, 因此治疗难度也比较大[1]。积极的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本院对36例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 并于同期接受常规护理的36例患者对照, 临床效果理想,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29例, 年龄40~79岁, 平均年龄 (57.6±10.5) 岁。原发病为:肝肾切除患者20例, 心血管疾病21例, 重度颅脑损伤31例。所有患者经3次细菌培养确诊, 按照护理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 (常规护理) 36例与对照组 (针对性护理干预) 36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治疗:将600 mg利奈唑胺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 每隔12 h进行一次静脉滴注, 持续治疗14 d。治疗的同时定期复查患者的细菌培养情况、血常规等, 做好记录以便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1) 痊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白细胞计数与体温恢复正常; (2) 显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白细胞计数近似正常; (3) 无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白细胞计数比正常值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外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腹泻, 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腹泻, 2例血小板减少, 3例肝功能损伤,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针对性护理方法总结

(1) 心理护理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期间由于二次感染导致的疾病, 加之患者原发病大多比较严重, 很容易滋生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 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具体措施与预期疗效, 以得到患者的谅解与配合。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读报等方式放松心情,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2) 病房管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不要太拥挤, 做好隔离措施, 确保空气流通。每天使用臭氧消毒病房内空气, 对患者的受访次数进行管理, 不应太频繁, 此外所有访视人员都要佩戴口罩。护理人员在实施医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 在接触每一位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洗手, 避免交叉感染[2]。 (3) 营养指导由于多数患者体质较差, 机体免疫力低下, 所以患者饮食要以易消化、高纤维素、高蛋白的食物为主, 以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 加强营养。忌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免造成患者肠胃不适。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 可以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或者鼻胃管鼻饲, 确保患者得到均衡的营养补充。 (4) 特殊部位护理对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 要定期更换创口的纱布, 确保干净。此外要注意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 必要时进行吸痰,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 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对于极度虚弱与昏迷的患者, 要协助其翻身, 定期更换被褥以预防压疮, 进食时要摇高床头, 避免食物误吸入肺内。对部分留置尿管患者, 要处理好尿道口的清洁消毒工作, 尿袋定期更换。

3.2 院内获得性肺炎实施针对性护理的重要性

院内获得性肺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医院感染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体热和不同程度的咳嗽、呼吸困难等, 如不及时处理, 将迅速发展为肺炎。其主要致病原因为传染或者细菌、真菌感染, 患者以抵抗力低下的重症患者居多。由于重症患者要长期住院, 需要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类药物治疗, 加之使用呼吸机之类的侵入性治疗与检查手段, 都大大增加了患者感染肺炎的几率。

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原发病一般都比较严重, 基础状态不理想, 而感染的细菌大多具有很强的耐药性, 所以治疗难度很大。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 效果尚可[3],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证实了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 在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要做好隔离与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此外再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 加强特殊部位的护理,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燕玲.院内获得性肺炎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2 (10) :194.

[2]常志红.护理干预在院内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5 (7) :122.

老年人院内感染85例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老年人,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1)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指发生在入院48h后的感染) ; (2) 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指自住院第l天算起, 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 (3) 患者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4) 在原有院内感染的基础上, 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 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又培养出新的致病菌。85例来自我院干部病房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老年人。院内感染的诊断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年龄最小73岁, 平均 (78±2) 岁;其中男53例 (62.35%) , 女32例 (37.65%) 。

1.2 临床特征

(1) 基础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1例 (1.18%) , 呼吸系统疾病27例 (31.76%) , 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10例 (11.76%)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例 (5.88%) , 循环系统疾病29例 (34.13%) ,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8例 (9.41%) , 恶性肿瘤5例 (5.88%) , 院内感染发病率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 (2) 危险因素:神经系统疾病误吸, 静脉插管, 泌尿道插管, 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 (3) 发病时间:最短为入院后第3d, 最长为84d, 平均为28.7d, 30d以上的为79例; (4) 临床症状: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尿液混浊、肺部罗音等, 有时症状不典型。

1.3 病原学检查

1.3.1 留取标本

清晨漱口后留取第一口深部痰, 对于脑血管病患者, 出现漱口吐痰困难的, 口腔护理后集痰器留痰;导尿患者行尿管尖端培养;深静脉穿刺留置管的患者, 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 拔出导管, 行导管尖端培养检查。培养基为国家标准培养基。

1.3.2 研究期间干部病房老年人发生院内感染的85例, 均进行病原学检查

常见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29例 (34.11%) , 肺炎克雷白杆菌21例 (24.71%) , 大肠埃希菌11例 (12.94%) , 鲍蔓溶血不动杆菌5例 (5.88%) , 阴沟肠杆菌9例 (10.59%)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例 (1.18%) ;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3.53%) , 表皮葡萄球菌2例 (2.35%) , 屎肠球菌1例 (1.18%) 。真菌:白色念珠菌3例 (3.53%) 。

1.3.3 不同标本中分离出来致病菌分布 (表1)

1.3.4 对所研究老年人院内感染致病细菌培养的敏感抗生素分布 (表2)

2 讨论

2.1 老年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 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 机体抵抗力进一步退化, 且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 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严重的原发基础疾病, 可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 (2) 外界多种因素所致, 包括应用广谱抗生素, 长时间胃肠外营养、导尿、静脉内置管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

2.2 老年人院内感染特点

(1) 老年人院内感染机会增多: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 导致感染随时可能发生, 且对于长期住院老年人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上, 加以抗生素使用不当, 以及各种医源性因素等, 增加了老年人院内感染的机会; (2) 老年人院内感染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 且存在各种慢性基础疾病, 当患感染时, 其临场症状不典型:如乏力、软弱、进食差、精神神志改变, 脑血管病后误吸等感染表现常常不明显, 因此, 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3) 老年人院内感染不易控制后反复多次使用抗生素导致真菌二重感染。

2.3 老年人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为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是老年人感染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白色念珠菌是老年人常见真菌感染。

2.4 针对致病菌敏感抗生素选择

老年人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且多为耐药菌, 近年来,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感染已有增高趋势, 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可用抗假单胞菌的抗菌素: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β-内酰胺类霉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万古霉素, 对于真菌可选择氟康唑, 对于混合菌感染者, 可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时, 应避免同一类抗生素联合使用, 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甙类比较合适, β-内酰胺类联合喹诺酮类有较好协同作用。

2.5 老年人院内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 药物代谢进一步减慢, 清除时间延长, 药物在机体中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血药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且长期住院老年人院内感染时常常存在多系统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 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老年人院内感染应使用抗生素, 需足疗程使用: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和组织器官功能退化, 病灶内细菌的清除更需要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 (2) 大部分老年人自身均有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伤, 且绝大多数抗生素均由肝、肾代谢, 尽可能减少及避免使用肝、肾毒性大的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及两性霉素β-等的抗菌药物使用; (3) 老年人的药物代谢明显减慢, 药物清除减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虽然毒性低, 但大多抗菌药物经肾脏排泄, 应用此类药物时, 可根据老年人肌酐清除率, 调整药物剂量后使用; (4) 对于重症感染, 初始治疗应首先选用一种广谱的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 以覆盖所有的可能病原体, 根据我院1年来收治老年人院内感染致病菌及敏感抗生素分析, 老年人内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根据药敏结果, 选用抗生素; (5) 抗生素的治疗要采用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所在的医院和病房及感染的时间, 是否有病房聚集发病效应, 以及根据患者的既往抗生素治疗史等, 分析出患者院内感染最可能的病原微生物, 根据既往药敏结果, 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2.6 老年人院内感染的预防

在临床上, 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疾病, 纠正营养不良, 提高自身免疫力。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尽量减少侵入性检查及治疗, 操作要轻柔、迅速、准确。尽量减少侵袭性诊疗措施。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的高发诱因。合理应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定期更换各种导管并送标本培养检查。

参考文献

院内临床结果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住儿科院内感染病例90例, 男70例, 女20例。1岁以下的有76例 (84.44%) 。其中新生儿42例占46.67%, 28 d~1岁34例占37.78%, 1岁以上14例占15.56%。

1.2 方法

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1], 对符合标准的90例儿科院内感染病例逐一筛查。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1岁以下的有76例占84.44% (其中新生儿科42例占46.67%) , 1岁以上14例占15.56%。

2.2 院内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7 d以下7例占7.78%;7 d~10 d有26例占28.89%;10 d以上57例占63.33%。

2.3 院内感染与感染部位的关系

90例感染病例中, 感染部位以皮肤黏膜感染最多42例, 占46.67%, 其次为呼吸道感染38例, 占42.22%, 消化道感染10例, 占11.11%。

2.4 院内感染与临床用药的关系

发生医院感染的90例患儿中, 感染性疾病52例占57.78%, 非感染性疾病38例占42.22%。全部病例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1种7例占7.78%, 使用2种83例占92.22%。有10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占11.11%。

2.5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的关系

90例医院感染患儿中共检出病原体38例, 其中真菌 (白色念珠菌) 25例占阳性例数的65.79%, 革兰阴性杆菌7例占阳性例数的18.42%, 革兰阳性球菌6例占阳性例数的15.79%。

3 讨论

3.1 90例院内感染病例的特点

(1) 患儿年龄越小 (1岁以下占84.44%, 其中新生儿占46.67%) , 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屏障作用较差, 且患儿本身是病原携带者, 机体抵抗力下降, 尤其在原发病较重时, 从而导致感染机会增加。 (2) 住院时间长 (10 d以上的占63.33%) , 且儿科多收住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增加感染机会。 (3) 抗生素使用率为100%, 2种以上联用达92.22%, 且种类多, 干扰正常菌群, 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 降低机体抵抗力, 更易发生感染, 尤其是真菌感染 (占65.79%) 。 (4) 90例感染病例中, 以皮肤黏膜感染与呼吸道感染多见, 分别占46.67%和42.22%。皮肤黏膜感染最多见可能与本组病例中新生儿所占比例较高 (46.67%) 有关, 与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功能和化学性保护功能差有关, 其来源多为内源性, 与抗生素、皮质激素的滥用有关。呼吸道感染较高可能是病房陪待人较多, 吸烟、随地吐痰污染环境, 加上病房通风不勤导致空气污染所致。 (5) 院内感染病原体中真菌占首位 (65.79%) , 与临床使用大量抗生素, 抑制正常菌群生长, 使真菌大量繁殖致病有关。

3.2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

根据儿科医院感染的特点, 必须采取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 (1)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加强监控, 及早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2) 针对医院感染儿童年龄小、机体抗病能力弱、住院时间较长导致医院感染增多, 且感染容易扩散的特点, 应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疾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 (3) 加强对危重儿及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检测, 针对病情, 进行必要的隔离。 (4) 加强病房空气质量监测, 减少陪护, 减少病房内人员的流动,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5) 医务人员一旦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停止工作[2]。 (6) 注意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 注意先检查非感染性患儿。 (7) 应用抗生素要有针对性, 不滥用, 对于病原体诊断尚未明确者, 一定要尽快留取标本, 送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 并根据本院最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及时实施经验性治疗方案, 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 应用敏感抗生素, 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和预防耐药细菌的产生。 (8) 加强对患者及陪伴家属的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 介绍常见病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 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自己, 做到住院期间不随便借用他人的生活用品, 不互串病室, 不在病区吸烟, 不随地吐痰, 保持病区安静、整洁, 良好的通风和光线, 以及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 杜绝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恒群, 等.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58~260

上一篇:我国刑法立法探究下一篇:广西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