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2024-10-10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精选9篇)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1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ICU (重症监护病房) 内都是危重患者, 机体抵抗力低, 正常防御功能减弱或消失, 有害物质易侵袭诱发感染。降低ICU院内感染率, 对减轻患者病痛, 使患者尽快脱离危险期有重要意义。现对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探讨如下。

1 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 致感染机会增加

1.1 与呼吸系统相关的感染原因及预防

原因: (1) ICU患者病情危重, 意识不清, 肌力、肌张力降低, 使大部分保护性反射消失, 痰液无法排出, 往往需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病原体可沿导管壁进入呼吸道。 (2) ICU内呼吸机、雾化器使用增多也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预防: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要强调无菌操作, 气管切开处敷料要4~6h更换一次。②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管要一用一更换。③呼吸机、雾化器管道要严格消毒。④氧气湿化瓶要每日更换消毒, 输氧管、面罩、鼻塞禁止交叉使用。

1.2 与泌尿系相关的感染原因及预防

原因:ICU病人大多留置尿管, 这样易造成泌尿系感染。预防: (1) 留有导尿管着每日用1:5 000呋喃西林500ml膀胱冲洗1次。 (2) 用0.1%新洁尔灭棉球每6~8h消毒1次。 (3) 每2周更换尿管1次。 (4) 每天更换集尿袋防止逆行感染。

1.3 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管引起的感染原因及预防

原因: (1) 因ICU内病人输入的液体量多, 常需24h连续输入, 这样输液管污染的机会增多。 (2) 又因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常用静脉推注多种药物, 引起输液装置连接部污染。 (3) 多次急查血使皮肤穿刺点污染。预防:①每天更换新输液器。②套管针3~5d更换一次。③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针眼处并更换贴膜, 标注日期。④急采血要严格无菌操作。

2 危重患者抵抗力低易感染性增加

原因:由于疾病影响, 危重患者多体弱、营养不良、抵抗力低, 易发生褥疮。又因多需抗生素, 长期使用可造成菌群失调促使耐药菌生成。预防: (1) 年老、体弱、活动受限易发生褥疮者要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屑, 每2h翻身1次, 有条件者可使用电动充气垫防止褥疮的发生。 (2) 允许进食者根据病情及患者口味调节饮食, 鼓励患者多进食以增强抵抗力。 (3)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医疗护理制度不完善

原因:如无菌消毒制度、ICU环境管理制度、陪护制度的不健全。预防: (1) 加强病室环境管理, 保持空气清新, 每日通风换气, 每天坚持用0.5%巴氏消毒擦洗墙面、桌面、一桌一巾, 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h。 (2) 加强病房流动人员的管理,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限制探视。 (3) 治疗室、换药室用紫外线照射或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加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教育

在ICU病人的生活护理及治疗护理都要由护士完成, 如果感染控制意识不强, 就会通过护士的手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过程, 因此要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加强责任心, 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共同防治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总之, ICU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期, 必须采取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使ICU院内感染率降到最低, 使患者早日康复。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2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06 21:5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文章作者: garvel 文章编辑: ache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ICU 院内感染 ICU医师必读

1、管理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探视衣、鞋套入内。

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需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需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必须规范消毒。

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病房定期通风,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其他消毒隔离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诊断

——本次住院>72小时; ——3个月内曾住院; ——近期抗生素使用史。

3、医源性肺炎的治疗

(1)概述

医源性肺炎的分类:院内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务人员相关性肺炎。

所有怀疑有医源性肺部感染患者应立即予抗生素治疗,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行下呼吸道取样培养。

(2)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

发病前90天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 本次住院≥5天; 免疫抑制疾病或治疗; 所住病区有高频率耐药现象。

(3)经验性治疗

a、轻症:起病≤5天,无多重耐药危险因素。b、起病>5天,有多重耐药危险,病情危重。

常用抗生素剂量

名称 剂量

抗假单胞菌类头葆菌素

头孢吡肟 1~2g q8~12h 头孢他定 2g q8h 碳青霉烯类

伊米培南 500mg q6h或1g q8h 美洛培南 1g q8h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哌拉西林+舒巴坦 4.5g q6h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 7mg/kg/d 妥布霉素 7mg/kg/d 阿米卡星 20mg/kg/d 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750mg/d 环丙沙星 400mg q8h 万古霉素 15mg/kg q12h

4、抗感染药物分级使用

(1)非限制性使用——ICU住院,进修医师

青霉素类——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巴氨西林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布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其霉素

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金霉素 呋喃类——呋喃妥因,莫匹罗星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 磺胺类——SMZco,柳氮磺吡啶,磺胺醋酰钠 其他——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比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力克肺疾,磷霉素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联苯苄唑,克霉唑

抗病毒——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中草药制剂——大蒜素,黄连素 抗寄生虫类——均为非限制药

(2)限制使用——ICU主治医师

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头孢呋新,头孢克洛,头孢西丁,头孢匹胺,头孢布烯,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嗪 其他ß-内酰胺类——氨曲南

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大观霉素,依替米星 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乙酰吉他霉素

喹诺酮类——左旋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甲氧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

其他——替硝唑,奥硝唑

抗真菌类——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

抗病毒——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万乃洛韦,喷昔洛韦,聚肌胞,干扰素,拉米夫定,金刚烷胺

(3)特殊使用——ICU副主任医师以上

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兰

其他ß-内酰胺类——拉氧头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3

【关键词】降阶梯方案;ICU;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64-02

降阶梯治疗是一种对重症感染患者较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其目的是在感染早期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尚未出来之前采用最佳的抗生素组合[1],力求最大限度地使用药物覆盖所有革兰阴性和阳性致病菌,尽早控制感染[2],待感染细菌及药物敏感性明了后再给予相关的抗生素治疗。本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的6月31例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此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2的6月62例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患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50.5±14.5)岁;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9.5±1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项目中一项以上者即可确诊: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超过20x109 L-1;②合并休克;③X线显示炎性病变超过两个肺叶;④合并多脏器损害。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31例患者首先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实验数据未明了之前选择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方案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3d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2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31例患者首先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实验数据未明了之前根据我院近期细菌谱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3d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效果及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效果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细菌学指标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显效: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中三项恢复正常,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未正常;无效:用药3天以上所有指标均无好转或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控制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7.7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感染控制时间:观察组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7.8±2.3)d,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医院感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是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密切相关的重症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感染不能得到及时控制,极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3]。由于降阶梯治疗在感染初期就给予最强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尽可能地扩大抗菌谱[4],迅速控制致病菌感染,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的效果显示,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7.74%,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7.8±2.3)d,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在重症感染的初始阶段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缩短疗程。

降阶治疗方案效果确切,但并不是所有的感染患者都可采用,一方面由于降阶治疗初期采用的强效抗生素会增加治疗成本,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于中轻度感染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此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昆,王瑾,王珊珊,等.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对重症肺炎的降阶梯治疗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805-807.

[2] 苏春燕,张宏伟,袁宝生,等.重症肺炎抗生素降阶梯疗法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7):687-688.

[3] 张丽娟,阎锡新,田云霞,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1):817-821.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4

1 病房的布局与要求

(1) 布局为圆形和U形, 分单间和3~4张床位为一大间, 便于特殊病人隔离治疗。 (2) 室内要求, 每张床占地12~14m2。床的间距≥1.5m, 室内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或采用机械通气, 每小时进行空气交换, 保持空气的新鲜, 床头设置多功能治疗带、监护仪、照明灯。 (3) 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 其结果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当怀疑医院感染爆发时, 要立即留取样本送检。 (4) 工作人员要求进入ICU的人员要更换清洁衣服和鞋, 戴帽子口罩, 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家属不得进入ICU探视, 特殊情况必须进入时与工作人员进入的要求一样, 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带手套, 操作完成后要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每个病人使用专用的医疗用品禁止交叉使用, 病人转出和出院以后, 应清洁消毒备用。 (5) 对使用呼吸机、有创导管留置、及多根引流管的病人应定期取样送检,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这对早期控制感染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2 感染源来源

(1) 各种导管的植入:引流管、导尿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气囊、雾化器等由于消毒不严造成污染。 (2) 环境和空气污染, 主要是空气流通不畅, 外来人员控制不严, 床位过多

3 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1) 处理原发灶, 充分引流, 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 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不要局部使用抗生素, 不要常规使用系统性的抗菌药物预防肺炎 (2) 加强气道管理, 声门以下的分泌物及活动床可以减少肺炎的发生。 (3) 保护胃黏膜的特性, 积极治疗休克和低氧血症,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4) 做好消毒隔离, 由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气道的开放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呼吸机管路

医患关系的主题, 牢固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练好内功,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努力做到有备无患, 防止差错事故,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感情是沟通的桥梁, 医患之间的交流是沟通的基础。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得到患者积极支持和配合, 从而使医务人员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和吸痰都可能在操作中被污染, 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尤其是已有感染灶的病人, 在接触不同部位操作前后均要洗手, 正确的消毒和处理使用中的导管是减少污染的一个环节, 在吸痰护理的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的无菌吸痰管, 减少污染的程度。 (5) 防治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入, 取半卧位, 注意调整进食的速度, 防治食物返流。 (6) 气管切开的病人更换气管内套管要注意无菌技术, 重置的套管必须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7)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对于尿失禁病人可以使用阴茎套引流的方法, 如果必须要插尿管, 要严格把握无菌操作选用小口径引流良好的尿管, 减少尿道损伤, 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滑动和牵拉, 以防脱开, 在留置尿管期间保证引流通畅, 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倒流, 在采集少量的尿标本时可以在尿管的远端接口处无菌空针留取尿液, 接口要进行消毒, 大量尿液送检时采用集尿袋获取, 每天用肥皂水或碘伏消毒尿道口周围, 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留置尿管期间不主张膀胱冲洗, 以往认为间断膀胱冲洗可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但我们通过100例留置尿管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冲洗并没有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反而促成耐药菌株产生, 诱发和加重感染, 这是因为尿管伴随的尿路感染侵入方式为逆行感染占80%, 膀胱冲洗则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状态, 增加了逆行感染的状态, 对于引流不畅却需要冲洗的应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

4 结果

我们通过以上感染环节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对ICU病房病人的院内感染监测, 效果比较明显, 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由原来的平均15d缩短到10d, 住院费用人均减少了5000元, 医院感染控制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己的本质工作, 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以利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10

摘要: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起到重要作用, ICU的病人除一部分是因为重症感染而入住, 更大一部分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所致, 控制医院感染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5

1 导致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

1.1 内源性感染因素。

ICU患者来自不同的病区,有不同的部位有创伤口,不同的病种不同部位与不同程度感染的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成为ICU发生感染的基础因素。加上危重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免疫力弱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

1.2 外源性因素

1.2.1 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ICU患者多病情复杂且危重,抗生素的使用在疾病抗感染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大量出现,耐药性不断的增强,从而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并激发院内感染。

1.2.2 侵袭性操作。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插管多、插管时间长,从而导致了ICU患者院内感染率持续高发。如果操作时无菌技术不严或者器械消毒灭菌不严,都可能使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患者感染。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是发生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其他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应用、动静脉置管和泌尿道插管。

1.2.3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

ICU是相对密闭的科室,空气流通性差,人员相对密集,极易造成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增大,如果医护人员在预防控制院感方面无菌观念差,,洗手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极易造成院内感染[2]。

2 护理对策

2.1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2.1.1 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做好院感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和院感知识的培训,要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要加强责任心。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洗手戴口罩,接触不同的患者时一定要洗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各项医疗常规。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防治医院感染的关键。

2.1.2 加强病房管理,完善消毒隔离设施。

合理安排床位设置隔离间,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患者应分房管理,从而控制交叉感染。禁止非工作人员出入,减少出入人员的数量,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和致病菌的带入。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安装空气消毒机进行循环式空气消毒,并且每月做好空气及物体表面的卫生学检测,对不达标的积极查找原因并且整改。配置洗手装置及手消毒设备,水龙头最好采用感应式的,用以保持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2 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及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血、痰、渗出液、导管分泌物等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选用抗生素,有针对性的选用一种抗生素,避免无指征的联合用药而产生拮抗和耐药,避免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危及患者的健康。对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定期检查其菌落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可有效地防治二重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2.3 规范侵入性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ICU的患者插管多、时间长,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规范各种侵入性操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对深静脉置管部位每班评估,发现红肿热痛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能自行排尿者可避免留置尿管,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使用呼吸机患者及时吸净气道内痰液,管路保持通畅定期消毒,每班评估呼吸机使用效果,尽早停止呼吸机的应用[3]。

2.4 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当患者病情危重,自身抵抗力下降保护力降低,卧床时间较长,营养状况差极易造成院内感染。因此对危重症患者及营养低下的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2.5 做好患者基础护理

2.5.1 做好患者呼吸道的护理:

对意识障碍和吸痰无力的患者,应做到定时翻身叩背,协助排痰,气管切开患者做到吸痰严格无菌技术,气管切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切口敷料每日更换3次,发现污染及潮湿及时更换。

2.5.2 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不同性质的冲洗液来维持口腔的内环境,口腔护理每天2~3次,可有效地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滋生,及时发现口腔内隐蔽的病灶,预防继发感染。

2.5.3 做好泌尿道的护理:

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干燥,每日清洗会阴,留置尿管者应保持导尿管的通畅,防止脱出、扭曲和受压,引流袋悬挂应低于耻骨联合,避免应用膀胱冲洗来预防尿路感染[4]。

2.5.4 做好静脉置管的护理:

做静脉置管的患者应每班做好评估,观察穿刺点的皮肤情况,覆盖针眼出的贴膜应用一次性透气贴膜,每日更换1次,发现污染和脱落及时更换。与头皮针连接的三通管应用无菌治疗巾覆盖,防止发生污染。

3 小结

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针对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制度,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控工作,严格控制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才能将ICU病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降至最低[5]。

摘要:目的 探讨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更远上切断了医院感染的传播途,使ICU的院内感染的到有效地控制。结论 加强ICU病房的管理,改善环境,落实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强化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对策。

关键词:ICU患者,医院感染,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罗铭.基层医院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内科,2012,32(2):194-195.

[2]高照渝.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3):617-618.

[3]朱小玲.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06,21(2):99.

[4]蒋争艳.综合性ICU患者医院内感染分析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86-88.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发生小儿院内获得性疾病感染共计200例, 占总入院小儿患者的2.1%, 其中男120例, 女80例, 男女比为1.5∶1;获得性肠道感染60例, 占院内获得性疾病感染患儿的30%,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男女比为2∶1, 年龄6d~10岁, 中位年龄3.5岁, 其中<1岁42例, 占肠道感染患儿的70%。60例患儿入院治疗时间为2~27d, 平均13d, 其中<7d 41例 (68.3%) ;8~14d 9例 (15.0%) ;15~21d 5例 (8.3%) ;>21d 5例 (8.3%) 。小儿院内获得性肠道疾病感染评价标准参照全国统计制定的医院感染标准。

1.2 方法

对发生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临床表现及科室分布

小儿获得性肠道感染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大便不成形、发热等临床。其中水样便加粘液便14例, 不消化便46例, 水样便32例, 不消化便加粘液便24例。大便次数为4~5次/d。肠道感染患儿基础疾病分布见表1。

2.2 耐药菌检查

所有患儿大便耐药菌检查结果提示有多重耐药现象, 其中以2、3代头孢菌素比例最高。见表2。

2.3 抗生素使用

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中, 未使用抗生素1例, 使用1种抗生素9例, 使用2种抗生素17例, 使用3种抗生素18例, 使用4种抗生素15例。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患儿共计50例 (83.33%) 。

3 讨论

住院患儿发生肠道感染原因较多 (1) 患儿年龄较小, 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发育期, 肠道正常菌群防御较差, 易受到感染, 导致疾病[3]。 (2) 治疗基础疾病期间, 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小儿正常肠道菌群体系, 使患儿更易感染肠道疾病[4]。本研究中, 60例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中使用≥2种抗生素患儿50例83.3%) , 说明抗生素的使用使患儿细菌出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多种抗生素配合使用对患儿肠道造成不良影响。 (3) 患儿年龄小, 自我生活能力欠佳, 故多需护理人员的帮助, 导致医源性细菌的传播, 如手手接触, 再到手口接触, 使细菌传播, 患儿防御机制较差, 最终导致肠道疾病[5]。故对住院治疗的患儿, 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清洁和消毒意识, 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操作时, 警惕感染, 并进行有效防护, 减少小儿肠道疾病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可能。在抗生素的使用上, 应综合评价患儿疾病情况下, 根据其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从而减少患儿发生院内肠道感染的可能。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与抗生素的关系。方法 调查分析60例发生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 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中, 抗生素药物使用≥2种50例 (83.33%) , 抗生素药物多选用2、3代头孢菌, 患儿耐药性程度较高。结论 小儿住院患者易发生肠道感染, 抗生素的选用应综合评价患儿病情,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从而减少患儿发生院内肠道感染的可能。

关键词:院内感染,获得性肠道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王艳, 扬凯波.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与抗生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z1, 197-198.

[2] 张晓炜, 宋佩茹, 邢军.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38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32-133.

[3] 王淑颖, 吴曼.医院获得性肠球菌肺炎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6) :589-591.

[4] 叶小兰, 潘云虎.人工通气并发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4) :499-500.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395例确诊为医院感染葡萄球菌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13例,女182例,平均年龄(76.5±15.3)岁,其中60~70岁73例,70~80岁218例,≥80岁104例。住院时间16~196 d,平均(106±90)d。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我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

1.2 菌株来源

收集所有患者送检的痰液、中段尿、褥疮、伤口、皮肤破损分泌物,以及血液、导管尖端等,所有标本严格按照试验留置标本要求收集,经常规接种培养鉴定为葡萄球菌。

1.3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测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进行结果判断(药敏纸片购自oxide公司,琼脂培养基购郑州安图生物试剂公司)。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2。

2 结果

2.1 送检标本科室分布情况

395例送检标本中,以呼吸内科(123例,占31.2%)及神经内科(78例,占19.9%)占比最高,其次是内分泌科(39例,占9.9%)、创面修复科(39例,占9.9%)、肿瘤科(36例,占9.1%)及外科(35例,占8.9%),血液科、皮肤科及口腔科共计45例,占11.2%。

2.2 易患因素

与应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留置导管、低蛋白以及使用激素、失去活动能力者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率较高。其中抗生素使用率为100%。见表1。

2.3 感染部位

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标本来源中以痰液、尿液、血液、手术切口及皮肤破损为主。以痰液为首,其次是中段尿。

2.4 主要分离的菌株

检出菌株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258株,占65.3%),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41株,占10.4%)及溶血葡萄球菌(49株,占12.4%),头葡萄球菌(18株,占4.6%)及腐生葡萄球菌(17株,占4.3%)。其中MRSA 163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95株,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41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96株。

2.5 药敏

药敏结果提示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林无耐药情况,MRSA及MRCNS耐药率极高。见表2。

2.6 病例转归情况

死亡病例有31例,其中有28例是MRSA感染,血液MRSA死亡病例达22例。

3 讨论

本回顾性调查发现,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年龄>70岁的有322例,占81.5%;在原发病的分布上,以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多,呼吸科及神经内科检出率最高,同罗详文等[1]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对易感因素分析,提示三代头孢或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100%,高龄、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等都是医院葡萄球菌感染的易发因素[2]。

调查提示,老年患者医院葡萄球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最高(65.3%),这同国内外相关报道相比较偏高,考虑跟我们是老年医院有关;所检出的标本中,以痰液中检出率最高(合计145例,占36.7%),这与老年患者最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使用人工气道、吸痰等医源性因素有关;同时尿液、血液、分泌物的标本来源也不在少数,表明金葡菌感染的范围很宽广,与插导尿管及静脉穿刺、皮肤破损等侵入性操作有较大关系[3]。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菌株分布来看,以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这与其他报道是一致的,且不论是金黄色葡萄菌还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都是以MRSA为主,表明MRSA分布广[4]。

本调查显示,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但除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林外,葡萄球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这表明糖肽类药物是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调查还发现耐甲氧西林的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MSSA菌株,其中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均较高,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率达100%,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都在70%~80%,这与其他报道相似[5,6],提醒我们临床中遇到MRSA感染时要引起重视,选择有效抗生素可以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在除糖肽类外的抗生素中,利福平及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7],考虑跟临床使用较少有关;部分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属对头孢西丁、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一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一定敏感性,提醒我们在抗生素选择时可以考虑这些抗生素。

本次回顾性调查针对的是老年人群,造成老年患者院内葡萄球菌感染率高及耐药性严重的因素考虑跟以下有关:(1)老年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基础疾病相对较多,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需要人工气管、留置导尿及静脉置管等抢救措施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2)老年患者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病原体难以确定,抗生素选择随意性大,高档抗生素常作为治疗首选,抗生素滥用可能是耐药性增高的原因之一;(3)老年患者反复住院,比一般患者更有机会使用抗生素,且住院时间较一般患者长,耐药菌株易在院内传播,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罗详文,汤小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3):422-424.

[2]李丽民,吴先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4,24(4):787-789.

[3]窦学梅,宋巍.MRSA医院感染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43-1945.

[4]曾凤,李强.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564-567.

[5]郭皓,徐莉娟,李欣雨.2008-2010年医院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2,22(19):4365-4368.

[6]肖瑾瑛,孙兴云,刘峰,等.院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7):648-651.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神经内科2008年1—12月神经内科2 28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 194例, 女1 089例, 年龄范围42~78岁, 平均 (64.4±6.2) 岁。诊断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于无明显潜伏期, 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 确定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病例[3]。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符合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住院病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法对获得性院内感染进行分类, 并计算相应构成。分析院内获得性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脑出血的出血量、是否进行侵入性治疗和是否使用抗生素等的关系。

1.3 数据处理

按照入院后获得性感染的分类, 统计各类感染人数, 用以计算各系统感染的感染率。对于危险因素数据,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院内获得性感染部位分布及其构成

经资料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 其中呼吸系统感染132例 (5.78%) , 泌尿系统感染83例 (3.64%) , 消化系统感染38例 (1.66%) , 其他部位感染83例 (3.64%) , 合计感染336例 (14.72%)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率最高, 二者合计占到总体感染人数的1/2以上 (合计215例, 占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9.42%, 占总感染人数的63.98%)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率远高于文献报道的综合性医院整体平均感染率 (2.23%) [4], 见表1。

2.2 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如表2所示, 对不同危险因素分别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性别不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有:年龄、卧床时间、脑出血量、是否进行侵入性检查、是否有吞咽困难和是否使用抗生素等。

3 讨论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较高 (14.72%) , 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为主, 高于综合性医院各科室的平均水平。

危险因素。 (1) 性别。男女性别差异并非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 年龄。年龄大于60岁的住院患者获得性感染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者, 分析原因可能为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减弱, 免疫功能低下, 伴有多脏器病变及各种复杂的基础疾病, 住院时间较长, 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3) 卧床时间。卧床时间超过1周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小于1周者, 主要由于卧床会使病人肺部血液循环不良, 同时长期卧床还会引起胃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导致胃食管反流, 引起误吸[5], 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的机会。 (4) 脑出血和脑出血量。脑出血为损伤性病变, 本身就会增加感染机会, 脑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脑出血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脑出血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昏迷, 患者的吞咽及咳嗽反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下降, 排痰能力降低, 呕吐、误吸机会增大, 增加了感染几率[6,7]。 (5侵入性检查与治疗。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如机械通气、吸痰和呼吸、泌尿道插管, 这些具有机械性损伤的手段, 必然增加感染机会[8]。 (6) 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也会造成感染机会增大。 (7) 抗生素的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会使患者机体内正常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细菌定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增加了患者的感染几率。

4 护理对策

由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率高, 感染后果严重, 感染的危险因素繁多并且复杂, 加大了神经内科病人疾病的治疗难度, 影响病人的康复, 对我科护理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常护理过程中, 应该做到尽量、尽早切断感染途径, 加强呼吸道、泌尿系统的管理,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预防和控制住院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病房管理。做好病房消毒与隔离工作, 要求定期病房消毒, 定时通风换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限制家属探访。 (2)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帮助或提醒患者定时翻身活动;做好吸痰工作,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辅助机械通气者, 一旦通气功能恢复良好, 应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尽早拔管;积极防止患者误吸, 对于消化道留置胃管者尤其需要注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感染几率, 反而容易引起正常机体菌群紊乱, 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因此, 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4) 做好护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管理, 严格无菌观念, 规范无菌操作。

关键词:院内获得性感染,神经内科,护理

参考文献

[1]瞿鹰.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20) :2532-2534.

[2]吕一欣, 任南, 吴安华, 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 1 (7) :29-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314-320.

[4]吴崑祭海莹马春花.综合性医院16246例医院感染情况临床调查[J].吉林医学, 2010 (31) :1421-1422.

[5]李元晖.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3) :2201-2202.

[6]龚万新, 邓秋杭, 黄建军.机械通气治疗脑出血并肺炎致呼吸功能障碍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7) :61-64.

[7]王安生, 王涛, 张胡金,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42例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9 (9) :1145-1147.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8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7例(M16例,M233例,M320例,M417例,M532例,M6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9例(L123例,L229例,L317例),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1];年龄4~78岁,中位年龄38岁。其中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共47例次,按败血症诊断标准明确合并败血症[2]。

1.2 方法

详细记录23例白血病合并败血症的患者血培养结果,同时记录发生败血症时血常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NC减少持续时间对病原学、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病情转归进行分析。

1.3 标本采集及培养

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选择患者使用抗生素之前,如已用药,应在两次用药之间采集。成人每次采血量10 m L,儿童3~5 m L,于24 h内不同部位抽血3次以上,血液先行真菌培养(血培养)。对于已经使用了抗生素的患者标本,血培养基中还要加入抗生素拮抗剂。血培养阳性时立即转种分离培养基,实行常规鉴定,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培养1周无菌生长时发阴性报告。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血培养阳性标本23例,共培养致病菌47株,并发真菌2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其中G-杆菌27株,占57.4%,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木糖氧化产碱杆菌4株,铜绿假单孢菌各3株,阴沟肠杆菌2株,共10种细菌。G+球菌18株,占38.4%,前4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各3株,粪肠球菌2株,共7种细菌(见表1)。

2.2 各种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观察

2.2.1 G-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酶)

阳性菌7株25.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G-杆菌美洛培南敏感性最高(92.8%),其次为头孢吡肟79.2%,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7%,阿米卡星68.6%,左氧氟沙星45.3%,对青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以及头孢噻肟耐药性增加,敏感性分别为8.9%、16.4%和18.5%。对于产ESBLs酶菌株,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91.3%,头孢吡肟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其次,为61.7%。发生G-杆菌感染患者12例死亡,病死率44.4%(见表2)。

2.2.2 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ethe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MRS)

7株38.9%,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G+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西地酸钠敏感性最高,分别为92.3%、94.4%和1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对大部分头孢类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为69.2%,环丙沙星为53.8%;并发G+球菌感染患者9例死亡,病死率50.0%(见表3)。

2.3 急性白血病并发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数

23例败血症发生时患者ANC均<0.5×109/L,其中19例(82.6%)ANC<0.2×109/L,4例(17.4%)ANC 0.2×109/L~0.5×109/L。

3 讨论

3.1 白血病患者易感败血症的因素

极易发生医院感染:(1)是由于急性白血病血液中成熟的粒细胞减少,不能有效抵御入侵体内的病原菌;(2)白血病患者需进行化疗,大多数化疗药物为免疫抑制剂,除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对机体的正常免疫力有破坏作用,使用化疗及激素可使患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是加重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3)白血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如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多次骨穿、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椎管注射,易导致感染;(4)白血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大多较重,需足量、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用量大,时间长,可导致菌群失调、细菌易位,引发二重感染。

3.2 败血症病原菌的特点

ANC<0.5×109/L时败血症发生率明显增高,且病原菌以耐药性强的条件致病菌为主。国内学者近年的研究显示,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大肠埃希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5%左右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其原因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3]。国外报道近年引起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群不断变化,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率上升,引起增多的原因有:(1)积极的化疗,尤其是阿糖胞苷的应用;(2)血管导管的广泛应用;(3)较新的喹诺酮类用于粒缺患者预防感染,改变了胃肠道正常菌群,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是败血症死亡的重要原因[4]。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的医院感染细菌多见于大肠埃希杆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研究发现,此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的患者,并与长期住院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关系明显。泰能是目前少数对ESBL高度稳定的品种之一[5],本组病例中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者改用泰能治疗大多有效。

3.3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葡萄球菌对大多数常用的抗生素有天然耐药能力,以及通过突变或质粒耐药基因转移获得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多地成为白血病合并败血症的病原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逐年增加[6],笔者也观察到革兰阴性菌对三代头孢和半合成青霉素高度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及酶抑制剂敏感。还观察到大肠埃希菌对半合成青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株增加,导致细菌耐药增加的原因则与大量广谱抗生素应用所形成的选择性压力以及医院交叉感染有关[7]。研究结果显示,白血病合并败血症主要为内源性细菌感染,G-细菌是主要致病菌,惟有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是耐药率最低的抗生素。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

摘要:目的 探讨院内感染白血病患者并发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对该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从血液标本中分离的感染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者血培养致病菌以G-杆菌多见,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G+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G-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对青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以及头孢噻肟耐药率高,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对其他抗生素大都耐药。结论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增加导致白血病患者细菌耐药率增高,其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可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白血病,败血症,细菌培养,病原学,药物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1-134.[1]ZHANG ZN,SHEN D.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andards inHematopathy[M].3rd edition.Beijing: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131-135.Chinese

[2]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Diagnosticcriteria of hospital infection(trial implementation)[S].Beijing: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2:3-5.Chinese

[3]OBERDORFER P,PONGWILAIRAT N,WASHINGTON CH.Nosocomial infections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eoplasticdise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ID:721320,5.

[4]ROLSTON KV.The use of new and better antibiotics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J].Clin LymphomaMyeloma,2009,9(Suppl 3):S357-363.

[5]HAFSTEINSDTTIR S,JNASSON K,JNMUNDSSON GK,etal.Suspected infections in children treated for ALL[J].Acta Pae-diatr,2009,98(7):1149-1155.

[6]HAKIM H,FLYNN PM,KNAPP KM,et al.Etiology and clinicalcourse of febrile neutropenia in children with cancer[J].J PediatrHematol Oncol,2009,31(9):623-629.

上一篇:音乐商的狂欢节下一篇:毒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