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获得(精选3篇)
意义获得 篇1
摘要:目的 对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对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30例重症肺炎患者和30例非重症肺炎普通肺病患者,其中重症肺炎患者伴有心力衰竭症状,将其分成两组,并对全部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6)、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含量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与非重症肺炎患者相比,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的含量水平非常的高,在得到有效治疗后,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的含量水平会有所降低,而非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的含量水平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伴随心力衰竭时,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会不断攀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损害患者心肌、减弱患者心肌收缩能力、降低患者心脏血液的搏出量,从而引起患者心力衰竭。这可表明对于重症肺炎患者而言,进行抗感染处理,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介导作用,可良好维护患者的心肌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血清炎性因子
社区获得性肺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非常的重大,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指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其发病率约为3%,而病死率则高达5%。我国是肺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其与城市相比,肺炎的发病率、病死率在农村较高[1,2]。就目前而言,肺炎的病原还没有得到有效确定,其中肺炎最为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在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爆发,直至2010年3才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有16713例患者死亡。另外,对于肺病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成人方面的研究非常的少,而有关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具体针对重症肺炎而言,其不仅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肺部原发性损伤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还会引起肺以外其它器官的严重损害,在这当中,重症肺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力衰竭,而此症状的发生机制也没有得到明确认定。本文通过对我院30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人患者的选取,对其进行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含量水平的测定,并探讨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进行分析,另选取30例非重症的普通肺炎患者作为肺炎组进行分析。其中心力衰竭组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5岁;肺炎组包括18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6.5岁。对于60例肺炎患者,在发病之前均未有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给予非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而心力衰竭组除抗感染处理外另行给予利尿、强心、扩血管、心肌保护等相关处理。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治疗1周后,进行肘静脉血的抽取,抽取量约为5m L。全血低温高速离心,对分离的血清样品进行储藏,放置于-75℃~-85℃低温的冰箱中,并实施统一的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IL-6、TNF-α进行测定;而NO的测定则由比色进行实施;通过RA-X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动力法进行CK-MB的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χ—±s)对各项测定参数进行表示,t方法检验,直线相关性回归分析IL-6、TNF-α、CK-MB的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IL-6和TNF-α的不同变化
在进行治疗之前,与肺炎组的IL-6和TNF-α水平相比,心力衰竭组的IL-6和TNF-α水平要高出许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的效果相比,心力衰竭组IL-6和TNF-α的水平在治疗后得到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就肺炎组而言,IL-6和TNF-α的水平变化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的NO的变化
进行治疗之前,肺炎组的NO水平远不足于心力衰竭组NO的水平,且差异性显著(P<0.01);之后与治疗前相比,心力衰竭组NO水平在治疗后得到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就肺炎组而言,治疗前后的NO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患者的CK-MB的不同变化
与肺炎组相比,心力衰竭组CK-MB的水平在治疗之前非常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之后,相比于治疗前,心力衰竭组的CK-MB水平得到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针对肺炎组的CK-MB变化,其在治疗前后并无明显变化,其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重症肺炎患者的IL-6、TNF-α和CK-MB分析
就心力衰竭组而言,IL-6、TNF-α和CK-MB三者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而两组患者IL-6、TNF-α和CK-MB三者之间的重要变化见表1。
3 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毒素的损伤与重症肺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除此之外,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及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过度激活都对肺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3,4,5]。由于多种炎性细胞的释放,常常会引发患者的炎性反应综合征,通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病变,逐步会引起多脏器功能失调的严重病状,同时多脏器功能还会由此而衰竭,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相关资料表明,重症肺炎患者的机体会对大量的IL-6、TNF-α进行释放,而患者的病情程度与血清IL-6、TNF-α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由此可以看来,患者的病情与肺部的感染有着紧密的联系,可将其作为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判定指标。另外,当重症肺炎患者伴随有心力衰竭时,会增加患者血清IL-6和TNF-α的分泌,因而对患者的心肌细胞功能造成重大损害,同时使心肌细胞面临死亡,从而出现心功能的异常症状,而这都和大量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对本次30例重症肺炎患者的研究,可知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与普通肺炎患者相比,要高出许多,其与CK-MB的关系为正相关。当患者的心力衰竭有所缓解时,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得到有效降低。由此可知,IL-6、TNF-α的分泌状况与重症肺炎患者的发病、发展和病情程度有着密切关系,若IL-6、TNF-α的分泌水平有所降低,患者的重症肺炎且伴随的心力衰竭就会得到显著缓解。但除了IL-6、TNF-α的分泌外,NO对患者的病情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资料研究表明,通过NO的介导反应,患者的肺部组织会遭到破坏,而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也是由于氧合血红蛋白转化而来的,NO在其中的促进作用就对肺部造成一定的损伤,出现严重的缺氧性危害。相关学者表明,NO的危害非常的大,其还能够减弱患者心肌收缩的能力,而这样的危害很可能是因为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NO的刺激而抑制所形成的,这也就表明了在患者心力衰竭病发和病理生理的调节中,NO也进行了参与,其与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状况的关系为正相关。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与普通肺炎患者相比,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NO的水平要非常的高,而当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力衰竭得到缓解时,患者的血清NO就会得到有效降低。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NO的介导参与,促使了重症肺炎患者的发病与发展。另外,CK-MB在心肌中也有较高的含量,而对于心肌损害的判断而言,其具有一定高度的特异性。通过本次研究的探讨与分析,针对患者血清CK-MB的水平而言,普通肺炎的患者CK-MB水平远不足于重症肺炎患者的CK-MB水平,而当患者的心力衰竭得到有效缓解之后,重症肺炎患者的CK-MB水平就会得到显著降低,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患者心肌细胞的损害与患者血清CK-MB的水平有关,当患者血清CK-MB水平升高时,就会容易引起患者心肌细胞的严重损害。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对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而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会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肌细胞,并对患者的心力衰竭功能以及病理生理的调节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也和患者的病情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依据这些分析和描述,本文认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该积极的进行抗感染处理,有效改善血液的循环,并对酸碱水电解质的平衡和患者营养的支持进行纠正,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促使患者细胞炎性因子介导作用的降低,从而维护患者的心力衰竭功能,有效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梅建华,周云芳,吴正春,等.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2):20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06:29(10):651-655.
[3]陈庆,梁宗安,李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后及激素应用临床探讨[J].华西医学,2008,23(5):1042-1043.
[4]余峰,崔敏娴,姚冬莉,等.儿童重症肺炎血清致炎性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2):74-76.
[5]陈业民,黄丈杰,李胜利,等.重症肺炎大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3):492-494.
意义获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7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05例, 其中男61例, 女44例, 年龄 (62.3±19.6) 岁。健康对照组33例采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来自同时期本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 其中男20例, 女13例, 年龄 (60.6±14.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排除以下患者:活动性肺结核、肺外感染灶、严重心脏病史、影响检测结果的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间歇或长期使用吸入或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者、有药物依赖史、酗酒者、吸毒者。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后运用抗生素前、治疗后第3、7天抽取静脉血, 对照组于体检当天抽取静脉血,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PCT、IL-6浓度 (罗氏公司的Cobas e601及配套试剂) , 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 (西门子公司的BNII及配套试剂) 。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2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清PCT、IL-6、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血清PCT、IL-6、CRP浓度
CAP观察组内的血清PCT、IL-6、CRP浓度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其治疗后第3、7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PCT是机体在生理状态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的含量极低的无激素糖蛋白, 是降钙素的前肽。一方面, 在细菌感染患者的血浆中, PCT比其他炎性因子更早出现, 且水平异常升高, 在感染后3~6h即可检测到血清PCT水平升高, 同时PCT在体内外不易被降解, 具有良好稳定性, 利于临床检测, 成为目前广泛运用的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2、3]。另一方面, PCT水平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 与预后密切相关[4], 且PCT半衰期短, 在有效治疗感染控制后其水平随即迅速下降, 故可应用于疗效监测观察、预后判断[5]。Christ Crain等[6]研究发现以PCT水平诊断呼吸道疾病在抗生素应用量明显减少, 避免滥用药物, 同时疾病预后不受影响, 提示PCT在指导感染性疾病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意义获得 篇3
薪酬是个复杂的、且往往令人困惑的话题。作者在开篇提出了若干存在分歧的薪酬之谜:报酬对绩效是否存在强激励作用;支付高额的薪资是否会导致员工的高忠诚度和工作勤勉;是否存在通用性的最佳薪酬实践, 等等。
书本的第2章中谈到了工资水平理论, 很久以来, 经济学家总是倾向于支付与其他雇主一致的“市场工资”。但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不同雇主针对同种类型工作的支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第3章讨论了工资水平效应的理论和研究。提出工资的重要性同时取决于市场特性和个人特性。第4章中, 讨论的话题从雇主间的平均工资水平差异转向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差异。探讨了各种用于解释雇主选择其工资水平的理论。第5章中, 作者引入了各种工资体系的奖励和激励效应的理论。书中提到至少有五个理论与有关工资支付设计起源的问题有相关联。第6章中, 作者讨论了目前所知的行为——工资制度、成果——工资制度, 以及集体成果——工资制度的效应。第7章中, 作者通过在组织整体背景下讨论工资战略, 充分说明了薪酬选择和效应的复杂性。第8章中, 作者罗列了书本中存在争议的研究领域和几项主要结论。
二、雇主从高工资中获得了何种回报
阅读整本书之后, 我对书中“工资水平的效应:雇主从高工资中获得何种回报?”印象深刻, 并思考了一些相关问题。
作者从工资满意度、吸引力和留置率、员工努力和绩效、工资水平和总体效应等方面阐述与解释了“雇主从高工资中获得了何种回报”。与我们日常理解不同的是, 高工资并不能与以上几方面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书中提到, 大部分心理学理论指出, 工资只有通过影响员工的态度和感觉, 才能影响员工的行为。H.Heneman (1985) 得出结论, “工资水平——工资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一致性, 可能是关于工资满意度产生原因的研究结论中最为健全的”。但是, 15年后, H.Heneman和Judge (2000) 的结论是, “单纯的工资水平——工资满意度间的相关关系相当弱”。也就是说, 工资水平与工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较弱的。
工资水平对员工吸引力和置留率的影响。从工资角度来看, 工资水平与福利是与劳动者做出加入或离开某一组织的决策最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Lakhani (1988) 研究了薪资增加与留任对美国陆军期望留住的那部分士兵的再次应募参军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尽管研究发现两种形式的薪酬都能提高置留率, 同比例的奖金增加会比薪金增加更为有效。对雇主而言, 这一结论有着潜在的重要意义, 因为奖金不会“并入”基本薪资中, 因而可能是一种更节约成本的留住员工的做法。
员工努力和绩效。Cappelli和Chauvin发现, 相对工资率较高的工厂所对应的员工开出率较低。但同时, 他们承认 (1991) , “更为困难的问题是, 工资溢价是否是减少偷懒行为的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其最终结论是:对这一问题不可能给出明确的解答。Trevor等人 (1997) 的研究发现, 拥有最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对于自己的绩效是否通过不断的工资增长表现得特别敏感。如果工资增长未能与绩效保持同步, 高绩效员工更有可能离开。
工资水平和总体效用工资增长对于劳动力成本具有直接的短期效应这一点, 是清楚无疑的。相反, 以定量手段说明工资增长对劳动力成本的长期影响及其效力, 则较困难。
解释一项 (或一组) 员工选择预测指标每年在每位新聘员工上的效用的基本模型如下 (Boudreau, 1991) :
其中:
为以美元度量的每年每位新聘员工的效用
为绩效评估指标与预测指标之间的系数;
为以美元度量的绩效增长额的标准差;
为受聘或经过选择程序的员工在预测指标上的标准分值的平均数;
为每位工作申请人的选择成本;
为选择率, 定义为聘用人数/工作申请人数。
这一公式表示了使用一项 (或一组) 员工选择预测指标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成本间的差额。等式为正时, 数值越大越好, 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对应于最高值的预测指标, 代表了最佳的员工选择策略。对于较为复杂、且要求严格的工作, 这一参数也较高。因此, 在个人绩效差异对组织绩效存在较大影响的工作中, 良好的员工选择决策将会带来较高的回报。注意, 的函数:组织的选择程度越高, 的平均取值越大。在不同的水平下, 的部分取值如下:
效用模型提出, 工资水平的提高可能以两种相反的方式影响到总体效用。一方面, 工资增加可能提高每位录用员工在受聘后的成本, 从而降低效用。另一方面, 它们也可能通过增强对为数更多的、质量更高的工作申请人的吸引而提高效用, 从而降低吸引每位申请人的成本, 且降低、提高 (受聘者或留任者在预测指标上的平均值) 的取值。据此, 提高工资的总体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雇佣成本及选择率的降低, 以及值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更高的员工受聘后的薪酬成本。
三、对个别案例的理解
非现金形式薪酬在“赢取”雇员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吸引
与美国其他航空公司相比, 西南航空公司是典型的信奉平等主义哲学的企业。其工资结构差异明显小于其他各大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在飞行员的职业早起提供可比的、或略高的现金薪酬, 而对最高等级飞行员的报酬则相对较少。书中是这样分析西南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为何在资历较深时乐于接受较少的现金薪酬的:其一, 因为公司经营状况较好, 股票所有权为飞行员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二, 西南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飞行次数更多, 结合按飞行付酬的做法, 带来更高的总体薪酬。其三, 与其他航空公司不同, 西南航空公司不曾因经济低迷而解雇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