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彩

2024-12-10

捕捉精彩(精选12篇)

捕捉精彩 篇1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有预设、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预设保证了课堂的有序发展, 而生成会演绎意料之外的精彩。高效数学新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 学生不是配角, 而是主角,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 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才能捕捉动态生成, 才能构建更有效的数学新课堂!

一、精心预设, 让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 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 遵循学生学习问题的规律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而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 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重心进行精心预设, 这种预设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 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的照搬照套, 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 没有精心预设, 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是统一的。那么就让教师的精心预设成为学生学习生成的航标。一堂课, 不仅在于教师预设了多少, 而且在于自然生成的多少。一堂课, 不仅在于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 还在于学生获得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过程的价值。

【案例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当这里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 而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时, 两个三角形还是全等吗? (学生开始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图、尝试, 并和组内学生交流。很快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方法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突然, 有一个学生大声道:“是全等的!”)

师:你说说看。

生1:我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的, 画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样画了几次都是全等三角形。

师:是吗?那大家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试试看, 是否会全等? (学生画的三角形验证了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确实是全等的)

生2:我觉得这样画不好, 画出来的都是直角三角形。只能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是成立的。

师:说得好, 我们这样画确实都是直角三角形。那至少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接着想下去, 如果两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呢?

(学生进行探究, 结论都是肯定的, 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师:如果不指明两个三角形是哪类三角形, “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

生:不能。

在这个案例中, 本来只需让学生动手得到“边边角”不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 但是学生的一次特殊操作改变了教师对探索的预设——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我及时抓住这个宝贵的生成, 调整原来的预设, 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探索“边边角”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 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成立的, 使得课堂的探索有了深度, 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特别是对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教师及时进行引导, 学生一步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 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深刻地理解, 没想到学生的精彩而意外的发言, 为整个课堂增添了亮色, 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在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中得到升华。

实际上, 单纯的动态生成课比较少, 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 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 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和内容, 自然地动态生成, 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我们应该从关注生命的高度, 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 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所以教师要精心预设并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使课堂充满生机, 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捕捉生成, 让意外演绎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 “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成了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 课堂中的思维则是师生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生生互相容纳的流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 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 把握教学契机, 真正走进学生, 读懂学生的精彩, 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观点, 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的舞台。为此, 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认知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尝试越多, 探究活动越新颖灵活, 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结果。”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课堂上的意外, 给意外喝彩, 用心善对意外, 让课堂充满活力。

【案例2】一个长、宽、高分别为a, b, h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一层高为h的圆柱形易拉罐, 计算纸箱空间的利用率?

多数学生读题后感到很迷茫, 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教师发现学生困难后,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为解决问题设置台阶,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求易拉罐的总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后, 认为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 (1) 易拉罐个数; (2) 易拉罐底面积。二是从一般到特殊, 假设a=20, b=8, r=2, 求易拉罐个数和底面积。在学生感到思维困难时,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台阶, 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快下课时, 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 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教师赏识性用语:“好!”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回答如下:把长方体的底面割成小正方形, 这样的小正方形与易拉罐的个数相等, 因为它们的高度相等, 这样实际就是求一个易拉罐的底面面积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比, 即πr2/ (2r) 2。太精彩了!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数学本质, 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本来已经快要结束的数学课堂, 让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增添了活力, 学生的活跃思维激发了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灵感促发学生的再思考, 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感受生命意义的过程, 是思想和思想碰撞, 心灵和心灵交织、情感和情感共鸣的过程。

针对学生一开始对题目很茫然的情况, 教师读懂了学生的疑难, 读懂学生的情绪变化, 及时抓住时机进行积极引导, 教师正视了这课堂中的意外,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得到提高, 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美妙, 在学生尽情展现思考历程中, 教师充当了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 如何有效地让意外生成精彩呢?那就要教师善对意外、捕捉生成。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如果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 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 那么课堂就只能是一种声音。让意外生成精彩, 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 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 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读懂学生的基础,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懂学生的疑难, 读懂学生的情绪变化, 读懂学生的精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 只有教师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 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 只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游刃有余。动态生成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 更好地去善对意外, 去引导学生, 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精彩。让我们去追求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的数学新课堂,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静态预设、动态生成中得到升华,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更有效的教学, 充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捕捉精彩 篇2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邬小平

【内容摘要】 人们向来关注细节。的确,细节决定本质。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 ;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 捕捉细节 精彩课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曾经在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何其芳起身时,把转椅碰歪了,周总理走过去把它扶正。这个“细节”何其“细”呀!但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却很多,不但令何其芳难忘,也让每个读者难忘。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打动人的、最让人难忘的是细节。课堂上,最让人感动、最值得回味的也是细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课的全部,我们可以多借鉴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也就是“特写镜头”,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经典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每个读者心中,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认为:“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语文教育思考:

[1]

一、关注新课精彩导入,激“趣”。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新课的导入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等形式开讲。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下雪时的雪景,教师深情并茂的介绍:冬天是一位魔术师,北风“呼”的一吹,湖面一下子变成了大玻璃,北风“呼”的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早晨起床,我推开窗户一看,哇,树啊,房子啊,全白了。原来是:—— 生:下雪啦!

师: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我们不禁再说一次:下雪啦!师:谁能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生读,再老师范读)

师:实在是太高兴了,连说了两个:下雪啦!让我们把这两个“下雪啦!”连起来读。(生兴趣盎然读)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小朋友们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一本书,你们真棒!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跃了,课堂也就活跃了,上课一开始就由多媒体播放雪景,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介绍下雪时的情景,抓住契机,指导朗读:下雪啦,下雪啦!课堂的活跃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让学生寓教于乐,笑颜顿开,形成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欢快的起点。

[2]

二、抓住课堂精彩展开,激“活”。

有效的课堂展开应当起于疑,序以疑。中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于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展开,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质疑这一环节,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的质疑导引着课堂走向深入?如何导引着学生后继的课堂学习?课堂在学生的不经意间精彩展开,在融洽、愉悦的课堂课堂气氛中,领着孩子们进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3]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有趣而快乐的课堂学习。在“实”与“活”的相融、相趣中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中,师:让我们记住,荷塘因为有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一柄荷叶。

师:孩子们,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生:这是一张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大大的荷叶、惹人喜爱的荷叶„„)师:这片荷叶长到了你的心里,小朋友们喜欢它,让我们带着喜欢的心情读。(屛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生1读:(师评价:老师听出来了,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它还圆,还绿?)生2读:(师评价:多投入呀,带着喜欢一块儿读。)

师: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令人喜欢,作家胡木仁写的《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不够,还用了两个圆呢!这些都是因为有许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再读读这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让我们读得再圆一点,再绿一些。

师:我们喜欢荷叶,在荷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小顽皮,它们也和荷叶成了朋友,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情境,才能领悟真情,才能产生共鸣。指导朗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通过把荷叶板画于黑板,进行顺利展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引融入课文,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新课的展开,平淡而不平庸,简约而不简单。记得年逾花甲的于永正老师被称作“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新”、“活”、“实”,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4]

三、巧抓课堂精彩生成,促“彩”。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应该能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我们的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例如,我学习过一个教学片段《草》一课中,师:有哪位小朋友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在黑板上。

生1:(上台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又长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草画得不太恰当,春天刚来,小草才刚刚开始发芽,不可能长得那么高。(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台读图画做适当的改动)

生3:我觉得还少了一样东西。师:你觉得少了什么呢?

生3:风没有画出来。诗句是“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才生出来的。现在春风都没有吹,草怎么长得那么茂盛呢?

师:可是,这风吹怎么画呢?

生3:(上台,用粉笔勾勒几笔,草微微倾斜)因为风一吹,小草歪歪斜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风在温柔地吹,小草在茁壮地长。

师:(带头鼓掌)画得多有创意呀!看得出你对诗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呀。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学生、书本三者间的互动缺一不可,《草》这一课中,巧妙利用对话,使课堂智慧精彩生成做法喝彩。开始叫学生上黑板画出诗意,这就赋予了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同时也使学生和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调动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让同学对黑板上的图提出质疑并作出修改的同时,也使课堂知识在学生脑海中

[6]

得到了开拓和释放。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四、善抓课堂精彩评价,促“悟”。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课时,师:棉花姑娘急切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她请来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生:请来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想想动物医生和棉花姑娘说了什么?

师:(示图片:燕子)同学们,热心的燕子飞来了,生病的棉花姑娘会怎样对燕子说这句话,请你试着说一说: 棉花姑娘()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自由说)生说自己的感受,有(高兴,着急,伤心,难过,开心,有礼貌,痛苦等)

[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放开声音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有感情地加入动作表情进行表演。] 生:——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师:她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医生来了,能给我治病了,真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老师听出来来了,你看到医生来了,是多么的高兴。

生:虫子咬得我真痛啊,得赶快请医生帮我治病。(用着急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师:我能体会到你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生:(很有礼貌地读)

师:你真是有礼貌的棉花姑娘呀!生:(伤心欲哭地读)

师:我的心情和你一样,是多么的难过呀。„„

课堂评价心诚意切,充满了智慧和爱,学生在老师一次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书,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明白“请别人帮助”要用请求的语气来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的,盼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心情,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情感练习朗读。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可以准确认知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或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增加积极性,充分发挥所长,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细微之处见匠心。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并且认真雕琢这些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就必定盈溢课堂。

参考文献:

[1][6][8]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2] 范书君.毛临宙.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J].吉林教育,2003(4).[3][4][5]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7]李建平.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2006-3-28.2006-4-11.2006-5-9.[8]

捕捉资源,生成精彩 篇3

一、精心备课,预设生成

灵活备课,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超出或者不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预设,在课上不仅不能带来精彩的生成,还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课堂气氛,阻碍生成的产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性更强,研究气氛更浓,我们也就能拥有更多课堂生成的精彩。

二、灵活应对,拥抱生成

叶澜教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教师在备课时已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还是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事。即使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一节课在演绎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提醒,一个值得深思的回答,一个灵动的闪念,都有可能打断原有的教学进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一个正确答案或新颖的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固有思维模式的绝妙想法,一方面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对课堂作出适时恰当的调整;又要随机应变的作出处理和解答,由此更高层面的互动便产生了。它不仅让学生得到激励,同时会给教者以启迪,思考,或反思,灵感,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三、因势利导,拓展生成

英语教学内容要有良好的拓展性。我们要以敏锐的洞察力,以小见大,由易见难,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探讨的焦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发表,并能从中受到启迪,锻炼思维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1.精彩,生成在“意外”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一篇课文本身的内容比较少,信息量也不大。那么教师的选择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间充裕,学生能力所及时,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练习。而在学生生活常识缺乏或能力不能接受时,我们完全可以减少和删除有关的内容,或适当降低其难度。

在教授有关“职业”的内容时,除了书中的职业单词,课前我准备了一些课外有关职业的图片单词:singer,writer,TV reporter,actor,actress,artist,engineer,accountant,policeman,salesperson,cleaner。用來在课堂最后使用这些图片,操练句型:What’s your father’s job?/What’s your mother’s job?学生开始操练,却用中文在说自己父母职业。这些职业的单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太不相符,于是当机立断让学生拿出英语的字典查找父母的职业。看着学生们热情洋溢的笑脸,纷纷说着新的职业单词。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拓展新的教学内容。

2.精彩,生成在“兴奋”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的“兴奋点”。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的突破、语言点的掌握与学生的“兴奋点”同步发生,从而完成重点、难点的语言训练。

在教授有关地点位置提问“Where is …?It’s …”,复习 post office,hospital,cinema,bookstore,park,library 等单词后,就让学生开始操练。操练几组后,“Where is the school?”这次我请正在开小差的同学来回答。“It’s near the park.”我让他看着图片再答一次。他却说道:“我们学校就是在公园边上,为什么不能回答:“It’s near the park.”呢?”我赶紧打开电脑,找出一幅地图,看着自己熟悉的建筑物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开始说道:The cinema is next to the supermarket.The KFC is next to the cinema.看着学生的好学劲儿,我又教了几个表示方位的词:face to,near,behind,in front of.这样学生能利用的资源就更多了。这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真实条件下运用语言,提高了语言的实践能力。

“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

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聆听学生灵动自由的表达,让充满着思考与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碰撞,我们也会找到一种别样的幸福。

捕捉细节, 成就课堂精彩 篇4

一、发现“亮点”, 把握课堂精彩

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 这就是学生的“亮点”。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 巧妙引导, 将成就课堂精彩, 也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教学1/2时, 教师出示一个完整的圆形,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很快就答出了二分之一。此时, 教师发现有个孩子晃动着手上的圆形, 口里嘟囔着“不一样不一样”, 这位教师机智地发现这是一个深刻认识分数的机会。于是她暂时抛弃课前的预案, 展开了下面的教学:又出示了半个的圆形,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稍停顿了下, 回答:二分之一。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十分之一个圆形,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回答:二分之一。虽然此时发现有的孩子还是睁着一双迷茫的眼睛, 但是有很多孩子却是若有所悟地微笑了。

本例中, 教师及时捕捉住了孩子的“亮点”———猜测“分数表示的意义和以往整数有所不同”, 并让它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 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单位“1”的教学。尽管单位“1”的教学要在五年级时出现, 这里教师没有引出单位“1”的概念, 但学生已隐约感受到了单位“1”, 同时也为后面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巧用“误点”, 生成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用心加以纠正, 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 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深化理解, 并能生成课堂精彩。

如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 先让学生判断“我校全体师生在开学初的捐资助学活动中, 共捐款3 723元, 这些钱能否平均分给三所希望小学?”结果第一位学生就提出:“一个数如果个位上的数字是3、6、9, 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 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很显然, 这个学生是受了“2和5的倍数特征”负迁移影响。教师及时巧用此“误点”, 便有了下面的精彩: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 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 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需要验证。

生1:我已经口算过了, 3 723除以3没有余数。

生2:我有疑问。24个位上是4, 但它是3的倍数。

师:你的意思是有的数个位上虽然不是3、6、9, 但它也是3的倍数, 是吗?

生3:16个位上是6, 但它并不是3的倍数呀。

这时很多学生在下面“是呀是呀”地应和着。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刚才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师:是呀, 对于一个结论, 如果能举出一个反例, 就能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

此例中, 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误点”的价值, 抓住时机, 巧妙引导, 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为后面进一步证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堂课也在这次“误点”的成功捕捉中演绎得很精彩。

三、挑战“疑点”, 创造课堂精彩

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原因, 对教学有些地方存在“疑点”,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 生成为宝贵的教学细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学生利用学具和水等进行探究, 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正当我准备教学例题时, 只听一位学生急促地说道:“老师, 我觉得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好。因为这样证明的是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容积的1/3, 而不是体积。”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疑点”是学生学习体积的绝好时机。随即, 教师因势利导, 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 放手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证明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结果, 有的说:“在一个长方体容器中放一些水, 计算出水的体积, 然后再把圆锥形物体放进水里, 计算出水和圆锥的体积, 再减去水的体积, 这样就得到圆锥的体积。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便能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马上有学生提出意见:“这样太麻烦了。用一支有刻度的量筒来测量圆锥和圆柱的体积, 再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这时, 教室里出奇地静。一会儿, 又有学生提出:“因为量筒的底面积不变, 我们根本不需要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只需要看圆锥、圆柱分别放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 再算一算它们是不是3倍的关系就可以了。”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本例中, 面对教材中的错误这一“疑点”, 教师牢牢抓住,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对“疑点”的热烈争论, 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把教学引入深刻。正是教师的随机应变, 让教学秩序得以控制, 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捕捉精彩 篇5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余旭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越来越倡导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从“捕捉亮点资源”“有序安排资源”“善待错误资源”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平台。因此,能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这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给予学生以清晰的引领。【关键词】:课堂生成; 捕捉; 引领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我们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了,却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这不得不使我们理性地思考:什么是课堂生成?是不是“拣到篮里就是菜”,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生成都欢迎;更关注了什么是有效教学?更有意识地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怎样善待课堂生成,怎样应用智慧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捕捉亮点资源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而连接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对信息的应对,它使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课堂信息如何应对,就是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这样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案例】《认识角》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比一比,下面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生1: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的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2。

师:这个方法多好。

生2: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一边也量出1厘米作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

生2在叙述过程中好像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方法,停下来想。

师: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可是“伟大”的发现啊。谁听懂他的想法了?把这个“伟大”的方法补充完整。

……

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对方法不够深刻,才会出现忘记自己的想法。教师有效的评价引领学生把想法补充完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使这一生成资源得到开发,课堂也显得更为生动。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探索的无限乐趣。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能不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变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

(二)有序安排资源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我们还要考虑反馈的顺序。对于一些学习思路比较模糊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清晰的思路点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案例】前不久,我校开展了“师徒同上一节课”的教研活动,其中杨老师上的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的《精打细算》,令我印象深刻。

甲商店5包牛奶要花11.5元,乙商店6包牛奶要花12.90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先解决中间问题:甲商店每包要花多少钱时,学生出现了这些不同的答案。生1: 11.5元=115角

115÷5=23(元)23角=2.3元

生2: 11.5 101.5 10÷5=2(元)1.5÷5=0.3(元)2+0.3=2.3(元)生3: 11.5÷5=2.3(元)

在反馈这些生成资源时,教师就要先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即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把元转化成角,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用旧知来解决新的问题,对于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好理解。所以,重点反馈第二个学生的方法中的:1.5÷5=0.3(元),并让学生思考这样想法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于算理也更为深刻,对下一步(方法3)用列竖式的方法中的过程也打好了铺垫。

(三)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表象,挖掘在现象后的数学本质。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 错误,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消极态度,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在错误中引领

“错误”,向来是个贬义词,而在追求“滴水不漏”的传统课堂中,“错误”更是“法理难容”。但我们知道课堂是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错误”只要稍加开发,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奇光异彩。

2、在质疑处引领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发表的诸如“我反对”、“我喜欢自己的算法”、“我认为这样做也可以”的意见。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有些谬误的学生的争论,说明尚存疑惑,其中就可能蕴藏着绝妙的教学契机。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情势,及时把握适当的角度予以引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使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

【案例】:

一位教师上“小数单元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小数点的前面和后面读法为什么要不一样?”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呆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教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定”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汇报交流时居然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有一个小组说道:“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了,如,24.35如果可以读作二十四点三十五,那么24.350就读作二十四点三百五十,三十五怎么跟三百五十一样呢?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读。”这个理由虽然不一定是数学家们的科学规定,但学生毕竟用自己已有的 知识和想法去理解了,这是他们自己建构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方式。

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应是封闭的、狭隘的,它应该更多地走向生成,走向开放。但无论是教师意料之中的生成,还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教师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捕捉瞬间出现的信息资源,变成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师生才能在情感的交流中,碰撞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标》

2、《中小学数学》 谈谈“走课”现象的分析和策略 2009年04期

捕捉细节,绽放精彩 篇6

一、捕捉细节

纵观许多成功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位教师能在课堂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化枯燥为生动,变浅显为深刻,许多地方靠的就是他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课堂中一个个跳跃着的鲜活的细节,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有效地挖掘,有意识地创造,演绎出迷人的精彩。

1.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亲自实践中内化知识,升化情感。但“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行动,在他们迷茫时给以指点,在他们失败时给以鼓励,在他们成功时给以祝贺,在他们出错时给以包容、纠正。

如在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熟读《西游记》的我准备痛痛快快演绎一番,正当我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描述时,却发现一位学生低着头正专心致志地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我靠近他俯身细看,原来他正在画“三打”的卡通画。“画得不错,有模有样”看到紧张的他,我想调节调节气氛。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了,而且几个好动的同学还凑过了身子。“大家都想画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那就画吧!”面对兴趣盎然的学生,我提出了几个要求:①要画出故事的发生、发展;②要给每幅图配上相关的文字;③根据画面及文学讲故事。要求完毕,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动手画起来,几十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2.专心聆听学生发言

学生是有想法,有感情的人,专心聆听学生发言是生成精彩课堂的重要条件。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专心聆听学生发言,及时发现“误点”,善于发现“亮点”,勇于发现“疑点”,并迅速沟通,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融洽的互动中得到升华。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当讲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我问学生:“是什么在颤动?”学生各抒己见:是风吹,是鸟动,是新芽的萌发……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自信地说:“是巴金爷爷的心在颤动。”我乘势而上,问:“你为何这么认为?”我的目光中充满了想继续聆听的欲望。“巴金爷爷不但为自己看到了如此罕见的自然景观而感到兴奋、激动,而且被这棵历经百年,还如此充满生机的大榕树的顽强生命力所震撼,所以是他的心在颤动。”听完她精彩的见解,我不禁鼓起掌来。之后我鼓励全班同学,课堂上要大胆展示自己的独特体验,要让自己的个性“沸腾”起来。

3.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中,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打破思维惯性,拓展思维领域,丰富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使思维水平不断向前迈步。如有了“为什么花如潮”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为什么叫林海”的概念;学生能从“海棠树像喷花的飞泉”联想到“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这种利用旧知引发对新知进行推测、理解,就是学生思维成熟的表现,这就是课堂上最动人的细节。

二、打造细节

文学作品讲究细节描写,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细节设计。精彩细节能够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诱发教学过程的变化和灵动,能够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它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会使我们感受到教学的意味深长和回味无穷。细节设计要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精彩。

如在《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中,我校一教师引领学生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语句。当探究到“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时,在学生充分体会后,她又运用了直观演示(课件播放当时情景)。当学生进入情境时,她设计了这样一段总结语:大雪纷飞阻挡不了刘备前去拜访的脚步,张飞的埋怨动摇不了刘备去拜访的决心,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水到渠成引出成语“求贤若渴”)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刘备冒着风雪就是为了得到未曾谋面的陌生高人,真是风雪无情人有情哪!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但正是这段充满激情的言语加深了学生对刘备的认识,使刘备的人格迅速在学生心中得到了提升,而且又为“三顾”的学习作了极好的引路。语言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教师准确、适度地把握,恰到好处地运用,一定会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捕捉语文课堂的意外精彩 篇7

一、预设目标未达成的课

大多数的学生都认同了这些答案。当老师把这几个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时, 忽然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所有的人都惊讶地注视着他, 包括我。老师示意他起立。他的脸有些发红, 不过那不是紧张, 而是兴奋, 似乎他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老师, 我觉得武松不是个真正的打虎英雄。”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一下子哗然了。

“你有没有搞错呀?武松不是个真正的打虎英雄, 那是什么?”

“就是啊!上课不认真听讲!”

……

学生有的愤愤不平地反驳, 有的横加指责, 老师也有些不以为然。再看那名学生, 满脸通红, 局促不安, 但又不服气, 老师只好笑着请他陈述理由。他也不客气, 张口即来:“武松来到景阳冈酒店, 就去喝酒。而人家店门前的招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他却一吃起酒来就不顾深浅, 吃了三碗, 禁不了嘴, 硬是要吃到酣醉才肯罢休。店主人劝他不能再喝了, 再喝可能要醉, 他不听, 还说是店家怕他没酒钱。店主人只得由他喝, 前后喝了十八碗, 喝得醉熏熏地就要走。店主人好意地告诉他说, 景阳冈上有猛虎伤人, 要他在店里住一宿明日走。他却怀疑人家要害他性命, 骗他住宿, 并说就是有虎也不怕。因此, 武松当时是根本不相信景阳冈上有猛虎, 当他在路上看到官家的正式布告后, 才确信有虎。当时他也害怕, 想要转回来, 但怕遭店主人耻笑, 因此他是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去。后来, 因为酒性上来, 就想躺在青石板上睡, 这时, 一阵风来, 老虎跳出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猛虎, 他只能选择拼命, 为了保住性命, 他本能地拼出浑身力气与虎作你死我活的搏斗, 最终把虎打死。因此, 武松打虎纯属偶然, 并不是他真的要去打虎, 去为民除害, 是他喝酒喝过了头, 赌性上虎山, 才打了虎。当然, 他将这只虎打死, 在当时确实为地方除了一害, 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观愿望, 要是他真的有为民除害的思想, 就不会喝了那么多酒去跟虎搏斗。因此, 他‘打虎英雄’的桂冠是侥幸得到的!”

他的这番话仿佛是一剂镇定剂, 全班学生顿时静了下来,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老师的脸上, 似乎在等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老师愣住了, 一时之间, 也找不出什么充分理由来支撑原先的答案。在匆忙与尴尬之中, 老师急中生智, 叫同学们打开了课本:“你提的意见非常不错, 可见你对课文的确是深入研读的。那么,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当中去仔细地审视一下, 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了, 老师也重新冷静下来, 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片刻之后, 同学们纷纷从课本中抬起头来, 从他们举起的手来看, 显然他们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老师便请了一名学生回答。

“老师, 我觉得X X说得有道理, 武松确实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他刚才说的, 武松不听店家的劝告, 一直喝了十八碗酒, 并不肯留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因为武松觉得这酒很好喝, 自己酒量大, 并且他对自己的酒量有充分的信心, 所以他死活要喝。不留宿是因为他说他走景阳冈走了一二十遭了, 从来没见过什么大虫!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的自信, 自信得甚至过头了, 这只能说明武松非常倔强和自负。”

老师用大拇指表示对他的赞赏, 这一暗示令其他学生的发言欲更强烈了。

“老师, 我有补充。我觉得武松后来看到官家的正式布告后, 确信有虎。虽然当时他也害怕, 想要转回来, 但因为怕遭店主人耻笑, 而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去, 这里让我们感觉到武松这个人死要面子, 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但是我们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得知, 武松这样做, 第一是因为他还存在着侥幸的心理, 第二也是凭借自己过人的胆量和高强的武艺。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地可以从武松打虎的过程感觉到。”

老师的眼神满是对学生的佩服, 学生的脸上熠熠生辉。这时其他学生又纷纷从其他句子中找到了依据来畅述自己的想法。等所有的学生都发言完毕, 老师才笑着将关键性问题抛了出去:“你们很会读书, 不仅能抓住句子读出人物特点, 而且还能发散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都看出了武松不但具有许多的优点, 同时他也还带着许多的不足。那么, 作者施耐庵这样描写武松到底有什么目的呢?”学生再次愣住了。“这样吧, 我们再深入课文, 好好地读一读,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完美的答案!”

又一轮深入细致的诵读, 孩子们的神色在朗读中渐渐变得开朗。

“老师, 武松的确是一个具有很多缺点的人。但是人无完人, 我喜欢他的缺点, 也喜欢他的优点, 因为这样的武松让我感觉更亲切。”

老师还来不及评价, 另一个学生自动站了起来:“老师, 我喜欢同时有缺点又有优点的武松。如果武松没有缺点就不会有后面打虎的事。因为如果武松没有喝十八碗酒, 如果不那么暴躁, 不那么固执, 他就可能随时在酒店住下, 恰恰是他的缺点推动他一步步地往前走。还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这个本领, 特别的爱面子, 死要面子, 也就是这些缺点推动他一步步来到老虎的面前, 最后通过战斗使他成名, 名扬天下。”

“说得真棒!”老师就势接了下去, “同学们, 人无完人, 再优秀的人也是有缺点的。首先, 对于武松的缺点, 我们没必要抓住不放, 更应该看到他的优点。而对于自己, 我们应当努力克服缺点, 扬长避短, 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其次, 在人物描写的时候, 取其主要特点, 在关注优点的同时也要考虑一下他们的缺点, 这样描写出的人物就更加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二、意外收获的深层感悟

这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 但是在关于如何描写人物上却让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我从这课堂中的意外精彩, 深悟到了什么呢?

第一是“宽容”。教师要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积极欣赏学生的真情表露, 即使那表露是那么缺乏自信, 声音是那么怯懦, 理由是那么乏力。教师要切忌“臆断”行为。

第二是“善调”。首先, 教师要带着一个良好的心境进入课堂, 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其次, 教师要创设情境, 营造乐学气氛, 尽快把学生调入课堂学习意境;再次, 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绪情感, 以便及时调节, 变换教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三是“倾听”。教师要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 迅速地筛选、触发、拨动, 从而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 为课堂的深入营造环境。

第四是“诱导”。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材料的反映应是多元的。”教师要有强烈的诱导意识,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释疑解难, 探索语文多元化的内涵。

第五是“判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 要迅速判断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 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 话锋转入正题;但如果教师判断的结果是“有价值”, 那么就要进入下一步的探究。

第六是“思考”。课堂上如果有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深入引发学生对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便力求达到文本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师生之间观点的相融。

第七是“提升”。课堂上教师通过与文本、学生的全新对话, 改变原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鉴赏能力,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建构成一个丰富的知识乐园和睿智的宝库。

从前, 我虽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颇有感悟, 但行之甚少, 现在仔细想来, 觉得愧疚, 没有真正懂得“教育就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捕捉文本细节,打造精彩课堂 篇8

一、研磨文本片段抓细节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通常有一部分是针对文本而设置的。每一篇文本都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或者让学生的某一种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不管是出于哪一种教学目的,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去研磨文本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 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文本片段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也就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体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中,要想让学生领会叶欣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研磨文本片段,尤其是文中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反复阅读,通过阅读,仔细体会细节,才能让学生心灵得到触动。研读文本细节,教师可以带感情的阅读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赏析文本片段的过程中,师生在无形之中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自主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在文本片段中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让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更上一层楼。

研磨文本片段,教师要始终把握住一个大方向,不能因小失大,一味地在细节之中琢磨;应该有一个全局意识,站在全文的大方向上,带领学生去理解片段中所蕴含的内涵。反复地研磨文本片段,如果不能把握好方向,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倦怠的心理,难以从内心深处得到情感共鸣,教师就会遭遇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尴尬。

二、研磨文本字词抓细节

一篇文本被选入了课本中,通常有它独到精彩之处,尤其是其中的字词更值得去仔细揣摩研究。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去感悟看似平淡的字词后面蕴含的“味”,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全文,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细节的理解中, 提问的方式是否产生学生的共鸣,就全看老师自己的功力了。

比如,在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朵杏花》中,杏花并没有盛开,但是文中用了“泛”字,从中可以看出杏花每次刚刚开放就被竺可桢爷爷发现了,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这个字的深意,竺可桢爷爷对周围事物十分的留心和敏感。“便”字更能看出竺可桢爷爷作为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形象,他对花开草长,燕归虫飞等一切物候现象十分关注。学生可能读得懂表面的含义,但是深层次的挖掘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指点。

字词的精彩有时候能够成就一篇平凡的文章,教师需要对具有灵动美的字词进行深刻的研磨,激发学生思维的闪烁, 让学生可以从字词中领会出全文的情感,这样也就达到了研磨字词的教学目的。

三、捕捉文本句子抓细节

有的文本中没有什么关键词,那么不妨关注一下句子。文本阅读中,要懂得自然段首句通常表述了全文的主旨。有的句子会写得十分明显,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全文的中心段落有的句子会写的比较含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品读出句子背后的深意。

比如,苏教版第二册《春到梅花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是领会梅花山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提高审美趣味。文中有几处句子写得十分精炼,仔细品读才能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到梅花的美不胜收。“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等,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边读边想,然后让学生回答自己脑袋里想到些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脑袋中联想到花儿色彩绚丽,开满山坡,香味也雅而不俗,沁人心脾,那么这几个句子的品析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常常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全文的中心脉络,有的句子细细品味更能直接发现作者表达的情感。对于记叙文而言,句子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生动细致的描写中更能凸显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真实和丰满,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景物描写的文章而言,有的句子更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一位好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细节,再带领他们一同品读和理解。

捕捉动态资源,创设精彩课堂 篇9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并善于把握课堂上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捕捉和巧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表现,也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非常值得研究。

二、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否将一次意外事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我在以前听课时曾经记录了这么一个小片断:一位老师在教外研版新标准英语7A Module 3“My New School”中“Where is/are...?”这个新句型时,在教室的过道中发现了一位学生的黑色钢笔掉在了地上,于是这位老师不失时机地与这个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T:Hi, Linda.

S:Hi, Miss Zhang.

T:Do you have a pen, my dear?

S:Yes.

T:What color is your pen?

S:It’s black.

T:Where is it now?

S:It’s in my pencil case.

T:Is it in your pencil case?

S:Yes, it is.

T:Ok.Show me your pen, please.

S (打开铅笔盒后发现钢笔不见了) :What’s wrong?Where’s my pen?

T:Well, look, Linda.It’s on the floor.

S:Oh, yes.Thank you, Miss Zhang.

T:You’re welcome.

课堂中如此细微的一个情节, 这位老师却能够细心地将其捕捉, 并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动态教学资源。这样一段简短的交际性会话, 不仅在真实的情景中巧妙地运用了“Where is/are...?”的新句型, 通过适当地扩充语料丰富了会话的内容, 使会话的完整得以实现, 而是向其他的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 即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随时随地留意并抓住一切可以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 用英语交流, 学会用英语做事情“learn by doing sth.”。

三、随机应变,变中生美,巧用生成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偏差和插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它们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消除矛盾,还课堂于和谐。

记得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我正安排学生听录音跟读时,录音机突然出了问题,磁带被卡住了,突然间感到有些尴尬,但一个念头闪过,我随即说道:“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recorder.It’s really a naughty boy.Who would like to be a teacher, read the text and let your classmates follow you?”紧接着我让几个学生轮流领读, 没想到其他同学跟读得更认真。最后, 我给每位领读的学生作出点评:“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louder, it will be better.”“Good.But would you speak more clearly next time?”老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制造空间, 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尔的一次放手,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调控生成

我在听课时曾记录如下精彩片断,老师在教授hobby话题,操练“What’s your hobby?”句子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Excuse me, Ms Li.What’s your hobby?”听到这个问题,老师迟疑了一下,回答道:

T:I have two hobbies.Please guess.

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S1: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table tennis, I think.

S2:You like swimming and playing table tennis, I think.

S3:You like growing flowers and keeping goldfish, I think.

S4:I’m sure 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and reading books.

同学们争先恐后猜问……

T:Well.Let me tell you.Helen and I have the same hobby.You can ask her now.

S5:I see.You like growing flowers and reading books.

T:You’re clever.

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还问题于学生并因势利导地引出话题”,有意识地把它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催生出一次教学活动高潮,既精彩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在关于“Shopping”主题进行的一次对话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完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What do you want?How much...?”之后,老师让学生两两合作,编演一个主题为购物的对话。正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Miss Xu,‘太贵了’用英语怎么说?”老师反应很快,她先表扬了那位提问的同学,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It’s too expensive.”,并带着学生读了起来。老师顺势还补充了单词“cheap”,学生们非但没有感到厌倦,反而更加兴趣盎然,因为他们很快就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表演中去了。在最后表演对话的环节中,学生们表演得绘声绘色,不但能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句型,而且把补充教学的两个句子也运用其中,效果非常好。

同时,我在教授初中英语外研版新标准7A Module 5 Uni1“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 Kong.”中形容词的比较级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片段。由于班里的小胖子比较多,所以课堂上我把这些小胖子集中在一起当起小模特,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开始想各种各样的比较级句子,此时的学生兴致极高,相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起来,例如stronger, fatter, heavier, bigger等。当学生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时,小模特中最胖的活跃分子小强冒出一句,我是你们中最big的,此时班里哄堂大笑,于是我便赶紧抓住这个时机,顺其自然地引出了“Xiao Qiang is the biggest in our class.”在这个有利的氛围中教授了在下一个模块即将出现的形容词最高级形式,学生掌握起来也特别自然轻松,并且记忆深刻。当然,在结束时不忘对这些小胖子进行情感教育,希望他们中有些因为自己体形而害羞自卑的变得更开朗向上,并且要多锻炼,注意饮食,保持健康。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及具有真实情境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生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恰好印证了叶澜教授的一句话: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结语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一种教学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经验。初中英语教师要取得这种智慧与经验,首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这是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前提。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内容丰富,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积极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从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不断提高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为途径,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促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偶遇、随机的现象和时机, 巧妙运用这些不可预知的动态教学资源, 就会使传统的课堂动起来,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教学案例, 分析展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 才能打造出动态生成的精彩英语课堂。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钱希洁.精彩——英语教学的求索.中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 2005, (4) .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 1997, (4) .

[4]钱希洁.精彩——英语教学的求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

[5]金亦挺.基于弹性预设下的课堂教学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2) .

[6]沈倩.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7]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课程与教学, 2003, (6) .

捕捉日出日落的精彩瞬间 篇10

选择拍摄地可把握住几个特点:

海边是拍日出日落的首选之地,其次是高山、湖边;

远离尘嚣的无人区、自然保护区也是最佳之地,这些空气清透的地区,拍出来的效果最好;

拥有特殊地理环境与气候的一些地区,常有很美的日落日出,例如,马来西亚的沙巴被称为风下之乡,台风下常有惊喜景象;澳大利亚的北领地也是气候的原因,云彩变幻多端;

在晴天且有云的天气最容易拍到,仅有晴空万里也是不够,必须有变化多端的云层,在阳光的反射之下,才会有很好的图案。

这里拿出一些我在不同地方拍的日落日出照片,可以作为大家前往摄影的参考地点。

马来西亚沙巴

四川甘孜丹巴

捕捉旅途精彩瞬间 篇11

找到最适合拍摄的座位

由于飞机的航行高度有别于其他的交通工具,所以常常能拍到独特的画面。选择一个理想的拍摄位子很关键。有时漂亮的机翼也会成为镜头的主角。在飞行时,某些机型的机翼后方会产生气流,一些地方会明显地不清楚。因此最好还是不要选择靠近机翼后方的座位。

现在很多航空公司都支持在其官方网站上查看机型挑选座位。如果有拍摄的计划,可以事先选择好座位。有些小型飞机是不对号入座的,可以早点登机选择座位。

拍摄舷窗外的景色

再好的镜头在航拍当中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大多情况下并不需要特别大的光圈。更何况成像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你面前的那块玻璃窗。有些窗户上面划痕累累,会降低画面的清晰度,此时可以适当开大些光圈,并且镜头贴着玻璃来虚化掉玻璃上的痕迹。飞机玻璃都是三层的,当镜头斜向对着玻璃拍摄时一些区域会产生明显的折射。解决的办法是镜头正对着玻璃拍摄。飞机移动很快,但远处的天空、地面的相对移动速度并不快。所以不用着急,你有足够的时间从容拍摄。

汽车上的拍摄

不可复制的拍摄点

汽车一般与周围的环境或当地人更加接近,而且容易到达繁华的城市腹地,能更近距离地拍摄。而在路中间的角度也是普通步行不容易到达的拍摄点。另一方面是汽车的车窗大多都可以自由摇下,方便拍摄,不受脏玻璃的影响。

克服路面的颠簸

车上摇摇晃晃的,挺难拍清楚。我的建议是,如果能坐着就不要站着拍。坐着的晃动要明显小于站着。第二个建议是如果能支撑在自己身体上更好,但不要靠在车窗上。因为汽车行驶时的振动会通过车窗传导到相机上,而支撑在身上,振动会被自己的身体吸收掉一些。第三是能用更高的快门速度就尽量提高一些,必要时可以提高ISO拍摄。

抓拍转瞬即逝的风景

汽车行驶的速度虽然不快,但道路离人或建筑都很近,景物还是一晃而过。因此除了需要有比较高的快门速度来凝固主体外,还要具有预判性与时刻的警惕性。

火车上的拍摄

火车的车窗如同一个流动的风景画框。坐在窗边,一边看着变幻无穷的景色,一边随手拍摄下来,看起来轻松无比,实际上也并非易事。要想在火车上拍出好照片,也得掌握些技巧。

找到最适合拍摄的座位

最佳的位置自然是没有遮拦的大玻璃窗了。如果车窗干净透亮那你就偷着乐吧。有些火车部分车窗可以打开,这样很方便拍摄。不过要小心的是,千万不要把身体或相机伸出窗外,以免发生危险。我在瑞士坐黄金线火车,几节客车后面就挂了一节行李车,用来放大型行李与自行车滑板之类不便带入客车车厢的物品。车厢内没有人,哪怕打开车窗也不会影响到别人。而斯里兰卡的火车就夸张多了,所有门窗统统打开,随便哪个位置都是最佳的拍摄地点。

与速度赛跑-拍摄窗外的景色

窗外的景色稍纵即逝,要拍到还真不容易。怎么办呢?首先,要有观察的提前量。如果你一直在看眼前的景色,等到举起相机拍摄肯定已经来不及了。要看得更远更前面一些,提前计算好要拍的画面和可能出现的瞬间,然后让相机处在工作状态,一旦符合预期的画面出现,立刻拍摄。

处理反差较多的内外场景

火车内外亮度差别很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放弃某部分的曝光,如只考虑室内的或只考虑室外的。好处是容易掌握,缺点是容易产生死白或死黑的区域。用闪光灯给暗部补光则是另一种方式。

在火车内进行抓拍

火车开动会比较颠簸,要想在车厢内拍好照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清晰度的问题。用三脚架?好像夸张了点,而且在晃动的车厢里支三脚架是不会降低任何振动的。更稳固的持机能力?这方面是肯定需要加强的。坐在座位上拍摄会相对容易些,而站着就困难多了。左手拉着扶手,右手持机,把相机架到左手手臂上,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撑系统。此外适当提高ISO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如果环境允许使用闪光灯的话,可以用闪光灯来提高清晰度。

游船上的拍摄

选择游船上的拍摄点

船按照大小不同可以分为手划船、机动船、中型船或帆船、大型游轮、军舰等。越是小的船只越是以船外的景色风光作为拍摄对象,到了万吨游轮这样的大船,你基本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座移动的城市,游轮本身也很值得一拍,反而倒不像在小船上拍摄这么高难度。

中型船

船变大后,可以活动的空间也变大了。我们可以到处走走,看看船舱、甲板、船头船尾,甚至是船舱顶上。为了更加接近野生动物或是一些大船无法抵达的区域,我们会选择乘坐中小型船只前往。很不幸的是,小船颠簸起来确实很吓人。在阿拉斯加观鲸鱼,船一会儿在浪尖,一会儿又跌落近10米。取景器里刚找到的鲸鱼瞬间不知去向,拍照难度异常的巨大。此时三脚架的用处已经不大,倒是用独脚架或直接手持拍摄更方便一些。对焦拍摄的操作一定要快要果断,如果无法精确构图,就给画面留一些剪裁的余地。

手划船

泸沽湖上有种两人手划的小船叫做猪槽船。清晨,我们坐着它出湖去拜访湖另一边的尼赛村。我坐在船中间,只能拍到一位划船的摩梭族大姐。此时我可以选择纯拍湖面风光与在此过冬的海鸥,也可以拍旁边一同出发的其他船只。我把重点放在如何拍到一幅融合了摩梭族划船景象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照片上。

因为坐得很近,必须用超广角镜头才能拍下划船的大姐,处在阴影下的人物脸上暗淡无光,在相机机顶加了一支闪光灯,把灯头扭向她。留下右侧大部分空间交给环境,背景的阳光非常迷人。很幸运的是按下快门的瞬间一只海鸥闯进画面,位置姿态恰到好处,完美收工。意识先行,技术跟上。

特殊交通工具或代步工具

我装了一支180°视角的鱼眼镜头在我的全画幅相机上,用它来展现三轮独特的驾驶方式。为了强调动感,我把快门速度降低再降低,直到我觉得差不多了,那就可以收工了。

捕捉精彩 篇12

关键词:捕捉细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堂精彩的数学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布置,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对学生的关爱从细节中入手, 教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个细微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读到一些东西, 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创建一个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关注细节, 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以人为本, 不能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 要善于关注细节, 关注学生的眼神和表情, 通过他们的表情来了解自己授课中的不足, 进而有针对性地教学。例如, 在苏教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旋转的时候, 给出了一个知识:“一个图形只有旋转360度才能与原图形重合。”当教师给出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有很多学生附和自己并带有很赞同的表情。但这时候, 教师就要关注细节了, 有的学生会有很苦恼的表情, 眼睛里充满了迷茫, 这时候老师就要读懂这部分学生的表情信息, 在这些学生困惑的地方停下来, 适当地放慢脚步等一等, 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些迷茫的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比如让学生之间互助, 让那些听懂了的学生给这些没有听懂的学生讲解一下,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又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进步。

二、捕捉细节, 活跃课堂氛围

善于捕捉细节, 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阶梯。一个民主的教学课堂是存在很多变化的, 有很多情节与自己的课前设想是有出入的, 这时候教师就更应该迎难而上, 充分地利用这些突发情况, 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例如, 在苏教版《表内乘法 (一) 》一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设想的是学生都不会这些乘法口诀, 利用这一点来更好地引入自己的教学内容, 可在真正教学时, 意外情况发生了:教师本来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引导, 一步步地自己总结出想要的乘法口诀, 可是刚一上课, 有一位学生就举手发言说:“老师, 我会背乘法口诀。”在他发言之后有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也会背, 有的甚至都很开心地背了起来, 这时候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教案基本上是不能用了, 打破了老师的教学计划, 但老师抓住这个很多学生都会的机会, 对学生们说:“你们太棒了, 这么复杂的口诀你们都会背了, 而且还背得这么流利, 那么有不会背的同学吗?”这时候有一些学生默默地举起了手, 这时老师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背这些口诀, 那么你们这些会背的同学能不能把你们背诵的经验和技巧告诉他们呢?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将这些口诀记住呢?”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去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一个学数学的课堂变成了一个教数学的课堂, 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 也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三、感受细节, 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中,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潜藏着无限的力量,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多一点微笑, 就能多收获一颗童心, 就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例如, 在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 教师从站上讲台那一刻就要时时注意自己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微笑着问学生:“通过刚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总结一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 发现有些同学想举手发言却又不敢举手, 这时候老师就对这些学生投以鼓励的眼光, 让这些学生更加勇敢一点,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地对他进行表扬, 并鼓励他再接再厉。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塑造细节, 创造精彩课堂

为了适应新课改, 教师也在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为数学课堂添姿添彩。因此, 为了使课堂更加高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己塑造一些细节, 通过自己塑造的这些细节来更好地散发出属于数学独特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苏教版《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 教师为了使数学课堂不再那么单调, 自己塑造了一个细节,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1”学生马上喊出“一”, 学生觉得太简单了, 之后教师又在1的后面加了一个“0”变成了“10”, 学生又马上喊出“老师你把“一”变成“十”了。”师:“老师刚才变了个小小的魔术, 那么老师如果再在这个10的后面加一个“0”呢?又变成什么了?”这时候学生异口同声的说:“100”。师:“你们真棒!老师刚刚把“1”这个数字经过了两次魔法变到了“100”, 那么同学们, 你们知道从“1”到“100”之间还有哪些数呢?”这样, 教师通过对100进行细节的塑造, 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成就了一个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细节的捕捉, 关注每一个细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细节点亮数学课堂, 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卢中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究[J].科技信息, 2009 (18) .

上一篇:音乐院系下一篇:意义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