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系

2024-12-10

音乐院系(共8篇)

音乐院系 篇1

高校土建类院系开设的《音乐鉴赏》是一门艺术选修课, 属于素质教育课程, 它与音乐专业的的教育目标不同,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认知力, 并且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竖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从而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目前高校土建类院系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纠其原因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以外, 考评方式不合理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

目前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考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大部分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 注重终结性考核, 轻视过程性考核;内容多为上课所学的书本知识, 范围狭窄, 对实践鉴赏能力行为考核较为轻视;考试内容的应试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种种问题都迫使我们积极探索《音乐鉴赏》课程考评改革, 制定相关的考评原则, 提出积极的改革方式。

一、考评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 坚持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音乐鉴赏》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审美课程, 对音乐的欣赏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而审美过程也属于一种创造过程。音乐是无形的审美艺术, 作曲家赋予音乐美的涵义, 但是每个听众在欣赏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曲家作曲属于一度创作, 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演奏属于二度创作, 听着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演奏的音乐展开联想就属于三度创作。因此对音乐的审美也是一种创造过程,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应该测试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只有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鉴赏方法实际的运用到学生的鉴赏实践中, 才能最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鉴赏技能, 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在考核体系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在考试中将理论知识考核与鉴赏能力相结合,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的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鉴赏能力, 充分的显示了《音乐鉴赏》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音乐鉴赏》考评方式改革新思路

(一) 更新考评理念。更新考评理念就是要重新认识该课程考评的目的以及评价体系。《音乐鉴赏》课程实践性很强, 考评的目的不该仅仅为了考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素质。再者土建类院系开设《音乐鉴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 不需要达到音乐专业生的鉴赏高度, 考评不宜太过专业化。在进行课程考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深对教学实践性的理解, 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的统一。同时还需要扩展考评主体,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考评方式的综合运用,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

(二) 扩展考评内容。目前考评的内容较为狭窄, 扩展考评内容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考评内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考评的内容不该仅局限与教过的作品, 考评所选用的作品范围可以扩大;二是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等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 三是将学生平日的课程论文、实践活动等也纳入考评之中, 综合三者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分析。考评内容的扩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 实行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方式。由于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考评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与音乐专业要求不一样, 因此在考评方式上要采取多元化才能做到准确的对学生成绩做出评价。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目前的评价方式大多是终结性的, 以百分制记分, 这对学生能力的检测较为片面, 能力是一种增长的过程, 因此必须注重过程性评价, 只有将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较为综合的评价。二是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在从中进行调适, 再计入总分。三是实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即考试方式除了笔试以外, 还开展口试、开卷与闭卷、论文考查、平时考核、和明天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还可以充分的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考试。这种多元化的考评才能精确而全面的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考核。

音乐院系 篇2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育 高等教育

从1993年星海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分别设立流行音乐演唱专业①算起,流行音乐教育进入我国内地高等艺术院校教育体系不过是二十余年的事情。但是,这个新兴学科却拥有着高等教育体系中极为罕见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关注度。

1996年,内地第一所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的民办高等艺术院校——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挂牌成立。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爱乐高等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首创流行音乐编创专业。2001年,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四川音乐学院通俗学院(后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成立。其后,各类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在全国多所艺术院校纷纷上马。2010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②成立,流行音乐教育开始进入高等师范院校。

下面拟对上述四所有一定代表性的高等院校流行音乐学院(系)的历史沿革、招生资格、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师生所获主要奖项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③。

一、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自1993年起设立,电子键盘演奏专业自2000年起设立。2006年7月,由原社会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演奏专业合并组成流行音乐系。

该系“流行音乐演唱”课程入选2009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已毕业的知名歌手有周亮、赵鹏、周笔畅、东山少爷、朱洁、刘惜君等。目前担任省、市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的有宋嘉其、许燕玲、赵荣、姚远、章艳、郑敏等。

该系历届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学生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得的主要奖项有:2005年“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第二、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冠军;2008年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全国总决赛冠军;第六、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铜奖;第三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学生流行组金奖和银奖等。电子键盘专业历届学生获国内外比赛重要奖项有:2006年英国电子管风琴公开赛高级组第三名;第四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2011年电管风琴国际比赛二等奖等。

2016年,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

二、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1995年11 月,南京艺术学院与日本中部乐器技术专门学校合作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钢琴调律专科学校,设钢琴调律专业,是江苏首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1998年钢琴调律专业与新增设的音乐教育、音樂编导和流行音乐编创三个专业,共同组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爱乐高等专科学校(仍为中日合作)。2000年11月,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爱乐学院(仍为中日合作),开始具有本科招生资格。2005年12月,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国有公办二级学院,设流行音乐创作系、流行音乐演唱系、流行音乐演奏系、乐器修造系、音乐传播系、基础教学部六个系科。其中流行音乐和乐器修造为南京艺术学院及江苏省的特色专业。该院目前具备招收流行音乐与音乐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

该院师生在国内外赛事中所获主要奖项有:第九届意大利加尔达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金奖;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现代流行组金奖;亚洲青少年器乐演奏金奖;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流行组一等奖;“金钟奖”银奖、铜奖;长三角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金奖;江苏省音舞节获一等奖。

2006年,由南京艺术学院发起并承办的“2006首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论坛”,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由高等艺术院校举办的流行音乐专题论坛。

三、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成立,2013年更名为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设有流行歌舞系、流行器乐系、通俗演唱系、现代音乐文学系、现代流行舞蹈系、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系六个系部,招生规模与社会影响居于国内前列。

该院师生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大量奖项:2005年湖南卫视 “超级女声”赛事第一名及第四名;2007年湖南卫视“快乐男生”第三名,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全国十佳,全国PUB歌手大赛冠军;“搜狗女声”全国总决赛季军;“动感地带”全国街舞比赛女子组单人冠军;亚洲音乐节中国新人歌手总决赛金奖;全国推新人大赛金奖;世界华人艺术节声乐大赛青年通俗组银奖;文化部首届流行音乐人才选拔大赛全国第二名;第11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组铜奖,第11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第一名、青岛赛区第一名;第12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陕西赛区第一名、贵州赛区第一名、福建赛区第一名、中国唱片总公司赛区第一名;第13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赛区第一名;四川省首届及第二届声乐大赛第一名,2007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华中赛区最佳男、女歌手;并在2009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二届流行音乐大赛全国总决赛男生单人组、组合组金奖及人气大奖;2011年金钟奖组合大奖,等等。

2007年,四川音乐学院承办了“2007中国高等艺术学院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流行音乐邀请赛”,成为继南京艺术学院所承办的“2006首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论坛”之后的第二次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参会人员不仅有国内艺术院校和流行音乐行业内的相关专家,而且邀请了德国、荷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流行音乐教育学者前来参会。

2010年,四川音乐学院再次承办“2010国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其内容与2007年会议基本一致。

nlc202309081224

四川音乐学院所举办的这两次会议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包含学术研讨,还有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其一,组织了涉及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成果展示的两项赛事:针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流行音乐论文比赛”和针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业在校学生的“学院杯”邀请赛。其二,与会专家除为参会学生开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外,还开设了大师班课程。

四、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1996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招收全日制学生,成为中国第一所以流行音乐教育为主的民办高等音乐院校。该校目前开设流行演唱、音乐剧演唱、爵士乐演奏、音乐技术、录音艺术、音乐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现代歌舞、国际标准舞、影视表演、播音主持、影视编导与制作、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

该院师生在国内各项赛事中获得的各类奖项数量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2009年湖南卫视“快樂女声”全国总冠军、2010青海卫视“花儿朵朵”全国总亚军;2011中国流行音乐金钟奖男子组铜奖;2012“清唱团”全国总冠军等。

从严格意义上看,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并不是一所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因为这所学校并不具备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的资格。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的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而且主要培养目的之一就是获取高等教育学历,在这个层面上,它和一般公立艺术院校没有区别,所以不应当将其排除在我国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系统之外。并且,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办学模式在我国民办音乐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近几年该校迅猛的发展速度来看,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这所学校不会是唯一的民办高等流行音乐教育机构,后来者很快就会跟进。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特别之处:

其一,学历特殊。由于民办性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无法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历文凭,只能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得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这无疑使其在招生上面临着强大困难。为了拓展生存空间,2009年该校又与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合作,协助该校毕业生取得远程教育本科学历。2016年,其远程教育合作院校又增加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这两种学历均可获得国家认可,可以直接参加普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给了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毕业生一个改变“出身”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办学成本的提升。

其二,学费较高。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虽然有着各种政策上的扶持,但是无法获得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民办教育要想生存下来,学生的学费作为民办高校主要的收入来源必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无法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文凭,却要付出更多的学费,这个问题在本来教育成本就高居不下的音乐院校更为突出。从2016年的招生简章上看,该校多数专业每年学费为22 000元,最低的也要16 000元,明显高于公立院校的同类专业。

其三,重视实践。通过积极参加各种赛事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是国内高等流行音乐教育的共识。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除此之外,在实践方面还有一些更为积极的努力。

比如,该校提出要“注重全方位开放办学,实施全员育人战略,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层次立体、知识复合、应用便宜、优势突出的办学特色”,“主要发展战略是把学生的培养目标锁定在传统艺术教育很难跟进的、目前国内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型专业领域。着眼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艺术人才的巨大缺口。通过拓宽思路、整合资源,逐步建立了以职业教育作为主要办学定位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

2000年以后,在艺术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同时,原来没有艺术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掀起一股开办音乐专业的热潮,甚至很多理工类学校也开设了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专业。

十余年来,音乐类招生早已从买方市场,即入学生源远大于招生人数,逐步转向卖方市场,生源不足现象开始出现。很多级别较低,办学质量较差,学校地处偏远的学校开始出现招生困难的情况。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学费明显高于公立院校,又没有直接颁发高等教育文凭资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不断发展的势头,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此。这种明确表示以市场需求作为教育目的的实用主义办学模式,是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存活的保证,也是维系其进一步发展的命脉。

四、结语

从上述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这一新兴学科与高等音乐教育的传统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发展迅速,但极不平衡。这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或处于地方,或属于民办。位居庙堂之上,处在音乐学院第一梯队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至今并未设置流行音乐专业。并且,很有意味的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同时,考生在报考流行音乐专业时,似乎也并不是非常看重学校的“牌子”。

第二,社会参与性远胜于高等艺术院校中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被群众视作高雅的象征,但是,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却呈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甚至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作为立命之本的状态。所有设置这一专业的院校,无不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教师、学生在各种级别的选秀、比赛、演出中的曝光率。

第三,从上述四所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院系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这一学科的教学设计规范仍处在草创阶段。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探索,但是每个学校的经验却又独具特色。不过这些在传统学科中对于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课题,没有阻碍流行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估具有决定作用,而教育体制内部自身的评价体系则严重滞后于其迅猛的发展水平。

总之,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学科建设方面呈现出不少迥异于传统专业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是思考其背后形成动因的第一步。

注释:

①沈阳音乐学院所设相关系科名为“通俗音乐专业”。

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2016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音乐学院,脱离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为独立艺术院校。自2016年开始,其流行音乐专业暂停招生。

③本文关于各高等院校流行音乐学院(系)的数据、资料,均来自该院校官方网站。

音乐院系 篇3

关键词:艺术院系资料馆,有声资料,音乐专业,规范管理,创新应用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专业资料馆, 特别是包含音乐学科的专业资料馆来说, 有声资料的馆藏都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音乐学科教学科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工具。这是由该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其实际教学的手段、方法和过程所决定的。由此可见, 艺术院系资料馆对有声资料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应用乃资料馆的一项核心工作。然而,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都在不断多样化, 资料馆若想始终发挥其教学科研重要阵地的作用, 将馆藏优秀资源充分利用, 就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服务理念, 不断随时代的发展将自身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推陈出新。

一、对音乐专业有声资料的规范管理

对音乐专业有声资料的规范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有声资料检索数据库的提升和细化、有声资料的规范上架管理、有声资料的可持续应用及资源共享。

1. 有声资料检索数据库的提升和细化。

对于音乐专业有声资料检索数据库的建设, 不能只停留在以资料入库的时间作为依据的一种流水排序, 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音乐专业来分门别类, 在流水总库的数据基础上, 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建立起若干个子库, 同时将检索结果的项目进行细化, 以此来有效提高检索效率, 方便读者查阅, 将检索功能最大化。下面以我院资料馆为例来具体说明操作方法。首先, 对检索数据库中已有的流水数据进行逐级分类, 建立总库和各级子库。 (1) 按入馆时间默认排序 (即总库) ; (2) 按专业分类排序 (即一级子库) :声乐类、器乐类、键盘类、交响乐类; (3) 将每个专业分类再细化 (即二级子库) :中国作品类、外国作品类。其次, 将数据库数据的检索内容进行丰富完善、检索项目进行细化。以我院编号0001号的光盘为例, 在原来的检索结果中只能出现“编号0001、光盘类型CD、光盘内容小提琴”这些信息, 读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具体内容就需要查看实物了。通过改进以后, 现在再检索编号0001号的光盘除出现原有数据外, 还增加了“光盘分类器乐类、光盘内容谬斯小提琴小品教学1 (中级) ”的项目, 大大强化了检索的功能和效率。

2. 有声资料的规范上架。

与检索数据库的各级子库分类思路和方法一致, 有声资料的上架依然遵循这一规范。即声乐中国作品、声乐外国作品、器乐中国作品、器乐外国作品、键盘中国作品、键盘外国作品、中国交响乐作品、外国交响乐作品等。与检索数据库不同的是, 我们还应按照有声资料的类型来区分摆放。即分为CD类、VCD类、DVD类和磁带类。同时, 管理者要将每一资料柜明确标注内容分类、光盘类型和编号区间, 这样既一目了然, 便于查找, 又能使有声资料库摆架规范、专业, 条例清晰。

3. 有声资料的可持续应用及资源共享。

在对我院音乐有声资料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现有的管理和使用模式在可持续性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上存在如下几个弊端: (1) 依赖实物资源。现有的音乐有声资料均为CD、VCD、DVD光盘和磁带, 在长期反复使用过程中, 存在使用寿命有限的问题。 (2) 必须到馆视听。也就是说师生读者如果需要获取资料馆的音乐有声资料文献一定要亲自到馆, 资料馆没有实现音乐有声资料的电子资源网上共享。 (3) 音乐有声资料的电子资源同一时间无法共享。即视听者不能同时视听一个音乐电子文件。这几点均为师生在使用音乐有声资料过程中突出显现、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们的出现对艺术院系资料馆的音乐有声资料的可持续应用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 资料馆管理者应认真分析音乐有声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进行可行性强的管理改革, 来有效提升对音乐有声资料的管理水平和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具体工作思路和方法如下:首先, 电子视听室应增设光盘拷贝机, 对现有音乐有声资料文献中使用频率高的文件进行拷贝工作, 同时对师生提供音乐有声资料的拷贝服务。其次, 艺术院系资料馆应努力创设馆内硬件条件, 申请购买独立服务器, 尝试把使用频率高的音乐有声资料逐步转化为音频文件。实现音频资源网上共享和同一时间内多用户的资源共享。再次, 就是要对已转化的音频文件制作出“一对一”的配套内容简介。主要介绍每个音频文件所包含的音乐专业知识、曲目创作背景、演奏 (演唱) 者背景、曲式分析等内容, 以此为用户在视听过程中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强化视听的自学功能和效率。

二、音乐有声资料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模式

基于艺术专业教与学的特点, 这种主动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一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 艺术专业读者群较其他普通文理科读者来讲, 在文化素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艺术专业资料馆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 资料馆不能仅仅停留于馆内的简单借还服务, 更要深入挖掘自身优秀馆藏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 实践证明, 艺术专业无论在教师教学还是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 资料馆的文献资源特别是有声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辅助教具。所以说, 这种模式无论对艺术专业资料馆有声资料的合理应用还是对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 音乐有声资料的管理和应用的创新方向就在于将资料馆现有的音乐有声资源用“活”用“广”。近几年, 我馆以音乐欣赏课作为切入点, 探讨了有声资料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应用模式, 将其灵活运用、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模式。具体分为两大部分。

1. 根据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 提供师生馆藏音乐有声资料的二次文献教材。

所谓二次文献, 就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文献, 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资料馆根据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将馆藏的音乐专业有声资料题录信息进行有机整合, 并通过归纳、合并、整理、综述, 最后由资料馆老师定期汇编成册, 向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发放, 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和学生课外视听的重要参考。二次文献教材的提供, 是资料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读者、适应艺术专业特点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形式将资料馆馆藏的有价值的音乐有声资料信息推荐到广大师生中去, 让珍贵的音乐馆藏资源能够真正为读者所了解和熟悉, 使读者从被动查找变为有目的地主动阅览, 并逐渐认识到资料馆的音乐有声资源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主动前往资料馆视听阅览的学习习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这一应用模式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我馆在2011—2012年第二学期的音乐有声资料同比借阅量提升了将近30%。

2. 音乐欣赏课的新型考核评价方法。

这种新型考核评价方法是在分析讨论传统考评方法的基础上, 加入资料馆音乐有声资料视听项目的影响因子, 逐步完善而成的。音乐欣赏课的期末总评成绩一般分为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我们重点改进的为平时成绩部分的计分方法和计分内容。具体讲, 学生不仅要学习课上的内容, 同时要增加课外阅读和作品欣赏的内容。任课教师根据资料馆提供的音乐有声资料馆藏内容目录和二次文献教材, 指导学生前往资料馆进行视听学习, 由资料馆老师进行学生的分类试听指导, 并记录下学生试听的内容、次数, 要求学生写出视听笔记和心得体会, 上交任课教师, 由教师给分, 最后统一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自学能力, 又提升了馆藏音乐有声资料的使用频率, 达到“以教促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三、定期举行馆藏音乐专业有声资料赏析研讨会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 资料馆决不能停留在被动地服务模式上停滞不前, 而是应该拓宽思路, 主动创设展示的契机, 使其丰富的专业资源为广大师生所了解和关注。

首先, 音乐专业有声资料赏析研讨会由音乐专业馆藏音乐专业有声资料赏析研讨会学科带头人牵头, 资料馆承办, 音乐专业师生共同参与, 每年举办一期。每年由与会专家选定一个研讨主题, 以现有馆藏音乐有声资料为蓝本, 以分组和共同赏析研讨为基础, 以研讨会和研究论文为成果, 并为资料馆今后购入音乐有声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意见。其次, 由资料馆和专家共同组成论文评审小组, 推选出每期的优秀研究论文, 资料馆汇编装订成册, 并纳入馆藏。

通过举办音乐专业有声资料赏析研讨会, 在宣传推广我院资料馆馆藏有声资源、丰富馆藏的同时, 也起到了支持和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近几年我院资料馆在音乐专业有声资料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应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今天的高校资料馆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服务方式上都已经与以往文献传递服务大相径庭, 我们应认识到高校资料馆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学术化很强的服务工作。资料馆应在自身的规定动作之外, 积极尝试探索有意义的自选动作, 更好的服务专业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2) .

[2]李莉.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探讨[J].兰台世界, 2012 (7) .

[3]孙华.艺术院校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的特点及服务对策[J].图书馆学刊, 2006 (3) .

音乐院系 篇4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教育的变化, 院系部是高校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 社会及教育的进步必然导致院系部职能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各方各面的剧烈变化, 我国高校院系部面临新的社会形势, 其职能定位及管理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

1.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并通过这种改变“压缩”了真实世界内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对教育而言,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为身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 高等院校逐渐发展成为了同时进行信息接受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 较之以往其在社会中的信息地位与职能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 顺应时代潮流, 适应并融入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是高校要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1]。

院系部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也要对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有极为清醒的认识。纵观全球, 信息在个人、机构及部门等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信息的掌握无疑意味着更多更佳的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 高校院系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适应并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中去, 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院系部应重视的一大课题。

2.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化

院系部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单位, 其工作成效对高校产生着重要影响, 然而换一个角度不难发现, 高校的发展也对其院系部职能发挥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高校等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规模、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高校招生的扩大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质的进步。然而, 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也带了无可避免的消极作用, 教学及管理方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教育质量、校内风气、社会声望及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频频发生[2]。在高校教学系统中院系是同学生保持最直接和密切接触的部门, 高等教育的扩大、高校学生人数在短时期内的急剧增加及相应而来的结构变化, 导致院系部面临复杂而多变的新形势, 因此进行全新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3. 教育改革的深化及高校的职能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中央集权式开始向坚持权利、责任、利益相互协调统一这一原则下的分权方向发展, 高校自主权增加, 院系部职能与责任随之而扩大[3]; 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由传统政府独揽投资转向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共同支持,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 院系部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环节, 工作及职能领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很多方面的深入改变, 例如在传统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学分、选课及弹性学制, 内部管理更加注重民主制及人文性化等, 如何进行职能定位以在全新的校内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 就成为了高校院系部需要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的职能定位

当下, 我国高校内部部分工作人员对院系部职能认识不够明晰, 对院系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认为院系部工作是校领导层布置要求的“杂活”、多做无益的思想严重。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职能的明确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1. 管理中心职能

院系部处于高校基层管理的中心位置, 协助校级管理层进行专项事物办理并辅助处理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各项事物的最终决定、实践、调控及总结反馈过程中进行各种关系调节。应注意到, 高校内的院系部领导人员大都是校内学术研究项目的领导者, 需要在承担科学研究、学术会议交流、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同时, 负责院系部的行政领导工作。因此, 院系部更应充分履行管理中心职能,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作为联系上下阶层及校内校外不同机构的部门, 院系部必须明确自身协调各方、调控全局的管理中心职能。

2. 联络“窗口”地位

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履行大都是通过院系部最终实现的。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是校内各单位及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窗口”。院系部的工作效果直接反映出了高校的精神面貌, 侧面展现了校内党群、师生关系及其工作效率。因此, 院系部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联络“窗口”地位, 明确院系部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形象,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行。

3. 辅助及服务作用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 对校级各项工作都具有辅助及服务作用。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事务繁杂, 离开了院系部的辅助及服务工作, 高校日常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4]。因此, 院系部应履行好辅助职能, 实施关系、信息、步骤、任务等多种性质的协调, 辅助校管理层处理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同时,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也要承担起服务师生的部门职责, 认知履行诸如文案事物管理、教学管理等日常任务, 及时处理师生的请示, 认真接待师生来访, 征集及听取师生有关的意见建议, 用实际行动解决师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为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管理创新

1. 辅助科研及对外宣传

科学研究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本质特征, 院系部并不担负直接性科学研究任务, 却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高校自主权的不断增加及同社会在产、教、研方面合作的加深, 高校科研活动较之以往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为复杂的过程, 院系部更要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 承担起协调及组织等相关工作, 为校内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科学、系统的改革措施, 使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二者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和有机结合。因此, 高校的对外宣传任务就成为了重要内容。院系部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枢纽, 院系部的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对高校整体形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院系部对外宣传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 以学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

以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是我国高校院系部的基本职能之一,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服务内容及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未来发展, 院系部需充分履行教学服务职能, 及时、准确传递教研信息, 为教师工作提供便利, 严格依照学校方针政策进行教学组织及实施, 并进行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的沟通和反馈。此外, 高校自主权有所增加, 院系部应以学生培养为目的,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信息资料的收集, 以高校整体发展为着眼点提供多方面的意见。

高校院系部是校内师生所处的基本单位, 与师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能够对学生培养产生直接的作用。院系部应创造和谐高效的学习及工作氛围, 在职能范围内保证教学环境安全、合理和整洁,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及教师在教学工作、科研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并加以解决。院系部工作人员应具有服务和奉献意识, 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营造温馨友爱的院系氛围, 为学生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 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管理信息及协调关系

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国家及政府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校级管理层各项指示决定、本院系内部重要活动事件等信息, 都需要通过院系部的上下传递。针对这种情况, 院系部应充分做好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 去粗取精, 并进一步承担起中枢职能, 保持校内有关机构、院系内师生、社会有关部门等各方面之间的信息准确通畅。

院系部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点, 需要同时协调横纵、内外等不同层次和方向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所处位置及工作内容上的不同, 院系之间、院系部与校管理层之间, 以及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各有区别, 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各有理解, 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 且可能对教研工作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院系部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协调各方关系, 最大程度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院系部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和组成部分, 明确院系部的职能定位、实现管理创新实践, 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自我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的高等院校教育, 其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纵观历史, 其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及拓展, 由文化知识传授到科学研究, 及至拓展到如今的社会服务甚至精神导向, 高等院校教育日益凸显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高校内部结构的构成及运作是否科学合理, 决定了教育职能的发挥和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结构复杂, 而院系是最基本的教学行政单位, 院系职能定位是否科学、管理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进行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研究, 也就成为了需要予以全面和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部,职能定位,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肖红鹏.对当前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问题的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 2013, (3) .

[2]孔晓虹.关于改进和创新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3]黄士华.关于高校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

全国知名会计院系巡礼 篇5

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结绳记事”是与会计息息相关的,人类开始有经济活动就有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日益成为生猛活泼的新兴科学。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大量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计信息,大量的财务会计信息需要开放给社会大众,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需要供经理人员参考。在高度经济发达地区,不懂会计几乎就要被列为功能性文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迈向市场,原来苏联式的会计无法适应新情势的需要,经济的突飞猛进给我国会计学术界带来极艰巨的挑战及任务。大学会计系快速的扩张,造成了会计研究的需求及压力,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用什么来填这一个个饥渴如狼,深不见底的学习胃口?当今中国会计学界披荆斩棘,为中国会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金融证券市场异常活跃,上市、并购等业务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处理;另外,中国也已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更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中国的会计高等教育也逐渐驶上了快车道。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583家高等院校开设有会计学专业。我们遴选了8家会计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以展示中国会计院系的风采。

这8家会计院系均属于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年至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

厦门大学会计系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实力雄厚,其经济管理学科具有传统优势,不仅在建校之初即设有商科、且是我国50年代院系大调整时唯一保留财经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财经学科一脉相承,实力雄厚,蜚声海内外。

厦门大学共拥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就是其中之一。厦门大学会计系始创建于1924年,八十多年来,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齐整、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条件优越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基地,在全国会计学界处于一流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厦门大学会计系早在1963年即经高教部批准招收会计学研究生,1980年成为我国建国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2年成为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7年成为我国会计学重点学科。

翻开新中国会计学术的发展史,厦门大学会计系为我国科技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厦门大学会计系建系至今先后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学者。早在六十年代,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始创的“资金运动理论”就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会计理论的“南派”。葛家澍教授一直处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我国会计理论拨乱反正、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开拓和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是全国公认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建立了“广义管理会计体系”,发展了我国现代管理会计学。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角度,余绪缨教授与葛家澍教授共同在我国会计学界传播并发展了“信息系统论”,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信息系统论”成为当前在会计性质的探讨方面影响最大的代表性学派。在常勋教授和曲晓辉教授的带领下,“国际会计”研究方向对国际会计基本理论和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吴水澎教授则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建树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审计也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强项,它开拓了我国管理审计理论的研究,并曾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厦门大学会计系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深厚浓重的学术底蕴,宽广豁达的学术风范。厦门大学会计系学术研究以下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优势地位:(1)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2)企业财务报告;(3)现代管理会计理论;(4)战略管理会计;(5)国际管理会计;(6)公司资本结构优化;(7)会计政策;(8)公司治理结构;(9)物价变动会计;(10)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11)管理审计;(12)股权投资管理。

厦门大学会计系主流学科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长期积累了重视教学质量和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提高的优良传统,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勤奋好学、勤于思索,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的良好学风。厦门大学会计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它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硕士和博士、第一位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博士、第一位经济学(审计学)博士、第一位台湾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位外籍会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全国著名的会计系院之一,也是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学院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而会计系就是其下设置的五个系科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会计学系,堪称中国会计学的摇篮。50年代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东地区10余所大学的会计学科都并入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的财务会计系,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云集了李鸿寿、龚清浩、许本怡、娄尔行等会计学科著名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会计学博士点,1988年被国家教委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被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被评为财政部重点学科,2000年申报的“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会计研究基地。

地处上海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海派文化自由的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术研究方法逐步与国际主流接轨。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机制改革,致力开展海外合作,1993年以来,学院相继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澳大利亚国家会计师协会(NIA)建立了合作关系,1996年与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建立了“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进行相互间的资料交换、人员互动和合作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直致力追踪国际上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国内较早倡导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其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研究主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直致力追踪国际上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抓住国内外会计师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提倡“敢为人先”精神,“踏实肯干、追求卓越”作风,“尊重成果、珍惜人才”风尚,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推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教学科研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会计实证研究更是执全国牛耳。多位学者已经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实现了国内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2年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硕博连读生培养制度:在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同时,本学科还积极拓展专业性培训市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制,其中之一是开设MPAcc,开拓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科已经成为各类高层次会计与财务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科是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会计学科,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扎实的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的会计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经济研究室于1950年6月成立会计组。1950年7月22日,马卡诺夫和高诺诺夫两位苏联会计专家到人大工作。苏联专家到校后,始正式成立簿记核算教研室,到1952年,该教研室已发展成为人大规模最大的教研室之一。到1956年,以赵锡禹、赵玉珉、阎达五、阎金锷为骨干的一批教授形成了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主流。

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一直是人大会计系的灵魂人物,早在50年代,因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编写第一本中国化会计教材而闻名于中国会计界;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对会计作了科学的分类,提出会计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宏观会计和微观会计,微观会计又可按其经营目标分为盈利组织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盈利组织会计按管理过程又可进一步分为预测决策会计、内部责任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阎达五教授所提出的“会计管理理论”、“社会会计理论”等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也因此成为中国“会计管理活动论“理论流派的发祥地,有会计理论的“北派”之誉,与南方的厦大会计系遥相呼应。

阎金锷教授则创立了我国工业会计学体系,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的总目标”、“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等观点。赵锡禹教授1961年敢于开设《资本主义会计专题讲座》,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宣扬外国理论,其勇气可谓惊人,被誉为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学者。赵玉珉教授主张的会计核算对象被会计学界称为“过程论”,它与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运动论”一道,成为我国自20世纪50后期到90年代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

人大会计系的老前辈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中青代的徒弟辈绝对撑得起人大会计的旗帜。王化成、耿建新、戴德明、荆新、朱小平、赵西卜……人大会计的师资永远不会逊色。人大会计系1986年成为首批获得会计学、企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2001年会计学科点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被遴选为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试点单位,并成为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育部、财政部等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20余项重要学术奖励。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是享誉国内的财经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培养财经管理人才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前身是会计系,会计学专业是东北财经大学创建初期设立的三个专业之一。1981年恢复会计系建制,1995年12月经财政部批准在会计系基础上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会计学院,目前是东北财经大学最大的教学单位之一。本专业硕士生招生规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1997年被评为财政部重点专业。2000年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双双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管理专业,同年,教育部批准东北财经大学与香港大学在香港地区联合举办会计专业学位班,使东北财经大学成为大陆唯一可以在港办学授予会计学专业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教学单位。2002年会计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会计学院是东北财经大学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之一,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于1993年起设立会计学博士点,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会计学科博士点。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中国经济管理实际,培养务实、过硬的经济管理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教育理念,发挥本学科在全国的优势,迅速扩大会计学院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会计学科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都比较合理的、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和学术梯队,拥有一批在国内会计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比如刘永泽、张先治、刘明辉、方红星等国内知名会计学者,引导本学科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整体实力在全国会计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汇集了一大批内控研究专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开展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在提供内部控制实施动态、内部控制专项数据、内部控制本土案例、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等信息的同时,组织内部控制的专题研讨会和相关培训、咨询。内部控制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

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学院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市场化办学方向”相结合的本科办学特色。“应用型”主要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和选用教材的导向作用上。“国际化”的特色体现在招生方向的设立上。早在1987年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就开始招收国际会计专门化。2001年,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合作,从当年入学的本科生中招收了东北地区首批国际会计方向的学生。国际会计方向的全部专业课程均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驻华机构选派外教来校讲授。“市场化”特色体现在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和资产评估方向。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1994年国内首批获准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的七所高校之一。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流的教学环境、先进的管理经验,让广大学生掌握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具有应对多变商业环境的能力和战略意识,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会计人才,以不断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8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始建于1952年。2003年9月在原会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会计学院,是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国内会计、审计和财务学科建设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办学层次齐全,自1978年恢复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之后,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于1994年成为全国22所具有“注册会计师专业专门化方向”办学资格的院校,于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22所具有“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办学资格的试点院校之一,2007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1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会计学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师资强大,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会计学者,有孟焰、李爽、王君彩等著名教授,也有祁怀锦、袁淳、鲁桂华、吴溪等一大批中青年才俊。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会计学院院长孟焰教授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孟焰教授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他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应以管理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他认为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整个企业组织业绩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理论框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概念体系、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孟教授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里,结合社会经济环境及其经济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对管理会计的本质、职能、对象等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新颖的观点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深受好评与欢迎。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秉承“求实、诚信、创新、奋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坚实的科研能力,着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积极与国际接轨,与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ACC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香港会计师公会以及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等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澳洲会计师公会和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分别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设立了“中财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获得澳大利亚ASA会员资格,并可参加澳大利亚后续CPA考试。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继2006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行的“全国注册会计师(CPA)专业方向教学质量评估”中荣获“第一名”之后,在2007年再次蝉联“第一名”。会计学院广泛尝试丰富多彩的学生教学实践活动,自2006年起,会计学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会计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社会的广泛赞誉,多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评价,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是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部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湖北省(会计学、财务管理)双品牌专业和湖北省财会工作先进集体的学科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汇聚了当时中南地区六省二市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会计学师资集中组建而成的会计系。1999年整合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资源组建为会计学院。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师资队伍中,过去有刘炳炎、杨时展、易庭源、毛恩培、田鉴、向泽生、边恭甫、柴华锋等学术大师,尤其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和会计教育家杨时展教授是前辈学术大师们的典型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杨时展教授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同意当时苏联学者主张的替代有序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替代无序和不联锁的看法,这一思想在当时条件下引起我国会计界的极大震动。同时,杨时展教授首创的受托责任学说与会计控制论,成为我国会计的重要流派。杨时展教授认为,会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体制、经济效益与会计、中国会计的现代化、中国会计的未来等问题的研究,都是从受托责任出发的。并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其受托责任学说和会计控制论成为当代会计、审计学科的奠基石。

目前,会计学院有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罗飞、张龙平、许家林等一大批在国内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旗手和学术领军人物。尤其是学术巨擘郭道扬教授,他所独创的会计、审计史学、会计控制论、产权会计论等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郭道扬教授的巨著《中国会计史稿》,被美国学者誉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会计发展史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鸿篇巨著《会计史研究》奠定郭道扬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科点在会计、审计史学领域的领先学术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已经或正在为中国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一直将学科建设作为龙头,1978年获硕士研究生招生权,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此两项权利的学科点之一),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会计学科被评为财政部部属院校两个重点学科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复评,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21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学优势学科。2007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目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其专业设置紧扣时代的需要,实施“人才精品”战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目前,会计学院拥有郭道扬教授领衔的会计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张龙平教授领衔的审计学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完整的精品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历史悠久,学院前身会计系始建于1938年,由上海光华大学内迁成都时设立,已有近70年办学历史。我国第一号注册会计师、著名会计学家谢霖教授曾主持本学科工作。学院于1952年设立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1981年设立会计学硕士点;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七所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之一;1996年设立会计学博士点;1998年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2006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四川省品牌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会计学、财务管理在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师队伍中,许多老教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著名学者,他们勤奋耕耘,严谨治学,成就卓著,在西南地区以及全国会计学界都享有较高的威望。著名会计学家郭复初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郭复初教授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国家财务理论、财务机制理论、本金与基金分流理论和“大财务”理论等。1986年郭复初教授开始提出并逐步发展国家财务论,明确界定了国有资本与国家财政资金的性质区别,提出由财政统管国有资本的危害,主张设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国有资本,这一原创性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并为后来学术界的“宏观财务论”和“财务分层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6年开始提出并逐步发展的财务机制论,首次将财务的功能拓展到对微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后来学术界的“财务中心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7年形成的本金基金分流论;1983年开始提出并发展的“大财务论”明确界定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对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积极作用;2002年提出的国有资本专营论,系统论述了构建独立的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对构建我国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为实际部门所采纳。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樊行健、赵德武、蔡春、彭韶兵、杨丹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起来,成为会计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院已形成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个办学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分别设有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会计学专业下设CPA(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和会计国际化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设有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和审计与CPA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层次设有财务理论与国有资产研究、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研究以及审计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近几年发表科研成果60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和各类学会优秀成果奖120多项,在全国形成了重大学术影响。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正式成立于1985年,借助于广东率先改革开放、毗邻港澳等优势,呈现明显的后发优势:会计学系是教育部全国先进集体,是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单位,会计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学科;《会计理论》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基础会计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会计学专业连续得到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香港何氏教育基金和培华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具备了雄厚的教学资源。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拥有一支以李学柔、魏明海、谭劲松、刘峰、林斌、唐清泉等为学科带头人的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山大学会计学系在会计学及公司财务研究方面具于全国先进水平。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及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等发表六十多篇学术论文。目前,在全国有影响的研究领域包括: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实践与理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招收从本科到博士三个层次的学生。历来保持着与社会的积极合作。在本科层面,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英文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办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该项目采用国际一流的英文原版教材、案例、教辅资料和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元月中旬到4月中旬,将三年级学生安排到各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进行,会计学系与广州地区“四大”分支机构以及国内较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在广东地区建立了17个实习基地,香港地区建立了1个实习基地。另外,我们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特长的“四大”合伙人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作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兼职副教授,组成专家团队给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了《注册会计师实务》课程,该课程从1999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学生的欢迎。2009年,又增设了一门《CFO实务》,该课程聘请一些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来完成课程的讲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及会计实务工作的了解。另外,会计学系一直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署驻广州办事处、广东省审计厅等政府部门以及广东移动、KPMG等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比如进行合作研究,为其提供咨询、培训等。

会计学系秉承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强调“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会计学专业。

后记

限于篇幅,我们只为读者选择介绍了会计学科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的8所高等学府的会计院系。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会计学在中国近年来在众多会计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优秀的会计院系绝不仅仅是上述的八家会计院系。比如北京大学会计系、清华大学会计系虽然学科建设时间较晚,但上升势头颇令人瞩目。北大清华有着全国最好的生源,招收的学生都很优秀,更从国内外引进许多思维前沿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会计系依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雄厚的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基础,拥有陆正飞、王立彦、吴联生等知名会计学家,在会计与财务领域的分析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上风生水起,其会计学科是国内最具前沿性的会计学科之一;清华大学会计系也很不错,在实证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今天,数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对实证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清华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也拥有一批青年才俊,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就是依托于清华大学会计系的师资建立的,由此可见其实力。另外,如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会计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国内也是很有口碑,其实力绝不亚于一些知名高等院校。

像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等等高等院校的会计学科同样很具竞争力,发展潜力被广泛看好。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衷心祝愿中国会计学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关链接:

我们选择了一些国内的会计学科排名榜单,供读者参考。

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中国会计视野网组织的2011年度最佳会计院系和最具潜力科技园西评选

二、武书连2011年全国高校会计学科排名

音乐院系 篇6

关键词:高校,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

如今的高校考核由于追求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内部质量考核的关注度,将一些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指标引入常规考核体系中,建立相对客观评价的高校绩效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发展,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开始针对高校所属二级院系的国际化发展,以一个自然年为考核周期,全方位考核二级院系的各项国际化发展情况。

一、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概述

现有的评估指标是由主管学校国际事务和国际化发展的行政机关,于2013年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的国际化代表性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全面反映院系国际化的量化指标要素。

其中,5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办学国际化;16个二级指标包括:国际引智、海外访问、国际学术活动、学位留学生、海外游学、国际升学、联合培养、全英语专业、全英语课程、外语教材、合作研究、合作发表、合作伙伴、国际学术平台、英文网站、管理的国际化;40个三级指标: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博士后的教师、长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短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担任国际重要学会Fellow的教师、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的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 (制定目录上的) 上的Keynote Speech数量、本科留学生招生数、研究生留学生招生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招生数、本科学生年度游学人次、研究生年度游学人次、接受海外短期交流本科生人数、接受海外短期交流研究生人数、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本科毕业生、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研究生毕业生、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学科、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本科课程、自主开发的外文教材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外(境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数、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合作发表外文学术著作数、合作申请国际专利(件)、国际合作协议、与百强大学相关院系的国际合作协议、举办的国际会议(指定目录上的)数量、主办国际学术期刊、学院英文网站建设、教师个人英文网页、国际顾问委员会 / 国际学术委员会、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英语版本的管理文件。

行政机关于2013年年底下发给院系国际化负责人员载有相关指标数据名为“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绩效考核电子表格,其中包含总表1张以及16张附表,要求院系负责人填写后上交给行政机关院系联系人,经联系人汇总后,通过数据运算,综合多个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标准数据的信息,定量地表达几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变化程度,即将不同院系的各种实测指标值收集后,通过对综合指数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

二、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优点

(一)指标清晰突出

根据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要求,行政机关设计了涵盖院系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国际化评估指标。“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以此为前提,利用院系实际国际化成果的考评,对被各院系的国际化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其靠近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二)指标综合全面

行政机关设计的指标基本涵盖了院系日常与国际事务相关的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三级指标体系较为完整,能够通过此指标考察院系当前国际化程度,为行政机关了解院系国际化优势和劣势,提供相应经费资助及鼓励参考依据。

(三)指标设有附表补充说明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指标有附表对其指标统计来源进行补充说明。如“教学国际化”中的“联合培养”指标附表中,就需要院系负责人填写院系名称、联合培养项目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名称(英文)、项目简介、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有效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英文)、国家、本科生 / 研究生的,可全面了解、考察院系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体现了考核指标的存在价值。

三、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缺失

(一)部分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几乎都是定量指标,其中部分指标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院系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统计。

第一,指标定义及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的指标存在问题,其所界定的“国外”和“国际”定义和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并没有对此进行界定和定义,导致最后统计出现巨大的偏差。国际科研项目是否限定与设立在国外的企业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是否包含国外企业通过自身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

第二,指标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偏差。“教学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的指标设计不符合设计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对于“教学国际化”的指标评估目标,主要是基于考察院系是否能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院系的课程是否与国外大学授课接轨,院系通过何种手段推进自身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指标设立就存在目标偏差,原因在于虽然院系大多已建立相关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开设了部分英语课程,但大多数的课程仍用中文进行授课。且现有的外文原版教材已有相应的中文版本,并不能仅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的原版教材使用数量来衡量院系课程中的国际化程度,导致原有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

(二)部分指标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

部分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或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导致指标当年无法统计或指标漏统计,造成指标不可操作。

第一,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无法统计当年数据。“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的指标统计周期与其余指标不同。院系统计2013年度所有发表论文数量需要耗费半年,加之需要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故对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要求的指标数据,院系统计数据只有2012年度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据。

第二,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统计数据出现遗漏。上述的“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除了统计周期耗费长的问题以外,还有官方统计手法不全面的问题。由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强调院系科研论文主要看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故相关论文统计仅列举当年期刊发表的以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将由外方教师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导致统计出的数据出现遗漏现象。虽然院系可以通过教师上报弥补遗漏,但由于官方统计数据未涵盖此部分数据,为保证官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院系上报官方数据中并未出现相关数据。

第三,部分指标定位片面,不能代表院系的国际化水平。“教师国际化”中的“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和“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出国任务包含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培训等,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实际因公出访人次数量判断院系在教师国际化方面的贡献程度。又例如“办学国际化”中的“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并不能通过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来判断管理人员国际化程度,管理人员拥有海外求学经历并不代表其在行政管理岗位就具有国际化能力。

四、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的建议

对于“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各项指标,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邀请学校其他机关共同参与制定指标

学校国际化战略实施不单靠主管的行政机关,更需要与之相关的教学、人事、实验室、科研等机关部处合作完成战略目标,故急需邀请相关部处共同参与制定、完善相关指标。此外,每个机关部处都会找院系对口部门提供年度数据,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可分解到相关部处的数据要求中,收集院系数据后共享,避免数据不统一导致评价出现偏差。

(二)设立综合评估组织机构

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都由作为直管领导的行政机关统一评价。建议设置综合评估组织,邀请机关部处、院系代表参与国际化评估,通过匿名评价的方式,避免行政机关主管随意性。同时,院系代表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对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进行完善。

(三)构建考评的激励机制

行政机关通过现有的“院系国际化 评估指标(2013)”考评院系国际化发展情况后,虽会横向对比各院系指标好坏,但不会告知各院系考评结果。笔者认为,可以设立考评激励机制,对国际化发展较好的院系进行激励,并召开相关经验交流会共享国际化经验,谋求各院系国际化共同发展。

杭州体育院系拳击课程现状分析 篇7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

虽然年轻教师充满了活力, 创造精神十足, 但毕竟教龄短、教学经历不足, 还处于不断学习与自身提高的发展阶段, 因此,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年老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 指导能力较强, 但毕竟缺乏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下降。而在教师中, 30~45岁的教师理论功底、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到了最佳时期, 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较强, 是拳击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1.2 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分析

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 同时体育教师的学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通过调查得知, 杭州各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是比较高的, 大部分都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这说明体育院系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 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拳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1.3 教师职称情况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40名体育教师中, 具有助教职称的有9人;具有讲师职称的有11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有12人;具有教授职称的有8人。从调查结果看, 教师职称情况还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表明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教师团队的能力结构比较均衡,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

1.4 教师对拳击课的认识程度

在被调查的40名教师中有2人认为学生学习拳击容易出去惹是生非, 和别人打架;有6人认为学生学习拳击怕不好管理;虽然有一些人比较担心拳击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但所有的教师都一致认为拳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对拳击的认知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拳击教学态度, 这对教师的教学热情、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1.5 教师的拳击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拳击教学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拳击课程进行开设与发展的基础。大部分教师都经过正规学习而掌握了拳击技能和拳击理论知识。有一少部分教师还曾经是拳击运动员, 而大部分教师在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拳击技术和理论知识。这说明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校的教师能够胜任拳击课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1.6 体育院校学生男女比重情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四所体育院系的200名学生中, 2013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男生160人, 女生40人。男生所占比重远远过于女生比重。体育院校中存在着男生多, 女生少的比例失调现象。

1.7 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有68名学生初步掌握了拳击技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拳击基本技术的有111人;而熟练掌握拳击基本技术的人数只有21人。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一方面能够对拳击教学的效果进行直接的评价, 同时也反映出了生源质量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而让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熟练掌握拳击技能的学生比重仅为10.77%, 说明学生对拳击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高, 说明了体育学院对拳击教学并不重视, 教师在拳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太高的热情与力度。

1.8 学校拳击课程的设置情况

4所学校都开设了拳击选修课程;有两所学校开设了拳击必修课程;只有1所学校开设了拳击专修课程。拳击在我国始终不被人们所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种新恢复的体育项目, 虽然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 但由于拳击运动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慢, 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于拳击运动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拳击课程的开设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各个体育院校都开设了拳击课程, 但是拳击课程的形式是不同的, 没有全面开设拳击必修课程和专修课程。这对于培养拳击专业人才是不利的。

1.9 学校拳击场馆、器材情况情况

在调查的4所体育院校中共有非专业场地4块, 非专业场地可以进行正常的拳击教学课程;有两个学校具有专业的拳击场地。这说明学校还没能把拳击课程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来发展。因此对拳击教学的投入不大, 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

被调查的4所体育院校中都有拳击教学中所需的拳击手套与护手绷带, 但是在沙袋、拳击护具、拳击服装方面却存在欠缺。这说明杭州市内所属的体育院校中在拳击教学中存在器材短缺的情况。

2 结论

(1) 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校拳击教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还不是很高。

(2) 大部分拳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拳击专业教学能力。

(3) 体育院校学生对拳击运动的认识程度较低, 拳击技能的掌握能力不强。

(4) 体育院校对拳击运动的课程设置与开展形式不完善。

(5) 拳击专用设施和专用器材还不够完善。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系对拳击专业投入方面较少, 不能满足拳击课程的教学的需求。

3 建议

(1) 完善拳击教学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与知识技能水平。

(2) 针对拳击技能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3) 体育院校之间要就拳击技能与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沟通与交流,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学校拳击课程的发展。

(4) 学校应该适当增加拳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重, 发挥中老专家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提高。

(5) 中青老教师之间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拳击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完善体育学院拳击教学的教材设施与教学课程设置。

(7) 加强体育院校拳击运动的宣传及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1]蒋靖柯, 段丽华.拳击任选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0) :107.

[2]俸洪斌.高职院校开展拳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107.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 篇8

1 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以及管理

1.1 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不下划, 应保留在学校。

可将岗位津贴、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下划到二级学院管理。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可以下划到二级学院进行管理, 例如:办公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等。二级学院经费划拨按照以下模型: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 I为职工结构权数) 。

1.2 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

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 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各二级学院必须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经学院财务委员会通过后, 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 一部分直接划拨, 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 按照考评结果划拨。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2 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二级财务管理正常开展的保障。

学院领导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制定学院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以保证以学院为中心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运行。第一, 学院的财经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 院长对本学院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院长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委托相关人员行使一定的财权, 并明确其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年度经费的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事项。进一步加强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学院的年度财务报告、学院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均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第二,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虽然学科不同, 但其目标体系应大致相同。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提出每学年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采取考核指标与学院经费挂钩的办法, 督促各二级学院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年终由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例如:如果二级学院达到了既定目标, 经费全额拨付;如果有二级学院超额完成任务, 则给予奖励;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指标, 扣罚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

2.2 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实施财务预算, 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建立学院二级预算管理体系, 就是要形成一套明确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预算管理, 强化支出控制的预算体系。首先, 学校应提高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的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学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指导。科学测定二级学院收入预算的有关定额标准, 用标准定额和学院人数来确定二级学院预算收入数, 并下达二级学院的经费指标。其次, 要成立一个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财务的院长担任, 委员由二级单位、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有此部门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 科学分配各种经费, 动态调整预算, 组织预算完成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为预算管理提高组织保障。第三,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要求二级院系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合理开支。学院预算一经审批通过, 就要严格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 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遵循预算管理办法和财务收支审批办法, 必须在预算指标范围内合理安排好资金。第四, 建立预备费制度。预备费是为了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 或为调节因政策影响造成的预算误差而设置的资金。预备费的数额, 可根据当年的经济、政策环境状况, 按可实现的总收入的适当比例编列, 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第五,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要从预算监督检查中, 了解学院预算的优点和不足, 严格预算的执行, 建立起学院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新体系。

2.3 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学校实行财务二级管理后,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 调整工作职能,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个二级院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考核上。要加强对学校统筹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并为二级学院提供核算服务, 向二级学院提供经费运作信息, 考核监督二级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利用计算机对下属各学院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立刻预警。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及时将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学院, 使他们合理作出相应决策, 合理配置学院资源。

2.4 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

在校院二级管理中, 民主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民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民主监督的效用,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增强二级学院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学院的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等涉及学院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应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接受教职工代表的监督;要完善和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理顺民主管理渠道, 丰富民主管理途径, 完善二级教代会代表问询制度, 通过分层次授权和校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行使经济管理监督职能。对二级教代会代表就某一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向学院领导的询问, 学院领导必须正面、实事求是地做出解答, 改变目前常见的学院“公开”什么, 群众才能知道什么的情况。使院务公开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真正得到落实。结合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和高校经济监督制度, 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前移监督关口, 将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 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3 结论

完善高校的二级财务管理,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行为, 对于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要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以此来规范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行为,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质量, 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学院外部财务监督和学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使得二级财务管理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偏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管理方式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二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苗生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5) .

[2]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2007, (5) .

[3]楼燕芬, 方灵丽.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8, (5) .

上一篇:胸外科术后下一篇:捕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