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文化(精选12篇)
院系文化 篇1
摘要:继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后,英语专业也成为了高校必开的一个学科。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英语院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院系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促进整个学校建立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校园英语文化的产生,进而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立。英语院系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方面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院系,英语文化,建设,作用
一、建设校园英语文化的意义
从国家来讲,文化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而从校园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校园的建构,对于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提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英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校园文化的构建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英语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生活的品味、增强自身的审美价值,进而把英语文化的积极因素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可以建设健康、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英语院系在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英语院系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1)英语院系所创建的英语应用平台。英语应用平台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最传统的方法,一直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以英语平台为依托可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比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口语比赛、进行英语实地训练等活动。英语文化活动虽然是课外活动,但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对英语应用平台的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学生就可以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
校园英语各项文化活动不能盲目的进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文化活动进行分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文化活动获取信心。对于初学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英语的诗歌朗诵、讲英语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中级的学习者就要加强难度,可以让他们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于高级的英语学习者就要以实地训练和演讲比赛、英语文章翻译竞赛、英语小小说竞赛为主。从上面可以看出,这种分阶段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英语教学得到很好的改革。
(2)英语院系所创建的英语网络平台。英语应用平台受时间、环境及人员的限制,但是网路平台就没有这些限制,它通过信息的传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建设时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线上英语。线上英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线上学习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受时间的限制,假如线上网络学习平台得到实现,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很方便。微型课堂在线上教课中效果比较显著。微课就是老师把课上要学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概括以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网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视频了解要学的知识,等到课上讲解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轻松。
2)网络数字英语图书馆。现在很多的学校都有英文数字图书馆,英文数字数字图书馆是英语院系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图书中的英文内容输入到电脑中,把文字转化为数字。学生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所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愿意翻阅书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英语院系是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1)英语院系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英语院系作为校园英语文化的核心队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作文比赛、英语辩论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加英语类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开展的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英语院系在英语文化建设中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2)英语院系可以提高校园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是在校学生必选的一门课程,但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不注重英语的学习,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往往抱着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行的心理来应对英语的学习。
英语院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制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加入英语活动,这样就能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有英语院系的老师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3.英语院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和教师不仅仅是校园的主体,他们更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英语院系可以通过一些业余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这样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风气。
结论:校园文化在现在学校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要想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提高,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发挥英语院系的主导作用,在院系的扶持下,把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贾晓锋.如何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5,14:34-36.
院系文化 篇2
模板一:有特长的学生
该生自入校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思想和行动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刻苦认真,专业成绩优秀,尤其在________方面有特长,曾获_________奖励;为人诚实守信,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尊师敬长团结同学;总之该生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模板二:表现特别优异已入党的学生
该生在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学习刻苦认真,专业知识过硬,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1/2/3)等奖金,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为人诚实守信,工作任劳任怨,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总之该生是一名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模板三:多次获奖的学生
该生自入校以来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政治上努力寻求发展,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学习刻苦认真,专业成绩优异,多次获__________等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为人踏实守信,尊师敬长,团结同学,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该生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模板四:表现一般,未得到任何奖励的学生
该生自入校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政治表现好;学习刻苦认真,专业知识过硬;为人诚恳,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该生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在每一句的最后补上“愿意推荐到贵单位就业,望接洽。”
1、该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成绩良好,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担任学生干部表现不错,是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该生在校期间能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做好工作,能根据具体情况带领同学开展活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学习上能严格要求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3、该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努力,成绩良好,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兴趣广泛,思想上要求进步,是一位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大学生。
4、该生思想进步,学习努力,成绩良好,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协助精神不错,曾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是当代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5、该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认真刻苦,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作认真负责,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锻炼,是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大学生。
6、该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性格开朗,乐于奉献,关心集体,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尽职尽责,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7、该生在校期间思想向上,遵纪守法,工作勤奋,办事细心,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社交及动手能力不错,学习良好,是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8、该生在校期间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学习认真刻苦,学业不断进步,是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9、该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品德方面都获得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刻苦钻研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思想上要求进步,是当代合格的大学生。
10、该生在校期间能拥护中国共产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学习方面认真刻苦,学到了本专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位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大学生。
11、该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工作积极,担任学生职务,认真负责,尊敬老师,与同学团结互助,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院系文化 篇3
关键词:院系;权力下放;自主权
一、扩大院系自主权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学院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规模的扩张,生源和师资力量都达到了峰值,学院和下属的系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渴望在高校的快速发展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目前高校学院制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校内权责分配不均匀,学院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其所拥有的权力不匹配。权利过多地集中在学校一级,学院更多地承担着办学任务而没有自主管理的权利,学院的责权出现了分离。
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学院的事务性工作的增多,同时学院是出于一线的执行部门,并不具有相关的人事权、财务权,极大的束缚了院系活动的自主性,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境况。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院系作为教学科研的一线,在教学、科研、办学方面没有很多自主权和经费,涉及到经费和人事变动都需要上报、申请,等待上级的批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校级部门事无巨细,管的太多太宽,疲于应付,而处于一线的院系需要的效率和自主大打折扣。简而言之,上级部门运转忙乱,下级组织责大权小,各自的权利、权力、责任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如此情况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对于能够增强院系办学自主性的职称评定、经费使用、人员调配,需要从校级职能部门下放到教学科研的一线。学校需要做的是,对院系有清晰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不能只是注重对教职工岗位的业绩考核,而忽略了多学院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
高校重要职能活动比如说人事管理、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学术就业等,这些管理权限都主要在校一级管理部门。二级院系想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作用,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学校在相关领域松绑,下放更多自主权。本科院校改革的众多举措中,下放权力给院系已经是必由之路,在一定程度提升了组织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极大提升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释放学术活力,给学术自由创造合适的环境。
二、复旦大学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清华和北大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2014年7月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清华、北大和上海市“两校一市”的综合改革方案。清华、北大是国内最顶级的两所高校,上海是全国唯一获批开展教改综合试验的城市。早在方案公布之前,“两校一市”就被形象地比作“教育自贸区”。
从2015年1月开始,复旦大学校内各个院系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不再“吃大锅饭”、等待学校资源的“计划分配”,而是自己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竞争,学校根据院系规划进行资源配置。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改革不是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盘活存量、激发每个学院的办学活力。让学校审批决定每个具体学科的发展、选聘人员、分派资源,肯定不如院系更加知根知底。要让第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做决策,决定人财物该用在哪。学校对各院系、学科自身的常规发展扮演审核、监督角色,腾出精力,谋划少量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
事实上,院校两级管理也非新生事物,包括复旦在内的不少高校曾有尝试。复旦大学早在2002年就试水两级管理改革。当时,生命学院一位“海归”院长千方百计争取到在学科建设方面试点两级管理的机会,然而没过多久,就举手放弃了:“用人用钱都说了不算,拿什么做学科建设?这个管理权还是收回吧!”
校方也不是没想过下放用人权、财权。复旦曾试行经费使用权下放,部分院系有了财权后,在其他资源配置仍沿用老机制的背景下,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曾有院系负责人遭遇这样的问题,“有了钱,可以买设备了,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空间放设备;好不容易腾挪出空间,又没有足够研究生资源开展科研……”院系有了钱、有了权,却没有相匹配的机制保障,发展仍多掣肘。
2014年底,教育部核准了 《复旦大学章程》。学校利用制定和完善 《复旦大学章程》之机,展开了全校各级规章制度的全面梳理。到目前确认有效规章制度总数为520件,废止和宣布失效文件、制度655件。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治理组织,为学术组织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学校已修订完成《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规范实施条例(试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并完善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为院系学术治理架构建设做好了顶层设计。
在这一基础上,校级行政部门精兵简政,不怕“伤筋动骨”。从2012年7月开始,复旦大学校机关部门从42个精简到33个,首批进行改革的25个机关部门内设科室从125个精简到83个。中国的大学中,人事部门往往“底气最足”。而这次,复旦大学人事处内设科室,从11个被精简到了6个。与此同时,对学院掌门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院做好本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乃至各类教学培养和课程培养规划的前提下,学校才会把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整体配置给院系学院,然后由院系根据本学科发展的状况,自主决定运行模式和实施方案。只有院系具备了承接两级管理的能力,相应的权力才会下放。
三、院系扩大自主权后的管理——流程再造避免放权混乱
1.尽快制定大学章程,明确院校权利、职责,促进依法治校、治院。按照学校和学院的各自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科学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施学校章程,推进大学章程和依法治校工作的贯彻落实,按照大学章程进行大学治理,使学校章程成为办学治校的根本制度。学院层面要逐步推行教授委员会制度,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管理。重要事项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教代会决策。高校要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在管理工作中,依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把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稳定运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
2.大胆下放财务权和人事权。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权力划分,明确学校和学院两级责任,按照强化宏观指导监督、目标管理与降低管理重心的原则,将有利于学院自主办学的职责下放给学院层面。保留在学校层面的财务管理权和审批权,为实现学校重大事项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而确立,下放到学院的财务管理,是为实现学院自主办学的职责而设立。学校需要将由学院自主确定的财务管理事项进一步明确,通过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使二级学院获得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管人、治事落到实处,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在教师基础津贴和专业建设津贴分配模式上,需要按照“质量优先、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教职工收入分配,切实调动每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扩大院系自主权后,需要加强对院系的监督。如何避免权力“一放就乱”?放权后的两大难点,一是怎么样保证学校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有效整体,二是学院如何很好地自主运行。事权、财权的下放固然可以提升院系办学自主性,但是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失控,滋生腐败。建立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纪检部门组织协调”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要求。注重发挥高校纪检监察、内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增加教职工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术评审中的发言权。
落实院系管理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是目前我国大学学院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所必须的,同时也要避免权力“一放就乱”的局面,加大外部的监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都光珍.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6-20.
[2] 刘春生,刘元林,周广林.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 [J].教育现代化,2015(5):78-80.
院系文化 篇4
关键词: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引领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更是大学生特有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对于正确引领学生思想发展, 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 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阶段以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成就斐然的同时, 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未能得到充分显现。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革新是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取得了显著成绩, 呈现出许多新亮点、新面貌, 初步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高校校园建设在实效性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校园文化建设过分追求政绩, 削弱了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完成教育目标过程的重要作用;建设内容与实际脱节, 导致了重娱乐轻启迪、重“俗”轻“雅”等现象的出现, 偏离了高校教书育人的主旨, 削弱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雅文化的关注和认知;建设过程中的纯政治化、形式化倾向严重, 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兴趣, 导致非主流文化在校园中滋生;不能有效应对网络低俗文化冲击, 致使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规范意识以及心理抗压能力出现下滑。
针对上述问题, 如何做出有效应对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当前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需要, 它决定着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心理素质能否健康发展, 影响着青年学生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有效培养, 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否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革新的实践探索
在大多数高校中, 美术院系因其专业教学和实践的特殊性, 往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院系, 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 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高校美术院系的校园文化建设因其专业实践的特殊性有着先天的便利和优势, 各类主题、各种内容的画展、作品展, 以及专业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 都可以将其延伸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 将专业实践活动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与学术性提升的同时, 使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所学习的充分衔接。通过校园文化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便于学生学习方向性的增强和学习热情的提升。
(二) 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 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高尚的思想、感人的艺术形象、强大的震撼力, 这正与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作用相契合。学校通过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优秀的作品创作和展现之中, 通过愉快的审美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发生作用。其教育效果远远大于抽象的理论说教形式, 使学生受到具体形象的直观教育。
(三) 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其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是高校美术院系日常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同时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更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广袤的素材来源。传统节日、古建筑、民间工艺、戏曲、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等众多传统文化形式, 都可作为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开展的内容参考, 对其内涵特质进行深度挖掘, 从中提炼出适合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相关内容, 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 思想视野得以拓宽, 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更能使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强化。
(四) 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为所有事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例外。一条劲爆的微博在数小时内便可在网络风传, 高校大学生群体则是这些信息的主要受众之一。“表哥”“房叔”“佛山小悦悦事件”等网络中广为传播的社会热点人物及事件, 无疑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 同时这些网络焦点事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素材和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剖析,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弘扬社会正能量, 抵制不良行为的专业实践创作和校园文化活动, 如公益海报设计展、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展等。在实践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创意创新思维的同时,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活动所涉及时事热点的相关知识信息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认识、学习和吸收, 有效培养了学生全面正确洞察事物、认知事物、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正确引领了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 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方向、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格。
(五) 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应与青春主题相结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 充斥着各种新鲜事物和信息, 这也促成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乐于去追求时尚、追求前卫, 尽可能地去彰显自身的青春风采。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 贴近学生的思想需求, 积极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圈子, 对大学生青春生活事物的内涵、特质进行深度挖掘, 提炼出适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相关内容进行活动设计, 通过发挥美术院系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革新中的大学生思想引领
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思想成长需求、学院的教育教学需求、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可以说是高校美术院系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形成一系列专业特色突出、教育成效显著、文化内涵深邃、时代主题鲜明、青春旋律明快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客观洞察事物、认知事物、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 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自身文化素养, 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各类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体验, 使得他们在客观事物的判断认知和技能实践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 成为领跑者;使得活动成果的知晓者受到感染与启迪, 成为随行者;使得活动的参与者和知晓者成为日常行为中的示范与带动者, 使更多的人成为践行者, 有效引领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前行, 真正发挥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建设中育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复.大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12) .
[2]马可, 张艳霞.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理论学习, 2006, (11) .
[3]夏湘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3) .
院系推荐意见 篇5
该生在校期间思想态度端正,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不断的充实自己学习上,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工作上,曾担任班长,组织过春游、秋游、班级宿舍际联谊等活动,充实了课余生活,加强了人际联系,并狠抓班风,班集体的期末成绩较好;同时也担任过文学社编辑部部长一职,参与组织诗歌朗诵、现场征文等比赛,还出了社报。职业技能上,熟练使用电脑和各种软件,掌握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技能。同意推荐。
法国8所摄影院系及特色课程 篇6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Le département dhistoire de lart)
在艺术史系下设的摄影史课程,由摄影史学家米歇尔·普瓦威尔(Michel Poivert)为导师主持课程。通过系统的摄影理论研究,建构起对摄影史不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梳理。
巴黎第八大学摄影与当代艺术系
(Université Paris 8,Photographie et Art Contemporain)
这是唯一一所大学体制下的摄影系。课程注重与摄影理论、摄影史相结合,同时对摄影技术的完善也是其课程重点。最终,把摄影艺术理论、当代艺术与摄影创作相结合,成其为课程的特色。
卢浮宫学院(LEcole du Louvre)
该学院以培养艺术史人才为目标。摄影史也是其课程之一,通过严格的史学方法论,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摄影史的专门人才。
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
法国唯一一所国立摄影学院。通过从摄影技术到摄影理论、当代艺术语境研究的课程,以培养摄影家和艺术家为目标。从而,研究当代摄影、影像创作成为学院的教学核心。
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摄影与录像系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photo et vidéo )
该学院的摄影系针对摄影技术和视频,录像技术的课程是其特色之一,在掌握了完善的技术后,再过渡到使用摄影和视频录像的艺术创作上来。
路易·卢米埃尔国立高等学院摄影系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Louis-Lumière, Photographie)
该学院的摄影系注重摄影技术,如黑白暗房、彩色暗房、取景拍摄、后期制作等摄影技术课程的培养,但也有摄影创作课程的设置。
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
(Le Fresnoy -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
这个当代艺术工作室要求是艺术院校毕业后的学生才能考入,也即必须具备完整的影像创作观念。课程既有影像技术的设置,但更注重艺术创作思维的系统化与个人化表达。
Gobelins图像学校(Ecole de limage GOBELINS)
院系文化 篇7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教育的变化, 院系部是高校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 社会及教育的进步必然导致院系部职能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各方各面的剧烈变化, 我国高校院系部面临新的社会形势, 其职能定位及管理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
1.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并通过这种改变“压缩”了真实世界内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对教育而言,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为身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 高等院校逐渐发展成为了同时进行信息接受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 较之以往其在社会中的信息地位与职能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 顺应时代潮流, 适应并融入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是高校要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1]。
院系部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也要对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有极为清醒的认识。纵观全球, 信息在个人、机构及部门等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信息的掌握无疑意味着更多更佳的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 高校院系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适应并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中去, 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院系部应重视的一大课题。
2.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化
院系部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单位, 其工作成效对高校产生着重要影响, 然而换一个角度不难发现, 高校的发展也对其院系部职能发挥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高校等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规模、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高校招生的扩大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质的进步。然而, 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也带了无可避免的消极作用, 教学及管理方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教育质量、校内风气、社会声望及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频频发生[2]。在高校教学系统中院系是同学生保持最直接和密切接触的部门, 高等教育的扩大、高校学生人数在短时期内的急剧增加及相应而来的结构变化, 导致院系部面临复杂而多变的新形势, 因此进行全新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3. 教育改革的深化及高校的职能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中央集权式开始向坚持权利、责任、利益相互协调统一这一原则下的分权方向发展, 高校自主权增加, 院系部职能与责任随之而扩大[3]; 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由传统政府独揽投资转向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共同支持,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 院系部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环节, 工作及职能领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很多方面的深入改变, 例如在传统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学分、选课及弹性学制, 内部管理更加注重民主制及人文性化等, 如何进行职能定位以在全新的校内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 就成为了高校院系部需要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的职能定位
当下, 我国高校内部部分工作人员对院系部职能认识不够明晰, 对院系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认为院系部工作是校领导层布置要求的“杂活”、多做无益的思想严重。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职能的明确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1. 管理中心职能
院系部处于高校基层管理的中心位置, 协助校级管理层进行专项事物办理并辅助处理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各项事物的最终决定、实践、调控及总结反馈过程中进行各种关系调节。应注意到, 高校内的院系部领导人员大都是校内学术研究项目的领导者, 需要在承担科学研究、学术会议交流、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同时, 负责院系部的行政领导工作。因此, 院系部更应充分履行管理中心职能,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作为联系上下阶层及校内校外不同机构的部门, 院系部必须明确自身协调各方、调控全局的管理中心职能。
2. 联络“窗口”地位
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履行大都是通过院系部最终实现的。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是校内各单位及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窗口”。院系部的工作效果直接反映出了高校的精神面貌, 侧面展现了校内党群、师生关系及其工作效率。因此, 院系部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联络“窗口”地位, 明确院系部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形象,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行。
3. 辅助及服务作用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 对校级各项工作都具有辅助及服务作用。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事务繁杂, 离开了院系部的辅助及服务工作, 高校日常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4]。因此, 院系部应履行好辅助职能, 实施关系、信息、步骤、任务等多种性质的协调, 辅助校管理层处理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同时,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也要承担起服务师生的部门职责, 认知履行诸如文案事物管理、教学管理等日常任务, 及时处理师生的请示, 认真接待师生来访, 征集及听取师生有关的意见建议, 用实际行动解决师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为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管理创新
1. 辅助科研及对外宣传
科学研究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本质特征, 院系部并不担负直接性科学研究任务, 却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高校自主权的不断增加及同社会在产、教、研方面合作的加深, 高校科研活动较之以往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为复杂的过程, 院系部更要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 承担起协调及组织等相关工作, 为校内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科学、系统的改革措施, 使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二者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和有机结合。因此, 高校的对外宣传任务就成为了重要内容。院系部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枢纽, 院系部的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对高校整体形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院系部对外宣传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 以学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
以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是我国高校院系部的基本职能之一,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服务内容及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未来发展, 院系部需充分履行教学服务职能, 及时、准确传递教研信息, 为教师工作提供便利, 严格依照学校方针政策进行教学组织及实施, 并进行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的沟通和反馈。此外, 高校自主权有所增加, 院系部应以学生培养为目的,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信息资料的收集, 以高校整体发展为着眼点提供多方面的意见。
高校院系部是校内师生所处的基本单位, 与师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能够对学生培养产生直接的作用。院系部应创造和谐高效的学习及工作氛围, 在职能范围内保证教学环境安全、合理和整洁,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及教师在教学工作、科研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并加以解决。院系部工作人员应具有服务和奉献意识, 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营造温馨友爱的院系氛围, 为学生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 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管理信息及协调关系
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国家及政府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校级管理层各项指示决定、本院系内部重要活动事件等信息, 都需要通过院系部的上下传递。针对这种情况, 院系部应充分做好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 去粗取精, 并进一步承担起中枢职能, 保持校内有关机构、院系内师生、社会有关部门等各方面之间的信息准确通畅。
院系部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点, 需要同时协调横纵、内外等不同层次和方向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所处位置及工作内容上的不同, 院系之间、院系部与校管理层之间, 以及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各有区别, 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各有理解, 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 且可能对教研工作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院系部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协调各方关系, 最大程度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院系部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和组成部分, 明确院系部的职能定位、实现管理创新实践, 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自我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的高等院校教育, 其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纵观历史, 其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及拓展, 由文化知识传授到科学研究, 及至拓展到如今的社会服务甚至精神导向, 高等院校教育日益凸显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高校内部结构的构成及运作是否科学合理, 决定了教育职能的发挥和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结构复杂, 而院系是最基本的教学行政单位, 院系职能定位是否科学、管理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进行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研究, 也就成为了需要予以全面和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部,职能定位,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肖红鹏.对当前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问题的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 2013, (3) .
[2]孔晓虹.关于改进和创新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3]黄士华.关于高校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
全国知名会计院系巡礼 篇8
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结绳记事”是与会计息息相关的,人类开始有经济活动就有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日益成为生猛活泼的新兴科学。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大量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计信息,大量的财务会计信息需要开放给社会大众,大量的管理会计信息需要供经理人员参考。在高度经济发达地区,不懂会计几乎就要被列为功能性文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迈向市场,原来苏联式的会计无法适应新情势的需要,经济的突飞猛进给我国会计学术界带来极艰巨的挑战及任务。大学会计系快速的扩张,造成了会计研究的需求及压力,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用什么来填这一个个饥渴如狼,深不见底的学习胃口?当今中国会计学界披荆斩棘,为中国会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金融证券市场异常活跃,上市、并购等业务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处理;另外,中国也已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更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中国的会计高等教育也逐渐驶上了快车道。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583家高等院校开设有会计学专业。我们遴选了8家会计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以展示中国会计院系的风采。
这8家会计院系均属于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年至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
厦门大学会计系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实力雄厚,其经济管理学科具有传统优势,不仅在建校之初即设有商科、且是我国50年代院系大调整时唯一保留财经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财经学科一脉相承,实力雄厚,蜚声海内外。
厦门大学共拥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就是其中之一。厦门大学会计系始创建于1924年,八十多年来,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齐整、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条件优越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基地,在全国会计学界处于一流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厦门大学会计系早在1963年即经高教部批准招收会计学研究生,1980年成为我国建国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2年成为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7年成为我国会计学重点学科。
翻开新中国会计学术的发展史,厦门大学会计系为我国科技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厦门大学会计系建系至今先后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学者。早在六十年代,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始创的“资金运动理论”就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会计理论的“南派”。葛家澍教授一直处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我国会计理论拨乱反正、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开拓和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是全国公认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建立了“广义管理会计体系”,发展了我国现代管理会计学。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角度,余绪缨教授与葛家澍教授共同在我国会计学界传播并发展了“信息系统论”,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信息系统论”成为当前在会计性质的探讨方面影响最大的代表性学派。在常勋教授和曲晓辉教授的带领下,“国际会计”研究方向对国际会计基本理论和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吴水澎教授则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建树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审计也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的强项,它开拓了我国管理审计理论的研究,并曾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厦门大学会计系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深厚浓重的学术底蕴,宽广豁达的学术风范。厦门大学会计系学术研究以下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优势地位:(1)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2)企业财务报告;(3)现代管理会计理论;(4)战略管理会计;(5)国际管理会计;(6)公司资本结构优化;(7)会计政策;(8)公司治理结构;(9)物价变动会计;(10)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11)管理审计;(12)股权投资管理。
厦门大学会计系主流学科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长期积累了重视教学质量和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提高的优良传统,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勤奋好学、勤于思索,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的良好学风。厦门大学会计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它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硕士和博士、第一位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博士、第一位经济学(审计学)博士、第一位台湾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位外籍会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全国著名的会计系院之一,也是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学院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而会计系就是其下设置的五个系科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会计学系,堪称中国会计学的摇篮。50年代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东地区10余所大学的会计学科都并入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的财务会计系,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云集了李鸿寿、龚清浩、许本怡、娄尔行等会计学科著名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会计学博士点,1988年被国家教委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被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被评为财政部重点学科,2000年申报的“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会计研究基地。
地处上海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海派文化自由的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术研究方法逐步与国际主流接轨。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机制改革,致力开展海外合作,1993年以来,学院相继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澳大利亚国家会计师协会(NIA)建立了合作关系,1996年与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建立了“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进行相互间的资料交换、人员互动和合作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直致力追踪国际上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国内较早倡导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其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研究主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直致力追踪国际上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抓住国内外会计师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提倡“敢为人先”精神,“踏实肯干、追求卓越”作风,“尊重成果、珍惜人才”风尚,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推动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教学科研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会计实证研究更是执全国牛耳。多位学者已经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实现了国内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02年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硕博连读生培养制度:在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同时,本学科还积极拓展专业性培训市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制,其中之一是开设MPAcc,开拓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科已经成为各类高层次会计与财务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科是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会计学科,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扎实的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的会计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经济研究室于1950年6月成立会计组。1950年7月22日,马卡诺夫和高诺诺夫两位苏联会计专家到人大工作。苏联专家到校后,始正式成立簿记核算教研室,到1952年,该教研室已发展成为人大规模最大的教研室之一。到1956年,以赵锡禹、赵玉珉、阎达五、阎金锷为骨干的一批教授形成了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主流。
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一直是人大会计系的灵魂人物,早在50年代,因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编写第一本中国化会计教材而闻名于中国会计界;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对会计作了科学的分类,提出会计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宏观会计和微观会计,微观会计又可按其经营目标分为盈利组织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盈利组织会计按管理过程又可进一步分为预测决策会计、内部责任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阎达五教授所提出的“会计管理理论”、“社会会计理论”等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也因此成为中国“会计管理活动论“理论流派的发祥地,有会计理论的“北派”之誉,与南方的厦大会计系遥相呼应。
阎金锷教授则创立了我国工业会计学体系,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的总目标”、“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等观点。赵锡禹教授1961年敢于开设《资本主义会计专题讲座》,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宣扬外国理论,其勇气可谓惊人,被誉为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学者。赵玉珉教授主张的会计核算对象被会计学界称为“过程论”,它与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运动论”一道,成为我国自20世纪50后期到90年代初期有关会计对象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
人大会计系的老前辈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中青代的徒弟辈绝对撑得起人大会计的旗帜。王化成、耿建新、戴德明、荆新、朱小平、赵西卜……人大会计的师资永远不会逊色。人大会计系1986年成为首批获得会计学、企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2001年会计学科点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被遴选为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试点单位,并成为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育部、财政部等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20余项重要学术奖励。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是享誉国内的财经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培养财经管理人才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前身是会计系,会计学专业是东北财经大学创建初期设立的三个专业之一。1981年恢复会计系建制,1995年12月经财政部批准在会计系基础上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会计学院,目前是东北财经大学最大的教学单位之一。本专业硕士生招生规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会计学专业,1997年被评为财政部重点专业。2000年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双双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管理专业,同年,教育部批准东北财经大学与香港大学在香港地区联合举办会计专业学位班,使东北财经大学成为大陆唯一可以在港办学授予会计学专业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教学单位。2002年会计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会计学院是东北财经大学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之一,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于1993年起设立会计学博士点,从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会计学科博士点。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面向中国经济管理实际,培养务实、过硬的经济管理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教育理念,发挥本学科在全国的优势,迅速扩大会计学院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会计学科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都比较合理的、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和学术梯队,拥有一批在国内会计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比如刘永泽、张先治、刘明辉、方红星等国内知名会计学者,引导本学科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整体实力在全国会计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汇集了一大批内控研究专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开展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在提供内部控制实施动态、内部控制专项数据、内部控制本土案例、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等信息的同时,组织内部控制的专题研讨会和相关培训、咨询。内部控制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
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学院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市场化办学方向”相结合的本科办学特色。“应用型”主要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和选用教材的导向作用上。“国际化”的特色体现在招生方向的设立上。早在1987年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就开始招收国际会计专门化。2001年,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合作,从当年入学的本科生中招收了东北地区首批国际会计方向的学生。国际会计方向的全部专业课程均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驻华机构选派外教来校讲授。“市场化”特色体现在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和资产评估方向。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1994年国内首批获准设立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的七所高校之一。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流的教学环境、先进的管理经验,让广大学生掌握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具有应对多变商业环境的能力和战略意识,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会计人才,以不断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8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始建于1952年。2003年9月在原会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会计学院,是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国内会计、审计和财务学科建设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办学层次齐全,自1978年恢复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之后,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于1994年成为全国22所具有“注册会计师专业专门化方向”办学资格的院校,于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22所具有“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办学资格的试点院校之一,2007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1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会计学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师资强大,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会计学者,有孟焰、李爽、王君彩等著名教授,也有祁怀锦、袁淳、鲁桂华、吴溪等一大批中青年才俊。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会计学院院长孟焰教授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孟焰教授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他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应以管理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他认为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整个企业组织业绩最大化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理论框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概念体系、管理会计应用理论。孟教授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里,结合社会经济环境及其经济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对管理会计的本质、职能、对象等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新颖的观点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深受好评与欢迎。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秉承“求实、诚信、创新、奋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坚实的科研能力,着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积极与国际接轨,与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ACC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香港会计师公会以及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等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澳洲会计师公会和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分别在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设立了“中财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获得澳大利亚ASA会员资格,并可参加澳大利亚后续CPA考试。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继2006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行的“全国注册会计师(CPA)专业方向教学质量评估”中荣获“第一名”之后,在2007年再次蝉联“第一名”。会计学院广泛尝试丰富多彩的学生教学实践活动,自2006年起,会计学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会计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社会的广泛赞誉,多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评价,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是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财政部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湖北省(会计学、财务管理)双品牌专业和湖北省财会工作先进集体的学科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汇聚了当时中南地区六省二市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会计学师资集中组建而成的会计系。1999年整合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资源组建为会计学院。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师资队伍中,过去有刘炳炎、杨时展、易庭源、毛恩培、田鉴、向泽生、边恭甫、柴华锋等学术大师,尤其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和会计教育家杨时展教授是前辈学术大师们的典型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杨时展教授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同意当时苏联学者主张的替代有序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替代无序和不联锁的看法,这一思想在当时条件下引起我国会计界的极大震动。同时,杨时展教授首创的受托责任学说与会计控制论,成为我国会计的重要流派。杨时展教授认为,会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体制、经济效益与会计、中国会计的现代化、中国会计的未来等问题的研究,都是从受托责任出发的。并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其受托责任学说和会计控制论成为当代会计、审计学科的奠基石。
目前,会计学院有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罗飞、张龙平、许家林等一大批在国内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旗手和学术领军人物。尤其是学术巨擘郭道扬教授,他所独创的会计、审计史学、会计控制论、产权会计论等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郭道扬教授的巨著《中国会计史稿》,被美国学者誉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会计发展史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鸿篇巨著《会计史研究》奠定郭道扬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科点在会计、审计史学领域的领先学术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已经或正在为中国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一直将学科建设作为龙头,1978年获硕士研究生招生权,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此两项权利的学科点之一),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会计学科被评为财政部部属院校两个重点学科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复评,2004年成为全国首批21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学优势学科。2007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目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其专业设置紧扣时代的需要,实施“人才精品”战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目前,会计学院拥有郭道扬教授领衔的会计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张龙平教授领衔的审计学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了完整的精品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历史悠久,学院前身会计系始建于1938年,由上海光华大学内迁成都时设立,已有近70年办学历史。我国第一号注册会计师、著名会计学家谢霖教授曾主持本学科工作。学院于1952年设立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1981年设立会计学硕士点;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七所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之一;1996年设立会计学博士点;1998年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2006年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四川省品牌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会计学、财务管理在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师队伍中,许多老教师是我国会计学界的著名学者,他们勤奋耕耘,严谨治学,成就卓著,在西南地区以及全国会计学界都享有较高的威望。著名会计学家郭复初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郭复初教授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国家财务理论、财务机制理论、本金与基金分流理论和“大财务”理论等。1986年郭复初教授开始提出并逐步发展国家财务论,明确界定了国有资本与国家财政资金的性质区别,提出由财政统管国有资本的危害,主张设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国有资本,这一原创性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并为后来学术界的“宏观财务论”和“财务分层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6年开始提出并逐步发展的财务机制论,首次将财务的功能拓展到对微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后来学术界的“财务中心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7年形成的本金基金分流论;1983年开始提出并发展的“大财务论”明确界定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对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积极作用;2002年提出的国有资本专营论,系统论述了构建独立的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对构建我国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为实际部门所采纳。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樊行健、赵德武、蔡春、彭韶兵、杨丹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起来,成为会计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院已形成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个办学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分别设有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会计学专业下设CPA(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和会计国际化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设有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和审计与CPA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层次设有财务理论与国有资产研究、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研究以及审计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近几年发表科研成果60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和各类学会优秀成果奖120多项,在全国形成了重大学术影响。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正式成立于1985年,借助于广东率先改革开放、毗邻港澳等优势,呈现明显的后发优势:会计学系是教育部全国先进集体,是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单位,会计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学科;《会计理论》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基础会计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会计学专业连续得到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香港何氏教育基金和培华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具备了雄厚的教学资源。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拥有一支以李学柔、魏明海、谭劲松、刘峰、林斌、唐清泉等为学科带头人的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山大学会计学系在会计学及公司财务研究方面具于全国先进水平。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及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等发表六十多篇学术论文。目前,在全国有影响的研究领域包括: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实践与理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中山大学会计学系招收从本科到博士三个层次的学生。历来保持着与社会的积极合作。在本科层面,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英文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办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该项目采用国际一流的英文原版教材、案例、教辅资料和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元月中旬到4月中旬,将三年级学生安排到各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进行,会计学系与广州地区“四大”分支机构以及国内较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在广东地区建立了17个实习基地,香港地区建立了1个实习基地。另外,我们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特长的“四大”合伙人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作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兼职副教授,组成专家团队给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了《注册会计师实务》课程,该课程从1999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学生的欢迎。2009年,又增设了一门《CFO实务》,该课程聘请一些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来完成课程的讲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及会计实务工作的了解。另外,会计学系一直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署驻广州办事处、广东省审计厅等政府部门以及广东移动、KPMG等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比如进行合作研究,为其提供咨询、培训等。
会计学系秉承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强调“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会计学专业。
后记
限于篇幅,我们只为读者选择介绍了会计学科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的8所高等学府的会计院系。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会计学在中国近年来在众多会计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优秀的会计院系绝不仅仅是上述的八家会计院系。比如北京大学会计系、清华大学会计系虽然学科建设时间较晚,但上升势头颇令人瞩目。北大清华有着全国最好的生源,招收的学生都很优秀,更从国内外引进许多思维前沿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会计系依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雄厚的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基础,拥有陆正飞、王立彦、吴联生等知名会计学家,在会计与财务领域的分析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上风生水起,其会计学科是国内最具前沿性的会计学科之一;清华大学会计系也很不错,在实证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今天,数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对实证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清华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也拥有一批青年才俊,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就是依托于清华大学会计系的师资建立的,由此可见其实力。另外,如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会计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国内也是很有口碑,其实力绝不亚于一些知名高等院校。
像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等等高等院校的会计学科同样很具竞争力,发展潜力被广泛看好。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衷心祝愿中国会计学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关链接:
我们选择了一些国内的会计学科排名榜单,供读者参考。
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中国会计视野网组织的2011年度最佳会计院系和最具潜力科技园西评选
二、武书连2011年全国高校会计学科排名
院系文化 篇9
关键词:高校,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
如今的高校考核由于追求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内部质量考核的关注度,将一些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指标引入常规考核体系中,建立相对客观评价的高校绩效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发展,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开始针对高校所属二级院系的国际化发展,以一个自然年为考核周期,全方位考核二级院系的各项国际化发展情况。
一、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概述
现有的评估指标是由主管学校国际事务和国际化发展的行政机关,于2013年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的国际化代表性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全面反映院系国际化的量化指标要素。
其中,5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办学国际化;16个二级指标包括:国际引智、海外访问、国际学术活动、学位留学生、海外游学、国际升学、联合培养、全英语专业、全英语课程、外语教材、合作研究、合作发表、合作伙伴、国际学术平台、英文网站、管理的国际化;40个三级指标: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博士后的教师、长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短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担任国际重要学会Fellow的教师、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的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 (制定目录上的) 上的Keynote Speech数量、本科留学生招生数、研究生留学生招生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招生数、本科学生年度游学人次、研究生年度游学人次、接受海外短期交流本科生人数、接受海外短期交流研究生人数、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本科毕业生、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研究生毕业生、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学科、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本科课程、自主开发的外文教材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外(境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数、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合作发表外文学术著作数、合作申请国际专利(件)、国际合作协议、与百强大学相关院系的国际合作协议、举办的国际会议(指定目录上的)数量、主办国际学术期刊、学院英文网站建设、教师个人英文网页、国际顾问委员会 / 国际学术委员会、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英语版本的管理文件。
行政机关于2013年年底下发给院系国际化负责人员载有相关指标数据名为“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绩效考核电子表格,其中包含总表1张以及16张附表,要求院系负责人填写后上交给行政机关院系联系人,经联系人汇总后,通过数据运算,综合多个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标准数据的信息,定量地表达几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变化程度,即将不同院系的各种实测指标值收集后,通过对综合指数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
二、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优点
(一)指标清晰突出
根据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要求,行政机关设计了涵盖院系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国际化评估指标。“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以此为前提,利用院系实际国际化成果的考评,对被各院系的国际化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其靠近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二)指标综合全面
行政机关设计的指标基本涵盖了院系日常与国际事务相关的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三级指标体系较为完整,能够通过此指标考察院系当前国际化程度,为行政机关了解院系国际化优势和劣势,提供相应经费资助及鼓励参考依据。
(三)指标设有附表补充说明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指标有附表对其指标统计来源进行补充说明。如“教学国际化”中的“联合培养”指标附表中,就需要院系负责人填写院系名称、联合培养项目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名称(英文)、项目简介、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有效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英文)、国家、本科生 / 研究生的,可全面了解、考察院系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体现了考核指标的存在价值。
三、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缺失
(一)部分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几乎都是定量指标,其中部分指标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院系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统计。
第一,指标定义及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的指标存在问题,其所界定的“国外”和“国际”定义和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并没有对此进行界定和定义,导致最后统计出现巨大的偏差。国际科研项目是否限定与设立在国外的企业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是否包含国外企业通过自身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
第二,指标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偏差。“教学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的指标设计不符合设计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对于“教学国际化”的指标评估目标,主要是基于考察院系是否能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院系的课程是否与国外大学授课接轨,院系通过何种手段推进自身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指标设立就存在目标偏差,原因在于虽然院系大多已建立相关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开设了部分英语课程,但大多数的课程仍用中文进行授课。且现有的外文原版教材已有相应的中文版本,并不能仅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的原版教材使用数量来衡量院系课程中的国际化程度,导致原有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
(二)部分指标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
部分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或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导致指标当年无法统计或指标漏统计,造成指标不可操作。
第一,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无法统计当年数据。“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的指标统计周期与其余指标不同。院系统计2013年度所有发表论文数量需要耗费半年,加之需要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故对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要求的指标数据,院系统计数据只有2012年度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据。
第二,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统计数据出现遗漏。上述的“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除了统计周期耗费长的问题以外,还有官方统计手法不全面的问题。由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强调院系科研论文主要看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故相关论文统计仅列举当年期刊发表的以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将由外方教师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导致统计出的数据出现遗漏现象。虽然院系可以通过教师上报弥补遗漏,但由于官方统计数据未涵盖此部分数据,为保证官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院系上报官方数据中并未出现相关数据。
第三,部分指标定位片面,不能代表院系的国际化水平。“教师国际化”中的“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和“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出国任务包含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培训等,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实际因公出访人次数量判断院系在教师国际化方面的贡献程度。又例如“办学国际化”中的“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并不能通过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来判断管理人员国际化程度,管理人员拥有海外求学经历并不代表其在行政管理岗位就具有国际化能力。
四、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的建议
对于“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各项指标,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邀请学校其他机关共同参与制定指标
学校国际化战略实施不单靠主管的行政机关,更需要与之相关的教学、人事、实验室、科研等机关部处合作完成战略目标,故急需邀请相关部处共同参与制定、完善相关指标。此外,每个机关部处都会找院系对口部门提供年度数据,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可分解到相关部处的数据要求中,收集院系数据后共享,避免数据不统一导致评价出现偏差。
(二)设立综合评估组织机构
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都由作为直管领导的行政机关统一评价。建议设置综合评估组织,邀请机关部处、院系代表参与国际化评估,通过匿名评价的方式,避免行政机关主管随意性。同时,院系代表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对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进行完善。
(三)构建考评的激励机制
行政机关通过现有的“院系国际化 评估指标(2013)”考评院系国际化发展情况后,虽会横向对比各院系指标好坏,但不会告知各院系考评结果。笔者认为,可以设立考评激励机制,对国际化发展较好的院系进行激励,并召开相关经验交流会共享国际化经验,谋求各院系国际化共同发展。
杭州体育院系拳击课程现状分析 篇10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
虽然年轻教师充满了活力, 创造精神十足, 但毕竟教龄短、教学经历不足, 还处于不断学习与自身提高的发展阶段, 因此,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年老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 指导能力较强, 但毕竟缺乏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下降。而在教师中, 30~45岁的教师理论功底、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到了最佳时期, 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较强, 是拳击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1.2 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分析
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 同时体育教师的学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称、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通过调查得知, 杭州各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是比较高的, 大部分都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这说明体育院系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 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拳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1.3 教师职称情况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40名体育教师中, 具有助教职称的有9人;具有讲师职称的有11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有12人;具有教授职称的有8人。从调查结果看, 教师职称情况还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表明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教师团队的能力结构比较均衡,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
1.4 教师对拳击课的认识程度
在被调查的40名教师中有2人认为学生学习拳击容易出去惹是生非, 和别人打架;有6人认为学生学习拳击怕不好管理;虽然有一些人比较担心拳击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但所有的教师都一致认为拳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对拳击的认知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拳击教学态度, 这对教师的教学热情、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1.5 教师的拳击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拳击教学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拳击课程进行开设与发展的基础。大部分教师都经过正规学习而掌握了拳击技能和拳击理论知识。有一少部分教师还曾经是拳击运动员, 而大部分教师在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拳击技术和理论知识。这说明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校的教师能够胜任拳击课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1.6 体育院校学生男女比重情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四所体育院系的200名学生中, 2013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男生160人, 女生40人。男生所占比重远远过于女生比重。体育院校中存在着男生多, 女生少的比例失调现象。
1.7 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查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有68名学生初步掌握了拳击技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拳击基本技术的有111人;而熟练掌握拳击基本技术的人数只有21人。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一方面能够对拳击教学的效果进行直接的评价, 同时也反映出了生源质量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而让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拳击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熟练掌握拳击技能的学生比重仅为10.77%, 说明学生对拳击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高, 说明了体育学院对拳击教学并不重视, 教师在拳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太高的热情与力度。
1.8 学校拳击课程的设置情况
4所学校都开设了拳击选修课程;有两所学校开设了拳击必修课程;只有1所学校开设了拳击专修课程。拳击在我国始终不被人们所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种新恢复的体育项目, 虽然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 但由于拳击运动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慢, 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于拳击运动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拳击课程的开设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各个体育院校都开设了拳击课程, 但是拳击课程的形式是不同的, 没有全面开设拳击必修课程和专修课程。这对于培养拳击专业人才是不利的。
1.9 学校拳击场馆、器材情况情况
在调查的4所体育院校中共有非专业场地4块, 非专业场地可以进行正常的拳击教学课程;有两个学校具有专业的拳击场地。这说明学校还没能把拳击课程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来发展。因此对拳击教学的投入不大, 不能满足学科的发展。
被调查的4所体育院校中都有拳击教学中所需的拳击手套与护手绷带, 但是在沙袋、拳击护具、拳击服装方面却存在欠缺。这说明杭州市内所属的体育院校中在拳击教学中存在器材短缺的情况。
2 结论
(1) 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校拳击教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还不是很高。
(2) 大部分拳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拳击专业教学能力。
(3) 体育院校学生对拳击运动的认识程度较低, 拳击技能的掌握能力不强。
(4) 体育院校对拳击运动的课程设置与开展形式不完善。
(5) 拳击专用设施和专用器材还不够完善。杭州市内所属体育院系对拳击专业投入方面较少, 不能满足拳击课程的教学的需求。
3 建议
(1) 完善拳击教学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与知识技能水平。
(2) 针对拳击技能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3) 体育院校之间要就拳击技能与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沟通与交流,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学校拳击课程的发展。
(4) 学校应该适当增加拳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重, 发挥中老专家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提高。
(5) 中青老教师之间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拳击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完善体育学院拳击教学的教材设施与教学课程设置。
(7) 加强体育院校拳击运动的宣传及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1]蒋靖柯, 段丽华.拳击任选课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0) :107.
[2]俸洪斌.高职院校开展拳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107.
院系文化 篇11
1 院系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重要意义
大学是以院系为基本教学单位形成的教育机构,教师以学科和专业团队的方式分布在每个院系。教师从步入教学岗位开始,直至调离或退休,在其持续不断的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材料数量大、种类多,分散在院系集中管理,有利于定期补充更新,方便基层管理人员与教师及时沟通,服务其成长发展。
1.1 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分布在院系的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真实记录,通过教师业务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较为准确地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为校领导制定全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招生就业计划以及教学科研的具体安排等提供重要佐证。
1.2 为学科及专业建设提供翔实的材料支撑。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在重点学科申报、精品共享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等项目申报中经常以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等成果、社会服务等材料作为支撑材料;同时,教师本人在科研项目申报及各类优秀人才评审时都要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如何能够准确快速地填写有关项目申报书,并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好有关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业务档案日常的建设水平,这就对教师业务档案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 是完善高校人才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从主观上看,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个人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思想状况和工作成绩;从客观上看,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人才科研信息库,反映了学校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实力。建立健全院系教师业务档案有利于学校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队伍的优势和不足,预测师资队伍的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建设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有效培养和引进学校发展提升所需优秀人才,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资源的最佳匹配。
1.4 是学校充实人事档案、构建育人环境的有效措施。建立和健全院系教师业务档案不仅可以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弥补人事档案程式化描述较多、记录单一的不足,又可以全程记录教师个人业务发展的轨迹,展现个人特长,为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信息依据。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状况和科研成绩,使教师的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先有据可查,能够促进各项激励机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可以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以优异的教学成果教育影响学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又能以教师博学多才为榜样,激发自身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营造育人环境,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1.5 为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提供可靠依据。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是对其教学能力的重要肯定。教师申报职称所需要的课时数、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奖励情况、年度考核结果等材料,相关职能部门都要通过业务档案来提供翔实内容,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教师业务档案也为职能部门在选人用人上提供真实、全面的参考依据。因此,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鼓励教师以精深的业绩充实业务档案,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院系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的工作实际,其业务档案一般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业绩、科研成果和参加进修培训、考核评估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2.1 个人基本信息
2.1.1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学历资料和职业资料。基本资料是记录教师的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民族、籍贯、健康及婚姻状况等信息;学历资料是记录教师的最高学历、学位、专业特长、毕业学校以及熟悉的语种等;职业资料记录教师所在学校的部门、工作及来校时间、编制类别、技术职称、职称等级及评聘时间、党政职务、任职时间、岗位类别等级等。
2.1.2 工作经历指教师的工作部门、工作时间、行政职务、证明人等。
2.1.3 学习简历记录教师的学习时间、学校、专业及学位。
2.2 个人档案
主要包括所获荣誉和学术兼职。荣誉主要记录教师获奖年月、荣誉称号、评奖单位;学术兼职记录教师参加学术团体的时间、名称、团体级别、兼任职务。
2.3 业绩档案
主要记录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基本信息,包括论文、科研项目、专利情况、出版专著、教学工作、硕博培养和成果奖励情况。
2.3.1 论文情况记录教师发表论文名称、排名、期刊名称、期刊类别、发表时间。
2.3.2 科研项目主要记载项目名称编号、项目性质、来源与类型、本人排名、立项年月。
2.3.3 专利情况主要记录专利名称与专利号、专利类别、授权时间、专利权人、第一设计人、本人排名。
2.3.4 出版专著记录著作名称及类别、书号、出版社、出版时间、第一作者、总人数、本人排名。
2.3.5 教学工作模块记录课程或实践名称、计划课时、班级及人数、课程性质、开设年度。
2.3.6 硕博培养记录研究生类别、导师姓名、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等。
2.3.7 成果奖励主要记录成果名称及编号、获奖日期、获奖等级、奖励类别、颁奖单位、本人排名。
2.4 晋升与考核
记录教师的职称、职务、职级的变化,年度考核情况等。
以院系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后,其本人可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管理自己的个人信息和业绩档案,添加、删除、浏览自己的相关内容;院系管理人员负责院教师业绩档案和个人档案的审核和对照,学生和其他公众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浏览教师个人主页,起到学习借鉴和激励作用。
3 院系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思考
通过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档案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组合,提高了档案管理、使用的质量和速度,简化了手工操作的麻烦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3.1 要明确分类标准,制定科学的分类方法。由于教师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师本人对档案保存可靠性的疑虑,会给档案收集和管理增加难度;教师新学历学位的获得、论文论著的发表出版、科研成果的评选、各种荣誉证书的产生等材料随时都能产生,增加了纸质档案收集的工作量。为确保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规范性,应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标准,结合高校教师情况,制定科学详细的分类方法,明确收集范围。根据电子档案要求的基本内容集中归档,集中存放, 集中管理。
3.2 院系先行,学校跟进。构建完备的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由于教师业务电子档案涉及面广、初期工作量大等会成为制约其使用和推广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院系可首先在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中试行,通过探索规范后逐步推广到全体教师;二是学校层面要及时跟进,可在部分院系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3.3 要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一般情况下,档案以纸质、电子两种形式呈现。教师的档案资料的整理不能只局限在复印资料上,而是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档案内容。要以建立的纸质档案为基础,逐步建立教师业务电子档案。院系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促使教师依据规划拟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达到推进工作、实现双赢的效果。
3.4 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原则。首先,要做到“双方重视”、“双联互动”。一是系领导要重视,要指定专人负责协调专业教师的电子业务档案材料的收集;二是教师重视,教师是业务档案的产生者,也是重要的受益者。因此,院系与教师要经常保持“双联互动”,特别是全体教师要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和支持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建设,养成定期提交及更新本人相关信息的习惯,对新的科研项目、论文、证书应尽快提供纸质材料,保证电子数据与纸质材料的对等。其次,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制度到位,具体落实。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统一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二是人员到位,即保证有业务熟练的专人负责,在教师少的情况下,可纳入系教学秘书的职责范围。三是设备到位,即保证有专业的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存储设备,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3.5 实行“双份法”收集,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为使教师业务电子档案的动态管理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实行“双份法”收集,即一方面要分时分段适时收集教师在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纸质材料,将平时收集、年终收集、追踪收集、横向收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随生随采”及时收集、拷贝与纸质材料相对应的电子文件,保证教师业务档案的完整性,从而实现同步收集“双份”材料,形成人人遵照执行的制度。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 篇12
1 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以及管理
1.1 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不下划, 应保留在学校。
可将岗位津贴、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下划到二级学院管理。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可以下划到二级学院进行管理, 例如:办公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等。二级学院经费划拨按照以下模型: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 I为职工结构权数) 。
1.2 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
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 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各二级学院必须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经学院财务委员会通过后, 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 一部分直接划拨, 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 按照考评结果划拨。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2 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二级财务管理正常开展的保障。
学院领导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制定学院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以保证以学院为中心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运行。第一, 学院的财经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 院长对本学院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院长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委托相关人员行使一定的财权, 并明确其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年度经费的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事项。进一步加强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学院的年度财务报告、学院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均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第二,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虽然学科不同, 但其目标体系应大致相同。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提出每学年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采取考核指标与学院经费挂钩的办法, 督促各二级学院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年终由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例如:如果二级学院达到了既定目标, 经费全额拨付;如果有二级学院超额完成任务, 则给予奖励;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指标, 扣罚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
2.2 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实施财务预算, 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建立学院二级预算管理体系, 就是要形成一套明确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预算管理, 强化支出控制的预算体系。首先, 学校应提高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的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学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指导。科学测定二级学院收入预算的有关定额标准, 用标准定额和学院人数来确定二级学院预算收入数, 并下达二级学院的经费指标。其次, 要成立一个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财务的院长担任, 委员由二级单位、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有此部门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 科学分配各种经费, 动态调整预算, 组织预算完成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为预算管理提高组织保障。第三,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要求二级院系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合理开支。学院预算一经审批通过, 就要严格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 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遵循预算管理办法和财务收支审批办法, 必须在预算指标范围内合理安排好资金。第四, 建立预备费制度。预备费是为了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 或为调节因政策影响造成的预算误差而设置的资金。预备费的数额, 可根据当年的经济、政策环境状况, 按可实现的总收入的适当比例编列, 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第五,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要从预算监督检查中, 了解学院预算的优点和不足, 严格预算的执行, 建立起学院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新体系。
2.3 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学校实行财务二级管理后,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 调整工作职能,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个二级院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考核上。要加强对学校统筹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并为二级学院提供核算服务, 向二级学院提供经费运作信息, 考核监督二级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利用计算机对下属各学院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立刻预警。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及时将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学院, 使他们合理作出相应决策, 合理配置学院资源。
2.4 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
在校院二级管理中, 民主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民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民主监督的效用,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增强二级学院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学院的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等涉及学院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应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接受教职工代表的监督;要完善和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理顺民主管理渠道, 丰富民主管理途径, 完善二级教代会代表问询制度, 通过分层次授权和校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行使经济管理监督职能。对二级教代会代表就某一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向学院领导的询问, 学院领导必须正面、实事求是地做出解答, 改变目前常见的学院“公开”什么, 群众才能知道什么的情况。使院务公开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真正得到落实。结合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和高校经济监督制度, 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前移监督关口, 将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 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3 结论
完善高校的二级财务管理,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行为, 对于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要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以此来规范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行为,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质量, 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学院外部财务监督和学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使得二级财务管理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偏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管理方式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二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苗生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5) .
[2]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2007, (5) .
[3]楼燕芬, 方灵丽.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