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内部

2024-10-06

高校院系内部(精选12篇)

高校院系内部 篇1

由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童康副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高校内部院系评估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EIA080277),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总结、归纳高校内部院系评估经验,抽象出各类有价值的院系评估的构想或框架,以积累知识、开拓思路,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高校校内院系管理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选项和反思材料。

该研究采用了文献调查和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模型包括已有大量实践基础的成熟模型,也包括未投入实践而尚处于概念构想的模型,即概念模型。该研究综合采用语言、图形或数学公式探索并尝试建立有关概念模型或结构关系。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校内部大多采用了院系级管理层次结构。从高校院系评估发展和研究的过程来看,国内外高校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校内院系进行过评估或开展过院系自我研究工作,实践层面上各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国外高教评估发达国家,院系自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院系自我研究,指高校围绕其各方面活动或特定方面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信息搜集、分析和评估。正如沃森(Watson)和麦迪逊(Maddison)指出的,经过发展演化,院系自我研究已经处于北美地区院校认证过程的中心地位。近年来,美国一些高校组织建立了涵盖各参与学校数据的“数据分享联盟”,为各自高校的自我研究提供支持。

与之相比,我国在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等研究领域还需做更多工作。课题组通过文献(包括负责评估领导工作的同志所发表的讲话)检索和调研,发现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国内有关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的理论研究文献也不多见。当前,随着问责、质量保证和绩效思想在高教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院系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单位面临一系列改革议题,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我国要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则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由于中外高教的历史文化环境、使命和管理体制不同,院系评估面临诸多选择的可能性和限度,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地方性”或特色。

对于中国来说,高校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方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管理创新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要,研究并合理借鉴国外高校自我研究的经验,探索与院系改革相适应的中国高校内部院系评估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因此,课题组建议:在院系评估的总体组织架构方面,可以采用扎根于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学术社区珍视学术自由的传统中的自我研究模式,以高校及其院系为评估主体,参照本校特点和外部评估的要求自主构建校内评估体系,担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或研究型大学应该适当参照国际评估的要求构建评估团队和评估标准。

(二)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是指高校根据一定的政策法规,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价,并为学校教学发展提供咨询建议等,它是我国高校探索、推进并正在完善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根据文献检索和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在组织层级上一般呈现两种情况:首先,一级督导,即单一的校级督导,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处领导,成立督导机构或督导组,聘请督导人员,对全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其次,多级督导,主要分为校、院两级督导和校、院、系(院系教研室)三级督导。在我国高校内部多级教学督导体系中,校级督导和院系督导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分工。总体上来说,校级教学督导的涉及面广,范围大,主要侧重的是宏观督导,侧重于教学管理的监控和评价,而院系督导作为基层督导机构则涉及面比较小,关注院系的日常教学过程,工作较为具体、详细、专业性强。因此,通过开展多级教学督导活动,分层次指导,相互配合,教学督导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效果。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其可行性表现在:第一,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督导的基本目标是监控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一些高校实施院系评估的目标之一也正是通过监控院系教学质量,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二,性质的相似性。教学督导是高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举措,是一种自主行为;院系评估则是在政府推进教学工作评估的背景下,高校自发开展的自我评估行为,两者都是高校根据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种自我管理行为。第三,内容的重叠性。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对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对象主要是教学活动或教学管理。相对于教学督导评估而言,院系评估不局限于教学领域,在一些高校,院系评估是一种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但是院系作为大学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其教学工作评估通常都是院系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督导作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首先,教学督导弥补了一般教学评估方式的不足。通常的教学评估注重量化评估而轻视定性评估,注重结果评估而忽视对过程的关注。比如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学生评教制度,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但或许会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学生的态度等各种非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学生评教结果有效性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教学督导组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分数偏高和偏低的教师进行听课调研,能够相对保障教师评价的客观与公正。此外,国内不少大学对院系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造成很多教师疲于挣“工分”,而教学督导侧重过程性督导和评价,可以弥补这种考核评估方式的不足。其次,教学督导丰富了院系评估的评价主体。院系评估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教师自我评价等都可以采用,而教学督导可以从专家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得评估的主体更为全面。再次,教学督导灵活、方便且易行,不用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减少了评估的成本。此外,教学督导的工作方式可以使院系常态化评估成为可能。教学督导重视日常考核,通过教学检查、期末巡考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进行督导评价,通过听课、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估,通过检查学院教学计划和教学建设过程对院系教学常规管理进行评估。最后,教学督导有助于院系评估目的的实现。根据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教学督导实施现状,将教学督导运用于院系评估可以采取以下举措:第一,充分发挥督导专家的权威性。第二,做好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第三,积极发挥教学督导的指导和建设功能。此外,在我国教学督导实践中广泛采用了学生信息员制度,重视召开学生座谈会,应该重视研究这一经验,其不仅可以运用于院系督导评估中,还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院系评估的民主性。

(三)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

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都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该模式认为,教师科研产出评估的关键是解释其机制和影响因素,即解释教师之间科研产出差异的原因或相关性因素;教师科研产出更多地受科研产出机制的制约,而不是简单地由外部激励等因素所决定的。克莱斯韦尔(Creswell)(1985)在其报告中总结了4种解释:心理——个人的解释、累积优势的解释、强化解释、学科模式的解释。如果据此再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性别(X1)、年龄(X2)、职称等级(X3)、地位高低(X4)、已经取得的权威成果数量(X5)、外部资源投入量(X6)、外部奖励强度(X7)、科研时间(X8)、特定学科平均生产率(X9)、院系同事支持氛围(X10)、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或成熟度高低(X11)等是关键影响因素,就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科研产出评估模型: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b9X9+b10X10+b11X11。

在具体方法方面,基于证据的(教师)科研产出评估,其基本构想包括采集信息、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和再评估等以下五个方面,但是,在每个阶段,有关要素结构和具体评估要求不同。第一,在采集信息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和手段,联系不同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产出模式的特点,测量各种产出要素。第二,在数据处理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了解不同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三,在结果分析阶段,需要联系投入端要素、过程要素、环境要素或有关目标来进行具体分析,理解这些结果是否确实是科研活动带来的,以及科研活动的改进是否带来预期的变化。第四,在得出结论阶段,应该根据预期的评估目标做出判断,尽可能澄清院系学科特点、科研努力状况和预期的科研成效。第五,在再评估阶段,应做到使测量的误差最小化并帮助我们理解或改进评估结论。

(四)在院系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院系的实体化运作,院系呈现出与高校类似的体制结构复杂和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高校及其院系面临的运作风险在增加。如果院系将主要精力放在细小环节的控制上,缺乏问题意识,很可能会忽视院系面临的潜在风险,导致重大损失。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风险评估活动对于院系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探讨风险评估在院系教学、科研、行政、财务等方面的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并完善院系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根据文献检索,国内有关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猝死、自杀;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和投资、大型仪器设备投资;债务风险、财务风险、绩效审计、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突发事件(火灾等);实验室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科技合同风险、涉密科研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风险;人才引进、人力资本投资、导师队伍;高校廉政等方面分别阐述如何进行高校风险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的结果给院系提供了风险问题的类型、问题的严重性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对院系工作提供指向灯,如资源应当如何配置、具体工作轻重缓急的安排和调度等,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稳定、高效、灵活地运行。

(五)在院校学生学习评估领域适时引入增值评估

增值评估的概念已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这一概念模式可以适当引入我国院系的学生学习评估领域。增值的英文单词是Value Added,也可翻译为“附加值”,有多种含义。根据国外文献(Scoping Group,2004),增值评估可以采用以下6种模型,:第一,评估学习的相对收获,即通过比较具有同样入学资格(或具有同样的学习前测结果)的各地学生所获得的学历或资历结果,测算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抱负。第二,评估高校的相对影响,即归因于高校的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其测量需要控制学生的自然成熟和参与课程之外的活动等影响因素。第三,评估学习历程的收获,即通过比较学生入学资格与结业资格,测算学生学习的相对收获,其测量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但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反映学生学习历程的某些方面的收获。第四,评估更广泛的收益,即评估学生在高校的经验带给学生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学生所获得的正规资质证明,其反映了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经验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附属收获等。第五,评估社区收益,即评估高校带给当地社区和社会的广泛价值。第六,评估潜在的经济收益,即评估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而获得的潜在的经济收益,其理想的测量方法是: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与那些具有同样入学条件却选择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进行比较。虽然可以得到的数据信息和证据十分有限,理想的实验设计的条件很难得到满足,实际运用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增值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概念,可以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比较和预测等信息,目前国外在该领域也已进行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可行性研究。

(六)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多种职能,开展院系评估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

院系一般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院系评估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对这些复杂工作进行综合性评判,在这种情形下,可以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所谓综合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对象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将多方面的评估结果综合起来,对评估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所谓分析评估,是指将评估对象涉及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分析方法分解为一些简单的方面,分别进行评估。该模型以多目标决策理论、系统理论以及数理统计模型等为依据。综合评估的步骤一般为:第一,遵循目的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原则,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确定评估标准和权重;第三,确定计量和评估方法;第四,将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评估值;第五,将各单项评估值合成为总评估值。

高校院系内部 篇2

各院系:

根据学校安排,现就学生工作总结通知如下:

一、各院系要召开学生工作例会,认真回顾度工作,全面总结成绩经验,深入剖析问题原因,切实提出改进措施。

二、工作总结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示亮点。要内容紧凑,文字简练,数据准确。

三、围绕学分制的逐步深化和大学生思想状况,重点思考下一步工作思路,对学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总结于12月9日(下周一)中午12:00前向学生处提交电子稿(邮箱:xscz@aynu.edu.cn)。

试论高校院系的业余团校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业余团校;调研

高校院系的业余团校是培养优秀团员、团干部的教育性组织,是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工作载体。从业余团校自身特征而言,业余团校实际上是一种短期业余性的培训组织,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优点,能够较好地吸引大多数学生自觉地参与进来。但是,这种短期性、业余性也如一柄双刃剑,容易造成业余团校办学随意性较大,具体课程教育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密切,导致团校培训拘泥于形式,变成了“走过场”。如何使业余团校工作更好地贴近当代青年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已成为许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章结合长期工作实践,对如何加强高校院系的业余团校建设加以探讨。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用以调整、约束行为,使行为无法超越“度”的规范,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章程的规范性、公开性、可操作性。只有制订可行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团校的运作正常化、规范化,才能保障团校组织的稳定性,激发培训学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和结业制度

严格的选拔制度是保证团校培训质量的第一道保障。笔者在团校实行较为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制度,包括以团章和近期的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的闭卷入学考试,以及考前学生调研部门对每一个报名学生的平时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一般均会在试卷的最后出一道思维空间面较广,可供学生自由发挥的论述题。

通过双管齐下,提高入学门槛和难度,使那些积极向前、能体现先进性的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成为团校的学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入学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在学生中营造以“尽早上团校为荣”的趋从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证入学学生的质量和团校培训的质量。

(二)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和学习制度

培训计划和学习制度是团校制度建设的主干。团校的培训计划主要指团校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进度,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校培训主要以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辅之以演讲、辩论、座谈会讨论、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形式。而学习制度主要包括考勤、作业考评、课堂纪律等,体现为:

1、严格考勤。学生出现两次及两次以上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的不得从业余团校结业。

2、参训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按时认真撰写思想汇报和学习总结。

(三)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激励和制约机制是竞争精神在制度上的体现,促使学生在培训期间自觉遵守制度,从精神层面上鼓励学生认真参训,保障学习成果。在培训后,团校给参训期间表现良好、成绩合格、能顺利结业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学院业余团校培训合格的学生方可取得“推优”候选人的资格,同时给“出满勤,无迟到,无早退,无请假,思想汇报良以上,结业考试成绩良以上”的优秀学生颁发“优秀团校毕业生”奖状。同时将学生在参训期间的表现与相关评奖评优制度相挂钩,凡被取消学习资格者将无资格参与本学期的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的评选,而优秀学生在评选优秀团员、团干,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将予以优先考虑,并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实践证明,上述考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压力、学有动力,从而学有效力。

此外,在实践中逐渐健全团校机构,规范其职能,要求专职团干部在每次团校之后做一期相应的调研和总结报告。通过建立相关部门配合沟通、事后总结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使得团校的整个运作更加完善,并将该制度真正贯彻到团校工作的整个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真切的规范感受。

二、改革团校的课程建设

(一)团课就是前期党课

高校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团员、团干及入党积极分子,因此必须根据参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通过学习后能达到有心得、有收获、有效果。现在很多团员都有强烈的入党愿望,但大多数工科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论修养相对薄弱,政治敏感性不强,民主意识比较淡化等问题。怎样使这部分同学在团校学习中得到党性的培养熏陶,让他们清楚党员的标准和入党的程序,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为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打下基础,这既是“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保党建”的重要体现,也是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的重要保障。因此团课学习的首要内容就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思想的问题也只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结合起来才能润物无声地为学生喜闻乐见。为此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学生要求入党愿望强烈的实际,开设了《新时期党员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入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课程的补充,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本质和精髓,了解基层党团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结合专业特色开办课程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都有很多科技创新类的大赛和活动,对大多数低年级的团校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科技创新的程度还比较浅,知识积累也还不够丰富,科技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但他们转为高年级之后是学院参与许多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的“主力军”,从社会层面而言,他们又将迟早面对社会。当今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不仅要求个人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具有更广博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知识结构,能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和知识更新。因此在团校授课当中,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指导,在抓好低年级学生成才意识和危机意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团校制定导向性计划,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素质拓展——科技创新》此类的课程当作一个特色科目开课,邀请学院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科技创新教育课,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良好氛围,通过良好的科普互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这些学生去培养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在第二课堂中求知的热情。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校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在高考中大都是以较高的分数被录取,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心理上退去高中时候的光环,自我定位高,成长欲望强烈。但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心理上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发展阶段,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冲突不断加剧,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冲击和困惑,很多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心理疑问和困扰。为此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团校中增设了心理挫折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课程,并邀请学校素质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和一些有经验的辅导员开设了诸如《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向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办法,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他们学会“自立、自强、自信”。

(四)开设培养实际能力的课程

由于受中小学阶段的应试化、功利化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出色,但是班级群众基础欠佳或者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有些学生沉湎于学习生活,把自己和学校、社会、同学分割起来。为此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每期团校中都选择性地设置了包括应用文习作、社交礼仪、团队组织学在内的课程。此类课程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为导向,深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因此培训效果颇佳。培训强调了全面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现阶段工作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团校培训在注重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专业外知识技能的拓展。

三、团校建设的新思路

要使团校的培训工作与时俱进,不囿于原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针对参训学生的思想实际,想让团校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作用,必须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第一,在实践中,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制定团校培养的目标和层次,通过整体设计突出团校办学特色,并制定与团校办学相关的教学大纲,使素质教育行之有规、较之有据,对课程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区别课堂教育的普遍性、一般性、系统性特点,基层团组织的教育应着眼于具体化、经常化、个性化。通过一些学生细节性、日常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在思维、决策、协调和决策操作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尤其是执行能力方面,使学生能在时间有限的团课中切实受益。

第三,开展广泛的学前调查活动。通过在新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对新生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掌握他们对团的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把新生还不是很了解的大学团校推到他们面前,通过调查引导学生去了解团校,去争取参加团校。并且通过调查为团校开出真正让广大学生满意和喜闻乐见的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四,注重学后的跟踪、学习结果的转化。团校的学习只是起步,其最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反映于培训后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培训后的跟踪,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巩固和扩大培训成果,同时敏锐地捕捉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后期的团校培训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五,延伸团校的手臂,将团校培训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让团校学生自觉成为志愿者、实践者,让团校走出课堂,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服务意识,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提高团校的培训成果,从而让学员对党的宗旨有初步认识。同时在非团校开课期间,结合学校的党政工作和当前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广泛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通过活动发现和挖掘思想比较成熟、行动比较积极的优秀团员,鼓励其进一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四、结语

团校是培养优秀团员、学生干部的基地,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培养未来国家干部的摇篮。要搞好团校的培训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制度,明确的培训目标,开设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只要有正确的理念,与时俱进的思路,脚踏实地的态度,团校就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陈齐鸿.关于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C].共青团四川省委机关理论研讨月论文集,2003.

2、方力,王琪全.加强团校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团校教育问题上的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2).

高校院系内部 篇4

关键词:高校,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

如今的高校考核由于追求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内部质量考核的关注度,将一些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指标引入常规考核体系中,建立相对客观评价的高校绩效评估体系。近年来,随着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发展,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开始针对高校所属二级院系的国际化发展,以一个自然年为考核周期,全方位考核二级院系的各项国际化发展情况。

一、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概述

现有的评估指标是由主管学校国际事务和国际化发展的行政机关,于2013年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的国际化代表性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全面反映院系国际化的量化指标要素。

其中,5个一级指标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办学国际化;16个二级指标包括:国际引智、海外访问、国际学术活动、学位留学生、海外游学、国际升学、联合培养、全英语专业、全英语课程、外语教材、合作研究、合作发表、合作伙伴、国际学术平台、英文网站、管理的国际化;40个三级指标: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博士后的教师、长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短期聘任的外籍(港澳台)教师数、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担任国际重要学会Fellow的教师、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的教师、在重要国际会议 (制定目录上的) 上的Keynote Speech数量、本科留学生招生数、研究生留学生招生数、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招生数、本科学生年度游学人次、研究生年度游学人次、接受海外短期交流本科生人数、接受海外短期交流研究生人数、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本科毕业生、年度出国(出境)留学的研究生毕业生、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学科、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面向全校全英文教学的本科课程、自主开发的外文教材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外(境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数、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合作发表外文学术著作数、合作申请国际专利(件)、国际合作协议、与百强大学相关院系的国际合作协议、举办的国际会议(指定目录上的)数量、主办国际学术期刊、学院英文网站建设、教师个人英文网页、国际顾问委员会 / 国际学术委员会、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英语版本的管理文件。

行政机关于2013年年底下发给院系国际化负责人员载有相关指标数据名为“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绩效考核电子表格,其中包含总表1张以及16张附表,要求院系负责人填写后上交给行政机关院系联系人,经联系人汇总后,通过数据运算,综合多个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标准数据的信息,定量地表达几个指标的综合平均变化程度,即将不同院系的各种实测指标值收集后,通过对综合指数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

二、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优点

(一)指标清晰突出

根据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要求,行政机关设计了涵盖院系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国际化评估指标。“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与学校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以此为前提,利用院系实际国际化成果的考评,对被各院系的国际化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其靠近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二)指标综合全面

行政机关设计的指标基本涵盖了院系日常与国际事务相关的人事、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方面,三级指标体系较为完整,能够通过此指标考察院系当前国际化程度,为行政机关了解院系国际化优势和劣势,提供相应经费资助及鼓励参考依据。

(三)指标设有附表补充说明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指标有附表对其指标统计来源进行补充说明。如“教学国际化”中的“联合培养”指标附表中,就需要院系负责人填写院系名称、联合培养项目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名称(英文)、项目简介、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有效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中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名称(英文)、国家、本科生 / 研究生的,可全面了解、考察院系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体现了考核指标的存在价值。

三、二级院系国际化评估方法的缺失

(一)部分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几乎都是定量指标,其中部分指标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院系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统计。

第一,指标定义及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与国外(境外)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到校国际科研项目经费”的指标存在问题,其所界定的“国外”和“国际”定义和范围不清晰,导致院系无法准确统计。“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并没有对此进行界定和定义,导致最后统计出现巨大的偏差。国际科研项目是否限定与设立在国外的企业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是否包含国外企业通过自身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拨款到学校的科研项目?

第二,指标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偏差。“教学国际化”相关指标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的指标设计不符合设计情况,导致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对于“教学国际化”的指标评估目标,主要是基于考察院系是否能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院系的课程是否与国外大学授课接轨,院系通过何种手段推进自身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指标设立就存在目标偏差,原因在于虽然院系大多已建立相关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开设了部分英语课程,但大多数的课程仍用中文进行授课。且现有的外文原版教材已有相应的中文版本,并不能仅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数”中的原版教材使用数量来衡量院系课程中的国际化程度,导致原有指标评估目标出现偏差。

(二)部分指标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

部分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或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导致指标当年无法统计或指标漏统计,造成指标不可操作。

第一,指标统计周期耗费长,无法统计当年数据。“科研国际化”相关指标中,“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的指标统计周期与其余指标不同。院系统计2013年度所有发表论文数量需要耗费半年,加之需要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核对,故对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要求的指标数据,院系统计数据只有2012年度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据。

第二,官方统计方法不全面,统计数据出现遗漏。上述的“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除了统计周期耗费长的问题以外,还有官方统计手法不全面的问题。由于某学校科研相关部门强调院系科研论文主要看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故相关论文统计仅列举当年期刊发表的以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将由外方教师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师为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导致统计出的数据出现遗漏现象。虽然院系可以通过教师上报弥补遗漏,但由于官方统计数据未涵盖此部分数据,为保证官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院系上报官方数据中并未出现相关数据。

第三,部分指标定位片面,不能代表院系的国际化水平。“教师国际化”中的“年度教师长期出国(出境)人次”和“年度教师短期出国(出境)人次”,出国任务包含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培训等,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实际因公出访人次数量判断院系在教师国际化方面的贡献程度。又例如“办学国际化”中的“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的管理人员”,并不能通过具有一年以上长期海外经历来判断管理人员国际化程度,管理人员拥有海外求学经历并不代表其在行政管理岗位就具有国际化能力。

四、二级院系国际化绩效评估的建议

对于“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的各项指标,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邀请学校其他机关共同参与制定指标

学校国际化战略实施不单靠主管的行政机关,更需要与之相关的教学、人事、实验室、科研等机关部处合作完成战略目标,故急需邀请相关部处共同参与制定、完善相关指标。此外,每个机关部处都会找院系对口部门提供年度数据,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可分解到相关部处的数据要求中,收集院系数据后共享,避免数据不统一导致评价出现偏差。

(二)设立综合评估组织机构

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都由作为直管领导的行政机关统一评价。建议设置综合评估组织,邀请机关部处、院系代表参与国际化评估,通过匿名评价的方式,避免行政机关主管随意性。同时,院系代表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对现有的“院系国际化评估指标(2013)”进行完善。

(三)构建考评的激励机制

行政机关通过现有的“院系国际化 评估指标(2013)”考评院系国际化发展情况后,虽会横向对比各院系指标好坏,但不会告知各院系考评结果。笔者认为,可以设立考评激励机制,对国际化发展较好的院系进行激励,并召开相关经验交流会共享国际化经验,谋求各院系国际化共同发展。

某高校院系学生工作总结 篇5

一、确定教育目标,重视德育教育

一年来,我系学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学院加强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学院2008年工作计划,要求班主任、辅导员要具有“严谨的态度、有效的教导、勤奋的工作、关爱的情怀”,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以关心、尊重、引导、发展学生为宗旨,以正面引导和褒扬为主要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服从、坚韧、进取”意识,力求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提高成绩,降低违纪率、控制退学率,全面提升我系学生层次和整体管理水平。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全员管理

1、结合学院制定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我系辅导员、班主任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健全了有关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加强学生公寓内务管理的规定》、《加强教学、生活秩序管理规定》、《班级日常工作每周记录》等几项制度

2、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重点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和全体学生学习《班级工作考核办法》,依此为准则推动开展班级工作,通过全系集会和班会引导学生收转思路、稳定情绪,尽快投入到校内生活和学习中,为新学期开个好头;通过自查和集中检查对学生仪容、仪表和胸卡佩戴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情况,将检查结果列入班级考核

3、坚强夜间值班工作,选拔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老师安排在学生宿舍值班,检查和指导学生晚间就寝。

与学生处、宿管科配合,加大宿舍卫生检查力度,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和开展班主任、辅导员示范宿舍活动,促进学生宿舍内务、文化、文明建设,开展雅居设计比赛。全年评选出20多个“文明宿舍”和“内务卫生免检宿舍”以及4个“雅居宿舍”。

4、适时调整机关干部与对应班级的联系,加强双方联系,做到班级每周与机关干部联系一次,机关干部每月参加一次班级活动,发挥机关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5、为学生会专门配置了办公室和办公用品,选拔了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工作能够团结协作、严于律己、公正对待工作的学生会干部,发挥他们在早操、课间操、自习课、卫生、纪律和组织活动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三、加强内功锻炼、提高内涵建设

1、坚持组织全系每周一晨会,对各班级的每日晨会、每日一歌、周一班会进行检查和指导,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2、每学期举行一次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交流会和对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进行测评,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健康有效发展。

3、关注落后学生尤其是受过纪律处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通过帮教机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每周一次面对面交流,促使这部分学生从思想到行为有所转变,保证教学、生活状况的平稳。

对有退学想法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挽留和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成功挽留8名学生继续留校学习,全年退学规定数额余有二名。

关注家庭困难学生,了解和掌握困难学生基本情况,争取机会对这部分给予资助,以保证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今年10月全系师生为因车祸致伤的05春机铣班学生张淇捐款五千余元。

4、五月份组织师生为四川地震灾区进行捐款,全系学生共计捐款7857.8元,平均每人8.6元;举行专题班会,通过讨论、墙报专栏、给灾区学生写慰问信,举行“心系汶川、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抒发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感悟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不畏艰险、奋勇自救的气概,感悟党中央及全国各地对灾区的关爱和支援,感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民族之魂,激发学生珍爱生命、规范行为、努力学习的激情。

5、对春、秋两季毕业班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及迎接毕业鉴定准备工作,召开毕业生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就业形势及有关就业规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规范外出实习行为,与学生签订《就业实习协议》。

6、认真进行每学期的“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辅导员”、“三好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和评选,树立典型和鼓励先进,激励师生争优创先和奋发向上。

7、重视对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对经过长期培养、条件成熟的学生积极向党组织推荐,本有三名学生被党组织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8、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都举行安全专题教育,“五一”、“十一”、“暑假”、“寒假”等节假日,不仅进行安全教育,还与学生签订《安全公约》,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全年无重大违纪事件发生,学生违纪率大幅下降。

四、开展丰富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1、举行“迎奥运”春季长跑比赛。

2、举办“趣味体育”、生活技能、才艺展示活动。

3、开展百科知识学习和奥运知识竞赛。

4、与保卫处合作开展消防逃生模拟演习和消防器材使用培训。

5、团总支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开发区海滩进行公益活动以及到芝罘区夕阳红养老院进行服务活动。

6、开展以《我对自己前途的思考》、《我做的一件有意的事》、《奥运会让我激动的那一刻》、《感恩母亲》为主题写作活动,各班选拔优秀文章推荐到学生科共计180余篇,对其中比较优秀的文章给予奖励并向院报网站推荐。

7、邀请学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吴传珍老师对本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联系多名学生与吴老师个别交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惑。

8、组织“我心中的歌”卡拉ok校园歌手比赛。

9、举行“心系汶川、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

10、“弘扬奥运精神,热爱伟大祖国”墙报比赛

11、“庆奥运、迎国庆”班级墙报评比。

12、举行“专题辩论赛”40余场和经典诗词朗诵比赛。

13、男生篮球争霸赛、新生广播操训练、补录高职学生军训。

14、举行迎新年书画、才艺展示活动和联欢会。

高校院系内部 篇6

[关键词]高校 教学秘书 素质 能力

[作者简介]张晓梅(1969-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教学秘书,实验师;赖剑明(1963- ),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91-02

科学严格的管理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之一,处于学院教务管理的重要岗位,是联系校系与师生工作的桥梁,是学院各种政策和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更是领导的重要助手,在教学管理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教学秘书应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实践,就高校教学秘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

高校人才的培养不单是教师的授课工作,也包含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教学秘书作为重要管理人员虽不直接进行教学,但由于处在管理一线,经常与学生广泛联系,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同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方面教学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懂得用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和培育学生,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秘书工作职责范围广、责任大、压力大,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很多实际困难,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教学秘书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克服不良情绪。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是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前提。

二、敬业认真的工作精神

教学秘书工作非常具体,包括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综合性和繁杂性的特点。除了要面对大量的文件、通知、电话、来访等,还要处理学生注册、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课程安排、材料撰写、突发事件处理,等等。琐碎而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繁杂的工作易使人烦躁和疲惫,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秘书必须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面对繁重的工作懂得变压力为动力,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把全心全意为师生为教学服务作为崇高的精神支柱,在老师、学生中树立一个优秀的“公仆”形象。同时工作中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面对繁琐的教学管理事务要细致认真,讲究工作规范,树立良好的秘书形象。

三、科学的管理理念

教学秘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系部教学管理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分制的实施,教务日常管理工作也日趋繁重、复杂,标准越来越高,相应的对系部教学秘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教学秘书必须明确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秘书必须积极主动地思考每一项工作,要摸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理解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处理、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树立起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强化规范管理的意识,确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管理创新理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

四、网络信息化管理能力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成为现代办公室人员最基本的能力。高校教学管理也不例外。很多高校实行信息化教务管理,以教务管理为中心,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网上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排课调课管理、成绩查询、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毕业资格审查等纳入教务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对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能只具备一般的文字打印能力,还必须具备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巧。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熟练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教务系统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评价,分析影响教学运行的各种因素,协调好各相关系统及各方面的关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提高教学与管理的效率,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从而构建信息时代教学管理的新模式。

五、科学的档案管理能力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献材料,反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积淀,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并科学地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档案,为学院工作及时提供所需资料和数据,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高校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每学期在上级部门和学院的统筹管理及教学各系部的工作运作当中,都会形成很多档案资料,如计划、总结、通知、课表、试卷、分析、教学资料、教学研究、教研科研成果、教学活动运行记录、图片、学生实习实践材料、学生第一第二课堂对接材料,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经过科学整理归档后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参考和思路,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教学秘书作为系教学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档案整理收集工作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具备科学的档案管理能力。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效地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确立了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而教学评估中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则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的教学资料、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工作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创新教学档案工作思路,积极做好材料收集和整理汇总工作。

六、教学管理基本素质

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学秘书除了具备以上素质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最基本的管理素质:

1.讲究工作方法。既要有工作的原则性,又不墨守成规,要尽己所能为师生提供教学帮助和解决各种教学困难。在新形势下,不能局限于具体的、传统的管理事务,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法,要具备科学预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为上级部门决策提出建设性建议。

2.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团结同事,以诚相待,谦虚谨慎,真诚、愉快地面对每一位师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学秘书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3.协调沟通能力。教学秘书作为学校与系部、系部与师生的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相互沟通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与联系,要具备办公室人员特有的协调、沟通能力,经常主动与师生沟通,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校各部门和师生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协调工作中不同的矛盾与冲突,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4.学习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秘书应当自觉地关注和学习教育教学改革新动态,学习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跟上高校快速发展的步伐,真正具备适合管理工作的德与才。

教学秘书在高校管理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学秘书队伍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化问题的思考[EB/OL].http://www.edu.cn/gai_

ge_365/20060323/t20060323_114462.shtml,2005-01-05.

[2]廖芬.高校教学管理档案工作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3]郑婕,陈彦.国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及其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何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2).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探讨 篇7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学质量,探讨

教学档案是高校二级院系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记录了院系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毕业设计以及其他教学管理环节所产生的资料,反映了院系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过程[1]。系统的教学档案建设既是院系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现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学生数逐年增加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中的各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教学类文件逐年递增,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繁重[2]。如何使教学档案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已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院系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材料收集重点不突出,归档不齐全。教学过程材料归档重点不突出、收集不齐全不仅切实关系到整个院系教学档案的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对档案的利用问题[3]。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1)在具体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经常会抓不到重点,往往是按照教务处等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收集整理资料,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另外还普遍存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材料收集的情况,有的文件材料有请示,无批复,有结论、缺过程;有正文,无附件。例如青年微课比赛,通常只有大赛最终成绩,缺少过程中的各类材料和点评内容;部分档案签发时间不一致或缺少相关领导审批资料等。(2)归档不完整。有些院系只把部分内容和问题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而其他一些重要问题的文件材料不归档。例如,关于举办教学评比活动的声像材料、科研项目研究实验阶段的文件材料等。

2.归档内容把握不准,存在主观因素。教学档案建设是一项繁琐而又困难的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会在教学档案中反映出来,加之各院系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档案建设方面思想认识不一,工作力度不等,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标准难以把握。需要归档的文件和材料虽然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可循,比如内容标准、职能标准和文件名称标准等,但这些都偏重理论分析和一般原则,实际操作中不容易把握。例如教学过程材料,其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后期价值难以确定,在鉴定时困难大;(2)需要考虑的内容复杂,存在部分主观因素。在实际归档工作中要综合考虑文件的价值,既要考虑现实价值,也要考虑长远价值;既要考虑是否归档,又要考虑合适的保管期限。对于同一份文件,不同归档人员由于对文件中涉及内容了解的程度、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3.教学档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大多数院系教学档案立卷人员都是办公室行政秘书、人事秘书、教学秘书等兼职做教学档案工作,这类人员的共同特点是岗位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此外,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本来就比较繁杂,在教学档案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相应较少,难以抽出时间专门学习归档和管理知识的培训,阻碍了教学档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教学档案工作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日常管理都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影响了教学档案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4.建档、查档手段落后,信息化不足。目前大多院系还是用传统方式对教学档案进行管理,一般仍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查询缺乏信息手段,没有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电子查询系统。主要体现在:(1)虽然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几乎都有办公电脑,但只局限于把一些资料输进电脑或把相关电子资料整理好打印出来,进行归档;(2)查档还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效率低下;(3)很多教学材料需要由各教研室准备,电子和纸质材料比较分散,因为缺乏网络系统,造成资源共享不畅,重复建档现象突出。这样的建档和管理手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早已不能满足教学档案工作的需要。

5.重藏轻用,后期利用率低。院系的教学档案包括了课程基本信息、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记录了大量教学过程信息。然而,教学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很少被再次访问,往往变成了重藏轻用的数据垃圾。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方式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查起来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教学人员大多认为所存档的教学资料作用不大,也不知怎么利用,造成总体利用率较低。可见,传统的存档观念需要转变,如果不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档案进一步挖掘利用,使之真正能服务于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否则教学档案工作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

二、优化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措施,提高档案利用率

1.提高重视程度,提升认识水平。教学档案作为高校院系教学的历史记录,对后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立卷院系应高度重视教学档案工作,在存档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保质保量。为了提高院系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教学档案业务监督部门应做好教学资料归档人员的思想工作,建立和全校各立卷院系的联系网络,加强和各院系教学档案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教学档案的认识水平,使各立卷院系的教学档案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增强教学档案工作的责任心。

2.细化归档流程,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使需要归档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必须对教学档案建设内容全面梳理,加强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制订详实、具体和规范的档案管理办法,按照注重实效、科学管理的原则,删减了不必要的项目,调整建设标准,突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使各立卷院系教学档案工作有据可循,减少归档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具体办法如下:(1)细化流程,便于执行。首先要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档案归档章程,既要体现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又要符合学校和院系实际情况;有关归档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已有各类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流程,还要作进…………………………………………………………………………一步的细化,力求包括所有整理归档环节和注意事项,便于各院系遵照执行;(2)补充类型,确保全面。要保证立卷院系档案工作有规可依,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制订类型全面的档案管理办法;(3)调查研究,适时完善。教学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人员应多深入院系,了解和掌握各立卷院系的实际情况和存在困难,对发现的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照教学档案的规范要求,及时充实完善,保证后期教学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3.加强领导,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发挥好院系办公室兼职档案员的作用是做好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校各院系应理顺教学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关系,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将档案工作列入院系工作计划和工作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建立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1) 保证教学档案兼职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档案立卷工作;(2) 加强本部门教学档案人员跟兄弟院系相关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意识,努力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3)加强档案人员培训,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现代化意识、提高综合素质;(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热情,稳定人员队伍。·

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进教学档案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信息时代。管理手段信息化、现代化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教学秘书作为教学档案的主要参与者,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意识。其次,要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学会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收集、整理、统计日常教学工作产生的各类资料,组建数据库。以系统平台的方式向师生提供课程信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信息查询入口,方便师生便捷地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服务于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系统化已成为高校和院系的当务之急。

高校院系行政秘书管理素质研究 篇8

一、院系行政秘书的工作特点

院系行政秘书工作的首要特点是具有烦琐性。一般来说, 根据院系规模和工作需要, 院系秘书分为行政秘书、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党务秘书等。院系行政秘书的日常工作十分烦琐, 工作范围涉及院系工作的各个方面:文件的收发、传阅;行政档案管理;印章管理;财务管理;文书处理;会务工作;信息、宣传工作;保密工作;接待、联络工作等。院系行政秘书工作的第二个特性是上传下达, 左右协调。行政秘书作为院系行政工作的主要管理者, 要做到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既要处理、协调好本院系内部事务, 又要协调与上下级职能部门、兄弟院系及合作单位等的关系, 为高校和院系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院系行政秘书工作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行政秘书最重要的特性是服务性。美国企业家西洛斯·梅考克提出的梅考克法则将管理视为“一种严肃的爱”。与企业管理不同, 对于高校来讲, 管理更准确地说是“服务”。院系行政秘书的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师生,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工作中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为师生服务要做到认真负责, 更要真诚、热情。

二、院系级行政秘书应具备的管理素质

院系行政秘书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政治素质是高校院系行政秘书最重要的素质。行政秘书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了解国家重大政治活动, 在任何时刻都要维护好国家、学校、院系的利益, 拒腐防变, 保持优良的作风。业务素质是行政秘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院系级行政秘书要有较高的协调能力, 要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及时沟通信息, 消除矛盾、融洽关系,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式的灵活性,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单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文书、宣传工作是院系行政秘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行政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

在信息处理工作中, 行政秘书要有超前意识,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思维方法, 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 及时向领导提供正确的预测性信息[1]。处理信息, 要跟得上潮流的发展, 如掌握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师生提供贴心服务。高校院系是培育人才的基本单位, 院系行政秘书的工作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因此, 高校院系行政秘书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从而有效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效率。行政秘书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素养。如在盖章用印等方面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尽量避免纠纷的产生。院系行政秘书岗位是外界了解院系的重要窗口, 行政秘书的言谈举止、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院系的对外形象。因此, 院系行政秘书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好院系和学校利益, 做好本单位的形象大使。

三、提高院系级行政秘书管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院系级行政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然而, 目前高校院系行政秘书队伍普遍呈现管理素质整体不高, 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院系行政秘书的管理素质距离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对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升院系行政秘书队伍的管理素质, 要在把好入行关的基础上, 注重对行政秘书加强培训等多种途径的运用。

1. 提高入行标准。

目前, 许多高等院校已提高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入行标准。浙江大学等高校已对党政管理岗位的入行标准提高到硕士学历, 甚至博士学历并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招聘考试, 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对求职人员进行全面考察。

2. 重视对院系行政秘书的培训。

在高学历的基础上选拔行政秘书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保障, 但只有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 入职后学校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更为重要。目前, 行政秘书普遍面临“重使用、轻培训”的状况。行政秘书除了认真做事之外, 还需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教育学等知识。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请管理学科、教育学科、法学学科的老师为行政秘书做专题培训。此外, 在高校国际化推进日益迅速的今天, 院系行政秘书熟练掌握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十分重要。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组织院系行政秘书出国学习、交流, 使其管理理念和知识水平与国际前沿接轨。

3. 构筑专业平台, 促进院系行政秘书的专业发展。

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注重高效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发展。美国通过设立美国学校管理人员协会等组织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升管理素质提供平台, 为高校院系行政秘书提供专业服务, 有效地维护了高校行政秘书的权益, 促进了行政秘书管理水平的专业化提升。我国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平台, 促进高校院系行政秘书的专业发展, 以提高其管理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 健全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健全竞争机制, 可以有效破除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大锅饭”状态。竞争必须以激励为保障, 只有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竞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2]。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 员工在薪水和职位晋升等机会中获得公平、公正对待, 其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5. 重视对非事业编制行政秘书的管理。

由于学校人员编制的限制, 有些高校院系可能存在编内人员不能满足院系行政事务烦琐复杂的需要, 也会聘用一些非事业编制的合同制用工人员作为适当补充。“合同制人员已经成为高校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3]。院系应重视对这类非事业编制性质行政秘书的管理, 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发展空间。同时, 对能力高的秘书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留住好的人才[3]。

6. 行政秘书要勤于学习和实践, 提升自身素养。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提高秘书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学, 这是秘书成才的根本途径[4]。院系级行政秘书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工作生活中, 要积极向周围素质高、能力高、经验多的领导和同事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邓小平同志说过, 我们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加强高校管理工作, 关键在于管理队伍。院系行政秘书作为高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人员, 其工作看似平凡, 但每一项工作都与院系乃至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 院系行政秘书人员管理素质的整体水平对于院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秘书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小詹姆斯.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3]王春红.如何有效地进行高校合同制秘书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12, (3) .

高校院系内部 篇9

高校要想提升竞争力, 必须加强效益观念, 提高物力、财力资源使用效率, 低投入, 高产出。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完整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导致了学校各部门不断要求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实验用房, 但实际使用率不高, 存在浪费现象。因此, 必须加强投资效益的意识, 强化资产投入效益的管理,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

(一) 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大, 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已经形成相当规模。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最初是计划经济的模式, 很多情况下是由领导决定资源的配置, 通过行政命令实施, 资产占用者无偿使用。尽管经常强调投入产出的效益, 但不是一个硬性指标, 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不实行绩效考评。使得二级院、系在争取资产投入中, 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以及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没有成本费用的经济压力和经济责任, 使得资产浪费大、闲置多。同时, 在资源配置中还存在资产一旦分配, 便永久占有, 学校难以调剂。哪个单位争取到的资产多, 便创收能力强, 获得的利益多, 造成分配不公, 妨碍了学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高等教育想要持续发展, 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以较低投入取得较高效益。通过高校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可以反映出高校投资的效益状况, 看到长处, 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以促进高校加强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二) 便于院系目标责任考核中动态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投资效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情况。建立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可以通过动态对比反映出高校在不同时间段投资效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变化原因, 找出问题所在。还可以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对比, 发现各项指标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 从中分析原因, 弥补不足。

(三) 是多元化投资形式的要求

目前, 高校的办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这种供求矛盾的存在为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建立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可以使投资主体全面了解投资效益, 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二、高校院系资产投入内容与核算方法

高校国有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图书等, 流动资产包含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及资金等。因为事业单位的资产不提折旧, 所以资产一般是指它的原值。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有的设备虽然没有损坏, 但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资产中存在一部分陈旧过时的不良资产。同时, 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 或者仪器设备使用方向的变更, 有些资产的价值被低估, 其原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这些情况, 有必要参照资产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

(一) 房地产价值核算

院系占用房屋的核算可参照房屋建筑物评估的重置成本法, 基于房屋建筑物在全新状态下的重置成本, 再扣除由各种损耗因素造成的贬值, 最后得出房屋建筑物价格评估值的方法。

房屋核算价=S0×G×H×Q。其中:S0为房屋面积;G为房屋重置价;H为层高影响系数;Q为成新率。

(1) 重置价的确定。参照武汉市物价局、武汉市房产管理局“关于印发武汉市房屋重置价格标准的通知” (武价房字[2004]74号) , 估价对象地上建筑物重置价格如表1所示:

(单位: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部分房屋层高超过了标准层高, 需对其进行层高修正。根据《资产评估常用数据参数手册》中不同层高对造价的影响参数来确定房屋的层高修正系数。

表2列出建筑物层高为2.8至3.8米对房屋造价的影响, 本次评估根据表2的数据, 采用平均增减量法计算出超过3.8米的层高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系数为:层高每增加10厘米, 造价指数增加1.4%。

(2) 成新率的确定。成新率的确定采用年限法和现场勘察法进行综合计算评定。首先, 根据构筑物经济耐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按年限法计算出理论成新率;然后, 评估人员到现场对构筑物逐一进行实地勘察, 根据“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对构筑物的结构、装修和设施等组成部分的完好程度进行鉴定评分, 得出现场勘察法成新率;最后, 对两个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出该建筑物的综合成新率。有关成新率计算公式:理论成新率=[ (经济耐用年限-已使用年数) /经济耐用年限]×100%

经济耐用年限采用财政部、建设部颁布的房屋建构物耐用年限的规定。现场勘察法成新率由技术人员现场实地勘察考评打分评定。最终:综合成新率=理论成新率×40%+现场勘察法成新率×60%

理论成新率核算。采用直线法计算成新率的公式为:

q=[1- (1-R) t/N]×100%。其中, q为成新率;R为残值率;N为经济寿命;t为有效经过年数

现场勘察法成新率核算。估价对象建筑物建成年代分进行分类, 经过后期保养, 房屋能正常使用情况, 各房屋上下水管道不同程度的锈蚀, 通畅, 电器设备线路、各种照明装置的老化程度, 综合判断其成新率。如表3所示:

(二) 可动产价值核算

高校仪器设备中1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数量少, 但其金额高, 一般会占到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1/3到1/2, 可以运用分类法对可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将仪器设备按其单价分为三类:A类为10万元以上的设备, B类50000元-100000元设备, C类50000元以下设备及家具。

(1) A类设备的评估运用重置成本法逐个评估。

A类设备评估值=重置全价×成新率-功能性损耗

功能性损耗——设备同现有新设备的比较功能降低值

(2) B类设备的评估按分类折旧核算。按设备的性质分为机电设备和电子设备, 机电设备总使用年限为15年, 电子设备为8年, 计算机为5年;对尚能正常使用的设备, 其成新率不小于15%, 仪器设备经过大修、升级, 其可使用年限增加2至3年。

(3) C类设备及家具评估值。如表4所示。

C类资产评估值=资产原值×成新度

三、高校院系教学、科研产出构成与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产出有其特殊性, 很多都不能定量计算, 如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其它社会服务。为了便于直观定量地考核院系的各类投入与产出, 可以取其当量价值来进行定量处理。

产出=合格毕业生当量价值+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其它服务净收益

(一) 毕业生当量价值与计算方法

每年培养出的合格毕业生数, 包括博土后、博土生、硕土生、本科生、大专学生数, 含各类成教、网络教育的毕业生。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 培养成本不相等, 需要按一定系数加以折和计算, 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 一般以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 博士生为3, 专科生为0.5, 成教生为0.25折合计算。

B=ΣmikibCi。其中:mi为各级毕业生数;ki为各类毕业生折和系数;b为本科生单位当量价值。

Ci=Si/Zi。其中:Ci为贡献率;Si为对毕业生所授学时;Zi为毕业生总学时

(二) 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计算方法

高校取得的成果包括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 教学成果包括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 教学论文及教材等;科研成果包括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科技成果奖, 专利数以及发表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学术专著等。用每一类型的成果所需要花费的工作量进行定量比较, 并同培养一个本科生所需工作量对比, 从而取得各类成果相应的当量值。

C=Cl+C2+C3+C4=Σm1iCli+Σm2iC2i+Σm3iC3i+Σm4iC4i。其中:Cli为高校取得的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当量价值;C2i为高校取得的各种专利当量价值;C3i为高校取得的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当量价值;C4i为高校发表各层次论文当量价值;m为各类成果数量。

(三) 其它服务净收益的核算

其他服务净收益包括高校科研成果的转让、无形资产使用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取得的收益等, 这些代表高校科研推广应用的水平。

四、高校院系资产投入产出效益指标责任制考核构建

资产投入效益率即是教育产出当量值或经济收益与所占用的资产评估值的比值, 资产投入效益指标应分为资产教育产出效益率和资产直接经济收益率。资产教育产出效益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办学效益的基本指标, 从宏观经济效益来考察院系的办学效益和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整体贡献。

(一) 建立激励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投入及其产出的关系, 了解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是否得当, 找到制约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成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投入、产出比,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教学、科研单位, 可以根据其分担的教学课时及承担的科研量进行计算, 核算出各单位资产投入产出效益率和经济收益率。通过资产投入效益评价, 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单位, 应当给予奖励, 并优先给予投入。对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单位, 则应对其占用的资产进行调查, 找出效益不理想的原因, 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当然, 影响投资效益有很多因素, 有些效益 (如无形资产、特色专业) 无法以数字计量, 因此, 学校在决策过程中, 可考虑多种因素加以适当的权重进行计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应逐步提高办学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调剂困难等问题, 促进高校持续良性发展。

(二)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投入效益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率, 才能减少资产占用量, 从而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投入时要进行充分论证, 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要成立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追踪审计, 避免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第二, 对使用率不高、闲置已久的仪器设备, 要及时调剂或改造, 符合报废条件的及时报废。第三, 建立公共开放实验室, 扩大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范围, 打破专业和时间限制, 做到专管共用, 资源共享。对一些必需但开机时间少的大型仪器设备, 纳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提高使用效益。第四, 校内科研办公用房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根据各单位教学、科研任务需占用的标准进行核算, 对超出部分应征收有偿使用费。既不违反教育规律, 同时按经济规律办事, 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 提高利用率, 最终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三) 保持合理的规模

高校的投入是人员及各类资产, 而产出便是合格的毕业生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合理的办学规模是充分发挥资产投入效益的前提, 因此需要人、财、物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只有保持人、财、物合理的比例关系, 才能有效地使用资产、降低成本, 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浅议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校院系资料室,创新理念,建设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直接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术机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Internet教育网络在高校资料室的广泛应用,高校院系资料室必须开拓创新,达到高效服务,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读者,让其产生高效的信息经济价值。

1. 完善资料室的基本设施建设

1.1 加强和图书馆的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情报体系中并存的两个机构,院系资料室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藏书建设侧重专业化、个性化,对系里教学科研等活动介入更深,更贴近教师和科研人员。图书馆作为全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目前资金投入不足,图书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协调好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对资料室的业务指导,使资料室的发展管理比较规范合理,另一方面在藏书建设方面,图书馆的藏书针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系资料室则侧重于本院系专业及师生。因此,在购书过程中,图书馆与系资料室要互相沟通协调,避免重复,节省购书费用,在业务工作中,要互相合作,特别是在为教学科研的服务过程中,互通信息,开展联合服务,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

1.2 多渠道收集资料,突出专业特色。

为了突出专业特色,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建设应以本院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为中心。因此,资料室不仅要系统收藏正式出版的图书、期刊等专业文献资料,而且要重视专业性的非正式出版物及其它信息,如收集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和不易获取的内部文献资料,还有会议文献、学生的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非文字信息等,形成突出特色的、较为完备的专业特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还应当树立新的收藏观念,既要搞好传统文献的收集,又要重视网络电子资源等虚拟文献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系。

1.3 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我们要结合实际需要,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积极扩大系资料室资料来源,加强系资料室网络建设,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资料的来源途径,有利于全面快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让其迅速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建设多种形式的信息检索渠道,掌握多种形式的资料获取方式。

2. 健全一套高效服务的科学化管理机制

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效率低下,服务面狭窄,已不再适应现时代的管理需要。为了确保资料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很快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院系必须建立科学化管理体系,加强资料室的数字化建设、方便快捷的检索程序建设,和图书馆构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服务全体师生的高校文献资源共享体系。院系资料室要参照图书馆的有关制度,制定本院系资料室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岗位责任制、工作细则、借阅制度等,使院系料室的文献信息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制度。

3. 资料室文献信息服务

3.1 改变职能。

院系资料室应改变“小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把工作重点由书刊借阅保管等一般性服务,转移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上来。资料员应按照统一标准完成有关资料的整理、加工、建库和上网等工作,完善复制、复印、阅览、外借、检索和信息传递手段,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的手工方式的文献服务,向以计算机通讯网络为基础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转变,为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等专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层次的专业信息服务。

3.2 开发网络资源,提供专题服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以校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科研对专业信息需求的优势,开展专题文献检索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对与本系科研课题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加工整理成专题二次、三次文献,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专题资料数据库,以供有关用户查检;还可以通过E-mail直接将加工过的专题信息发送到有关课题研究者的电子信箱中,使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方便、及时地掌握有效信息。

3.3 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为帮助教师、科研人员方便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院系资料室对网上有关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序,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和评价,建立学科资源数据库,为本专业用户提供专业信息资源导航,便于网上查询专业信息。还建立网上咨询站,向各类用户解答本专业信息查询中的问题,介绍本专业信息资源的特点、内容和检索方法。

4. 提高资料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专业资料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的外语水平。但是现在资料室的多数工作人员缺乏上述知识和能力。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的当务之急。

首先资料员必须掌握图书学和分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本系各专业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熟悉各类工具书及其使用方法,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学习情报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文献检索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熟悉主要文献检索工具尤其是计算机检索方法。其次,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查阅、翻译和管理外文书刊。最后,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掌握科学信息的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要走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面,资料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配合教学与科研需要的二、三次文献的编制工作上,这也是资料室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根本区别。

总之,利用创新理念管理院系资料室,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好它,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哲明.高校发展更应加强系资料室的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

[2]马叶.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及其与校图书馆的共建[J].北京大学学报, 2005, (2) .

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 资料室建设 管理 培养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补充,在开展高校的科研一体化建设上意义重大。目前,从资料室的人员构成上来看,大多数人员为本院系的教师或本院系专业毕业生,他们熟悉教学流程和课程安排,因此能应对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难问题。但同时,在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以及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等,严重制约着高校的院系资料室建设和发展。

1 目前院系资料室发展现状

1.1 管理缺陷:高校普遍对院系资料室重视程度不够,图书资料的购置和利用都由院系決定,管理人员也由院系安排和管理。大部分资料室由本学院单独管理,基本没有图书馆人员直接参与工作,由于缺乏业务指导及专业管理,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规则约束,各院系资料室与校图书馆之间处于相互封闭的孤立状态,资料室之间又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其业务水平不断下降。

1.2 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水平,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一般由行政人员兼任,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院系又不给其提供专业性系统性学习的机会,资料室工作停留在日常编目、整理、借阅等一般性服务上,院系资料室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也很少有人遵守制度和规则。目前院系资料室几乎没有真正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管理文献资料的,顶多是把图书目录账本搬上了电脑,变成了电子版账本。不能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很难满足高层次需要。

1.3 服务功能不强:图书拥有量不足,藏书难成体系,软硬件设备的数量及阅览环境难以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对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网络信息时代,读者需要的是多元化、高层次的信息资源,但大部分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工作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常规服务上,并缺乏主动开发的意识,不能提供价值较高的信息服务,导致文献资料的专业价值和利用率较低。

2 反思与对策

2.1 管理体制改革: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应该加强统筹规划,实现全校文献资源一体化,在管理上避免交叉,突出图书馆的组织协调作用,在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对资料室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培养端正的工作态度,保证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院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研究能力,带有明确的教学科研目的,因此它提供的文献资料与本单位教学科研任务密切相关,藏书专而精,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和文献资源优势。

2.2 完善图书资料室的设施: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图书突破了传统纸质文献的定义,各种载体的电子书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电子书具有可复制互动性、获取便捷等特点,获得了一部分读者的青睐。但这并不能影响所有人对阅读的理解,多数人还是倾向于纸质传统文化,资料室的作用是数字化不能替代的,加强院系资料室建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网络建设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资料室的基础网络建设不到位,就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各个学院应在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改进,建立健全高校资料室网络建设,并根据实际需求培养一批适应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加大投入,一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及技术用于资料室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起到补充人员的作用。

2.3 加强资料室的制度建设。高校还要积极完善资料室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资料室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院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使用资料室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轮岗制度和阅览室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保证图书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料外流和丢失损坏等情况。另外,院系图书馆在进行图书资料征订时,一定要多方争取意见,以提高图书资源的质量。

2.4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专业性。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源专业性强,与本专业的科研方向和发展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强化资料室的专业性和研究性。拓展范围,开展特色服务。资料室可以参与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等工作,在对本专业整体教学科研情况进行了解的同时,又拓展了业务范围,使资料室真正成为院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信息中心。同时在保证专业化的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如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等,改善文献信息服务条件,解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3 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也必须紧跟发展步伐,积极提高其服务水平,以适应高校的教育科研发展需求。在加强高校的院系资料室建设时,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进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哲明.高校院系资料室现代化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

[2]鞠岩.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及发展对策[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5(5).

[3]赵建辉.高校图书资料室管理创新浅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8).

关于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现状,原因,对策

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院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线单位, 其形成的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高校教学实践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是衡量学院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高校各类评估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好院系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探索和总结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规律, 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专业发展, 院系档案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其管理工作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院系档案的质量堪忧, 造成与后续工作衔接的诸多问题, 为此, 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变化。

1.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一般起步较晚, 由于学校扩招院系学生增加、学科建设发展及科研平台的建设等原因, 院系办公用房相对紧张, 因此, 很多院系并未设立专门的档案室, 有的以办公室代替档案室保管院系档案, 达不到档案室防光、防潮、防渍以及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过电子政务生成的电子公文也与日俱增, 电子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校级档案部门已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发管理系统的方式, 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但院系一级的档案管理往往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 有些院系没有生成电子档案的条件, 状况好的院系会有档案电子目录和电子检索工具归档管理, 大多数档案管理都以物理方式展开, 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为低下, 管理层级较低。

2. 档案搜集管理不标准。

院系在高等学校是一线教学、科研单位, 其形成的档案资料特别多。目前较为突出的情况是院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不统一。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广, 档案的冗余度大, 造成档案保管占用过多的空间, 在档案利用时, 查找困难, 调用不便。与此相反的是有些院系归档范围太窄, 许多该归档的材料没有搜集, 这样就可能丢失或遗漏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保管期限不统一, 容易遗失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材料, 在管理人员变更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3.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体现在管理意识的缺失和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高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学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对于院系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教学和科研人员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书籍、科研成果送到档案室保管, 从而影响了档案收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 院系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院系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工作培训, 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4. 档案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目前, 各高校院系对档案的管理都是分散的, 从而形成院系档案管理条块分割, 以至于档案管理混乱, 查找不便。院系的档案以纸质方式储存, 档案一般都是锁在档案柜里, 除了偶尔有人查学生的考试成绩外, 其他资料很少被利用, 而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也是坐等利用者上门, 对档案本身没有清晰的认识, 更谈不上对档案材料中的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和整理加工, 深层次开发院系档案资源, 这样就使档案丧失了一部分功能, 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档案的价值。

二、原因分析

1. 重视不足, 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 档案工作无足轻重, 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处于被忽视的不利位置。在资金投入上, 只注重与办学直接相关的投资, 档案工作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往往得不到正常满足, 甚至没有设立档案室的库房, 没有配备必要的电脑、扫描仪等技术设备, 导致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远远低于信息化社会对档案工作技术装备的要求。在定编定岗时, 对从事档案工作的编制过度压缩, 造成人员不够, 院系基本没有档案管理员这一个编制, 一般由办公室主任或教学秘书兼任, 他们对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精力, 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信息知识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开发,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 相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不健全。

2008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档案局公布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规定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归档时间, 要求高校档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高校没有制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办法, 或者制定了但没有严格执行, 导致了档案管理者无法判断或者凭经验判断哪些资料应当收集, 哪些资料有利用和保留价值, 哪些资料比较重要, 保存期限多久。

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对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制度, 它明确规定归档制度、保管制度、借阅制度、档案销毁制度、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 是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但目前大部分院系规章制度不健全, 日常工作还停留在经验、感觉阶段。

3. 档案的保管方式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果。

目前高校院系档案的保管还停留在纸质手工保管阶段, 保管环境恶劣, 编目不科学, 无专人负责, 查找困难, 利用不便。院系档案基本没有形成电子档案的保管方式, 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低, 没有建成档案数据库和实现网络连接, 不能快捷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也不能形成档案的资源共享。

三、改善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强化意识, 增加投入。

档案工作是院系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涉及的部门和范围极为广泛, 必须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 共同配合。这就要求院系领导、档案员及教职工必须把档案工作提高到战略的、基础的地位, 给予高度重视, 积极抓好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切实体现了一个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出现, 因此, 高校及其院系领导要重视院系档案室的建设, 首先要保证档案室库房的用房, 设立合乎标准的档案室;其次要加大投入, 配置必要的先进设备如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 逐步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双重管理模式, 进而实现学校、院系档案的联网和档案资源共享, 提高档案资料的检索速度和查全查准率。

2. 健全制度, 完善体制。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准则和依据,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院系档案管理制度, 才能指导和规范院系的档案管理工作。2008年8月20日,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公布, 突出了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位置, 在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应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宏观指导下, 结合本校实际, 在修改、补充和完善档案业务规范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和学校、院系发展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力, 从而大大提高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同时, 还应该进一步健全院系档案管理机制, 制定院系档案管理责任制, 让院系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成为院系档案管理的参与者, 定期或不定期地移交个人教学、科研档案至档案室;档案室有责任定期抽查个人教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检查和评比, 促进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院系档案的收集和保存, 推动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其信息素质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前,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专业人员缺乏、业务知识薄弱、工作方式随意等都成为当前院系档案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 人事部门应该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院系档案管理编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优先考虑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其次, 面对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院系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使其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 增强档案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努力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4. 提高档次, 加强利用。

在当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情况下, 整合院系档案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建立院系档案的查询目录, 将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科学分类, 让查阅者一目了然。二是对院系各类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并派专人负责, 帮助查阅者掌握检索方法, 或者直接提供档案信息。还要加快档案的数据库建设, 实现院系档案管理电子平台连接宽领域信息系统, 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档案材料数字化、网络化, 这样, 既可以为档案需求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 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收集档案信息,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

档案收集和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基础, 院系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单元, 因此要深层次开发院系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地挖掘现有的档案信息, 使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一个层次, 能够为院系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形成以收集整理为基础、开发利用为重点、现代化管理为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当前, 我国高校的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 标准的缺乏、档案意识的薄弱和人才队伍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随着一系列改进措施的提出与实施, 我们有理由相信, 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必将成为一项常态工作, 并逐步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 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高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6, (6) :22-26.

[2]卢余群.把档案工作放在高校工作更突出的位置:关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深入思考[N].中国档案报, 2009-04-02.

[3]王树新.高校院系档案管理工作刍议[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8) :109-110.

[4]陈淑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院系档案管理的创新与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 2009, (6) :125-127.

上一篇:国有资产主管部门下一篇:经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