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二级管理(精选12篇)
院系二级管理 篇1
近年来,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学校财务管理事务越来越多, 许多高校因此实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 以克服“集中管理”带来的弊端, 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但是由于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一种委托代理制, 代理人往往由于与委托人目标不一致, 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利己行为, 降低组织运行效率。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
1 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以及管理
1.1 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不下划, 应保留在学校。
可将岗位津贴、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下划到二级学院管理。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可以下划到二级学院进行管理, 例如:办公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等。二级学院经费划拨按照以下模型: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 I为职工结构权数) 。
1.2 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
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 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各二级学院必须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经学院财务委员会通过后, 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 一部分直接划拨, 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 按照考评结果划拨。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2 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二级财务管理正常开展的保障。
学院领导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 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制定学院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以保证以学院为中心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运行。第一, 学院的财经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 院长对本学院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院长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委托相关人员行使一定的财权, 并明确其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年度经费的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事项。进一步加强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学院的年度财务报告、学院提出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均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第二,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各二级学院虽然学科不同, 但其目标体系应大致相同。要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提出每学年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采取考核指标与学院经费挂钩的办法, 督促各二级学院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年终由学校对各二级学院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例如:如果二级学院达到了既定目标, 经费全额拨付;如果有二级学院超额完成任务, 则给予奖励;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指标, 扣罚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
2.2 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实施财务预算, 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建立学院二级预算管理体系, 就是要形成一套明确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预算管理, 强化支出控制的预算体系。首先, 学校应提高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工作的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学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指导。科学测定二级学院收入预算的有关定额标准, 用标准定额和学院人数来确定二级学院预算收入数, 并下达二级学院的经费指标。其次, 要成立一个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财务的院长担任, 委员由二级单位、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有此部门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 科学分配各种经费, 动态调整预算, 组织预算完成工作的评价和考核, 为预算管理提高组织保障。第三,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要求二级院系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合理开支。学院预算一经审批通过, 就要严格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 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应遵循预算管理办法和财务收支审批办法, 必须在预算指标范围内合理安排好资金。第四, 建立预备费制度。预备费是为了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 或为调节因政策影响造成的预算误差而设置的资金。预备费的数额, 可根据当年的经济、政策环境状况, 按可实现的总收入的适当比例编列, 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第五,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检查。要从预算监督检查中, 了解学院预算的优点和不足, 严格预算的执行, 建立起学院制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新体系。
2.3 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学校实行财务二级管理后,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 调整工作职能,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各个二级院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考核上。要加强对学校统筹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并为二级学院提供核算服务, 向二级学院提供经费运作信息, 考核监督二级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利用计算机对下属各学院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立刻预警。利用学校内部局域网及时将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学院, 使他们合理作出相应决策, 合理配置学院资源。
2.4 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学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
在校院二级管理中, 民主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民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民主监督的效用,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增强二级学院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学院的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等涉及学院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应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接受教职工代表的监督;要完善和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理顺民主管理渠道, 丰富民主管理途径, 完善二级教代会代表问询制度, 通过分层次授权和校财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行使经济管理监督职能。对二级教代会代表就某一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向学院领导的询问, 学院领导必须正面、实事求是地做出解答, 改变目前常见的学院“公开”什么, 群众才能知道什么的情况。使院务公开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真正得到落实。结合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和高校经济监督制度, 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前移监督关口, 将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 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3 结论
完善高校的二级财务管理, 规范二级财务管理行为, 对于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要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强化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民主监督, 以此来规范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行为,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质量, 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由于缺乏完善配套的学院外部财务监督和学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使得二级财务管理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偏差。文章主要分析了二级学院下划经费的内容、管理方式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二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苗生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5) .
[2]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2007, (5) .
[3]楼燕芬, 方灵丽.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8, (5) .
[4]王炳庆, 林健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
院系二级管理 篇2
为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理顺学校和二级院系关系,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院系办学主体作用,调动办学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强化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更好地协调发展,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追求,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管理重心下移,责权利相结合。在明确院系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使院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适度下放人、财、物管理权利,逐步实现责、权、利统一。
(二)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在实现办学目标的同时,努力开源节流,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促进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三)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院系的特点,区别制定目标责任,合理划拨办学经费,确保管理目标责任制稳妥开展,推动院系科学发展。
(四)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级负责。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筹划,精心组织,按照本办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三、院系管理目标
院系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分解到各年度,按照《上海建桥学院两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和《上海建桥学院两级管理工作指南》,制定年度管理目标;设定管理目标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工作: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等。由教务处负责管理考核。
(二)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包括科研管理、科研成果及学科建设等。由科研处、学科办负责管理考核。
(三)学生工作:包括学生党团建设、思想教育、学风建设、事务管理、就业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就业工作由就业办、其他工作由学生处负责管理考核。
(四)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党建、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绩效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由人事处负责管理考核。
(五)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包括实验室规划建设、实验室开放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管理等。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负责管理考核。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开拓、管理、执行等。由对外交流办公室负责管理考核。
(七)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宣传信息、档案工作等。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管理考核。
(八)工会工作。由学校工会负责管理考核。
四、经费的核定
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经费实行动态总额包干。院系包干的预算内经费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教学业务经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费、教学差旅费、校企合作及学术活动费、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费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费、教学办公和行政设备费、接待就餐费。
(二)学生活动经费。
(三)专项经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教学高地建设经费等。
(四)其他经费。
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一)学校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院系不设置二级财务机构,财务处分别为院系设立账户,核算经费的收支业务。
(二)包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凡是按照生均定额划拨到院系的经费,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六、目标管理任务书的签订
(一)自拟。院系于每年9月上旬初步拟定本学年度本单位的目标管理任务书。
(二)审核。职能部门于每年9月中旬审核目标管理任务书,各院系根据审核意见修正和完善目标管理任务书。
(三)审定。校领导于每年9月下旬审定目标管理任务书。
(四)签定。每年9月底,学校校长和学院院长(系主任)签订目标管理任务书。
七、监督管理
(一)院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二)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代表学校负责对院(系)办学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院系目标管理实行院长(系主任)负责制,院长(系主任)是院系目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决策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大问题的决策须经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并自觉听取教职工的意见,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八、考核(一)考核原则
1.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2.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
(二)考核方式
学校负责对院系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院系负责对本单位教职工考核。
(三)考核标准
学校依据《上海建桥学院两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院系工作进行考核。
(四)考核时间
每学年考核一次,于每年的7月初进行。
(五)考核程序
1.自评。院系按照目标管理任务书,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对照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逐条检查、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写出自评报告及提供相关材料。
2.考评。各分管的职能部门加强与院系沟通,通过征求群众意见、核对相关资料及现场察看等方式,对院系自评报告及提供的材料逐项核实,依据客观数据和事实,评定考核分数、提出考核意见。
3.汇总。各部门负责的考核结果由校办汇总后,报校长办公会。4.审定。校长办公会审定考核结果。5.反馈。学校向被考核院系通报考核情况。
(六)考核评分及等第
1.管理目标分项设定考核分数,考核总分为各管理目标考核得分之和。2.按照考核总得分多少及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得奖等第,一共分优、良、中、差四级。
3.评优准入条件按照《上海建桥学院两级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说明执行。4.对各管理目标考核分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依照学校工作重点适当调整。
九、奖励
(一)学校正式发文表彰获奖院系。
(二)学校以学年为单位按照教职工考核的等第及比例(优秀的人数占考核人数的百分之十,良好的人数占考核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确定奖励基数,乘以奖励系数后确定奖励额度,由院系确定分配方案,报人事处备案,由财务处核发。
奖励额度=(考核人数×10%×4000元+考核人数×20%×1600元)×奖励系数。
(三)奖励系数: 管理目标考核“优”的奖励系数为2; 管理目标考核“良”的奖励系数为1.5; 管理目标考核“中”的奖励系数为1; 管理目标考核“差”的奖励系数为0。
(四)目标考核等第为“差”的院系,应该找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连续两个学年度考核等第为“差”的,解聘院长(系主任)。
(五)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根据事故情节及损失程度,除扣发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费用外,情节严重的将对事故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者予以适当处分。
十、其他
(一)基础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问题。学校将根据改革进展,逐步推出基础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办法,以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目标责任制管理问题。职能部门对分管目标有解释、指导、服务、考核、评价等权力与责任,要与时俱进,每年负责修订、完善目标任务书及考核指标,以强化目标管理的科学性与激励性。
(三)配套制度建设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疏理、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之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适应,以推动二级管理顺利进行。
(四)目标任务的时效问题。目标任务书每学年签定,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内院系负责人的更替,不影响目标任务的实施,学校酌情考虑对负责人个人的考核与奖惩。
(五)本办法自校长办公会审定后发布施行。
上海建桥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试行办法 为了推进学校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努力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学校决定在院系试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现根据学校有关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运行机制的优势,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人员精干、职责分明、合理流动、勇于创新”的原则,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目标管理体系
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的目标管理体系,由“职能目标、共性目标、创新目标和控制目标”四部分构成:
(一)职能目标: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围绕本部门主要职责,依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职能目标的制定,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相统一、相适应,要突出工作重点,以关键性指标带动面上工作。
(二)共性目标:由日常管理工作行为构成,包括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等。
(三)创新目标:在完成职能目标任务中,通过改革或改进工作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措施并取得实际效果(包括获得各种奖励、科研成果等)。
(四)控制目标:包括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事故、投诉等。
三、目标管理实施
(一)学校领导于每年10月中旬,与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人签订《上海建桥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任务书》(以下简称《目标管理任务书》)。
(二)《目标管理任务书》由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拟定,经主管校长审核后,报校考核领导小组审定,作为学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
(三)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的目标确定后,要按照组织层次结构,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本部门的各个岗位,作为本部门个人学年度考核、奖惩的依据,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四、目标管理考核
(一)考核原则
1.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2.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3.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
(二)考核方式
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学校负责考核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学年度考核工作。
(三)考核标准
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分别按“职能目标、共性目标、创新目标、控制目标”进行,“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考核总分为100分,“创新目标和控制目标”为附加分。
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总分=职能目标分(70%)+共性目标分(30%)+创新目标分-控制目标分。
1.职能目标考核采用部门负责人学年度书面述职的方式进行。职能目标考核结果为:圆满完成、完成、基本完成、尚未完成;职能目标考核结果处理,同时根据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难易程度采取加权处理。
2.共性目标考核采用学年度工作满意度测评的方式进行。
3.创新目标考核根据创新点实行加分,每项创新加1—5分,多项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4.控制目标的考核实行扣分制,根据部门发生问题的轻重程度,每项问题扣1-5分。
(四)考核程序
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
1.单位总结自评。在每学年度工作结束前,各部门在本单位个人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单位的学年度工作总结和自评,形成书面材料报学校考核领导小组。2.学年度述职。校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召开目标管理考核会议,各部门负责人结合学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学年度工作报告,同时,进行学年度目标管理测评。
3.满意度测评。由校考核领导小组依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服务的内容,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各部门工作满意度的测评。
(五)考核等级和奖惩
1.考核结果分四个等级:优、良、中、差。
2.对目标管理考核为“优”的单位,由学校予以通报表彰,并按考核等级计发目标管理责任制奖金(奖金额度另定)。
3.对目标管理考核为“差”的单位,由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免发目标管理责任制奖金,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年度考核中确定为不称职等次。连续两年被评为“差”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4.各部门依据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结果,对学校发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奖金实行内部差额发放。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免发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奖金: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年度内受到党、政纪处分;病事假累计超过6个月。
五、考核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考核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工作办公室。
六、其他
院系二级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065-03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特别是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为提高管理效能、提升办学竞争力,各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实施二级管理体制,本文就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进行二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考
1.1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改革的基本逻辑
在进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高职院校一般实行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一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专业跨度的加大而陷于鞭长莫及、应接不暇的状态,管理效能低下。主要表现在管理幅度大,决策层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工作情况,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也不能对决策的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处在与实际工作比较近的系部管理人员由于只是执行者角色,他们只能按照上面的指示、命令和规定的程序行事,没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因而没有责任和权力来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专业跨度的加大,使得决策层很难全面地掌握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具体工作要求,所做出的决策不能很好地适应所有专业的实际状况,导致系部在实际工作中不便于执行,并且这方面的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为较好的解决问题而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沟通非常困难,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应付,从形式上满足而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不难看出,导致一级管理效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职责、权力过于集中在学院层面,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一部分职责(即事权)下放到系部,同时赋予其完成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权力,使系部成为在一定意义上能接受学院委托而完全担负起相应职责的相对独立的办学主体,在此基础上,为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规范系部行为,还须建立相应的考核及奖罚机制,构建利益驱动和约束机制,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以下进行二级管理改革的基本逻辑:
一级管理的不适应→进行二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改革→将职责下放到系部(委托系部管理一部分事项)→赋予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权力(保证系部能胜任所委托的工作)→建立考核激励及约束机制(调动系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系部行为)→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解决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
基于上述基本逻辑,在构建二级管理体制时,要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以责定权,充分合理放权,使系部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职责,同时建立考核激励及约束机制,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提高管理效能。
1.2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改革的动力
高职院校进行二级管理改革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办学竞争的压力,高职院校的经费除小部分来源于财政外,主要依靠学生的缴费,在当前国家转向稳定规模、注重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招生计划数有限,许多高职院校不得不以其他教育形式来补充。而一级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院扩大或稳定办学规模,广大教职工有进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其次,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学院决策层有提高管理效能、做强做大学院的愿望。上述两个方面构成了进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最初动力。
但是,真正要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一部分权力要下放到系部,其管理权威将受到挑战;系部要变成学院管理的主体和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事权下放的同时责任也将得到明确,系部经费包干使用,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职工的收入,再加上担心实行二级管理后相应的权力得不到落实,导致系部将处于两难境地。所有这些都将使最初改革的动力大打折扣。学院要进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学院决策层首先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扎实推进;其次要进行大量的学习、讨论和动员工作,明确实行二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统一思想认识,让广大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来支持这项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2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2.1调整机构设置
院系二级管理有别于一级管理,为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对部门和机构设置进行梳理,按院系二级管理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的职能部门按照有利于宏观专业化管理,加强计划、指导、监督和协调的原则进行合并调整,尽可能使职能部门在单项工作上具有相对完整的职能,以减少职能部门间协调的工作量;按专业相近、共用师资、实践性教学场所等有利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建设思路确定调整专业系设置;公共课程按管理幅度原则设置一到二个部。按照院系二级管理的要求,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调整设置各专门工作委员会。经过调整,精简职能部门数量和人数,并将精简下来的人员充实系部,用于承担原职能部门下放到系部的工作。
2.2明确部门职责
院系二级管理要将管理重心下移,要将更多的事权和自主权划归系部,其中重新划分各部门职责是构建二级管理的基础。首先,应根据学院的总体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对学院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其次,按照管理中心下移,使系部变成相对独立办学实体的原则,明确系部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学生工作、党建等方面所应负的责任,其中承担公共课程教学的基础部可以考虑按生产半成品的办学实体、也可按提供劳务的部门或提供劳务兼一定综合管理职能的复合部门进行职责划分;职能部门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赋予其在特定工作项目上的参谋、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和评价职责,与系部共同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后勤部門可考虑按契约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具体进行职责划分时,既要充分体现学院的意志,按照学院设置各部门、系部的主要目的直接划分工作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又要兼顾部门的现实情况,注意与部门、系部沟通和协商,不提过高的要求,使得所划分工作职责的确实可行。
2.3合理配置管理权限
院系二级管理在明确各部门责任的同时,按照责权统一的要求在学院、职能部门和系部三个层面上合理配置管理权限,是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关键所在。
学院作为教学的主办者,行使宏观管理与决策权,主要包括学院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权、年度重要工作与目标的确定权、部门设置与调整权、部门领导的配制权、各类人员编制的核定权、全校性政策的制定权、过程监督权、部门间工作的协调权、年终绩效考核权等。
系部作为教学的承办者,应享有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适应的管理权,以保证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学院总体政策规定和运行框架内,学院应下放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权力:
2.3.1内部机构设置权
根据系部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工作任务的多少,设置内部的管理机构及其具体工作岗位。
2.3.2人事管理权
自主确定内部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责及任职条件,聘用和解聘内部管理和教学人员,评聘分开,按实际工作能力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确定本部门职工的工作量及其考核管理办法等。
2.3.3分配自主權
在学院划拨的人员经费总额内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分配方案,可将学院划拨的人员经费和自己的创收一并分配,鼓励竞争、奖勤罚懒、优劳优酬、拉开差距,促进系部内各项工作的开展。
2.3.4经费使用自主权
学院将系部经费按工作切块划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按学院制定的经费使用原则,系部编制预算经学院审批后,具体进行经费开支时,不再经学院审批,严格实行收支平衡、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原则。
2.3.5专业设置和调整权
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社会需求,结合系部实际条件,整合办学资源,增设新专业,调整原有专业,确定招生专业。
2.3.6学生管理权
根据学院相关规定,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组织相关活动,自主确定对学生进行一定级别的处分。
2.3.7培训和技术服务权
根据学院相关规定,自主进行培训、校企合作和对外进行技术服务工作。
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职能部门从代表学院就专项工作具体组织部门转变为代表学院行使宏观管理部门后,在学院总体政策规定和运行框架内,除赋予其部门内部管理权外,还应赋予其相应专项工作的决策参谋权、系部工作监督权和评价权、对外联络权、专项经费使用权、院级活动的组织权等。
2.4制定经费分配办法
院系二级管理在明确了职责、权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将一部分经费划拨给系部进行包干使用,只有这样划小核算单位,将办学经费权下移到系部,由系部自己当家,系部才能真正地成为办学的主体,才能形成系部之间的良性竞争,系部才具有进行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开拓市场等工作的积极性,才具有活力。系部自主理财的前提是确定系部理财范围和经费数额,即哪些费用划归系部管理和各部分经费如何计算确定的问题。
系部理财的项目应该是那些系部可以控制或可以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员开支费用,主要用于教师的职称津贴和课酬、系部行政管理人员及班主任津贴等人员方面的费用。这部分经费划给系部管理后,可以通过控制教学班级的人数、合理配备教师结构、精心组织教学安排、精简设置内部机构及人员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教学管理及活动经费,主要用于专业和课程建设;三是日常办公经费;四是学生活动经费;五是教学场所建设、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等专项经费。
上述五项经费中,第一、四两项与学生数直接相关,在参照以往发生额的基础上,宜按生均经费额进行计算确定;第二项主要与开设专业数相关,可考虑按专业数进行计算确定;第三项与学生数和专业数均相关,可考虑这两个方面综合计算确定;第五项取决于年度工作计划,原则上应按具体情况进行计算确定。这种计算确定方法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但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所以目前大多院校除第五项按专项费用计算确定外,其余四项的总额按学生数计算后再按项目切块确定。考虑到高职院校在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费用开支相对较小的特点,如按全部在校学生数进行计算,将导致专业系学生规模变小的系占便宜,而教学质量高,学生和社会认可的系因新生多而吃亏的不良导向,如按在校一、二级的学生数计算确定前四项的经费总额,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经费总额中还包括公共基础课、交叉课的教学费用及一些院内服务的费用,这些费用专业系不便直接控制,应在经费分配办法中给出明确的内部结算价格,以便一次性或在发生时在学院内部进行划拨结算。
2.5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在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程中,随着部分权力下放到了系部,如果系部工作目标不明确,学院对系部管理、引导、考核、监督不到位,系部可能会成为一个小独立王国,许多工作得不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和开展,可能会偏离学院发展整体目标,甚至出现想象不到的情况,这对高职院校今后发展极为不利。为此学院应根据系部工作职责,明确年度的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监督,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过渡。
考核是各部门工作的指挥棒,是进行奖惩的基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后对系部的考核应以结果为主,过程为辅;以量化指标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建立共性指标、年度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专业系共性指标主要有:就业率,反映总体教学质量和就业工作;对口就业率,反映总体教学质量特别是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质量、就业工作;学生流失率,反映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教学的认可程度及学生管理质量;缴费率,反映学生管理及学生对教学的认可程度;规模变化率,反映专业系办学声誉;生师比,反映二级管理经费外学院另行支付的教学成本情况等。此外,还可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指标。年度重点工作类指标以学院批准的专业系年度工作计划任务项目及学院临时安排的重点专业工作为依据,以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日常工作指标即过程方面的指标,可考虑根据对学院总体目标影响程度,列为“重大”、“重要”和“一般”三个层次,分类确定完成质量和完成时间方面的计分标准,这类指标以维持学院日常工作为目的,在考核中的权重应控制在10 %左右为宜,为保证学院工作秩序正常,应辅之以行政和经济手段,及时进行处理。与之对应,职能部门的考核,按与专业系条块结合的管理思路,重点考核所负责方面的全院工作情况及对系部服务的质量,以形成职能部门与系部共担责任、共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氛围。
在设计考核体系的同时,应同步设计激励机制。激励应以过程激励和年终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尽可能提高激励的效果。
2.6建立与二级管理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学院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由一级管理转为二级管理,学院、职能部门和系部的职责、权力等都将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要使这种改变得以切实贯彻,学院要出台系部二级管理系列规章制度,详细规定学院和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相关工作程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系部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人事权、财权,以确保系部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的运行。为确保学院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不偏离学院整体发展目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对影响学院总体工作的系部决策实行报批制,对系部内部的人事安排、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系部内的重大决策实行提前一定时间的事前报学院备案制,同时规定系部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如系部内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系部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系部内部工作公开制度等,以实现学院对系部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系部内部对相关权力的制约,从而实现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玉鹏.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四要素”.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0)
2 花亚纯.关于高校层级管理与重心下移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教育,2003(6)
Th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Courtyard is
the Second-level Management System’s Research
Ai Sulong
Abstract: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level management’s basic logic is the first-level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power too concentrates, the need which after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scale expands, manages, the solution is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moves, the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ity releases to is, is enthusiastic necessary forms the surveillance and the internal constraint mechanism during the reassignment, the construction courtyard is the second-level management system. This article in elaborated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n the second-level management reform basic logic and in the reform mechanical analysis foundation, elaborated th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second-level management method and the concrete procedure.
院系二级管理 篇4
1 实施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1 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是高校扩大规模的需要
目前, 鉴于学院基层单位规模较大, 给院级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管理的幅度与层次必须适当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学院管理对象即各系部, 都有各自的特点及特殊性,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 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比较大。在学院统管追求普遍性的情况下, 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可以适当调整管理幅度和层次, 让每一管理层级都能做到有效管理, 学院负责对具有共性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则由系来考虑其自身的特殊性。
1.2 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是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办学资源的需要
由学院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 就是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院一级”向“系部一级”转变, 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性”向“市场性”转变, 使资源配置与专业的具体教育活动充分结合。通过充分调动系一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行管理重心的下移, 以解决一些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资源配置失当、决策失误、浪费严重和“贫富”不均等实际问题。
1.3 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 产业结构的方向朝着多元化、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化发展。而独立学院的绝大部分专业都是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坚持走有特色发展之路, 采取“开拓创新, 扬长避短, 错位思考, 差异竞争”的发展策略, 面向市场、按需培养、因材施教、服务社会。今后, 我院各系也必然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走向市场, 走向社会与企事业单位联姻, 走多元化的合作办学道路。与之相适应的, 则是柔性模块式培养计划和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因此, 传统的以学院集权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必须赋予系一级更大的教学管理权限以充分发挥其办学积极性,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
2 角色的转变
在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中, 学院教务部与系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变化, 角色也在转变。
教务部是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 是代表学院对全院的教学进行全面管理和统一安排使用教学资源。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就是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教务部从单一的管理转为“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监督相结合的形式”, 逐步形成“目标管理, 过程监督, 分级负责, 权力下放, 反馈调控, 激励驱动”的管理新机制。其优点在于使教务部从日常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去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和各类评估, 指导系部开展专业、课程建设,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
系部一级的教学管理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系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存在极大的依赖心理, 教学管理满足现状, 激发不出自主发展的欲望, 没有形成各自特色。而在分级教学管理的形式下, 学院将有限的教学管理权下放到系部, 把系部真正推到教学管理第一线, 逐步成为二级办学管理实体, 这样系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 办出自己的特色与水平。所以, 系部必须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 在实施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运行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有效地管理教学过程, 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突出教师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系部的教学工作, 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 自主安排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拓宽专业口径, 开展专业方向分化, 与市场接轨, 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认真组织教学实施, 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 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级教学管理要求明确学院和系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体现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应性, 这是建立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
3 系教学秘书在二级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系教学秘书的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的环节, 是联系系领导和师生, 系与学院关系之间的纽带, 是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中心, 起着上连下接, 反馈信息, 出谋献策和服务师生的作用。随着二级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入、完善, 扩大了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 增多了教学秘书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在二级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责。
(1)
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 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 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秘书应紧紧围绕为教学服务, 为师生服务这一中心环节, 负责处理具体的教学事务, 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
组织各专业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是教学秘书另一大职能, 如教材的征订、教学计划的落实、各类考试工作等, 都由教学秘书组织完成。同时, 由于整个教学管理活动包含着许多活动的呈网络关系的系统, 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由许多部门共同完成的, 教学秘书协调着教务部、各系部、教师、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 起承上启下、合理统筹的作用。
(3) 咨询反馈功能。
教学秘书还承担着向师生员工宣传学院或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职能, 把教学管理文件传达给师生, 并主动征求和虚心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馈给院领导或教学主管部门, 做好上情下达, 下情上呈的协调沟通工作。
现在, 对系教学秘书在文化专业知识素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更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明确肩上的重任。
4 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实施的措施
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一定要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1) 科学划分管理权限。
教学管理权限的划分应有科学的依据, 即“度”的把握, 划分应符合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 既不能统得太死, 也不能草率从事, 做到事权对应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管理怪圈, 甚至出现“两级都管, 两级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2) 建立健全系一级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
系作为一级教学管理的实体, 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或教学指导委员会) 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委员会工作,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估和教师职称评定等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 使系的决策更民主化、科学化。在二级管理体制下, 系一级应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 制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条例和规定, 进一步完善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
(3) 构建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它可使得学院整个教学评估体系的指标应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所以, 系一级需要成立督导小组。而院、系的二级督导的重点应有所区分, 院督导组应“以督为主, 以导为辅”, 系的督导小组则“以导为主, 以督为辅”, 两者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系的督导小组更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5 结语
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是独立学院教育管理适应社会发展作出的大胆改革。我院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实践一年, 学院要实现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调整管理幅度, 扩大系部管理自主权, 达到激发办学活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不断的推动我院教学管理水平, 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翁子健.谈高校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7) .
[2]马云阔.对于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
二级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篇5
一、总则
1、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调动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并健全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2、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必须坚持“服务、敬业、开拓、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不断巩固和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二、机构设置
1、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有人力资源就业处作为全院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朱纪纲书记担任,副组长由院长助理韩绍锋担任,各系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
3、各系成立就业指导科,设科长一名,暂时没有专职的,学生科长兼就业科长,科员由学生科专职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组成。
4、各级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尽所能,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三、考核对象及其职责
1、本考核办法考核对象包含各院系就业相关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各系主任、就业科长及毕业班辅导员老师。依据本考核办法评定的最终考核成绩即为该院系的年(月)考核成绩。
2、各系主任作为院系负责人应将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作,全面负责,领导就业科长和毕业班辅导员老师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3、就业科长作为院系就业创业工作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参加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的例会,并将会议精神、通知等及时传达给本院系主任和毕业班辅导员老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主动联系就业单位来我校招聘,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好校园招聘会等。
4、毕业班辅导员老师作为毕业生最直接的服务者,务必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宗旨,及时将就业信息传达给学生,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走向工作岗位。
四、考核内容
1、A: 人力资源就业处遵循“注重过程考核,强调就业结果”的原则,各系每学年最终分数=过程考核得分(月日常工作考核分+规定工作考核分)X50%+最终就业率得分(网上签约得分+灵活就业得分)X50%。
B:考核以系为单位进行考核,一个月为一个周期;采取量化管理体制,每个系基础分为100分;考核分为月日常工作考核和规定工作考核,规定工作考核分值将加入到所在考核月份中。C: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以省人事厅、教育厅公布时间为考核标准依据。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标作为各系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之一,占各系工作的20%,把完成任务与评比部门先进、个人先进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2、月日常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
(1)各系每月汇总毕业生实习、实训、就业情况,并按照统一格式上报就业指导中心;分值为30分,每月得分为30X实训率(实训人数/毕业生人数)或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各系上报的各专业人数为准。
(2)就业科长应按时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工作例会及与就业或创业工作相关的专题讨论会(或其他形式会议、活动),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向有关人员传达、落实会议精神;分值为6分,按时到会每次得2分,最高分不超过6分,请假每次得1分,不请假者扣2分。
(3)各系每月至少向就业指导中心报送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设计、择业技巧、就业心理咨询、就业讲座等,有文字和影像记录)或优秀毕业生信息,就业处择优上传至学校网站“就业信息网”板块“中心文件”或“学子风采”栏目;分值8分,每上报一次得2分,最高不超过8分,如在一个月内未报信息则扣8分。
(4)各系每月至少更新一次本系的“就业”宣传栏,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检查;分值6分,每更新一次得3分,最高不超过6分,如在一个月内未更新信息,扣6分。
3、规定性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1)为本系各专业学生签订《校企合作实习协议》,上交就业处复印件存档,每份得5分。
(2)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就业市场开拓,广泛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签订《校企合作毕业生实习基地协议书》,上交就业处复印件存档,每份得5分。
(3)积极联系订单式培养合作单位,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书》,上交就业处复印件存档,每签订100人订单得5分。(4)指导本系学生成功自主创业,每个得10分。
(5)按照要求上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分值为2分。(6)认真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上报工作,认真审查毕业生资格,统计毕业生生源,分值为8分。漏报或错报一次扣10分,多错多扣。
(7)对本系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违约率(违约人数/就业人数)在3%以下得10分,每超1%扣除1分。(8)完成就业指导中心交办的其他工作,分值为5分。
五、网上签约率,灵活就业率。
1、根据山东省人事厅统一标准,毕业生就业率由网上签约率和灵活就业率两部分组成。
2、毕业生网上签约率包括:毕业生在山东高校就业信息网上签订协议;
3、毕业生灵活就业率主要包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考取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工作;参军入伍;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并由本人填写《灵活方式就业证明》。
4、就业率和就业得分计算公式
网上签约率=网上签约人数/毕业生总数X100% 网上签约得分=60分X网上签约率
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X100% 灵活就业得分=40分X灵活就业率
5、各系最终就业得分=网上签约得分+灵活就业得分
六、附则
1、本考核办法由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实施,解释权、修改权归就业指导中心所有。
2、本办法若与学校制定的其他就业规定不符,均以本考核办法为准。
院系二级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实验室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共识,同样也符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在积极落实二级管理制度的同时,实验室的管理也必须适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以二级管理、重心下移为原则,进一步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精细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下的实验室,在归属上基本是由学院主管资产管理的部门负责实验室财务及资产管理;系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包括人(实验员)和物(仪器设备)的管理。
由于实验室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呈现出多头管理的特征,也就是说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员的管理是由多个部门一同行使管理职责,难免就会出现管理效能低下,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多都有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背景,在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了许多中专时期的管理模式,且大多数管理人员也都具有多年的中专管理经验,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成为制约实验室二级管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隐性阻碍。
二、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实验室立项与撤并缺乏论证与管控
目前,对于实验室的立项与建立,多数高职院校均按照二级管理的模式,由系(部)组织专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项目申报,经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申报立项实验室进行审核,在符合条件后,确认立项建设。但该基地的建立是否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岗位发展需求,却很难通过简单的评审环节得出结论。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管理中心的教务部门并未充分参与,针对这一问题,教务部门等行政职能部门应会同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对实验室立项的前期调研工作进行跟踪,侧重以岗位实际需要为目标的建设原则,以保证该实验室确对本系本专业某一知识点或关键技能存在演示性、验证性或操作性、设计性方面的价值,避免重复建设或建设滞后。
另一方面,实验室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上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系(部)实际使用实验室和资产管理部门掌握的资料并不相吻合。一些老旧实验室已与专业发展方向脱节,且设备已没有投入使用或处于报废状态,但在资产管理部门的账面上仍然存在。所以,应建立一套实验室的退出机制,可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将实验室资产报表详细罗列成册,财务部门、教务部门、监审部门、总务与后勤部门以及基地所属系(部)共同参与对资产状态的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网络建立一套动态化的管理流程,以便对实验室的资产进行实时的管控。
2.实验室仪器设备日常管理权责不明
与实验室立项与撤并相辅相成的工作,便是实验设备仪器采购管理。在二级管理体制下,部分高职学院实验室的建立是由系(部)按照专业面向的实际岗位操作要求向采购部门提出设备需求及项目立项申请,设备采购部门和监审部门一道根据设备参数制作招标文件,并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发布招标公告,经过比价、议价、二次比价、签订订货合同等流程最终购买到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之后,设备的配送、安装、调试等工作则按照相关采购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设备的日常管理也由各系指定的负责人和实验人员进行管理。但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还是使用部门负责?
在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方面,一般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使用单位负责维护。但不管是司职实验资产管理的系部负责人,或是担任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员,他们与教师同属于教学层面的工作人员,其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在于设备的功能与利用方面,远不能胜任設备维护者的角色。
针对以上的情况,在设备保修期内,系部资产负责人可与供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条款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在保修期过后,可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与之签订具体的设备维护合同,将实验室资产的维护工作外包给有相关设备维护经验和资质的公司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也利于把系(部)从设备维护这类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教学及教研科研工作。
3.实验室运行管理随意性大
在院系二级管理的模式下,实验室的运行基本由系部自行负责。一般情况下,系部会指定专人负责所属实验室的管理,每个独立的基地又由系部安排的实验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如果系部期初没有制定固定的实验室课表,会导致实验员无法确认本学期内到底何时何班级何项目在何实验室进行,故而在实际运行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任课教师隔天就要到基地上课,当天才到实验室找实验员安排;或者直接电话联系实验员确定隔天的实验实训项目;或者直到开课当天才临时将该门课程的实践内容调整到实验室等随意性大、不可控的情况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完整的项目,应该是有计划、组织、控制的。课表其实就是个计划模板,而实际上实验室的课表在每学期期初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中本学期所开设课程(含实践课时)的授课计划和学期实践教学计划表确定下来。实验室课表在安排过程中,系部要提前考虑到学生校内独立实践课程的安排,课表上也可针对某门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注明起止周数。
如短期内无法制定有效的,具有长久时效性的实验室课表,可以参考实训中心的弹性排课模式,例如:每周周三前,由下周需要使用实验室的任课教师向所在系部提出使用申请,各系部安排指定人员负责在收齐申请后,进行统一汇总(汇总时须参考下一周申请教师的理论课安排来确定排课时间)。之后,各系在周四将下一周实验室课表予以公示,并及时通知各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且向实验员下发下周运行的各实验室课表,同时将课表发送至教务部门备案。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方便实验员在实验开始前就可根据课表,将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零配件耗材准备好,便于实验实训的顺利开展;二是有利于学院和系部掌握实验室的实际运行情况,以便于落实授课计划的执行,使实验室利用达到良好的可控状态。可在实验室外悬挂统一制作的课表白板,方便师生了解实验室的开课情况。白板上可增加该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做到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高职学院实验室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形成规范合理的管理体系,摆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重心下移,也就是说涉及实验室管理的各个方面(人、财、物),都需要系部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本目的就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将专业建设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提升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友舜,解洪伟,周军,赵丽亚.高校实验室分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233
[2] 孙富伟.浅谈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实验教学管理思路的转变[J].魅力中国,2010.17:217
作者简介:
院系二级管理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始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各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近年来, 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给各大高职院校的校内管理带来一定问题。新时期, 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对实现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二级管理体制基本概念
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主要指在高职院校中以二级建制作为标准, 充分地给予各大院系一定的职责, 根据每一个院系的大小和实际运行需要, 下放部分权力实现各大院系自我管理。因此, 二级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和层级之间比较清晰, 并且能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实行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级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模式以及三级管理模式。 (1) 相比于一级管理模式和三级管理模式, 二级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各大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建设。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能够充分地发挥院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大院系能够对本部门的人力资源以及办学资源拥有一定自主权。尤其是在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方面, 能够为各大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保障。
2 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和权力有待明确
职责和权力的明确有利于各个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提高各部门的活力和自主性。但是, 从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来看, 往往一些高职院校中的院系两级之间的职责和权力之间界限与内容比较模糊, 从而导致各个部门的工作缺乏有效性。
一所高职院校的开办必须由各个部门同心协力, 互通有无, 才能够促进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然而, 部分高职院校对各个学院的管理权限并不清晰。每个院系对本院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 各大院系之间就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由于职责和权力的模糊, 各大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 一些高职院校对各大院系的财务管理管得过紧、过严, 导致各大院系部门没有足够的财务管理权。当院系需要根据本院发展实际开展相关活动时, 缺乏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 进而影响了各大院系的教育教学发展进度。
2.2 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中的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二级管理的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如果院系职能部门过多, 会造成各个部门之间职能相互重叠,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各大高职院校对院系进行管理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对人员的编制以及对各个机构的设置都是参照一级管理模式, 给二级管理模式的运行带来一定困难。同时, 机构冗杂不仅增加了高职院校的经费预算, 而且各个部门的职责相似, 导致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各大院系的机构设置不健全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阻碍。此外,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思想素质也会对机构设置产生相关影响。
2.3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相关部门管理力度有待增强
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程中往往对本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及管理力度不够。同时,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都是借鉴国内外普通高等院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增强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
2.4 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但是, 目前, 从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 其院系二级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等职业学校, 管理机制中还存在不少漏洞。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监督机制作为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高职院校对各大院系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就会致使各大院系的管理工作出现极大随意性。同时, 权力和职责的滥用又会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以上内容可知, 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管理的改进。
3 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
3.1 进一步明确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和权力
明确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和权力对提高各大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实际运行管理中, 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各大院系部门, 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重新规划。
由于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 各个院系也有自身的发展目标, 因此各大院系的发展目标应该和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近期工作重点和长期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 各大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本校实际发展情况, 对管理中心进行综合的改革, 明确各个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在具体的职能规划时, 应该根据各个院系发展需要以及学科设置目的, 提高二级管理体制的实效性。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的壮大以及学生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需要明确相应责任, 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例如,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学科建设方面主要以市场为标准, 分别开设了机电技术系、信息科学系以及基础部等。2004年,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 (2) 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 该校对教学设备进行不断地完善, 并且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尤其是在对“双师型”教师管理方面, 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优秀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同时,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适时地将权力下放, 对各个职能部门按照各大院系的管理要求进行指责的划分。各个部门和系部通过沟通和协商, 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序进行。此外, 该校在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时, 严格按照权力和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各大院系明确地制定本部门的发展计划、教学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的编制等。
3.2 完善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中的机构设置
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中的机构设置状况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学具有积极影响。 (3) 因此, 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行调整和规划。为了方便高职院校未来的工作开展, 各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对各部门的机构设置进行完善。
例如, 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公共课程的管理设置两个部门, 对本校的师资力量的管理、学科建设设置一个部门, 对教学设施以及办学规模设置一个部门。通过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数量和人数进行调整和简化, 从而提高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3.3 增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相关部门管理力度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各个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本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增强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因此, 各大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对内部的管理, 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 各大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本管理理念, 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决策能力。 (4)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中渗透着人本管理理念, 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科学管理系统,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一般由管理者、学生与教职工三部分组成。因此, 高职院校要充分尊重教职工和学生的意志。其次, 各大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院系的整体化建设。不论是对院系人员的配置, 还是对院系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 都需要进行综合管理。最后, 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各级行政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 提高行政工作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各级职能部门管理力度的提升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提升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包括对人才资源的培训机制, 而且还包括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因此, 各大高职院校要充分地提高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例如, 高职院校在对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可以充分地参照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 以及该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成果, 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因此, 高职院校只有在二级管理机制的指导下, 才能够明确各个系部的工作目标, 加强对各个部门的有效考核和监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地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成功的管理经验, 不断地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只有充分地发挥二级管理的优势, 才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杨萍, 王海峰.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2秦佳.新建地方高校学报高教研究栏目建设的成功范例——试论《泉州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栏目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4) .
3刘智勇.高职院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考[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加强高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院系,教学管理
软件主界面以珠穆朗玛峰为背景, 基本内容包括:建立业务关系、出口报价及还价核算、出口交易磋商、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的报关和出口制单结汇。
四、结语
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模拟商务业务, 掌握进出口交易的操作技能、合同的规范书写、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该系统使学生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 为学员将来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软件将国际商务实务、英语函电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实现了国际商务的无纸化操作。同时, 学生能在全仿真的商务环境中学习、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 更重要的是, 学生具备了独立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能力, 拉近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祝卫: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程 (第二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吕玉花: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5) .
[3]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 (第三版) [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
[5]寻舸: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2) .
[6]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6) .
(责任编辑:刘美言)
一、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的院系教学管理内容从不同的管理理念出发, 有多种划分方法, 但在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三层次结构这一目前普通高校主流教学管理基本框架下, 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1、“四分法”一般概括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辅助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总体安排, 追踪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 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确定或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环节等组织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修业年限与修业方式, 课程设置,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教学运行管理主要是围绕教学计划实施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环节, 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计划组织落实,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表、教学运行表和考试安排表等;加强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制度, 组织好评卷等各个环节。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是通过贯彻学校各项相关制度, 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估等各种措施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落实以下制度:一是教学督导员制度, 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二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三是领导听课制度和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和实验室调研制度, 学生信息员制度;四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五是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学专项评估制度等。
教学辅助管理主要是教务行政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务信息统计管理等。
2、“两分法”一般概括为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运行和教务管理。
教学基本建设是二级院系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 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
教学运行和教务管理是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常规内容和基本工作, 包括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研活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考试环节等。
二、院系教学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
院系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处于中观管理的枢纽地位, 起着承接上下、联系左右的桥梁作用。它与学校教学管理在管理的目的、途径、过程、职能等方面是一致的, 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1、管理的头绪多、任务重。院系教学管理直接面对本院系及相关院系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管理, 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组织管理、教务常规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管理任务逐步下移, 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增多。
2、管理的层次低、工作细。院系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 学校下达的各项指令、任务、指标都要由院系来贯彻实施, 同时还要将执行的情况反馈给学校。管理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以及各种具体的问题和矛盾, 靠简单的说教和行政命令无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因此, 院系教学管理必须做细做实。
3、管理的方法实、难度大。
院系教学管理不仅要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 还要了解、搜集各种教学管理信息, 提供教学管理咨询等。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教育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这给管理者及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同时也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 完善学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加大院系教学管理的力度、范围及自主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三、院系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普通高校的院系教学管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不能适应加快高校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特色人才的迫切需要。
1、对院系教学管理重视不够。部分学校的校级管理机构庞大、基层管理力量薄弱, 导致管理职责不明, 任务难以落实。甚至有人认为院系教学管理只是上传下达, 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计划和文件而已。院系领导面临着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多重压力, 精力分散。
2、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是自身对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认为教学管理就是周而复始地排课、调课、听课, 这种重复而繁杂的工作往往使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其次是部分教学办公室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由于平时工作忙、压力大、进修学习机会少, 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最后是部分管理人员不注意系统学习、领会教学管理文件, 根据实际研究具体措施不够。
3、存在经验管理模式倾向。管理的层次不高, 管理方法仍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 更新少、方法陈旧、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的效率不高。大多数院系教学主管领导都是教学和科研骨干, 但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由于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重, 对教学管理往往是照着文件办, 凭着经验办, 或者疲于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对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4、缺乏激励机制。
院系教学管理内容既广又杂, 工作成绩不易量化, 可操作性差。有的单位过分强调教学管理服务教师与学生, 而不注意尊重教学管理人员的劳动付出, 使其岗位自豪感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因此, 考核、奖励、激励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措施
院系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状况和水准, 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实现管理创新。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要转变对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持有的各种不同看法和片面认识。学校和院系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 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明确院系教学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保证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投入。
2、注重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的主体, 其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业务培训, 同时提高他们的地位, 打通他们的职务职级晋升“通道”, 增强岗位自豪感和管理自信心。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掌握现代技术手段, 并熟练运用于教学管理过程中,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3、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使教学管理工作条理化、系统化、程序化, 既各司其职, 又协调运转, 既周密严谨, 又操作简便,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建立稳定良好的教学秩序。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应建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与竞争激励机制, 做到职、责、权、利分明,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要针对教学管理内容繁杂零乱的特点, 建立健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 促进院系教学管理工作, 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平:加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5 (26) .
关于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的思考 篇9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试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考试管理工作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以往的考试安排工作方面基本上都主要依靠经验和手工的方式,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出现差错。 面对这种教学形势,建立二级考试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设置更加多样化,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管理模式需要由教务处一级管理向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转变,而院系二级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是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必要前提, 因此必须重视对院系二级考试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应用。
2.二级考试管理模式的制定
2.1原则的制定
在我校以前传统的考试组织形式下, 系部一般没有自主安排考务的权力,常常是教务处进行统一考试安排,然后由教师执行, 这样一方面由于统一自上而下的安排没办法考虑不同专业不同考核模式的特性, 就会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的弊端, 另一方面很难将系部参与考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由于所有考试都是由教务处考试中心安排的,不仅会造成考试中心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而且会造成由于前期沟通不足而导致的矛盾, 比如考试时间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进度的实际情况不符。 因此,二级考试管理模式的制定本着丰富管理对象、增加管理层次、改变管理手段的原则进行。 从管理层级和考务安排上主要依托信息化考务辅助平台的建立,而管理手段上分为两大部分,专业课由于其特殊性,以系部组织为主,将考务权力重复下放到系部;而公共基础课由于自身的普遍性, 则由教务处进行统一组织, 统一安排。 这样既提高了考试效率,又充分调动了系部的参与考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避免了之前的考试管理带来的弊端。
2.2制度的完善
近年来考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并发布了《考场规则》、《课程考核管理规定》、《防灾科技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的通知》、《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院、系二级教学管理部门职责》等规章制度,为二级考试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将不断细化实施细则,并将其逐步完善和落实。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适时调整、补充和修订管理制度。
2.3二级考试管理系统的架构
过去没有实施二级考试管理之前, 主要采取手工方式由教务处进行统一排考,这主要依据自身的经验,考试安排的合理性难以保证, 改革之后基于教务处统一安排结合系部自行组织的模式,建立二级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考试安排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我院考务辅助平台系统在界面上由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在设计架构上由三个子系统不同模块组成,即系统管理、考务申报管理、信息查询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的考试管理中容易出现考试冲突的问题, 因为该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的, 并可以快速自动检测出所有的考试冲突情况,具有安全性高、适用性强的特点。
2.3.1系统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由管理人员操作,主要包括系统用户管理,比如添加各级用户、删除各级用户、设置用户权限等。 并定期进行系统基础数据维护。 还可导入或导出一些考试的基础数据以便查看等。
2.3.2考务申报子系统分为三个模块
1考试时间申报, 前提是保证要考的内容已经全部教学完毕, 在此基础上由授课老师结合进度情况和学生学习状况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2考试地点申报,由于本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因此在授课老师申报时应注明申请哪个校区的教室, 然后教务处在收到申请信息后通过系统排查筛选出能利用的空余教室, 并且结合考试时间和容量为期安排合理的考场, 本系统的优点在于能有效避免考试地点和时间的冲突,提高排考效率。
3监考教师申报,由任课老师事先和监考老师沟通,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再在系统里进行申报, 安排任课教师和不任课教师共同监考。 同时系统也可以自动排查监考老师时间冲突的情况,并提前发出通知。
2.3.3信息查询管理子系统分为两个模块
1监考信息查询统计。 该模块能够有效地把监考教师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有利于各系部监考任务的落实。
2考务工作量查询。 该模块能够对考试工作量实施有效管理,从而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二级考试管理的质量。
2.4监督机制
在二级考务管理模式下,形成了督导领导小组、教务处、 系部三者巡视同时进行的监督机制,共同维护考试秩序。 在考试结束后,督导组组织相关专家深入院系进行考务检查,通过期末考场巡视及深入院系的考务检查, 及时检查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为以后的考试管理提出建议。
3.结语
院系二级管理 篇10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背景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系部建制已逐步确立, 探索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
(一)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提出的理论依据
系统层次性原理是院系二级管理的思想基础 系统理论认为:“管理者面对有限的资源和约束条件, 只有采取结构重组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科层管理理论则提出了按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等观点。院系二级管理正是既要求优化资源配置, 科学设置教学科研单位, 又要求以目标为导向, 对职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体系。
管理层次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之间的运行能否有效, 效率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 应由各子系统自身完成, 只有在其不协调或发生矛盾时, 才由上一层次进行调整。具备一定规模的学院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只有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分清各层次的功能, 明确各层次的职责, 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管理效益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目的依据 管理的目的是把管理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 从总体上加以放大, 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 使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管理绩效。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 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 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主权, 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二)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实践依据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 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 建立起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将责任落实到系部, 并赋予相应的职权, 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适应规模办学, 加强有效管理的迫切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迅猛发展, 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不仅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为4000~5000人的院校已非常普遍, 规模为6000~8000人的院校也为数不少, 有些学校甚至已超过万人。要管理这种规模庞大的学院, 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 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难以做到。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转变观念, 培育高等教育氛围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 传统的中专办学模式根深蒂固。然而, 与建立大学氛围密切相关的因素, 如管理理念的形成、学术权力的行使、学科研究的开展等均需以二级管理体制为依托。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演变, 无一不建立在有效运行的院系二级管理基础上。这些都使得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明晰管理层级 西方学者认为:“不管院系的自主权的精确范围是什么, 这种自主权的存在使每一个大学成为一个‘联邦制式的结构, 而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系统’”。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既要符合科学管理的原则, 又要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二级管理的关键是要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 即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 调整学院机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权限以及系部的权限范围, 促使管理重心下移。
优化资源配置 系统理论强调“整体是管理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优化是管理最终的目标”。对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组合和整体优化, 是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时, 应将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院化”转变为“系部化”, 使办学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性”转变为“市场性”, 最终使资源配置与教学活动充分接近。除此之外, 还要使系部成为支配办学资源的主人, 充分调动系部开拓资源、合理配置资源 (追求效用) 、充分利用资源 (追求效益)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对各系部的资源配置应起到导向作用, 即以市场机制、扶助优势特色为主, 以宏观调控、平衡协调为辅。
实行目标管理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 激发办学活力, 调动教职员工尤其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突出重点, 强化考核, 实施目标管理, 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学院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 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 对于实施目标管理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评价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 学院对系部的考评机制;第二, 系部内部的考评机制。考评制度不但要有量的考评, 更要有质的考评, 不能简单地按同样标准进行“好”、“一般”等定性分级, 要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改革分配制度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 要对经费分配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充分激活办学因素, 提高内部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系部管理权限的落实, 是实施二级管理的保证。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管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 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的许多管理职能及权限下放到系部, 系部由管理客体演变为管理主体之一, 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使得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燃眉之急。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院领导的系部而言, 如何利用这些权力妥善地进行全面管理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同时, 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和大型学院管理经验, 使得处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矛盾漩涡中的高职院校的 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挑挑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并发挥积极作用, 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 培养、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 还需要学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 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管理权威的挑战 改革管理制度, 首先要求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这是二级管理能否真正实现的内在思想基础。权力下放、利益调整、角色转换可能会使行政职能部门感到权力被削弱, 管理权威受到挑战, 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更新观念, 转换思维方式, 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管理习惯与管理定势, 把思想统一到“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上来, 始终遵循“为学院服务, 为教师服务, 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管理思路的转换、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型。
管理风险的挑战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得某些权力被下放到系部。如果职责不明确, 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则可能出现失控现象, 使得系部管理的道德风险急剧加大, 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 降低学院的号召力和整体凝聚力。
有效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思考
(一)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谨慎行事, 逐步推进
高职院校由一级管理走向二级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权力下移是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最为重要的一步。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要在综合考虑学院特色、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与素质、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大学理念的形成等因素基础上, 结合系部建制的现状, 借鉴成熟模式, 遵循权力下移的渐进性原则, 制定出实施方案, 逐步推进。如果脱离高职院校自身情况, 照搬普通高校“校系二级管理”的成功经验, 不仅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还会使人们对这种模式产生质疑。另外, 期望一步到位、迅速实现二级管理模式的思想不符合实际情况, 容易造成虽有二级管理的框架, 但无法有效运行和发挥功效的结果。
(二) 合理界定职责权限, 科学设计实施方案
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首先必须制定院系二级管理规程, 明确系部与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责职与管理权限。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确定必要的机构设置, 制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 筹措办学经费, 负责校园基本建设, 扩大对外交往, 加强协调、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等全局性工作。学院应设立精干高效的职能部门, 其职能应从单一的以管理为主, 转变为以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评议、监督与评价为主。系部是学院内部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 学院应加大系部在组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理财权。学院应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 明确院系的责任与权利, 建立健全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度, 尤其是政策上的导向与控制, 使系部不偏离学院的中心工作, 使学院能够对系部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
(三)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权力没有监督和约束, 就会失控, 并且滋生腐败。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约束力不符合管理原则。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第一, 进一步健全财务预决算制度。第二, 建立并完善学生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第三, 构建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第四, 建立系部内部考核管理制度。
(四)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处理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在学院和系部的关系上, 应坚持学院和系部分工协作的原则。学院作为教学主办者, 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作为教学承办者, 行使微观管理权, 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管理。系部相对独立, 自主办学, 在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等问题上,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
处理好学院与职能部门的关系 在学院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上, 应坚持适度集中和分权管理原则。学院主要负责影响全局发展建设的问题, 如学院发展规划、校园建设、院系及专业学科调整、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定等;各职能部门负责行使专项教育管理权, 如教学日常管理、科学研究、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等。这样, 学院便可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专心研究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处理好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 在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上, 应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 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 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 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院发展, 实现学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目标。但也要看到, 与其他改革一样, 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权力利益再分配和再调整的过程, 涉及诸多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响学院的稳定大局。因此, 在推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既要顾全大局, 又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推进, 又要维护学院的稳定, 将不良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 院系二级管理是使高职院校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的新生事物。我们要认清形势, 改变观念,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努力探索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最佳模式和经验,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摘要: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既是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其基本要素, 同时, 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并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校情、循序渐进, 合理界定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实施方案,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基本要素,推行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云海.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构建学院管理新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6) .
[2]戴娟萍.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之管见[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2) .
[3]杨泉良.对高职院校“校系两级管理”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2) .
[4]刘锁娣.浅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
[5]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5) .
[6]郑能波, 吴中平.略论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 (9) .
院系二级管理 篇11
[摘 要]本文基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和上海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着眼于全面加强高校党建责任制建设,推动落实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优化完善相关决策管理监督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为实现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关键词]上海高校;二级院系;党建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44-0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加快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4年上海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在高校深化相关决策管理监督机制方面迈出新步伐。这些新形势,必将对上海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也必然会给二级院系党组织的管理责任带来深刻的变化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呈现目标越来越明确、要求越来越细致、执行越来越规范等趋势。这些新形势要求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只有牵住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好推进高校党建新的伟大工程。
2014年11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在沪联合召开了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以推进落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为契机,切实加快工作步伐,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更多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至此,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针对高校层面,上海市教委先后印发了《上海市属公办高等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上海市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各高校重点聚焦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以解决“高校如何办好教育”的问题。随即,上海各高校从内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组织人事制度、科学研究体制等方面对深化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2016年初,根据上海各高校的实践经验,上海市教委公布了40个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典型案例(2015年),以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溢出效应。可见,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在为上海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面对新形势,上海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党建工作新路。
当前上海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必然会给二级院系党组织带来思想认识、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
(一)思想认识的变化调整。新形势下,上海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工作由重教学科研向重立德树人变化调整。多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更偏向于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处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二级院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所谓“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也要求:“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尤其要关注‘回归育人本源,只有促使各级各类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才能争创世界第一流的教育。”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找准基层党建工作着力点,以高效有序的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责任制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4年,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领导和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做到守土有责、负责、尽责,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贴近师生的优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与科研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守好校园网络、课堂教学、报刊电视等宣传阵地,把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贯穿党建工作始终,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之人。
(二)制度体系的变化调整。党建责任制关键在“责任”二字,只有明确责任,才能落实责任,甚至是追究责任。因此,上海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要建立健全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的制度体系。首先,明确责任。党建工作责任制是“一把手工程”,党组织书记是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副书记和委员在分管领域负直接领导责任,在此基础上,党委、总支、支部成员明确分工,根据层级逐级细化责任,直至每个成员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党建工作承担责任。其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要增强党组织和班子成员、以及党员个人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与行动自觉,以达到落实责任的目的。最后,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到位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通过提出批评教育、限期整改、诫勉谈话、党纪处分等方式追究责任。
高校二级院系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考核评价工作是督促落实各项党建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载体。为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和教育综合改革对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新要求,高校二级院系要不断完善科学规范、公正公平、简便可行的党建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使党建工作考核评价的对象、内容、程序、量化标准和考评结果等要素关联密切、环环相扣。并将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党组织成员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班子考核、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要把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党组织和优秀个人的依据之一。
(三)管理方法的变化调整。以服务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将成为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的主要管理方法。党的十八大针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也做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2014年5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也要求“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为新形势下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的管理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要以服务为中心,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党建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工作局面。
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还要以量化党建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为抓手开展党建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党委抓党建的责任清单,量化到岗,细化到人,更好地用责任制传导压力,推动党委书记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推动班子成员认真执行‘一岗双责、落实好分管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因此,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要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清单,通过明确标准、时限、数量等方式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予以指标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目标要明确定性,给出精确的质量要求和效果要求,如以校园影响力、师生的认可度为标准评价考核党建工作,从而使党建工作由虚到实、由抽象到具体。
新形势下,要构建一个权责清晰、层级分明、责任到位的党建责任制体系,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必须从党委书记的履职与尽责、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组织构架的健全与优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基层党建的投入与保障、党建阵地的拓展及延伸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一)党委书记的履职与尽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落实党建责任制的关键也要充分发挥党委书记的作用。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曾明确指出:“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地区本部门基层党建工作负总责,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高校二级院系党委书记要根据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要求,把党建工作当成分内之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摆上身边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过牵头制定院系党建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召开党建工作部署会、明确班子成员党建工作分工、列出党建责任清单等途径明确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划分职责范围,并严格督促自身与各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落实党建工作“一岗双责”,进而把党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只有抓好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好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对基层组织的领导,以二级院系党组织为核心,各基层组织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二要建设党建工作专兼职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健全选拔、培训、监督、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造就一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三要做好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和教职工党支部,规范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三)组织构架的健全与优化。基层组织架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二级院系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基层党建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进而影响二级院系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由此,基层组织架构的健全和优化,具有牵动全局、影响全局的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设置二级院系基层组织体系,一要严格按照党章及党的有关文件的规定,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党的新任务、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党员数量分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二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创新基层党支部的活动方式,加强对薄弱党支部以及党支部薄弱环节的整改。三要注意在设置基层组织时,辅以相应的人员、经费等配套措施,不断调整和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高校二级院系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也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引领示范效应。要选取政治素养高、社会影响大、群众口碑好的党员,以点带面、以一带多地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实。为此,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首先要善于抓典型、树榜样,利用身边党员的具体事例大力开展教育活动。其次要不断开拓多样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树立广大师生学习先进典型的意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先进典型的自觉性,做到时刻以身边的榜样为参照,规范自身的言行,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再次要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党组织抓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岗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长效帮带机制,使相关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
(五)基层党建的投入与保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要以资金和物资作为保障。如果党建工作经费不足,不仅制约着其党建责任制落实的力度和效率,同时还影响着党建责任制的经常性与有效性。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一是要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行动上保证党组织建设活动的经费开支。二是要不断加强党建活动阵地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开放性综合性的党建活动中心等方式优化党建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二级院系党组织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以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资源,解决经费投入制约基层党建发展的问题。
(六)工作阵地的拓展与延伸。党建工作要从横向上拓展党建工作领域,从纵向上延伸党建工作内涵,从而使党建工作更具活力与成效,以达到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的目的。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拓展与延伸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拓展党建工作领域,延伸到社区、家庭、学生公寓、实习基地等新的领域,以扩大二级院系党建工作覆盖面。第二,拓展服务平台,党建工作向网络延伸。例如,建立健全党员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党建网站,实现党员的异地登录、在线教育等。第三,拓展党组织服务范围、力量与渠道,使二级院系党建工作向党员个体延伸,服务触角向广大师生延伸。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推进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OL].上海教育,2014-12-2.http://www.shmec.gov.cn/html/article/201412/77759.php.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3]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OL].新华网,2014-12-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
[4]高德毅.如何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OL].上海教育新闻网,2015-4-9.http://www.shedunews.com/zhuanti/xinwenzhuanti/2015expo12th/2015expo12th_gflt/2015/04/09/1567189.html.
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新形势下上海高校二级院系党建责任制建设研究”(项目号:2015ZX0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叶福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高哲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工作人员、法学硕士。
院系二级管理 篇12
一、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各高职院的一级财务制度都比较健全,但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性。有些二级院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另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各二级院的财务事项一般由二级院的行政人员兼任,大部分是非专业出身,专业思维的欠缺使其不能很好地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完成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二)二级院的各项经费支出真实性核查困难
高职院校在实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时对二级院的各项经费支出都有具体规定,明确哪些票据可以报销哪些票据不可报销。但事实上,二级院在进行实际经济业务操作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经常会四处张罗不受限制的其他费用发票进行报销。校财务部门受人、物力制约不可能对经济业务的全程进行监督控制,对票据审核往往趋向表面化程序式,支出真实性难以核查。
(三)预算管理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性
校级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通常只是依据年度经费预算总额、各二级院系具体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人数等确定经费预算额度。对二级院各专业发展重点、具体经济业务特点很难顾全,因此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另外学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对事前和事中管理比较重视,常忽视事后管理,对二级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很少进行业绩考核和奖惩。
(四)院系二级财务分析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多数高职院对校级财务分析、二级财务管理预算比较重视,很少关注二级院在经济业务具体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具体信息,有时即使触及也是泛泛而谈,缺少深入分析。另外,不少高职院将很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二级学院费用开支的项目上,不重视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对二级院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益,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好坏高低一个样,从根本上影响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现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集权管理模式
集权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集中现有的财力,统筹高效地完成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不足是由于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重心在集中使用与管理上,其势必导致管理僵化,缺乏灵活自主性,极不利于二级院自我发展能力的激发。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小、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职院校。
2、分权管理模式
分权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有效地考虑了二级院的整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二级院系财务与事权的统一,有助于调动各二级院系自主理财的积极性,树立增收节支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不足是学校下放财务管理权,易造成办学经费分散到各二级院,对学校整体财务资源的调配产生不利影响。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大、财务关系明确、财务制度健全、学院年度资金流量很大的高校采用。
3、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般认为,集权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障高校的办学经费向教学、科研、实训等重点人才培养工作倾斜,有利于保证学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的执行;但其不利于调动处于教科研一线的二级院系的积极性。而分权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二级院提高自己经费的使用效率,做好日常财务管理收支工作;但其容易使各二级院系只重视本部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学校整体的利益,从而削弱校际间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时务必要把握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间的平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重构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坚持“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机制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财务上保障的原则;坚持与高职院校本身的管理体系、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原则;坚持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三、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一)健全完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特点是学校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支出和资源配置;各二级院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二级院财务制度具体实施细则;各二级院要建立操作层面的财务规定;各二级院要在学校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具体经济行为。该模式对于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改革,调动二级院工作的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学校和二级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自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责、权、利。首先,要在学校层面建立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其次,校级财务部门要制定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学校及二级院财务管理办法;第三,二级院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可能,在学校政策和规定范围内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第四,各二级院要根据“相对独立核算”要求,建立操作层面的财务会计制度如差旅费报销规定、报账具体细则等,并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三)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预算管理机制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制度化。首先,要依据“事权与财权、责任与利益”相统一原则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分级管理预算;其次,各二级院系要在年初根据部门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本级财务预算。编好的预算必须经二级院领导班子充分讨论通过后方可报送校级财务部门,通过专家审核、学校党委会审批后方可实施;第三,校级财务部门要做好预算的监督控制,严格控制预算支出。预算一经审批通过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能随意超预算或调配预算;第四,二级院要会运用预算手段有效控制财务开支。
(四)确定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二级院系经费管理原则
第一,依法管理的原则。高职院校各二级院发生经济业务往来时,经费使用必须遵守国家、学校的财经政策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费用开支标准;第二,统一领导的原则。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各项经费预算必须统一纳入学校的财务收支计划;第三,专款专用的原则。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的各项经费支出原则上要按指定用途使用,不允许私自挤占、挪用。除发生非人为不可抗拒因素,要求必须进行调整的各二级院可按程序先提出申请、上报学校、经财务部门审批后再执行。第四,勤俭节约的原则。各二级院系经费使用时要坚持勤俭节约原则,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把关,保证科学、高效、节约的使用资金。
(五)建立健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二级院系经费运行机制
为了减轻各二级院系财务核算的工作量,各二级院可不设置财务机构,其所有财务会计活动由校级财务部门负责办理,二级院系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职财务联系人。其主要负责与学校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活动的沟通联系;负责完成登记二级院系收支辅助帐及预算指标明细账;负责办理二级院系的款项申请、完成日常报销活动等。二级院的各项业务支出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不允许出现超预算列支或无预算的列支项目;各二级院也要保证每笔业务发生都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杜绝虚报冒领和以领代报。
(六)建立业绩评价机制,对二级院实行绩效考核
要进行有效的二级财务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机制对二级院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具体考评指标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自筹经费的能力指标、经费使用的效率指标、科研经费的评价指标以及遵守财务规章制度情况的考核等。
为加强二级院建立服务社会的意识,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也可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以实现二级院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二级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二级院经费支出的真实性核查困难、预算管理不完善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文章遵循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本原则,从建立完善的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机制、院系经费运行机制和业绩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创新型高职院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茜.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有效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4
[2]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2;5
[3]邵一鸣.关于高职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黄丹心,林永芳.浅论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以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5]季东.完善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
[6]郑丽珠,郑彩云,秦顺红.关于完善校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0;12
[7]张海燕.试论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8]金宗友,杨军妮.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构想--基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1;3
[9]王刚.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初探[J].财会通讯,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