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教学改革(共12篇)
院系教学改革 篇1
一、社会新发展下的高校院系部面临的形势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教育的变化, 院系部是高校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 社会及教育的进步必然导致院系部职能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各方各面的剧烈变化, 我国高校院系部面临新的社会形势, 其职能定位及管理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
1.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并通过这种改变“压缩”了真实世界内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对教育而言,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为身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 高等院校逐渐发展成为了同时进行信息接受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 较之以往其在社会中的信息地位与职能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 顺应时代潮流, 适应并融入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是高校要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1]。
院系部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也要对信息化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有极为清醒的认识。纵观全球, 信息在个人、机构及部门等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信息的掌握无疑意味着更多更佳的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 高校院系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适应并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中去, 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院系部应重视的一大课题。
2.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化
院系部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单位, 其工作成效对高校产生着重要影响, 然而换一个角度不难发现, 高校的发展也对其院系部职能发挥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国高校等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规模、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高校招生的扩大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质的进步。然而, 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也带了无可避免的消极作用, 教学及管理方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教育质量、校内风气、社会声望及学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频频发生[2]。在高校教学系统中院系是同学生保持最直接和密切接触的部门, 高等教育的扩大、高校学生人数在短时期内的急剧增加及相应而来的结构变化, 导致院系部面临复杂而多变的新形势, 因此进行全新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3. 教育改革的深化及高校的职能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中央集权式开始向坚持权利、责任、利益相互协调统一这一原则下的分权方向发展, 高校自主权增加, 院系部职能与责任随之而扩大[3]; 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由传统政府独揽投资转向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共同支持,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 院系部作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环节, 工作及职能领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也有了很多方面的深入改变, 例如在传统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学分、选课及弹性学制, 内部管理更加注重民主制及人文性化等, 如何进行职能定位以在全新的校内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 就成为了高校院系部需要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的职能定位
当下, 我国高校内部部分工作人员对院系部职能认识不够明晰, 对院系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认为院系部工作是校领导层布置要求的“杂活”、多做无益的思想严重。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职能的明确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1. 管理中心职能
院系部处于高校基层管理的中心位置, 协助校级管理层进行专项事物办理并辅助处理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 在各项事物的最终决定、实践、调控及总结反馈过程中进行各种关系调节。应注意到, 高校内的院系部领导人员大都是校内学术研究项目的领导者, 需要在承担科学研究、学术会议交流、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同时, 负责院系部的行政领导工作。因此, 院系部更应充分履行管理中心职能,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作为联系上下阶层及校内校外不同机构的部门, 院系部必须明确自身协调各方、调控全局的管理中心职能。
2. 联络“窗口”地位
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履行大都是通过院系部最终实现的。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是校内各单位及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窗口”。院系部的工作效果直接反映出了高校的精神面貌, 侧面展现了校内党群、师生关系及其工作效率。因此, 院系部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联络“窗口”地位, 明确院系部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形象,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和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行。
3. 辅助及服务作用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 对校级各项工作都具有辅助及服务作用。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事务繁杂, 离开了院系部的辅助及服务工作, 高校日常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4]。因此, 院系部应履行好辅助职能, 实施关系、信息、步骤、任务等多种性质的协调, 辅助校管理层处理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同时, 院系部作为基层教学单位也要承担起服务师生的部门职责, 认知履行诸如文案事物管理、教学管理等日常任务, 及时处理师生的请示, 认真接待师生来访, 征集及听取师生有关的意见建议, 用实际行动解决师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为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院系部管理创新
1. 辅助科研及对外宣传
科学研究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本质特征, 院系部并不担负直接性科学研究任务, 却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高校自主权的不断增加及同社会在产、教、研方面合作的加深, 高校科研活动较之以往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为复杂的过程, 院系部更要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 承担起协调及组织等相关工作, 为校内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科学、系统的改革措施, 使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二者之间需要相互了解和有机结合。因此, 高校的对外宣传任务就成为了重要内容。院系部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枢纽, 院系部的综合素质及管理能力对高校整体形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院系部对外宣传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 以学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
以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服务是我国高校院系部的基本职能之一,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服务内容及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未来发展, 院系部需充分履行教学服务职能, 及时、准确传递教研信息, 为教师工作提供便利, 严格依照学校方针政策进行教学组织及实施, 并进行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的沟通和反馈。此外, 高校自主权有所增加, 院系部应以学生培养为目的,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信息资料的收集, 以高校整体发展为着眼点提供多方面的意见。
高校院系部是校内师生所处的基本单位, 与师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能够对学生培养产生直接的作用。院系部应创造和谐高效的学习及工作氛围, 在职能范围内保证教学环境安全、合理和整洁,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及教师在教学工作、科研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并加以解决。院系部工作人员应具有服务和奉献意识, 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营造温馨友爱的院系氛围, 为学生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 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 管理信息及协调关系
院系部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国家及政府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校级管理层各项指示决定、本院系内部重要活动事件等信息, 都需要通过院系部的上下传递。针对这种情况, 院系部应充分做好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 去粗取精, 并进一步承担起中枢职能, 保持校内有关机构、院系内师生、社会有关部门等各方面之间的信息准确通畅。
院系部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点, 需要同时协调横纵、内外等不同层次和方向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所处位置及工作内容上的不同, 院系之间、院系部与校管理层之间, 以及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各有区别, 对问题的认识及解决各有理解, 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 且可能对教研工作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院系部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协调各方关系, 最大程度上消除不稳定因素, 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院系部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和组成部分, 明确院系部的职能定位、实现管理创新实践, 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自我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的高等院校教育, 其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纵观历史, 其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及拓展, 由文化知识传授到科学研究, 及至拓展到如今的社会服务甚至精神导向, 高等院校教育日益凸显出了其在社会发展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高校内部结构的构成及运作是否科学合理, 决定了教育职能的发挥和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结构复杂, 而院系是最基本的教学行政单位, 院系职能定位是否科学、管理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 对高校院系部进行职能定位及管理创新研究, 也就成为了需要予以全面和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部,职能定位,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肖红鹏.对当前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问题的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 2013, (3) .
[2]孔晓虹.关于改进和创新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3]黄士华.关于高校办公室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
[4]梁洁.关于办公室工作智能化管理结构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院系教学改革 篇2
谈提高院系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问题
本文从教学秘书工作职责出发,阐述做好教学秘书工作必须落实六个坚持:必须具有高度的.党性和修养,必须具有主动服务的精神,明确系领导助手的角色定位,收集各种信息做系领导决策的参谋,履行秘书职责,增强保密意识和积极学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这些基本要求对提高教学工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 者:李丽虹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B847关键词:教学秘书 职责 管理 工作效率
浅析高职教育院系教学管理的发展 篇3
【关键词】院系教学管理;问题;更新理念;发展
一、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确理顺学校与院系的关系
学校与院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如果学校统得过多、过细,将给院系管理带来极大的束缚,同时制约院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且使院系存在着极大依赖性。因此,要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这一大局出发,学校和院系应对各自的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和权限进行归类和疏理,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两级教学管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广东某所高职院校,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风建设等任务交给各个院系来具体完成,并逐步摸索出两级管理模式,由此对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重新调整,理顺了各种关系、明确了各项职责,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奖惩政策,制订《校院两级管理实施方案》。学校对院系实行跟踪过程的目标管理,院系内部实行过程管理,建立责权利明晰对等、分权与授权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制度,从而调动了教师等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二)完成学校与院系的角色转变
学校行政必须首先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效能。一是校级由过程型管理转向目标型管理,由事务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真正实现“重心下移”。校级工作的重心应是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和监督。二是管理工作由集权管理逐步转向分权管理,使管理权限由过去的过分集中逐步走向相对分散,树立院系为本的管理理念,着重解决增强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等核心问题,形成学校统筹协调、院系管理为主、服务体系完善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新模式。院系教学管理应是学校宏观管理目标和规范要求的细化和具体化,工作重点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依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构建具有专业品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格局。
二、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正的统一,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把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管理理念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就是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依靠。
(一)教育文件的建立与管理
1.规范教育文件管理
教育文件是教育管理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教学管理中建立教育文件管理库。在整个教学文件管库中,为了便于文件的检索与查阅,各级文件可分别建立相应的单元,并对每个单元中的每个文件除了常规的记录收文日期、传阅记录、领导的处理意见以外,对文件的执行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和实时记录,并对结果进行检查,最后存档记录。确保对文件的执行与落实,同时也便于日后被查。
2.教学文件的建立
各类教学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而院系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因此,作为实施者各个院系必须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有了系统的教学文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有步骤、有计划高质量地实现。
(二)建立教师在线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而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直接的应响。因此,对教师的引进必须进行严格的资格审定,引进后首先进行岗前培训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对在岗教师,还要促进其不断地进修、提高和深造,才能保障师资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学校的三大基本任务,而教师是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在院系教师管理系统中,除了对每个教师建立专业技术档案以外,这三项基本任务进行实时跟踪与记录。
(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出发,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行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组织上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制度上要建立系统的程序文件作为支撑。监控系统由教务处和院系联合操作,质量信息由教学督导组、期中教学检查和评学评教等进行反馈,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监督,并有权责成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定期整改。
三、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杜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它集合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以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它强调现代教育不仅仅限于给学习者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持续学习的兴趣,而应更加注重行为和能力的塑造,及坚实行为素养的养成,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与手段以及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它主张“敏于行而纳于言”,坚决杜绝“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结构(即知识第一,实用技术第二,态度和技能最后),把优先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优先发展态度和技能(即态度和技能第一,实用技术其次,第三位的是理论知识),把行为能力的培养置子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
(二)强化课程设置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要有创新意识,既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定期检查教学计划具体实施的情况,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督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并应合理地安排公共课、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操作课、实践课的学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与专业教师合作,与企亚等有关部门经常保持联系,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预测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及时地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及专业设置,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3.5%,高级技师只占技师总数的1%。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有理论、懂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又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严格教学运行管理,提离教学质量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主要的管理,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它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和课堂常规管理三个方面。“教师教”就是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常规管理是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以上三个方面要相辅相成,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试等环节,教学管理工作就是对这些工作环节提出的行为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方面要作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对旧的教学模式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及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新知识及能力,引导学生去学、去思考、去创新。如杜威倡导的“活动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教学活动能顺利有序进行。
四、结语
高职教育以追求职业价值为主,办学目标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将多种学科和技术进行综合,以培养具备职业技术和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要准确定位,构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灵活的院系教学管理,从而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创新保证高职院校发展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叶 华,司徒汉.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展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2] 蒲龙云.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8)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探讨 篇4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学质量,探讨
教学档案是高校二级院系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记录了院系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毕业设计以及其他教学管理环节所产生的资料,反映了院系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过程[1]。系统的教学档案建设既是院系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现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学生数逐年增加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中的各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教学类文件逐年递增,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繁重[2]。如何使教学档案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已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院系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材料收集重点不突出,归档不齐全。教学过程材料归档重点不突出、收集不齐全不仅切实关系到整个院系教学档案的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对档案的利用问题[3]。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1)在具体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经常会抓不到重点,往往是按照教务处等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收集整理资料,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另外还普遍存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材料收集的情况,有的文件材料有请示,无批复,有结论、缺过程;有正文,无附件。例如青年微课比赛,通常只有大赛最终成绩,缺少过程中的各类材料和点评内容;部分档案签发时间不一致或缺少相关领导审批资料等。(2)归档不完整。有些院系只把部分内容和问题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而其他一些重要问题的文件材料不归档。例如,关于举办教学评比活动的声像材料、科研项目研究实验阶段的文件材料等。
2.归档内容把握不准,存在主观因素。教学档案建设是一项繁琐而又困难的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会在教学档案中反映出来,加之各院系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档案建设方面思想认识不一,工作力度不等,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标准难以把握。需要归档的文件和材料虽然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可循,比如内容标准、职能标准和文件名称标准等,但这些都偏重理论分析和一般原则,实际操作中不容易把握。例如教学过程材料,其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后期价值难以确定,在鉴定时困难大;(2)需要考虑的内容复杂,存在部分主观因素。在实际归档工作中要综合考虑文件的价值,既要考虑现实价值,也要考虑长远价值;既要考虑是否归档,又要考虑合适的保管期限。对于同一份文件,不同归档人员由于对文件中涉及内容了解的程度、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3.教学档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大多数院系教学档案立卷人员都是办公室行政秘书、人事秘书、教学秘书等兼职做教学档案工作,这类人员的共同特点是岗位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此外,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本来就比较繁杂,在教学档案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相应较少,难以抽出时间专门学习归档和管理知识的培训,阻碍了教学档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造成教学档案工作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日常管理都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影响了教学档案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4.建档、查档手段落后,信息化不足。目前大多院系还是用传统方式对教学档案进行管理,一般仍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查询缺乏信息手段,没有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电子查询系统。主要体现在:(1)虽然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几乎都有办公电脑,但只局限于把一些资料输进电脑或把相关电子资料整理好打印出来,进行归档;(2)查档还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效率低下;(3)很多教学材料需要由各教研室准备,电子和纸质材料比较分散,因为缺乏网络系统,造成资源共享不畅,重复建档现象突出。这样的建档和管理手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早已不能满足教学档案工作的需要。
5.重藏轻用,后期利用率低。院系的教学档案包括了课程基本信息、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记录了大量教学过程信息。然而,教学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很少被再次访问,往往变成了重藏轻用的数据垃圾。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方式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查起来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教学人员大多认为所存档的教学资料作用不大,也不知怎么利用,造成总体利用率较低。可见,传统的存档观念需要转变,如果不采用新的工作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档案进一步挖掘利用,使之真正能服务于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否则教学档案工作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
二、优化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措施,提高档案利用率
1.提高重视程度,提升认识水平。教学档案作为高校院系教学的历史记录,对后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立卷院系应高度重视教学档案工作,在存档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保质保量。为了提高院系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教学档案业务监督部门应做好教学资料归档人员的思想工作,建立和全校各立卷院系的联系网络,加强和各院系教学档案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教学档案的认识水平,使各立卷院系的教学档案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增强教学档案工作的责任心。
2.细化归档流程,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使需要归档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必须对教学档案建设内容全面梳理,加强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制订详实、具体和规范的档案管理办法,按照注重实效、科学管理的原则,删减了不必要的项目,调整建设标准,突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使各立卷院系教学档案工作有据可循,减少归档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具体办法如下:(1)细化流程,便于执行。首先要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档案归档章程,既要体现教学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又要符合学校和院系实际情况;有关归档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已有各类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流程,还要作进…………………………………………………………………………一步的细化,力求包括所有整理归档环节和注意事项,便于各院系遵照执行;(2)补充类型,确保全面。要保证立卷院系档案工作有规可依,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制订类型全面的档案管理办法;(3)调查研究,适时完善。教学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人员应多深入院系,了解和掌握各立卷院系的实际情况和存在困难,对发现的所有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照教学档案的规范要求,及时充实完善,保证后期教学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3.加强领导,提升人员业务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发挥好院系办公室兼职档案员的作用是做好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校各院系应理顺教学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关系,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将档案工作列入院系工作计划和工作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建立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1) 保证教学档案兼职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档案立卷工作;(2) 加强本部门教学档案人员跟兄弟院系相关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意识,努力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3)加强档案人员培训,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现代化意识、提高综合素质;(4)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热情,稳定人员队伍。·
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进教学档案现代化。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信息时代。管理手段信息化、现代化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教学秘书作为教学档案的主要参与者,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意识。其次,要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学会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收集、整理、统计日常教学工作产生的各类资料,组建数据库。以系统平台的方式向师生提供课程信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信息查询入口,方便师生便捷地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服务于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系统化已成为高校和院系的当务之急。
高校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探析论文 篇5
一、实施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措施
(一)建立“精准化”理念,指导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实施
“精准化”是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院系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1.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院系教学管理中,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高标准、严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2.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3.精准化管理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4.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院系教学管理流程体系
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流程体系,以科学地理顺教学管理各项业务。教学管理流程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教学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管理流程。
1.教学业务管理流程
(1)教学计划流程:院系(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流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修订流程)、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安排流程等。
(2)教学检查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流程,教学质量抽查流程。
(3)教学实施流程:课堂教学流程,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流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流程,成绩填报流程。
(4)教学科研流程:教研教改、专业研究课题申报流程,成果统计流程等。
(5)教学行政管理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教师考核流程,各类教学评比流程,调停课流程等。
2.学习管理流程
(1)考试管理流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流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流程,正考流程,重修流程,补(缓)考流程。
(2)学籍管理流程:新生入学学期档案建设流程,学籍核对流程,学籍异动管理流程,,延长修学年限管理流程,转学流程,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流程等。
(3)选课管理流程:必选课流程,任选课流程。
(4)毕业管理流程:毕业选题流程,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流程,毕业答辩流程等。
(三)采取具体措施,实现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
1.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作为执行的准绳。院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文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制定管理、计划执行过程管理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管理制度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制度、试卷库管理制度、评阅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等。考核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成绩管理、考场管理等;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期档案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等;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组织优质课程、达标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设置,学业计划安排,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周数安排等,这些管理制度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依据。
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对学科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能为院系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应获得不断络化管理、加强专业培养学习的机会,组建具有现代网络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功底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在院级教学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归类教学管理工作信息。每一学期,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发布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文件,将这些信息与文件分类管理,不仅方便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信息保存、查询与反馈,还可以简化一些相互交叉与叠加的信息,并将其简化,这是进行了教务工作流程化的基础。
4.建立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机制。成立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指导小组,负责流程化运作的培训、推进、监督等职责。
二、结语
从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实践来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管理层次的职、责、权、利不清晰,教学工作考核等工作缺乏规范性,教学管理程序没有真正做到科学、规范。要解决这些问题,在院系教学管理中实现“有序”,就必须引入流程管理,更新管理理念,全面实施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规范工作流程,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管理能力。
院系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教学秘书工作;链环式构建
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一员,是教学链中不能缺少的一环,不仅起着上通下达,调节各部门和师生关系的作用,而且还是教务处、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院系教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院系的大多课程都以技能、技巧的教学为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水平高低错落较为明显,生搬硬套其它院系的教学秘书工作模式是违背艺术院系教学管理规律的。但是根据艺术院系的专业定位、课程特点、成果形式进行深入地研究,是能够逐渐探索出符合艺术院系自身特点的教学秘书工作模式的。为减轻教师每学期存放学生结课作品的负担,缓解教学秘书期末的工作压力,结合工作实际就艺术院系教学秘书链环式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一、阶段性工作模式
1.第一环。新学期校历、领导听课记录、教研室活动情况记录的领取和分发;收缴教学日历;通知教师和学生领取教材;协助教务处安排上学期不及格学生的补考;统计并上传新生数据(单学期);实践教学环节表格的领取、收发和数据上报;补考成绩录入审核;为计算机水平考试安排本部门负责的监考任务;核对教务系统中重修课程情况;制定当学期课程结课顺序目录,收缴已结课课程作品,完成相应的成绩录入。
2.第二环。通知学生办理重修手续,审核重修课程学分,安排重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协助领导、教研室主任修订本部门各专业教学计划,补充教务系统中的信息,审核系统中教学计划的每条信息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通知教师申报公选课,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公选课;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核定各班级的教学任务;编制本部门校历和实践教学任务进程表;收缴已结课课程作品,完成相应的成绩录入。
3.第三环。协助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落实教学任务给教师(包括外聘、行政兼职);协助部门领导及教研室主任进行期中教学检查;深入课堂听课;院系期中教学检查资料的收缴、汇总、上报;协助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做好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工作(双学期);在教务系统中录入教学安排,核对无误后经教学院长批准,报送教务处审核;配合教研室主任填报预订教材清单并提交教材科;编排下一学期各班教室使用表,为排课做准备。
4.第四环。毕业生成绩统计、进行学位资格初审并上报教务处(双学期);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报批;统计上报下学期预报工作量;通知毕业班学生准时参加图像信息采集,完成电子注册、学历认证的相关工作(单学期);精心安排个别科目提前考试的时间、地点及监考教师并报教务处审批;细心周密地编制下一学期的课程表。收缴已结课课程作品,完成相应的成绩录入。
5.第五环。确定本学期期末大考科目并报送教务处;向任课教师收集试卷(A、B)并送达教务处;统计未修三分之一学生名单,并上报教务处;为缓考学生办理缓考手续,并通知到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期末大考排考的基本数据,落实监考教师,将考试安排通知到相关的师生;核对、汇总外聘教师工作量和课时酬金并及时报送教务处审批;协助教务处做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相关工作;收缴已结课全部课程作品,完成相应的成绩录入。
6.第六环。收缴已批阅的期末大考科目的试卷,成绩录入,成绩审核,成绩单打印;教学文件的收发、保管、归档,做到教学档案库信息齐全清楚、查用方便;收集保存系部会议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整理试卷,成绩单归档保存;收集保存教学日志;发放下学期课程表。
二、常规性工作模式
每天及时查看是否有新的教务通知,随时查看随时回复。通过班委QQ群进行网上留言通知相关事宜,避免了班级干部因正上课不便接电话的尴尬。通过教师QQ群与教研室主任、教师联系,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了解和掌握教师、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各种文件的领取,收发,归档;按教务处的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调、串课,代课,补课手续;协助院系领导为学生办理休学、复学、转学、退学、转专业等手续和学生奖惩的报审、登记、通知、存档等工作。
三、临时性工作模式
往届毕业生成绩查询、打印等;完成院系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及时完成教务处或学院上级部门交办的紧急工作。
经过对各类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秘书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结合艺术院系阶段式授课的特点,借鉴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思想,对传统的工作程序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一个个小的工作“循环节”,将这些“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适合艺术院系教学特点的、更加完善的、全程性的艺术院系教学秘书链环式工作模式。使教学管理工作运转起来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不仅能客观、公正、及时的为艺术院系阶段式授课的全过程做好服务工作,而且对提高艺术院系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教学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艺术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莲娜,卢海燕.秘书学概论[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6).
[2]颜金玲.教学秘书在高等学校的“教”与“学”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论坛,2006(3).
(作者简介:王维英(197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院系教学改革 篇7
1. 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背景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独立的中专校或由中专校合并改制建成, 学校原有规模很小, 因此在学校改制并迅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校管理上仍沿用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要求, 目前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模式, 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 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管理粗细失当、运行机制失灵等突出问题, 并凸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差等现象。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关键, 也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 内涵管理建设的理想目标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趋势是通过校院 (或院系) 二级管理体制的确立, 实现运行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财务管理实现两级预算与核算管理。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 梳理校 (院) 级机关职能, 理顺校 (院) 与院 (系) 之间的关系, 划分二级管理职责权限, 重新确定权力架构, 使院 (系) 的责权利一致。同时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决策机构。
通过管理改革与建设, 使校 (院) 级机关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 以目标管理为主, 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 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 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 加强质量和效益监控, 成为学院的管理、决策与监控中心。同时使院 (系) 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主权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 管理使用本院 (系) 的人、财、物, 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 (系)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逐步使院 (系) 部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一个核心任务是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预算管理是学院事业计划管理的货币表现形式, 预算能否做到符合院情、系情和实际, 预算控制和监督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院、系计划管理乃至整个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 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具实质性的是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确立。
管理改革与建设中另一个核心任务是基于院系二级管理架构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降低管理中心, 强化一线调控能力, 形成学院整体注入, 系 (部) 分解调控的人事分配格局, 在增强学院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 强化系 (部) 的办学活力。学院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将教学、科研、建设、管理、学生工作等任务合理分配到各系及有关部门, 根据在编制数内科学地设置岗位, 实施岗位任务管理。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绩效优先、兼顾公平;责酬一致、强化考核。通过岗位激励机制, 实现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业绩津贴分配上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 向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倾斜, 同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全面推动学院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
1. 部分管理经费包干
每年年初按工作量和学生人数将经费划拨到院系, 实行经费包干, 以鼓励节约、进一步分清处室与系部的职责, 充分调动系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工资总额包干。将员工的工资总额承包到系部, 系部保证工资总额不超标。其好处在于系部可以实行评聘分工, 将高职低聘所节余的费用, 用在低职高聘人员的头上。在不突破工资总额的情况下, 进行二次分配, 以产生好的激励效果。
二是日常管理经费包干。日常管理经费是指主要用于各系部日常管理、运转的有关支出, 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维持费、实习实训费等。
三是学生活动经费包干。学生活动经费 (含勤工俭学费) 是各系用于学生活动、学生勤工俭学和各类学生奖励的相关费用支出。根据年初教务处核定的在校生数, 按一个固定的标准下拨各系部, 作为学生活动经费并包干使用。其中, 学生活动费用于支付系部学生的各类活动及学生的奖励, 勤工俭学费用于支付贫困生承担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或其它服务学院的勤工俭学学生的劳务费。
2. 部分管理权限下移
一是下放对专业带头人与教研室主任的聘任权, 报学院备案即可。由于系部更熟悉这类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现实工作的考验中, 也更熟悉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个性。在选拔专业带头人时, 更多地要求他的职称、学历水平、学术水平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把握;而对教研室主任的选拔, 则更为注重其工作的能力及与其他教师的沟通能力。教研室主任更多地是从事日常教学安排与管理工作, 需要与人沟通及协调, 对他的学术水平要求不一定是拔尖的, 但对工作的责任心及工作的艺术性方面要求较高。
二是下放部分评审、分配权力。如将“评聘分开”的权力下放至系部。系部通过制订本部门的评聘分开办法, 依据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因素, 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对于虽然拥有较高职称, 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一般的教师, 可以低聘其一个档次, 如副教授职称, 只给予其讲师待遇。而对于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且教学效果好的员工, 可以高聘其一个档次, 如副教授可以享受教授津贴, 讲师可以享受副教授津贴。再如将奖励的分配权下放至系部。对学院下发的奖励, 系部可以通过制订内部员工的奖励办法和科学规范的考核, 对员工进行二次奖励分配。
三、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1. 管理权威的挑战
改革管理制度, 首先要求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这是二级管理能否真正实现的内在思想基础。权力下放、利益调整、角色转换可能会使行政职能部门感到权力被削弱, 管理权威受到挑战, 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必须更新观念, 转换思维方式, 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管理习惯与管理定势, 把思想统一到“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上来,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管理思路的转换、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型。
2. 管理风险的挑战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得某些权力被下放到系部。如果职责不明确, 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则可能出现失控现象, 使得系部管理风险急剧加大, 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 降低学院的号召力和整体凝聚力。
3. 管理能力的挑战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 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的许多管理职能及权限都下放到系部, 系部由管理客体演变为管理主体之一, 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就使得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燃眉之急。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院领导的系部而言, 如何妥善地进行全面管理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同时, 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和大型学院管理经验, 使得处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矛盾中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挑战。要使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并发挥积极作用, 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 培养、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 还需要学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四、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1. 实行目标管理, 建立评价机制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 激发办学活力, 调动教职员工尤其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突出重点, 强化考核, 实施目标管理, 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学院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 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 对于实施目标管理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评价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 学院对系部的考评机制;第二, 系部内部的考评机制。考评制度不但要有量的考评, 更要有质的考评, 不能简单地按同样标准进行“好”、“一般”等定性分级, 要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2. 规范相关制度, 理顺内部管理
理顺内部管理体制, 是减少内耗, 提升系部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 将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系部领导与教研室“一对一”管理制度》、《工商管理系社会服务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关于就业工作的奖励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标准》、《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毕业实习指导暂行规定》等内部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经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同意后再开始实施, 从而充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 进一步规范了系领导与各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 减少了工作中的交易成本。
3. 坚持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关系
处理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坚持学院和系部分工协作的原则。学院作为教学主办者, 行使宏观管理权;系部作为教学承办者, 行使微观管理权, 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管理。系部相对独立, 自主办学, 在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财务预决算等问题上,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逐步建立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
处理好职能部门与系部的关系:坚持条块管理原则。职能部门应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力, 系部应接受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向职能部门反馈一线信息, 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应协调职能部门与各系部的关系, 按照条块分割的原则进行权力分配。
内涵建设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即管理跟不上发展、经营高校能力不强, 其关键最终表现在能否有效确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和一套激发院 (系) 与教师自我发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设计。而能否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则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发展速度、办学质量、建设效益和长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国奉.高职院专业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西部, 2007, (11) .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唯, 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
[4]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论要 篇8
一、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意义
随着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在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 高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上,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所以,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是由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 构建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是高校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认真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从宏观和微观入手探讨和实践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研究与实践在为我们提供宝贵经验的同时, 也指出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将宏观的监控体系与活生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直接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如院系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院系是学校办学的实体和基层单位, 担负着对所属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即承担着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以及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管理和考核等任务;承担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室建设、教学水平、教书育人等各环节的管理。院系教学质量抓得好坏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所以, 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 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院系监控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正常教学工作中监控着院系的整个教学过程, 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到学生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因而, 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部分的院系教学监控体系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好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可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是每个高校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内容
教学活动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活动。因而, 在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对教学活动要有全面的认识, 即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对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根本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导思路的合理性和体系的可行性。
构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教学质量监控对象
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 包含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质量三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院系自己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以及学科专业发展。 (2) 人才培养过程。该类对象主要包括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环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3) 人才培养质量。该类对象主要是由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学生考试的及格率及竞赛获奖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价[2]。
(二) 教学质量监控机构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一般是由院 (系) 、室构成的。监控机构应根据教学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同时实施质量监控。院系应参照学校的做法设立具有权威性的教学指导、专业设置、教学督导小组, 对教学质量监控对象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务科则作为整个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执行的中心, 承担组织协调、分析反馈责任。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三) 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1. 信息监控。
院系应收集第一手的教学信息, 即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和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 来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
2. 督导监控。
督导监控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对所有的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
3. 专项监控。
专项监控主要是依据人才培养信息进行, 局限于教师教学活动, 即开展对专业、课程、教材、试卷以及课程组织监控。在整个监控中须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 进而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四)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1. 听课评课制。建立院系领导深入一线, 督导组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评课制。
2. 学生评教制。
教务科应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信息畅通的渠道, 方便信息的传送。
3. 集体备课制。
针对一些主干课程以及开课班级较多的课程应实行集体备课制, 各授课教师要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 在考虑班级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尽量统一教案。
4. 教学交流制。
鼓励教师上公开课, 将教研室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相互交流的活动规范化。同时, 也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就课堂教学进行交流。
5. 教师考核制。
在学期末对教师的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在考虑具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考核指标应量化和标准化[3]。
三、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运用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收集教学信息以及如何判定教学质量标准, 同时也包括信息反馈和调节教学过程。所以, 院系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作为直接责任人, 应该亲自抓教学质量, 定期检查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并召开教学质量会议, 掌握第一手资料,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4]。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运用应遵循教学活动规律, 分前期、中期和后期监控三个部分。
(一) 前期监控
前期监控主要是监控课前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即备课, 主要包括教学大纲的研读、授课计划以及教案的编写。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真正好的备课是在大纲的基础上备教材、备教法, 要在教案中体现教学方法。对教师备课情况的监控, 应由院系、教研室、教学督导、同行教师进行监控。在监控中要重点监控对教材的研读和教法的选用情况。教学大纲的研读包括对大纲的理解以及对教科书内容掌握的程度, 具体为教学是否按教学大纲设计, 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组织处理教学内容的恰当程度, 查阅参考教学资料的情况等。教法的选用情况则包括是否考虑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甄选、学科性质、学生水平等。此外, 还应组织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日常检查, 包括教师的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志等教学文件。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预习。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监控则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来完成。前期监控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对教学环节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 中期监控
中期监控是指教学过程监控, 主要指对教师和学生的上课这一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上课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动态监控过程, 对教师的监控必须是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 即在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自评的同时, 科学评价和积极进行信息反馈及沟通。一般来说,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须建立一个能对教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量化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而这个指标体系应方便监控评价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价。但是, 单纯的定量方法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 在监控中仍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的监控, 主要依靠教师。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即学生的姓名、个性特点、思想表现、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以及对任课教师的适应性和期望值的基础上, 可从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方面进行监控。
(三) 后期监控
教学质量后期监控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后作业批改、答疑辅导,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期末考试成绩状况以及教师的试卷分析等的监控。后期监控应监控教师是否按教学大纲布置课后作业, 以及检查布置的次数和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同时对教师是否组织课后答疑辅导解决学生的困惑, 是否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训练也应进行监控。此外, 为明确教学质量责任人, 教学管理部门还应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情况进行认真、深入的综合分析, 包括学生成绩的分布是不是正态分布, 命题是否科学, 试题的覆盖面是否符合大纲的要求, 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准确, 未达到目标的原因归属,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等。
参考文献
[1]郑重, 郝群.构建切实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市场, 2008, (9) .
[2]王能河, 邹卫东.高校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4) .
[3]夏祖新.建立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科技信息, 2009, (1) .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篇9
(一)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 成长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期,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和网络媒体的虚拟空间中, 受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影响, 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与脆弱敏感的心灵, 虚拟的热情与现实的冷漠摇摆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行为”等三大明显特质。这些特殊的个性, 给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学生人数的增加, 性别比例的失调, 政工干部的短缺, 就业压力的加大,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目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全日制本科有7个专业, 在校生近2000人, 女生占90%, 专职辅导员只有3人。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 政工干部严重缺编。此外, 年轻的辅导员们, 面临着恋爱、结婚、生子等家庭因素和被借调、安排其他事务等额外工作的影响, 工作压力很大, 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力不从心,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二) 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是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 其首要的任务和功能是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师德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三育人”工作永远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面临新的困难、问题和挑战, 如何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作用, 把“三育人”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 进行有机的统一和整合,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根据上述的思考,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探索出“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强化‘三育人’工作体系”的学生管理方式。
二、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 明主题———明确“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础的地位和责任
通过开展讨论, 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础作为学院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此基础上, 全体师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我在为学生终身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从学院角度思考,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院应该做什么?每位教职工反思, 为学生终身发展自己应该怎么做?辅导员要思考,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如何做?每个学生也都要思考, 为了自己的终身发展, 大学期间应该如何度过?通过讨论和反思, 全体师生都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础”的主题有了清醒的认识。
(二) 建队伍———加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队伍建设
1. 教师队伍建设:
(1) 根据相关政策和要求, 按照1∶200的师生比, 学院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中聘用名兼职辅导员, 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解决了政工干部缺乏的问题。 (2) 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 建立指导教师队伍。聘用责任心强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的选课、科研、实习、毕业论文等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 解决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
2.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建立学生干部队伍、宿舍长队伍等。学生干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 由能力强、思想好、威信高的学生担任, 并规定凡有违反纪律、责任心不强、考试挂科现象者不得任职学生干部。同时,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建立科研团队、心理咨询团队以及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 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 强抓点———强抓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点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其民族、出身、背景、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悬殊, 他们都处于青春期, 聚集到一起, 必然导致各种冲突层出不穷。为此, 学院重点抓好入学教育和考研就业这两个关键点, 引导他们从大一开始就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做好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对学生特别注重的, 与生命、荣誉、前途等有关的问题和环节给予极大关注。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 进一步把握了学生工作的规律性, 明确了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危险点, 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四) 搭平台———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多种平台
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搭建了能力拓展、思想教育、心理救助、困难帮扶、职业规划 (推介) 等五个平台。1.能力拓展平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任务和兴趣爱好, 采取不同的措施, 安排不同的活动, 锻炼不同的能力, 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从大一到大四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锻炼。2.思想教育平台———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观念等, 促进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3.心理救助平台———针对大学生身心状况,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体能锻炼、实践活动等措施,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和救助, 帮助学生走出心灵误区,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4.困难帮扶平台———对家庭困难的学生, 通过学校、学院、教师、同学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途径, 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对于所谓的“后进”生和少数民族学生, 安排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结对帮扶, 使其增强信心, 克服困难, 完成学业。5.职业规划 (推介) 平台———根据学院专业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借助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社会网络等方式、途径, 帮助或促进学生就业。
三、强化“三育人”工作体系
(一) 全方位实行教师联系学生制度
为贯彻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 促进“三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定, 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1.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根据学校相关要求, 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制定了《本科生指导教师管理规定实施办法》。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科研、实习以及生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2.党员联系学生宿舍。为发挥教工党员的作用, 学院制订了《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宿舍制度》。每个学生宿舍都安排有一名教工党员负责联系, 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3.班子成员联系学生班级。为使学院领导全面熟悉、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院制定了《班子成员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班子成员到学生班级, 同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
(二) 全面开展“爱的教育”活动
在教工中, 开展以“爱党、爱国、爱教育, 爱校、爱院、爱家庭, 爱生、爱己、爱同事”为主题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与此同时, 在学生中, 开展“爱党、爱国、爱学习, 爱校、爱院、爱班级, 爱师、爱己、爱同学”为主题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两者相互对应,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信、互爱, 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促进了学院和谐发展。
(三) 多形式举办师生联谊活动
为促进“三育人”工作的开展, 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三育人”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1.开展“六一”联欢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同学院教师及儿童一起开展庆祝活动, 并给孩子赠送礼物。2.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给心理专业的学生搭建实习的平台, 学院建立了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由心理学系的教师做顾问指导学生利用心理实验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3.组建学生科研团队。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学院从大一新生开始, 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 有意识地组建学生科研团队, 并根据选题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指导。4.开展师生文体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 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5.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学院目前成立有“援孤社”等七个学生社团组织, 他们结合自身特点经常走向社会, 开展献爱心活动。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的二级学院必须采取多项措施, 积极引导教职工参与学生管理, 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模式, 强化“三育人”工作体系。
关键词:院系,学生工作,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秦韶华, 吕戎.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设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23.
[3]何独明, 李景国.构建一支和谐发展的辅导员队伍[J].教育探索, 2007, (11) .
[4]黄晓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三大关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 .
院系教学改革 篇10
院系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是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 更是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依据。随着办学规模扩大而越来越多, 院系档案的数量迅速增加, 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明显落后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速度。原有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已不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 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高校必须重视这一情况的变化,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状
1. 意识淡薄, 领导不力。
部分院系领导、档案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院系教学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材料收集困难。教学档案的收集总是在管理人员的督促下进行, 有些教师临时突击, 应付差事, 草草整理后, 交差了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文档不能及时整理归档, 导致一些宝贵材料流失, 难以发挥教学档案应有的作用。
2. 制度不全, 管理不严。
目前, 由于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 各院系没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和统一标准, 并且各院系之间缺乏工作交流, 因此, 主观随意性和习惯性代替客观统一性, 导致院系教学档案资料收集的内容、整理的范围、分类的标准、移交手续、查询登记等都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从而出现资料归档不及时, 需要查阅的资料找不到, 借阅时不登记, 借阅的资料不按时归还, 重要的文档资料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档案资料残缺不全, 不能体现院系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3. 手段落后, 利用受限。
笔者调查本校实际发现, 纯手工管理教学档案的学院有1个, 占被调查对象5.9%;以手工为主,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学院15个, 占被调查对象的88.2%;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学院1个, 占被调查5.9%。由此可见, 高校院系教学档案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已不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管理仍停留在纸质档案, 大部分档案资料整理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工作效率低, 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使资料信息难以共享, 利用率较低与高校管理科学化严重脱节。
4. 人才缺乏, 素质不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首先, 17个学院的33名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较高,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54.55%, 而专业化程度很低, 信息类、计算机类共4人, 占12.12%, 文科及其他理工科类占87.88%, 且有84.85%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档案知识的系统培训。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由教学秘书兼职的占90.91%, 他们面对教学评估指标和教学档案的整理无所适从, 只是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进行简单整理后, 放入档案盒中, 没有按档案管理要求的规范性进行整理、归档。其次, 教学秘书大都是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兼任, 他们既要代课、又要搞科研、还要兼任学院教学秘书。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再次, 33名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中, 有高级职称的1人, 中级职称18人, 初级职称10人, 使他们中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青年教师一般在留校兼任教学秘书1~2年后转入教学工作, 导致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使院系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连续性。
二、对策
1. 加强领导。
各院系必须建立领导负责制, 把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学院年初计划和年终的考评制度中去, 提高师生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广泛宣传院系教学档案归档范围, 使相关人员及时主动地做好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提高师生对教学档案价值的认识, 真正重视对教学文件的平时积累, 坚决杜绝教师关键时刻临时突击、弄虚作假、被动应付的现象。加强对院系级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的指导, 并配备1~2名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水平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 依法加强对院系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 保证案卷质量。
2. 健全制度。
首先, 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档案法规和院系实际情况, 制定教学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 使教学档案管理全面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 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 纳入教学管理制度, 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学生毕业、教师考核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材料同步。从根本上保障档案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 要建立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责任制, 让院系所有教师都承担一定的教学档案收集任务, 分别对自己的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 定期将整理好的材料交给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由档案员统一汇总后再存档。再次, 建立院系教学档案的检查、评比和奖惩制度, 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 使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目录检索、文件编号、借阅移交、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 改进手段。
院系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 积极采用电子文档和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逐步形成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并存的“双规制”管理的新局面。建立和完善多种检索渠道,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利用校园网实现院系教学档案资源共享, 更直接、快捷、方便地满足师生对教学档案的需求, 提高院系教学档案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服务目标, 促进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4. 提高素质。
首先, 由院系提出教学档案工作人员配备的要求,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 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保证教学档案管理队伍适应教学管理的要求。其次,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学历层次高的优势, 加强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加强交流, 虚心向兄弟院系学习, 取长补短, 博彩众长, 使其不仅懂得档案专业知识, 还要精通网络及信息处理技术, 打造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
[注:本文系宁夏大学2010年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宁夏大学院系教学档案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编号:NDSK-21) ;宁夏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宁夏大学院系教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重大招标项目) 部分研究成果]
院系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院系;教学资料;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48-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院系是教学工作的主体,院系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育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成为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对高校院系的教学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是取得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制订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是实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院系直接负责执行和管理高校的教学活动,院系的教学管理是高等院校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院系的教学管理资料积累着一系列关于教学的最初资料,院系的管理工作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并且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而院系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便捷的对教学资料进行管理。
一、构建教学资料系统的必要性
院系教学资料系统记录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有关课程的专业相关信息,是一个关于教学的完整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通过对教学资料的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技巧技能的发展提高,从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
高校院系管理系统适应了近年来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而各大高校的进一步扩招给高校的资料管理系统的管理增大了难度。由于各大高校的教育资料呈现紧张的态势,构建教学资料系统,可以将现有的教学教师资源、设施设备通过组织安排,协调,领导和控制的方式进行最优配置,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强化教学管理已经成为了促进师资建设和管理建设的前提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既能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锻炼,使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又能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管理系统的基本要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核心,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资料管理是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学管理活动之上的,教学场所、设施、人员、学生班级以及课表等活动的安排、调配、组织、编制以及编排都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资料管理系统概述
高校的院系管理资料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累积的一系列与教学工作有关联的最原始的教学资料,比如考试试卷、考试成绩、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的建设、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与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评估等档案。
系统构成:教学系统管理资料软件选用具有强大功能的管理数据库工具,一般的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有学籍管理系统和成绩登录系统。具体说来,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计划资料管理系统
教学计划充分的体现了本专业的行业需求和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指导思想。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需听取一部分专家的意见,并且深入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量,以及该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然后以此来确定该课程的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修业年限;专业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教学顺序与开课时间等进度计划安排;以及课程类型、性质的设置,具体安排专业课,基础课、实践环节的具体比例,学分与学时的分配等等。任课教师要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按课程进度表讲课,不要随意调课。任课教师应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运用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法,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不断提高课堂讲课艺术。
(二)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的运行主要围绕教学实施计划而进行的相关辅助工作及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高校教学工作稳定有效的进行,是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以下工作:制定教学大纲;管理组织教学课堂环节,创建稳定的教学秩序;充分利用院系教学管理团队和院系行政管理的作用,对教学过程加强监控;落实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合理可行的课程安排、教学运行安排和考试安排等。
(三)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系统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管理,通过监督、检查和评估等手段来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的教师的专业造诣和讲课水平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参加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经常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参加有关培训、进修、教学研讨会议和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收集和积累教学材料,不断提高讲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对于每学期教师做出的教学大纲、讲义和教案,每个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对试卷做出的分析总结都应作为检查的内容,并且在这部分的系统资料中完整的录入与保存。
(四)教学辅助管理系统
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属于教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教学文件管理;教学档案的资料管理;以及教务的统计工作管理。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为教学和科研搜集资料,要有针对性、选择性、预见性、广泛性,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经常请教有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经常参加教研室的活动,听取他们的讨论意见。
三、管理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院对教学资料的管理重视不够,且投入不足。首先,学校的管理阶层不够重视教学方面的管理,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增收、扩招和建设新校区上。其次,二级管理体制在高校的普遍推行使得院系管理阶层面临着多重压力,如:教学管理难度大,学科的建设复杂,办班创收不稳定等多重压力。
第二,管理人员的观念滞后,很难应对现今的教学管理需要。由于现今的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少,缺乏新观念、新思想对教学管理方面的指导。这部分管理阶层每天都进行周而复始的工作,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得其很难适应高校教学管理要求。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为管理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平台,根据教学管理不同层面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教育培训模式。学校应该为在职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及新加入队伍的人员随时提供各类、各层次的学习机会,有地放矢地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管理知识、能力和水平。
第三,不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运用经验管理模式,教学资料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资料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使得教学资料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使得资料管理难以形成系统。同时,绝大部分院系的主管教学领导都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教育方面的知识理论不足。
第四,招生规模扩大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明显领先于教学资料系统的更新,这使得高校内公共设施建设速度慢,图书学科资料紧张,专业课程的师资稀缺,这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为教学资料的管理成为系统性增加了障碍。
四、教学管理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着力于对教学管理的投入,统一认识,应充分肯定教学工作在高校的核心工作。因此,把教学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教学资料是教学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保护和资金倾斜,使得资料管理系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
其次,院系资料管理人员应树立自身服务意识,并且进行自我完善和加强学习,掌握好教学教育管理理论,了解熟知最新管理政策,学习并使用现代管理的系统设备。树立服务全局的创新观念,成为高校的主动管理阶层。纵观全局,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再次,建立科学管理教学资料的模式,强化教学资料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也有利于完善教学资料管理系统。依据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应建立具体教学规章制度:制定专业的教学方案和能够反映学校、院系体制的规章;落实课程管理规定、制度的文件;包括学生、有关教师、教材的管理要素制度和规定。
最后,进一步完善管理教学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对现代高校的管理有了新的技术要求并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手段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方式严重的制约着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现在的教学工作需对教学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以及进行有效的控制,手工操作是无法完成的,以此,在高校教学资料的管理中,广泛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设备,实现教学资料的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1]姚显霞.高校院系教学资料管理系统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4):42-43.
[2]蔡平.加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26):28-30.
[3]柴永泉.构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系统[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4):71-73.
[4]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院系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高校,院系,资室管理,改革,实践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科学完善。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学校资料资源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辅助与补充。目前来说,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越来越科学合理了,图书馆有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没有一个详细可行可操作性的制度来进行参照运行。没有严格的制度对资料的采购、入库、查阅、借阅、流通、损失赔偿等事项进行规范。也没有专人对院系资料室进行管理,大多数是行政人员进行兼职代为管理。管理也不是很规范,很多都是由行政人员凭个人感觉、个人判断、个人意愿来对院系资料室进行管理整理,凭个人记忆来归置资料,资料的入库、查阅、外借也没有系统的实名实时登记记录。资料的破损、遗失也没有具体的赔偿机制。这样容易造成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比较粗糙松散,不严格也不规范系统。容易造成资料管理的混乱,资料的周转不畅,也不利于对资料的破损遗失进行责任赔偿的追究,这样将导致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在高校,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向来比较受重视,关注度也更高,人员、资金、技术的投入也比较大。而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却往往不那么受重视、受关注,人员、资金、技术的投入也是少之又少。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不到位、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才的缺失。图书馆的管理一般会有专人进行管理,而且图书馆管理人员一般是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型人才。一般来说,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也应该让图书馆管理人才对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员进行指导与培训,提供技术上、理论上的支持。但是现实是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一般是由二级院系直接管理,由行政人员作为副职、兼职进行简单的管理。这些行政人员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认真的管理,也没有专业的资料管理知识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整理归置,不能有效地进行档案资料的登记、查阅、外借、赔偿等管理事项。
(三)管理方式落后。
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的不科学、不规范、效率低下,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落后。由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不够受重视,对院系资料室管理的投入也不多,因此造成了院系资料室管理手段的没有及时有效地更新,管理技术、管理系统不能及时换代。现在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狠多仍然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资料的分类归置也凭个人的感觉、判断进行分类,要查阅寻找一个资料也得人工肉眼慢慢找,资料的外借登记也得用笔纸手工进行记录。这些都容易造成院系资料室管理的混乱、效率低下,而且容易经常发生资料破损、遗失、逾期不还、周转慢等状况,使得院系资料室的日常运行受到不利影响。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改革与实践分析
(一)完善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制度。
只有制度完善了,才能让具体的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障事务的管理在制度的约束下更加科学规范。因此,要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的效率,首先要完善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制度。对资料的采购、入库、分类、整理、借阅、赔偿都要有具体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让资料室的管理能够根据科学系统的制度进行合理地运作。对院系、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三者之间的关系,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地定义,让三者既能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又能加强联系、相互合作,共同提高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教育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培养专业的高校院系资料管理人才。
人才是管理的核心,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素质高低、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要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管理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创新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手段,不断的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性。同时也要合理设置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岗位,让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所在,不越权、也不渎职,同时加强各自的联系与交流、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管理的效率提高。同时,也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计算机水平、管理水平等等,不断地促进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高校院系资料室。
落后的技术手段可以事倍功半,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在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中,也要不断地创新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不断地应用新的管理技术,不断地更新新的管理系统。对于落后的人工操作、肉眼搜寻、大脑计算我们可以抛弃,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管理高校院系资料室。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采购、分类、入库、搜索、借阅、自动提醒到期时间、计算逾期时间、计算赔偿金额等等。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对资料的分类有一个科学可靠的分类方法,对需要查阅借阅的资料能够通过系统搜索瞬间查询到资料的位置,能够对资料的借阅、外借通过系统直接有效登记,能够知道借阅者的身份、借阅的时间、借阅的书籍信息、何时外借到期、逾期该赔偿多少等等。
结语
随着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的弊端也会不断显现与扩大。虽然目前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与缺陷,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势必也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有效,高校院系资料室的改革完善也能为高校的教育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