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两级

2024-11-01

院系两级(精选4篇)

院系两级 篇1

0 引言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在很多高职类院校逐步推广和执行,整体趋势很好,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没能解决好,如: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实验管理与协调困难、监督和评估机制如何制定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及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 院系两级管理的定义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通过学院把部分权力的下放,使系部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局部的有效管理汇集成整体的最大效益,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

2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我们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运行的弊端进行一些细节调查:

(1)旧模式下,院级管理工作量较大,为一些繁琐的事务耗去很多时间精力(比如排课、实验安排、会议、各种专业技术问题的处理),而系里没有自主处理权,作用和优势也就难以突显。

(2)传统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深度和专业化程度上,难以实现。

(3)统一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保证设施,使得学生没有进行创新实践的条件和资源配置,不利于新专业的开发。

(4)师资队伍结构不能优化整合,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对专业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不利。

(5)实验室老师所学专业与管理的实验室不匹配,造成管理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所以只能人浮于事,简单应付。

以上这些细节显示,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呈现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出现许多小分区等的情况下,单一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施的关键在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个别院校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缺乏总体设计,过多关注注重判断改革中人、财、物的划分是否合理,而忽视了其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情况中的作用。有些高职院校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纠正,改革也因此难以有效地推进。

3.2 办学主体不明确,忽视长远与协调发展

一些高职学院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院系两级在人、财、物管理上的分权和新的职责制度的制定,忽视了系部这个办学主体的长远发展。不少学校在管理体制中重视管理干部岗位竞聘,轻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致使许多教学骨干教师涌向管理岗位,影响了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工作。

3.3 院系两级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

有的院校虽然规划上是院系两级管理,但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权力下放程度很难确定,可能会存在管理交叉情况,比如教学资源的统筹规划、对外关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院校共享的实验实习设施等。个别院校选取一两个系部作体制改革的试点,试点过程结束就一刀切全部实施。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太适合院系两级管理的部门,比如招生困难的专业资源困乏情况,新上马的专业,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调配出现困难,这些问题在系部显然很难解决。

3.4 实验管理与协调出现新困难

一是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无法得到妥善处理。二是各院系之间的教学设备如何分配与共享问题,特别是有些实验资源有各系共用情况不好解决,管理人员之间在交叉专业之间的协作办公困难。

4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考与建设

4.1 明确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以系为主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权力下移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最终要以系部成为办学主体,使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主动创新和变革,独立行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承担相应的各种责任。院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由直接控制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

4.2 院系两级管理要优化管理和监督资源,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上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以先进文化、办学理念等方面激发教职工,确定专业带头人、建立科研团队、选拔骨干教师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利。通过制定与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约束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制度,实现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院系应统一协调各系工作,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论证。

4.3 院系两级管理不能忽视实验室及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

院级向系部下放管理权责,让系部管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及管理人员,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培养方向,学院进行统一监督措施。根据各个教师专业特长人尽其用,发挥优势。

4.4 注重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上。院级方面应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系部应注重新专业与新专业教师的培养,在培养上要有针对性,培养的学生才有社会竞争力。

5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施的流程及方法

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旧管理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要经过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制定新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试点运行、具体实施、实施评价、正式实施等几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建设:

5.1 专业建设及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对专业的审查评估,新专业申报工作的评估,专业计划的审核,重点建设专业的审核及经费审核。(2)系部主要制定本系专业建设,新专业和重点专业的申报,专业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的经费使用等。

5.2 课程及教材建设的制定

(1)院教务处负责全院课程建设与指标体系建设,精品与重点课程的立项、管理、验收、拨发经费,对教学大纲编制和修订提出总要求,制定教材选用原则及审查等。(2)系部负责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重点或精品课程的申报实施,按要求选用教材。

5.3 师资队伍建设

(1)院级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2)系部提出用人需求,上报学院。

5.4 教学运行管理

(1)院教务处负责教学及实践任务的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统计、校历编制、课表协调、考试事项的安排及审查、教研活动的检查、教学质量的评估等。(2)系部负责课程安排、课表制定、教学、考试及实验管理及检查教学质量的考核等。

5.5 资金使用管理

(1)院级财务部门统筹负责各系部资金的分配与使用监督。(2)系部负责资金使用上报与使用情况。

5.6 学生管理

(1)院级设学生管理处,对各系学生管理统一协调辅导员分配,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与审查。(2)系部负责辅导员具体工作安排,学生管理细则实施、学籍管理与汇报等。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院系两级管理的统筹规划不完善、办学主体不明确,长远规划与协调发展、权力具体下放程度不确定,责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将会得到较大改变,另外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也要随之推进,这样既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又可以量化管理,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带来管理与教学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促使系部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院系两级管理改革要涉及许多问题,如何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地实现,是改革与实施过程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5]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1.

院系两级 篇2

督导,顾名思义就是督察、导引,广义上说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的一种检查督促活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既是保证教学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有力推手。督导工作的核心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督促和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与生产企业内设的质量检验部门的功能类似,主要是发挥“自检”效用,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产品质量做出准确评价。但企业的质检部门主要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评价,而教学督导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同时还要完成“督教”、“督学”和“督管”的多个任务,难度更大。

目前,设置教学督导机构、组建督导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督导已是各高职院校的常态化教学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在学院层面设置一级督导存在若干的局限性:一是专职督导队伍规模有限,导致听课普遍性和频率不高;二是受督导人员自身专业背景的约束,评价指标的覆盖面和评价的准确性受到限制,针对性也不强;三是督导员往往与督导对象相互不了解,沟通不便。而在学院和系(二级学院)分设两级督导队伍,由学院督导办公室统一协调管理,由各自的部门分别指导开展工作,就会较好地解决目前教学督导工作中存在的种种缺憾,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设置院系两级督导队伍,在做好督导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两支队伍,一个目标

教学督导的工作范围应当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主要可概括为“督教”、“督学”以及“督管”。目前的现状是,各院校在“督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督管”方面也出台了许多具体的制度措施,但存在人性化不够、执行不力的问题;而在“督学”方面作为的不多。这其中既有观念的问题、机制的问题,也的确存在人手不足、无暇顾及的现实情况。建立院系两级督导队伍,将使督导员数量有显著的提高,督导的工作领域有广泛的拓展,督导的工作深度有较大的发掘。

由专职督导员构成的学院一级督导和主要由兼职督导员构成的系一级督导形成了院系两级督导队伍的主体,他们按照各自的工作领域开展工作,对教学的全过程和相关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监督和评价,使督导工作的核心目标———“监督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评价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习需求”的实现,能够获得制度、队伍、资源方面的支持,是落实督导工作目标的有力支撑。

二、两个层次,各负其责

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水平、授课和听课的积极性、配套教学资源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要素来实现。仅在学院一级设置督导队伍时,除了听课的频率和覆盖面受到督导队伍规模限制之外,还存在督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熟悉业务领域的局限,很多时候无法对听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具体的意见。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教风教态、课堂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定性的意见多,定量和具体的意见少,深入程度和指向性不足,指导性不强。

建立院系两级督导队伍可以在督导工作侧重点方面有所分工。学院一级督导重点考察教师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掌握等方面的情况,侧重于“宏观”;系一级督导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传授、先进教学设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侧重于“微观”。

三、两个核心,“督”、“导”并重

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师道尊严”的意识,比较爱面子,注意形象,对负面的评价比较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督导和教师是一对矛盾体,处理的不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从根本上说,“督”是手段,“导”是目的。督导工作的理想状态应当是“督导结合,寓导于督;以督促导,以导为主”,也就是要在“导”字上下功夫。通过督导,使教师认识到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领会变革的路径和方法,坚定改进的决心。要把督导指出的问题当成一面对自己改善工作效果具有借鉴和反思作用的“镜子”,把督导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 真正形成一股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合力。

由于学院一级督导所涉及的听课领域相对广阔,与多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够熟悉,缺乏交流互动的基础,沟通存在一定难度,很多时候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督”上,对结果评价多,对过程评价少。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督导结论,有时虽然心有疑虑,也不方便提出。有些督导顾及到教师的情面和自尊心,不愿提出尖锐的问题或一带而过,给督导工作走过场的现象提供了空间。而系一级督导与听课教师同属一个部门,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平时的沟通交流较多,相互熟悉。同时,督导员通常是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乐于助人、为人公正、职称较高的教师承担。他们在与听课教师交流时可以是“同行沟通”,也可以是“师徒交流”,容易形成“导”的氛围。

四、两级考核、综合评价

院系两级督导可以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听课,但每一项指标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学院一级督导在课程模式、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风教态、教学行为规范化程度等评价指标的权重要大些;系一级督导则侧重于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课程进度、新技术和新工艺、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的考核评价。院系两级督导得出的综合结论可以相对完整和准确的评价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使督导结论更加准确、全面和客观。

我院自2009年开始实施院系两级督导工作制度,并出台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配套的制度文件,组建了由专职督导员构成的学院一级督导队伍,由兼职督导员为主体构成的分院一级督导队伍。对院系两级督导进行了工作范围的分工,学院一级督导负责全院教师的督导检查,分院一级督导负责本部门教师的督导检查。督导范围已经遍布校内各个教学环节。2012年,学院和二级学院共有107名专兼职督导员参与督导工作,完成了教师听课1942人次,听课近4000学时,平均每位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被听课3次~4次,覆盖面达100%。通过学院督导评价、二级学院督导评价、学生及同行评价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参考学生信息员提供的信息,评出教学优秀奖教师36名,另有11名教师由于在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被列为末位学习名单,需要参加有关学习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再继续承担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院系两级督导制度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师特别是新上岗教师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支持。

院系两级 篇3

一、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财务问题

(一) 院属各系预算管理不完善

目前, 从我国高等院校的所有制形式及管理体制上来看, 国有事业性质的院校占有大多数, 因而预算管理制度院、系对于的资金收支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也是上级单位对其资金管理审核的重点。由于一些院属系预算管理不完善, 给学院两级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的编制缺乏实用性。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 对于预算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导性作用。然而一些独立学院所属专业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切合实际, 甚至是为了迎合上级的想法而制订一些难以执行的预算, 使得所编制的预算难以执行。另外, 一些学院的领导也认为预算管理仅是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 对于预算的编制存在只注重形式而轻实质及执行的问题。

2.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不够。预算执行力不足, 是一些专业系预算管理的又一问题。一些系领导及员工在预算执行过程, 不遵守预算执行纪律, 超限额审批、越权审批问题比比皆是, 使得编制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最终变得无人问津。

3.预算执行的结果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预算执行的考核对于整个预算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乏合理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会造成预算管理工作的失败。导致学院预算执行考核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缺少较为健全、合理考核制度;二是缺少强有力的考核部门。首先, 没有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得相关人员对于预算执行考核的评价缺乏制度依据, 从而使其无的放矢;其次, 由于学院预算考核部门的缺位, 造成缺少去考核预算执行结果的部门及人员, 或是即使有部门来管理, 也因为学院的领导层对其授权有限, 难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二) 二级院系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二级院系单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及相应的人员配置的不足。

首先, 现行高等院校的相关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相对都比较健全、但是在独立学院下放财务管理权限以及核算权限交予下属各系时, 由于其未能及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制度及内控管理制度, 从而导致无力控制二级院系单位财务收支情形的出现;

其次, 缺乏内部控制人员是内控体系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等院校是以教育及科研、研发为主的单位, 在财务核算方面较一般企业单位简单, 尤其二级院系将其大部分工作都投入到学术及教学等方面, 因而其在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任用上显得较为随意, 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质量较低, 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三) 院系分级核算管理职责不明确

2000年,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 (教财【2000】14号) , 文件中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健全校 (院) 长经济责任制, 国内各大高校的校 (院) 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其对于学校的经济责任负首要责任及领导责任。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一些高校的校长大多数是以搞学术出身为主, 对于财经及财务管理工作不是十分的擅长, 对于院、系经济责任的问题也不甚了解。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 财务管理制度及财经纪律问题应该由校财务部门负责, 与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大部分高校的校长则认为, 下属院系只要给足科研经费、相应的教研设备采购齐全、保证其做好项目研究及完成科研任务就是达到了既定目前, 至于最终成本、费用及投入产出问题则变得无人问津。各院系在这种只要权利, 而不对应义务的前提下, 导致经济责任很难落实到位, 最终致使高校内出现经济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优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 提高院属各系的预算管理水平

首先, 应制定及编制切实可行预算。独立学院属各系在年初编制预算过程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收支实际情况以及历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与此同时, 院本级应该对下属各系所上报的预算进行认真审核, 以保证预算真实、有效、具备可操作性。

其次, 各系对于编制好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 应该严格遵守预算执行纪律, 各系负责人不得越权审批, 对于需要上报院主管部门及院领导审批的项目, 应该由上级单位审批。同时, 对于预算额度应该严格执行, 不得有超支行为产生。

最后, 完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应该在独立学院内部设置专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部门, 对于下属各系的预算执行结果予以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预算执行好的系给予奖励, 而预算执行差的应查明原因, 如是人为原因应对当事人予以一定的经济惩罚, 以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二)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制度的重要性。学院应该在各系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以使得系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达到“有法可依”。学院可以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特点制定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并以此要求各系严格予以执行。

2.合理设置内部控制人员。学院应该在其内部设立院一级的内部控制部门并合理配置内部控制工作人员, 提升内部控制部门负责人相应地位以及级别, 内部控制负责人应该直接向院领导负责并汇报工作。学院应该选用审计专业出身或是受过专门的审计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内部控制工作, 在工作需要的前提下, 也可以聘用注册会计师对学院内各系的内部控制工作予以监督或是指导, 以起到提高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作用。

(三) 加强对于学院领导经济责任的考核

目前, 在我国的教财【2000】14号文件已经明确的规定, 高等院校的负责人对于经济责任负首要责任及领导责任。首先应该提高各高校领导经济责任的认识, 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 要让其知道高校的负责人除了要加强本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以外还应该对本校资金的收支及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负责, 日常工作中不能只抓教研而忽视经济责任, 应该两手一起抓;其次, 建议各高校的主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应该对于院校负责人加强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工作, 对于审计过程中查出的经济责任问题要严肃处理。

三、总结

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应该本着“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 高校对于两级管理模式下所产生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对该种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给予一定的优化。从而才能做到既提高了独立学院下属各系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 又能使得独立学院的经济责任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以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摘要: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对于增加院内各系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从独立学院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财务问题入手, 进而浅析如何优化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学院院系,两级管理,财务优化

参考文献

[1]刘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 .

院系两级 篇4

一、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现实意义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 财务工作的模式、内容相对更为复杂, 这就需要促进院、系财务监管的对接, 否则可能形成监管漏洞或者多重监管, 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因此, 完善财务监管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 各系、部门拥有较大的财务支出权利, 这虽然可以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资金使用统筹程度不够、从全校来看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财务监管, 避免资金浪费, 确保院系资金使用效率。

(二) 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投资规模巨大, 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 而高校除这种财政性经费外, 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经营性收入, 这就使得高校的资金总量规模异常庞大, 必须强化财务监管, 才能有效避免贪污腐败等问题, 保障国家资金安全。

(三) 有利于明确院系双方的职责

目前高校院系两级资金支出包括各种固定资产支出、教职员工薪酬福利支出、教学实践等支出, 这些支出项目多, 其中不乏支出是全校统一, 部分支出则由各系自己把握, 形成了“两条线”, 这就必须完善监管途径, 使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且院系双方都有明确的职责, 避免管理混乱导致资金使用无序, 甚至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浪费。

二、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财务监管的基本途径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管主要是通过推行预算管理来落实的,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监管范围、监管资金来源、监管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

(一) 明确财务监管范围

高校支出分为很多类型, 若未事先予以明确, 则可能导致费用难以划分。首先, 要明确院 (系) 办公经费监管范围, 这种经费包括各类招待费用, 各种办公用品消耗的费用, 此外还包括电话费、各种助学金等, 高校要明确哪些属于学校支出范围, 哪些属于系内支出范围, 这样才能为财务监管提供基础。其次, 要明确院 (系) 人员经费, 具体到高校而言可以分为按照不同的职称职务发放的津贴奖金, 平均发放的各种资金如卫生费、防寒防暑费等, 这些经费有部分由学校进行管理, 有部分经费由系确定, 因此必须予以明确。

(二) 明确监管资金来源

明确监管资金来源主要是确定学校、系内资金分配方案和办法, 从而确定各主体资金总额。首先, 要明确学校与各系资金分配办法, 或者说明确各系预算提成的比例, 一般而言, 如果系内有学生 (即教学类别的系) , 则可以根据教师人数、学生规模、系内总体收入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方案, 如果是行政后勤部门, 则更多的是要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其次, 要明确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 对于人员经费, 可以参照历史数据予以确定, 而公用经费则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经费情况和教职工人数等予以确定。

(三) 明确各类资金使用办法

首先, 要明确预算内资金使用办法, 一般而言, 对于常规性的预算支出, 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使用管理办法, 只需要履行财务部门规章制度就可以支出。对于会计年度预算内未支出的剩余资金, 可以采取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奖励。其次, 要明确超预算资金使用办法, 由于院系发展形势会发生变化, 因此部分院系可能存在资金支出超过预算的情况, 学校要明确处理方案。再次, 要明确系 (部) 创收收入使用管理办法, 对于非预算内收入, 如成人教育收入等, 高校要明确相应的分配方案, 可以用来支出的范围。

三、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保障措施

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 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监管落实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来推动财务监管的畅通, 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一) 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落实机制

完善财务监管途径首要条件是要使其落到实处。首先, 要明确权责, 要明确学校党委、学校分管领导、院系的职权, 明确学校财务监管的基本流程, 特别是各种资金异常情况的资金处理流程。其次, 要建立细化、实化、量化的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要对不同额度资金支出的权限予以明显, 从量化的角度确定各主体的支出权限, 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建立完备的监管方案, 从资金收入、资金审批与划拨、资金支出与后续监管等明确监管途径。

(二) 要创新财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首先,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 要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 积极购买相关的模块, 提高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同时,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建立学校——系 (部) 财务监管体系, 即要实现监管的网络化、实时化, 使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学校——系 (部) 之间传递。其次, 要加强培训, 要强化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各系部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 不断强化其财务安全、效益意识, 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 要建立财务监管督促检查机制

首先, 要推进实施财务公开制度, 高校要建立学校、系 (部) 定期财务公开制度, 并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和公开的具体途径, 使整个财务工作置于外部监管之下, 避免有限度的公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 要建立专项监督检查机制, 学校要根据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时间节点,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 通过这种专项检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再次, 要努力构建财务监管常态化机制, 积极营造有利于财务监管的外部环境, 最终达到助推财务监管的目标。

摘要: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督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监管范围、监管资金来源、监管资金使用制度来实施监管, 但必须推动监管的落实。

关键词:高校,两级管理,财务监督

参考文献

[1]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15) .

上一篇:无人值守下一篇:农村幼儿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