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捕捉

2024-07-28

动态捕捉(精选10篇)

动态捕捉 篇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常会产生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教学不应完全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细节,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整合,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构建有效的个性化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上,感受生命的成长,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优化设计,收获生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制订方案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智能发展等基础上,去深刻领悟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大胆地创造性处理和使用教材,赋予静态的知识以切合学情的动态生命,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课前,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知道低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的关注和对轻重的体验比较少,学生更是缺乏对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生活为依托,以经验为支撑。课前安排收集生活中与“克”“千克”相关物品的活动,及时了解课前小调查的情况,从而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后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有效引领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活动。2以活动为载体,以研学为动力。通过估一估1千克水果有多重,大约几个水果重1千克,称一称1千克水果,掂一掂1克黄豆和1千克的橘子等活动,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转为数学经验,初步建立“克”和“千克”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3以训练为主线,以思辨为核心。通过合理、有效、优效的练习,循序渐进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实现质量的知识体系构建。这样,教师课前尽量地预测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课中,根据学情,及时捕捉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架设学习的平台,让课堂变得更加鲜活。

二、激发需求,动态生成

学习的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师通过与学生真心交流、分享快乐、共同成长,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上、方法上和专业素养上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攻坚的渴望,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出示一些品牌彩电在市场上占有率的情况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A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是20%,B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是15%,C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是10%,D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是8%,其他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是47%。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的第一感觉,哪种品牌彩电最畅销?生1:可能是A品牌最畅销。生2:其他品牌最畅销。生3:其他品牌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从而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其他品牌最畅销?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动,产生结论的冲突,主动提问质疑,激发学生把其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行细分的需求,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直面意外,机智生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由于预设程度不够开放,生成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新情景、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意外生成的亮点资源,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后,在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1200÷25时,学生用了四种解法,解法一:1200÷25=(12×100)÷25=12×(100÷25)=12×4=48;解法二:1200÷25=1200÷(5×5=1200÷5÷5=240÷5=48;解法三:1200÷25=1200÷(100÷4)=1200÷100×4=10×4=48;解法四:1200÷25=(1200×4)÷(25×4)=4800÷100=48。当学生出现解法四这种出乎意料的生成资源时,教师灵机一动马上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于是趁热打铁,打破教材的局限,大胆地调整教案,利用这一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前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得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让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概念和运用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开放、愉快的课堂,让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对话中产生许许多多精彩生成的瞬间。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使课堂有效“生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捕捉学生动态 实现三维目标 篇2

一、观其神,听其言,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掌控学生情意状态,适时进行如下调整:

1.调整进度与难度

当大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互相询问“怎么做”,或只剩少数优生在“表演”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是否已经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及时降低坡度,放慢进度,增加铺垫,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情感体验等指标中都有亮点。

2.调整教学兴奋点

重复的教学结构,常规的教学手段,都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疲劳,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或呆坐在位子上。这时,教师应改变教学手段,创造新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愿望,和教师一起实现教学目标。

3.调整教学切入点

高年级数学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有些学生会产生“为什么要学这个”的疑问,在心理上有一种抗拒。教师应善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布置专题作业,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加深数学价值的认同感,去除消极心理。

二、观其演,听其解,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一维,是学科探究的结论表征。新课程理念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反对知识与技能简单的“移植”。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情况,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

1.通过模仿,考察对知识的了解水平

对新知识点完成初步认知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点或对象进行模仿、重复和例证,进而巩固新知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遗漏、混淆等反应,教师要及时辅以选择、判断、再现等手段,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新知识点的基本特征。

2.通过操作,考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与已有知识和技能建立联系,独立完成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收集归纳、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还要具备调整、改进等动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合理化程度应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加以分析后,分类施教,让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独立完成操作。

3.通过迁移,考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活动。”在新的情境下建立知识的合理联系,理解技能的适用性,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较高层次,也是灵活运用、触类旁通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轨迹,倾听学生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发其未萌,启其未通。

三、观其错,听其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创新。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教师要把学生的差错当作十分珍贵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巧妙引申,实现学生智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1.延迟评价,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学会合作

有的差错是属于知识性和方法性的差错,但与普遍性的差错相比,这种差错出现了新的变化,能够引起新的思考。这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甚至连错与对都不置可否,而是让出错者展示探究和思考过程的机会。而后教师适当引导,让同学一起研讨,各抒己见,在分享与合作的良好氛围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2.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发展思维

有的差错虽然是普遍性的、意料之中的,但这种差错利用得当,可以实现“质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要活用学生的差错,创设开放性的环境,作“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如果……会怎么样”等启发式鼓励,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敏度,其效果往往出于预设教学目标之外。

3.放大差错,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学会反思

课堂上学生的差错是多样的,并且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把个别学生的某一差错,转变成全体学生的差错体验,使全体学生对这一差错产生集体“免疫力”,是教师捕捉学生动态信息的又一重要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了对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我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今后怎么避免”,让差错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

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离开来,而实际上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真正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到以发展为本位的转移,致力于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责编 张亚莎)

捕捉过程资源生成动态课堂 篇3

一、抓住“意外”情境,激发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对动态的体育教学资源,要做到充分利用、灵活处理。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利用好生成出来的有价值的资源,就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在一节5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学生们正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地参与比赛。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老师,我能不能横着跑?”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转过头一看,是第一轮比赛中最后一名的小炜,他全然不顾同学们的反应,继续说:“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螃蟹既然能横着跑,那我为什么不能横着跑呢?”又是哄堂大笑。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可能觉得小炜的想法很好笑,但是老师觉得他很聪明,平时很注意观察,我们的确还能横着跑,接下去,第二轮比横着跑,我们先请小炜同学做一下示范。”大家鼓起掌来。小炜走出队伍,侧身对着跑道,像小螃蟹一样张开双手开始示范,虽然跑的动作看上去有点滑稽,但确实挺快的,其实他的动作就是篮球训练中的滑步动作,大家不由自主地模仿他的动作练习起来。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比赛气氛比第一轮还要激烈,想不到学生们对这种怪异的跑法还挺感兴趣,由于动作的不协调,跑的动作令人发笑,有的还跑成交叉步。这次比赛小炜得了小组冠军。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快速跑的动作,我们还应感谢小炜,他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横着跑的动作,这也是一种跑的方法,在篮球和排球比赛中需要用到。如果没有他的创新跑法,我们还学不到这种跑的方法。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要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小炜脸上流露出的是洋洋自得的神情,学生们也投去羡慕的目光。

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由创新或奇思妙想而出现的稀奇古怪的现象,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不要轻易把学生的行为定格为捣乱,更不要大发脾气,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地对事件进行有效的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及指导。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把各种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学生。只有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产生了更多有创意的方法。

二、运用生成资源,拓展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也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儿童的思维,因为儿童的思维中有许多想法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出的东西,也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在二年级“障碍跑”活动中,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跑过、跳过、爬过、绕过若干障碍。游戏开始,教师让各组尝试做一遍游戏,然后请各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过障碍很快,而且不犯规;有的很慢还犯规?”各组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既要快过障碍,又不能犯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呢?”教师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去寻找答案。接着各组在做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次各组过障碍的速度比第一次明显加快,犯规也少了。同学们在体验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做法:“跳沟”前要加速,绕杆前要减速。尤其是一名同学与众不同的“爬过”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他同学到达低橡皮筋前,都采用从头到脚依次爬过的方法,而他却把身体横过来与低橡皮筋平行,采用俯卧“横爬”方法,所以他的动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发现”,有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只要不犯规,还有什么更快、更好的过障碍的方法?”学生的练习情绪更加高涨,又出现“绕杆时身体主动内倾”和用“翻滚动作过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创举”。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提供诱发创新思维的刺激,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创新体验,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教师只有不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动态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

三、重视亲身体验,充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体验是动态的。在课堂上由于他们思维的多样变化,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碰撞,这时教师不包办代替,正如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教师只做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为思维的碰撞推波助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决堤而出”,主动探寻最佳锻炼方法,;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竟使锻炼内容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在进行投掷课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小器材(小皮球、小沙包、呼啦圈、接力棒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练习。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场地和器材,可以自由组合练习伙伴,鼓励学生创造新“玩”法,“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从而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又如:在进行“多足行进”的游戏时,我只说明条件,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去体会、去探索最有效的合作方法,由失败到成功,去亲自体会团结合作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往的能力。

学生每一次的思维碰撞,都象学生向新知识、新技能自主探索的冲锋号,激励着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教师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开动头脑、努力探索,促使他们为解决练习中的疑惑、为获得成功体验而努力。

捕捉动态资源 挥洒智慧情趣 篇4

关键词动态生成互动课堂课堂教学

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教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课堂上最理想预定教案的演绎。这不得不让教育一线上的工作者陷入深思: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价值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有生命力吗?这样的课堂教学会精彩吗?

叶阑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这种资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

一、耐心倾听,学会捕捉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有交流才会有价值。当学生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当教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时,请不要急于否定,给出正确答案,请你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来解释,而教师则仔细、耐心地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不一样的想法,捕捉“亮点”资源,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从而发掘学生的智慧。

学生的一个回答,一个提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倾听中学会捕捉,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

苏霍母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灵活调控,学会点化

1.珍视“错误”的价值。课堂教学中的“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因此“错误”更加接近个体的认知水平,有时,“错误”还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催化剂”。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抓住课堂上非预设的“错误”资源,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为他们搭建一个舞台,开放生成的空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中真正地探索了新知,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富有生命灵性,形成—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2.利用学生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不仅意味着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的过程,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巧用资源,课堂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3.巧用偶发的资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三、注重提升,学会感悟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成了不少新的教学资源,有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凌乱的、零散的、无序的,为了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师应及时梳理,担任信息“重组者”、活动“推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使学生的思维能有序化、条理化。

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另类声音”,教师可以将这些意外资源引发为辩论资源,在学生的讨论、辨析、比较中,进行择优,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实现自我发现、自我醒悟,找到最佳解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事件,大多是成就课堂精彩的亮点。

捕捉动态资源,创设精彩课堂 篇5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并善于把握课堂上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捕捉和巧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表现,也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非常值得研究。

二、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否将一次意外事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我在以前听课时曾经记录了这么一个小片断:一位老师在教外研版新标准英语7A Module 3“My New School”中“Where is/are...?”这个新句型时,在教室的过道中发现了一位学生的黑色钢笔掉在了地上,于是这位老师不失时机地与这个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T:Hi, Linda.

S:Hi, Miss Zhang.

T:Do you have a pen, my dear?

S:Yes.

T:What color is your pen?

S:It’s black.

T:Where is it now?

S:It’s in my pencil case.

T:Is it in your pencil case?

S:Yes, it is.

T:Ok.Show me your pen, please.

S (打开铅笔盒后发现钢笔不见了) :What’s wrong?Where’s my pen?

T:Well, look, Linda.It’s on the floor.

S:Oh, yes.Thank you, Miss Zhang.

T:You’re welcome.

课堂中如此细微的一个情节, 这位老师却能够细心地将其捕捉, 并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动态教学资源。这样一段简短的交际性会话, 不仅在真实的情景中巧妙地运用了“Where is/are...?”的新句型, 通过适当地扩充语料丰富了会话的内容, 使会话的完整得以实现, 而是向其他的学生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 即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随时随地留意并抓住一切可以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 用英语交流, 学会用英语做事情“learn by doing sth.”。

三、随机应变,变中生美,巧用生成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偏差和插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它们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消除矛盾,还课堂于和谐。

记得在一次上课过程中,我正安排学生听录音跟读时,录音机突然出了问题,磁带被卡住了,突然间感到有些尴尬,但一个念头闪过,我随即说道:“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recorder.It’s really a naughty boy.Who would like to be a teacher, read the text and let your classmates follow you?”紧接着我让几个学生轮流领读, 没想到其他同学跟读得更认真。最后, 我给每位领读的学生作出点评:“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louder, it will be better.”“Good.But would you speak more clearly next time?”老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制造空间, 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尔的一次放手,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调控生成

我在听课时曾记录如下精彩片断,老师在教授hobby话题,操练“What’s your hobby?”句子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Excuse me, Ms Li.What’s your hobby?”听到这个问题,老师迟疑了一下,回答道:

T:I have two hobbies.Please guess.

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S1: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table tennis, I think.

S2:You like swimming and playing table tennis, I think.

S3:You like growing flowers and keeping goldfish, I think.

S4:I’m sure 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and reading books.

同学们争先恐后猜问……

T:Well.Let me tell you.Helen and I have the same hobby.You can ask her now.

S5:I see.You like growing flowers and reading books.

T:You’re clever.

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教师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还问题于学生并因势利导地引出话题”,有意识地把它变成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催生出一次教学活动高潮,既精彩又高效,何乐而不为呢?

在关于“Shopping”主题进行的一次对话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完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What do you want?How much...?”之后,老师让学生两两合作,编演一个主题为购物的对话。正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Miss Xu,‘太贵了’用英语怎么说?”老师反应很快,她先表扬了那位提问的同学,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It’s too expensive.”,并带着学生读了起来。老师顺势还补充了单词“cheap”,学生们非但没有感到厌倦,反而更加兴趣盎然,因为他们很快就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表演中去了。在最后表演对话的环节中,学生们表演得绘声绘色,不但能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句型,而且把补充教学的两个句子也运用其中,效果非常好。

同时,我在教授初中英语外研版新标准7A Module 5 Uni1“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 Kong.”中形容词的比较级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片段。由于班里的小胖子比较多,所以课堂上我把这些小胖子集中在一起当起小模特,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开始想各种各样的比较级句子,此时的学生兴致极高,相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起来,例如stronger, fatter, heavier, bigger等。当学生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时,小模特中最胖的活跃分子小强冒出一句,我是你们中最big的,此时班里哄堂大笑,于是我便赶紧抓住这个时机,顺其自然地引出了“Xiao Qiang is the biggest in our class.”在这个有利的氛围中教授了在下一个模块即将出现的形容词最高级形式,学生掌握起来也特别自然轻松,并且记忆深刻。当然,在结束时不忘对这些小胖子进行情感教育,希望他们中有些因为自己体形而害羞自卑的变得更开朗向上,并且要多锻炼,注意饮食,保持健康。

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及具有真实情境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生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恰好印证了叶澜教授的一句话: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结语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一种教学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经验。初中英语教师要取得这种智慧与经验,首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这是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前提。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内容丰富,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积极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从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不断提高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为途径, 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促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偶遇、随机的现象和时机, 巧妙运用这些不可预知的动态教学资源, 就会使传统的课堂动起来,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本文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教学案例, 分析展示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 才能打造出动态生成的精彩英语课堂。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钱希洁.精彩——英语教学的求索.中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 2005, (4) .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 1997, (4) .

[4]钱希洁.精彩——英语教学的求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

[5]金亦挺.基于弹性预设下的课堂教学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2) .

[6]沈倩.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7]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课程与教学, 2003, (6) .

动态捕捉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 会有很多动态生成, 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蕴含着一些教育的契机, 教师的责任就是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 虽然浪费了些时间, 但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实现动态生成。

请看下面一位四年级教师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的课堂实录:

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创造性使用教材, 让学生们分小组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汇报时学生边操作边讲解。

生1:我们组用的是度量法, 先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是25度、140度、15度, 把三个数加起来是180度, 所以我们组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师表扬学生后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们组用的是剪下来再拼的方法 (师指出是拼凑法) ,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 拼在一起, 正好是一个平角, (三个角怎么也拼不成平角, 该生在黑板上把三个角扭过来、转过去, 试了好几次才拼好) 平角是180度, 所以我们组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师表扬学生后问:刚才他在拼三个角时很费时, 有没有办法能很快拼好呢?

生议论纷纷, 教师让小组再讨论交流。

汇报时生边操作边讲解。

生1:我们认为先把三个角标上角的符号和1、2、3, (如课本上图) , 再剪下来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角。

生2:我们认为把小点的两个角标上符号和1、2, 剪下来与大角拼在一起, 就是一个平角。

通过操作演示, 让大家看出这两种方法确实好。

生3:我们组用的是折叠法,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 平角是180度, 所以我们组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这位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没有为了节省时间而帮学生完成实验, 而是独具慧眼, 审时度势, 及时放弃课前预设, 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并巧妙服务于教学活动中, 这样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了教学中的细节指导,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养成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的习惯,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使课堂在“生成”中更精彩。

二、教师要直面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 巧妙生成, 让课堂更精彩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学生会出现“意外”, 其实, 这些“意外”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果教师能加以艺术的处理,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几天在我区“课题实验研究及优质课展示”活动中, 一位六年级教师作了一节数学综合应用课《有趣的平衡》, 实录如下:

……

师:看来平衡规律中还蕴藏着反比例知识, 那么我们得出的平衡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我们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我们原来的数据是在木棒左边刻度3上挂4个夹子, 现在你们可以任意在木棒一边确定一个数据, 利用规律在另一边挂夹子, 看木棒是否平衡?谁来说?

生:在木棒左边刻度3上挂5个夹子, 右边刻度5上挂3个夹子就能平衡。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左边3×5=15, 右边5×3=15左边和右边的积一样, 木棒就能平衡。

师:让我们来试一试看用规律算出的数据是否平衡。

(课前检验过木棒, 感觉实验时肯定能平衡, 可试验结果并不平衡)

(演示没有平衡学生此时心里产生了疑问怎么会不平衡呢?)

师:同学们, 请看一看老师挂的夹子与刻度是不是正确。

生检测后答:正确!

师:那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把左右两边的夹子去掉看一看

师: (师演示学生看到木棒失去平衡) 那么, 即使我们挂的夹子和刻度再正确木棒会平衡吗?

生:不会!

师:现在, 我们把这个绳子移到平衡点的位置 (演示提起绳子) 平衡吗?

生:平衡。

师:现在我把左边的5个夹子挂到刻度3上, 右边的3个夹子挂到刻度5上, 我们看平衡了吗? (师演示。)

生:平衡!

师:这说明在我们实验时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 都会导致木棒失衡, 影响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那么通过我们刚才的验证说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同学们, 此时此刻在东南营小学的合堂教室一个伟大的发现诞生了, 老师向同学们表示祝贺, 我建议在座的各位老师请你也用掌声, 向我们的同学表示祝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节课学生得出了平衡的规律后, 教师引领学生去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教材是静止的, 而教学活动却是动态生成的, 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就会使课堂真正地由讲堂变为学堂, 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充满成功探索、成功发展学生思维的精彩课堂。作为教师只有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才能在随即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遗憾的发生, 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小学教学》

[3].《小学数学教师》

动态捕捉 篇7

一、树立生成意识

学会学习, 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的活动中, 才会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 而不是被动地追随教师。生成性动态课堂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内在的需要, 让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因此, 我们倡导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树立生成意识, 巧用动态生成资源,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放下“架子”,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要努力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协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 师生间始终开展民主平等对话,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就能激活学生多向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取语言激励、赞许、表扬、反问质疑、平等协商等措施, 进行教学互动。这样学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问题会喷涌而出, 课堂生成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三、运用激励原则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和能量。倘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那么要创新简直就是缘木求鱼, 也不可能会有预设外的资源的生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 激励学生去探索和进取, 让其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学习成就感, 形成强烈的求知心理。因为动机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 不是自己能力不够, 也不是学习内容深, 而是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动机障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心理暗示中的外部动机 (如:奖赏、赞许、平等) 和内部动机 (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对学生资源生成能力的培养。

四、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

1.捕捉偶发事件

所谓捕捉偶发事件, 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通常被认为会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 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 服务于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精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气氛, 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这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技艺。

有一次, 我正在讲语法知识“现在进行时”, 发现一男生在课堂上睡觉。我当时很生气, 但并没有立即批评他, 而是和同学们玩起了一个造句接龙比赛。我让学生描述“我的好朋友正在做什么”。

Teacher:Class, what is Liu Yun doing now?

Ss (Smile) :He’s sleeping.

(刘云醒来, 不好意思地说了声:Sorry!)

Teacher:Liu Yun, what is your friend doing?

Liu Yun:My friend, Zhang Hai, is writing.

Zhang Hai:My friends, Huang Jun, is listening carefully.

Huang Jun:My friends, Lu Lu and Wu Dong, are looking at me.

这样处理了一个突发性事件, 不仅十分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又恰到好处地保护了那位学生的自尊, 而且巧妙地抓住这个机会, 及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 还课堂于和谐。

2.善待学生错误

我们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误, 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迈入知识的殿堂。

对于学生在进行口语操练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我一般不会打断学生, 立即给予纠正, 而是让其他学生注意听, 然后让学生给学生纠正。学生在纠错的同时, 我列举了很多例子, 给予分析与订正, 真正让学生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 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3.“直面”教师失误和突发性事件

下面是我亲历的两个课例。

课例一:我在给九年级学生上写作课时, 在书写范文时误将expensive的比较级写成了expensiver。学生周恩举起手来指出了我的错误。

Zhou En:Excuse me, Mr Li, you have made a mistake.

Teacher:Oh, yes?Where is the mistake?

Zhou En:The comparative of“expensive”isn’t“expensiver”, but“more expensive”.

Teacher:Are you sure?Let’s look it up in the book.

(After looking it up) Teacher:I’m sorry.I’m wrong.Thank you, Zhou En.But do you know why Imade the mistake?

我分析了我写错的原因, 并且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这样他们对这一语言点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为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有意犯点错。

课例二:讲授 (外研版) 九年级英语第五册Module 1时, 我正安排学生听录音跟读, 录音机突然出了问题, 我灵机一动, 说:Ah, my recorder has a cold today.But I’m not a doctor.I can’t mend it now.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 text instead of the recorder?We would follow you.

我请三个发音较准确的学生轮流领读, 没想到其他同学跟读得更认真, 声音更洪亮。读后我给每位领读的学生作出了点评:“Your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louder, it will be better...”教师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制造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关注学生生活

我在讲授九年级第六册Module 1AFantastic Concert时, 在制作的课件里用上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乐队“飞轮海”的照片来引入新课。学生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乐队照片被制成课件, 便来了兴趣。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 我还充分利用班里的物品, 设计了一个任务:Can you describe the things in our classroom?For example:The desks are new.学生积极性很高, 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高高举起手来, 跃跃欲试。整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描述同学, 描述物品, 描述生活, 使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很好地建构了学生新的能力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总是充满着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能在众多精彩纷呈的生成现象中, 探索出一些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J].课程与教学, 2003 (6) .

[2]孙保华.例谈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J].江苏教育, 2004 (4) .

[3]覃薇.课程资源的开发[J].广西教育, 2004 (10) .

动态捕捉 篇8

“人物动态速写”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画下人物的动作和姿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型艺术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运用人体解剖知识来捕捉人体的动态线,然后利用复杂的线和面来进行“动态速写”。学生必须记住很多的概念和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很难提高人物动态速写水平。

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利用摄像机捕捉粘贴在人物模特身体上的红外线点来构建动作模型。红外线点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和框架粘贴上去,并会随着模特的运动而变化。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摄像机捕捉到的点连接成线,再把线转换成面,最后放到一个做好的三维模型里,模型就可以根据所捕捉的动作进行相同的运动。

“人物动态速写”本质上也就是瞬间动作捕捉过程,只不过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用的是摄像机,而“人物动态速写”用的则是人眼。笔者尝试将借鉴Vicon三维动作捕捉的,将其运用到“人体动态速写”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2. 点的确定

“人物动态速写”的对象是随时变化的,无法反复观察,因此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物的动态捕捉到,并立刻纪录下来。但是面对复杂的线和面,学生的视觉敏锐感很容易被削弱,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抛弃所有的外形,重点跟踪“动态点”。

2.1 选取动态点

Vicon动作捕捉系统中粘贴在人物模特身体上的红外线点可以作为“人物动态速写”重点跟踪的“动态点”。人物动态的变化是通过人体的骨骼结构的关节处的运动而变化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找出2个肩关节、2个肘关节、2个腕关节、2个髋关节、2个膝关节、2个踝关节、颈、腰和头部共15个“动态点”,这些动态点就构成了人物的一个基本架构。

2.2 定位动态点

在画“点”时,不必考虑构图,不必讲究完整效果,“点”的大小只要学生本人可以在纸上能辨认出来就行了。但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因为人物动态速写中,最重要的就是结构,所以学生要花多点时间反复练习,通过由慢转快的练习,牢牢记住人物动态的关键点所在,从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具体的位置和比例将这些“动态点”表现出来。定点快速完成的特性正好符合学生初期阶段对绘画不能深入刻画、没有耐心的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3. 线的构建

“动态点”定好位置后,如何使它们联系起来?在Vicon动作捕捉系统中,扫描好点后,用Vicon IQ软件将扫描到的点从头到脚连接起来。在人物动态速写中我们可以采用相同的原理。

3.1 确定“线”的表情

在“线”的两种表情中,“直线”比较简洁概括,同时在比较确定的方向和走势表现上,直线带有一定的肯定色彩,并且还具备人体框架所需要的稳定关系。用去曲取直的方法对人体动态趋势表现有利于学生对人体动态的概括。因此我选择了“直线”作为表现形态。

3.2 绘制结构线

用直线把15个“动态点”从头到脚地连接起来,同时在腕关节和踝关节的点处,分别画出符合模特手、脚方向和长短的4条线。在连线的过程中要注意头到脚跟的联线趋势、手臂的伸向、腰的扭动角度等。共18条线的点连接和延伸构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体动态速写”最关键的“动态结构线”。

3.3 默记连线位置

从点到线的过程所涉及的位置和线条很少,看似很简单,就像儿童画简笔画一样,但不能掉以轻心。在连线的时候不要单纯从上到下,笔到哪个位置都要默记一下,如:这是头部、这是肩关节、这是肘关节等。慢慢地,学生会对人体结构了然于胸。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增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记忆和速写的默写能力。

4. 面的表现

有了准确的动态结构线,接着就是如何去表现人物的外形和特征。Vicon动作捕捉系统通过软件连好线后,就将人物框架扩充,变成立体的三维模型。“人体动态速写”在画好框架后也要扩充,只是它是二维的。

4.1 绘制轮廓

根据已画好的人体动态结构线向两边扩充,在扩充时我们要强调大形态、大感受。首先,分别用不同的圆从头到脚把动态结构线按照其大小比例和位置关系框出来,框画时要注意圆的透视关系。接着,沿着圆的外形,画出表现动态的衣纹轮廓线。在画衣纹轮廓线时要注意15个点的位置,因为转折点和跨度大的曲线均在这些点的位置,如:肩、肘、腰、膝、腕、踝等处。最后,根据表现情绪和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性格线,如:女性多用曲线,男性多用直线等。

4.2 填补细节

首先,加强头、五官、手、脚的刻画。其次,加强人体结构和形式节奏刻画,着重表现主要轮廓线的趋势、起伏和人体动态的基本特征。再次,根据具体的人物把其神韵刻画出来。最后,在刻画细节时根据人体外形要注意线条的穿插、对比关系,处理线条的起伏、虚实、长短、粗细、聚散、前后,等等。

5. 整理画面

从整体上检查画面中人体比例、人物动态、透视关系是否准确,人物动态的节奏感表现是否正确,画面的空间关系和虚实关系是否恰当,画面中的局部会不会跳出来,整体性强不强,等等。总之,将检查—调整—修改贯穿始终,通过这个过程取得一个生动、丰富的形象效果。

6. 结语

借助Vicon动作捕捉原理,笔者系统分析了“人体动态速写”的组织规律,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人体动态速写”技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拓宽了其思维,为将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速写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 认为在教学中借助Vicon三维动作捕捉原理, 从确定动态点出发, 然后进行线和面的完善, 能够降低“人体动态速写”学习的复杂性, 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速写技巧。

捕捉生成,寻找语文课堂动态资源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动态资源 生成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重视,教师开始注意观察学情,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获得的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并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拓展。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捕捉生成,寻找到语文课堂中的动态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使课堂更灵动。

一、师生平等对话,发掘生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而且是跨越时空的对话。师生之间以课堂为平台,以文本为依托,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倾听他们的发言,捕捉闪光之处,给予语言鼓励或赞赏的眼光。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切磋,教师应注意引导,尽量丰富而全面,激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其中有一段描写了孩子们带着满足之情,挎着盛满槐花的篮子回家时后,吃到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时,文中用到了“清香、醇香、浓香”这几个词语。教学时,本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原则提问:除了这几种香味外,你们还知道哪些香味呢?但是学生却不领情,由于课堂上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反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书上提到的这三种香味,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用满是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回答。正是由于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上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二、捕捉意外生成,使之为我所用

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的课堂情境。不是教师预想得不够周到,也不是学生课堂上信口开河,可能是某个知识点的讲解激发了思维的兴奋点发生了转移。这种思维和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冲突,正常的教学无法继续开展。教师应立刻做出反应,但态度要和蔼,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必须随时随情修正学生在思维上的偏差,及时回归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但有的时候,对于学生的惊人之语,教师也应当作出及时的准确判断,因为学生也是经过思考以后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或许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师准确判断看看对教学有利,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地抓住,或许会为本来就很精彩的课堂教学再锦上添花。比如说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学生总会提出一些包罗万象的问题,教师并不能一一作出回答,就可以顺势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走访专家解决,把课堂延伸向课外,让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尊重独特体验,彰显生成资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的作用就是注重引导,在教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活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课堂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表现。在学习《荷花》这课时,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莲蓬”是一个陌生的词,常见的教法就是让学生查阅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但这都是字面上的解释,学生依然很茫然,教师的语言描述也不一定很精准到位,自然会想到利用文中的插图或者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帮助理解。插图或图片上有几种不同时期的莲蓬,学生一看就会明白。但问题还不能算完全解决,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些小的嫩黄色的花骨朵中是否也会有小的莲蓬呢?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小的莲蓬正在孕育成长中,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教室里的气氛被调动,思绪扩展开来。学生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那个正在成长的小莲蓬,甚至谈到了如何积聚力量,如何绽放,把美丽带给人间。答案超出教师的预设,新的教学资源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利用错误生成,化成课堂精彩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些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是一样,接触到的学习内容都是陌生而又新鲜的,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换个角度思考,错误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学的一个新的契机,为教学服务。同样是面对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一样的,每当出现偏差甚至偏离主题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后自己纠正。这样有了主动权的学生会重新思考并获得新的认识,最后形成正确的观点。由于是自己发现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生成了动态的教学资源。以教学《早》一课为例,鲁迅为了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便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有学生发表了意见:“怎么可以在课桌上随便涂画?”有的学生说:“我也要学习鲁迅,刻一个‘早’字提醒自己。”很显然,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重新审视课文,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很显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源泉,但再全面的预设也跟不上课堂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变化。教师应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善于捕捉课堂中新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及时筛选,为教学服务,为课堂的活跃成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江少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动态资源利用[J].读与写,2013(11).

[2]张云艳.资源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能力[J].新课程(小学版),2013(08).

动态捕捉 篇10

人体动作识别主要涉及到三个相互关联问题:身体骨架、身形分析以及特征提取。骨架的提取比较容易, 是一种有效的形状压缩表示方法。文献[3]提出采用骨架提取法分析动作。该方法生成身体轮廓的骨架, 用以辨别行走、奔跑和步态。Ziaeefard和Ebrahimnezhad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 他们介绍了一种规格化极性直方图, 该直方图从“星”骨架获得, 对应于一个动作周期的累积骨架。特别是他们对比了几种骨架提取方法, 并提出了一种支持向量机 (SVM) 分类技术用于动作识别。文献[5]采用不同的骨骼提取方法, 在同样的数据集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他们采用极性直方图代替基于时间的直方图, 因此时态信息会丢失。文献[6]提出了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解决方案, 其动作行为是通过虚拟关键姿态建模而成, 类似于绘制代表重要动作的关键姿态或者动作各部分之间的转换。该方法受到关键姿态数量的限制, 且计算复杂。文献[7]解决了利用运动模板进行动作识别的问题。他们从一个序列的动画中提取模式来识别动作, 将识别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模式识别问题。文献[1]在游戏应用中利用关节角度作为特征来识别舞蹈动作。该方法受到动作数量的限制, 当不同动作数量很大时, 识别错误率会显著提高。文献[2]提出actionlet的概念, 将关节和相邻深度聚类使之更容易被辨识。然而, 运动捕捉数据必须总是包括深度信息, 这是不可能的。文献[8]依据运动历史图像 (MHI) 引出运动模板的概念, 将识别问题变为匹配问题。尽管该方法比经典的机器学习法更快, 但对扩展数据库来说仍然是耗时的且不够灵活。文献[9]采用轮廓的“样例”范式解决数据库的有效性问题。尽管该方法在增加新动作时有效果, 但仍然存在轮廓固有的视野依赖问题。与“复杂”的动作识别相比, 这种解决方案更适合“简单”的手势识别。文献[10]提出圆柱直方图的概念, 是采用多视点构建的三维立体直方图。文献[11]采用三维直方图处理样本范式, 依据多视点实现不依赖视野的学习方法。文献[12]提出了一种复合方法, 对轮廓的各部分作标签。尽管该方法对于步态分析很有效果, 但是对一般的动作识别会受标签方法的限制。文献[13]采用轮廓的马尔科夫模型识别主要的简单动作。文献[14]将轮廓作为二维表面, 通过一系列时空剪影构建三维曲面。然后, 从三维曲面提取兴趣点, 生成了类似动作轨迹线的图像。但是该方法不是实时的,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建立三维曲面。此外, 获取的轨迹图取决于三维曲面的质量, 而这很容易产生误差。文献[15]提出了一种运动历史图像 (MHI) 的扩展, 使用支持向量机 (SVM) 聚类动作行为。由于在系统中使用的参数太多, 很难从他们的结果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文献[16]开发了剪影为基础的方法, 以轮廓作为特征向量。该方法使用降维方法聚类动作, 然后采用识别阶段的时序图设计了K邻近算法。因为他们的解决方案取决于所提取轮廓的质量, 识别成功率受此影响。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范例策略的人体动作识别系统, 以动态捕捉的姿态数据作为输入。首先, 将直方图的概念扩展到姿态, 然后, 聚类各种时空姿态建立动作的统计表示。为了识别持续的动作, 引入了增量及有效内存的结构———积分直方图。最后, 根据动态时间规整 (DTW) 方法设计了动态程序算法, 并用于分解的动作比较以及多人动作实例中的识别能力计算。直方图的有效规划能够使其在进行过程中学习并识别动作。在著名的基准数据集上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验证测试, 并与几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即使在有噪声或类似行为的数据集中, 提出的方案仍然有效。

1 基于直方图的比较

介绍基于直方图的方法, 用于从动态捕捉数据中进行动作分类。设P为从视频中提取的所有姿态集合。使A= (p0, …, pN) 为一组时间序列姿态组成的动作, 假定A从时间t0开始, 到时间tN结束。不失一般性, 设定t0=0。一个姿势可以有简单的人体骨架几何表示, 包含一系列三维关节及其之间的层次关系。由于运动中的噪声扰动以及速度变化, 不同的动作可能获得完全相同的姿势, 而相同的动作会稍有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把一个动作的所有姿势分组, 基于相似性判据将姿势分到一组聚类集合中。然后, 每个聚类用一个代表性的元素定义, 用p~表示, 称为代表。采用已知的Hausdorff距离定量表示两个姿态p1和p2之间的相似度, 用Dp表示。为了实现姿势的聚类, 还要定义ε为两个姿势之间的等效阈值。

定义1:用Dp表示两个姿态p1和p2的距离, ε为两个姿势之间的已知等效值。

式 (1) 中, p1, p2∈P2。

式中, |·|是基础姿势。

注意当t≤tN时, 动作A的时间区间为[0, t]。在全部动作完成之前进行动作识别时, 这个区间的限制很有用。要这么做, 需要评估随时间推移的动态捕捉数据是预先学习过动作的可能性, 定义了基于姿态的积分直方图, 用以计算识别决策进程的可能性。

定义2:动作A的基于姿态的积分直方图H, 有

采用巴氏距离x测量两个直方图的相似性, 用DH表示动作A和B直方图距离。

式 (5) 中

根据式 (5) 可以推出评估动作A和B相似性的费用函数。

式 (7) 中, TA和TB分别表示动作A和B的时间长度。

2 在线识别

2.1 分段动作比较

由于积分直方图缺少时态信息, 因此将动作分解为时间序列的分动作。对于动作A, 定义一组时间序列姿势 (p0, …, pn) , 对于所有的分解可能, 其长度范围从1到n+1, 可有下面递归算法定义。

A只有1个姿势:A= (p0) 。

A有2个姿势:A= (p0, p1) 。

A有3个姿势:A= (p0, p1, p3) 。

A有n+1个姿势:A= (p0, …, pn) 。

式 (11) 中,

式 (12) 中, 0≤a≤b≤n-1, 对于A= (p0, …, pn) , (pi) *表示序列 (pi) 重复0到N次, 如式 (13) 表示。

在对动作A和B比较时, 根据式 (7) , 可以找到最优分解方法以获得最小费用值。为了这个目的, 将每个分解动作建立直方图, 可获得整个动作的直方图时间序列。例如, 动作A包含4个姿势, 可分为3个分解动作, 可用3个直方图的时间序列表示

因此, 一个动作的分解可以看作是时间序列的子积分直方图, 用长度不超过N的矢量 (h0, …, hN) 表示。

采用动态编程范式计算动作的最优分解, 这是最好的选择。为了比较两个动作A和B, 对所有可能的分解进行评估并选取最好的费用值 (Cost*) , 通过下式计算

式 (15) 中, (h0A, …, hNA) 和 (h0B, …, hMB) 分别适用于A和B。

2.2 多重假设

每个动作使用只含一个样例的训练集不能获取较高的识别率。这是由于人体活动是多样化的, 导致不同的身体比例和运动模式, 同样动作的两个样例可能稍有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动作的训练集需要包含同一动作的多个样例, 这些多个实例被翻译成多个直方图。使用多个直方图来表示一个动作, 而不是把多个直方图结合到一个直方图里。将这些表示一个动作的多个直方图称为假设。尽管使用相同动作的n个范例作为训练集, 但最终生成少于n的假设量。因此, 需要将非常相似的样例聚类打包到一个假设中。通过实验, 采用K-medoids算法成功实现了这个聚类处理, K-medoids算法与K-means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种算法的不同处在于中间值的选取。K-means算法中, 中间值为聚类集合的重心元素, K-medoids算法中, 其中间值为重心最近的元素。

算法1:K-medoids。找到分割成K组的最佳方案, 返回每个中心最近的元素。

K-medoids算法中的distance函数由式 (7) 定义, 每个medoid就是一个辨识单个假设的直方图。

换句话说, 假如“非常相似”的直方图不如单独一个好, 那就只要保留描述相同动作的“不同”样例的直方图。这些“不同”直方图的集合用HA表示, 用于描述识别阶段中相同动作的多重假设。因此, 识别得分可用式 (16) 计算

式 (16) 中, HA是关于动作A的多种假设集合, hB是正在识别的动作的直方图。

3 实验

通过HDM、CMU、TUM和MSR Action3D数据集对上述的方法进行测试。HDM和CMU都是用于游戏方向的, 其动作是为了电脑动画而设计。这两种数据集主要由容易定义的短动作组成, 很容易评估识别成绩。TUM和MSR Action3D数据集更真实, 是由复杂自然环境下的真人动作组成的。通过这两个数据集, 可以测试所提方法的健壮性, 并和其他解决方案进行对比。

3.1 游戏性数据集

在HDM数据集上对本文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测试。该数据集包含130类, 2 337个动作 (从较长的动作捕捉数据中截取) , 这些动作分别由5个表演者完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考虑:单一假设和多重假设。针对第一种情况, 从每个类 (随机执行, 随机表演者) 中随机选取一个动作样例, 作为训练集。针对第二种情况, 从每个类中随机选取几个动作样例, 只用三个样例描述一个动作。同时构建另一个数据集, 包括9类53个动作 (表1) , 这些数据从大而复杂的CMU数据集中提取。

文献[8]使用了一个CMU数据集的类似子集, 识别率在75%左右。与其结果相比,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效果更好, 单一假设和多重假设情况下识别率分别是86.63%和90.92%。

图1中 (a) 和 (b) 所示为通过混淆矩阵计算ε=1.0时单一假设的结果, 这两个图表明本位方法对于不同动作具有很高的辨别能力, 同时也突出相似动作, 例如“拳击”, “喝水”和“吃东西”, 这3个动作均涉及手部活动。图1中的 (c) 和 (d) 显示多重假设解决方案, 显然具备更高的辨识力, 这正是因为其允许更多的类内变化。注意在多重假设解决方案下, 为了在语义上与处理2D动作的通常方法相一致, 将最初的130类手动减少到33个的类。由此产生的数据集实际上对基于范例的方法而言更具挑战性。事实上, 33类比最初的130类反而有更多的类内变化。本文使用每类3个实例用于训练, 在类内变化上的任何增加都会给识别方法添加额外的难度。事实上, 如果简单添加一些训练样本, 保留所有初始的130级, 那任务会更容易。难度增加来自额外的类内变化 (如行走时左/右起步次数) , 这对于任意基准范例识别方法来说都是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另一方面, 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使用更大的训练集, 本文的方法使得在类的数量较小时能具备更好的辨识能力, 如图2所示。

表4列出了更多量化成绩, 与其他方法相比, 本文的方法显然具有更出色的效果。单一假设的识别率超过三分之二先前的研究工作, 在一对一策略时效果不理想。然而, 全自动多重假设解决方案在类似的环境下优于所有三种方法。例如, 文献[8]提出的方法有80%的平均识别率, 而多重假设方案在同一数据集取得了96.67%的识别率。还要注意, 文献[8]中用于查询的关键帧需要手动选择。

3.2 活动数据集

3.2.1 TUM

为了将提出的解决方案与活动识别方法进行比较, 实验使用TUM数据集, 它是由20个按表中设定的人物序列组成, 并制成表。与文献[14]相似, 应用两种不同的策略:使用一组序列{0-2, 0-4, 0-6, 0-8, 0-10, 0-11, 1-6}作为测试集, 而其他则用于训练。为与文献[6, 7, 14]的方法一致, 使用10个不同的类, 并用“站立”和“行走”划分。如表2所示, 文献[14]的方法使用TUM数据集中的2D特征和动态捕捉信息, 取得很好的比较结果, 识别率为81.5%。其结果也好于文献[7]的方法, 由于只使用了2D特征信息, 识别率仅为67%。最后, 方案的结果优于文献[6]的62.77%的识别率, 即使该方法有额外为门使用了传感器。

a:CMU行走, b:HDM躺下, c:CMU奔跑, d:HDM座椅子, e:CMU跳, f:HDM肘碰膝

本文还实验了一对一情况或一次训练情况, 将训练集中每个动作的第一个实例用于训练。将结果与其他三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比较:基于径向基核的支持向量机 (SVM) 、K近邻算法 (k NN) 、树分类算法 (Tree) 。训练集与文献[6, 7, 14]的一致。表3中一对一的项表示的是全序列0-2的识别得分, 使用了序列0-12的活动。虽然该数据集模糊少, 但由于其执行的复杂性和类内变化信息的缺乏, 有些行为不能设别。

在表2中对比较结果进行的汇总, 一对一学习时, 本方案的结果比SVM、k NN和Tree这三种方法稍好, 多重假设学习时, 结果显著好于所有六种方法 (SVM、k NN、Tree和文献[6, 7, 14]) 。

注:“-”表示未公布结果。

3.2.2 MSR Action3D

MSR Action3D是一个新数据库, 在2010年由微软亚洲研究院 (Microsoft Research) , 其设计目标是为动作识别提供三维数据。该数据集是由10个表演者完成的20个动作构建的, 每个表演者有3个范例。数据集包含以下动作:高挥臂 (high arm wave) 、低挥臂 (horizontal arm wave) 、敲打 (hammer) 、手抓 (hand catch) 、冲拳 (forward punch) 、高抛 (high throw) 、画X (draw x) 、画勾 (draw tick) 、画圆 (draw circle) 、拍手 (hand clap) 、双手挥 (two hand wave) 、侧拳 (side boxing) 、弯腰 (bend) 、向前踢 (forward kick) 、侧踢 (side kick) 、慢跑 (jogging) 、网球挥拍 (tennis swing) 、网球式发球 (tennis serve) 、高尔夫挥杆 (golf swing) 、捡起 (pick up) 和扔 (throw) 。动作中只需要一只手臂或一条蹆时, 只用右边完成动作。这些动作的深度图通过微软体感传感器获得, 骨架有文献[5]的方法提取, 如图3所示。该数据的难度在于所提取骨骼存在噪声干扰。骨骼所含噪声比TUM数据集更多, 甚至比HDM和CMU数据集的也多。

使用这些数据集, 将本文的方案与最先进的五种算法进行比较。除了文献[9]使用深度图作为输入, 其他四种方法和本文一样, 使用视频中提取的骨骼作为输入, 通过动作图像模拟动态行为。本文使用了文献[11, 13, 15]在MSR Action3D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 该结果发表在文献[10]中。表3总结了这些比较结果, 并列出了详细数据。本文的多重假设结果明显好于其他五种方法。甚至在使用一对一策略时, 本文的方法仍然表现良好。

在表4中总结了所有数据集的结果, 概括了本文与其他方法比较的性能。这些结果表明, 当动态捕捉数据 (三维骨骼) 有效时, 本文的方法是最适合动作识别的方案。此外, 由于本文的方法是基于样例的, 当具有小训练集或者在线快速训练效果满意时, 本文的方法是更好的。

(“-”表示未公布结果)

3.3 早期识别

本文的方法在动作完成之前进行识别很有潜力, 现在就给出早期识别的结果。图4列出了所有数据集上的识别率, 分通常和一对一的学习情况, 其中动作完成的范围为50%~100%。

TUM数据集的动作比较复杂, 从图4可以看出, 动作全部完成的识别率与动作完成50%时相比没有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该数据集中大部分辨别信息包含在动作的早期阶段。然而, CMU数据的动作更长且迥然不同, 其识别精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HDM数据的动作较短, 动作进程为50%时识别准确率已经很高。对于动态编程方法执行的匹配过程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结论, 短动作能几乎完全匹配, 导致类似的极高的得分。

3.4 讨论参数设定

与其他动作识别方法类似, 本文方法取决于两个参数:两个姿势间的距离临界值ε (式 (1) ) 和动作的假设数, 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第一个参数ε是距离临界值, 决定了典型姿势 (代表) 的数量。该参数直接影响了识别进程的计算时间, 如图5。后者表明本文方法是总是实时的, 除了ε的取值小于1 mm。可是, 1 mm的距离临界值太小, 导致太多的代表数, 例如在TUM训练集中, 其代表数为26 046。此外, 动态捕捉数据的准确度大致为几厘米[6]。本文对所有测试取ε为20 mm, 既超过了数据误差, 又确保识别进程总是实时的。例如, ε为20 mm, 对TUM数据集, 有5 799个代表。从后者选取一个特定动作, 例如序列0-2, 共有957个姿势, 识别进程花费12.075 6 s, 不到39 s长度序列的1/3。

第二个重要参数是每个动作的假定数量。距离临界值用于确定两个直方图是否不同, 影响了一个动作的假定数。使用“行走”实验来研究该参数的影响, 选用“行走”是因为它比较短且是多变的, 对假设分割具有高可能性。结果发现, 当距离阈值低于0.5时, 假定数仍然很高且不变。相反, 距离阈值超过0.5时, 假定数快速减小。因此, 距离阈值取值应在0.5~0.9, 取决于所需的粒度级别。本文中对所有测试, 该参数设为0.5, 以保持大部分类内变化。

4 结束语

提出了一种持续行为识别的新技术, 采用一种新的直方图表示法识别动作捕捉数据中的姿势流, 相比大多数现有的方法, 就所需空间和计算时间来说, 使用直方图可以使本文的解决方案更为有效。提出将经典直方图拓展到积分直方图, 并且运用实例模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积分直方图和实例模式的结合应用便于扩展训练数据集, 甚至可在识别过程中进行。这种持续识别方法开辟了动作识别领域新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人机交互新的应用方面, 用户可以通过运行时的新姿态自由地扩展其应用程序。针对简单设置下的人类典型行为, 诸如走、跑、跳等等, 基于不同数据集进行了广泛的测试, 验证了本文的方法。结果表明, 与很多已知的先进的方法相比, 本文的方法针对四个不同的数据集取得了更好的识别率。当三维动态捕捉数据有效时, 基于多假设范例的方法是最适用的, 因为其更准确、更具时效性。

未来工作将致力于将该方法向多用户的语义法延伸, 通过每个用户动作的交叉验证, 提高系统的动作识别能力。

摘要:针对现有持续人体动作识别算法实时性不高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 (DTW) 积分直方图的动态捕捉方法。首先, 利用积分直方图对原始动作进行分类;然后, 聚类各种时空姿态建立动作的统计表示, 并采用巴氏距离测量两个直方图的相似性;最后, 根据动态时间规整方法设计了动态程序识别算法。通过大型数据集的测试以及与几种最新方法的比较证明了方法的高效性, 即使在数据库包含噪声和相似动作的情况下, 方法仍然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上一篇:国际化经营策略下一篇:有氧运动能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