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契机(共8篇)
捕捉契机 篇1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枢纽, 决定性的环节。在工作实践中, 我发现如果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机会, 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教育学生, 那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老师应擅长抓住可遇而不可求、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加以利用。这就要求班主任有敏锐的“眼”, 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 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 善于利用。
那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有哪些重要的教育契机呢?我们应如何抓住它并进而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第一, 每一个学年 (学期) 的开始, 是教育学生的良机。新学期伊始, 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 希望一切从新开始, 希望自己经过努力, 能赢得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 因此, 他们往往把开学初作为努力改变自我、争取进步的新起点。班主任要努力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及时发现学生的新变化, 并加以肯定, 帮助学生塑造新的自我。这时候要不失时机地迎合学生心理进行思想前途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并提出明确的符合实际的要求, 采取点灯引路的方式, 让学生新的希望之火重新燃烧起来。
其次,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长处, 把握“激励”契机。每一个学生都有荣誉心, 一旦他们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或认可, 便容易从心理上获得满足。如果这时班主任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他们不但乐于接受, 而且会以实际行动向新的目标努力。如有的学生成绩差, 但并不是没有优点和长处, 这时班主任应用放大镜的“眼”和显微镜的“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对他们的闪光点甚至是微小进步, 要倍加珍惜、多加表扬, 使那些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或利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给予适合发挥他的闪光点的工作去做, 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 增强他们的进取信心,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把他们的自尊心激发出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达到鼓起上进的勇气的目的。但表扬或认可一定要真诚, 不带任何有功利性的目的, 同时对他们缺点和不足巧妙地提出批评, 可以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第三,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我们常会忽视措辞的委婉和准确, 而对学生作出主观武断的评判。如把学生偶然、无意中犯的错, 讲成一贯、故意如此;或以学生的现状推断未来必然怎样等。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使他们产生与教师对抗的情绪, 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当学生犯错误时, 班主任切不可大声训斥、吼叫, 因为此时正是他们需要班主任帮助的时候。班主任要善于机智地“诱导”“点拨”,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予不同的安慰和教育, 指出其错误, 分析其根源, 讲明其性质, 道出其危害, 由错误过失引申开去, 逻辑推理, 归出谬恶。到此时, 学生自会辨其言之谬, 从而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产生悔悟之意, 达到“你要他改”转化为“我自己要改”目的。因此, 当学生犯错误时, 关键需要班主任的信任和谅解, 因为真诚的关怀和亲切的教诲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第四, 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活动, 创造“升华”契机。每个学期, 学校根据中心工作, 都有明确的主题活动, 这是班主任教育学生领悟人生的契机。在活动中, 学生的思想道德等能得到净化和升华, 虽然这种活动或大或小, 但意义都不可低估。作为班主任应认真组织、积极参与、总结评比,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从而为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每次班会, 提前一周通知学生要讨论的主题。课下由七个小组分别讨论、认知。上德育课时, 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对主题进行辨析, 并揭示其内涵与预示行为的必然性。尤其是当今学生自我中心严重, 这种参与方法巧妙地给予学生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弥补, 共同鞭挞、共同提高, 效果很好。如在“今天很冷, 多穿点衣服吧”的班会上, 曲健豪同学发言:“母亲的心, 早上我出门时悬起, 晚上回家见到我才放下, 第二天, 又悬起、又放下……循环往复, 母亲的语言依然那么啰唆, 行动仍旧那样重复着, 头上增添的是更多的白发, 脸上密布的是更深的皱纹……可是, 你的儿子在干什么呢?夏天他吃着冰糕喝着饮料, 冬天嚼着香肠, 课上思绪乱飞, 课下争分夺秒地去玩……”学生们激动而又内疚, 激动的是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内疚的是自己过失太多太多。该节课学生抽泣之音充盈全班, 从心底呐喊的发奋之声绕梁多日, 久久在我班内回荡。
实践证明, 班主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所在。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善于挖掘, 为我所用, 这样就能逐步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乃至毅力、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从而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捕捉契机 篇2
测到未来,就能有方法去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待时机成熟,就能抓住机遇,成功地闯人商海,扬帆远航。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对未来和现在的观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凭着其以往的经验,对事物仔细人微的润悉;而有些人则对未来完全是茫然的,他们经常会对商机视而不见,不知不觉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形成一些公司能持久把握市场优势,而大部分公司则被川流不息、变动不止的潮流淘汰。因此,培养自己的市场触觉,掌握先机,就能在商场中获胜。
一般来说,市场预油必须配合公司内现有的情况。要从未来市场的角度.来观察公司内的现有资源,才能在其间寻求达成目标的方案。
公司若要仔细捕捉市场变化契机,应先尽可能充分地搜集市场资料,并作为市场预侧之用,以建立一个公司的销售预测。一个完整的信息来源.对资料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努力,才算在经商中初步地沾了一些商海的泡沫。
假若先前经过商,你就有可能拿着已经过期的资料来预测市场,这是不行的,你必须重新开始。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弄潮中,你的资料必须最新,甚至要走在市场之前。假如你计划开发的产品已在市场上成为趋势,那就根本无需搜集资料,因为已经迟了一步,
搜集回来的资料,只有一些小小的现象和数据。如不加以分析,就是一堆没有用的东西。老板面对细微的事物所带来的微小转变.不要雄它细小而掉以轻心,当转变成了大趋势,公司就可能失去机会。所以企业家应客观冷静地去感受信息的影响力。
如果你发觉有几项生意很有潜力,就要在预测未来时,考查一下自己的现有资源是否足以应付趋势带来的机会?现时的人力物力是否足以应付新计划?现时公司的科技水平是否足以满足市场新需求?发展计划所需的资金要多少?若资金不足,有没有办法向外举债而获取资金?公司做市场预测之时,即使找到不错的赚钱门径,但本身的实力如果不足以完成计划,公司就无法把适应未来的方案加以实施。所以,应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做好准备,使自己的计划成为可行性方案。
对市场未来趋势的预测,有赖于自身的经济和判断力,或多或少总会带有风险,而有效的信息情报可将风险降至最低。自以为是而盲目乐观,一厢情愿地以为某行业大有可为而不加以研究分析,或只顾自己实力去做,就真正会其有风险。也就是说,在预测市场之前,首先要备有完善的、充分的、准确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留心细辨,抓住其中隐含的有潜力的信息,确定自己的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向,确定服务形式或产品数址,然后就要址力而行,根据自身的能力—包括技术水平、资金储备、人力等因素而综合加以选择。
捕捉契机 适时引导 篇3
正强化策略
从农村拔萝卜回来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装饰材料打扮萝卜娃娃。操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当走到晶晶身边时,发现晶晶运用了曾经学过的一个技能,用圆形纸片折了一顶帽子戴在萝卜娃娃头上。老师表扬道:“晶晶,你的帽子做得真好!萝卜娃娃戴着很漂亮!”当老师转过身,同桌的亮亮迅速将晶晶的萝卜娃娃推倒,帽子掉到地上,摔坏了。晶晶气急了,挥手打了亮亮一下。老师转过身来,微笑着说:“我知道,亮亮是因为喜欢晶晶做的萝卜娃娃,想要摸摸、抱抱它,可是不小心碰倒了,对吗?”亮亮连忙点点头。“既然亮亮喜欢,晶晶就和亮亮一起做一个戴帽子的萝卜娃娃吧!”两个孩子互相商量着做了起来。
人都有被别人接纳、肯定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不平衡。老师赞赏晶晶时,晶晶得到了满足,而一边的亮亮多希望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啊!可老师却转身走了。亮亮心里很失落,这种失落转为对别人作品的嫉妒,于是,冲突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亮亮因没得到表扬,本来就有失落感,将萝卜娃娃推倒后,又多了一份惶恐,受晶晶还击,更多了一份委曲。这时,老师如果去批评他,那无疑是雪上加霜。因而,运用正强化策略,即施加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刺激,而忽略不良行为。这样使幼儿好的行为因此得到强化而发展,而不良行为因得不到注意而逐渐减少。
幽默策略
课间休息时,琪琪和毛毛同时看中了小熊绒毛玩具。琪琪一把抱住说:“我先拿到的!”毛毛不甘落后,拉住熊腿用力往后拽。“嘶——”熊腿裂开了,两人仍然对峙着,谁都不松手。老师快步走过去,拿出手帕给小熊擦眼泪:“哎呀!小熊好疼啊!眼睛都哭肿了!”又将耳朵靠近小熊:“别哭,告诉老师,你喜欢和谁做朋友啊?”琪琪和毛毛立刻瞪大了眼睛,等待答复。“噢!你要找爱护你的人做朋友啊!”毛毛立刻说:“小熊,我爱护你的,我不拉你了!”琪琪也应声道:“毛毛,给你先玩,过一会再给我玩吧。”一场纷争就这样平静了。
幼儿园里,孩子为争抢活动材料而发生冲突,这是常有的现象。受条件限制,观察材料常不能人手一份,有时也无需人手一份,这就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谦让、合作。而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对物品有独占欲,尽管他们懂得谦让的道理,遇到具体事情时,他们的行为仍与意识脱节,习惯将材料占为己有,这势必影响同伴,导致冲突。幽默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它以形式上的滑稽可笑隐含着内容上的严肃庄重,能给人以深刻启迪。当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而发生冲突时,采用这样的策略能打开幼儿心灵的铁锁,引导幼儿反省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转移策略
离园的时间到了,许多家长站在教室门口往里张望。“姚积水——”随着一声亲昵的呼唤,水水妈妈跨进教室的门。“妈妈——”水水扔下手中的积木站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投入妈妈的怀抱,而是尖叫着从教室这头跑到那头,又觉得不过瘾,转过身朝站在一旁的鹏鹏直撞过去。鹏鹏一下子倒在地上,水水却马不停蹄地叫着跑着……所有的孩子都看呆了。老师立刻跑过去对水水说:“水水要回家了,椅子也要回家了,水水快来送送小椅子吧!”水水立刻停止了喧闹,非常卖力地搬运起小椅子来。就这样,水水在来回搬运的途中渲泄了自己的精力,使不良情绪释放出来,维持了心理平衡。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在家里,孩子无拘无束,时时刻刻受到成人的关注;在幼儿园,孩子的生活、行动都会受到不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而且受到的关注也明显减少,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心理产生紧张或压抑,他们往往以冲突行为来渲泄自己的内心情绪。水水妈妈亲昵的呼唤,无疑成为孩子渲泄的导火线。当孩子以冲突来渲泄自己内心情绪时,老师应意识到孩子正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他们需要成人帮助,最好的途径就是转移渲泄的对象。平时,教师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设立让孩子自由渲泄的区域,如提供大沙袋,供孩子拳打脚踢;提供粘土,让孩子挤压捏摔;提供海绵垫,任孩子蹦跳滚爬。不良情绪就通过这种“破坏性”活动得以释放,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篇4
一、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 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 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物理学史上也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充分结合教材, 适当地、有选择地介绍我国在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祖国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 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 在电磁学中, 可以讲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光学中, 可以讲我国古老的计时器日晷;在声学中, 可以讲天坛的回音壁等等。这些发明创造充分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 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当然我们也应让同学们认识到, 由于历史等原因, 我们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差距, 甚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使他们能肩负起振兴祖国之责任, 把目前的学习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样, 我们可以适当地把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 如“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 多次遭迫害;明代官吏万户试图利用火箭作为推力进行飞行, 为科学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嫦娥”升空, 幕后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 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 等等。这些事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 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二、用事例引导学生用辨证法看问题
物理学科逻辑性强, 力学、热学、电学等看似独立, 但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甚至遵从相同的规律。每一个基本的概念、定律、原理都是相对独立、辨证统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学会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讲摩擦力时, 哪些是有益摩擦, 哪些是有害摩擦。实际上绝对有益无害的摩擦是不存在的, 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矛盾中找统一。有益摩擦大于有害摩擦我们就认为它是有益的, 反之, 则是有害的。再比如, 在上复习总结课时, 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 找出各个知识点的共同纽带, 建立网络体系。比如, 可以把一些相对独立的物理知识, 以几条基本原理为桥梁, 组成一个简单明了、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 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运用科学的辨证统一的方法看问题,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三、用物理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物理产生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评价物理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志。因此, 教学中, 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需要, 处理好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的关系,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比如通过物理实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原理的研究过程,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 从而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并从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中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践中, 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并能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做到生产劳动和学校学习不脱节, 并从劳动中找到获得运用知识的快乐, 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四、从获取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方式, 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 基本上每节课都涉及到实验, 特别是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从自身感受中得到知识。在做实验时, 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每个小组4~6人, 由小组组长负责, 组成一个小团体。只有在团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配合下, 实验才能顺利地、高效地完成。实验课上, 老师不仅讲授实验的要求及步骤方法, 更强调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在各小组组员的合理分工、紧密配合下, 实验井然有序顺利完成的同时, 使同学们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合作带来的喜悦。实验结束时, 留一定的时间让小组间进行自评和互评的交流活动, 老师作最后评价, 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 特别是优点作重点点评, 使每个同学都能感到由集体成功带给自己的成功荣誉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及集体荣誉感。
五、从操作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物理学科逻辑性强, 知识点严谨, 来不得半点含糊, 不能凭感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强调对于问题不能只凭直觉下结论, 而应从亲身体验中认知。比如, 在讲到长度的测量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 但是粗细不同。我让同学们回答哪根线段更长, 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较细的那根长。然后我让几个同学自己测量一下, 结果他们发现两段线段一样长, 从而让学生知道感觉并不可靠, 我们应该亲身感受后再作结论。在实验课上也是这样, 我要求同学们对某些问题提出猜想后, 再亲手做实验来验证自己凭感觉得到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 科学要讲究以事实为依据, 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篇5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单纯的生命,如何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孩子们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味生命的哲理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有力的平台。
如人教版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则深深打动着人的心,特别是那一句句稚嫩的“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更是叫人心头一震的是课文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那么怎样让这些孩子体会到这些呢?教者把课文第一段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播放了鱼儿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片段,让孩子走入情境去感受鱼儿的快乐、自由自在、幸福,然后让孩子们代替小鱼来说说话,当孩子们兴奋、愉快时,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陷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图片,并用“可是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你们看: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让孩子们通过两个画面对比,体会到小鱼生活的困难和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挣扎。
果然从孩子的朗读中发现情境的设置达到了目的,他们那深情并茂的朗读传递着小鱼的难受和生存的困难,他们脸上的表情也早已从愉快变成了严肃,特别是当出现几百条甚至上几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的图片时,教室安静了下来。当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描述:“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什么,想说什么啊?”时,孩子们的手高高举起,一个个压抑不住想诉说的表情,“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多想像以前那样快乐、自由啊”“谁来救救我啊!”“请帮帮我们!”孩子们已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完全走到了情境之中。很显然,这时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贵已经有所了解了,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世界里,他们和鱼儿并没有区别,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内心想说的话。教学达到了效果,孩子们在情感上已经达成了共鸣,所以后文中小男孩对鱼儿伸出援助之手便也成了自然。小男孩知道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救所有的鱼的,但是他还是不停地干,因为生命可贵,当生命危在旦夕时,要尽力援助。
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学会珍爱生命
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生命教育资源被隐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指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生命。
如三年级上册《和时间赛跑》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时间,认识时间和怎样对待时间。许多教师都把教学中心落实在解读文本,感受时间的瞬息流逝上。而我认为真正的重点是让学生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付之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所以,在教学中可增加“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的教学环节。第一步:联系上文看看“我”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第二步:讨论每一次跑赢时间,“我”有哪些说不出的快乐?第三步:你打算怎么和时间赛跑?最后拓展说话,学生有的说:每天早起五分钟,背几个英语单词;有的说:每天少看一点电视,多看几页书;有的说:我回家作业要在晚饭前完成。也有的说:做作业时和同学比谁做得快。看来,学生都有自己的办法,都想试试,体验“成功”。可见,只要全身心投入,就可以跑赢时间,就可以做得很出色。“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学生们记住了,并付诸行动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的美好,同时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的道理。
捕捉教育契机收获无限精彩 篇6
一、开通探索渠道,提升幼儿的探索价值
1.预设的科学活动。
所谓预设的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要准备充分,开展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要强。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和欲望,他们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探索,主动性更强,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漂亮的雨伞》中,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大塑料盆、喷壶、各种各样的伞、记录单、各种材料的纸等物品,孩子们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充满了好奇,积极地进行操作探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积极主动,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学会发掘,从而使材料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了前提,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
2.偶发的科学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在重视预设的科学活动的同时,更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各个教育环节中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就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可能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磁铁在黑板上一块一块地排队,其实是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从中不断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
二、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并使活动得以维持,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静静地发挥着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自然角中,选择一些常见易于种植的花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了各种材料,幼儿在摆弄这些材料时,不仅了解到材料的特性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材料的投放。
《指南》中指出:“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奇妙的电池”的科学活动中,我给幼儿准备了电动玩具各种型号的电池,在装电池时,有的幼儿把正负极装反了,可我并没有去阻止他们,而是等他们试过以后不行,再向全班幼儿提问:“为什么不行?出了什么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当电动玩具在桌子上走来走去时,幼儿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拍起来手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电池的特征用途,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三、优化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全面。
1.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的提问,教师和幼儿确定了探究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大胆假设和猜想,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幼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对于幼儿的想法不予确定性的评价,在接下来的操作活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新的认知,这样孩子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个性和思维能力。
2.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疑惑,是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寻找并解决问题的语言,通过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使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幼儿发展提供可攀援的“脚手架”。教师作为活动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在赞赏的同时,适时的疑惑将有效地增强幼儿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促进探究的持续进行。例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孩子们产生了疑问,接下来的操作过程才是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3.动手操作、尝试记录。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一般都让幼儿先作预想记录再作实验记录这一方法来开展活动的。活动前的预想记录就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与猜想,并记录下来,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运乒乓球》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探索不直接用手运乒乓球的多种方法,猜想并记录。教师提供了乒乓球、纸杯、绳子、吸管等材料,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其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肯定,又使幼儿体验了创新的快乐。
4.深入讨论、探究升华。
教师要引导幼儿把实验的现象,结果向同伴讲述,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有助于幼儿深入理解和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提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深入探究,获得新经验。
捕捉契机 篇7
关键词:幼儿园,绿色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人类的希望, 从他们“离开”家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 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集体化的正规教育之中, 这种教育,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效果。因此, 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 用最大限度的“绿化”能量和手段, 去努力撑起所有幼儿的蔚蓝色心空也就变得意义深远。通过创造一种自然、自由、平衡、和谐、无污染的教育环境, 让幼儿活动和学习的环境充满生机、富有大自然的气息, 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绿色教育简介
“绿色教育”一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运用的新名词, 是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过早的知识灌输、过多的技能培训等种种问题提出的一种教育新话语。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 尊重幼儿的天性、个性和主体性, 通过创造一种自然、自由、平衡、和谐、无污染的教育环境, 使幼儿园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实施绿色教育具有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性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 他们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蒙台梭利也说过:“在教育上, 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 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 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因此, 幼儿园应以呼唤幼儿精神活力为目标, 以开放的教育心态, 将绿色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创设一个精品化的幼儿园生态环境, 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
二、幼儿园教育中的“绿色教育”的实践
幼儿园教育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 立足于时代新的理念, 延伸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 通过创设天然的绿色环境, 促进幼儿的环保意识, 给幼儿心灵种下关于文化的“绿色种子”。
1. 融绿色教育于活动环境中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今天, 科技在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也就迫在眉睫, 只有首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绿色的家园, 才能让孩子们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健康成长。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中多幢建筑间自然形成的空间设计设计小花圃、小花房, 小山坡等, 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置自然角、绿色壁画等区域, 为孩子们开展一系列生态绿色活动。
同时, 融绿色教育于活动环境中, 也应营造和谐友爱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 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酒满阳光, 充满绿色。例如, 一次课后, 有个小朋友急急忙忙地跑来对我说:“老师, 某某某小朋友在拿水管喷水呢!溅出来的水花把其它小朋友的衣服也弄湿了。”我利用这次事件, 组织小朋友讨论:“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应该怎样用水?”通过讨论, 不仅让小朋友明白应该节约用水、不能随便玩水的道理, 也开展了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帮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
2. 融绿色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绿色教育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个有心人, 从孩子们熟悉的周围生活入手, 处处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幼儿的生活中来, 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发现人们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把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萌发绿色生活理念, 体验绿色生活。
例如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和植物一起生长”的种植活动、“绿色美化生活”的体验活动, 通过在园中开辟“绿色家园”、“亲近绿色”等, 让幼儿在种植、栽培、收获和管理的真实生活情景中亲近绿色。再例如:幼儿天生喜欢亲近大自然, 能以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喜怒衣乐, 在他们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均很亲切, 我们可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 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特别是走进大自然的绿色实践探索, 如带孩子们挑马兰头、捉蜗牛、摘豆角、挖山芋……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体验到绿色环境的生态魅力。
3. 融绿色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 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但正如英国列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莫尤斯﹒珍妮特女士所说:“游戏不只是游戏”。在幼儿园中, 游戏有着双重的目标。只有这样, 游戏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才能让幼儿在玩玩、说说、做做的游戏中掌握环保知识。例如:每次一到游戏活动时间, 幼儿游戏材料随处可见。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通过游戏评价时间, 向幼儿介绍了废物产生的途径、废物的种类, 了解废物的功用和危害, 让幼儿在游戏中懂得了如何减少垃圾, 如何变废为宝, 懂得了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与此同时, 我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 要求孩子们放学后, 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河面上的垃圾, 被污染后的河水颜色、气味等,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
同时, 为了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各种游戏材料的制作活动。通过一物多玩、一物多用, 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变废为宝的乐趣, 了解节约资源的道理, 逐渐形成物尽其用的意识和行为。例如收集树根、草根、叶子、蔬菜、瓜果皮等摆一摆蔬果造型;利用绿豆、黄豆、赤豆、花生等自由创造组合成独特的画作, 如有趣的山芋小老师、土豆小金金、萝卜小猪等。
4. 融绿色教育于家园互动中
对幼儿来说, 除了同伴、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家人, 特别是父母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待人处世的行为,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实践也证明, 绿色教育只有在家园的共同配合下, 使幼儿园与家庭、幼儿与教师、家长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 , 才能使绿色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 以孩子为纽带, 带动家庭乃至社区的绿色活动, 是我们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举措。
例如:我园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宣传栏等引导家长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 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 为使家园教育达成一致, 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 家长园地, 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等, 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 采取家园共育的方式, 帮助幼儿将贴近生活的环保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
三、幼儿园实施绿色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绿色教育的成功得益于高效的管理。幼儿年龄小, 理解水平低, 因此, 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应注意如下事项, 才能使其从小就真正地喜欢这个世界, 从身边做起, 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1. 重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快速发展的独生子女社会时代里, 孩子的生活能力真的很差, 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所以必须把幼儿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幼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 也要注意在快乐心境下开展养成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注重发掘孩子们的潜质和活泼元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先天性的潜能质地, 不过表现起来会有差异而已。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 也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在“大字不识一个”的情形下, 却会表现出超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因此,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孩子们的潜质和活泼元素, 对幼儿的良好潜质进行最大程度地挖掘开发, 并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发挥, 促使他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能够健康成长。
3. 加强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的同时要努力发挥非权力因素的影响。
师幼之间要想进行正常有效的情感沟通,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赢得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喜欢, 而不是靠哄、套、骗。因为幼儿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玉璞, 对其打磨的第一手应该是导向仪, 幼教人员需要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甚至比后来的学校教育还要显示出更多的“良心成分”, 才能为幼儿的进步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总之, 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向教化和学化的第一级阶段。这对于承负孩子启蒙教化的幼儿园及其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从孩子们熟悉的周围生活入手, 把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构建美丽的绿色家园, 创设天然自然的绿色环境, 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凌.努力施展绿色教育, 支撑幼儿蓝色心空—浅谈现代教育形势下的幼儿教育管理[J].快乐阅读, 2012, 12:24
[2]徐敏, 章彩萍.让绿色教育回归幼儿生活[J].幼教园地, 2010, 12:23-24
[3]刘秋芳.撒播生态教育, 收获绿色希望[J].新课程学习, 2011, 3:113-114
捕捉写作契机 学生情至文出 篇8
关键词:写作契机;流露真情;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70
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一些教师和家长鼓励学生平时背优秀作文,认为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背一两篇,一到考试信手拈来,虽是别人的大作,但背下来便是自己的,照样得高分。如此“全盘皆收”、“拿来主义”实在不可取。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学会“窃取”,并影响到做人不真实,还会写作文吗?遇到没有见过的题目,他们也只有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又何谈对作文的兴趣,何谈写出富有真情的作文呢?叶圣陶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一个学期的几次课堂作文训练,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捕捉生活的写作契机,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思维、写作。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悟出写作文是情感的表达,是生活的必须,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作品。
一、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不少学生感到生活平淡无奇,每天从学校到家里,所谓“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什么事可写。其实是学生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界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都应是学生笔下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擦亮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眼睛、去以心发现心。
比如,春天百花盛开时,笔者会带学生到郊外寻找春天的足迹,引导他们感受小河的清凉,垂柳的婀娜,果园的芳香……让他们在花海中徜徉,在草坪上躺坐,在苹果园里捉迷藏。孩子们回来写的作文充满情感和灵气。秋天硕果累累,笔者会把自家树上结的大石榴带到学校让孩子们观察、品尝,分享丰收的喜悦;笔者还会让学生抱来一盆盆菊花放在讲台上欣赏。情至文出,孩子们写出一篇篇不俗的作品。冬天飘雪的日子,笔者引导学生去接些雪花看看、品品、悟悟,让他们到校园里尽情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写出了美的雪,快乐的雪。学校整修花坛,笔者会引导学生去观赏花坛中各种美丽的花并启发他们:是谁悄悄插上爱护花草的木牌?采、议、查,写下来便是作文。因此,作文不要只寻大事情,那些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小事情”更值得采摘,写出来更真实,更容易打动人。经过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的作品不再空洞无物,而是真情涌现、富有个性。
二、从生活中捕捉写作契机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和班级会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我爱我家——感悟亲情”、“辩论会”、“选班长”、“小记者采访活动”……对这些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让他们享受生活的同时注意品味和感悟,鼓励学生趁热打铁,用心写出真实作品。在“我爱我家——感悟亲情”的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用眼看、用心体会,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家庭乐章。有多篇文章发在我校校刊《马蹄声》和校报《马蹄中学报》上。
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学生的收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再有活动,学生主动性更强,自觉把握契机,捕捉自己心情的瞬息变化,写出有灵性的作品。由此看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装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写作知识及技巧,不只是给学生读范文,而是运用机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让他们迸发热情,写出感人的作品来。
三、从偶发事件中捕捉写作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堂内外的偶发事件其实是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契机、灵活运用、大胆尝试,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绽放异彩,学生会写出更多真实的个性作品来。正如古人云:“好诗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自己更要做有心人,积极关注生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情绪和情感体验,随时捕捉偶发事件所带来的写作契机。
那次,笔者的脚不幸扭伤,只好跛着脚坚持去上课。笔者从教室里安静的气氛,学生端坐的姿势和关注的眼神中,读懂了学生对教师的担心和深深地爱。笔者忍着疼痛站在讲台上时,知道学生心里一定起着波澜,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机会。下课时,笔者真诚地向学生们的表现说声“谢谢”并且没有忘记诱导他们:“有什么话要给老师说吗?写下来吧!老师要听听你们最想说的话。”“水到渠成”,学生将自己没有说出的话,没能表达的情感全倾洒在作文上。有的学生写到:“老师,看到您强忍着疼痛给我们上课,我真为您担心。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您本该卧床休息,可为了我们,您一天也不肯歇。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啊!老师,您歇歇吧!”有的学生写到:“老师,看到您扭伤脚,我多想去搀扶您,可您不让人扶;我多想把我的凳子送到讲台上,让您坐下,别讲课了,可我没敢,我知道您不会答应……”
学生的真挚话语让笔者深受感动。笔者更加深切地体悟到:教师只要善于把握时机,与学生心灵沟通,就能触发其内在情感,写出感人的作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新的深处。”
参考文献:
[1] 申振贤.个性·新锐·思维品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2] 王汉雷.作文创新——我们永远的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6).
[3] 李真微.激活作文创意的新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5).
[4] 刘锡庆.作文“个性化”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