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捉(精选8篇)
善于捕捉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材料写,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实际上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每天都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只是由于没有及时捕捉,让这些鲜活的“材料”稍纵即逝罢了。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捕捉材料,引导学生作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要储存各种生活画面,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因此,平常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旅游、科技小制作、小实验、校内外劳动锻炼、社会调查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弊病,寓作文教学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如在布置三年级学生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之前,我在班上组织了“小能手、小制作大奖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利用罐头瓶、可乐瓶、冰淇淋壳等废弃物品,根据课文读物中的小制作介绍或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学学做做》,或是自己设计,随意制作一件小玩意儿。几天后,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小玩意儿带到教室里,交流作品,并且有条理地把自己制作“得意之作”的过程说清楚。紧接着作文,重点向别人介绍小玩意的做法。学生们始终情绪高涨,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之中。这次作文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呢?主要是因为学生把刚刚经历的事趁热打铁地记录下来了。这正说明了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二、留心观察,捕捉材料
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是很平淡的,并不那么引人注意,有些很好的作文材料,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去注意,去认真思考,那么即使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也仍然觉得什么可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细心发现周围的人和事,那么何愁没有材料可写呢?如,班里叶玉莉同学的右胳膊打篮球时不幸摔成骨折,打了石膏,缠了一层又一层的纱布,脖子上还悬着一条绷带,生活、学习很不方便。许多学生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她。有的上下楼搀扶、保护她,有的给她提书包,有的为她记作业。这些,我都一一记在心里。待她的胳膊痊愈时,让她走上讲台,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她介绍同学是怎样帮助她的。如有不明白的“细节”,可随时向她提问,气氛很活跃。叶玉莉同学说到动情处禁不住声泪俱下,同学们深为感动。于是,一篇篇洋溢着同学友爱之情的作文很快跃然纸上。这本是件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可我善于捕捉写作素材,及时大做文章,既让学生写出血肉丰满的作文,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极好的思想教育,真可谓既练文又练人。
再比如,在学生观看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时,我发现许多学生热泪盈眶,观后立即组织讨论,紧接着写影片中的一个片段。学生“情动而辞发”,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汲取营养
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而书本营养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生活阅历相对比较贫乏、知识面较窄的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正如著名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源于学习,发展源于继承。写作需从大量文章中精研揣摩,潜移默化,汲取营养。从中间接积累素材,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我借鉴山东龙口“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除每周安排2-3节“自由读写”课以外,还利用校图书室,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勉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在读课外或课外读物时,及时把文中的精彩片断、轶闻趣事、优美词句和幽默风趣的生活语言分门别类地摘录到本子上,让学生像蜂蜜采蜜、工人淘金一样,勤读不辍,观察思考。这样让学生不断积累,经常交流,把书本语言融成自己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厚积薄发,消除“无米下锅”的苦恼。
四、勤写日记,储存信息
茅盾说:“应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草薄,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于是,我坚持让学生天天写日记。要求学生将每天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较深的东西描述出来。大至一件事情的过程,小至一个小昆虫的鸣叫,都引导学生用一段文字处理或几句话写到日记上,并经常讲评,随时随地表扬学生观察细致、描写逼真的片断。每天总要选两三篇日记在班上交流,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学生日记虽小,但内容包罗万象:写景状物、巷议街谈、名人语录、警句格言、喜怒悲欢,经验教训,应有尽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个人必定知之有限。通过交流,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口,有效开拓了视野。日记,成了学生作文活的“库”,每到作文时,只要闸门打开,各种各样的生动语言和形象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学生就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信手拈来,派上用场。学生在勤写日记、交流日记,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善于捕捉 篇2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葛家岔初级中学王占武74302
3教育契机每时每刻都存在,它是教育艺术化的具体体现,它能够有效的唤醒和拓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神奇和独特魅力。班主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电话
做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会倾听他们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赵某某,父母外出打工,祖孙生活在一起。这个学生聪明、好动,但成就动机不强,鬼点子多。上一学期,我安排他们搞多媒体教室的卫生,结果他们打开电脑,悄悄地在教室里看电影。管理老师发现后告诉了我。我当时很生气,就把他们大骂一顿并罚他们几个什么时候搞彻底了方可离校。18点10分,不见他们,20分了,还不见。初冬的天气,夜幕已经降临了,我等不住就过去看,结果发现他们还在默默地用抹布擦地板。其实,那时候,我的气早以消了,看到那一幕,我的心也软了,就打发他们赶快回家。学生走了,我的心也提悬了。我胆小,怕学生在路上出事,我担待不起。过了近50分钟,我估计他们该到家了,就给他家打电话证实,知道他们安全回家,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原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的事情却在第二天发生了,上课时,赵某某目光闪烁,当改他的作业时,发现夹了一纸条,写道:老师,谢谢你的关心!我再想问一句,你说我能考上一中吗?我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了“相信自己”。一年来,赵某某刻苦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以694分的成绩回报了我的一个电话。
一个身影
课外活动学校要举行班级篮球比赛,学生一溜烟跑到操场为运动员加油去了。直觉告诉我,教室卫生可能会出问题,我快步走向教室。
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忽然发现一个正在做值日的身影,只见她把椅子轻轻拿起,再把桌子轻轻抬起,把垃圾全部扫出,然后再把桌椅放好。由于她身体微胖,再加上座位之间的空隙小,她扫得有些吃力,还时不时用手擦额头的汗。她扫地的情形如一幅画定格在我脑海中。一个孩子,能如此地为别人着想,如此有责任感,我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作为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更要承担起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责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此时此刻,一个教育方案在我的大脑中形成了……
课外活动结束后,我走进教室,稍做停顿后说:“同学们,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一个身影>>,特别希望大家能够听听。”学们显得有些惊奇,静静的听我读文章。
应该值日的几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对不起,我们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你罚我们吧。”生活委员也站起来作自我检讨,保证以后一定考虑周到,尽职尽责。同学们争相站起来发言,他们纷纷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自己的班级负责任.在这之后,我发现同学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增强了,班级的各项事务也更加井然有序了。事后我想:如果当初我把值日生从操场叫回来做值日,结果又怎样呢?
一份爱心
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正在上课,当地震发生以后,我及时组织学生有序离开教室,然后回到学生们中间。那一刻,我没有害怕,没有逃跑,不是我有多么崇高,多么勇敢,我想的是不会有事的。但事后,学生却给了我最高的评价,他们在毕业感言中写道:当地震发生后,离门口最近但却最后一个离开的是你,你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的学生,大爱无声,学生铭记!读着他们的留言,那一刻,我热泪盈眶。爱是最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拔动学生灵魂深处的心弦,只要能多给学生一点点的爱,他就可以回报你满满的爱。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
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
一杯红茶
爱如阳光雨露,能温暖滋润我们的心房,给人以力量,爱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散发永恒的芬芳,那芳香时时萦绕我身旁:
上课铃就要敲响了,心里实在没底,今早起床喉咙疼痛,声音嘶哑,头痛欲裂,感冒了!可课时紧张,马上面临考试了,唉!身体要我罢工,怎么上呀?
课堂上秩序还算井然,只是自己嗓子发出的声音会令自己的耳朵都备受煎熬,更何况是学生呢!急中生智,我就把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出来,请同学们先讨论后回答,不知是因为新鲜还是出于理解,同学们进入了状态。
过了一会儿,当我掉头板书时,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有人在上课时从后门溜走了!我非常生气,什么事也应该说一声呀,胆敢在我的课上溜号,心里盘算着如何“杀鸡骇猴”,也因嗓子疼的厉害,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暂时并未发作,只是指了指那张座位,旁边的同学作了个喝水的动作,我心想:“够有闲情逸致,还要以酒助兴!这次不好好教训一下,难平心中气愤。"
继续上课。又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身影冲进教室,在讲台上放下一个东西又如风一般地回到了座位上,讲桌上多了一瓶“冰红茶”。一丝感动还没有爬上嘴角,愧怍的潮水已把我淹没了。
同学们惊讶地看着一切,却没有想象中的哄笑,甚至没有任何异常,感动充斥着我的胸膛,心中升腾着一股股的暖流,一个电影里才会出现的镜头在这奇迹般的上演了,而且,那个幸运的教师就是我,领受了学生真诚的馈赠,心中的愤怒彻底被打破了。另一种情绪在心中潜滋暗长,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真切地掂量出一杯茶的重量,清晰地感受到一杯茶的幸福。我把茶举起来,冲着同学们摇了摇,在六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喝了一大口,不顾沙哑的嗓子,激动地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也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来自讲台来自你们,这杯红茶让我品尝了幸福的滋味。
学会倾听 善于捕捉 篇3
一、关注新颖之处,听出“惊喜”
每个学生都是天使,都有着可爱与美丽。多倾听他们的独特创新之处,让他们在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多展示自己。倾听他们的意见,多用欣赏肯定的语言关注他们的不同,让他们在主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催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学生新颖之处为表达重点,多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倾听自然就会成为一种自觉。如,在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1课《海燕》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一道思考题目:假如你见到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有何感受?于是同学们纷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说,真想与海燕一起结伴飞行,感受在狂风暴雨来临时的豪迈和昂扬斗志;有的同学说,海燕的出现犹如利剑,撕开了昏暗,让天日重见光明;有的同学即兴做了一首诗:海里翻滚,却从不畏惧巨浪;风中翱翔,却不怕折断翅膀。好一个海燕!英勇、顽强!这些新颖的地方,真值得表扬。倾听学生的新颖,能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自我完善的机会。
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利于他们在主动表达的过程中积淀丰富的感知体验。重视学生的新颖之处,让他们在受到认可中自由倾诉,更利于活跃他们的认知思维感知,让他们有更多的不同表现。
二、注重啟发诱导,听出“困惑”
在学生愤悱之时多给他们启迪,让他们在教师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使课堂教学富有真实感和人文性。多启发诱导,让学生在主动表达自己疑难困惑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理解,使教学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从学生的疑惑中穿插一两句引导的话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使他们能深化感悟。启发诱导的运用会让学生不再遮掩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在主动尝试中自觉修正和完善不足。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学生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真正从花的遭遇和人的经历中找出相关联的地方。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见到了盛开的的紫藤萝花,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倘若你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遇到这样的情形,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借花表情,通过睹物释怀来感受其中的精神洗礼,体味生命不止与精神永恒。这样的感悟多么深刻,多么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也正是倾听,才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疑惑,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自我阐述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暴露学习思维和认知不足中获得更多的探解机会,定能帮助他们活跃认知感悟。围绕学生的疑惑,多给他们提出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就各自的疑难问题提出相关设想,让他们在主动畅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动脑筋,深化感知体验。
三、围绕情景模拟,听出“呼声”
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活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更多参学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也使学生在靠近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声。借用情景活动模拟,让学生在自我充分表现的过程中增强探究好奇心。情景模拟运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话语权。
如,在9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建议学生模拟菲利普、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若瑟夫等不同角色的口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模拟表达,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展现的机会。通过揣摩不同人物角色,让他们在主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言外之意,使情景模拟更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不同的表达口吻与语气,在充分体味到不同角色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感知,并充分领略作者表达“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的初衷,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感知。学生根据自读情况,有针对性摘录筛选相应的表达信息,形成一定的表达心声,让他们在主动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深化感知。
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教学灵感 篇4
我觉得自己的教学灵感来源有三种: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 二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 三是对学生生活经历的关注和了解。在生活中如果注意了对这三类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可以产生很多教学灵感, 就会觉得我们所教的政治课不再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而你会感受到授课过程是在解读生活, 自己会身心愉悦, 在课堂上你与学生是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比如我在假期中认真观看了2008奥运会的转播, 我印象最深的运动员是女子体操小将何可欣, 她在高低杠资格赛中意外落杠, 却在决赛中获得冠军。这位16岁的小将, 在挫折面前战胜自我, 并最终收获成功, 深深折服了我, 所以, 在我讲授初三政治挫折这一课时, 我所选用的事例, 首先就想到了她。在上课时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京奥运会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运动员是谁?为什么?”学生们提出来菲尔普斯、王楠、何可欣等, 看到学生有与我有同样欣赏的运动员, 我的内心有一丝惊喜, 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分析这位16岁的小将, 学生的回答也大多是何可欣能在短时间
课时应该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 做到设疑启思,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释疑解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置疑问也是一个难题, 问题难了学生答不出来, 让他们没自信, 简单了又没兴趣答。因此设置的疑问首先应该新颖, 先讲究发问的方式, 改变提问的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 讲求新意, 从而调动学生自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要有侧重性, 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 围绕一个中心, 按知识的逻辑联系, 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提出一连串紧密相关的问题并使问题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将疑惑解开。设疑引导, 使悬念成调整情绪, 战胜自我, 战胜挫折, 才使他们记忆深刻, 在上那一课时, 我感觉到灵感一触即发, 感受到授课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幸福, 是一种分享。还有在讲艰苦奋斗这一课时, 教材涉及“为什么现在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 我料到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在讲这一问题时, 是在讲空话, 很难感染他们, 就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我在电视报道中了解到冰岛这个原本富足的国家, 有的人开始重操旧业捕鱼;英国有人开始改骑自行车, 开始购买小平米住房, 我把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展现给学生时, 他们对此感到惊讶, 与此同时, 我又让学生对比了我国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现状, 使他们感受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确实责无旁贷, 自己也必须要树立忧患意识。如果没有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我想, 在这堂课中即使选用多少名人事例, 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只有用活生生的现实, 才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形式的灵感也可以产生于社会生活。当我看到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心辞典这些节目和栏目的答题形式, 深受观众喜爱也给了我教学的灵感。在复习课上, 我通过使用多媒体对题目进行编号、分类, 针对难易程度配以不同的分值, 将学生分成两组 (梦之队和火箭队) 进行PK, 让学生们在选择题号后再链接到答题题目, 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高度紧张、高度注意的环境下, 快乐地度过了短短的45分钟, 也使大家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如何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素材, 产生教学灵感呢?作为教师, 我觉得要感悟生活, 并对生活片段进行记录。我以日记的
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成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 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 在师生共同探讨语文问题的过程中,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 激励和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巨鹿县巨鹿镇中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可是学生一提到做应用题就像狗咬刺猬———无从下嘴。教师也常发出感慨, 无论讲多少遍, 学生也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就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 学生为了交差事, 把题中的数据不假思索地凑起来, 甚至有的学生让题
●目空着, 任凭教师批评惩罚也不见成效, 张因为他们实在不知从何入手。面对应用题芹教学任务, 以前我总是一类一类地讲, 学芳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 偏重技
能的训练, 没用突出能力的培养, 结果学生疲于题海战术, 靠死记硬背, 解题能力很差。为了让学生轻松解答应用题, 我认真钻研小学数学新教程, 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方面, 主要有三项措施: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能力就是
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 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 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 重
形式记录生活, 在教学中进行加工, 也能产生教学灵感。记得在讲授《珍爱生命》这一课时, 我曾经在课堂上交流了我的生活体会, 那就是, 有一次我去骨科医院看望病人, 看到全病房的人都有残缺, 或烧伤, 或车祸, 或意外, 在那一刻我触目惊心, 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平凡人, 竟是如此的宝贵、如此的幸福。让我感觉到健康真好, 我把自己的这种体验写成日记, 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感受到学生们在用心灵去倾听。课堂上鸦雀无声, 让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专注, 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一样可以展现在政治课的课堂上。还有在讲青少年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一课题时, 我把自己在公交车上遭遇的一件事说给他们听, 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在公交车上, 一个小偷偷了一部手机, 被乘客发现后, 她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还给你, 我还嫌它破呢。”当学生听我讲述到这里时, 个个义愤填膺, 充满正义感, 自发地谴责这个小偷的猖狂行为, 更坚定了他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决心。而以上两件事我都在自己的日记中做了记录。显然, 如果没有平时的观察、积累, 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这稍纵即逝的灵感, 如果不注意体验生活, 灵感也许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注意搜集学生的生活经历, 也可成为教学灵感的来视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 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 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 而要深入到学科, 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 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 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 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 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 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 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 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 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 对比训练, 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 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
源。记得在讲自信这一课时, 学生对我介绍给他们的一位同学的生活经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位同学是一位我教过的初三学生, 刚开始升入初三时, 默默无闻, 不善言谈, 但在一次政治课组织的辩论赛中, 他入选了, 这次辩论赛他即兴发挥出色, 原本沉默寡言的他, 竟能针锋相对, 机智应答, 他被评为最佳辩手。这次成功的经历改变了他初三的生活轨迹, 他又开始参加竞选学生会主席, 同样也取得了成功, 这位同学最后也顺利地升入重点高中。通过这一事例我告诉学生, 积累成功有助于增强自信, 相信自己,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由于这一事例就发生在本校, 就发生在他们中间, 对他们来说, 非常具有感染力, 使他们增强了信心, 认识到“我能行, 无限可能。”
善于捕捉生活化数学 篇5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58-0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搜集数学信息,构建数学意义。
传统数学课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例题教学,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生作练习,而“旧教材”这些事例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使得学与生活脱离。为此,我在备课时创造性、适时地变换教学题材,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随,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时时保持新鲜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这一课时,改变了以往只凭教材例题进行教学,课前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0”的信息,当学生认识了“0”表示“没有”这个意义之后,我就适时提出让学生把课前布置的内容进行反馈,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说我在“302”教室,我的学号是“101”,汽车的车牌号、电风扇开头、电话号码上……等许多地方有“0”,从而教师适时地引出尽管“0”表示什么也没有,但在生活中不可缺。同时,学生还发现,自己的尺子里有,家里的体温计上也有……“0”的特有数学意义“表示起点”,就不用教师太费尽、太抽象地去讲,而在学生搜集生活信息之后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身边问题,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这样既拉近了课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距离,又使数学意义“0”表示起点较抽象的内容变得不再枯燥。
二、联系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如在教学《高矮》这节课时从观察两个小朋友(有高矮)带着一个盲人叔叔过马路的画面入手,让他们发现谁最高、谁最矮,同时又知道这样的比较是相对而言的。在学生比较了图中人物的高矮之后,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学生就较快地比较铅笔的长短、作业本、课本的厚薄,再到比较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及练习题中选哪个钉子合适,这些设计都是学生乐意回答也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
三、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既有效地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
1、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学生思维活跃了。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主要知识点以问题情境形式出现,把概念、算理、算法、法则等融汇其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境中包含的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刺激着学生去观察,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了。如教学“找规律”,教师创设节日的情境,出现校园里元旦挂的彩旗,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规律,然后由学生接着观察交流主题图中存在的各种规律。在让学生自己创设规律时,学生们不但设计出了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而且能设计出○△□○△△□□○△△△□□□……等比较复杂的规律,而且课堂上常常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当老师用一些图片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时,他们能从图片的颜色、形状、图片上的水果各个方面探索,排出多种规律。有一位学生甚至说我是按水果的味道排列的,规律是“甜、酸、甜、酸”,这不但是思维活跃了,更使学生思维有创造性了。
2、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学生情感丰富了。
数学一直是不少学生害怕的学科,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很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其中原因之一,使数学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情感丰富,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抽象、枯燥、难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让学生讲一讲教室里、学校里、家里、社会上与数学有关的事,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越讲越多,这些只学习了10以内数的孩子们,由于积极地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对老师说:“数学不难,很好玩呀!”不仅如此,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减法数学问题时:“小白兔说共收了16个萝卜,分给小灰兔9个,小白兔还剩几个?”有一学生还未列式就说这不公平,而另一学生却说:“这说明小白兔有爱心,我们应向它学习。”从这可以看出,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数学学习之中了。
3、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
一年级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发展,他们也认为,经过教师这短短一段时间的教学,孩子的变化非常大,以前家长要求孩子做点家务总是不肯,现在孩子经常收拾整理自己房间里的东西,他们说这是“分类”,是从数学课本上学的,孩子们还能把家里的书架、柜子、桌面上的东西放得很好。有的孩子以前整天玩耍或者看电视,现在放学就好象有许多问题问不完,如“太阳升起来几点钟?”量一下妈妈的身高,看比我高多少?孩子们更爱动脑,更聪明了,课余生活也充实了。
善于捕捉 篇6
一、善于运用“兴趣点”,学习收集资料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这种欲望越强,学生就越投入,就越有动力,也是能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
如:《探秘月食》活动中,因为天文现象的解释通常比较枯燥,如果只是收集资料的话学生几乎就是应付任务,因此可以结合本年度天文现象观测预告进行。例如今年的四月、十月都有月全食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在研究活动前先布置观测活动,观测中布置月全食照片的拍摄任务。然后接下来一周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照片,学生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自然会就各个时段不同的月全食影像提出问题。这种由学生自己于观测活动中激发的研究兴趣既切合“做中学”的理念,又能极好地推动学生研究进程。教师此时可因势利导创建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就本组因观测引发的共同研究问题开展资料收集的研究,使学生的研究性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对相对枯燥的资料收集进行创造性的认识。
二、主动开发“核心点”,学习提炼信息
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固然比解决它重要得多,但问题一旦提出后,就应思考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处理资料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运用得到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印证课题中提出的设想和观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小学生特定的知识梳理能力限制,很多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会采用“拉在篮里就是菜”的方式,把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有关联的文字资料一股脑儿地收集在一起,结果交流时无法挑出重点,无法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有用的资料进行分析。
如: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单元引申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玩具赛车”,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电磁铁马达的研究”。结果学生在汇报材料中有一段很长的几千字的关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的介绍文字。资料尽管繁琐,但是里面蕴含了电磁铁的发现、运用及奥斯特反复实验探究积累分析数据的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这段文字资料进行提炼分析,学生就能通过翻阅大量的科技类书籍和网络资料后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起始年级的学生需求,让他们学会整理资料中的核心意思及关键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文教学中的段落概括符号进行提炼,借此养成学生勤于提炼资料信息核心价值的习惯。
三、及时捕捉“质疑点”,学习批判性汇总信息
任何实践研究从本质上说,其出发点都是一个“疑”字,其最后归宿也要回归到解决一个“疑”字上。有了疑,加上大胆的批判精神,敢于否定前人的现成结论,也就有了揭开“疑问”谜底的可能,学生也就有了收集资料信息的兴趣与动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收集来的资料信息非常信任。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书本中的现成结论,特别是网络资料,它们往往缺少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规范性,学生更要敢于挑战权威,进行质疑。
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传播绿豆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将其吹得神乎其神,于是我组织学生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对相关报道进行收集,并对其质疑。“绿豆功能的了解”“人体疾病的认识”“认识张悟本”“人体内毒素分几类”等问题由此产生,当学生研究将近尾声时,恰好是媒体开始揭露张悟本骗局。学生拿着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兴奋地一个个脸蛋都红了。应该说他们对现有结论的成功质疑,使他们今后资料搜集整理归类时都能提出问题:“我们的资料证据合理吗?”“我们有没有通过两种渠道来证明我们的资料正确性?”而这些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搜集资料有效性的保障。同时这个案例还较好地提示了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学会从现象中质疑,从比较中质疑。
除了在上面提到的质疑途径,在资料信息收集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假设推理存疑情况。例如在“保护鸡蛋”主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假设了多种方法保护鸡蛋从高处坠落而不破裂。但是这只是把结果看做前提的逆向思维方法,还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动手验证以搜集实际数据资料信息。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极为重要,科学发明创造中的大胆假设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验证,都离不开它。
善于捕捉 篇7
例如某一次学生作文练习,题目是“爱,可以这样表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写真挚的亲情,尽管也有感人至深的佳作,但是由于选材的雷同,多数是父亲严厉责备,母亲送上牛奶的套路,无法让我捕捉到灵动的细节。作文练习中,一边是老师多次强调要写细节,另一边是学生无“米”下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训练中做一些尝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细节的内涵,进一步捕捉细节,提升作文的价值。
一、细节源自有心观察,细心品味
上海春季高考作文曾以“细微深处”为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想起日本女诗人加贺千代一次清晨的经历。她晨起穿花园小径去提水,走到井边发现“朝颜”蔓儿爬满了井口,她立刻转身到邻家提水,不假思索。后读到她为此写的徘句,我再也无法将目光从她的身上移开:一个肯为自然让位的诗人,她的心该是多么谦卑又多么高尚。清晨她的一个转身的细节,深深地牵动着我、牵动着一代人,牵着一个世纪的感动。而那“朝颜”,只是平素不屑被人们收纳的牵牛花。
还有季羡林先生老年养的一只老猫。晚寝季老都有个习惯,即在被褥上铺一层布。半夜一股暖气透过两层棉被扑到他的双腿上——老猫爬在他的腿肚处睡得正香。季老便僵卧着一动不动,即使又酸又疼也强忍着,免得惊了猫儿的清梦。“此时它也许正梦着捉住了一只耗子,只要我腿一动,它这耗子就吃不成了,岂非大煞风景。”读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而联想到当下有多少人,遇上黏人的小猫蹭上来,不是憎恶得一脚踹开?我不禁要落泪了。
其实生活中爱的细节俯拾皆是,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为我们留意。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就会处处冰浴着爱的阳光。在训练“熟悉的人”这一记人作文时,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在周记本中书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最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一周下来,学生积累了平日熟视无睹的素材,例如家人每天轻手轻脚起来做早饭,老师富有特色的教学用语等等。其实一个眼神,一抹浅笑,本身微不足道,但只要牵动的是人性最柔软的情感,就会像冬天的一杯热茶,将冰凉的手指一点点摩挲温热,心思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细节不是鸡毛蒜皮,而是见微知著
生活,总向着细微之处;细微之处,又深含着人生。但是鸡毛蒜皮琐事的累积,并不能全部成为写作的素材。如上例中女诗人之于朝颜,季先生之于老猫,那份对生命细致入微的敬重,吐露着人世间最深的秘密。细节虽小,也要如一滴水折射阳光,展现个性化的形象,阐发或普遍或深邃的道理。
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奶奶头发全白,个头比小学生更瘦小,浑浊的目光都聚焦在我的身上,问我在学校怎么样,问我吃饭睡觉,然后听说我带东西给她吃,她端起碗,眉开眼笑说我好。手抖得厉害,使得筷子与碗击打出了刺耳之声,振得我心头一颤。”这令人惊颤的击打之声,似乎可以借此触摸到老人的寂寞。之前的“问”和“笑”,还是不动声色,却在最后一句,一下子激荡起心底涟漪。迟暮的老人,竟然这样无力!
又如,表现老师富有特色的语言的细节描写:“一天上课,老师出了难题,要求我们分组讨论,后面几个男生趁老师写板书喧闹起来,老师突然幽幽地说,我东南方向45度的那组同学,请认真讨论!全班都愣住了。那几个男生像被电击了一样,羞愧地低下头。课后,一个男生说,没想到他戴着深色眼镜比那二郎神的三只眼还厉害!”不用多想,这写的一定是严谨的数学老师。作者抓住个性化的语言,巧妙地刻画了人物,惟妙惟肖。
细节不仅仅是局部速写,而是凝聚着文章主旨的聚光点。要捕捉具有典型性的内容,有时除了借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之外,还要运用修辞增强其生动性。
例如,学生写一位严厉的班主任老师,着重描写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很大,这时,就像是一个探测器,一股寒气充溢了整个教室。”比喻、夸张加上通感,展现了人物特点。
三、细节描写,不必面面俱到,定要精雕细刻
怎样写好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不是以字数多寡而定,要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面对典型细节,写作高手的笔下,通常不是冗长而烦琐的叙述,而是将它定格,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多写反而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冬天到了,学生对温暖的感知特别深刻。平常不少学生会写放学后家人等候晚归的背影,但是经过观察比较,有一个学生独具慧眼,在作文中写到了父亲垫鞋垫:“父亲将鞋垫的两侧微微卷起,用食指顶住鞋垫的上部,慢慢往里面塞,可是这鞋垫好像大了一点,于是他轻轻拿过剪刀,比照一下鞋底的尺寸,然后小心的剪了一个弧形。然后再次塞进去,哈,成功了。”
还有一个学生写自己与父亲坐飞机的经历:“我吓坏了,抓着父亲的手更紧了,感受由父亲手中传来的温度,恐惧不安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当飞机又恢复平稳了。我慢慢松开父亲的手,啊,父亲的手上赫然有几道深深的指甲印,有些地方都有些破了。原来父亲为了减轻我的恐惧,被我抓着这么疼哼都不哼一声。看着那指甲印,父亲,我……”
最值得称赞的是一篇记录奶奶无微不至关怀的文章。选录如下:
刚到家,大气还没喘,奶奶就开始问了:“晚上回来冷不?怎么没戴手套呢?”
我应声说了一句:“不冷。”
“饿了吧?”“吃点东西吧?要不下点水饺?”
“不想吃。”
奶奶皱皱眉头。“那汤圆呢?今天刚买的,你最喜欢吃芝麻馅的。”
“不了。我还要再看会书。你先睡吧。”
奶奶不高兴了。拉下了脸。“怎么会不饿呢?这么晚,吃点东西看书吧。”
“真的不用了!”我对着奶奶不耐烦地说道。
“那你去看书吧,”奶奶一边走一边说,“我再给你倒点水。”说完又去倒水,走回房间。当时看着奶奶一趟一趟地走着,刚才的不耐烦一扫而光,心里充满着感动,满满的都是奶奶的爱。
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繁复的语言背后,书写的是老人的牵挂,令人动容。
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生命的华章 篇8
一、我们来聊聊文章的“眼睛”——题目
一篇好的文章能够吸引读者,并让读者饶有兴致地读下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文章要有个好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集中概括,是整个文章的眼睛,分量相对较重。因此在写之前,针对自己的选材,给文章起个漂亮的题目,引人注意。当然题目的设计要新颖,要从有利于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来考虑,避免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抓住了题目,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睛。
例如写一篇表现家庭纠纷事件的文章,要显示的主题很多,各种各样的纠纷原因都有。怎样把事情写得别具一格,这就要看文章的题目了。因为表现家庭纠纷的事件很多,不可能每件都写,总要确定一个主题,要确定这个主题,就要看文章的题目,也就是文章的“眼睛”。
范例:“爸爸妈妈吵架原来是为了那半筐鸡蛋,看把妈妈气的,都哭成了泪人儿。说实话,平时妈妈和爸爸争吵,都是因为:爸爸是个赌鬼……”这是很普通的家庭纠纷事件,作者写得也很普通,但是作者却给它起了个很有新意的题目《都是“鸡蛋”惹的祸》。
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一个新颖的题目都会多看几眼,并且一定要看看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就在无形中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事件的本身是普通的,但是经过作者有意的装饰,让平凡的事件有了深刻的含义:一是制造悬念,鸡蛋怎么会惹祸呢?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二是点明了主题,这场家庭纠纷的的罪魁祸首是鸡蛋,原来是爸爸拿了家里仅有的半筐鸡蛋卖钱去赌博,从侧面反映了事件的主题,这样就“智高一筹”了。
二、我们来看看文章的血肉——选材
在写事的文章中,真情实感是它的生命。只有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才能把文章写具体,才能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选择新颖的材料不能凭空捏造,要从生活众多的事件中去寻找、捕捉有深刻意义又有生趣的来写。文章里的事件就像人的身体血肉一般重要,不能用虚的东西来补充,否则就失去了生机。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鲜事物让我们目不暇接,怎样选择新颖的材料来写呢?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范例:记得小时候村前村后的河沿边上都栽着一排一排的样柳树。每逢柳絮初绽,我们年龄相仿的一群孩子就经常到柳林里玩耍,天天盼着柳絮落地。有时也爬上结实的树杈上,扯下一些柳条来,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手里拿着自制的木头手枪,一个个威风凛凛。有时把人分成两派,一派代表八路军,一派代表日本鬼子,每边还有选一个头头。然后用小土丘作掩护,进行军事演习。双方打得激烈时,只见一个“八路军”扔了一颗用杂草做成的手榴弹,往对方阵营里一扔,大声叫道:“轰……”,然后吹起了用柳条做成的“冲锋号”,大家一边听“头头”号令,一边喊着:“冲啊!”大家一跃,一窝蜂冲进敌营。对方“缴枪不杀”,活捉了敌人。胜利的开心地笑了,然后摘下草帽去河边钓鱼了。
童年都是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写童年事件的文章很多,但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选择了一个简单而富有新意的“野战”。材料看似平常,但作者却在写法上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寥寥几语就将童年的所有欢乐都融入到事件里面了。
我们通常把文章的材料看成是人的血肉,有血有肉才是完整的,才是充满生机的。那么怎样让自己的文章有血有肉,引人去读呢?还是以写事的文章为例来阐释,可以学用下面的两种技巧:
1.要善于捕捉生活,构建自己的材料库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素材,就好比是盖房子,没有砖瓦等材料,你纵然技术再高超也无济于事。因此要在平时就培养自己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要做有心人,把平时耳闻目睹的有意义的事件记在脑海里,或者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一个材料库,以便在写文章时,解决材料空乏之难。
2.要善于掌握方法,找准自己的切入点
观察事物要细致全面,切勿走马观花;不要面面俱到,要找准吻合正文的切入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事件的发展过程叙述清楚、表达完整。在叙述中要采用适当的叙事方式,不同层面的把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想去读,愿意去读。如果要让自己的文章有新意,还要学会创新,要学会从生活中捕捉内容新颖的事件。
三、我们来谈谈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
每一篇记事的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就是在写文章时我们所要注意的,写文章不能没有目的,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你所要表达的写作意图,文章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所表现的对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的评判都是中心思想的内容。作者写作的意图不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就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把握住写作的“灵魂”,才能让你的文章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