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共11篇)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篇1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山东临清柴振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个样,只有积累大量的素材,才有内容可写,也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们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收集写作素材。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置身生活,留心观察
观察是积累的重要前提,是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1.明确观察目的。写一个人,记一件事,描写一处景物,写之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就是要对人、事、景、物进行有目的观察。著名作家柳青在写《创业史》时,为了写一个泼妇,有目的地对泼妇进行观察,有一次,他故意把一盆水泼到“辣椒女”的身上,让“辣椒女” “表演”了一番,事后柳青向她赔礼道歉。后来他成功地塑造了泼妇的形象。
2.要连续观察。鲁迅先生说过: “要留心各样的事物,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所谓“留心”、 “多看看”就是仔细连续地观察。观察的次数越多,越细致,自己的感受就越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越生动具体。
3.要积累观察。要写好作文,不但平时要善于观察,还应善于积累材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细想,一挥而就。”这不仅是鲁迅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也告诉我们观察事物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怎么样,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看清事物的表面,更要经过分析、思考和过滤,看清事物的本质,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正确的印象。
三、广泛阅读,增长见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因为同学们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的知识也是零散的。通过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可以看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情景,学到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鲁迅先生说得好: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积水成河,积沙成塔”,日积月累,我们就能积累很多的写作材料,需要时,从“材料库”中“拿”出来,到那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素材积累,阅读训练
近年来,初中写作教学比较重视写作思路的训练,强调拓展思路,提倡“多角度构思”、“新概念作文”等。比较起来,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常常不被重视。教师在作文课上,大多是在写作文时零星地做些点拨、启发,缺乏有计划、有系统地指导学生积累、运用写作素材的训练。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积累,不能有效指导,以至于学生所积累的写作材料无非是好词好句、论据大全、名言集萃之类。而且,大多数学生是积而不用或不会运用。在写作材料方面要下足哪些工夫?许多教师也颇为茫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老难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
一
下面是山西平陆县部官中学周萍老师的文章《一堂室外作文课纪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以自己特有的敏锐,意识到学生在通过“特殊”的方式给我传递信息: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宣布:“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到野外去上。”
一出校门,学生们个个就像出了笼的小鸟,扑向令人神往的大自然的怀抱。时值清明,各种花竞相开放。我选定的去处是一块桃树和油菜套种的田地。学生纷纷诵出历代咏花的名句及老舍等名作家的文句。
接着,我提议:“我们部官的桃花远近闻名,再过几天,就是冀都第十七届‘桃花年会’了,我们下面就咏桃花,好不好?”学生们用掌声作了回答。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我又因势利导:“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桃花,以导游的口吻,向到‘桃花会’来游览观光的游客介绍一下,怎么样?”这下,学生们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细心地观察起来。不大一会儿,就创作出了一篇篇的“杰作”:“它一般有五片花瓣,也有的多达六七片,花瓣的颜色是外浅内深。桃花的花期是一至两周,刚开的时候是浅粉色,渐渐地就变成了深粉红,像姑娘的脸蛋一样……”“桃花快凋谢时,叶子就慢慢长出来了。桃花的精神很可嘉,当她飘向大地之后,便化作春泥滋润桃树,为桃子的生长献上自己最后一片心意……这正是龚自珍所歌颂的那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写照。”……
此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我们部官的桃花香飘万里,引来了八方游客;我们冀都的桃子更是久负盛名,招来了四海桃商。作为‘桃都’人,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联想有关桃子的故事。”最后,我想来个轻松结尾,于是提议,看谁说出带有“桃花”字样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小说及歌曲的名称。这更难不倒学生了。“《桃花扇》、《桃花雨》、《桃花仙子》、《人面桃花》、《桃李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看得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已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直到回家路上,学生还意犹未尽。
回来后,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一篇篇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习作便交了上来。
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教学不能受太多的约束,要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了解自然,关注社会,洞察人生,体验真情。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下笔无文,空发议论。这样,作文教学才可能出现“桃杏竟艳”的春天。
二
由此可见,首先,参加实践活动,可积累鲜活的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题材所写出的文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对亲身感受的内容往往写得十分具体,而从其他角度写出的文章则显得略有些淡薄。其原因在于亲身经历过的有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因此我们可以设法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等,这些活动对于积累更好的写作素材是很必要的。
其次,要注意切合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留心观察事物,主动搜集写作材料的欲望。观察的事物必须是可感的事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观之有物,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要多引导学生积累鲜活的、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可整理成卡片,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
再次,加强阅读训练,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功不好,想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谈何容易。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一般来说都是思想内容深刻、语言文字也好的有代表性文章和作品,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思想观点,研究写作方法。但仅限于学习课文还不够,要指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诗文,并做好读书笔记,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整理在笔记本上,等到写作时有选择地充实到文章中去。但从获得写作材料的角度讲,由于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可以比亲自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
同时,不要只着眼于不同类型材料,还要注意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材料。对于同一题材,可以叙述,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可以是寥寥几笔传神的白描,还可以是直抒胸臆的人生感喟、富有哲理的感悟。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就不难把握不同文体的写法和不同的表现方法。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篇3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 不盡、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 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 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 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 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 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 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 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 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 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 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 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 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 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 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 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 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 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 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 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 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 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 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 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 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 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 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 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 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 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 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 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 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 的重要途径。
六、强记积累
写作方法:积累材料-写作指导 篇4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把进入作者视歼的全部生活现象,即写作原料叫做素材。这些素材就是我们写作的基本材朴。这些材料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补充、加工,成为丈章的题材,写进我们文章中,就可以表达一定的主题,使它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二是深入思考,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这样,我们就能够尽多地占有材料,较好地处理材料,把文章写好,反映深刻的主题。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就必须从观察生活入手。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普迅曾说: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留心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世界无限广阔,生活五彩缤纷。在我们身边有亲朋好友、同学伙伴;有白发老人、顽皮孩童,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经过我们的观察,了解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这些素材装入自己的头脑中。这些材料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不定在哪篇文章里就会需要。丰富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要善于积系。有了平时的观察,还要积累。如果单单靠脑子去记忆,材料一多,时间一长,就记不住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家时,可以写观察笔记,建立材料手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可以天天记,可以分门别类记。这样,当你写作时,就可以随时拿出来应用,使这些生活素材变成你文章中的生动题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古往今来的大文学家,他们能写出脸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重视社会实践,在实戏中丰富生活,积家素材。现在,不少同学的生活比较单调,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较窄的空间中。我们应该争取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学习。可以利用假期,游历名山大川;可以利用当地条件组织参观访问;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即使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活跃课外生活,参加课外小组。此外,还可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这同样是在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够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就会积累不少的写作素材,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只要勤于观察,善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便可以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之后,我们还应该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较好地处理材料,使写作的题材在源于生活的基拙上高于生活。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首先要去粗取精,将从生活中收集的大童原始材抖中的杂质和水分去掉,提取最能表现主题的精华部分。比如《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主题是表现这个同学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与这个同学有关的生活素材是大童的,如他的家庭、他的学习、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为人处世等。这里,与助人为乐有关的材料才是选取的对象。比如,他在学习中帮助后进生,在生活中帮助孤寡老人等。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这是对材料的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分析认识内在的本质。从普普通通的材料中发掘出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通过普通的材料表现重大的主题。
善于积累,敢于创新的教案 篇5
一、班会主题:善于积累 敢于创新
二、班会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新的价值,重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注重积累。
2、能力:学会学习生活中创新的方法,迈向成功。
3、知识:了解创新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掌握一些积累创新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树立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1、搜集影视资料片段。
2、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有关积累、创新的名人名言,搜集有关名人敢于创新的故事
4、制定班会课件。
六、教学过程:
老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欢乐和今后的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会发展进步。(图片欣赏)播放图片《赵州桥》
老师:欣赏了这组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1400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车马行人从桥上经过,不知道经受多少次洪水与地震的考验,但它依然不坠不毁,屹立不倒,这就说明它的设计有它的科学性,有它的巧妙之处,那么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同学:采用单孔圆弧石拱的设计方案。
同学:拱圈平扁(平拱式大拱),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又方便人畜通行,还节省了石料。
同学:首创了敞肩式小拱,增加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老师:正因为选赵州桥在设计上有许多创新的地方,选料得当,施工讲究,所以今天它依然屹立不倒,犹如一条长虹横跨在水面上。说以敢于创新对人类的进步作用是很大的。
(真实再现)学生欣赏案例一、二、三(6分钟)。
老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这三个小故事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
同学甲:这三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创新是多么的重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同学乙:还有就是,他们都重视平时的点点滴滴,善于思考和积累,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老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节约了材料,提高了印刷效率,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实惠。总之,没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科技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灿烂的科技成就。下面请同学们来阅读“史海沉钩”和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欣赏视频《2003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事迹》,看我们伟大的先人及成功者们是怎样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的。
老师:时代需要我们创新,我们更需要与时惧进、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只有开拓,只有创新,只有敢为天下先,我们才能不负古人,无愧来者。同样在我们学习中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敢于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在学习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自由谈实例,并且说说自己的打算。
要善于总结经验 篇6
忘了在那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种资源’”。是啊!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当班主任多年的我更是深有体会,班级建设是多么需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
一、班队课活动——“懒”教师带出勤学生
“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自立精神。”邹韬奋这番话深深启迪我:课改春风吹拂下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急中生“懒”
以往的班队活动课我总觉得好累,整个活动都要由自己完成,这个问题怎么提出,那个环节怎么过渡,整个教学过程怎样设计„„所有的一切,总让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甚至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为的是让学生兴趣有加——愿学、乐学;为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会学、学会。可常常事与愿违,学生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于是,我急中生“懒”,既然是活动课,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课上开花
我把学生们领到了电教室,给他们提供一个比平常更大的表现舞台。而自己退出了舞台,寻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了下来,等着瞧“好戏”。
好戏上演了:哇,好家伙!中队长范欣彤同学像个节目主持人。把本来情绪低落的同学们推向高潮。她在调动同学积极性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连我都自惭形秽。看,她时而鼓励“有信心”“有胆量”“别不好意思”“相信自己”“男子汉大丈夫”“你能行”„„;时而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你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你的梦想(愿望)加油吧!”、“希望大家不要辜负老师的希望”;时而表扬“表现得真棒,请把掌声送给他”、“真了不起,我真佩服你”、“你的父母因为有你而欣慰”;时而暗示不专心听讲的同学“不要躲了,站出来展示自己,收起你忙碌的眼睛(偷看课外书)”“让他当个笑话家吧(一直傻笑的同学)”。记录员卢仲娴同学更是神笔飞扬,记录下了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并把它张贴在“展示栏”中,让同学们再回味,再看一看自己的精彩表现。最让我吃惊的是许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表现得特别出色,常常来个小幽默,整堂课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吸引了路过的老师,他们也加入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中„„。
活动反思
现在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无论是急中生“懒”也好,水到渠成也罢,反正教师要从观念上理顺了,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
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的突破。真可谓: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将给你一个惊喜。这样,这种“放”不仅不会“放羊”,反而会使学生越“放”越聪明,越“放”能力越强。
二、班级管理——“好”办法见成效
上学期,新我接了一个班。这个班文化课教基础差,纪律不好,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起初,我工作做得很“实”也很“勤”,但“辛勤”与实效显然不能成正比。对他们的苦口婆心,等于是对牛弹琴,让我苦恼,也有点气馁,有时甚至后悔自己接了这个班,但责任心迫使我不能放弃。为了改变班级的面貌,我让班委每日将“七项评比”本年段扣分情况列表公布于教室,表一挂出,同学们有的为自己的班着急,有的感到自己在这样一个班倒霉,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则等着挨训,大家都等着我的反应,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我建议班委在周四开个“比一比,谈感想”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同学都做好发言准备。
这一下班里可炸开了。班会上,学生们群情激奋,不甘落后,要改变乱班面貌的决心溢于言表。临近结束,我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治乱方案”。这一招真灵,自此,这个乱班逐渐开始向先进班级转化。
我通过与其他科任老师组织全体学生齐办“手抄报”、“书法兴趣小组”、“苗苗佳作”„„等活动,因势利导那些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及那些有专长的学生。全班的学生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中他们体会到了不少成功的喜悦,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他们感到自己再也不是被人遗忘的对象,也真正体会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所利用的方法与手段的真正目的不是去约束、压制学生;而是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自我教育。
指导学生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篇7
一、生活中细致的观察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作文时, 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 其实并非无事物可写, 而是自己没有发现, 没有留心, 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视无睹”。因此,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从不同场合发现各种写作素材至关重要。通过细致的观察, 对人或事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 才可能写得出、写得好。例如:学生假日去野外游玩时, 让他们观察郁郁葱葱的树木、娇艳的鲜花、绿茵茵的草地……这些景物的恰当组合, 就成了写景作文的好素材;要求学生在班上仔细观察同学的容貌、语言、动作和性格特征, 为日后写好《我的同学》奠定基础;下课时, 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活动时的各种动作、神态, 这又为写《课间十分钟》准备了素材;放学路上, 让学生对偶发的交通事故, 人们的反应等仔细观察, 并把它写下来;节假日, 到市场或超市购物, 观察顾客、售货员的言行举止, 以及货物的种类, 来体会祖国的繁荣昌盛……
这样, 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养成了随时随地做有心人的好习惯。
二、学习时精心的储备
作家秦牧认为, 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是直接材料的仓库, 即把生活得来的材料储藏起来备用;二是间接材料仓库, 即把从阅读的书籍和各种资料中得到的材料储藏起来备用;三是语言的仓库, 即把日常收集的语言储藏起来备用。
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建立这三个“小仓库”。我让学生准备三个较厚的笔记本。一个为摘抄本, 将每天学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 课后经常翻阅。这样, 学生的词汇渐渐丰富了。另一个是感想本, 在学完一篇情节感人或含义深刻的课文后, 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想, 并按读后感的形式把它写出来。在学完《掌声》一文后, 学生都被文中坚强的小英、热情善良的同学们所感动, 纷纷举手谈了感想。有的同学还说出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也希望得到掌声鼓励的心里话。他们课后写的读后感, 非常的真实感人。还有一个为仿写本, 每学一篇课文, 都让学生去摹仿写一段话。如学了《北大荒的秋天》后, 我觉得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太美了, 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跟父母到野外去观察家乡秋天的情景, 并仿照课文来写一写。
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以上方法去积累课外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写作时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 学生才会乐于写, 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我在《北京2008奥运》这篇习作的指导课上, 首先用音乐来营造气氛, 让学生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 然后充满激情地开始了我的导言:“伴随着悠扬的歌曲,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燃烧在鸟巢上空的奥运圣火!仿佛看到了运动健儿们奋力拼博的身姿, 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雄伟的国歌声中一次次升起……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震撼世界的2008北京吗?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感想。有的说为北京能把美好的新面貌展现给世界看而高兴;有的说为变幻的鸟巢和神奇的水立方而惊叹;有的说为志愿者们默默无闻的奉献而感动;还有的说为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而钦佩等等。学生的情感就这样被唤醒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 才能学得好!”的确, 如果让学生在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都有快乐的体验, 那么写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教育写作要善于从细节摄神 篇8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细节的艺术慢慢从生活中衰退,从心灵中退场。同样,细节的描述也从文字作品中慢慢流逝——我们只读到干巴巴的说教、硬生生的宣传、冷冰冰的“道理”……
翻阅许许多多的教育杂志及书籍,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宏言大词浩浩荡荡的汪洋大海中,一些真实的细节、细腻的感觉被淹没了;在抽象概括的理论与思想的狂轰滥炸中,一些生机、鲜活的小情小思灰飞烟灭了——呼啸而过的“高铁”,毫不留意身旁的小花小草,甚至毫不留情地碾压成泥。也许,宏大叙事及严谨的主张如同高堂深院,巍峨耸立,令人仰望。而细节则是闲花野草,令人回味。堂屋的高伟如果失去了花草的映衬便缺乏生机,花草常常是深藏在宏伟建筑中的“诗眼”——活不活在它,美不美在它,灵不灵在它。一篇精彩的小说,未必有精彩的情节,但一定有精彩的细节。缺乏细节,就是缺乏细心,甚至就是缺心眼。生活如此,教育写作也如此。
伟大的教育家,往往是细节大师;伟大的教育作品,常常是细节的艺术。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提到他是怎样成千上百次地练习怎样说好“孩子们,你们好”这句话。他是这样描述的:我要对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我早已想好了,“孩子们,你们好!”“我们的预备班有170个学日,我将有多少次跨进教室,将有多少次向孩子们说这句话。然而,问题不在于这句话本身,而在于我将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表情?不用说,我的语气应该是和蔼可亲的、慈祥的、令人愉快的,我的面部表情也应该是这样的。似乎这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可是实际上能否真正做到这样,我仍然没有把握。我对孩子们说这句问候语总觉得不满意:有时过于严肃、死板;有时声音太高、故意做作;有时(我羞于承认)应付了事。也许,不值得绞尽脑汁去思考这种几乎觉察不到的问候语的语气?也许这里没有任何教育学的问题可言?难道我每天怎样向孩子们问好有那么重要?”问候语的特殊语气——令人好感的、和蔼可亲的、慈祥的,激起精神振奋、学习快乐和交际幸福的语气,怎能不值得被看做是培养人对人的爱和信任、期望的一种手段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心灵的雕刻,是教育艺术家的匠心与艺术所在。
细节是深藏在文字中的一粒粒种子,当它撒播到读者的心田时,便葳蕤生长,花香果硕。在我看来,缺乏细节,就缺乏一种潜入内心与触抚他人内心的艺术及敏感;缺乏细节,就缺乏一种深刻的感动,缺乏一种美丽的思想。在教育写作中如果没有细节,就缺乏一种深沉的、抵达人心、启发灵智的力量。
也许教育教学的道理往简约处想,就是大道至简,就是简简单单,没多少纷繁复杂。只是“理一分殊,月映万川”,在具体的情境中、具体的生命遭遇中,它呈现出千姿百态。在具体的践履中,它是妙入幽微的。而对于教育教学的探索,如果仅止于总体的、概括的认识,毕竟还显得粗枝大叶,显得与具体实践难以交融。不少教育教学写作总是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没有令人心眼一亮的想法与做法。细节,看起来如同细枝末叶、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枝叶,无法培植起思想的参天大树。细节的细就在于心细如发: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可以这么说,你对教育的爱有多深,对教育的理解有多深,你的心就会有多细,你对教育细节的留意与描述就会有多在乎。
在教育教学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教育教学经过修枝剪叶之后,只剩下面无表情、机械刻板的一问一答式的对白,没有丰富多腔的语调,没有轻重缓急的语气,没有神情毕肖的描绘,更缺乏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描绘,所谓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这些理念在如此对白中将变得虚无缥缈。教育教学写作的细节就在他人忽略的地方认真用笔,便可以以一当十,意味无穷。细节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就在于细处摄神,细处有细心,细处有细腻,细处有细致……
我们在教育教研过程中不断地听课,总会有一些激动人心的课堂细节缠绕心间,总会有一些让人警醒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我们感慨良多,总会有一些鲜活生动教育教学细节让人拍案叫绝……回想我听过的上千节课:总有一些特别温暖的眼神;总有一些特别温存的手语;总有一些特别温馨的气氛;总有一些特别温情的语调……同时,也有一些特别让人寒心的讥嘲;一些特别令人痛心的粗暴;一些特别叫人恶心的作秀;一些特别使人揪心的环节……碰撞、矛盾、回环、复合、交融成我美好的课堂追求与理想。不断地沉潜、不断地积淀、不断地建筑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想与智慧。在我看来,许多教育教学真正的意义与旨味便潜藏在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之中。
细节关连着细心。每一种有吸引力与震撼力的表现,都是一颗心的舒张,而心的每一次细微的搏动与变化都会展现在文字一笔一画的纹理中。用心浸润过的言词才具有慰贴人心、发人深省的韵致与神力。
生命及成长的奥秘就像上帝造人一样神秘莫测。教育最本质的定义就是发现生命成长的奥妙并力所能及地助长生命的升华。富有使命感与力量感的教育写作一定是指向心灵的成长履历,指向生命变化过程的行迹,指向教育如何影响生命的成长、走向及速度……总之是指向人的复杂性,就像法国著名哲学家莫兰所说:“理性的和无理性的、既能节制又会过激的存在;受制于强烈的和不稳定的情感,他微笑、欢乐、哭泣,但也知道进行客观的认识;这是一个认真的和精于计算的存在,但也是忧虑的、恐慌的、享乐的、陶醉的、痴迷的存在。”教育及写作要探索人及生命成长的复杂性与微妙性,唯一要做的就是回到细节,回到每个个体生命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回到捕捉个体具体的瞬间感受及稍纵即逝的反应。可以这样说,教育写作缺乏细节就像微笑缺乏意义一样乏味而无聊。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是通过对无数“令人着迷”细节的捕捉与描绘,通过对无数“意味深长”细节的凝视与沉思,然后顺其自然地生长出来。也许,许多人的文章是写出来的,而我坚信,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是“长”出来的。他生长的基础就是实践为他提供了沃土,成千上万个真实的故事与案例激发了他。比如他在著作中写道:“通往儿童心灵的道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感受来铺设。我能举出几十个实际例子,来说明那种看似最难接近和最不开朗的孩子只是由于我和他因同一项活动或者同一本书、同一场游戏、同一次旅行而高兴、而激动,才向我敞开了心灵。”那么这段朴实而富有诗意的感悟,通过什么来描述呢?他举了这么一个细节,让我们深为触动:教育大家、教育大师的“大”就在于以“小”见“大”。
当一个教育者能在目光中传递其教育学,在目光中构筑一种心灵的对流,并丰富彼此的善意与美好,这就是教育的诗人与艺术家。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为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做于易,天下大事做于细。细节连着细致。细致是一种细密周全、无微不致的思虑。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许多人“百密一疏”的时刻,他则是密不透风,严严实实……细节是描述“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描述彰显生命个体“心灵史”的一瞬间,细节关注的是成长过程中心灵的悸动和挣扎,是讲述生命个体“思想史”的那一刻:关注教育过程中思想的搏斗与矛盾;细节就是描述“内外不一致”的不经意的呈现;细节就是定格习惯成自然的言行的背后散发出来的内心信息……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刘伟林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篇9
——关于“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的一点体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一、站在学校的立场思考
学校和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利益共同体,而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如果作为教师,自己都不同意学校的安排,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学校的意见呢?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那样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快乐。
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
过去我很难体现家长们的心情,如今我已经身为人母,我的儿子也有了他自己的老师。我发现自己作为家长,自然的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有高尚的情操、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阳光而充满激情、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课堂简约而有效、对学生公平公正、有创新精神等等。经过“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后,我理解每位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且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有着它本身的职业要求,必须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只有如何做才能成为家长所信任的教师。
三、“假如我是孩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对孩子们“居高临下”,我们总是习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却忘记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下课铃响了,我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拖堂,自以为是为学生好,却忽视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会大
声斥责却没有耐心听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口中的任何理由都是我们心中的借口……首先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拖堂的问题。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堂上他们被要求注意力集中,而当他们听到下课铃声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时,他是多么希望老师马上下课,然后他们可以好好休息,尽情玩耍,不用像上课时那么受拘束。可是如果老师拖堂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而室外其他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又是对孩子极大地诱惑。这样,他们的心思就完全不在老师那几分钟的讲解题目上。试想一下自己,自己在做学生时也不希望上课的老师总是拖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的时间,教师应该做到准时下课,不拖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该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我觉得,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放大他的优点,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帮她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错误要加以分析,正确对待,给他改正的机会。总之,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篇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当今网络热词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不要空喊口号,要付诸实际行动);广东精神的“敏于行”(“ 敏于行”的意思:注重实干,在学习、工作中敏动善行)等。其实,这些网络热词里面实际上都蕴含着一个“干”字。“神舟”腾飞九霄,“蛟龙”直潜深海,“天宫”遨游长空;五星红旗飘扬奥运赛场,中国作家踏上诺奖讲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一个“干”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
这则材料的内容浅显,核心就一个“干”字。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凡事都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共圆“中国梦”,唯有实干,别无捷径,也别无选择。对每一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来说,要发展、要进步、要壮大、要辉煌,都是要靠实干的,这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创造辉煌。因此,作文立意都要围绕“干”字。就如材料中所讲的“神舟”腾飞九霄等等,哪一项不是“干”出来的?当然,关乎这个“干”字,可以从学习与工作、研究与创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实干、巧干、恒干等角度来写,还可以从实干的伟大意义的角度来写。
二、立意角度
立意方面,如果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或者是“实践出真知”等的,均为不是很符合题意的,如果是“与其空谈,不如实干;实干方能成就伟业;只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国梦”;实干铸就辉煌;若无实干,怎来收获;人生成功源于实干”等均符合题意。在分析论证时,我们最好要运用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来展开分析论证,会更有说服力。
例文
实干才是硬道理
梅县高级中学高三(4)班吴妮婷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网络热词中,如实干兴邦,广东精神的“敏于行”等,都离不开一个“干”字,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坚持,实干才是硬道理。
实干为我们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实干精神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敏动善行,这不是机械死板,相反,它为我们以后的成功铺垫道路。祖狄北伐中原,名流千古,是因为他那天天闻鸡起舞的实干;王羲之笔走龙蛇,挥毫盖世,是因为他那墨染池水的实干;陈景润摘取数学世界的皇冠,成为一代数学大师,是因为他那演算草稿成筐的实干。从以上事迹可以看出,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一个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一个“干”字。实干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桥梁,它让我们打好根基,并不断攀登。
实干让我们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世上能有一番成就的人,无不是由辛辛苦苦的“实干”造就出来的,它要我们不能空喊口号,要付出实际行动,“干”出精彩。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谓是我们的实干楷模。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田间,终于研制出“超级水稻”,解决了人口众多而人均耕地不多的我国的粮食问题。这是踏踏实实的“干”的字,让他在杂交水稻工作中有了“质”
1的突破。而我们的社会上也存在这样那样一些空喊口号,“梦想很伟大,现实很残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实干精神不够,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由此可见,实干对于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是何等的重要。
实干使我们的民族实现“中国梦”。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艰难的,无数的艰辛阻碍会对它发出挑战,但如果它足够强大,任何问题都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民族,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自身的羸弱和来自外国的侵略,让中国一直处于衰落时期,但随着一批批实干家的出现,中国看到了明天的曙光。从雷锋到铁人王进喜,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吴大观;从60年代原子弹成功爆炸到如今中国研制“发动机皇冠”比肩美法„„,实干,让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强者如林的时代,我们或许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强中手,不被世俗所淘汰,实则很简单,实干才是硬道理。
踏实干事,铸就辉煌
梅县高级中学高三(4)班张家辉
燕子不嫌衔枚的单调,踏实干事,终享巢之温暖;蜜蜂不嫌采蜜的烦琐,踏实干事,终享蜜之香甜;蚂蚁不嫌搬迁的辛劳,踏实干事,终享穴之坚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踏实干事,让心中的那份期许有了回音。
人们踏实干事,终会享“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舟”腾飞九霄,“蛟龙”直潜深海,“天宫”遨游长空„„
踏实干事,要不畏艰难。踏实干事的人就像卖力的老黄牛,即使前方的土地再坚硬,也会把其耕耘成最肥沃的土地。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在1950年,突破外国力量的种种阻挠,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踏实干事,开创了中国导弹和火箭事业,“动人以行不以言”的“卧底局长”陈家顺,主动为民生奔波,体恤民生艰难,以踏实干事的姿态,造福民众。倘若没有他们的踏实干事,国家又何以强,民众又何以安呢?于是,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畏艰难,“独上高楼”,从雷锋到王铁人,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蒋筑英到袁隆平„„,正是有一大批这样的人的踏实干事,才有了中国如今的新面貌。
踏实干事,要心无旁骛。踏实干事的人如离弦之箭,只有前行的靶才是目标,万步穿扬,只因心无旁骛。丁肇中在大学生活期间,生活以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四点一线,各种社交场合根本见不到他的踪影。我想,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这种心无旁骛踏实干事的品质应该脱离不了关系吧。无独有偶,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伯根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将经济学与统计分析结合,终于自成一家,踏实干事终成大学问。心无旁骛的人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不会迷失了自己心中的灯塔,其光芒携同收获,一起熠熠生辉。
踏实干事,要不骄不躁。如果所有人因为小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那么,踏实干事只能说是一种对浮躁的铺垫罢了。这时候,要不骄不躁,继续踏实干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娱乐之风日盛,文坛更是充斥着商业炒作之浮躁之风。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为文坛带来了一股踏实创作之清风,这无疑有利于文坛创造精气神的提高。同样,在“航母style”的背后,透过娱乐之浮躁,我们要看到忧虑踏实干事,仍是重中之重。君不见,防卫边疆的战士每天枕戈待旦,国家军演几乎达饱和状态„„拨开骄躁的迷雾,踏实干事,以待最终的收获。
空谈误己误国,实干兴己兴邦。
只有实干,才能开拓未来
梅县高级中学高三(4)班杨凤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政治纲领,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新一代领导人的深谋远虑。诚然,要完成某个远大的目标,光有美好的想法和响亮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实干精神,付诸实际行动。只有实干,方能开拓未来。
实干成就个人的宏图伟业。沉浸在对目标的幻想中只会一事无成,唯有拿出实际行动,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寒门出身的李嘉诚,早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中来到香港谋求生计,实干精神和付诸行动的努力,让他从一个小跑堂终成亚洲首富;临危受命的张瑞敏接手了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海尔,但他用实干行动带领员工对外引进新技术,他敢于开拓创新,从而让海尔发展为闻名于世的中国品牌;初出茅庐的刘强东,在北京郊区的小仓库里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之旅,任凭前路遍布荆棘、困难重重,他都用实际行动一一克服,终让京东商城在角逐激烈的网络市场站稳脚跟。实干,让他们的人生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只要有所行动,你将有所收获。
实干为他人送去的是福祉。实干为的不是自己,更多的是要为他人。“卧底局长”陈家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好官员形象。身为云南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他没有安坐在舒适的办公室,空喊要为群众谋利益的口号,相反,他先后5次“潜伏”于沿海地区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他以“卧底打工”的方式,“考察”了义乌多家企业,解决了6000多人的务工问题。这真是他用实际行动为民工撑起一把有力的保护伞,让民工兄弟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正因为陈家顺没有开口头支票,而是用实干加巧干的形式,才能造福于民。
实干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前辈行动起来,为祖国的强大发展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袁隆平的实干成果“杂交水稻”,让国人摆脱了贫困饥饿,粮食不能自给的困境;建造三峡大坝的工程师们耗费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又为我国创造了世界奇迹;为了让新型战机翱翔于蓝天,为了让舰载机驰骋于大海,罗阳不知疲倦,劳心劳力,他用全部的精力带领着中航工业沈飞冲上了事业的巅峰,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带领中航工业沈飞迈上科学发展的新台阶。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才有了“两弹一星”、才有了北京奥运会、才有了莫言登上诺奖台。正因为有了人们的实干巧干,才能共园“中国梦”。
怎样积累写作材料 篇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由大大小小的事情组合而成,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些“故事”发生,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发现那些可以写进作文的材料,并有意识地将它们储存到自己的材料仓库中。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生活是写作的宝库,生活中有喜怒哀乐,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经历,有了积累,才会有灵感,才会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世界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它似一个“万花筒”,里面有政治风云,自然风光,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执着的追求等等。我们从这“万花筒”中寻觅材料,对这些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求实质,进而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灵的呼唤。清人袁枚有首诗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画面,如果用独特的目光去审视,就能读出全新的意境,就会有超常的发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首先应关注那些偶然发生的事件,将它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积累起来。这些材料往往新颖鲜活,具有生活气息,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些经常发生、司空见惯的事情,只要我们能深入思考、写出新意,同样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对这类材料我们不能弃之不顾,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如有一篇作文写的是她家经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客人:邋遢、咳嗽,甚至吐浓痰,因此她很厌恶;但这位客人到来时,父母对他却是特别客气和尊重,总是让他上坐,对此她很不解。矛盾最终在她生日宴会上爆发:当日她请了几个同学在家庆祝生日,但那个奇怪的客人又来了,并且又坐在了上位,她觉得很是煞风景;偏偏那个客人一阵咳嗽之后又吐出一口黄痰,她忍无可忍地怒喝一声“滚”,可结果她却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她委屈得不行,伤心而气愤地哭个不停,奶奶揭开谜底: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她掉进了冰窟窿里,是那个客人救了她的命,而那个客人也从此落下了咳嗽的毛病。这篇作文的材料对她而言是熟识的常见的,但我们读后却觉得非常的新鲜,而且情节非常曲折。我们正应该多积累一些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材料:自己很熟悉,寫起来得心应手;别人觉得很新鲜,读起来兴味盎然。
一般意义上说,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材料比较适合作为议论文中的论据,而不大适合写成记叙文,因为写成记叙文很容易流于复述或被认为抄袭。但有两种方法可以将我们阅读书本或观赏影视中获得的材料巧妙地成为记叙文的写作素材。
一个方法是转移嫁接(或叫“仿写”),即将阅读或观赏中获得的材料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从而避免抄袭的嫌疑。如有位同学曾读过一篇微型小说,大意是一群作家到某名山游历,其中有一位因心疼抬游客登山的轿夫而不忍心坐轿子,但轿夫对他说您同情我不坐我的轿子我就赚不到钱,我就无法养家。该同学采用转移嫁接的方法写成了一篇作文《坐车》:一群作家变成了一个作家,登山变成了到外地办事,坐轿子变成了坐三轮车,而且还增添了一个矛盾冲突——一个老头三轮车夫和一个妇女三轮车夫为争他这笔生意而发生争吵,而他却为无论是坐老头的三轮车还是坐妇女的三轮车都会感到心中不安,最终干脆就不坐车。读着这篇作文,我们感到的是文章取材于我们身边生活,情节丰富生动,主题思想明确,谁会说是“抄袭”呢?
由此看来,对阅读中曾经触动过自己心灵的而又适合所写话题的那些故事,只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处理,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构思出属于自己的佳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阅读文章时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并大致判断一下文章适合那些话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其次,提炼原作情节的精髓,把握原作的华彩部分。这些地方正是我们要模仿、借鉴的地方。再次,设置新的环境,安排新的细节,尽量淡化原作的痕迹,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佳作。另外,除了借鉴原作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可借鉴原作的立意和思路,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比如,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我们,“不以成绩论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应该怎样表达这个主题呢?
大家现在来看下面一组素材。某一期《读者》上有一篇题为“母亲不是圣人”的文章,写一位有点嫌贫爱富的母亲,在过生日的时候,对送礼物多的大女儿特别亲热,对带礼物少的小女儿则有些轻慢。小女儿因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以后母亲再过生日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去祝贺了。后来哥哥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看法:“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到名利的影响……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的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我们的妈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
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来表现一下老师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个题材,会不会有新思路、新立意呢?不难想象,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对老师的不公平进行抨击批判,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了这则素材写出来的表达对老师理解的作文肯定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要善于积累写作材料】推荐阅读:
校长要善于学习08-10
要善于和敢于创新09-27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10-07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07-03
领导干部要善于负责09-30
勇于担当首先要善于学习05-25
班主任要善于总结经验08-28
要养成善于学习思考的好习惯05-09
学习要注重积累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