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写作与积累

2024-10-10

学生的写作与积累(精选12篇)

学生的写作与积累 篇1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换个角度看,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由其语文综合素养所决定的, 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 又取决于其“积累”的多寡。尽管作文在当今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语文教师也普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但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很不理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在此, 笔者将就该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语言的有效积累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如果语词贫乏, 文章就会单调乏味。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要让文章生动有趣, 就必须重视语言的有效积累。

语言积累的第一途径是语文教材中选篇的学习。由于教材选文多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 所以几乎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不过, 仅这一点还不够, 因为学生一学年读两册教材 (以九年级论, 充其量也只有二十几万字) , 其语言积累是非常有限的。语言积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途径, 那就是课余时间里的大量阅读, 尤其是读经典名著, 读“整本的书”。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今日学生的课外阅读很不能让人乐观。像一些调查就显示出, 学生课余时间里阅读经典名著的数量离新课标的要求甚远[2], “阅读经典名著本身少于或远少于看由经典名著改编的图画书或音像品”[3], 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也没有尽责[4]。如此情形, 自然妨碍了学生的语言的有效积累, 进而限制了其写作能力的提高。从历史上看, 所谓好文章, 往往是在“读万卷书, 走万里路”的基础上写成的。故而,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及“读整本的书”来促进他们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鲜可靠的资料积累

就议论文而言, 材料是它的血肉, 如果材料单薄或者不可靠, 文章就会空洞无物, 观点就无法支撑, 如果材料是陈旧的, 文章就难以让读者产生兴趣。进而言之,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离不开材料积累的教学。

材料积累的第一个途径是课本的内容, 第二个途径是课外读物。显然, 第二个途径的积累比第一个途径的积累要重要得多, 也困难得多, 而这, 在当前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尽管由于今日已经是信息时代, 所以资料收集较为方便, 但材料过多过杂也给人带来了困惑。其中一些有错漏的材料, 不仅不能给写出来的文章增色, 反而有害文章的质量。所以, 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指导学生辨认材料的可靠性, 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 从全球互联网上获得材料最方便快捷, 但与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比起来, 其可信度却是最低的。比如, 网上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虽然被广泛采用, 从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也非常多, 但由于可信度较差, 严肃的学术研究一般也就不采用这样的调查方式。

三.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文章的源泉。写作需要创新, 而创新需要生活的积累, 需要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激发。有许许多多的好文章, 是作者观察当下生活、思考当下生活的结晶。所谓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其实就是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生活积累有不自觉和自觉之分。前者, 每一个活着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 但由于它是无意识的, 所以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不大;而后者, 是有意识的, 它需要培养, 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也很大。许多学生写作文之所以觉得没有什么活生生的东西可写, 许多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千人一面地“非典”、“雪灾”、“地震”、“神舟”, 不是他们没有生活, 不是他们没有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父母、邻居、朋友、同学等等, 而是他们没有自觉地积累生活, 或者说没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故此, 语文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方面下功夫, 以此来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讲,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的人、事、物、景, 并要求他们写作时注意描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或用自己熟悉的东西去说明观点。此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里面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感受自然”、“关注我们的社区”和“到民间采风去”等) 来增进学生自觉的生活积累。

四.深刻的情思积累

情思是文章的灵魂, 思想感情肤浅的文章, 一定是平庸甚或是低劣的文章。所谓“不平则鸣” (韩愈) 、“发愤著书” (司马迁) 、“愤怒出诗人” (拜伦) 等, 说的都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思对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当今不少学生写作文之所以经常是一些空话、套话、大话, 有时候还要无病呻吟, 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感情贫乏。故而, 要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语文教师就必须在学生情思积累的教学上多花点力气。

诚然, 同前面三种“积累”相比, 深刻的情思积累的教学是最困难的, 因为学生的思想感情极容易受到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像约有五分之二的六年级学生从未有过或罕有“审美想象中”的感动[5], 以及54%的小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6]等, 就不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不过, 由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所以这一点并不能成为语文教师不在这方面进行努力的理由。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讲, 语文教师可通过课内和课外各种经典名著、名篇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在美的熏陶中深化情思, 以“达到人道的境界”[7]。

总之,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积累”的教学, 帮助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使学生的写作之思源源不断, 使学生的写作之路越走越宽。

摘要:尽管写作文在当今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语文教师也普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但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很不理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积累”的教学, 帮助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使学生的写作之思源源不断, 使学生的写作之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写作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积累”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2]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12) .

[3]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 (上) [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4]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6) .

[5]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6) .

[6]翟晋玉, 编.感恩教育问题凸现[N].中国教师报, 2005-08-24 (D2) .

[7][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肖勇, 译,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157.

学生的写作与积累 篇2

作文,在语文的每次考试中都会占四十至五十分的分值。有的甚至更多。能否写好一篇作文,直接影响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可时下,初中生却普遍怕写作文,质量太差。每当老师布置作文,许多人就面对文题发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头脑一片空白;有的就算勉强应付一下,可写出来的文章或内容单调,或结构凌乱,或语病过多„„这里面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关系。习惯的作文教学注重“怎样写” 的写作技巧,而忽视了“写什么” 的写作源泉。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法,造成学生不懂得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头脑中没有丰富的写作原始材料。

没有了写作的基础条件,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嘛!笔者以为,要让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做到:

一、立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可以说,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学生时时要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因而,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美文佳句——优秀篇章段落,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熟读成诵,以备写作之需。

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个阶段一个阅读目标,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地阅读,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可以是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都要有一至几本笔记本,用来做读书笔记,充实素材库存。如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些精彩描写片断、名言警句和观点道理等要记下积累;通过记也可加深理解其精妙之处。有时还可随手写下或多或少的读书随笔。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认识境界提高了,心中积累的名言妙语自然也多了起来。那么,在习作中便可灵活运用了。刚开始时用得不很恰当是正常的,但久了自然就通畅生动、左右逢源了,习作质量自然就逐渐提高了。

三、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四、充分利用影视、报纸、网络等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影视、报纸、网络中有许多事例、美文佳句,对于初中学生写作有用的东西„„学生平日里要把在这些资源里得到的资料好好整理,也分门别类的,或做好笔记,或剪报收藏,或写出当时的阅读心得„„这样,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写作素材啦。

农村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3

如何让农村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累积写作素材呢?这里,我谈几点体会:

首先,给学生一份热情。高尔基说过:“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可见,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表现生活。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怀着深切的热爱,对世界充满浓浓的热情。让学生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身边的每个人、每一件物、爱生活、爱世界。学生只有拥有这样的情感之源,才会愿意细致观察生活、认真感悟生活、努力表达生活。比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学生读一些积极乐观主题的故事,谈听故事的感受;或让学生谈爱好、说喜欢的动植物等,同学说得眉飞色舞时其他同学也必然会受到他们生活激情的感染,激起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给学生一种能力。在拥有热情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整理归纳,这种环环相扣的能力:

第一,观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1.观察的对象、范围包括身边一切的人、事、物、景等万事万物,社会的一切。2.观察的方法。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觉器官,仔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手等肢体触碰、用大脑记,发挥每一个器官的作用去为观察服务。3.观察的注意点:观察要细致、全面、有持续性。走马观花的观察起不了任何的效果。观察必须一丝不苟,周期可以三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几个月,力求对观察对象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比如对事的观察可以由因到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各环节,不忽略任何细节;对景物的观察可由整体到局部,细致到颜色、形状、数量、状态等等。

第二,观察固然重要,记录同样不可忽视。观察也许只是一时所得,若想一直保留就须借助记录。记忆的遗忘性和排他性决定了及时记录并保存观察后的点滴十分必要,记录过程即记忆过程,它有助大脑对观察所得加深印象,对将来的写作大有裨益。例如,我让学生在班上选定一个你愿意观察的同学,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课前、课上、课后仔细观察他(她)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各方面,并做好详尽记录,且每天记录均不可重复,在这周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把记录整理并加工成一篇作文,批阅之后我发现,学生描写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思考即对生活的再加工,生活因思考而多姿多彩。思考观察内容就是对第一手材料进行感悟、提炼、升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假恶丑都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领悟参透。材料的主题、中心需要通过思考去提炼和升华,思考可以从众多事件中发现要发现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会因为自己的理解变成珍贵的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材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品悟,比如对人的观察通过分析确定他(她)的主要性格;对事的观察通过思考选择恰当的主题;对景的观察通过感悟赋予它精神品格或象征意义等。

第四,整理归纳也是一项必要环节。一旦记录增多,材料的大量、零碎、杂乱无章便会严重影响使用,每次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材料分门别类,用相应标签标好序号整齐排列以便查询和使用。开学之初,我会发给学生整理本,专用于记录和整理积累的材料,学生逐步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每周系统整理。

最后,给学生一些机会。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更多融入生活的机会,在课堂内外尽量多开展活动、布置社会实践任务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课内开展制作贺卡、小发明、手抄报、校内写生等活动;课外组织做家务活,如做饭、洗衣、扫除等活动;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如发放环保传单、宣传保护动物、为贫困生筹款、慰问社区孤寡老人等。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如:朗诵、调查报告、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这些平台的建立让学生生活不再只有书本,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入人群,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

将生活还给学生,给孩子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让孩子们的心灵更紧密地融入在生活的风景里,开出更绚烂的写作之花!

学生的写作与积累 篇4

关键词:写作材料,写作能力,积累

写作材料,顾名思义就是为写作而准备的一些材料,这是进行写作的基础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材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客观实在的事物或事实材料,主要包括课文中或者书本中所出现的事件,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等等;其二是主观意识所反映的存在,主要包括一些理论,思想,甚至谚语等等。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效的去准备写作材料,能够不断的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充分表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在每一个人在研究或者学习一项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动力。兴趣的产生是学生主动进行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必然过程和基础,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一旦学生对于材料积累和选择上产生了兴趣,那么即使不用教师的强调,学生也会化被动为主动,将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津津有味的过程去享受的。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在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能力得到提高,还会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也就是兴趣的一种体现。兴趣的产生促使学生态度的端正,态度端正了,自然对于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认真,自然学生的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相比较其他科目的学习,或者是对于语文的其他方面的学习,都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只需要教师的稍加引导,就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进步。

对于学生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能力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兴趣。从生理构造上来看,兴趣的产生会使得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接受和记忆效率也会更加的高。这就会使得学生将培养这种能力作为自己的一种需求,而自己会想法设法的去满足这一需求。

二、指导学生自评写作材料

评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正,促进学生的提高。而自我评价的实行,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自我独立和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也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使得自己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不成熟,所以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阐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何由未知到答案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对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的处理,如何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对于自我的评价必须要设计到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中的感情因素。为什么会这么思考?得到结果是不是经过自己的最大努力?对于档期啊虐的结果自己是否满意?思考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自己是如何克服的?

自我评价主要是在于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查,自省,自评以及自强。自查很容易明白,就是对于自己在积累和选择材料的过程进行观察和回忆;自省即自我反省,即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于自己所获的结果是否满意;自评即是自我评判,对于自己的结果中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使得好的更好,错的改正;自强意味着增强和提高,即对于自己的能力的一种继续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的提高自己。

三、提高师生对习作教学的认识,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缺少必要的认知,所以使得基本上是处于“指哪打哪”的情况。教师认为什么比价重要,学生对于那一方面就比较的重视。所以,要想促进学生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的重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写作的教学需要教师确立明确的目的,制定必要的教学计划。而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师学会赏析学生的作文,并进行精准的点评,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自己的写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师对于写作材料和写作题目的要求需要和时代接轨,并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贴近,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使得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材料,更好的选择材料,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避免无话可说的现象。此外,强调在学生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典型,真实以及记忆。

对于作文的教学,需要注意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限制,那就是时间。写作是对于学生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的最好的考验,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强调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时间的控制。

学生的写作与积累 篇5

观察 积累 练笔-谈中学生写作的方法技巧

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重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积累作文内容素材,主动练笔,使学生喜欢作文,写出赏心悦目的作文来.

作 者:杨芙蓉 作者单位:永清县职教中心,河北,廊坊,06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观察积累 练笔 写作 方法技巧

从积累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6

关键词 知识积累;素材搜集;课外活动

如今许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灵感绝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懒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每学期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 “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笔者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会背,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的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称谓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阅读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终身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阅读行为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材料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義。人是个体的人,不同家庭经历、情趣的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阅读指导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内核;要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获得更多。

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 篇7

我所教过的学生中, 有的学生写作文, 文思涌动, 总是信手拈来, 下笔千言, 一蹴而就。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写作材料储备十分丰富, 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功夫。与之相反, 有的学生写作文, 文思不畅, 总是搜索枯肠而无所得, 一篇作文往往是七拼八凑, 应付了事, 言之无物,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正是缺少写作材料的积累。

其实, 下笔千言除文思敏捷之外, 材料积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写作材料如何积累呢?

1. 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的生活内容大都局限于课堂内外无休无止的训练。学生没时间读书也无需读书, 更不会读书。说实话, 读书与分数关系不大。

其实, 不阅读课外书又怎么能真正学好语文呢?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 控制作业量, 给学生松绑。我们学校初二年级每周有六节语文课, 我专门从中设立一节阅读课,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推荐书目, 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等名著外, 我还让学生阅读《散文》、《小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读者》、《故事大王》、《名人传记》以及一些科普类的书刊。同时, 我还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 并指导他们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我还要求学生阅读作文选上的一些优秀作文, 除了每天必须摘记一些好的句子和片断, 我还让学生分析这些作文的构思, 在周记中摹仿别人的写法写自己的事。一时间, 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学生借书、读书、摘记写读后感的热情大涨。阅读课上的阅读, 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领域, 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可谓一举多得。

2. 在生活中积累材料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就是要求学生能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无字书”, 作文鲜活的源泉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 在社会生活中。

我认为在生活中积累材料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做到: (1) 选择观察对象、角度; (2) 确定观察内容; (3) 选择观察方法; (4) 做好观察记录; (5) 整理观察记录, 即对原始的记录内容进行整理, 形成观察结果。具体地讲, 有如下几点:

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色。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青山秀水, 感受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 认识事物, 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只有把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色观察清楚, 获得丰富的景色素材, 才能写出优美动人的写景文章, 勾画出祖国的壮丽河山。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各种人事活动, 写人的文章离不开具体事情, 写事的文章又反映出各种人物的特点,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观察时应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 语言, 善于捕捉细节, 适当展开想象, 这样就能把事情写得充实生动, 把人物刻画得丰满逼真。

三是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写出栩栩如生的状物文章。如要求学生能抓住事物的色彩、形状、质地和其它方面, 抓住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写出它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3. 在活动中积累材料

这里的生活可以是课上的活动, 也可以是课外的活动, 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活动, 又可以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语文教师要因校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挖掘各种教学资源,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为学生的写作引来“源头活水”。

我结合学校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如:常做家务, 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参加“爱心一日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 去实践基地体验生活等。这样, 学生既拓展了生活视野, 又丰富人生经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 又净化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技工学生写作积累的四步曲 篇8

关键词:技工学生,写作积累,四步曲

技工院校学生有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为起点,这就是日常一些人说的大学“漏子”和高中“漏子”。他们语文程度较低。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总有学生会说:老师,我不喜欢写作文!而交上来的作文质量也是不言而喻。技工学生与作文难的原因是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文基础太差,平时很少写作;脑子里没有相关的素材。技工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基础,摸索积累素材,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应从以下写作积累四步骤入手。

一、注重引导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字、词、句、段循序渐进

技工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定量抄写所学课文中的和课外材料中的字词句。每周要求学生到资料室摘抄一篇500字以上的课外文章。

一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摘抄,语文教师要督促他们完成,并在每周及时表扬摘抄文章好的学生和积极摘抄的优秀典型, 表明他们并加作业表现分。促使学生们逐渐养成了摘抄习惯, 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就形成了习惯甚至喜欢上了摘抄。每当写作文时需要用的一些恰当精彩的词语、句子、名言,他们就能从摘抄本上找出来相应的恰当的内容。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训练进行三个月后,大多数同学都实现及时交作文,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作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留意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仅光靠摘抄是不够的。应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校班级同学们身边的事情让学生观察。包括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家庭的事、社会的事、学校的事、班级的事。

比如,语文教材综合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描述班级里的一位同学,这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们互相观察、总结,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轮流上台描述。学生由于朝夕相处有了观察的底子,在描述时较为详细,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效果很好。达到练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比和观察证明了这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

又如,在今年的全运会召开期间,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全运做贡献”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语文教师先引导学生写演讲稿,督促他们搜集关于身边的好人好事、体育运动知识。这样,在写作前学生们积累了大量关于体育知识的素材, 为写好演讲稿作了充分的准备。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看新闻联播时记下与这次全运会相关新闻,同时搜集同学们的先进事迹包括点滴小事。这些都为写演讲稿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三、注重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写作训练的积累

有了文本和现实性的素材. 就要要求学生写作了。还是以“我为全运做贡献”为主题的演讲稿为例:开始时,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教师对写作要求简单。仅要求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只要先写出自己对全运的感想,自己做的一两件好事,再适当地加些体育知识的内容就行了。写得好的同学教师要表扬。交上来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结构混乱、材料单一、内容空洞,等等。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引导。

四、注重引导学生增加写作技巧的积累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技巧的辅导也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运用一些与写作技巧相关的知识,经过梳理,逐一给同学们进行介绍,修改同学们的文章。

还以“我为全运做贡献”为主题的演讲为例。教师要求写作演讲稿时要注意的技巧是标题,一定要要“新”、开头一定要“响”、正文要“曲”,要有事故性,并紧扣主题,结尾要“蓄”。为了使学生利于理解,我利用了两课时介绍演讲的技巧和典型的例文,学生们的反应不同。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演讲的魅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修改演讲稿,一星期内写出一篇700字以上的演讲稿。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学生交上了演讲稿。其中作文字数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质量也大幅提高。比如,在标题方面,许多学生反复揣摩,已经能给自己的演讲稿起一个比较好的名字,如“全运有我的微笑”“我和全运手拉手”“快乐全运”等等。比起先前的清一色题目要好多了。在内容方面,个别同学有些片断写得很有灵性。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让学生乐于写作。

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9

那么学生怎样获取素材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走进教材,就近“取水”

选入课本中的文章都是著名作家经典的文章,学生可根据所学文章围绕中心的需要选择的哪些方面的材料,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类推遇到类似中心可以从哪些方面取材。例如:《背影》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作者却能抓住父亲爬月台非常艰难时的背影这个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同时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父亲在家境颓唐的情境下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将父子情深有力地表现出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就明白了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我们得了病父母心急如焚地送我们上医院,也不仅仅是父母不辞劳苦地挣钱供我们上学……他们明白了通过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表现父母对我们的爱,这样更感人,当然其他方面也是这样。

二、课外拓展,开阔视野

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平时在阅读课上让学生通过读文章积累好词、好句,这是写作的基石,也可以背诵优美的语段、古诗文,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锤炼语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变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成为学生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阅读学生也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的结构等,为他们作文提供指导。总之,多看书报、看电视、上网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人生的阅历,启迪心智。平时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刊来读,在读书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感悟哲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留心生活,感悟体验

写作文时同学们都感到生活单调,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我认为我们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索,所以我们不要熟视无睹,而应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观察和了解。例如同样是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也就不同,家庭条件好的一般出手大方,也很乐观;家庭条件差的就往往很拘谨,也很腼腆,不大爱说话。总之,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各种闪光点,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库,平时多留心,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觉得有话可说,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能够很好地吸引、打动读者。此外我们要学会观察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时代的脉络,搜集新鲜的材料。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重视口语交际活动外,还应该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写作起来也容易抒发感情,达到文情并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该学会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悟,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四、发挥想象,放飞思想

在一系列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会获取各种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试想,如果没有想象,哪会有如此之多的创造发明?实际上,有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得益于想象。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在写作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以文学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经历,发挥合理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较完整丰富的美感。想象是作文的添加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多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定能从中领悟出许多道理,在想象中也提供了作文素材。

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10

一、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无素材, 就等于愚妇无米, 炊就更难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呢?这就得深入生活、广开文源。一次周记中, 我要求学生写体操表演的感受, 交上来的作品中精品不少, 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为了参加这次体操表演, 有连续三周的课外活动都在进行体操排练, 最后, 在江汉教育集团田径运动会表演中又得了一等奖。这次周记成功的经验就得力于孩子们这些天的训练啊!开始做操时, 他们还不情不愿的, 只是应付, 感觉枯燥, 但每天都做, 老师每天对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 加之是代表学校参赛, 他们就觉得不认真都不行了, 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就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 当然, 这中间他们有几多的辛酸, 几多的泪水, 也有几多的感悟, 最后又加上他们得奖的经历, 在经过了艰苦的训练之后, 他们又有了快乐的体验, 成功的幸福, 感慨颇深, 因此, 佳作不少。由此看来, 我除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外, 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为其创造写作素材, 为“愚妇”找到大量的“米”, 是一个很管用的方法。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 我想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

这种“做”, 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 还是课下分散活动, 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 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 活动中有所留心, 活动后落实到作文。“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 可分为采访类、文体类、实验类、劳动类、旅游类、漫画鉴赏等。

毋庸置疑, 这种“做”, 应该适量, 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 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

作文之前,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 让他们“做”得开心, “玩”得有味,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 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二、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除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 通过他们亲自参与, 获得直接经验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他们更多地去获取间接经验, 以丰富写作素材。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不外乎有阅读书籍、观看影视资料等, 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也得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引导与要求, 我在教学中的做法是, 注重让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我们在读书过程中, 遇到精美的、有思想的句子, 得摘抄下来;另外, 在读书的过程中, 总有一点触动、一点感悟、一点启迪, 那就得写点读书笔记。这些点点滴滴是我们披沙拣金阅读后获得的, 有了这些丰厚的积累, 我们才能在写作的时候,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举个例子:现在我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我发现他们这阶段的作文好多都是谈感情的, 确切一点说, 应该是他们的朦胧的爱情吧!在写《真正的朋友》一文时, 有个同学引用了一句摘抄来的话语, 这一话语一定令她感悟颇深, 用在这里也恰到好处:“我们总是说愿意为朋友赴汤蹈火, 万死不辞。但那仅限于当时, 因为我们忘了这世上最厉害的工具———时间, 它像一把锉刀, 把誓言磨得一干二净。所谓的地老天荒, 只不过是一列匀速开动的火车, 中途有许多人上上下下, 最终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单人旅行。”小作者就善于把这些积累的文字化为自己的血肉, 为我所用。

那些精彩的句子遍布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 如果能坚持做, 那么就会如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无论什么事, 如果连续搜集资料, 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也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的人, 年岁越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就越高。到了最后, 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成了纯金。”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搜集两万张卡片, 就可以在历史方面成为权威。”当然, 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者、专家, 但起码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收集资料的小册子, 这样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认识, 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自己搜集的句子语言精美、表达雅致、富有张力和穿透力, 也可以给自己的写作带来语言表达的智慧。

无论是专题阅读, 还是做摘抄与读书笔记, 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不妨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看中了一块草地去买羊”和“要养什么羊就要种什么样的草”。阅读可以分为三种:积累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那么, 我们就可以两手抓, 在平时的阅读中能够善于做一些摘抄与读书笔记, 构建自己的阅读史, 也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 来做一做专题阅读。这样, 我们就不愁把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了。

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写作积累 篇11

一、生活:指导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就先得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那究竟该怎样从生活中获得有用的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使每个学生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学会点滴积累,就能尽快成功地开启写作之门。

1.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体验生活,获取直接材料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于漪老师说:“头脑里‘仓库’充实,写的文章才会材料厚实,质地好。 ‘仓库’靠坚持不懈地储存。”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

2.亲近大自然,索取习作素材。大自然孕育了世界万物,大自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大自然是我们习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而是适时地带领他们走向大自然,观看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节假日里,请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作文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二、阅读:迈向精神家园的路径指南

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精妙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情感、间接体验生活。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宝。

阅读文本,就是阅读生活。指导阅读,还要充分的利用学生手中的教科书。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要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名著导读”、“附录”等。这些内容是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桥梁。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对于好的句子、段落,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表现的欲望。如我让学生仿写《老山界》中以声衬静的片段,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人静,黑色的夜空里点缀着几颗如同钻石一样璀璨的星星,这时的世界仿佛沉睡的巨人一般安详。可侧耳谛听,一种声音忽隐忽现,让人感觉近在咫尺,却又不能触手可及,如波涛在怒吼,又如血液在流淌;像狂 风在呼啸,又像大海在低语……这种声音,也许就是夜的倾诉吧!通过仿写,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会了细致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当前的作文教学经常向学生提供现成资料,缺乏创新,这种作文只能发挥大脑左半球的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功能。为了培养学生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在作文训练中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具体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勇于假设,最后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协调地发挥作用。改写续写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对于故事情节做进一步的想象和推理,使之更完整。如让学生改写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以用顺叙写,但改用倒叙写会收到另样的效果;再如续写课文《孔乙己之死》,让学生对孔乙己死的过程做出想象;《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一文是让学生继续对这一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形象进行刻画。这些练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们写出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

三、实践:抒写真实性情的必然途径

学生的写作实践又是学生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我平时要学生每日写一篇短文:或作日记,或作读书笔记,或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或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引导学生自由抒写,鼓励学生“以手写我心”,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好方法。

在写作中积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是显而易明的道理。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作实践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发掘生活积累,使学生有话可说。帮助学生开发写作资源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作文时没话说,不是因为没有生活,而是他们不知道哪些生活可以写进文章中去,或者说没有意识到与他们切近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可以写进文章中去。于是学生们不会写文章了,于是学生们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引导学生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琐碎和平凡,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第二,树立写作是生活需要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仅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力争让学生意识到“作文不仅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是生活的需要”。教师最好能勤于动笔,以身示范。与学生交流写作体会、分享写作的愉悦,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成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写作环境,多鼓励学生、及时表扬,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不自觉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中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12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 生活单调, 缺乏体验, 缺少素材。其实, 当今中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接触面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 传播速度的加快, 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书本中, 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中得来的。他们接受的、脑子里储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广泛的。学生不缺少生活, 不缺少材料, 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一) 培养“眼睛”。

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勤, 时时处处, 不忘观察;直接间接、具体抽象, 都须观察。观察要广, 既可围绕一个特定对象做系统的观察, 也可由此及彼, 进行扩展观察。观察要敏锐, 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 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 应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 认识社会。

(二) “运用脑髓”。

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 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 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 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 发掘出事物的本质, 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勇于创新。

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 它需要加工提炼, 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 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积累情感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 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 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当今中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同学们爱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 写作贴近了学生生活, 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无米之炊的事了, 写作兴趣越来越浓, 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训练, 同学们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 记生活写兴趣, 记思想写感受, 作文能力很有进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 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 学生只要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头钻入课文, 从教材中发现素材

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 还引导学生把思维的钻头钻入课文, 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 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 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 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 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 塑造理想人格, 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 掌握写作之道。

(一) 深入开掘题材, 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功过得失, 让学生去思考去评说, 以提高他们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 开拓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使他们成为“思想家”。

(二) 充分利用教材, 扩展学生写作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 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 许多古诗文中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格言, 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论据。如表现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人物形象, 表现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等革命者形象,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等科学家形象, 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妇女形象。还有表现人物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 谦受益”“先天下之忧之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等名句, 都是学生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有力的论据, 如能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 一定会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三) 培养读书习惯, 丰富学生语言仓库。

上一篇:叙事真实性下一篇:液压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