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2024-08-09

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共13篇)

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篇1

经典阅读,打开中年级写作之门

一、亲近身边的经典,就地取材,掌握基本的写作模式

经典的力量不仅来自课外名著的阅读,来自名家名篇,更直接来自于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它对初学写作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与引导作用,也是教师指导写作的极好素材。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本中《北大荒的秋天》《荷花》《槐乡五月》《石榴》等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读文章,进行句式训练,初学者是很容易习得的。以下面这个习作片段为例:

春天到了,杨树的绒毛满天飞。小草给大地穿了一件嫩绿的衣裳,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鲜红的月季花、紫红的喇叭花和金黄的油菜花在春风里竞相开放,都露出了快乐的笑脸。(《春天的新发现》)

片段中的“躺”字用得尤为传神,其实是由《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小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借鉴而来。草地像绿色的海洋,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描绘出了宁静又不乏生机的早春景色。而“鲜红”“紫红”“金黄”等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又和《小露珠》中一组排比句的颜色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显然,在阅读过程中,课文写作技法的引导对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再如下面写油菜花的句子:

不一会儿,我就被它那迷人的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躺在田埂上不想回家。(《家乡的油菜花》)

“熏醉”和“傻乎乎”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槐乡五月》中外乡孩子对槐乡的喜爱之情,这些都是句式的借鉴与模仿。有的学生甚至在一篇文章中借鉴了多篇课文的章法技巧,下面是一个学生在《家乡的栀子花》一文中,描写栀子花盛开形态的两段文字:

①每年六月,南京都有成千上万的栀子花在校园里、道路旁、山坡上、小河边,以及小区内开放。

② 香气是洁白的栀子花散发的。凑近一看,有的还是被绿色所包裹着的花骨朵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迫不及待想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有的才展开一圈花瓣,看上去像刚刚进入轨道的卫星;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吸引了无数蜜蜂前来解馋。

文段①有《北大荒的秋天》中写榛树叶子的影子,文段②和叶圣陶的《荷花》写法相似。由此可见,将经典的课文作为写作素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学生不仅能初步接触到写作的基本章法,更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中获得写作的信心。

当然,经典的力量如果仅仅靠课本来承担和完成,经典价值的内涵和外延都过于狭窄了。在三年级写作的启蒙阶段,大量的课外经典阅读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三年级阶段,我带着学生读了大量作品,并做了一些摘抄笔记,从动词的连贯准确使用、景物描写的优美与感染力度、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对话的生动丰富等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以“叙事”和“抒情”为主要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学有所得,写有所获。

二、感受经典中的故事,化虚为实,训练扎实的叙事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把事写明白、过程讲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三年级学生容易记流水账,在语言的连贯性上更是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化虚为实呢?我认为可以从动作的训练入手。实实在在的动作,既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立体化。所以,写事的过程中,动作的连贯和准确是我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写出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是叙事生动的基本技能。鲁迅先生有一篇经典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雪地捕鸟”的那段文字,给许多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品读的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动作外化出来,体会每一个动作的不可替代性,即准确性。由此,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中准确运用动词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如接下来的片段:

从腊月开始,大家就在为新年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打扫卫生,擦拭门窗和家具,翻洗衣物。妈妈从超市买来一盒盒瓜子、糖果,一箱箱水果……样样都不能少。其中最辛苦的就是做各种传统食品。在我的家乡,人们会炸好豆腐和肉圆,煎好蛋饺,蒸出一笼笼的团子,煮出满满一锅的茶叶蛋……这些食品可以在春节期间用来招待亲朋好友。(《过春节》)

“打扫”“擦拭”“翻洗”已经是很具体的动作了,再加上“做”“炸”“煎”“蒸”“煮”等一系列动作,短短几行文字表现得生动活泼、绘声绘色,将人们过春节的忙碌与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

端午节前夕,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新鲜的芦苇叶,先放在冷水中浸泡,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再把芦苇叶卷成漏斗状,接着在漏斗里先铺上一层米,再放入白砂糖、肉、红枣等食用材料,最后再铺上一层米,用一片叶子把漏斗口包住就行了。(《端午粽飘香》)

文章将包粽子的整个制作过程详细而具体地写出来,动作连贯,用词准确。可见,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能够将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了,而将事情的过程写具体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从写作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有连贯性、准确性的意识,并慢慢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今后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2.品味动词的多样性,是叙事生动的点睛之笔。所谓见仁见智,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我和同学们品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三调芭蕉扇动作的精妙与传神。围绕一个中心,将动作连贯而准确地写出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所在。在一年多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在习作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生动传神的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下三个片段写的都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1》“孙小圣到此一游”。其中有一组图是孙小圣爬到柱子上写字。

① 孙小圣见此地风景秀丽,便“嗖”的一声爬上了柱子,用腿夹住一根柱子,拿出一支笔,在上面写下了“孙小圣到此一游”几个大字。

② 孙小圣跑到凉亭前,用脚钩住其中一根柱子,快速地爬了上去。然后,他掏出一支毛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七个大字。

③ 他回头一看,发现孙小圣正用腿和尾巴缠着一根柱子,拿着毛笔……

三个学生在各自的习作中用了三个不一样的动词,各有千秋。“夹”可见用了极大的力量,很稳妥;“钩”可见猴子的机灵调皮,动作迅速;“缠”又写出了猴子身体的柔软,着力点在尾巴上,各有各的精妙之处,叙述也更加生动了。

三、品味经典中的情感,感受抒情在文学中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经典文学作品,在抒情上也对学生的文学能力进行着多方面的启蒙。在品读文学作品时,我也给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给予了一定的品析与引导。不少学生能学以致用,初步感受到了文学经典中依附于叙事的抒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例如:

我拔出一个春笋,发现它的外皮又硬又脆,像一片翠绿的玻璃。仔细一看,哇!从嫩绿色到深褐色,有明显的渐变,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点,也许是大自然在上面挥洒的墨汁吧!(《春笋》)

“翠绿的玻璃”的比喻既鲜活又具有美感,让人耳目一新。黑色的斑点被想象成“大自然在上面挥洒的墨汁”,想象大气,又不失韵味。这些生动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春天新生的竹笋的喜爱与好奇,耐人寻味。

吃完晚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去散步。小路曲折蜿蜒,两旁的绿树静静地站着,没有一丝风,两只黑色的乌鸦在草丛和树林间追逐,好像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玩游戏。傍晚金灿灿的阳光笼罩在前面的楼房顶上,非常好看。

这是一段傍晚景物的描写。无风、静?k,乌鸦,静中有动,夕阳无限壮美,这一段文字很好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将一家三口傍晚散步时的闲适、幸福写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在大量阅读后厚积薄发的结果。

大家请记住:麻雀是我们的朋友,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伤害它们。我希望麻雀那娇小的身躯能活跃在林间、田间,它们清脆的叫声可以一直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保护麻雀》)

呼吁大家保护麻雀的这个结尾,小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触,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对麻雀生活安定美好的描绘表达了出来。

从以上几个片段来看,对于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与规则,并能朝着更高目标发展。除了课文的经典范例以外,课外经典的大量阅读和学法指导也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篇2

一、播撒趣味, 激发写作欲望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他们才会有写作的欲望。

首先, 命题激趣。作文教学应该顺应童心, 提供的习作素材要有意思, 要有真情、有真意,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的作文题, 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好的作文题, 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再现;好的作文题, 应该是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的题材。

其次, 教学方法激趣。老师们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上课, 而是在参与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习作的要领。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 他们便“文思泉涌, 笔走如飞”了。

二、丰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习作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虽然老师反复地告诉他, 运用修辞方法会使文章更出彩, 但是他依然是“公鸡难下蛋———肚子没货”。所以, 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难题, 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1.阅读积累, 积淀文化。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学说浅显一点就是积累的过程, 阅读是积累最有效的方法。凡是读书多的孩子, 一般来说, 其视野必然开阔, 其精神必然充实, 其志向必然高远, 其追求必然执著。在教学过程中, 我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扩大阅读面,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阅读的种子慢慢地就在他们的心里发芽了。

2.留心观察, 体验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可是为什么有的学生选材如此狭窄?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不会细致地观察、用心地感悟。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身边的人或事, 引导学生走入社会, 走进大自然, 注意采撷生活中闪光的细节,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生活的阅历, 学生的习作才能真实生动, 才能有独到的见解。

三、勤于练笔, 厚积方能薄发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 我还经常让学生写日记和读书笔记, 引导学生把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 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 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 越写越熟。刚开始, 有的学生总是记“流水账”, 我就挑一些写得好的学生的日记在班上表扬示范, 让学生知道日记可以记一些伤心的事、快乐的事、有趣的事、读书心得等, 还可以给班级提建议等。我还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 充分让学生练笔。渐渐的, 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话越写越多了。

除此之外, 我还引导学生熟读经典美文, 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因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就算有再好的写作技巧, 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学生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 才能厚积而薄发。

四、拓展思维, 放飞想象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美丽的图画, 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找春天》, 可以让学生看插图想象画面, “春天在哪里?她会和我们说些什么呢?”通过表演体验, 丰富学生的想象, 激发创新思维。而《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西门豹》等课文则是不错的课本剧选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填补文本空白, 训练想象力;通过续写结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课, 让学生展开想象, 渔夫和安娜收养了孩子之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总之,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给他们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五、展示风采, 分享借鉴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一个能将作文写得很出色的学生并不是最棒的, 最棒的是那些不仅能将作文写出色, 还能进行自我评价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改文章的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1.课堂展示自我, 分享借鉴提高。作文课要给予学生进步的希望, 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作文热情, 而展示自我就是我给学生搭建的舞台。在作文点评课上, 我经常鼓励学生上讲台大声朗读习作, 老师和同学们会及时中肯地进行点评, 发现作文的精彩点, 并放大、肯定, 让学生体验进步的喜悦。这样的交流,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评价能力, 而且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

2.交给修改方法, 学会自我评价。当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完成, 我首先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让学生自我评价。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念一念, 那些不恰当的字句, 不顺口的地方, 就显露出来了, 才可以一一修改。”通过朗读, 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器官来检查, 是否有错别字, 是否通顺, 表达是否具体等。

3.小组合作评价, 互评撞击思维。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许多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 别人一下子就发现了。把学生分成若干评改小组, 让他们在一起读、评、改。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 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 大到谋篇布局, 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不会修改的学生可以向老师和优秀的同学请教。在小组合作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帮助了别人,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改文章, 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勤于思考的习惯。真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身为师者, 要拥有童心, 要有童趣, 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你和学生一起阅读分享, 当你和学生一起放飞想象, 当你欣赏着学生的成功, 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寻找到了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摘要:当前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 中下层生更是闻作文色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学生打开写作之窗呢?在习作教学过程中, 弹好“五步曲”: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勤于练笔、激发想象、展示评价, 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童话,打开写作之门的神奇钥匙 篇3

为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童话这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

一、现状——学生怕写作文却爱童话

三年级上学期开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每周写一篇周记的任务。原本以为孩子的生活丰富,应该有很多内容可以写,呈现出来的习作应是“百花齐放”。可是,事与愿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为此,我作了一次小调查:1.你喜欢写作文吗?2.如果一定要让你写,你喜欢写什么?

我统计完调查表后,发现全班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喜欢写诗歌的有10%,喜欢写小说的有5%,而剩下的85%都填写“喜欢写童话”。

惊奇之余,我想,既然学生对童话写作不排斥,那么,我能不能从童话写作入手,引导学生改变对习作的态度,从而达到喜欢写作,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目的呢?

二、思考——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童话之间的联系

1.三年级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形象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三年级的学生在通话中能找到思维兴奋点,形象思维将会发展得更快。

2.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童话种类丰富,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此时,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当头脑中有创作的源泉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调动已有经验、信息,或模仿,或借鉴,给自己的习作带来方便。如:写兔子与乌龟之间的故事,许多学生都会借鉴《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但却不会照抄。学生会把生活中的事物都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并且可以自由发挥想像,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如:他们会把房屋想象成吃人的怪兽;把月亮和太阳想象成永远不能见面的情侣……学生能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大胆展开想象,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策略——有效的实践指导

1.将童话引入课堂,从“添补”开始

在以童话为题材的“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进入“童话我来补” 的单元,即看一段童话故事,从中间补充其中的段落或是添写最后的结尾或是续编故事。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解决“写生动、写具体”的问题。

如:《小蚂蚁》的童话中,我给了学生一个开头:一只小蚂蚁坐在树叶上被风刮走了,小蚂蚁吓坏了。又给了学生一个结尾:小蚂蚁安全着陆了。学生试着补充中间的一段故事。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有的说风姑娘听到了小蚂蚁的哭喊声停了下来;有的说小朋友在河边玩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追了上去救下了它;有的很离奇说小蚂蚁在惊慌中遇到了神奇的小精灵,小精灵给了它魔力顺利地度过了难关;有的想法更妙说小蚂蚁突然长出了翅膀,飞了起来……

学生的想象力令人惊讶,所写的童话有着令人着迷的元素——有趣、惊险、可爱、调皮。他们是天生的“童话作家”,把丑的东西变成了美的,把自然的事物想象成不可思议的怪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驰骋在童话那神奇的世界之中,乐此不疲。

2.以图片为载体,将故事写完整

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高了写童话故事的兴趣,仅仅看图补充部分情节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我适时搬出“看图写话”,让学生尝试看图写一篇完整的童话。他们异常兴奋,大呼简单!马上提笔写了起来,课堂上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拿着铅笔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情景了,这与以前“说写作就叹气”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尽管看图写话看起来简单,但比起补写片段,整篇的描写还是有难度的。

如:《孙小圣游公园》这一篇看图写话。第一幅图画的是孙小圣和小熊在公园里,小熊走在前面,孙小圣跟在后面。

生1:有一天,孙小圣和小熊到公园去玩。小熊走在前头,小圣走在后头,还不时地跳上跳下,没有一刻是闲着的。

生2:有一天,孙小圣和小熊一前一后地来到公园,准备好好地玩一玩。

以上两种是非常典型的童话开头。学生明白,童话的主体部分在第二幅图,于是,很多学生只是对图片的主体部分进行描写,忽略了而其他图片。

后来,通过我的指导,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看图,边看边想象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联系,学会“前延后展”;联系人物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学会“融会贯通”;适时模仿自己看过的童话。这些方法都给了学生有益的启示。

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童话——这就在身边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资源,将学生的写童话的热情激发出来,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写,爱表达的好习惯。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周记中的内容丰富了。我相信,就算不写童话了,学生们依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篇4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泗阳县工人子女学校谷东桃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钥匙寻求问题激发提问模仿学问敢于发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同时数学新教材也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发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发现问题。

1、先做后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 1

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先不要回答,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做中求问 问题解决后过程中,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玩具店,小朋友去购买玩具,可以任选两样,然后算出应付多少钱。学生积极性一定会很高,象模象样地“选购”,“付款”。这过程中,小朋友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顺利地“结了帐”,有的同学遇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他们会自己思考,或看例题算出了得数;或几个人围在一起轻声地讨论,或从中引出新的问题,如“两个数相加满10怎么办?”等。这样学生在实际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学起来肯定会特别认真,会主动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并达成共识,从而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肯定会更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3、想问给问 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需要,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富有生命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改变学生只做“听众”、“观众”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动手、探究、发现、归纳,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产人。如在六年级“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对知识进行梳理,并互相交流、评价、沟通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打破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提问,在操作实践、问题讨论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精心设问,模仿学问

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设计好问题的“专家”。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质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

三、建立自信,敢于发问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离不开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营造适宜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 “怕提问”,一怕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建立起他们的自信。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及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不当或错误,教师不应嘲讽,而应肯定学生的大胆行为,并鼓励其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障碍建立自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变异,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随笔 篇5

改编自我国名著《西游记》的热播美剧《荒原》,以其独特的变异引起热议。这种走出国门而遭遇大变样的现象,看似荒唐,其实是对原文化的一种改良,这种变异将可能是文化创新的发端。

变异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认同等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饱受热议的《荒原》中把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大变,并将西游取经改为寻找新大陆,其中不难看出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这种变异中含有创造性,它赋予了原本的内容新的文化色彩,使得不同民族问的文化碰撞形成了新的文化产物,而这种文化产物将可能是文化创新的发端。

至于说变异可能导致文化创新,是由于文化在“他国化”传播中经历多次转化后形成了新的内容和意义。美国意象派作家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文时,充分结合了汉字的形象性与他本人所提倡的意象主义,实现了对《论语》的创新性解读,这种创新性解读正是一种文化的变异。这种对文化的合理变异,不仅有益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补充,而且使文化在双向乃至多向的反复输入和输出中产生了新的内容,有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意义。因此,适当的文化变异将会是文化创新的发端。

要做到将变异变成文化创新,而不是单纯的胡编滥造,则需要把握文化所处背景,深入了解文化的深刻内涵,不然不仅无法创新,反而会造成对原文化的误解。韩国曾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译为《英雄门》,译成一部单纯的历史爱情小说。这是因为译者并未理解金庸所推崇的侠义之道,没有理解那种恣意快活的江湖生活和侠义风范,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充满儿女情长的`历史著作。这种误解的产生正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没有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要做到将变异变成文化创新,应该把握作品时代背景,准确解读文化蕴含的深刻意义。

打开成功之门作文 篇6

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试了四千多次,而且还在实验中失聪,他的勤奋带给我们生活的方便,他的勤奋给他带来了成功,也给他带来人类的赞叹。所以成功的钥匙是勤奋。

著名的运动员邓亚萍身材矮小,曾被省乒乓球队退回过,不过她并没有因为退回而认命,反而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去练习,不仅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还自觉加量,终于成为了世界的一号种子选手。

这两位名人因为勤奋而带来了成功,那么那些有好的条件却不勤奋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古时的方仲有着良好的天赋,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作诗吟咏,也常常跟着父亲到处炫耀、嬉戏,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不过,他却没有继续学习,没有继续把自己的才能给发挥出来。后来便成了一位平庸无知的人。所以,再聪明的人,不勤奋,到头来也是一无所获的。

德摩斯梯尼因为勤奋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演家;李明珍因为自己的勤奋写出了《本草纲目》;袁隆平因为自己的勤奋发明出了杂交水稻。

俗话说的好:天才是因为1%的运气和99%的汗水而成就的。如果没有勤奋这把钥匙,也就打不开成功之门,所以人人都必须要勤奋。

有效提问, 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篇7

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长度。有效的教学, 关键是看能否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积极主动的思维文化。而有效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追问式——诱发思维

师生交流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真实自然的交流既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实现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又能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教师如能在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回答, 针对性地追问, 能再次引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深入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 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一课, 我询问学生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很多孩子都说最喜欢秋天。对此回答, 我追问了原因。有的说:“秋天天气不冷不热”;有的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秋天可以去农场摘水果。”……接着, 我又对学生去农场摘水果表示了兴趣, 学生饶有兴致地谈了他们去农场的情景。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自由作答“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问题, 教者以“Why do you say so?”巧妙追问, 尊重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使人际交流变成了一个具有思维、有个性的过程。

二、主题式——开放思维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颤栗的心灵上写上平正的文字, 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好的主题能营造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的学习环境。

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B板块词汇时, 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 自学能力也明显强于中年级的学生, 我以主题式的问法“暑期中你怎样与你的朋友们联系?”抛砖引玉, 学生讨论后交流了各自的想法: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our friends./We can call our friends./We can have a chat on QQ...

交友是高年级学生乐做之事。他们平时的生活经历相对而言较丰富, 这就为师生民主构筑对话平台奠定了基础。以上教学对话中, 学生的心灵自由舒展, 思维活跃,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三、激疑式——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探索的源头。专家也曾指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如, 在教学5B Unit 3 Asking the way.A部分时, 我打破了教师权威, 让学生换位思考。教学开始, 便直奔主题, “Mr Smith is new here.But he wants to visit the History Museum.If you were Mr Smith, what will you do?”学生感同身受, 纷纷表示会寻求他人帮助。我则趁势投石问路, 看看学生在寻求帮助时又会问哪些问题。“How can I get to the History Museum?/Is it very far from here?/How far is the History Museum from here?”等问题纷至沓来。

借助“If you were Mr Smith, what will you do?”设疑, 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大胆猜想、大胆质疑, 从而促使学生满腹悬念, 更乐意主动地去获取语言知识。

四、补白式——拓展思维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 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 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一对矛盾, 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合理的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堂上的生成可以是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 把握契机, 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补白, 引领学生发掘文本, 促成拓展延伸, 提升文本价值, 体现出“课已终, 情犹存, 意更深”的课堂教学意境。

在教学小学英语牛津教材6A Unit 7 At Christmas Part A时, 我发现课文中只讲到Jim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出圣诞礼物, 而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中并未涉及Jim和Jim的父母亲是否送礼物给长辈。结合我国礼节, 我在课尾与学生进行了补白式的对话。“Jim从大人那里得到了很多礼物, 那么他会给大人送什么礼物呢?”大胆的一问, 激起了孩子表达的欲望。有的说:“他会给爸爸送一副眼镜。因为他爸爸是近视眼。”有的说:“他会请爸爸给爷爷奶奶买台电脑, 这样两位老人就可以在晚年多一些娱乐。”还有的说:“爷爷奶奶更需要一块空地来健身”……

教师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 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 从而提升了文本的育人价值。

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篇8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信:“人最可贵的就是以希望之心帮助有希望的人;人最希望的是困难时有人帮助看到希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用炽热的情感去滋润和照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发展个性潜能,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从而能够快乐、健康、自主地学习,并取得可喜成绩。

一、全面教育学生,要教好书,更要搞好育人工作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各方面还未成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老师的教育、引导将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这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和责任心。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有像父母那样对学生的爱并与对事业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心、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例如,我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都有发言和崭露头角的机会。在课前,我让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讲评时政新闻,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总是多加鼓励,让这些孩子也能找到自信,看到成功的希望,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学生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会使多少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啊!这不但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使他们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面向全体,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老师都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关注学生就要爱学生。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全部,“爱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那种只爱优等生不爱后进生的偏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爱全体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的感情和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俄罗斯有句俗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爱。老师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教学中不但要向孩子们讲授知识,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尤其是针对后进生,更要尊重他们,不能轻易伤害他们那敏感的心;对他们多鼓励、多肯定,适当放低要求;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自己和自己比,找到学习上的自信。对那些调皮学生,要多和他们谈心、沟通,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找准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这种炽热的情感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吧!”因为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点亮心灯

老师也是性情中人,学生的表现情况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们感到高兴、骄傲;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会生气、恼怒。但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教育和批评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学生犯了错误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耐心的教育。做老师的要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并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做出肯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人师者,必须以生为本,善待学生,为孩子点亮前行的指路灯。当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时,就会以宽容、温柔的方式去启发和诱导学生。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把爱与尊重洒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总之,人是有感情的、重感情的,而情感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教师施以爱的情感,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促进其发展的巨大力量。而爱又使人自尊、自信、奋发向上,爱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只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用真诚的爱心善待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就会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晚安心语:打开幸福之门 篇9

1.其实是否能说会道不重要,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才是讨人喜欢的秘诀。

2.有人说,如果你很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 。如果它回来找你,那么它永远都是你的。要是它没有回来,那么不用再等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你的。--麦克尤恩《海滩》

3.“打开幸福之门有四把钥匙: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

4.有的时候不愿意说话,不是担心对方听不懂,而是分享也无用。遇见挫折时,与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不如做点喜欢的事分散一下注意力,出门逛个街,看场好电影,或者干脆倒头睡一觉,怎么都好。当遇见问题不再慌张四处求救,而是气定神闲地继续自己的生活,才是真的长大了。管你风雨,我有自己。--苑子文

5.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不再能理解你所学的`东西,他们只能在电话里让你保重身体,然后一边垂垂老去,一边盼你回家。年少时总觉得要离家远远的才好,现在开始觉得离得越远心中越是牵挂。就是因为这些千丝万缕的牵绊才明白了什么才是幸福。-- 蒂娜刘

6.既然当初选择了安逸懒惰,那就好好承受今天所遭遇的平庸艰难;若是心中仍有不甘,那就从现在起发奋图强。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公平。若是一边继续保持懒惰安乐,一边又期望自己未来能功成名就,觉得世界应该偏爱自己,那你咋不上天呢~--鬼木知

7.过了这么多年,我终于发现了那些让我喜欢的人的特质,他们总是生机勃勃的,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多的干涉别人的生活,懂得人际交往的边界,不四处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言辞温和,与人为善,适度的野心。容得下生命的不完美,也经得起世事的颠簸,将人生的一切都根植于生活。--扶南

8.悲观也没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东野圭吾

9.读书和学习都是在和智慧聊天,它不仅保证你的记忆力、感悟力。你的有些思想来源于此,有些见解来源于此。并且还能医愚,还会长久地保持你的个性魅力,这是练瑜珈做美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10.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11.有时候,你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你清楚的知道,ta不属于你。或许,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12.很多事很奇怪,不过这才是人生。-- 刘同

13.人生起伏,境遇各不相同,再重逢有人在高山,有人在低谷,能述说的都只是琐碎和日常,真正的孤独难以启齿。-- 扶南

14.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好孤独

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作文400字 篇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起死回生。一本好书可以打开智慧之门。

这个暑假里,我与书来了个零距离接触。在开往老家的路上,我百般无聊地观赏着风景。可是看到的不是树就是栏杆,在眼前一晃而过。我的手伸向了书包,想在书包里找点东西出来玩,可是,我摸到了一本书。

那是一本全是文字的书,但是足够能在无聊的四个小时里看完。我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只是草草翻了几页。忽然,我的目光转向到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它在讲一个小男孩怎么逃过大人的追捕。我好像身临其境,也正在被人追赶着。我越看越爱不释手,以至于最后变得狼吞虎咽。页码在逐渐后退,我的.心情也从此改变了。我从开始的无聊变成了现在的愉悦。没翻一页,我的眼睛就同饿狼遇见食物一般,完全进入了知识的领域。

时间一分一秒的较少,书的页码也在减少,渐渐变成了花色的底页。这本书已经看完。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篇11

[关键词]习作 生活体验 兴趣 情感 热情 喜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13

“人生的第一句谎话是从小学写作文开始的,而真心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这虽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作文时,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和指导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作文”这两个字没有概念,教师应为他们打开习作之门,引领学生走进作文殿堂。这时的学生盲从,只有紧随教师的脚步,沿着教师的引导行走在作文之路。

一、鼓励学生说真话,培养写作的兴趣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时,首先要让学生说真话。学生是天真的,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如一个学生在记一次课间活动中写道:“……我耳边传来了大声地说‘加油的声音,原来是两个大哥哥在掰手腕,我一到那儿,他们就走了。”这句话虽与习作的要求不大不符,似乎东一句西一句,但确实是学生的亲眼所见,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保护好学生说真话的勇气。如果教师强调必须按照要求去写“打篮球”“打乒乓球”“跑步”等场面,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更是束缚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只好胡编乱造,长期下来,他们的习作便会失去“童真”,空话连篇,何有真情可言。若如此,语文教师既不是“经师”,也不是“人师”,而是“巫师”了。因此,教师重视学生习作教学的引导,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激发习作的热情

学生对新事物容易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三年级的学生愉快地接纳新开设的作文课,语文教师要设计有趣味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篇作文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活动场景,如“开小卖部”,请一位学生做售货员,用几张课桌拼成柜台,放上簿本、钢笔等学习用品以及红领巾等东西。几个学生轮流去购买,真定价,用真钱,真找零,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充满了兴趣,自由发挥,热情非常高涨。学生将观察得到售货员“阿姨”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再结合例文“好阿姨”的写作方式,很快就完成了此次习作。

三、走进生活实践,积累写作的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历,想让他们写出东西来,这就需要让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实践。为了让学生能有东西可写,笔者经常安排这样的家庭作业:每天做一份家务,如洗碗、扫地;每周为父母做一件事,如为妈妈梳梳头、为爸爸捶捶背、为奶奶洗洗脚等。此外,利用中队会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让学生陪老人说说话,带学生到公园里观察;带到田里拔萝卜;到路旁捉蚂蚁;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同时,让家长与学生互动。如一学生在习作“银杏叶”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午,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到九月广场,……坐在轮椅上的爷爷大声地发着脾气,推轮椅的奶奶却满脸笑容。我跑过去询问,原来是奶奶推爷爷出门时,给爷爷带的茶杯里放的不是银杏叶,而是龙井茶。我真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委屈呢?我又跑去问老师,可老师只说了一个字‘爱。我想再问时,老师又被其他学生‘抢去了。看来,只好回家问一问爸爸了……”试想,如果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他们怎能写出如此真情实感的文字来呢?

四、进行课外阅读,感悟习作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到了三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情感的丰富,可以适度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应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触摸书中人物的心跳,去感知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对话和共舞,品平面语言,悟立体情感,使学生体会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他们在习作时,便慢慢学着去写了。例如,在写一个橘子时,学生通过把感知与立体感知相结合,不仅写出了橘子的色、香、味,还写出在不同情境下吃橘子的不同感受。

五、选择优秀习作结集成书,体验写作的喜悦

习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学生的作品其中不乏亮点,教师从学生每一次的习作中,选出优秀的作品打印下发到班级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中,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享受作品带来的成就感,促使他们继续努力,在下一次的习作中能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习作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心里必然会产生在下一次入选的强烈愿望。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的信心大增,动力强劲,不断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想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让学生顺利地走进习作中,教师就要重视学生习作教学的引导,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巧妙导课, 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篇12

一、以旧引新,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能力

“以旧引新”就是先复习回顾旧知识, 并将此作铺路石, 然后过渡渗透引出新的知识。这种导入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觉得轻松。例如, 在教学整十数减整十数时, 我采用的是复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来学习新知。如“5-2= 9-5= 7-4= 8-3=”然后再出示“50-20= 90-50= 70-40=80-30=”引导学生先计算第一组算式, 然后设疑:那么怎么计算下面四组算式?探索计算方法, 最后总结出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时, 可以先计算十位上的数, “因为5-2=3 所以50-20=30”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 巩固了旧知识, 又设置疑问, 激发了学生想学新知识的欲望, 同时也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新知。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熟悉有趣的生活情境,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主动的学习状态去获取知识, 也能使学生养成“数学源于生活, 解决生活问题”的学习思维, 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故事、儿歌, 引发学生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 利用故事儿歌导入,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今天我们的小画家是我们的玩具, 大家想知道玩具画家会画出什么吗?”这样导入不仅使学生的状态很快转回到课堂中来, 还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导入的方法很多, 但是,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摘要:导课是教师“表演”的精彩序幕, 是引领学生求知的“指挥棒”。有效的导课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学生整节课都充满探奇的欲望, 更会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中, 主动探索知识。所以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容忽视。

关键词:导课,以旧引新,创设情境,儿歌

参考文献

演讲稿 一把打开安全之门的钥匙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关于安全的话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安全又是生命的主脉,在这火热的六月,我带来了我的希冀,我的感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安全的真情实感。

今年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主体活动是“我要安全”。可是有少数同志却对这个活动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们天天都在讲安全,再开展这样的活动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活动毫无意义,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这个活动真的没什么意义吗?

活动有没有意义我们暂且不谈,在这里我先要问一问大家:你真的理解了安全的真谛吗?你在工作中、生活中真的做到了安全吗?也许你会说:我们每天都在谈安全,安全两个字早就深入我心中;工作中我时刻都在注意着,肯定做到了安全。真的是这样的吗?

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12月6日,发生在世纪苑小区的那一起悲剧吗?一家三口在家中使用直排式燃气热水器洗澡时,由于室内门窗紧闭,废气中的一氧化碳聚积,最终造成了一家三口中毒死亡。逝者已逝矣,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的活着。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生者能够吸取这生命的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让生命之花开放地更灿烂一些。然而,前车之鉴似乎并没有成为后事之师,悲伤的泪水还未擦干,警钟还在我们耳边鸣响,同样的一幕却又再次发生。12月17日向阳有一家三口因为同样的原因引起了一氧化碳中毒,所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一次,这家人幸运的躲过了一劫,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的下一次呢?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垂青于某个人。如果面对前人血与泪凝聚出的经验和教训,你还是那么麻木不仁,总有一个下一次会让你尝到苦果,甚至有可能这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下一次。因洗澡而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我们油田每年都会发生。相信在坐的每一个同志都知道,直排式热水器及不科学的使用方法正是导致惨祸的元凶,难道发生事故的家庭会不清楚吗?据说,在出事的前一天,世纪苑那一家人还和亲属在一块讨论过热水器的安全问题,可就这样,他们依然没能做好防护措施,思想上的麻痹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结果。类似这样明知不安全而依然去违章的行为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因此而发生的事故多不胜数,不信,请看看你的周围:进入工地不带安全帽、开车不系安全带、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等,此类习惯性的违章行为不胜枚举,时刻都在发生着。我相信这些违章者都是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是危险的,很有可能会发生事故,可他们仍然一往无前,勇敢的走向事故的深渊。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是安全学习不扎实还是安全技能不到家?是疏忽大意还是侥幸的心理在作祟?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如果我们因不知道而去违反安全规程,可以说是我们的安全教育有所欠缺,但是我们每一名员工自踏入石油行业的大门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严格而系统的安全教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早已牢记在心,我们是日日讲、周周学,月月喊,安全规程翻破了一本又一本,安全学习记录记了一叠又一叠,安全演练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安全培训更是毫不放松。那为什么一出事故,进行分析的结果还是“违章”呢?要我说,还是我们的安全意识太淡薄,我们的安全隐患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上。安全是一门系统科学,要求全员参与,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局面,可是我们的安全工作还是处于事事靠老经验,靠别人提醒,靠安全员监督,靠上级部门催促这样一种状态,我们的员工还没能去主动的要求安全,还是在被动的接受安全监管。可以说落后的安全思想使我们产生了从众、侥幸、懒惰等不安全的心理行为,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违章行为的发生。有鉴于此,集团公司开展了“我要安全”这个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大家能够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使我们真正地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消除思想上的隐患,从思想上树立起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栅栏,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想到安全,做到安全,使安全行为成为我们的本能行为。所以说“我要安全”活动不是哪个人拍着脑袋想出来的,不是一个毫无意义、为了走走过场而开展的一个活动。它是针对我们安全工作中的死角和盲区而有的放矢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使我们的安全工作更加完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要安全”是一把打开安全之门是钥匙,为我们驱除安全之路上的拦路虎,使我们的人生旅途畅通无阻。

上一篇:园林史结课论文下一篇:高三500字寒假日记